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01 08:11:07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例1

关键词 :农村基层;群众路线;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后,新一届党中央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无论是党的自身建设还是党群关系建设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干部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同层面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反思,不断探索破解问题的路径。

一、农村基层贯彻群众路线的意义

1.农村基层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抓手

群众路线的主体包括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基层是群众路线得以真正实现的土壤。首先,运用群众路线,实现群众路线的根本目的需要干部和群众密切联系、共同参与、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农村基层干部是与群众距离最近、关系最亲的党的干部,在农村基层践行群众路线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抓手,是党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基本、最基础的部分。人民群众是群众路线必需的参与者,人民群众的主体在基层,基层践行群众路线就理所当然是党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第一线。其次,“一切为了群众”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是我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群众路线的价值主体是人民群众,基层群众是群众路线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从群众中来”意味着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从实践中获取做好群众工作的一手资料,了解群众的意愿和诉求,吸取群众的智慧,基层群众就成为调查研究的主要范围和主要对象;“到群众中去”,是将从群众那里获取的智慧转化为政策方针运用到群众当中,对症下药,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基层群众是方针政策的实施对象,也是群众路线理论自身的结点。由上可见,农村基层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抓手。

2.农村基层贯彻群众路线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矛盾往往根源于基层,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威胁。实现社会的稳定有赖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赖于民心顺、民心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也有赖于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社会基础,更是社会稳定的维护者。群众问题解决不好会威胁到社会稳定,乃至动摇党执政的根基。因此,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执政基础的最好途径是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妥善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满意,确保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尊重和捍卫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要就是要防止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正确贯彻和落实群众路线能够抓住群众矛盾的症结,更好地协调民众的利益关系,发现解决社会问题的规律,对症下药,制定出符合群众利益的决策,最终将社会矛盾控制在社会稳定能够承受的的范围内,确保党的执政之基的稳定。

二、农村基层贯彻群众路线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层干部的群众思想认识层面不高

在农村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和群众意识是践行好群众路线的前提。党与群众的关系既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又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党是群众的领导者,群众则是党的服务对象,因此‘群众路线’要求党同时领导并服务群众,而且所谓‘走群众路线’就是领导者通过‘群众路线’来服务群众。”①反观现实,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党和群众关系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党对群众的领导,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认识也浅薄地停留在了解、认识、意识层面,停留在讲得好、说得好的表面层次上,没有将群众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没有上升到信念的高度,这就意味着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内源动力不足,导致相当一部分干部与群众的感情冷淡,深入群众的主动性不够,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不足,为人民谋利益的责任感不强。服务群众理念的缺失和淡薄,不能够保证将群众路线真正运用到具体的、实在的工作当中,这种没有上升到信念的认识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持久性,使得践行群众路线的实际行动大打折扣。

2.农村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作风存在问题

干部作风直接影响党群关系,事关人心向背。影响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关系的主要有官僚主义作风、享乐主义做法和慵懒作风。首先,农村基层干部“官本位”思想依旧存在。“官本位”的官为主体的思想导向,与服务群众的以群众为主体的理念相冲突,不仅导致干部与群众关系的疏离,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官僚主义作风屡见不鲜,干部看重自己,高高在上,看轻群众,远离群众,支配群众的工作意识和工作方式依旧存在,服务群众的认识不够深刻,服务群众的责任感淡薄,等待群众主动反映问题几乎成常态。其次,“物本位”思想的外在体现鲜明。基层干部在工作当中唯利是图,乐己之乐,以满足自身物质追求为出发点“联系关心”部分群众,没有从义务的角度出发看待服务群众的工作责任,不是以全体群众的客观实际出发,缺少对所有群众真实需求的洞察与感情的交流,嫌贫爱富,更愿意为有利可图的群众“服务”,对普通民众的疾苦置若罔闻、漠不关心。再次,慵懒作风严重影响基层工作的实际成效。“进村不进社,进社不入户,入户不调查”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干部出于“躲避麻烦”不愿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干部对群众生活状况和群众问题加以主观判断的情况时有发生。

3.农村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落实不到位

群众工作重在落实,但在实际情况中,落实方面依旧存在问题。首先,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以文件学习忙、工作应酬忙为借口,缺少调查研究;有的干部认为自己在基层,自认熟悉当地群众的情况,不需要调查研究;纵使有调查,当中仍旧存在调查态度不严肃、调查行动不落实、调查内容不全面、调查结果不真实、光调查不研究的现象,主观认识不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实际,唯心不唯物,导致决策缺乏科学性,损害群众的利益,影响党群关系的健康和谐发展。其次,敢于担当是干部走好走实群众路线必备的品质。在谈到好干部的标准时就指出,“要将敢于担当作为可贵品质,”②敢于担当是好干部的标准之一,是衡量干部工作能力的标准之一,但是,部分农村基层干部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群众工作唯上不为实,持推诿态度,害怕压力、不敢较真,害怕责任、患得患失,害怕困难、避重就轻。再次,党的方针政策畅通下达到群众当中是解决相应群众问题的先行因素,群众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利益诉求有效上传是完善群众工作的必要条件。群众路线实现的是全部群众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个别特殊群众。但是,将党的政策向部分群众传达或者进行干部内部享有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群众的意见建议置之不理或者歪曲报告群众情况屡见不鲜。

三、农村基层群众路线问题的解决

1.端正对群众工作的思想态度

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前提就是要有清晰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认识,有坚定的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信仰。“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端正才能行为自觉。”③基层群众工作对干部过硬的工作能力的要求不容置疑,端正态度对正确践行群众路线、做好做实群众工作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要摆正对群众的态度。党的执政地位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员干部的权力是广大群众赋予的,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可替代的,“任何力量代替不了群众的力量,任何执政资源代替不了群众工作。”④干部不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更要敬畏人民群众的力量,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群众工作无小事,要将群众的事情摆在首位,而不是将文山会海摆在群众工作的先头。其次,要端正服务群众的态度。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干部要主动服务群众,而不是干部被动等待群众反映问题。

群众路线就是通过服务群众的途径和过程实现的,服务群众是责任,实现群众的利益诉求是群众路线最终的目的。干部不仅要有服务群众的思想意识和信仰,要有真正的人民公仆的意识和作为。再次,重视端正态度的作用。端正服务群众的态度,享乐思想、官僚思想就会有所淡化,增进服务群众的责任感,为自己服务、为特殊群众服务的行径就会有所减少。因此,把握好思想态度的总开关、端正对群众工作的思想态度的作用,不仅仅是态度改观,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作风转变。

2.正确做实群众工作中的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党做好领导工作的传家宝,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工作能力,更是开展群众工作必需的重要工作方法。调查研究是群众路线当中“从群众中来”的主要内涵,正确做实群众工作中的调查研究是走实群众路线的基础。

首先,调查研究要做到主观见之于客观。没有正确的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⑤只有走近群众,经过调查才能具体真实地了解基层群众存在的各方面问题,调查研究做得到位不到位,关系到大小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最直接地影响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否正确、准确地实现和维护,从根本上决定群众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其次,调查研究要求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走进群众生活当中,走近群众的心理,才能够从群众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将群众工作做到实事求是,有利于准确快速找到群众问题的症结。正如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就是“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⑥再次,调查研究还涉及作风问题。有没有走村进户,有没有嘘寒问暖,话有没有说到群众心坎里,事有没有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深刻体现干部的工作作风,是衡量干部有没有务实的标准之一。干部慵懒散,调查研究无从谈起,求真务实更是空中楼阁。为此,当好党的干部,做好人民的公仆,必须积极主动、勤跑勤问地做好调查研究。

“打铁还需自身硬”,农村基层干部只有在思想意识上坚定不移地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彻到群众工作当中,始终严肃遵循群众路线的要求,践行群众路线才有可靠的思想保证;农村基层干部只有端正群众工作态度,将群众工作真正当做自己的责任,做到有担当敢于实事求是,有魄力敢于攻坚克难,才会推进群众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局面;农村基层干部只有不断反省自身的言行,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才能强化基层党组织在贯彻群众路线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引文注释

①李华.群众路线:内涵、逻辑与特质[J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1).

②大别松涛.提“五条标准”当成“好干部”自觉追求[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3/0630/c241220-22022184.html.

③杨玉玲等.群众路线教育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123.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例2

一、“群众路线”教育,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和载体

“群众路线”教育中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是一个有机连续的整体。加强群众观点教育,强调的是我们要在理论上、思想上深刻理解党和群众的关系、干部和群众的关系,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牢记权力来自人民、干部就是人民的公仆、就是为人民服务,脱离群众是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密切联系群众是执政党最大的优势,我们一刻都不能忘记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力量源泉;加强群众路线教育,强调的是要在实践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工作更加体现群众意愿,更加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加强群众利益教育,强调的是要关注群众的现实利益,既要关注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又要关注具体利益和现实利益。加强群众工作教育,这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提高服务群众能力。特别是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切实增强群众观点、切实关注群众利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为群众谋利益,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克服各种脱离群众的现象,要走出办公室,走出单位,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真正把群众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是增强法官队伍素质的着力点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一些干警群众观念淡漠,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特别是直接联系群众弱化,不想深入实际,不愿深入基层,不会深入群众,导致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办案不深入到群众中去调查、了解,作风飘浮、主观臆断。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让干警沉下到群众中去,才有利于切实加强干警思想教育,转变干警作风,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于推动法院工作科学发展、司法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结合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结合如何在审判工作中走群众路线,如何在审判工作中坚持宗旨观念,如何开展好便民、利民工作。深刻反思我们的思维定势,深刻反思我们的工作作风,深刻反思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以加快建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为突破口,以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为重要抓手,筑牢宗旨基础,提高为民执法本领,开创人民法院工作新的局面。要切实加强群众利益教育,切实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要牢固树立群众诉求无小事、群众纠纷大问题的观点,全面落实司法便民利民措施,扎实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活动,切实查找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方面存在的差距,解决好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诉讼问题,让司法惠及广大群众。

三、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是人民法院妥善化解矛盾的必然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日益提高,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对公正司法的需求也日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们渴望得到公正的待遇,渴望身处公平的环境,渴望获取应有的司法服务,习惯、善于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作为人民的法院,必须积极主动地为人民司法,积极主动地走群众路线,积极主动地为广大群众提供司法服务,方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方能赢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虽然社会矛盾纠纷一直呈上升趋势,并大量涌入法院,但无需把他们当成洪水猛兽。矛盾纠纷多是人民内部矛盾,更多的是发生在邻里之间、婚姻家庭、企业单位等。在处理化解这些矛盾纠纷时,就需要我们坚持群众路线,要贴切群众,深入开展调查,细心调处矛盾;要善于运用群众认同的态度倾听诉求,深入调查研究,用群众认可的方式查清事实;用群众接受的语言诠释法理;用群众信服的方法化解纠纷。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例3

群众路线的主体包括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基层是群众路线得以真正实现的土壤。首先,运用群众路线,实现群众路线的根本目的需要干部和群众密切联系、共同参与、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农村基层干部是与群众距离最近、关系最亲的党的干部,在农村基层践行群众路线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抓手,是党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基本、最基础的部分。人民群众是群众路线必需的参与者,人民群众的主体在基层,基层践行群众路线就理所当然是党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第一线。其次,“一切为了群众”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是我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群众路线的价值主体是人民群众,基层群众是群众路线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从群众中来”意味着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从实践中获取做好群众工作的一手资料,了解群众的意愿和诉求,吸取群众的智慧,基层群众就成为调查研究的主要范围和主要对象;“到群众中去”,是将从群众那里获取的智慧转化为政策方针运用到群众当中,对症下药,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基层群众是方针政策的实施对象,也是群众路线理论自身的结点。由上可见,农村基层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抓手。

2.农村基层贯彻群众路线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矛盾往往根源于基层,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威胁。实现社会的稳定有赖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赖于民心顺、民心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也有赖于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社会基础,更是社会稳定的维护者。群众问题解决不好会威胁到社会稳定,乃至动摇党执政的根基。因此,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执政基础的最好途径是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妥善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满意,确保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尊重和捍卫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要就是要防止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正确贯彻和落实群众路线能够抓住群众矛盾的症结,更好地协调民众的利益关系,发现解决社会问题的规律,对症下药,制定出符合群众利益的决策,最终将社会矛盾控制在社会稳定能够承受的的范围内,确保党的执政之基的稳定。

二、农村基层贯彻群众路线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层干部的群众思想认识层面不高

在农村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和群众意识是践行好群众路线的前提。党与群众的关系既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又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党是群众的领导者,群众则是党的服务对象,因此‘群众路线’要求党同时领导并服务群众,而且所谓‘走群众路线’就是领导者通过‘群众路线’来服务群众。”①反观现实,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党和群众关系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党对群众的领导,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认识也浅薄地停留在了解、认识、意识层面,停留在讲得好、说得好的表面层次上,没有将群众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没有上升到信念的高度,这就意味着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内源动力不足,导致相当一部分干部与群众的感情冷淡,深入群众的主动性不够,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不足,为人民谋利益的责任感不强。服务群众理念的缺失和淡薄,不能够保证将群众路线真正运用到具体的、实在的工作当中,这种没有上升到信念的认识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持久性,使得践行群众路线的实际行动大打折扣。

2.农村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作风存在问题

干部作风直接影响党群关系,事关人心向背。影响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关系的主要有作风、享乐主义做法和慵懒作风。首先,农村基层干部“官本位”思想依旧存在。“官本位”的官为主体的思想导向,与服务群众的以群众为主体的理念相冲突,不仅导致干部与群众关系的疏离,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作风屡见不鲜,干部看重自己,高高在上,看轻群众,远离群众,支配群众的工作意识和工作方式依旧存在,服务群众的认识不够深刻,服务群众的责任感淡薄,等待群众主动反映问题几乎成常态。其次,“物本位”思想的外在体现鲜明。基层干部在工作当中唯利是图,乐己之乐,以满足自身物质追求为出发点“联系关心”部分群众,没有从义务的角度出发看待服务群众的工作责任,不是以全体群众的客观实际出发,缺少对所有群众真实需求的洞察与感情的交流,嫌贫爱富,更愿意为有利可图的群众“服务”,对普通民众的疾苦置若罔闻、漠不关心。再次,慵懒作风严重影响基层工作的实际成效。“进村不进社,进社不入户,入户不调查”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干部出于“躲避麻烦”不愿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干部对群众生活状况和群众问题加以主观判断的情况时有发生。

3.农村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落实不到位

群众工作重在落实,但在实际情况中,落实方面依旧存在问题。首先,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以文件学习忙、工作应酬忙为借口,缺少调查研究;有的干部认为自己在基层,自认熟悉当地群众的情况,不需要调查研究;纵使有调查,当中仍旧存在调查态度不严肃、调查行动不落实、调查内容不全面、调查结果不真实、光调查不研究的现象,主观认识不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实际,唯心不唯物,导致决策缺乏科学性,损害群众的利益,影响党群关系的健康和谐发展。其次,敢于担当是干部走好走实群众路线必备的品质。在谈到好干部的标准时就指出,“要将敢于担当作为可贵品质,”②敢于担当是好干部的标准之一,是衡量干部工作能力的标准之一,但是,部分农村基层干部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群众工作唯上不为实,持推诿态度,害怕压力、不敢较真,害怕责任、患得患失,害怕困难、避重就轻。再次,党的方针政策畅通下达到群众当中是解决相应群众问题的先行因素,群众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利益诉求有效上传是完善群众工作的必要条件。群众路线实现的是全部群众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个别特殊群众。但是,将党的政策向部分群众传达或者进行干部内部享有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群众的意见建议置之不理或者歪曲报告群众情况屡见不鲜。

三、农村基层群众路线问题的解决

1.端正对群众工作的思想态度

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前提就是要有清晰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认识,有坚定的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信仰。“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端正才能行为自觉。”③基层群众工作对干部过硬的工作能力的要求不容置疑,端正态度对正确践行群众路线、做好做实群众工作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要摆正对群众的态度。党的执政地位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员干部的权力是广大群众赋予的,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可替代的,“任何力量代替不了群众的力量,任何执政资源代替不了群众工作。”④干部不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更要敬畏人民群众的力量,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群众工作无小事,要将群众的事情摆在首位,而不是将文山会海摆在群众工作的先头。其次,要端正服务群众的态度。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干部要主动服务群众,而不是干部被动等待群众反映问题。群众路线就是通过服务群众的途径和过程实现的,服务群众是责任,实现群众的利益诉求是群众路线最终的目的。干部不仅要有服务群众的思想意识和信仰,要有真正的人民公仆的意识和作为。再次,重视端正态度的作用。端正服务群众的态度,享乐思想、官僚思想就会有所淡化,增进服务群众的责任感,为自己服务、为特殊群众服务的行径就会有所减少。因此,把握好思想态度的总开关、端正对群众工作的思想态度的作用,不仅仅是态度改观,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作风转变。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例4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034 ― 02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第368页

[收稿日期]2014 ― 09 ― 23

[作者简介]刘亭亭(1987―),女,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群众路线内容及其重要性

(一)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

1.党的群众路线是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方面

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提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科学论断,为群众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揭示了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指出了群众路线的立足点是一切依靠群众。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带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只有结合群众的意见,才能总结出正确的方法。

2.邓小平理论继承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

邓小平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①(1)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表明一切决策都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邓小平的价值准则。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也是党一切行动的价值取向,在各项工作中要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2)群众是力量的源泉。党的干部和党员必须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脱离群众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会被群众所抛弃。邓小平一贯反对把群众看作是工具,在困难需要时依靠群众,而在顺利和不需要时远离群众的做法。(3)走群众路线的实质是克服形式主义和。形式主义和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大问题,这两种现象的存在,说明党没有完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我们的领导干部严重脱离了群众。在邓小平群众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符合人民利益的措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党的群众路线

改革开放以后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坚持和发扬了党的群众路线,同时与时俱进深化发展了群众路线。提出人民可以检验我们的工作成效。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老老实实听取群众的意见,老老实实改进工作,用实际行动取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在理论上,对群众路线做了诸多的论述,尤其是他提出的“三个代表”正是新时期群众路线的最好体现。

4.科学发展观将群众路线发展到了新高度、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给予了群众路线新的高度。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更进一步完善了群众路线的内涵,体现了继续贯彻群众路线是不可改变的,始终要做到以人民群众为核心,所做的一切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与要求。做好群众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保障。

(二)坚持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1.坚持群众路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足之本。只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顺应人民群众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进一步动员更多的人民群众亲自参与到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来,加快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2.坚持群众路线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撑

党的群众路线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好体现,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的高度统一,能够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从而巩固我们已经取得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首先,坚持群众路线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够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愿、人民的利益,保证人民真正的当家作主。其次,坚持群众路线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最后,坚持群众路线为我国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完成提供了保障。只有走群众路线,民主政治的改革顺应民意,让人民满意,民主政治的改革才能够顺利的完成。

3.坚持群众路线是应对新发展、新挑战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正处在大变革中,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1)坚持群众路线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群众路线,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才可以赢的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才可以在巨大的挑战与邪恶势力面前摧不垮,更好的立足,变成一个强大的执政党。(2)走群众路线是加强党的基层建设的必要途径。党的基层组织离群众的距离最近,可以更大限度地了解人民生活状况,为人民解决实际困难,争取吸引更多的先进分子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增进了与党的感情,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坚持群众路线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推进反腐倡廉的建设。党和国家要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目标,严厉惩治腐败现象,把腐败现象扼杀在摇篮之中,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二、科学发展观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新贡献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群众路线

1.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价值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2003年,强调“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①这一论断,非常清楚地体现了群众路线的党性原则,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创造的主体和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科学发展观更加全面地概括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还强调了人民不仅是历史创造的主体,而且是历史创造成果的享用主体。强调人民群众自身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指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的高度统一。

2.在强调要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要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更好的贯彻群众路线。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要努力健全社会公平的保障体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加强社会的公平意识,建立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社会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同享用,带领群众向共同富裕的方向努力。

3.把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领导价值观作为党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环节。群众路线就是干部队伍如何对待群众,科学发展观要求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每位领导干部都要对人民负责,党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最后要为人民所用。做到情为民所系,只要领导干部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有可能也把党放在心上,领导干部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的意愿,关心群众的困难。利为民所谋,贯彻群众路线,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造福,我们党没有私人的特殊利益,也不允许有,更不能以权谋利,必须真心实意地为人民办事,谋取人民的利益,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人民。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1.为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法

我们党贯彻群众路线的方法是随着党的历史地位和任务以及所处的环境而变化的,科学发展观针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特点,以及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作风和工作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加强落实群众路线的新方法。

(1)坚持发展依靠人民群众的思想,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必须要依靠人民群众,通过向群众询问来思考发展的思路,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来发现发展中的问题,向人民群众请教,进行发展措施的改进,依靠人民的共同努力完成发展的任务,根据人民群众评判来衡量发展的成效,尽可能地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为了发挥人民群众的重大地位,就必须广泛征求询问各方面的意见,进行协商和协调,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使一切决策真正符合人民的意愿,顺应民意,从而获得人民的认同、支持和拥护。

(2)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把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贯彻群众路线的重点。当今社会正处在大的转型期,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是难免的,所以我们要积极主动地看待矛盾,化解矛盾。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明确了我们所要关心解决的群众利益的问题,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既顺应了民意,也体现了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正确方法。因此,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努力做到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要到生活最困难、意见最多、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同那里的干部和群众一起排忧解难,化解矛盾,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2.提出了新形势下提高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能力的战略要求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关键在于能做好群众工作的干部队伍,对于新形势下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的一些干部出现了工作方法不对,处理能力不高等一系列问题,科学发展观把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作为对党的各级组织及其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战略要求。特别强调要提高几种领导能力:首先,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服务好群众就必须从群众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尤其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从源头上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就需要提高领导干部办实事的能力,保证工作效率,取得人民的认可。其次,要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在我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依赖“权力”办事,忽视依法办事的理念。所以要提高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依法保护人民的权益。再次,要提高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我国在新形势下,群众利益的诉求多种多样,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有的一下可以解决,而有的难以办到;而且诉求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合法的,有的是情绪化、冲动的、不合法的,面对各种各样的情况,对我们党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能力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各级领导干部要和群众进行及时的沟通,了解群众的需要,引导人民群众通过合法的途径表达合理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为贯彻群众路线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可以使我们党更好地贯彻群众路线,尽可能的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更好的保证。

〔参 考 文 献〕

〔1〕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例5

由于“一把手”是领导班子中的“班长”,是一个地区、部门的第一责任人,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工作的基本特点就是总揽全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求一把手有一条清晰、准确、科学的工作思路。所谓工作思路,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本地实际出发,提出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达到预定目标的总体设想,包括过程中要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部门的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工作思路是否科学可行。然而领导工作思路的形成,不是领导者或少数人凭经验、拍脑门想出来的,也不是靠“文人”编出来的,其形成的过程必须遵循我党一贯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遵循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工作方法。

一、必须以调查研究为基矗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作为农业部门的“一把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在不断发展变化,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要真正认识“三农”实际,必须在求知、真知、深知上下功夫,没有深入实际的调查,就掌握不了大量生动的第一手资料;没有在此基础上的筛选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升华过程,就抓不到“三农”问题的实质,也就谈不上针对区情、局情制定科学的农业工作思路。

以前一提我区的农业,都感到农业是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瓶颈。农业部门的存在价值到底有多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种植业到底有没有作为;江宁撤县设区,加快城市化建设,农业产业在江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到底重不重要;农业部门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服务指导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区情全面的认识。通过广泛的调研,我感到我区农业发展必须调整思路,才有出路,才有作为。我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好,虽然撤县设区,但区委、区政府对农业的基础地位、作用重视程度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并多次强调:江宁虽然撤县设区,但县情没有变,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变,而经济的加速发展,反哺农业的实力不断增强,对农业的投入必将加大;占人口70%的农民依赖土地增收的心情依然迫切;依托大城市发展近郊农业的前景并不是没有。为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我们把“跳出农业抓农业”作为发展的基本思路:围绕五大农业求突破,即在“品牌农业、质量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外向型农业”上求突破;确立全区农业四大重点工程,即“优质米工程、蔬菜工程、食用菌工程、西甜瓜工程”,形成江宁“板块农业”和“特色产业”,把农业融入城市,达到兴业富民的目的。由于适应新形势提出了农业工作的新思路,我区农业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增加,农业产业的领域得到扩展。通过实施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围绕挖掘特色、培育特色、壮大特色的产业路线,较好地推进了农业区域化、科技化、标准化、产业化。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浅谈“江宁都市农业集中区”的建设》,对江宁农业长远发展在思路上进行了探讨。

二、必须以坚持群众路线为根本。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他们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群众的所思、所需、所盼,往往反映和预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自然也是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工作思路时,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群众形成的工作思路,才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才能被群众所接受。如在“xxxx”学教过程中,我围绕“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开展了问卷调查,了解群众所思、所需、所盼,分门别类件件抓落实,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再如,在区重点工程温州街拆迁工作上,农业局办公楼、种子站及仓库、几十户职工住宿楼以及几十间门面房共有1.5万平方米建筑需要拆迁,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矛盾错综复杂,迟迟不能解决,人民来信从盛市到区,接连不断,一时期已造成农业局的整体不稳定。我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全方位地调查研究,从班子领导到中层干部,再到职工,个别谈心,个别走访,了解他们的思想、意见,把握症结所在,听取和集中各方意见、建议,并归纳为三类:涉及到的被拆迁户担心拆了以后过渡无期,安置地点不理想,不愿拆;还有一部分是住在二层小楼房改时不符合政策的未房改户,至今也无住房,局里如何处理无定论;还有一大部分人则认为,农

业局过去在城区有500多亩土地,现在再搬走就是寸土不剩,比比人家,看看自己,伤心、悲观,认为局领导是“败家子”、没有用。针对各种意见和看法,本着顾全大局、以人为本的精神,我反复研究修改方案,在大多数职工思想统一的前提下,专门召开职工大会,进行宣传发动,讲明政策,公布纪律,对重点人我亲自谈话,结果未用二个月时间搬迁结束。由于这一拆迁思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广大职工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使温州街工程能顺利推进,农业局也从此化解了一个不安定因素。

三是必须以科学的思维方式为指导。跨世纪的“一把手”在政治方向正确的同时,思想观念要超前,富有创新意识。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是我们全部工作的灵魂,也是领导干部“胆识”的体现。“一把手”要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捕捉发展机遇方面见事早、行动快。实践使我感到:不同的思维观念为“一把手”提供不同的思路。新的思维观念能给“一把手”带来新的科学思路,使“一把手”的思想符合实际,符合历史进程,得出合乎规律的认识。旧的思维观念则阻碍着“一把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产业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增加,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生产连续五年滑坡,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面对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和农业服务工作难以到位;同时,农业入世,面临的状况是千家万户对付“八国联军”、“提篮小卖”对付“跨国公司”,更使我们感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迫切性。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必须靠产业化导向才能有效提高竞争力,从长远看、深层次看,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转移农民,产业化农业增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为此,要善于打破传统思维方式,以开放型、多向型、求异型、政策型思维方式,取代封闭型、单向型和求同型的思维方式,不就农业抓农业,不就农业来解决“三农”问题,不断进行创新和突破,学会走自己的路,这样才能发挥优势,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近几年我局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实施战略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订单农业、基地园区农业,以此来实现农业内部经营性收入的提高,这不仅对增加农民收入举足轻重,而且对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提出了江宁区五年农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鼓励奖励政策,加强了以土桥优质米为主的秦淮河圩区优质稻米产业带、横溪“大自然”牌西瓜、其林千亩设施农业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而且还以培植品牌农业为支柱,确定“打造品牌农业、树立江宁形象”的发展思路。

近几年来,我区已有6个市名牌产品,创省名牌农产品2个,部级绿色食品2个,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9个,有机食品基地1个,无公害基地达到30万亩,市级以上标准农业示范园6个。农业工作抓住了品牌,就会涉及我们工作的各个层面,对我们原来的工作方法、政策、指导思想有很大冲击。作为农业部门的一把手,打造自己的品牌,实际上就是张扬我区农业的优势、扩大对外的影响力。我局每年都要多次组织农产品到省外参展,还成功地在白马公园组织了江宁区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展销专场,为提高农产品知名度搭建平台,为农产品进城入市开辟渠道。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不仅是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的实质性内容,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健康、迎合绿色消费时尚的根本作法,更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实践证明:要想把工作做的更好,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是一种价值大风险也大的活动,这就要求“一把手”有超人的胆识,自觉地从我小为我大的身心中育胆;能动地从变不知为深知的实践探索中壮胆;果敢地从变小勇为大勇的风浪考验中练胆。与时俱进,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抓住种粮农民增收问题,就抓住了农民增收的重点;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抓住了粮食生产的根本;保护和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就稳定了粮食的大局、政治大局;抓住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就抓住了“三农”工作的未来。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例6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扎根人民,帮民解困、为民谋利,才能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一、始终把群众当亲人,真心实意热爱群众。对人民群众的感情,直接检验党员干部人生境界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只有具备真挚而深厚的百姓情怀,才能形成为民利民的自觉自愿。要始终把群众当亲人,用心接纳群众、用情感化群众。要放下架子、迈开步子,多到田间地头去,与群众交朋友、做知己、心贴心,真切体验群众的甘苦忧乐,与群众干在一起、苦在一起、乐在一起。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群众期盼的事情再难也要真抓实干,在关键处为民作主,于细微处彰显真情。

二、谨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敬业尽责服务群众。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无论职位多高、权力多大,都是人民的公仆。任何时候都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恪尽职守、忘我奉献,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当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要谨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切实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要把接受监督作为一种境界、一种觉悟、一种美德,虚心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评判,改进思想作风,严守纪律底线,提高工作成效,让群众贴得近、信得过、靠得住。

三、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务实肯干造福群众。领导干部应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拜人民为师,向群众求教,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始终为民谋利解难,多想想群众的事情办好了没有、群众的困难解决了没有、群众还需要我们做什么,急民之需、解民之忧,使群众最大程度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始终相信和依靠群众,把领导力量与群众力量聚合起来,把教育群众与组织群众统一起来,在为民务实的工作中团结群众、赢得群众。

四、兢兢业业、清廉自守,克己奉公利及群众。党员干部应在思想上保持清醒、在行动上恪守本分,兢兢业业、清廉自守,以平和之心对待名、以淡泊之心对待位、以知足之心对待利、以敬畏之心对待权、以精进之心对待事,时刻为百姓谋、不为个人计,追求更多为群众认可的名,争取更多对群众有益的利。这样,才能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才能真正建功立业。

【2】依靠群众求胜利发言稿

树立群众观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做好群众工作最好的方法和最高的智慧。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指导各项工作根本的工作路线。

十以来,强调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最重要的有三个事件,可以称之为三部曲:一是去年12月4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二是今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是6月18日,出席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部署。

除了这三部曲之外,同志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以及十之后执政风格、执政理念之中,可以发现有一条主线(或称之为主题)贯穿其中,这就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所谓群众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所谓群众路线,是指在群众观点基础上形成的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正如在1943年6月《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所说的: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每个共产党员都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

从在地方执政到担任中央领导同志直到担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讲话、调研和发表文章中,可以大致归纳出论述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七个重要方面。

一是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看作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搞好作风建设,必须回答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样几个根本性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当前作风弊端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原来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血肉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蛙水关系。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不仅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更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

我们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包括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来进行,必须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衡量和检验的根本标准。

二是人民群众主体论。在阐发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当代意义时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主体。一方面,要把广大人民群众永远置于社会实践的主体地位,引导和动员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使他们承担起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历史重任,防止将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由全体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和积极发挥作用的伟大社会实践,变为由少数社会精英主导、主演,广大人民群众在一旁观看或被动服从的贵族式的上层社会活动,从而将全体人民的事业变成少数人的事业。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更是着重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人民,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价值。

三是把坚持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结合起来。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可以归结为是不是、能不能、敢不敢实事求是。运动和结束后的拨乱反正,都是以端正思想路线开始的。对这一结合做了新的阐释,他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它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相辅相成、在本质要求上完全统一的。真正掌握和实践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也就能真正掌握和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看,坚持群众路线是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实践基础。一方面,实事求是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从群众中来才能实现。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又是在实践基础上改造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我们要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紧密结合和统一起来,把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紧密结合和统一起来,坚持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使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

四是将调查研究作为落实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调查研究工作是群众路线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都要求我们的领导工作和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真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3】依靠群众求胜利发言稿

群众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牵涉全局的工作,需要我们把握规律、突出重点。

当听众,让百姓有地方诉苦,真心理解同情群众。有些干部不愿意面对群众,不注重群众诉求,使群众有苦无处诉,矛盾不断激化。对此,建国街道党工委在设立群众接待中心、进行时时接访的基础上,始终坚持重点案由书记、主任亲自接待,做到给群众一张坐椅、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句贴心话,用真诚的态度倾听群众诉苦,让群众把苦水倒出来,以热心解寒心,以耐心解烦心,从而缓解了其对抗、激动、怨愤等对立情绪,有效地避免了矛盾激化和的发生。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例7

在此两项工作基础上,合力推进乡村__乡村建设,全乡12个行政村均有完善的基层组织机构,村村都设有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并且每村均有村党支部书记任综治工作站站长,都配备有专职工作人员履行矛盾纠纷联合调解、社会治安防控、突发问题联合治理的任务。

我乡积极吸取__“3+1”工作模式的先进经验,推行网络化管理,整合村委会、治保会、调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资源,村内每10户村民中配备一名调解员负责10户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解调和治安防范,并开展邻里守望、紧急救助,反映群众对社会治安管理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等工作。

全乡12个村积极组织发动治安巡防队,加强各村治安巡防工作。各村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了8—12人的治安巡防队,乡政府发动全乡干部及驻乡各企业职工成立了一支16人的专职巡防队,积极开展治安防范工作,依托70多名大学生村官、优秀青年党员、团员、青年教师、医务工作者等为骨干,进一步健全__志愿者队伍建设,激励他们在强化基础防范中发挥关键作用。特别是在今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我乡积极做好上级赋予的铁路护路职责,安排__志愿者成立铁路护路联防队,在__村9号岗亭和__村护路点分三班24小时不间断巡逻,确保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我乡铁路护路路段零事故,特别是为保证护路工作的圆满完成,我乡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物资,专门修建了__村护路执勤哨所,期间排查各项不安全隐患10余起,保证了我乡境内铁路路段的安全畅通。

为确保__乡村建设工作全面有序健康推进,我乡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把推行__乡村建设工作作为当前基层综治维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全力推进。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例8

(一)坚定解放思想。去年以来,我市司法行政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历届局党组打下良好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解决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取得了“五个新”的显著成绩。可见,解放思想是解决制约我市司法行政工作发展问题的根本动力,也是继续开拓创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市司法行政工作率先推行首席人民调解员制度、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提出“四句话,三十二字”的新思路、开展“民生问题标本兼治”“五个一”工程、开展以“活力司法”为载体的队伍建设、开展以“中心组学习”为载体的思想建设等等,一系列经验和做法以及所取得的成果,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目前,我们解放思想方面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勇气揭自己的短,怕影响自身形象;二是要求他人解放思想,不敢把自己摆进去;三是解放思想“见物不见人”,停留在口头上。在新的形势下,要实现司法行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大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把解放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好。结合我市司法行政实际,继续解放思想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全系统干部职工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大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三次全会和全省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大讨论活动,冲出思想上的“大山”,走出思维上的“围龙”,冲破影响司法行政工作的各种障碍,破除阻碍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发展的思想束缚。二是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全系统干部职工要做到有胆量更要有见识,在敢想、敢干、敢闯、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把握司法行政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更宽广的眼光和思维来谋划工作全局,保持与时俱进,务实工作的作风,发扬拓荒精神,敢于突破不合时宜的做法和规定,使我们的决策、措施、行动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三是领导带头,勇于实践。领导干部要带头解放思想,克服思想状况与解放思想要求不相符的各种差距,敢于把自己摆进去,敢于揭露矛盾和不足,坚持从实际出发,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发扬“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人精神,真正做到“尽心尽力而问心无愧、尽职尽责而问责无过”,使解放思想真正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落实到具体行动、促进司法行政工作新发展上来,实现解放思想“见物又见人”。

对坚定解放思想,各单位要把握大局,提高认识,结合实际,抓好落实。围绕市委和省厅关于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的要求,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促进全市广大司法行政干警正确把握现状,正视思想、工作差距,进一步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用新的视角、新的理念、创新发展的思路、举措和方法,解决影响我市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司法行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坚定工作思路。局党组提出的“围绕中心,开展服务;理顺关系,完善设置;突出重点,擦亮亮点;开拓创新,提升司法”的工作总体思路,是在充分调研论证、审时度势、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解放思想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上级领导认可和同志们拥护的思路,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是符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的,与党中央、省委、市委的要求是一致的。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坚定这个工作总体思路,围绕这“四句话、三十二字”来继续推进我市司法行政工作。

围绕中心,开展服务。就是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省厅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司法行政的职能作用,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理顺关系,完善设置。就是要积极理顺上下左右和内部关系,加强向上级的请示汇报,加强上下左右沟通联系,互相学习,相互促进。

突出重点,擦亮亮点。就是要找准*司法行政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把普法教育、人民调解、劳教工作、法律服务等司法行政工作的重点作为突破口,把公证、律师、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和仲裁等亮点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切入点,全面抓好落实,促进司法行政工作的总体提升。

开拓创新,提升司法。就是全系统要解放思想,团结协作,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开拓创新,积极为司法行政事业出谋划策,寻出路、想办法、解难题,不断开创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全面提升司法行政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根据这个工作总体思路,我们要抓好“一、二、三、四、五”的具体工作安排的落实。“一”是提出一个奋斗目标。市局党组提出要通过2至3年的努力,争取实现被司法部荣记集体一等功的目标。因此,每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去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二”是明确两个任务。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的干部干警职工都要明确司法行政的“四大职能”,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把司法行政的“软任务”做好做实;要明确抓好劳教所劳教人员管理、教育和司法干部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严格组织好新一年报考国家司法考试考生一系列工作,把这三项司法行政的“硬任务”做好做细。“三”是成立三个机构。市局成立的“形象司法”、“基层司法”和“活力司法”三个工作领导小组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推动职责任务的全面落实。“形象司法”领导小组要以办好《*司法》刊物为重点,继续深入宣传法律法规和司法行政的职能、职责、任务,全方位宣传在司法行政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树司法行政新形象,进一步提高司法行政的知名度。同时,要继续筹措资金完善市局办公大楼、大院的维修整合,进一步改善办公条件和环境,提高办事效率,提升*司法形象。“基层司法”领导小组要全面开展工作重心下移活动,以开展民生问题标本兼治活动为载体,以镇级司法所为平台,全面实施“领导挂镇、法制教育、干部培训、法律援助、调解纠纷”的“五个一”工程,积极开展服务基层活动,切实提高基层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使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活力司法”领导小组要继续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文娱、体育竞赛活动,适时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和交流学习活动,争取输送一批同志外出学习,拓宽同志们的视野,提升同志们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增强司法行政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把全市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成为团结协作、充满激情、富有活力的群体。“四”是开展四项活动。一是完善机制,开展“人民调解”活动。二是重心下移,开展“服务基层”活动。三是干事创业,开展“奉献司法”活动。四是树好形象,开展“争先创优”活动。这四项活动,各部门都要根据自己的职责任务,在年初订好方案,做好规划,认真抓好落实。“五”是实现五大提升。我们要通过做好各方面工作,在新的一年里切实做到“提升*司法形象、提升法律服务水平、提升法律保障能力、提升法制宣传效果、提升法治理念素养”。

(三)坚定开拓创新。做强做大司法行政工作,彰显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和功能,关键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在于把握好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在于找准工作创新和业务拓展的发展方向,在于服务“彰显后发优势,实现绿色崛起”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于增强做好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我们要坚持“全面践行以人为本、服务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工作方针,不断开拓创新,提升司法行政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创新劳教工作特色,确保“三安全”(执法安全、队伍安全、场所安全)。劳教工作要全面落实安全稳定长效机制。以“四无”为目标,加大落实“五个优先”(优先研究、优先部署、优先解决、优先落实、优先保障)和“四项机制”的力度,强化人防、物防、技防的功能;不断提高改造挽救质量。要突出推进劳教工作的改革,继续创新管理模式,探索新形势下劳教工作改革发展的新思路。要理顺戒毒康复基地管理模式,拓展戒毒康复基地功能,加快戒毒康复试点工作的进程,进一步扩大戒毒康复区域。开展专门机构与群众相结合的戒毒康复调查研究,推动实际工作,逐步建立完善与戒毒康复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不断提高劳教干警的综合素质和文明执法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发展劳教生产,强化劳教生产的矫治与习艺功能。

创新普法形式,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要创新普法教育的形式,将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活力司法”活动与普法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重点宣传市场经济基本法律原则、制度和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重点宣传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重点宣传与民生问题相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法规。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把法制宣传教育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广泛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针对基层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要继续深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探索与个协、私协等行业协会合作推进法制宣传的新路子。要加强依法维权、依法宣传教育,开展刑事和治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和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积极维护社会稳定。继续抓好社会管理者的普法工作,促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知法守法,依法办事。完善普法的考核考评机制,开展“五五”普法的中期检查和《广东省法制宣传条例》实施一周年的检查,进一步硬化普法的措施制度。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联动,开展专业法宣传。继续发动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和基层调解组织参与普法活动。

创新法律服务方式,提升法律服务水平。法律服务是我们司法行政的一项重要职能。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经济发展好中求快,民生状况持续改善”,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为我市“彰显后发优势,实现绿色崛起”发挥职能作用,提供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要充分发挥律师管理部门的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的管理,切实提高律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积极发挥律师在参与市、县政府领导和有关单位的局长(主任)接访群众工作中的决策建议、法律咨询等作用,推进律师参与涉法工作。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单位法律顾问工作。为企业依法经营管理、正确规范和处理好各种法律关系和问题、招商引资提供法律服务。公证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公证业务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公信力,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市局新批准成立的司法考试和鉴定管理科要尽快启动,开展各项工作,司法鉴定管理工作要尽快建立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规范鉴定行为和鉴定机构内部管理。抓好2008年国家司法考试的组织实施工作。

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提高学校教学影响力。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设施,加强师资力量培训,大力发展法学教育,争取设立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分教处的大专班,培养更多合格的法律专业人才。要充分发挥好市局司法干部培训中心的作用,把全市司法行政干部培训工作办好、办出成效、办出特色,发挥效能,争取设立粤东地区司法行政系统首授和晋升警衔的培训基地。

创新机关服务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水平。要进一步加强机关事务管理,进一步抓好政法信息网建设,完善局域网功能,建立视频会议系统,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四)坚定服务民生。中央和省、市历来都非常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去年市委提出“民生问题要标本兼治”,今年又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发展好中求快,民生状况持续改善’主线,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市2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深入实施‘四个*’发展战略,全力谋求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教繁荣、生态巩固、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突破,努力争当全省民生纾困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排头兵,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秀美的新*”的工作总体要求。我们要切实把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基本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进一步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要继续抓好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大调解”工作,促进和谐*建设的意见》和本局《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加大力度推进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在完善现有人民调解组织网络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企业、行业、专业市场、经济区域等人民调解组织的建立、拓展和完善;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在珠海召开的全省人民调解工作会议精神,争取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召开全市人民调解工作会议,在我市建立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的有效衔接机制,最大限度地引导当事人采用调解的方式消除矛盾纷争。要以开展“五个一”工程为契机,广泛开展涉及民生问题矛盾纠纷的调解。要创新人民调解理念和方法,善于坚持群众路线,善于运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善于整合司法行政资源,善于与有关部门联合调处,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开展司法所和律师事务所“所所结对”活动,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专职调解员队伍,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大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解决好人民调解员补贴,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要把法律服务工作的重心更多地向参与社会管理、服务民生转移。要引导法律服务机构和工作者增强服务意识,履行社会职责。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资源,探索建立以为政府提供法律服务为龙头,以乡镇、街道法律服务为主体、以乡村、社区法律服务为基础,实现法制宣传、人民调解、法律咨询服务三结合的公益性法律服务体系。

法律援助要在“民生状况持续改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法律援助工作通过为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性法律帮助,使打不起官司的人一样享受法律的公正,同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平等地进入司法程序,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要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对象条件的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进一步畅通困难群众特别是农民工、残疾人申请法律援助和提供便捷有效法律援助的渠道。使法律援助在“民生状况持续改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认真探索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要以提高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能力为目标,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落实帮教力量和措施,重点加强流动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要落实相关政策,把帮教与扶助结合起来,帮助刑释解教人员解决安置、就业等实际困难。

积极推进律师、公证服务进社区、进乡村。要指导和督促律师切实提高刑事案件辩护率和辩护质量,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规范司法鉴定执业活动,建立司法鉴定机构的资质评估制度,完善投诉举报制,确保司法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要继续加大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力度。坚持建设、管理、工作和服务并重。要全面完成司法所建设任务,进一步提高履行职责能力,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重视,配齐配强人员、装备,提高司法所建制规格,确保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在服务解决民生问题上有阵地、有人员、有保障、有落实、有成效。

(五)坚定四个加强。去年,市局党组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加强学习、加强修养、加强团结、加强实践”的总体要求,新的一年,我们要继续以“四个加强”为总要求,切实加强全系统干部干警职工的思想、作风、组织和廉政建设,进一步增强我们队伍的战斗力,增添我们队伍的整体活力,激发干部职工爱我司法的热情、干我司法的激情和奉献司法的豪情。

加强学习。要建设学习型机关,以加强学习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切实抓好党的*大精神和省委十届二次、市委五届三次全会和全省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把学习贯彻活动不断引向深入,不断提高运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驾驭司法行政工作的能力。要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持之以恒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形象教育,培养职业操守,增强职业光荣感。二是要加强业务学习。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加强司法行政业务知识的学习,加强基本技能学习,成为司法行政工作的行家里手,能够熟练地运用政策和法律法规妥善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科学管理的能力,提高适应业务工作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三是加强健康情趣知识的学习。要学习文学、史学、哲学,学习健康向上、有益身心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陶冶情操,提升人格魅力,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

加强修养。要重点加强党性修养、人格修养、职业修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持讲党性、讲正气、讲纪律,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明辨是非、淡泊名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严格遵守制度,加强自我约束,始终做到自重、自省、慎独、慎微。保持文明行为,待人接物热情大方、举止文明,大力提倡文明礼貌用语,言行得体,坦诚和善。保持机关良好秩序和办公室环境清新整洁。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市委、市政府保持一致,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对局党组决定的事项要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使我们全市司法行政干部干警职工始终成为上级要求和局党组决定的忠实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加强团结。要加强科(股)室团结、全局团结和系统团结,积极营造司法行政系统团结协作的氛围。要培育团队精神,科(股)室成员之间做到互相体谅、互相帮助、相互尊重,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科(股)室之间在工作上要通力配合,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发展。要促进局机关与领导机关、基层机关的和谐,创造系统团结的新局面,树立司法行政机关的良好形象。同时要搞好与其他各部门的协调,借助外力宣传、发展司法行政工作,使我们司法行政系统能够更好地担负起新形势下的重任,实现工作目标,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稳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例9

一、工作基本情况

(一)精心研究,制定方案。在县“四群”教育工作启动后,我局对“四群”教育工作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及时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四群”工作,成立“四群”教育领导组及办公室,明确工作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四群”教育的重大意义、目标措施和工作要求,安排专项工作经费,为开展“四群”教育创造必要条件。

(二)及时召开动员大会。于2012年1月4日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全体干部职工39人参加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共xx县委关于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明确了“四群”教育“干部受教育、作风有改进、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群众观念有新增强、机关作风有新转变、维护群众权益有新举措、解决问题有新突破、改善民生有新成效”的目标要求。要求全体干部职工结合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省第九届党代会、州、县、党代会精神,充分认识、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的部署上来,并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及时将工作重心下移,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增进群众感情,增强执政为民、发展为民、服务为民、落实为民意识,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三)开展好春节前领导干部驻村蹲点走访慰问和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局领导分为两组带队分别到东山乡干海村和余食朗村进行走访慰问,以贫困户、孤寡老人、贫困老党员等急需帮助的群众为重点,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党的温暖带到他们的身边,并给他们带去了慰问金(0.4万元)。本次工作共走访群众151户。

(四)开展好村情民情分析会和民情恳谈会、群众大会。一是由局领导带队分别到东山乡干海村、余食朗村,组织村两委、组干部、老干部代表、老党员代表、群众代表、致富户代表召开了村情民情分析会,找出了各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准了今后发展的路子,进一步坚定了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由驻村联络员到自然村、组召开民情恳谈会,深入了解掌握群众所想所难,做好民情民声的收集上报。目前共召开民情恳谈会等会议22场次。

(五)深入开展走访活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对挂钩联系的127户农户进行了走访,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党的温暖带到他们的身边。在走访活动中,全局干部职工深入各挂钩联系户家中和群众交心谈心,真正走进群众的心里,了解他们的想法、困难和问题,并把各户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细化记录,以户为单位形成了详细的民情日记,并常记心中,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想、记群众之难、解群众之忧”,并制作民情联系卡254张及时发到群众手中。走访完成后,每位干部职工都认真细致地填写了各联系户的民情台帐(共127套),并实时更新动态,随时掌握了解联系户的情况。直接驻村工作,和村、组干部一起分析各农户存在困难的原因,特别是贫困户,找准他们贫困的具体原因,并结合各户实际,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做到“一户一分析、一户一方案”,努力帮其解决贫困问题。走访中干部职工共撰写民情日记32篇,收到意见建议16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2篇高质量的村情民意调查报告和2篇发展思路报告,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及联络员撰写调研报告7篇。找出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拟定了一条符合村情的发展思路,创造了多条解决群众增收致富的经验。

(六)为挂钩联系村做实事好事,解决困难问题。在民情分析会和走访过程中一致认为解决进出村道路状况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针对这一实际,我局深入各自然村现场调研道路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意向性明确了年内可以建设或改善的路段,力争为挂钩联系的两个村各争取一项交通建设项目。我局挂钩联系的两个村都属于山区村,村集体经济薄弱,工作经费较为紧张,为此我局从仅有的工作经费中挤出2万元给予各村1万元的经费补助,确保“四群”工作的顺利开展。上半年共解决困难问题8个。

(七)及时组织召开“四群”教育工作专题学习生活会。在加强学习,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局精心组织,于3月21日召开了“四群”教育专题生活会。局领导、驻村联络员、局“四群”办全体参加了生活会。生活会议由单玉井局长主持,所有与会同志对领导班子和个人存在的问题、原因、下步整改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准了差距、分析了原因、明确了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全局工作。

(八)切实加强护林防火工作。强化宣传教育,倡导文明祭祀;加强火源管理,开展隐患排查;做好扑火准备,减少火灾损失;加强督促检查力度,确保森林安全;大力扶持林区公路建设,改善林区交通;做好县、乡公路两侧的护林防火工作;支持、配合“四群”挂钩联系村的护林防火工作。

(九)支持、配合乡、镇、村的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深入开展“干群手拉手抗旱先锋行动”,精心组织,深入到挂钩乡、镇、村了解旱情,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尽力解决挂钩乡、镇、村的困难。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经局务会议研究,由局长负责联系禾甸镇,刘文华副局长联系余食朗村,严珑彬副局长联系干海村;给予两个村各0.7万元的资金用于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援助物资计0.74万元(其中桌椅一套0.4万元,化肥2吨50袋0.34万元。)。

(十)做好挂钩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县委的安排我局“四群”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挂钩联系村同为干海村和余食朗村,我局派驻两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四群”工作联络员兼任)。指导员驻村后深入农户走访了解困难问题、召开会议听取意见建议、查阅资料了解村情民俗、实地查看调研基础设施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高质量的发展思路报告和调研报告,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目前争取项目2个;争取资金补助1.2万元;撰写发展思路报告2篇,调研报告2篇。

(十一)做好社会稳定工作。结合交通运输局工作实际,我局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局长亲自抓,负总责,按“本部门能解决的自己解决,涉及多部门的配合主要部门做好相关工作”的原则,有力推进问题的解决。目前涉及的矛盾纠纷和问题总体态势稳定。

(十二)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干部素质得到较大提升。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带头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绩效考核制和社会监督评议制等制度,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各项工作可得开展。

(十三)配合支持挂钩联系村组织建设。切实加强对村组干部的教育和引导,努力提高村组干部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意识,积极推进村委会和治保、调解、农技协会等自治组织建设,夯实群众工作的基层基础。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严格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制度。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思想决定行动,通过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会议传达与读书学习相结合,传达模式与网络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使全体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思想基础。

(二)领导垂范,以点带面。

在工作中局领导坚持以身作则,在学习教育、走访群众、深入基层、解决问题、援助资金物资、协调项目等方面率先垂范,带动全体干部职工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四群工作中,有力地推进了四群工作的实施。局领导驻村时间累计54天,一般职工驻村时间累计136天。走访慰问活动中最远、最困难的群众都是局领导挂钩联系,并以最大程度地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三级联动,合力推进。

在工作中以联络员为桥梁,县、乡、村三级联动,做好联系沟通协调,四群工作有序推进。按照县委部署派驻的两名联络员深入走访调研,发现村、组、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向局领导汇报;局领导结合我局实际,有能力解决的直接解决,能协调解决的明确责任领导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并通过联络员及时把处理情况与乡、村进行对接;村、组结合各自实际,提出困难、问题、发展思路,向挂钩单位和乡党委、政府汇报,请求协调解决;乡党委、政府与挂钩单位共同分析存在困难、问题和发展思路,共同提出解决方案,共同争取项目、资金、物资。

(四)结合实际,注重实效。

通过四群教育活动的开展,全体干部职工转变作风求真务实,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全局各项工作。目前320国道改造和连接线公路建设,楚大高速公路xx段xx立交桥改扩建等项目申报工作稳步推进,清华洞至水目山景区旅游公路正在测设中,红象路油路工程顺利实施,通村通畅工程完成招投标进入施工准备阶段,覆盖城乡的路网更加完善。农村公路养护工作规范化推进,路政管理进一步增强,运输市场稳定有序,xx县地方公路养护中心建设、招商引资、协税护税、节能降耗、旅游产业发展、禁毒、艾滋病防治、安全生产、能源建设项目、城市综合管理、维稳、应急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目标责任工作扎实有效。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通过近段时间的努力,我局“四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宣传力度不够。二是由于我局农村公路“建管养”工作任务多,人力有限,深入村、组、农户的时间不够,投入“四群”工作的时间有限。三是我局挂钩联系的两个村都是山区贫困村,工作经费严重不足,虽然我局从局工作经费中给予两村一定的补助,但由于两村经济薄弱,运转仍然困难。四是部分职工对“四群”工作的理解认识还不到位,对“四群”工作没有热情,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四、下半年工作打算

在下半年的工作中,我局将继续进一步加强“四群”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靠的方案和措施,并狠抓落实,把我局“四群”工作进一步深化,以“四群”工作推动全局工作的开展,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围绕“八个一”工程重点做好以下几项:

(一)继续深入调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调研报告、发展思路报告,为群众创造一条增收致富的新经验。

(二)力争把好事实事计划全部完成,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例10

党的十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把握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深入学习这一重要理论,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大有裨益。

一、群众路线集中反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现实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的。人民群众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从事政治、科学和艺术活动的能力,进而决定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作基础,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一切精神财富的最初的丰富的源泉是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之中的。最后,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不但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创造着社会生活本身,推动社会前进。[1]p350-35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实践证明,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这一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与成功。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党的宗旨、党所从事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一切为了群众。同志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2]p71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党的根本宗旨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同志还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出发,发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得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3]p1031这一科学论断。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同志始终强调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的历史,强调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发展始终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来推动的。因此,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要尊重历史规律,尊重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4]p49-51。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是因为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立场,我们党才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志指出:“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5]p581面对旧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社会留下的满目疮痍,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邓小平同志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6]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改革措施,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一条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同志多次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7]p279,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带领全国人民迈向了新的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重要思想,面对国内外新问题、新形势,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领全国人民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多次提出并阐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8]。一切为了人民,梦想便有了牢固的根基;一切依靠人民,实现梦想便有了不懈的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必须最大程度地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个中国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

在中国革命时期,我们依靠群众路线,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依靠群众路线,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使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新发展。因此,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现实要求,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成功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

二、群众路线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应有之义

要想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就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离不开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论》中概括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生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生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9]p273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表现就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同志历来十分强调我们党的这一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提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3]p899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就是把群众实践中得出的零碎的、分散的观点集中起来,经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环节,使初步的认识得到升华,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与飞跃,然后再到群众中去指导工作和接受检验。这是我们工作实践的正确方法,同志再三强调:“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所以要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没有一个教师不是先当过学生的。而且就是当了教师之后,也还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了解自己学生的情况。”[2]p324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理论联系实际,并以实践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领导者在集中听取群众意见及诉求之后形成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让群众通过实践去检验和评价这些路线、方针、政策是否解决了他们的实际问题,是否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一切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经过这个过程制定出来,以这些方法来进行贯彻落实,并不断用群众实践的新经验来加以丰富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牢牢树立实践的思维方式,要“真抓实干”,要踏实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只有用切实的行动深入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才能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团结和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说的就是这个朴实道理。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基本的工作方法,即:群众和领导相结合、民主和集中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批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其一,领导和群众相结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认识论,就是要领导者深入到群众中去,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利益诉求,对从群众实践中搜集来的个别的、分散的信息加以分析和综合,形成正确认识,并据此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迫切问题与切身利益。其二,民主和集中相结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认识论,就是要领导者深入到实践工作中去,发扬民主,运用集体智慧解决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发挥领导班子的集体力量。其三,一般和个别相结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认识论,就是要领导者既要考虑到每个群众的特殊利益诉求,也要考虑到群众的普遍利益诉求;既要有针对性地处理好个别群众的问题,也要处理好带有普遍性的群众问题。其四,批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认识论,就要领导者勇于面对群众提出的各种意见、建议和批评,同时也要以党性原则要求自己,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进行深刻的自我批评。

三、群众路线深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反映着人们最重要、最有意义、最值得珍视的追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理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出发点,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追求和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价值理想,以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评价标准的价值体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者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重要、最有意义、最值得珍视的价值追求。

群众路线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坚持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同志明确提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3]p1094—1095群众路线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就是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不动摇,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不动摇,使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出发点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

群众路线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者以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体现在价值观内容上,必然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早在1944年9月,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3]p1004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写入了,从制度上保障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也是群众路线的核心要求与基本内容,也就意味着群众路线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

群众路线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原则。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二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价值观的原则要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以集体利益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把集体主义作为了基本原则。同时,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所谓“集体利益”反映和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它既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也不是某些群体、集团的特殊利益。集体利益既是对集体中每个个人利益的代表与反映,也是集体中个人利益的普遍追求和共同利益。群众路线要求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最普遍的,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这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原则的进一步深化。

群众路线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评价标准。价值观既然代表了人们的某种利益追求,也就必然内含着对于利益追求的评价,而任何一种评价都有某种尺度、标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评价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区别于其他一切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根本所在。只有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才能提出正确认识问题、评价问题、解决问题的善恶、是非界限,才能有效地实现正确的价值选择。我们党一直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以人为本”,把“依靠人民,为人民造福”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评价标准进一步的深化。

参考文献:

[1]肖前,李秀林,王永祥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周育平,周作武,熊琴而.对群众路线认识论的再认识[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5).

[5]建国以来文稿(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6].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8-23(1).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例11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10)01-0016-05

1938年11月6日,在《战争和战略问题》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年的斗争中,不但锻炼出来了一条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而且锻炼出来了一条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路线。我们不但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政治问题,而且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战争问题;不但造就了一大批会治党会治国的有力的骨干,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会治军的有力的骨干。”〔1〕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其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及干部建设上都达到了成熟,全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思想建设上也达到了成熟。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也做出了重大思想理论建树,是加强党员干部队伍思想建设的宝贵财富。

一、强调从思想上建党的必要性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中国工人却在全国人口中占少数,农民占绝大多数,这种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社会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党的思想建设这一重大课题就不可回避地提了出来。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早期即已认识到这一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1.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对欧洲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矛盾进行全面的深刻的考察而提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社会理想。而当时中国则是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清政府朝不保夕、摇摇欲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十分的微弱,产业工人数量极少。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说”是针对欧洲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提出的,并未对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出不同于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方案。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普遍理论,必须与中国革命的特殊性相结合。指出:“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2〕“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3〕没有这种态度,“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4〕。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的成功结合,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由此开始逐步认识到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这表现在:既不是在中国革命中机械搬用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欧洲无产阶级的“共同胜利理论”,也不是简单模仿列宁领导俄国革命的“城市中心理论”;既不是以中国工人阶级为革命主体,也不是走欧洲工人阶级的“合法斗争”,或“议会道路”,而是在中国广大的乡村,以中国农民为革命的主力,以土地革命为推动中国新民主主义运动的必然手段,将中国革命的中心放在广大的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革命力量,深入开展土地革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最终夺取城市。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历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深入的里程碑,或事关革命成败的历史转折点。

2.中国工人阶级占少数,农民占绝大多数。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刚刚起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中国工人阶级发展不足。在中国,城市产业工人力量极其弱小,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无产阶级是近代工业的产物,中国无产阶级是随着近代中国新式企业相伴产生的。从19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它随着外国资本的入侵和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并有所发展。1894年,中国近代产业工人有10万人,到1914年达到100万人以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近代民族企业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队伍也迅速壮大,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达200万人左右。但是,尽管中国产业工人数量队伍有所壮大,在当时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太大,仅约占05%至07%,而且这部分工人还与农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城市产业工人力量如此微弱,决定了仅仅靠中国城市工人阶级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国工人阶级不能成为革命的主力军,也不能将革命的重心放在城市。与此相反,农民则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这就为中国共产党将革命的重心放在农村在客观上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

3.改造农民思想成分,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全党干部不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就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农民与中国产业工人相比,因受其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而缺少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中性,表现为自由主义、绝对平均主义和极端民主化等非组织观念。因此,要在以农民成分为主的中国社会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改造其农民思想成分,纯洁党的思想,加强党性建设。这一任务十分艰巨。

1928年11月25日,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5〕因为,持有各种旧思想、旧习惯、旧制度理念的人会加入党内,其携带的各种不良思想还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党内来。如果不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教育和学习,就会成为农民的党,封建的党,势必不能承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任务。农民成分的党之所以有害于党的工作,损害党的领导地位的建立,其深刻的社会原因,“自然是由于党的组织基础的最大部分是由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成分所构成的;但是党的领导机关对于这些不正确的思想缺乏一致的坚决的斗争,缺乏对党员作正确路线的教育,也是使这些不正确思想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6〕。因此,为保证党的健康肌体,必须在全党反对一切旧思想、旧习惯、旧作风,而代之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风,党的思想领导。

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41年5月19日,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时,对“实事求是”曾作了精确的界定。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7〕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包括如下含义:(1)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但不能当作教条;(2)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3)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调查研究,通过深入周密的调查研究,认识和掌握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4)调查研究必须走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5)坚持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政治路线的前提和指导,是正确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1930年1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批评教条主义时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8〕,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9〕的著名论断,并将这一论断完善为: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1938年10月,在中共中央六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深刻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适应一定的民族特殊性才能实现。离开中国国情的特点来实践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这就要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着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1945年6月11日,党的七大《》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历程中达到了成熟,也标志着党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长期过程中其思想路线的成熟。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正确方法

真理的发展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个方面的特点。所谓确定性即已认识到的可以控制的能力;所谓不确定性即尚未认识到尚不可以控制的能力。不确定性决定人的认识能力更久处于必然王国的阶段,确定性决定人的认识能力更快上升到自由王国的阶段。人对真理的认识总是相对的,而这是由客观事物绝对的永恒的发展变化决定的。因此,绝对的真理并不存在,真理的获得难免有产生错误认识的经历。尽管产生错误认识不可避免,但是,究竟是否产生错误的认识,还取决于足够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实践,尤其是有威信有能力的领袖所领导的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国共产党不仅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路线,而且懂得和掌握了对待错误思想的正确方法。主要方法有:

1.加强学习。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首先要学理论。理论是表明党的政治性的实质因素。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理论素质是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的灵魂。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就不能体现出党的政治性,就没有政治的灵魂,就会迷失方向,就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的威力就在于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的神圣威力也在于此。一切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论在哪个领域、哪条战线工作,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政治觉悟,坚持真理,反对谬误。其次,理论要联系实际。理论不仅来源于社会实践,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实践服务。脱离实际,不与实际相联系,理论就会失去其生命力。1937年7月,在《实践论》中指出: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际,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还强调: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再次,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来学习。学习理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时强调:“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10〕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方法,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反对非马克思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教条的学习方法,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最后,学习也是一个辨别吸收的过程。1940年1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而且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解决问题,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防止形而上学和片面性。对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必须辩证地、批判地学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获得真理性认识。“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11〕

2.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但是,调查研究存在两种方法,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一种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调查研究方法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而非马克思主义的调查研究方法则是从教条和本本出发,理论与实际相脱离,调查与群众实践相脱离。为了反对本本主义的错误,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并且提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正确的调查研究方法是:(1)坚持实事求是,客观第一的标准。调查应本实事求是原则,有则有,无则无,多则多,少则少,力避主观夸大,但也不要故意缩小。(2)调查了解事物的历史和现状,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取完整的调查材料,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既没有获得完整的材料,也没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不可能得出科学的调查结果。(3)典型调查,解剖麻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提出两种调查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走马看花,不深入。调查中要使人讲真实情况。主要的一点是要和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去做侦探,使人家讨厌。群众不讲真话,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你的来意究竟是否于他们有利。要在谈话过程中和做朋友的过程中,给他们一些时间摸索你的心,逐渐地让他们能够了解你的真意,把你当做好朋友看,然后才能调查出真情况来。群众不讲真话,不怪群众,只怪自己。

3.亲自动手,亲身实践,身临其境。这有利于获取直接的第一手材料。1945年12月28日,在《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信中指出:“干部中一切不经过自己艰苦奋斗、流血流汗,而依靠意外便利、侥幸取胜的心理,必须扫除干净。”〔12〕建国后他又提出:做系统的由历史到现状的调查,只要省、地、县、社四级党委的第一书记都做调查研究,事情就好办了。第一书记亲自到群众中作系统的调查研究,或者派出调查组到城乡调查了解实际情况。调查中应先有训练,讲明政策、态度和方法,不使调查达不到目的,真正的问题不能被发现。直到晚年,仍然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并付诸实际行动。

4.走群众路线,坚持人民群众的实践观。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实践只能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因此,丰富的感性材料的获得主要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坚持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群众路线。指出:力量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人也不行。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到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所以要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没有一个教师不是先当过学生的。而且就是当了教师之后,也还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了解自己学生的情况。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做到:(1)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2)眼睛向下,不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3)群众自愿,符合群众的实际需要,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干部代替群众下决心,包办。(4)下基层长期蹲点,向人民群众请教。长期下去蹲点,从实践中逐步认识客观真理,变为主观真理,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如果行不通,则必须重新向群众的实践请教。这样就可以解决框框问题,即教条主义问题了,就可以不信迷信了。如果不是这样做,则官越大,真理越少。大官如此,小官也是如此。要求党的各级干部都要厉行调查研究之风,绝对禁止党委少数人不作调查,不同群众商量,关在房子里,做出害死人的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必须反对“左”、右倾错误

“左”、右倾机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大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形成、发展并经受实践考验的。它必然要求:既然要坚持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就必然要反对与此相对立的错误的思想路线。否则,正确的思想路线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贯彻执行,而给错误的思想路线大开门户。客观事物辩证发展的规律必然如此。

主观主义的错误曾使党在历史上屡次犯“左”、右倾机会主义。原因在于:(1)作为共产国际在远东的一个支部,中国共产党必须服从共产国际的决议和领导。但是共产国际对中国情况的了解很不够。(2)理论和实际相分离,将共产国际决议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3)党内主要是在中央占据领导地位的一部分人,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不懂得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1941年5月19日,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者“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13〕。不了解中国情况,言必称希腊。“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这种毛病,也传染给了共产党。”〔14〕在工作方法上,“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15〕。“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16〕这是极坏的思想作风。

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创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提出了对待错误思想的态度和解决办法,并批评了“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这是十分宝贵的。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还存在 “全盘西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民主社会主义的干扰和误导。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参考文献〕

〔1〕〔1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48,533.

〔2〕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