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发展农业的因素

发展农业的因素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0 09:22:34

发展农业的因素

发展农业的因素例1

国家政府补贴和惠农的力度也会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政府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及各种惠农政策,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惠农政策包括对农业的价格补贴、农村种植土地的资金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等方面。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高低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发展潜力。通过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的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设备和技术,推动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表明,人力资源素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对于行业人才衡量标准难以把握,要实现定量分析人力资源水平非常困难。通常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来确定从业人员的整体人力资源质量。

例如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分析中,选择每百个农村从业人员中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数,这个人数可以基本上反映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气象灾害是影响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耕地面积辽阔,受到的自然灾害的类型众多,灾害的面积较大。农业气象灾害可以导致农业产量降低,严重的自然灾害,将会导致农作物的绝产,因此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在确定农业自然灾害大小时,通常选用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的面积,作为衡量农业自然灾害大小的重要参数。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单因素或者某些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各个因素共同相互影响的结果。通过对各个因素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实际分析,得到科技投入、政府支持、气候环境、金融状况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劳动力的整体数量等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通过利用经济增长理论,对农业经济发展分析得出,农业经济中投入的资金和劳动力是可以改变的,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农业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随着农业机械等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我国农业的富余劳动力逐渐的增多,劳动力投入的总量在不断下降,富余的劳动力逐渐投入到非农业生产中。通过不断的调整我国农业的结构,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保证农业经济健康持久发展。首先要做好农业结构的调整,在保证我国粮食供应充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等行业,保证我国农业结构的合理稳定。同时要结合当地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产业,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保证特色产业优中更优。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通过大力发生非农业经济,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较为明显,气象灾害严重的影响到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造成农作物的产量下降,牲畜的死亡等,这些都会严重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得到,为了不断地发展我国农业经济,需要大力扶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显著的各个因素,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等,为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对影响我国农工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应当尽量的避免和减少。例如在气象灾害方面,大力发展气象灾害的高效、准确预报技术,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确保在气象灾害发生之前,就进行了相应的防护。重点分析出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理,将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

发展农业的因素例2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90-01

1 农村农业生产现状

1.1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各方面条件受到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农村劳动力大多出现空心化、老龄化问题。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和妇孺,文化水平层次较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较弱,加之,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小农意识强烈,思想保守,满足于现状和眼前利益,对新观念、新技术、新事物反应冷淡,商品意识淡薄,缺乏经营观念[1-2]。由此可见,当前农村的农业生产需要一批有知识、有技能、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来经营。

1.2 土地经营分散,农业现代化无法得到推广

近年来,虽然收割机已是农村农忙时节必不可少的农业机械,然而在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零星分布的生产模式下,大型旋耕机、插秧机等机械得不到普遍应用。即使政府给予适当购机补贴,农民购机积极性仍旧不高,甚至投机取巧,将政府补贴购置的这些机械转手卖掉。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使农村机械化无法普及,这就要求各家各户农具齐全、粮食储藏都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直接导致农民的居住条件不能彻底改善,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3 农业附加值少,污染严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煤气等在农村中的使用日益广泛,粮食收获后留下的秸秆不再是农村生活燃料必不可少的部分,为方便处理,目前大多数农民采用大量焚烧秸秆,这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还破坏了土壤质量。

1.4 盲目上项目,增产不一定能增收

以泰兴市河失镇赵杜村为例,其常年种植地膜花生,地膜花生比普通花生种植平均产量要高出1 125~1 500 kg/hm2。往年是一家一户的零星种植,2013年5月该村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连片流转33.33 hm2土地用于种植地膜花生,虽然通过土地流转,适当规模种植能增加农业产量,但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农民对市场行情不了解,出现增产不能增收的局面。

由此可见,在当今农业发展的形势下,农村现有的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严重阻碍了农村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 发展对策

2.1 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

一是加强现代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与现代农业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逐步把职业教育的重心下移,积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三是深入实施农技人才培训,优化农技推广人员结构设置,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3-4]。

2.2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集中扶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逐步完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联合农户,做强产业。二是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及专业大户、农村能人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建立现代农业营销组织,积极推进农产品营销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的发展[5]。

2.3 加速农村土地流转

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增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生态型特色农业[6-7]。

2.4 及时准确市场行情

政府要建立信息服务中心,安排专业人员,及时传递科技、市场信息,保证农民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动态,及早调整经营方向[8-10]。

3 参考文献

[1] 阿日古娜.现代农业发展对策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68-70.

[2] 王胜平.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J].江苏农村经济,2012(2):26-28.

[3] 王莉莉,吴文生,吴声怡.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2009(3):52-55.

[4] 徐慧慧.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5] 吕迅,何慧丽.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1(12):93-95.

[6] 吴强,陈丹梅,缪仕国,等.江苏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及推进机制研究[J]. 科技与经济,2005(1):32-36.

[7] 张明,孙艳,刘长学.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42-43.

发展农业的因素例3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进程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推动农机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其快速发展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地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改善对策,是解决当前农机化发展所遭遇瓶颈问题的必然途径。

1当前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1.1土地因素

现实中,我国的农村地区广泛采用家庭联产承包制,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显著作用,但这种方式也存在诸多弊端,例如种植规模较小、土地分散、农作物播种不连片、农机作业成本高等,这些弊端在农机化的发展进程中日益突显,造成难以采用大型、先进的农机进行统一的耕种和收获。我国虽然地域面积广大,但并非所有土地都适合机械化作业,一些丘陵山区不具备使用农机的条件,这也对农机化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1.2基层农机推广工作薄弱

不少地区对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缺乏重视,专业人才匮乏,推广资金短缺,尤其一些乡镇根本没有建立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导致很多先进的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无法得到充分的推广,因此也就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

1.3农民的支出负担重

当前的农业机械正在朝着大型化、自动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但同时这些先进农机的购买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一些大型的先进农机需要几十万,超出了农民的承担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同时,购买农机的一次性投资过大,而由农机带来的效益却不一定能够即时显现,这也使得部分农民缺乏购机热情。

1.4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

现实中,因为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对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掌握能力较差,无法对农机进行正确合理使用,而这就可能导致农机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购机者的经济收益不明显,从而导致农民的购机热情不高。此外,因为缺乏对先进农机的有效掌握,部分农民在使用农机时存在不规范操作的行为,而这就可能造成农机故障率升高,并由此产生较高的维修成本,农机的停机时间也会变得更长,从而降低农机的使用效益。

1.5农机的维护保养难

因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导致许多农机的使用也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在一定时间段内可能会得到充分运用,在剩余的大量时间段内就会被闲置,如果对闲置的农机缺乏必要的维护保养,那么就可能会造成农机性能的下降和使用寿命的缩短,从而挫伤农民购机的积极性。现实中,很多闲置农机在使用后不仅没能得到及时的维护和保养,有的甚至就直接放置在露天环境中被侵蚀,导致了农机工作可靠性的降低。

2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应对对策探讨

2.1加强土地流转和田间道路建设

为了推动农机化的发展,必须对当前的农业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而土地流转正是一种有效的配置手段。地方政府应该积极落实中央有关促进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土地流转可以促进连片种植的面积扩大,而这就为实现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还要加强田间的道路建设,尤其要重视铺设农机道路,从而使农业机械更容易到达田间以顺利完成作业。

2.2做好基层农机推广工作

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视,不仅要设立专业的基层推广机构,而且还要在财政、人力和物力等资源上提供足够的支持,通过改善基层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和软、硬件条件,进而为充分发挥农机推广和宣传职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加强对购机惠农政策的宣传和拓展

农牧业生产主管部门和各级农机推广机构要加强对购机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要让农民了解农机的补贴政策、办理流程和实施标准,增强农民的购机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对于实在无力承担购机费用的农民,也可以通过农村信用社提供信贷服务和相应的财政补贴,来引导农民向机械化作业转型。

发展农业的因素例4

[关键词]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是,在实际的农业发展工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相关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将会对今后农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一、制约因素

1.农业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涉农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2.农业生产的整体科技含量低。主要表现在:重用地而轻养地,重视化肥的使用而轻视有机肥的投入和使用,对农作物的管理只重治不重防,既浪费财力、物力,又不利于作物的健康生长;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明显偏小、偏弱,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往往有水的时候浪费,大水漫管现象十分严重而普遍,遇到干旱时靠天等雨,不知道科学用水;良种和良法不配套;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农业深加工项目少。

3.农田水利基础条件差,排灌设施不健全。近年来,很多地方不断受到旱灾的威胁,除了老天的原因外,还有很多人为的因素,主要是:农田水利基础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井、机不配套,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灌溉成本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部分耕地保水能力差,降水集中或中雨以上时,土壤蓄积不到多少,绝大多数降水都随地表径流了。部分地块排水不良,一旦降水集中,很容易遭受涝害。

4.农业产业化进程滞后,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较低。订单农业偏少,盲目种植现象普遍,造成农产品流通不畅,生产与销售脱节,致使部分时期农产品积压,部分时期农产品供不应求。农产品品牌少,尤其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专业批发市场小、规模小、知名度低,辐射面窄。

5.对农业的投入不足。由于各级政府部门财力有限,对农业的扶持和引导力度还不够,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致使农业自身防御风险能力差,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6.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产品价格差距大,农业生产成本高。

二、应对措施

1.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

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措施。要把农业科技工作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加大农业科普实用技术推广。通过组织科技下乡、举办培训班、开办广播电视讲座、开办农技咨询热线、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农业增产、粮食增收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力争达到每户有一名科技种田明白人。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加快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搞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在搞好节水灌溉,提高灌溉效益的同时,加强农田排水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实现耕作、植保、运输、加工机械化,以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3.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大措施,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优化品种结构为重点,以效益为中心,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典型引路,逐步推进农业的商品化、标准化。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针,既不能把种植结构调整片面化、简单化,也不能把种植结构调整看成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增增减减。重点掌握好两个结合,即种植结构调整与发展粮食生产相结合,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具体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要加大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通过政策和价格信息引导,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把主要精力和调整重点放在提高品质上。二是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重点围绕农业种植小区建设,提高品牌效益。三是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4.搞好农业高产创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农业高产创建是实现农业由中产向高产迈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业均衡增产的有效措施,通过建立各式各样的示范田,引导农民自觉接受农业生产新技术,运用农业生产新成果,实施高产创建活动,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目的。

5.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土壤肥力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技术入户率、到位率、普及率为目标,按照“测、配、产、供、施”技术路线,通过夯实基础工作,典型示范带动,加强培训指导扩大配方施肥推广应用面积,普遍提高农户科学施肥水平。

6.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培育专业合作社,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一体化经营和深加工,积极引导同一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相互合作,组建专业联合社、专业联合会,实行跨区域、集团式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新华社,2004(4)

[2]刘江,21世纪初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发展农业的因素例5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4-0063-02

0 引言

生态农业是个许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系统工程,包括林学、生态学、农学、畜牧学、环境科学、水产养殖、资源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近年来青海省在生态农业的研究、试验、推广及普及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我们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的不足,许多地方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青海省发展生态农业现状

生态农业是一种因地制宜,应用生物共生和物质再循环原理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环境科学,资源学,水产养殖等系统工程而设计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对于青海省高海拔,环境恶劣的气候来说,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东部农业川水区和靠近市县的地方现在正在搞一些适宜本地区的生态农业项目,如民和县在马场垣地区桃树适宜生长的地方搞一些经济林,同时适时的进行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乐都的塑料温棚项目等等都是一些发展生态农业的很好的典范,青海省这些年兴起的茶园文化对发展生态农业也是一个积极的苗头。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由于青海省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气候寒冷,发展生态农业的路子比内地相对较窄,必须要从实际状况出发找出一条适合青海省实际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2 制约青海省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些因素

1)地理、气候条件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都在3 500m以上,是典型的高原气候,这种地理环境对于农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海东地区是青海省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比较适宜农业生产,因此,生态农业发展主要是海东地区,所以,加强对海东沿湟流域和沿黄流域各种基础数据的采集,从切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生态农业项目的开发。

2)理论研究

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生态农业的研究起步是从单一学科的研究开始的,这样在生态农业系统的研究中对农业的研究比较专业,有一点的深入了解,但是对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林学、生态学、农学、畜牧学、环境科学、水产养殖、资源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的研究知之甚少。技术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我们知道在生态农业的这个大的系统中,包含了许多的不同的组成成分,各个组成成分之间关系非常复杂。我们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从大局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要从调查分析现有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超越、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各个要素之间的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进行深入,必须生物学、应当是多学科共同研究的成果,在研究过程中综合各种学科专家的意见,从建立新的学科的高度建立起生态农业的一系列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根据养羊的例子,假如我们要在一片草场饲养羊,那首先我们要考虑羊的数量,养羊多少的数量会根据草场质量、草场的大小和容积、羊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气候、饮水等众多条件的制约。现阶段我们的广大的农民朋友还不能有足够理论知识和经验对生态农业进行科学的设计,而大多都是简单地根据另一个地方的经验,由于地域地不同和水土的差异,成功的经验很少。我省对待生态农业推广实践中,发现我们缺乏许多关键技术的研究,在对待传统的农业技术发展方向,还有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诸多的问题。

3)政策支持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这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可是随之在诸多的地区,存在于政策方面的原因,好些农民朋友没有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保护。所以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农副产品的定价的因素生态农业发展的也是一个限制因素。现阶段对于处于温饱线水平的人来说,食物的安全保障和基本供给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而处于温饱线以上的,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这个群体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

4)完善的服务体系

青海省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由于信息闭塞等原因在一些地方,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还无法直接向农民提供,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态农业周期长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5)没有龙头企业

生态农业是个系统工程,是多个共同协调发展的成果,为此必须要有大型的龙头企业的参与,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才能真正体现效益,实现这个目标要有龙头企业,青海省在这方面还是很欠缺的,鲜有这样的龙头企业,这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青海省生态农业建设,为此,各地应该根据各自的情况引进或组建一些大型的龙头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使青海省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壮大。

3 结论

追求农业的产业化达到更高的水平是生态农业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制约生态农业建设的瓶颈,实践中我们要把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我们必须要发展生态农业,青海省的广大农村地区,各级政府把促进经济的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眼下青海省生态农业的实际尚不能满足这一需求,青海省由于上面这些因素的制约,单纯依靠种植业或养殖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李新平.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

发展农业的因素例6

的多因素研究”(课题编号:KG11-04001)资助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农业保险是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与损失分摊机制,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消费意愿决定了农业保险的认可程度。本文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在山东省栖霞市进行实地调查,在问卷中设计影响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主要因素,从而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需求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根据调查问卷得来数据为基础,建立了线性概率模型,对影响农业保险的需求各个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为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提供实证依据,同时针对调研情况提出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 农险需求 线性概率模型

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概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民政部统计资料显示,洪涝、台风、旱灾、风雹、地震、雪灾、低温冷冻、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时有不同程度发生。2010年春季,西南5省面临世纪大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500万公顷,其中40万公顷良田颗粒无收。8月份的舟曲泥石流特大灾害造成的损失估计达4098亿元。2008年年初的一场雨雪冰冻灾害,2009年年初2011年初的两场大旱,也给农业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农业保险是有效的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手段,是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项政策。它的发展对保障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我国农业保险自实行以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业发展的环境,使得农民生产有所保障,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农业保险经过多年发展仍处于低水平状态。导致这种情况的最根本原因是保费难筹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的不足,必然导致农业保险范围过窄,规模狭小,很难满足保险经营所依赖的大数法则理论,导致农业保险经营者风险集中,赔付率较高,商业性保险公司无法获得直接经济效益,这就很难刺激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在低迷的需求和萎缩的供给状态下,农业保险发展缓慢。为推进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必须解决农业保险的需求不足问题。解决此问题一方面可以借鉴农业保险发展比较成功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保费筹集上给予农民一定的保费补贴,另一方面可以在弄清农民对农业保险支付意愿的大小以及影响支付意愿的因素的前提下,想方设法提高农民自身的支付意愿。

(二)文献综述

国内专家对农业保险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农业保险的可行性分析、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研究、农业保险保费厘定等方面,而对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并不多。国内学术界围绕这个问题探讨得出的代表性结论认为,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户收入水平低下(庹国柱,2003;龙文军,2003)。后续一些学者通过对不同地区影响农户保险需求因素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对此做了证明(张跃华、顾海英、史清华,2005;宁满秀、邢郦、钟甫宁,2005)。有的学者甚至将农民收入水平作为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 “致命”因素。但是,也有部分学者指出,农业保险高风险、高赔付及经营技术高要求等使得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业务望而生畏,其消极经营态度造成保险产品和营销策略单一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农户参保的积极性(宁满秀,2006)。

在对不同地区的实证研究中,宁满秀和陈泽育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宁满秀等(2005)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的棉花保险为例研究了农户支付意愿,其中运用的方法为条件价值评估法。他们认为农业生产波动性、务农时间长短、总耕地面积、农作物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对农户是否购买农业保险具有很强的统计显著性影响。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越长进行田间管理的能力越强,积累的生产经验也就越丰富,抵抗风险的能力也就相应地提高,因此,购买农业保险的可能性降低,二者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宁满秀还认为户主年龄与是否参保是正相关的。在农户年龄问题上,陈泽育等人(2008)则认为户主年龄与参保意愿是负相关的,户主年龄越大,越不易接受新生事物,对农业保险的支付意愿越低。

本文根据对山东省栖霞市农户的抽样调查得来的数据,运用Eviews5.0软件建立了线性概率模型,认为影响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因素有收入、户主年龄、户主的文化程度以及政府补贴的力度和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程度。根据模型可以看出,农户的收入、文化程度以及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识程度这些因素都与农户参保的概率呈正相关的关系。

山东省栖霞市农业保险的发展概况

目前山东省栖霞市有小麦保险、养殖保险、苹果种植保险,由于山东省栖霞市以苹果闻名中外,苹果产业为其核心产业,年产苹果120多万吨。农民收入的80%来源于果业,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却给农民的增产增收蒙上了阴影。2007年初,山东省烟台市选择在苹果种植面积较大的栖霞市开展苹果种植保险试点,探索建立农业保险政策体系。在政府“政策引导,行政助推”下,参保农户本着“自主、自愿,应保尽保”的原则缴费投保,保险公司则本着“市场运作,该赔则赔 ”的原则承保理赔。凡是普遍应用当地先进生产技术措施、树龄在5年以上正常生长的苹果园均可投保。综合考虑果农的承受能力和保险公司的赔付能力,苹果险保额、保费从每亩保额3000元,保费120元”这一个档次细化为“保额1000元/亩,保费40元/亩;保额2000元/亩,保费80元/亩;保额3000元/亩,保费120元/亩”3个档次供果农选择。一旦出险,则由保险公司聘请果树专家组成核损小组,对受损果园进行选点、抽样定损,由村级代表签字确认,赔款直接赔付给受损果农,理赔程序与保费收缴逆向而行。果农投保时只需将投保保费50%缴保险公司,在全市投保结束后的15日内,财政按全市果农累计投保保费的50%、小麦累计投保保费的100%,将财政保费补贴资金拨付给保险公司。

山东省栖霞市农业保险调研概况

本次调查涉及山东省栖霞市3个乡镇,分别为亭口镇、西城镇、松山镇,调查对象有山东省栖霞市农业部门领导、各个乡镇的村干部、当地农民。此次问卷调查发放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针对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认识情况等做了较为细致的统计。被抽样的有27户参加了农业保险,占抽样总体的27%。由于本次调查涉及的3个乡镇投保率分别为西城镇25%、松山镇18%、亭口镇12%,因此本次抽样结果能够保证可以反映该地区的典型农户家庭的选择意愿。

(一)调查群体的基本情况

在本次回收的100份有效问卷中,存在男多女少的问题,但男女比例相差不大。此外,还对受访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多项个人特征进行了调查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79%的被调查对象年龄在40岁以上,以中老年人口为主,这与当前大量的年轻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有关;被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较低,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79%,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者为0%,这个结果基本与该地区的农村人口总体学历较低的特征相吻合。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该地区小学及以下学历人口约占33%,初中学历约占45%,高中约占20%,大专占1%,本科及以上学历占1%。这将增加农业保险知识普及的难度,针对此情况,在宣传过程中应使用大众化的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73%的被调查对象家庭年收入在 1 万元以上,其中6%的家庭年收入在3万-5万元。

(二)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

据统计资料显示,山东省栖霞市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区,自然灾害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种类多,龙卷风、冰雹、霜冻、干旱等灾害均有发生;二是旱灾害频率高,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发生旱灾31次;三是灾害交替发生,龙卷风常发生在4-5月,冰雹灾常发生在 2-4月和7-8月,旱灾害四季均有发生。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9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自然灾害给他们造成的损失比较大或者很大。

(三)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程度

由调查数据来看,农民对农业保险认知程度偏低,3个地区中,82%的被调查对象听说过保险,完全不知道保险的仅占18%,并且部分农户还购买了保险,比如车险等。但对农业保险,只有49%的被调查者听说过,且多为村干部,但是没有人购买过农业保险,还有51%的农户不了解农业保险。

制约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因素分析

(一)农户的家庭收入情况

农户家庭收入情况可能对农户农业保险的需求意愿产生两种作用相反的影响,一种是正面的影响,即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农户对农业保险费用的承受能力越强,因缴费困难而不愿意购买农业保险的可能性也就越小。而另一方面,较高的家庭收入使得农户在购买农业保险时顾虑较少,因此在充分了解农业保险的优势后,更容易成为购买农业保险的潜在人群。

(二)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

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60岁之间,在这一个年龄段的农户家庭收入都比较高,有一些观点认为,在这一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参保概率可能会增加。而6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农户意愿参加农业保险的比例可能会随之不断地降低。有两种原因:一是农户年龄越大观念就越有可能思想保守,不易接受新生事物,仍旧保留着靠天吃饭的思想;二是60岁以上的农户劳动能力下降,收入下降,参保的积极性也就不高。

(三)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文化程度

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愿意参加农业保险的比率也逐渐提高,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主要原因在于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户对于农业保险的功能与作用以及重要性的理解程度也更好。

(四)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

为了研究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意愿水平,那么了解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认识情况就十分有必要。总的来说,随着对于农业保险了解程度的增加,愿意参加农业保险的比例也随之增大。同时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与政府的宣传力度有很大的关系,政府采取一些浅显易懂的方式宣传农业保险,有助于农民加深对农业保险的认识程度。

(五)政府补贴

商业保险公司具有盈利性,农业保险所固有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等特征,必然使得农业保险的保费很高,而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却很有限。高额的保费只能使广大农户对农业保险望而生畏。

(六)以往面临的风险状况以及损失程度

农业保险的主要功能是分摊农业的生产风险、弥补农业的生产损失。如果农户所在地区面临的风险很小,损失微不足道,那么农业保险在此地区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农户以往面临的风险状况和遭受的损失程度对于农户的农业保险需求意愿有着重要的影响。

山东省栖霞市农户农业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通过2013年2月对山东省栖霞市农户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得到。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120份,实际有效的问卷为100份,被抽样的有27户参加了农业保险,占抽样总体的27%。此次问卷调查设计的问题主要涉及农户的家庭收入、参加农业保险的意愿、受灾情况、政府补贴情况、参保的制约因素等。

(二)模型选择及变量说明

由于本研究旨在分析影响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因素,因此在数据分析中选用了线性概率模型:

ins=β0+β1age+β2age2+β3log(inc)+β4edu+δ1konl+δ2kno

通过实证结果可以得到各种影响因素对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概率的贡献,即农户的年龄、家庭收入受教育年限以及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具体如表2所示。

(三)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实证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Ins=-2.88+0.036age-0.000287age2+

0.179log(inc)+0.0484edu+0.127knol+

0.685kno

1.年龄因素的分析。从实证结果中可知,年龄的一次项和二次项均在17%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特别是年龄的二次项,在34%的显著性水平上依然不显著。因此,可以说年龄并不显著地影响农民参保的概率,特别是年轻人与老年人在是否选择参加农业保险方面并无显著性的区别。

2.收入因素的分析。实证结果反映出收入因素是影响农民选择的较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要提高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当地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经济,要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多方支持,对农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政策倾斜,对农民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充分理解,确保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使农民收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提高是发展农业保险高效发展的有利前提,也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条件。

3.教育因素的分析。实证结果反映出受教育程度对农民是否参与农业保险有显著性的影响。通过对实证结果进行简单的计算,可以得到受小学教育的农户选择购买农业保险的概率仅为0.288,而初中毕业的文化水平将使这一概率提高50.4%,若高中毕业则将会提高151.2%,若为大学毕业则购买农业保险的概率提高168%,达到0.77,即有极大可能性购买农业保险。受教育年限这一因素主要反映的是对农业保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当地政府要想提高农户的参保意识,除了要加大当前九年义务教育力度,还要加强对农户的教育。比如定期开办文化知识培训班,有顺序地组织农民参加,开阔农民的眼界和思路,这样会使得农民在接受新事物时更加容易。

4.对农业保险认识程度的贡献。在模型中,对农业保险的认识程度采取的是比较的方法,以农户对农业保险“不了解”为参照组,模型反映出的结果是:农户对农业保险认识程度加深为“了解一点”时,在17%的显著性水平上,与农户对农业保险“不了解”对是否参加农业保险没有区别。而当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识程度由“不了解”加深为“了解”时,则农户参保的概率就会较之“不了解”时有非常显著地提高。由此可见,对农业保险的认识程度在参保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如果农民只了解一点点,则根本达不到促进购买农业保险的作用。

针对这一问题,农业保险促进委员会应及时编印农业保险宣传资料,使农户充分了解农业保险的政策、条款、责任范围、交费标准、赔偿标准等规定。新闻媒体应通过新闻报道、跟踪报道等多种形式宣传农业保险的意义、开办形式、业务流程, 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攻势。试点乡镇可以通过开展保险知识宣传专题晚会,组织专题讲座的形式积极配合宣传工作。

综上所述,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意愿与农户对农业保险认知情况、收入、文化程度三个方面密切相关。农户对农业保险认知情况越高、文化程度越高,则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强烈。而且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识程度提高对农业保险的参保率提高的贡献最大,结合当前的参保情况可以看出,现在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识程度较低,说明政府的宣传工作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参考文献:

1.宁满秀,邢郦,钟甫宁.影响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决策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5,26(6)

2.于洋,王尔大.多保障水平下农户的农业保险支付意愿—基于辽宁省盘山县水稻保险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1(5)

发展农业的因素例7

中图分类号:F3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150-01

现阶段,农业种植中主要受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等各因素的影响,如果其中一个因素没有合理运用、科学管理就会导致整个农业种植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在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种植的现代化程度,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种植中的不合理运用产生了一系列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现阶段下,由于土壤使用不当,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化学药品,导致了现代农业种植出现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量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板结,而土壤板结导致植物营养不良;肥料的不恰当使用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使生物多样化锐减。这一切都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而因此使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安全以及粮食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二、现代农业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以及相关思路

现代农业的发展中,人们为了改造自然,甚至发展到与自然相对抗的地步。自然界的资源枯竭、生态环境被破坏,生物遭劫、环境进一步恶化,而用来进行现代农业的土壤、农业资源等也被进一步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农业就需要选择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努力发展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选择无污染的生产环境,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的肥料污染自然条件。农业种植要在满足所需的生产条件下,充分发挥植物营养的因素,让农作物栽培能够在恢复土地生产力的状态下健康成长。农作物的栽培要能在抗御天气灾害,施放无毒有机肥的基础上,实现优质生产,使农作物好吃不减产。在农业种植中,要倡导人类、自然的和谐共处,要能在注重土壤保健和植物保健技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技术,施用有机肥,才能确保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种植物的产量。

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不同。农业种植者要能在依靠自然的恢复力量提高土壤的系统生产力,充分利用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的使用技术充分调动土壤植物本身的潜能,并根据栽培的有效方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弥补土壤不足,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植物产量和优质性。在农业种植中,现代科学技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解决了高产问题。

三、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业种植各因素的有效利用要适应有机农业的新技术

现阶段的农业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来,虽说产量上去了,但是土壤却搞坏了。植物的营养需求对化肥和植物营养产生了重要依赖,不施化肥庄稼无法长好,而病虫草害没有农药也无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种植的投资越来越大,但是种植的产量却没有得到正增长。农产品品质越来越差,土壤的板结程度也越来越厉害。因此,农业种植要充分发挥各因素在种植结构中的作用,采用有益的新技术。

1、采用土壤保健技术

现代农业要充分利用植物系统的生产潜力,投入有益的新技术物质提高土壤生产力,这就需要土壤保健技术。土壤保健技术可以不断优化土壤生物性质,使农业物生长需要的土壤调节机能进一步增大,对土壤高产创造优质土壤环境。

土壤结构保健技术的核心是培育土壤有机无机胶体复合体,使板结的土壤形成水稳性土壤团粒结构。首先要尽量增加土壤的无机胶体,然后增加土壤的有机胶体,另外还需要施入连接有机、无机胶体形成复合体的搭桥物质。搭桥物质可首选含有两价阳离子的土壤调理剂。为了使以上各种物质得到接触、混合产生相互反应,最后形成土壤团粒结构,还要适当耕翻土壤。

土壤的功能保健技术还需要改善土壤技能的动植物和各种有益的微生物,要想使土壤恢复最佳化,要能采用有益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最后,还需要提高土壤的自我净化能力,抗逆能力、调节代谢能力等。

2、农业植物中也需要采用植物保健技术

在农业种植中,农业种植者要能有效采用植物保健技术。在农作物的种植中,要能使用植物营养开启植物次生代谢途径,使农作物能够获取植物次生代谢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可以抵御各种灾害,增强植物抗逆性,促进农作物优质高产。在给农作物施放植物所必要的营养元素以及农作物参加的植物生物化学的加氢、脱氢、供电子、受电子功能等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中,要能确保释放的农作物植物营养元素能够确保植物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农作物只有拥有足够的植物免疫物质,才能防控病虫草害,产生丰富的产量、品质、风味物质,实现免除大部分化肥农药的高效、环保的绿色无污染的农作物生长环境。

植物保健技术要能使植物能够开启次生代谢途径。除了大自然的途径之外,还可以采用传统的农艺技术措施,如生育期内的中耕、多次收割、育苗移栽、等技术措施的应用等。要想促使农作物的新陈代谢,必须供给农作物必要的营养元素。植物的营养的施放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可以利用微生物豆科和非豆科固氮技术为作物供应有效氮。另外,除去有机化肥,还可以采用腐熟的优质有机肥为作物供应磷肥和部分钾肥以及各种中微量营养元素,来减少氮氧化合物对土壤、植物栽培等严重问题以及各种生态环境的影响。久而久之,不但可以使土壤板结还原成土壤团粒结构,还可以满足农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

四、依靠科技,提高栽培农作物的单产量,奠定种植业的调整的物质基础

1、采用良种良法配套,积极推进单产水平

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调整种植结构,从土壤、肥料、植物营养等方面调整种植结构。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从不同途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要最大限度挖掘现有粮食作物的品种遗传潜力。要加强标准化生产,从整地、种植、植物营养、栽培形成配套,让农民看得见,学得来,用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保证产品质量。同时,粮食标准化的实施需要专家到田间地头搞好技术培训。

2、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要做好节水改造项目、灌区续建项目等处的建设,建成高产稳定农田。以农田建设为重点,提高农作物的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同时,要能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基础上,通过有机肥料,植物营养因素的施放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各种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业种植物抵御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总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结构中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下,需要施放不同的肥料和植物营养素。只有栽培得当,才能保证高效高产的种植。

参考文献

发展农业的因素例8

0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梦”能否更早的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尽快实现,我认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及农业综合生产力都在显著提高。如何制定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体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只有变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利用高新科技手段,则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市场的需求决定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中国现在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传统的价格体制等因素的干预,农产品的价格和需求量现在还不能够体现市场的需求。我们都知道农民是利益的主体受益者,这就决定和反映了市场需求的规模。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农产品的出口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春天”。还是要看我国农产品的主要竞争力如何,这就取决于农产品的质量,怎样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这就需要依靠科技的创新。近十年以来中国的粮食生产成本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粮食的价格也随之攀升,如何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这就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

1 分析问题

1.1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能够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农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的徘徊不前发展艰难。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加收入,我认为除了国家政策支持外还是要依靠高新科技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的支持。

我国的农业经济由于一些不健全的体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农业科技的发展与我们现有的经济总体发展有一些不同步,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科技的主体不清晰。我们现代的农业就是要依靠高科技和适用的技术把传统的农业转变为靠科技、靠人才、靠投入、靠管理的新型模式。农业的发展是由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我们要遵循其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1.2 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科技创新相结合的阻力

在我国农民占大多数,而且文化水平也较低,虽然说我们现在的科技传播手段很发达和多样,但是我认为怎样把新型的管理模式与方法能够更快的传递给农民,还是应该靠面对面的沟通和手把手地传递。由于我们的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还没有建立起更快、更有效的传递机制,使得原本不错农业科技成果和管理模式在推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我们国家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用于基础农业设施的资金还比较缺乏。虽然说目前国家每年都要从财政收入中拿出相当一部分来支持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且地方财政也会有相应的一部分。但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说还是杯水车薪,效果不够明显。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较量。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结束,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从总体上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竞争优势,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化解一切阻力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2 解决问题

2.1 转变农业发展的方式,创新农业发展的模式

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社会的需求,怎样改变?向什么样的方向改变?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深刻的认识到新形势对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的更高需求,这就要求有创新科技的支撑和普及。把农业经济逐步的导入产业化、模式多元化、专业化、组织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对高新技术产品的推广。利用网络进行视频教育,为广大农民进行业务的培训,使其能够更好更快的掌握技术。在以科技创新来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的品质的同时,以文化创意来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的品位。科技就是生产力,通过科学的种田、科学的养殖来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健全基层信息服务平台,使得在良种培育、先进种养技术信息化。

逐步的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对农业的发展要从战略的高度作出前瞻性的部署。我们还应该在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的保护知识产权,加大奖励制度。制定长远的农业经济发展计划,使农业经济长期保持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全面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国家的综合经济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正在处于上升期,使我们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国家农业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都要从长远出发形成三层力量的最优配置,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2.2 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国农民人数占全国总人口您的3/4,但是整体素质和人均收入偏低。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农门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解决农民医疗难、社会保障难和子女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体制,最大限度的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和健康水平。

同时要加大高新科技手段介入农业生产过程,彻底使农民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农产品的生产和深加工以及无污染的生产资料等问题要解决,让广大消费者能够得到健康、无公害的产品。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耕地和水资源紧缺、农业生产成本上升、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更加严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本依靠是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农业科技将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我相信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农业经济一定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发展农业的因素例9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060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科技水平很高的今天,传统农业生产的各种步骤已经几乎可以全部用机械代替人力,机械化的农业比较传统的人力农业,有了太多这样那样的好处,因为大家从小都被普及实现四个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就是自动机械化,我国虽然也在朝着农业机械化前进,但存在的问题依旧很多,要想提高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就需要合理的分析这些问题。

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农业机械化发展造成对人力劳动力的需求降低,因为机械取代了人力,而且生产效率也比人力更高,导致劳动力过剩、农民对机械化的需求不高。我国一些地区的农民收入不高,农民对于土地的投资也就相对较少,而产出收益又由市场决定,导致许多农民的产出是供大于求,收益增长越加缓慢,而农业机械化又需要投入不少的资金,这也导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较为缓慢。

我国农村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很多农民并不了解机械化的农业,对于农业机械不会使用或者使用时出现各种问题,更不用说维护和保养,这就导致农业机械的寿命大大降低,这样不但造成了各种浪费,也会造成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不信任,对于推广农业机械化产生了负面的作用。

我国实施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虽然在当时对农民有很大的积极性,但在现在,由于土地过于零散、规模狭小,这也导致农民对于农机产品的购买欲望不够强烈,而农业机械作为一种劳动工具,要想发挥它最大的工作效率,就需要对大片的土地进行劳作,在这种情况下将土地集中利用才是农业机械化的最好选择。

我国的农业机械在装备结构上有一定的问题,大中型的农业机械数量较少,小型的农业机械较多;农业机械的配套设备不齐全,适用于渔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的机械相对较少,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机械相对与产前和产中也较少。农民购买农业机械时候强调的是价格、实用性和简单操作,而目前的农业机械在这3个方面很难达到统一,这也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我国的综合农业机械化发展在稳步提高,农机装备总量增长,装备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经济作物和水果蔬菜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对传统农业机械产品的需求在逐渐降低,对于经济作物机械、果蔬机械以及渔业、畜牧业机械特别是优势产品的农业机械的需求也逐步提升。农机作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作业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集整地、播种、收获于一体的复合型农业机械应用范围也在不断的增加。

3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策略

培养专业人才,农机人员是直接面对农民的人,是一个中间服务机构,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应该加强对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指导,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和技术培训,注重对农机人员的培训,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型农业机械的需求。

对农业机械技术进行创新,多种多样的地理形势,各种各样的农业产品,对于农业机械的需求也各有不同,这就需要科技人员通过对各种情况的实际了解来创新、改进各种农业机械,使得农业机械更好为中国农业服务。

建立农业机械互助合作组织,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的都是小农经营,成立农业机械互助合作组织,集中农业机械,实行合作购置,这样减少了农民对于农业机械的投入成本,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也有助于农村劳动力结构缺乏的问题,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可以集中发展土地经营,合理规划土地,适应农业机械作业。

规划建设农业生产专业片区,政府和农民可以集体协商,集中田地成片种植相同的农作物,这样既增加了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也减少了收获之后的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因为政府可以按需种植,对优势的农产品进行大量的种植,这样对农民的收入也是一个极大的提升。

对于各种农业基础建设进行扶持,与农业机械化发展配套的不仅是农业机械和劳动力,还需要各种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相配套,我国的农村土地还存在道路纵横,堰塘密布或者灌溉设施不合理等等问题,这对于农业机械化发展也非常不利,国家应该对于这些基础建设增加投入,鼓励农民进行有效的水利基础建设。

3 小 结

发展农业的因素例10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是指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与农产品购买者签订的合同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订单农业通过合同的形式把购销双方紧密结合起来,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按照合同的规定完成产销活动的全过程。订单农业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农产品总量由供不应求转为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对于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订单农业运行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一些企业和农户的信用观念和法律意识不强,订单兑现率低;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信息等服务和有效的监管,合同双方利益受损现象经常发生;更有甚者,有些企业利用订单农业进行合同欺诈,如海南锦绣大地公司诱骗十多个省份上万农户种植仙人掌,涉案金额高达数亿元。诸多问题使订单农业发展雪上加霜。订单农业的组织模式很多,从目前发展现状看,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是订单农业的主要组织模式,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这种形式的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目前,订单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公司与农户合作的主要形式。但是,从订单农业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可以看出,订单农业发展极不稳定,影响了订单农业正常功能的发挥。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数字显示,订单农业合同兑现率都不足20%,有80%以上的合同最终未能兑现。那么,是什么因素制约了订单农业的发展呢?笔者结合在河北省丰润县的调查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订单农业中龙头企业少,容易形成垄断。目前竞争性的统一的全国市场还未建立,农产品市场竞争不充分,容易形成封闭市场中企业的垄断行为,加之地方龙头企业少,农产品收购极易形成买方垄断,从而形成地方垄断价格和垄断收购量,订单农业中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由龙头企业单方定价,遇到市场价格低于合同订单收购价时,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企业常常压级压价或以各种理由限收,由于农产品的易腐性质,小农户又无力进行远程运输,使农户利益受到很大的损失。下面结合丰润县的龙头企业进行分析。 农户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规模小,产出量低。订单农业中农产品的产出量不仅影响农户收入水平的高低,而且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起着直接制约作用。从1984年到2004年的20年间,丰润县的牛奶业呈快速发展态势。鲜奶产量由1482吨增长到31万吨,但是随着企业日加工能力的快速增强,鲜奶还是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蒙牛公司2002年在丰润地区投资2.4亿元设计年产20万吨液态奶项目,有八条生产线,日处理鲜奶能力为1300吨,而目前本地只能提供640吨,其余依靠从秦皇岛、天津等地调入。从外部调入,加大了企业的运输成本,减少了企业的收益,从而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介入订单农业过多,影响其实际运行效果。订单农业这种新的农业产销模式要求政府体制和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生产经营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然而形成于计划经济年代的地方政府职能定位和管理模式,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仍然没有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能模式和运行方式的束缚,对订单农业行政干预过多。丰润区塞宝公司是一家以种植饲草料为主的股份制公司,2004年饲草料种植6000亩,与当地养殖户签订产销合同1650份。但是合同价格由当地政府规定:干草每斤0.15元,青贮玉米每斤0.04元。由于价格大大低于区外价格,使公司2004年少收入近10万元。

政府在订单农业的发展中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是订单农业的有效维护者,龙头企业的引入、农产品基地的扶持、对企业和农户的服务以及订单农业各主体矛盾冲突都离不开政府,但是,订单农业的市场主体是企业和农户,政府不宜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可是,政府为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问题,有时直接与加工企业签订合同,然后层层分解,落实到户。政府不恰当的介入是与市场经济相违背的。按照《合同法》和《担保法》,政府不具备法人和担保资格,政府与企业签订的合同是没有法律效力的,这种合同对农民和企业均缺乏约束力。一旦订单农业发生纠纷,政府往往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缺乏农民自己的组织,农户在订单农业中处于弱势地位,有损于农业的利益。订单农业中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公司与农户都是市场中平等的主体,各方都应遵守市场的价值规律,按照价格机制的要求来进行规范和约束其行为。从产业组织方式看,“龙头企业+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是一个由少数龙头企业对数量众多农户的表现形式,实质是接近于买方垄断的产业组织形式,这就造成分散的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地位不对等,农户的谈判地位明显不如龙头企业,很难与龙头企业讨价还价。在订单的履行过程中,一旦发生纠纷,那么因其经济实力和知识水平所限,无法与势力强大的公司对抗,很难获得一个实质上的平等诉讼地位,加之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农户拒交或转移买主的难度大。农户的弱势主体地位还表现在订单农业的合同基本上都属于龙头企业的“格式化合同”形式,农户处于被动接受条款的地位。合同偏重于维护龙头企业的利益。丰润区也有奶牛协会,但由于成立时间短,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组织管理松散,而且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够宽松,政府支持和扶持政策力度不够等问题,奶牛协会有名无实。

完善订单农业发展的对策

虽然订单农业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就过去的农业交易方式看,订单农业仍是帕累托改进。应该设计更为合理的制度安排来规范订单农业,减少其问题发生的诱因和条件。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

建设和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形成较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保护订单农业中农户的利益。订单农业的发展得益于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而要形成较充分的农产品市场竞争机制还需要龙头企业数量的增加,因此,建设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立足当地,扶持和培养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应从以下几点做起:税收优惠,融资倾斜。企业对资金需求量较大,对其融资需求应尽量满足。银行要在信贷利率、放贷规模等方面予以倾斜。人才培养。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应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帮助企业培养技术、管理、营销、策划等各方面的人才。二是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外地甚至国外的农业企业来本地投资,形成较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在价格的形成与风险的分散方面有效保护农民的利益。

农业发展规模化,完善农产品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从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提高订单农业的效率。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目前主要是以千千万万的小农户生产为主,而小农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很难满足龙头企业的生产要求。在订单农业中,如果农户生产出的农产品不能保质、保量卖给企业,不仅影响龙头企业产成品的质量,还会延长生产周期,增加生产成本,最终使企业的经济利益明显受损。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是订单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农产品生产规模大户。

短时期内要解决订单农业中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矛盾,应通过向农业生产者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来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目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构建合理的基层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当地畜牧兽医站的技术优势;二是要放宽搞活农业科技的政策,稳定农业科技队伍,调动各部门技术人员为订单农业服务的积极性;三是通过建立培训制度和示范户等形式加快目前农户急需的良种奶牛饲养技术,饲料配方技术、疾病防治技术等的推广和普及,使他们掌握应有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从而保证订单农业的顺利实施;四是政府的技术服务要与企业的技术服务相结合。

政府充分发挥服务、引导和协调功能,建立订单农业的保护和支持体系。订单农业基本上是市场行为。但是订单农业的建立和发展,必须要有政府支持,要有政府的积极组织、协助、推动。作为订单农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和订单农业有效运作的维护者,政府在建立订单农业的保护和支持体系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规范政府行为。订单农业的市场行为主体是公司与农户,政府是订单农业的服务主体而不是签约主体,政府不应干预市场主体正常的经济行为;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订单农业中的引导与协调作用。由于订单农业中农户与龙头企业存在诸多的不对称,如果没有政府的引导与协调,双方的交易成本会大大增加,订单农业难以发展;三是搞好服务。政府要为农民提供农村产品供求信息网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职业技能培训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这些对增加农民生产的后劲和农民增收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四是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订单农业涉及到工商、税务、银行、科技、技术监督等诸多部门、诸多行业的利益关系,涉及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各方面,因而关系错综复杂,通过政府进行协调,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作用,按照订单农业发展的规律,形成订单农业发展的合力。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完善订单农业的组织模式,促进订单农业顺利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成员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它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以一个整体代表农民利益进入市场,从而与企业有了平等对话的实力。只有农业利益团体与其他利益团体能平等对话时,市场中农产品价格均衡点才会出现,从而实现双方共赢。订单农业的组织模式变为“公司+农民合作组织+农户”后,可有效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经营规模,提高农民抵御来自市场、自然和技术等方面风险的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而这一模式对企业也十分有利。与单个农户相比,合作组织的经济实力更强,更值得信任,企业更愿意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这种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合作组织对农户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也节约了签约、执行和监督成本,相对降低了交易成本,使订单农业契约关系趋于稳定。目前丰润地区的农民合作组织严重缺乏,订单农业中许多本应由合作组织承担的职能要由政府来做,增加了政府的工作强度与难度。其实和政府相比,合作组织的经济实力要更强,操作更加灵活。因此,今后在订单农业的发展中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按照使用者是受益者、使用者是所有者和使用者是管理者三个方面的原则组建农民合作组织,提高订单农业中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1.刘凤芹.不完全合约与履约障碍—以订单农业为例.经济研究,2003(4)

2.尹云松等.公司与农户间商品契约的类型及其稳定性考察.中国农村经济,2003(8)

发展农业的因素例11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种物质闭环形势下的流动性经济,在这里主要是指将人类、大自然和科技包括在内的一个大系统,在资源的投入、公司生产、商品的消费等所有的废弃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形势,也就是将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线型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成依靠生态资源具有可持续性循环经济的新发展方式。循环经济首先必须遵循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然后在干净生产的方式下,对生产中用到的各种能源、资源及其废弃物经过技术处理后能够实现再利用的一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工程。

(二)循环经济的特点

能够将经济激活,也就是把经济组成由“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样一个具有反馈式经济活动流程,所以循环经济更是具有低开采、低消耗、高利用、低污染的特点,因此,从本质上说,循环经济也就是一种生态经济,是指导人类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引领者,而且该循环经济在指导时必须运用生态学规律才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二、循环农业经济的特征和意义

(一)循环农业经济的特征

循环农业经济跟传统的农业经济有着非常大的区别,首先循环农业经济必须遵照生态学规律,然后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最后遵循物质、能量、养分这一科学循环转换模式进行生产,这样就能够使农业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除此之外,农业循环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该循环经济遵循的发展理念是把循环经济得到充分运用,然后再结合各种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农业循环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效益,最终达到自我积累更多、充分发展、自我促进的良性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资源的消耗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对环境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现代的农业实际生产中,有些地方已经实现了这种循环经济的初步模式,比如,有些地方的“猪-沼-果”这“三位一体”新型循环经济模式,就是循环农业经济模式。

(二)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意义

循环农业经济在循环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指导思想为科学发展观,在农业经济良性发展过程中充分结合循环农业经济的理念,最后在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手段,来提高农业循环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效益,最终达到自我积累更多、充分发展、自我促进的良性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资源的消耗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对环境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制约循环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过量使用农药

进入21世纪,我国顺利的加入世贸组织,促进我国农产品的竞争日益国际化,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我国农产品在出口时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冲击,再加上环保、健康食品的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绿色食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管理意识还是很单薄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生产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产品技术处理不高,在加工、包装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就导致在出口时会遇到质量和食品安全等问题,这对农产品的出口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我国的农产品无论是使用肥料还是农药基本上都是过量使用,这就直接导致农产品的安全指数非常低,农产品上经常残留着各种农药的成分,无论是对水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是有着非常大的危害,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乱占农村土地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的时间已经变成现在的三十年,期限是非常长的,好的一面是农民获得了更多的支配和使用土地的权利,但是这在另一方面加速了乱占土地的现象发生概率,农民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随便建筑,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政府在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漏洞,致使无法合理的管理,导致农村土地资源乱占现象非常严重,使土地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种植模式单一

在我国农村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比较严重,在农业种植方面不敢进行更多的尝试,基本上都是一直不变的,比如在河北地区基本上都是小麦-玉米的形式,好一点的地方可能会有棉花,但是总体来说种植模式单一,无论是哪种制约因素,大体上是存在着很大联系的,所以必须改变农民的这种思想,尝试种植更多的品种,使种植模式丰富起来,这对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农业生产的综合实力不高、效率很差

1.“龙头”产业链条带动能力低

在我国农村基本上都存在一个这样的共同现象,就是农业的龙头企业没有很强的带动能力,这就直接造成农民能够依靠的增收支撑产业非常少,进而影响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并且经济发展质量也不高,更没有很好的效益,因此,必须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使农业种植经营模式更加丰富,结构不再单一,这样就能使农业经济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对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缺乏健全的农业市场指导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村也形成一些组织,比如农业产业化生产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农业市场指导体系,致使这些组织在运作、经营中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而且更没有完善的像农产品专业市场、中介服务组织等健全的农业市场指导体系,这就直接导致在循环农业经济产业化方面不能给农民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持,更没有正确的理论体系作保障,甚至对政府政策都不清楚,这就导致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更不能及时的扭转农业种植结构,不对农产品进行更好的加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低端的阶段。因此,这些制约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因素必须得到及时的整治,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上进行优化配置和健全,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循环农业经济深入发展和大幅推进的步伐,对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