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

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20 14:42:49

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

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例1

中图分类号:F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1-0072-02

一、光伏产业综述

根据光伏特效应原理,通过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的电能称为光伏太阳能,与之相关的产业称为光伏产业。在世界各国政府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重视和支持下,受技术进步和法规政策逐步完善的强力驱动,光伏产业自90年代后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光伏发电产业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90年代中期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太阳电池及组件产量逐年稳步增加,2007年中国光伏企业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达到1088MWp,占世界总产量的27.2%,超过了日本和欧洲,成为太阳能电池的世界第一大生产国。

二、我市光伏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市光伏产业起步于2003年,经过几年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市重点发展的四大千亿元产业之一――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光伏产业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我市非常重视发展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出台了《能源产业规划纲要》,将其纳入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制定了宏大的发展目标,给予全力支持,投资新能源产业除可享受正常优惠政策外,还可得到规模为1000万元的“专项基金”支持(2008年《关于扶持新能源及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二)产业潜力大、发展快

从2003年起步至今,我市光伏产业从无到有,已形成多晶硅1.8万吨、太阳能电池80兆瓦、组件230兆瓦的产能,2008年实现产值53亿元,预计到2011年产能将达到:多晶硅2万吨,拉棒、切片1万吨,电池组1500兆瓦,总产值超500亿元,成为全球知名的光伏产业基地。

(三)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集聚能力增强

我市光伏产业主要聚集在徐州经济开发区内的光伏产业园中,建成项目有:江苏中能硅业、江苏艾德太阳能和宁波麦克森,签约项目有:台湾强茂集团年产700吨单晶项目、中美硅晶投资1亿美元建设生产太阳能晶片及半导体晶片项目、中能投资2亿美元的铸锭/单晶项目等,逐步形成了从高纯多晶硅、电池板、电池组件到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产业链,以江苏中能为龙头的光伏企业都聚集在徐州经济开发区内,布局合理,初步形成企业集群。

(四)产业特色鲜明、原材料具备优势

我市光伏产业的突出优势是多晶硅材料制备,中能硅业的多晶硅产能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现已被江苏省规划为省重点硅材料产业基地,预计2009年多晶硅产量能达到1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产业链下游的核心企业――台湾强茂集团综合实力强大,在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以及产业延伸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我市光伏产业虽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光伏产业发展环境恶化,仍存在以下四个突出问题:

(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巨大,我市光伏企业面临困境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和深入,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我市光伏产业产品95%以上出口,因此受冲击很大。一是订单巨减,如江苏泰德太阳能产能闲置,被迫限产;二是产品价格大幅降低,企业效益快速下滑,多晶硅原料价格从最高时每公斤500美元下降到80美元以下,受此影响中能硅业的毛利率下降幅度很大;三是欧元汇率下降使出口企业遭受较大的汇率损失,江苏艾德太阳能2008年10月份对欧洲出口2亿多元,因欧元汇率变动减少毛利近3000万元;四是在建项目和规划项目压力增大,新投资和企业扩张趋于谨慎,普遍处于缓、停观望状态,中美矽晶晶片、强茂单晶硅、中能硅铸锭等签约项目均处于缓、停状态。

(二)上游多晶硅产能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产业发展不平衡

目前产业链结构不够合理,呈现上游大下游小的格局,从上到下依次薄弱,目前上游的多晶硅年产能已达1.8万吨,不论规模还是技术都在全国属于领先地位,处于下游产业太阳能电池年产能80兆瓦,与上游原材料产能相比发展滞后,同发展目标年产能1500兆瓦有很大差距,而产业链中的硅铸锭、切片、光伏发电集成生产环节是空白,还有很大发展潜力。

(三)国内区域竞争增强,企业风险加大

国内已有20多个省市都把光伏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其中江苏、江西、河北、四川、河南、浙江、青海等省分别拥有一批优势制造企业集群,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全国区域之间竞争发展的态势明显。经过几年高速发展,光伏产业现在已经有产能过剩的迹象,而且由于光伏产品市场严重依靠国际市场,产业风险正在逐渐增大。我市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相关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增加。

(四)人才培养薄弱,专业技术人才紧缺

我市光伏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技术力量不足。一是已成立的光伏产业科研机构少,目前全市只有“江苏中能”科技研发中心;二是没有充分利用我市的高等教育资源,目前我市各大中专院校无相关专业,而且高校与企业合作很少,仅有徐州工程学院与江苏艾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于近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是对人才培养,提高科研水平重视不足,目前我市尚无针对吸引光伏产业人才和支持光伏企业研发的激励政策。

四、我市光伏产业面临的机遇

随着全球市场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国内光伏市场开始启动,我市光伏产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光伏产业作为国家支持的朝阳产业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青睐。并且经过此轮国际金融危机,部分弱势企业被淘汰和整合,产业环境得以净化,给具有先发优势的地区和大型规模企业更好的发展环境。

五、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全力以赴应对金融危机,降低不利影响

为消除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以企业为中心,提高对企业的服务水平;二是做好已签约项目的落实工作;三是重视招商引资工作。目前光伏产业处于低潮期,投资机会少,但不能忽视招商引资工作,招商人员应该积极走出去,拜访符合我市光伏产业规划要求的企业,加强与客商的联系,积极参加和举办行业论坛,结识新的客商,宣传我市光伏产业,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上,为产业景气时的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准备。

(二)制定产业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要加大财税扶持力度;二是要加大落实扶持政策的力度;三是要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四是要加快太阳能示范应用步伐。积极与省政府协调,争取规划项目落户或项目资金支持,以政府为主导建设一批示范性小区、示范性道路、示范性小型太阳能电站,引导鼓励全社会应用太阳能光伏电池,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意义和科普功效的应用工程,引导和推动光伏产品的普及应用。

(三)结合当前形势,完善现有产业链

一是提高多晶硅生产技术水平,扩大产业链上游优势。在上游原材料制备环节,国内多个大型多晶硅项目逐步达产,供需趋于平衡,近期不宜盲目扩大产能,应重点围绕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应用,通过引进一批采用冶金法、流化床法、硅烷法、CP法等新技术制备多晶硅材料的企业,使生产更加多样化,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我市多晶硅产能优势;二是加大对中游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争取获得突破。硅铸锭和切片环节位于产业链中端,在我市光伏产业链中尚属空白,随着上游原材料多晶硅产量的增加,以及国内新开发出性价比很高的大型硅铸锭设备,目前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我们应当抓住机遇,争取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在该环节取得突破,完善我市光伏产业链,与多晶硅一起形成更大的优势;三是适度超前规划,发展下游产业。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及其他光伏应用产品开发环节处于产业链下端,由于目前晶硅类电池产能总体过剩,近期投资机会不多,但随着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降低,以及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及利用,不断扶持政策,光伏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

(四)针对光伏产业投资特点,加强招商引资工作

一是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招商引资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徐州市光伏产业招商引资领导小组”,由市领导担任负责人,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统一指挥产业发展和招商工作,统筹资源,加强组织、指导、协调、调研和规划工作,形成专业招商力量,适应专业化、精细化招商的要求。二是发展产业集聚功能,依托龙头企业以商招商。充分利用江苏中能多晶硅产能优势,使用行政手段,要求中能公司对来我市投资的中下游企业提供优惠优先的多晶硅供应,其中差价政府可以给与补贴,并且政府应支持江苏中能、强茂集团等龙头企业扩充产能、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优势和对上下游企业的辐射,通过政府行政行为引导企业经营活动,影响行业竞争格局,加快产业集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与技术优势的光伏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重要资源和以商招商的主要依靠。三是举办光伏产业招商会,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定期在我市及光伏产业发达地区举办专题招商会,结合我市产业规划要求来邀请有实力客商参会。四是针对投资多元化特点,加强招商项目策划和包装。针对光伏产业特点建立规范性和专业性的策划和包装机制,提升招商项目策划和包装水平。

(五)企业主导与政府指导相结合,提升我市光伏产业技术水平

一是紧紧抓住龙头企业,由政府牵头,建立产学研、科工贸群体,将政府目标和企业利益结合在一起进行运作;二是在我市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及研发中心培养光伏行业的专门人才,并积极引入国内外发达地区专业人才,制定相关人才激励政策,提高光伏产业人才待遇,要做到“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缩小我市光伏产业人才缺口;三是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自主确立研究开发项目的企业给予研发资金补贴;四是加强与中科院等部级科研机构以及实力行业组织的合作,利用他们专业水平高和对外联络渠道广泛的特点,获取光伏产业市场行情和世界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

参考文献

[1]关于扶持新能源及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例2

山东省是我国太阳能大省,据山东省太阳能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共有各类规模以上太阳能企业(含光热和光伏)387家,实现销售收入315亿元,走在了全国同行业的前列;2010年,再次将2008年、2009年的数据刷新。

1.光热产业稳居行业龙头。

山东拥有力诺、皇明、桑乐等行业领军企业和海尔、天丰、黄金等一大批太阳能二线品牌,形成了济南和德州两个太阳能核心产业基地,拥有国内最完整的太阳能光热产业链,是国内太阳能生产和应用最成熟的省份。从产业链角度看,在石英砂环节,力诺集团拥有一座可开采100年的石英砂矿山,临沂市又是我国著名的“石英砂之乡”,原料供给充足;在毛坯管生产环节,力诺集团毛坯管产量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51%,诸城天旭和兖州曜晖毛坯管产量也位居行业前列;在镀膜管生产环节,力诺集团镀膜管产量占到国内中高端市场的70%,皇明、桑乐、天旭等企业也都形成了较大的产能;在热水器生产环节,力诺、皇明和桑乐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16%左右。

综合而言,山东省在太阳能光热领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太阳能热水器名牌产品最多,在行业目前仅有的7个中国名牌中,山东省就占据了其中的3席,占到42.9%;二是光热产业链最完整,拥有目前行业唯一的从石英砂、毛坯管、镀膜管到集热器、热水器和热水工程的完整产业链;三是太阳能热水器产能最大,2008年太阳能热水器产能突破1000万平方米,占到国内总产量的30%左右;四是推广太阳能热利用产品最多,截至2008年,全省累计推广100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欧盟15年、北美30多年的推广量;五是太阳能下乡中标企业最多,在全国中标的92家企业中,山东就达到了20家,占到中标企业总数的21.7%;六是太阳能技术水平最高,拥有行业首条全自动真空镀膜生产线和太阳能热水器生产线,中高温研发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

2.光伏产业发挥后发优势。

山东省在太阳能光伏领域起步较晚,目前尚不具备与江苏、河北、江西等光伏大省相抗衡的实力。但是随着2008年力诺集团太阳能电池片项目的投产,山东太阳能光伏产业后发优势逐步显现。特别是近两年,山东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大动作不断,2008年7月17日,力诺300MW光伏电池片项目一期50MW正式投产,产品平均转化效率达到17%,位居行业领先水平;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8月14日,中国光伏集团东营光伏太阳能有限公司在欧交所创业板Alternext市场成功上市,募集资金512万欧元,成为了我国第11家在海外上市的光伏企业;10月23日,由(香港)宇骏集团有限公司独资建设的太阳能硅片项目正式落户潍坊高新区,该项目计划在第一年内硅片切割规模达到60兆瓦,5年内达到1000兆瓦生产规模;今年4月18日,晟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达90亿元的光伏项目在济南市商河县正式开工建设,预计建成后将形成2000MW太阳能多晶硅、1000MW电池片及光伏组件产能;随后的5月16日,山东昂立天晟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12.8亿元的光伏项目在枣庄高新区正式开建,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100MW光伏电池片和100MW光伏组件的产能,年产值将突破30亿元人民币。预想这些项目均能够按期完工的话,山东省也必将在我国光伏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太阳能产业发展政策

山东省太阳能产业发展独树一帜,在很大程度上与山东省对于太阳能发展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早在2007年10月,山东省经贸委和财政厅就联合出台了《山东省太阳能集热系统财政补贴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对教育系统集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给予30~50%财政补贴的优惠政策,最高补贴额为150万元人民币,这极大地促进了山东省太阳能光热产业的发展。在山东省集热系统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山东省内多个城市出台了类似的补贴政策,如东营市政府大力实施“百村万户太阳能工程”,按照农户安装每台太阳能热水器1000元的标准给予财政补助,对集热面积达100平方米以上的太阳能集中供热工程,每平方米则给予500元的补助。德州市政府启动了太阳能集热系统财政补贴项目,对于新建太阳能集热系统,给予基础教育学校50%、其他学校和宾馆30%的补贴资金。在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方面,2008年至今,山东省包括济南、青岛、威海等在内的多个城市都出台了12层以下建筑必须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强装令”,为太阳能热水器在山东省内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9年3月下旬,山东省经贸委和节能办联合《山东省关于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打造济南和德州两大太阳能产业基地,拉长光热和光伏两大产业链,实现光热、光伏产业的协调发展,此外,该指导意见还制定了山东省太阳能产业发展目标,即到2011年,全省太阳能热利用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50 亿元、太阳能热水器产量达到2600万平方米;全省太阳能光伏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50亿元、光伏电池组件产量500兆瓦。

除了政策法规,山东省还从多个渠道对太阳能企业发展给予扶持帮助。2007年,力诺集团正式开工建设300MW光伏电池片项目,随后该项目被列入了山东省和济南市重点建设工程,得到山东省政府2000万元科研资金扶持;2007年元月,以皇明集团为太阳能产业核心的德州市正式获准举办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2008年4月,山东省省长姜大明专门到德州调研太阳能产业,并明确表态将全力支持德州市举办世界太阳城大会,随后,山东省从人、财、物等各个方面都对德州市和皇明集团给予了重点支持。2009年4月份,山东省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了由省节能办主任任会长的山东省太阳能协会,该协会将对全省太阳能产业的发展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太阳能产业发展趋势

太阳能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市场发展远未成熟,目前的市场竞争格局并不能代表将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无论是目前行业的领军企业,还是刚刚进入的后起之秀,都应该认真研究太阳能行业发展趋势,科学制定本企业发展规划,认真搞好企业管理和科技创新,从而实现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下面结合自身的理解,对山东省太阳能光热和光伏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逐一分析。

1.光热发展趋势。

随着太阳能下乡和“能效标识”等工作的逐步开展,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其整个行业的竞争发展态势将和当年电视机行业的竞争态势相仿,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最终形成十几家大型太阳能企业并存的局面,而这十几家太阳能企业,无论从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

凡是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都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都是对自身发展有准确定位的企业。纵观国内太阳能热利用企业,真正在技术领域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的,还是以山东的企业为多。一是力诺集团,依托德国PARADIGMA公司和清华大学雄厚的技术研发优势,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和中高温应用领域优势明显,而这两点,正是太阳能热利用最核心的两个发展方向;二是皇明太阳能集团,依靠以章其初博士为核心的研发团队,在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设备的全自动升级上优势显著,而这,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使生产线大规模复制成为了可能;三是桑乐太阳能,以山东省科学院强有力的博士团队为后盾,在全自动数字化太阳能应用领域优势突出,该公司目前也是我国在新农村市场开拓领域最成功的企业。

以这几家企业目前的情势,倘若不出现大的决策失误或突发事件,都应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此外,海尔太阳能依靠海尔集团完善的销售网络渠道,将其在家电领域的竞争优势扩展到太阳能领域,或许能够取得较大的发展。其他诸如天丰、黄金等获得家电下乡资格的二线品牌,只有充分把握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科学决策、强化营销、加大研发,才可能后来居上,更上一层楼。

2.光伏发展趋势。

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例3

公司自成立以来,已开发了用于地面、屋顶等12大类36项总计超过两百余款的系统和配件的光伏支架产品,销售至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过去7年累计实现销售3.99GW,累计销售金额达24.23亿元,并分别于2013年及2014年获得了PVP365评选的光伏支架企业20强的第一名及第四名,2014年获得索比光伏网“光能杯最放心支架企业”大奖。

同时,公司以高品质的光伏支架业务为支撑,进行产业链延伸,涉足光伏电站开发及建设业务,并成为公司新的收入和利润来源。截至2016年9月末,公司在建的光伏电站项目有个3个(50MW),正常推进的处于前期开发阶段的光伏电站共9个。

此次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将成为公司新的发展契机,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承“创新、品质、服务”三大理念,致力于履行 “推广和普及清洁能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的企业使命,继续抓住全球光伏发电行业良好的发展机遇,以成长为全球知名的新能源企业。

行业前景广阔

由于能源日益紧缺和环保压力,各国政府纷纷将太阳能资源的利用列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对太阳能光伏发电大力扶持。但截至目前,光伏发电占全球能源消耗总量之比仍很小,根据英国石油(BP)的数据,2014年光伏发电在全球发电能源结构中占约0.8%的市场份额。

未来,为了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问题,人类不得不越来越依赖新能源,光伏发电作为清洁的新能源发电技术,长期发展趋势良好,增长潜力巨大。

欧洲联合研究中心预测,到2030年,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中的供应将达到10%以上;到2040年,光伏发电将占电力的20%以上,到21世纪末,光伏发电将占到60%以上,成为人类能源供应的主体,光伏发电增长潜力巨大。

在世界各国大力推动光伏发电的背景下,光伏电站设备也将迎来快速发展,作为全球知名的光伏设备提供商,公司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根据EPIA的预测,在低增长、高增长情况下,2019年,全球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47.29GW和86.49GW,全球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396.15GW和540.01GW,2015-201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分别达到3.33%及16.60%。相应地,对光伏设备需求量的增长率亦将分别达到3.33%及16.60%。

竞争优势显著

公司经过10年的发展,已成为具有“国际市场+本土化服务+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新能源企业,逐步建立了国际化市场策略优势、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优势、技术创新优势、优质的客户资源优势、管理优势、品牌优势、产业链一体化优势等核心竞争优势。

首先,“国际市场+本土化服务+中国制造”为公司的核心优势。

公司建立了全球化的服务网络和全球化的服务团队,发挥全球视野优势,积极开拓毛利率较高的国际市场,建立了澳洲、美国、英国、中国香港、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7个海外分支机构,取得先发优势,形成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和盈利水平。

高品质的本土化服务优势。除了通过营销总部提供远程技术服务外,公司还派驻技术人员在光伏电站现场指导组装、安装、施工等服务支持。通过组建本土化团队,公司具备国际化的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及快速反应服务能力。

中国制造,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公司在厦门和天津建立生产基地,并积极利用当地产业聚集优势,利用充足的外协产能,不仅保障了产品的交期,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

其次,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优势,并拥有完善的客户体系。公司通过“售前方案设计服务+售后安装技术支持服务+光伏支架产品”的一整套光伏电站建设解决方案,以及标准化、模块化和品类齐全的产品优势,并通过了相关的国内、国际认证和规范,可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

公司以光伏支架作为主营方向,定位于高端市场。从2007年至今,公司不断地开拓了澳洲、日本、中国内地、欧洲以及东南亚等国内外市场,积累了大量的电力投资公司、EPC、安装商及经销商等优质客户,形成了完善的客户体系。

与这些客户合作,不仅让公司的管理和运作更加规范化,与世界接轨,帮助企业成长,也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增强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再次,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公司在光伏支架产品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地位和行业口碑后,不断向光伏发电行业下游积极拓展。

随着公司进入光伏电站开发及建设领域并先后取得了“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三级资质”和“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资质”,完成数个光伏电站项目的投资建设及并网发电,加强了公司整体服务能力,并有效地拉动了公司原有光伏支架、光伏电力电子产品的销售,实现光伏电站开发及建设行业的产业链布局。

产品和业务结构的不断丰富,将分散公司的经营风险,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随着公司各项业务的稳步发展,将形成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效果。

此外,公司还具有技术创新优势。公司拥有完整的研发技术团队和研发体系,能够有效跟踪全球客户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公司立足于技术创新,已形成了完整的研发体系,组建了具有丰富经验的光伏支架和光伏电力电子产品技术研发队伍。

截至2016年9月30日,公司有各类研发技术人员10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23.04%,分布在澳大利亚、英国、日本、中国内地等主要光伏发电市场。

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86项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对科研资源的投入,2013年、2014年、2015年及2016年1-9月投入研发费用分别达1497.76万元、1716.26万元、1516.57万元及840.75万元,占合并口径营业收入的比重达3.30%、3.28%、2.54%及1.62%。通过持续的科研经费投入,公司不断推出新的产品, 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1-9月,公司分别推出7种、20种、14种和12种新产品。

业绩持续稳增

公司目前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较高,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随着募投项目的实施,公司将继续加大对设备的投资,以扩大经营规模,因此预计公司的非流动资产规模将增加,并将随着销售收入的增长而保持合理水平。

2013年,公司的负债比例较低,且主要是流动负债。2014年,随着公司正式开展光伏电站开发及建设业务,对资金的需求日益扩大,公司的负债总额大幅增加,负债比例有所提高。2015年,公司及时支付了货款及工程款,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有所降低,加之公司持续盈利,负债比例有所降低。2016年9月末,公司负债比例较 2015年末基本持平。本次发行募集资金到位后将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公司未来将根据生产经营需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

公司近年来业务发展较快,盈利能力稳步提高,随着自身积累的增加和募集资金的到位,公司所有者权益金额将大幅增长,但是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需要一定的建设期,项目达产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在短期内将降低。

近年来,公司积极开拓全球各主要光伏市场,营业收入保持持续增长,公司利润总额、净利润呈现上升态势。

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2015年及2016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5384.06万元、52363.85万元、59672.99万元、51937.63万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3698.78万元、3969.31万元、6968.80万元、4713.43万元。其中,公司2016年1-9月收入和利润分别较2015年同期增长7.98%及17.77%,经营业绩稳步增长

同时,公司预计2016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约60000万-70000万元,实现净利润6500万-7500万元,业绩预计与2015年基本持平。

随着公司规模逐渐扩大,公司原有的生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进一步发展,因此,通过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扩大产能已成为公司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例4

一、引言。

基于新能源的技术的不断革新,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和潮汐能势必成为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能源物质,其中太阳能在地域分布、技术上的巨大优势将使其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更加广阔。

2012年7月,一些欧盟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正式提交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立案调查的申请。根据规定,欧盟须在9月6日前决定是否立案。

9月6日,欧盟正式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涉及产品范畴超过此前美国“双反案”,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是迄今为止欧盟对华发起的最大的诉讼案。

二、对中国光伏产业“双反”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中国政府对光伏产业这种新兴产业像传统产业那样进行对待。政策上盲目引导其发展,导致光伏产品大量过剩。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体技术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政策的驱动下,截至2011年下半年,全国陆续有100多个城市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盲目跟风,低质化、低效率的重复建设,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光伏企业就超过了全国的三分之一。

2。对光伏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弱于欧盟国家。中国光伏产业政策。尽管在金融危机之后不断完善,然而在扶持内容和形式上同国外政策相比仍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在国家补贴对象方面,国外为企业或居民,而国内则是企业。其次,在税收信贷优惠方面,除了几个省出台了地方性税收优惠推进该地区光伏发电以外,我国还尚未出台国家性文件。最后,在国家鼓励技术创新方面,德国《可再生能源法案》就规定了对新订立的合约,每年承诺价格减少5%,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而中国大多数光伏企业还停留在进口原材料,加工后出口组件的阶段。德国早在1991年为支持其光伏产业的发展,率先推出了“1000光伏屋顶计划”。随后,许多欧洲国家相继实施了“技术扶持”,“税收优惠政策”,“强制上网电价”等一系列完善的光伏扶持政策。

2。中国光伏企业不能审时度势,还停留在以数量和价格优势取胜的过时阶段。

2。1过分看重产量,大量从欧盟国家引进原材料、技术、设备。中国光伏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外技术垄断。在设备制造方面,太阳能电池生产的关键设备绝大部分来自国外供应商,此项进口费用约占企业设备费用的80%。就21世纪产业结构分布看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据绝大优势,况且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更得讲技术上的优势,而中国企业的做法虽显然是通过产量达到规模经济和资本原始积累,却没有认清当前时代形式和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方针,出现对欧盟国家在原材料、技术、设备上的依赖现象。

2。2国内市场需求小,过分依赖欧盟市场。中国光伏产业主要以发展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为主。表1概括了近十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情况。自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量平均以每年122。64%的速度增长,其中2003年至2008年的平均产量增长率均在100%以上。2007年到2011年,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已居世界领先水平,占全球产量的比重由2004年的4%飙升至2011年的48%,超过了一直居全球市场首位的日本。从图1可以看出,全球的光伏产品需求最大的是欧盟,其次是美国,中国最少。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光伏电池的产量巨大,而中国国内的需求没有打开,对光伏产品需求最大的欧盟国家便成了这巨大产量的买家。同时由于欧盟市场需求量大,中国国内市场小,就导致了光伏产品的输出过分依赖欧盟市场。

3。美发达国家受到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打击,贸易保护主义的顺势抬头,影响了世界市场自由贸易的进行。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欧洲债务危机加深、欧洲市场萎靡使其光伏市场需求大幅下降。欧洲经济的不景,造成国内光伏产品出现滞销,价格大幅下降,行业亏损严重。欧盟国家为挽救国内光伏企业,加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自然就剑指占据世界供给市场最大的中国光伏企业,对其进行“双反”。

三、中国光伏产业“双反”问题的对策分析。

1。加大政策扶持,积极引导光伏产业向集约化、技术密集型发展。国家应积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税收优惠政策,同时也防止盲目化发展。逐渐细化可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金融扶持政策.如信贷优惠支持等。进一步降低针对光伏产业等清洁能源的资金成本,引导各方资本、资源对光伏产业进行长期投入,为我国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国家还应出台相关政策,采取集约式和分布式并重的思路,努力将光伏产业引导成技术密集型产业。

2。各个光伏企业应当联合起来,控制产量。对于产能大量过剩问题,让单个光伏企业减少产量,并不能改变产能过剩的局面,而应当让各个光伏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减少产量,控制产量,提高价格,从而避免国外企业和政府抓到“双反”的把柄,维护好自身权益。

3。组建研发中心,开发核心技术,减少甚至消除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过去光伏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扩大产能,如今高成本、低附加值的生产方式已经走到尽头,科技创新才是根本出路。光伏产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必须解决技术“空心化”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应当推行的方针是光伏企业着力组建研发中心,吸纳优秀技术人才,开发出光伏产品的核心技术,不再受国外技术的控制。

4。开拓国内市场,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国内光伏市场中消费需求不大,光伏企业可以通过广告宣传、媒体传播等方式将国内消费市场作为光伏的新利润增长点.可以有效避免当国外“双反”调查发生时的订单减少,利润受损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雷,杨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对策探讨[J]中外能源,2011(7).

[2]宋剑侠.2011年中外光伏产业发展政茕及市场前景分析[J].能源与节能,201l(6).

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例5

1、S:优势分析

新余市光伏产业具有市场地理区位分布优势。从江西省的的角度讲,江西省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闽中南经济区接壤;从新余市的角度讲,新余市境内不但有沪昆线贯穿全境,还有沪瑞高速公路贯穿东西,更有赣粤高速公路直通南北。新余至上海860KM,广州760KM,长沙280KM,武汉490KM,距省会南昌仅143KM,能为当地从事光伏产业的厂商提供广阔的市场潜力。

其次,新余市的光伏产业具有生产要素优势。硅是光伏产业的主要原料。作为硅原料的粉石英,江西储量十分丰富、品质较高,原矿洗选后SiO2含量可达99.5%以上。目前以探明保有资源储量2000万吨以上,居全国首位。江西的粉石英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宜春―萍乡一带,距离新余市距离只有一百多公里,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低廉。

2、W:劣势分析

我国是光伏产业重要的生产基地,依据EPIA的调查,我国(包括台湾地区)光伏厂商在太阳能级硅片,电池,组件和薄膜电池方面均表现不俗,分别占到了18%,59%,55%和22%。在世界十大光伏系统供应厂商中,就有包括中国尚德(Suntech)、中国英利(yingli)、中国晶澳(JA Solar)、中国天合(Triansolar)和台湾昱晶(Gintech)5家中国在内。

与中国光伏企业巨大的产能相矛盾的是国内尚未启动的市场。由于光伏发电在现阶段相对传统火力发电方式而言具有成本劣势。因此,光伏市场的扩大主要依靠政府政策激励的强大的推动力。

3、O:机遇分析

世界光伏产业自从2004年,德国“上网电价法“公布之后,呈现井喷式增长。根据Solarbuzz最新年度光伏市场报告,2010年全球光伏市场安装量达到18.2GW(=18200MWp),相较于2009年增幅139%。以产值来看,2010年光伏产业全球营收达到820亿美金,相较于2009年营收400亿美金增幅105%。同时光伏产业链企业在过去的12个月中成功的募集到了超过100亿美金的股票与债券[15]。在世界光伏产业经历2010年的繁荣之后,若干新兴市场将蓬勃发展,将与德、日、美成为世界光伏市场未来重要的推动力。

从最新政策上来看,2010年开始,由财政部、科技部、住建部、国家能源局联合文件,对“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的有关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设立12个太阳能示范开发区,2012年以后每年国内应用规模不低于1000MW,并到2020年实现总装机容量20000MWp,一旦国家的“新能源产业规划”和“上网电价政策”出台,形成对新能源产业长期的、持续性的政策扶持,将给新余市光伏产业带来爆发性发展的机遇。

4、T:挑战分析

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原料依赖进口,国内光伏产品98%依赖出口,两头在外,光伏贸易存在诸多挑战,主要表现汇率风险和贸易保护主义两方面。

所谓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指经济主体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欧洲是世界的主要光伏市场,是我国光伏厂商的主要出口地,其市场规模在2010年占到全球光伏市场的81%。欧元汇率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厂商以人民币或美元计价的利润。

5、政策建议

新余市作为一个现代化工业城市,其第二、第三产业应该协调发展。新余市政府应该发挥其统筹协调作用,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服务业,使服务业能给工业提供急需的配套服务和有力支持。尤其是新余目前比较缺乏的咨询和中介服务业。要加强金融服务业,改变原来单一的传统低腰贷款融资方式,引入风险投资集群,为中小光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发展契机。

同时,新余市还应该发挥其引导作用,打造专业的光伏交易市场,为新余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光伏厂商提供一个交易平台,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交易成本。

光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余是要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光伏基地需要大量各个层次的人才。因此,新余市应该以2009年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为契机,从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两个方面推进人才战略,综合推动新余光伏产业的发展。(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江西看好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但要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下[N].决策信息领导,2008年6月

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例6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075-01

1 引言

“十一五”以来,我国光伏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国家光伏上网电价的落实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继颁布实施,我国光伏产业规模逐步增大,光伏产业发展达到顶峰。2012年至今,中国光伏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受欧债危机、政府削减补贴、海外市场萎缩等因素的影响,整个光伏产业持续陷入低迷。美国“双反”初裁决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对中国光伏行业产生巨大负面冲击。继美国启动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后,以SolarWorld为首的欧洲光伏产业联盟向欧盟委员会提出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诉讼。从6月6日起,欧盟开始向我国光伏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尽管初裁结果好于预期,但仍将对我国光伏产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2 双反危机对锦州光伏产业的影响

2.1 锦州光伏产业现状及特点

锦州现有光伏企业34家,光伏产业链已经延伸由单一的单晶硅发展到多晶硅、切片、电池片、组件、产品应用、配套产品、光伏电站建设等全产业链。光伏产品的生产能力为:除硼多晶硅材料4000吨、多晶硅材料200吨、多晶铸锭20兆瓦、单晶硅1吉瓦、硅片600兆瓦、太阳能电池300兆瓦、组件250兆瓦,产值由2009年的48亿元增至2012年底的145亿元。

锦州光伏产业存在以下特点:

(1)产业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

锦州光伏产业与长三角一带光伏产业相比,起步较晚,产量、产值都远远落后于南方其他地区光伏产业。尽管产业链已延伸至整个产业,但是总体规模仍以中下游产品为主,目前只有一家企业生产多晶硅的提纯,并拥有自主的技术优势。

(2)两头在外,发展受制于人。

我国光伏产业一直处于两头在外的不平衡局面,锦州光伏产业也是如此。原材料硅材料95%都是由国外进口,光伏产品90%都是出口到国外,产品的上下游均极大依赖到国外的市场。

2.2 “双反”对锦州光伏产业的影响

2012年以来,锦州光伏企业受欧美“双反”及价格下降影响,企业经营亏损严重。受国内外光伏市场形势的影响,国内金融机构纷纷削减对光伏行业的信贷支持,造成锦州市已开工建设的企业融资难度加大,极大影响项目竣工投产和正常运营。另外,国际光伏市场低迷,国内光伏企业亏损严重,部分光伏企业处于破产和倒闭的边缘,致使光伏企业扩产和投资欲望锐减,光伏产业招商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3 锦州光伏产业的应对之策

3.1 政府扶持引导

3.1.1 “区别对待”,重点扶持优势项目

光伏作为一种新能源,符合国家大力发展绿色新能源的战略,同时光伏产业投入高,能在短期内创造高额的GDP,一些地方政府从自身政绩出发,开始大力扶植光伏产业。然而,政府对于光伏产业的过度发展提供了错误性的政策鼓励,在把光伏产业推到顶峰的时候,却没能继续引领产业在市场竞争找对方向。

这次因“双反”而起的至上到下的反思和调整或许对我国光伏行业下一步发展起到更深远的指导作用。国家陆续出台财税、金融等一系列政策,扶持并引导光伏产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作为地方政府,在此次危机中应转变思路,对光伏产业的救助扶持应该更具倾向性。主要投在较为薄弱的两端,对中间过剩的环节应该给予充分竞争的空间,让市场对企业优胜劣汰,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对企业应“区别对待”,对底子好、规模大、技术先进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其渡过难关,但对技术差、决策严重失误、有企业家掏空企业现象的,救助一律“免谈”。

3.1.2 打开国内市场,大力推广分布式电站

2013年1月7日,国家能源局在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水电,协调发展风电,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为挽救我国光伏产业,国家已经连续出台政策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开拓光伏企业国内市场。

锦州市政府在2012年已经制定了《锦州市分布式光伏电站节能示范项目实施方案》,住建部决定将锦州作为城市级分布式建筑光伏电站的全国唯一试点城市。在当前我国光伏产业受海外市场冲击的背景下,大力推广分布式电站,不仅能够拉动锦州光伏产业发展,提高锦州对外形象,同时,城市级分布式建筑光伏电站也将成为锦州绿色生态建设的亮点。

3.2 企业加强自主创新

3.2.1 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

通过此次美国和欧盟的“双反”调查,锦州光伏企业必须意识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是应对此次“双反”的根本举措。锦州光伏产业应立足于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自主创新作为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点。目前,锦州光伏服务平台已经基本搭建,由研发、检测、光伏研究院、创业辅导四部分组成。研发平台由锦州市部分高校和光伏企业联合组建,检测平台是我国北方唯一的部级光伏产品监督检验中心,企业应通过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科技人员,增加自身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一方面,加快研发进度,尽快实现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对欧美的全面超越,另一方面,也要大胆采用国内的工艺和设备。这样的话,即便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即便美国坚持双反,锦州光伏产业依然能够摆脱对欧美市场与技术的依赖,摆脱其贸易壁垒。

3.2.2 进行技术革新,通过产业集聚形成规模化生产

除了在多晶硅、铸锭、切片、电池片、组件等主要环节进行自主创新外,锦州光伏企业还应将传统产业的制造优势,转移到光伏产业的制造系统中来。利用锦州老工业基地雄厚的工业基础,发挥机械电子业的传统优势,提高各个环节的工艺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水平,进一步降低成本。

在当前产业低迷形势下,锦州光伏企业应立足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产业集聚的步伐,依托现有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加强关键技术的再创新;充分利用产能优势,加快发展薄膜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等生产项目,更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2.3 开辟新兴市场

随着欧美对我国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贸易保护主义使海外市场布满荆棘,市场萎缩。因此,开启国内光伏市场成为国内光伏企业最强烈的呼声。2011年我国实施全国统一的光伏上网标杆电价政策就标志着国内光伏市场正式启动。2012年国家能源局了《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确定我国十二五期间太阳能光伏装机最低达到21GW的目标。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为10GW,重点地区在中东部地区城镇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大型公共设施等建筑屋顶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并网光伏发电系统。《规划》的出台,是国家从战略层面通过扩大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来消耗光伏企业由于出口受阻带来的过剩产能,这必将有利于缓解光伏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可以说,《规划》打开了国内光伏市场的想象空间,锦州光伏企业应把目光投向国内市场,利用目前国家出台的鼓励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利好政策,开拓国内市场。

此外,锦州光伏企业应转变市场营销策略,加大了开拓国外其他新兴市场的力度,扩大在新兴市场中的份额,包括日本和韩国等快速增长的市场,以及南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等潜在的市场。

4 结语

光伏产业经历2012年的遭遇,加速了光伏产业的洗牌。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借此机会使产业回归理性,并且借机开拓国内市场,打破产业“两头在外”的束缚,更有利于日后的发展。在当前的严峻形势下,锦州光伏产业应立足以上两个方面,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在保持现有光伏企业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坚定信心,转变思路,促进锦州光伏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INDUSTRY).

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例7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8-0006-02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光伏产业已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链,产能和产量世界排名第一。福建是发展光伏产业较早的省份,早在2007年就制定了《福建省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成为第一个出台此类政策的省份。福建省具有丰富的硅矿和水电资源,光伏产品已涵盖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薄膜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光伏LED应用产品等,拥有全国最大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形成以太阳能光伏电子项目为重点的光电信息产业园区十多个,厦门火炬、南安光电、惠安绿谷、云霄光电等区域性光电产业聚集效应逐渐显现,成为全国光伏产业的重点省份之一。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滞缓,加之欧债危机导致欧美光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破产倒闭等现象。为拯救本土产业,美欧运用各种贸易保护手段,相继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动“双反”调查,对“三头在外”的福建省光伏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文章对福建省光伏产业应对美欧“双反”调查的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相关经验,旨在为光伏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提供参考。

1 美欧“双反”调查进程及对福建省光伏产业的影响

1.1 美国“双反”调查

2011年10月,美国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启动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这是我国新能源领域遭遇的首个“双反”调查,涉及4个进口关税号,涉案金额31亿美元。美国对华光伏产业“双反”调查的进程见表1。2012年10月11日,美国商务部做出终裁: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的反倾销税率为18.32%~249.96%不等,反补贴税率为14.78%~15.97%不等,扣除出口补贴后,行业关税范围为23.75%~254.66%。

美国“双反”调查案中,福建省涉案企业27家,涉案金额达457万美元。福建省涉案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主要集中在福州和泉州地区, 出口额仅几百美元或几千美元,所以多数企业应诉积极性不高。由于涉案金额较小,对福建省整个光伏产业的直接影响不大,但对涉案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美国的“双反”裁决直接使光伏企业丧失了价格优势,福建省涉案企业基本退出了美国市场。

1.2 欧盟“双反”调查

2012年9月6日,欧盟宣布对华启动晶体硅光伏组件及关键零部件反倾销调查,产品范围是晶体硅光伏组件、电池和硅片,海关编码达11个。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双反”调查的进程见表2。2013年欧盟委员会6月4日宣布:从6月6日~8月6日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如果中欧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解决方案,反倾销税率随后将升至47.6%,一旦征收,该关税将持续5年。

据统计,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双反”调查涉案金额高达204亿美元,光伏企业将受到比美国“双反”更为严重的打击,预计中国光伏企业一年内将损失的欧洲市场份额达44亿美元。欧盟是福建省光伏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此次“双反”调查中,福建涉案金额1.26亿美元(其中太阳能电池板达1.19亿美元),涉案企业106家,主要集中在厦门和泉州,其中千万美元以上企业有3家,百万美元以上企业10家,影响福建省半数的光伏企业。

2 福建光伏产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措施

2.1 展现贸易摩擦联动机制作用,积极参与案件应诉

自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以来,福建省相关部门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四位一体”贸易摩擦联动机制的快速反应作用,组织专家指导光伏企业积极应对,并根据商务部和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统一部署和指导,动员、组织光伏企业和行业协会填写相关问卷,积极参与案件的抱团应诉工作,以避免在失去美国市场后再度失守欧洲市场。

2.2 提升创新能力,突破国外技术垄断

福建省光伏产业的最大不足就是缺乏核心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很容易遭受国外经济不景气和贸易摩擦的影响。为打破国外企业对核心技术的垄断和“三头在外”的产业格局,福建省企业利用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学习台湾先进的光伏制造和管理经验;筹建了福建省太阳能电池晶体硅企业重点实验室、福建太阳能生产和应用教育示范基地、福建光伏重点实验室、福建太阳能工程技术中心等项目,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实力;利用福建省硅矿丰富、纯度高的天然资源优势,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物理冶金法提纯太阳能级硅材料技术的研究,目前已获得了自主知识产权,并进入了产业化生产阶段,突破了国外企业对太阳能光伏“西门子法”提纯硅料核心技术的垄断。

2.3 抓住产业全球化机遇,拓展新兴市场

随着光伏产业全球化加速,拉美、中东、非洲、亚太等新兴市场不断成长,2012年新兴市场需求占到了全球总需求的6%,据专家估计其需求将会持续增长,2013年将平稳增长两个百分点达到8%。新兴市场的崛起或将显著改变光伏行业的最终规模,为福建光伏产业带来了希望。从欧盟开始“双反”调查以来,厦门巨茂、泉州昱辉阳光等福建光伏企业就开始有意识地规避对欧盟的出口,通过采用跨国公司内部转移机制,早于其他省的光伏企业开始转身,将出口重点转向欧盟之外的市场,开拓了澳大利亚、印度等新兴市场。

2.4 开展企业自救,占领细分市场

在新兴市场和国内市场尚未完全启动之前,福建省光伏企业努力通过自救方式度过危机。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通过在第三方国家设厂或代工的模式生产产品,再向欧美输出的方法,从而巧妙地绕开欧美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而对于规模不大、从传统产业进军光伏企业的中小企业,依靠其自身特色,在研发领域上深度挖掘,转型占领光伏细分市场,让光伏产品不仅仅适用于光伏电站,而是可以销售给玩具生产商、小电池、圣诞灯等细分市场。例如豪华光电借助原产业优势将光伏与陶瓷业结合开发光伏瓦,文创太阳着力于太阳能家居生活、太阳能户外休闲运动等相关领域的开发。

3 结语

面对美国和欧盟的“双反”调查,福建光伏产业除积极参与联合应诉工作外,还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利用国家优惠政策,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加快企业转型、谋求闽台产业合作等方式努力开展自救,不断拓展中东、非洲、亚太等国外新兴市场和国内市场,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例8

3月20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告称,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无法归还到期债务,依法裁定破产重整——曾经的“光伏巨人”如今竟命悬一线。

4月中旬, “第二届(2013)中国光伏发电投资与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论坛”将在北京举办。

“光伏发电原本是新兴产业,有很高的投资价值,但这个产业现在陷入了产能严重过剩的困境中,从广受追捧到不被看好,只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变化!”王雁是成都优方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寻找优质、有潜力的投资项目是他的主要工作。

新能源是国务院确定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太阳能光伏是被寄予厚望的一种新能源,曾颇为PE/VC等投行青睐。

同样,王雁也对光伏产业抱有过极高的期望,但两年前那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让他至今仍心有余悸。

“全国就它最‘热’”

国际投资家吉姆·罗杰斯有一句名言:“投资中国股市,要跟着中国政府走。他们做哪些行业,我就跟着他们走。”的确,“政策市”一直是中国投资界的鲜明特色。

2006年1月1日,中国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该法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包括中长期总量目标与发展规划,鼓励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和技术开发,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优惠上网电价和全社会分摊费用,设立可再生能源财政专项资金等。

当年,“中国光伏第一人”施正荣乘光伏大牛市东风,凭尚德控股(STP.NYSE)上市,坐拥150亿元财富,一举成为“新财富500富人榜”首富,2008年其财富数继续飙升至348.2亿元。

之后,光伏太阳能等新能源又被列为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列。国务院发文明确表示,将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扶持光伏产业。

“一夜暴富的神话,加之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让许多人都相信光伏是未来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之一。”王雁清晰地记得,那时全国各地特别是四川、甘肃、贵州等西部地区“一哄而上”,将光伏太阳能列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首选产业。

到2011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

“那家伙,那场面,那是相当壮观!”当时业界很多朋友都用宋丹丹的小品台词开玩笑。2006年5月,王雁的目光也被成都一家新能源科技公司(暂称为“A公司”)吸引住了。

A公司拟生产风光能LED路灯,称其“长期致力于新能源产品系列的研发、生产和拓展,各项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可广泛用于“学校、商店、医院、办公室、广场、社区、城乡街道路灯、家庭或流动帐篷等用电”。

最让王雁动心的,还是这家公司的商业计划书:这是一项产值达数十亿元的新能源综合项目;目前已确定的业务订单达1.5亿元,可能性订单已达到4亿元;第一年的投产利润可达到6000万元以上,项目第5年,包括其他产业预计公司综合上市市值在200亿元以上。

如此诱惑的投资回报,让王雁坐不住了,他带着公司骨干上门到A公司考察,“当时很有投资意向,因为全国就它最‘热’。”

“有惊无险,躲过一劫”

王雁与同事算了一笔账:第一期若投资5000万元,主要用于生产、研发升级和风光能LED路灯的部分周转资金,预计在2011年可实现3亿元的销售收入;计划在2012年能进入量产,销售收入可达10亿元;到2015年,力争实现风光互补LED智能化路灯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

有钱赚,且利润相当可观,还是国家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王雁当即与对方敲定了一套融资方案:通过债务融资、债转股融资、直接权益融资的方法可解决前期5000万元融资计划。未来,国家立项、中央财政补贴、政府科技补贴、知识产权的授权使用、银行项目贷款、金融租赁贷款以及节能基金和信托的建立将成为营运的重要手段。

一切顺利。眼看就要签合同了,一个意外打乱了整个投资计划。当时王雁找到的出资方愿意对这个项目投资2亿元,不过出资方提出要控股A公司,而A公司死活不同意,“最后我们只能放弃签约。”

煮熟的鸭子飞了,这让王雁非常沮丧。但也正是这次意外,却“意外”地让王雁躲过一劫。

受美国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影响,欧洲各国及美国纷纷削减光伏补贴,原本占据世界光伏装机70%以上的欧洲市场需求瞬间大幅下降,市场的急剧动荡令光伏企业始料未及。更让人焦虑的是,中国光伏产品90%以上出口到国外,国内需求非常少。

2011年11月8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决定,立案发起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2012年9月,中国光伏产业最重要的产品销售区域——欧盟委员会也公告,称要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

欧美国家发起的“双反”调查,如同突降一场暴雪,将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卷入寒冬。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光伏产量在7-8GW,目前产能估计在15-20GW,相当于全世界的消费总需求。反观中国光伏的产能,已经达到每年1500万千瓦,是国内市场目前年需求的30倍。

内需不足,外需大幅萎缩,光伏产能严重过剩,内忧外困的中国光伏企业饱受市场之苦。2007年,多晶硅价格持续上涨,超过300美元/公斤,到2011年底却跌破25美元/公斤。

近几年,中国光伏产业如同坐了一把过山车。回想两年前差点在光伏公司“砸盘”的经历,王雁不禁感慨道:“真是有惊无险,躲过一劫。”

谁在“裸泳”

光伏本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为什么几年之间会成为业界谈之色变的“夕阳产业”?

投资A公司“失败”后,王雁召集公司高层总结经验教训,讨论光伏产业是否还值得投资?是光伏产业本身没有前途,还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

“光伏产业并不是没有前途,而是国内很多公司没有掌握该产业的核心技术。”王雁认为,随着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日渐稀缺,发展新能源是大势所趋,包括美国、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都在研发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但当前国内未能掌握其核心技术,产品也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光伏产品的最终用途是发电。但由于目前光伏发电的技术难关尚未攻破,成本较高,在国内尚不能普及,其发电成本约为同是可再生能源的水电的4倍、风电的2倍。因此,国内光伏企业的产品绝大部分要靠出口消化。

另一位来自成都的企业家——成都中光阿波罗太阳能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锦功则分析得更直接:以光伏原材料为例,虽然国内有很多硅系列的光伏厂商,但实际上最核心的技术必须靠进口,国内主要负责组装。这跟电脑是一样的,芯片、主板、硬盘等核心技术国内没有掌握,主要靠进口,国内厂商只是把进口材料组装起来。如此,国内所生产的硅系列产品在成本上并不占优。

“只有退潮时才能看到谁在‘裸泳’。”2007年,潘锦功还在美国留学时就已注意到,在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国内各地不管有没有相关技术都一窝蜂地上马光伏项目,成本没有优势也不担心,因为政府会补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市场需求萎缩,硅材料价格持续下跌,国内厂商本来就靠进口买材料生产,等组装后出口到国外就必然没竞争力。

产品卖不动,产能却在持续扩张,很快就造成光伏产能严重过剩的尴尬境地。

“有形的手”该怎么挥动

“这也是地方政府推波助澜所酿成的一杯苦酒。”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一针见血地指出,有的城市根本不具备基础,没有条件,没有产业配套,完全不顾实际情况。

业内都知道国内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为什么光伏企业还会在全国遍地开花?王雁认为,“光伏寒冬”的背后,除投资者逐利心态外,更有一些地方政府政绩心态作祟。

众所周知,光伏太阳能是新能源产业,还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概念,可作为地方政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样板。更重要的是,光伏产业需要较高的初期投入,且一旦资金到位产能可迅速扩张,这很符合地方政府投资拉动型经济模式的胃口。

光伏产业的问题也引起国家领导高度关注。去年底,国务院召开常务会研究确定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包括善加利用市场“倒逼机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等五大措施,会议尤其强调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减少政府干预,禁止地方保护”。

“其实,从整体上看,中国西部地区并没有做光伏产业的优势。”王雁打开一幅中国地图说,光伏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当前未能掌握核心技术和材料的前提下,一方面需要集中高端科研设备和人才攻克技术难关,不断降低发电成本;另一方面因发电成本相对较高,需要政府大量给予补贴以支持企业不断创新,这两大因素影响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即可能不太适合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而应选择资本、技术更有优势的东部地区,“若要硬来,结果可能会违背初衷。”

各级政府的过度“催熟”,导致光伏业在各地疯长。不过,正如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所说,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王雁投资“失败”的A公司在成都的项目最后也由于各种原因搁浅了,后来A公司将技术卖给东部地区一家企业,“目前进展还算顺利”。

急功近利的产业赶超

王雁所说的这种现象,在经济学界被称为“比较优势理论”,即如果一个地方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少,则应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反之则应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其著作《从西潮到东风》中还专门提出“发展经济学3.0”理论,建议重点关注发展中国家现在拥有什么(也就是它们的要素禀赋),以及在这些要素禀赋上能做好什么(也就是比较优势),从而让它们可以快速启动结构性变化的进程。

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例9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269-02

自经济危机以来,中国外贸整体呈现出明显的下滑,相对的国际贸易摩擦、贸易争端不断出现,尤其在光伏产业上表现得更加的明显。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去审视中欧贸易争端,对于中欧未来贸易关系发展趋势要有明确的方向,以此才能够保证在未来的贸易中合理地处理各种贸易问题。

一、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的发展概况

继美国提起对中国光伏电池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以来,欧盟便纷纷开始对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围攻,主要以德国Solarworld公司和意大利的Prosun公司,纷纷向欧盟提出反倾销申请。2012年9月6 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启动中国光伏产业产品的相关立案调查,其涉及的金额高达210亿美元,随后,欧盟于2012年11月8日启动了针对太阳能电池板的反倾销调查。

1.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的发展历程。中欧光伏产业争端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2012年9月25日的EUProSu的诉讼,其质控中国光伏产业借助政府的资助疯狂扩张,提出以产品税收的方式惩罚光伏产业。欧盟要45天的时间对于此事进行立案。后2012年11月8日欧盟开始对于中国光伏产业进行反补贴调查;在2013年2月28日欧盟委会宣布,在光伏玻璃协会的要求下,将会对于中国的光伏玻璃进行反倾销调查,其相关的标准不符合相关的国际规定。自从2013年3月6日起,欧盟对于中国的光伏产业的产品进行严格的进口登记。2013年5月22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代表业界提交了价格承诺谈判方案,对于此事欧盟直接给予回绝,没有给予任何的解释和说明。此时中欧光伏“双反”的价格承诺问题陷入僵局。2013年5月23日中国商务部就光伏产业的问题希望与欧盟展开协商。2013年5月24日欧盟成员国投票中有14个国家反对“双反”议案。2013年5月2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在访问德国,对于欧盟的光伏产业的调查提出强烈的反对,认为这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于双方都是不利的,希望可以本着互利的原则解决争端问题。2013年6月4日欧盟委员会运行临时反倾销税,并要求中方在一定时间内给予恢复,否则将会进一步提升反倾销税率。

2.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的发展现状。根据最新消息,中欧协商通过价格承诺,保持中国光伏产品的平均售价,给予一定的上浮比例。7月27日,商务部官网传来消息称,中欧双方就中国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最终协议,统一价格承诺。此次的价格承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方企业的利益,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中国光伏产业将会在欧盟市场保持其份额。次日获悉,中国光伏产品输出欧盟的价格下限为0.57欧元/瓦,此限制时效为三年。还对于输出的光伏产品的数量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其相关的详细结果将会在8月初给予确定。

二、中欧贸易的发展现状——以光伏产品贸易争端为例

1.贸易总量巨大。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和欧盟的贸易关系。其贸易的发展规模和总量不断增长,并使得欧盟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三大市场之一。在国家相关的政策支持及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世界光伏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在2008年的产量占据世界第一的水平。产量迅速扩张的前提下,也迅速开始了对国际市场的占领,一时之间成为最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在2001年中国光伏电池的产量仅仅是3MW,仅仅过了四年,到2007年已达到2 000MW,其后的2011年就有2 I GW的总量,是世界产量的37.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06年以来就一直处于世界第一的地位。

2.欧盟贸易劣势地位较为突出。在中国和欧盟的贸易过程中,中国对于中欧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由此导致自己处于长期的劣势地位。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中国和欧盟之间贸易依存性是迥异的,中国对于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远大于欧盟市场对于中国的依赖,另外一方面,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欧美之间的贸易关系,会是欧盟的贸易展开的首选,而日本以及相关的欧盟成员过与其以前殖民地之间的关系还会去首选欧盟,由此给予中国产业带来的压力也是实际存在的。

3.中国贸易优势不具竞争性。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光伏产业的确占据着国际市场,有着一定国际竞争力,但是这样的国际竞争力只是单单地反应在数量上和发展规模上,其实质性上的优势很难发现。其主要体现在,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能源为代价的,其能源的结构难以优化环境,恶化严重,还有过快的增长势必会造成国际上对于此产业的贸易反倾销,由此负面因素导致光伏产业的实际竞争力下降也是必然的。

4.对内部经济影响巨大。中欧贸易争端对于中国内部经济产生的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出口额急剧下降。中国光伏产业对外在市场的依存性很大,贸易争端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中国光伏产业价格优势急剧下滑。其二,光伏产业面领着亏损的局面。其三,促进行业的优胜劣汰,加速行业的洗牌过程。一些技术能力低、盈利能力弱的企业势必会被市场所淘汰,这无疑促进了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其四,随着光伏产业的兴起,光伏产业领域的劳动力数量是庞大的,一旦其争端难以有效解决,将会使得中国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压力变得更加紧张。

三、中欧贸易未来的发展趋势

1.短期内,矛盾与合作交织。在长久的中欧贸易中,中国和欧盟之间在某些领域的竞争保持着一定的规则。对于欧盟来说,为了保护自己的竞争优势,其将会积极地利用20国集团以及联合国等相关的组织来发挥其建立规则的作用,从而使得其在中欧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不变,从而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此基础上欧盟会关注于提高资源效率技术的同时,强化其传统资源渠道,稳定其与他国的贸易关系。综合来看,这与中国的发展观念是一致的,但是在在未来的中欧贸易中,势必还会出现一些小的摩擦和争端,但是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主流,这是双方的共同追求,在短期内这样的分歧存在也是必然的。这是由双方的贸易利益决定的,也是双方的贸易地位决定的。我们需要正视这样的矛盾,强化合作,尽可能地将风险控制到最低。

2.长期内,合作将成为主流。在中欧合作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虽然在某些领域双方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端,但是总体上保持着贸易的合作关系,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现阶段下,欧盟急于摆脱债务危机,中国是其贸易对象,而对于中国来说,其产业转型期间,需要保持和中欧的贸易关系。基于此,双方都存在共同的经济利益,合作将是其未来发展的主题。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需要我们在各个领域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需要我们明确的是,未来的中欧贸易关系,合作必将是主流,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四、促进中欧贸易发展的措施

1.加强国内经济建设,夯实贸易发展的基础。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发展国内经济,这是弱化外贸对中国经济作用的主要措施,一旦国内经济发展迅速,其对于外界商场的依存度就会慢慢弱化,中国所面对的国际风险就会减少。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会促使国内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将市场的份额优化,实现渠道多元化,市场多元化。

2.端正贸易心态,促进互利发展。其次是在经济方面。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贸易实体,在一体化方面走得也非常快。双方在这方面互补性比较强。由此双方应该秉持正确的态度,以平等互利的为原则,实现双方的共赢。由此,我们需要端正贸易动机,开展更加广泛的互利合作。

3.加强企业间合作,提高贸易水平。企业间的合作要不断的深化,各取所长,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由此形成的企业其在自主创新上的能力往往会具备着一定的竞争力,其综合实力也会相应的增强。在面对国际市场的争端的时候,往往更容易控制自己的贸易流向,从而最大限度的弱化国际市场的依赖。以此同时还会成为成本降低的关键措施。这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也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其改革的契机,企业可以借此优化器产品结构,强化其实际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行业在面对国际贸易危机、国际贸易争端时,就有足够的能力去规避和应对。

4.加强政府间沟通,及时解决贸易问题。政府要不断强化政治磋商工作,对于贸易中遇到的争端要及时给予解决。目前,欧洲是中国光伏贸易最大的市场,欧洲境内相关的负责人也高度重视国光伏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坚持以对话的方式解决双方的贸易问题。由此在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应该强化政府之间的协商工作,从而保证双方的利益都可以得到保护,以实现共赢的局面。现阶段,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形势严峻,越是在这样的时刻,各个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贸易争端解决者的作用,开展深入广泛的贸易协商,基于双方的经济利益,争取实现双赢。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的发展历程来看,中欧双方在处理争端的过程中还是可以以对话的方式来进行协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不断地升华自己的技术创新,改善自己的市场结构,注重内需的开发,强化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额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还要注意自主知识的创新产品的研发。对于政府来说,要审时度势地贯彻执行自己的外贸政策,在面对贸易争端问题上要坚持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双方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例10

但是,2007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也集中爆发了一系列相互关联、引起高度关注甚至激烈争议的问题,主要包括:不协调的产业链结构、绝大部分产品出口国外的市场格局、生产过程导致的国内高能耗和四氯化硅环境污染、全球技术和市场竞争加剧下的产业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光伏发电的商业化前景和时间表等。这些都是当前广受热议的焦点问题,也是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和太阳能利用的重大问题。

二、国内外光伏产业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光伏产业的最新进展

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已基本形成了涵盖多晶硅材料、铸锭、拉单晶、电池片、封装、平衡部件、系统集成、光伏应用产品和专用设备制造的较完整产业链。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专用设备和专用材料的国产化加快,许多设备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并有部分出口。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9GWp和3.8GWp,当年产量分别比2006年增长148%和138%,达到1.1GWp和1.7GWp,均占世界总产量的27%以上,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国。2007年我国光伏产业的销售收入也增加到10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8万人以上。

特别是多年持续严重制约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高纯多晶硅制造技术,在这两年内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在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支持下,2007年新光硅业、洛阳中硅、江苏中能等3个企业分别建成了千吨级高纯硅生产线,使得全年高纯硅产量大幅增加到1130吨。2008年,随着江苏中能二期和重庆大全的各自1500吨多晶硅工程的建成投产,预计国内超纯多晶硅的全年产量将超过4000吨。而且,重庆大全和江苏中能公司实现了还原尾气回收利用技术和多晶硅还原炉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据介绍,综合能耗已降到150-180kWh/kg(使得成本降低到约50美元/kg),显著低于其他国内同类企业的250-300kWh/kg,主要物料的综合回收率也超过98%。最近,江苏中能等一些国内企业还在积极准备开发引进流化床法、硅烷法等新型高纯硅生产技术,可望使高纯多晶硅生产的综合电耗降至2050kWh/kg,成本降至15-25美元/kg。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33家高纯硅生产企业的一期工程产能总计约为4.4万吨(规划总产能高达8.8万吨),如果这些项目能顺利建成投产,预计我国2010年的多晶硅产量将超过3万吨,将从根本上缓解高纯硅材料的供需紧张的矛盾。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不少地方和企业近年来积极建设MWp级并网光伏系统(主要是建筑屋顶光伏系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8年5月,全国已建和在建11个MWp级并网光伏系统,大部分预计在2009年建成。一些光伏设备制造企业还积极探寻建设更大规模光伏发电站的机会;江苏等省份还提出制定“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我国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的《常州宣言》提出了非常积极的目标,力争在2015年前使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到1.5元/kWh,在10年内使光伏发电量占到全国总发电量的1%,这意味着大约500亿kWh的年发电量和超过4000万kW的装机量。

(二)国际光伏产业的进展和发展前景

在国际上,光伏发电产业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持续政策扶持,光伏发电的成本也随着太阳能电池技术进步、硅原料和组件供需形势逐步缓解而快速下降,使光伏发电成为增长速度最快、初步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日本2008年恢复了中断两年的居民屋顶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投资补贴政策。美国目前30多个州都实施屋顶并网光伏发电净电量计量法政策;美国联邦政府2008年又延长了光伏投资税减免政策。德国继续对光伏发电实行为期20年的固定电价,2008年平均上网电价为45.7欧分,kWh。

国内外光伏产业界已开始描绘以居民销售电价和峰谷电价为临界点的并网光伏发电商业化时间表。德意志银行预计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电成本最低可降到$0.1/kWh以下(约合0.7元人民币,kWh),乐观估计大约在2015-2016年左右可降到$0.15/kWh(约合1元人民币/kWh),使得光伏发电将于2010-2013年期间首先在日本、德国、西班牙等实行较高平均零售电价的国家开始商业化发展。

在扶持政策和发展前景激励下,2002年以来,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年均增长率超过40%。2007年全球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长62%,当年统计安装量为2.83GWp,累计总装机容量大约为12GWp。据有关预测或展望,未来数年全球光伏市场将以大约60%的速度增长,2020年累计装机将达到200GWp,绝大部分为并网光伏发电。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以来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乃至可能的经济危机,预计会减弱全球光伏发电市场增长速度,并影响光伏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全球金融危机普遍增加融资难度,而资金密集型的光伏产业也不能独善其身;二是国际能源价格(以油价为代表)的大幅回落将扭转各国销售电价持续增长的趋势,从而延迟光伏发电实现电网平价(gridparity)的时间点;三是各国在金融危机和财政能力影响下,其今后的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我国推动光伏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的障碍和挑战

虽然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技术、环境和市场风险;近期推动国内光伏市场应用也面临成本高、上网难、缺乏经验等障碍。

(一)国内光伏技术仍存在总体水平不高、内在竞争力不强和短期环境风险

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历史短、基础研究工作薄弱,目前我国光伏技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效率和质量水平仍然普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新型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和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也落后于欧美日发达国家,许多装备主要依赖国外引进。因此,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仍主要依靠市场驱动而非技术驱动,缺乏强大的内在竞争力。特别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纯多晶硅企业仍面临物料闭路循环和废液废气污染物回收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存在四氯化硅副产品的环境污染风险,成为我国高纯硅行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二)产业和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利于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和节能减排

过去几年内,我国光伏产业界抓住欧美国家光伏市场的快速增长的机遇,利用国内人力和资源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实现了迅速起步与发展壮大。但业界普遍预测,由于近年全球光伏产业的产能迅速扩张以及金融危机影响,未来两年内世界光伏组件和高纯硅材料市场将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使光伏产业面临大规模洗牌。

最近我国光伏企业已普遍停止扩产、削减产量。在这个洗牌过程中,利润率最高的环节也将逐渐转向下游的光伏发电运营业,使得出售光伏电力比出售光伏组件和系统具有更长远稳定的回报,这也是传统光伏产业界(光伏设备制造业)日益重视、极力呼吁启动国内光伏市场的根本原因。但是,我国光伏市场的发展却滞后于国内光伏产业和国际光伏市场,2007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量为20MWp,仅为当年国内太阳能电池产量的2%和全球总新增装机量的0.71%,其中并网光伏发电装机仅为2MWp。因此,目前这种产业和市场格局意味着我国光伏产业面临日益突出的市场风险。而广受争论的光伏产业的高能耗问题,其实质问题也在于产业和市场发展不平衡,即取决于国内光伏产业链建设和国内外市场的选择。相关研究已达成基本一致的结论,目前多晶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生产过程所耗能量的回收期只有两到三年。但是,如果在国内生产高纯硅料及硅棒/锭和硅片(占光伏系统生产总能耗的70%-80%)、在国外应用光伏发电系统,则光伏产业对我国而言即是高能耗的出口加工业。

(三)光伏产业在近中期仍缺乏足够经济竞争力,有赖于政府政策扶持

并网光伏发电的初投资目前大约为5-6万元/kW,预期上网电价3-5元/kWh,离网光伏系统的投资和供电成本更高,需依赖优惠的价格和财税政策扶持。最近数十年全球光伏市场的重心随着各国光伏市场政策的变化而先后从美国(1996年以前)转移到日本(1996-2002年)和欧盟(2002年以来),即充分反映了全球光伏市场的需求主要是由扶持政策推动的。目前我国还未制定比较系统完善的光伏发电经济激励政策,全国已建成的100多个并网光伏发电项目中只有2个项目在2008年6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准予享受4元/kWh的优惠上网电价,有待于加快制定必要适度的财政补贴和优惠上网电价扶持政策。

(四)有待于制定落实光伏发电上网的具体政策措施

由于光伏发电系统增加了不可调度的电力装机,目前的技术标准也没有关于无功补偿以及电网调度等问题的相应标准和管理规程,使得电力部门不愿接受光伏发电上网。我国已建成的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都处于试验性并网状态,不允许光伏电力通过电力变压器向高压电网(10kV)反送电,只允许在低压侧(380V/220V)自发自用。因此,目前我国还缺乏真正的光伏发电上网项目和充分的经验。

四、关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道路的探讨

为应对根据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挑战,切实建立符合国情的产业发展道路和政策措施,我国需要正确处理产业、技术和市场的关系,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如何增强国内光伏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技术驱动(竞争力增强)和市场拉动。虽然不少业内人士呼吁立即启动国内规模化并网光伏发电市场以支撑我国光伏产业,但目前的高成本使得大规模发展光伏发电目前仍难以承受。而且,如果我国在当前启动大规模光伏市场和补贴,必将立刻扭转光伏市场的回落趋势,推高光伏发电成本。另一方面,国际光伏市场仍保持增长态势,仍为国内光伏产业提供了必要的支撑。鉴于此,近期仍要努力通过技术进步、健全产业链、巩固开拓国际市场、建设国内示范项目来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强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在产业链中,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业符合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扩大就业政策导向,仍是应首要鼓励发展的环节。自主化生产高纯硅是中国光伏产业降低价格的必由条件,但必须重点支持清洁高效、低成本的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二)近中期国内光伏市场应确立的主要发展方向

由于欧、美、日等国家早已实现电力普遍化服务,其太阳能光伏的推广应用在上世纪90年代就瞄准了并网光伏系统(主要是屋顶并网光伏系统),并于近年来加快大规模应用,包括大规模地面并网光伏电站。而我国目前还有大约100万无电户需要在2020年以前采用光伏和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解决用电问题,潜在市场容量为200-1000MWp(1GWp),应成为近中期首要考虑、予以扶持的光伏市场。虽然某些企业认为必须依靠并网光伏发电而非离网发电来支撑光伏产业发展,但其实质问题在于只有并网光伏发电才能使得光伏企业进入下游市场并实现稳定售电收入,故而光伏企业十分热衷于并网光伏发电。不过,从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和有限财政资源来看,我国近期光伏发电的首要方向仍然是面向无电区的电力建设,同时可根据相关科技攻关和前期产业化工作要求建设一批并网光伏系统/电站,为启动大规模并网光伏发电市场做好技术性准备。

(三)我国应制定光伏产业和国内市场应用扶持政策

按照前述的光伏产业政策目标和国内市场应用方向的相关思路,我国在当前和近期仍要坚持并加强相关科技、财税、外贸优惠扶持政策,以进一步提高核心技术能力、完善产业链条、扩大中游电池组件产业能力及国际市场份额。另外,根据国内无电区电力建设和并网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的需求,予以必要适度的财政补贴和优惠上网电价支持。鉴于我国还没有并网光伏发电的充分经验和可靠成本评估,也缺乏相近电价的支撑,而且地区差别较大,故而难以立即制定颁布统一的固定电价,而需要通过招标等途径探索相关经验,积累必要数据。

五、结论和建议

我国的光伏产业通过持续开展技术研发和市场化运作,迅速建立了基本完整的产业链,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大国,为我国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初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光伏发电价格仍然高昂,我国光伏产业仍未完全摆脱“低水平扩张的出口依赖型产业”特征。为此,我国在近期宜制定实施以“提高技术和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提供国内电力普遍服务”为中心目标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近期应抓紧开展如下工作。

(一)大力加强先进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扶持“技术推动型”的光伏设备制造业

要重点研发清洁高效、低成本、新型的高纯硅和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近期重点支持企业逐步完善改良西门子法,开展流化床法、硅烷法、冶金法等新兴高纯硅生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应支持技术领先的企业扩大产能,建立国家光伏技术研发和产品检测中心。要加强相关科技、财税、外贸优惠等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发展符合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扩大就业政策导向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业,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二)稳步开拓“离网和并网并行,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的国内光伏应用市场

在近期(估计2015年前),应在难以延伸电网或建设水电站的无电地区加快建设光伏电站和推广户用光伏系统,另外根据技术研发和项目示范工作需要建设一批集中并网的大型建筑屋顶光伏系统、分散并网的居民屋顶并网光伏系统及新型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光伏系统。在中期(估计2015年左右),随着无电区电力建设接近尾声和光伏发电成本趋近销售电价,首先扩大建筑屋顶和建筑一体化并网光伏市场,并稳步建设地面并网光伏系统。在长期(预计2020年以后),随着光伏发电成本接近常规发电成本,全面扩大各类并网光伏市场。

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例11

本文以山东云凯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了解其光伏产业贸易结构的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因其在光伏产业链上游存在技术壁垒,该公司现主要以光伏电池组件制造为主,还处于光伏产业链中游,而且未来光伏企业都不可避免的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但是该公司拥有自然资源及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有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成产成本相对较低,对大量生产光伏产品和应用光伏产品有着先天的优势。机械自动化程度低,依赖人工劳动,生产效率低。

一、山东云凯公司光伏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光伏产品技术落后,人才短缺

在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生产技术成为制约企业光伏发展的关键因素。生产技术的研发需要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的提炼技术,目前还不能自主生产高纯度的多晶硅,使得企业只能依靠进口晶硅材料维持产业链的发展。对此企业一直处于被动局面,企业进入低、产品差异度低等,产业间的竞争加大,因此企业利润会降低。

(二)出口市场不稳定

欧洲各国对光伏产业的补贴力度逐渐减少,对于本国的进口产品采取了谨慎态度,针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增加,开始减少光伏组件的进口,近几年,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光伏产业飞速发展,造成公司出口面临困境,产品积压。山东云凯光伏生产的光伏产品出口国外总量较低,对国内市场过度依赖,一旦国内市场出现政策或需求变动,光伏产品就会积压过剩,对企业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三)贸易壁局圃肌⒊隹诓品单一

虽然山东云凯光伏产品进出口逐年增长,但产品和市场集中。出口产品主要有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电站,对外贸易结构比较单一,其主要原因为产业链不完整,企业自身实力有限,企业竞争实力不强,产品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没有达到系统性。

(四)处于产业链下游,企业供需失衡

山东云凯光伏还处于直接参与生产方面的阶段,包括光伏电池的生产和组装,组件的封装和系统集成,光伏系绕的安装和维护等,处于光伏产业链的下游,对光伏产业链最上游的晶硅原料的生产及设备制造技术还不具备,每年需从国外进口大量晶硅原料,在国内用进口原料进行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生产,与国外的企业形成产品互补,形成了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现状。运用进口原料制备光伏电池,将电池出口,山东云凯光伏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只是“代工者”的角色,技术含量低。

二、推动山东云凯公司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科研力度,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山东云凯光伏在光伏产品生产中,将“高耗能、高污染”留在了国内,而将“清洁、无污染”送给了国外,实际上只是国外的“代工车间”,究其原因就是尚未掌握高端技术,科研水平不足。企业应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引进和培养高技术人才,寻求政府在资金和光伏技术上的扶持,在掌握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尤其是在生产多晶硅及其设备的生产上,早日摆脱“代工者”的角色,向高附加值环节发展。加大科研力度,在原有低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将产业链垂直整合,努力将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上面转变,形成垂直、完整的产业链。

(二)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

近期,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光伏产业出现了的较大波动,但这种波动只是暂时的,新兴能源取代石化能源将是必然的趋势。2016年,我国光伏电池新增装机便达30GW仅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3.5%,不到我国光伏电池产量的7.8%,国内市场需求与光伏产品的产量严重不匹配。欧美的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市场需求日趋饱和,增长速度减缓,占全球份额减少。光伏企业应努力寻求新市场,减缓市场单一风险。与此同时,非洲、中东和南美开发光伏产业力度加大,出现很多生产采购商。

(三)突破贸易壁垒,到光伏产品出口市场设厂

经过美欧“双反”我们可以看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在我国光伏产业将会持续性地面对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束缚,针对这些问题,该企业可以通过资本、技术输出的方式到光伏产品主要出口国家或者有发展潜力的国家及地区设立生产和研发基地;还可与当地光伏制造商入股合作,从而突破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为今后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完善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进行产业链整合,加强品牌意识、改进技术、提高优质服务。

(四)寻求政府的扶持,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法规

企业应积极寻求政府政策的扶持,向政府寻求金融方面的支持,企业想扩大规模存在着问题,国家应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企业从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贴息或减息贷款,来增加资金的周转和使用的范围。寻求政府财政补贴,可以增加人们购买的欲望,从而刺激消费,增加企业的销售额,寻求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的对象包括企业本身和购买者,为企业的资金周转减轻压力。

参考文献:

[1]孙岳军中国光伏产业竞争力现状与前景分析[D].复旦大学,2009.

[2]凌捷.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走向及战略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