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钢铁企业安全教育

钢铁企业安全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1 09:14:45

钢铁企业安全教育

钢铁企业安全教育例1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132-02

加强重视和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历来一直贯彻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作风,对于不同时期国有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转型和产品换代升级,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岗位职能也日益展现为多样化的特征,职工的思维方式、行为意识和价值取向也都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都给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那么如何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呢?如何更深刻地彰显思想政治工作所带来的起色和优势呢?以下针对新时期下国有企业如何创新和挑战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考和新对策。

1 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也是建党多年来被广泛认可的重要组织工作方式,具有凝聚人心、统一思想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巨大作用。自从建党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就与党的创建、成长、发展和壮大紧密结合在一起,贯穿了党建各项工作的整个过程,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钢铁企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业,作为主导型行业在我国重工业产业中占据了重要比重。综合分析,钢铁企业内部职工队伍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我国重工业乃至整个工业的整体效益,尤其对于我国工业发展和改革创新的未来前景具有重要影响。加强钢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是提升钢铁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同时也为我国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钢铁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鲜明的变化,市场经济为钢铁企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市场环境的激烈竞争也给钢铁企业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在市场环境激烈的竞争条件下,钢铁企业只有通过改革、兼并或重组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真正提高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在企业改革、兼并和重组的过程中,居于各企业文化背景和职工思想意识形态的不同,改革、重组后的企业在各方面势必产生一定的分歧和冲突,倘若不能及时解决职工在认知习惯、思想理念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显然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国外各种个人享乐主义、自由散漫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的侵入,对于钢铁企业职工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致使大部分员工意识形态模糊、价值观扭曲,以致于丧失了努力进取的工作积极性。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员工定位思想意识形态,坚定科学的政治信仰,凝聚员工的主体力量,才能最大程度上提升我国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分析当前我国钢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无论是企业领导或是普通员工,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都缺乏正确认识,虽然在口头上强调注重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却没有在行动上大张旗鼓地实施,致使钢铁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仅流于形式,缺乏一定的实效性,甚至很多管理干部认为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可有可无,而大大减少了此部门工作的财力和人力的投入力度,严重抑制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随着内外环境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国有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致使大部分企业都认为“生存”和“发展”才是第一要务的错误观点,而将思想政治工作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系统的考核与奖惩机制,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整体上缺乏生机和活力。第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仅局限于全体职工,认为这项工作只是针对于最底层的员工加以开展的,忽视了对于领导管理层干部群体的教育和引导,致使整体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大部分国有企业在推行思想政治工作中,仍一直沿用传统、固化的学习载体,无法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致使整体工作理论教育变得更加乏味,反而大大挫伤了员工努力进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新时期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对策

3.1 准确定位思想主旨,凝聚全体员工的主体力量

钢铁企业在确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主题导引中,应将科学发展观定位为整体工作的思想主旨,依据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和不同阶段的根本任务,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方向,科学选择不同阶段宣传教育的主题,系统、全面地开展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利用思想主旨统一思想意识、利用实践活动推动企业的科学发展,真正制造出强大的社会舆论磁场,以实现主题、内容和行动的完全统一。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力量是全体员工,要汇集主体的全部力量,就需要全面加强思想工作的正确导引,凝聚力量的根基就是政治理论的强化学习、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创新,以及深入基层的生动实践。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应有效融合企业各个阶段的文化元素,实现企业文化理念与职工思想教育的高效融合,凭借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宽阔、强大的平台,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规范得体的行为举动,全面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操守,将全体职工打造成一个无坚不摧的大队伍。

3.2 围绕“以人为本”为核心,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党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谐、全面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进民众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在钢铁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也应当如此,应坚持围绕“以人为本”为核心,推进职工个人思想理念与企业全面发展的高效融合,要顾全大局,更不能顾此失彼。以前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多是执行统一、规范的主体思想标准,对于教育对象都是统一对待,不能依据身份和岗位的区别分层次开展工作,导致整体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紧密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依据上级整体工作战略部署的要求,认真传达和开展工作,同时应依据员工不同的实况,实现具体工作的针对化,比如,可针对每位员工工作、生活中无法解决的各类问题,组织上派专人帮助解决;同时,对于性格迥异的不同员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比如,对于脾气直爽的员工,应选择开门见山的教育方式,对于性格内向的员工,则选择话题引导、开导谈心的方式,总之,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做到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和因人而异,才能推进整体工作的有效开展。

3.3 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思想政治工作实质上是一种人文化、人性化的工作,通过不同的教育形式让员工在思想上、意识上接受上级的指示,并依据组织的要求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并将这种思想化为自己的思想,最大化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推动自己积极投身于企业建设与发展中。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实施中,都是采取讲大课、作报告的集体培训形式,领导干部在大会上激情澎湃地大讲,下面员工们死气沉沉,这样根本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由此,新时期下钢铁企业必须紧密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依据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新举措和新办法,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外延和内涵的最大化拓展。譬如,福建三明钢铁集团广泛采用三钢宣讲团做巡回报告宣讲、开辟“改善提案就在我们身边”专栏、举办“为人至诚为业至精”主题演讲、图片展览、影视播放和文体活动等形象生动、员工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实现了趣味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全面统一,切实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三钢集团还采取宣传文化网的平台,将企业文化、思政工作、媒体传真的内容上网给全公司的员工进行学习交流,印制三钢企业文化宣传教育手册,开展职工思想工作调研活动,以及召开研讨会、报告会等多样化的形式展开教育,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可将QQ平台、手机短信、微信、E- mail和BBS论坛等运用于整体工作中,这样能极大提升员工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而且真正提升了员工的综合素养。

3.4 强化实践活动,以切实提升员工的动手实践能力

倘若思想政治工作只是通过“上传下达”这种纸上谈兵的形式来开展,那么根本无法得到员工的积极支持和拥护,同时对于企业的发展毫无益处可言。事实上,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工作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切思想工作都是为生产工作服务的。要实现企业生产效益的提升,需要努力工作、爱岗敬业和安全生产的有力依托,就拿安全生产来讲,要全面保证员工人身安全,还要保证企业各方面的安全运行,由此,大多数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全面加强安全教育工作,增强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明确员工的相关责任范畴,培养员工的安全操作能力,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发现和消灭安全隐患等,这些都是企业为实现安全生产所开展的思想教育工作的环节。只有真正实现思想政治与生产环节的有机结合,生产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生产工作,才能确保企业生产工作的安全运行和发展。此外,依据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求,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员工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确保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这样才能得到全体员工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实现企业的顺利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总之,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对于钢铁企业面对激烈、复杂的市场竞争,积极应对各种变化莫测的经济现实,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由此,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钢铁企业明确战略发展目标,不断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整体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以真正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立足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张国义.新时期提升钢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途径探究[J].神州,2012(7):139-139.

[2] 刘茂宽.增强钢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途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9):77-78.

钢铁企业安全教育例2

0 前言

我国国有钢铁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在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后,部分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目前,我国国有钢铁企业依然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如人力资源总体数量庞大、缺乏合理的结构、整体素质偏低以及人才流失等等[1]。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有钢铁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上,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必须提高重视,加强对问题的发现和分析,找出原因的同时想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完善国有钢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促进我国国有钢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 我国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现存的问题

随着世界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国有钢铁企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加强了重视。因此,我国国有钢铁企业的管理模式实现的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状态看来,我国国有钢铁企业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人力资源热力庞大且结构不合理

人力资源总量庞大的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有钢铁企业重视的问题,并得到了初步解决。国有钢铁企业从业人员的逐年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速率,但是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冗员问题依然严重,甚至人力资源数量庞大的问题在部分企业所占的比例还很高。因此,由于人力资源数量庞大的问题造成生产率低下,仍然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并不断降低整体社会的发展速度。

另外,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也是当前严重阻碍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2]。就学历无言,在我国国有钢铁企业的员工之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所占的比率最小,本科及专科学历的员工所占比例也不多,然而中专以下学历的员工占了半数以上。就人员构成而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很小,绝大部分比例均为操作人员,其比例远远多于全体人员的一半。人员结构不合理,员工学历普遍较低以及操作人员比例偏高的问题,都是企业生产速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的原因。

(2)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以及人才流失严重化

虽然我国国有钢铁企业近年来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不断增多,但是对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高效果并不明显,使得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无法适应企业生产能力的不断增长,也无法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要求。除此之外,国有钢铁企业人才流失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从整体上看,国有钢铁企业的人才流入远远不足与弥补人才流失的造成的岗位人员空缺。许多杰出的钢铁行业人才离开国有企业后,进入一些民营钢铁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还有一些其他企业。

2 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国有钢铁企业之所以存在以上提到的问题,是因为受到了多方面不同因素的影响,比如单一的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的职工教育培训制度、不科学的员工激励体系以及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存在等等。

(1)人才引进途径单一

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一般都是通过招聘会以及校园招聘等传统的方式进行。并且招聘雇佣的人员以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和政府分配安置的复转进人为主,具备较多相关经验的社会从业人员比较少,这就造成了人员引入数量不足于弥补人员的流出。由于人员不足,国有企业就无法全面提高生产速率,进而有效促进国有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所以,仅仅采用传统方式进行人员招聘,在选拔人才的方式以及人才选择的范围上还是存在巨大的局限性。

(2)不完善的职教育培训体系和激励制度

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在职工教育培训制度上不够完善,企业对职工的培训工作仍然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没有深刻认识到员工教育培训制度的重要性,因此没有建立起健全、完善的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在对职工进行培训时,仍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并且在培训的内容上没有很好的符合企业的以及岗位的需求[3]。对员工综合能力的培训还没有真正成为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式,目前大多数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仍旧是单一的知识性培训。

员工激励体系的不科学和不完善也是国有钢铁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国有钢铁企业员工的薪酬标准没有能够很好的根据市场的发展进行调整,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薄弱,部分卓越的人才因此而选择到薪酬待遇更高的中外合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中实现个人的发展。并且,企业内部晋职提升的制度以及标准等模糊不清,存在严重的论资排辈,使得很多优秀的年轻人才无法升职而寻找其他能够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途径。

3 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纹理的解决方法

要解决我国国有钢铁企业现存的的问题,就要从精简主业从业人员、全面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以及不断完善职工激励制度等等为出发点,深化改革我国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

(1)精简主业从业人员,合理安排富余人员

为了解决人力资源总量庞大的问题,精简主业从业人员合理安排富余人员成为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快速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应遵守为企业、员工和社会负责的原则,加强力度促进工艺技术的发展,实施主辅分离,适度加强非钢产业的发展力度,深化精简钢铁主业的从业人员,合理科学的安排富余人员的转移。在对国际钢铁巨头进行经验借鉴的基础上,强化技术改革,不断减少钢铁主业从业人员的数量。这就要求国有钢铁企业要继续实施主辅分离和深化辅业的改造工作,为合理科学的安置富余人员而适度发展非钢产业,提高就业率,促进企业和社会的稳定以及统一和谐的发展。

(2)完善职工教育培训制度

为了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完善和深化势在必行。对职工进行全面的培训能够更好的提升员工的能力,同时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部分[4]。因此,国有钢铁企业的应将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作为出发点,不断补充完善职工教育培训制度。企业各级的管理者在深入认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性的同时,应将企业和员工的需求结合起来,对职工教育培训制度进行完善,使培训工作能够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进行。

(3)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激励是一个企业科学合理的对人的需求进行满足和限制,达到改变人的一些行为和动机并影响其行为的目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企业内现有的人员,挖掘并培养员工的潜在能力,使工作效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将有才能以及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长期为企业效劳。因此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应不断完善、健全现有的员工激励机制,使得激励的效果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在薪酬标准上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到科学合理的水平,并且不断改革内部的晋升制度,帮助有真才实学的员工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目标,把机会留给有能力的人。

4 结语

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的解决需要企业不断优化人员数量、人员结构以及人员的整体素质等等。在这些工作的开展中,国有钢铁企业必须深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努力找出科学高效的解决办法,强化国有钢铁企业在市场竞争力,促进国有钢铁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慧.我国钢铁企业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导报,2014,(16):56.

钢铁企业安全教育例3

公司产品是通过综合性技术整合平台进行开发,是通过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与3D/U3D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视觉图形技术、仿真技术、人机互动技术等多学科技术相结合,再造虚拟现实(VR)工业生产工艺流程,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室、网络平台及VR硬件为用户提品应用。产品在工业生产过程控制、虚拟仿真软件开发、VR技术实现等领域累计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9项,在申请中发明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61项。

公司自创立以来就一直坚持技术型导向,始终以科研的态度坚持自主创新,技术实力和研发水平行业内领先,主要产品和技术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独创了工业生产全流程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开发平台及衍生产品开发模式,通过与行业技术研究所、知名院校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每个工业生产全流程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开发完成的基础上,衍生出工业能源管控、工业大气治理、工业安全生产、工业专业虚拟实验等多系列产品。公司承建的武汉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重庆科技学院、华北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虚拟仿真中心被评为教育部部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邯钢技校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校(酒钢职工大学)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被评为省市级专业示范教育基地,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钢铁厂、电厂能源管控虚拟仿真软件做为河北省33所高职院校联合实训教学平台。

公司所开发的转炉炼钢生产仿真实训软件,经过国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查新工作站的全面查新,于2014年1月经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金属学会组织专家进行了冶金工业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果为该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仿真平台集成了操控模型、工艺模型和人机交互技术,它实现了钢铁生产全过程虚拟化、可视化,将钢厂搬进了教室、将原理丰富成了现象,让真实生产操控变成可能,既是企业、高校培养高水平工程型人才的基础,也是进行探索性科研实验的平台。对于创新教育模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是极大的补充;对冶金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教学模式的创新都有着重要推动作用,有着显著的社会意义。

公司研发团队优势

公司研发团队由专业博士后带队,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公司员工总数超过25%。公司聘请了十几位行业带头人、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博导、高工组成了公司技术专家团队为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相关行业分会、安徽工业大学、重庆科技学院、中国金属学会等相关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不断拓展新的产品领域。

公司品牌优势

钢铁企业安全教育例4

中图分类号:TU998文献标识码: A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在当前的时展中,国有钢铁企业员工思想变化比较大,在企业员工的流动性上也呈现出比较强的趋势,这种情况对于国有钢铁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消防安全工作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当前很多国有钢铁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都比较重视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做好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分析,不断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国有钢铁企业的发展与壮大。通过我国政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对当前国有钢铁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现状的全面分析,总结得出:国有钢铁企业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员工在思想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存在着很大变化,员工的个人素质也存在着诸多不足,这都对国有钢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造成巨大的阻碍,从而也影响了国有钢铁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所以国有钢铁企业一定要对思想政治工作予以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国有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得国有钢铁企业能够在钢铁市场的严冬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打赢当前的生存保卫战。

二、消防安全管理的概述

(一)消防安全管理

消防安全管理是指相关责任企业和单位,对具有火灾危险性的生产、储存和运输场所的消防安全的规章、制度、组织、设备、人员的管理,以预防火灾的发生、及能够有效控制初期火灾,最大限度减少火灾造成的职工伤亡和国家财产损失,保障企业安全发展和职工的根本利益。避免辛辛苦苦干十年,一场大火回到解放前的悲剧发生。

(二)消防安全管理的特点

1、预防性。国有钢铁企业重点消防单位与其他一般单位相比,如果发生火险、火灾,将直接对生产作业空间内的生命与财产造成巨大威胁。特别是企业办公楼、主控室和休息室等公用场所内通常聚集大量人员,其人员密度较高,尤其是在企业大型会议场所,在有限空间内会集聚较多的人群,若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很容易酿成火灾进而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而火灾事故引起的损失通常是事后的,这就要求消防安全管理一定要做好预防性措施,防控结合、预防为主,既要管理好事前的火灾防范,又能做到在火灾发生时及时进行人群疏散逃生与灭火,保障企业安全发展。

2、偶然性与必然性相依存。一方面,由于火灾受到生产工艺、作业环境、气温、气候等多种条件和因素的影响,其发生便具有较高的偶然性特点。因此在对企业消防安全管理进行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偶然性因素,提高对防火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由于钢铁企业空间内包含着大量的人为因素,消防安全规章制度都需要在人的控制下才能发挥作用,若不能完善和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则消防安全隐患就不能及时发现和整改,从而使火灾从偶然性变成必然性。因此在企业消防安全管理设计中应当加强人为因素的管控,综合分析企业空间内的各项主观和客观因素,提高对人员的控制水平和能力。

3、变迁性。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消防安全管理的内容、内涵、主体与方法等也都会逐步演变,若仍坚持传统的管理模式与内容,消防安全管理则难以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现代经济活动不断发展与深化的条件下,企业消防安全管理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基础服务措施,另一方面则需要依靠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消防意识和能力提供保障,由此才能不断提高企业消防安全管理能力。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一)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人是社会一切目标的根本,也是达到目标的动力资源。同样,员工是现代钢铁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现代钢铁企业发展的力量之源。作为政工干部,首先,要系统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要深入学习党的十精神和新,学习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去践行思想政治工作。如果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与时俱进,用新理论、新观点有针对性地答惑解疑,作群众思想教育工作,就很难使群众信服。这就需要政工干部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

(二)对于现代国有钢铁企业的管理者来讲,要积极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首先,要建立奖励和激励制度,要正确看待思想政治工作,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和重要性,要把那些工作积极、埋头奉献、不计得失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其次,要对员工在生活上关心,在工作上关注,适当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标准,勤于与工作人员沟通交流,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激发他们投身工作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提升工作活力,推动和谐创建,在维护员工权益、员工培训、丰富员工文化生活等方面取得进一步成效,为国有钢铁企业发展更好的履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责。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最重要的是要坚持长期进行,其效果的发挥需要一定的过程,在现阶段,企业改革进程逐步加快,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同时,要提高对管理层竞争意识的培养,将市场竞争意识灌输到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中去。

(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企业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根据时代的发展,拓宽工作人员的思路,改变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应该拓宽员工的思维,帮助他们创新思路。加强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为企业后续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合理的计划和方案,并且在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历中,力求确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和机构得到不断的完善,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水准、加强基础思想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以现代化的科学理念和思想方式,掌握市场环境变化的方向和趋势,以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工作的主要导向,明确后续工作开展的重点。

四、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企业消防安全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

1、用火用电安全管理

坚持“谁动火、谁负责、先申请、批准后动火”的原则,严格执行“三不用火”,即没有经批准的用火作业许可证不动火、用火监护人不在现场不动火、防火措施不落实不动火。

2、火灾隐患整改管理

坚持“隐患查不清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不彻底整改不放过”的原则,规范“‘查、排、防’三位一体”消防安全监督检查现场管理程序。

3、防火巡查、检查管理

消防检查工作包括:查思想、查制度、查措施、查责任、查隐患。检查形式包括:定期性消防检查、综合性消防检查、专业性消防检查、季节性消防检查和节日消防检查。

检查的内容包括(1)用火、用电使用记录、违章违制情况;(2)电气设备、线路、照明(应急事故照明)、自动报警、灭火系统、煤气管路日常检查记录情况;(3)火灾隐患整改情况以及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4)生产区域消防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水源、消防供水管道、消火栓以及配套消防安全标志、指示标志等维护保养情况;(5)重点工种人员以及其它人员消防知识教育培训考核以及具体掌握和使用操作情况;(6)消防灭火应急疏散、逃生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实施、消防演练程序实施记录和演练后的总结、评价、修改、申报等相关记录;(7)消防(控制室)值班情况和消防设施、器材的运行、记录情况。

4、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

5、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管理

6、电气设备检查管理

7、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管理

8、火灾事故应急灭火疏散逃生预案演练管理

9、消防安全疏散设施管理

(二)改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1、加强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确保消防车辆通行顺利。对于为消防车提供水源的消防水池、天然水源、大型居住区与集贸市场要设置消防通道;确保消防车辆能够通行。

2、改善城市消防给水设施管理、建设与规划,适应城市消防用水标准。在居住区、城镇与企事业单位规划建设中要加强消防给水系统的设计,科学计算消防水压力及用水量;要建设功能先进的城市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综合高效管理火警接报、火警指挥、火警处置、消防通信等过程。

(三)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消防执法效率

要加强城市消防设施的管理与建设,相关部门科学要制定具体措施与政策,明确各级单位在消防设计、消防设施建设与维护中的责任,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促进消防安全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要加强消防执法队伍建设,发挥竞争机制的优良作用,将高水平、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引入到消防队伍中,积极开展消防知识培训与讲座,改善消防人员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将消防法制监督向基层推进,提高消防执法监督水平与广度,逐步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广泛的消防执法监督体系;加强消防税费改革,创新消防经费筹集方式,促进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发展。

结束语: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现代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的水平与质量,将直接关系着现代企业的安全和长期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研究解决问题的科学,是我党长期坚持且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生命线,是协调人际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同时,消防安全管理对于改善现代企业安全现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相关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为企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峰.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水平[J]. 科技创业家,2014,02:174.

钢铁企业安全教育例5

1.钢铁企业基本状况的介绍

集团化是当前钢铁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国一直致力于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随着这一发展战略的不断贯彻与实施,那些污染较高、能耗较大的企业不断遭到淘汰,而钢铁企业作为能耗较大的企业类型中的代表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不断进行设备的引进与更新,同时采用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但与此同时,钢铁企业需要较多的人力资源,但是目前的人员只是在数量上满足了需求,在质量上远远不达标。

人力资源目前已经成为影响钢铁企业的发展和运营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屡见不鲜并且屡禁不止。

2.企业人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人力资源结构型的矛盾在当前的钢铁企业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和突出,其具体表现是:素质较低的劳动力较多,而素质全面的劳动力无法满足需要,劳动者的技能和专业与其所在的岗位不匹配,无法满足企业长足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需求。第一,存在着人又多人又少的矛盾。具有一般工作技能的员工数量较多,但是集管理、技术等多项职能于一身的全面型人才急剧匮乏。钢铁企业具有明显的国有性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铁饭碗,许多人通过走后门、找关系的渠道进入钢铁企业,一方面导致企业的人员数量过多,另一方面导致员工的素质无法满足需求;第二,不能引进人才、任用人才并留住人才。这些年钢铁企业的发展状况不尽人意,大部分企业陷入了经营困境的境地。加之大学生眼高手低,导致大部分高材生不愿意进入钢铁企业,致使钢铁企业无法获取需要的人才。此外,由于钢铁企业人才激励机制的缺乏,导致钢铁企业的人才流动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和领域,使得人才流出钢铁企业。

二、要想培养和留住人才,首先要树立现代的人力资源观念

1.人才是资源的观念

对人才的投入不能认为其是一项花费,而是具有回报的投资,所以要认为人才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2.人才集聚的战略观念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高层决策者在制订战略时,应同步思考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力配置。

3.人才调控的全局观念

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全体管理者的职责,涉及各项工作,如绩效考核、奖励等,人力资源部主要起协调作用。

三、要想培养和留住人才,需要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手段和技术进行综合施治

1.完善激励机制

高层领导可用的员工激励方式有很多,很多人错误地认为金钱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方式或者最有效的方式,显而易见,这种想法是片面的,虽然金钱在员工激励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但是真正能够激励员工的不是金钱,而是对员工工作成就的肯定和对其价值的认同。所以,要想更好地发挥和实现激励机制的重大作用,应该采取合理恰当的激励措施,对员工予以肯定和赞扬,为其提供升职和加薪机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2.加强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吸引人才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发挥人才的最大价值,因为留住人才并任用人才是更为关键的因素,因此,要对员工的职业奋斗目标和发展规划进行明确,只有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发展目标,才能激发员工的无限潜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3.加强对于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虽然钢铁企业的人力资源并不缺乏,但是其问题在于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够高,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较低,其二是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不够。钢铁企业的改革不断地深入发展,需要的人员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实用性的人才远远达不到需求,所以钢铁企业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丰富钢铁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增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让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此外,在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时候要给予一定的福利,让员工认识到自己对于企业的重要价值,最终使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

4.创建别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凝聚员工之间、员工和企业之间的感情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把所有员工凝聚在一起的重要纽带,所以企业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要注重厂务公开,让员工对企业各个方面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了解,促进企业的顺利发展。

四、要想培育和留住人才,重视个体是关键

当前,很多的企业管理人员都意识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重要性,但是不同的管理者对这一理念的认识不尽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对以人为本中人的认识,有的人将其看作个体,而有的人将其看作群体,但是在人人渴望发扬个性的今天,满足个人需求并实现个人价值很显然具有更好的人才任用效果。

根据职业倾向可将人分成六种类型:第一种人是现实性的。这种人才对工具的使用较为擅长,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第二种人是研究性的。这种人的思考能力较强,擅长于研究型的技术工作。第三种人是传统性的。这种人才的适应性较强,他们会满足岗位与企业提出的各种需求,他们能够胜任审计、会计、出纳等不同工作。第四种人是进取性的。这种人才具有极强的拼搏能力和上进心,销售是其最合适的工作岗位。第五种人是社会性的。顾名思义,这种人才善于和人打交道,出任经理是其最好的选择。第六种__人是艺术性的。特别爱成为焦点,应安排特别容易出彩的活。

所以,在进行职业定位的基础上考虑不同员工的不同职业倾向,职业定位主要分为以下五种:①技术功能性的职业,如工程师。②领导性职业。天生是当领导的,一定要放在管理岗位上,适才适岗。③创造性职业。要最大限度地去使用,让他给你回报。④自主独立的职业。愿意写东西,研究东西,适合当顾问。⑤安全感的职业。只要给安全感就会在企业一辈子。

钢铁企业安全教育例6

2.感受与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人的认知规律统计,你听到的东西可能记住25%,写下来的东西可能记住50%。自己亲自做一遍的话可能记住70%和别人一起做过的可能会记住90%。由此可知,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或课外活动的主角,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和感悟,就能真正接受教育,真正理解企业文化内涵,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企业文化渗透途径

企业文化的渗透是要将注重企业文化教育这一理念融入教学方案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各个教学环节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

3.1.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训室建设感受企业物质层文化

3.1.1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解企业文化内涵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纲领性教学文件,它的制定所包含的内容决定着学生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是否全面,一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够体现文化基础知识、职业基础知识、职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拓展知识,大多未能将企业文化内容纳入方案。结合课题研究,在钢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新生参观八钢厂史馆、钢铁企业文化读本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在校学习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

3.1.2实训室建设模拟现场操作室感受企业氛围

实训室建设贴近生产,操控系统构成来自于真实生产环境模拟,监控系统来自于实际环境仿真,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流程岗位配备符合企业实际,实训管理流程与生产管理流程相同,实训操控结果符合实际工艺模型,可以按班次进行连续生产实训,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同,感受企业氛围。

3.1.3认识实习建立企业物质层文化感性认识

通过一周的下厂认识实习,感受企业厂容厂貌、企业的工艺设备、企业的工艺设备特性,了解厂徽、厂旗、厂服、厂花、厂歌、企业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企业造型或纪念建筑等物质层文化的物化标志。

3.2通过学校管理制度制定体会企业制度层文化

具体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体现钢铁企业文化,如校训:“崇德尚技、百炼成钢”;专业建设理念为“贴近企业、贴近生产、贴近岗位”;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教师有企业锻炼经历、“双师”素质等要求;宿舍管理制度中按企业定置管理规范宿舍内物摆放;班级管理制度和优秀班级评比办法按企业班级评比办法按月量化班级成绩等。

3.3通过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践行企业行为层文化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化”,它包括学生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等。这里谈的行为层面主要指学生的行为层面。为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好的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制定《学生一日生活制度》,包括有作息制度、上课制度、自习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就餐制度、就寝制度等。

3.4通过学校课外活动组织、入厂实习实践内化企业精神层文化

3.4.1课外活动为载体认同企业精神文化

文化执行的关键在于认同和内化,根据全国各大钢铁企业规定的职业道德和人才队伍建设理念,我们整理了十大钢厂员工行为规范素质,将出现在四次以上的重点词作为学校在校期间的培养目标,通过活动安排认同和内化企业文化主要通过讲座、优秀毕业生交流、电影欣赏、读后感、《从校园人到企业人》视频观看等形式,将不同主题活动安排到每学期,详见表1钢铁类专业主题活动方案。

钢铁企业安全教育例7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6-0091-03

一、现实依据

2015年中国钢铁行业由寒冬D入冰冻期,作为曾经的国内第三大钢铁生产企业,武钢应不遗余力地进行改革。在提高科学技术去产能过程中,难免出现人员大幅减少,如何安置好曾经的“武钢人”就成了一个很重大的问题。武钢在2015年第三季度进入全面亏损,每月亏损额达到5亿,2016年3月武钢董事长马国强首度公开武钢将从8万人减至3万人。大裁员武钢面临巨大压力:去产能的刻不容缓以及保证下岗职工的生活,尽力减小他们的生活落差感,做好对下岗员工的安置工作的矛盾。这次的大裁员,马国强称其为“人的分流”,对于需要另找出路的4、5万人,武钢提出三种途径。一是据法定退休年龄五年之内的,这个人没有工作能力或工作愿望,可以离开岗位等待退休;二是武钢在这些年发展钢铁主业的同时,还有一些相关的多元的产业,这些产业可以说离钢铁比较远,怎么样把这块更加好的融入地方的经济发展,把它做大,也能消纳武钢钢铁主业下来的一部分职工;三是大力组织,跟地方政府、跟其他用工企业进行对接,来帮助武钢那些下来的职工寻找岗位。

第一种途径中,对于那些没有工作能力或工作意愿的员工而言,是否下岗并没有多大实质性的差别,所以这种途径,并没有从本质上安置好员工。第二种途径,看似很美好,可以说是只是暂时地离开了武钢,迟早还是要回去的,但是这个“迟早”又是多久?开展一个新的产业所需时日也必定不短,那么在这个期间内,这些下岗员工又何去何从?第三种途径是可行性较高的,不少用工单位有用工需求,而这些被裁掉的员工又需要工作,正好可以补上。但是就从3月底几场专门为武钢下岗员工召开的招聘会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是那些招聘单位并没有真心实意提供岗位,很多岗位看似可以应聘,实则早已有人;另一方面是下岗员工因巨大落差而不愿就职,如何在去产能的同时又安置好下岗员工就成了急切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

(一)国际钢铁行业市场现状

从全球钢铁贸易现状来看,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主要集中在附加值高的产品上;全球经济增速变缓,各国开始保护国内的钢铁贸易,钢铁外贸形势困难。

从全球钢铁生产现状来看,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钢铁生产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发达国家不再是钢铁生产大国;钢铁生产商积极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多元化产品;钢铁生产商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经济增长带动钢铁产能增长过度。

整个国际钢铁形势来看,一方面钢铁生产商之间不断竞争加大生产力致使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减少供大于求进一步使产能过剩。钢铁行业去过剩产能已经成为了全球化趋势,要完成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型。

(二)国内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1.国内钢铁行业现状

钢铁行业作为我国支柱型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从2010年四季度开始,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着“内忧外困”的严峻情况,原材料进口方面,我们的铁矿石价格谈判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铁矿石价格长期处于高位运行。国内方面,政府经济增速逐渐平缓,国内房地产等主要用钢行业增速减缓。但我国钢铁行业产能依然旺盛,全行业仍面临供求严重失衡。在下游需求低迷以及进口矿价高位运行的双重挤压下,钢铁行业步履维艰,国内多家钢企经营状况下滑甚至出现巨亏。

近年多次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行业急需进行供给侧改革,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加快生产力变革的速度。过去两年,我们在钢铁领域淘汰了上亿吨的产能,涉及到上百万职工。总理提到“下一步要推进去产能,我们必须做到产能要去,但大量职工的饭碗不能丢,而且争取让他们拿上新饭碗。”如何在钢铁行业去产能与员工安置问题达到平衡已经上升到一个社会问题。

2.我国钢铁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钢铁行业近几年来的营业利润在2011年到2012年我国钢铁行业年收入仍旧呈现上升的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但从2012年至今,我国钢铁行业营业收入出现迅速下滑趋势,行业整体表现不佳。销售利润率从2005年的6.25%下降至2011年的2.42%。2013年,我国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仅0.48%,到2014年,钢铁行业的利润率也仅仅只有0.9%,重点钢铁企业亏损比例14.8%,2015年上半年形势仍未见好转,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仅0.04%。其产能利用率在70%-75%左右,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过剩产能1.8亿至2.4亿吨,意味着全球5亿吨钢铁过剩产能有超过了2亿吨在中国,我国过剩产能占到全球超过40%的份额。

3.我国钢铁行业员工安置

2015年年底,“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容被明确提出,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此前总理曾经说过要尽力避免中国出现大规模下岗潮,但在化解过剩产能的当下,山西等地企业仍旧不可避免地传出员工分流、下岗风波。工信部副部长冯飞表示,政府要为去产能过程中的员工安置问题兜底,在关闭数十家业绩不良的矿山钢厂之际,数百万人将失去工作岗位,政府承诺要减缓由此带来的打击,拨款1000亿元人民币资金帮助将工人“重新安置”到繁荣的服务业。现实情况是职工安置问题处理得并不好,据记者调查我国钢铁行业在产能结构改革过程导致的员工安置问题没能够很好解决,很多员工特别是民营钢铁企业对员工安置极其忽视。

三、钢铁企业产能改革与员工安置之间的平衡研究分析

减少产能与安置工人之间矛盾极大,两年淘汰上亿产能涉及上百万员工,在继续去产能过程中必将涉及更多职工削减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处理去产能与职工安置问题,必将对未来我国发展,在产能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协调好两者关系使其平稳发展,可从以下方面出发。

(一)从下岗员工自身出发

要解决钢铁行业去产能与安置员工这两者之间平衡问题,要了解员工需求才能针对需求更好满足其愿望,合理安置员工需我们了解企业员工心理预期及需求。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除总需求不足的原因外,还在于人们对某种职业存在歧视的心理因素以及供求不平衡状况。

1.人们对某种职业存在歧视的心理因素

人们对某种职业存在歧视的情况存在时间及范围都较广。职业歧视与歧视职业不同,职业歧视使我们遭受企业歧视,比较常见的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等。歧视职业是来自于我们自身对某种职业歧视态度,这种歧视来源于我们所处文化及从小所受的教育等极其长远影响,是指人们会存在看不起某种职业(例如环卫工人、保安等)情况,这已成为我国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是员工安置中存在的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因为工人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比农民要高,比环卫工人等要高,要求一个人从“更高等”职业转向“低等”职业是比较困难的,而一时间人们心理固化很难解决。因此要解决这种职业歧视问题,一是需要从职业转向对象出发,就是说要变成什么职业,那些职业最好与现在的职业同质;二是需要对员工进行逐步的心理教育,转变其心理观念,这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转变过程。

企业需要大量的一线工人,但是大学生“就业难”,不屑选择当生产工,因为在大学生心里,认为生产工职业不体面,不具有正确职业观,我们应该了解社会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根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为了解决就业难,就需要正确认识自己,更要考虑适应社会的需求,树立正确就业观。如果生产工人也不能树立正确就业观,不屑这些职业,那么生产工人与大学生相比优势还剩下了什么,将来职业选择又该何去何从。

2.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状况

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情况比较严重。钢铁行业员工下岗后安置存在大量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但关于“用工荒”的报道也同时频频出现在国内各报纸。电子行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一线岗位需求旺盛,技术和管理人才虽薪酬上涨,但依然难解招人之难,有些企业为找到人才,不惜动用招工“黄牛”,但由于人T短缺严重,好多企业仍处于停工或半开工状态。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问题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我国用人单位如今招聘的学历普遍较高,主要集中在本科及大专,占了超过60%比例。但是武钢裁员员工大多为一线工人,学历都不高,没有太多的职位可以安置。因此,为了解决这种劳动力供需不匹配的问题,需要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市场细分,找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对学历要求比较低的那部分市场,将员工安置到那部分劳动力市场的岗位上。二是下岗的将是年纪较大的工人,但服务业需要较年轻、懂技术,愿压低工资、延长工作时间的工人,可见职工转岗存在着较大问题。

针对年龄问题,我们则需要在找出对员工年龄要求较低行业同时,减缓延迟退休年龄办法的实施,减缓退休年龄必将大量减少可获得职业岗位数量,相应可减少过高在岗工资及退休工资但需要有基本在岗工资及退休工资保障在岗人员以及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

针对技术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无技术含量员工的需求逐步下降,对于技术工的需求快速上升,因此,对于下岗员工中比较年轻的那部分,企业可以尝试将国家以及企业对员工的安置金用来对他们进行培训,提升他们技能,使其拥有一定技术,在未来工作搜寻以及岗位竞争中更具有竞争力

(二)从钢铁行业自身出发

根据凯恩斯的就业需求理论,生产和就业水平决定于总需求水平。我国劳动力市场目前确实存在供给小于需求状况。因此要想减少员工下岗避免员工安置问题加剧,就是需要增加我国钢铁行业产品总需求或说提高市场绩效。

从钢铁行业的延伸来看,要想增加其市场绩效,可以在发展钢铁主业的同时,发展一些相关的多元产业,这些产业可以离钢铁比较远,把这块产业更好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把它做大,也能消纳钢铁主业下来的一部分职工。

而从钢铁行业原始产业发展来看,也就是要提高钢铁市场的市场绩效。主要是成本方面,钢铁行业成本已较低,要进一步降低必须拥有高科技技术改进技术以及管理人才。

根据市场供求平衡理论,当市场需求上升时同时供给下降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产品价格上升同时产量也上升,那么营业收入必然上升,也就可以实现现阶段钢铁行业所追求的营业收入目标。而企业对营业收入问题的研究又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找出这些存在供给短缺状况的钢铁市场部分。我们知道钢铁市场处于需求量降低的时期,但是这种需求量的降低并不是针对所有种类钢铁的,由于市场细分,钢铁行业市场存在多个子市场,而这种供大于求的状况主要发生在普通钢铁行业市场,目前我国高端品种、特种钢铁的市场状况仍然处于供小于求的状况,2012年我国钢铁进口量仍然达到1366万吨,钢铁供给市场仍然处于短缺的状态,对于我国钢铁企业来说仍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国家补贴的合理化。钢铁对很多生产商来说也是必需品,没有相应替代品,按价格弹性理论,钢铁产品价格弹性应较低,属刚性商品。但钢铁与房地产价格变化差异可能因生产商关系不同导致。房地产商不会随意大幅降价甚至跌破底价亏本出售,房地产商之间价格战大多秉承薄利多销准则,他们之间存在竞争,但同时也存在一种隐形卡特尔,他们不会亏本打价格战。而一部分钢铁企业是保持着巨亏状态去库存,为了去库存增加销售量打起价格战,其底价往往低于其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国家补贴,我国钢铁行业企业不少都属于国企,导致的亏损不由股东买单,而由国家补贴来弥补,企业管理者不需过度担忧企业盈利状况,这导致管理者对于追求公司盈利积极性较差,不利企业盈利。宏观方面来说,钢铁行业这一极特殊产业又必须由国家主导掌控。因此在国家掌管钢铁行业情况下,找出钢铁市场供需平衡位置,让国家对钢铁价格有所限制,给出价格下限以一定程度上限制这种价格战;同时国家结合这种平衡状态能够针对钢铁企业实际运营状况合理补贴,不至于补贴过度或补贴不足。

(三)从国家整体行业发展来看

以国有制造商全国平均工资水平来看,1000亿只能用来给180万人发放约11个月的工资,同时在员工下岗后的其他教育成本等会再次增加相关费用。因此1000亿并不能真正地永久性地解决我国钢铁行业产能结构改革带来的员工安置问题,必须给那些下岗员工找到具体的安置目标才能从本质上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要找到可以安置那些下岗员工的行业。总理针对钢铁行业去产能问题提出了服务业安置下岗员工的解决措施,据统计调查分析我国餐饮、物流、保险以及家政等行业均存在一定的用工缺口,而金融呼叫业的用工缺口尤其明显,并且这些行业用工要求并不是太高,比较适合下岗员工将来的择业目标方向,以服务业为主要安置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是可行的,服务业确实占中国经济比重已超过了曾经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的重工业,但是在很多城市像唐山这样的工业城,服务业却不足以吸收大量由钢铁行业流出的闲置劳动力资源。

其次,在这种转行安置的过程中,合理的安置主要涉及对下岗员工的分流,而在分流的过程中要将员工进行专业分类,然后进行对口解决其安置问题。针对武钢即将离岗的员工,可以将其分为炼钢人员、电工人才、车间管理人才等不同等级,然后针对不同种类的员工找到不同的对口行业的职业,实现供需匹配,解决其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钢铁企业安全教育例8

1、钢铁企业内部安全管理意识淡薄受过去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大部分钢铁企业仍然将企业的钢铁产量作为企业生产的唯一目标,忽视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导致企业安全技术管理基础薄弱。企业生产员工缺乏安全意识,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地发现和处理,不能始终对安全工作保持高度的警惕性。钢铁企业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安全技术管理的重要性,不能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与此相关的安全措施不到位,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安全风险不能及时地排除。

2、钢铁企业对与工业气体相关的安全管理存在着漏洞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不断增加,钢铁企业开始改进生产工艺,对一些新型工业原料进行了广泛的使用,与这些原材料配套使用的是一些工业气体(氧气、煤气等),工业气体使用率的不断提高也增加了企业的安全风险。大部分企业的安全技术标准并没有随着新材料的使用而及时加以更新,相对落后的安全技术指标已经不能适应多样化的生产的需要。正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新型安全技术管理措施,才使得由于工业气体引发的安全事故越来越多,造成了一定的人身财产损失。

3、钢铁企业生产设备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钢铁企业的生产技术也随之不断改革,但是先进的生产工艺与相对落后的生产设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问题。许多钢铁企业内部的生产设备存在着严重老化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生产技术的改革与创新,但是又因为生产设备的维修与更新需要占用大量的资金,而且效益回收慢,导致生产设备的升级更新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对于一些规模相对较小、资金不充足的钢铁企业来说,生产设备的更新更是困难重重。生产设备的老化造成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先进的生产工艺与落后的生产设备之间不能兼容,给钢铁企业的生产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完善钢铁企业安全技术管理的具体措施

1、建立完善的新型安全技术管理体系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安全技术的管理与监督力度,特别是对各种生产设备和生产材料的监管。对危险物品更是要完善使用、存放以及后续管理工作,在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新引进项目受到严格的安全技术指标的控制。对于工业气体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必须要做到全面和全程管理,加大对其日常的检测力度,及时更新安全技术标准,建立动态监督预警系统,对生产进行全方位监控。对相对老化的生产设备及时更新,如果资金不充足可以暂缓更新,但是一定要加强对老化设备的日常检测,并且建立完善的安全技术管理体制,准确评估安全风险等级,制定完备的安全事故处理方案。

2、转变企业管理理念,提高企业对安全技术管理的重视程度要想做好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就必须要从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入手,改变企业原有的单纯注重企业产量的经营观念,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安全技术管理的重视程度。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安全技术管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对企业安全技术管理的监督力度,在企业内部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风险意识,企业员工也要积极地参与企业的安全培训,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能力,将企业的安全生产作为首要目标。企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将广大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企业生产经营的首要位置,将安全生产纳入企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将企业的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钢铁企业安全教育例9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92-02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顺利实施的基础就是建立良好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与教学改革有效结合。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不仅能够促使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的职业、专业标准提升,还能够有效融合学生所需技能、知识及素质,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促使人才综合发展,使高职教育更加有效并具有开放性。我院依托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在加强内涵建设方面,创新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课程体系。从专业基础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等多个方面对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展开全面培养。

一、建构高职课程体系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应用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原则

课程体系的导向要从高等教育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的目标改为“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构建相应专业课程体系时加强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二)多元整合的原则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课程体系着重培养的是应用技能型复合人才。要求建构课程体系时打破学科壁垒,以能够引导学生完成工作情境中实际需要的任务为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的取舍并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避免交叉重复,强调“必需”与“够用”,突出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多元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三)强化实践的原则

工W结合的本质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确保理论联系实践,就要强化实践意识,将从理论到实践的思想贯穿于每门专业课程之中,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四)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是以就业为导向,应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突出其培养融“生产、管理、服务”为一体的高技能型人才的功能。在建构高职课程体系时应两者统筹兼顾,既加强技能训练,又注重实践教学,理论部分应与技能训练模块相适应。

二、冶金技术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一)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支撑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通过行业和典型企业调研,选择典型冶金生产任务作为学习的主线。经过实际调查、比较分析与论证,确定以炼铁工艺、炼钢工艺、连铸工艺的生产项目作为载体,构建课程体系,进行《高炉炼铁操作与控制》、《转炉炼钢操作与控制》、《连续铸钢操作与控制》等3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建设。

2.分析典型冶金生产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构建课程体系。以冶金生产任务为载体,对各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冶金操作、工艺、检验、生产管理四个职业方向和岗位群所对应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培养岗位技能的同时,融入职业素质的培养,形成职业能力和素质相互融合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的实施以分段式教学模式运行

1.第一阶段基本素质培养。本阶段主要通过《军训》、《英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体育》等课程的实施,进行基本素质培养。

2.第二阶段基本素质培养与职业感性认知。通过企业参观让学生了解钢铁生产的工艺流程、基本工序,获得对职业岗位工作及要求的体验和认识,在生产实际环境中体验并初步培养职业意识。同时把安全意识、守时意识、遵守规范等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企业参观实习》课程教学过程。

3.第三阶段校内多技能拟岗训练。主要是根据冶金生产过程各工序、岗位所需技能标准,实施《金属学与热处理》、《高炉炼铁操作与控制》、《转炉炼钢操作与控制》、《连续铸钢操作与控制》等核心课程教学,边学边练,理实结合。同时对学生进行冶金生产安全培训,为学生后续进入企业的实习奠定基础、扫清障碍,通过这一阶段课程的实施和训练,使学生基本具备企业冶金基本生产的岗位技能与素质。

4.第四阶段企业多渠道顶岗实习。按照择岗后的职业方向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就业型顶岗实习。校企双方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明确顶岗实习要求,根据学生在不同企业顶岗的具体职业要求,分别设计相应的实习任务,主要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在本阶段,以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为依据,以企业为主,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完成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职业人,实现顶岗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三、冶金技术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按照以下课程体系构建程序:

人才需求调研确定专业面向(工作岗位)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分析各学习领域的知识及技能要求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编制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各学习领域教学活动设计

我们完成了“冶金技术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由上述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出55项典型工作任务,将55项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整合出8个职业行动领域,根据职业特征确定本专业6个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为:“烧结与球团生产操作与控制”、“高炉冶炼操作与控制”、“转炉炼钢操作与控制”、“电炉炼钢操作与控制”、“炉外精炼操作与控制”、“连续铸钢操作与控制”。

在此基础上,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设置本专业其他课程,并开设国家要求的基础课,得到冶金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四、冶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效果及主要特色

建立了对应钢铁生产岗位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特点是,课程体系由岗位工作任务归纳出的典型工作任务转换而来,保证了课程体系与钢铁生产过程的对应性,保证了课程设置与钢铁企业生产单元的对应性,也体现了钢铁生产工艺、设备的特点,为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打下了基础。并在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了“认识实习―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实训教学体系。实训过程中采用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了实习实训评价方式。

五、进一步修改调整冶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计划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我们的课程体系是切实可行的,具有鲜明的特色,执行效果良好。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我院的“十三五规划”中冶金技术实训中心的建立,适度调整教学方案,进一步加大实训力度,把冶金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在保证社会和企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前提下,向高、精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强工学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参考文献:

钢铁企业安全教育例10

1993年,唐山市开平区半壁店村被授予“河北第一村”的称号。在这十多年间,半壁店村又先后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优秀村委会”、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被评为“中国十佳小康村”等称号,走在河北省农村现代化前列的半壁店,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花园都市村。

不久前,笔者采访了半壁店村的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宝业集团”总裁韩文臣。

艰苦创业的带头人

韩文臣生于1957年,成长于中国农村最穷最困难的时期。他80年代独自创业搞个体运输,承包唐山市缸窑二矿时淘到第一桶金。他管理的煤矿连续被评为省级模范作业、安全生产样板矿,正当他谋划成立商贸公司之际,半壁店村一纸召唤,他放弃了个人事业,回到了村里。

韩文臣于1991年回村筹办供销公司,到1992年4月建第四轧钢厂,再到筹建加油站和东大库等一系列配套企业,资金、土地、人员、技术,一切都是自己打拼,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创利润4000多万元。如此骄人的成绩,半壁店人看在眼里,服在心上。

1993年,全国钢材市场急遽低迷,半壁店钢铁企业发展困难。韩文臣于危难之际担当重任,调任第一轧钢厂厂长。针对钢材滞销的情况,他着手制定新的营销策略,变坐等营销为走出去销售。在他的倡导下,第一轧钢厂先后在温州、宜昌、深圳等南方市场设立钢材销售办事处,与客户直接见面,主动上门征求意见。此举加快了产销信息流通,“一轧”的产销形势也由被动变主动。针对炼钢与轧钢分别核算、资金流转不畅的状况,他主动找第一炼钢厂厂长探讨解决办法,最终达成共识:第一轧钢厂与第一炼钢厂合并。1996年3月,得到公司允许后,第一轧钢厂与第一炼钢厂实现合并。此举使企业改变了过去半停产的状态,炼轧和谐,产量增长了一倍多。

1996年秋,钢材市场大滑坡,当时企业连续三年亏损,韩文臣受命于危难之际,于同年11月份出任总经理。经过实地考察,韩文臣认为要使企业走出亏损的困境,必须眼睛向内,手心向下,优化工艺结构,强化管理水平,从自身挖潜增效。经充分论证研究,公司出台了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管理规定,建立以总经理、主管副总经理为正副组长,有关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推行“内部银行”核算法,企业内部的一切经济往来,一律通过“内部银行”进行结算,建立和完善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使其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从而大大压缩了集团内部运行成本。

公司接着又进行了一次 “精兵减政”,推行低工资高奖金多劳多得的办法,打破平均主义,使工人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产品质量也明显上升。

通过一系列改革,1997年,在全国钢铁企业一片萧条的情况下,半钢集团仍上缴税金680万元。

快速发展的带头人

韩文臣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发展的呢?

机制创新促企业快速发展。半壁店村素有“冶金村”之称,冶金是半壁店村的重要经济基础。半壁店冶金企业起步于1978年。当时唐钢占用半壁店村土地,付给了9万元青苗补偿费。半壁店村用这笔款办起村里第一个企业――机械厂,机械厂经过15年的滚动发展,组建成半钢集团。2000年4月,半钢集团果断地与投资合作者联合组建了半钢有限责任公司,经过改制,注入了民营股份,先后注入和激活资金4・5亿元。接着,在半钢有限责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宝业集团。宝业集团以钢铁企业为主,以煤炭、运输、房地产、进出口贸易、旅游、商贸等企业为辅,所属企业分布在河北、陕西等省,员工1万多人,2004年总资产达4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7亿元,利税5.9亿元。宝业集团200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十强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在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500强中列第37位,河北省民营企业十强排序第2位;2003年河北省百强企业居第23位,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

宝业集团近年先后全面收购了陕西汉江钢铁厂、汉中钢铁厂、汉中铁合金厂和汉中化工总厂,使5000多名下岗职工重新上岗,集团投资4亿多元,建成100万吨炼钢、连铸工程,启动了陕西省容量最大的45吨转炉,并配套建设了1.5万立方氧气机站,彻底结束了汉钢建设30年有铁无钢的历史。

如今,宝业集团已建起集矿山、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连轧一条龙的现代化生产线。集团所属在唐山公司和汉中公司铁、钢、材年产能分别达到100万吨以上。

技改为企业插上腾飞翅膀。宝业集团下属的半钢投资4.5亿元,对传统炼铁、炼钢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淘汰了陈旧落后设备。改造后的高炉、烧结、连铸、制氧机、变电站等主体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已跨入同行业先进行列。半钢还积极吸纳外部投资,拉长了产品链,丰富了企业产品品种。2001年l月,半钢与深圳新宝光建材有限公司联合出资1.7亿元组成了世纪晨晖钢铁制品有限公司,其下属40万吨带钢厂和40万吨棒材厂分别于2001年4月28日、10月31日建成投产,使半钢形成了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材的一条龙生产线,提前完成了地方政府下达的“十五”规划任务。经过技术改造后的半钢产品技术含量高了,半钢被中国建材管理协会和河北省授予“产品质量信得过的企业”称号。自2001年以来,产品合格率、用户满意率、货款回收率均达到100%。同时,半钢经济效益节节上升,到2001年累计实现利税2.1亿元。

管理创新“以人为本”。半钢在“人本管理”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运用目标激励、政策激励、榜样激励、考核激励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加大全体员工业务培训力度,开展主要工种、新知识培训、关键岗位培训,进行持证上岗。

人才创新“高投入广招贤”。半钢公司广泛招贤纳士,对有志到半钢干―番事业的大学毕业生热情接纳。半钢现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约1200人,占全员的24%左右。

半钢改善工作设备,投资200万元购置了近百台电脑,用于企业的计量、检验、产品销售、信息、财务和工资管理;在炼钢、炼铁、烧结、轧钢、焊管等生产工艺过程中也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对岗位工人进行自动化操作培训,对厂处室干部和工段长进行管理模式培训,直接听教授讲课,并要求管理干部在电广校学习,接受高等教育。不惜高薪和优厚待遇招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203名。

共同富裕的带头人

半壁店村民实现了共同富裕,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实现退休劳保制、公费医疗制,教育上实行助学金和带工资委培深造制度,投资750万元建起的村办育才学校,成为培养后备人才、成人教育和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投资2亿元的村民住宅改造工程至今共建成二层别墅楼328栋,高层楼15栋,全村500户村民全部乔迁新颖别致的住宅楼。

村党委副书记刘桂芝拿起2004年工作总结给笔者看,笔者看到,半壁店村不仅在经济上全省第一,而且精神文明、文化建设都居前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

――村党委投资230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6790平方米村文化中心。举办《小康之路》展览,选定302幅照片和100多件实物展览,以再现半壁店人艰苦创业的历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半壁店村1999年被唐山市开平区确立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了大批外来者参观学习。

――建立文明生态村长效管理机制。2001年半壁店村被河北省命名为文明生态村。村党委为建立文明生态村的长效管理机制,着手制定了《半壁店村住宅小区管理规定》、《住宅区精神文明建设公约》、《村民自治章程》和《半壁店住宅小区管理岗位责任制》,这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村民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文明生态健康教育,取得明显成效,被省司法厅确定为民主法制示范村。

――社会福利又有新发展。在原来村民实行的退休制度基础上,为适龄退休村民,职工330人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半壁店村成为全省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第一村,使 “土老保”变成了“铁老保”。

――为提高村民公费医疗水平,除投资140万元对村医院进行扩建和完善设备外,又与唐山市工人医院联营,成立唐山工人医院集团半壁店医院,使村民看病不出村即可享受到唐山市一流的医疗服务。

――投资130万元建成农民公园,为村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

钢铁企业安全教育例11

二、钢铁企业安全管理基本模式

钢铁企业安全管理通常涉及到生产材料、机械设备、生产环节以及生产人员等诸多方面,通过对安全系统进行优化及升级,即可得到安全管理专业模式。可见,创建安全管理基本模式已经成为优化钢铁企业安全系统的关键性环节。基于国内钢铁企业安全管理基本模式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技术性研究。国内钢铁企业普遍存在着发展缓慢等问题,其生产环节也经常出现各种安全隐患,以至于工业气体中毒性事件时有发生[1]。基于这些现象的发生,可以发现钢铁企业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安全标准落后化、生产技术与安全保障机制缺乏协调统一性、施工设施缺乏安全性等。鉴于此,国内安全企业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经济效率,除了要加快技术更新、引进新型技术之外,还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通过对安全标准进行改革与更新,并对安全设施进行有效改善,使之能够满足企业发展基本需求。其二,应用成效研究。首先,钢铁企业要引进各种先进性设备器械与工艺技术,从技术层面上确保生产环节的安全性。其次,在制度方案,需要制定规范化操作流程,及时更新与改革各项安全标准。再次,建立并完善应急处理方案与生产责任机制,在明确事故的主要责任人以及负责人之后,还需对其具体责任进行明确划分,通过事后分析找出事故诱因,并在此基础之上合理调整各项规程与标准,从源头上控制安全隐患的出现。最后,不断提升相关领导人的基本安全意识,给予工作人员安全教育,使之能够逐渐养成安全操作、安全生产等基本理念。

三、钢铁企业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基于经济学而言,“安全投入”包括三种不同定义,分别是合理、浪费以及不足等[2]。而钢铁企业安全管理实践活动中,其主要目标为获取最高经济效率,而其实践手段为投入最少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在此背景之下,在最少经济投入下获取最高经济效益,并保障安全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已经成为各钢铁企业重点探讨的课题。

1.安全效益及安全投入

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普遍认为只要企业加大安全管理环节的投入,就一定会提高其生产成本。这样的说法本身存在着局限性,缺乏对安全投入基本性质的深入研究。基于钢铁企业而言,其安全投入本身具备滞后性特征,并非投入之后马上就能产生效益。在此背景之下,而为了满足基本安全需求,企业可以适当降低其安全投入额,即可实现对安全效益极限值的合理计算。尽管该计算程序具有理论依据,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当中,生产过程往往会受到外界因素的直接影响,加之安全效益及安全投入均具有滞后性特征,因此该计算值通常需要在很长时间之后才能够呈现出来。

2.钢铁企业安全管理活动成本分析

在不同出发点以及角度的背景下,钢铁企业安全管理实践活动成本分析在内容方面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具体包括事故损失成本、安全费用成本、安全管理成本、安全损失成本以及职业安全的费用成本等。就目前而言,国内钢铁企业开展成本分析活动的时间通常是安全事故已经发生之后,成本分析内容涉及到核算事故损失额度、安全成本花费额度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国内钢铁行业在安全成本方面尚未制定出规范化、标准化定义;其次,国内钢铁行业在安全成本基本构成要素及具体种类方面缺乏明确定义和划分;最后,国内钢铁企业尚未独立记录各项安全费用,通常将其统一记录至销售成本、生产成本以及管理成本当中[3]。

3.钢铁企业安全管理活动经济效率分析

基于钢铁企业来说,开展经济效率分析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如下:第一,开展经济效率分析活动,有助于提升钢铁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使之经营手段得以不断优化。第二,开展经济效率分析活动,有助于对国内钢铁企业安全管理相关机制的合理性进行准确评估,促使钢铁企业不断优化其内部管理机制。第三,开展经济效率分析活动,有助于推动钢铁企业不断加大安全管理与安全投入,使之投入经费得到合理利用。第四,开展经济效率分析活动,有助于提升钢铁企业安全管理整体效率及经济效益[4]。

4.钢铁企业安全管理活动的创新途径

钢铁企业安全管理活动的有效实践需要组建专门的管理部门,在对管理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的基础上,确保各项安全责任机制都能得以有效落实。而在国内钢铁企业安全管理活动的创新途径方面,需要钢铁企业强化生产监督、安全培训等环节,具体创新内容涉及到管理方法、管理系统、安全实施程序以及安全系统等方面,确保钢铁企业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关系得到合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