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4 09:24:57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例1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高速公路也随之发展迅速,相应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高速公路路基的强度、稳定性、安全都得到较大的提高,为高速公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路基的施工技术

1.施工前的准备在全面熟悉设计图纸和设计交底的基础上,进行现场核对和施工调查,核实工程数量,编制土石方调配方案和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并做好路基填料的试验工作,测出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2.路基填前处理

根据公路路基规范要求,在路基施工前必须对原路基进行处理:

1)对路基用地范围内的树木、灌木、坑穴、洞进行处理和分层回填;

2)原路基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处有机土、种植土、草皮,清除深度达到设计要求,不少于15cm,平整后压实;

3)基底原状土不符合强度要求时,要求进行换填,换填深度不少于30cm,并压实,当路堤高度小于路床高度(0.8cm)时,路基基底的压实度不小于路床的压实度;

4)路堤填筑时,当原地面纵坡大于12%或陡于1:5时,应按规范或设计要求开挖台阶,台阶设置成坡度向内大于4%,并不少于2m宽。

3.路基填料选择

根据规范规定,对路基填料的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给了明确的标准,采用CBR值来表征路基土的强度,对上路床的的填料粒径提出了限制的条件,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路面的路床(0-30cm)填料CBR值应大于8,最大粒径小于10cm.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施工中应尽量采用砂性土、石质土、当路基填料达不到规定的最小强度时,应采取掺合粗粒料、或换填、或用生石灰等稳定材料进行改性处理。

4.路基压实

为取得较好的压实效果,当前路基施工,普遍采用了大吨位的压路机,碾压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对于提高路基土的压实度起了很好的作用。规范规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路床(0-80cm)部分的压实度大于等于96%,上路堤压实度大于等于94%,下路堤大于等于93%,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90%的规定。

5.试验段施工为取得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掌握施工段实际数据,施工前必须进行试验的施工,试验段位置选择在地质条件、断面形式有代表性的地段,试验段长度约200m。在选择试验段的填料和施工机械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在全线上有代表性,通过试验取得该段的路基碾压遍数、碾压速度、松铺厚度、压实厚度、最佳含水量、机械设备的类型、最佳组合方式和合理的组织措施。

6.桥涵过渡段与软弱段地基处理

桥涵过渡段与软弱段地基现状分析:路基的桥涵过渡段与软弱段地基一直是个薄弱环节,近些年,随着我国公路的迅速发展,在桥涵过渡段和软土地基处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在防止路堤失稳、沉降观测控制方面,对处理的软土地基用沉降速率作为铺筑路面时间的沉降控制方法控制。使得在桥涵过渡段和软土地基上一次建成高级路面的关键技术问题得到了解决。常采用的方法:夯实法(此法适合桥涵过渡段)、砂垫层法、土工聚合物法、换填或预压法、垂直排水固结法、灰土挤密桩或旋喷桩法。

1)过渡段路基的处理技术

在路基施工中,过渡段常处在桥台、涵洞、挡墙、及挖填交界处中,在施工中无法使用大型机械对地基压实处理,为此,在设计上常常作为特殊地段来处理,以减少路基工后沉降,防止跳车现象的发生。对台后路堤段处理:常采用铺设土工格栅方法对桥头路堤进行处理,具体处理如下:格栅严格按图纸要求的间距和层数。格栅加筋段应按格栅层位严格分层施工,并注意与台背施工相协调。格栅与已填路基相接时,在路基上开挖成台阶。一层铺设完成后及时填料,填料时不准车辆直接碾压土工格栅。填料分层摊铺,需用小型压实机具,填筑的分层厚度控制在20cm左右,同时应加大抽检频率,保证压实。 填挖交界处路基处理 :对挖填结合部位,应彻底清除结合部的松散的松土,做好排水、换土、碾压前准备工作,按规范要求挖出台阶,并清除浮土,保证压实度。也可采用铺设盲沟、土工格栅方法对填挖交界处路基进行加筋处理。

2)软弱段地基的处理技术

膨胀土处理 :根据实践经验得知可采用填料掺砂改良和分层改良处理方法,同时采用5%的石灰土对膨胀土路基进行处理,具体作法如下:(1)在膨胀土路基施工前,先施工试验段,以确定膨胀土路堤施工中的石灰参量、松铺厚度、最佳含水量、碾压机具以及全部施工工艺和工艺参数;(2)石灰使用之前7d-10d,要充分消解成能通过10mm筛孔的粉状,并尽快使用;(3)施工中应尽量避开雨季作业,在摊铺或碾压过程中如遇雨时,天气好后,需重新翻晒,并粉碎后掺4%-8%石灰拌合后再度压实;(4)碾压时,直线段由低向高碾压,超高段由内侧向外侧碾压。

黄土陷穴处理:黄土陷穴是黄土地区路基施工常见的病害。黄土陷穴处理范围,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处理时,采用灌砂、灌浆、开挖回填等措施,填料一般用就地黄土分层夯实即可。

在特别潮湿地区,要达到压实效果是相当困难的,规范对此有特殊要求:一是压实度标准可根据试验资料确定降低2―3个百分点;二是对于天然稠度小于1.1,液限大于40,塑性指数大于18的粘质土,可用于下路床及其下的路堤填料时,可采用规定的轻型压实标准;三是改善填料的性质,在土中掺加生石灰,通常可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土工合成材料加固:土工布能起分隔、过滤、排水和加速固结等作用,土工布常用在浅层(一般小于3m厚)的软土地表上铺筑上工布,再填筑路堤。软土层厚度3-5m,采用土工布与砂垫层联合处治,排水砂垫层的厚度可由50cm减薄至30cm。也有在路堤下面与地表之间铺设多层土工织物,利用材料的高抗拉强度克服地基的滑动变形来保持稳定,通过控制填土速率,配合超载预压,使地基迅速固结。

采用聚丙烯或聚乙烯土工格栅,以及采用网箱席垫处理软土地基,其主要作用是使地基土和填料向上和向两侧的位移受到限制,减少局部荷载。采用网箱席垫可减少总沉降量40%-50%左右。

二、路基常见病害现象及处理

1.路基常见病害现象有:路基压实质量不足问题,路堤边坡滑坡和边坡塌坍,路基的沉降;路基的开裂现象。

路基压实质量不足诱因分析:路基压实遍数不足;压路机质是偏小;填土松铺厚度过大;碾压不均匀,存在有漏压现象,或填料粒径过大,造成颗料间隙过大;或填料的最佳含水量超标,易造成“弹簧”土。

路堤边坡滑坡和塌坍诱因分析: 滑坡因一部分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路堤的某一滑动面滑动,诱因主要是因土体的稳定性不足引起的,而塌坍是因少量的土体向下移动而成,诱因是边坡薄层的表层下溜或由于流动水冲刷或施工不当、风化剥落引起;如路基基底软土厚度不均或清淤不彻底;填土速率过快,未有效沉降;路基顶面排水不畅;填料未用透水性填料;路基处于较陡峭地段或挖填交界处未挖台阶。

路基的沉降诱因分析:路基未设纵、横坡排水系统、长期积水浸泡;填前基底未处理;路基未分层压实或未全断面均均压实,而是先填半副,后填半副,造成不均匀沉降;施工组织安排不当,先施工低路堤,后施工高填方路堤,造成往往高路堤施工完成后立即施工路面,导至路基没有足够的时间固结;

路基的开裂诱因分析:路基压实不均;新旧路基结合部未挖台阶或台阶宽度不足;半挖半填未按规定挖台阶;利用了渗水性或水稳性差异较大的土石混合料;错误地采用了纵向分幅施工;填料中直接采用了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同一填筑层填料混杂,悬殊过大;填筑顺序不当,路基顶下层平整度填筑层厚度相差悬殊,且最小压实厚度小于8cm;土的塑性指数偏高或膨胀土,;路基压实后养护不到位,表面失水过多或路基土下层过湿。

2.病害的治理

路基压实质量治理措施:清除换填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或对基底的“弹簧”土进行翻晒,或掺生石灰翻拌,待含水量达到要求后进行碾压;在施工中控制好路基的填筑宽度,可超宽填筑;碾压时要保证能碾压到边和碾压遍数,特别是在边缘带碾压频率不低于行车带。

路堤边坡滑坡和塌坍治理措施:软土路基要处理到位,及时发现暗沟,暗河;同时加强沉降观测和侧向位移观测;控制填土速率;路基填筑过程中保证有足够的宽度;对坡度较大(大于12%)的边坡要按规范水平分层填筑进行施工,在填料的选择上,注意到透水性差的填料应在下层填筑,且必须按4%的横坡做法施工;在施工中对滑坡较严重的可按滑坡地段进行处理:即减轻滑坡体重量、支挡、锚拉来保证工程的力学平衡,同时要设置导流、防护设施来减少对边坡的冲刷;另一方面,施工中一定要认识到有些松散的岩体,在暴雨、强震后,雨水很容易渗入岩体,造成岩体内的填充物或夹层软化,形成静水压力或动水压力,使斜坡失去稳定。

路基的沉降的治理措施:在路基填筑前,认真清理基底不良土质;做好纵坡排水系统,避免受水浸泡;严格选择路基填料,应选择水稳定性好,干密度大,强度高的填筑;合理确定填筑厚度,一般按规范要求控制在30cm一层进行水平分层填筑。对纵坡比较大的如大于12%的需进行纵向水平分层填筑。做好压实度的检测,控制好填料的含水量工作;

路基的开裂治理措施:在施工中,首先我们要找出是开裂的原因,路基的开裂通常有纵向开裂、横向开裂、网裂三种,对纵向开裂措施:认真调查清除路基底的软弱层,古河道 、暗沟、暗塘等。提高路基碾压的均匀度,在半挖半填地段,一定要注意挖台阶,且台阶宽度不小于2m ,并向内4%的坡倾斜;对渗水性、水稳性差异较大的填料,应分层或分段填筑,不能纵向分副填筑。对横向开裂治理:避免填料采用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不同种类的土,同一层不得混用,应分层填筑,挖填交界处,注意挖台阶。对网裂治理:采用合格的填料,选用塑性指数符合规范要求的土,注意含水量的控制,同时要注意施工后的养护工作,避免水分过分损失,对过湿的土,可掺生石灰或换填处治。

三、结束语

通过众多的工程实例得知,作为高速公路的路基施工,只要我们严格按规范标准和施工技术要求进行控制,结合在本区域的地质条件,水文地质及以往施工经验,我们一定能够提高高速公路路基的施工质量和标准,减少工后路基的维护,提高社会的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人民交通出版社;

《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2011年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人民交通出版社;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人民交通出版社;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G E50-2006),民交通出版社;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例2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施工方案

本标段以基底处理为导向,以深挖路基施工和高边坡开挖为重点,并采用综合机械化作业,分区段平行流水施工。路基填、挖方量较大,填方、挖方较为分散,划分两个施工队伍完成。按照工程进度安排,实行施工队伍动态管理。

2、填方路基施工方法及工艺

2.1施工方法

采用纵向分段水平分层填筑,挖掘机或装载机装车,自卸汽车运输,推土机配合平地机平整,振动压路机压实。

2.2施工工艺

(1)基底处理:采用人工配合推土机或平地机清除地表,并进行基底碾压。

(2)分层填筑:划分施工段,挂线控制每层松铺厚度,分层填筑。

(3)摊铺平整:采用推土机摊铺初平。

(4)洒水晾晒:对填料进行洒水晾晒,含水量控制在最佳含水量的±2%范围内。

(5)碾压夯实:碾压采用大吨位重型振动压路机进行。

(6)质量检测:每一层填土压实后,及时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填筑上一层。

(7)路基整修:包括路基横坡度、平整度、边坡等整修内容。

3、挖方路基施工方法及工艺

3.1施工方法

土方开挖分层进行、采用挖掘机或推土机配合装载机开挖装车,自卸汽车运输。一般区段采用单层纵向全宽挖法开挖;深路堑开挖时,采用分层纵向错台开挖。

3.2施工工艺

(1)测量放样:用全站仪放线定点,水准仪测高程,标定开挖线。

(2)挖掘机开挖:自上而下分层开挖,预留20~30cm人工刷坡。

(3)自卸车运料:对挖方料进行利用方或弃方处理,运送到指定地点。

(4)整修边坡、挖排水沟:平地机辅助人工刷坡,开挖平台排水沟。

(5)附属工程、边沟:开挖至规定断面后,进行防护等附属工程施工。

3.3石方开挖

本标段石方开挖采用爆破为主,松土器为辅的方法开挖。爆破方案采用深孔梯段爆破(周边用预裂爆破)法和手风钻浅孔爆破(周边用光面爆破)法开挖爆破方案。

4、特殊路基处理

4.1特殊路基处理方案

本合同段路基所经过区段出现特殊路基,处理的型式及施工处理方案有:①湿陷性地基: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处理方案为强夯夯实;对于低液限黏土的湿陷性地基,采取路床翻松掺5%生石灰30 cm厚翻压实。②路基填挖结合处:路基纵向填挖结合交界处应修成台阶,台阶宽度和高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横向填挖交界处也修成台阶;高填方路基在填高4 m处用冲击压路机补压3遍。③软土地基:路基范围内采用换填矿渣,并用冲击压路机压实,软土路基施工应避免在雨季施工,同时应加强现场排水。

4.2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

4.2.1施工方法

对于可能出现的湿陷性黄土路基,将按照有关规范经业主同意,采用人工配合机械施工,对不同地段进行冲击碾压处理。

4.2.2施工工艺

(1)清理地表:人工配合推土机清除地表杂物。

(2)测量放样:用全站仪放出冲击碾压范围和路中线,并用水准仪测定原地面标高。

(3)根据设计要求,采用冲击压路机冲击碾压,满足设计要求。

(4)测量检测:测定标高,计算下沉量。

(5)压实度检测:用环刀法或灌砂法测定压实度,符合规范要求。

5、路基排水工程

5.1施工方案

根据路基填筑和路堑开挖的施工情况,适时进行路基排水设施的施工。

5.2施工方法

5.2.1边沟、排水沟

(1)基坑开挖:其位置、断面尺寸、坡度要符合设计要求,沟壁必须平整、坚实;沟底应平顺、排水畅通,无阻水现象。

(2)浆砌前,沟内松土、杂物要清净,积水要疏干,淤泥要清除。沟底夯实,沟壁拍实。

(3)浆砌挂线,采用挤浆法施工。

(4)浆砌的水沟大面平整、平顺,浆砌厚度达到设计要求。

(5)排水沟与原有排水系统相连。

5.2.2急流槽

(1)急流槽较长时,分段砌筑,每段长度一般为5~10 m,接头处用防水材料填缝,确保密实无空隙。

(2)为降低纵坡很大的急流槽中水流的流速,采用人工加糙的方式进行处理。

6、确保路基填前原地面处理

(1)路基用地范围的原地面,按照规范或规程所规定的要求要认真进行清表处理,用推土机把原地面的杂草、腐殖土、树根、建造垃圾等要彻底清除掉,清除厚度一般少于30 cm,具体路基设计文件中都有要求,同时应整平碾压,压实度必须达到90%以上。对填挖范围内的障碍物拆除,原地面如有坑洞、墓穴、地下管线等都必须采取措施处理好并填实。

(2)底路堤压实度的控制,从路槽底面高程以下算起,80 cm范围内压实度分别达到以下标准:高速公路、一级公路:≥96%;二级公路:≥95%;三、四级公路:≥94%。80~150 cm范围内压实度分别达到以下标准:高速公路、一级公路:≥94%;二级公路:≥94%;三、四级公路:≥93%。填土高度达到>150 cm时:高速公路、一级公路:≥93%;二级公路:≥92%;三、四级公路:≥90%。

(3)对自然坡度陡于1:1.5的地面,必须采取超挖原地面至坚硬土层形成不少于2 m宽的台阶,并分层填筑时台阶部分也达到以上要求的压实度。对自然坡度陡于1:2.5的地面应进行抗滑稳定性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路基的整体稳定性。

(4)地形复杂地段,必须先清表再开挖台阶后把虚土去除,才可先填坑穴部分,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例3

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lI-78)根据1971年以前8次大地震的数据,参考美国、日本的有关研究成果给出了以临界标准贯人击数为指标的砂土液化判别公式。现行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Il-89)通过对海城、唐山地震的系统研究,结合国外大量资料,对原规范进行了修改,采用了两步评判原则,并对临界标贯击数公式进行了修改,使之更符合实际。在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中,对此又进行了补充,给出了液化比贯入阻力临界值和液化剪切波速临界值公式,用来进行液化判别。在公路工程中,基本上沿用上述两步评判原则,采用了临界标贯击数判别方法,并根据公路工程中的研究成果,给出了临界标贯击数的计算公式。这些规范在我国工程界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强夯法在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确定

强夯法处理地基是20世纪60年代末Menard技术公司首先创立的,该方法将80-400kN重锤从落距6-40m处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从而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强夯法常用来加固碎石、砂土、粘性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等各类地基土。由于其具有设备简单、施工速度快、适用范围广、节约三材、经济可行、效果显著等优点,经过20多年来的应用与发展,强夯法处理地基受到各国工程界的重视,并得以迅速推广,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强夯处理的对象(即地基土)非常复杂,一般认为不可能建立对各类地基土均适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但对地基处理中经常遇到的几种类型土,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实践证明,用强夯法加固地基,一定要根据现场的地质条件和工程使用要求,正确选用强夯参数,一般通过试验来确定以下强夯参数:

(1)有效加固深度:有效加固深度既是选择地基处理方法的重要依据,又反映了处理效果。

(2)单击夯击能:单击夯击能等于锤重×落距。

(3)最佳夯击能:从理论上讲,在最佳夯击能作用下,地基土中出现的孔隙水压力达到土的自重压力,这样的夯击能称最佳夯击能。因此可根据孔隙水压力的叠加值来确定最佳夯击能。

(4)夯击遍数: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地基土渗透系数低,含水量高,需分3-4遍夯击,反之可分两遍夯击,最后再以低能量“搭夯”一遍,其目的是将松动的表层土夯实。

(5)间歇时间:所谓间歇时间,是指相邻夯击两遍之间的时间间隔。

(6)夯点布置和夯点间距:为了使夯后地基比较均匀,对于较大面积的强夯处理,夯击点一般可按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夯击点,这样布置比较规整,也便于强夯施工。由于基础的应力扩散作用,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基础范围,其具体放大范围,可根据构筑物类型和重要性等因素考虑确定。

二、强夯法设计要点

(1)强夯技术参数的确定。强夯法虽然已在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至今尚无一套非常成熟的设计计算方法,一般应参照国内强夯法加固地基的成功经验,初步确定各类地基的强夯参数,在强夯施工前,选择代表性路段(夯区)进行试夯,以确定合理的强夯参数与施工工艺。强夯法的主要设计参数包括:锤重、落距、垫层材料与厚度,有效加固深度、夯击能、夯击次数、夯击遍数、间隔时间、夯击点布置和处理范围等。

(2)施工质量控制。强夯地基的质量检验,包括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测和夯后地基的质量检验,其施工过程检验指标分别为施工控制夯沉量和有效处理深度。强夯施工结束后,间隔2周对地基加固质量进行检验,检验频率为每100m一个断面,每断面检验3点,其中路中一点、左右边坡坡脚各一点,检验方法可选用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动力触探试验及现场荷载试验等方法并结合室内土工试验。检测深度不小于设计处理深度。

三、强夯法处理液化地基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1、施工单位选择

对参与施工的强夯施工单位,各施工标段中标单位要先审查其施工资质、信誉和业绩,并附有前业主对该单位的书面评价报告,任何单位不得将强夯分包给个人施工。

2、施工准备

编写施工组织设计,经驻地监理组审查,监理组提出书面审查意见,报总监代表审批同意方可施工。

3、施工管理

(1)施工单位要按设计图要求编制夯点编号图,编号图要清晰、规范、科学。

(2)施工单位必须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现场操作人员必须戴安全帽,并对施工机械定期作安全检查。在强夯区四周要设置醒目的危险警告标志和安全管理措施,不允许行人和非施工车辆进入强夯区,以确保操作员、过往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3)施工单位要对强夯机械进行编号,每台强夯机械必须持有监理组发放的《施工许可证》方可进行强夯施工。

(4)施工单位除在强夯机械上挂《施工许可证》外,还必须挂有《机械操作主要人员》和《施工技术参数》两块醒目的牌子,进行机械操作的主要人员必须挂牌上岗。

(5)施工单位要制定施工要点供现场人员执行。

(6)铺设垫层前要对原地面进行清表并整平,且要按每20米一个断面,每个断面5个规定测点,测量清表后标高。

(7)用水准仪测量垫层铺设前、后的对应测点标高,初步确定垫层厚度,每20米一个断面,每个断面5个规定测点,再按每断面挖1处探坑,进一步确定垫层厚度(控坑必须在测点位置上)。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例4

控制和消除民用建筑工程质量通病,是建筑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共识。控制工程质量通病,应从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入手,以便工程全过程的施工环节均能按照强制性标准和指标进行施工作业,才能严格控制和提高民用建筑的工程质量。广义地来说:质量通病的范围很广,因此,针对民用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本文只对近年工作中看到的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常见施工现象与施工措施做出表述,不涉及责任主体行为监管方面内容。

1 民用建筑地基与基础质量措施与施工控制

结构工程一般以地基基础处理方法、基坑开挖方法以及天然地基夹层处理、换填地基、复合地基、桩基础以及降水常见问题的质量控制。另外建筑中由于地理地形所处地貌的不同,地基也呈现其特殊性,我国特殊(目前已查明定性的土壤结构)地基有软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红粘土地基、多年冻土地基、有机质土和泥炭土地基等;另外还分非均匀地基、山区地基、可液化地基以及大面积人工填土地基等等,都对民用建筑地基基础施工和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民用建筑施工中对地基处理目的与意义在于提高地基强度,从而减少地基变形、降低地基渗透性和避免地基液化。

1、常见地基处理施工措施

地基处理应选择有标准依据并且可靠的方法,以便于施工及检查;基坑开挖、支护应有施工方案,深基坑超过5m(含5m)应按建设部规定对施工方案经专家论证(施工企业组织,5人以上);换填地基在复杂地基挖到标高后也应查明夹层情况,或由勘察、设计明确可以不考虑夹层情况的换填厚度(夹层太多、太厚时);换填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对换填地基要注重施工质量的控制,一般以压实系数控制,应通过压实系数确定压实机械的速度、振动、压实遍数等参数,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控制。换填完成后,以分层压实系数和静载试验所得的承载力特征值反映换填质量,也可辅以动力触探的方法查明换填质量。应根据各种复合地基的适用范围,选择较为常用的复合地基,以免造成返工等不必要的损失。桩基础应选择便于检查、可靠的类型。对于大直径端承型灌注桩应注意桩与墩的区别。桩长大于6m,桩长与扩大头直径的比值大于3为桩,否则应按墩考虑。另外,勘察、设计规范要求成孔后勘察、设计人员应逐个验孔。桩基础成桩后应检验桩身质量和承载力,应符合《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及相关标准的规定。施工时应做好基坑开挖、支护、排水、浇筑混凝土(止水带、后浇带留设,大体积砼施工,基坑回填)等工作。

2、地基处理设计程序和处理方法

将局部软弱层或硬物尽可能挖除,回填与天然土压缩性相近的材料,分层夯实;处理后的地基应保证建筑物各部位沉降量趋于一致,以减少地基的不均匀下沉。对于范围和深度较大的软土坑,由于回填材料与天然地基密实度相差较大,会造成基础不均匀下沉,所以还要考虑加强上部结构的强度,以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内力。在防潮层下设钢筋混凝土或钢筋砖圈梁。

当桩基或部分基槽下有基岩、旧墙基、老灰土、压实路面等硬土或坚硬物时,首先在基坑、地槽范围内尽可能地挖除,以免基础局部落在硬物上造成不均匀沉降使上部建筑物开裂。硬土、硬物挖除后,若深度小于1.5m时,可用砂、砂卵石或灰土回填;若长度大于5m时,则将槽底做1∶2踏步,灰土垫层与两端紧密连接,然后做深基础。

2 民用建筑主体结构的质量措施与施工控制

主体结构质量控制的要点主要有:模板、钢筋、混凝土、砌体以及后锚固与加固五个方面。

1、模板质量措施与施工控制

模板是形成混凝土结构的一道重要工序,也是易造成安全事故和混凝土结构缺陷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劳务社会化、过去缺乏标准约束,模板也是较为失控的一道工序。应从施工准备阶段建设、监理单位就督促施工单位贯彻、执行。应按标准要求进行模板设计,要有可操作性的模板施工及拆除方案(对模板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要有具体措施来保证)。对模板立柱的间距、排距、竖向和水平剪刀撑、斜撑、水平拉杆和扫地杆设置,与结构的连接应符合强制性标准条文规定。如:超高大模板(高8m,或跨度18m,或施工总荷载大于10kN/m2,或集中

线荷载大于15kN/m)高大模板工程除应符合《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外,还应符合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要求。在没有计算依据的情况下,必须保持2层支撑。

2、钢筋强度要求以及工艺检验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实施后,抗震设防的建筑使用的钢筋应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HRB335E、HRB400E钢筋。在生产、市场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进场验收应满足全部抗震性能指标要求(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冷弯、强屈比、屈标比、最大力总伸长率共7项指标)。委托钢筋外加工应注意钢筋原材料的见证取样送检,符合指标要求才能使用,加工过程中注意控制钢筋冷拉伸长率。同样由于劳务社会化的原因,钢筋绑扎的一些关键构造部位,如箍筋加密、附加钢筋、顶层框架梁柱节点等部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应加强检查,以满足设计图纸及验收规范的要求。

3、混凝土施工工艺的技术指标

预拌混凝土采用泵送施工应按标准要求,布料均匀、振捣密实、滚筒滚压、多次搓平(掌握覆盖塑料布的时间)。对混凝土构件的缺陷处理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规定,不应长期放置不处理,或随劳务随拆模随涂抹。出现砖与砂浆间的缝隙。蒸压粉煤灰砖砌体的砌筑质量应进行现场实体检测。现场实体检测应按照《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50315检测砌体抗剪强度。蒸压粉煤灰砖砌体验收前,建设单位应提供现场实体检测报告。为避免大量返工,应尽早进行现场实体检测。

5、后锚固与加固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例5

1 前言

在路桥连接部位,连接处的施工是重要部分。因为道路与桥梁在建筑工艺上存在差别,地基的情况也有个巨大差异,但是公路与桥梁通过的载荷是相同的,这样就会在作用面上渐渐形成不同的差异,出现不均匀沉降情况。这种现象会影响公路和桥梁的安全,在上面行驶的汽车等容易引发跳车现象。跳车现象影响着汽车的安全驾驶,如果在会车时发生跳车现象,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找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并在今后的施工时避免出现此类现象,有很重要的意义。

2 路桥过渡面不均匀沉降原因分析

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发生对车辆安全行驶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导致该问题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通常该问题还是多种因素共同所致,具体来说,其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结构设计不合理

路桥建设中在过渡面的设计中,搭板式设计最为普遍。这种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不均匀沉降现象。但是如果搭板出现断裂,就会出现严重的不均匀沉降。所以搭板设计还不够完善。然而在有规定上,也没有相应的具体的规定,没有对搭板长度,强度的严格规定。这让施工选择搭板时,并没有可靠的参考因素,只能依靠设计者的经验和判断。

2.2 材料质量不合格

材料不合格是出现道桥过渡面出现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重视原材料的质量,导致建设后强度不够,同时验收时不细致,走过场,导致工程质量低。在大型车辆多次碾压下,就十分容易等搭板断裂,混凝土风化等问题。所以材料质量的控制十分重要。

2.3 压实度未能满足要求

压实度不达标是过渡面不均匀沉降的又一巨大诱因,在工程质量的调查研究中,压实度不足是不均匀沉降最大的最终祸首。压实的流程不当,压实机械车辆的应用不准确,不进行工程试验环节等原因导致了压实度不良。压实度不足导致地基软,在车辆和货物的重压之下导致地基下陷,从而引发上层混凝土连接部分断裂。应该选择工作性能稳定的设备机械,提高压实工作的认识程度,重视压实的意义,保障压实工作满足质量标准。

2.4 软土地基处理不到位

软土地基是道路施工的基础工作,只有做好基础才能做好后续工作,软土地基没有打好,导致上面的混凝土受力不均匀,容易发生断裂,从而在路桥过渡面出现不均匀沉降。从而引发汽车行驶到该处出现跳车现象,不利于汽车驾驶员驾驶汽车的稳定性,同时对驾驶的舒适性也带来破坏。软土地基处理不到位主要是因为为了加快施工进程,地质探测没做到位,钻孔深度不够,不能满足软土地基建设的要求。从而引发软土地基的工作做得不好,处理不够。

2.5 施工人员的素质偏低

施工人员素质偏低,对路桥过渡段的施工技术和规范要求掌握不全面,未能严格根据规范标准开展施工,存在违规违章操作,影响工程质量提高。另外,施工现场管理监督不到位,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和应对,也会影响工程质量,导致过渡面不均匀沉降问题发生。

3 路桥过渡面不均匀沉降的防治对策

解决过渡面的沉降问题要从原因出发,针对病症抓药。要结合本身工程的特点,注意设计工作,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加强原材料质量的监管,注重软土地基的建设,提高施工人员素质,保障工程质量。

3.1 做好过渡面设计工作,有效指导施工

做好过渡面设计工作,确保过渡面长度合格,强度满足相关规范要求,为提高施工质量奠定基础。施工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对过渡面施工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有效指导过渡面施工,促进施工任务顺利完成。做好过渡面沉降试验,将不均匀沉降严格控制在相关范围内,满足施工规范要求,为提高工程质量奠定基础。

3.2 加强材料试验检测,确保材料质量合格

做好过渡面施工材料采购工作,从质量可靠的供应商中采购材料。加强水泥、砂石等材料试验检测,确保各项指标合格,满足施工规范要求。对施工现场材料也要做好抽检工作,确保质量合格。要合理选择各种材料类别,确保其质量符合施工规范要求,能满足施工需要,为提高过渡面压实度,提高工程质量,预防不均匀沉降现象奠定基础。

3.3 做好过渡面压实工作,确保压实度合格

为提高压实度,要合理选用碾压机械设备,确保路桥台背路堤与护坡施工同时进行,采用分层填筑和压实方式,一层填筑完成,并且碾压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下一层碾压施工。分层压实过程中,每层松铺厚度控制在20cm为宜。做好取土、卸土、填土施工工作,然后适当洒水,确保在最佳含水量情况下碾压,摊铺完成后用压路机进行碾压,一般碾压3-5遍为宜。碾压完成后进行压实度检测,确保每层压实度质量合格,满足施工规范要求。碾压施工中,监理人员要加强现场检测,确保各类材料质量合格,满足施工需要,对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保证过渡面压实度,实现对不均匀沉降的有效预防。

3.4 重视软土地基处理,提高过渡面工程质量

做好施工现场地质勘查工作,根据软土地基不同类型,合理选用相应的处理方法。常用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有置换法、排水固结法、竖向加固法、灌浆加固法等。施工中应该根据过渡面软土地基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相应的处理方式,确保地基稳固可靠。同时在软土地基处理时,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开展工作,把握工艺流程和施工要点,促进处理效果提升,从而保证路桥过渡面施工效果,预防不均匀沉降问题发生,为提高路桥过渡面工程质量奠定基础。

3.5 加强施工队伍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综合素质

注重加强施工队伍建设工作,引进技术水平高,遵循各项规章制度的施工人员,促进施工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同时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管理与培训,促进施工人员综合素质提升,让他们更好掌握路桥过渡面施工技术和规范流程,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开展各项工作,遵循工艺要求,保证施工质量。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和监督,对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避免违规违章操作情况发生。

结束语

路桥过渡面不均匀沉降现象影响了道路的美观,也对通过的汽车的安全性留下了隐患。这种现象有很多种原因造成,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就要在方方面面都做的好。在施工前做好搭板的设计,采用良好的材料,夯实地基,加强人员的培养。路面过渡面问题也是对施工队伍的综合考验,需要施工部门相互合作,相互监督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例6

路地基处理积累了丰富经验,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高速公路地基处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

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C桩)概述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是指采用离心成型的先张法预应力管桩。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分为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桩)、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PC桩)和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PTC桩)。本文所述PC桩是指离心混凝土强度低于C80且不低于C60的管桩。PC桩按桩身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值或其抗弯性能分为A型、AB型、B型和C型,其抗弯性能依次增强。管桩桩尖分为十字型桩尖(用a表示)和开口型桩尖(用b表示)。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受港澳地区的影响,我国华南尤其是广东地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得到迅速推广。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经济和各类工程建设的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已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铁路、水利和港口码头等工程建设中,尤其以工业与民用建筑用量最大。海滨大道南段二期工程作为沿海高速的组成部分和滨海新区骨架路网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区南北向交通大动脉。在本工程中第一次大规模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进行地基处理,取得良好效果,其具体桩型为PC-C400(95)-La型管桩,即C型、外径为400mm、壁厚95mm的十字型桩尖PC桩。

2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C桩)的优点

天津高速公路的常规软基深层地基处理以水泥搅拌桩和高压旋喷桩等加固土桩为主。海滨大道南段二期工程大规模采用PC桩进行地基处理是天津高速公路的首次尝试与创新,与加固土桩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规格一致,质量可靠。PC桩均按国标、地标或各相关图集采用工厂预制的生产方式,产品出厂前经过检测,质量能得到保证。

(2)施工方便快速,制约因素少。PC桩一般采用锤击法或静压法施工,受地空物影响较小,可在狭窄的空间施工。

(3)污染小。相对加固土桩而言,PC桩施工不会产生水泥浆液等污染;如果PC桩采用静压法施工,还能减小噪音污染。

(4)对周围地基扰动小。加固土桩施工时对周围地基扰动影响较大,如果周围的管线和桥台等构筑物被挤偏移位,将会造成质量事故。PC桩为空心桩,壁厚相对于管径来说小很多,施工时对地基扰动影响小。

(5)成桩质量好。加固土桩往往受土质条件、施工工艺和施工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成桩强度和桩长难以得到保证。PC桩由于是预制产品,质量完全能得到保证。

(6)检测周期短。加固土桩一般施工完成后28天方能进行质量检测。PC桩施工完成后即可进行单桩承载力和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大大提高了施工进度。

3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C桩)工程应用

海滨大道南段二期工程大规模采用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C桩)进行地基处理。该工程范围内多为虾池及水塘,天然地基承载力约为70~90KPa。地表以下多为软土和天然含水量大的黏土,压缩系数约为0.91~1.08,属于高压缩性软弱土,地质条件较差。根据地基处理部位不同,PC桩主要应用于以下几方面:

(1)桥头地基处理。本工程桥头填土高度均大于4.5m,根据地质资料计算分析,为满足路基稳定和工后沉降要求,须采取地基深层处理。桥头地基处理PC桩采用正三角形布桩,主路基的投影范围内施打长桩,路基边坡投影范围内施打短桩;同时主路基投影范围内的桩长沿远离桥头纵向分三个区间逐级递减。桩长和桩距须根据地质资料计算分析后确定,桩长应穿透软弱土层到达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边坡短桩还应穿透最不利破裂面2m以上。PC桩顶设置C25混凝土托板,尺寸为:1.0×1.0×0.3m,内设Φ10@10×10钢筋网;在托板下设置400×400×4mm钢板。托板上设置50cm厚碎石褥垫层,并在碎石褥垫层中部铺设一层土工格栅。桩和桩间同受力,协调应力应变,形成良好的复合地基。桥头地基处理横断面示意图详见图1,设置托板的PC桩大样图详见图2。

图1桥头地基处理横断面示意图图2设置托板的PC桩大样图

(2)老路加宽地基处理。本工程有近15Km为利用现状海防路进行拼接加宽。现状海防路两侧多为虾池及水塘,加宽段路基填土高度大于4m的段落占了较大比重,采取浅层换填的地基处理方式难以保证路基稳定和原有路基与加宽路基的路拱横坡度的工后增大值不大于0.5%的要求。现状海防路通车近十年,已基本或绝大部分完成了地基固结沉降,路基加宽范围内的软土地基处理宜采用深层地基处理。本工程老路加宽段落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和填土高度分别采用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和PC桩深层地基处理。采用PC桩段落,PC桩为正三角形布桩,主路基的投影范围内施打长桩,路基边坡投影范围内施打短桩,桩长和桩距须根据地质资料计算分析后确定。PC桩顶同上设置C25混凝土托板、50cm碎石褥垫层和土工格栅。老路加宽地基处理横断面示意图详见图3。

图3老路加宽地基处理横断面示意图

(3)边坡稳定地基处理。本工程K15+800~K15+841.492段落位于一取土坑,从坑底算起填土高度约为7.5m。经计算分析工后沉降能满足规范要求,但路基边坡稳定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本着保证质量安全经济的原则,在路基边坡投影范围内施打PC桩进行边坡稳定加固,桩顶不设置托板。桩长和桩距须根据地质条件计算分析后确定。本工程桩长取20m,桩距取1.4m,正三角形布桩,辅以路基加筋,共同提高路基稳定性。边坡稳定地基处理横断面示意图详见图4。

图4边坡稳定地基处理横断面示意图

此外,PC桩还应用于海滨大道南段二期工程的涵洞和通道的深层地基处理,在此不一一赘述。

4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C桩)施工质量检测

4.1PC桩质量标准按表1规定检查。

表1PC桩质量标准

4.2桩身完整性检测采用以下方法:

(1)工程桩桩身完整性检测验收采用低应变法。

(2)低应变法检测桩身数不应小于总桩数的5%,且不得小于10根。

(3)低应变反射方法宜在管桩侧壁的不同方向分别进行敲击、接收试验,并对比其信号的一致性。

(4)当检测发现桩身完整性不满足相应要求时,应分析原因,必要时进行扩大检测。

4.3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及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

(1)采用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在同一条件下的试桩数量不小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小于3根,工程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小于2根。

(2)PC桩采用正三角形布桩,不同桩长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要求见表2。

表2PC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要求

结束语:

海滨大道南段二期工程深层地基处理使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超过57万m。该工程经过不足两年的建设期已于2010年12月交工投入使用,目前路基使用状况良好,PC桩地基处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工程是天津第一条大规模使用PC桩的高速公路,希望对其他工程有借鉴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03SG409,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例7

Abstract: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fully preparation and construction before the strict process control, seek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quality of the high embankment diseases.

Keywords: high embankment disease control

中图分类号:S435.1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行业的快速发展,新建公路尤其是山区高速公路的日益增多,路基高填方处理问题较之过去十年就显得更容易遇到。公路竣工后,在车辆日积月累的重复荷载作用下,路基常出现路基整体下沉或局部沉降、路基纵横向开裂、路基滑动或者边坡滑坍病害等,特别是桥涵结构物台背回填与路基填方交接处、填方与挖方交接处,路基下沉尤为突出。本文对新建、改建过程中涉及到的高填方路基进行分析,找出路填常见病害的原因,提出预防治理病害的方案,以供公路建设者借鉴参考。

1 高填方路堤的定义

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表3.3.5所列数值,当边坡总高度大于20m(土石质填料)和12m(砂、砾填料)时,宜进行稳定性验算。因此,20m和12m(砂、砾填料)可视为高填路堤的分界值。再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5.6.1条规定:水稻田或长年积水地带,用细粒土填筑路堤高度在6m以上,其他地带填土或填石路堤高度在20m以上时,按高填路堤施工。据此,高填方路堤与低填方路堤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高填方路堤的稳定不仅与边坡高度有关,也与路基填料及其性质、边坡坡度、地基所处水文地质状况、路基压实机具、施工方法等有关。

2 高填方路堤下沉的原因

2.1 设计方面的原因:

不良地质地段土基强度低、承载力低,设计处理不当,土基易于产生压缩沉降或挤压移位,导致高填方路堤沉降变形,路线穿越宽浅游荡性的河床时,路基与桥梁衔接处填土较高,路基填筑与桥梁修建所涉材料弹性模量相差较大。高填方路段纵、横向排水设计考虑不周,易造成路基两侧长期积水而降低地基承载力,使路基沉降。高边坡路堤坡脚防护与加固不妥。路基排水系统设计不完善,在路基范围内排水不良会引起路基填土含水量大、土质松软、强度降低、边坡坍塌、堤身沉陷或滑动以及产生冻害等。对扩改建工程,新旧路连接处未按要求作特别处理,留下隐患,可能出现整体下沉或局部沉陷,影响公路的正常使用。

2.2 施工方面的原因。

原地面未彻底处理:未清除草根、树根、淤泥等不良土壤,地基压实度不足等因素,在静、动荷载的作用下,使路基沉降变形。不良地质路段未予以处理或处理不当而导致路基沉降变形。

路基排水方面的原因:高填方地段地面线多位于低洼处,常常积水,尤其是下雨天,使土基常时间浸泡,土基含水量大,排水不良,路基施工前未认真做好临时排水设施建设与永久性排水系统的有机结合,使得路基排水系统不畅通,长期积水浸泡路基致使地基和路基土承载力降低,导致沉降发生。

2.3 施工工艺方面的原因。

填筑顺序不当。在高填方路堤施工中,填层超厚或未严格按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工艺施工,路基压实度不足而导致路基沉降变形;未全断面范围均匀分层填筑,而是先填半幅,后填另半幅而发生不均匀沉降。高填方路基在分层填筑时,没有按照相关规范或设计要求的厚度进行铺筑,随意加厚铺筑厚度;压实机具按规定的碾压遍数压实时,压实度达不到规范规定的要求,当填筑到路基设计高程时,必然产生累计的沉降变形,在重复荷载与填料自重作用下产生下沉。

施工组织安排不当,先施工低填方路堤,后施工高填方路堤,往往高填方路堤施工完成后就立即铺路面,路基没有足够的时间沉降固结,而使路面使用不久就沉陷。

2.4 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原因。

施工过程中,质量与技术方面的管理力度不够,现场技术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技术质量监督力度不足,施工单位疲于应付,施工单位刻意减少压实度的抽检频率,甚至不惜伪造试验资料敷衍检查;施工现场混乱无序导致工程质量降低,加大了施工过程中的隐患,甚至造成大的质量事故,危及了路基的稳定性。

2.5 施工技术处理方面的原因。

高填方路堤施工中的纵横向搭接未按规范处理,搭接不正确导致路基的不均匀沉降而出现裂缝。路基两侧超宽填筑不够,整修时采用“贴补法”,补填土不易与原边坡土结合紧密而且难以压实,整体性差。

3 高填方下沉的防治措施

3.1 路线选线中,在坚持路线总体走向通过主要控制点的原则下,因地形、地质环境布设路线,尽量避让不良地质地段,不需要追求高指标的线形,努力做到线形指标搭配合理,即可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3.2 路基若通过耕地、水田,施工时必须做填前碾压,如果有机质含量和其他杂物多而不易压实,应挖除换填;如果地基为松软土,通过对原地进行常规的填前碾压不能满足稳定和沉降要求时,要按《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向监理工程师提出对软弱土进行加固处治。

3.3 高填方路堤的填料。对高填方路基路段施工在填料料场选择时,除按规范要求的液限、塑性指数、含水量和CBR等指标外,还应根据填料的性质(如:水稳性承载能力)综合选择水稳性好、干密度大、承载能力高的砾石类土填筑路基为宜。在路基填筑前必须将料场盖山土清除干净,防止树根、杂草、种植土等混填于路基之中。施工中严格控制填料含水量,严禁过湿的土填于路基之上;且要求不同土质分层填筑,剔除填料中超大颗粒,以保证各点密实度均匀一致。

路堤施工中,各施工层表面不应有积水,填方路堤应根据土质情况和施工时气候状况设置2%~4%的双向或单向排水横坡,及时排走雨水。施工前,应先做好截水沟、排水沟等排水及防渗设施,坡脚避免遭受水的冲刷(排水沟边缘距路基坡脚不小于2m)。

3.4 施工和监理严格遵照有关规章制度进行,不盲目的赶工期,抢进度。施工单位应配备完善的施工组织和质量检验体系,专业人员持证上岗。在压实过程中,施工单位自检人员应按规定的频率逐层检查路基的压实度。

3.5 旧路加宽时,清除边坡上的杂草,并沿旧路边坡挖成向内倾斜的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1.0m。填方分段施工两段交接处,则先填段应留台阶与后填段分层阶梯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2m。半填半挖路段按规范要求设置台阶并分层压实,提高路堤的整体稳定性。

3.6 路基施工应超宽填筑,超宽碾压。一般较设计宽度每侧超宽不小于30cm,以确保边坡密实;路基亏坡,整修时开台阶,分层填筑压实,严禁贴补,确保路基的整体性和边坡密实。每层填筑上料前要根据设计边坡线实地放出路堤填筑边线。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例8

一、填方路基施工一般规定

填方路基在施工前应按照有关规定将原地面上的杂草、生活杂物、淤泥等清理干净,如果天然路基含水量过大时,还需对路基进行排水干燥处理。填方路基范围内存在坑洞及墓穴时,应选用与原地基材料性质相近的材料进行回填压实处理,切忌应付处理,不能错过任何一处潜在的坑洞,以防日后路面施工及道路使用过程中发生路面坍塌事故;路面地基为软土、农耕土地或者松土时,应先将有机土和松软种植土清理后进行整平工作。如果路基耕地深度较大时,可考虑进行注浆处理或者将路基范围内的耕地土进行翻挖处理,将体积较大的土块敲碎、整平、压实;对路基自然土进行土体强度及渗水性试验,如果强度过低可考虑进行整体换土工作;若果渗水严重,应按照规范进行堵水排水防水处理。

当天然路基宽度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可考虑进行人工加宽,路基加宽时应注意:路基加宽范围内的填土性质应与原路基填土性质大概相同,宜选用渗水性较好的土;直接作为路基填料的土体含水量必须符合规范要求,液限应小于50,塑性指数应小于26;为了减少对耕地的破坏,填方土可考虑采用工业废渣,如粉煤灰、钢渣等,在采用这些工业废渣进行填方施工前应对这些材料进行有害物质检验、PH值检验等。

二、路基填方施工工艺

1.填方施工前准备工作

对设计施工图进行复查,重点对勘查出的地质灾害处进行复验,一般情况下应对地质条件进行全面的测量,一旦发现设计勘查单位未发现的地质灾害时立即向监理和设计单位汇报,一同商讨确定改进施工方案;填方施工前应按照施工文件,在监理工程师的监理下对填方材料及路基基底进行土工试验,根据规范要求进行试验,内容包括:颗粒粗细试验、密度试验、相对密度试验、含水量试验、有机物含量试验、含盐量试验,PH值试验及密实度试验等;沿途管线定位及加固。在填方施工前应对路基下的管线进行勘查测量,确定管线的具置并对管线进行加固,以防填方施工中对管线造成严重损坏,引起重大损失;施工测量。对设计单位提供的原有导线点进行复核,如果现场施工条件复杂应适当增加测量点加密处理,测量点间在保证道路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应能互相通视。根据每一桩号对应计算出的路基宽度放出路基边线,在路基边线基础上加宽500mm作为填方边线。

2.填方施工临时排水设施

施工时可在已确定的填方路基边线施作400mm以上的土埂,以阻隔作业范围外的地表水,并设置临时排水沟,将施工工程中产生的施工废水及地下渗水导入排水沟,将水排出填方路基范围外。

3.沉降观测

施工前在沉降区范围以外稳定区域内设置两处以上的沉降观测点,用全站仪和水准仪测出基点的标高;在路堤坡脚处每隔200m对称设置3个观测点,在路基填方施工前根据先前确定的基点标高用全站仪观测出测点的初始位置,精确记录数据。在路基填方施工过程中,地质条件较好时每两天进行一次观测;如若地质条件很差时,则每天都须进行一次测量,并记录相关测量数据。当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的水平或者竖直位移超出规范要求时,表明地基已经处于不稳定状态,应立即停止施工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以稳定路基变形。

4.铺筑试验路段最佳路基压实方案的确定

影响路基压实的因素多种复杂,主要包括:土的含水率、土的密度、土力学性质、土级配及基地层的强度。路基碾压过程中,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压实方案的确定工作难度加大,因此在填方施工中应选择不同施工方案进行试验以确定最佳压实方案。路基试验目的是找出最经济压实方案,具体说就是确定铺层厚度后压实次数最佳比值。试验路段应设置在地质条件和断面形式都具有一定特殊性和代表性的地段,路段长度应大于100m。

在试验路段应再次确定松铺厚度、路基平整度和含水率。碾压时直线段应遵循从两边向中间的原则,小半径曲线由内侧向外侧碾压。碾压应确保无漏压、无死角。振动轧路机的明显缺点是碾压后的路面比较疏松,可在振动碾压完成后慢速静压一遍以弥补这种缺陷。

5.材料运输及卸料

填方施工应分层进行,施工中应对石料运输工作进行科学的施工组织,确定好效率最高的石料运输路线,专业施工技术人员对石料运输和卸料进行调度指挥,遵循先低后高,先两侧后中央的原则卸料,边卸料边用大型推土机摊平,个别不平整处应人工找平。当石料继配差、空隙较大时可考虑用石渣和中粗砂进行填补。填补后用水压力冲实,新产生缝隙再用上述材料填满,如此反复数次直到缝隙密实为止。水田或者软土条件下的路基应在基本处理完成后在天然路基上用较大石块铺填一层加固层,再用石渣和粗砂进行找平填缝处理。

三、施工注意事项

1.填方路基施工质量

填层厚度和宽度须严格控制,填方分层进行,在每层初平完成后,应对填层厚度和宽度进行检查,确保每层填方厚度都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如果超厚就行削薄处理,若厚度不足则进行复填处理;路基填方施工时应确保专业施工人员全过程指挥,确保填层厚度、平整度、压实度等指标符合要求;对填方土质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填土质量,一定不能含有有害杂质及有害未处理的劣质土。当填土质量有差别时,应将强度低透水性差的土置于底层,相反将强度高透水性高的土置于上层;做好填方路基施工范围内的排水工作,根据设计布置好横向排水坡和路基两旁的排水沟,避免路基和路堤边坡受到冲刷。

2.填方路基施工安全

施工中的各部门各人员都必须进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机械设备操作运行一定要听从调度员指挥,防止设备相互碰撞和伤人事故的出现;施工危险地段应设有明显的警示标志,夜间施工应保证充分照明,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安全意识。

四、结语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公路建设市场越来越成熟,工程建设质量也较从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建筑市场仍存在很多的监管漏洞,公路工程质量问题也较多。路基是公路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路面的基础,路基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路面质量。填方路基和挖方路基都有着各自的施工体系,在实际施工中应根据填方路基的具体施工条件和施工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施工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参考文献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例9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与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公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然而有些公路在施工时没能注重防水措施的建设,进而引发公路路基面出现渗漏问题,公路路基面存在剥离现象;一旦公路出现渗水问题,就会导致公路地基出现松动,产生公路路面翘裂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公路的使用寿命,同时对人们交通出行也造成很大的不便,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甚至还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为交通产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1公路施工中防水路基面损害情况分析

在实际公路施工过程中,防水路基面出现损害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导致公路防水路基面出现损伤的因素有很多,以下从各方面对公路施工过程中防水路基面出现损伤的情况进行分析。

1.1工程不合理上马

工程不合理上马问题会直接造成工程自身缺少合理性。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公路建设发展也随之突飞猛进。然而,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公路建设工程,这些公路的路基面具有很严重的施工质量问题,给交通通行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结合实际的公路施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导致公路工程出现损伤的因素都与公路路基面损伤有很大关系。由此,在进行公路工程建设和维护时,要重视公路防水路基面建设与监督工作,在这期间发现问题要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可有效地确保整个公路工程免于遭受更大的损坏。

1.2设计不够合理

设计不合理会直接影响道路基础,不科学的设计理念与思路会对公路防水路基面建设的全局性产生非常大的负面作用。①相关负责人员在公路施工中对路基面损伤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公路工程建设设计理念过多会影响整个防水路基面的质量。②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影响公路工程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因素产生的影响程度也是大不相同的,因此,相关施工单位在进行处理和维护的过程中,要加强维护和封堵损坏区域,进而有效完成预期治理的目标。除此之外,公路施工维护人员在对防水路基面损伤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要分析产生损伤的原因,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进而有效降低在公路施工过程中路基面出现渗透现象的发生率。

1.3施工材料影响

公路建设施工材料对公路工程建设的整个流程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公路施工人员在对公路建设施工材料的影响进行分析时,先要认识到施工材料对于公路防水路基面性能的影响以及对公路防水路基面使用期限的影响。然后再对施工材料的作用进行剖析,施工监督人员应该重点关注施工材料的采购,有效避免施工材料质量不达标、以次充好等问题的出现。除此之外,公路施工材料的影响还反映在材料自身的损坏上,这将严重影响公路建设的防渗性,同时还会限制防水功能的发挥,由此造成公路路基面出现开裂、缝隙等损伤情况,进而导致公路整体性能与使用期限的降低。

1.4施工技术原因

公路防水路基面出现损伤还与公路施工技术不合理运用有很大关系。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没有按照规范实施公路防水路基面施工技术操作,就会造成公路防水路基面出现不平整现象、路基面不牢固等问题。公路施工技术的影响还反映在公路防水路基面出现防水涂层不规范、混凝土部位拉毛处理不规范等问题上,而这些问题一般都会造成公路防水路基面的质量不合格。如果路基面在长期反复的使用过程中出现损伤,并且没有得到及时治理,就必然会降低公路的整体质量与使用期限。

2公路施工中防水路基面施工的处理方法

在进行公路施工过程中,对防水路基面进行施工处理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1提升设计合理性

在对公路施工中防水路基面进行设计时,其设计理念与思路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公路施工设计人员在提高设计的合理性时,要认识到设计计划的科学规范性对于整个公路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因此,施工设计人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设计能力,进而提高设计的合理性。除此之外,要确保公路的整体质量实现预期施工目标,施工设计人员就要在提高设计的合理性的同时,在设计阶段夯实基础。譬如:施工设计人员可以对具体的施工现场进行调研,有效收集信息资源,为自己的设计提供丰富的经验基础。

2.2施工材料把关

要严格把关施工材料的质量。确保和维持公路路面具有很强的防水性能,施工人员采购的施工材料要确保其具有合格的防水性能;再者,在采购过程中要从多个角度考虑材料的质量状况,可以优先选用信誉高的商家的材料。除此之外,施工人员应对购买回来的施工材料实施科学合理的质量检测,在质量检测过程中不仅要进行材料质量检测工作,同时还要做好有效的复核工作,进而可以通过双重检验来确保施工材料具有良好的性能。

2.3增强施工规范性

要强化实际工程施工的规范性。施工人员在强化公路施工的规范性时,要首先认识到规范的施工对于防水路基面施工质量的重要性,规范的施工是提升防水路基面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进行公路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严格遵循既定的要求进行规范的操作,同时还要对相应的施工人员进行监督。除此之外,施工人员在强化公路施工的过程中,要对混凝土拉毛问题适当采用机械设备进行处理。在公路施工防水路基面处理过程中,施工人员事先要对混凝土表面上存在的灰尘、杂质等进行清除,能够有效地增加混凝土表面的粗糙度,从而提高其黏合性能。同时还要注意,因为公路施工防水材料的种类是比较繁多的,要确保公路施工的规范性,施工人员要根据具体的施工路况来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以确保公路施工质量。

2.4保证路面整洁

防水路基面进行处理时必须确保施工路面的整洁性。施工人员在对施工路面整洁性进行处理时,要认识到施工路面的整洁是防水层施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之一,一定要给予其足够的重视。然后,施工人员在对施工路面进行洁净时,要仔细勘察路面的平整性,还要检查施工路面是否有污渍等,并且要对这些不平整、污渍较多处进行处理和清洁,施工路面整洁后,才能实施下一步处理。

2.5做好路面保护工作

在对防水路基面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要做好施工路面的保护工作。施工人员在对施工路面进行保护时,要在处理好防水层施工后,铺装层没有施工之前要加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保护,不能在沥青混凝土面层上转弯、急刹车等。除此之外,施工人员必须在施工地点设立相应的警示标志,避免其他人员对于已经完成的施工路面进行踩踏,进而可以对公路的施工质量、公路的使用期限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2.6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除了以上具体的防水路基面处理措施外,在对公路施工中防水路基面进行处理过程中,还要注重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施工单位要重视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培训,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帮助施工人员熟练地运用机械设备,掌握整个工作流程,进而提高了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与工作效率。在公路施工处理过程中,能有效地降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而实现更好的建设成效。为了有效地完成施工,激发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施工单位可以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对于施工人员出现不规范合理的操作,必须给予其从重处罚;对于工作早退的、不能按时上岗等施工人员的违纪行为,应当给予批评教育以及相应的处罚;对于认真工作、能够很好地完成防水施工处理的施工人员,应当给予其表扬以及相应的物质奖励,从而建设一支职业素养高、工作效率高的施工队伍,对有效地完成公路施工中防水路基面的工作产生非常大的辅助作用。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例10

2 监理工作的质量控制要点及目标

2.1 测量放线及标高控制

放线工作要求施工单位及时报验,项目监理部及时复核,保证误差控制在要求范围内;标高要认真复核,控制基础支承面、总高度及最高点标高,保证误差控制在规范要求范围内,保证最高点标高与设计相符。

2.2 地基及基础工程

2.2.1 土方开挖:检查开挖方法,开挖深度,加强基底清理,做到无扰动土。施工应满足设计及勘察要求。

2.2.2 独立基础施工:

(1)加强对标高的复核工作;

(2)进场钢筋检查:主要进行外观检查、合格证、备案证、取样复试报告等。确保使用材料符合设计及相关验收标准。

(3)钢筋的制作安装检查:重点检查钢筋规格及其数量、锚固长度、保护层厚度等的检查,确保其满足设计和相关规范要求。

(4)基础模板的检查:要求模板清理干净,支模后接缝严密。按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对轴线位移、标高、截面尺寸等进行抽检,要求符合相应的规范及设计要求。

(5)混凝土浇注过程的检查:本工程独立基础砼采用c30,浇注前要检查基坑是否清理干净。砼浇过程进行旁站监理,主要检查施工单位质量检查人员的到位情况,现场浇筑振捣,砼的塌落度,砼下落高度以及予埋地脚螺栓的型号、规格、数量等。砼浇筑完毕,要注意养生,严格控制拆模时间。

(6)混凝土拆模后的检查:重点检查基础支承面的标高、水平度,保证误差控制在规范要求范围内。检查地脚螺栓的型号、规格、数量、中心偏移、露出长度、螺纹长度,要求符合相应的规范及设计要求。

2.2.3 土方回填:回填要求确保按照规范、业主要求进行分层压实,表面平整。回填过程进行旁站监理。

2.3 主体工程

2.3.1 钢构件进场检查:重点检查钢构件的材料合格证、备案证、取样复试报告、外形尺寸、柱身扭曲、柱身弯曲矢高、梁长度、端部高度、拱度、侧弯矢高、扭曲、梯梁长度、钢梯宽度、钢梯安装孔距离等,确保使用材料符合设计及相关验收标准。

2.3.2 钢结构安装检查;重点检查柱脚底座中心线对定位轴线的偏移、柱基准点标高、挠曲矢高、柱轴线垂直度、梁跨中垂直度、挠曲、两端支座中心位移、梁两端顶面高差、承重梁侧向弯曲、承重梁垂直度、栏杆立柱间距等,确保其满足设计和相关规范要求。该过程进行旁站监理。

2.3.3 钢筋的制作安装检查:重点检查钢筋规格及其数量、锚固长度、保护层厚度等的检查,确保其满足设计和相关验收规范要求。

2.3.4 模板安装检查:要求模板清理干净,支模后接缝严密,对轴线位移、标高等进行抽检,要求符合相应的验收规范及设计要求。

2.3.5 混凝土浇注过程的检查:砼浇过程进行旁站监理,主要检查施工单位质量检查人员的到位情况,现场浇筑振捣,砼的塌落度,砼下落高度等。砼浇筑完毕,要注意养生,严格控制拆模时间。

2.3.6 墙体砌筑的检查:墙体材料进场要进行外观尺寸检查,砌筑过程中重点检查墙体的垂直度、平整度、砂浆饱满度、灰缝厚度、拉结筋的设置、防潮层等,确保其满足设计和相关验收规范要求。

2.4 屋面工程

重点检查双层压型钢板的安装、双层聚碳酸脂采光板的安装、接口处的细部处理、保温材料、卷材防水的铺贴以及细部处理。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进行灌水实验,确保屋面无渗漏。

2.5 装饰、装修工程

2.5.1 内外墙体的检查:重点检查墙体基层的处理、面层的垂直度、平整度、面层有无色差、墙体变形缝的处理等,确保其观感符合验收规范的要求,达到业主满意。

2.5.2 地面的检查:重点检查地基土的夯实度、垫层混凝土的变形缝设置、厚度、钢筋网的绑扎、面层平整度、板块地面面层有无色差等,确保其观感符合验收规范的要求,达到业主满意。

2.5.3 门窗安装的检查:重点检查门窗材料的合格证、备案证、复试报告、安装固定方式、有无渗漏等,确保其符合验收规范的要求,满足使用功能,达到业主满意。

3 安全控制要点和文明施工

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进行监督检查。检查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措施及安全保证措施等。

3.1 施工现场要整洁,材料设备布置要合理。

3.2 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品要配戴齐全,职工的安全教育要常抓不懈。每个施工人员要具备良好的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意识,现场安全检查要切实抓好,起到促进安全的作用。

3.3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检查,在强风和雨天时,塔吊不得运行。

3.4 施工的用电线路布置要合理,并要经常检查维护。振动器等用电设备必须设有漏电保护器,要保证用电设备接地,接零的可靠性

监理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对特殊工种进行具体安全培训工作,高空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进入场区戴安全帽。

3.5 总体部署:

3.5.1 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狠抓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 强制性标准。

3.5.2 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要求施工单位停工,并及时通知建设单位。

3.5.3 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应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3.5.4 要求施工单位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附具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实施,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现场监督。

3.6 安全监理方案:

3.6.1 攀登和悬空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及专业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并必须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3.6.2 施工中对高处作业的安全技术设施,发现有缺陷和隐患时,必须及时解快;危及人身安全时,必须停止作业。

3.6.3 雨天作业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滑措施,高空作业人员必须穿防滑鞋方可操作;风力在五级以上(含五级)时,严禁高处作业。

3.6.4 钢结构吊装前,应进行安全防护设施的逐项检查和验收,验收合格方可进行高处作业。

3.6.5 施工作业场所有附落可能的物件,应一律先进行撤除或加以固定;高处作业中所用的物料,均应堆放平稳,不防碍通行和装卸;传递物件禁止抛弃。

3.6.6 施工现场的各类洞口必须设置防护设施与安全标志。

3.6.7 钢结构的吊装,构件应尽可能在地面组装,并搭设进行临时固定、电焊连接等工序的高空安全设施,随构件同时上吊就位。

3.6.8 悬空及高空作业 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高空作业禁止高空附落物体。

3.6.9 安装过程各工种进行上下立体交叉作业时,不得在同一垂直方向上操作,下层作业的位置,必须处于依上层高度确定的可能坠落范围半径之外,不符合以上条件时,应设置安全防护层。

3.6.10 严禁超载吊装,禁止斜吊。

3.6.11 绑扎构件的吊索须经过计算,所有起重工具,应定期进行检查,对损坏者作出鉴定,绑扎方法应正确牢靠,以防吊装中吊索破断或从构件滑落。

3.6.2 高空操作人员在脚手板上通行时,应该思想集中,防止踏上探头板而从高空坠落。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例11

在公路建设中,公路路基、路面是工程的主要内容,而路面工程又是直接承受车辆荷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公路路面的质量问题,始终贯穿于整个施工及使用过程。诸如路面的早期破坏,表现为平整度差、光滑皮差、车辙、泛油、剥落、波浪、龟裂、网裂、裂缝、断裂、坑洞等,有的严重到冻胀、唧泥翻浆。由于路面类型及结构形式的不同,其反映的病害类型及程度也不相同。

1.水泥砼路面施工破坏因素

1.1路基施工的因素

1.1.1材料使用不当

公路路基施工规范规定,在通常情况下,不能被压实到规定的密实度和不能形成稳走填方的材料不能用于路基填筑。如:沼泽土,泥炭、含有树根、杂草和易腐朽物质等材料:液限指数大于50%,塑限指数大于25%的材料,有机质含量大于3%的材料:压实含水量和最佳含水量之差大于2%的材料等等。但是,由于施工单位在路基填筑材料方面控制不严,使用了不适宜材料从而造成路基下沉或塌方,以致影响路面直到路面硷砼板破坏。

1.1.2软基处理不当

在软土地段路基填筑前,应该首先探明地基承载力,然后采取合理的软基处理有案和施工工艺。软基处理方案一般有:淤回填土方、石方、上石混合料或砂砾,袋装砂井,塑料排水板,土工布,上工格棚或以上两种方案的组合等,但是施工时,往往是由于取的软基处方案或施工工艺不合理或施工时未认真按要求处理或处理不完善等,这样给路基的稳定性造成了隐患,使成形的路基沉陷或滑移等,最终影响路面砼板。

1.1.3土石方填筑未按规范要求

往往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未严格按规范要求的每层填料松铺厚度控制,有时填料的松铺厚度达60-80cm,这样路基填方的密实度很难达到规范要求的低限值。

路基填筑的有效宽度和超宽填筑不够,有的部分在路基填筑完成时,才发现填筑宽度不够,为达到路基的有效宽度,施工单位往往没有按规范要求挖台阶分层填筑压实至路基要求的宽度,而是将一些松散的土倾倒在边坡上;用人工摊铺拍实;这样补上来的路基部分远未达到密实度的要求,造成路基滑坡、层层冲刷。

路基填筑每层的填料未用平地机或其它平整仇械进行整平或整平效果不好,使低凹的地方达不到密实度要求且大量积水。

路基施工敖程中没有按要求做成一定的横坡度;路基施工临时排水系统未做或不畅通,从而使大量的积水渗入下层路基、严重影响路基质量。

路基石方或土石混合料填筑时,石头块径过大,使填石路堤或填土石混合料路堤密实度达不到规范的要求。由于以上施工方面的原因,对路基的稳定性造成一走的影响。

1.2路面施工的因素

1.2.1集料控制不好

路面基层一般有底基层和面基层。底基层为级配砂砾集料,面基层为水泥稳定类集料。路面开始施工前要求路槽应清理干净,标高应严格控制,否则,会影响基层的设计厚度:底基层集料细长及扁平的颗粒不得超过20%,且不得含有粘土块、腐殖质等有害物质,集料必须有良好的级配,级配曲线应接近圆滑并居中。0.5mm以下的集料其塑性指数应小于4%,液限指数应小于25%;松铺好的集料在压实时,其含水量应比最佳含水量稍高。水泥稳定类集料面基层,在铺筑前,应将底基层面上的所有浮土、杂物全部清除,并严格地整形和压实,将底基层上的车辙或松软部分和压实不足的地方以及任何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表面郡重新翻松,清除或用同类材料进行整形,并压实到符合规范要求的密实度和规走的线形、坡度、标高。水泥稳走集料的级配要求良好,有机质含量不得大于2%,集料中不得含有粘土块、腐殖质等有害物质,水泥质量要求稳定,不得使用过期的水泥,水泥用量应严格按试验配合比加入:拌和要均匀。而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往往容易忽视的是使用集料的级配不好,含有粘块及有害物质的材料来铺筑基层;路基、底基层、面基层的标高控制不严,水泥稳定集料含水量控制不准;水泥用量不足等,这样严重影响了基层的质量,直至路面板遭破坏。

1.2.2施工未达到设计要求

水泥砼面层往往施工的厚度未达到设计要求,主要原因是:基层施工标高控制不严所引起,粗集料不具有良好的级配,细长及扁平的颗粒含量太高;细集料和粗集料中含泥量过高,降低了混合料的粘结度:所用水泥质量不稳定或已过期;水泥砼在浇筑过程中未完全振捣密实,蜂窝麻面较严重,这样势必影响砼板本身的质量,而造成损坏。

1.2.3结构层防水或排水未进行有效的处理

往往路面板遭到破坏,人们想到的总是路基、路面基层施工质量或台背回填质量或水泥砼板本身的浇筑质量等,而未足够重视结构表面渗入到路基中的水对路基的侵害。目前,虽说对砼板的缩缝、胀缝、施工缝(纵向和横向)采取了特制的材料对水进行封锁,使水从路面排走,但效果仍然不佳。据了解,路面板遭破坏的原因有相当部分是由于路表水渗入路基,从而影响路基的稳定而造成的。

2.水泥砼路面质量控制措施

2.1做好结构层的设计

路面结构层的设计应根据使用要求及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密切结合当地实践情况,严格遵循设计原则,力求做到设计科学、经济、合理。包括结构层的组合、厚度、原材料选择、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等,使其满足预定的承载能力、耐久性、舒适性、安全性等要求。防止因先天不足而导致的病害发生。

2.2路基施工

2.2.1清底要彻底。不适宜的材料应全部清除且按规范要求搞好基底压实。

2.2.2软基处理要慎重。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

2.2.3路基填筑过程中要严格按规范要求选好填料,控制松铺厚度和粒径,控制压实含水量与最佳含水量之差在规定的范圃内,每层填筑要用平地机等机械整平后压实,形成横向路拱,做好临时排水使路基干燥等。

2.2.4台背回填施工时要选用监理工程师或图纸要求的回填料,保证每层填筑厚度及压实度,回填时在台背可考做排水管和土工格栅。排水管间距不得大于2m,土工格棚层间距最好为50-8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