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进出口贸易的现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5 09:27:52

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进出口贸易的现状例1

前言

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各国文化贸易的主要方式。其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不容忽视的,而电影产品本身的质量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生产力水平,其在国际文化贸易中的地位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在国际文化竞争中的地位。在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充斥着大量的进口影片,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其观众群体几乎覆盖每个年龄段,每年都能够取得不错的票房收入。相比之下国产影片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明显逊色,许多大投入大制作的影片都无法收回成本,能够出口的影片更是寥寥无几。此外,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也是国外电影产业收入的重要来源,如玩具、服饰、书刊音像制品、游戏,甚至是主题公园的开发等等,其经济效益甚至超过了电影本身,但中国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几乎尚未起步,电影收入的95%都是来自于票房。不过,2008年《长江七号》太空狗仔玩偶销售的成功也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市场对电影衍生产品消费的广阔前景,虽然它的销售并没有取得太多的经济利润,由于市场管理的不规范也导致各种盗版玩偶充斥市场,但至少它是中国电影营销的一个突破。在看到诸多好莱坞影片及其衍生品在全球范围内大量吸金的时候,中国的电影产业也应该深刻的反思,如何才能让中国的电影带着中国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

第一章中国电影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第一节中国电影进出口贸易的历史回顾

回顾中国电影产业的贸易历史,是一个由高度管理而逐步开放的过程。建国初期,我国电影业的体制是模仿前苏联建立的,其基本特点是电影生产和发行放映政企合一、按指令性计划指标生产和发行放映电影。中央设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地方有一级政府就设立一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形成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的发行放映体制,中影公司是全国唯一的一家有独立发行权的公司,制片厂影片发行全部交由中影公司统购统销。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电影产业体制的弊端开始显露出来,电影制片企业没有经营自,生产的影片不能直接面向市场,各省级公司也没有自购影片地方发行权的权利,电影企业等级分明,缺乏横向联合,难以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每部影片的放映都要受到层层审批,受到多重限制,只有少量进口前苏联的影片,几乎没有任何影片的出口。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到了80年代,我国电影市场的供需产生了严重的不平衡,放映的影片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影片质量提高缓慢,各电影院线设备陈旧,观众更愿意在家中看电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业在新的文化经济体制环境下开始走向市场,但由于旧的电影管理体制的束缚,使中国电影出现了影片生产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的局面,由于转型期资金、技术、人才的紧缺,整个电影市场一片萧条。在这种艰难的情势下,中国从1993年开始对电影业进行体制改革,逐步开放国内电影市场。1994年后,以分账方式引进的进口大片,开始敲醒了沉寂中的中国电影业,虽政府规定国产电影的放映时间须保证在2/3以上,但每年引进的10部左右的分账“大片”却几乎占了中国各大城市电影票房的60%以上。它虽刺激支撑了低迷的电影市场,填补了市场片源的不足,但却未给民族电影发展带来生机。2003年以前,大陆电影市场的盈利比例是:60%来自好莱坞大片;30%来自香港影片;10%来自国产影片。2003年,22亿元的大陆电影主业收入中,电影票房收入只占全国电影总收入的50%,而这其中,进口大片又占去了一半以上的票房收入;其余50%则完全来自CCTV—6电影频道的广告收入。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而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2005年,全国电视节目进出口总额约为4.67亿人民币,其中进口总额约为4亿人民币,而出口总额只有0.67亿人民币。相比其他国家,我国电影贸易的数量十分有限,通过以下一组数据可以看到:2000年底,美国影视业直接出口额达180亿美元。仅欧盟在音像制品方面(即电视节目外加影片)对美国逆差就达50亿美元。2002年,英国文化产业出口额达到175亿美元,2003年文化产业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全国第二大产业。2003年,日本文化产业出口额达1.5779万亿日元(约合134亿美元),文化产业出口贸易仅次于汽车工业。2003年,韩国电影出口额达3098多万美元,2002年,其文化节目出口额达2881万美元,进口额达2511万美元,实现顺差370万美元。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影视文化产品贸易额在世界文化产品贸易中所占比例很小,与称霸世界的美国影视产业不可同日而语,即使与韩国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不得不承认,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在国际影视贸易中仍然处于逆差的状态,虽然在国际重大电影节中不断有中国影片获奖,但在国际市场中来看,我过电影产品的地位仍然不高,在国际中的影响力也并不大。这与我国文化大国的地位来看是非常不相称的,电影产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际文化地位,我国国际电影贸易逆差的事实说明,我国电影产业的改革还有很长的道路要探索。

第二节国际电影贸易格局

在国际电影产品市场上,如果用电影来诠释电影市场的历史格局,我们不妨来看英国著名导演大卫•普特南的《不宣而战———好莱坞VS全世界》和比尔•戈兰色姆的《资产阶级大妓院:法国与好莱坞文化战争的由来》,这两部电影都回顾了从电影诞生之初就已经开始的欧洲和美国之间,特别是法国和美国电影之间的明争暗斗和刀光剑影的历史进程。电影由其自身的文化特性所决定,能够产生十分重大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影响,在政府充分认识到电影巨大力量的现实下,许多国家对电影生产的支持也是不遗余力的,特别是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急需得到美国政府提供的10亿美元贷款,而美国政府乘机提出要求法国降低电影配额;近代以来,威尔逊、里根、克林顿等多位美国总统对美国电影也在不遗余力的支持,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美国对电影产业的重视和支持,造成了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电影生产集中在美国的现实状况,同时美国的文化价值观也通过电影产品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影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世界电影市场的霸主。

目前,国际电影市场结构是极不平衡的,最主要的表现是全球性垄断寡头已经形成。随着新的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国家、地区和国际性的政策调整,在整个9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产业结构格局迅速重新调整,电影产业经历了一个“国际化—重新调整—主动集中”的过程,最终导致了几个超大型综合媒体公司的出现。但是,时代华纳、迪斯尼集团、好莱坞公司等大型影视制作公司都集中在美国,全世界上映的电影有85%也都是美国制造的,同时世界电影市场中主要的电影产品贸易却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在中国电影市场中每年都被美国电影卷走大量票房,在各大城市的影院中,我们可以发现占据票房主导地位的大多是美国影片,特别是好莱坞影片,而中国电影却很少参与国际贸易,也很难打开国际市场,即使有某些优秀影片获得国际电影节中的奖项,对整个中国电影市场来说作用也是微弱的,少数的优秀影片也无法带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不仅中国,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都还不能参与到国际电影市场的竞争中,却每年大量进口美国影片,使得美国文化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被认同、被接受,甚至主导了一些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

在美国电影承载着美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泛滥的时候,许多国家开始考虑保护本国的民族电影产业,抵制美国文化倾销,抵抗美国文化威胁。其中,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是采取了贸易壁垒的方式,加拿大采取了政府补贴或投资生产的方式来促进其电影的生产。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我国政府已经承诺在加入WTO之后将不再对美国电影的进口实施配额管理,因此国产电影虽然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在各大城市的影院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占据票房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进口影片,特别是好莱坞影片。

在这种种或是抵制或是促进的手段下,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的国际电影市场仍然被美国电影所主宰。此外,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整个国际电影产品市场中,能够取得经济效益的不仅是电影放映本身,为美国影片制造方赚得更多利润的还有电影衍生产品,在电影业发达的国家,五十年代时电影票房占整个电影工业收入的90%;而到1995年世界电影业的百年诞辰,这一数字已经降到30%,实际上,谈论电影衍生产品,已不能停留在海报、玩具、模型、服饰、日用品、书刊音像用品等小商品的层次上。中国观众熟知的《终结者》、《侏罗纪公园》、《龙卷风》等电影都建造了专门的主题公园。而世界上最早也最成功的主题公园“迪斯尼乐园”也是在迪斯尼的动画电影的基础上建立的。电影衍生产品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高成长性的行业,对电影产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影响到电影与相关产业的互动性,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三节国内电影市场状况

在电影产业政策不断完善的前提下,中国国内电影市场逐步走向全面开放,从电影产量看,从2002年的仅100部,到2004年212部,2006年数量达到300部,2009年国产电影则将数字扩大到超过400部。年票房方面,从2002年起,平均每年以超过25%的幅度高速增长,2009年增幅更将提速到40%的水平。不可否认,中国电影正以“井喷”的形势不断在发展。特别是票房,在世界影市上越来越有说服力。在2009年,我国电影产量超过456部,国产影片共实现海外销售收入27.7亿元,国内票房收入达到62.06亿人民币,全年电影综合效益106.65亿元,同比增幅26.47%,这使得中国的电影产业看似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但是,2009年在国内影院中正式上映过的影片只有140部左右,总票房过亿的电影共有16部,票房在5000万到1亿之间的电影有15部,票房在1000万到5000万之间的电影超过40部,剩下票房不足千万的电影则超过了60部。由此可见,对于大部分国产影片来说,票房收入还是徘徊在千万元上下,甚至于许多影片上映之后根本无法收回成本,更没有可能出口到国际电影市场。

在金融危机的前提下,我国的电影市场却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诸多民营影视传媒公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例如华谊兄弟影视文化公司在创业板的上市,体现了我国对电影产品生产环境的放松,民间资本大量进入电影市场,正在使我国形成一个自由竞争的电影生产环境。我国电影业也开始进入了国际竞争的阶段,随着美国国内电影市场的趋于饱和,美国电影制造商将目标越来越多的投向了海外市场,同时,中国是一个拥有巨大消费群体和消费能力的大市场,在未来若干年内也必然会成为欧美各国电影产品出口的必争之地。2009年电影票房收入的空前高涨已经证明了我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在这种形式下,如何维持正常健康的市场秩序,保证公平竞争,为民营影视公司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成为了我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第二章中国电影对外贸易逆差的原因分析

虽然在2010年我国仍然有着持续飙升的电影票房成绩,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毕竟我国的电影产业发展还不成熟,国内电影还没有完全从计划体制中解放出来。在我国,影片收入的大部分要靠票房,一旦票房不佳,投资无法回笼,缺乏造血功能的中国电影就只能惨对冷清。在这看似繁荣的电影市场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大量无法收回成本的影片和无法取得观众认同的大制作影片。近年来,《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票房呈一路走高,但是与此不相称的是观众口碑的一路走低。不仅如此,某些影片在海外的市场销售也是举步维艰,《无极》更是遭遇国外发行商退片的尴尬局面。

究竟中国电影能够出口并在国外能够取得多少票房收入、能够收回多少成本,国内的导演和制片方并没有明确的说法,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中国电影产品仍然有漫长的发展和改革道路要走。

第一节产业环境的限制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欧美以及许多国家都抱着好奇与神秘的态度,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外国观众并不是很容易理解我国的电影内涵,这也就是文化折扣。相反的,由于中国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观众了解并且很容易接受西方或是美国的文化,甚至许多年轻人的文化价值观已经完全西化。这就使得我国进口的影片能够得到国内观众的认同,取得大量的票房收入,而少数能够出口的影片也很难得到国际市场的真正了解,加上制作水平的问题,都给我国电影的出口增加了难度。

一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

对于一个产业来说,激烈的竞争有利于推动优秀企业的发展,促进优秀企业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但是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中影集团一家独大的局面从来没有改变过,例如2010年1月在电影《阿凡达》在国内各大影院热映的时候,中影集团作为国产影片《孔子》的利益相关方,可以强制《阿凡达》下线,将档期让给《孔子》。尽管如此,仍然无法阻止观众对《孔子》的恶评如潮。中国电影想要走向世界,单靠某方面的宣传与推动是不够的,在目前国内的三十多家电影制作公司中,有三分之二是国营企业,国家对电影产业的资金补助也主要用于这些公司上,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这种投资几乎是有去无回的,我国政府每年对电影产业的补贴资金仅限于几部重点片、献礼片,却没有对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从中央到地方,在财政、税收、补贴以及基金等方面的促进措施都不够完整和配套。对国营企业的保护和支持使这些影视制作公司在政策和资金上占有了优势,国营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却举步维艰。近年来在国际电影节上崭露头角的年轻导演陆川、王小帅等都是由民营电影公司发掘出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家也应该考虑保护和扶持优秀青年导演的发展,给中国电影的出口注入新的活力。

二缺乏完善的融资机制

良好的投融资体制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电影产业必须要有资本金融的支持才能迅速发展。中国在影视产业的投融资方面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前,无论是电影,还是广播电视,其建设与制作费用几乎都来自国家投资。虽然后来政策逐渐放开,但由于市场狭小、不规范,投资回报率低,因此,制作机构还是很难筹到资金,政府资助仍然在影视制作中占很大比例。制作机构自身投入和社会资金、民间资本的进入明显不足,造成制片规模较小,甚至出现生产困难。并且政府资助还容易使制作机构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它们往往不是想办法如何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与竞争能力,忽略了市场需求。总体来说,当前在我国还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影视文化资本平台,没有金融、保险的支持,也没有相应的、严谨的基金形成支撑投资机构的信誉保障。我国的电影生产同时也需要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升级,以提高电影产品的质量,尽量与国际市场的制作水平接轨,更好地满足国际市场上观众的审美要求,提高国产影片出口的可能性。

三落后的电影市场体制

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和改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我国的电影产业仍然未能完全摆脱体制的影响,政府仍然没有完全放弃旧体制下对电影市场的控制。中国第一本《文化产业蓝皮书》中的资料记载,我国政府已向美国政府作出承诺,中国将不对电影的进口保持配额。根据TRIPs第四条最惠国待遇的规定,中国政府做出的上述承诺,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应立即无条件地适用于WTO全体成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就必须采取其它手段和方式对中国民族电影进行扶持。从2000年以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和规定,在电影的行业准入、产品准入方面,都表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开放态度。但是,目前的中国电影既缺乏政治保障,又缺乏法律保障:影片分级制度迟迟无法实现,资金补贴偏向于事业单位,无法将文化政策与政治目的相分离,都将中国电影局限在了国门之内。

完善的电影市场体制并不是行政管理体制,不能凭借政府赋予的权利来控制垄断市场,而是采取保护措施来保护民族电影产业的发展,文化政策的制定也应该是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推动中国文化在国际商场上的传播为目的,树立国家形象,维护民族利益。事实上,要长期有效地促进民族电影的出口,还要依靠政府对民族电影的扶持与保护。

第二节产业自身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港台明星的加盟,逐渐西化甚至直接采用国外的故事蓝本,人物性格的极度阴暗和曲,为了迎合西方观众的胃口,这些与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心理认同机制已经渐行渐远,制片商没有从悠久的中国文化根基入手去打造影片,也就不可能在影片上映时获得观众的普遍认可,电影《无极》被海外发行商退货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随着中国大片越来越多的扬名海外,影片中的“文化折扣”看似已经越来越少,东方式的背景加上一个西化的故事情节,虽然迎合了外国观众的喜好却逐渐为国人诟病。但是这些影片也并没有真正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同,没有真正的文化内涵就不可能成为有价值的影片,也就不可能得到国际电影市场的认同。

一影片内容创新不够

就电影产业自身而言,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影片本身的内容。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欧美市场上观众对中国文化的不理解也会影响影片的推广,但是我们也要考虑一个事实:美国在用中国传统的文化拍摄具有美国文化特点的电影,然后返销中国市场并取得良好的票房收入。例如,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拍摄了中国传统故事动画片《花木兰》,并在中国上映后得到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中国在2010年初也拍摄了电影《花木兰》,明星阵容强大,反响却只是一般。对比两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出,迪斯尼公司所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虽然以中国传统故事为背景,但它所弘扬的却是美国的自由主义精神和典型的美国文化,故事中花木兰不再是为了遵守孝道而从军的女性形象,而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大胆打破传统的英雄,同时还增加了神话的色彩,使整个故事充满趣味性和新鲜感。但是,在看过国内拍摄的电影《花木兰》之后,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只是一个增加了感情戏的传统故事,并没有太多的新鲜感,无论是在故事情节还是场面制作上,都没有太多的突破。也许这就是美国电影能够出口到世界各国的一个原因:它能够将各种文化因素融合到一起,形成自己独特却又大众化的民族文化,易于被接受,易于被传播。

二制作水平有待提高

在电影《阿凡达》上映后,其高超的制作水平震撼了世界观众,也让国内的广大观众看到了我们和世界水平的差距,影片中的特技效果、动画制作都领先了国内几十年。尽管差距如此明显,我国影视制作方似乎还存在着夜郎自大的心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曾当众表示,拍摄一部与《阿凡达》同等水平的影片,他们,只要十分之一的投入即可。这是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悲哀,由于过去对电影生产的种种保护和对进口影片的限制,使国内制片方缺少竞争意识,缺少危机感,不肯在技术上面做大投入,仅仅停留在追求演员阵容来吸引观众的层面。许多大投入大制作的影片,例如《赤壁》,最吸引观众的是每位明星演员的报酬收入,观众在惊叹之余也会考虑整个电影投入在制作上面的费用到底还剩下多少。事实上,一部好的影片不仅需要创新的故事情节、优秀的演员来诠释,更需要有良好的后期制作水平来配合,国际市场上,尤其是美国观众已经越来越看重电影的制作水平,因此一部电影能否走向世界,能否为欧美观众所认可,除了内容的创新,国内制作方也应该考虑加强电影的技术含量。

三衍生品的开发不足

变形金刚玩具是影响了至少两代人的热门收藏品,不管是不是看过这一系列电影,我们都曾见过变形金刚的玩具产品,它们所创造的利润已经远远超过了电影本身。其实,无论进口还是出口,影片的放映回收利润是很低的,关键在于开发他的系列衍生产品而所获得的重大价值。拿好莱坞电影来说,80%的利润是靠非银幕营销获得的,真正从票房等荧幕形式回笼的利润仅仅达到20%,这无疑变成国内很多影视传播企业投资的效仿点,甚至很多公司都已经在影视作品还没有面世之前就已经做好衍生品开发等详细的策略。电影衍生产品的种类非常非常多,包括书籍、动漫、服装、玩偶、游戏、主题公园、挂饰、邮票、文具、小玩意等。以上世纪70年代制作的影片《星球大战》为例,该片三部曲的全球票房收入是18亿美元,而玩具、游戏、图书、唱片等衍生产品销售却超过45亿美元。迪斯尼《星际宝贝》动画片衍生的游戏,在影片开拍时就已经设计、生产,几乎与电影同步投入市场。游戏与影片互动促销,游戏产品价格一般都要数十美元。2007年,《变形金刚》不但在中国卷走近2亿元的票房收入,其衍生玩具“数码大黄蜂”也在中国卖热火朝天。

在中国国内,消费者对电影衍生产品的需求是有着很大潜力的,但是,中国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市场上的衍生产品几乎全是国外产品。直到2008年《长江七号》上映,一个月的上映,让周星驰进账近3亿元,也让片中太空狗仔成了2008年影视界的第一个“宠儿”。太空狗仔系列衍生品的开发和销售为影片创造了新的盈利点,也带来了人们对中国电影后产品开发的诸多思考。影片带动了太空狗仔系列衍生品的销售,专做电影后产品开发销售的影漫堂公司运营总监杨庆豪透露,《长江7号》出品方星辉海外有限公司并没有指定哪家公司做,所以太空狗仔并没有惟一的机构,目前影漫堂已经和与星辉有合作关系的PPW公司达成协议,并已签好产品授权合同,以60万元获得了《长江7号》衍生产品在内地的产品销售授权。这部电影上映后,经销商共推出了包括毛绒玩具、钥匙扣、手机链、靠垫在内的13款太空狗仔系列产品。在市场上,很多盗版太空狗仔批发价是27元,以30元售出,而正版4寸毛绒太空狗仔售价仅为25元。正版反而便宜的原因是,生产厂家从材料、生产工艺改进到物流环节都严格控制成本,降低了整体成本投入,是市场上罕见的正版价格低于盗版价格的现象,使我们可以看到产业链对于衍生品开发的重要性,也体现出了中国电影衍生品的巨大潜力。

中国的消费者对电影衍生品有很大需求,电影衍生产品的市场空间很大,太空狗仔热销就反映了消费者的需要,以票房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此举对中国电影产业应该是一个值得庆贺的事件,因为中国电影业收入的90%到95%都来自票房,相比之下,电影相关衍生品收入少得可怜。当年,《无极》制片方宣称要进军网络游戏、图书、歌舞剧、卡通片、主题公园等电影衍生产品市场,结果无疾而终。但是,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中国电影市场一个新的盈利前景,我们也期待着七仔能够走向国际。

第三章对策分析

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已经推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这是国家战略。短期内,中、美电影贸易逆差的局面不可能有很大的改观;但从长期看,只要中国不断的做大做强电影业,与美国电影业的差距必会缩小,两国电影贸易逆差严重的现象也定会好转。中国电影要走向国际市场,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战略。

首先,政府必须加快电影体制改革,将电影真正作为文化商品进行管理。虽然在中国,电影与国家政治之间的直接联系已经成为传统,使得中国电影市场的管理具有一定地复杂性,但我国政府也必须最大限度地开放电影制作环节。中国的文化宣传管理实行的是前期监管而不仅仅是后期惩罚的制度,这种防患于未然的策略是整个政治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电影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市场中的商品,也被当做了政府教育青少年甚至是人民的一种手段。近年来许多专家呼吁中国电影实行分级制度,但分级后如何控制各级别电影的放映,以及如何有效防止青少年接触暴力、色情的电影业将是政府需要有效解决的难题。无论如何,放宽电影审查制度,提供更宽松的电影制作环境,逐步以电影分级制度取代电影审查制度将是中国电影与世界接轨的重要一步。

其次,电影生产者应坚守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不要在与好莱坞文化对抗比拼中迷失自己。虽然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中,西方市场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不认同与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中的传播,但是我们的电影产业并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文化立场,从而迎合欧美观众的审美。对中国的电影导演来说,迎合了西方观众的审美也许就取得了走向世界的可能,但是东方式的背景加上西化的故事情节,虽然迎合了外国观众的需要,却被本国观众所唾弃,制片商就会丧失十三亿的中国市场。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找到求同存异的位置,才是一部可以成功走向世界的影片的基石。就电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坚守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就是坚守中国电影的文化立场、文化方向、文化精神、文化理想和文化传统。我们在与“他者”电影文化对话及竞争中,张扬民族精神,民族气派和时代风情。融合进步的外国文化,丰富发展中国的电影文化。

再次,政府应该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对民族电影补贴、投资力度并进一步改革、完善现行补贴投资方式,建立公平的保护制度,维护市场竞争持续的正常运行,使一些国有影视企业摈弃等靠要的思想,真正是国家的补贴资金用到实处,迫使国有影视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同时使中国民营影视公司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水平,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与国际市场接轨影视作品。对于青年导演政府应给予鼓励和支持,为更多的电影创作人才提供更宽松更自由的创作环境,培育青年导演,发展现代电影。与此同时,政府要尽快制定严厉打击电影盗版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对音像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设置较高的行业进入门坎,不给盗版分子以可乘之机,加大对侵权人员的刑事处罚力度,彻底改变违法成本过低的问题,通过巨额罚款、财产没收、剥夺人身自由等手段彻底断绝盗版分子的后路。

最后,我国电影产业要尽快形成一条完善的产业链。从前期的电影剧本写作和选择,中期的电影制作以及到后期的整合营销,都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在西方,电影是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而出现的,它有一套工业化的生产线和流水线,电影的创意、制作、出品、营销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电影的生产是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为目的,是以市场的变化为导向的,即便这样,西方电影依然重视电影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创造。同时,开发影视衍生品这是一座“金矿”,影视作品的影响力是关键、是根本。影视产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影视作品就是这个产业链的“火车头”,在“火车头”的带动下拉动衍生产品市场有序运作。如《星球大战》等进口大片,动辄三部曲、四部曲的拍摄模式,使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受到大众喜爱、追捧,这样其衍生品在市场的影响力和延续性才会得到不断增强。影视剧衍生产品的开发还需要富有远见的衍生品市场开发人员。在日本,一部动画片还处于人物设计阶段时,就会有包括玩具商、服装商等在内的各类公司一起参与策划、开发。此外,在影视剧衍生品市场开发中,还要考虑不同的消费群体,以不同的价格定位涵盖消费的各个层面,包括奢侈品、中档产品、儿童玩具等低价产品,从而涵盖不同消费群体,扩大衍生品销售市场空间。相信随着我国版权保护的日臻完善及电影商业化运作手段的不断成熟,国内的影视衍生品市场将会不断走向国际,从而推动整个影视产业繁荣发展。

总结

电影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依托当今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了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独特文化内容。同时电影产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也承载着传播民族文化、传承历史文明的任务,电影产品的输出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输出。在国际竞争已经转向文化竞争的今天,我国想要在世界文化市场中站稳脚步,是离不开我国电影产业的壮大的。我国政府在对文化生产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同时,必须转变对电影的管理体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正确引导国民的文化消费,起到维持文化市场秩序、保护民族知识产权、推动中国文化国际化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电影产品真正走向国际市场,扭转电影贸易逆差的状态,以经济收入支持文化大国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周博.中美影视文化贸易竞争力分析[J].经济论坛.2009,6

[2]考林•霍斯金斯.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3]李怀亮.国际电影贸易格局与中国电影产业对策[J].文艺研究.2002,5

[4]李雍.我国国际文化贸易发展现状逆差及对策研究[J].今日南国.2009,7

[5]尹鸿,唐建英.中国电影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适应性策略[J].对外传播.2008,5

[6]张丽梅.从中美电影贸易看中国电影的国际化[D].产业对策研究.2009,2

[7]李敏鹤.我国电影产业出口竞争力分析[J].市场周刊.2006,12

[8]魏婷,张兴建.浅析中国电影市场营销问题及解决方案[J].经济问题探索.2008,6

[9]唐荣.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内现状•国际比较•提升策略[J].影视产业研究.2006

[10]魏婷.中国影视文化贸易现状及原因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8,3

[11]黄锦明.国际文化商品贸易基础和原因的理论阐释[J].商场现代化.2006,6

[12]刘莲香.关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8,12

[13]王琳.面对金融危机的中国创意文化产业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报.2009,3

[14]余雄飞.影视服务贸易及文化贸易壁垒[J].经济与法.2009,3

[15]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16]AkbarMarvadtiandE.RayCanterbery.CulturalandOtherBarrierstoMotionPicturesTrade[J].EconomicInquiry(ISSN0095-2583)Vol.43,No.1,January2006

[17]SunjieWangandJonathanJ.H.zhu.MappingFilmPiracyinChina[EB/OL].PENNSYLVANIASTATEUNIVonFebruary6,2008

进出口贸易的现状例2

[2]范振洪,顾春太.后危机时期提升山东对外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思考[J].综合竞争力,2011,02:55-61.

[3]毛清华.山东对外经济发展分析与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2,08:18-21.

[4]安佳,陈东景.山东省对外经济合作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20:108-109,113.

进出口贸易的现状例3

一、“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背景

2013年9月,国家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中的演讲中,提出要建设一条“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10月,主席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战略,这两个发展战略被称为“一带一路”战略,并且在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被写入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中,从而标志着“一带一路”战略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被看作是世界上最长且发展潜力最大的一条经济走廊。这条史无前例的经济发展走廊以我国东端地区为发展起点,向西依次划分为中亚、环中亚以及亚欧三大经济带。中亚经济带主要是由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中亚五国组成,同时中亚五国也是我国与西方国家开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另外,在我国不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中亚五国也是我国的重要战略合作国。

随着实施和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对外贸易上的合作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尤其是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双方互补性是非常强的。中亚五国在棉花以及粮食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上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但是在农产品加工产品等资本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上则长期处于劣势发展地位。而我国在农产品加工等资本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出口发展优势较大,相反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在进口贸易发展上却日益处于劣势地位。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上说,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上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同时双方在地理位置上是相邻的,所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双方贸易发展中的运输成本,从而便于展开双边贸易。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双方在农产品贸易的进口方面主要是以粮食和棉花这两类土地密集型产品为主。2002年,我国同中亚五国的棉花进口贸易总额只有2500万美元左右,占双方贸易总额的0.7%。2010年,双方的棉花进口贸易总额上升到80万美元,占双方进口贸易总额的7.5%。因此,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上的关系得到不断地增强,同时中亚自由贸易区的创建,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起到了更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上的发展现状及结构特点

1、我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上的总体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同中亚五国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合作上的不断增强,双边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上的发展规模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拓展。2000―2013年,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发展总额上尽管出现了短暂的波动,但总体上依然处于增长的态势。2000年,我国同中亚五国的农产品对外贸易总额只有1.1亿美元,2013年这一贸易总额则激增到11.6亿美元。而双边农产品进口贸易总额则从2000年的1500万美元增长到7.1亿美元,增长率高达1455%。另外,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贸易发展中除了2003年和2009年之外,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发展状态,并且在2009年以后这种贸易逆差已经从增长到减少,当前已经只在小幅度范围内波动。所以,从总体上说,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是有着更多的发展潜力的。

2、我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的具体分析

我国同哈萨克斯坦在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总额发展上处于长期稳定发展的状态,同时也拉动了中亚五国与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但是,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的出口贸易总额却长期处于波动的状态,没有明显的增长。2013年我国同中亚五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仅增长了87%,同时双边在农产品贸易上还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但是哈萨克斯坦并非是造成双边逆差的来源国。另外,2006年以后,我国对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贸易发展开始转为贸易顺差,并且这种顺差近些年来呈现出扩大的态势。

从当前我国同吉尔吉斯斯坦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的总体现状来看,吉尔吉斯斯坦也不是造成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形成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家。2000―2013年,我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上基本上是呈现贸易顺差的发展趋势,并且随着我国同吉尔吉斯斯坦在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发展上的不断增长,两国实现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稳步、快速发展。

乌兹别克斯坦是造成我国同中亚五国形成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家,从2002年,我国同乌兹别克斯坦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就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并且这种贸易逆差呈现出连年扩大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乌兹别克斯坦不是我国同中亚五国进行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市场,但是我国同乌兹别克在农产品对外贸易进口总额上的波动就会直接影响我国同中亚五国的进口总额发展。

我国同塔吉克斯坦在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出口额发展上长期处于增长态势,但是双边在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上的发展变化却是同步的,比如双边处于贸易逆差时,其不论进口贸易还是出口贸易也同样呈现出贸易逆差的发展趋势。

我国同土库曼斯坦在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上也呈现连年增长的稳定发展趋势,但是我国同土库曼斯坦在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发展规模较小,2010年双边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还都是处于增长的趋势,但是从2010年以后就开始逐年下降。另外,土库曼斯坦也是造成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形成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

3、我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的结构分析

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的互补性很强,这主要是因为中亚五国的土地资源非常丰富,所以其粮食、棉花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在对外贸易发展上具有很强的出口优势,但是在需要劳动力资源以及资本资源的加工农产品出口上则处于劣势地位。而我国则与之相反,劳动以及资本资源密集型具有很强的出口优势,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却处于出口劣势。正是因为双方都有着各自的对外贸易发展优势,所以形成了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上的互补型进出口贸易结构。

具体来说,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出口结构上主要是以肉类、肉制品以及水果和咖啡茶叶等产品为主,这四类农产品占到我国同中亚五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34%、27%、17%以及14%,总体占到我国同中亚五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近90%。中亚五国从我国主要进口的农产品则是纺织以及加工材料,这两类农产品占到双边农产品进口贸易总额的83%和11%,这一比重相对于其他类的农产品出口总额来说是很大的。

从各国国内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优势角度上来说,由于各国拥有自身的发展优势,从而使得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的进口贸易结构上也形成了不同的特点:我国同哈萨克斯坦在农产品进口贸易上主要是以水果、杂食这两类农产品为主,并且占到了哈萨克斯坦国内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94%。另外,我国还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加工材料、纺织和谷物等农产品。我国同吉尔吉斯斯坦在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上则是以肉类、肉制品以及水果这三类农产品为主,其中,水果是我国从吉尔吉斯斯坦进口的主要农产品,另外我国每年还从吉尔吉斯斯坦进口大量的皮革以及纺织类的农产品。我国同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则主要是咖啡以及香料等农产品,而我国从这三个国家所进口的农产品也都是这类农产品,主要是以纺织和加工材料为主。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相关措施

首先,全面革新我国同三大经济带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合作发展模式,尤其是与中亚五国的合作方式的创新,以此创建出“一带一路”的新型对外贸易发展格局。主要通过开展区域性农产品对外贸易合作,不断推进中亚自由贸易区的创建,以此来尽快消除关税以及非关税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阻碍,从而实现双边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规模的扩大。

其次,结合我国同三大经济带,尤其是中亚五国以及我国国内农产品发展优势,适当增加具有发展优势的农产品的出口数量和出口种类,从而丰富和拓展我国同中亚五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规模。

最后,上海经贸合作组织应当在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过程当中发挥出应有的协调和促进作用,在协议框架范围之内积极推进双边开展农产品经贸往来,从而提高我国对中亚、环中亚以及亚欧经济带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四、结论

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同中亚五国开展积极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合作必然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安全、经济以及外交上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扩展我国在中亚、环中亚以及亚欧地区的影响力。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在区域经济以及同中亚五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上的不断深化和日益频繁,使得我国在双边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同时,从我国农产品的贸易总额发展趋势上来说,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双边农产品贸易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农产品的进口与出口贸易结构上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但是我国从中亚五国所进口的农产品在结构上依然比较单一,多数都集中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

(注:【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国内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自贸协定视阈下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温州视角”,项目编号:FG2014139。)

参考文献

[1] 严雪莲、朱娜: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9).

进出口贸易的现状例4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40年来,中日两国贸易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贸易体系之一,两国的贸易已取得长远的发展。自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随着中日关系的不断改善,中日贸易也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姿态。目前,日本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近几年来,两国贸易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相互的合作关系日趋紧密,为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中日两国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加剧。这一方面由于全世界经济的衰退,双边贸易争端加剧;另一方面是由于中日双方在领土上的争执。比如近期在事件上,两国在争执,领土上的争端必然会影响两国的贸易。

1、中日贸易现状

纵观中日两国对外贸易历史,从我国建国以来,两国的双边贸易量一直呈现增长趋势,2002年中日贸易总量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 2006年更是突破了2000亿美元大关。

最近几年,日本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快速增长。日本是中国第四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也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的机械仪器进口总量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其中部分是由于日资公司的“再进口”,这些公司把制造基地转移到了中国。

从日本财务省日前公布的最新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27.54万亿日元,同比增长3.9%,创历史新高。受3.11大地震导致供应链中断和日元大幅升值等因素影响,日本对华出口额12.9万亿日元,同比下降1.4%,自中国进口14.64亿日元,同比增长9.1%。

2011年日本外贸总额31年来首次出现赤字,中国继续维持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在日本外贸总额占比达到20.6%。

2、中日贸易现存问题

2.1 两国贸易摩擦的加剧

中日贸易摩擦随着双边贸易的深入正在不断升级。2006年,SK-Ⅱ系列化妆品查出违禁成份;2008年,“毒饺子事件”迫使中国食品出口遭受巨大的打击。近几年,两国的贸易摩擦问题也越来越普遍,这不仅对双方贸易造成影响,而且也对两国的关系造成一定影响。

2.2 两国政治和领土上的争端加剧

本来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是踏入2012年,中日之间的摩擦却与日俱增。1月初,冲绳县地方议员登上,2月,名古屋师长高谈南京大屠杀无有伦,4月,东京都知事推出购买计划,5月底,中国外交官间谍嫌疑案,7月7日,日本首相又突然宣布日本政府购买。这些事件都为本来已摩擦不断地中日贸易蒙上了阴影。

3、中日贸易前景

2011年,在日本大地震的冲击下,中日贸易额开始全面放缓,但是随着2012年以来日本经济的复苏,两国贸易额又开始回升。细数中日贸易近几年在总量、行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发现一些新趋势:

3.1 日本在中国对外贸易地位不断下降

2004年,欧盟东扩后携手美国取代日本,分别成为中国第一和第二位贸易伙伴。并且受到2011年日本大地震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效应的综合影响,日本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地位已被东盟取代。当前,日本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3.2 中国与日本双边贸易额增速全面放缓

2011年大地震以来,中日双边贸易增速明显下滑,个别月份甚至出现负增长。2012年上半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162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9.2个百分点,占同期中国进出口总额的8.8%。其中,中国对日本出口和进口均大幅放缓,并出现贸易逆差147亿美元,同比收窄43.5%。

3.3 传统产业出口和优势产业进口同时受阻

一直以来,中国对日本出口主要集中于机电行业和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等。2011年以来,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增长略显乏力,对日本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增速低于总出口额增速,而日本对东盟地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市场份额正逐步扩大。相反,机电行业对日本出口额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除2012年1-2月外)。

4、结语

对于中国来说,中日贸易全面健康发展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中国在未来应利用中日贸易积极推动中日经济融合,实现双方共赢。一方面,中国应利用好日本震后重建的机遇,继续扩大对日本出口的同时,优化出口结构。另一方面,加大对日本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积极进行研发和技术创新,改善中国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垂直分工结构。

参考文献

[1]张丹.中日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0,585(26):36-37.

[2]张海虹.中日贸易摩擦的危害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国际贸易,2011,650(6):9-10.

进出口贸易的现状例5

[中图分类号] F74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地理区位上相邻的大国,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代全球经济发展中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俄两国经贸交往中,林木产品贸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是世界林木产品市场的重要供应者。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林木产品进口国,仅次于美国。因此,积极推进中俄林木产品贸易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据实评价中俄林木产品贸易现状,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俄林木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俄两国林木产品贸易量在世界林木产品贸易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已成为世界林木产品贸易最重要的地区之一。俄罗斯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森林资源(见表1),是世界森林资源第一大国。自从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中国国内林木产品供给偏紧,主要依赖于进口。林木产品市场是资源约束性市场,森林资源的状况必然会对林木产品贸易的规模和流向产生约束。

(一)俄罗斯林木产品贸易现状

作为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俄罗斯在世界林木产品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阶段,俄罗斯主要以出口林木产品为主,主要集中在东北亚和北欧,约占俄罗斯林木产品总出口量的88%。从出口类别上看,原木和锯材的出口量占俄罗斯林木产品出口量的比重较高。

1.俄罗斯原木出口贸易现状

长期以来,俄罗斯原木出口量始终居于俄罗斯林木产品出口量的首位。同时俄罗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木出口国。2004-2006年俄罗斯原木出口量持续走高,2007年由于俄罗斯政府提高原木出口关税税率,此后出口量开始回落。2011年俄罗斯原木出口量仅为2069.98万m3 (见表2)。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俄罗斯林业展望(2030)预计,未来俄罗斯原木出口量将会增长,到2030年俄罗斯原木出口量将达到2280-2860万m3。俄罗斯原木出口主要集中在芬兰、中国、日本、韩国、瑞典等国家。

2.俄罗斯锯材出口贸易现状

2004-2007年俄罗斯锯材出口量一直处于增长,年均增长率为11%。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俄罗斯锯材出口量下降,但占世界锯材出口量比重略有提升。从2009年起,俄罗斯锯材出口量又开始增长,2011年出口量达到1959万m3(见表3),占到世界锯材出口量的16.36%。据国际粮农组织公布的《俄罗斯林业展望(2030)》预计,未来俄罗斯锯材出口量将会进一步增长,到2030年俄罗斯锯材出口量将达到2450万m3~2630万m3,有望超过俄原木出口量。在俄罗斯主要锯材销量是针叶锯材,占全国的93.1%。

(二)我国林木产品贸易现状

在全球林木产品贸易中,无论进口、出口,我国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木制品出口国,主要出口家具、胶合板等产品,与此同时也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林木产品进口国。

1.我国林木产品进口贸易现状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林木产品贸易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林木产品更是一跃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进口商品之一。自从1999年我国开始对原木、锯材和木浆等实行零关税和减少林木产品进口管制的政策后,林木产品进口额连续增长。2002—2008年我国林木产品进口额一直处于增长,从142.25亿美元增长到257.1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3.46%。其中2007年增长率最高,为21.58%。2009年我国林木产品进口额略有下降,为237.31亿美元。2011年我国林木产品进口额为425.9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0.07%。

2002—2011年间,我国进口林木产品以木浆、原木、纸和纸板为主。2011年我国木浆进口额最大,为125.90亿美元(见表4),占到林木产品进口额的29.56%。其次是原木、锯材、纸和纸板,进口额分别为85.20亿美元、61.66亿美元、56.22亿美元,占林木产品进口额的20.00%、14.48%、13.20%。进口额较少的是人造板,仅占林木产品进口额的2.60%。

2.我国林木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我国林木产品出口贸易规模增长较快。2003-2007年,我国林木产品出口额始终呈现上升趋势,由122.36亿美元增至338.23亿美元。2006年我国林木产品出口更是超过进口,首次出现顺差。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林木产品出口遇到障碍,增幅回落。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回暖,2010年以后我国林木产品出口形势转好。

我国林木产品出口主要以家具、人造板、纸和纸板为主。其中,家具占有最重要的地位。2011年木家具出口额最大,达到171.19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5.95%。其次是人造板、纸和纸板,出口额分别为61.97亿美元(见表5)、55.73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了27.46%、30.58%,而原木、锯材、木浆出口额基本保持较低水平且波动不大。

(三)中俄林木产品贸易现状

1.我国进口俄罗斯原木贸易现状

我国在1992-1996年从俄罗斯进口原木量一直处于平稳水平,1997年后,进口数量开始迅速攀升(除2003年稍有下降外)。但2007年起俄罗斯政府宣布:从2007年7月起,俄罗斯原木出口关税率提高至20%,且不低于10欧元/立方米;从2008年4月起原木出口关税率将提高至25%,且不得低于15欧元/立方米;从2009年1月起原木出口关税率将提高至80%,且不低于50欧元/立方米。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俄罗斯政府决定将从2009年1月起提高原木出口关税的期限推迟。俄罗斯一系列提高原木出口关税措施的实施,使我国进口俄罗斯原木量从2008年开始显著下降,从2007年的2539.00万m3下降到2010年的1404.00万m3,2011年略有回升,达到 1407.00万m3(见表6)。

2.我国进口俄罗斯锯材贸易现状

尽管我国进口俄罗斯锯材量占总进口量的比重小于原木,但锯材进口量增长十分迅速,从1997年的1.12万m3增加到2011年的607.33万m3(见表7)。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1999年取消锯材进口关税,都大大推动了我国锯材进口贸易的发展。加之2007年起俄罗斯数次提高原木出口关税,却继续对出口锯材保持低关税,极大地鼓励锯材出口。2008年我国进口俄罗斯原木量下降了26.52%,而进口锯材同比增长24.,16 %。俄罗斯锯材进口量快速增长

3.我国出口俄罗斯林木产品贸易现状

与我国进口俄罗斯林木产品贸易额相比,我国出口俄罗斯林木产品贸易额增长比较缓慢。2011年我国对俄罗斯林木产品出口额为86368万美元,是1997年的40.8倍。从贸易规模角度看,我国出口俄罗斯林木产品贸易水平低于进口林木产品贸易水平。1997-2004年,我国出口俄罗斯林木产品贸易额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图1),且增长缓慢。2005年后,我国家具等木制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出口俄罗斯林木产品贸易额的快速增长。

三、中俄林木产品贸易趋势分析

(一)俄罗斯林木产品出口关税将下调,林木产品市场前景看好

目前,俄罗斯是世界上林木产品的主要输出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俄罗斯由于丰富的森林资源储蓄、低廉的出口关税,使得俄罗斯林木产品出口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但是2007年起,俄罗斯政府为了发展国内林木产品深加工产业,逐步提高原木出口关税,导致了俄罗斯原木出口量大幅下降。中国等依赖于进口俄罗斯原木的国家不得不减少进口俄罗斯原木量,转而寻找其他国家可替代林木产品。2011年12月17日,俄罗斯正式获准加入世贸组织,成为其一员,其承诺会在入世后逐渐下调林木产品出口关税,并根据不同树种制定不同税别。这一关税的调整,对对俄罗斯林木产品依赖性较大的中国林木产品市场会形成直接有效地刺激,林木产品市场前景看好。

(二)中国林木产品需求旺盛,将进一步扩大对俄罗斯林木产品的进口

林木产品需求旺盛、供给严重不足是目前中国林木产品供求的基本特点。随着中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城镇化进程带动住房建筑、装修、家具等对林木产品的大量需求,预示着未来中国林木产品市场潜能较大。中俄两国的地缘优势,使俄罗斯林木产品必然成为中国进口的首选。加上,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后承诺下调林木产品出口关税,必然会导致中国加大对俄罗斯林木产品的进口。因此,中俄林木产品贸易将进一步增长。

(三)中国将会加强对俄罗斯境内林业企业投资

俄罗斯许多林业企业设备陈旧,效率低下,但受资金缺乏困扰,设备改造进度缓慢。俄罗斯为了吸引外资发展本国林木产品深加工业,给予了一定优惠政策。中国应该借此机会加强对俄罗斯境内林业企业投资,在俄罗斯就地取材,利用俄罗斯林地、机械设备、电力等,由我国提供劳务人员和部分资金,生产深加工林木产品。这也符合中国政府在2020年前向俄罗斯投资120亿美元的战略目标。同时,在俄罗斯投资设厂也可以解决中国木制品出口俄罗斯受阻的问题。

(四)中俄两国森林合作开发步伐将加快

对俄罗斯森林资源合作开发是中俄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是两国积极推进的重大合作项目之一。目前俄罗斯大量森林资源亟待合理开发,但其开发能力却较弱,如设备短缺、人力不足和地理位置偏僻等。另外,中国东北林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大量熟练的林业工人赋闲待岗,大量富余的采运设备闲置。因此双方一拍即合,在开发俄罗斯森林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俄罗斯政府十分支持外国企业开发本国森林资源,中俄总理在会晤中签订了“森林采伐协议”,俄方表示,欢迎中国企业,特别是大的企业集团赴俄投资采伐森林。

四、结论

中国经济要保持稳步快速增长,到202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必然要有大批工程项目及大量城市基础设施需要建设,这样对林木产品的需求必将大幅度增长。俄罗斯丰富的森林资源以及便利的运输条件,使俄罗斯林木产品成为中国优先选择。中国与俄罗斯东部地区接壤的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通过对俄林木产品贸易必将直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符合中国政府提出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要求。因此,中俄两国间的林木产品贸易发展前景广阔。

因此,俄罗斯林木产品供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对此,我国应明确林木产品贸易的战略方针,并加以全面实施。分析中国林木产品供需趋势,综合考虑其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确保国家林木产品的稳定供应来源。作为国际林木产品重要消费和进口大国,中国还应充分利用目前已形成的国际贸易格局,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世界和区域性的林业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政府和公司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和利益纽带。争取签订政府间长期森林合作开发与林木产品贸易协议,改善林木产品进出口结构,形成稳定供应的多元化林木产品进口渠道,完善我国的林木产品进出口贸易体系。

[参考文献]

[1]田刚.中国林木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与前景分析[J].商业研究,2007(6):183-185.

进出口贸易的现状例6

1河南省对外贸易的现状

1.1外向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河南省对外贸易处在平稳较快的发展过程当中,除2009年因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短暂下滑之外,其他历年对外贸易都呈现增长态势。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尽管进出口占比处在不断的波动当中,但是整体上仍然趋于稳定,大致为“六比四”。河南省在对外贸易中历年都处于出超状态,以2014年为例,出超额843.26亿元。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给河南省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十分明显,但是长期的高额入超也会招致贸易伙伴的不满,给河南省未来的对外贸易埋下一定的隐患。而且,这种现象在我国各主要外贸省份都存在,致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高额出超水平,针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以及其他抑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事件也层出不穷。

1.2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放缓

自2005年以来,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持续减慢,2009年一度出现负增长,2010年出现短暂回升之后,2012年增速继续下滑,2013年以后河南省对外贸易基本饱和,2014年和2013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基本相同。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和2011年的增速出现短暂回升的重要原因是2009年的负增长使得当年对外贸易额陷入低谷所致。如果去掉这一低谷,就平均增速来看,2010年的增速仍低于2008年之前的水平。整体看来,河南省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放缓。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状况,与近年来世界经济整体放缓的背景密切相关。河南省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是东南亚国家和欧美国家,而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它们中许多国家并没有很快地从金融危机的打击中复苏过来,压低进口以求更快的复苏经济,使河南省出口额增速放缓。同样,我国也大力拓展内需,积极鼓励民族工业做大做强,在许多政策上向国内民族企业倾斜,降低进口额度,增强民族产品的竞争能力,使河南省进口额增长趋于停滞。

1.3对外贸易出口结构分析

河南省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工业集中加工区,其对外贸易出口一直以来都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对外贸易出口中,工业制成品占比不断提升,初级产品占比不断下滑,而且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不断增加,几乎占据了河南省整个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2011年以来,初级产品占比逐年下降,2014年不足1%。由此可见,河南省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几乎垄断了整个出口市场,且所占的比例仍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河南省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从而使河南省工业制成品出口增多,而初级产品出口相对减少。河南省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处在波动上升的状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的不断增长,使河南省对外贸易出口的商品结构有了明显改善,科技的价值不断获得提升。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出现如此变化,体现出其出口商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市场的提升,中国制造正在被中国创造潜移默化的改变。

1.4对外贸易进口结构分析

河南省进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不断下降,与之对应的是,初级产品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表示河南省进口贸易仍旧以进口工业制成品为主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也表示河南省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例不断下降,而相应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则增加。在进口的工业制成品当中,机电产品的比重处在波动之中,与2005年相比,2014年河南省机电产品在全部进口工业制成品中比例下降了7.6%。但是,高新技术产品在所有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的比重却不断上升,2014年达到5.9%,比2005年高4.6%,增速十分明显。

2河南省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2.1外贸企业的组成及比例不利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积极鼓励非公成分参与到公有制企业的改组中来,在对外贸易领域,河南省积极贯彻国家政策,推行对外贸易多元化,在河南省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中,既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公有制企业,也有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但是,私营外贸企业增长过快,占有比例虽大,但外贸总额却不多,毕竟民营企业参与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弱。虽然民营企业中三全和天方企业得到一定的成就,但普遍的民营企业并不是很成功。单从这一点来说,河南省对外贸易对我国实际的贡献力远远低于预期。故而,民营企业需要大力发展自身实力,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早日成为河南对外贸易的中坚力量。对作为台资外企的富士康而言,其外贸金额将近河南省外贸总金额的十分之七,其在外贸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客户群居多,适应于经济发展潮流。但是河南省的外资企业过少,导致整体外贸水平低弱。这些企业占有的比例严重阻碍了该省的外贸水平。

2.2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较低

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合作对象国分布在全球各地,这与当前全球化的大趋势是分不开的,但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河南省进出口市场仍存在着相对集中的弱势,主要集中于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以2012年为例,当年河南省进出口贸易额有56%在亚洲、18%在欧洲、16%在北美,三者的总和高达90%;也就是说,河南省与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各国的贸易额仅占全省对外贸易额的10%左右。从国别来看,河南省对外贸易额分布集中程度也可见一斑,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港澳台地区、日本和东盟,分别占16%、14%、14%、14%、11%,总和将近七成。如此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市场,使河南省对外贸易的依存度更高,上述区域一旦发生经济不稳定现象或者政府主观的限制进出口贸易的情况,就会给河南省对外贸易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严重损害河南省对外贸易活动。另外,对外贸易市场过分集中,就会导致外贸摩擦频繁出现,从而增强了对外贸易的不稳定性。2.3外贸进出口商品和贸易结构不合理从对河南省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中可知,河南省进出口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但其中的科技含量很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高。另外,河南省对外贸易主要是加工贸易,但加工贸易并不发达,其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处在全球生产链的最低端,是国际分工体系的下游部分,资本和技术的含量不足,科技含量低直接导致河南省在贸易中获利远远低于处在国际分工体系上游的国家和地区。如果河南省进出口商品和贸易结构长期保持如此状态,对河南省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3加快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措施

3.1积极培育民营外贸企业

当前,河南省对外贸易企业的比例不协调,这种局面的存在虽然可以给河南省对外贸易带来平稳的发展,但是就长期来看,隐藏着较大的危机。如果私营外贸企业不求进一步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其竞争力越来越低下,甚至倒闭。如果外资企业因经营不当而或迁离,那么对于河南省对外贸易的打击是不言自明的。所以要想保证河南对外贸易长久健康发展,就必须积极培育和指引民营外贸企业。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个:其一,改变河南省对外资贸易依赖的程度,避免因外资企业出现运营问题时,河南省对外贸易坍塌面积过大的危险;其二,积极培育民营外贸企业,有利于引导我国民族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把国家战略真正的落实到企业层面上来,让更多的企业有机会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大大提升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三,提升我国对外贸易水平,积极培育民营外贸企业,不断提升其国际竞争能力。

3.2加快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当前,河南省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这种进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的现象给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桎梏。由于河南省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状态,这就使欧美和日本不断加强对华贸易壁垒,反倾销措施也更加严厉,这就给河南省扩大出口带来很大不便。另外,在产品竞争力上也存在很大问题。与欧美和日本相比,河南省对外贸易中的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尚不足以与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展开大规模竞争;而对于东南亚国家,虽然在产品的科技含量上低于我国,但是由于其土地和人力资源成本较低,使其产品的总成本较低从而拥有较大的价格优势,亦给河南省出口产品带来竞争压力。因此,河南省政府和各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应当主动的拓展进出口市场,推动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3.3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目前,河南省仍旧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出口商品也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由于河南省拥有天然的人力资源优势,使得这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低于欧美国家,从而具备较强的价格优势。但是,它们价格低廉,并不能在长时间内有效推动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因此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出口商品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和升级,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第一,坚决贯彻党和政府的“科技兴贸”战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开发新产品,努力提升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含量,政府要对具有自主知识品牌的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引导民族企业不断深化创新力度。第二,深化贸易体制改革,推动对外贸易主体多元化进程。河南省应不断降低外贸企业的门槛,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外贸行列,提升民族企业资本在河南省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以期将来逐渐上升为主导地位。第三,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力度。高新技术产品作为新时代国际贸易的新兴军团,目前虽然实力有限,但将来必定是影响外贸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必须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在这一点上,河南省必须积极贯彻“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确保国外的高新技术产品大量进入我国,以提升我国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然后推向国际市场,以增强河南省外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王菲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艳荣.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19).

[2]牟光宇.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5(08).

[3]陈亮,舒兵,季晓芳.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4(01).

进出口贸易的现状例7

2008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也造成了相当影响,对外贸易更是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其中也包括对服务贸易的冲击。在此形式下,我们需要审度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等待经济回暖,获取国际竞争中更大更强的竞争优势。

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增长迅速,从1982年的44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2560亿美元,25年间增长了57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扩大到4.0%。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以后,中国加入WTO,更是促进了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快速增长。到2007年,中国已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7大服务贸易出口国;同时取代法国,成为第5大服务贸易进口国。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560亿美元,其中出口1270亿美元,进口129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为3.9%和4.2%,比2000年的出口额301亿美元、进口额359亿美元分别提高了321.9个百分点和259.3个百分点。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率均大于世界同期进出口增长率,这反映出中国服务贸易总额增长远超出了世界同期水平。另外,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整体上要高于进口增长率,特别是2004年后,出口增长率稳居进口增长率之上,且差距有逐年拉大之势,这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能力在不断加强,服务贸易逆差有望逐年缩小。

二、中国服务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滞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从总量看,规模明显不足,进口大于出口;从质量看,服务水平偏低,竞争力不强;从结构看,传统服务业较为发达,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明显落后;从市场看,国内市场存在垄断,国际市场狭小。

(一)占本国对外贸易总额比重低

21世纪初至今,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已基本确立。到2007年,中国已是世界贸易排行榜上第3大进口国和第2大出口国,进出口额分别达到9560亿美元和12180亿美元。但是,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却与整体经济实力显得不协调。2001-2007年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始终维持在10%左右,而同期,美、英等发达国家已分别达到了27%和33%左右,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也达到了20%以上,显然,中国服务贸易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二)服务贸易频为逆差

在21世纪已过去的7年中,中国的服务贸易一直为逆差,进口额大大高于出口额。2000年,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达到了58亿美元,且在2000-2004这5年中一直保持着疯狂增长的势头,2004年,逆差额曾一度达到95亿美元,从2005年才开始小幅回落(除2007年回落幅度较大)。总体而言,中国的服务贸易还有很大一段需要提升的空间,尤其是出口服务贸易,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国际竞争力低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引入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指数(Net Export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这两个概念。

RCA指数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竞争地位。如果RCA2.5,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1.25RCA2.5,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0.8RCA1.25,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0.8,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弱。由表1可见,在2000-2007年间,中国服务贸易的RCA指数一直小于0.8,这说明目前中国服务贸易缺乏比较优势。

NRCA指数在剔除了服务业内部贸易、分工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基础上,反映一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两方面对其竞争力的影响。用该指数判断要比其他指数更能真实反映出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情况。NRCA大于0表示存在竞争优势,指数值小于0表示存在竞争劣势,指数值等于0表示贸易自我平衡。竞争力大小与指数值成正比。由表1可以看出,近8年来,中国NRCA指数在-0.03和-0.02之间徘徊,说明中国处于比较劣势,在上竞争力较弱。

(四)服务贸易行业发展良莠不齐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引入“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ve Power Index)”这个概念,简称TC指数。TC取值为(-1,-0.6)时有极大的竞争劣势,取值为(-0.6,-0.3)时有较大竞争劣势,取值为(-0.3,0)时有微弱竞争劣势,取值为(0,0.3)时有微弱竞争优势,取值为(0.3,0.6)时有较强,取值为(0.6,1)时有极强竞争优势。

从表2可以看出,2000-2006年,从各个具体行业上看,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良莠不齐。只有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的TC指数一直保持在正数状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且旅游业的竞争力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态势,成为中国服务贸易的支柱行业。而一向被认为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运输服务的TC指数却一直呈负数状态,这是因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远洋集装箱运输盛行,运输服务越来越偏向于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方式转变,而中国在资本、技术两方面的基础一向比较薄弱,越来越显现出相对的比较劣势。通讯服务在目前的市场机制下,其垄断优势已不能再构成竞争优势,所以TC指数大多数为负数。建筑服务的TC指数从2002年开始有所改善,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建筑行业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劳动力成本低,使其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大多时间内呈现出正数状态,其优势的获得主要是靠国家政策性垄断和服务外包的发展。在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领域,TC指数绝大多数为负数,反映出中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比较低。

三、对策

中国的服务贸易的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整体规模增长迅速,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但中国现阶段仍然只是一个服务贸易大国而非服务贸易强国,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小觑的,如不尽快解决,将严重阻碍中国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针对中国服务贸易这一发展现状,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服务贸易,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促进外贸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为了提高服务贸易在中国外贸结构中的比重,从大环境上来说,首先需要政府为服务贸易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其次,我们可以借鉴中国在发展货物贸易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例如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流入,充分利用外资投入的外溢效应来促进本国服务贸易发展;再次,发展在制造业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服务业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举措;另外,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在中国沿海一些拥有优良港口条件的城市,可以发展航运和仓储等服务出口;在IT技术人才和企业集中的城市可以发展承接软件外包服务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搭建服务贸易出口促进平台,举办与服务贸易相关的会议、论坛、培训和展览。这些都有利于引导工业经济向服务贸易经济转型,促进外贸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二)多方式、多渠道促进服务贸易出口

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首先要加强对外谈判,提高目标市场国家对中国服务产品的市场准入程度,为服务出口提供动力和保障;其次要巩固传统市场,打开新兴市场,所谓传统市场主要是指美、日、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则包括墨西哥、巴西、印度、印尼等这些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再次要确保中国服务贸易行业的综合出口实力,即一方面维持中国相对而言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服务行业的出口,另一方面加快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及其出口。除此之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增强、市场壁垒总体呈现减少趋势的今天,中国可以通过培育引导、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服务业企业走出国门,拓展海外服务市场,增加服务贸易出口。还可以利用中国具有较强实力的货物贸易带动服务贸易出口。总而言之,结合国情,中国可以采用多方式、多渠道来促进服务贸易的出口。

(三)实现服务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缩减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可以从转变服务贸易增长方式着手,即让服务贸易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出口收入的增长真正建立在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而不是靠劳动力、资源的大量投入。同时在服务贸易出口方面,在发挥优势,进一步扩大劳动、资源密集型服务的出口时,也要对那些尚处于“幼稚”状态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加以适当的保护,使其尽快发展并渐进对外开放。今后中国服务出口的大方向应该是:劳动、资源密集型服务出口为主,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为辅两者并举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为主,一般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为辅。

(四)有步骤地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

在中国,破除服务贸易市场的垄断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中国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比,起步晚,总体发展水平低,许多行业仍处于幼稚时期。同时服务市场发育不完全,服务企业竞争力弱,再加上服务业本身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等特征,不可激进的推进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而是有步骤的逐渐推进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在保障本国经济健康稳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比例来开放服务业。有步骤地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才能保证中国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自由化、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中安全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进出口贸易的现状例8

中图分类号:F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072-03

引言

自2012年起,世界农产品贸易增速放缓{1},近3年年均增长率仅为3.6%。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在今后的10年时间内,全球农产品贸易增速将放缓。受此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速从2011年的23.1%锐减至2012年的4.22%,并在之后的几年内增速一直维持在10%以内,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速则更低{2}。两国农产品贸易发展遇到瓶颈,美国对中国农产品的需求日趋饱和,仅依靠加大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无法达到显著扩大两国农产品贸易规模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深化中美两国农产品贸易,国内学者纷纷提出应充分研究两国贸易结构和特点,明确中美双方的比较优势和贸易中表现出来的互补、竞争或产业内贸易等特点,制定符合农产品贸易现状和特点的贸易策略,实现双方贸易的精细化发展。

近年来许多学者将中美贸易的研究视角放在贸易结构及特点的研究上,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田园(2011)指出由于两国产业结构差距显著加之居民消费结构不同,导致中美贸易结构不对称;宫智新(2011)依据产品的加工程度和技术含量等角度重新划分中美农产品贸易品类,形成高、中、低技术产品等产品类型,对中美两国农产品贸易方式的研究一直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郑素静(2011)运用贸易指数测算中美贸易互补性,结果显示两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远高于竞争性,从而指出两国贸易方式应以互补性贸易为指导;韩灵梅(2014)指出目前中美产业内贸易方式规模小,且产生原因主要是两国居民对农产品质量差异性需求,而非对农产品消费偏好,这将导致中国在双方贸易时处于被动地位。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两国农产品贸易各个细分品类的贸易特点研究较少。研究中美农产品贸易中各个品类的贸易规模和特点,可以针对品类不同的状况制定与其相适应的贸易策略,使两国农产品贸易更加精细化,本文依据2007年至2014年世界贸易组织数据,遵循海关分类标准(HS2007),运用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对中美农产品贸易进行各品类的贸易特点分析,以求针对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各个品类发现适合其发展的贸易方式。

一、中美农产品贸易现状

1.中美农产品贸易增速放缓。世界贸易组织(un comtrade)数据显示,中美农产品贸易总额一直持上升趋势,从2007年的110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33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7%,远高于世界农产品贸易年均增长率。但自2012年开始,中美农产品贸易总额增幅放缓,年均增长率下滑至4%,在2013年甚至出现逆增长现象,中美农产品贸易规模遇到瓶颈。

2.中国处于劣势地位。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进口额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20%以上,而美国进口中国农产品总额仅占其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1%左右,中国对于美国的农产品依赖程度偏高。不仅如此,两国贸易差额除2013年外均以年均20%以上的增速持续扩大,截至2014年中美农产品贸易差额已经达到184亿美元,中国常年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3.中美农产品贸易结构单一。中国出口美国的农产品中水产品(HS03)是最主要的品类,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6%。排名前五的农产品品类(其他品类分别为水产品制品(HS16)、蔬菜及水果等制成品(HS20)、食用蔬菜(HS07)和动物饲料(HS23))在中美农产品出口总额的占比高达73%;在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时,进口品类结构单一的特点更加明显,仅油籽类(HS12)进口总额即占进口总额的65%,排名前五的农产品品类(其他品类分别为谷物(HS10)、动物饲料(HS23)、水产品(HS03)和肉类(HS02))在中美农产品进口总额的占比高达90%。

综上,目前中美农产品贸易存在发展速度放缓、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以及贸易品类单一的现状。只有对中美贸易方式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不同品类农产品运用合理的贸易方式,才能解决上述问题。

二、中美农产品贸易特点

本文分别从贸易结合度、贸易互补性以及产业内贸易程度三个指标进行多角度分析中美农产品贸易点。

根据经济学家布朗(A.J. Brown,1947)提出的理论,贸易结合度是一国某类产品出口份额与另一国该类产品的进口份额之比,直观地体现出两国贸易的依存程度,计算公式如下:TCDij=(Xij/Xi)/(Mj/Mw){3}。其中TCDij表示i国对j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Xij表示i国对j国的出口额;Xi表示i国出口总额;Mj表示j国的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进口总额。根据其定义,当TCDij>1时,表明i、j两国双边贸易联系紧密;当TCDijTCDji时,则表明i国对j国的贸易依赖程度比j国对i国的高,反之亦然。

贸易互补性指数则是一国某类产品的显示性贸易优势指数与另一国的贸易劣势指数的乘积,本文综合考量贸易出口国与进口国间的水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的差异,量化两国间的水产品贸易互补性。其计算公式如下:TCIij=RCAkxi×RCAkmj,其中RCAkxi表示出口国x在k类农产品上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CAkmj表示进口国j在k类农产品上的比较劣势。当TCIij较大时,说明出口国的出口品类与进口国的进口品类相吻合,即两国在该类农产品贸易中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若TCIij小,表明出口国的出口品类与进口国的进口品类不一致,即两国间农产品贸易互补程度较低。一般而言,如果TCIij>1,表明两国之间在贸易中互补性较强;如果TCIij

Bruelhatr{5}动态产业内贸易指数是从动态的角度衡量一定时间跨度内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其计算公式为:Bi=1-,式中Bi表示第i类农产品一定时间跨度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Xi表示两个时期间第i类农产品的出口额的变化量,Mi表示两个时期间第i类农产品的进口额的变化量。其中0≤Bi≤1,Bi越接近1表示该类农产品贸易的增量主要由产业内贸易引起,越接近0表示该类农产品贸易的增量主要由产业间贸易引起。在此基础之上Thom & Mc Dowell{6}将产业内贸易细分为垂直型和水平型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Bw=ni=1BiWi,式中,Bw为水平方向产业内贸易指数,Bi为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Wi为第i类农产品贸易权重,即(Xi+Mi)/(X+M);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为(Bj-Bw),其中Bj=1-式中,Xj=ni=1Bi,Mj=ni=1Mi。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消费者偏好及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消费者对商品档次需求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个人收入差异,收入高的消费者偏好高档产品,而收入低的消费者只能偏好中低档产品。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就可能出现高收入国家进口高档产品和低收入国家进口中低档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1.中美农产品贸易总体特点。根据图2可以发现,两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合度指数均常年大于1,说明中美农产品贸易结合度很高。近年来出口贸易结合度一直稳定在1.25左右,无显著波动;进口贸易结合度的变化波动大于出口;以2009年为分水岭:之前表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之后则缓慢下滑,截至2014年进口贸易结合度为2.20。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出口贸易结合度一直低于进口,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依赖程度远高于美国对中国农产品的产品。中国过度依赖美国农产品是中美在农产品贸易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的主要原因。

中美两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常年高于1,可见中美农产品贸易一直以贸易互补性为贸易基础。根据图3可见,中国在进口美国农产品时表现出更高的互补性特点,7年内贸易互补性指数均值高于1.6,说明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正是中国目前紧缺的农产品,相比而言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农产品虽然也是美国农产品贸易的弱势,但紧缺程度较低。

根据表2可见,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近年来出现较大波动,2009年、2010年和2013年表现出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点,而在其他年份该指数均低于0.5,到2014年两国产业内贸易指数仅为0.34,可见两国农产品存在产业内贸易的可能,但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细分两国产业内贸易形式可以发现,中美农产品贸易主要以垂直型产业贸易形式存在,其指数远高于水平产业贸易指数。说明中美两国间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是由于两国对不同产品质量及加工程度导致的。

综上,中美农产品贸易是以互补性为主导、产业内贸易形式为辅助的多元性贸易形式。

2.中美农产品贸易结构特点。根据表3可以发现,中美贸易份额大的品类大多数具有很强的贸易互补性,如中国出口美国水产品(HS03)份额为26%,对应的出口互补性高达4.57;中国进口美国油籽类农产品(HS12)份额高达65%,对应的进口互补性高达16.23。同时两国水产品(HS03)还表现出较强的产业内贸易特点,其进口和出口中所占份额均排在前5位,同时产业内贸易指数高达0.76。其他品类如奶、蛋类产品(HS04)既没有互补特点也没有产业内贸易特点,导致在两国农产品贸易份额较小{7}。根据各品类在贸易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本文将24类农产品分为五大类型:出口互补型、进口互补型、互补+产业内型、产业内型、无特点型。

根据表4可以发现,目前中美农产品贸易主要以互补型贸易为主,不论是出口互补型还是进口互补型均在两国农产品贸易中占有很大份额。而以水产品(HS03)为代表的农产品,即表现出了明显的互补特点有又较强的产业内贸易特点,在对美国的出口贸易中份额排名第二。活动物(HS01)等农产品虽然表现出了很强大产业内贸易特点,但两国间的贸易份额过小。肉及可食用杂碎(HS02)等农产品没有明确的贸易特点做指导,导致该类产品在两国农产品贸易中份额比重小。

针对不同类型农产品的贸易特点应制定相应的贸易策略{8},这样才能使两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合理化{9}。以上五类农产品中,进口互补型贸易主要依赖于美国农产品引进中国,中国处于被动地位,通过自身调整改变贸易现状难度太大;无特点型品类没有明确的贸易模式,贸易份额小,短时间内无法对两国贸易作出显著影响,因此本文仅对其他三个品类提出对策。

(1)对于出口互补型品类,应将重点放在食品安全领域,应对美国绿色壁垒;

(2)对于互补+产业内型品类,应强化中国出口农产品水平差异化(如包装、外形等),并发展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生产,加强专业化分工;

(3)对于产业内型品类,在当前阶段应努力实施品牌战略,利用品牌效应带动中国农产品对美出口的质量和规模。

三、结论

1.中美贸易面临窘境。在当前国际农产品贸易规模扩张放缓的背景下,中美的主要农产品贸易行为是:中国向美国出口具有竞争力的水产品同时从美国进口大量优质油籽类农产品。由于中国过度依赖美国油籽类产品,在两国农产品贸易中处于贸易逆差,且贸易赤字以20%的增速持续扩大,同时两国农产品贸易前五品类交易额均占总农产品贸易额的70%以上,贸易结构的单一性严重抑制了两国农产品贸易的潜力。

2.中美农产品贸易形式可分为五类。中美两国农产品贸易主要以互补性为基础,存在互补性的品类如水产品、油籽产品都是两国农产品贸易中最重要的贸易品类;同时如活动物等品类表现出了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点,此类产品贸易份额虽小,但有强大的贸易潜力。根据中美农产品贸易中表现出的互补性和产业内贸易量大特点,本文将其划分为5种不同的类型:出口互补型,进口互补型,互补+产业内型,产业内型以及无特点型。

3.农产品发展策略应与贸易形式对应。对于互补+产业内型品类,由于两国间有先天的农产品比较优势,贸易规模较大,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强化中国出口农产品水平差异化(如包装、外形等),并发展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生产,在加强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之上提升国内农业的规模水平,不断优化中国农产品结构和提高中国对美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对于产业内型品类,目前中美两国此类农产品贸易规模小,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动力小、难度大,在当前阶段应努力实施品牌战略,利用品牌效应带动中国农产品对美出口的质量和规模。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实现农产品优质化。

注释:

{1}谢建国,杨海燕.互补还是替代――中美贸易竞争关系的测度与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5(11):62-72.

{2}孙宏艳.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理论导刊,2014(11):80-84.

{3}孙华.中越农业互补性与贸易提升策略研究[J].世界农业,2015(11):139-141.

{4}谭秀阁.对农产品出口现状的分析与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10):10-11.

{5}Bruelhart M, Hine R C. lntra-industry Trade and Adjustment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J]. 1999.

{6}Thom R, McDowell M. Measuring marginal intra-industry trade[J].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1999, 135(1): 48-61.

{7}习郑晶,苏国宝.产业内贸易与贸易调整成本:一个文献综述[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8-54.

{8}姜国庆,于芳. 基于SITC分类的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J]. 现代商业,2015(26):26-27.

进出口贸易的现状例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发展,并起到了一定的拉动效应,这对于深化金融行业的体制改革以及对出口外贸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高效的金融体系可以有效的保证出口贸易以一个平衡、稳定的形式运行下去,并提高产品出口的份额,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快速发展。

一、金融行业发展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金融贸易主要以世界分工与贸易格局形式运行,这对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然而,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全球化经济深入,全球范围的生产要素正在以自动流动的形式运行下去,这对于我国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金融行业过程中,资金的全球流动和金融创新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出口贸易的拉动效应,将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出口贸易中的价值体现出来。另外,在金融行业发展时,还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构建一个全新的金融发展框架,并通过框架的分析将出口贸易中的拉动效应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提升出口贸易的拉动效应,对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张效益质量的推动转型来说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金融行业发展对出口贸易拉动效应分析

金融行业的发展的影响对于出口贸易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的将现有的出口贸易中的内涵进行外延,将出口贸易中的拉动效益体现出来。出口贸易的拉动效益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基础,在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所得出的资本形成机制都会通过金融行业的形式进行发展,并促进金融行业以一个技术创新和资本积累的动态变化的形式发展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金融行业中出口贸易的进行出口水平。

现阶段,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口贸易的复杂度逐渐提升,而全球化经济不断的深入,金融行业与出口贸易行业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并将其以一个数量结构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提高我国经济效益,促进国家快速发展。要想将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的拉动效益体现出来,就应该通过以下几点形式展现出来:一是出口贸易的拉动效益: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产品的出口贸易水平逐渐提升,并将其以一个复杂出口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将现有的出口贸易的结构进行优化;二是外商投资:外商投资主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将现有的出口贸易产品进行转移、遣散,从而增加金融行业的竞争力,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一直以提高国家的生产力与出口能力为主进行发展,并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开展对应对外商投资工作;三是加工贸易: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相关部门对加工贸易出口工作的研究,从而增加我国的加工贸易的发展。而金融行业对出口贸易的拉动效应主要通过国家复杂出口的复杂性所体现出来的。要想将其中的技术扩散,那么就会提升出口贸易的利润与生产劳动力,从而促进我国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四是价格因素:金融行业的发展对出口贸易中的拉动效应主要通过价格的形式体现出来,出口贸易的价格会通过社会的发展与复杂程度的影响而变化,当社会的经济效益的出口需求提高时,那么出口贸易的需求与价格就会呈现出正向的关系,当出口贸易的需求性较低时粗出口贸易的质量与价格就会降低,二者之间的关系就会以负向形式体现出来。

三、中国不同层面金融发展与出口贸易的拉动效应现状分析

(一)金融发展、外资技术溢出与出口贸易

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的拉动效应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企业外部融资过程中的资金问题。我国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那些具有外援融资来说可以通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将其中的价值体现出来,并通过国家的发现状将金融行业现有的融资方式的差异性体现出来,并将出口贸易的拉动效应体现出来。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外出口贸易的重要性不断增加,无形资产中的高新技术手段、产业通过产品地下的形式进行外部融资,只有这样才能将金融行业中的融资机会增加,从而促进我国金融行业快速发展。

(二)金融发展、资本配置效率与出口贸易

金融行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企业快速发展,将企业对外部融资的依赖中的优势体现出来,并通过正规金融体系开展对应的融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将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的拉动效应体现出来。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实体经济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我国遇到金融危机时,我国整体的金融中介就会遭受变化,企业要想在这个时代下站稳脚步就应该依赖外部融资行业进行发展,并将出口贸易中成本的固定成本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出口贸易中的产品可以更好满足的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当地的俗肌

四、结束语

要想促进金融行业快速发展,就应该将现有的贸易理论融入到对的金融行业中,只有这样才能金融体系中的出口贸易拉动效应体现出来,从而激发社会的经济效益,促进国家快速发展。本文对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的拉动效应进行了简单的研究,文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希望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的拉动效应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玲.中国与发达国家生产者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比较研究――基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视角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19(09):203-204

进出口贸易的现状例10

关键词 加工贸易 区位转移 发展现状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得益于国家政策和国际产业转移,在我国东部沿海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成为了推动我国外贸进出口的主要力量。但在金融危机中,“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遭到重创,加上日益上涨的原材料和用工成本,沿海地区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区位转移势在必行。如今加工贸易发展状况如何,是否出现了区位转移的现象,成为了加工贸易的又一个关注点。

董为政(1997)浅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指出加工贸易存在外部效应差等问题。漆晓宇、庞洁(2004)分析得出我国加工贸易区域结构不平衡的结论,并指出中西部地区要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加工贸易。黎国林、江华(2008)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分布区位进行了研究,发现2005年我国东部地区加工贸易额占比接近98%,中西部地区严重滞后,并提出了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等对策。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1.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快速增长,贸易顺差稳中有升。如图1所示,我国加入WTO以来,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保持较快增长,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首次出现下滑,但2010年各项指标均到达历史最高点。在此期间贸易顺差稳定上升,这将拉动我国的GDP增长。

2.外资企业占主导地位。从加工贸易的企业性质来看,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控制了87.3%的加工产品出口份额,国有企业占比不到10%。而在外资企业中,近40%属于外商独资,这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的自主创新发展。

三、 我国加工贸易区位转移现状

1.东部与中西部加工贸易分布极不均衡,金融危机前并没有太大改善

如图2所示,2008年加工贸易分布情况与2005年相差不大,说明我国加工贸易在2008年尚未出现明显的区位转移。

2.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增速比东部地区快

中西部与东部投资绝对额差距十分明显,近三年没有显著变化。在金融危机全面影响贸易的2009年,东部地区外商投资出口的降幅稍高于中西部,这说明金融危机对东部地区加工贸易打击很大,而中部地区受影响相对较小。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东部地区外商投资出口增幅为27.71%,而中西部达到了45.65%。这说明中西部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国家加工贸易区位转移的政策得到了一定落实。

3.中西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势头迅猛

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近年来高新技术产品占比逐渐上升。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中西部表现十分突出。据统计,2010年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商品增速最快的五个城市分别是武汉、广州、重庆、长沙、上海。其中武汉进出口商品增速高达153.3%,居全国首位。这说明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方面,中西部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无疑为中西部加工贸易的崛起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四、 结论

1. 我国加工贸易额稳步增长,贸易顺差保持稳定。加工贸易从2001年开始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贸易顺差也逐年增大。由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单一。

2. 我国加工贸易区位转移的效果不明显,东部地区仍是加工贸易的重地。但随着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等产业的迅猛发展,加工贸易的中西部转移前景看好。

参考文献:

[1]黎国林,江华.我国加工贸易区位分布及其优化的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8(4):23-27.

进出口贸易的现状例11

一、引言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并全面启动。同时,印度—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定》也于当天正式生效,并将于2013年初步建成自由贸易区。作为21世纪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两个发展中大国,中国与印度将不可避免地在东盟这一平台上相遇。本文基于10年来中印两国与东盟十国贸易流量的面板数据,利用引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比较影响中印与东盟贸易的因素及贸易潜力。

二、中印两国与东盟贸易的引力模型研究

实证检验中,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LnTij=Lnk+LnYi+LnYj-LnDij

其中k为常数,Tij为两国或两地区的双边贸易额,Yi和Yj分别为两国的GDP,Dij为两国间的距离。本文将中国、印度与东盟的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分别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研究,共4个模型。除基本模型中的两国GDP及国家间距离(DIS)外,解释变量再引入两国的人均GDP(GPC)及是否具有相同的语言及文化(Language)这一虚拟变量。

模型1(中国出口东盟):

LnCHEXPit=C+β0LnGDPit+β1LnCHGDPt+β2LnGPCi+β3LnCHGPCt+β4LnDISt+β5Languaget+εt

模型2(中国进口东盟):

LnCHIMPit=C+β0LnGDPit+β1LnCHGDPt+β2LnGPCi+β3LnCHGPCt+β4LnDISt+β5Languaget+εt

模型3(印度出口东盟):

LnINEXPit=C+β0LnGDPit+β1LnCHGDPt+β2LnGPCi+β3LnCHGPCt+β4LnDISt+β5Languaget+εt

模型4(印度进口东盟):

LnINIMPit=C+β0LnGDPit+β1LnINGDPt+β2LnGPCi+β3LnINGPCt+β4LnDISt+β5Languaget+εt

其中,CHEXP、CHIMP、INIMP、INIMP分别表示中国、印度向东盟各国的出口额、进口额;GDP、GPC代表东盟各国的GDP与人均GDP;CHGDP、CHGPC、INGDP、INGPC分别表示中国、印度的GDP与人均GDP;DIS表示两国首都间的距离,Language表示两国常用语言是否相同,若相同,取值为1,否则为0;C表示常数,i表示东盟十国,t表示时间。利用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模型,分别建立中国出口东盟、中国进口东盟、印度出口东盟、印度进口东盟的4个引力模型,模型结果如表1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4个引力模型的R2均大于60%,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为良好,几个关键变量的符号均与预期一致,即符合双边贸易流量随着两国GDP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两国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的现实情况,总体上4个模型均较为符合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但相比之下,中国与东盟间的贸易比印度-东盟贸易更适合于传统的引力模型。

三、引力模型对于贸易潜力的预测

表2反映的是通过引力模型测算的2010年中印两国与东盟五国的贸易潜力,总体来看,中印两国与东盟五国均存在贸易不足。比较中国与印度出口东盟的两列数据,我们发现印度对于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两国已经存在出口过度贸易状态,这说明印度对这两国的出口已经得到充分的开发;中国对于东盟五国的出口普遍存在贸易不足的状态,这说明了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存在一定的贸易潜力,但尚未得到开发。比较中印两国从东盟进口的数据可以看出,印度从东盟的进口实际值比上模拟值很小,这说明存在巨大的双边贸易潜力;中国对马来西亚与泰国的进口贸易已经得到充分开发,处于轻微的过度贸易状态,中国对印尼、菲律宾与新加坡三国尚存一定的进口贸易潜力。

四、结论与建议

从贸易引力模型的分析来看,总体上中国与东盟间的贸易相比于印度——东盟更为适合传统的引力模型,这也使得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情况更容易得到定量的分析以供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更好地促进中国-东盟贸易的发展。引力模型对贸易潜力的预测显示了中印两国与东盟处于贸易不足状态,均存在着较大的贸易潜力,这也给了中印两国企业寻求与东盟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由于中印两国与东盟间存在贸易基础的差距,短期内印度可能无法威胁到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但是以后这种威胁是切实存在的。印度对中国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服务贸易。虽然目前中国对东盟的服务贸易额远超印度,但是据WTO数据显示,中国的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而印度的服务贸易近年来已经拥有顺差优势,况且中国的服务贸易依然以运输、旅游等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为主,而印度已经以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等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为主。总体来看,东盟服务业相对薄弱,与印度服务业的互补性强于中国,随着将来印度-东盟服务贸易协议的签订及生效,印度服务业相对于中国的优势将会明显地体现出来,这是值得我国警醒的。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