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社会体育的功能

社会体育的功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7 15:54:22

社会体育的功能

社会体育的功能例1

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及体育竞技,应该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形成就已经出现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群体或者社会不重视自身的发展与强大。“体育文化”一词最早直译为身体文化。早在19世纪末,人们对“体育文化”有了较为广泛的解释和使用,到了20世纪,对身体文化的解释和使用更为多样化。我国学者把体育文化概括为“是在增加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以及各种改革举措及相应的成果。”

关于体育文化的研究对象和范畴,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文化主要包括体育观、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准则、体育道德等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反映这一形态的体育方式、民族风俗、心理特征以及审美情趣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文化研究包括体育科学和体育的价值、观念、意识、心理等社会因素。体育文化着重研究体育的社会现象,不研究体育的生物现象。

尽管人们对体育文化的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对于概念使用范围还有争议,但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已经表明:作为映射着人类智慧之光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和知识体育,所创造的方法、手段、技术、器械、设施以及记录和传播所必需的组织、宣传机构等,已经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不可缺少的文化现象。

实践证明,人们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就能发展有机体的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等身体素质,提高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造就能力,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体育还是一种娱乐性和休闲性很强的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体育运动日益成为人们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它为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消遣,给人们带来无穷乐趣。体育娱乐性,按参加者在活动中的方式可分为观赏性娱乐活动和运动性娱乐

活动。

体育是一种竞争鲜明的文化。体育的竞争,是指在运动场上,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集体在同一规则下,争夺同一目标的活动。体育的竞争,不仅仅反映在竞技体育上,还反映在群众体育上,现代体育比赛,不仅比身体、比技术、比经验,而且比思想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精神,是一种全面的竞争。教育性也是体育文化固有的特征和功能。体育的教育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结合,是全面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二是寓教育于体育之中,在体育运动中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培养人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

体育当然更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文化,尤其以竞技体育最为典型。高水平的比赛,既是比技术水平,又是一种艺术的表演。高超、完美动作以及运动员矫健身姿给人以艺术的欣赏和美的享受,令人回味无穷。

体育是民族产物,具有民族特征。由于民族区域的生存环境、文化底蕴、社会和经济生活、历史和发展原因的不同,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体育项目。如中国武术、印度瑜加,西班牙的斗牛等。当代体育和今后发展,虽然民族间差异继续存在,但这种差异又受到世界性的统一规律的严格限定,其共同点越来越多,渗透和融合不断加强。体育的全民性表现为全民的积极参与。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从繁重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利用更多闲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愉悦身心;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关心体育赛事;或亲自到体育现场观看比赛。总之,体育已日益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核心,体育的竞争包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对人类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挑战,这种挑战意识可以明显地迁移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出社会人才所需的努力拼搏、不断创新、百折不挠、公平竞争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艰苦卓绝的训练和比赛,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和胜不骄、败不馁的顽强韧性;比赛中胜负得失涉及到集体、地区甚至国家的荣辱,从而培养人的责任心、使命感和爱国心;面对强劲对手,要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对手,促使人们增强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不断地向更高目标奋斗;严格的比赛规则和无私执法,可以诱导人们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美德。

社会体育的功能例2

21世纪带给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具有强烈的学术性、社会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现代大学不仅要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而且要引导社会前进。现代大学已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现代大学的使命被赋予了崭新的含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10月9日公布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指出:大学要通过研究、创造和传授知识,通过恰当的科学鉴定,为社会服务,促进文化、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促进人文科学的发展以及艺术创造领域的发展,现代大学应责无旁贷的积极完成这种“使命”。大学的功能已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的格局。如何进一步改革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使其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如何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应具备的社会功能,是摆在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面前巫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纵观大量研究,就有关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概念和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具体表现的研究较多,但认识不一,表现在概念内涵的鉴定上不统一,功能表现的叙述上不一致等,这势必影响人们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认识和发挥。WWW.133229.COm鉴此,笔者试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内涵进行诊释和梳理,归纳出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五大具体表现,以其为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进一步科学认识和合理开发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内涵的论释

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内涵的鉴定是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理解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将反映我们对“什么是高校体育”的认识水平。正因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众多学校体育理论的教材著作中对此都作了一定的解释,但这些解释不尽统一。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三种有代表性的功能观:一种观点认为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一种观点是将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功能等同于社会功能;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只是高校体育的社会发展功能,而掩盖或忽视其对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这三种功能观的共同点均表现在力图通过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定义、内容和类型等进行界定,从而揭示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实质。但如果站在大社会整体和变化发展的角度,众研究似乎忽视了高校体育是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把复杂多变的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简单化和静止化了。再加上研究方法论上的不一致和缺乏必要的共同的逻辑起点,深究起来就会发现:三种功能观均没有很好地诊释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各方面所具有的层次性、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系统发展的动态性以及内在统一性等特征。笔者认为,应对迄今仍未统一的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反思,在重新认识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内涵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进行结构剖析。

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均从属于教育,教育的本质功能必然反映在高校教育包括高校体育中。社会功能从属于功能,理当具备功能的基本属性。在众多词典和相关文献中,很难发现对社会功能进行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仅对“功能”这样解释:“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等同于“效能”。从解释可以作如此推论:如果这种“作用”或“效能”的受体不同就意味着有不同的功能,事物或方法是“作用”或“效能”的主体。如教育是事物或方法为主体;个体和社会是不同的受体。因此,教育施作用于个体即为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施作用于社会即为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但个体是社会的“分子”,社会由个体构成。个体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机体和智力等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个体从自然生物体向具有社会性的全面发展的个体发展,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促进社会组成“分子”有机协调的过程,这可以理解为教育的社会功能。当然,从属于教育的高校教育的社会功能也可以依此类推,即因其所具有的职责和能力而产生出来的一种社会功能与效果。人才的培养或人的发展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高校教育最本质的功能。通过本质功能的发挥而产生的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等社会作用,这是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对于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鉴定,笔者认为,应以功能的内涵为基础,以高校教育的社会功能为前提,结合高校体育的学科特殊性,对前文所述的三种观点进行整合,可作如下描述:高校体育的功能应包含两层含义,即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人才的培养是基本功能,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衍生功能。基本功能是衍生功能的前提,衍生功能是伴随基本功能实现的同时所派生的符合特定历史条件和与时俱进的功能。

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是蕴含在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中的高校体育对社会各种效能的总和。首先,基本功能中对社会的效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理念,获得健身知识、方法和技能,最终要效益于社会。如同企业向社会推出产品一样,高校体育的产品就是协同其它学科的教育向社会提供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校体育作用于社会的根本所在;二是要将自然属性为主的人培养成以社会属性为主,兼容自然属性的人。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学会合作与交流,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发展良好个性,提高社会适应性,即人的社会化。其次,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同时高校体育所表现出的衍生功能,一是高校体育系统中的诸要素,如师资、场馆器材、学生、体育活动本身等,随着高校教育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而日趋发挥其特定优势。即在立足发挥其学校体育功效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地兼顾社会的需求,融人社会的信息服务于社会,表现出高校体育诸要素的社会化;二是高校体育在人才的培养和诸要素社会化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全民健身等方面产生影响,表现出高校体育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包括引领文化)、全民健身等诸多的社会功能。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理解,上述的有关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三种观点,在概念内涵的界定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或多或少地只强调了诸多社会功能中的某些方面。实际上,高校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所产生的对社会各方面的功效均可被认为是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

2、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梳理

根据上述的逻辑思路,再整合各研究的成果,可将高校体育诸多社会功能归纳为如下五个方面:

2.1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功能

研究中发现,对高校体育的“社会化”还存在两种的不同的认识:一种是高校体育促进人才社会化;一种是高校体育各成分的社会化。

2.1.1高校体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综合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对社会化概念内涵的解释,可以发现: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学习社会知识,获得价值规范、掌握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行为、发展自我和获得个性的过程。其结果是使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化的功能中涵盖的这种个体功能是社会化功能的基础,但这种个体功能必须基于社会需要,表现为“形成共性”,又“发展个性”的双重功能。具体表现为:

2.1.1.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具有规则、竞技、拼搏、互勉与合作等特点。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日常的自觉个体运动和有组织的群体活动,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为日后接受更多的社会规范,如法律、法规、其它各类社会规章等等打下良好基础。此外,体育活动和娱乐消遣还可以克服人们对快节奏生活的抵触、恐惧、厌烦和焦虑等心理障碍,可以稳定心理情趣,抑制身心紧张,控制“a”型反映,以增加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自信心及对社会的应变能力。

2.1.1.2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观。高校体育本身蕴涵着许多社会的道德观。如高校体育中大力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和“公平竞赛”,这一道德理念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懂得如何为人处世,采用正大光明的手段,通过自身努力,战胜对手,获得成功尤为重要.这也是时代赋予高校体育的功能。

2.1.1.3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社会价值观。高校体育教育也是一种进行社会价值观的教育。高校体育的价值观更多地体现在健康价值观上。从人的内在心理,到人的体形外貌,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得以锻炼,形成身心俱健的人。这既是当今高校体育的主导理念,也是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

2.1.2高校体育诸因素的社会化。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实际上是相对于大众体育兴起而引发的高校体育诸因素的社会化。随着社会体育的日益发展,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融合,乃至社会体育逐渐代替学校体育的趋势已初见端倪,进而提出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并认为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具体表现在:①体育场馆的社会化;②组织管理的社会化;③教学内容的社会化;④组织形式的社会化;⑤体育教师社会化等等。

2.2高校体育的政治功能

高校体育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均要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要对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变革发挥其积极作用。

学校教育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如60--70年代,学校体育要遵循“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宗旨.长期以来,我国怀着“强国强身”的民族情结,在学校里执行“体质教育”,锻炼身体是为了“建设祖国”。80-90年代学校体育中推崇学习女排的拼搏精神,体育教育中要教育学生刻苦锻炼,磨练意志。21世纪高校体育的总目标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和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学生德、志、体、美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格健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和接班人。又如高校体育竞赛,象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运动健儿摘金夺银,升国旗奏国歌,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无不体现了高校体育服务于政治的特点。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号召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政治功能将成为高校教育的核心功能。高校体育也将融合时代的精神,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发挥其特有的功能。高校体育将把“传播培育人们的公平、上进、民主意识和公正、团结、奉献精神,提高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秩序,倡导时代新风”有机地融人到高校体育的目标、理念、内容、方法、形式、文化导向中,与时俱进,进一步为促进全社会的和谐产生重大影响。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高校体育对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变革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2.3高校体育的经济功能

经济功能是大学教育的辐射功能,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主要是发展科学技术,开发人力资源,提供智力支持,促进经济增长,并通过理论的研究、观念的导引和知识型产业的开办,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起协调和推动作用。高校体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体育文化媒介的作用和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影响经济建设。高校体育的多元化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新领域。如影响较大的高校体育竞赛活动cuba等,由于媒介的有效宣传,收视率非常高,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给广大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现在很多院校的运动会、单项竞赛、体育沙龙以及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器材的消耗等皆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市场,同时也吸引了企业的投资,减少了学校的经济投人,给高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另外,改革日益科学的高校体育使当今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出于“自娱”和“自我”的主体意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自购器材,自费投资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花钱买健康的体力投资”的体育消费观念和行为在学生中已是比比皆是。这些体育消费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体现出社会的文明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进相关体育产业不断发展,相应推动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

其次,高校体育可以利用场地设施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在立足本校教学富余的前提下面向社会开放。如场馆师资的开放等,可以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体育消费。高校凭此可以“以体养体”,“以体兴体”。高校体育还可以发挥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兴办体育产业等等。这些均预示并正在展现着高校体育所具有的经济功能。

2.4高校体育的文化功能

高校历来都是人类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阵地。高校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储藏丰富、信息渠道多、接受和传播新事物快,师生整体素质高、思想活跃、诸子百家、立言立说、各种思潮对撞交融,是先进文化孕育和传播的基地。体育文化是一个特定社会的成员所共享并互相传递的体育知识、体育态度、体育习惯性行为模式等的总和。

现代高校体育文化既立足于高校文化的基点,又包含体育文化的特征。再加上高校体育由系统的体育教育向多元化功能的不断拓展,体育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与高校体育教育相互整合,已经基本形成了既包括体育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社会其它组织和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形成了独特的校园体育的亚文化体系。因此,高校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教育和运动竞赛中创造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精神财富及体育物质形态,包括体育观念价值、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制度、环境及体育竞赛成绩等。高校体育文化包括校园体育环境、学校运动队(员)、体育活动形式以及文化网络等。它表现出导向性、教育性、竞争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等多种功能,并不断向社会辐射,成为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5高校体育促进全民健身的功能

国家体育总局专家的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群众体育开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体育指导员人数太少,体育锻炼者基本知识太少,体育场所奇缺,“被动体育人口”和体育“非管不可”等现实而奇怪的现象。高校体育可以有效地为改变这种现状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2.5.1高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宣传与感召。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较宽裕,体育项目开展较丰富,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多,加之锻炼者青春年少,运动场上欢声笑语,生龙活虎,共同构成了校园内亮丽的风景点,也成为所在社区最为生机勃勃的场所。过路社区群众停足注目,无不欣赏和羡慕。这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氛围无形中会感召社区居民效仿。同时,现在很多高校体育师生的体育与竞赛活动逐步由校内向校外拓展,如定向越野跑、野外生存训练、环城长跑、与社会团体间进行各种体育项目竞赛等,充分向社会展示高校体育的风采和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这即可以加强向社会群众进行体育健身的邀传,又可以为一个社区,甚至一个城市带来一片生机。

2.5.2高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参与和促进。首先,高校师生带着健身知识与技能下社区,为社区居民健身活动开展科学辅导,将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产生积极影响。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尚属初级阶段,社区体育的发展还存在着三缺现象—即缺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参加者、缺体育设施。相比较而言,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最紧缺的,计划到2010年也只能发展到60--65万人。届时与总人口之比约为1:2155。可见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我国较长时间里还难以达到每千人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而全国高校体育教师约两万名,具有素质高、业务精、专业全、裁判级别高和指导能力强等特点。如果充分组织和调动起来,将是社会体育发展的有力技术保证。同样,高校中很多体育专业生、体育特长生和体育爱好者,他们的技能水平较高,从事的体育项目广泛,体育意识也较强,在校时可以适当地参与到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实践中去。

社会体育的功能例3

在人类社会中,体育的功能被不断扩大,但无论哪个时期,主体对体育功能的选择总有主要和次要之分。本文在研究体育社会功能演化中,以整个人类社会为主体切入,进而研究主体社会对于体育功能的选择,因此,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所探寻的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对于体育社会功能选择的主线,即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选择体育功能的主要方面。

1.初人时期体育的生产功能

早在上古时期,原人就知道通过身体活动以增强体质,为生存打下最原始的物质基础。据史学考证,早在400万年前,原人中就有一部分能使用简单的石制工具和武器[1],通过工具和武器进行狩猎和族群的保护。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原始人类开始进入食物采集者的生活,体育的雏形逐渐形成,这一时期的体育主要是为了追求生理学意义上的生存,即获取食物,以求生存。也可以说,这个时期的体育教育思想为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体育思想,体育的社会功能侧重于生产功能。

2.古代社会体育的军事功能

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人类开始进入新纪元。人口增加,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财富增加,由此而来的争夺也逐渐加剧,战争开始频繁,体育的功能选择开始倾向于军队士兵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的军事功能出现。这个时期的体育军事功能主要体现在古代两河流域的军事争斗和游牧民族的两次入侵上。

从历史考证看,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是由公元前4500年左右的苏美尔人创造并发展起来的。我们从其教育中窥探当时社会对于体育社会功能的选择。在教育中,苏美尔人的教育目的可笼统地归之为培养统治者,其中在教学内容上,关于体育的教育主要是军事体育的教育。战乱的频繁也使得军事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受到苏美尔人的注意,但与后来的古巴比伦、亚述相比,其重视程度远远低于这些后来者。当时的军事体育项目主要包括追猎、兵法、游泳、射箭、骑马、舞蹈等[2]。从两河流域文明发展中对体育社会功能的选择分析发现,在当时知识匮乏、文明程度不高的时代属性下,体育功能的选择主要侧重于祭祀功能与军事功能。

其次,根据现今发掘出的考古资料,人类最初的几个文明都从西到东地分布在一条狭长的纬度带内,具体地说,就是在北回归线到北纬35度这十多个纬度之间。这些文明分别是克里特文明、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哈拉巴文明和中国商代文明。最早的文明体系都是从定居的农耕生活方式中产生出来的,就此而言,只有在那些采取了定居的农耕生活的地区和人群中才产生了最初的文明社会。在这几个文明的北边是广大游牧民族生息的亚欧大草原。他们追逐水草而生,过着游徙不居的生活。游牧的生活方式养成了他们彪悍勇猛的性格和劫掠为生的习惯,对马的驯化又使得他们获得了比农耕世界更强的机动性。游牧民族凭借马和铁制武器,掀起了两次席卷各大文明中心的大规模的入侵浪潮。第一次约在公元前1700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第二次约在公元前1200至公元前1100年之间。在此时期,军事体育成为各个国家所追求的最主要的体育功能。

3.中世纪文明时期的体育教育功能

在基督教历年编纂者的笔下,中世纪被称为“的时代”。在教育史上,中世纪被称为“神性的时代”。中世纪前期的空前发展导致了军事体育功能的弱化。到中世纪中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出现,基督教会也开始关注体育教育对于人的体质增强、素质提高的作用,体育的教育功能开始得到重视与发展。例如,弗吉里奥认为身体训练有利于培养人的高贵情操,且能给人带来声名和荣誉。伊本・西纳认为对一个人来说,其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很重要,他认为儿童在3―5岁时期,可以通过游戏锻炼儿童的体力,学习各种运动技能。而安萨里则认为游戏、运动是儿童最好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应根据每个人的年龄不同进行不同的体格锻炼。到了中世纪末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形成,体育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教育功能更加凸显,例如意大利教皇庇护二世西尔维乌斯认为:“人由精神和身体两部分构成,人的精神和身体应一并得到发展。”[3]因此他的体育思想体现在培养身心俱健的人,要求通过体育、军事训练和合理饮食以强健身体。而帕尔梅利也认为人的身体应得到发展,可通过游戏促进体能与身体技巧的发展。他提出要对青年进行普遍的军事训练,他认为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现实需要在学校教育中进行军事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责任感。

社会体育的功能例4

古往今来,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这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首先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义任务之一。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又全面阐述了“和谐社会”的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体育是人类追求社会发展、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自娱文化。体育因人的需要而存在,因人的需要而发展。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1.1体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自我的身心和谐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的发展包括身心发展两个方面,其中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体育能改善人的大脑的代谢机能,为神经系统的工作创造适宜的兴奋状态,从而为人的智力发展提供良好的生理基础。体育是人类自身的身体活动,是人类追求自身发展,挑战自身极限的文明运动,通过开展体育运动,人们可以得到健康的躯体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体育运动是一种极有说服力的教育手段,对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当人们观赏和参与其中,就获得精神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感情的升华。

1.2体育促进人际社会的和谐

人是社会性动物,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人际关系的和谐。现代交通和通讯的发达能够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并未因此而靠近。人际交往能力强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研究表明,喜欢体育锻炼的人一般心胸比较豁达,社会交往能力比较强,与人合作的能力、亲和力等都比较强。这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带来的是人际关系的融洽和谐,有利于人们调节身心、调整节奏、调剂生活,弥补和消除由于城市化、信息化及生活的快节奏而带来的人际间的陌生感和孤独感,增加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交往频度,拉近人们之间的交往距离,为彼此之间相互注意、相互接触和相互融合提供契机。因此,体育可以扩大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的、合理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1.3体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是要求人类活动尊重自然界的状态和规律,不断调整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不能超越自然本身的承载能力,不能任意的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自然界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在华夏文明铸就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既天人关系的和谐。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主张天人一致或天人合一,要求顺应自然,要求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发展,人向自然回归,进入到一种绝对自由的犹如自然本身的境界,融入自然。如中华武术受中国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武术讲求“精、气、神”。“气”即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本源,以水、火、土、木、金的生成变化揭示了宇宙整体,体现了对自然地追求。人类是永远也“征服”不了自然的,只有顺应自然规律,在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创造人类文化。

2.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

2.1体育运动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健康、能强国强民

这是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其他事务不可替代的性的基本特征。也是体育长盛不衰和持续不断存在的原因。健康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人生的第一财富。体育运动能促进人体形态结构的改善和生理功能的提高,增强人们的体质健康。因而,发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增强人们体质,强国强民,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重要作用。

2.2体育能培养勇敢顽强、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须的素质。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体要承受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荷,要完成一定的动作就得依靠意志来克服由负荷所引起的困难。体育运动产生的特有的身体困难,使人们体验到很多在正常条件下不可能获得的身体感受,它对一个人的内在意志品质具有特殊的培养作用。这种坚强的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生活和其他的工作中去。使人们在生活中不自觉的会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和障碍。

2.3体育能培养人们竞争、团结、协作的社会意识

体育有利于人的“社会化”。体育竞赛是体育运动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体育竞赛能有效地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体育竞赛,特别是在集体项目的竞赛过程中,要想取得胜利,既要有顽强的竞争意识,又要懂得与同伴和队友的团结协作,才可能达到目的。体育的这种“模拟社会”的功能,是体育运动所独有的。

2.4体育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大地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压力。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这就促使人们去寻找能够调节心理上,精神上压力的生活方式。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们的身心在工作之余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放松,阻止酗酒闹事、打架斗殴、等危害个人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事情发生。把他们的精力转移到有益的事情上来。引导人们从事正当的体育运动,可以分散和转移尖锐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有助于造成一种积极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和谐,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5体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体育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体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素质越高,生产力水平就越高。体育运动的开展,有助于改善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提高劳动者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保证在复杂的环境下劳动活动的稳定性,它对劳动者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了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能够直接创造经济收入,通过制造和销售体育产品,以及对相关产业的巨大推动,体育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体育比赛通过出售电视转播权、门票收入、发行纪念币、发行体育以及收纳广告费用等手段都可以获得巨大的财富。对于构建富民的和谐社会起到促进作用。

结束语

在我国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各行各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界同仁有责任利用体育的这些功能构建和谐社会,而国家和政府更应该发挥好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永.浅谈和谐社会的基本构架.杭州市委党报学报,2005.3.

[2] 司荣贵.体育运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探析.体育与科学,2003.6.

社会体育的功能例5

由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体育的社会性本质与功能也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使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体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与接受,大众体育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体育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也逐渐增强。

一、体育的人文精神

从21世纪开始,体育的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体育的人文素质也成为体育工作者与教育者的共识。体育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三者融合的价值和意义。长期以来,按照国内的分类和思想方法,人文被消融在科学之中,体育的人文目的也就被涵盖在科学的目的之中,甚至认为经过专家学者统计的科学数据才是解决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唯一方法。因而体育人文的价值被淹没了,体育人文精神的独特性和特殊性被忽视了。如此一来,与体育强调的科学性相比,与强调知识、技术和体质“显性”元素相比,对“显性”元素起决定作用的“隐性”元素―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很不够,对体育人文价值的研究被忽视。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体育的人文精神恰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契合教育本身的生活工具,是一种身体运动的习惯、精神,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是人生命发展过程的“本源”需要。因此,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体育走向人性回归的必然选择,这不只是一个体育文化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

二、体育的社会性本质表现

1.体育的大众化本质。体育的大众化是现代体育的社会性十分突出的表征。大众化亦即人人化,说明其活动的普及化程度极高,达到了不分性别、年龄和社会阶层,人人参与的社会状态。应该强调的是,体育的大众化表征并不是从它诞生的时候就自带的一种特征。在采集狩猎时期,由于性别不同和劳动分工,男性所要掌握的技能与女性有较大的差异,并在文明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不同性别的行为评价标准。在体育领域中,性别排斥现象同样存在,直到1900年第二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11名女选手的参赛才宣告了体育国际舞台上男性独演的时代结束,体育的参与方式开始向无性别差异的方向发展。20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政治关系的变革,特别是社会法制化趋势,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个人权利上逐步失去了差异。那些本质上根本就没有社会阶层差异的活动,如体育运动,便以十分迅速的方式向社会各阶层滋生蔓延,成为了这个世界中最具大众性的社会活动。从本质上讲,体育的大众化发展就是消除社会差异。

2.体育的生活化本质。生活化是现代体育的社会性表征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源于生活,并在社会生活中演变和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体育的生活化。体育的生活化意味着体育如同吃饭睡觉那样,成为这个社会中每一个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育的生活化以大众化为前提条件,也就是说,体育必须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内容纳入广大民众的需要范畴。

尽管运动是人的一种基本特征和需要,但体育运动与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体育运动是一种以精神成分为主的社会文化形态,如果说对人产生的物质意义可能在于对生活主体的生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即对人体本身产生的物质效应。一些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认为:生活主体的体力是生活主体进行生活活动的基础,体力是生活主体进行生活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体育运动则是改善和发展这种物质基础的手段和方法。

三、发挥体育的社会作用

1.学校体育教育对发挥体育的社会作用的意义。学校是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接受体育知识及技能的场所。现在,学校体育教育与学生的终生教育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走向工作之后能够把自己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自身的健康服务。

2.加强社会的宣传和教育。利用社区街道的作用,加强社区健康教育,使社医成员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同时应开放学校、政府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运动场所,政府应把赢利性和公益性两种不同性质的场所分开,不能都转成赢利性,两者都应兼顾。社区和政府应多举办参与面广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参与意识。

3.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在经济社会的今天,企业职工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企业是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单位。体育的社会作用根本是促进全民健康,从而提高人民的社会满意度。虽然当前社会的发展仍然要以经济为中心,但是经济的发展应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不能以牺牲广大职工的健康为代价。政府应做好杠杆的调节作用,发挥企业能动力,积极有效地使职工参与到体育健康的活动中来,最终群众体育才能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社会体育的功能例6

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体育界就体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其中体育功能也是探讨的内容之一,之后陆陆续续有学者就体育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但是在当前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分歧,没有形成共识。归纳起来大体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本质功能的一元论。强调体育的本质功能就是“增强体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体质派”的观点。

(2)体育功能的“铁饼论”。这种观点把铁饼的中心部叫做体育的本质功能,中部叫做体育的外延功能,边缘是扩展功能。

(3)本质功能的多元论。这种观点认为体育有本质和非本质功能,而其本质功能是多元的。

(4)多元并列说。认为体育的功能是多元的。

(5)功能对象二元说。认为体育具有个体的功能和社会(群体)的功能。

(6)功能系统说。即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把体育功能分为三个层次:微观层次功能(针对个体)、中观层次功能(针对集体、团体)和宏观层次功能9针对国家、社会)。

由上述归纳可见,“体育是多功能而不是单一功能”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大家认为体育的功能具体包括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功能、科技功能、军事功能等等。尽管人们对体育功能的上述认识似乎还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仔细分析主要差别和分歧实际上源于划分依据。根据“是否区分体育的本质功能与非本质功能”,上述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可以两大类,第一类区分本质功能与非本质功能,包括前三种观点;第二类不区分本质功能与非本质功能,涵盖后三种观点。在第一类中,根据本质功能是否唯一又可分为一元论、二元论、三元论;在第二类中,“多元并列说”是简单罗列体育的各种功能,后两种则根据体育作用对象进行划分。我们认为,研究体育功能必须从体育的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结合体育的本质和结构来窥视、概括,才能对体育功能有比较准确和全面的认识。

三、体育功能是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的统一

体育是一个独立且开放的系统,它与自然、社会有着天然的、必然的联系,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体育系统由人、活动、观念、物质、资金等要素相互作用而成,从主要结构来说,体育包括两个最基本的部分:其一为体育的方式、方法、手段;其二是利用这些方式、方法、手段实现社会的需要。体育的结构使体育具有“自然质”和“社会质”,自然质表现在体育改变人的体质这种自然属性上,而社会质则体现在体育满足社会需要方面。体育的本质正是由其自然质和社会质相互结合、联系、交互作用来决定的。体育的结构和本质决定了体育功能,体育的自然质决定了体育具有生态功能,体育的社会质决定了体育的社会功能。而体育功能的实现则表现为体育效益,体育效益是体育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体。为了使功能与效益相对应,我们将体育的社会质所决定的体育社会功能进一步划分为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所以根据体育的结构和本质,我们将体育功能划分为体育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

(一)体育的生态功能

由体育活动的生态生成本性所决定,主要通过节律感应影响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命质量的体育活动,其功能也理应是生态性的。体育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创生、护生和优生三个方面(马玉华,2003)。

1)在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体育的“创生功能”表现在体育促进了自然向人的生成,并在这一生成过程中将继续发挥作用。对于自然向人生成的运动来说,体育既在第一次伟大飞跃即“人从自然中生成”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也是第二次伟大飞跃即“社会化的人”得以生成的动力之一。体育的最终意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肉体与精神和谐发展的人。总之,促使人由自然生物生命转化为社会意义生命,由低层次生命转化为高层次的意义生命,逐步促使个体个性化和社会化,形成健康的生命个性,这是体育的首要生态功能。

2)体育的护生功能。体育因其身体运动的特性,决定了体育具有护生功能,具体体现在:体育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提高身体的机能,增强人的体能和技能;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防御和治疗疾病,修复人体能力;满足情感宣泄、释放压力的欲望,获得能力释放的、解放感;调节人的心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节律失调会引发人的生态危机,从而导致生命危机。而体育活动可以通过自身的节律感应对情感进行调节,保护人类的生命状态。体育作为人体和自然界的中介,用节律的形式进行调节,修复生命本质。体育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文明病”的一剂良药,是保护生命的最积极、最有效、最健康、最经济的形式之一。

3)体育的优生生态功能是指体育通过人类自身的行为,改变自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使主体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体育一方面可以使人身体健康,塑造健壮、健美的身体,使人朝气蓬勃,生命力旺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人的精神力量,人们在体育中感受生命的力量和追求生命价值、意义。体育作为人类积极维护健康的活动,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理想的追求,是人类身体和精神的乐园,它所弘扬和表达的,是生而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健康、强壮、快乐、豁达、平等、自由、善良、竞争和爱。新世纪体育的追求目标是健康和娱乐,健康表示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要求;娱乐是满足人们心理欲望和精神需求的重要渠道,使我们的身心达到平衡。追求、塑造、体现完美的生命是体育的终极目标。

(二)体育的社会功能

体育的社会功能是体育在社会环境中与社会系统的其它子系统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外部规定性。所以体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多方面,如教育、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但是体育不可能与社会所以其它子系统均发生相互作用,体育不可能具有任意多的功能。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外部规定性会出现或消失、强化或弱化。体育的社会功能具有动态性,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表现出的社会功能体系有所不同或同一功能显弱程度也有所区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育的社会功能是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

1、 教育功能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功能不言而喻,主要体现在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健康水平,竞争观念培育和进取精神训练等方面。体育作为一种将体质、意志和精神的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手段,已成为提高全民族现代人素质的催化剂。体育的教育功能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早已扩展为对于各阶层、各行业以致整个社会的教育。

2、 政治功能

在特殊时期,体育要么由于“远离政治”而显示出强大的政治功能,要么成为一种政治工具。在和平时期体育的政治功能趋向于平和、朴实,具体体现在:强化民族形象,提高国家威信;振奋民族精神,鼓舞国人士气, 凝聚人心,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提高党和国家的凝聚力,促进国内的政治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此外体育还可以促进国际交流,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3、 文化功能

体育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体育体育是文化传播、传递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文化方面的变动对体育会产生特别重大的影响。体育在培养有文化的健康的人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1)体育保存、传递和传播文化的功能。北京申奥成功和举办奥运会也将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使西方全面、正确地了解中国,克服偏见。

(2)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的功能。中国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体育文化,而西方国家也正在不断地吸收融合东方体育文化的精粹部分,如近年来的“武术热”。

(3)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如“竞争”的概念取代了信奉“中庸之道”、“甘求安稳”的处世哲学,提升了人们的开拓进取的精神。

4、 科技功能

体育的科技功能是新时期体育与过去体育相比较最明显的差别。“体育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橱窗”既表明了科技对体育发展的重大影响,也体现出体育实践是检验科学技术成果的标准。体育运动对科学技术的检验不仅表现在生物科学领域,还表现在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领域。对体育运动中的运动技术的研究不仅具有社会文化价值,而且具有自然科学价值,如对智能研究、对机器人的研究、对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均要大量地运用到运动技术的研究成果。8当前人类对于自身的研究尚处于一个非常肤浅的阶段,由体质、健康、寿命出发,由运动竞争刺激起来的体育科学研究,动员人们从生物—心理—社会诸方面建立一个新的模式,全面、系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存在、进化和发展。由于体育科学是以运动中的人体作为研究对象之一,这给科学技术研究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和难度,如揭开人体科学的奥妙、气功、特异功能、运动极限等。因此体育的科技功能是值得我们重视和期待的。

此外,体育还具有军事功能、审美功能、交流功能等多种社会功能。

(三)体育的经济功能

社会体育的功能例7

论文摘要:对武术在当今社会的价值进行分析,以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武术、了解武术,进而喜爱武术,并且愿意为武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扬出去。

在当今东西方文化发生激烈碰撞和交融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国粹的武术其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2008年的奥运会,多少国人希望武术能借此东风走进奥运赛场。但事实并不如愿,这就使我们不得不考虑武术以其特定的属性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即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归整,因为这将制约甚至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中国武术从明代开始,就形成了众多流派、拳家,人们也常以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来形容武术,中国武术文化如此深入到每个国人的细胞,形成大街小巷无处不武术,归因它是民族文化,有民族特性。现在社会各民族文化激烈交融,民族本文化的重要性就益发突显出来,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即把武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并形成自己的理论来更好地指导实践中的问题。社会学恰恰满足了这种需要,它可以推动我们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行为、观念,从而为我们提供新的、意想不到的可能性。并且,社会学对于武术的横向分析不是凭空揣测而是“负责任的陈述”,它的所有陈述都要面对话问、反思和监督,它有一套完整的归纳和推理逻辑,并要保证陈述的可信性。这种令人放心的陈述可以使僵化的、单调的或教条式的观察和思考方式退缩到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使武术和武术家们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尊重生活多样性,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这是其他学科难以完成的任务。下面试从与社会良性运行紧密相关的方面来阐述其社会功能。

1武术的内涵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武术是一个永远处在变化中的动态的概念,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它具有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养生修性、竞技比赛、娱乐观赏等功能,是一项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从而激发练习者的兴趣。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武术运动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临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在一片小天地里,每个练习者都能得到充分锻炼的机会,现在人口密度大、建筑工地多、运动场所小且规模不大、场地有限、器材缺乏的现实情况下,一般来说,武术运动几乎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开展武术运动则更具有现实性与可行性。它能在民间历久不衰,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这也显示了武术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地位与价值。

2武术的社会功能

2.1武术文化价值功能

2.1.1武术的哲理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和谐”观念无疑是对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儒家关于“和谐”的观念是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作为起点,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继而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才能不破坏“自然的和谐”这种由内而外、由人到自然的和谐,恰恰体现在武术的技术范畴里,而且贯穿始终,诸如上下相合,内外合一,“眼随手动”、“目随势注”,讲究“六合”;而躯干与四肢相合的“身法”,表达了周身和谐的高度境界。中国武术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由于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因此,它对世界很多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

2.1.2武术的教育性

在当代社会中,经济的发达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物质利益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武术作为文化教育的一类,它具有十分独特教育功能。首先,武术教育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可以开发智力、充足精神,对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具有十分积极影响;其次,武术教育具有培养、提高学生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的功能;再次,武术教育具有锻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功能,这对于适应当代高竞争社会,增强生存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武术教学就是修炼学生思想道德作风、处世哲学的过程,更是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改造过程,这种内外双修而以修心为先导的思想观念更具有重要的人生指导价值。 转贴于 2.2武术的技击价值功能

武术的源起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人们为了生存而与猛兽进行搏斗,逐渐练就了击打、闪躲等格斗技能,而且创造了尖锐锋利的生产工具,并具有使用利器与兽搏斗的本领,这些技术孕育了武术技能,为武术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原始社会崇尚勇敢精神,每个猎手也同时是战士,手中的工具也就是武器,勇敢的战士成为一种社会的荣誉和人们的渴望,为武术的产生准备了精神条件。再往后,私有制出现,掠夺和占有便需要武力,人们为了土地、食物进行部落之间的战争,又刺激了格斗技术的迅猛发展。武术就是在这种过程当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也充分证明了武术的最基本的特征—技击。武术是沿着两条路线发展的:一个是军旅武术,作为军事技能直接用于战场上,以实战为目的,讲求简洁实用;一个是民间武术,以个人之间的对抗为形式,注重多变的招式和制服对手的多种方法。其中,民间武术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大民间武术家在攻防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了各种克敌制胜的方法,进而上升为理论,形成了民间武术繁多的流派。各流派有着不同的技击特点和练习方法,而且各家流派在具体的功法形式、存在形态上还存在着种种差别,这样就形成了民间武术各具特色的攻防技艺,武术逐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包罗万象的武术逐步分化,发挥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体现各自的社会价值。当今武术的发展虽然有的已经失去了武术的很多本质性的东西,但在最根本的技击上还是有所保留的。

2.3武术的健身与医疗保健康复功能

2.3.1武术的健身功能

人类在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的同时,自身的运动机会却越来越少,导致了所谓的“文明病”的发生,大部分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开始关注武术。武术以其特有的健身功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武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当中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养生学、医学的诸多精华,大大扩展了武术的健身价值,认为“形要小劳,无至大疲”。实践和科学实验也证明了武术的健身价值,武术对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提高人体机体的适应与免疫能力、延缓衰老都具有特殊的功效。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武术健身事业,力争普及武术健身功能,促进全社会的健康水平。

2.3.2武术养生与医疗保健康复功能

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锻炼。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即不仅要进行外形肢体运动,还要善于养内,运气调息内守心神,使内在的气血和顺、精气充沛、情绪稳定,从而达到身心健康。武术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起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作用。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独特的练功方法,它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其原理是武术能激发患者的内在机制恢复正常,从而不治而愈。气、血、精、津是人体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其具体表现。气、血、精、津旺盛,人体就健康。人体发病不是真气不足就是气郁不行。例如太极拳“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能使身体内部蓄真气,通经络,使机体产生抵抗力,以祛病延年。武术其他内容的锻炼,也具有提高肌肉骨骼系统和脏腑经络舒畅的功能,达到调气、正神、培精之目的,促进机体某些病灶部位功能代谢的改善,起到恢复正常功能的效果。

2.4独特的观赏表演价值和功能

社会体育的功能例8

关键词:武术 社会功能 价值

    在当今东西方文化发生激烈碰撞和交融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国粹的武术其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2008年的奥运会,多少国人希望武术能借此东风走进奥运赛场。但事实并不如愿,这就使我们不得不考虑武术以其特定的属性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即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归整,因为这将制约甚至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中国武术从明代开始,就形成了众多流派、拳家,人们也常以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来形容武术,中国武术文化如此深入到每个国人的细胞,形成大街小巷无处不武术,归因它是民族文化,有民族特性。现在社会各民族文化激烈交融,民族本文化的重要性就益发突显出来,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即把武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并形成自己的理论来更好地指导实践中的问题。社会学恰恰满足了这种需要,它可以推动我们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行为、观念,从而为我们提供新的、意想不到的可能性。并且,社会学对于武术的横向分析不是凭空揣测而是“负责任的陈述”,它的所有陈述都要面对话问、反思和监督,它有一套完整的归纳和推理逻辑,并要保证陈述的可信性。这种令人放心的陈述可以使僵化的、单调的或教条式的观察和思考方式退缩到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使武术和武术家们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尊重生活多样性,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这是其他学科难以完成的任务。下面试从与社会良性运行紧密相关的方面来阐述其社会功能。

    1武术的内涵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武术是一个永远处在变化中的动态的概念,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它具有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养生修性、竞技比赛、娱乐观赏等功能,是一项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从而激发练习者的兴趣。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武术运动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临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在一片小天地里,每个练习者都能得到充分锻炼的机会,现在人口密度大、建筑工地多、运动场所小且规模不大、场地有限、器材缺乏的现实情况下,一般来说,武术运动几乎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开展武术运动则更具有现实性与可行性。它能在民间历久不衰,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这也显示了武术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地位与价值。

      2武术的社会功能

    2.1武术文化价值功能

    2.1.1武术的哲理性

社会体育的功能例9

“挠羊赛”是一种长期流传于山西北部忻州、定襄和原平一带的民间摔跤项目的俗称,因比赛获胜方的彩头为羊,故称作“挠羊赛”。这种以羊为赌注的传统民间竞技形式是一项以宗教庙会为载体、就地取材的民间娱乐活动。2008年6月该项目被列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挠羊赛”在当地的社会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

1功能论的视角

功能论的起源始于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在布朗看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当然也包括社会)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排除实体的概念,通过研究构成事物诸因素间的关系来认识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并以此为基础了解每个因素在事物中所发挥的功能。〔1〕以“挠羊赛”为代表的民间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将对整个社会建构产生其特有功能。“挠羊赛”不仅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有着非常敏感的感知作用,并且还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整合、传承作用。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在分析社会事物各自的功能时,提出著名的“显功能”和“潜功能”概念。显功能主要指的是社会事物本身是有助于系统自身的调节与适应的,并且这种调整的客观效果是所有活动参与者都期望达到且可以预见的。而潜功能则指的是社会事物本身在实现人们预期功能的同时,仍在发挥某些不为参与者注意的功能,这些功能本身也可能对系统本身的调整发挥作用。〔2〕“显功能”与“潜功能”二者相互协调,共同在建设和维护社会系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挠羊赛”本身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活动,理所当然地在社会构建过程中承担了上述两个功能。

2“挠羊赛”在社会建构中所表现的显功能

2.1社会变迁与结构变化观测功能

“挠羊赛”虽起源于唐宋,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其本身的社会功能已从一种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民间的娱乐活动(见图2-1)。每次形式与内容的细微变化实际都与当时社会结构的调整有着必然联系。挠羊赛活动本身正是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晴雨表”,且这种对于社会环境变迁的敏感性在今天亦表现得非常明显。如在当前的“挠羊赛”中作者发现,女性正逐步走上“挠羊赛”的舞台,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正是工业化进程导致当地男性外出打工人数增多,地区青壮年男性数量急剧减少而出现的必然结果。这种社会环境监测作用的有效发挥将为当地决策的制定与执政思路的转变提供更多的实证依据,进而降低政府决策本身的风险性。

2.2社会规范的解释规定功能

社会在产生初期并无现代的法律制度。此时规范社会行为的主要行动则依靠一种对于图腾崇拜的原始信仰,它在现代制度之前充当了社会规范解释者的角色。“挠羊赛”起源于一种原始的宗教祭祀仪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仪式”正逐步取代“信仰”本身,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写道:“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2〕“挠羊赛”中对于“羊图腾”的认可正起到了这种社会纽带的作用。在涂尔干看来,宗教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它塑造了人们的社会意识。“神圣的东西首先是依附在集体的非个人的力量之上,这一力量正是社会本身的再现”。〔3〕而宗教本身的各种仪式则是为了定期维系和建构所属群体的社会结构与生活,“不管宗教仪典的重要性是多么弱小,它都能使群体集合起来。所以说,宗教仪典的首要作用是使个体集合起来,加强个体之间的关系,使彼此更加密切”。〔4〕最终使得个体能够在宗教仪式的作用下逐步聚集起来,并在其感召力与约束力的共同作用下保持更加亲密的关系。

3“挠羊赛”为社会建构中所表现的功能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忻州“挠羊赛”活动在通过文化产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通过文化事业形成内凝的群体意识以及民间自发运作模式与基层社会治理手段创新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3.1推动经济发展功能

社会体育的功能例10

把学生,尤其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责任单方或简单地归咎于家庭、学校或社会的任何一方都不够客观。所谓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也就是说儿童从出生至学龄前阶段,大部分时间与家长和社会联系更为紧密。在儿童进入基础教育阶段后,家庭、集体和学校三者接轨,合作完成对基础教育阶段儿童文化知识的摄取、认知阶段的体验和情感性格的培养。近年来,对于家校合作及家庭、集体和学校三者合作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家庭、集体和学校的教育功能愈发应该得到重视。

一、社会化过程的含义及其与基础教育的关系

(一)社会化过程的含义

社会化过程指人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培养社会属性,进而从自然人学习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社会化过程指人终身学习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人的一生,并伴随着人的生理、心理的成熟,随着人的社会生活的深化而逐步深化。而狭义的社会化过程则专指人从出生到青年期这个阶段,经过社会学习,初步形成个性,具备在社会中生活的资格的过程。本文以狭义的社会化过程为主进行分析。

(二)社会化过程与基础教育的关系

中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基础教育的社会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人生的童年期(通常指0~14岁)。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在特定社会环境中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掌握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这是儿童从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在与周围人相处过程中逐步形成社会交往中必需的心理特征,诸如对亲人的依恋、同情心、友善行为、社会性情绪、交往技巧、个人气质、自我约束、对攻击的控制、对外影响、道德情感,等等,儿童经过社会化这个过程,才能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成员,并通过社会化过程重建或更新一个自己所属的社会文化。

基础教育的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很多种,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让儿童进入相应阶段的学校,因为这时候儿童不但需要接受一定文化知识的传输,更需要一定的同伴交流和一定的同伴间的冲突帮助儿童完成社会化过程。而人在儿童时期建立并维持社会关系的能力对其将来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良好的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儿童社会往的发展,更有利于儿童人格和性情的塑造和发展,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二、家庭、集体和学校在基础教育中分别扮演的角色

(一)家庭在基础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儿童最初的社会化过程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及其他亲属的影响和指导,儿童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社会共识和行为规范。也就是说,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初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父母通过一定的教育行为将其具备的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儿童,并由此构成了儿童社会化最基本的具体内容。

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的社会化过程主要通过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一方面,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程度:比如,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水平等都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有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家庭教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令德(D.Baumrind)针对父母教养模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影响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并以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和反应性)总结出了四种类型的父母,即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这四种类型的教养行为下教育出来的儿童的社会化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家庭的结构模式和生活方式也出现了新变化。比如,网络的普及、手机的广泛使用等,这些都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积极层面来说,新的生活方式能够加速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帮助儿童更全面、更便捷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获取知识,这对儿童社会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新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儿童正常地成长,容易使儿童沉溺在手机或网络中,不但容易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而且鱼龙混杂的信息更对尚未能够甄别信息的儿童提出了较大挑战。

(二)集体在基础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随着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无论是家庭整体,还是父母、亲属个人的影响力都会逐渐减弱,以同伴为主体的群体影响力则迅速增强。集体与家庭在基础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完全不同。家庭中儿童接受的教育和教养大部分来自于成年人的教授,是成年人单方面地灌输和教导。而同集体,特别是与儿童年龄相似的同伴的相处、交往,甚至是冲突和矛盾,对于儿童来说都是完全陌生的。此时需要把儿童置于一个群体当中,使之积极融入群体并逐渐为该群体所接纳,最后甚至影响该群体。

在同伴关系中,由于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处于近乎相同的水平,因而他们是平等的、互惠的。交往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心理上相互影响,行为上彼此模仿,经过认同,内化融入自己的心理结构,促进自己的心理发展。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为儿童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广阔舞台。

所以在儿童集体交往中,成年人应当竭尽全力地提供儿童共同活动的便利条件,并鼓励和尊重儿童的集体交往行为。而且要在儿童集体交往中适时引导。在这种情境下进行的引导会使儿童更容易接受成年人的建议和指导,更有利于儿童在未来集体交往中的发展和表现,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三)学校在基础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学校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来说,是社会化过程的必经阶段。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大部分时间所能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就是家庭和学校。在学校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主要由教师、同学、学生组织和教材构成。上述集体包含了同学和学生组织的作用,所以这部分主要从教师和教材角度进行分析。

皮亚杰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也就是说在儿童10岁之前,其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即他律道德;但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对儿童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以基础教育中的低年级小学生(即10岁以前的儿童)为例,由于其道德判断是受到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而他们又认为道德标准是由权威人士(即教师或家长)制定的,是不可逆且不可改变的。而往往在儿童的感受中教师的权威影响远远大于家长,所以他们在与教师的相处中,对教师的指令表现得更为遵从。但随着儿童认知的不断发展,10岁以后的儿童道德判断逐渐开始受到自己主观价值观点的支配,也就是皮亚杰所说的自律阶段。此时,儿童则表现为开始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教师做出评价。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价值标准都会给儿童带来深刻的烙印。

另外就是教材作用。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融入了社会的传统文化、主体导向价值观及基本的道德规范。教材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形式传授给儿童,为儿童带来价值判断的标准。儿童在获取这些具有一定普世性且正确的价值观时,尚未形成基本的判断能力,就会全盘接收。所以在教材的选用上更要十分注意,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国内外的相关案例

(一)美国的相关案例

家长、集体、学校联合参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并不是一项新课题。在美国,有很多组织长期以来从事推动家校合作及家庭、集体、学校三者教育结合的工作。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PTA。PTA,即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也就是家长教师协会(以下简称PTA),成立于1897年。它是美国最早的和最大的只为儿童与青少年的利益服务的志愿者组织,上至州和全国,下至每所学校,都有相应级别的家长教师协会。其结构好比一个金字塔,最高的是全国家长教师协会,中间是州家长教师协会,最基层的是地方家长教师协会。美国每所中小学几乎都设有家长教师协会,该校所属学生家长均是家长教师协会的成员。除了州教育局、地方学区教育委员会之外,家长教师协会是最能影响学校决策的组织。学校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势必会征求家长教师协会的意见;同时,家长教师协会可以组织会议专门讨论学校的相关决策,并将其决议反馈给学校。因此,美国家长教师协会在完善学校教育管理与家校合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PTA在其建立之初便确定了两项宗旨:(1)对家长进行教育;(2)发挥家长在改进儿童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作用。最初,由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PTA的任务执行情况并不如意,家长在教育中一直处于辅助地位。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了很多影响家庭与学校关系的重要法律、法规和项目(如《开端教育计划》、《公法93-380》、《残疾儿童教育法公法》等),家校合作才真正得到发展和改善。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国家、州到地方的PTA体系一直是研究、改革家校合作的中流砥柱。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是各国教育和改革共同关心的话题,也是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在一些发达国家,家校合作有着相当长的发展历史,并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二)我国的相关案例

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提出“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推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为此我国也在不断为家庭、集体、学校三者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做出努力。2008年年底,中国移动面向全国教育行业推出了全新的教育信息化产品“校讯通”。“校讯通”通过短信、通话、网络等多种方式构建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实现家长和学校沟通零距离。并充分调动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架起学校、家庭之间实时、快捷、有效沟通的桥梁,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的局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校讯通”所开设的业务范围包括校务管理、家校互通、平安短信、亲情沟通、家长网校学籍管理、气象提醒和社区等。

除此之外,以远程网络时时授课系统为依托,网络公司为中小学及幼儿园和学生家长开办了网上家长学校,为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家长提供了一个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网上交流互动平台。同时为家庭教育专家及家庭教育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方法及经验的平台。

在网络平台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家庭、集体和学校的教育会日趋完善,也应该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抱以更大信心。

参考文献:

[1]夏扉.重视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江西社会科学,2000(7).

[2]姜志坚.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研究.研究生学位论文.

社会体育的功能例11

(一)适应的概念

适应原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有机体改变其生理构造和功能以适应环境、图谋生存的过程。后来,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指一个社会体系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过程。社会学家有时把这一概念称之为“调适”,其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在交往活动中彼此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过程。

(二)社会适应的概念

在社会学中,社会适应是指个人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它有别于生物自我调整以适应自然环境过程的生物性适应。《纲要》所提出的新的教学目标“社会适应”,旨在强调体育教学的社会适应价值。重点在心理调适在肌体锻炼过程中,得到舒展,这是作为个体在群体生活中释放自我的一种方式。

(三)社会适应过程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适应不是一个空泛、抽象的概念。社会适应的过程实质上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一个生物的人要成为社会的人,他就必须适应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变化,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协调人际关系;要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学会承受各种挫折。同时,他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各种冲突并学会妥协和顺应、合作与竞争;要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弄清哪些行为是能被社会接受的,等等。

体育教学过程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特殊性和矛盾特征,如竞争与协调、胜利与失败、求胜欲望与规则限制、强烈的情感体验、复杂的互动关系等等,使得体育教学在促进个体社会化、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二、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

托尔斯泰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想改变自己。” 有时候,我们改变不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可是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看待周围环境的心态以及目光,而这一点,往往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这一方面能力有俱佳效果。

(一)身体练习可以培养学生为社会所需要的优良品质

体育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身体练习一般都伴随着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强烈的情感体验。身体练习种类繁多,都可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如:长跑、障碍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跨栏跑、支撑跳跃等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沉着、果断的品质。体操项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对练习者来说无疑是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的考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结合这些教材的特点,及时渗透意志品质教育。当学生完成练习时,教师不仅要及时总结完成技术动作的情况,还应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来强化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感觉,还要让学生回味胜利的来之不易,领悟什么是坚忍不拔、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自身生理、心理的强烈体验往往是最深刻的,甚至是终生难忘的。教师还要继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学习、生活、工作都需要具备这些优良品质,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在进入社会漫长的人生旅途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品质,才能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二)体育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时空

体育教学中常用到一些特殊的教法,如保护、帮助、双人练习和群体练习(合作与对抗的)等。在这些练习中,学生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程度是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教学中所罕见的,学生随时会与一些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同学结为组合,进行对抗或合作的练习。在这些练习中,学生可以扩展自己的交往范围,学会互相协作与帮助,体验到被助与助人的快乐。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适应人际关系也是社会适应中最基本的适应。体育教学中所提供的人际交往的时间与空间,有助于学生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和睦友好地相处。这同样也会对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三)体育竞赛能够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和团队精神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