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华传统经典诗歌

中华传统经典诗歌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8 09:32:43

中华传统经典诗歌

中华传统经典诗歌例1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作为一名中国人,从小感知古典诗歌语言的精妙,感受母语的优美,感悟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那么,小学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使用哪些教学策略呢?

    一、注重积累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这些被经久传唱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中国民族所推崇的优秀的道德思想:如《易经》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汉语以及汉语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对内容的横向延伸

    课文中的一些诗歌是以节选的形式来出现的,这对于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核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北京师范大学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节选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月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首诗被冠以“孤篇盖全唐”的美誉,但是课本仅仅节选其中的四句,学生很难体察诗人在依人月色背后对于人生哲理的探寻。而教师可以出示全篇,让学生在感受江边月色美好的同时,更能体会到诗歌悠远的意境。

    2.对诗人的纵向扩展

    在小学诗歌中,一些诗人的多部作品被选入教材,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如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他的作品就被反复提及,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而在《绝句》中,一个悠闲自得、闲雅疏狂的诗人映入眼帘。在诗人的不同时期,随着诗人境遇与心境的变化,诗人的作品风格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教师如果可以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加以介绍,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就会对作者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3.形成主题教学

    在课本中节选了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以此为契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杜甫的《月夜》等诗歌都可以加以学习,形成关于“明月”的主题教学,让学生感悟到明月所蕴含的思乡怀人的文化意味。另外,教师也可以将古典诗歌进行分类教学,如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物诗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学习古典诗歌,鉴赏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4.了解诗歌意象所承载的文化意味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些意象已经浸染了文化色彩,具有了某种特定的文化意味。如“月”具有思乡怀人的文化意味;唐诗中,“柳”往往具有“留”的文化意味;“岁寒三友”则往往象征着君子坚贞的节操与高尚的气节。如果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中,适时地将这些渗透其中,势必会让学生体会到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注重诵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极为重视古诗教学中的诵读:“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指导,引导学生感知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并在诵读中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内容,体验情感。”[1]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诵读,让学生读出感情,在读中体悟诗歌的韵味。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感悟古典诗歌独特的韵律与节奏。

    三、注重感悟

    王力先生曾经指出:“西洋的文字是法治的,中国的文字是人治的。”[2]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感悟,感悟诗歌的意境美与语言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真正地潜心走进文本,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师可以通过描述、多媒体授课、出图等方式为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意境搭建桥梁。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来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古人作诗讲究“炼字”,教师如能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用词的准确与精妙,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课题。在小学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积累,注重诵读,注重感悟,让学生充分感受母语的精妙,提高语文素养。

中华传统经典诗歌例2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作为一名中国人,从小感知古典诗歌语言的精妙,感受母语的优美,感悟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那么,小学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使用哪些教学策略呢?

一、注重积累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这些被经久传唱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中国民族所推崇的优秀的道德思想:如《易经》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汉语以及汉语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对内容的横向延伸

课文中的一些诗歌是以节选的形式来出现的,这对于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核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北京师范大学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节选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月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首诗被冠以“孤篇盖全唐”的美誉,但是课本仅仅节选其中的四句,学生很难体察诗人在依人月色背后对于人生哲理的探寻。而教师可以出示全篇,让学生在感受江边月色美好的同时,更能体会到诗歌悠远的意境。

2.对诗人的纵向扩展

在小学诗歌中,一些诗人的多部作品被选入教材,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如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他的作品就被反复提及,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而在《绝句》中,一个悠闲自得、闲雅疏狂的诗人映入眼帘。在诗人的不同时期,随着诗人境遇与心境的变化,诗人的作品风格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教师如果可以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加以介绍,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就会对作者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3.形成主题教学

在课本中节选了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以此为契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杜甫的《月夜》等诗歌都可以加以学习,形成关于“明月”的主题教学,让学生感悟到明月所蕴含的思乡怀人的文化意味。另外,教师也可以将古典诗歌进行分类教学,如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物诗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学习古典诗歌,鉴赏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4.了解诗歌意象所承载的文化意味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些意象已经浸染了文化色彩,具有了某种特定的文化意味。如“月”具有思乡怀人的文化意味;唐诗中,“柳”往往具有“留”的文化意味;“岁寒三友”则往往象征着君子坚贞的节操与高尚的气节。如果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中,适时地将这些渗透其中,势必会让学生体会到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注重诵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极为重视古诗教学中的诵读:“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指导,引导学生感知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并在诵读中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内容,体验情感。”[1]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诵读,让学生读出感情,在读中体悟诗歌的韵味。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感悟古典诗歌独特的韵律与节奏。

三、注重感悟

王力先生曾经指出:“西洋的文字是法治的,中国的文字是人治的。”[2]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感悟,感悟诗歌的意境美与语言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真正地潜心走进文本,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师可以通过描述、多媒体授课、出图等方式为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意境搭建桥梁。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来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古人作诗讲究“炼字”,教师如能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用词的准确与精妙,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课题。在小学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积累,注重诵读,注重感悟,让学生充分感受母语的精妙,提高语文素养。

中华传统经典诗歌例3

电视具有许多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覆盖面广、信息及时等。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CCTV-10自主研发了一栏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它的基本宗旨是“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该节目一经播出,立刻广受欢迎。很多人看后,激活脑海中尘封的诗词记忆。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言,节目激起了民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探索了道路,积累了经验。值得称道的是,复旦附中16岁女生武奕姝“颜值与才华齐飞”,实力超群,气定神闲,勇夺擂主宝座。她的成功印证了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评价。可以这么说,《中国诗词大会》是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项大胆尝试。语文教师在欣喜之余,是否获得某种启示呢?我认为中学生必须携手诗词,传承文化,陶冶情操,争当有品位的一代新人。

一、传统诗词的重要地位

中国素有“诗的国度”之称,诗毫无疑问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通常所讲的诗词应如何定义呢?一般来说,诗词是诗歌和词的统称。诗歌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是一种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产生的有韵律、富有感彩的语言形式。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以抒情的方式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现在所谓的诗词,指以唐诗和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

古典诗词典雅精致,言简义丰,堪称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毫无疑问,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应该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全部培养成为诗人、词人(既不切实际,又毫无必要),而是提高文学素养,提高审美和探究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和美好心灵。我们必须从文化传承和文学鉴赏两个角度加以定位,引导学生找寻灯火阑珊处的“她”,让诗词为他们的青春年华增添绚丽夺目的光彩。

毋庸赘述,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特有遗产,是伟大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不会过时,一直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发扬。不但是对祖宗智慧与心血的继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它们的学习、研究与解读构建今日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古诗词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激励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都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学语文学科古典诗词教学既有叫人可喜的地方,又有不够完善之处。这里需要我们一分为二,认真加以剖析,为古典诗词教学开创出一条发展创新的道路。

二、传统诗词逐渐受到重视

应该说当今古典诗词教学是受到重视的。对已经颁布的15套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发现古典诗词阅读教学力度不断加大,许多有识之士正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标的颁布更是迎来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拯救诗心”的行动得到了大力提倡。古典诗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20世纪70年代―90年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每册的古典诗词为10首左右;2000年第三册则单独设了一个古典诗歌单元;2004年,先秦至南北朝诗歌、唐诗和宋词各做一个单元,按历史历程分别归入高中语文教材第二、三、四册。从课标的表述看,日益严密。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必修”部分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w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及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角度理解文化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选修”部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与此同时,高考这根指挥棒对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深度也在加强。1993年侧重于词语理解,1994年起开始涉及鉴赏能力的考查。从题型设置来看,2001年前为客观题,一般是单项选择题;2002年起出现主观题型,难度加大。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卷的文体要求大都由“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调整为“文体不限”。

三、传统诗词教学存在的不足

客观地说,尽管有了不小进步,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仍相当滞后,存在某些误区。集中体现在执教者对新课程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把握不准确,忽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常见的弊端有:

教学模式程式化,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往往因循守旧,忽视课堂的生成性,导致学生被教师事先设计的一连串问题和所谓的“经验”所困扰,思路被教师无形的指挥棒控制,感受不了古典诗词之美,无法真正参与古典诗词的学习。长期以来,执教者多采用“一解题,二解释词句,三解析表现手法,四总结思想内涵”或“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诵全篇;悟情感,齐背诵”等程式化的教学模式。

以理性分析代替感性体悟,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谈及诗人李白,总是反复地讲“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李白在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的地位及其影响”。诗歌教学侧重于史的讲述,侧重于对作品、诗人的大众看法,缺乏教师和学生的个性解读。

受考试化影响,为考而教,重形式轻内容。教师但凡教上事,多依据《考试大纲》上考点的要求,而忽视诗词意象、意境与心境三者之间的联系。这种肢解诗词意境的教法,很难真正培养学生阅读与鉴赏的能力。

另外,从大气候来看,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并存,中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容易走近韩寒、郭敬明,走进《雨巷》、《再别康桥》、《乡愁》、《人间四月天》。为数不少的人心中的“诗”被网络小说、流行歌曲所取代,许多地方充斥快餐文化、流行文化。相当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持冷淡的学习态度,很少有学生阅读课本以外的古典诗词。

四、激发学生学习传统诗词的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正是兴趣。鲁迅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可见,兴趣对于古典诗词学习无疑是一剂良方。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诵读为先,激发兴趣。

经典的古诗词几乎都广为传诵,诵读关键在于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品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若一个人不喜欢诵读古诗词,则何谈古诗词鉴赏呢?吟诵既是作者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又是读者学习、欣赏诗词文赋的最佳途径。它可以帮助记忆、培养美感、陶冶性情、扩充知识,对提高各人的综合素质、文化修养大有裨益。

2.意境为要,激发兴趣。

意境是古诗词的灵魂所在。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客观景物深融整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学生往往因对古诗词的意境把握不准,进而对鉴赏题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无从下手或答非所问。我们理解诗歌形象,要从感受意象开始,抓住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山、雨、月、泉、女、莲、舟等诸多因素构成一幅完美的“山林清泉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赏诗读诗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学习古典诗词不再是抽象的记忆,而是人人均可参与的有趣活动。

3.形式为体,激发兴趣。

不少教师将古典诗词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原本完整连贯的诗词被“四分五裂”。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教无定法”,应按古诗词的不同类型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如“知人论世”、“创设意境”、“类比迁移”或“分析名句”等。

4.知识为珠,激发兴趣。

古诗词与古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正本溯源,既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又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如讲到《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首先可以引入“乌台诗案”。当班级气氛活跃起来后,教师再适时把思路拉回课文,在兴趣的指引下,自然而然进入诗歌内容的分析中,探究苏轼贬官后抒发的真实感受。

5.比较为法,激发兴趣。

比较阅读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途径。有比较才有鉴别,这种传统手段至今并未过时。运用得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把同一作者相同风格的诗词做比较(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和《武陵春〉),也可把不同作家同一主题的诗词作比较(如王维的《渭城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甚至把同一作者不同主题风格的诗词作比较(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与《武陵春〉)。至于如何具体分析,这里不做展开。

泱泱中华,诗教传统历经两千多载风雨的浸润,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古典诗词几乎称得上最广泛的素材资源和人文Y源,是语文课程教学生活化取之不竭的源泉。读诗吧,莘莘学子。携手古典诗词,有了传统文化的浸润,你们的生命底色必然会更加绚丽夺目。

参考文献:

[1]陈丽伟.初中语文古典诗歌细读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2(4).

[2]王珏,王~荣.古诗鉴赏题的问法与答法――以2012年高考题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2(9).

[3]李得科.因气品蕴别样美――诗词教学探微[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2(6).

[4]陈悦.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J].福建教学研究,2012(4).

[5]高瑞钦.也谈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J].福建教学研究,2010(4).

[6]李志明.基于古诗词特质的诗词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6(6).

[7]赵洪涛.古诗词“五环节”教学法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5(12).

[8]李山岭,张子标.古诗词教学的历史观照[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2(12).

[9]钱士宽.诗歌教法和教学内容的确定[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2(12).

中华传统经典诗歌例4

“新学堂歌”是谷建芬以我国古代经典的诗词为载体,通过对李白、孟浩然、王维、白居易、曹植等古代伟大诗人的经典诗作进行改编、作曲、再创作的富有古典诗词音韵美、意境美、形式美的儿童启智乐曲。“新学堂歌”的传唱不仅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而且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创了儿童音乐的新时代。

一、“新学堂歌”的创作精神来源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倡导。吴仪是敲开“新学堂歌”大门的第一人,吴仪与谷建芬在2004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时无意间谈起音乐。谈论中,吴仪向谷建芬传达了这样的意思:中央《若干意见》精神文件强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未成年人口众多,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建设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立足和发展。正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倡导之下,谷建芬才下定决心,一心一意创作“新学堂歌”,从此开创了儿童歌曲的新声。

(二)时代精神的需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指出:“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营造有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 i面对时代的精神需要,国家精神文化大局建设的迫切要求等因素推动了谷建芬创作“新学堂歌”的进程。同时,少年儿童确实急切需要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和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基础。

(三)作者的高度觉悟。一直以来,在儿童歌曲领域中适合孩子唱的歌曲屈指可数,而且歌曲内容十分空洞,歌曲体载大多为欢快、活泼的舞蹈风格,创作手法过于单一。谷建芬毅然选择了古诗词,古诗词歌曲具备有高度的文学性,音乐力求韵味以及赋有人文内涵,还要求作曲家谱曲的旋律具有声律美。这种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对少年儿童进行文化基础的渲染,同时不知不觉中他们的价值观得到了教育。

二、谷建芬创作“新学堂歌”的精神动力

(一)合适少年儿童唱的歌曲太少。首先,少年儿童歌曲的特点是歌词内容文化内涵不高,旋律过于单一,创作手法显得简单;其次,合适少年儿童演唱的歌曲还要按年龄阶段、先天条件、学习背景以及理解能力来分类,这样给作曲者带来了极大的技术困难;少年儿童歌曲市场本来就是一片惨淡,创作这类型的作品面临着很尴尬的局面,出版社极少为其出版。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谷建芬毅然怀揣着万分的热情投入到了“新学堂歌”的创作中去。

(二)谷建芬迫切的晚年愿望。谷建芬是当代著名女作曲家,早期主要创作流行歌曲,晚年专心为少年儿童写歌。吴仪的话点亮了她为孩子们写歌的欲望,她曾多次感叹自己为孩子们写歌动笔太晚。在少年儿童歌曲作品创作上,她融入了一生的感悟,用尽了一生的经验,不会因为创作对象是孩子而将作品过多“儿化”,丰富旋律的写作以及把握歌曲的感彩是作品创作的重点之一,对待每首歌冥思苦想、多次吟唱、反复修改再敲定,她在这个过程倾注太多的灵感和经验;就是为了找到与孩子们纯真童心的切合点,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成为祖国新一代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接班人。

(三)总书记的关心。2009年元宵晚会上,总书记赞扬了谷建芬所创作的儿童古诗词歌曲,认为她撰写的儿童古诗词歌曲很有意义。总书记的关心极大地鼓舞了谷建芬的创作热情,让她变得心潮澎湃并且一心一意,排除干扰,以更大的激情投入到了儿童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中。最终,谷建芬创作了30首儿童古诗词歌曲,也就是所谓的“新学堂歌”。

三、“新学堂歌”的传唱给儿童带来的精神粮食

古诗词本身就是诗、乐一体化。这种中国古典诗词具有声律美和意境美。它有利于少年儿童积累传统的民族语言,提高民族精神和增加民族意志;它有利于陶冶少年儿童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以及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它有利于少年儿童完善人格以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这种诗与乐的结合方式,让孩子们穿越时间、空间与古代诗人贤臣对话,间接地让孩子们从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吸收古诗词的人文内涵化为己有。“新学堂歌”吸收各种元素融合着民族文化,较好的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建设者打下了坚实的民族文化基础,增强了民族意志。

四、“新学堂歌”扬起了古诗词的时代风帆,唱响了民族精神

近年来很多人关心语文教育的现状,把关注的目光投放在国学的继承与发展上。儿童古诗词歌曲开始普及于中小学音乐课堂,有的已经建立唱诗课。儿童古诗词歌曲的传唱间接地使古诗词在纵向和横向上得到较好地发展。电子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家长在家应该多为孩子播放儿童古诗词歌曲;学校老师利用广播在课间、课后为孩子们播放儿童古诗词歌曲;少年儿童们要努力学习,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只要不断地为孩子们营造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古诗词的时代风帆就会扬帆起航。

“新学堂歌”地出现,掀起了一阵古风韵律的传唱,净化了一代少年儿童对古诗词的重新认识与热爱。古诗词是在经过古代诗人千锤百炼后存留下来的,凝聚了多少世纪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这种具有永恒艺术美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古诗词在谷建芬的旋律中融入了新的生命力量,这种力量有利于培养我国新一代少年儿童淳朴善良的性格,有助于未来社会建设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自谷建芬《新学堂歌》第一张专辑发行,儿童古诗词歌曲与孩子们见面后,十分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并广泛传唱。“新学堂歌”为台湾与大陆的少年儿童架起了一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交流桥梁,有利于台湾儿童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良好平台,为孩子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促使他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民族意识,培养自身的民族意志,早日实现海峡两岸民族统一、民族团结。

注释:

i 《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23日第1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参考文献】

中华传统经典诗歌例5

“新学堂歌”是谷建芬以我国古代经典的诗词为载体,通过对李白、孟浩然、王维、白居易、曹植等古代伟大诗人的经典诗作进行改编、作曲、再创作的富有古典诗词音韵美、意境美、形式美的儿童启智乐曲。“新学堂歌”的传唱不仅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而且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创了儿童音乐的新时代。

一、“新学堂歌”的创作精神来源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倡导。吴仪是敲开“新学堂歌”大门的第一人,吴仪与谷建芬在2004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时无意间谈起音乐。谈论中,吴仪向谷建芬传达了这样的意思:中央《若干意见》精神文件强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未成年人口众多,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建设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立足和发展。正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倡导之下,谷建芬才下定决心,一心一意创作“新学堂歌”,从此开创了儿童歌曲的新声。

(二)时代精神的需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指出:“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营造有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 i面对时代的精神需要,国家精神文化大局建设的迫切要求等因素推动了谷建芬创作“新学堂歌”的进程。同时,少年儿童确实急切需要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和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基础。

(三)作者的高度觉悟。一直以来,在儿童歌曲领域中适合孩子唱的歌曲屈指可数,而且歌曲内容十分空洞,歌曲体载大多为欢快、活泼的舞蹈风格,创作手法过于单一。谷建芬毅然选择了古诗词,古诗词歌曲具备有高度的文学性,音乐力求韵味以及赋有人文内涵,还要求作曲家谱曲的旋律具有声律美。这种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对少年儿童进行文化基础的渲染,同时不知不觉中他们的价值观得到了教育。

二、谷建芬创作“新学堂歌”的精神动力

(一)合适少年儿童唱的歌曲太少。首先,少年儿童歌曲的特点是歌词内容文化内涵不高,旋律过于单一,创作手法显得简单;其次,合适少年儿童演唱的歌曲还要按年龄阶段、先天条件、学习背景以及理解能力来分类,这样给作曲者带来了极大的技术困难;少年儿童歌曲市场本来就是一片惨淡,创作这类型的作品面临着很尴尬的局面,出版社极少为其出版。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谷建芬毅然怀揣着万分的热情投入到了“新学堂歌”的创作中去。

(二)谷建芬迫切的晚年愿望。谷建芬是当代著名女作曲家,早期主要创作流行歌曲,晚年专心为少年儿童写歌。吴仪的话点亮了她为孩子们写歌的欲望,她曾多次感叹自己为孩子们写歌动笔太晚。在少年儿童歌曲作品创作上,她融入了一生的感悟,用尽了一生的经验,不会因为创作对象是孩子而将作品过多“儿化”,丰富旋律的写作以及把握歌曲的感情色彩是作品创作的重点之一,对待每首歌冥思苦想、多次吟唱、反复修改再敲定,她在这个过程倾注太多的灵感和经验;就是为了找到与孩子们纯真童心的切合点,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成为祖国新一代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接班人。

(三)胡锦涛总书记的关心。2009年元宵晚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赞扬了谷建芬所创作的儿童古诗词歌曲,认为她撰写的儿童古诗词歌曲很有意义。总书记的关心极大地鼓舞了谷建芬的创作热情,让她变得心潮澎湃并且一心一意,排除干扰,以更大的激情投入到了儿童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中。最终,谷建芬创作了30首儿童古诗词歌曲,也就是所谓的“新学堂歌”。

三、“新学堂歌”的传唱给儿童带来的精神粮食

古诗词本身就是诗、乐一体化。这种中国古典诗词具有声律

和意境美。它有利于少年儿童积累传统的民族语言,提高民族精神和增加民族意志;它有利于陶冶少年儿童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以及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它有利于少年儿童完善人格以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这种诗与乐的结合方式,让孩子们穿越时间、空间与古代诗人贤臣对话,间接地让孩子们从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吸收古诗词的人文内涵化为己有。“新学堂歌”吸收各种元素融合着民族文化,较好的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建设者打下了坚实的民族文化基础,增强了民族意志。

四、“新学堂歌”扬起了古诗词的时代风帆,唱响了民族精神

近年来很多人关心语文教育的现状,把关注的目光投放在国学的继承与发展上。儿童古诗词歌曲开始普及于中小学音乐课堂,有的已经建立唱诗课。儿童古诗词歌曲的传唱间接地使古诗词在纵向和横向上得到较好地发展。电子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家长在家应该多为孩子播放儿童古诗词歌曲;学校老师利用广播在课间、课后为孩子们播放儿童古诗词歌曲;少年儿童们要努力学习,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只要不断地为孩子们营造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古诗词的时代风帆就会扬帆起航。

“新学堂歌”地出现,掀起了一阵古风韵律的传唱,净化了一代少年儿童对古诗词的重新认识与热爱。古诗词是在经过古代诗人千锤百炼后存留下来的,凝聚了多少世纪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这种具有永恒艺术美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古诗词在谷建芬的旋律中融入了新的生命力量,这种力量有利于培养我国新一代少年儿童淳朴善良的性格,有助于未来社会建设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自谷建芬《新学堂歌》第一张专辑发行,儿童古诗词歌曲与孩子们见面后,十分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并广泛传唱。“新学堂歌”为台湾与大陆的少年儿童架起了一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交流桥梁,有利于台湾儿童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良好平台,为孩子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促使他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民族意识,培养自身的民族意志,早日实现海峡两岸民族统一、民族团结。

注释:

i 《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23日第1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参考文献】

中华传统经典诗歌例6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12010)16-0054-02

提到中国当代歌坛,一定会提到周杰伦。而提到周杰伦,不能不提到方文山。方文山,台湾著名词人,被称为“周杰伦成功背后的男人”。他的作品亦诗亦词,将唯美的古典情韵、浓郁的民族气息与现代潮流元素完美结合,给人以特殊的审美享受。

词,是一种与音乐紧密结合的、句式长短不齐的文学样式,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抒情诗,是诗歌的变体。从起源上看,诗歌与歌词是同源同流的。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都形象地表达了诗与歌之间的密切的“血缘关系”。因此,我们从文学的眼光出发,以读诗的心态来读方文山的歌词,解读它对古诗词传统的承传,也就具有了畅通古今的意义。

一、古朴唯美的意象

古典化的意象,使得方文山歌词(以下简称“方词”)大都弥漫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选取古诗词中有特殊含义的事物为意象

娘子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

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边默默等着我。

相思寄红豆,无能为力的在人海中漂泊,心伤透

《三辅黄图》中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证明了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杨柳”的意象便带有了“离别”、“留恋”的意味。在古典诗词中,“柳”是渲染离愁别绪不可或缺的“道具”。如“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棉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等等。

这首《娘子》,以现代语言塑造了一个静静守望心上人的古代女子。在词的第一句就使用了古典诗词中的常用意象――“杨柳”,来暗示离别,真正地将古典的浪漫情怀融人了现代的歌词写作,使人感觉迎面扑来的是一股穿越时空的风,在唯美的爱情中更流露出游子情怀。这样的例子在方词中比比皆是。

(二)灵活运用古典诗词中的经典语句为意象

早在唐宋,歌词领域就已存在截取前人成句,或间接化用前人成句人词的先例。贺铸尝自云:“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古人还有“夺胎换骨”之说。“夺胎换骨”出于惠洪《冷斋夜话》:“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而这种“笔端驱使古人”的词学风尚和“夺胎换骨”的手法,在方文山的词中,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运用。再以《娘子》为例,“牧草有没有,我马儿有些瘦”,“瘦马”的意象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进行了巧妙的“夺胎换骨”;“近乡情怯的我,相思寄红豆”,则化用了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

在化用了“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的著名诗句;“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化用了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和苏轼《少年游》中的“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用“邀明月”这一意象渲染了凄美意境。

无论是歌坛还是诗坛,面对当今浮躁的“快餐文化”,古典气息都是一股清新的风。这种从古诗词中采撷精华创作方式,不仅拓展了方词的表现空间,而且深化其文化底蕴,使得欣赏者在其时尚的R&B音乐形式的同时,感受其内在的古雅韵致。

二、优美诗化的韵律

方文山自诩为民族主义者,他对中国的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因此,他的文字常回到五胡乱华的时代,取材于对民族历史上的苦难与辉煌的回忆。他还从中国传统诗词中汲取养料,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并命名为“素颜韵脚诗”。

据他自己的定义,所谓“素颜”,就是一张素面朝天的纯粹中文的脸,不使用标点符号、外国文字、阿拉伯数字、图象等“化妆品”。“韵脚”是指每一行均须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素颜韵脚诗”虽然使用的是现代白话文,但过滤了标点符号等非传统因素,着重于韵脚等语言的音乐性,最重要的是恢复了传统诗歌的含蓄空灵。这种“素颜”、“韵脚”,是对是对古典诗词传统的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方文山曾自豪地说:“东南亚地区的很多华人歌迷告诉我,因为听了周杰伦的歌感觉汉语的韵律很美,他们才开始学汉语的。”翻开方文山的词,几乎每首都押韵,他善于用押韵创造歌词的音乐美,加强歌词的诗化气质。如《青花瓷》:

素眉勾勒秋千画,笔锋浓转淡,

屏神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出妆,

黯然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只字搁一半,

釉色渲染侍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开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中华传统经典诗歌例7

一、现代诗歌中蕴涵着传统诗歌的“典象”所带来的古典美

诗歌语言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怎样在有限的文字中包含极丰富的含义,用典便是一条捷径。传统诗歌中的“典象”指的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在诗歌中有某些物象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的用典;一类是化典故为意象的用典。两类用典融会贯通,化典为象或化象为典。“典象”用得成功会使现代诗歌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洛夫的《边界望乡》:“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怎样来理解这只正在咯血的“杜鹃”呢?很明显这里是由杜鹃花想到了杜鹃鸟,而“杜鹃”因其叫声凄厉而多含凄婉哀怨之意,它来自于“望帝啼鹃”的成语故事,也来自于李白《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作者借中国历史文化之桥再跳到望帝化作的那只鸣声凄厉、能令旅客思归的杜鹃鸟,三个象的幻化,三次飞跃,象象叠合,象趣幽深。所以说在这“杜鹃”就是已经被典化了的意象,一说起“杜鹃”就包含哀怨悲苦之情,已经成为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基奠。我们就更能深刻地理解作者乡愁之沉重、之悲苦。

二、现代诗歌中由传统诗歌的“意象定位”所带来的古典美

意象定位,它指的是中国传统诗歌在数千年的演变中留下了一批具有意象定位的词语,它们有约定俗成的审美语感,并渗透于诗人和读者共同建构的诗歌审美意识内,这一类词语具有意象定位的作用。意象定位化了的词语,是长期文化心理特别是审美文化心理在它们身上积淀的结果。

痖弦《秋歌――给暖暖》,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就用了许多带有古典韵味的定位意象:“落叶、狄花、砧声、辽、雁子”等都是能见物起兴,均为古典诗词积淀甚久的意象,正如: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汉朝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陶渊明《酬刘柴桑》“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等等。显示秋天的荒芜,伤感的情绪,充盈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古典意蕴随风而来。

最明显的“狄花”,如白居易《琵琶行》“枫叶狄花秋瑟瑟”,狄花的轻盈漫舞、随处飘扬不正是秋风萧瑟的真实写照吗?又如:“砧声”,在秋暮的江边传来的“砧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因为历代名诗的借用和名诗中所寓的游子漂泊之哀,使这个词有了明显的意象定位。

这些意象在诗中的呈现,使这首诗如架构起一座通向古典的桥梁,源源传输过来的是古典意境难以言说的美。这种意境美真可谓“玲珑透彻,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古典诗歌的修养,又使学生们在学习现代诗歌的过程中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激发起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和写诗的爱好。

三、现代诗歌中继承传统诗歌的体式和化用一些古文、成语、古典诗歌的诗句而呈现的古典美,使古典意境与现代情愫契合

著名诗人艾略特曾指出:“诗人,任何艺术的艺术家,谁也不能单独地具有他完全的意义。他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对他的鉴赏就是鉴赏他和以往诗人以及艺术家的关系。”而现代诗人们喜欢在现代自由体新诗歌中直接嵌入古典诗歌的诗句和语言,使古典语词与现代话语相融合,达到有机统一,水融。

说到对传统诗歌的喜爱,大家都应该会想到伟大的领袖,他也是位大诗人,耳熟能详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都是继承了传统的词牌格式,散发着古典的气息。特别是他的《贺新郎》,“挥手”句就化用了李白《送友人》“挥手从兹去,萧萧斑马鸣。”宋朝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挥手从此去,翳风更骖鸾。”赋予挥手这个动作深沉的涵义,有种时空交错、古今相通之感。“眼角眉梢都似恨”“恨”古往今来千百种情感。唐朝杜甫《春望》有“恨别鸟惊心”,且有诗题《恨别》之作。李白《忆旧游寄谯君元参军》“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对即将别离的爱妻,那种离愁别恨,真可谓感天动地。而前四句也不正是古典的“长亭送别图”吗?

“重比翼”即比翼双飞,《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三国阮籍《咏怀诗》“愿为比翼鸟,比翼供翱翔”。为这离别添了多少的含韵,不仅使诗歌富有古典韵味,而且在诗句之外,更是一幅幅富有古典情韵的画卷。

中国古典诗歌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并且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有着很深的亲缘关系,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在,肯定中国古典汉语和诗词不能动摇的艺术地位。让我们怀着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崇敬之情,在品读现代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古典与现代交织而散发的独具之美吧!

参考文献:

[1]流沙河.《十二象》.

中华传统经典诗歌例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Humanistic Spirit Penetration

WANG Min

(Tieling Normal College, Tieling, Liaoning 112000)

Abstract Ancient poetry is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is the spiritual home of the poet, embodied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s a carrier of humanism education for students, it can cast their souls, enriching their hearts, optimize their quality structure. Today, we tak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personality complete as educational goals,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raditional humanistic spirit in poetic to make character education for students. For this purpose, penetration of traditional humanistic spirit in poetry teaching students the human spiri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ancient poetry; traditional humanistic spirit; penetration

1 诗歌中所蕴含的传统人文精神内涵

1.1 爱国情怀

爱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爱国诗句是浩如烟海的诗歌中辉煌闪耀的一朵,正如璀璨星空中发出耀眼光芒的北极星,经历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沧桑,照亮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一提到爱国诗人,屈原首屈一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楚辞无不散发着浓浓的爱国情怀,无不倾注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忧国忧民的老杜在疾病缠身的境遇下,老泪纵横地吟唱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禁让人潸然泪下。还有那至老不忘报国的陆游、辛弃疾,精忠报国的岳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文天祥,他们的爱国诗句激励过多少青年志士,为国家的领土完整、繁荣富强而奔走呼号。

1.2 人伦情怀

孟子在《滕文公上》提出“教以人伦”的儒家人文教育,为此传承儒家思想的儒生们有着幽古深沉的人伦情怀,在唐诗宋词中,血浓于水的亲情、纯洁真挚的友情、忠贞不渝的爱情一直驰骋在诗人挥洒自如的笔海中,回荡在中国古典文学百花园的上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现了母慈子孝、血浓于水的亲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流露了赠答送别、纯洁真挚的友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化为连理枝”表达了缠绵悱恻、忠贞不渝的爱情。

1.3 人格精神

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在遭受生活的困顿、精神的痛苦后,诗人并未走向毁灭,而是刚柔相济、卓然独立,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进退有度、宠辱不惊,始终怀有积极的态度。他们看清官场的腐朽,鄙弃流俗,狂放傲世的长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图强,自信满满的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们宁静淡泊、独善其身,淡定从容地吟唱“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些时隔千百年的诗句,依旧照彻天宇,影响后人。

1.4 人生价值

中国古典诗歌中亦有诗人个体的自我意识的体现,追求人生价值,实现自我,完善自己。面对国破山河,诗人有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大无畏精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绝刚烈,强烈的爱国之心,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是诗人社会价值观的体现。面对政治的黑暗腐朽,诗人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精神,“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不羁,超脱的精神,倔强不屈的反抗是诗人自我价值观的体现。“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诗歌在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上给予我们启迪,引导人们拥有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励人们不断探索生命的意义。

2 诗歌教学中渗透传统人文精神的策略方法

2.1 树立科学“诗教”观,打造学者型教师

中国的诗教传统源远流长,可以说它是一种经世致用的文艺观,作为教师,有义务吸收传统“诗教”中的有益元素,赋予“诗教”以新时代的内涵,把其中的精华传递给学生,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作为教师要能够克服不良风气的影响,远离名利,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向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也(下转第91页)(上接第84页)是必须要承担的义务。教师作为一个知识的群体,不应总是停留在原地,应该向“学者型”教师靠近,应该博古通今,应该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只有这样,才能在诗歌教学中承担起渗透传统人文精神的重任。

2.2 运用科学教学法,重视人文价值熏陶

要想把古代诗歌课堂作为渗透人文精神的阵地,教师一定要多花心思、巧花心思,让课堂充满艺术性和诗意性。首先,要美化我们的教学语言,优美的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能够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如在讲授《春江花月夜》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首诗在描述美景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诗歌中,营造了绝美的意境,并且用充满激情与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了出来,绽放出奇异的光彩。其次,背景音乐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加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再次,古代诗歌节奏韵律鲜明,或轻松欢快,或奔放昂扬,或低沉悲怆,或雄浑奔放。在教学的过程中,配合吟咏,学生就会被作品所感染,被感情所征服,这样,古代诗歌所特有的韵味就传达到位了。

2.3 剖析诗歌思想内容,挖掘诗歌艺术技巧

要想在古典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就要剖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会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真正地读懂诗歌。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开头就是“凄凄惨惨戚戚”,如果不知道她是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写下这首词的,就难以理解这种“凄惨”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痛楚。另外,挖掘诗歌的艺术技巧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诗歌中的修辞、抒情方式、表达方式、艺术效果等都是诗词鉴赏的重点。如杜甫的《望岳》开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采用设问的方式,把齐鲁大地的青翠,泰山的高大巍峨表现了出来,表面上写的是景,实际上表达的是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

2.4 整合课程资源,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古典诗词的积累少,文化积淀浅薄,如果没有古典诗歌的大量积累,是很难有所感悟的。怎样才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呢?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课外课程资源,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网络资源、家庭资源能都可以整合起来有效利用以增加学生古典诗词的积累量。如果课内教学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进行古典诗词背诵比赛,采用个别背、分组背、接龙背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广泛涉猎、提高感悟和鉴赏力,加深对诗歌意蕴的理解。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代又一代诗人生生不息的吟唱,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进行传统人文精神的渗透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文化资源,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人格教育的有效载体,将这种语文教育的内容变为塑造学生品格、净化学生心灵、创新学生思维的养料,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不仅仅是高职教师个人能力所及的,更需要自上而下的努力,惟其如此,我们的古代文化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中华传统经典诗歌例9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05-0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及其古典代表元素

提到中国古典元素,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何为传统文化呢?所谓“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广泛吸收融合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有机体系。而中国古典元素就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汲取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和物象的统称。其中包括中国结艺、京戏及各地方戏曲、皮影、剪纸、风筝、中国漆器、汉代竹简、甲骨文、竖排线装书、如意纹、祥云、凤眼、中国织绣(刺绣等)、彩陶、紫砂壶、瓷器、文房四宝、国画、敦煌壁画、石狮、唐装、筷子、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太极、中国书法艺术、篆刻印章、中国古代诗词、唐传奇及散文小说等意象和具象。

二、现代歌曲的流行趋势以及研究成果

随着近现代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新,各国越来越看重大众媒体对于本国文化的宣传效果。各国也纷纷将电影、流行歌曲等现代媒体的中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一种传播手段,试图将国家文化和精神通过其内容传遍世界的角落。也因此,流行歌曲成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和古典元素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流行歌曲在产生及发展等方面已经开始了研究。尤其是对于中国古代诗词的研究更为深刻。其中以马树春副教授的著作《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文学阐释》以及张鹭的《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风格表现》,张海明的《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宋秋敏的《浅析周杰伦专辑中歌词的传统化修辞》,李新、崔胜利的《当代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内蕴》,宋秋敏的《试论周杰伦专辑中歌词意象的古典化倾向》,王建浩的《一种“活”的诗歌――谈流行歌曲的文学研究》,宋秋敏的《试论当代流行歌词向唐宋词的诗意回归》,苏自勤的《古代诗歌向现代歌词的嬗变》等几篇相关学术论文为代表。

本文将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国古典元素中一个独特的亮点进行深入分析。

三、中国古典元素在歌曲中的应用

(一)应用特点

作为中国“词坛”首屈一指的御用词作家,方文山在词曲创作中,方文山常多采用中国古代诗词中富有特色的意象或典故词语,融入到其创作中,体现中西结合的古典韵味。将中国古典情愫巧妙地融入到了现代流行乐中,从歌曲《青花瓷》中,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可见一斑。这种方法在歌词《青花瓷》的创作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青花瓷本就是中国传统元素的象征,加之词中“帘”、“芭蕉”、“骤雨”、“惹”等古诗词中常用且极具特色的字眼,表达了衷肠哀情,是歌曲平添了感伤和古典的韵调。

由此可见,中国古诗词在歌词中的应用,有着常运用独特词语,多化用诗词语句,中表达词曲意境等特点。

(二)具体应用技巧

1.借景。借景抒情一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表达方式。因此,流行歌曲中借用此种表达方式抒发作者情感的例子亦不罕见。“月”自古就被人们寄予了阴柔、相思、伤情的感叹。以歌曲《白月光》为例,歌词通过“月亮”这一常用意象,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温婉意境,借以表达了对月思人的感伤情怀。

2.化典。屠洪刚演唱的歌曲《霸王别姬》中,化用了楚霸王乌江边死别虞姬的凄美典故。歌曲《霸王别姬》在进行歌词创作时化用了同名典故,描绘并发散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歌词中的“悲欢共生死同。你用柔情刻骨, 换我豪情天纵”,表现了项羽和虞姬生死不惧的爱情;“人世间有百媚千抹。我独爱爱你那一种”表现了项羽对虞姬的“情”;“归去斜阳正浓”说明了楚霸王项羽的“义”。《霸王别姬》这首歌词继承了用典的手法,很好地化用了相关典故,大大丰富了歌词的内涵,增强了这首歌的感染力。

3.比兴。比兴是指通过联想和想象,寄情于物的一种创作手法。当代流行歌曲歌词作为诗类文体的一种,在对歌词的创作中实践了这一手法,使得歌词寓意更为深刻,也更加含蓄委婉。仍以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为例。该歌歌词较多的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使得想要表达的意境更为有韵味。全词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表面上是在描绘青花瓷的工艺及形态,实则吟咏了如青花瓷一样美好的爱人。“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开放”,心上人一笑倾城的美丽立见词中。又如:“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也是巧妙地运用了“比”的手法表达了对其的美好赞叹。

四、结语

中华传统经典诗歌例10

校园环境就像一本无声的教科书,学生在这个特设的文化场中耳濡目染,必定能涵养性情,陶冶情操。为此,学校把校园环境的建设作为诗歌教育的基础工程,努力营造诗香环境。

学校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首先精心设计了“种诗园”系列文化景观,营造“诗意校园”。“种诗园”由“诗河”“诗花”“诗林”“诗雨”“诗田”几个景点组成。“诗河”雕塑,是由长达13米的两组浪花的雕塑组成诗河,上面镌刻儿童诗名句,从金波到泰戈尔,每一段优美的句子都像诗歌的浪花向你层层袭来,让你领略诗歌凝炼、真挚之美;“诗花”雕塑,六朵色彩斑斓的花朵雕塑,花心镶嵌着本校培养出来的在近年参加儿童诗歌大赛中获得好成绩的“小诗人”,他们就像这朵朵小花,不断地成长;“诗林”经典古诗展示壁,面向传统,让中华经典诗句涵泳师生的诗情;“诗语”学校诗社交流区,学校成立了儿童诗歌创作社,定期开展创作交流活动,让诗歌在校园中弥散阵阵清香;“诗田”诗歌创作室,在孩子纯真的心田种下真挚的诗歌,以诗启真,以诗启善,提高孩子的审美,培养创造性和想象力。

其次,学校巧立新意设计绿化环境和人文景观,让学生走到每一个角落都可以闻到诗香。“咏鹅池”与“惜时亭”,诗歌与绿化配合默契,富有诗情画意;桃李园种植桃花和李树,象征师生情意浓浓、桃李满天下;“玉德之路”镌刻孔子“君子比德于玉”之说,让师生每天在阅读经典的同时自省吾身。

再次,学校在每个楼层都设置了诗歌墙报,展示大诗人和学校小诗人的作品,而学校上学放学的铃声就是优美的《读唐诗》《相思》等古诗词改编的歌曲,让孩子们每天踩着诗歌的旋律进入校园,踏着诗歌的节拍回家。诗意的环境对孩子的熏陶有如闲花落地,悄无声息间成就了一地缤纷。

二、专家导航,提高教师诗教素养

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诗歌教育便无从谈起。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通过邀请专家到校讲座和课例辅导,对老师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使老师的诗教理论、诗教素养和诗教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例如:魏春峰老师的《儿童诗歌与诗性语文》专题讲座,让老师们体会到诗歌教育其实就在身边;熊国华教授的《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鉴赏》报告会,帮助老师学会如何鉴赏诗歌;马飚教授的《古诗词吟诵的历史与方法》,为老师们系统梳理和介绍古诗词吟诵的历史和方法;著名诗人杨克的《细说诗歌创作问题》,为老师们详细地介绍了诗歌创作的原则和方法;雪野老师亲自为学生上课,指导学生如何把想象变为儿童诗歌,为老师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此外,著名作家洪三泰、李自国,原广东省文联主席王俊康,诗人马莉、黄礼孩、郑小琼、张怀存等都曾来校作指导,大大提高了老师们的诗教素养。

三、诗教课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诗是美的化身,优秀的诗词具有语言美、意境美、节奏美、韵律美,学诗吟诗,能体验美的享受,引发对美的追求,培育美的情操。

为了寻找诗意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切合点,我们把诗教活动根植于语文教学实践。学校语文科开展了“诗文同题互动研究”,探究儿童诗教学的方法和途径。老师们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开展“诗教”,每班每周都在学校诗歌室上一节诗歌课,教师们结合诗歌校本教材,渗透诗歌教学,通过提供丰富的诗歌阅读材料,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理解教学文本,并进行模仿创作。

除了扎实地上好每节诗歌课,老师们还通过课例研讨,在不断地磨课、评课中寻找诗歌与语文教学的最佳切合点,不断总结出在语文课堂中拓展诗歌阅读,指导学生创作诗歌的有效策略。多年来,学校老师多次在全市、全区的研讨课教学中,巧妙融入诗歌,成为市诗歌教学研讨的示范。此外,学校还经常选派老师走出校门,参加各地诗歌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开阔视野,提高诗教素养。

四、诵诗活动,深化诗教实践

诗歌之美在于内涵的丰厚、语言的凝练,诗歌一定要反复地诵读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其意境。学校规定每班利用周三午读及每节语文课的前5分钟进行诗歌吟诵和朗读。一年级诵读《三字经》,二年级诵读《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读本,中高年诵读《增广贤文》。老师让学生品名句,诵经典,赏儿童诗,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乐于读诗。此外,学校还成立诗诵队,从低年级选好苗子进行培养,同时每年结合传统节日举行大型演诵活动,提高孩子们的诗歌素养。例如:2007年举行广州市“爱国魂”大型诵诗会,全市有40多所学校的200位教师和学生中的诗歌爱好者参加演读,从屈原的《桔颂》到《奥林匹克》,不同的诗歌展现了不同的文学意境。2008―2012年每年元旦那天,都举行儿童诗歌大赛的颁奖嘉年华活动,孩子家长教师逾千人在耀华小学欢聚一堂,以诗歌嘉年华的形式,凭诗寄意,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迎接新年,放飞梦想,讴歌童年。学校“华玉诗社”的朗诵队也曾多次获邀参加大型表演及电视节目录制。

五、诗歌创作大赛,小诗人成长的摇篮

为培养更多的小诗人,学校创建了少儿诗社――华玉诗社。在全校学生中挑选出喜爱诗歌的好苗子,通过与大诗人对话、外出采风、指导创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小诗人,还征集孩子们的优秀诗歌,编印诗刊《华玉诗语》,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诗歌、创作诗歌的热情。

学校诗歌教育因为起步较早、成效较显著而获得了荔湾区儿童诗歌创作大赛冠名权,学校众多参赛选手在每年10-11月份组织开展的“耀华杯”荔湾区儿童诗歌创作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直接进入了“诗润南国”广州市小学师生诗歌创作大赛的决赛。

中华传统经典诗歌例11

【中图分类号】G632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璀璨的诗歌文化遗产。它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倍受人们的喜爱。它以简练、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读诗让我们了解了旷夫之悲、闺妇之怨、征夫之愁等等。一堂堂语文课,一首首诗歌,给我们创设出一个个悠远意境,勾勒出一卷卷历史画卷,让人回味无穷!

一、抓牢基础,提升美感

古诗词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常识,为今后美育培养打基础,因为美感是美育的基础。

譬如词。从诗词的发展历程看,词即所谓“歌词”,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诗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诗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古诗词在古代是和乐歌唱的,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特别是词的创作,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得到充实和提高。很多士大夫从个人经历出发,抒写个人思想感受,极大地提高了词的艺术境界,最后,使词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同时,一批词学大家登上词坛,像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秦观等人,他们以自己出彩的文学创作,奠定了词在宋代乃至整个文学史上的坚实地位!高中生赏析部分经典词学作品,能有效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了解以上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找出相关的例子加以解析,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

二、注重意境,推进美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通过古典诗歌这一媒介,大力推动审美教学。

美育是一种审美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美育实践,能净化和丰富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完善人的人格;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经过美育陶冶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甚至学生今后的发展影响深远。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

高中阶段所学古诗一般有两大类: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以叙事写人为主;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像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类诗歌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情思,言短情深是其特色。

另外,开展古诗词诵读社会实践活动,既是语文课堂外向型延伸,也是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诵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但有效补充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而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三、抓好美育,提升素质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国学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是民族之魂。它对维系家庭、社会、国家的和谐稳定起到了巨大的调节作用。通过古诗词诵读活动,会使高中生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文美心,嘉言懿行,从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中汲取营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追求自信自强的人格,培养和形成和善诚信的良好品质。

作为一个国家经过传统传承并得以固化下来的文化体系,古诗词构建了我们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一种价值理念体系,对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极大的实践价值。高中生通过古诗词诵读活动,传承、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象,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理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得以高度凝练和提升。在教材学习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作品中圣人之道等国学内容进行课外延展,可以引导学生在领略家乡美基础上,在学习中诵读感悟经典,把家乡融入诗词歌赋的意境,读出节奏,读出收获,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总之,古诗词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读古诗词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在大脑中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作者给我们塑造出一幅凄清的意境,引导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幅幅“黄花堆积”、“梧桐细雨”的图景,这会让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加强了美育。

参考文献:

[1]童升远.诗歌教学中阅读想象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1995(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