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职德育研究

中职德育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8 09:32:43

中职德育研究

中职德育研究例1

一、德国的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

1.德国经济社会及职业教育

在上世纪全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大战争――二战中,德国作为战败国,国民经济受到重创,整个国家一片废墟,为什么短短的几十年,能变成欧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强国?研究发现,战败的德国毁掉的是表面的东西,科技底子没有毁掉,特别是德国推行的职业教育在恢复国民经济中起到了秘密武器的作用,造就了德国上世纪中叶经济发展的黄金二十年。

①有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德国《联帮基本法》规定文化教育权归联邦州,但又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必须在《联邦职业教育法》之下,换言之,普通教育由各州自定法律,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法》对德国职业教育影响深远。《职业教育法》独创了世界著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而且明确规定“教育企业”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确立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该法对受教育者、职校教师、企业及行业协会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如,只有与相应的企业签订了职业教育合同(培训合同)的人才能进入“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机构学习;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考核。企业与受教育者签订的职业教育合同是构成“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法律基础和依据,三年教育中每周3-4天在企业实训,余下1-2天在职校上理论课;行业协会是组成职业教育地方主管机构的主要成员,负责监督、审查和考核相应的职业教育活动。

②有科学的职业教育基本体系。德国义务教育年限为12年,德国职业教育建立在普通教育(相当于中国的初中)的基础上,但在升初中时则开始初步的分流,德国的中学分为三类: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小学毕业时,学校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并征求家长意见后指导学生分流,即实践动手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学毕业后升入普通中学(约占毕业生总数的60%),学制5年,学完后升入各种职业学校学习;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又喜爱理论学习的,升入实科中学,学制6年,学完后升入高职本科职业大学学习;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对理论学习兴趣高的学生则升入文理中学(约占小学毕业生30%),学制9年,接受学术方向的普通教育,为普通本科大学学习做准备,毕业后进入本科大学深造。

2.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①职教理念及社会价值观不同

(1)德国推行企业(又叫教育企业或实训工厂)为主导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一元是企业另一元是学校;还有一个双元,学生身份也是双元,即学生既是企业员工也是职校学生。中国推行的是职校为主导的实质仍是单元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2)德国社会崇尚职业教育,对职教出来的人普遍认可程度高,待遇也高,个人价值甚至超过国家行政机构人员。

②国家职业教育体制不同

(1)德国基础教育阶段依据学生个人的特质、爱好实行二次分流(小升初时进行初步分流,初中阶段毕业时再次分流),好学生(实科中学生)也分到职校学生。中国则一次初中毕业分流,是末位淘汰式分流。(2)德国职业教育由联邦文化教育部,经济贸易部及各大行业协会共同管理。中国则完全由教育主管部门管理。

③职校的举办性质及管理体制不同

(1)德国职校为公办学校,学校老师是公务员。中国公办(教育及行业部门)同时倡导民办。中国公办职校是事业单位,实质上多为差额拔款单位。(2)德国职校归属学校管理局管理,学校管理局是介于政府文化教育部、经济部与学校之间的一个管理环节,负责学校教师的聘用辞退、入职培训、课程开发,质量监督和四年一次的职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综合评估。职校的人、财、物全部学校管理局管理,学校无任何处置权,只管按联邦州确定教学大纲组织理论教学和考试。中国职校是学校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人、财、物上学校自行管理。(3)德国职校完全的全额拨款,即:工资、费用、设备、基建全部列入年度预算。运行经费40%由州政府支付,60%由联帮政府支付,基础设施和实训设备由当地州政府承担。中国则实属差额拨款,除基本的人头费外,包括个人福利、学校运行经费和基本建设都靠学校事业性收费解决。

④职校的教学管理不同

(1)学制不同。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训交替进行,一周在学校,二周在企业,在校中必须有1~1.5天在学校实验室实验。中国实行2+1,前两年完全学校教学,实训也是在校内进行,远离企业。第三年则完全离校在企业当员工,又脱离了理论上的提升。(2)职校教育框架计划依据企业的需求,由联邦州部长联席会议邀请企业代表、职校校长等进行沟通后由文化教育部长或经济部长签署确定,一般十年修改一次。在此之下,再由实训企业与职校进行具体的交流制订具备的教学计划。中国的教育大纲由教育主管部门一家确定。(3)专业设置由学校管理局、工商联合会、职校共同商定,并在一定行政区域内设置,学校间不重设。例如慕尼黑市职校就交通方面细化为交通汽车学校、航空职业学校等。中国则完全由学校申请,教育主管部门核准,与当地工商业结合不够紧密。

⑤职业教育的实训体制不同

德国职教实训由行业协会核准的专门提供职校学生实训的工厂(企业)来作为实训基地,实训工厂是介于学校与企业间的独立的实践操作培训基地。全国340家,分属不同的行业协会协调指导。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同行业只设一个或2-3个实训企业,为全行业企业(职校同专业)服务。例如海德堡市的水泥集团属下的机电实训工厂,专门培训电气电工和机电一体化技师,为本集团相应岗位培训人员同时,也为不具备培训条件的其他企业代培训。

实训工厂有专门的培训师来组织管理,培训师必须有专门的培训师资格证,具备四个条件:获得相应专业知知、教育学知识,在企业工作三年以上,并无犯罪记录。实训工厂的实践课与职教教学的理论课由工商联合会和学校组织专门研讨。

中国的则不同,教学实习基本上在学校内进行,理论成份占多。实践实习实行顶岗实习,有没有获取相应的专业岗位技能资格情况下就顶岗上线,成为生产工人。专业技能考核基本上也是由学校组织完成,实训考核基本上流于形式。

二、几点思考及意见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实践经验,结合自身工作,从职校层面作几点思考:

1.宏观角度

①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把职业教育摆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职业教育面临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职校必须跟上大潮流,顺应大趋势、把握大环境,促进学校的大发展。机会难得,必须紧紧抓住。②中国正在走上“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之路,职业教育是重要的支撑,唯有全面、快速提高人口的科技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才能更有力促进转型发展、全民创业。职业教育大有作为,职校应树立迎难而上,借机发展。③职校要彻底转变观念,树立以企业为中心的职教理念,紧紧围绕发展大局,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切实提高职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结合度。绝对不能闭门教学,当桃花园里的陶渊明。

2.微观角度

①在经济转型发展,企业、市场千变万化中,要不断理清发展思路,找准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政策环境及当地经济发展和企业产业化水平,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方向和定位,学校的发展必须有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并且要跟上时代潮流不断调整和完善。②要坚持以特色树品牌,以精品求效益。同时,要坚持开门办学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中求发展,在发展职教事业中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③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树立围绕企业服务社会思想,要在“用工荒、高就业率”的表象下,冷静分析判断,转变以学校自我为中心的职教观念。树立以企业为中心的职教新观念,以促进学生体面就业,高端就业为目标,全力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④要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创新课程体糸和教学内容。尽快摆脱传统的普通中专的理论教学模式,从教学计划、师资队伍、课程安排、学制等各方面建立真实的校企合作新模式。⑤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制订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需求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以创建“学科带头人“、“大师工作室”和“双师型”教师为推手,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新的职教需求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中职德育研究例2

关键词:中职高职德育教育体系有效衔接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更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我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毕业后可以通过高考、成人高考、“3+2”等途径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如此,既能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促进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圆广大中职生的大学之梦;同时缓解当前就业压力。

1.当前职业教育中德育教育不衔接的现实问题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和学生崇尚“学科本位”思想尚存,导致鄙薄职业教育。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受中职业生源层次的改变,社会对人才规格的“学历”病问题日趋突出,导致人才的“高消费”,实质是人才的高浪费。这不符合“优化教育结构”,调整人才类型结构,尽快发展职业教育。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定位于“双率”,即招生率和就业率。注重教学质量评价方面,把理论知识的评价作为评价标准,把专业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却把育人的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导致德育教育在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中被忽视,很难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1.1 中高职教育比例严重失调

通过现有的职业教育生源信息和学校数量对比,反映了我国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是中职规模过大,高职规模偏小。在中职教育规模的过度膨胀同时,受中职生高考政策的瓶颈制约,导致职业教育内部比例严重失调,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中职教育自身质量下降。加上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还存在着管理体系脱节,政策扶持不够,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以及考试制度衔接不好等问题 。另外,在考试政策中,每年中职毕业生的实习时间与高职招生考试的复习迎考时间相冲突,由于时间过于集中,许多中职学生都感到力不从心,部分优秀的中职生为了找工作而放弃了继续升学的想法。

1.2 中高职专业和课程不一致

目前,中高职院校间因专业设置各不相同从而影响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成为阻碍中高职德育衔接的因素之一。中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都以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强调促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但由于在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中职隶属于职业与成人教育管理部门,高职隶属于高教管理部门,两个部门缺乏沟通和协调。

学校德育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健康教育和咨询等途径来实现。在中职,学生以班级为固定单位开展各门学科教学、各种班队活动和德育活动。而在高职,随着学分制、选课制度的建立,学生的流动性增加了,班级的概念在大学生心中越来越淡化,班级的形式和作用相对减弱。这使得大学的德育活动缺少固定、有效的组织形式,与中职相比,高职的管理模式显得较宽松。这种转变极大的管理方法使得许多大学新生不能立即适应,德育教育的连贯性大受影响。

1.3德育教育工作者衔接意识欠缺

长期以来,德育教育工作者只重视对本学段德育工作的研究,忽视德育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很少甚至没有去了解和挖掘相邻学段德育教育的内容和特点。这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不了解中职的德育教育内容和规律,很少关注中职德育研究取得的优秀德育成果;中职德育工作者也极少了解高职各种前沿的德育研究成果,较少关注大学德育的成功做法,形成了一种狭隘的、孤立的德育观,造成德育工作者对彼此的工作只知差异而不懂联系,使得中高职德育教学之间难寻实现有效衔接的切合点。

2构建中高德育教育衔接的主要方法

2.1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在整个学习的过程要围绕专业知识的学习来开展各项活动,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职业道德的养成。

2.2根据实际需要课程衔接

根据不同年龄结构特点的职业教育层次,结合专业发展规划,制定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成才的道德教育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德育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深度和侧面。教材内容要贴进学生生活,教学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不强调理论系统化而注重实际行为的养成和操作,理论要通俗浅显,要和生活实际衔接。同时学校必须在机制上搭建中高职德育交流的平台,积极提倡和有效推动中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创设对话环境,让有关双方经常有机会互通信息,引导中高职教师达成德育衔接的共识,进而寻求推动课程衔接的正确路径和方法。使衔接工作步入科学化和制度化;组织中高职联合进行课题研究,加强校际的联系与交流,理清中高职衔接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并研究对策。中高职德育交流平台的搭建必须要落实到制度上,这主要依靠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主管中高职德育工作的领导的支持。省级教育主管单位要将促进中高职德育衔接作为一项工作,增加到分管高校德育工作的部门,并将其作为对各高校日常德育工作进行考核的子项目。在这种刚性的要求下,中高职德育衔接工作一定能打开局面,带来切实的效果。

2.3树立正确的德育衔接意识

随着职业教育层次性的渐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德育教育要放低姿态,多渗透一些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具体道德素质,注重道德素质可持续发展。相信以情商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会很具有亲和力,学生也乐于接受。高职德育工作者要“立足于”职业教育状况。从研究大学教材体系的层次递进的思路去认识中高职教材,找到实现不同教育内容的最佳结合点,确保整个德育链的正常连接和德育效果的正常发挥。其次,必须了解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基本情况,包括德育课教学方法、评价与管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等,这是高职德育课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有针对地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帮助教师寻找过渡“阶梯”的一条捷径。

3. 结束语

德育教育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它既关系到德育教育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还涉及到与其他职能部门协调问题等。随着职业教育各项教育衔接工作的不断延伸,为促进中高职德育教育的长效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必须形成制度规范、领导得力、队伍完整及氛围和谐等衔接体系。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当前最紧迫的是建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职德育课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机制、整体构建中高职德育课程标准、组织管理制、高职生德性发展状况滚动调查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职德育课衔接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过程到结果、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体动态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和体现制度保障机制的强大功能,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德育衔接之路。

中职德育研究例3

高职语文教育担负着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高职毕业生的重要责任。高职阶段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好,学生的自控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也不高,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高职语文教学作为知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高职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功能

高职语文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在高职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与一般的思想政治课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更好地起到育人的作用。

(一)民族精神的育化功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美德在促进民族精神形成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学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形象,蕴含着较强的感召力,影响人们的心智,对人的教化具有综合性的功能。高职语文教材选取文学作品的精华,包含的作品内容十分的丰富,比如,理想教育、责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无不涉及。由此可见,高职语文教育通过作品的育化功能实现对高职学生精神品格的提升。

(二)思想道德底蕴教育的功能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比较小,缺少了学习压力的约束,高职学生“自我放纵”的意识明显变强。校园内各种文化并存,比如,西方文化、武侠小说、游戏作品等等,这些娱乐性的文化作品挤占了高职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而一些优美的散文、诗词反而被学生遗忘在角落里。长期以往,一方面学生的人文精神会出现缺失,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理想追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文化作品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弥补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足之处,利用生动感人的艺术人物形象,引导高职学生产生共鸣,促使他们文化品位、道德修养以及审美情趣的持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他们创新意识,实现了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和综合能力、技能的共同提高。

事实上,从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实践情况来看,德育教育严重缺失,合格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技术合格,更应该道德合格,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高职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高职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如上分析,高职语文教育对于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如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更多的德育成为摆在广大高职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的开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的内容,提高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的成效。

(一)语文教师自身的高尚品格是渗入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高职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想道德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需要教师要具有高尚品格,通过自身的言行、自己的爱心和独有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位高职学生。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将人文关怀与语文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道德动力,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不断优化。

(二)介绍文学作品的作者要融入更多德育教育的内容

能够写出精美绝伦的文学作品的作者,无不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往往通过描述生活中的真实,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塑造的主人翁的崇高人格、美好理想、百折不挠的精神都与作者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对这些作品的作者进行介绍时,应该重点介绍其具有的高尚的思想品质,将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与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进行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范文导读渗入德育教育内容

高职学生虽然语文基本功不够扎实,但是,经过高中、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本功,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通过范文导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首先理解待讲课文预示的“道德境界”的精华,通过深刻地分析、领会,理解作品展示的道德情感及艺术表现形象。教师的导入如何,对学生从什么角度来领会课文具有重要的影响。久而久之,通过教师的以情动心、潜移默化,实现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

(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感情是追求真理的关键,德育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只有高职学生从感情上接受了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德、智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追求价值、实现自我价值等,价值教育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培养以社会整体利益为主的价值取向,从而可以实现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五)互动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

古往今来,文学典故,具有高尚品德的事迹比比皆是,高职阶段的语文教学与中学阶段的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已经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帮助学生自己解除困惑,找寻自我成才的有效途径。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教育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高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选择最佳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素质共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石爱民,张国基.论“大语文教育”与“大德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12).

[2] 段慧景.以生为本,潜移默化――谈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考试周刊,2009,(19).

中职德育研究例4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90-01

随着教育事业越来越进步,社会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人才,应届毕业生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逐渐严峻,中职学生就业问题更是不乐观,造成这种现象的不是因为中职学生学历低或是专业技能不够熟练的问题,而是因为思想水平不能跟随时代的脚步,因此,要促进中职学生就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一、中职德育教育现状的分析

中职教育模式是通过德育内容和方法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中职教育模式的分析慢慢变成国家中职教育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热点,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现在正在实践当中的教学模式进行叙述跟评价,另外一种是研究组建中职德育模式的对策。虽说现在我国中职德育教育模式的种类很多,但是有理论说明并且已经在教育中实施的方案却很少,简单介绍几种:

(一)行为德育模式

这是在上海一所学校开展的以学生自己通过道德实践活动为主题的实践型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教学论,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等理论为基础,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加强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设置“双职周”“放飞活动”等活动内容,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可以体会学习团队合作精神。

(二)德育学分模式

此类型主要以现代德育理论为基础,以开展德育学分的形式来实施,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学习,通过对学生设立学分,可分为必修和选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要修的课程,学生在通过学校的测试后可获得相关学分,这些学分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毕业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因此在学校形成一种良好的德育学习氛围。

(三)“五化”德育模式

这种模式在温州的一所专业学校中开展了相关试验。是周济同志在200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的中职德育教育模式要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军事化,自主化和人性化。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影响,对学生实行军事化的管理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开展相关的活动,养成学生的自主性。

二、如何对学生进行基于就业导向的德育教育

(一)让德育的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当中

教育都是以人为本的,通过就业形式,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职业技能是基础,在职业技能专业熟练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技能培训和德育教育目标一样,都是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促进学生以后好就业,因此两者要同时兼顾,增设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在社会中的积极能量。老师自身的思想素质也同样重要,直接对学生进行示范作用。因此,老师要通过加强自身的思想素质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行为。

(二)根据学生的政治基础,来重点进行培养

在中职教育当中,学生对传统的说教式的形式不会有很强的反应,自然效果不太理想。学生本身思想活跃,新鲜事物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大,可以通过德育实践活动,来把枯燥无味的说教式教学生动化,这样学生也比较容易吸收,通过开展德育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能真正参与进来,这一效果会更好。中职学校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所以,在德育教育工程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跟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融入到社会当中,可以让老师到企业当中跟学生一同实践,在特殊的环境中贴身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在企业中更好的磨合。

(三)在职场中,要学会如何跟同事相处

要想在职场中受欢迎,就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自身素质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学生在学校要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就业为基础对学生传授道德观。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观,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根据自身专业的道德特征来制定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比如说:师范学生要以教书育人为义务,护理专业便要树立服务病人的职业责任和义务。

(四)要让学生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

配合学校投入德育的学习当中,需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来促进德育教学模式有效的开展。可结合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式以及企业的用人理念来对学生开展教育,比如说很多企业不再仅仅重视证书之类的文件,而是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说每一个求职者不管他的专业水平有多高,都要有一个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工作态度为基础,并且有数据显示,每年被企业开除的员工百分之六十以上不是其技术出现问题,而是因为其违反了公司的制度或是违背了职业道德。所以我们自身要对德育的学习重视起来,当然,会有学生存在功利心理,老师一旦发现,要及时进行引导。要知道,开展德育教育并不是只为了让学生找到一份谋生的工作,是对一个人心灵的启迪。不仅在职场中,甚至在以后的人身发展中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总结

中职德育教学的意义在于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社会提供复合型的人才,因此如何在中职教育中实施德育教学的举措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进行重点的培养,建立适合自身学校发展的德育教育体制。要突破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将教学内容丰富化,更能吸引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家庭对学生素质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把家庭和学校结合起来,一起为学生德育教育做努力,效果将更突出。

参考文献

[1]杨英,朱艳会.我国中职德育模式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3,04:35-37

中职德育研究例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07-01

一、前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同样承担着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责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创业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使他们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积极探索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才能有效解决,从而达到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的目的,这也是本文的研究课题。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校以及教师不够重视德育教育。从整体的教育情况来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课缺乏特色,教育成效不理想。正常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德育工作,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学校过于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严重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而正是因为学校的不重视,教师从潜意识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不重要,在教育中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在德育方面,这就造成了学生认识不到职业道德在工作中的重要性,难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1]。第二,教材内容以及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部分学校意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较为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但是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的过程中不注重方式方法,通常只是盲目的照搬课本教材,不懂得将道德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使教学脱离实际,教学内容上的乏味难以使学生产生兴趣与共鸣。同时大多数教师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较为机械,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不愿意认真听讲,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对策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校与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德育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学校及教师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才会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人才,而且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其次,德育教学内容应当贴近生活。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应当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从抽象化的德育知识教育中转化为具体[2]。例如在讲到职业道德操守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记者简光洲坚持揭发“三鹿”毒奶粉事件,关于毒奶粉事件从前也有很多记者报道,但是并没有具体指出是哪一家,而且三鹿是知名企业,揭发后极有可能被告,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简光洲不惧风险,毅然揭发三鹿奶粉的危害。通过这样的一个案例,可以使学生更深的认识职业道德操守方面的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再次,教师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视频、PPT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学形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认真的听讲。同时,教师应当给予每一个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不能仅仅从最终的成绩评价,而是从成绩、德育等各个方面评价学生,因此教师应将德育列入整个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学生逐渐改正自己的劣势[3]。最后,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由于成绩等方面的原因,学生不得已选择读职业学校,这是一个较为尴尬的时期,很多学生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心理非常敏感,对于他人的任何言论极为在意,如果不能及时的纠正过来,极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心理危害,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恢复自信心,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以正确的心态与他人进行交流,尽快的融入到学校生活中,而且对于将来进入社会工作也有很大的作用。

四、结语

为了有效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水平,学校与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德育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还应当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将课本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并将德育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从而给予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杜佳艳.中职教师如何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2(10):105-107.

[2]吴凡.中职院校德育教育与学生情感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6,07(30):97-100.

中职德育研究例6

一、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不仅要具备现代化技术,同时还要具有良好地道德品质,良好地道德品质可以从侧面体现出一个人的个人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地思想道德品质,德育教育在任何一个教育阶段都应当占据重要的地位。由于语文学科具备的学科特性,具备了开展德育教育的充分条件。因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精神有着一定的感染力,因此,在职业中学语文教育过程里开展德育教育,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果,帮助学生在思想道德以及个人品质方面快速成长。

二、在职业中学语文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中学的学生很多都是由初中毕业,他们在文化知识以及个人素质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劣势,因此对于职业中学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格外重视。并且,职业教育并不存在升学现象,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并具备升学方面的压力,他们对于未来的发展也并没有过分重视,并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较为懒散,缺乏一定的吃苦耐劳能力。基于此,德育教育的开展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根据有关教学纲要指出:“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职业中学生构建科学文化知识体系,重视各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注重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帮助职业中学生成长成为一个创业技术、学习能力以及职业能力全方位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在日常的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帮助职业中学生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同时还要帮助职业中学生提升思想道德品质以及他们的审美能力,形成一种知识能力与个人德育综合发展的人才,帮助他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顺利成长。伴随新课改的开展实施,德育教育已经不仅仅属于政治课程的范畴,其他学科都应当在日常教学工作里渗透一些德育教学任务,然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较而言,更加适合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就以语文学科的自身教学性质而言,语文教学过程里本身就是一种德育教学过程。

三、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过程里开展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在日常教学课堂里渗透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相较而言,语文教学内容往往带着情感色彩。语文教师可以在向学生教授语文知识的时候,将一些德育教育内容掺杂在语文教学内容里。例如说可以通过借用对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课文主人公性格的赏析以及对重要词语的学习,将一些德育教育内容渗透进去。以《老妪》这篇小说为例,故事是发生在十二月,那一天非常冷,有一位老人与一群人在一起买茶叶蛋,里面不仅有小姑娘,同时还有俏媳妇,天气比较寒冷,在这样的天气下这位老人的生意并不是很不好。然而这位老人并没有苛求别人来买她的茶叶蛋,为了找给客户两毛钱,她在门口待了许久。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这位老人即使贫穷,然而却不贪财,体现出了一种高尚的品质,这种品质是值得广大师生所学习的。(二)在语文能力训练过程里渗透德育教育语文基础能力不但包括了口语能力,同时还有作文水平。在对学生进行口语练习的过程里,语文教师能够选取一些适于职业中学生的训练。题目不仅要能够练习职业中学生的口语能力,同时还要富含德育教育内容,例如说人生理想、早恋现象以及消费观等一些方面。在练习过程里,要提倡职业中学生勇于提问发言,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还要在一旁给予一定的指导,对学生问题或者看法不正确的地方要加以纠正。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够提升职业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职业中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观,辨别社会的善恶美丑。在选取作文题目的时候,教师可以综合语文教学内容,例如说《我的梦》《家乡的美》或者《自我评价》,在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过程里,要结合德育,让职业中学生在提升作文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接受德育教育。(三)在课外活动里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丰富的课外活动往往也能够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因此课外活动也能够进行德育教育活动。例如说开展故事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或者辩论赛与主题谈论会等一些活动。在这些活动里,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在这些活动里增长自己的见识,在娱乐的同时接受思想上的陶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里帮助他们培养一种竞争意识。在体会传统思想文化的同时,朝着积极向上的道路上前进。

四、结语

伴随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与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德育对任何一名学生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教育专家通过不断研究发现,无论是职业中学生还是大学生,他们在未来工作与生活过程里遇到的挫折,主要都是由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语文教学内容不但赋含了智力教育,同时还赋含了德育教育。作为一名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基于语文学科特征出发,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具有的学科优势,挖掘语文教学内容里的所有德育内容,在日常教学活动里开展德育教育活动。通过在语文教学活动里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帮助职业中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里形成良好地思想道德品质,帮助他们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游团忠.中职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卢艳丽.浅谈中职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

[3]夏冬梅.浅谈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J].长三角(教育),2013,(02).

中职德育研究例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建设的重视及扶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进行了大规模扩张,截止2014年底,普通高中在校生2400.4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755.28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2.09%,职校生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职业学校的德育问题,一直是重灾区,但是长期以来,职校的德育主要停留在卫生、纪律、维稳等形式层面,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为了不断适应新时期对德育的要求,理论界也提出了人本德育、积极德育、育人为本等德育理念。这些理念归根结底还是强调了德育中人的重要性,强调德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出发点,对他们进行关爱、尊重、沟通,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动机,激发学生的潜能,最终让学生主动寻求发展。

人本德育的理论逐步得到了认可,但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相关探索和研究还较少,对于具有创新意义、积极有效的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实践模式还处于摸索之中,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对国内外的中职学校人本德育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希望能给中职学校人本德育的研究以一定的理论借鉴。

一、国外研究状况

一直以来,世界各国为了使自己的国民适应飞速发展的物质社会,减少飞速发展的生产力与国民精神道德水平之间不协调的矛盾,都把道德教育放在了教育的首位,从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人本主义德育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希腊时代就已有了广泛的人文民主意识,文艺复兴运动中涌现出的人本思想潮流对德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罗杰斯(C.R.Rogers)、马斯洛(A.H.Maslow)、斯腾豪斯(L.Stemhose)等心理学家把人本主义逐渐运用到道德教育实践中。前者的运用体现在直接把人本主义和道德教育相联系,而后者则开拓性地把人本主义德育理论推广到课程方面。马斯洛经过多年研究,发展了完整的自我实现理论,提出了人自我实现的5个需要发展层级以及15个基本特征,认为教师唯有促发人的成长动机而不是朝向需要动机,才能促使人正常发展,进而达到自我实现。可见,人本主义者认为儿童先天具有优良的素质,教育的目的,特别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是采取各种措施,促使这种潜能得到发展,并帮助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消除各种不良的影响因素。

20世纪末,美国几位学者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发起了蔓延西方的一场教育运动――积极教育。积极教育是指以学生潜在和外显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的教育理念。积极教育重视技能、态度、行为、交流风格等的教育,强调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和尊重人的文化遗传、年龄、生活情景和个人的特点,以此培养个体自信、自尊、诚信、尊重他人等积极品质,以此使得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并幸福生活;通过教育过程的积极举措实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积极教育理论还是强调以人为本,从受教育者出发,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的目的。

近年来,国外的品德教育成为国外学者主要研究的课题,例如美国的品德教育代表作有M.Murphy的《美国“蓝带学校”的品性教育――应对挑战的最佳实践(2002)和托马斯・里克纳的《美式课堂 品质教育学校方略》(2001)等,其中都提出了教育要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但是,国外还很少见到针对性地把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教育、技能培养和德育有机结合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研究状况

十以来,国家和学校对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学校德育究竟如何能更有效地实施,如何能培养出高技能、良好品德的技术人才,这是摆在中职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因此德育工作者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近年来,结合国外的德育教育理念,从以人为本、积极德育等理念出发,国内职校教育者也从德育创新的角度,对目前我国职校的德育方面做出了更多的研究。

2006年,《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人本理念研究》(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张涛)研究了高职校人本德育理念的实施,以期通过提高学校德育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人文德育的校本实验研究》(安庆二中沈波,2009)中提出学校教师要走出目前一直以来存在的以“权威”姿态和“灌输”“说教”的方式进行德育的误区,利用学校文化来影响学生品质,在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走向的方面,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最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劳动观;同时,在实践方面,依托学校资源,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进行了人本德育实验,检验德育有效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于职业院校“人本德育”的思考》(胡正奎《人民论坛》2009)中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是人才的技能化,因此要创新德育理念,在“以人为本”的背景下,强调职业技能并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德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

相关实践方面,《中职学校人本德育实施方案的研究》(2012 张延祺)一文中,提出了中职学校“人本德育”构建的理念和原则,对中职院校“人本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建立了“人本德育”评价体系和评价量表,并对“人本化”德育的建设给出了相关建议,但是主要研究还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并没有进行相关实践操作。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研究专家崔景贵对人“人本德育”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育人为本:我国职业教育创新变革的基本策略》(2007)一文中提出,职业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是最重要的主题和主体,从育人的“点”“线”“层”“面”“体”“艺”出发,创新德育基本策略,通过把教育对象分层培养,做到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个性影响个性、以精神塑造精神、以人格培养人格,来构建职业教育力量的立体格局。他在《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基本理念与构建策略》(2015)一文中又系统阐述了积极职业教育的三方面基本含义, 即对传统职业教育中关注问题研究的病理式德育的主动变革; 倡导现代职业教育要深入系统地研究如何科学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关注人性的积极方面;强调要用积极理性的方式对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各式问题进行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积累经验。他总结了积极心理教育的核心价值: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心理积极和谐自主发展和心理潜能充分开发。

姜汉荣在《中等职校人本德育的现状及其优化策略》(2013)一文中,分析了目前中等职校人本德育的现状,并给出了人本德育实践的优化策略,强调德育研究要以课题为载体,在实践中进行论证反思,不断拓展人本德育实践的深度。

许本洲(2015)以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为例,提出了“角色教育”在人本德育中的应用;朱国君(2015)结合实践研究了成长记录袋在中职校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姚晓娟(2014)则从人本德育的角度研究了如何促进中职校学生心理健康,这些都是人本德育实践的不断探索。

三、结论与思考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已经开始了职校德育创新研究,提出了构建以人为本、人本德育的德育新范式,但是仅局限于理论研究,给出了一定的指导框架和建议,理论认识还较为肤浅;另一方面,有关职业学校人本德育实践的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德育有效性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人本德育的实践仅是各位德育一线工作者的点滴工作经验,并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也没有形成体系,可以说实践的效果仍然不明显,处于摸索阶段,如何能在实践中运用理论,让德育的实施更加有效,真正让德育工作实践贯彻人本德育理念,需要我们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涛: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人本理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7).

[2]胡正奎.关于职业院校“人本德育”的思考[J].人民论坛,2009(17).

[3]张延琪.中职学校“人本德育”实施方案的研究[C].河北师范大学,2012.

中职德育研究例8

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多年来,甘肃煤炭工业学校一直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作用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对从业者个人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提升个人素质和事业发展的前提。因此,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提高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入职员工综合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合格员工的必备条件。一个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应做到爱岗敬业,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以胜任岗位职责。

第二,促进事业发展。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是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重要保证。从就业者职业关系来讲,工作目标就是为从业者职业关系中的各个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高质量的服务,取决于从业人员能否严格履行事业行为准则。

第三,抵制不正之风。中职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相关法规,积极认真地完成岗位任务,履行职务职能,从而抵制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不正之风。

二、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

第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情感教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职生渴望爱与尊重,教师应对他们进行关心和爱护。以行育情,培养高尚的职业情感。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明确了社会对人才的职业道德要求,陶冶了职业情感,也培养了学生的正义感、责任感、荣誉感。

第二,课堂教育是保证。课堂教育是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信念的主阵地。职业理想、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所以,在专业技能训练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职业道德的要求,加强职业岗位规范,严格要求学生规范操作,让学生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第三,组织学生实践活动教育。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以学生容易融入的方式进行职业道德渗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进职业道德内化。立足“小而近、低而实”的目标,开展“文明礼仪、从我做起”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合理安排学生专业实训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都要走上工作岗位,如何让他们能正确地处理好与单位同事以及他人的社会关系,体现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职业岗位教育是未雨绸缪的好办法。除了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外,还要计划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学生校外参加社会实践、工学结合等,让学生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检验能否把内心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感、信念外化为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三、提高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实效的途径

第一,个案教育。为全面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需建立学生操行档案,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比如甘肃煤炭工业学校实行的学生德育量化制度,尤其对“问题”学生,实行个案管理。“联网”互动,综合评定,全员管理,形成合力。这种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量化”自己的行为并加以改正。

第二,激励教育。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激励教育有着很大优势。尤其对品德“问题”学生,激励所带来的愉悦心情会形成动力,从而引起学生更强烈的愉悦体验,进而自动“软化”其隐性抵触,提高其服从集体行为规则的意向。

第三,暗示教育。明示法是直接通过教育者有意识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而产生影响的方法,暗示法则是间接内隐地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而产生影响的方法。中职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暗示法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受教育者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学生的心理实际,让学生在校园中积极寻找“校园十大文明现象与十大不文明现象”,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这种方法要比说教效果好得多。

第四,劳动教育。很多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就业后承受不了企业的劳动强度而出现频繁跳槽,为了让学生能尽快适应企业的要求,就必须把已被遗忘的或忽略的劳动教育纳入管理。比如通过每周的公益劳动,班级辛苦一周打扫校园和教学楼等,在劳动中树立中职生劳动光荣的职业道德理念。总之,在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采取多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并进行有效组合使其发挥更大的功效,把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渗透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总之,通过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学生的行为在改变,素质在提高,职业道德在养成。

参考文献:

[1]陈颖.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中职德育研究例9

公民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以培养公民在民主与法制的框架内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为目的,与公民作为法定权利和义务的主体相关的政治、法律、道德、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如何有效地开展公民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者共同探讨的问题。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借鉴西方教育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已经摸索出了多种教育模式,如开设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等。但由于各种因素,此两种教育模式还只能在部分地区、部分学校或班级试点进行,它的推广还需要一个过程。在现实条件下,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除了借鉴以上经验外,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应承担起进行公民教育的职责。

职校德育课教学中进行公民教育的可能性

职校德育课教材中具有公民教育的内容由于公民教育的内容广泛而复杂,各国基于本国国情,在公民教育内容上的选择和侧重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也存在一些基本的和共同的东西。穆伟山撰文指出:当前我国公民教育内容应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生活态度教育、权利义务教育、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政治教育、经济教育、技能培养、知识教育、环境教育等。根据教育部规定,职校生德育主要开设的四门课程中就有很多公民教育的内容。如《职业生涯规划》中有自信、自强、热爱专业、劳动光荣、勤奋学习、敬业乐群、积极进取、终身学习、珍惜时间、培养成功者的心态、遵守职业道德、适应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培养人际沟通能力等内容;《职业道德与法律》中有遵守职业道德、关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民事权利与责任、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遵守国家法律、增强质量意识、环保意识等内容;《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中有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支持社会公共事业保护环境、依法平等竞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保障人权等内容;《哲学基础知识》中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等公民教育的内容。由此可见,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已包含在职校德育的内容和要求之中,为德育课教学中开展公民教育提供了前提。

职校德育课的任务与公民教育具有一致性公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公民。学校公民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为社会进步提供所需的人才。现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两者的任务和目标是一致的。

职校德育课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是正式的、系统化的公民教育渠道,而德育课又是学校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可以保证公民教育的课时需要。另一方面,职校德育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的主阵地。德育课程内容又具有较强的人文性、社会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以及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能够承担公民教育的职责。

职校德育教学中进行公民教育的实践

德育课并不专指公民教育课,公民教育课也不能完全代替德育课。要在德育课教学中开展公民教育,使学生在德育课教学中习得公民知识、培养公民情感、提高公民能力,进而提升公民素养。应号召德育课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德育知识和教学水平。笔者拟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一课为例,谈谈德育课教学中开展公民教育的实践。

教学内容的选择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抓住德育课程中进行公民教育的内容来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性。上文中已经列举教材中关于公民教育的一些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如进行《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课教学时,教材在重点讲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时,提到了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效益,笔者认为这是开展公民教育的切入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个别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危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课程目标要求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应渗透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诚信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的教育,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会成为某企业中的一名员工,他们的整体素质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所以本节课中渗透的公民教育,是德育课和公民教育的有效结合。

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节课的重点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如何设计教学三维目标?唐·罗威在《价值多元、民主和公民教育》一文中将公民教育模式分为认知模式、情感模式和经验模式三种。所谓认知模式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公民知识;情感模式就是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感和公民之间的相互责任感;经验模式即通过各种经验锻炼学生,使之具备履行公民权利的能力。由于本节课不是专门的公民知识教育课,要在本节课中渗透公民教育,应着重考虑情感模式和经验模式两个方面。笔者认为应重视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和运用目标的教学设计以开展公民教育。因此,本课的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定为乐于探究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体验科技创新、科学管理、劳动者素质对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培养自身科技创新意识、诚信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责任意识。目标定为:运用经济效益相关知识分析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公民经验。

教学资源的筛选德育课教学中开展公民教育,教师应导入具有公民教育效果的教学素材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渗透,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本节课采用情感模式完成公民意识的渗透,即通过精心选择有效的教学资源,让资源暗含的主题精神“自己去说话”,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如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导入了两份素材:一是播放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视频,视频中讲述了三鹿集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造成婴儿患病甚至死亡,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另一段材料是某超市在经营过程中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行为受到等领导人称赞的文字材料及图片。正反材料的鲜明对比使学生感受到企业经营中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培养了职校学生对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过程的设计公民教育是主体性教育,因为公民的本质决定了必须以人格的独立性为前提,作为公民社会的要求,它承担着培养公民民主素质的使命,缺乏人的自觉意识,或只有教师而没有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民主素质就无从谈起。德育课的课堂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民主,使学生获得公民经验。在设计本课时,课前让学生分小组调查身边超市的经营状况,周边环境,社会信誉等;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潜移默化,自觉培养公民意识。如学习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时,教师首先请各小组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讨论,如果你是超市经营者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经济效益,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可以质疑发言组的观点,被质疑组应解释说明其观点。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同时也对其他组的观点提出异议,论证其可行性。学生在这样一个平等、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开展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既培养了民主意识,又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引导各组给课前调查存在不利于周围居民生活的超市提出意见和建议,培养公民责任感,获取公民经验。

教学后的总结和反思在教学中,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经济效益的含义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特别要提出的是通过教学资源的展示和教学的精心组织,学生的公民情感得到了培育和体现,学生的公民能力得到了提高。当然,课堂教学并未结束,课后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向超市提出意见和建议,获得公民体验,使他们的公民精神延续和深化,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穆伟山.学校公民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的转型——学校公民教育的内容、目标、途径和保障[ol].(2008-02-01).http.//www.cpce.gov.hk/civiceducation.hk/pdf/e44.pdf.

[2]dow rowe. value pluralism,democracy and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g].mal leicester,celia modgil and sohan modgil(ed).politics,education and citizenship. falmer press,2000:194-203.

中职德育研究例10

一、当下中职学生的教育现状

中职学生通常是初中毕业之后直接来读的中职学校,所以,中职学生大多有着年龄偏小的特点,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思想品德和学习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学生在入学后不久,就能暴露出诸多的问题。例如在组织纪律方面缺乏相关的意识,经常出现迟到和早退的情况。由于缺乏相关的学习基础,对学习也表现得毫无兴趣,以至于在课堂上总是不集中精力,容易产生高厌学的情绪。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们具体的德育教育活动中,就会出现诸多问题。第一,日常行为不规范。在校园里,学生谈吐粗俗,缺乏在行为上自我约束能力。第二,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意识。当下的中职学生在成长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在心里上较为孤僻,不愿意与他人结伙,导致以自我为中心。在生活中,也是只享受权利,在尽义务方面相当被动。第三,缺乏诚信。有部分学生不够讲信用,往往体现出一定圆滑、事故的做事风格。在生活中没有感恩之心。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往往由于学业或是感情上被忽略过,所以导致在今后的学习、生活道路上,缺乏信心,渐渐变得冷漠。第四,心里承受能力差。大部分的中职学生年龄都在15~18岁之间,这个时间的他们正处于一个叛逆期、青春期,思想波动比较大,往往缺乏自我调控的能力,容易做出过激的事情。

二、中职学生的分层次德育教育策略

1.实现主导与主体的结合

在以往的教育活动当中,教和学的关系十分明确,而且特别强调教师教育的行为,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状况。按照当下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他们目前正处于一个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往往关注的是直接的个体需求,加上长期以来受教育过多,导致对灌输式教育方式十分排斥。所以,中职德育教育,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同时也要考虑到相关的教育效果。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实行分层教学,重点在于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秉承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从课程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教学目标多元化,教育方法多样化。在教育中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习的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现知识学习与品德知识的结合

在中职教育中,我们不能将德育课仅仅看作是知识的传播阵地,我们还需要将提升学生个人素养、职业道德看作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真正地凸显育人的特色。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同时也也要关注学生是否拥有了良好的思想品德,进一步提升中职德育教育的感染力。中职德育教育要重视实践和养成,真正地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所以,在具体的中职德育分层教育当中,可以根据对学生不同的培养目标进行设定,坚持走正确的道路,体现正确的育人功能。首先,德育课程的知识结构要和本专业有效连接,尤其要重视知识为专业的服务作用。其次,德育教育要承担起德育的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化的形态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观点,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个人习惯的过程中,要提升其公民属性,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3.分年级实行德育任务

在德育教育当中,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分配相关的任务。在一年级的德育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促进其具有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实现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在二年级的德育任务,巩固一年级的养成效果,继续深化其行为,让其向自律的方向发展,尊重职业行为规范,进而继续实行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实现对职业的认知,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总结生活,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三年级的德育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现对其创业教育、就业教育,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并提升其公关的本领,实现自我保护。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新的世界,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当下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现代化的、有理想、有道德的新世纪人才。在就业环境如此不顺畅的当下,我们在给学生加大竞争力的同时,也应为学生加强心理辅导,给予学生相关的德育教育。

结语

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实行分层教育使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环节,中职德育教育应秉承贴近生活的原则,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德育课程教育作用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生存、更好的做人。当下的中职德育分层教育仍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希望今后继续提升其理论研究的有效性,达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永智.构建和实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79-82.

[2]杨英,朱艳会.我国中职德育模式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3,04:35-37.

中职德育研究例11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策略

1.实践策略

体育自身的实践性和过程性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创设了生成性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根据高职院校学生所属院系及其专业方向,结合学生个人未来的职业设想,在特定的教学内容中融入职业道德的元素,引导学生在体育技术技能学习和训练中,展开更多地思考和个性化创新活动,让他们把个人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与体育活动和体质提升统一起来。根据体育项目运动及其技术技能的特点,体育教学应注重运用团队性项目,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具有直接地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选择和运用现有的团队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网球、田径接力赛等,让学生在不同队友之间的磨合中,体验合作与努力对于个人成功和团队成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团队性的体育游戏,尤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项目设计,让他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增强对彼此的了解,并进而学习了解、发现他人优点的方法,便于以后快速适应职业环境,培养扎实的能力和个性化的方法等。

2.主题模拟策略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计划或指导思想,结合体育教学的进度和内容,运用课堂时间,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学生开展主题或专题模拟性职业道德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职业道德知识与素养得到培养和提升。为确保操作性和实效性,可以采取两种模拟方式:一是与其他学科配合性的模拟。按照学生所处的不同年级与不同学科,体育教师选择体育项目中的某个技能或环节,设计与某学科相关的蕴含职业道德教育的体育活动内容,使学科教育、体育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统一。二是学生定制性的模拟。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要求,运用体育教学内容的就近性为学生定制某种职业道德模拟教学策略。如学生向体育教师定制增强时间观念的职业道德教育环节,教师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定的体育训练内容,如不能完成则受到负荷提升的体能惩罚,以强化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3.理论教育策略

鉴于体育精神在理论与职业道德之间的共性,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的理论教育,是体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双赢的教学模式之一。根据体育运动和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特点,可选择两个切入点展开:第一,开展拼搏精神教育。教师应从学生日常体育运动的体验切入,让学生从体育运动开始时身体的劳累、肌肉酸痛等负面感受去思考,引导他们感悟经常性运动之后的机能提升所带来的身体健康,进而设想和思考未来的职业和幸福生活,培养其坚持拼搏精神。第二,开展创新精神教育。对高职学生而言,在未来工作中开展岗位性的技术创新、技能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其他兴趣性的专利发明创新等,都是推动他们职业发展和事业进步的重要内容。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策略的实施

1.对抗比赛法

根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课时安排,值得推广的比赛方法有两种:一是班级小组对抗法。体育教师个人根据职业道德的需要以及即时教学的体育项目,对班级进行分组,组织开展小组之间的对抗比赛,让他们在相互的协作、配合与共同努力中,达成不断转化对抗的不利局面、创造有利条件以获胜的目的。二是班级之间对抗法。这种组织形式既可以是两个教师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在学校内或体育院系领导下的组织。通过这种对抗比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未来职业过程中的团队精神、准确认识个人优势的能力,让他们在扬长避短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发挥个人实力。

2.个性化体育方式创新交流法

为切实“深化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紧密结合专业教学、文化实践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专业教育、职业内涵、实践活动”中,以个性化体育方式创新发挥“全方位合力作用”〔1〕。教师在对学生创新方式进行科学性甄别的基础上,选择那些具有推广意义的体育方式,让有个性的学生进行比较性的展示,让其他学生从体能训练实效、技能动作美感,尤其是与他们所学习的专业和未来目标职业的吻合性方面,做出理想性与前瞻性的判断,既可以直接选择作为自己以后的职业体育方式,也可以抽取其中的某种技能要素融入自己的创新方式中。当然,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性的展示后,也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专业素养,根据所任教学生的所属院系及其未来职业可能性〔2〕,对他们创新的体育方式进行必要的矫正、整合或优化等。

3.角色扮演法

教师结合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和意向性的职业,为学生创编具有职业道德教育作用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和感受未来的职业以及不同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管理性与被管理性的角色扮演,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协调能力与凝聚人心等;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岗位职责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如采取学生轮值做教师教学助理的方式,让他们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参与进来,通过帮助教师组织教学、指导同学与服务同学的过程中,使自己全面地体验职业道德对于职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策略实施的绩效评估方法

1.纪律观念考核

纪律观念和遵守纪律的意识是任何职业最基础的共性优秀品质。在体育课堂教学和日常训练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考勤、学习认真程度、技术技能掌握情况与各种对抗比赛中的表现,直接考核学生的纪律观念。考勤方面如学生的迟到、早退、中途逃学等现象,课堂学习中如学生随便说笑干扰他人,在训练中恶意制造某种危险等都属于纪律考核的要素,教师要通过学生日常的各种表现,发现和评估学生职业道德的实际水平,并以各种适当的方式告知与教育学生。当然,在学生学业考核的指标中,纪律也是其中最重要的考核项目之一,直接折射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奉献精神考核

奉献精神是学生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基础要素。虽然按照宪法、劳动法以及生产规律,付出劳动就要创造价值并获得报酬。但作为职业者依然需要出于各种需要或可能性,做出大于本职工作的各种付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教育学生能从维护整体利益与推动团队高效工作的角度,按照自己的能力和特长等做出更多奉献性工作,如教育学生在上体育课之前,自觉地去相关部门领取体育器材,或在自己有闲暇空间的情况下帮助其他同学整理衣物,同时,对于出现特殊情况的同学帮助送到医务室或帮忙倒水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既需要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发挥,也需要教师探索与其他学科和学生未来职业相结合的研究和创新〔3〕。在实际教学中,可能是一言一语或某个主题活动,也可能是某堂课的系统教学,只要对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树立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助力作用,教师都可以立足学科实际与自身个性展开。

参考文献:

〔1〕龚宏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分析与途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1,(5):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