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0 14:39:54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例1

工业设计作为工业化时代的创新设计,它将技术、艺术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教育内容是产品设计[1]。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重要责任,除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创造性工作方法的系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及人文素质的能力以外,实现以“基于工程背景”下应用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扬长学生聚集型思维优势,拓展提高学生发散型思维,强化学生工程制造的背景与实践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1 基于工程背景下培养模式的背景

作为设计艺术学科的工业设计专业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社会对这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和工业设计专业跨学科的特点,许多高等院校都把它列为重点建设专业。常州工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地方性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是学校品牌建设专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办学之路,强调学生与生产实际间的零距离培养方式,应运而生了新型的“基于工程背景”下的培养模式。

(1)教育部诸多新的政策指向充分表明,高等学校要树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办学指导思想,真正用这一新的办学指导思想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2]。工业设计应用型本科生的主要就业单位是企业研发部门,对产品的外观进行设计是其主要工作内容,培养学生构建产品内外和谐的设计新理念是目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学校教育并没有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事实上是由大量的中小企业代替学校完成了。[3]现有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法,缺乏对企业实际制造加工情况的了解,因此企业需要对新进工业设计学生的人才进行二次培养,需要毕业生有独立完成产品从外观设计到和生产制造的经历,这给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定位及教学方案的制定带来了很好的反馈信息。

(2)从目前国内外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情况来看,主要由艺术院校和工科院校两种办学实体。在培养的方式上,艺术院校往往过分扩大设计的份量,强调概念设计的成分;工科院校则较多地采用在培养方案中增添部分艺术类课程的培养方法。这两类院校在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方式上各有千秋,但各自都很难解决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如何全面而客观地建立起“基于工程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各高校办好工业设计专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3)常州工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改革上积极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式,针对设计教育的多样性、综合性、个性化及实战性强等特点,强调毕业生与企业实际工作的零距离过渡,并以此作为毕业生适应就业市场的主要“杀手锏”,这种培养方式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强化学生“基于工程背景”下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就能迅速适应岗位。

2 基于工程背景下培养模式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观国外各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模式,重审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我们感到“基于工程背景”的模式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

(1)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虽然安排有工程制造类课程:设计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子电工学、先进制造技术、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工程制造课程,表面上似乎已强化了学生的设计与制造能力,但在师资的配置、课程大纲的制定、课程间的连接,学生应达到的制造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还缺乏理性的思考,导致课程群开设的效果不明显,学生在实际设计中制造课程的知识不会用,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不能独立地处理与设计相关的技术问题,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有的核心能力难以达到较高要求。

(2)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以某一类产品设计为专业特色,而产品涉及行业众多,产品品种繁杂,教学要完全覆盖所有产品显然不可能。因此,一些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长期致力于某一类产品对象的研究,但在积极探索产品设计的方法论,以指导应用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教学工作的力度还不够。

(3)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计的设置上理性不强,课程设计上仿制工科机电专业相关的设计内容或成为其内容的浓缩品的现象还较多,没能真正体现出学生在培养“基于工程背景”能力方面的实际要求。

(4)培养方案中实践性课程的内容把握和课程间的连接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快速提高学生“基于工程背景”的专业能力的针对性不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与企业需求的标准不相适应。

(5)一个学校想集成所有企业的设施和设备显然不现实,而一些高等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又普遍缺乏开放型、综合型的实验室与设备条件,如果教师仅通过课堂和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来教会学生产品制造的实际知识,很难完成应用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这与高等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背道而驰。

3 建设“基于工程背景”下培养模式的几点设想

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重要使命,必须改革与此使命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4]。应用性工业设计本科人才的培养应以特色为先,以就业为导向,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因材施教为方式,来理性而深化的建立起新型的“基于工程背景”的崭新模式。

3.1 在培养方案的执行上坚决贯彻和实施“基于工程背景”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1)从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入手,根据工业设计师的知识点、能力的要求,专业确定了表现技法、工程技术、产品设计、应用实践四方面主要的知识点,并构建了相应的四大课程群,形成具有“设计与制造”、“设计与创新”、“设计与文化”三项鲜明特色的课程群体系[5],尤其要在课程内容的把握和课程间的衔接上要做细做实,更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规划。

2)工业设计专业一方面要积极引入一定数量的企业师资,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派送专业教师赴企业一线接受实际锻炼,丰富原有教师“基于工程背景”的实践能力,通过整合校内外师资资源,以构建结构合理、学科互补的教师团队,并在产学研实践中不断磨合,在实践中建立一支“基于工程背景”的教师队伍。

3)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制造课程的学习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对有些工程背景内容的教学,采用直接在企业的车间现场完成,教学中要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安排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论文,课堂上相互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扩大知识面。

3.2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上要有新的举措

1)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是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工程基础和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和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使学生在CAD/CAE/CAM技术、产品快速开发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获得综合训练。同时,对产品生产的方式、生产的组织、制造加工工艺和手段有较深的感性认识,培养出在产品开发设计领域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工程制造课程的教学要以够用为度,强调知识面的广度,帮助学生建构起“基于工程背景”的知识体系,以课程设计的串接为突破口,强化学生实际设计与制造的能力,尤其可寻求以小机电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为主线,发挥这一类产品涉及的机电知识面较宽泛、学生易于直观地接受、产品的制造企业较多且易于外出实习等优势,将课程设计有机地串接并构建出“基于工程背景”类的课程设计链。

3)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的教学内涵,一方面使学生能实现专业课“明白式”学习,另一方面实现在产学研环境下的零距离培养。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应以小机电产品原型设计与制造为对象,触类旁通地帮助学生进行领悟、消化制造课程的理论知识。

4)将企业实际项目和教师的横向设计课题融入课程教学中,强化学生在设计中进行结构设计并兼顾产品制造要求的能力,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就能掌握产品开发设计中“基于工程背景”的综合应用能力。

3.3 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好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不断优化专业培养模式

1)不断调整和改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在优化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重,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重视设计软件的应用和徒手表达能力的训练,构建以美术写生、课程实验、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2)产学研体系是“基于工程背景”设计教育模式建立的前提条件,没有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就不能保证设计与制造的紧密结合。培养方案要确保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均有完整从事设计与制造的经历,缩短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距离,真正做到以科学、有效的课程群体系和执行方式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适应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必须对工程基础课程的实验开设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按照设计艺术学科教学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确保实验的开出率和针对性,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学习环境。

4)加大开放式综合型实验室建设进程,使学生课余时间能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全面地体会企业“基于工程背景”的真实工作环境,不断丰富学生实践的经历。

4 结语

工业设计专业“基于工程背景”培养模式的探索,是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是工业设计多学科交融的发展趋势,也是构建系统的专业体系,完善专业建设的需要,它与包豪斯的教学理念也不谋而合。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下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不仅应有全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应有实践能力;不仅应有设计创新能力,更重要应有付诸实施的能力;不仅应有宽泛的知识面,更重要的要学会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这些都迫切需要尽快建立一个实用而可操作性强的“基于工程背景”的培养体系,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更务实。

参考文献

[1] 中国工业设计学会教育研究分会.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 .2004.

[2] 张振松.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教育.2006(Z2):86-88.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例2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对人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逐渐成为独立高校的重要专业之一。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日益重视,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使得电气行业人才的需求已经逐渐照着复合型和专业化的高学历方向发展。电气工程专业有着较好的就业前景,但是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使得人才竞争愈来愈激烈,而要想引导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就必须结合社会形势加强就业指导和教育。

1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分析

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在培养电气工程专业人才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现阶段来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应用越来越方泛,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所需的后备人才,目前来看,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1]。一方面,电力工程及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有了较好的就业选择,毕业生可以进入到与自己专业相符的行业中就业;另一方面,电力市场化的今天,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拥有一技之长、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更受社会欢迎,在这种情况下,迫使独立院校积极开展专业教育、专业能力培训。另外,市场竞争下,市场人才需求逐渐饱和,在这种饱和状态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来就业,从而推动自身的更好发展。

2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

2.1加强专业技术教育

现行社会形势下,专业的技术人才更受社会欢迎,而要想让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独立院校在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中,就必须加强专业教育,让学生掌握专业的技术,提升专业能力。首先,要加强电气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教育,要优化电气工程专业教材,确保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所用的教材先进、科学、专业;其次,要强化实践教学,因为电气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只有不断加强实践,才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如开展基地实训、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从而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电气工程技术,提升其专业能力。在推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共同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2]。

2.2强化就业指导

目前,许多独立院校在学生进校以后,偏向于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够重视,院校大多是在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才向学生介绍就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显得很被动,不能及时、顺利就业。因此,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就业,独立院校在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入校后,就必须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让他们了解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引导他们做好职业规划,正确评价自己,准确定位。院校密切关注最新的就业形势,将相关信息告知学生,使学生理性的认知当前的就业形势[3]。另外,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就业技巧,院校可以通过模拟人才招聘现状,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熟悉就业,在模拟的过程中找出学生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进而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

2.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当前,社会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而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要想顺利进入大型企业工作,就必须比别人优秀,大多数学生却难以顺利就业。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是当前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出路。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缓解当前就业压力[4]。因此,独立院校应当鼓励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让其熟悉相关政策。同时,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精神,强化学生创业实践和分类指导,建立健全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

3结束语

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当前,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能力与社会发展所需不相符。要想让学生顺利就业,独立院校就必须结合社会需求来进行就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一方面,加强专业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使其符合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加强就业指导,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和精神,从而让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马丽.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与途径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4):217.

[2]冯雯雯,王月红,王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3):53-56.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例3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景观设计是一个体系,景观设计教育学是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景观专业的起源和发展是基于现代化高度工业发展与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世界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城市爆炸,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发展不平衡性。即使城市不断像摊大饼一样不断向农村和城镇扩张,依然满足不了交通、居住和工业的发展。而环境的破坏更为景观设计专业的诞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可持续、健康的发展,人类必须与他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谐相处,即使开发也要与大地景观相融合、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人类社会的未来,由于人口迅猛增长和对自然资不断增长的威胁。那就铸要有一种与自然系统、演变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协调的特殊的专业方向。我们现在已经在实际工作中找到了,它就是LANDSCAPE ARCHITECTURE(L. A.)。环境景观设计专业

这个专业在18世纪以前,是从欧洲13世纪的造园术发展而来的。到了19世纪,这种新的专业(L.A)的名称.是由美国Landscape Architects之父,F. L. Olmsted(奥尔姆斯特德)在1858年提出来的,专业的核心应是“城市环境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和“园林艺术”。

一.景观基本的含义和相关概念

学科的含义:“这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并正不断发展年轻学科。其涉及领域关系到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经营管理、农业地区的发展与变迁、大地生态、城镇和大都会的景观。”

景观:景观指生态、技术和文化进程在某一点上的反映,其内容包含以下含义:例如荒原是自然景观,城郊是郊区景观,内城是城市景观。

景观设计师:从事土地使用和室外设计的行业,项目类型和规模如下:全球景观管理、场地设计、区域景观规划、开放规划、生态规划与设计、设计的社会和行为特性、景观施工和设施运营。

景观行业:在管理、规划和设计自然和文化景观时结合艺术学科的行业。

景观设计:创造有回应式、有意义、可持续和可再生的景观。

景观生态:这门科学认为景观学中最重要核心内容。各个要素相互交织形成了复杂的交互式整体,整体极其部分在功能和表现上有机结合,所有的部分和整体都在变化,实现动态平衡没人只是其中一部分。概念综述,探讨以景观设计师决策的视角以及对完美看待、管理和设计景观构成影响的种种问题。景观的含义介绍了多种认识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观察和归纳出景观的内涵。

二.景观设计教育

当前一些人仍认为景观设计学专业就是艺术设计,本文诠释了其概念的不同,贯穿一个主题,即L.A.是一个交叉学科。任何广义艺术学,甚至筑学是不能把L.A.包含在内的。建筑专业是用无生命的材料来进行设计的艺术和科学的综合学科。景观学专业是用有生命的植物群落、地质景观原貌有关的材料进行设计的艺术和科学的综合学科,显然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正如一位城市园林规划师,如果不掌握3 000种以上植物,是难以胜任主持总体规划这项工作的。相当于一位景观专业培训出来的设计师,如果不懂空间管理,不能从规划的角度、区域生态的出发点去思考解决问题,是不能胜任景观规划专业的。如果请一位没有学过植物学的建筑师、规划师或美术师来主持这项工作。那么,除了在平面上勾勒出铺装和绿化也别无工作可设计了。

景观园林师主持、承担总体性工作。这就为培养景观设计专业性人才提供了依据。教育学的理论及继续教育上的转型,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未来的设计者,向着可持续和可再生方向发展。景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创造性的整体反映。 “受到真正的教育意味着悟性的深化,而不是信息的累加;意味着对人类极其问题理解清晰、透彻,并寄予同情。”――诺曼・文参特・皮尔

为深化悟性,并促进“对景观设计专业的透彻、清晰的理解,高等教育必须教育学生,使其思维不局限与科学“范围”,更要帮助他们打开视野,成为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将所学知识和相关其他信息串联起来,系统分析。其他专业学生必须跨越本专业界限,超越狭隘和片段思维,系统、联系、再生的眼光理解本专业。

三.景观设计的前景

二战以后,这景观学科迅速发展,工作领域也越来越大,包括城镇的规划、扩建、改建,国家天然公园、森林、绿地、广场和工业区等建设工作。德国,20世纪30年代,这次行业从事全国高速公路绿地系统的规划。荷兰还从事围海造园林绿地的工作,现在还从事城市,建设工作。就现在景观设计行业发展状况来分析,美国依然是目前国际化景观发展最发达的地区。中国、英国等其他国家也都有各自的偏重点。但景观设计总体前景使我们经过严密思考又回到了科学体系阐释的起点。社会需求是全球体系渐趋发展和人类需要的最终依赖的决定力量。设计生态性质号召景观管理、规划和设计行业紧密联系设计的生态环境,再造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相应的景观高科技的研究、引进,数字化景观,人与自然的对话呼吁相关行业应用新兴的设计方法、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四.结论

当代的城市景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人们的审美观念泛化的情况下,现代景观的核心是创新与求变,景观教育产业也要符合辩证法的发展观点的。这一学科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并与其他非生物学科(例如土木、建筑、城市规划)、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质学、自然地理、气象等自然科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生物科学;园艺学、林学等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相综合的系统工程学科。它包括从古典的小面积的庭园、花园、公园等地形地貌设计,道路一直到现代整个大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大地生态的保护、城镇和大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同时运用现代尖端科学技术,如航测遥感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等内容。

景观行业教育发展应尽可能地从其它学科的引入分析和研究中,特别是符合时展需要的艺术中汲取新的表达语言以充实自身,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思考。巨匠的脚步使城市景观向前发展,接着却是长时间的倒退。(环境的严重破坏)作为新型行业的发展,以一种具有更符合时代的发展的一面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现代工业建设、城市建设、能源工程、文通工程、矿山工程及军事工程等都应满足景观固有的发展规律和依据。

参考文献:

[1]Forman. R. T. T. 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俞孔坚.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

[J].地理学报,1998(12):11~20.

[3]车生泉.城市绿地结构分析与景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John .L .Motloch.景观设计理论与技法 [M].南京: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例4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

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例5

(1)课程设置的前瞻性

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景观设计人才是课程建设的首要原则,也是景观设计专业得以发展的基本生命力。把握市场需求状况,一方面进行现状需求调查,另一方面还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进行需求预测。这样才会有的放矢,依社会发展制定所需设计人才的培养计划。

(2)课程设置的特色性

高职院校设立的景观设计专业与本科类院校开设的相关专业是有很大区别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原有的学科专长来发挥景观设计专业的特色方向;利用强势学科为依托发展有特色的景观设计专业。侧重专业方向是高职院校办好该专业的一个有效途径;如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科或现有师资的特点侧重于“小环境设计”、“设计表现”或“景观工程”等等。最好能在毕业生就业方向上与本科院校错开就业,发展自身优点,办出“特色”。

(3)课程设置的实用性

景观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应用性专业。无论是在方案、绘图、资材、施工、管理等等都是景观设计师所面临的工作;而企业又要求毕业生一进入设计工作岗位就能负责景观项目工作。要实现毕业生的毕业与就业的无缝连接是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考虑的重点。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遵循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辅以理论的教育理念。

2.教学内容侧重点的把握

景观设计专业在我国高职院校设立的时间不长,还处于探讨阶段。通常是参照本科院校的园林专业;各院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部分课程名称相近,但因为师资力量等条件的制约,在教学侧重点上有很大的不同。这在新专业发展过程中是难免的。更好地培养有特色而又适应社会需求的景观设计人才,才是专业教学的重点。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的内涵虽然广泛,但在课程及教学上是有一定规律的。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专业方向不可过宽过广,围绕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有特色的景观设计人才是课程及教学的方向。根据市场对景观设计毕业生的需求,可以划分为三大课程群:设计表现课程群、工程项目课程群、方案设计课程群。三大课程群及子课程只是景观设计专业必需掌握的专业知识,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要办出特色,要适当增加与自身适应特色课程。下面对课程群教学内容侧重点进行分析:

(1)设计表现课程群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的总学时数非常有限,所以不可能按照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教学,因此,在园林美术的教学中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已经难以适应需求。可以在园林美术教学中以建筑与园林速写为主,舍弃静物表现。为后续的专业设计效果图表现打下基础。在园林美术色彩教学中以环境色彩写生及色彩设计为主。可以加入色彩分析、色彩心理学等内容。手绘效果图表现是景观设计师的必备能力。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绘图技术的普及和发展;难学难精的手绘效果图不为重视。但是,优秀的设计方案往往是在手绘草图中表现的。草图可以快速描绘设计师的瞬间灵感,设计方案阶段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因为设计项目结果一般以电脑效果图体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训练徒手快速草图练习,以快速表达设计思路为教学目的。计算机绘制工程图与效果图是目前景观设计行业的趋势。所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是景观设计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熟练使用计算机绘图成为景观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条件和重要评判标准。在教学上既要强调计算机绘图的重要性的同时又要引导学生与设计课程内容联系学习,以计算机绘图为桥梁,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

(2)工程项目课程群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工程项目课程群是景观设计专业课程中最贴近市场的课程群。景观设计专业教育者应该采取“走向市场”的教学方式,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引导学生去了解市场,适应市场。对建筑材料及景观园林资材的了解是景观设计的第一步。新材料、新植物不断涌现及引进,要通过考察市场等手段时时更新知识。通过考察苗圃场、植物园及景观施工场地等。认知植物种类及特性,了解其栽培方法及后期养护。在施工技术课程;尽量组织学生去园林景观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考察和学习。还要去现场拍下施工影像资料在课堂上详细讲解。

(3)方案设计课程群教学内容侧重点

方案设计课程群才是景观设计专业的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课程。如缺少前两个基础课程群的前期支撑,设计根本就无从谈起。课程群之间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而构成了景观设计专业。植物造景与景观设计(或叫城市景观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设计等)是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一般以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来完成。该课程对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设计起到最直接的作用。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层次及特点,以庭院景观、楼顶花园、小公共空间设计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大的规划性景观设计可以略讲。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景观设计的功能要求、设计方法之外,实践教学是最重要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教学老师及企业请进来的设计师指导下进行景观设计实践。在课程单元部分要留出充足的课时让学生完成完整的课程设计作业。在题目设置上遵循实用性原则,要求学生以“假题真做”、“真题假做”等方式完成作业;有条件的应该“真题真做”。从设计方案的构思到效果图、施工图等都严格按照专业设计单位的要求完成,并要求达到相同质量。使学生达到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毕业就能从事很快适应景观设计行业实际工作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也可以把有影响力的专业比赛引入课程,通过比赛开阔学生的眼界。

3.实践教学的创新

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是设计课程教学必备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社会需要人才的质量标准。通过专业实践,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毕业后能顺利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深化校企合作方式方法上要探索一条能与企业达到双赢的合作之路,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能为企业创造效益,达到专业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更加贴近。探索“师生进公司,设计师进课堂,项目进课程”的形式。实现教学场所与设计工作室合为一体;请企业设计师、能工巧匠进课堂,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培养更加贴合实际的应用型设计人才。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实用性,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有效的解决景观设计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的弊端,为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提供良好的训练平台。继续推进和加强学生实践环节势在必行,也是突破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一环。因为种种原因,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停留在课堂完成;学生难免会对假题假做产生疲惫的心理而应付了事。在实践环节应该加强管理及提高要求,使学生重视起来及提高专业学习的热情。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例6

旅游管理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内的就业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行业就业率较低和行业内部流向不平衡[7]。通过对旅游相关行业就业选择的调查,发现约32%的被调查者倾向于酒店行业,其次是旅游行政部门及非旅游直接相关行业,旅行社、旅游教育部门、旅游规划与研究方面因为行业认知度低或门槛太高,意愿率较低。景区景点和会展公司的意愿率虽然稍高于旅行社,但总体而言,其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吸引力非常弱(图1)。在选择景区景点作为就业意向的学生中,其中女同学(25%)高于男性(8.11%),农村学生(22.58%)高于城镇学生(13.95%),非独生子女(24.67%)高于独生子女家庭(3.57%)。可见,对于家境较为优越的同学来说,景区就业倾向性更小。在有限的旅游管理专业行业就业范围内,景区就业意愿更低,这更加剧了当前景区人才缺乏与学生就业困难的矛盾局面。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景区就业意愿分析

假设本科毕业生愿意在景区就业,对其就业景区的区域、类型、级别、所有制等进行意愿调查(表1),发现:从景区所在区域来看,60%以上的同学首选华东地区的景区;其次是华南景区,约占20%左右;东北、西南、中部地区很少,而西北地区景区就业意愿率则为零。可见,从景区区域意愿来看,学生主要考虑的是经济和距离因素,意愿选择趋向于离家乡较近或经济发达地区,偏远地区的旅游景区不受学生的欢迎。若针对其他地区院校学生调查,区域选择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但经济和距离作为学生景区区域意愿的主要考虑因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由此产生的就业扎堆现象将会增加景区就业压力,加剧同学之间或同区域同行业同学的竞争。从景区类型来看,40%以上的同学首选旅游度假区,其次是自然旅游景区和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格调优雅,是同学们比较青睐的景区类型。历史人文景区的意愿就业率最低,说明同学更注重其工作的自然环境,而忽视了景区的文化氛围。文化是景区发展的灵魂,也是留住游人和工作人员的重要吸引力,学生的文化忽视可能是导致景区从业人员的高流失率原因之一。从景区级别来看,级别越高的旅游景区越能吸引学生前往。80%以上的同学首选5A级景区,因为景区级别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景区设施与管理的完备与否,也即关系着其工作环境。此外,新开发景区对少数同学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主要是大学本科生前往新开发景区,往往成为新开发景区的拓荒者,潜力的发挥与职位晋升具有很大的空间。从景区所有制来看,约50%的同学选择国有企业,其次是外企和集体控股,而私人控股和民营企业选择则很少。景区所有制影响同学们就业后的工资、奖金等各方面的福利待遇,在中国现有国情下,这关系着毕业生工作的长远性及稳定性。总体来看,本科生最倾向的景区所在区域、类型、级别及所有制中,女同学均高于男同学,城镇学生均高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可见,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对其择业倾向具有较大的影响。

(三)三大旅游行业就业意愿比较分析

由于旅游教育部门、行政部门及研究院所,对于本科生来说门槛较高,且需求量小。因此,酒店、旅行社和景区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与旅游直接相关的三大行业。对景区、旅行社、酒店三种就业方向优劣势进行调查比较,进而找出景区就业的吸引力所在和不足之处(见图2)。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景区就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工作时间和场所较为规范,对于女同学来说,这一点尤其被看重。同时,近一半的同学认为景区与旅行社相比,工作环境相对稳定;与酒店相比,社会印象相对较好;与旅游行政部门相比,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旅行社就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工作游玩两不误,其次是上班时间较规律和所在地的区位优势。上班时间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旅行社内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导游的工作时间规律性相对会弱一些,但总体来说,要优于酒店的中班、夜班。酒店就业的最大优势在于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好,因为酒店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其次是酒店部门体系完善、工种多,星级酒店档次高,优秀的管理团队等。从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的就业优势比较来看,景区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具备旅行社和酒店的优势;从对景区就业前景态度来看,约30%左右的同学对景区就业持乐观态度,50%的同学表示一般。但是,未来多种优势的兼具和同学的乐观态度并没有完全支配被调查同学的首选就业意向,只有19%的同学毕业后首选旅游景区,64%的同学毕业后有可能选择酒店行业开始职业生涯,17%的同学选择旅行社。实质上,这仍然反映出同学们对景区就业信心不足和前景渺茫的心态。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景区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宏观因素

1.本行业就业忠诚度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提前到2015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8]。强大的旅游业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在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和旅游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管理本科生对旅游业的认可度却不断走低[9],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六部委联合《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15年,我国旅游就业规模应增加到1亿人左右,形成就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10]。但是,由于学生行业忠诚度的低弱,面对如此巨大的行业需求,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却出现严重的“有业不就”现象。据统计,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依然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到20%[11]。旅游管理学生“非本行业就业”、“学非所用”的就业倾向[12],大大减少了其本行业就业的数量,旅游景区作为其中的主要旅游行业更是受到了巨大影响。

2.传统的景区管理体制

中国风景名胜区自1982年开始成立以来,其管理体制一直为政府机构型、准政府机构型、协调办事机构型等,归辖政府或管委会统一管理,从中国的“单位制”来划分,基本划归为事业单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想进入景区单位非常困难。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景区走上企业化道路,如股份公司、整体租赁等,但大多仍然是政府监管,管委会和管理公司多是两块牌子、一班人马,景区录用、聘用的人员很少,且进入景区管委会仍需要考编等。旅游管理专业同学也形成了一种“景区就业难”的思维定式,忽视了景区就业的可能性。虽然当前许多新增的经济开发型景区,如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生态园等,以及整体租赁经营景区需要大量的人员,进入门槛也相对较低,可是由于中国景区总体管理水平的局限性,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对此尚未产生强烈的意愿。

3.景区人才需求特点

旅游景区管理与一般的商业企业管理在许多方面具有共性,如财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等,所以人员招聘对专业限制相对较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面临着许多其他专业学生的同等竞争。同时,旅游景区企业对人才的选用多基于专业性、工作经验、语言能力以及个人素养等方面的考虑。在工作经验方面,考虑到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上手比较快,可以节省人力资源培训的时间、精力和费用,景区迫切需要有丰富旅游管理或从业经验的高素质人才,这成为很多应届毕业生就业受阻的重要原因。许多同学在大学期间从未接触景区类相关工作,以至于初次求职或跳槽时也不敢涉足景区行业。此外,总体上,中国景区管理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新开发的众多景区,其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往往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尚不足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而许多属事业单位的传统景区人员需求,由于名额、编制及求职条件等限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进入又非常困难。

(二)微观因素

1.课程设置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所学习的课程内容较为宽泛,涉及公共基础知识、旅游行业基础知识、基本管理技能以及其他的必修类课程,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相应指导课程少之又少。《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在很多学校,尤其是二本、三本及中职类学校仍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新的学习与研究领域,学生们在学校接触景区管理的相关课程少,就业时自然忽视了此类行业。

2.实习基地选择

出于管理和安全需要,许多高校旅游专业或旅游院校的实习基地均选择酒店。酒店实习一方面可以容纳大量的学生,另一方面岗位管理相对规范、岗位职责明确、服务程序统一、上班场所比较固定。而景区相对而言,若作为实习基地,所需学生相对较少,且可能会涉及景区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关系,工作岗位人员需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尤其是对外业务岗位,以方便工作的长久开展和企业的良好运行。因此,为了便于管理,大多数相关院校都将实习基地确定为酒店,而不是景区,集中把学生送往一些固定的酒店合作单位。进一步地,酒店长达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实习,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学生的就业倾向。许多毕业生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内就业就是酒店,若不从业酒店,即选择行业外就业。

3.学生个人因素

学生个人因素一方面包括学生个人的性格及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包括学生个人及家庭的择业观念。总体上,学生个人性格偏内向,独生子女或家庭条件相对较为优越,对一般的企业型景区择业意向较低。另外,受传统择业观影响,大多数学生及家庭仍然考虑工作的区域性、稳定性及福利待遇。除了有事业编制的景区比较受欢迎外,其他很多景区或位于落后边远地区,或缺乏高水平的管理,或属于一般企业聘用制,而且多数招聘岗位都是一线职员,待遇不高,福利得不到保障,个人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对此类景区的就业前景仍感到非常迷茫。

三、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景区就业对策

(一)从学校角度

1.强化专业细分

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是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景区就业意向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院校几乎都是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下,同时培养着兼具旅行社、酒店、景区和职能部门管理等为一体的专业综合性人才,而实际上这些不同的培养方向在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旅游本科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大规模的旅游全才,必须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细分,细化培养目标。专业细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行业层面细分,即划分为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方向。近年来,酒店管理正从旅游管理专业中被细分出来,在教学、实习等方面成果突出。旅游景区管理的教学可以借鉴其有效的经验,围绕旅游景区这一具体行业的要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二是从行业补缺角度细分,即针对当前旅游景区行业紧缺的一些高级人才,设置相应的方向。这样在为旅游景区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为毕业生景区就业提供了必备的技能和素质。

2.重置课程体系

就旅游景区而言,教学目标应多涉及具体的景区开发与管理艺术、理念及流程,教学案例应广泛涵盖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景区,教学内容应包括景区的开发、经营与管理的各个层面,具体课程可细分为《旅游景区管理概论》、《旅游景区景点开发与经营》、《旅游景区服务管理》、《旅游景区概览》、《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等。同时,编制《旅游景区实习手册》,加强旅游景区管理的实践教学课程,将课堂教学与思考、实践观摩与操作结合起来。此外,还应与时俱进,实时关注中国景区发展的相关动态,提高同学们主动了解景区、思考景区的意识与兴趣。重置的课程体系与专业细化相结合是最优组合,这样才能加强同学们对景区就业的意识,真正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

3.加大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最好方式,有利于实现人才供需市场的平衡。学校与景区间的校企合作应受到重视,具体措施可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聘请在旅游景区有任职经历的老师参与教学,以实际工作经验为案例更好地教授专业知识;二是以景区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景区实践教学的良好平台;三是合作开设景区管理特色班,实行小班制教学,根据具体景区需要定向培养人才,并定期聘请该景区管理人员授课。以上措施在加大同学们对景区了解的同时,也提供了学生与景区管理人员联系的桥梁。此外,依靠校企合作关系,向旅游景区输送实习生同样具有可行性,校企双方在此过程中可适度关注实习生,稳固其在景区就业的意向,这也为本科生的就业开辟新的道路。

4.重视择业观教育

旅游景区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行业就业不仅是酒店、旅行社及旅游教育、行政部门等,景区也是其重要的择业方向之一,这需要院校领导、授课老师、辅导员及所开设课程的全面引导。首先,作为学校、教师和辅导员,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入学起,即要通过教学、班会、宣传等活动,加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的专业思想,将专业教育与职业引导相结合,强调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本行业就业的广泛性和空间性。其次,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就业有着直接导向作用。对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理论上开设的专业方向教学课程一定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尤其是酒店方向、旅行社方向和景区管理方向。这些方向急需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也是学生最直接的本专业就业行业。学校不应为了管理方便,把学生全都送往酒店实习,给学生造成专业就业只能是酒店的错觉。最后,应切实加强景区相关内容的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活动包括景区职业技能培训、模拟训练、讲演比赛、服务大赛、读书讨论会、创新大赛、毕业论文等,活动能够践行专业,让学生在校园里就感受到浓浓的专业氛围,并得到实景训练,达到全面热爱、了解专业和去向的目标,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业择业观。

(二)从学生角度

学生始终是就业大潮中的主体,合理地选择职业发展道路依赖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大学生在选择职业和岗位时应把理想与实际、技能与兴趣结合起来。首先,要从主观上增强对旅游业的认同,改变对景区就业不是很乐观的态度。旅游景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对客户服务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如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人际交流沟通技巧等。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管理者大部分是大专、中专文化程度,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管理者,弥补这一领域的人才缺口。其次,应转变择业观念,培养对本专业的热爱,景区就业是表现对旅游这一行业热爱的理想选择之一。从学生角度加强景区就业意愿主要在于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就业心理的调整。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例7

会计专业,人才通道拥挤

据了解,很多中国学生留学澳大利亚都会选择商科专业,包括会计类专业、银行、金融等。由于会计专业一直以来都是澳大利亚移民紧缺专业,并且澳大利亚很多高校专门为没有会计教育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设置了相应的研究生课程,没有严格的专业背景要求,使得近年来赴澳大利亚攻读会计专业的人数激增,导致澳大利亚会计专业的人才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很难再找到跟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建议大家,在选择专业时一定不要扎堆,而是要将未来国内和澳洲,乃至亚太地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供需关系作为参考依据进行衡量选择。

当然,在商科领域中,也有很多专业可供选择,例如保险精算学、酒店管理、电子商务、创新管理、公司法务、税务、金融分析或者项目管理等。这些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当不错的。

专才专业,就业有优势

所谓的通才专业和专才专业都是相对而言的,以会计专业为例,会计专业往往被认为是通才专业,因为所学的内容涉及会计领域的方方面面;而税务会计、金融分析、保险精算学等则被认为是专才专业,因为是会计专业的细化和深化。这些专业往往要求有相关的教育背景。

很多家长和学生担心选择专才专业就业面比较窄,只局限于某个行业的某个领域;并且专才专业的所学内容往往比较复杂,很难学会。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专才专业选择的人少也就意味着竞争较通才专业要小很多,就业机会却多很多。专才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使你具备从事某职业的专业资格,因此在就业的时候,你的目的性十分明确。

5大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工程类专业

中国的工业刚刚发展了一半,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相应的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就很多,比如土木工程类人才、电子工程、化工工程、食品工程、矿业工程类人才等。

旅游、酒店管理专业

澳大利亚拥有一流的旅游管理学院,教育品质国际公认,去澳大利亚学旅游课程性价比非常高。

一些优质大学的旅游学院在课程中都安排了较长时间的带薪实习机会。近年来,随着澳大利亚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上海世博会的即将举办,国内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增加,该专业人才在中国和澳大利亚都将被看好。

IT专业

目前IT行业的职位空缺相应增长。宏观经济条件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都使得人们对IT业进行大额投资充满信心。这一行业的多个部门再次出现人力短缺。受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的影响,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该专业逐步恢复几年前的热情。

护理专业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显现,护士短缺呈现全球性危机。很多国家都在积极从国外引进护士,以解决本国的护士急缺,澳大利亚也是如此。在世界范围内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护理从过去的底层职业一跃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给中国很多护校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留学机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赴澳攻读护理专业基本限于在国内已经有护理背景,受过专业学习或训练的学生。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例8

基金项目:2012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SKL-2012-2479);郑州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SK1015)

作者简介:孙青丽(1979-),女,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景观设计教学与植物造景研究,(E-mail)。

摘要: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一批优秀的景观设计人才。目前,河南景观设计人才培养还存在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团队建设相对薄弱、实践环节偏少等问题。因此,培养面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河南景观设计人才尚需从优化培养方案、突出地域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景观设计;人才培养;风景园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37-06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

2011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颁发,标志着中原经济区从谋划、造势阶段开始转向正式建设阶段[1]。从中部崛起到中原城市群,再到中原经济区建设,国家政策越来越有利于中部地区发展。河南自古处于九州之中,改革开放尤其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

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表明,城市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规划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规划好才能建设好、管理好。规划需要人才,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由此可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需要研究河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特别是郑州都市区“两核六城十组团”发展建设需要更多的规划设计、城市建设人才。

所谓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核心就是以不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划定了河南省景观设计的标准和红线,同时,也对河南省的景观设计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景观设计人才培养应重新定位,景观设计的学科建设也应重新确定,从而保证新的培养方案和学科设置能源源不断地输出符合中原经济区建设所需的景观设计人才。

二、河南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状况

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简称LA)专业自奥姆斯特德1900年在美国哈佛创立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景观在中国的发展如果从园林这个概念算起,历史则更为悠久。中国部分高校于2004年开始招收景观学本科生,同年12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承认景观设计师的职业地位。最新(2012年9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学等专业并入风景园林,划归在建筑类之下,可以授予工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不论名称之争,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旨在培养从事外部环境建设的专业人才。

河南高校较多专业设置的课程和景观专业知识体系相同或相近。比如理工类院校的建筑、城市规划等专业和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下的环境艺术方向和景观设计方向,以及综合性院校的地理学、旅游规划等专业也都开设了相关课程。此外,也有培训机构如河南园林网培训中心进行相关培训,目标定位培养园林景观行业高级实践性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需求大量此行业人才。据统计,到2005年为止,园林行业从业人员达500多万,而受过园林专业教育的从业人员只占3.5%[2]。由此可见,景观人才的培养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就业形势良好。

三、 河南景观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景观人才培养供不应求,但行业内对人才求贤若渴和毕业生无法就业的尴尬局面依然存在。人才供求矛盾反映出人才培养过程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完善。

(一)景观设计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景观设计是研究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高效、健康、安全、舒适的环境科学和艺术,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自奥姆斯特德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发展至今,美国现代景观设计教学形成了社会、生态与艺术三位一体的模式,注重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3]。

目前景观教育主要分布在建筑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中,各高校设置各自学科时以相近专业作基础,依托相关学科而建,以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其教学体系均不能反映景观的全部,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难以全面胜任景观规划设计工作,远未达到作为人居环境主要规划设计者和创造者的景观规划设计师要求。据笔者调查所知,河南省各高校培养方案中专业(或方向)培养目标对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针对性不够明确。

(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2004年12月,建设部人事教育司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校景观学专业教学研讨会,审定本科景观学专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核心课(见表1)。根据五年制景观学专业本科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课程涵盖了美术、园林、建筑、资环、地理、生态、文化、植物等内容。表1 景观学专业课程设置

实施要求提到,各院校在实施中可以根据各自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条件,形成不同的课程组合;以本方案为依据,各院校可适当调整对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具体要求,并相应调整课时数的分配及选择课程的内容。对于高校来说,调整是必要的,但是方案所规定的核心课程,按要求各院校景观学专业均应开设。但事实上,实际执行过程中相当困难,有些课程专业性很强,无相应学习背景的教师难以讲授,“因人设课”的现象依然存在。

课程开设时间将会影响学生的理解深度。很多高校是在大一开设基础课,大二开设专业基础课,大三才学习专业课,刚进入状态,大四则学生忙于考研、实习、找工作等事务,无法集中精力专注于专业学习。此种情况对深入学习专业知识较为不利。

课程衔接也是较为重要的,每门课程的先修课和后继课前后紧密相联。但部分高校存在开课顺序前后颠倒[4],这应该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学校仅开设了几门景观主干课程,专业的方向性不强,学生学习不系统,对关键问题一知半解,无法很好地胜任景观设计相关工作。

(三)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社会上对景观人才的需求量剧增,导致各高校纷纷设立相关专业,为满足教学需求,高等院校招收了大量本科生、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如此一来,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比例过大,职称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除老牌的农林院校、快速发展起来的重点高校外,能招收景观专业博士的高校很少,青年教师进修、培训、学历提升机会受限,短时间改变职称也是不可能的。甚至,在从事景观教学的队伍中,真正科班出身的景观人士都属凤毛麟角。不同专业背景的景观设计教学师资队伍是互补的团队,但缺乏核心景观专业背景的师资队伍对学生培养是绝对不利的。

(四)实践环节薄弱

景观设计是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动手能力。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性是景观学专业的基本特征,无论是传统的园林还是现代的景观学,都是通过规划、设计和建造等过程完成各种尺度的景观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5]。

学校的景观教学多偏重方案的设计,所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实际案例的设计经验。不能落实于实际施工的设计不能算好的设计,不了解施工程序、施工工艺和材料特质的设计师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6]。

景观设计的学习不能不懂工程,施工的流程、工艺必须现场学习,必须经历从图纸到成品才可以对景观设计认知更深刻。很多情况是即使到了大四上学期,学生还不得不坐在教室学重要的专业课,同时应付考研、实习等问题。大四下学期实习的同时还面临迫在眉睫的毕业设计。缺乏实践实习,造成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设计知识无法迅速有效地应用于实际,而必须在工作中重新摸索学习。

四、河南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途径

(一)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培养方案的优化是景观人才培养的基础。在目前开展风景园林教育的各类高校中,很少有能做到涵盖全部内容,但却在统一核心课程的趋势下,又分别针对自身优势,产生了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对于培养多层次的景观学专门人才非常有益[5]。文章以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景观培养方案为例进行探讨。

景观设计目前是艺术设计专业下设的研究方向之一。该方向前身是装饰艺术设计,2003年改为景观设计方向,2011年与土木建筑学院联合招收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景观规划设计硕士研究生。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景观人才,人才培养方案每两年修订一次。在最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较之前有较多变动(见表2,表3)。表2 景观各类课程结构比例表

表2为景观设计方向的各类课程结构比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实践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是指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及技术技能类课程,全校各专业均要学习。学科平台课程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基础课,在此基础上各方向拟定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各类课程的总学分数为167分。由表可知,专业实践类课程学分比例15.27%,专业平台课程(24.85%),二者合计40.12%。学科平台课程占到31.74%,相对来讲,学科平台课程过多,专业实践类课程偏少。和学生交流后发现,学科平台课程在教学中对学生专业学习未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是由比较复杂的原因造成的,非一己之力可以改变,但应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景观课程教学的发展。

2012年9月,教育部将风景园林单列为一个专业,可以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申报新专业的工作正在进行,这是一个契机,结合新专业的申报,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在拟定中。

表3 各学期开设课程 注:通识教育课程未包括,课程排序不反映上课前后,未区别必修与选修课,实习课程未单列。

新培养方案中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较大的变动体现在将部分专业课从第七学期提到第六学期,第七学期新增了专业设计。将原来第八学期的毕业实习提到第七学期,便于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积累就业经验。第八学期的专业设计竞赛是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参加一次与专业相关的竞赛,这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参照。

总体来看,课程设置基本涵盖了景观设计的核心课程,未开设景观资源学、近现代景观史、景观设计初步课程,后两门课程的内容在其他课程教学中会涉及。作为设计艺术学院,偏重对艺术和审美的培养,欠缺资源保护、城市规划方面的内容。

根据以上分析,在保证课程教学稳定性的基础上,参照表1,对风景园林专业成立以后的课程设置有如下建议,具体详见表4。

表4 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课程设置将艺术类课程压缩,融入了资源、城市规划的内容,增加了城市规划概论、景观资源学、城市社会学、游憩学、风景区规划设计、3S技术应用、政策与法规等课程,符合“艺术修养、设计主导、理论贯穿、技术支撑”的培养方针(图1)。

图1 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以上是根据景观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成立风景园林专业后的课程优化提议,河南其他高校由于办学条件不同,人才培养方案应建立在时展和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应根据教学实践不断优化调整。

(二)专业教育中注入地域特色内容

如何培养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各地方院校教育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这是因为地方院校以其人才培养和研究实践,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5]。在上述课程体系中,地域特色的内容已有所体现,如郭亮风景旅游点的色彩与审美实习基地。地域文化研究、自然与人文景观考察、景观资源学等可以重点讲述河南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将河南的古都文化、武术文化、姓氏寻根文化、酒文化等内容融入教学,选择康百万庄园、洛阳、开封等省内有特色之处作为实习基地。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教学是以中原地区的植物为研究对象,强调乡土植物的应用。景观工程与技术可以融入地方材料应用的内容。在其他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优秀设计案例能增加对设计课题的理解。此外,课程作业的项目设计应以地方应用为目标,强调设计的文化性。

除课程教学外,通过主题讲座如“中原文化行”“河南城市发展沿革”“河南民居特色”“中原民间传统工艺”等增加学生对河南的了解,加强认同感,培养热爱之情。主题讲座可以聘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主讲,也可以作为课题交给学生讲解,在学生中间相互交流,增进认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组织学生观看《河之南》等视频资料,也是有效可行的途径。

(三)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人才培养的根本在教育,关键在教师。高校教师对专业人才培养起直接作用,专业素养深厚和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学业和生活产生影响。针对现今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内建”和“外引”来解决。

“内建”指在职教师通过提升学历、外出进修、企业实践等提高业务素质,有计划地培养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学校也应为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并给予有力支持。景观设计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高校教师多是从学生到教师,理论知识虽然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实践指导受限。所以,即使存在困难,也应有计划地派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师到公司进行实践锻炼。假以时日,青年教师必定可以成为景观设计教学的中坚力量。师资队伍的“内建”也包括综合衡量在职教师的专业背景,根据景观设计教学的需要,按计划引进特定专业的人才,构建多专业背景的互补团队,避免教师专业“扎堆”。

“外引”有多种途径,聘请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座,或聘为“客座教授”、“特聘教授”。“与大师对话”有助于为师生确立目标,指明方向。同时,必须突破职称限制,聘请有经验的工程项目经理来校代课,这种基于经验的教学可以帮学生在今后的就业工作中少走弯路。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多样化是指传授知识和考核的形式多样,不限于讲解、引导启发、讨论等形式。景观设计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和设计实践课,理论课采用课堂集体讲授的方式,设计实践课则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导师制或工作室制比较符合该专业的教学特点。导师制是指由某一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工作室的组建可以是由负责人召集一批相同研究领域、具有一定梯队的团队来完成。对学生公布导师或工作室的研究方向,提出所需具备的基础知识,由师生互选确定分配方案。选定后由导师或工作室对学生负责,除安排统一上课外,其他时间要在工作室或导师指导下进行专业学习,根据需要参与项目,加强实践训练。

现场教学在景观设计教学中也多有应用。如植物课程,前期学完基础理论后必须进行现场教学,识别植物。景观设计理论的学习都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如景观工程与技术,必须到施工现场去认识各种材料、施工工艺和流程,了解施工对设计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画出好看的方案。

考核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在应用中要有区别地对待,针对设计实践课的考核形式不宜采用考试,应对学生作品统一要求,由两三位教师组成评委进行点评、总结。课程结束后,举办作业展。这种注重成果展示的方式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如每年均有毕业设计汇展,是大学四年的学结,也为低年级学生指明方向。

(五)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负有教会学生学习的责任。景观设计是比较复杂的学科,学生不仅要修够学分,也必须学会自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唯此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景观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包括对景观设计课题进行分析研究,以创新的设计思维构思方案,有效的设计表达,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除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参加各种竞赛。每年举办“创意风”晚会、“舞台美术设计”大赛、“创意风尚”摄影大赛、年度艺术作品展评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对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促进学生才艺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针对学生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提出低年级学生必须进行认知实践,高年级学生必须进行专业实践,充分发挥假期在学生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作为一项硬任务,学生必须提前安排,充分利用假期,让假期成为完善自我的一个“充电”过程。

五、结语

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为提升景观设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为河南建设贡献景观设计人才,今后仍需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反思,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董爱华.跨国公司本土化需求下中原经济区开放型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3):96-98.

[2]陆立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园林工程技术人才[J].河南科技,2008(3):24-25.

[3]徐进.关于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探讨[J].装饰,2005(4):117-118.

[4]黄鹄.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8):73-75.

[5]任震,徐晓蕾,王洁宁,张吉祥.建筑类院校景观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3):312-316.

[6]张继之.对高等教育中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学大众,2009(3):130-131.

Cultiv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al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construction

SUN Qingli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例9

从实质上来说,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主要是为了培养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人才,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而在新工科背景下,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开始面临着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可以促进信息工程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充分地适应信息工程教育的新形势,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新时代信息工程技术人才,那么高校也需要积极地创新当前的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一、当前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还比较滞后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某些高校的信息工程专业教育依旧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信息工程专业的教育理念还比较滞后。而这,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一,在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依旧在以知识为主导,而不是以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导。其二,在某些高校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导向、以质量的持续改进为关键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还没有贯彻、落实到位。其三,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科学素养等内容还没有完全地融入到实际的培养过程当中。

(二)培养机制比较落后在时代大力发展的过程中,整个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在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各高校也需要立足社会需求和行业前景来培养出创新型的复合人才。因此,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也需要根据这一点来进行改进。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某些高校的信息工程教育结构却还存在着很多的知识壁垒。在培养机制方面,也缺乏契合当下产业需求的培养平台和机制。

(三)培养模式不完善这些年来,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之下,各个行业的工作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而在教育行业中,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也使得教育、学习、资源共享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讲述性教学,也无法满足当前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信息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了。若是没有及时进行改进,也很难适应新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二、新工科背景下信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一)积极地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新工科的背景下,要想培养信息工程创新型人才,那么高校首先就应该积极地构建起以“学生中心、目标导向、持续改进”为核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实现因材施教,充分地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旨在能够突出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另外,在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还应该强调学生对新工科学科专业的了解,并且强化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识,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专业的认知和兴趣,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另外,还应该充分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来增强学生的“向学力”,以此来使得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可以实现深度融合。

(二)积极地改革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工科背景下,针对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应该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以此来强化信息工程专业与行业发展需求的对接,并且根据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构建面向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准确地把握和更新经济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从而准确地确定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方向。而这,也是新工科建设过程中的一种常态性和前瞻性工作。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将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创新与学生成长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融合起来,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融合起来,将信息工程素质与人文素质融合起来,以此来构建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以此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信息工程实践能力。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例10

1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建筑业分为“狭义建筑业”和“广义建筑业”,狭义建筑业主要包括建筑产品的生产(即施工)活动,广义的建筑业则涵盖了建筑产品的生产以及与建筑生产有关的所有的服务内容,包括规划、勘察、设计、建筑材料与成品及半成品的生产、施工及安装,建成环境的运营、维护及管理,以及相关的咨询和中介服务等等,反映了建筑业整个经济活动空间。文中所谈的建筑业是狭义建筑业。其实,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可避免地具有宏观经济形势相关性和政策敏感性,这决定了建筑企业在制定战略的时候,会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动态及各项经济指标。各项数据表明,未来几年里——建筑业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为10.9%,全年增幅预计不低于10%。而且,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工业生产、建筑、零售销售等基本面情况总体保持良好,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未来几年继续快速增长的潜力很强。据专家预测,截至2015年的未来几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有望超过官方制定的7.5%的目标。根据我国未来固定资产投资的状况,对未来建筑行业需求总量做出的预测是:到2015年,建筑业总产值(营业额)预计将超过90000亿元,年均增长7%,建筑业增加值将达到15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左右。具体说来,未来建筑业热点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铁路建设。“十二五”期间将是中国大规模铁路建设时期,铁路部门计划续转和新安排建设项目达200多个,其中客运专线项目28个,建设总投资12500亿元人民币。今年作为“十二五”的第二年,铁路建设已经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局面。据了解,去年上半年我国完成铁路基本建设投资621.9亿元,同比增长1.9倍。其中铁路基建大中型项目完成投资613.64亿元,同比增长2倍。可以预见,我国铁路新一轮大规模建设即将展开,随着铁路投资的放开,以及参与铁路建设项目资质限制的松动,铁路建设市场将成为建筑企业另一个充满机遇的细分行业市场。

公路建设。按照交通部已经确定的公路水路交通发展2020年以前的具体目标和本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公路基本形成由国道主干线和国家重点公路组成的骨架公路网,建成东、中部地区高速公路网和西部地区八条省际间公路通道,45个公路主枢纽和96个国家公路枢纽;到2015年,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20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万多公里;到202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250多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7万公里以上。因此,未来10-20年,应是我国路桥建设持续、稳定发展的时期。

城市建设。首先,从城市化率来看,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只有31%,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根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中国人口增长的综合分析,可以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60%左右,这意味着城市化率每年需提高约1.5个百分点。其次,从我国城市的功能分区看,我国目前很多城市的功能分区并不合理,为了使城市土地价值最大化,必将对功能区重新划分,而这将导致现在很大一批城市住房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很多需要配套和重建。

房地产。近两年,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投资增速过猛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过热的购房需求有所降温,但从投资总量上看,房地产市场的建设需求仍是建筑行业企业应重点关注的细分行业市场之一。参照我们过去二十余年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以及住房改造速度,202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可能达到35平方米,即平均每户现有城镇居民还要增加10平方米多。因此,可以大胆断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尽管房地产商可能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但房地产业将处于稳定发展的黄金时期。

除了上述种种之外,高速的经济增长态势及“十二五”期间国家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还会更多建筑市场热点,例如冶金、化工、电子工程等等。未来几年,施工企业将会在建筑大舞台上一展英姿,大显身手。

建筑业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从业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 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就业前景

在选择专业时,一些家长和考生认为“学建筑出来就是当小工”,这类想法实际是一种误区。

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的毕业生大都去了工程技术岗位。对于专科(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就业一般是从基层干起,做具体的技术工作。建筑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是各类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监理公司和市政建设企业。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的岗位很多,如施工、预算、资料、安全、质量检测等。

建筑业、房地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使建筑类专业毕业生成为高校应届求职大军中的宠儿。在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建筑类专业毕业生仍然十分走俏,需求量在各类专业中名列前茅。特别是,今年,在国家政策的调控下,建筑业仍呈现出繁荣景象。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2012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在2012年上半年(截止到3月份),就有包括烟台建设集团、荣成建设集团、德信建筑有限公司等120余家企业到校索要建筑类各种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岗位900余个。毕业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2.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今后十五年,山东省建筑及房地产行业对建筑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平均需求以每年60%以上的速度增加,人才缺口达40%以上,目前烟台地区的施工企业技术员缺口率达到70%。为此,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就业方向为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岗位为施工员(核心岗位)、质检员、安全员和资料员等。

2.2 工程造价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造价工作人员的市场需求量大,相对工作环境舒适,收入较丰厚(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年收入已经达到5万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白领人士,就业前景好。就业方向为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咨询公司、招标机构、房地产开发公司、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等,本专业毕业生从事工程预结算编制、工程造价招投标、工程审计、工程监理经及工程造价管理相关软件的开发应用等工作。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例11

1.高校园林专业就业现状

1.1就业前景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张,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危险,园林专业的毕业生也不能例外。当前我国园林方面的工作不完整,国家签发的注册证书也有欠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但除此之外,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恶劣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加强园林的绿化,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另外,随着城镇化进度的加快,城市建筑物的密集建设增加了柏油路和水泥路的面积,减少了土壤和植被的面积,从而使城市热岛效应加剧。这些方面则要求我们要重视园林绿化的发展,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居住环境的建设,对住宅区、公园的绿化景观要求也越高,这就需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来进行设计和管理。

1.2就业范围

高校园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主要是在各相关单位从事城市绿地系统、各类公园、风景区、工矿区、庭院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以及园林植物的繁育、花卉生产等的教学研究工作。

1.2.1各省市园林局等行政或行业主管部门

随着城市建设加快步伐,在众多的城市改造、道路拓宽、广场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绿化景观设计,因而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主要从事城市内部公园、道路、单位、社区等绿化设计。

1.2.2房地产开发企业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化及生态环境成为新追求,各地房地产的升温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园林类专业毕业生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主要工作为居民区环境设计、小区植物栽培养护等。

1.2.3园林类教学、科研机构等

从事园林教育、研究类工作。

2.园林专业教学针对就业问题的调整

虽然园林专业就业前景良好,但由于专业的限制,毕业生需要同时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学校要重视园林专业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研究。园林专业要有自己的适合本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制定的过程中针对地域性、学校办学基础以及师资等方面进行专业发展定位。

2.1注重课程设置改革

园林专业是融合了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涉及面比较广。学生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多涉猎一些其他诸如规划、建筑。环境、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重视课程内容的衔接及新的理论知识的更新,将园林专业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等。比如《植物造景》《园林工程和技术》《设计表达》等课程,应该结合理论来强化课程内容,总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同时还要注重课程反馈,主要由教师主持,以批改后的作业为内容来进行,指出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需要注意和改进的问题并让学生提交书面改进报告。

2.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园林专业不仅中理论,更重实践。现阶段高校的园林专业教学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为了培养园林专业方面的综合性人才,就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实践教学。首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等,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是案例教学,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接触设计流程和设计程度;第三是现场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亲身体验设计与土地的关系。尤其在《园林工程》《植物造景》等实践性质比较强的课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亲自参与施工和设计,没有条件的也要尽可能的创造以校外实践基地或者校内教学园地来进行实践教学。

2.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首先,要转变专业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人才培养思路,树立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开拓就业创业视角,把单独的专业就业方向扩展到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其次,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的培养,教师可以针对所任教学科的特点,选择园林行业的某个方面作为创业技能进行重点培训。第三,可以允分把校内资源作为创业教育的平台。这样学生既可以通过勤工助学培养自立自强的创业能力、艰苦奋斗创业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可以增加创业体验,熟悉社会环境,学会社会交往。最后,把创业教育纳入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学校的总体安排,制定详细的创业培养计划,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2.4注重素质教育

增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土地、热爱土地。具体做法是首先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社团活动,增加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第二开设专业讲座,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进行学术报告,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前沿动态;第三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部分是通过自愿或者学校指派的方式进行。在这个活动中通过记录、图片等形式来了解生态、植物、气候等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独立的实践体验;第四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的专业竞赛,建立相关的奖励机制用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与参与热情,用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

3.结语

我国园林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但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标志与结晶,而且还对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虽然目前国内对园林专业的人才还是很紧缺,但是高校的园林专业大多重理论轻实践,各高校教学基础设施和园林专业实践场地方面的缺乏导致了毕业生良莠不齐。针对这些情况,学校领导要予以重视,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对园林专业实践需要场地的经费投入等。(作者单位:贵阳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凡,车震宇.风景园林教育特色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1(12):215-217.

[2] 高崎,杨西阁,王昊,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5):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