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0 14:40:03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例1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048-02

一、开发海洋经济的重大现实意义

21世纪是人类挑战海洋的新世纪。今后10年至50年,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发达国家的目光将从太空转向海洋,海洋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

1.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资源宝库。人类社会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海洋进军,国际海洋竞争日趋激烈。美国提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后的开辟疆域”,未来50年要从外层空间转向海洋。加拿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占领国际市场。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英国把发展海洋科学作为迎接跨世纪的一次革命。澳大利亚在今后10~15年内要强化海洋基础知识普及,加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国际海洋竞争主要表现:发现、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勘探开发新的海洋矿产资源源;获取更多的海洋食品;加速海洋新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安全、便捷的海上航线与运输方式。

2.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前景看好。目前,全球现代海洋产业总值达1万亿美元。世界四大海洋支柱产业已经形成,发展前景看好。一是海洋石油工业。全球海上石油探明储量为200亿吨以上,天然气储量80万亿立方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海上石油勘察与开发,投入开发的经费每年达850亿美元。2000年海上石油产量约13亿吨,占世界油气总产量40%,产值约3000亿美元。21世纪中叶海洋油气产量将超过陆地油气产量。二是滨海旅游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滨海旅游业收入占全球旅游业总收入的1/2,约为2500亿美元,比10年前增加了3倍;1998年全世界40大旅游目的地中有37个是沿海国家或地区;沿海37个国家的旅游总收入达3572.8亿美元,占全球旅游总收入的81%。三是现代海洋渔业。传统的海洋捕捞业已发展为捕、养、加并举的工业化渔业生产。近10年来,全世界海洋渔业产量每年达8500多万吨,产值约2000亿美元。四是海洋交通运输业。全世界较大海港2000多个,国际货运的90%以上通过海上运输完成,1998年世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约为1.5亿标准箱,海运收入1500亿美元。

3.人口趋海移动趋势加速。目前,6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区,有预测认为,到2020年,世界3/4的人口将居住在沿海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城市的密集区。这一地带占14.2%的国土面积,却分布有44.74%的城市数和51.44%的城市人口,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带;东部沿海地带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人口分别占全国的59.81%和47.44%。研究预测表明,到2020年或21世纪中叶,我国60%的人口将居住在沿海地区。

未来50年,世界性、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我国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和基础,争取10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成世界级海洋经济大国甚至强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二、开发海洋济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使商品、资本、知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经济发展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组合和优化配置,以至于国家和地区经济越来越多地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形成了相互依赖和影响的经济关系。

1.海洋开发利用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要求必然打破地区和国别封锁,真正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全球流动及合理配置。而海洋的开发利用正是实现这一沟通的桥梁,是对外开放的主要载体。

2.率先发展起来的国家,依海洋而发达富有。世界上多数沿海国家和地区由于濒临海洋而形成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合经济社会发展,使他们率先成为发达地区。我国发展较快和率先富裕起来的城市和地区集中体现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

海洋经济已成为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已经成为沿海国家的共识。很多沿海国家把发展海洋经济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出台了各具特色的海洋开发计划,不断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力争使海洋经济成为国家经济中发展较快的一个领域,形成经济的增长极。

三、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实施海洋开发。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快速与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要节能降耗,另一方面要寻找新的资源。而我国所管辖的海域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加大海洋开发力度,能极大地解放海洋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开发海洋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加快海洋地区的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的步伐,率先实现现代化。我国有5亿多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区,并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实现海洋开发战略,有助于改善沿海地区居民生存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人们从发展海洋经济中长期受益。

3.我国海洋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成逐年提高的趋势。1980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80亿元;1990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为438亿元;1995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为2460亿元;1997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为2095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这说明,我国海洋产业产值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提高。

4.实施海洋开发有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开发,不仅仅只是一种开发能力,它也是提升、保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海上综合能力的体现。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出海通道和海洋国土安全。实施海洋开发,建设海洋强国,是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保证。

四、海洋经济的开发方向和开发领域

1.海洋新的可开发资源不断发现。近10年来,海洋科技突飞猛进,新的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不断发现,海洋已成为巨量财富源泉,为解决困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两大问题展现了新的曙光。一是以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储量巨大。二是海洋新药物资源庞大。三是提取和开发利用深海基因资源前景广阔。据统计,深海基因资源的市场潜力年达30亿美元。四是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前景可观。随着海水淡化成本的大幅下降,世界海水淡化市场一直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标志着全面开发利用海洋、保护海洋为基本特征的“海洋世纪”的到来。

2.目前海洋经济开发领域主要是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油气业。“九五”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一直保持在年均两位数的快速增长。“九五”期间海洋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年均15.7%。其中海洋渔业经济总量仍高居首位,占总产值的51%,年均增长18%;海洋交通货物运输业稳定增长,占海洋经济总量的18%,居第二位;海洋油气业异军突起,占海洋经济总量16%,居第三位,年均增长高达32.3%;海洋旅游业持续发展,占海洋经济总量的15%,居第四位。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例2

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拥有世界最广阔的农业资源,因此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显露出许多问题,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其中之一。如何选择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道路,如何合理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是必须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何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都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合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

1.农业经济概述及我国农业经济现状

1.1农业经济概述 农业经济又叫劳动经济,也就是指通过劳动开发农业资源,创造财富,发展经济的模式。到现在人类的农业经济已经持续了几千年。在人类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工具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几千年来,农业的重要地位一直未发生改变,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每个国家所重视的民生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得人们认识到只有进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保证人类的生存空间,否则自然资源用尽的时候人类也就无法生存。提到农业经济,很多人就会想到“管理”“制度”这些词语,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农业技术是推动农业快速发展的两个重要力量。许多国家都针对本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制定了相关的农业管理制度,不断调整农业结构,推动本国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1.2我国农业经济现状 在我国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中,生产工具以及种植技术都是在不断的进步,人们发明各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工具和技巧,主要是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唐朝时期,中国的农业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但是,之后便逐渐减缓了发展的速度,技术也开始停滞不前,农业经济发展到高峰之后也出现了很长时间的停顿期,这也使得传统农业经济的结构长期存在与社会的发展中。总之,传统农业经济因其自身的生产效率的限制以及较低的经济收益,使得其不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只有进一步改革和创新,踢掉传统农业经济的包袱,过渡到现代农业经济时期才能够唤醒经济发展的活力。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已经发展了半个世纪,经验比较丰富。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和弊端,经历了许多成功与失败。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已经成功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型。现代农业经济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加速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农业改造,现代生产力已经逐渐取代创痛的生产要素,劳动者的素质也大大提高,农业管理系统也日臻完善。生产效率和经济利益的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1.3我国实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2以上。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已经进行了多次农业经济结构,在农业资源和环境改善上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实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1)我国的实际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载体,而我国的“三农”问题十分严重,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仍旧存在资源消耗多、污染多、收益少的状况。我国的农业资源是有限的,承受的压力也是有限的,如果不转变农业经济模式,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阻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2)为了实现国民收入的增加,农业产值的增加,实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必须的。国内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副产品加工系统不够完善,初级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使得农产品价值降低,导致农民的收入减少。实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深加工和副产品加工产业链,减少农产品的浪费,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同时能够减少副产品对环境的污染,顺利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我国农业的生产现状促使我国实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化肥、农药、饲料等科技制品在农业中使用,使得农业生产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加重,如果不及时采取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我们的生存环境就会遭到更大的破坏。4)国际农业经济发展战略促使我国实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产品出口需要受到别国的贸易壁垒限制。由于国内农业生产的生态和安全意识淡薄,农产品的安全指标不够高,导致我国的农产品难以打开国际市场,难以取得有效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5)实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很容易受到破坏,农业与自然环境最为贴近,人类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很容易会对自然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因此,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

2.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与面临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一个战略的眼光来对待。到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合理的解决。1)我国是农业大国,而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速度却很缓慢。长期以来,我国采取利用农业补偿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战略,使得大量的农业资金流入工业和城市中,农民收入普遍低于工人及城市人群的收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阻碍了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2)相比较一些国外的城市,我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一方面由于我国科技水品与发达国家相差较远,农业机械效率普遍低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由于农村长期收入较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综合素质低,难以保证农产品的综合指标;还有就是农产品的信息比较闭塞,不能够及时根据市场信息调整农产品的种植结构。这些因素都最终导致农民收入无法提高,农村经济落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结果。3)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巨大。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民的数倍甚至数10倍,导致生活水平差距巨大,许多农村农民难以解决温饱问题。大量农民和受教育青年离开农村,在城市里另谋生路。农村土地资源缺少农民种植导致我国农产品数量急剧减少,农业结构遭到破坏。4)我国普遍的一个现象是缺乏生态保护意识。我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森林面积减少、水资源污染严重的现象,生态问题十分严重。这些问题带来的自然灾害也是层出不群的,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若干年后,我们的生存环境将会受到严重威胁,农业生产也将无法进行。5)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缺乏竞争力。我国农业规模较大,但是基本属于零散种植,缺乏规模化管理,农产品科技含量也不高,各项指标也难以达到国际标准。因此,规模化种植和高价值农作物的集中种植迫在眉睫。有了高价值农作物的生产和销售,再辅助以规模化的生产,相信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会越走越好。

3.如何顺利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顺利的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农业的进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关于如何顺利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需要重视国内农业科技力量的研究和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引进一些国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种植技术以及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的经济收益,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的问题。2)要对农村采取更多的优惠政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鼓励农民种地,加速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业经济与农村经济和谐发展。3)加强我国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对于有限的农业资源进行宏观调控和严格控制,禁止盲目增加农业经济收入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大力度治理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环境问题,实施退耕还林等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措施。在农村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及其副产品的回收再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能够减少环境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4)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成立农业合作社,形成农业产业化种植。一方面引入先进的农业生产机械和种植技术进行统一管理和统一经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引进有价值的经济作物,统一种植,增加经济收入。形成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提高竞争力。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例3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贫乏,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国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低于严重缺水线,有七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60 M3,全国农村有2000多万人饮水困难,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于水资源综合利用应充分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运用综合保障措施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

一、

我国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1、

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加剧制约经济发展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2200M3,人均水资源居世界第119位,世界人均水资源8800 M3,是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被列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据专家预言, 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2030年我国人口达16亿,水资源缺口400~500亿M3,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大,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显现,造成工业生产停滞、城市供水限时、、、、、据统计:8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236座,缺水量1200万M3/d,9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300座,缺水量1600万M3/d,200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450座,缺水量2000万M3/d。加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业人口约占70%,而在广大农村节约用水观念普遍不强,农业用水利用率相当低,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型干旱导致广大农村农作物减产绝收、农村饮水困难、农民收入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是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桎梏。

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

我国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经济发展组合状况不理想,我国降雨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降雨量南方比较充沛,年平均降雨超过1000mm,而北方内陆地区降雨量少,年平均降雨量少于400 mm,这种降雨分布的区域性差异导致水资源分布南北不均衡,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但水资源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量仅占19%,其中西北内陆河地区资源性缺水更严重,这种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

我国降雨受典型季风气候影响,全年降雨在年内时间分布极不平衡,降雨呈明显的季节性,其中70~80%降雨集中在汛期的6、7、8月内,汛期降雨强度大、雨量太过集中,往往地表径流汇聚而引发洪涝灾害,当降雨集中的汛期过后,工农业用水量依然巨大,因水量大部份都集中在了汛期,水资源集中期偏离农业用水集中期,水资源供需矛盾显现,季节性缺水严重,降雨的季节性造成灾害的季节性,大洪之后又遇大旱,汛期抗洪汛后抗旱,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3、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

我国目前水资源的开发极不合理,局部流域内上游不顾下游,左岸不顾右岸,拦河修坝截流,在上游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在上下游,左右岸分配利用不合理,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流域之间,水资源丰富的流域,用水浪费严重,水利用率低,而在水资源贫乏的流域却是河流断水,水库干涸,无水可用,连最基本的生态环境用水都无法保障,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建议国家加强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保证水资源在流域内、流域之间的合理配置,综合考虑流域内、流域之间的用水需求,科学配置、合理调度,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

污染严重形成水质性缺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加大,近年来全国污水排放量达600亿T,其中绝大部分未作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全国700多条河流中,有近50河段水域污染严重,水污染严重形成水质性缺水,生活水资源总量因河湖水源污染而不断减少。

5、

各种用水需求不合理,导致生态破坏

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区由于长时间的持续干旱,用水相当紧张,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生态环境用水濒临枯绝,如果这样无休止的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不合理的配置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比例,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少、自然绿洲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目前我国沙化面积已扩展到174.3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8.2%,而且年扩展速度呈增加的趋势,由20世纪70年代的1560 KM2增加到90年代末的3436 KM2。

目前我国有些缺水区,为了保证当地的生产、生活需要,对地下水开采过度,全国超采地下水约74亿M3,形成了160多个地下水超采区,导致地下水位降低海水倒灌,地面下沉,地下水盐碱化严重。 二、

科学合理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

我国水资源贫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总量也在不断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曾加剧趋势,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势在必行,只有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即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对水资源的开发应立足长远,不仅要为当前经济发展服务,还应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不能对水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应充份考虑子孙后代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我们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物资产品才会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才会不断增强,因而我们应大力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经济发展并非速度越快越好,应控制好这个度,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超过水资源的的承载力,水资源开发过度必将导致生态系统造受破坏,经济发展会出大问题,经济发展会倒退,会出现回过头来搞治理,因而经济发展速度一定要合理,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3、协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我们应积极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育目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能制约经济发展,科学协调好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三、 综合保障措施

我国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科学规划、合理应用,采取综合措施充分缓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关系,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有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

1、行政措施

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行政手段来合理引导,调整国家工农业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健全适合我国水资源现状的产业结构模式,我国目前单位产值工业耗水少于农业耗水,国家可以适当提高工业比重,在经济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降低水资源需求总量,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同时对于工业、农业结构内部进行产业转化,鼓励农民向节水型农业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渔业、林业、牧业等低耗水型农业,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对工业企业中高耗水低产出,强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工业项目进行政审批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环境生态效益,科学分析当地的水资源情况,对于超过水资源承载力的项目不充许上马,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实现水资源供需的总体平衡。

2、法律措施

在全国范围内加强《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积极参予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依靠法制节水,节约宝贵的水资源,但目前我国对水资源管理法律体系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依法治水必须以法律为基础,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3、工程措施

我国降雨因分的的区域性,致使地区之间水资源不平衡,相对而言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贫泛,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农业干旱性缺水、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超采,水资源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了从根本上缓和我国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兴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必须的(如:南水北调工程),以缓和北方地区的资源性缺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南北地区经济同时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降雨在时间上分布上极不衡,呈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缺水严重,在降雨集中期因降雨强度大,降雨太过集中往往引发洪涝灾害,降雨集中期过后由于雨量希少而引起旱灾,为缓解这种季节性旱灾,应在流域内兴建小型灌溉工程,在降雨集中期蓄水用于降雨集中期过后灌溉之用,除水害兴水利,同时还可以结合发电、养殖开展多种经营,活跃地方经济。

4、技术措施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例4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的林业发展是和谐社会、稳定政治、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的象征,因此,我们要重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变过去传统的将自然资源以及环境资源作为代价的粗放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不合理的林业经济结构,进而促进我国林业经济和谐发展,提升我国的国民经济。

1、我国林业产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的森林总面积,仅仅占到世界总量的3.9%,而我国的森林蓄积率仅为3%。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而人均森林蓄积量则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八分之一。而现在我国的森林资源的总体数量正呈现一种逐渐减少的趋势,森林资源的质量也在逐年降低,几十年来,森林资源的采伐较为严重,这样使得大径的树木逐渐减少,中幼树木所占的比例较大,同时人工林的树种较为单一,抗逆性较差,同时相应的灾害性病虫害较为严重。因此造成我国的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而且质量偏低,经济效益较差。森林资源是林业经济的主要来源,无疑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较低的现状对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严重的制约作用。

2、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林业资源下降,经济结构太过单一

面对全世界森林资源下降问题,我国森林资源也令人担忧,其总面积量不断下降,仅占全球总量3.9%左右,林业蓄积率已降为3%,林业资源人均量就更少,我国森林覆盖率与世界森林61.3%的覆盖率相当,并且我国树木滥伐乱砍现象较为突出,大木材的比例降低,中幼林当中,大多为人工造林,树木单一,容易出现死亡,有关我国森林状况恰处在低产期,效益低,对林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我国林业生产大多处于粗放密集生产,技术含量不高,企业的规模比较小,结构不合理与原材料浪费等问题严重,对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2.2、林业机制改革缓慢

我国林业机制改革进程慢,对林业经济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原有经济体制存在职责不明,政企不分、产经权不清楚等问题,我国政府部门在林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整个林业经济处于弱势地位,并且资金投入不足,有碍企业改造创新力的实现,林业经营模式大多处于原来经济体制模式下,竞争意识不强,致使林业资源的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生产质量有待提高。

2.3、森林资源不断下降

由于我国的森林资源乱砍滥伐现象较为严重,大量的大木材比例逐渐减少森林资源遭到了破坏,同时在幼生林中大量的森林资源为人工造林,比例能够达到28.5%,由于造林树种较为单一,因此死亡率较高(13%左右)。目前,我国的森林状况为,产期较低,同时效益较低,经济效果不理想低产期、低效益,这必然会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3、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增强林业经济活力

林业发展遵循。调研出思路、思路带规划、规划带项目、项目促投资。工作规律,社会发展不断的变化,只有体制创新,才能为林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各地区应该根据实际调研情况,组建工作小组修改或补充相应的地方规定。加强林业规划项目管理,完善规划项目管理体制,积极争取项目储备和支持,完善林业项目库建设,积极向省、市林业厅申报争取项目,争取将林业项目纳入本地区项目规划;注重林业项目前期和林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项目保障,为林业项目建设打下扎实基础;深化改革国有林业单位体制,解放林业生产力。现有的林业资源主要有公益林和商品林。作为公益林主要是政府为其提供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以各级地方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商品林的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各种木材和林业产品,加大政策扶持,以市场为导向,经营自主,大力提高经济效益。运用现代化科技,提高林业产量,加速林业资源的发展。

3.2、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3.2.1、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调控

立足于市场需求、产业基础等条件,对林业生产进行合理规划。同时为了促进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制定出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提倡培育品牌产品,扩展公司带基地,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林业发展的动力。

3.2.2、加大人工林集约经营,不断提高林业生产力水平

可以选择在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发展特色经济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退耕还林后林民收入过低的问题。

3.2.3、开展林木良种工程,从根本上提高造林质量

首先,要加快对材林良种的培育,最大限度降低育种的周期,切实提高木材的质量;其次,加大研发抗逆性品质的林木,以便满足东北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再次,积极引进并推广品质高的新林木,这样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3.3、科学经营管理好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是林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森林资源的多少、质量的好坏、能否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社会和林业多种功能的发挥,关系到社会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任务是对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利用实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对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为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扩大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资源,要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多功能利用。从管理内容方面来说,首先要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掌握森林资源的动态数据,科学规划森林资源,进行分类经营,建立森林资源的技术体系,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和法律。其次是森林的科学规划,利用管理,组织森林资源利用,实现森林资源正常合理消长的宏观控制。最后是监督检查森林资源管理中的有关经济、行政、法律、技术的执行和落实情况,确保顺利进行森林资源管理。

3.4、建立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机制是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指自然资源使用人或生态受益人在合法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对自然资源所有权人或对生态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费用的法律制度。这一概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然资源作为资源性资产,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使用权人向其所有权人支付一定的费用,这是所有权人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方式;二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努力并付出代价者理应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而生态受益人也不能免费使用改善了的生态环境,应当对其进行补偿,这是因为生态功能是具有价值的。

3.5、建立一个合理的林业生态评价体系

要实现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建立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林业生态评价体系,这样可以客观评价生态作用下产生的经济效益。当前,人们早已渐渐了解到森林资源所具有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现在生态效益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重视。而林业经济发展产生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非常密切,林业的生态效益有着非常大的经济价值,所以说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是统一一致的。

结语

总而言之,林业经济是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群众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当前经济体制下,我们要深化林业体制改革,科学经营管理森林资源,建立一个合理的林业生态评价体系,进而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例5

    从2013年来看,要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方面为重点,进一步理顺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关系,稳定居民收入预期,优化消费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消费能力和意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需求,增强经济的内生活力与动力。

    不断扩大内需是增强经济内生活力与动力的关键,而对促消费和增加投资都有巨大作用的城镇化,应当成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点。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仅为50%左右,距离城镇化完成阶段仍有20多个百分点的差距,城镇化发展空间依然巨大。在2013年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城镇化都将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发挥这一最大潜力的作用时,要避免简单化、粗放式、高耗能、低质量的城镇化倾向,要通过合理规划和积极引导,将城镇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合理把握城镇化的节奏,既要使城镇化进程不影响农业稳定生产大局,又要保证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及时跟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化对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的支持作用。

    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现在我们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达到美国的48.5%,人均GDP超过5400多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从先行经济体的实践看,这一时期经济增速既有趋势性回落的要求,也面临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这给宏观调控能力带来了更大的挑战。2012年,针对形势变化,党中央国务院把稳增长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了宏观调控政策的预调微调力度,取得了较好效果。在2013年,要充分利用当前宏观调控政策储备和空间充足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并及时适度予以调整,实现财政货币政策的合理分工和更好配合。一方面,要通过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发挥其在结构和利益调整方面的典型优势,更好地调整政府与企业、政府与个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大对小微企业、低收入群体的财政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加大实体经济系统的资金供应,切实降低各类微观主体的资金成本,进一步理顺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效、更有利、更充分的金融支持。

    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实质上反映了数量与质量、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在经济调整时期,更易导致为追求增长速度而有意放慢结构调整的步伐。这种与有质量、有效益发展目标相背离、只是单纯将问题延后的做法,在实践中应坚决予以规避。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为实现“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的目标,同时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应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和步伐。具体来说:一是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和三高一资行业发展的产业指导;二是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经济效益显着、符合产业政策发展的行业和重大项目给予支持,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三农”产业等的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和提高实体企业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培育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创新驱动模式;三是进一步强化能源资源消费总量控制,形成对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和单纯追求GDP目标的硬性约束,并着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实现能源资源利用的集约化、减量化。

    展望2013年,虽然经济运行的挑战犹存、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但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条件依然良好,物质基础和综合优势依然明显。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例6

中图分类号:TG3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224-01

自2009年年初以来房地产市场快速回暖,房价飞涨。房价涨幅调控声音不绝于耳:2010年1月份出台“国十一条”、两会后又重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严厉打击投机性购房,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等,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重视可见一斑。但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并没有应声回落,相反却呈现出加速上涨的态势。一边是调控政策的频频出台,一边是房价的持续上涨。房价的这种“愈调愈高”的态势已经将政府的调控措施置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我们对于房地产市场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在这样的问题客观存在的条件下,又应该采取哪些宏观的调控政策呢?

1.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之一

近年来,关于房地产的话题在各种媒体上议论不断、争论不休。

但是,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房地产业在近十年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绝对不能因噎废食,否定房地产业在促进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过程中的积极而重大的作用。必须要明确目前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在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房地产业仍然是我国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之一。

房产业的最终产品为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场所。房屋能为商业、家具业、家用电器业、房屋装修业、园林花木业、家庭通讯业、房屋金融保险业、物业管理业、家庭特约服务业、搬家公司、房屋买卖中介业等等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发展场所。如果没有房地产业为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场所,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难免会受到瓶颈的制约。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龙头产业,可以带动诸多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需要国民经济中的建材、设备、机械、冶金、陶瓷、仪表、森工、化塑、玻璃、五金、燃料动力等许多物资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相配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性十分明显。据测算,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每投入200元的住房资金,可创造相关产业140~440元的需求;每销售200元的住宅,便可带动260~300元的其他商品销售。因此,住宅建设若增加20个百分点,可望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个百分点,住宅行业每吸纳200人就业,可带动相关行业300~400人就业。由此可以看出,房地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我国房地产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房地产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偏重粗放发展,表现为效益增长主要依靠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过度消耗; 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对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并影响其他行业发展的事件屡见不鲜;其合理利用和开发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并不丰富,尤其是土地、空间等资源在一些地区形势非常严峻。在房地产下一步的发展中,资源的机会成本及合理利用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2.2房地产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不够重视。

开发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房地产在发展中建筑密度过高,容积率过高,产生“钢筋混凝土”丛林。城市缺少绿色空间,市区污染不易向周围散发,城市空气质量差;人们居住、生活感到压抑紧张;人们远离自然,使人类与自然隔离。更有甚者,长江中游部分地市围湖造田,开发房地产,大大降低了湖泊的蓄排洪能力,对整个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包括房地产在内的经济造成潜在威胁。

2.3金融基础体系与房产发展有待于完善

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住房消费信贷一般占到整个房地产信贷总额的70%左右,而我国消费信贷占房地产贷款比例最大的银行还不到10%,仅占银行全部贷款总量的1%强。我国的房地产金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已完成了基本制度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有些问题如不解决,将影响房地产经济的整体发展前景。首先是房地产信贷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房地产贷款长期倾向于开发贷款,住房消费信贷发展不足。同时,住房消费贷款的发放也给银行资产安全带来隐患;房地产贷款的长期资金来源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贷款资产流动性不足;金融二级市场缺位。还有,住房公积金缴纳范围和比率的扩大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低进低出的运营方式使资金使用低效率和显失公平。

3.商品房空置率居高不下,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空置房地产不仅占用了大量宝贵资源,长期下去,还必将危害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空置房地产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与外部客观环境不相适应引起的空置,包括上文提到的大大超过当地人口规模的房地产,以高利润为目标,不顾市场需求的房地产等。第二类是由于内部因素造成的房地产空置,包括开发商资质较低,开发的房地产质量存在问题、销售不畅、与周围已有项目雷同,缺乏自身特点,由于没有特点,没有优势导致的空置等。 4.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4.1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须加强科学性规划

首先,要在政策上限制粗放型的房地产经济,努力使房地产经济向对资源集约利用的方向转变,尤其要提高对土地、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应作好房地产发展中的科学规划,房地产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既要发挥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带动经济增长,也要避免那种过分超前,危害经济的行为。

4.2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就要求在建设项目决策之前充分听取城市环境和生态保护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科学规划,在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物质功能,树立“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同时,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美好的生活办公环境;要求房地产与环境因素的衔接更加自然和优美,与周围的绿化、园林、小品等和谐搭配,相得益彰。

4.3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逐步完善相关的金融体系

根据我国目前的房地产金融发展现状,应重点做好房地产贷款结构的调整,增加消费贷款比重,并注意防范风险。另外,为解决房地产金融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期限错配问题,资产流动性问题,我国的房地产金融业还应着手研究并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实现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将一、二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金融大循环,打通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建立和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还能有效分散银行贷款风险,提高房地产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向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转轨,提高整个房地产金融的效率。 4加强市场监管与宏观调控,保障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例7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brief introduc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 few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Keywords: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世界经济无疑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衰退,尽管各地都有复苏的迹象,但是短时间内世界经济不大可能迅速提振。中国经济无疑要受到这一轮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的影响。那中国经济将向何处去呢?怎样才能保证中国经济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呢?要发展,还是离不开历史。中国从上个世纪末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整整三十年,这刷新了增长时期之长、增长速度之高的历史记录。回顾这三十年的经济增长,可以将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土地产权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可以说,一夜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温饱问题不仅(很快)基本解决了,而且农民手中有了剩余,对工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大幅度地增加,这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

第二,打破垄断,搞活市场。而紧接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打破工业生产以及服务业的国家和集体垄断经营,为我国第二、三产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的繁荣提供了另一个必要条件。但是,国内对工业产品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很快就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就体现出来了。

第三,打造“世界加工厂”,以增加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在经历了1996年经济“软着陆”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加大了对出口加工业的支持——除了原本在特区就实行了的减免税、出口退税、廉价提供土地、简化各种行政管理外,还大幅度贬值人民币。以至于,我国出口额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一直到2007年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对外依赖度也相应地迅速提高,超过了任何一个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水平。

第四,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购买和公共投资。不管增加政府购买(如增加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等)和公共投资的经济效率和对民众的社会福利的影响如何,按照现行的国民收入核算方法,这二者对维持我国高速的GDP增长率都是功不可没的。但是,一切都是有成本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政府债务的增加。当政府赤字的边际收益等于或者小于其成本时,就意味着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可持续了

第五,积极的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从1998年到2007年,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我国不仅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且采取了“稳健的”(实际上是积极的)货币政策。除了常规性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一个对国民经济影响非常大的货币政策也许要算典型的寅吃卯粮式的“消费贷款”政策的实行了。在内需不足、银行存款余额急剧攀升的情况下,鼓励消费、促进内需原本是天经地义的。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GDP的增长和财政税收的增加。而这背后是我国银行对房地产业的巨额贷款,是货币供给的急剧扩张

当然,促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的因素中,还有技术进步、生产组织的改进等方面的原因,但它们与上述的各种原因相比,其作用就显得不是那么突出和引人关注了。而要继续依赖上述各个方面的因素来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可以说已经是力不从心了。然而,为了应对目前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我国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拉动内需政策——力度空前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比如救股市、救楼市、提高粮食收购价、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

实际上,简单地说,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内需不足,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低,三是自然资源的日益匮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而要解决好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例8

引言

无论是宏观调控政策还是微观调控政策,所有的经济管理手段都必须立足于科学的发展观,都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都必须立足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

一、防治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1、我国推行的经济管理制度,比如,政府采购制、国库集中支付制、财政审批制度、经济工作责任制等经济管理制度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的确收到了卓越的成效。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在上述各项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不但要继续加强与完善上述各项经济管理制度使之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本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经济实施更加有效的调控政策。使我国的经济在冷热可控、快慢能控、风险必控的状态下持续、稳定、快速地向前发展。使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防治通货膨胀不仅是党中央在国家经济管理方面态度坚决,而且一定要贯彻到底的经济政策,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的、一致的愿望。改革开放的30年,不仅是经济发展、风云激荡的30年,而且也是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的30年。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得益于改革开放,同时物价的高企、楼价的飞涨也要拜改革开放所赐。这是因为高额投资对经济的剌激、巨额货币供应对经济的稀释导致了物价的飞涨。由于改革开发初期,我国的经济与法制发展的不平衡、不对称,导致了经济呈现出一种类似“畸形”的“增生”,在这种粗发式的经济“疯长”过程中,我国人民在一无政府补贴,二无国际外援的情况下付出了艰难应对“通货膨胀”的代价。

2、可以说,这种代价对于我国人民而言是无比惨痛的。因为通货膨胀的增长之快、持续之久、影响范围之大是空前的,而我国普通的工薪阶层的工资水平的上涨幅度却远远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虽然某些无良的经济学家一厢情愿地认为通货膨胀仅仅只是一种货币的表象,但是我国的民众,尤其是普通民众的积蓄被淘空却不仅仅只是一种表象,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着的客观存在。这一切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经济转型期的阵痛,还应归结为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我国的民主法制的不完善。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我国的经济建设在现在与未来都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做好通货膨胀问题的预防措施,这是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关键性任务。为了有效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进行货币政策的有效应用,以确保物价的合理控制,进行适当利率的调整。在此过程中,相关政府部分,要进行财政政策实施的综合考虑,确保国计民生问题的顺利实现,强化各个政策环节之间的流动性,确保政策整体环节的可持续性发展,以有利于市场经济形势的稳定,以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运行。由于全球性经济的兴起,我们也要根据国家形势的变化,进行国内相应政策的调节,确保汇率政策环节的顺利实施,以满足中国特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单位根环节中,我们发现,货币供应、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并且这些环节的有效变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在此前提下,我们进行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环节、货币供应环节的相匹配,以确保我国对于通货膨胀的有效控制,确保他们之间关系的协调性,以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环境的稳定。

二、关于抑制经济过热的方案设计

在实际场景中,我们发现,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联系非常密切,并且它们之间的联系高于其与货币供应环节的联系。目前来说,随着我们对于通货膨胀的处理模式的深化,大部分通货膨胀问题都能得到的很好的解决,这有赖于我国相关部分对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优化,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对国内物资需求的拉动,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经济协调发展措施的深化

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进行经济建设相关环节的有效深化,促进国家行政管理方式的变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改变,确保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促进经济发展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外开放要从引进资本为主转变为引进智力资源为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从根本上说要依靠人才,不仅仅是依靠个别优秀人才,而是依靠人力资源的集聚。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革财税制度,要重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分权的财政体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工业的集聚、集中。

四、结语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例9

1 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来的,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工农城乡之间的对立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分化。“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劳动生产率很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剩余劳动力比较多,报酬极低;二是现代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人数较少,工资较高。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2 二元经济结构的危害

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由于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造成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从而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2.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需不足

长期“亲城市,远农村”的政策已经严重影响了我过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无论从我国当前经济状况还是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扩大内需都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农村还不是能支撑工业发展的现实市场,我国农村居民现在仅能满足温饱,收入特别是货币收入过低,难以消化过剩的工业产品,农村消费配置设施落后也限制了农民对于工业品的现实需求。农村市场目前还只是潜在的巨大市场,而没有成为现实的巨大市场,农村市场目前状况无法支撑城市工业的高速发展。没有完善的城乡市场交换,城市工业发展就越来越脱离农村,宏观经济内需不足将导致我国经济无法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城乡分隔政策导致的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虽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城市居民的福利,但损害了农村居民的利益,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分隔导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隔,以城市局部利益为出发点的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使城市职工享有与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的高工资,高福利,尤其是某些国家垄断行业的工资福利则更高,这抬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削弱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使得有些沿海企业过早出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竞争力下降,吸纳大部分城市居民就业的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民营企业,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

2.4 城乡二元经济不利于社会稳定

农民收入低下,来自农业的生产剩余减少,促使农民选择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运做,也无法引进新技术、改良新品种、开拓新市场,这种恶性循环的农业投入方式使得我国农业非常脆弱。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则采取大规模,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单位成本低。入世以来,我国逐渐开放国内市场,这将对我国农业造成巨大冲击。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多年来,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我国最困难的群体在农村,最多的隐患在农村,城乡差距的悬殊已成为产生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影响了社会稳定,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定团结。

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原因

3.1 国家政策造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建国以后,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优先发展工业。一方面,政府通过计划或行政手段,来保证这一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服务与赶超型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如何稳定,大量的获得农村剩余及将农村剩余集中有效地投入到工业部门。在这个过程中,农村资源被大量以“剪刀差”的形式抽取到城市,以支撑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因为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就受到不平等待遇。当时中国资本资金缺乏,外汇储备匮乏,资金动员能力也非常低下。为了确保原始积累而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府部门人为地实行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汲取工业化所需的原始资金积累。另一方面,为了尽量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实现低消费,政府又把农民固化在农业上。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将城乡人口,经济与社会生活,人为的分割为两个相互隔离的部分。形成人为的城乡封闭的制度壁垒,城乡之间人口不能自由流动,两部分居民两种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待遇,广大农村被割裂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市与农村发展严重分化。直到今天,这种围绕“行政主导型二元经济结构”设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3.2 市场力量形成新的二元经济结构

农村收入水平低部分原因是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小,当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后,人们倾向于把增加的收入中的一个较小部分用于购买农产品,而把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其他商品。因此人均收入提高所产生的需求刺激,在农业中比在其他产业中小。于是在需求方面就导致了农村收入水平增长远低于城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本拥有量提高,比较优势逐渐转向其他产业。相比而言,大量的现代工业部门集中在城镇,工业部门的行业利润率长期高于农业部门,所以城镇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也较快。加之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的经济运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不断加强,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动由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逐步向市场导向过渡。这个阶段,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城市消费的大部分项目的支出,如住房,汽车,电器,旅游以及其他一些服务业的消费项目与农村或农民没有太大关系,而使城市居民的收入很难回流到农村。即使是原来许多由农村或农民提供的食品,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际市场的进口,城镇人口日常生活的大部分依赖于城市而不是农村。这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断裂,形成了“市场主导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行政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使我国经济形成了恶性循环发展体系,使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目前尽管户籍制度的改革在不断向前推进,但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种恶性的自加强循环体系,使得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持续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即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又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发展滞后又束缚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反过来加剧了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

4 转变二元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4.1 加快城市化进程,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城市化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即农民工进入城市建设城市;二是农民生活方式城镇化,按照城市化的体制来建设农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可以提高农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增长。加快城市化进程首先需要破除行政壁垒,制定吸引农民工进城的政策。其次应破除经济壁垒,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最后,还应制定合理可行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大中型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

4.2 协调工业化战略,促进农业现代化

建国初期的工业部门主要是制造业部门且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优先增长部门。制造业部门特别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成为工业化的基本内容,而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没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协调工业化战略是针对片面工业化战略的弊端提出的。协调工业化在以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的同时,兼顾到了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做到以工促农、工农共同发展,着力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协调工业化战略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够适应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整合和适度的规模化生产也有利于发展现代化的农业。

4.3 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城乡发展规划、城乡资源配置、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社会事业各个方面做到统筹发展。加大财政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对农村发展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科教、文化、卫生方面的投资,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

总之,只有农村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能增加国内的有效需求,也才能促进整个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形成一盘活水。所以,只有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二元经济结构才能真正得到改变,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阿瑟.刘易斯.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雷晓宁.我国城乡差距的质变及政策含义[j].重庆:改革,2005,(04).

[3]王郁昭.农民充分就业是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n].中国经济时报,2005930.

[4]任保平.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6).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例10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241-02

伴随着经济增长、社会进步,资源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面对传统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污染、高消耗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我们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新转变,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之道,坚持走节约型发展之路,并逐渐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健全机制体制、技术革新、强化管理等措施,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彼此和谐。

二、河南油田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河南油田作为石油石化企业,是国家工业节能的重点领域,由于其隶属国企的特殊性质,长期以来粗放式生产和经营的方式,对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对油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势在必行。

1.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它是统筹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

2.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企业转变增长方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成为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3.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增强河南油田发展后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结果是,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越大,最终将逐渐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循环经济则是以最小的资源和最低的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河南油田正处在勘探开发的后期,资源接替形势严峻,成本压力日益加剧,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河南油田节约降耗,减少资源消耗,挖掘潜力,增强油田发展后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义。

4.发展循环经济是油田成为绿色环保企业的重要途径。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宣传倡导循环经济理念,有利于培养企业职工形成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的意识;与此同时,培养广大油区民众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在百里油区范围内形成一种节约的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自觉加入到节约资源和环境的队列中来,为创建建设绿色环保型油田和节约型企业贡献一份力量。

三、河南油田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路。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路是必须坚持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依靠企业与广大职工的共同参与,通过制定规划、加强管理、激励与奖惩、技术革新、理念宣传等手段,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循环经济理念,并使之逐步融入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2.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措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一项全面、系统、综合性的工作。河南油田是集原油生产、化工等产业于一体的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涉及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激励政策等诸多方面还大有潜力可挖。

(1)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为了最大程度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企业、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积极大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约束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在污染防治方面,通过对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操作管理的优化,实施污染物排放减量化和废弃物100%利用,不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按照ISO14001国际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严格的环境综合管理,努力营造安全、环保、健康的生存发展空间。

(2)以技术创新为依托,注重节能降耗,增强节约能力。始终坚持将节能降耗列入企业技改的重要内容。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要不断淘汰。运用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提交精确的运行参数,保证降低单位产品各项消耗指标,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及成本、性能指标。做好日常的修旧利废、发挥材料的拼凑功能,在节材创新等方面做好工作。

(3)注重成本控制,提高节约潜力。成本控制是河南油田经营的核心,是油田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采购方面力争做到采购流程顺畅,从源头上控制采购成本,减少物资积压和资金浪费。

在生产方面做好设备的改造和维护,提高设备产能和安全运行能力,努力降低消耗。在炼油化工方面,应进一步将原油再循环利用,开发出更多种类的副产品,实现原油加工增值的目标,使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排放物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实现产品增值和环保达标的“双赢”。

(4)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奖惩激励制度,管理促节约。强化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形成责任明确,权责明晰的横到边、纵到底的组织管理机构。同时建立健全能耗监督、监测工作体系,全面负责油田能源使用过程的监督检查等工作。

在制度建设上,制定各级节能降耗相关岗位工作规范;制定工作评比奖惩制度,并不折不扣地落实,有效提高油田的节约能源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节约责任制,节约指标落实到岗位,科学合理制定奖惩制度,奖惩到个人,引导单位与个人自愿发展循环经济,自觉减少环境污染。

(5)搭建载体,组织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要把节约能源纳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工会工作当中去。搭建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创新活动,组织引导广大职工发挥聪明才智,为企业节能增效贡献力量。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的实效性,保护职工参与节能降耗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6)树立节约意识,倡导节约风尚。厉行节约,引导正确的绿色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消费行为方式。倡导节约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节约风尚,从身边的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份办公用具节约起,尽量发挥每一种资源的最大价值,尽量减量使用、再次使用和循环利用,在工作与生活的每处角落提高节约意识,为企业为社会节约资源。

3.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建议。

(1)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树立绿色消费观,持续推进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为基本特征的环境友好生产和适度健康消费。宣传相关典型材料,通过新闻媒体,以专题、专栏和系列报道等形式进行全面的宣传,着重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将其影响力渗透到油田生产发展建设的各个领域。

(2)加强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研究。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了解先进经验与做法,通过与示范典型企业的交流学习,掌握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的优秀经验与做法。

(3)评选循环经济典型单位,作为试点推广经验。提倡各单位针对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循环经济实践活动,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风气。对于在推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等方方面面,有好的经验做法,并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单位,积极推荐为循环经济的典型单位,予以表彰,并作为试点在油田范围内推广。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能源消耗和更低环境污染的先进经济模式。它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将不断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推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饶世琦.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J].海峡科学,2010(6)

2.李若平.循环经济:和谐企业的关键词[J].中国石油石化,2005(15)

3.史方,李兴春,范巍.石油石化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8(2)

4.苗刚,党海平,商莹华.循环经济原则的应用价值[J].中国石油企业,2008(6)

5.孙艳莉.石油石化业该如何“循环”――《循环经济促进法》解读[J].中国石油石化,2008(19)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例11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88-02

煤炭企业是在生产经营领域占据重要位置的能源生产企业,其产品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煤炭企业的发展深受其行业的自身局限,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煤炭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可以促进科学、高效和合理利用煤炭资源,作为煤炭资源型的省份,山西煤炭企业需要大力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缓解经济发展中的能源压力,才能带动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煤炭企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我国煤炭企业能否实现长期的良性发展,极大影响着国家经济平稳增长的步伐,无论是从我国的能源安全,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还是实现美丽中国梦,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等多个角度来看,发展煤炭循环经济都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能源安全问题成为世界范围内竞争的焦点,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症结和隐患,煤炭作为一次性能源主体,如何对其实现科学、合理与高效利用,是当前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煤炭资源型地区都面临着煤竭城衰的潜在威胁。要想实现长远发展,既要重视延伸产业链条,使单位产量煤炭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也要以多方挖潜的内涵式扩张取代原有的扩大开采范围的外延式扩张,同时也要大力发展非煤替代产业。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解决经济发展中单纯依赖煤炭的现状。

要实现美丽中国梦,要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的好坏决定着能否顺应民心,能否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共同繁荣进步。煤炭行业是长期以来公认的环境污染大户,多年来忽视循环利用的粗放生产方式,不仅是对土地资源的巨大破坏和占用,更对产煤区周边的水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污染,而且大气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现在,全国每年洗煤排出煤洗矸4500万吨,,煤泥200万立方米、洗煤废水4000万吨,这些煤炭生产的副产品大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照此下去,将会大大违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充分挖掘煤炭资源的利用潜能,注重环境保护,有利于民众人心的稳定、社会整体的和谐进步。

创建节约型社会,是中央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抓好能源、资源的节约,是我国各生产行业长期的工作重点。当前,我国煤炭资源开采与使用中的浪费现象仍很严重,工艺粗放、加工层次浅,许多煤产品废弃率高,未能得到深加工充分利用,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对创建节约型社会有其特殊的现实意义。

二、山西煤炭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煤炭企业共采煤130亿吨,约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4。长期以来,煤炭产业一支独大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山西经济每随国家经济走势而起伏波动,在享受煤炭红利的同时,多、小、散、乱的煤炭格局也使山西付出了高昂的资源、环境和安全代价。为此,山西不仅要关注如何来挖好煤,更要思考怎样用好煤,不仅要做好煤炭本身的工作,更要做好煤炭延伸发展工作。

从2009年起,山西加大对全省煤炭资源的整合力度,通过近3年的重组整合,煤矿企业的产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产业水平明显提高,安全状况明显改善,采矿秩序明显好转,能源基地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山西省煤炭产量在2012年达到了9.13亿吨,销售收入为11870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全行业非煤投资达到574亿元、同比增长为26%。非煤收入为7028亿元、同比增长75.87%,占全省煤炭销售总收入的59.21%。如上数据表明,山西省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特征的煤炭工业转型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长期以来,山西煤炭行业粗放型发展模式与资源现状、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并日益突出,煤炭能源生产企业,其产品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行业的自身局限性。煤炭的用途广泛,随着科技的进步,煤炭清洁与有效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煤炭的储量不能简单换算为够用多少年,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加大对煤炭资源的循环有效利用,才能促使煤炭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山西煤炭企业是山西经济举足轻重的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山西煤炭企业实现跨越转型的必由之路。

三、山西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山西省用57年的时间实现了全省煤炭年产量突破5亿吨,2006年到2012年间,仅用短短7年就突破了年产量9亿吨。在2008年至2012年的五年时间里,山西煤炭全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为45.83%、7.6%、44.48%、49.48%和45.95%,其中非煤收入同比增长为79.31%、29.66%、66.98%、62.04%和75.87%。由此看来,非煤经济已逐渐发展成为山西煤炭增长的重要力量,未来转型发展空间巨大。

近年来,通过不懈的努力,山西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多个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在粉煤灰、煤矸石等废弃物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方面初见成效,煤制气和煤变油科研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山西煤炭资源回采率由2005年的48%提高到70%以上,焦化行业技术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焦炉煤气利用率和焦油回收率得到大幅提高。让黑色产业“绿”起来成为行业共识,昔日的黑色产业逐步走上了一条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

目前,山西同煤集团40亿立方米煤制气、潞安集团煤基多联产园区、晋煤集团100亿立方米煤层气抽采利用、阳煤集团化工新材料园区已相继建设发展。2012年度,伴随着108个高端化、潜质化、科技化的转型标杆项目建设的有序推进,山西省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愈行愈快。

塔山循环经济园区是大同煤矿集团从2003年开始建设的全国煤炭行业首个产业链条最完整的经济园区,通过十年的发展,目前塔山循环经济园区从原煤生产到发电的废渣,从生产用废水到发电的余热,已基本实现了闭路循环、废物利用的目标。塔山循环经济园区中的每一种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均为上游企业的废弃物,形成了煤—建材、煤—电、煤—化工等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代表了我国能源、煤炭工业以及资源型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更为我国未来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模式。

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山西许多煤炭企业让昔日的“臭煤”变成了“香煤”,废品变成了产品,废料变成了原料,为煤炭行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煤炭产量和价格提高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煤炭的循环式利用、链条式增值空间仍有很大。山西煤炭企业要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目前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优惠支持政策缺乏、项目发展资金不足、综合利用技术落后、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等等,这就需要从政府引导支持与煤炭企业主体实施两个层面采取有效措施。

四、山西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可行性对策分析

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煤炭的循环有效利用,促使煤炭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生产模式。任何新经济模式的推行,无疑都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内在改革创新,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更多外部条件的支持保障相,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多项措施。

1.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在思想认识上一定要到位。目前,尽管中央和山西省政府反复强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但全省的许多煤炭企业仍缺乏对煤炭循环经济紧迫性、重要性的积极认识,对煤炭资源和环境的严峻形势理解较为肤浅,在煤炭生产中仍然存在重视资源开发、轻视环境保护的现象。为此,必须加大发展煤炭循环经济重要性的理论宣传,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分层次广泛研讨,进一步加强对全省煤炭生产企业及相关行业领导干部与业务人员的专项培训。

2.要加大对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煤炭循环经济是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发展水平关系到我国的能源安全、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产业发展需要得到国家政策法规方面的大力支持。就目前而言,我国对煤炭可循环经济的发展项目,仍未能在政策上体现出明显的优先扶持,建议国家及省内相关部门在项目审批、基本建设、规划用地、电力及运力等方面给予特别扶持,只有专项的政策法规才能保障与促进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加强对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科学研究工作。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是一项高科技的系统工程,需要严谨的理论与科研上的支持,当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理论与科研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利于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为此,建议对煤炭循环经济发展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加强组织专家进行专题研究的工作,在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培养典型,重点扶持,起到以点带面,、快速高效发展的效果。

4.加大对煤炭循环经济在资金方面的投入。发展煤炭循环经济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长期以来,山西煤炭企业为国家贡献巨大,但由于一直遵循先开发后建设、先生产后生活的生产方式,其自身发展资金非常有限。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是造福于全社会,带有一定公益性的发展模式,建议国家与地方政府在重点列项、税费优惠方面给予支持,并采取相关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党的十提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其重点是提高能源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控制消费总量,这是我国能源领域改革的新战略、新方向和新形势。在2013年山西省煤炭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创新煤炭行业综合改革试验先行先试新机制,推进煤炭转型发展高端化,为此,只有打好循环经济这张牌,大力发展非煤实体经济,提升煤炭经济效益,才能促使黑色高碳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推动全省煤炭企业转型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关礼琴.关于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思考.企业家天地,2010(12)

2.赵会东.如何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刍议.山西科技报,2012.5.16

3.2013—2017年山西煤炭工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4.王琼.浅析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价值工程,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