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实现经济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4 09:24:44

实现经济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例1

(一)要不断更新思想

大力发展“适度”农业传统的农业生产在没有满足温饱的时期所提出的“高产、高效、优质”的目标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分家庭已经进入小康,农业市场经济也不断与国际市场接轨,要使中国农民依靠种植的农产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在分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才能有竞争优势,因此“高产、高效、优质”的目标不符合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求。在新时期,在充分把握市场变化的规律,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把握农产品生产数量和质量的适度要求,根据两个市场的需求量制定种植计划,真正做到遵循市场,审时度势。

(二)发展特色农业

培育优良产品我国疆域辽阔、气候类型多变,物产丰富。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越的自然环境,发展特色农业,应地制宜的发挥自身的地理优势,培育优良产品。例如在我国的东北三省,拥有先天的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可以发展园林产业、绿色食品产业、杂粮杂豆和畜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部地区,可以以长白山的林业为依托,建设中药材的培育基地实现中药现代化生产,发展品牌中药材。在中部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其地理和温度优势种植玉米、水稻、大豆,并将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绿色产品种植业发展成为外向型经济的特色农业。在西部地区,可以依托经济作物优势把杂粮杂豆、牧草和淡水养殖业发展成主导型的产业经济。

(三)深化市场开发力度

建设培育市场农产品的种植基地消费者都希望获得质量好、食用无害、价格便宜并且供货充足稳定的产品,根据这一市场需求,在优势地区建立一些优质产品的种植基地,专门对口国外市场培育优质绿色农作物产品。以吉林省为例,其松辽平原是最佳的玉米种植地带,可以充分利用该地区土质、水质和气候的优势条件建成玉米种植基地,在保证国内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入国际市场。在该地区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实行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并通过向国内外招商引资的方式筹集资金,进行产业化经营,实现产品市场化的销售,给予产品出口关税、征地和产品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将适宜种植玉米的地区尽可能的划入生产种植基地的范围之内,真正的建成国家粮仓,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

(四)使市场运行更加规范化

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体系农产品要到国内外的消费者的餐桌上,这期间还需要很长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市场流通。当前,影响我国市场流通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缺少精通外贸业务的人才骨干;农户获知市场信息的渠道不畅;检测农产品质量的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秩序规范;保障市场健康运行的法制不健全,市场上不平等竞争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以上问题的措施主要有:加强培训工作体制的建立,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尽快建立市场网络信息平台,增强农户获知市场信息的水平和能力;加快建成农产品检测的统一标准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完善市场监控体系,建设规范的市场竞争体系,将市场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为农产品市场竞争提供一个更加公平健康的环境。

实现经济发展例2

综观我省乃至全国,大凡县域经济落后的地区一定是主导产业缺乏,无重点财源而经济结构又不合理。所以发展县域经济首先就要先择好主导产业,建设重点财源,调整好产业结构。如何才能选择好主导产业,形成财源重点,实现结构的合理呢?有三条标准必须遵循。首先,财源重点和主导产业必须是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也就是说,我们生产的东西要能够卖得出去,销路好。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就是我们生产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要高,即产品要对消费者的收入变动很敏感。决定产品销路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产品本身的价格、人们的消费习惯等,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人们的收入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总是在不断地提高。当人们的收入每提高1%时,产品的销量提高得比1%还要多,我们的产品就有了市场,就一定能形成重点的财源,县域经济就一定能够顺利发展。其次,财源重点和主导产业必须是生产率速度提高快的产业。也就是说我们要有能力生产,我们的产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该搛的钱都能搛回来。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就是我们选择的产业生产率速度提高要快。生产率速度提高快的产业都是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也都是资本、技术和信息集约化程度高的产业,由于生产率速度提高得快,单位时间和单位人工生产的产量就高,我们的供给能力就会很强,在市场的竞争能力也就很强,该搛的钱就都能搛回来,县域经济就没有不发展的道理。最后是我们选择的主导产业必须具有地区优势。符合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速度提高快的产业有很多,但要根据当地的各项资源禀赋优势来选择最符合我们当地实际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这样我们就能驾轻就熟,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来最快地发展县域经济。

主导产业和重点财源的科学形成,事实上也是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合理的标志。拿三次产业来说,第一产业农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低,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农业是基础产业,没有不行,但要靠单纯的农业是很难致富的。要发财致富必须搞工业和第三产业。所以人们经常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就是这个道理。这也说明了合理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平均来说,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例,大体是2%:32%:66%。呈现出一种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随着其序号而递增的趋势。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合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综观全国和广东也是如此,大凡县域经济不发达、财力不足的县,其农业产值比例就高,二、三产业产值的比例就低。而县域经济发达、财力雄厚的县都是非农产业发达的县。非农产业就业机会多,非农产业收入水平高,这个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就高,这是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广东很多的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这是我省县域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关键是要在选准主导产业和重点财源的前题下,坚持调整和优化县域经济的结构。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要稳定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提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再者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还表现在所有制结构的差距上。什么地方GDP增长快、有活力、财政日子好过、老百姓收入高,从县域经济来看,一定是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大,甚至是非公有经济的比重大。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的转变,尤其是积极扶持非国有的、非公有的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处理好财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县域经济是地方财政的根基,是县级财政的坚实来源。处理好财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财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和作用,是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思路应按照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和公共财政的性质,着重于宏观整体发展。或者说应着重于前面我们所说的县域主导产业和重点财源的确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财源建设的主体为各类市场,而不是政府,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的缺陷,提供公共产品和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所以县级财政应积极转变支持经济发展的思路,采取新的手段和措施实现财政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是要以主导产业的确立作为财源建设重点,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对于广东多数欠发达县而言,较有针对性的做法,是要以一定的财力加强主导产业园区的建设,通过对园区水、电、路、通讯以及环保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通过建设一种良好的投资服务体制,形成一种外部经济的投资环境,以吸引主导产业的广大投资者。可以说,这具有一种抛砖引玉的功效,比较适合欠发达地区。具体工作中,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政策及资金手段,大力扶持园区发展。同时,还应当坚决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浪费资源,突出园区建设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在一个市或县范围内,可以集中建设好一两处园区。鼓励县、乡招商引资进园区,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财政体制合理地分配园区的财政收入,实现各方利益均占,调动各级、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县域内全社会县域经济发展齐抓共上的良好氛围。

二是财政要加大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强县域基础设施,扩大县城框架、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既是公共财政本身的职能,同时又能改善投资环境,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在具体的工作中,一方面既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前期的财政投入,各地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开展城市经营,通过对城市有限公共资源的市场化操作,比如出让冠名权、经营权以及采用BOT、TOT、拍卖等多种方式,吸引外部或民间资本参加公共设施的建设,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又可以以财政政策工具引导县域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要改变财政主体型投资方式和直接支持竞争性企业的做法,采取间接支持方式、以诱导型投资特别是财政贴息促进民间、企业主体性投资,努力扩大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社会投资跟进增长。在具体工作中,一方面重点要放在培育市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上。发展民营经济,对政府来讲,风险小、收益大、好处多。提高县域经济的民营化水平,就是提高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活力,是从根本上来奠定县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所以应当成为财政支持的重点。另一方面还要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不仅可以通过外部资本来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引资的同时也是技术引进的过程,是培育本地劳动力的过程,是加快县域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通过以上过程,可以改变县域生产函数的性质,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的发展。当然我们还必须注意既要从政策上、资金上保证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又要注意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到优化投资环境上来,坚决禁止无序恶性竞争。县级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不能与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相抵触,不能损害国家和全省的整体利益。

实现经济发展例3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促进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的准确体现

按照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对不同时期的产出总量而言,主要指数量增加;经济发展则不仅要求有数量增加,而且要求有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理解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还包括结构优化、环境改善、技术不断创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资源配置趋于合理等方面的内容。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两种经济增长方式:一是通过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即粗放型增长方式;二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集约型增长方式。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则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即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从过去那种单纯追求速度、盲目扩大数量的增长方式转变到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式上来;2.资源消耗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变,即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和破坏环境转到经济发展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前提;3.技术引进型发展向技术创新型发展转变,即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从过去那种过度依赖技术引进转到注重消化吸收和提高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上来;4.外需拉动型发展向内需主导型发展转变,即处理好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关系,从过去的“让利性”开放转向“互利性”开放、从过于重视“引进来”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5.投资拉动型增长向居民消费拉动型增长转变,即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由多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主要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转变;6.倾斜型发展战略向均衡型发展战略转变,即处理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改变由于“政策倾斜”形成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状况;7.效率优先的分配模式向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模式转变,即处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改变收入分配失衡状况,让人民平等地享受发展成果。

对一个国家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经过长期探索,现在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发展方式,显然是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全面涵盖的,也就是说,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而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综上所述,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相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深刻更宽泛,它本身不仅包含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而且还从单纯注重数量的扩张转向既注重数量扩张又注重质量提高;不仅强调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科学,更符合中国的实际,它准确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选择

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长期发展中处理和解决“快”与“好”关系的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解决了许多旧矛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绩。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和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在社会、环境、资源等许多方面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目前,我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国,在谷类、肉类、煤矿、钢铁与石油等五大基本物资消费上,我国仅石油一项落后,其余皆超越美国。除资源限制之外,我国还面临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自然环境和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果我们仍然片面地强调经济增长,不仅会给自然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也将使环境面临更大的挑战。更值得注意的是,单纯强调经济增长而忽略增长成果的社会分配,将会导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城乡差距、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就业难,贫富差距日趋严重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是由于发展中客观存在难以避免的因素造成的,也是由于我们主观上较多地强调了“快”而忽视了“好”所造成的。事实证明,如果不转变观念,不从根本上处理和解决好“快”与“好”的关系,既不利于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更会给中国经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在此背景之下,十七大报告有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就显得及时而且意义深远。

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解决好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问题。对于我国来说,没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不可能的,“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我们必须看到,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快”的要求。邓小平曾经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正因为如此,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把“好”字放在“快”的前面,突出了“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快”字当头,更多地强调的是速度,它可以通过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而“好”字当头,更加突出对于效益的注重,它只能通过经济发展方式来实现。虽然仅仅是一个词的变化,但其中有着相当深刻的涵义,它凸显了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新理念的确立。

实现经济发展例4

【中图分类号】 F2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11-01

目前岚山区总体上已达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适时进行区域建设,发挥工业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建立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对于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社区经济的发展已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 发展社区经济的必要性

面对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区也想到了要迅速发展社区经济,提高社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区文化,所以就要采取相关措施,快速发展社区经济。社区经济发展既要促进区域经济生产的增长,振兴社区经济,增加区人民收入,让人民过上相对宽裕的生活;还要促进精神文明的进步,在全区形成良好的风气;又要通过对社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改造,让社区居民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整洁的街道;民主管理也应有所发展,真正实现居民自治、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的综合管理机制。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不仅体现了新形势下社区经济、政治、文化和区发展等各方面工作的总体规划,而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是社区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只有社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居民收入,让社区居民实现物质生活宽裕和精神生活的富足,才能实现社区建设。社区建设的成败,关系居民的生活水平是否能够提高,关系党在群众中的地位是否稳固。我们在发展社区经济时,要做到物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的双赢;同时,又要在经济发展中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社区建设和区生态环境的关系。

二 发展社区经济的意义

目前,岚山区正在建设岚山区特色区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十以后,面对多变的竞争的局面,作为传统区域经济大国的岚山区,需要不断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社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加快社区建设对于提高全社区经济实力水平和百姓生活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的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必须不断深化加强科技创新,深化体制改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武装区域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管理创新层出不穷,区域经济经济也因此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科技化的大浪潮中,区域经济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岚山区为适应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明的提高也采取了积极措施来发展社区经济的各项水平。

目前岚山区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岚山区目前的区域经济机械化程度不高,提升的空间非常大,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强化区域经济经济是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着力点所在。现阶段,国际市场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的经济格局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岚山区处于这一大环境中,具体到每一个村,必须不断加强经济的发展,以此来适应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区域经济经济是经济体系的基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区域经济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经济体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 加强对社区经济发展的管理

岚山区针对社区经济的管理提出了可行的要求。首先,要全面加强区域经济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搞好区域经济种植、渔业养殖及海洋捕捞等区域经济基本建设,严格绿色养殖;增加区域经济、渔业的生产投入,保持农产品、海产品价格稳定,构建农产品、海洋捕捞产品及养殖产品的稳定增产的长效机制。其次,要进一步加大促进社区居民增收的力度,千方百计增加社区居民收入,加大社区居民的补贴,建立社区居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第三,要大力发展区公共事业,加强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使区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由城市转向区地区,切实解决好区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改善区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环境,降低区域经济生产和社区居民生活成本,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第四,要加大对区生态环境的改造治理力度,建立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维护区域经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让区域经济生产保持低消耗、低污染的良性循环。

社区经济服务组织,应逐步成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在推进区域经济产业化经营中,要不断发展、壮大社区经济服务组织,使其逐步成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因此,在加快社区经济服务组织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区组织的引导和组织作用。

四 岚山区社区经济发展中的困难

区域经济综合生产能力弱也是制约社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全区区域经济技术队伍普遍存在人员减少、人员素质低下、年龄结构不合理、职能弱化等问题。部分地区的科技人员待遇低过低,损害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加之全区的科技推广投入不足,推广区域经济体系设施不配套等问题,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新阶段区域经济社区经济发展和社区居民群众需要科技的需求。

区域经济社区经济发展投入不足。日照市对区域经济产业特别是产业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优势特色区域经济资源开发程度低,优势特色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慢,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在拉大。

区债务负担加重,影响了我们加强经济建设的能力。一些必须的公共事业支出,如贷款修路、建校等活动,又形成了巨大的债务负担。这样一来,不但使区的集体经济处于困难处境,而且影响了区与居民的关系,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区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 岚山区社区经济发展对策

发展海洋产业成为社区经济的首要产业。海洋产业主要有近海捕捞、远洋捕捞,海产品养殖。区有着在家门口看海景的优势,建设了海上公园,公园可进行海上游泳、冲浪等功用,呼吸新鲜空气、吹海风、观海景、吃海鲜更是不在话下。每年夏天,各地的游客会来到此地避暑、休假、玩耍,这为社区经济的发展及区的知名度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为顺应经济发展,区积极招商引资,兴办工厂及建筑,一座座商品房、居民海景房拔地而起,旧城改造做的如火如荼,当然也取得了可人的成绩。居民们都住上了楼房,而一批批的其他城市居民也慕名而来,购买商品房开门头、居民楼居住,社区经济的经济一天上一个台阶,除自己进行养殖业、做生意的居民外,很多居民也到工厂上班,学手艺,居民的钱袋也慢慢鼓起来了。

实现经济发展例5

引言

智能电网要求建设节能、绿色、高效的新电网,随着我国电力技术的发展,我国建设“三华”同步电网的进程正在有序展开,为满足电网经济集约化发展的需要,新时期的调度在原有基础上,应该积极应对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向着数字化、集成化、标准化、智能化、网格化及市场化方向发展,建设“运行一体化、流程标准化、业务覆盖广、信息共享高”的节能经济调度。

1.电网发展经济型调度的必要性

作为高能耗行业,电力系统的能源损耗一直居高不下,根据统计,在电能的整个发、变、供、配的过程中,各种电力设备的能耗约占发电量的30%,随着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进程不断深入,电网的电压等级不断提升、输电容量不断增加、交直流混联使得电网的运行特性更加复杂,我国电网已经成为一个特性复杂的大系统。

可见,要提升电网运行效率,响应国家节能降耗的战略规划,发展经济型调度势在必行,如何有效的实现经济型调度,提升电网的集约化水平成为现代调度技术研究的热点。根据国家颁布的最新《节能发电调度办法实施细则》,我国将在保障系统电能供应可靠的基础上,根据节能、经济、环保的原则,选择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损耗。

2.发展节能经济调度、实现电网集约发展

随着电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调度自动化也在向着智能化与自动化方向进步。实现经济型调度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包括电网运行方式调整、功率因数、网架改造、电力设备经济运行等方面,以期实现调度决策的精益化、运行控制智能化、网架协调最优化。

2.1 实现变压器的经济运行

作为电力系统运行中的最重要元件,变压器台数多、总容量大,损耗是电网设备中最大的,变压器的电能损耗占总发电量的约10%,因此,在发展经济型调度的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实现变压器的经济运行。

2.1.1 实现变压器实时经济调度

目前系统中还有较多的运行超期和高能耗变压器在运行,此外,在运行的变压器也不一定处于最佳经济区间,很多地区配电网的变压器都是按照自然状态在运行,造成不必要的电网损耗。基于此,应该通过严密的分析和计算来调整系统负荷,并结合主变的特性、参数,来选择变压器的运行方式。

在实际的调度工作中,在远动主站中对变电站所辖范围内的变压器经济运行区间进行编程,结合调度工作站监视到的变压器实际运行情况和绘制的消耗曲线,来进行实时经济调度。当某个主变压器达到经济运行区间的拐点时,要求调度工作站发出信号提示调度工作人员,进行变压器的解列或并列操作。下图1即为仙游地区电网实现实时经济调度后的节能情况:

表1 仙游地区电网实现实时经济调度后的节能情况

站名 型号 空载损耗P0(kW) 额定短路损耗PK(kW) 经济运行区间(kVA) 经济运行时间(h) 变电站最大负荷Smax(kW) 年节电量(kWh)

110kV 城关变 #1 SFSZ8-50000/110 54.97 261.97 #1 27459--32391 8760 66060 186101

#2 0--27459

#2 SZ10-50000/110 29.799 197.6 #1/#2 32391-100000

110kV 郊尾变 #1 SZ10-40000/110 20.447 137.9 #1 0--21782 5280 35290 81662

#2 21782--28562

#2 SZ10-50000/110 29.37 180.01 #1/#2 28562--90000

35kV 赖店变 #1 SZ9-6300/35 6.3 36.5 #1 0--3702 4800 6712 29933

#2 3702--5215

#2 SZ10-8000/35 9.5 44.709 #1/#2 5215--14300

35kV 游洋变 #1 SZ9-6300/35 6.4 36 #1 3652--3756 7200 9578 253529

#2 0--3652

#2 SZ10-6300/35 5.99 35.652 #1/#2 3752--12600

由表1可见,考虑了电网损耗和负荷关系的经济曲线运行,取得了显著的节点效益,累积达到551225kwh,为电网节能高效运行做出了较大贡献。

2.1.2 更换为节能新型变压器

目前,我国低压配电网中变压器的损耗问题尤为严重,约占农电网损耗的60%,由于配电网运行条件恶劣,且直接接入用户环节,我国配电网设备普遍运行时间超期,导致设备老旧严重,配电网发展水平低于电网发展的其它环节。智能电网倡导绿色、低碳、环保,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也加大对配电网的资金投入,进行配网设备的优化与改造,对变压器的经济运行,也应该积极将系统中的高能耗设备更换为新型节能变压器,例如:非晶合金铁芯变压器、优质硅钢片系列超低损耗变压器等。

2.2 实现电力线路的经济运行

输电线路损耗也是电网损耗的一个主要部分,输电线路降损一直是电网公司考核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线损“四分”(分区、分压、分线、分台区)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与此同时,在降低输电线路损耗方面,经济型调度还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建设性措施主要包括:

(1)加大输电导线的截面积,提升输电线路质量,从材料上提升线路降损效率。

(2)加装无功补偿设备,提升线路功率因数,做好无功功率的补偿,实现无功经济调度。

(3)充分考虑城市规划、电网现状,优化电网的现有结构。

(4)针对输电线路走廊紧张的问题,增设同杆并架,实现集约用地,提升线路传输容量。

在运行中降低输电线路损耗,是经济型调度的重点内容。主要是通过改善潮流分布、调整运行参数、做好负荷预测、合理安排电网的保供电计划、优化设备检修等方法来进行。

2.3 电力网的电压调整和无功功率优化

首先要搞好无功功率就地平衡,无功补偿的理想状态是各级电压线路上没有无功功率流动,各级电压母线的功率因数均为1,因此,应本着自上而下,由末端向电源端的顺序逐级平衡和补偿。

在做到无功功率平衡的基础上,利用负荷电压的对应关系,分时段按负荷进行电压调整。一般35-110kV的输电网,负载损耗约占总损耗的80%左右,因此,应该提高运行电压。一般6-10kV的配电网,变压器空载损耗约占配电网总损耗的40%-80%,因此,后半夜运行时,电网负荷低,如果运行电压过高,会造成更大的空载损耗,所以,应该在电压偏移允许的范围内,降低电网损耗。

2.4 做好经济运行负荷调整

电力系统的负荷变化幅度大,会需要较大的变电设备和供电设备容量,增加线损,当设备的负荷曲线峰谷差大,则负荷曲线形状系统K值也大,相同的情况下,等效功率也大,假设K=1时线损为100%,则当K=1.05时,线损会增加10%,K=1.1时,线损会增加21%,K=1.2时,线损会增加44%,因此,应该调整负荷,提升节能减损效果。

在实际的调度工作中,调度自动化系统通过采集的遥测数据,结合系统的实时在线运算结果,形成负荷电压的对应关系曲线,该曲线辅助调度做出决策,发出信号和指令,来进行变电站的电容投退、发电机机端电压调整、变化变压器分接头等动作,以使得电网运行电压达到最优。

平衡配电变压器的三相负荷也是降低电力网线损的重要措施,由于单相负荷的变化,常常出现三相电流不平衡,因此,在变压器中,经常出现有的相电流超过额定电流的情况,有的相相对较小,这样除了影响变压器的运行安全,还增加了线损,所以,必须平衡配电变压器的三相负荷,以降低电网损耗。

2.5 发展一体化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

(1)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是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目前,已有多个数字化变电站在国内建设并运行。IEC61850规约的应用也为电网建立统一化信息平台提供了条件。对于调度自动化来说,数字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信息共享、管理决策、通信系统的数字化,利用新型IT技术,全方位建设数字化调度系统。

(2)集成化运行

为适应特高压电网的发展和安全稳定可靠运行需要,应提高调度的驾驭大电网能力。为适应电网节能要求,在大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系统精益化管理的水平。为适应电网应急指挥调度的建设,应加快建设标准化调度技术支持。

这都要求进行调度的集成化运行,对现有数据进行整合,实现信息管理的集成化和现代化,实现全网的数据和资源共享。

(3)标准化设计

目前,国内主流的调度自动化系统架构已经沿袭了较长时间,随着电网的发展,虽然有了一定的功能改进和拓展,但是大体架构没有太大变化。随着电网的新发展,传统的架构已经很难满足智能电网的需求。

另外,目前各级调度的主站和厂站系统也是独立设计的,对全网的信息共享和一体化运行管理带来困难,进行标准化设计和运行后,才能打破信息壁垒,建立新时期的智能调度。

(4)智能化建设

随着数字化变电站的大规模建设,厂站设备的智能化实现,调度环节的智能化也势在必行。积极研究电网运行状态的自我感知,和大电网的运行风险评估,发展智能化、可视化调度,从检测、预警、故障分析、动态控制各个环节实行智能化,顺应电网未来发展趋势。

(5)网格化联网

网格化联网主要是涉及各电力企业调度中心之间的信息协作。在网络互联的基础上,进行真正的功能意义上的系统级联。利用“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加强二次系统建设的契机,开展大规模联网。

3.结语

智能电网的浪潮影响着电力的发电、输电、配电等各个环节,也给智能化调度的发展带来了革新和契机。本文结合作者自身实践浅谈了新时期的电力节能经济调度,希望对同行们的工作开展有益,促进电网的集约发展。

参考文献

[1]黎静华,韦化,夏小琴.智能电网下节能发电调度多Agent系统的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21).

实现经济发展例6

其一,实体经济的困境是由于虚拟经济发展导致的吗?

其二,若没有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是活得更好,还是死得更惨?

其三,必须打压虚拟经济才能发展实体经济吗?

其四,中国当前还要不要发展虚拟经济?是一个繁荣的虚拟经济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还是相反?

其五,未来的政策导向应是什么样的?扬“实”抑“虚”还是并重发展?

笔者认为,实体经济发展,不足与过剩并存。虚拟经济发展,投机过度与发展不足并存。因而笔者主张:大力但有选择地发展实体经济,让虚拟经济健康、完善地发展,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一、当前实体经济的困境是如何导致的

毫无疑问,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存状态,已经到了十分严峻的境地,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用工荒和成本高的严重生存困境,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从表面看,中小企业的生存难主要在于两大因素,一是成本上涨因素,二是市场因素。从成本增加因素看,当前,利率、汇率、税率、费率“四率”并升,薪金、租金、土地出让金“三金”齐涨,原材料进价和资源环境代价“两价”过高,九种因素叠加推动企业成本直线上升。实体经济面临高成本和高税费两头挤压。从市场因素看,国际市场萎缩,国内市场不振,成本上涨因素无法消化。

从实质看,中小企业的生存难主要在于核心竞争力缺乏,扎堆生存于产业链的低端,无核心技术,无话语权。一方面,对垄断国企无话语权,使得处在上游地位的能源、电力、交通等垄断国企,不断将成本费用转移到下游民企身上,挤压着民企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内部竞争加剧而对外无话语权,使其被外方各个击破。

一些实体企业在“副业”投入收益高、资金回流快的诱导下,逐步放弃了对主营业务的坚守。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中转移,一些企业甚至把制造业作为融资平台,套取资金在资本市场逐利。

从上述分析看,不是虚拟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实体经济的衰落,而是实体经济的衰落导致了虚拟经济的繁荣。民间过剩资金难觅出路,只能投向虚拟经济或资产价格的炒作。

若没有虚拟经济,如股市输血、民间借贷,实体经济可能死得更快、更惨。

二、大力但有选择地发展实体经济

当前发展实体经济,要避免走老路,不做规模做层次,大力但有选择地发展实体经济,或者说是结构性发展实体经济。

例如,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原动力,是国家实力的支柱。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核心、高端、基础”的关键技术、关键元器件和核心设备方面仍然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着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

避免走老路,是指不能再做低层次、高耗能、高污染的简单加工制造业,简单的“三来一补”的产业。不做规模做层次,是指简单的规模扩张时代已经过去,高度制胜的时代已经来临,所做的产业要有高度。

大力但有选择地发展实体经济,是说实体经济按照三个层次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该淘汰的一定要淘汰,该升级的一定要升级,该做高端的一定要做高端。

落后的或供给明显超过需求的产业要淘汰一批。两会期间,总理在不同场合反复重申加大对钢铁、水泥、汽车、造船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调整。钢铁产能已远超过市场需求,据工信部数据,在限产的情况下,2011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6.83亿吨,而据我国钢铁网统计,当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只有约6.48亿吨,产能过剩3500万吨。而部分西部省市和东部沿海地区还在计划新建钢厂或扩产。民生证券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产量将达到9.3亿吨。水泥、汽车、造船业也由于盲目上马和随意扩大产能,在国内外经济不景气背景下遭遇需求大幅萎缩。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国内已建水泥生产线产能有28亿吨,但产能利用率只有73%。

早在“十一五”规划中,政府就明确提出对钢铁、水泥、造纸、化工、纺织等12个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如今“十二五”规划再次明确提出加大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并将淘汰落后产能行业扩大到19个重点行业,新增铜冶炼、铅(含再生铅)冶炼、锌(含再生锌)冶炼、制革、印染、化纤、铅蓄电池7个行业。从工信部制定的目录看,“十二五”期间仅淘汰炼铁落后产能就达4800万吨,炼钢4800万吨,水泥(含熟料及磨机)3.7亿吨。

该升级的一定要升级一批。我们预计,很多传统产业要走上升级之路。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不仅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还要依靠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产业组织调整,需要综合配套政策体系,促进广大企业的技术改造。针对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的需要,重点落实研发支出税前扣除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支出;切实落实消费型增值税、加速折旧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加强鼓励技术改造的需求政策,进一步细化政府采购政策;通过法律、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市场准入等措施促进新技术,特别是节能减排技术的利用与推广,打破地方保护,加强各类标准的实施监管,建立问责制。支持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优势和品牌企业通过兼并、加工外包,提高产业群的整体竞争力。对兼并重组和发展国内加工外包的改造项目,在过渡期内给予所得税减免。重点支持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和重大示范项目,建立重大技术应用推广机制。重点支持应用节能减排技术的技术改造,特别是强制性淘汰设备和改造项目。加强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

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扩大就业,促进公平竞争。中小企业是增加就业的主力军和创新的生力军,但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融资难、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要进一步发展多层次的中小企业金融,包括风险投资、融资担保、设备融资租赁等;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等。加强行业和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小企业改造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要做高端。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根据规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这些产业一定要做高端。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很多的服务业也是实体经济。目前,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是,把发展实体经济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物质财富的生产,而把文化创意等重要的服务业错误地归为虚拟经济。实际上,实体经济既包括物质财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财富的生产;既包括提供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提供无形的服务。服务业不仅是重要的实体经济,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服务业在实体经济中的地位还会不断提高。

三、让虚拟经济健康完善地发展

虚拟经济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是经济虚拟化(西方称之为“金融深化”)的必然产物。经济的本质是一套价值系统,包括物质价格系统和资产价格系统。与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的物质价格系统不同,资产价格系统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这也就是虚拟经济。由于资本化定价,人们的心理因素会对虚拟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就是说,虚拟经济在运行上具有内在的波动性。广义地讲,虚拟经济除了目前研究较为集中的金融业、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业、收藏业等。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表现为三点: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那么,各类实体经济用于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方便、快捷,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

基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笔者认为虚拟经济仍要大力并规范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银行业,尤其是服务中小企业的银行。重视在金融体制改革上加强组织体系创新,大力加强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的建设,探索发展小型专业化的科技银行、物流银行、文化银行、小微企业银行,以及各式各样的社区银行。重视在金融信贷运行机制上进行创新,重新定位和整合金融资源,形成体制内大中小金融机构的合理分工。重视在金融信贷服务的模式上进行创新,率先打破金融机构难做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困局,积极引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散机制和经济补偿功能,鼓励财产保险公司开展专为中小企业增信担保的“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专为促进小额贷款公司与银行合作的“小额贷款公司履约保证保险”等新型业务,解决小型金融企业的后顾之忧。

二是规范发展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情况复杂,需要明确法律界限,区别对待,分清楚哪些是法无禁止的,哪些是允许存在的,甚至是应当保护的;哪些属于非法集资,是必须打击的。如果不把并不属于诈骗的民间借贷现象与“庞氏骗局”区分开来,不仅会误伤无辜,也会让骗子漏网。民间借贷如果得不到法律保障,会诱发更多更严重的欺诈行为。民间借贷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之一。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规范各类借贷行为,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一些人大代表请求全国人大尽快制定颁布民间借贷法,促进我国民间借贷的规范化健康发展。在制定民间借贷法过程中,要明确民间借贷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明确承认民间借贷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明确民间借贷的监管部门,将所有的民间借贷活动由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统一管理。

三是大力发展证券业。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保护投资者利益。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健全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和退市制度,强化投资者回报和权益保护。

实现经济发展例7

近年来,在盟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镶黄旗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紧紧围绕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两大主题,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经过连续几年的奋起追赶,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呈现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尤其是自2003年“蓝旗会议”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总体要求和“城乡统筹、三化互动”发展战略,大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三大明显突破”和“三个有效提升”。2008年,镶黄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35亿元,较2003年增长了近12倍:地方财政总收入1.8亿元,较2003年增长了38倍:城乡居民收入也都超过了2007年全盟平均水平,达到11850元和4070元。

(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突破

为切实解决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直接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旗委、政府坚持“三化互动、基础先行”的思路,全面进行基础设施建设。5年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旗公路通车里程达730公里,新增黑色路面244公里。境内省道208线贯穿南北,黄白公路横贯东西。通信、供电事业发展迅猛,全旗已拥有110千伏输变电站2座,35千伏输变电站3座,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二)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取得明显突破

一直以来,旗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理念,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立足于“人口数量少、国土面积小、消费市场弱、资源禀赋差、地理位置偏”的基本旗情,确立了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经过几年的努力,使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基础薄弱、财源渠道不畅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一是工业成为支柱经济。5年来。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基地集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力度,努力摆脱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整合和淘汰了20多家小熔炼、小炼铁,改善了环保设施。按照“一园多区”的理念,规划了石油天然气、石材建材、畜产品加工和绒毛纺织业。以“双石”产业为龙头,工业经济保持了长周期、快增长。5年来。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131%,到2008年,全旗工业增加值达到11.58亿元,是2004年的37.8倍,工业占GDP比重达到63%,成为旗域经济支柱产业。二是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5年累计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7000多万元,围栏封育草场48万亩,建设奶牛养殖小区5个,开发种植高产饲草料基地4.1万亩,建设畜圈15万平方米,购置各类机械800台(套),牧民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按照“减羊增牛”的要求,坚持以草定畜,逐步提高基础母畜和适龄母畜的比重,加快牛羊改良及繁育基地建设,积极发展优质奶牛饲养、小畜经济杂交繁育和育肥业。大力推行“托牛所”、“德美羊两年三胎”、“公司+基地+牧户”等集约化养殖模式。集聚整合生产、流通、服务等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牧区22个专业协会、1107名会员的桥梁纽带作用,有效规避了牧民市场风险,加快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2008年全旗牲畜良改比重达到96%,牲畜头数由70万头只减少到51万头只,牧民人均纯收入却由2004年的1586元提高到2008年的4070元,2009年将提高到4900元。三是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坚持把新兴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拉动消费增长的重点来抓。依托矿产资源,大力发展本地运输业:同时,立足二连口岸与天津港优势,做好“通疆达海”运输通道要塞文章,稳定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区域性物流园区。旅游经济稳步发展,2008年成功承办了“全盟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展现了草原文化、民俗风情的特色和魅力。倡导区域合作、共同开发的理念,与二连和蓝旗联手,推广北京一黄旗一二连和呼市一黄旗一蓝旗休闲度假旅游,已有良好开端。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牧区信息化建设和政府电子政务走在全区前列,已成为国家牧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地区。金融保险、会计事务、网络宽带等新兴服务业开始发展,服务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强。2004年以来,第三产业年均增长40%。

(三)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取得明显突破

2004年,按照盟委、行署“两转双赢”发展思路,镶黄旗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发展政绩和环保政绩一起考核,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发展”的方针,因地制宜,转变思路,开始用工业化的视角和手段研究解决生态建设与保护问题,对牧区人口布局、种养结构、养殖方式、产业化发展、资金使用方式进行调整,全力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积极推进禁牧休牧和舍饲养殖,加快牧区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通过“转人、减畜、增效”,实现草畜平衡,创造草原自我修复的条件。特别是发现和推广“联户经营”模式,使中小户牧民发展得到保障。实践证明,“联户经营”模式已成为破解超载放牧、更好落实“两转双赢”战略和“两项基本制度”的有效手段。5年来,累计转移牧区人口6821人,约占牧区总人口的41%:全旗有150万亩沙化退化草场得到恢复,75万亩京津风沙源得到了治理,植被覆盖率由10%提高到46%以上,初步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局面,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5年来,镶黄旗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本地实际。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实现了“三大明显提升”:

(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2004-2008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年均保持54.8%和41%以上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区、全盟的位次有所前移。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多数高于全盟平均水平,经济增长方式已由过去单一靠投资拉动逐步向投资、消费协调拉动转变。

(二)产业层次明显提升

坚持不懈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比例由2003年的40:25:35,调整为2008年的10:69:21。一产在GDP中的比重降低,但总量扩大,效益提高。二产主导地位突出,呈

现多元发展,产业层次由低端、短链条向高端、长链条演进。2004年二产增加值为5205万元,到2008年达到12.63亿元,翻了4番多。三产质量不断提高,服务业日渐繁荣,物流运输产业蒸蒸日上,文化和旅游事业呈现好的发展势头。

(三)发展后劲明显提升

5年多来,已累计完成投资36亿元,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10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39个。依托特色资源优势,进一步明确发展举措,“双石”产业基地化、集群化、集约化发展势头强劲。以“双石双增”带动,风电、畜产品加工等产业跟进战略初见实效,工业园区成为重要经济增长源。截至目前,人驻工业园区企业已达54家。巴音矿业、宁蒙石化、塔星石材、晨春实业、翔宇羊绒、戎立特纺织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华巍公司、北京新能源风电项目等正在规划建设当中。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石油和天然气产业、石材建材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畜产品加工产业“四轮”驱动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经济自主增长的机制和平台,基本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

实现经济发展例8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048-02

一、开发海洋经济的重大现实意义

21世纪是人类挑战海洋的新世纪。今后10年至50年,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发达国家的目光将从太空转向海洋,海洋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

1.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资源宝库。人类社会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海洋进军,国际海洋竞争日趋激烈。美国提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后的开辟疆域”,未来50年要从外层空间转向海洋。加拿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占领国际市场。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英国把发展海洋科学作为迎接跨世纪的一次革命。澳大利亚在今后10~15年内要强化海洋基础知识普及,加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国际海洋竞争主要表现:发现、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勘探开发新的海洋矿产资源源;获取更多的海洋食品;加速海洋新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安全、便捷的海上航线与运输方式。

2.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前景看好。目前,全球现代海洋产业总值达1万亿美元。世界四大海洋支柱产业已经形成,发展前景看好。一是海洋石油工业。全球海上石油探明储量为200亿吨以上,天然气储量80万亿立方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海上石油勘察与开发,投入开发的经费每年达850亿美元。2000年海上石油产量约13亿吨,占世界油气总产量40%,产值约3000亿美元。21世纪中叶海洋油气产量将超过陆地油气产量。二是滨海旅游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滨海旅游业收入占全球旅游业总收入的1/2,约为2500亿美元,比10年前增加了3倍;1998年全世界40大旅游目的地中有37个是沿海国家或地区;沿海37个国家的旅游总收入达3572.8亿美元,占全球旅游总收入的81%。三是现代海洋渔业。传统的海洋捕捞业已发展为捕、养、加并举的工业化渔业生产。近10年来,全世界海洋渔业产量每年达8500多万吨,产值约2000亿美元。四是海洋交通运输业。全世界较大海港2000多个,国际货运的90%以上通过海上运输完成,1998年世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约为1.5亿标准箱,海运收入1500亿美元。

3.人口趋海移动趋势加速。目前,6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区,有预测认为,到2020年,世界3/4的人口将居住在沿海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城市的密集区。这一地带占14.2%的国土面积,却分布有44.74%的城市数和51.44%的城市人口,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带;东部沿海地带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人口分别占全国的59.81%和47.44%。研究预测表明,到2020年或21世纪中叶,我国60%的人口将居住在沿海地区。

未来50年,世界性、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我国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和基础,争取10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成世界级海洋经济大国甚至强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二、开发海洋济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使商品、资本、知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经济发展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组合和优化配置,以至于国家和地区经济越来越多地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形成了相互依赖和影响的经济关系。

1.海洋开发利用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要求必然打破地区和国别封锁,真正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全球流动及合理配置。而海洋的开发利用正是实现这一沟通的桥梁,是对外开放的主要载体。

2.率先发展起来的国家,依海洋而发达富有。世界上多数沿海国家和地区由于濒临海洋而形成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合经济社会发展,使他们率先成为发达地区。我国发展较快和率先富裕起来的城市和地区集中体现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

海洋经济已成为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已经成为沿海国家的共识。很多沿海国家把发展海洋经济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出台了各具特色的海洋开发计划,不断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力争使海洋经济成为国家经济中发展较快的一个领域,形成经济的增长极。

三、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实施海洋开发。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快速与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要节能降耗,另一方面要寻找新的资源。而我国所管辖的海域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加大海洋开发力度,能极大地解放海洋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开发海洋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加快海洋地区的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的步伐,率先实现现代化。我国有5亿多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区,并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实现海洋开发战略,有助于改善沿海地区居民生存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人们从发展海洋经济中长期受益。

3.我国海洋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成逐年提高的趋势。1980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80亿元;1990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为438亿元;1995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为2460亿元;1997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为2095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这说明,我国海洋产业产值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提高。

4.实施海洋开发有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开发,不仅仅只是一种开发能力,它也是提升、保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海上综合能力的体现。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出海通道和海洋国土安全。实施海洋开发,建设海洋强国,是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保证。

四、海洋经济的开发方向和开发领域

1.海洋新的可开发资源不断发现。近10年来,海洋科技突飞猛进,新的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不断发现,海洋已成为巨量财富源泉,为解决困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两大问题展现了新的曙光。一是以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储量巨大。二是海洋新药物资源庞大。三是提取和开发利用深海基因资源前景广阔。据统计,深海基因资源的市场潜力年达30亿美元。四是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前景可观。随着海水淡化成本的大幅下降,世界海水淡化市场一直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标志着全面开发利用海洋、保护海洋为基本特征的“海洋世纪”的到来。

2.目前海洋经济开发领域主要是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油气业。“九五”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一直保持在年均两位数的快速增长。“九五”期间海洋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年均15.7%。其中海洋渔业经济总量仍高居首位,占总产值的51%,年均增长18%;海洋交通货物运输业稳定增长,占海洋经济总量的18%,居第二位;海洋油气业异军突起,占海洋经济总量16%,居第三位,年均增长高达32.3%;海洋旅游业持续发展,占海洋经济总量的15%,居第四位。

实现经济发展例9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00502

1 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来的,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工农城乡之间的对立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分化。“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劳动生产率很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剩余劳动力比较多,报酬极低;二是现代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人数较少,工资较高。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2 二元经济结构的危害

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由于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造成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从而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2.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需不足

长期“亲城市,远农村”的政策已经严重影响了我过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无论从我国当前经济状况还是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扩大内需都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农村还不是能支撑工业发展的现实市场,我国农村居民现在仅能满足温饱,收入特别是货币收入过低,难以消化过剩的工业产品,农村消费配置设施落后也限制了农民对于工业品的现实需求。农村市场目前还只是潜在的巨大市场,而没有成为现实的巨大市场,农村市场目前状况无法支撑城市工业的高速发展。没有完善的城乡市场交换,城市工业发展就越来越脱离农村,宏观经济内需不足将导致我国经济无法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城乡分隔政策导致的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虽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城市居民的福利,但损害了农村居民的利益,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分隔导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隔,以城市局部利益为出发点的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使城市职工享有与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的高工资,高福利,尤其是某些国家垄断行业的工资福利则更高,这抬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削弱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使得有些沿海企业过早出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竞争力下降,吸纳大部分城市居民就业的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民营企业,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

2.4 城乡二元经济不利于社会稳定

农民收入低下,来自农业的生产剩余减少,促使农民选择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运做,也无法引进新技术、改良新品种、开拓新市场,这种恶性循环的农业投入方式使得我国农业非常脆弱。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则采取大规模,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单位成本低。入世以来,我国逐渐开放国内市场,这将对我国农业造成巨大冲击。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多年来,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我国最困难的群体在农村,最多的隐患在农村,城乡差距的悬殊已成为产生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影响了社会稳定,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定团结。

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原因

3.1 国家政策造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建国以后,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优先发展工业。一方面,政府通过计划或行政手段,来保证这一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服务与赶超型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如何稳定,大量的获得农村剩余及将农村剩余集中有效地投入到工业部门。在这个过程中,农村资源被大量以“剪刀差”的形式抽取到城市,以支撑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因为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就受到不平等待遇。当时中国资本资金缺乏,外汇储备匮乏,资金动员能力也非常低下。为了确保原始积累而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府部门人为地实行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汲取工业化所需的原始资金积累。另一方面,为了尽量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实现低消费,政府又把农民固化在农业上。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将城乡人口,经济与社会生活,人为的分割为两个相互隔离的部分。形成人为的城乡封闭的制度壁垒,城乡之间人口不能自由流动,两部分居民两种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待遇,广大农村被割裂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市与农村发展严重分化。直到今天,这种围绕“行政主导型二元经济结构”设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3.2 市场力量形成新的二元经济结构

农村收入水平低部分原因是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小,当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后,人们倾向于把增加的收入中的一个较小部分用于购买农产品,而把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其他商品。因此人均收入提高所产生的需求刺激,在农业中比在其他产业中小。于是在需求方面就导致了农村收入水平增长远低于城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本拥有量提高,比较优势逐渐转向其他产业。相比而言,大量的现代工业部门集中在城镇,工业部门的行业利润率长期高于农业部门,所以城镇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也较快。加之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的经济运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不断加强,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动由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逐步向市场导向过渡。这个阶段,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城市消费的大部分项目的支出,如住房,汽车,电器,旅游以及其他一些服务业的消费项目与农村或农民没有太大关系,而使城市居民的收入很难回流到农村。即使是原来许多由农村或农民提供的食品,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际市场的进口,城镇人口日常生活的大部分依赖于城市而不是农村。这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断裂,形成了“市场主导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行政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使我国经济形成了恶性循环发展体系,使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目前尽管户籍制度的改革在不断向前推进,但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种恶性的自加强循环体系,使得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持续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即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又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发展滞后又束缚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反过来加剧了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

4 转变二元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4.1 加快城市化进程,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城市化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即农民工进入城市建设城市;二是农民生活方式城镇化,按照城市化的体制来建设农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可以提高农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增长。加快城市化进程首先需要破除行政壁垒,制定吸引农民工进城的政策。其次应破除经济壁垒,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最后,还应制定合理可行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大中型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

4.2 协调工业化战略,促进农业现代化

建国初期的工业部门主要是制造业部门且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优先增长部门。制造业部门特别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成为工业化的基本内容,而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没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协调工业化战略是针对片面工业化战略的弊端提出的。协调工业化在以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的同时,兼顾到了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做到以工促农、工农共同发展,着力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协调工业化战略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够适应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整合和适度的规模化生产也有利于发展现代化的农业。

4.3 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城乡发展规划、城乡资源配置、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社会事业各个方面做到统筹发展。加大财政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对农村发展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科教、文化、卫生方面的投资,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

总之,只有农村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能增加国内的有效需求,也才能促进整个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形成一盘活水。所以,只有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二元经济结构才能真正得到改变,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阿瑟.刘易斯.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雷晓宁.我国城乡差距的质变及政策含义[J].重庆:改革,2005,(04).

[3]王郁昭.农民充分就业是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N].中国经济时报,2005930.

[4]任保平.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6).

实现经济发展例10

 

一、我国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1.消费者的需求决定农产品的生产

 

在现在的市场农业经济背景下,消费者的需求一直是农产品发展的关键,而且还会对农产品的生产结构、销售情况等产生严重的影响。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农产品生产者为了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在大力销售已经推出的农产品的基础上,还在持续推出全新的产品,从而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虽然现阶段农产品的种类一直在改变,但是消费者的需求仍然没变,因此,我国市场农业经济农产品的生产都是在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

 

2.农业经济趋向国际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农产品也逐渐进入了国际市场,使我国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成为了国际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变的更加适应农业市场的发展,充分满足了市场发展的需求,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3.对农产品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农产品的质量、产量以及价格等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而且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上升,对农产品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想使农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其质量是最有效的方法。从农产品供求关系出发,在产品供大于求时,产品的质量通常都会对其销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市场农业经济培育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1.围绕市场的需求不断发展

 

对于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而言,一定要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农业生产,创建相关的农业生产基地,从而实现市场农业经济的培育。另外,还要对市场的变化引起重视,如果市场的需求量比较大,就要根据地区的优势来进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创建,促进企业龙头的建设,推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再有,还应该转变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理念,在进行农产品的生产时,预测市场的消费水平,有一些地区由于受到传统理念的限制,经常会忽略市场消费需求的作用,导致农村经济不能实现持续发展。所以说,要想实现市场农业经济的培育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一定要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农产品的生产,提高企业的销售水平。

 

2.创建农业市场的种植基地

 

一般来说,消费者都希望能够买到质量好、无公害以及价格合理的农产品,而且还要在人们需求的基础上稳定供货。因此,可以在适合的地区创建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种植基地,可以专门向国外市场进行流通。拿吉林省来说,松辽平原地区是种植玉米最适合的地区,所以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该地区的土质、气候条件以及各种优势条件来创建玉米种植基地,从而提高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该地区的玉米还可以向国外市场销售,实现农产品市场化的营销,进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销售效率,增强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3.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体制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受到市场规范化的影响,我国的市场农业经济体制一直在不断完善,但是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我国农产品质量体制还不够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农业经济不能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而且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来保障市场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因此,一定要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标准,建立健全的市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尤其要对农产品质量体制的建立引起重视,对农产品的销售情况进行控制,进而提高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4.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

 

在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高素质、综合型的人才是非常关键的内容,只有具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才会将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带上正轨,提到更高的发展层次。在进行人才的选择时,要采用竞争上岗的机制,避免出现腐败的现象,而且对于综合水平比较高、能力比较强的人才,要适当的给予物质上的奖励,进而加强工作人员的动力。另外,企业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其掌握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时俱进,从而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三、结束语

 

实现经济发展例11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2-0038-03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A

在中部等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如何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银行发展搞好服务,银行如何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思路,加大支持力度,在提高金融机构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金融与地方经济的“双赢”,既是一个理论课题,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

一、当前金融与地方经济的矛盾及原因

近年来,在中部等欠发达地区,随着区域经济的转型和金融业务改革的深化,地方经济与金融的矛盾日益显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许多的问题。

一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只强调金融业的资金供给功能。在实际工作中,仅把金融业作为一个“柜员机”,需要资金支持时则按一按,而对金融业的产业定位、产业功能、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和产业环境等方面则关注甚少,严重地制约了金融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企业逃废债现象比较严重。在外部环境驱使下,某些地方企业在经营困难,甚至仅仅是出现临时性效益滑坡时,采取极端方式逃废银行债务,以牺牲银行利益保全自身利益。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信用差,一些国有企业借改制、重组、破产之机逃废银行债务,而且这种行为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

三是地方司法行政环境欠佳,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行政、司法环境不理想,对金融债权保护未予以重视。有的地方政府从狭隘的地方利益考虑,在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过程中推波助澜,使得银行在债权债务诉讼中“胜诉率高、执行率低”。执法不严,案件胜诉后执行难,在落实债权、处置抵押物、强制执行等方面受到有关方面的干预,保全债权困难。

四是一些地方政府存在行政不作为现象,金融机构正常业务得不到保障。受地方财政能力有限的制约,政府在举办大型市政项目时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但政府在有关项目投入运营后出现了不履行职责、行政不作为等损害金融机构利益的现象。银企关系趋于紧张,金融信用环境的恶化在严重影响金融业的同时,也直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快速发展。

五是金融支持力度与经济发展不匹配。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坚持“抓大放小、择强舍弱”的市场原则,不断增加对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的资金投入,县域金融支持力度日益弱化。农村的大量资金流向了城市,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农村成为金融资源的净供给者,使得本来就相对薄弱的农村金融资源经过多番“抽取”,农村可用资金越来越少。

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相互沟通、交流、合作不够,信息渠道不畅。从根本上讲,银行发展和企业、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由于缺乏沟通和理解,影响了贷款的良性运转。一方面,政府和银行之间相互沟通不够,缺乏经常性的交流渠道和机制。特别是政府部门对银行反映的问题和困难有时候重视不够,对金融部门指责的多,理解关心的少,一些部门领导对金融规律认识不够深入,惯用行政手段干预银行经营,还有的政府职能部门不能及时向银行提供有用的信息,对银行信贷的推介、引导不够。另一方面,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比较严重。银行从企业以外获取其信用状况等财务信息的渠道不多。不少企业财务管理不够规范,规避财务风险的意识不强,信息披露不充分,甚至提供虚假信息,资金链出现问题时拒绝和银行合作。

二、实现金融与地方经济双赢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银行与地方经济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地方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壮大可以促进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既能提高效益,又能化解金融风险。因此,地方和金融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牢固树立共存共荣的思想,建立起相互支持、诚实守信、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促进金融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

(一)转变观念,客观看待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和地方经济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金融和地方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有新的变化,金融部门首先追求的是自身的发展,当然,其自身的发展也离不开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又离不开金融的支撑。对地方来说,支持和推动金融发展,能为经济建设提供积极有效的保障,对金融来说,地方经济是金融发展的依托,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就是发展和保护金融本身。因此,地方和金融都应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牢固树立共存共荣的思想,进一步加强银地、银企合作,促进金融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

首先,地方政府应认真研究金融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当前,我国金融改革正逐步深入,银行在管理理念和方法上逐步与国际接轨,与以往粗放式管理相比,信贷投放安全性要求更高。各级党政领导应加强对现代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了解,加强对金融改革的研究,超前把握趋势和影响,积极研究应对措施。

其次,把银行业真正作为产业来对待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类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化运作越来越强。各级各部门要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银行是国家的“钱库”和“出纳”的观念,把银行业真正作为产业来对待,关心、支持其发展。只有把这个产业本身做大做强了,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再次,银行业应树立辩证的风险观。现在一些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顾虑很多,这与上级行考核力度大有关系,但也不排除怕担风险的因素。对银行贷款风险要辩证地看,要看到风险本身也蕴含着收益,风险处理把握得好,经济效益和回报就高。应摒弃以不作为来防范风险的消极做法,在发展中防范风险,在发展中化解风险。把增强自身效益和承担社会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二)加强信任合作,建立政、银、企长效合作沟通机制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推动工商企业和各银行以及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诚信为本,以市场为纽带,以“双赢”为目标,努力建立新型银企合作关系,

第一,政银企三方应建立信任合作和沟通机制。在地方党政、银行和企业之间,应相互理解,多联系,少指责,多沟通,少猜疑。地方政府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性地培育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主动向所在地金融机构推荐优质信贷项目,积极争取信贷资金,并积极帮助金融部门清理逾期贷款,化解金融风险。工商企业要不断加强信用建设,按期还本付息,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和联系。河南省新乡市积极搭建银政、银企沟通平台,建立了由市政府牵头,综合经济部门、各金融机构参加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议制度,收到了明显成效。各地要经常举办工商企业融资及金融新产品推介会,为银企双方的信息沟通搭建平台,推进银企合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服务和监管,切实为企业、为各商业银行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探索新办法、新路子。

第二,地方政府应建立信贷投入激励机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激励,为在当地信贷投入大的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以调动金融机构的信贷积极性。一是根据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支持贡献度情况决定财政性资金的存放。二是根据金融机构贡献度在土地购置、网点建设、税费等方面进行约束和激励。三是设立金融创新奖,对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活动成果显著的金融机构及有关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所需奖励费用从专项资金中安排。

第三,金融部门应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金融业要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努力在支持地方经济中实现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千方百计争取上级银行放宽对地方的贷款规模,使信贷资金投放增长高于全年GDP的增长。商业银行新增存款中要保证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正确处理支持经济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努力做到在促进经济发展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样才能确保存款和贷款的永续增长,使银行经济效益的源泉永远涌流,实现区域经济与金融机构的“双赢”。要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积极主动地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和企业,主动到贷款户、企业了解情况,寻找客户,发现大量回报率高的项目,像组织存款一样组织发放贷款,加大筹资融资力度,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近几年来,交通银行郑州分行在促进河南经济发展中,使自己获得了根深叶茂的沃土,成为全国金融业的先进典型。

(三)加强诚信建设,为双赢创造良好环境

今后,区域间资金的流动,将更多地取决于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只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才能赢得有效信贷投入的增加,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才有可靠的资金保证。当前经济金融领域还存在一些风险隐患和突出问题,影响金融业的正常运行和经济金融稳定,阻碍着经济发展,使双赢难以顺利进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坚持诚信为先,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秩序,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第一,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应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为主体,分步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企业信用记录、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用信息咨询服务等社会化网络体系。在信用建设中,要加快信用政府建设,打造诚信政府。政府信用建设既是信用建设的主体,又是社会信用建设的先导。要以提高政府公信力为目标,加快行政许可、行政程序的法制化,加强公务员行为监督,落实行政过错追究制,加快推进依法行政的步伐。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减少对金融业不正当的行政干预,规范对金融机构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