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风险因素的含义

风险因素的含义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0 14:40:05

风险因素的含义

风险因素的含义例1

1.1对象

1.1.1研究小组和预咨询专家

研究小组包括1名护理博士生导师,1名博士研究生和4名硕士研究生,负责本研究概念框架的制定,函询问卷的设计和函询结果的处理分析。预咨询专家包括5名具有5年以上护士长工作经验的护理管理专家,负责正式函询前,问卷内容的修订。

1.1.2函询专家

从全国17所三甲医院选取护理管理专家43人,从2所医学院校选择护理教育专家7人,共50人。专家的入选标准:①护理管理专家具有10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年限,以及5年以上护理管理经验;护理教育专家具有10年以上护理教育经验。②中级及以上职称。两轮函询后,有44名专家完成本研究,均为女性,年龄34~60(46.02±5.99)岁;护理工作年限14~40年,护理管理工作年限6~32年,护理教育工作年限14~34年;职务:护士长18人,科护士长6人,护理部副主任3人,护理部主任10人,教师4人,副院长2人,院长1人;职称:中级3人,副高级22人,高级19人;学历:大专1人,本科12人,硕士27人,博士4人。

1.2方法

1.2.1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操作性定义和概念框架的拟定

根据文献查阅法、小组讨论法和预咨询法拟定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列举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构成因素。本研究参考相关文献,将“管理能力”的含义[8-10],即知识、技能和态度引入护理风险管理中,并将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定义为护理人员(包括护生、护士和护理管理者)为控制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少护理风险发生时的损失,运用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处理和评价的能力。根据小组讨论和专家预咨询的结果,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主要包括护理风险基础知识和护理风险相关知识两部分。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根据护理风险管理程序[11-13]划分为护理风险识别技能、护理风险评估技能、护理风险处理(预防和处置)技能和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技能。根据态度含义[14],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划分为护理风险管理的心理认知、护理风险管理的情感倾向和护理风险管理的意向行为。

1.2.2问卷函询

函询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向专家解释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形成概念框架的依据。第二部分列举概念框架的构成,包括3项一级因素和10项二级因素。专家运用Likert5等级评分法选择“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5个等级对以上各级内容进行打分,并在相应位置填写修改意见。第三部分为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判断依据评分表和熟悉程度评分表。问卷发放采用亲自发放、电子邮件和邮寄的形式进行。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进行第1轮函询,问卷回收后,研究小组讨论专家函询结果,形成第2轮函询问卷,于2014年4~6月进行第2轮函询。

1.2.3因素的筛选

各级因素的筛选标准为:重要性均数>3.50,满分比>0.20,变异系数<0.25,参考护理专家的函询意见,最终由研究小组讨论后进行筛选。

1.2.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Excel2013软件统计分析函询结果的各项内容,包括各级构成因素的重要性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满分比、权重、专家函询的权威系数(Cr)和协调系数(W)。一级因素的权重值由优序图法测得,二级因素的权重值由重要性均值法得出。

2结果

2.1专家参与情况

2.1.1专家积极性第1轮发放问卷50份,有效回收47份,有效回收率为94.00%;第2轮发放问卷47份,有效回收44份,有效回收率为93.62%。2.1.2专家权威程度专家的权威系数(Cr)由专家的判断系数(Ca)和熟悉程度系数(Cs)的算术均数计算得出,大于0.7代表专家权威程度较高。本次专家Ca=0.860,Cs=0.796,Cr=0.828。2.1.3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协调系数(W)是指函询专家对各级因素的评判意见的协调程度,范围为0~1,数值越大表示专家对概念框架的认同程度越高,结果越可靠。两轮函询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1。

2.2专家意见及修改情况

第1轮函询中,2名专家表示,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划分较模糊,另有2名专家建议将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划分为护理风险知识和护理风险相关理论知识。护理风险知识主要包括直接影响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的相关知识,如风险概念、风险种类和风险理论。护理风险相关理论知识主要指具有间接影响作用的相关知识,如沟通理论、心理学知识和伦理学知识。研究小组同意采纳此建议。有3名专家建议将二级因素的各项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改为“能力”。研究小组讨论认为,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是本研究的主题概念,技能是能力的一部分,若将“技能”改为“能力”,将会存在含义重复,并且与二级因素的“知识”、“态度”不平衡。所以,此建议没有被采纳。有4名专家询问本研究概念框架的依据,研究小组进一步修改问卷内容,将文献查阅、小组讨论和专家预咨询的过程进行说明,并列举管理能力含义、态度含义、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知识范畴的来源。经过反馈,第2轮函询时,专家表示无异议。第2轮函询结束时,专家意见趋向一致,函询专家对于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的二级划分结构给予支持,各项因素都达到保留标准。

2.3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各级因素的函询结果

各级因素的重要性均值为4.091~4.932,变异系数为0.052~0.157,满分比为88.7%~100%,说明专家意见较集中。结果见表2。

3讨论

3.1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参与本研究的函询专家来自全国17所三甲医院及2所医学院校,管理及教学工作经验丰富,职称、学历都处于较高水平,能够代表国内护理理念的先进水平。两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94.00%和93.62%,说明函询专家参与本研究的积极性高。专家权威程度0.828,大于临界值0.7,说明专家可靠程度较高。专家意见协调系数由第1轮的0.197增加至第2轮的0.320,说明经过两轮函询,专家意见逐步趋向一致。本研究结果可靠性较高。

3.2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各级因素分析

本研究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的一级因素包括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掌握护理风险管理技能和转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理论基础,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与态度的外在表现,护理风险管理态度是护理人员改进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内在动力。函询结果显示,护理专家对这一因素的合理性给予肯定。各构成因素的权重由大到小依次是护理风险管理态度(0.410)、护理风险管理技能(0.390)和护理风险管理知识(0.200)。函询专家的意见表明,护理风险管理态度与技能的重要性大于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参考这一结果得出,重视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能动作用,在这一作用下,运用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完善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有效培训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3.2.1护理风险管理态度

有研究表明,态度能够反映管理者的信念水平[15],决定主体是否“应该”处理风险,以及是否“能够”控制风险[16],最终影响到护理风险管理决策。另有研究证实:从改变护理人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入手,把改变传统的认知、情感、行为作为培训的重点,有效减少了护理风险,不良事件上报率降低[17-19]。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重要性均值为4.886,满分比为100%,权重值为0.410,说明其是最重要的一级因素。这可能表示,提高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重点在于改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态度是驱使护理人员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动力。在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培训中,可通过改变护理人员的风险认知,调节护理人员的行为倾向,达到提高风险意识、责任意识的目的。

3.2.2护理风险管理技能

护理风险管理技能的权重为0.390,处于较高水平。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能够显示工作目标的行为,也是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和知识的外在体现,能够直接作用于系统环境,影响护理绩效。所以,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培养效果最终体现在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否提升。此外,在护理风险管理技能中,权重组合最高的是护理风险识别技能和护理风险预防技能,均为0.082。护理风险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程序的第一步,识别的风险越多,风险被消除或减轻的比例就越大;风险识别的越早,就越便于早期实施干预方案[20],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的数量。Vincent[21]提出的风险和安全分析框架指出,护理风险能否发展成为不良事件的关键在于护理风险是否被成功预防;完善的护理风险预防技能能够从制度背景、组织管理、临床工作环境、团队、工作人员、任务、以及患者自身7个方面阻止护理风险转变为不良事件,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3.2.3护理风险管理知识

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提升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理论保障,理解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护理人员正确管理护理风险的首要步骤[22]。本研究中,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权重为0.200,满分比为100%,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权重虽然低于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和技能,但却是概念框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因素。Simonsen等[23]的研究表明,目前护理人员并没有充足的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以至于护理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并阐明了这一知识体系对于有效管理护理风险的重要性。所以,认识到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作用,并以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作为理论基础,护理人员才能够正确转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并掌握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技能,合理应对护理风险。

风险因素的含义例2

由于项目融资通常采用风险合理分担的形式使得项目获得顺利实施,考虑到我国的国情,本文从项目收益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析,这样更能直观说明项目融资风险对项目的影响。

刘金兰等人〔1〕提出了结合影响图与动态经济评价相结合的项目风险评价方法,并且分别对离散型随机节点和连续型随机节点影响图〔2〕,提出了各自的融合因果推理和诊断推理的概率推理方法,本文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构造一个基本的项目融资风险评价的影响图模型,并给出因果概率推的一种解析支持算法。

基本模型的构造

影响图定义〔3〕:影响图是一个有结点机会N,弧集A组成的有向图G=(N,A)。结点集合N包含三种形式的结点:随机结点集合C,决策结点集合D和价值结点集合V。每个结点集合Ni对应一个变量Xi及相应的值域Ωi,并且一个相应映射与之对应。对价值结点和结点来讲,该映射是评价影响图所必须确定的输入,随着影响图的变换,映射被重新定义。对决策结点来说,通过评价影响图计算出这个映射。

影响图有以下两个作用:关系表述,数量表示。

1) 关系表述:影响图作为一种图示工具,可以表示因素间的相关或独立关系。

2) 数量表示:每一个随机结点的概率分布可以离散或连续,但它必须以其各紧前结点概率为条件,通过不确定推理或概率推理求得问题的答案。

进行建模时,需依据系统的目的,确定模型包括的变量(或因素),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加上单个专家经验受限于质和量,使人们很难对一个大的、分布式的系统具有精确的、完整的认知。在复杂的系统中,涉及因素大多是一些综合性因素,专家对这些综合性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只有一些带有不确定性的直观经验和知识,这些综合性因素必须通过更深层次的具体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联系。在具体认知一个问题时,先构造综合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关系图,再描述具体因素对综合因素的区域影响图,在区域影响图中的因素仍可作为综合因素继续进行层次扩张,最后进行总体衔接。具体步骤如图1.1所示:

图1.1 影响图建模步骤

在此,笔者根据刘金兰、韩文秀〔1〕等人提出的目标定向构造影响图发和项目活动表法,结合本文研究的主题,构造出项目融资风险评价的影响图模型,如图1.2所示:

图1.2项目融资风险评价影响图模型

在该模型中,笔者选择项目净现值NPV作为项目经济评价的指标,根据现金流量模型可得t年的净现金流量,即:

那么,,能以和、差的形式来表达NPV,又因L、W对某以特定项目是常数,所以项目的关键风险因素集可视为K=()

因果概率推理的解析支持算法:

我们首先来研究影响图中如何局部衍值机制来完成知识获取和概率推理(如图1.3所示)。

图1.3 结点Y影响关系输入输出图

设表示结点在所有信息影响下的置信值。对于图1-3所示的影响图,若Y的紧前结点为,Y的紧后结点为。为所有对Y产生影响的信息,其中为通过Y 的紧后结点Z对Y产生影响的信息,为通过Y的紧前结点X对Y产生影响的信息。由于新的影响信息可能在Y的前序或后序结点出现,因此BEL(Y)必须是和的函数,即。

要求得Y的置信值需要以下参数:

由每一条输入弧确定的因果支持

式(1.2)

由每一条输出弧确定的诊断支持

式(1.3)

与变量Y及其紧前结点有关的固定条件概率

则 式(1.4)

为满足的标准化常数。

刘金兰等〔2〕业已证明,在假设所有变量为正态分布的情况下,Y结点的分布为:

式(1.5) 当其紧前结点不存在时,假设其紧前结点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由金融工程的研究中,认为现货价格、利率、汇率等服从对数正态分布〔4〕,所以本文通过对相应风险的历史数据研究获得风险因素的期望和方差,以及相关系数,再取对数后,通过式(2.5)即可求得每个结点的数字特征。

由于NPV结点其后没有结点,在此我们采用因果概率推理,设NPV可用项目的风险因素集(的可微显函数来表示为:

对NPV进行泰勒展开,因为二阶以上的高次项对结果的影响微小,所以去掉二阶以上的高次项,得

式(1.6)

式中,为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标准差;处取值;为

的相关矩,由得到=,又因为对NPV的敏感度定义为:,所以

式(1.7)

则可求得:

式(1.8)

其中,的经济含义是单位风险因素应得的风险报酬率的倒数。这是一个非常对称的公式,它表达的经济含义是:NPV 的风险报酬率的倒数是各个关键风险因素的风险报酬率倒数的加权平均及它们之间相关影响的综合函数,其权重与个风险因素的敏感度有关,这于敏感的经济含义是一致的。

定义单位风险因素超额报酬率,其中E(NPV)即μ(NPV),表示有风险情况下,资本市场的运动使项目获得的平均收益;NPV表示无风险情况下的项目收益;分子的含义为项目的超额收益率,指该项目获得无风险收益的部分;即σ(NPV),表示项目的风险大小,归一化得即为项目的风险值。这样表示项目的单位风险应获得的超额报酬,称为项目风险超额报酬率,显然,越大项目获得风险溢价的能力越大。

式(1.9)

令:向量

则D(NPV)=E(NPV)[XYT+2XYXT]-1/2式(1.10)

这样,对结点NPV影响图(如图1.4所示)

图1.4 结点NPV的影响图

可视为概率推理的一个基本单元,亦可求得

式(1.11)

此时

则:式(1.12)

式(1.13)

可见,在知道结点的紧前结点的标准差与期望值之比和敏感度的条件下,即可因果推理出该结点标准差与期望之比(即所谓的变异系数)。公式(1.11)就是本文提出风险分析影响图因果概率推理的解析算法。这样,只需要知道边界结点的数字特征及其对紧后结点敏感度边界条件,即可逐步推理出关键因素的数字特征,然后由式(1.12)、式(1.13)求出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依据风险评价指标和对应值,可以实现对项目融资风险大小的定量评价。

参考文献

刘金兰、韩文秀、李光泉·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分析方法及应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8期·62-68

风险因素的含义例3

一、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要素

风险管理措施的实行,以三大要素为准,分别为人为、过程和结构,深化分析管理要素对项目风险的作用。1、人为要素人为要素是通信工程产生风险的主动因素,大部分风险形成由人为要素构成,根据风险级别,分析人为要素的占据比重,进而满足评估状态。影响通信风险的人为要素包含:通信业务使用者;通信工程开发者;通信运营商的管理者;与通信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联的人物群体。2、过程要素风险管理的过程是指通信项目的活动主体,项目运营的整体过程,规划为过程要素。可以针对通信工程,规划运营标准,根据通信实际,逐渐扩大运营标准的规模,符合项目整体需要。3、结构要素结构要素在风险管理中,主要起到基础作用,协助探析工程项目内的风险,树立风险意识[2]。例如:结构定义,根据项目的实际运营和变动,适当调整结构定义,适应现代通信,避免定义引发通信风险;结构培训,培训是发现风险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管理、应对风险的措施,通信工程内部,必须实行定期培训管理,提高风险能力,稳定结构基础;结构实践,通过实践,检验风险的管理效果,为提升管理水平提供条件。三、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通信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遵循相关的科学原则,基本按照风险识别、分析、应对的流程,防止通信风险,做好风险管理的工作。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以通信工程的项目运营为背景,识别潜在或可能产生风险的项目,将识别的风险汇总成文件。风险识别根据通信项目的实际而变化,体现过程变化,只要发现通信风险,立即识别,进行风险处理。通过识别,可以发现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不论是通信工程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空间,都可进行明确划分,规划风险,发现风险的危害和机遇,严格把控通信风险,将风险控制在无影响的范围内,尽量利用科学措施,转化通信风险,实现效益转型。2、风险分析通信工程中潜在的风险因素是不确定的,可以对其进行区域划分,缩小风险分析的范围,提高风险分析能力[3]。通信工程风险分析的任务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如:(1)经济类,由通信外汇、汇率引发的风险,基本属于受管制影响而表现出的风险,对通信工程的运营影响比较大;(2)金融类,通信工程已成功应用在买卖流程中,需要担负买卖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财务风险,其中由付款因素引发的风险统一概况为金融类;(3)政治类,在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受法制、政策的影响,表现出社会隐蔽风险,并不能确定具体的风险引发点;(4)合同类,项目参与双方,在签订通信合同时,包含模糊款项,基于模糊款项,导致合同双方对同一内容产生不同理解,较容易产生责任风险;(5)策略类,此类风险基本集中在决策群体中,对通信工程项目起到主要的决策作用,决策者没有摸清通信市场而制定的策略,在实际通信工程运营中,表现出风险;(6)技术类,通信工程具备一定的技术性,不同类型的技术在实际通信建设中,各自发挥运营效果,在推进通信产品产生的过程中,暗含风险,风险较高的技术对通信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通过风险分析,规划技术风险,重点发展有利技术。3、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是管理的措施,在对通信工程进行识别和分析后,最主要的是应对风险,提出管控措施。首先构建风险应对体系,为风险管理提供开端环境,营造应对背景,大致了解风险的本质和性能;然后规划并调整风险管理,深入了解通信风险,针对不同性质的风险,给予相对应的解决方式,体现风险管理的过程概念,提升风险管理的定义;最后实行风险评价,分析通信工程中项目风险的含量,提供高效应对的模式,细化风险分配的任务,加强风险管理。因此,风险应对必须建立在识别和分析的基础上,保障应对策略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既可以有效防止风险对通信工程的影响,又可以更新应对策略,利用改进、修正的方式,强化通信工程的项目运行。

二、结束语

对通信工程项目实行风险管理,降低风险因素对工程运营的影响,营造优质、稳定的通信环境,进而为运营商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利用有效的管理方式,规避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确保工程运营处于高水平、高能力状态,支持通讯信息的科学运行,保障通信工程的高质量,满足社会与日俱增的通信需求,同时发挥通信工程的项目效益。

作者:王修均 单位:上海剑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风险因素的含义例4

引言:风险管理逐渐受到金融机构的关注。科学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可以让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健康的发展,并且,还可以将企业的防范风险的资金成本降低,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当前,金融机构所要面对的风险大致上可以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指的是因为特殊的环境风险因素的转变,让净收入或投资组合价值出现波动。当前由于我国的经济处在转型阶段,认为目前的市场经济的法律及规章制度具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加上社会的变化,使得各种违规与欺诈的事情不断涌现。所以,操作风险是我国金融机构需要面对的主要风险,操作风险的管理对于金融机构具有极其特殊的含义。

一、操作风险的含义

金融操作风险的含义为:操作风险与金融投资业务紧密相连,是由于外部因素、技术体系以及内部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无法掌控的损失,这些损失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波动以及交易方的信用问题无关。所以,通过引起风险发生的内部原因可以发现,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主要出自以下几个方面:

1、操作结算风险。由于交易指令、定价、结算以及交易能力等问题引起的损失;

2、技术风险。因为技术的局限或者硬件方面的原因,导致公司无法有效、正确的收集、解决、传导信息所引发的损失;

3、内部失控风险。因为超风险限额而没有被发现、越权交易或者是后台部门的欺诈行为造成的损失。

当然,想要为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是具有难度的。在进行风险操作管理时,很多国外的金融投资机构运用了对于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认同的方法及管理方式,也就是针对风险进行详细划分,掌握操作风险的含义,了解哪些类型的风险应当归入到操作风险当中,哪些类型的操作风险应当归入到风险管理当中,并且进行详细的分析来确定是否要进行整体风险的控制,通过实践表明,这样的方式确实非常有效。

二、金融投资面对的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的目的并非消除风险,而是将风险管理降到最低的过程,在风险管理的过程里,要先针对金融投资里的风险进行辨别,这是投资者做风险管理的先决条件,只有真正辨别出投资过程里的风险,才可以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风险管理。而在金融投资的过程里,最为常见的风险有以下几种:

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也可以称作价格风险,指的是通过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进行转变,从而引发的亏损风险。因为金融投资工具频繁出现价格的转变,因此投资者在面对市场风险是最常见的一种风险。通过市场风险的不同来源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大致可以把市场风险分成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通常是指因为宏观原因的转变,造成投资组合净值的转变。非系统性风险指的是投资的某一品种引发的风险。投资者在面对系统性风险及非系统性风险时所采用的房里方法也不同,而系统性风险是无法动摇的,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透过投资重组进行分散。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指的是通过投资重组将金融工具进行集中,引发投资产品短期内变现困难,并且持有的流动资金无法进行正常支付时产生的风险。常规情况下,如果投资者的金融产品价格波动正常,并且投资金额占总资金的比重不大时,流动性风险就不会非常严重。流动性风险往往出现在市场波动较大,交易量迅速降低,投资者必须要大批先进的状况下,才容易造成严重的损失,因为这样的状况下,投资者通常要用较低的价格将手中投资的金融资产销售掉。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作为金融投资过程里最关键的风险,包含了很多已经识别出的风险。详细来说,操作风险指的是因为投资者内部经营管理问题以及投资策略失误引起的风险。通常包含以下几点:

(1)投资研究员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以及风险意识所引起的投资决策风险;

(2)因为投资者的管理能力有限所引起的经营风险。

这些风险都会给金融投资造成损失。操作风险融入于金融投资过程当中的方方面面,是投资者必须基于关注和防范的风险。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也是金融投资风险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它主要指在金融交易的过程里可能会引发的交收违约,也可能会引起债券持有发行人违约或者拒绝支付到期款而引发的金融投资资产损失的风险。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货币、债券等固定收益的金融工具逐渐变成重要的投资类型,甚至是国内短期的融资券的发行也在不断扩大,由于这些金融投资品种的风险不断累积,最大程度的避免金融投资信用风险成为了投资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三、操作风险的度量

操作风险作为金融活动当中最为普遍的风险表现形式,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很多度量操作风险的失败原因,大多是没有适当的方式以及可以用在量化分析的客观数据,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则存在许多例如价格变动、违约率等可以利用的外部分析数据,相对而言较为容易进行风险度量。因为影响操作风险的原因大多是金融机构内部原因,并且风险因素和产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大小之间不具备明显的关联,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有人寻求到一种方式可以清晰的描绘出操作风险,自然对于操作风险的度量来讲,也具有非常大的困难。已经掌握的操作风险度量模型有三种:

第一种:创建于数据之上的统计模型,此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方式就是损失分步法,也被称为LDA。此方式会先对单个损失的发生频率以及大小通过参数进行评估,之后运用连接函数的方式将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

第二种:依旧是统计模型的计算操作风险,可是主要应当通过定性方法进行校对模型,定性方法大致包含了风险排序法、情景分析法、排查法、权衡打分法等;

第三种:创建于操作风险过程的功能模拟智商的模型,透过单一的过程相互依存的方式来模仿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

当然,就目前的操作风险度量方法而言,有两种模型应当重点说明:第一种是用于测量操作风险的VaR技术。它的主要论点在于操作风险可以通过VaR技术进行测量,以建立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操作损失数据库为基本思想,并通过数据的操作损失分布,来确定一个置信区间,这样就可以将VaR的操作风险计算出来。但也可以通过分析收益波动性来计算操作风险,也就是通过收益当中将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的相关收益剔除掉,把剩下的收益当成和操作风险有关的收益,可是就这一点而言争议性非常大;第二种是贝叶斯推断网络模型,也可以称之为BBN模型,贝叶斯网络逐渐被使用在度量以及模拟操作风险方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BBN推断网络模型描绘了对操作风险具有影响的各类因素,所以可以提供行为改变的原因;

第二,BBN可以使用在情景分析方面,计算出度量的最大经营损失,并将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有效结合;

第三,BBN适合用在度量以及模拟不同种类的操作风险方面;

第四,运用决策节点以及效用来充实BBN,来提升管理决策的明朗化。

BBN的结构属于一种直接的非循环类的图形,其中节点的意思是随机变量,连线的意思是影响因素,BBN结构属于一种流转过程同各类因素的融合。BBN较为容易进行情景分析,投资经理在进行债券交易的同时,对即将要执行的交易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来计算出预计的结算损失有多少,BBN较容易通过情景分析让风险经理针对外来的交易风险进行掌控,并且风险经理可以透过针对市场风险因素以及信用风险因素的情景模拟,判断出操作风险是怎样同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有效结合的。

贝叶斯推断网络模型可以用在一系列的度量操作风险上,针对同一个问题可以创建出很多个BBN网络大框,并且决策人员可以透过返回检验的方法来判定哪种是最佳的网络设计。通过理论以及实践可以发现,贝叶斯推断网络模型非常值得金融投资机构使用操作风险度量以及模拟方式进行操作。

总之,操作风险度量大致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分析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损失产生的次数以及大小都给出了非常强硬的假定,之后通过一些统计模型来获得操作风险的大小,大致上来讲属于一种定量测量的方式;

第二种,主观判定方式。在执行操作风险的度量时,由于缺少操作风险的损失数据,因此,想要通过数据进行评估操作损失的分布就变得尤为困难,至少对当前而言,用评估操作损失分布的方式来判断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是不符合逻辑的。因此,当前国外的金融体系运用的操作风险度量方式普遍以定性评价方式为主,这种方式通过独立的部门,经由事先预定的风险评估指标针对每一个业务的缺陷进行评估,之后,再进一步进行细分;

第三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混合的方式,使得相对风险排序、主观方式的运用以及损失时间数据库的建立进行有效结合。

四、操作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操作风险管理不仅要系统的进行分析预期损失以及未预期损失的缘由,并且也要评估风险,为风险的预防、降低转移和为风险分配资本等做出努力。操作风险管理的步骤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风险管理的范畴以及目标。

高层的管理人员询问过董事会之后,应当同企业的经营策略、风险偏好相结合,为风险管理建立一个范畴以及目标。并且,还要制定一些短期的具体目标,以确保风险管理的工作可以稳定的发展。这些短期的具体目标可以分为以下方面:

(1)明确定义一些关键的损失事件并进行命名,这样才可以确保在未来的管理工作里可以更加方便的进行探讨和分析;

(2)创建一个损失事件簿,为定量分析操作风险模型积攒数据;

(3)创建统计模型分析特定损失时间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

(4)采取由于风险进行的资源配置和情景分析。

2、明确重要的风险。

员工通过高级管理人员的支持后,一定要明确哪些才是重要的风险。操作风险管理之所以失败,是由于内容过于宽泛,所以在明确的同时,一定要严格依照高层规定的目标进行操作。

3、针对风险进行评估。

运用不同渠道获得的数据,用来评估一些较为重要的过程以及资源的操作风险,评估的内容不仅包含了风险形成的冲击,还包含了损失事件产生的概率。针对无法定量分析的风险,一定要找到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和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评估。并且,风险不同,相互间的依赖就不同,所以需要对她们之间的依赖性进行评估。

4、分析。

通过以上内容后,已经初步判断出各部门潜在的操作风险。随之而来的,就是要为这些风险进行分析。先进行风险加总,然后进行可行的风险管理措施,之后要分析单独的损失事件,再分析风险的过程以及资源的分配,分析出关键的风险因素,最后,针对风险管理的措施进一步进行分析。

5、通过措施消除存在于经营过程以及资源当中的风险。

可以通过风险回避以及风险因素管理的措施、损失预报的措施、损失预防的措施、损失掌控的措施、降低损失的措施、应急措施和风险融资的措施进行管理。

6、针对操作风险的检测报告。

一个规范的报告制度是一个成功的风险管理的首要条件。针对风险采取连续的检测,并定期进行报告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检测出操作风险管理的需求,所以,持续的检测对于任何一种风险管理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结束语:通过世界的角度来看,针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分析才刚刚开始,虽然在金融部门的投资过程里运用了一系列的操作风险管理的方法,可是显然这些管理方式还不够健全,也缺少理论作为指导。操作风险在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的过程里需要面对的主要风险,金融投资风险的管理成效如何完全在于怎样操作风险管理。投资者应当建立长期的投资目标,以完善的风险政策进行总结和评论,进而为风险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及管理的支持。(作者单位:贵州省茅台集团财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黎仁华,马丽莎.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测度指标的定位分析——基于操作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

风险因素的含义例5

一、引言

审计作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有力武器,查错纠弊、警示预险是其功能。随着网络信贷P2P日益迅速的发展,企业面临的信贷风险越来越多,这需要内部审计承担更多的治理和管理职能,对重要风险进行预警。由于P2P网络信贷建立在互联网数据化的基础上,网络信贷风险的审计预警应当利用网络信贷业务内部外部相关因素数据进行准确评价,将内外部风险因素传导、风险识别、预警提示等结合起来,形成量化的风险评估结果,以准确判断业务风险高低,识别风险控制重点,形成审计预警,帮助审计人员实现事前风险控制。基于此,本文针对信贷业务流程中的信贷风险因素,模拟各风险因素间的因果关系,采用 Petri 网构建信贷风险模型,计算出各风险因素之间的传导概率,从而量化描述风险因素的传导机制,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管控风险传导过程。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对于P2P网络信贷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P2P网络信贷模式的探讨。P2P网络信贷属于微型金融领域,陌生人通过互联网进行借贷交易,这种模式必然存在比传统金融机构借贷模式更大的风险。如何消除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信贷风险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微型金融领域研究的一项核心问题。沈良辉、陈莹认为,我国P2P网络信贷行业存在借款人信用信息识别难、借款用途真实性辨别难、借款抵押担保难等问题,而且网络信贷公司沉淀资金安全性差,网络信贷业务领域的可控性差,线上业务量少,自身特点导致的风险性也大。雷舰认为,对 P2P 行业的监管应该采取行业自律与外部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的行业准入机制,规范行业运行机制。黄叶危、齐晓雯认为P2P网络信贷存在法律缺失、平台用户使用不当、平台自身导致的风险等问题,并认为风险管理应以信用风险控制为主,建议建立共同信用评级系统。由上可见,国内外对P2P网络信贷风险的相关研究,大多为定性研究信贷风险的相关影响因素,或只是提出风险管理的建议,并没有将网络信贷的风险管理与审计预警结合起来。

从理论上讲,对金融风险的处理和控制当然是越早越好。以往,只有当借款人偿还不力时,网络信贷企业才会采取针对性的行动,但此时问题已经发生并恶化至不可收拾,这种滞后处理对充满风险的信贷行业是非常不利的,会造成巨大损失,如能建立审计预警系统,在前期就根据各笔贷款业务风险程度实施预警审计方案,将大大降低企业风险。审计预警系统是主动的控制防御,根据风险相关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系统地进行风险评估,对高风险项目实现审计预警,风险越高的贷款项目预警越敏感,相应的审计措施越周密。如控制贷款审批将不良贷款率将至最低,调整过高的投资回报率等,以及时降低企业风险,实现企业审计风险控制。鲁爱民、孟志青认为审计预警应在明确预警、排警的前提下,结合被审计单位内外部环境状况,对公司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管理机制与制度执行等)进行评价,将风险识别及信息传递、预警提示等有机结合,以保证预警系统目标的实现。国内的预警研究往往集中在危机已经发生或者危机发生后,且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如对危机应对的建议或是对风险的评估。研究的方法也主要是分析风险相关因素的因果关系并通过图表描述,然后通过计算或者演算寻找规律从而进行预测。但是这类研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仅仅着眼于因果联系在实际应用中显然不够,还需要能够事先根据外部数据及时反应,通过定量分析,迅速得出准确的风险评价结果,有效预警。Petri网建模能够随着外界输入信息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及时通过风险影响因素的因果联系,准确评价风险高低,有利于审计人员事先对P2P网络信贷风险的控制,预防信贷风险造成的危害。

三、基于Petri网的审计预警系统模型

从前人各类审计预警系统的构想中不难看出,大多数设想都是基于工作流程创造的,这些按照工作流程设想的框架都缺少系统模型。在工作流的过程建模中,要求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强的描述能力,建模过程简便、直观,所建立的模型易于使用,同时还要求模型易于修改和扩充,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地,模型还要求能够便于被验证,进行性能评价。Petri网作为一种描述并发系统动态行为的有力工具,能够很好地满足上述这些要求,准确描述信贷审批流程。基于此,本文在阐述P2P网络信贷审批过程的基础上,根据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网络信贷业务的经验教训,突出内外部因素在审批过程中与风险的因果关系,建立风险评价指标;给出基于模糊Petri网的评价方法,为定量评价网络信贷风险提供参考手段,为审计预警提供依据,确保互联网金融企业网络信贷风险的控制。 (一)信贷审批审计预警系统流程

简要描述:借款人提出申请并提交材料,将借款人材料信息传递给资格审核部门并进行审核,初审通过,传递相关信息进一步认证信息是否真实,根据获得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将评估结果传递到审计部门选择相应预警方案,在网上提供贷款,跟踪借款人履约情况,根据履约与否相应处理(详见图1)。

(二)建立互联网信贷风险审计预警模型

通过对互联网信贷风险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信贷主要风险因素来自于第三方因素、互联网企业内部因素、借款人因素、贷款人因素等多个方面。并且这些风险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例如:在第三方因素中,对申请人抵押物的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申请人互联网信贷审批;公司内部人员工作能力也会影响贷款审核情况,处理稍有不慎,都将导致信贷风险的产生,甚至危机网络信贷企业的生存。可以说,在信贷风险环境中,大部分影响因素都存在着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符合模糊 Petri 网应用范围。因此,本文在互联网信贷风险模型建立过程中,主要运用模糊 Petri 网相关知识对互联网信贷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图形化处理,并利用最长路径算法得到关键影响因素,直观、简便地实现对信贷风险环境中各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评价,并将信贷风险量化表达,对高风险项目提前预警,起到实现审计预警的作用。

1.基于模糊 Petri 网互联网信贷风险审计预警评价模型。根据模糊 Petri 网基本原理和对互联网信贷风险环境的分析,可以得到基于模糊 Petri 网互联网信贷风险评价模型 FPN。

2.FPN 网建立的步骤。FPN 网的构建详细过程如下:

(1)确定致因因素。详细了解互联网信贷的特征,分析导致最终事件发生的基本因素,得到互联网信贷风险致因因素含义及库所表示(详见表1)。

(2)确定中间因素。由上一步分析确定的致因因素,总结出一系列相关的信贷风险影响因素,根据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确定各因素在整个 Petri 网中位置,最终得到某互联网信贷风险中间因素含义及库所表示,见表2。

(3)根据互联网信贷环境的分析和FPN 中各影响因素含义及库所表示,得到互联网信贷风险模型中各命题含义(详见表 3)。

(4)确定变迁意义(见下页表4)。建立模糊 Petri 网,从最终事件分析寻找其致因因素或相关影响因素,并按因果关系进行模糊 Petri 网绘制。根据模糊 Petri 网的基本推理规则及触发规则,得到各因素及命题的结构位置及相关联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依据对模型 FPN 中各影响因素分析及相关命题含义总结,绘制出基于 FPN 的互联网信贷风险模型(详见下页图 2)。

3.模型FPN的推理规则。

步骤五:pj成为已检查过的库所,重复步骤四,直至所有点都被检查为止。

风险因素的含义例6

二、审计风险的概念

现代风险基础审计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审计风险概念。对审计风险的概念,不同的学术团体和学者有其不同的见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AICPA,1992):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漏报的财务报表发表没有适当修正意见的风险。《国际审计准则》第6号则认为(张德明译,1996):审计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了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例如,注册会计师在那些他们所不知道的情况下,可能对实质上错报的财务报表提供了无保留意见。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2003年10新的国际审计准则ISA200—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重新定义了审计风险,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而不包括注册会计师错误地认为财务报表含有重大错报的风险(IFAC,2003)。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9):审计风险,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4年10月的审计风险准则的征求意见稿中沿用了IAASB2003年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4)。

国内外学者对审计风险的概念也存在不同看法。A.A.Arens和J.k.Loebeck(1992)认为:审计风险是在财务报表事实上存在重大错误时,注册会计师认为财务报表公允表达,并因此提出无保留意见的风险。朱小平、叶友(2003)则将国内外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归纳为两类:损失可能论,即认为审计风险是指由于注册会计师主观因素与其他因素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意见不当论,即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当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与漏报时,注册会计师针对会计报表而的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随后,他们从概念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和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两个方面检查了“审计风险”定义的损失可能论和意见不当论,最后认为后者明显优于前者。上述有关审计风险的概念,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地揭示而注册会计师认为已公允地揭示的风险。其实,这种定义方法只是为了给实务中的具体操作提供可行的指南,而不是从一般的理论意义上探讨,因而只能说明审计风险的表面现象,而未触及审计风险最本质的东西(胡春元,1997)。将审计风险概括地表示为未能觉察出重大错误的风险,只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而审计风险本身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本文认为,审计风险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说明:

第一层次:最狭义的审计风险,即指财务报表有重大错误而注册会计师签发完全肯定意见的审计报告的风险。这是审计实践中大量发生的情况,因而成为研究的重点,包括最新的国际审计准则和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在内的许多审计准则都作了类似的规定。

第二层次:狭义的审计风险,即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既包括注册会计师把错误判断为正确的情况(误受险),也包括把正确判断为错误的情况(误拒险),只是后者不大可能发生,在实务中多数情况下不予考虑。这个层次比第一层次在含义上要广泛一些。第三层次:广义的审计风险,即审计职业风险。本文认为风险是指在特定的客观条件下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这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理解风险的,推而广之,审计风险也可以理解为审计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的几个方面都与财务报表审计有关,主要有狭义的审计风险和业务关系风险。业务关系风险是指尽管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遵循了公认审计准则并了正确的审计意见,然而由于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特定关系,因此可能受到被审计单位的牵连(特别是在被审计单位发生经营失败时)而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要承担一定损失的风险(朱小平、叶友,2003)。这也是审计职业界面临诉讼“爆炸”的重要原因,也是现代风险基础审计方法要关注的地方。报表使用者在发生经营失败时指责审计失误,部分原因是他们分不清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对注册会计师抱有过高的期望,无法区别审计功能与业务关系风险之间的差别;另一部分原因是遭受损失的人们由于对其经济利益的关注而对注册会计师提出过高的要求,一旦受损就希望得到补偿没,而不问错在何方。

风险因素的含义例7

中图分类号:F27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031-02

菲利浦・科特勒对网络营销最初的定义是“一种使一个人利用电脑和调制解调器建立信息渠道,调制解调器将电脑与电话线连通,从而使电脑用户得到各种网上信息服务。”网络营销发展到今天,互联网的连接方式、用户从网上获得服务的具体内容业已发生了很大改变,从最初提供单纯的信息服务到通过网络销售实体物品,此时的网络营销较之从前,其特征既包含网络的虚拟易,又要实现实体物品转移。当交易双方(在网络虚拟交易与现实交易之间)信息对称时,就不会因此而产生信用风险;当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时,就会形成网络营销信用风险。国外信用风险管理是从信用行为主体寻找风险要素,其前提是交易主体现实数据与网络数据的一致,从而实现网络的虚拟交易约束现实实体物品的按约定转移,而其信用风险管理虽然能解决外国网络营销信用风险,却不能解决中国网络营销信用风险。中国网络营销的现状是:网络营销中网络虚拟交易与现实交易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我们不易甚至无法正确获知交易双方信用水平相关数据,因此无法实现交易主体现实数据与网络数据的一致性,也就无法通过信用行为主体寻找风险变量,更不能因此形成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及对策。

网络营销全部内容得以实现的前提完全依托信用。对比于传统营销模式中“消费者可以走入店面、实际触摸或感受所需的商品及服务,信用在现实中得以保证”,网络营销前期买卖双方在虚拟的网络中彼此选择,双方的信用就成了最重要影响因素,决定了交易过程中双方能否履行买卖行为的各种约定,决定了下一次交易的可能性。因而,中国的网络营销信用风险管理既无法引用国外成功的经验和手段,又必须使其具有传统营销的信用保障,这就使得中国网络营销信用风险具有特殊的含义,网络营销信用风险管理也要采用特殊的模式。

1.网络营销信用风险识别、分类

当我们无法从网络营销的行为主体上寻找风险变量时,网络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的特殊性使我们只能从网络营销的行为客体即交易商品角度寻找降低风险的途径。网络营销信用风险产生来源于虚拟交易对应实体物品(货款和商品)的转移过程,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在交易中从买方支出货款直到卖方收入到账。此时,买方主要关注自己的注册及交易信息是否安全,其支付的款项能否顺利进入目标账户;卖方关注的主要问题为能否按照约定从买方获得货款。其二,在交易中商品从卖方发出通过物流渠道直到买方验货完成。此时,买方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自己能否按约定获得商品;卖方则主要考虑发出的商品能否顺利、安全到达购买者。

综上所述,网络营销信用风险形成于交易过程:买卖双方的信用形成了交易的不确定性,进而产生了中国特殊的网络营销信用风险。因此,这里的网络营销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货款支付风险与商品物流风险。

2.网络营销信用风险分析

风险=交易概率×损(益)值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易引起的风险与商品价值含量或储运易损度成正比变化。具体分析如下:(Ⅰ)A区,商品价值含量较大,较易损坏,其网络营销信用风险大。(Ⅱ)B区,商品价值含量很小,不易损,此类商品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信用风险小。(Ⅲ)C区、D区,网络营销交易客体由于其价值含量较大(不易损)或储运易损度较大(价值含量低),其在网络营销过程中信用风险较大。

依据上述分析,网络营销信用风险管理,应从商品价值含量和商品储运易损度这两个因素入手。买卖双方应根据实际交易商品或服务的具体特点,采取两方面分析的方法,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及对策。

从上述网络营销信用风险分析图可以将网络交易分以下四种交易类型分别讨论:

1.处于C区的交易客体价值含量大,储运易损度很小

由于其网络营销信用风险主要影响来自于交易客体价值含量,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在于如何保证支付的安全可靠性,风险规避方法可以考虑提高交易定金,选择相对安全、可信、可靠的第三方交易平台,以提高交易成功概率即降低虚假交易的风险。

2.处于D区的交易客体价值含量很小,储运易损度大

由于其网络营销信用风险主要影响来自于商品的运输过程及服务过程,信用风险管理的重点则应置于如何保证商品运送的完全性及服务过程的满意度。此时,物流环节是影响网络营销信用风险的关键因素。风险管理的对策应是选择信用水平高、服务质量好的第三方物流,储运此类交易商品,实现商品运送的完全性及服务过程的高满意度,提高交易成功概率,降低网络营销信用风险。

3.处于A区的交易客体价值含量和储运易损程度都偏大

此时网络营销信用风险管理应考虑资金支付安全与商品储运两方面内容。首先,提高交易定金,选择相对安全、可信、可靠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同时应选择信用水平高、服务质量好的第三方物流,储运此类交易商品,实现商品运送的完全性及服务过程的高满意度,提高交易成功概率,降低网络营销信用风险。

4.处于B区的交易客体价值含量和储运易损度都很小

此类商品在网络营销过程的信用风险很小,企业网络营销只需完善交易流程,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下次交易比率。

总之,网络营销信用风险管理应从交易客体价值含量和储运易损度两个因素考虑。其宗旨是保证交易成功概率,降低可能损值,以实现减小网络交易信用风险,从而实现网络营销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

本文是在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合理、行为主体信用度低的条件下,通过分析网络营销交易过程,从商品自身特点出发识别网络营销信用风险并给予适当分类,进而指出网络营销信用风险管理应考虑交易客体的价值含量及储运易损度两方面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营销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及对策。这种采取管理交易客体、制约信用行为主体、约束其网络交易行为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中国网络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风险因素的含义例8

当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风险时,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财政风险进行及时而全面的鉴别和控制。没有这种鉴别和控制,要想全面评估政府的财政状况,实现长期的政策目标,避免随时都可能降临的财政不稳定性(甚至财政崩溃),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通常更容易遭遇财政风险,而且它们承受财政风险打击的能力也更为脆弱。在这些国家中,最大的问题是财政风险不能得到及时鉴别和控制。由于缺乏预先的鉴别和控制机制,当决策者或管理者发现并试图控制已经降临的风险时,一切都为时已晚,而在此之前,政府对于自己承受的财政风险及其变化情况,一般讲是不了解的,尽管这些风险意味着政府随时都可能遭受巨大损失。

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在于传统的政府会计、预算和报告均采用现金制基础。现金制虽然在有些方面有其优势,但却无法在财政风险发生的时候就确认和计量风险,而此时正是控制财政风险的最佳时机。错失这一时机后,一旦潜在的财政风险转化为现实的损失即政府收人的减少部(或)支出的增加,政府就无法控制了。

与现金制相比,权责制基础在适时地确认、计量、报告和控制财政风险方面要好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转向权责制,财政风险才能得到适当的鉴别和控制。实际上,在现金制下,及时鉴别和控制财政风险仍然是可能的。目前OECD国家中已有超过一半的成员已不同程度和范围地转向了权责发生制,而且追随的国家将越来越多,但从中国的情况看,转向权责发生制的条件远未成熟。因此,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在不改变传统的现金制基础的前提下,鉴别和控制财政风险。

(二)

管理财政风险的第一步是在财政风险发生的时候就鉴别这些风险。鉴别风险要求阐明财政风险的来源和类别,尽可能量化风险,并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报告和披露,这是控制风险的前提。

财政风险可以定义为“政府财政收入、支出(或费用)因各种原因产生出乎意料变动的可能性”。这是一个相当宽泛的定义,它表明财政风险可以是消极的,即政府可能遭遇收人减少、支出或损失增加;也可以是积极的,即政府可能遭遇收入增加、支出减少,或获得其他形式的利益(例如在诉讼中获胜而获得赔偿)。

财政风险的来源是多样化和复杂的。许多干扰因素及其综合作用,很容易将政府财政推向高风险的环境中,破坏财政稳定并使政府难以实现其财政政策目标。这些干扰因素很少受到政府财政控制,有些则完全不受财政控制。按照控制程度依次递减排序,引发财政风险的干扰因素一般可以区分为四个方面:

1.法定的财政义务,典型的是养老保障支出,这些开支没有固定的限额,因为它们受人口年龄(老龄化)、现有工资水平及其调整、预期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周期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

2.或有财政义务,典型的如政府对第三方的贷款担保和赔偿(包括对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赔偿),这些财政义务发生与否,只能由特定事项的发生或者不发生予以证实;

3.经济周期性波动,许多重要类别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对经济周期高度敏感,一旦经济陷入衰退和高失业中,这些类别的收入可能大量减少而支出则会大大增加,导致财政不稳定;

4.其他可以对政府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意外变故,例如重大自然灾害、战争、罢工或政治动荡等。

以上四个方面的因素是交织在一起的,但其重要性却因不同国家和时期而异。在中国的地方财政中,人们关注最多的是或有财政义务形式的财政风险,这些义务的一部分得到法律、合约或其他正式契约的明确承认,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政府基于“道德义务”或“公众期待”而向那些遭受财务损失者提供的援助,例如政府可能通过提供财政拨款,对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施以援手。

(三)

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财政风险分类方法是由哈那·波拉克科娃(Hanspoackova,1998)建立的。这一分类的基础是财政预见性。具体包括:(l)明确的和隐含的财政义务。两者的界限在于:明确的财政义务由一项法律或具有法律效力的合约所确认,隐含的财政义务则产生于政府基于公众期待或利益集团压力而承担的道德义务,这些道德义务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很可能导致政府支出增加或收入减少;(2)确定的和或有的财政义务。确定的财政义务意味着无论如何都将发生的财政支付,或有的财政义务意味着只有在特定事项发生时才会出现财政支付。

根据以上标准,财政风险一般被分为四类:

1.明确的负债和承诺。无论特定事项是否发生,偿付这些负债和履行这些承诺都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财政义务,例如已纳人预算安排的支出项目,已纳入预算安排的多年期投资合同,已纳入预算安排的公务员薪金、养老金和负债。

2.明确的或有负债。由可能发生或不发生的孤立事项触发的法定义务或合约性义务,例如政府的贷款担保和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

3.隐含的负债。由公众期待而非法律引起的支付义务或者预期的财政负担。例如公众一般会期待政府维修基础设施,支持社会保障计划,即便法律并不要求政府这样做。

4.隐含的或有负债。这类财政义务具有最低的可预见性,是由可能发生(或不发生)的特定事项引起的“非法定的”财政义务,例如当大的金融机构破产或大的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预期政府会进行干预。

在以上四类财政风险中,各国的政府预算和财政决策集中关注第一个类别中的支出项目,部分关注的是多年期法定承诺,例如偿付政府到期债务。多数国家的政府预算并不关注其他长期财政义务。以及隐含的和或有的财政义务。只是当政府陷入严重的财政困难或必须做出重大的财政调整时,才去检查未来的和或有的财政风险。有时为了克服当前的困难,政府会做出更多的在未来解决当前问题的承诺,这会使未来的财政状况变得更加糟糕。

由此看来,许多国家的政府预算只是覆盖了很小一部分财政风险,大部分主要的财政风险都未能在预算中得到明确的考虑。而且没有适当的机制来评估、报告和披露这些风险。我国的情形也大体如此。这种回避主要财政风险的政府预算文件,远不能提供有关政府全面的财政状况和财政可持续性的完整画面,也不能为预算评估(例如评估预算的宏观经济影响)和政策制定提供适当的基础。

(四)

现在国际流行的看法是,为了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由政府当前的或者新的支出项目和政策措施(包括承诺)引起的财政义务,都必须加以真实地评估和报告,无论其性质是隐含的还是明确的,是直接的还是或有的,而财政风险是评估和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定财政政策目标,制售预算和决定各项政策或支出项目的优先排序时,对包括财政风险在内的全部财政义务进行真实的评估起着关键性作用。

明确的负债和或有负债都应在政府或机构的财务报表中予以披露。认定义上讲,隐含的和或有负债不能被运化或精确地预知,因而对此采取谨慎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当特定事项发生时,必须有适当的决策机制能够作出快速而适当的反应。

许多发达国家借助多年期支出框架来评估和披露财政风险。这一工具有助于评估政府成部门现有政策承诺在中期(3-5年或更长)内的财政可持续性,以及某些类别的隐含负他(比如前期投资项目的当前成本)。采用(修正的或完全的)权责制会计可以较好地评估明确的(包括确定的和或有债务)政府负债,但对于评估财政风险而言,权出制会计既不是必需的也不是充分的。处理财政风险最重要的是要求决策者和管理者必须做到:充分地意识到财政风险的存在;评估风险;报告和被罚风险;在制定预算过程中对风险手以明确的考虑。

(五)

随着财政风险的加剧,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性组织已日益关注财政风险的鉴别与控制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的《财政透明度手册》中建议,政府的财政风险应在年度预算中加以鉴别,而且凡是可能应予以量化,被鉴别和量化的财政风险应包括经济假设和特定支出承诺的不确定性成本。

准备年度预算的两个关键性步骤是经济预测和财政预测,这两个步骤中都包含了一系列的财政风险,包括经济假设(如GDP增长率)、财政参数(比如有效税率)的变动所产生的效应,以及特定支出承诺产生的成本的不确定性。

作为最低要求,这些被鉴别和量化的财政风险需要通过“财政风险报表”予以报告;并随预算文件一并呈递。风险报表应覆盖影响政府收入和支出估算数的所有重要助财政风险类别,但那些已经被”特别允许建立了“预算或有储备”的风险除外。此外,风险报表中阐述的风险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同时)是积极的风险,并尽可能予以合理地量化。然而,一般地讲,风险报表中不应包括某项隐含性质的潜在负债(例如可能支持的保释金)。

财政风险报表包括的风险信息应区分为四类:

1.关键性的预测假设引起的变动,包括支持宏观经济预测的关键性假设(GDP增长、通货膨胀率、利率和汇率等)的变动所产生的财政效应,以及支持收入和支出预测(财政或预算预测)的关键假设(如有效税率和公关部门工资增长率)的变动所产生的财政效应。

2.或有负债,包括政府的担保、抵押、赔偿。针对政府的诉讼以及欠缴的资本(如应缴未缴国际金融机构的资本)等。

3.特定支出承诺规模的不确定性。某个具体项目或某项活动上的支出虽然已经在年度预算中加以确认,但其可能发生的实际成本具有更高程度的不确定性,因而布于年度预算确认的水平。这类风险应在风险报表中披露。

4.其他由于在时间、规模和事项发生的可能性难以预料。而在年度预算中没有包括的具体项目,比如政府已经宣布要在未来某个时候将文盲率降低到规定的水平,但这项政策产生的财政效应并未在年度预算得到充分考虑。

(六)

前面的讨论主要涉及财政风险鉴别问题,但最终的目标是要控制财政风险,包括政府转移、消减和承担财政风险三种情形。

1.政府转移财政风险,也就是将风险转移给市场或第三方承担,转移风险的措施包括一个长长的清单,例如出售经营不善、财务脆弱的国有企业,撤消对金融机构的担保,拒绝对陷入严重财务困境的投资者进行赔偿,从而把风险推向市场。

2.政府消减财政风险,即消除或减少(降低)自己承担的风险。对贷款担保实施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是典型的消减风险的措施。政府有必要为申请担保者规定清楚而严格的条件,包括要求被担保的项目必须与政府的财政目标密切关联,被担保者具有较低的违约风险。政府也有必要定期对担保的贷款和项目进行定期评估检查,要求当事人提供与被担保项目相关的专门财务报告。如果没有,满足规定的标准,政府可以明确地告知将取消担保。政府不轻易作出将导致沉重财政义务的承诺(例如对提高公务员工资、放宽失业救济和养老保障领取资格或标准持谨慎态度),对于消减风险也非常重要。

3.政府承担财政风险,即通过风险融资由自己承担风险。风险融资的目的在于为自己承担的风险建立风险储备,或者用来购买再保险,以便一旦风险转化为实际损失时,可拟用这些储备或由保险公司来冲销全部或部分损失。

(七)

风险因素的含义例9

流动性对于企业的意义犹如血液对于人体一般,是企业经营的一项基本资源,充足的流动性可以用来满足预期和突如其来的现金流出,满足企业规模扩张的需求,保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相反,因缺乏流动性而无法及时满足债务偿付义务,将会危及企业的活力,严重的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因此,流动性管理对于企业而言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那些负债较高、固定资产占比较低,拥有大量流动资产的金融机构,其活动的本质就是作为流动性的通道,故而对流动性的管理需要更加精细化。

一、流动性的含义和来源

流动性的含义。对流动性进行系统研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流动性的含义,准确的定义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内容。流动性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流动性特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它们在性质上属于容易变现的资产;广义的流动性是指需要货币时获取现金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时间上的及时性、价格上的合理性以及数量上的充足性。美国银行业协会对流动性的定义为:银行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来满足客户当前或未来的资金需求。加拿大财政部金融机构监理局将流动性定义为一种能力,具体指一个机构可以及时地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足够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来应对到期的承诺。这些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对流动性的定义都是广义的。在广义的概念下,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是一项资产,是变现能力较强的流动性来源之一。目前对流动性的研究也大部分泛指广义上的概念。流动性的来源。流动性的来源渠道有很多,但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如销售产品回笼的资金,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资产到期收回的本金、利息或分红即属于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该来源是一种基础性的流动性来源;二是通过筹资活动获得资金,包括短期筹资、中长期筹资以及权益筹资。不同的筹资来源可以应对不同的流动性需求,以金融机构为例,短期非急迫的流动性需求可以通过回购、隔夜拆借等手段解决,长期非急迫的流动性需求可以通过信用借款、发债或股权等方式解决,对于急迫的流动性需求则要采取非常措施,如担保筹资、向央行借款等。在正常的经营情况下,通过负债获得资金是一种很好的流动性来源,但是当发生系统性危机或者机构自身的信用受到市场质疑的时候,筹资困境会诱发资金的流出,增强现金流入的困难;三是通过销售资产获得资金,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资产能否及时地按照账面价值变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资产所处市场的深度(反映承受大额交易的能力)、广度(反映参与者的多少)等。其中容易变现的资产可作为流动性储备,流动性储备是所有流动性来源中最可靠的。企业为了应对意外的流动性需求,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流动性资产,但流动性储备资产的回报率是最低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会尽可能地降低此类资产,合理的流动性储备规模是在流动性风险和盈利之间寻找平衡。经营活动和销售资产取得的现金属于内生流动性,筹资属于外生流动性,流动性储备犹如水池中的水一样,现金的流入似水池的进水口,现金流出似水池的排水口,当资金的流入大于流出时,流动性储备就会增加,相反,当资金的流入小于流出时,流动性储备就会相应减少。应对需求时流动性来源的安排顺序。一般而言,以上三种流动性来源在满足需求时,未担保的筹资安排是在经营现金流之后的第一道防线,出售资产变现是最后一道防线。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抵押或者卖出资产,尤其是那些固定的或者关乎企业生存的重要资产,将减小企业的财务弹性,降低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当然,这样的一种顺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情景来综合考察各个来源的特点。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而言,正常情况下,银行借款是一项很好的流动性来源,但当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或者自身经营、声誉发生重大损失和变化时,银行借款将会变得异常困难,出售资产将会成为获取流动性的首选途径。

二、流动性风险的含义和分类

流动性风险的含义。若在流动性概念的基础上来定义流动性风险,那么流动性风险的概念将更为具体,它是指企业不能根据需要而以正常的价格(合理的融资成本和资产的账面价值)及时获取现金从而遭受损失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企业在经营与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种主要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强、冲击破坏力大的特点,尤其对于高杠杆经营的金融机构,其被称为“最致命的风险”。在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很多资本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金融机构由于缺乏充足的流动性来应对债务,被迫进行合并或者被收购,甚至走向了破产清算的境地。这次危机证明了流动性风险爆发的突然性和严重性,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成为金融机构持续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流动性风险的来源及分类。流动性风险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存在流动性需求。流动性需求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流动性缺口,即现金的流出大于现金的流入;二是无法以合理的价格获取资金。其一,错配型流动性风险和突发型流动性风险。从流动性缺口产生的原因上,可以将流动性风险分为两类:错配型流动性风险和突发型流动性风险。错配型的资金缺口是指由于资产负债期限和规模错配导致一定时期内现金的流出大于现金的流入。如短债长用的情况,短期负债到期后需要偿还,但资产期限尚未到期无法及时回流现金,从而导致净现金流出。对于提供流动性转化的金融机构而言,这样的错配是无法避免的,是由金融机构的经营性质和资产负债表结构本身决定的,从性质上讲是内生的。突发型的资金缺口指资金的需求超出了金融机构的计划,或者现金的流入低于金融机构的预期,导致没有充足的资金应付突发的现金需求。造成突发型资金缺口的原因有很多,大体可以归为四类:一是无法预测的现金流量。二是不利的法律或者管理部门的裁决;三是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和企业的负面印象。在现实的经营环境中,大部分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都会面临一些在时间或者数量上无法预测的现金流量,如居民储蓄存款、开放式基金的赎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性投资等项目在时间和数量上均不确定,并且无法预测的程度越高,突发型流动性风险也就越高;四是不利的法律或者部门裁决会带来紧急的支付、赔偿和停业的成本。这会对经营活动和相关的现金流量造成暂时的或者永久的破坏。企业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其本身具有相当程度的无法预测性,如果管理不规范,就会增加预测企业现金流的难度。企业的负面印象会改变利益相关人的行为方式,降低交易和减少资金供给,使企业未来现金流的变动不可预测。总体而言,突发型的流动性风险往往由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或操作风险等其他风险而引发,是一种“间接的、结果性”风险,从性质上讲是外生的。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流动性风险早已蕴含在资产负债表的脆弱性中,而一些触发性的事件会将其暴露出来,流动性缺口的产生往往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二,筹资流动性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从获取资金的方式上也可将流动性风险分为两类:筹资流动性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筹资流动性风险是指不能根据需要在成本合理的程度上获得未担保的筹资而遭受损失的风险。造成筹资流动性风险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负债不具有连续性;缺乏融资市场渠道;负债筹资来源过度集中和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当信用资金的提供者不愿意将到期负债继续提供给企业使用,或者企业被迫接受增加的成本来保证负债来源时,往往表明企业的筹资流动性风险已经存在了,信用资金的连续性可以作为筹资流动性风险的早期信号。缺乏融资市场渠道意味着企业无法进入特定的融资市场,从而被迫接受较高的融资成本,比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果无法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那么短时间的资金需求将被局限在需要资产抵押的回购市场上。企业过分依赖单一的产品、市场或者贷款方也会增加筹资流动性风险,因为过度集中的筹资来源一旦停止,企业想要寻找到替代性的融资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当然,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比如金融系统流动性趋紧,同样会增加企业筹资的难度。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不能根据需要按照账面价值将资产变现从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包括以不合理的贴现折扣比例将其资产作为抵押品,或者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卖出其资产组合。通过资产获取流动性的方式包括抵押无负担的资产获取贷款、出卖流动性资产获取资金、进行资产证券化、变卖非流动性资产等。这些方式一般与资产流动性风险的高低相对应,如果企业拥有充足的营业现金流量和筹资来源,就不会面临资产流动性风险,当资产流动性风险较低时,企业可以通过抵押资产获取现金,如果企业通过变卖非流动资产来获取流动性,则意味着企业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已经很高了。影响资产变现的因素包括资产市场性的缺乏、缺少无负担的资产、资产过度集中、企业自身高估资产价值、贷款抵押物不充分等。资产市场性的缺乏意味着资产不容易或者根本无法变现,比如厂房、办公楼等固定资产的售卖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容易及时变现以满足流动性的需求;缺少无负担的资产表明企业缺乏可处置的资产,那么通过资产获取流动性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资产过度集中存在两个含义,一方面指企业拥有的头寸相对于市场容量来说占比较大,另一方面指某一资产的头寸在企业整体资产规模中占比较大。过度集中的资产可能会由于市场深度不够而无法按照账面价格整体变现,例如企业某一金融资产进行大规模抛售时,市场价格有可能出现大幅度下降,从而影响资产变现的价值。过度集中的资产也有可能遭遇因市场突然变化而无法变现的风险,2007年的金融危机使得“次级债券”交易几乎停滞,大量持有该类债券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而如果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被高估,那么企业以该项资产为基础获取流动性的数量必将低于企业的期望值。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如果贷款项目出现风险,那么可以通过处置抵押物来回收资金;但如果抵押物的价值不足以弥补本息金额,那么金融机构将会遭受损失。其三,流动性漩涡。筹资流动性风险或者资产流动性风险的出现都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带来财务困难。但在某些情况下,筹资流动性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会同时出现,形成流动性漩涡,造成失去偿付能力的危险。流动性漩涡可以由内部或外部因素诱发,企业首先出现筹资困难,被迫出售或抵押资产,从而降低财务弹性,引起利益相关人的担心,抽离资金,导致企业筹资更加困难,进一步出售资产变现,最终进入财务困境,造成偿付危机(如图1所示)。

风险因素的含义例10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贲门腺癌;XPC;基因多态性;肿瘤易感性

Correlation of XPC Polymorphisms to the Risk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Gastric Cardiac Adenocarcinom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of XPC intron 9 PAT+/- and exon 15 A2920C SNPs with susceptibility to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 and gastric cardiac adenocarcinoma (GCA) in a population of high incidence region of Hebei Province. Methods XPC intron 9 PAT+/- and exon 15 A2920C SNPs were genotyp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 analysis in 327 ESCC patients, 253 GCA patients and 612 healthy controls. Results The overall genotype and allelotype distributions of XPC intron 9 PAT+/- and exon 15 A2920C in ESCC and GCA patient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healthy controls(P>0.05). When stratified for smoking status and UGIC family history, compared with A/A genotype, C/C genotyp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risk of developing ESCC in nonsmoker group [age and gender and UGIC family history adjusted odds ratio (OR)=2.09, 95%CI=1.14~3.81]. Conclusion C/C genotype of XPC exon 15 may be one of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risk of developing ESCC in nonsmoking population in the high incidence region of Hebei Province.

Key words: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Gastric cardiac adenocarcinoma;XPC;Polymorphism; Susceptibility

0 引言

XPC基因定位于染色体3p25,包括16个外显子和15个内含子,编码一个含94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其第9内含子和第15外显子均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1]。XPC蛋白是着色性干皮病基因C的产物,对于维持基因组的稳定和完整性相当重要,其功能异常可导致DNA修复能力下降,因此与疾病易感性有关[24]。

XPC第9内含子PAT+/-SNP、第15外显子A2920C SNP与头颈部、肺等多个部位肿瘤的发病风险关系已有报道[512],但是,XPC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贲门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分析方法,探讨河北省食管癌、贲门癌高发区磁县和涉县人群XPC基因第9内含子PAT+/-及第15外显子A2920C SNP对食管鳞状细胞癌、贲门腺癌易感性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327名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患者、253名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c adenocarcinoma, GCA)患者均来自河北省食管癌、贲门癌高发区磁县和涉县的癌前普查,612名健康对照为在相同地区同一时间通过癌前普查获得,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本项研究,由专门的登记员调查所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吸烟史及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现吸烟或曾吸烟每天5支以上并持续2年或2年以上者定义为吸烟个体。家族中有1名以上一级亲属和(或)2名以上二级亲属患有食管癌、贲门癌、胃癌者定义为上消化道肿瘤(Uppe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UGIC)家族史阳性。

1.2 标本采集及外周血白细胞DNA的提取

所有研究个体均采集静脉血5ml,经枸橼酸钠抗凝,4℃冰箱保存。采血后一周内,以蛋白酶K消化饱和氯化钠盐析法[13]提取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DNA。

1.3 XPC SNP基因分型

XPC基因第9内含子基因型检测应用PCR方法进行。上游引物为5′TAGCACCCAGCAGTCAAAG3′,下游引物为5′TGTGAATGTGCTTAATGCTG3′。PCR产物经3%琼脂糖凝胶电泳,突变基因型PAT+/+为344bp,野生基因型PAT-/-为266bp,杂合子PAT+/-基因型为344bp和266bp,见图1。

XPC基因第15外显子基因型检测应用PCRRFLP方法进行。PCR反应上、下游引物分别为5′GGAGGTGGACTCTCTTCTGATG3′和下游引物5′TAGATCCCAGCAGATGACC3′。PCR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PvuⅡ(Takara)于37℃酶切16h后,进行2%琼脂糖凝胶电泳。突变基因型C/C存在PvuⅡ的识别位点产生582bp和183bp两条DNA片段,而野生基因型A/A缺乏PvuⅡ的识别位点保持原有PCR后的765bp的片段,杂合子A/C基因型则表现为765bp、582bp和183bp三条片段,见图2。

为进行基因型检测的质量控制,每一批PCR反应均以灭菌蒸馏水替代模板DNA作为阴性对照,XPC第9内含子的扩增产物随机挑取各基因型1例进行测序,而XPC第15外显子随机挑取10%进行重复实验。

1.4 统计学方法

经卡方检验比较基因型频率的观察值与预期值,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的XP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分布比较采用行×列表的卡方检验进行。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多因素(性别、年龄、吸烟、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校正相对风险度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I。P

2 结果

2.1 一般特征

ESCC患者组、GCA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性别、年龄构成相似(P>0.05)。ESCC患者组、GCA患者组中吸烟个体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ESCC患者组、GCA患者组中UGIC家族史阳性个体比例分别为48.0%、47.8%,显著高于对照组34.2%,表明UGIC家族史可能增加ESCC和GCA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和吸烟状况校正后的OR=1.80和1.75,95%CI=1.36~2.38和1.29~2.36),见表1。表1 食管癌、贲门癌和对照组人口学分布及XPC PAT+/-和A2920C等位基因型频率(略)

所有标本均成功进行了基因型分型,测序及所有重复分型结果均与原结果相符。经卡方检验,XPC第9内含子及第15外显子SNP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

2.2 XPC基因第9内含子PAT+/- SNP与ESCC、GCA发病风险的关系

XPC基因第9内含子PAT和PAT+的等位基因频率及PAT-/-、PAT+/-、PAT+/+基因型频率在ESCC、GCA及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2。按吸烟状况和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进行分层分析,未发现XPC基因第9内含子PAT+/- SNP影响ESCC和GCA的发病风险,见表2。表2 XPC PAT+/- SNP 与ESCC、GCA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略)表3 XPC A2920C SNP 与ESCC、GCA 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略)

转贴于

2.3 XPC基因第15外显子A2920C SNP与ESCC、GCA发病风险的关系

XPC基因第15外显子A和C等位基因频率及A/A、A/C、C/C基因型频率在ESCC、GCA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3。按吸烟状况和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在非吸烟组中ESCC患者的C/C基因型频率(14.6%)明显高于对照组(8.7%),与A/A基因型比较,携带C/C基因型可能增加非吸烟组ESCC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和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校正后的OR=2.09,95%CI=1.14~3.81,见表3。

2.4 XPC基因第9内含子PAT+/-及第15外显子A2920C SNP单体型分布

应用EH软件和2LD软件对XPC基因第9内含子PAT+/-及第15外显子A2920C SNP位点进行的联合分析显示,XPC基因第9内含子PAT-等位基因和第15外显子A等位基因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D′=0.967348)。XPC A/-、A/+、C/-、C/+四种单体型,在ESCC、GCA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A/-单体型比较,A/+、C/-、C/+单体型均未显著增加ESCC、GCA的发病风险,见表4。表4 XPC PAT+/-和A2920C SNP单体型频率与ESCC、GCA发病风险(略)

3 讨论

内源性和(或)外源性的诱变因素可损伤细胞的DNA,如果损伤不能修复,可能导致程序性细胞死亡或无节制的细胞增殖和肿瘤的发生。不同类型的DNA损伤修复由不同的修复途径完成,核苷酸切除修复途径可修复嘧啶二聚体或其他光合物、化学加合物和交联,但个体间的DNA修复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其差异可能与DNA修复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密切相关[5]。XPC基因是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

有研究报道XPC基因第9内含子PAT+/+基因型可增加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和皮肤黑色素瘤的发病风险[5,6];Nelson等[7]报道PAT+/+基因型减少了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病风险,与基底细胞癌的发病风险无关。关于XPC基因 PAT+/- SNP与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则很不一致,Marin等[8]报道PAT+/+基因型增加了肺癌的发病风险;Lee等[9]报道PAT+/+基因型减少了小细胞肺癌的发病风险;中国人群则报道PAT+/-多态与肺癌发病风险无关[10]。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PAT+/-多态与ESCC、GCA发病风险无关。关于XPC基因第15外显子A/C多态与肿瘤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Blankenburg等[6]报道C等位基因增加了皮肤黑色素瘤的发病风险;Sanyal等[11]报道C等位基因增加了膀胱癌的发病风险;Lee等[9]报道C/C基因型减少了小细胞肺癌的发病风险;Forsti等[12]报道C/C基因型与乳腺癌发病风险无关。诸多研究结果的分歧提示XPC基因多态性针对不同部位的肿瘤可能起不同的作用,而且研究人群种族的不同对研究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进一步提示进行大样本基础人群病例对照研究的重要性。

体外研究表明,XPC基因第15外显子A、C等位基因修复能力无显著性差异[4],但是,XPC基因第15外显子C与第9内含子PAT+及第11内含子A存在连锁不平衡,而第11内含子为A/A基因型的XPC蛋白遗漏第12外显子区的几率比C/C基因型的XPC蛋白大2.6倍[4],XPC蛋白第12外显子区是HHR23B蛋白的结合部位[4],故遗漏第12外显子区的XPC蛋白不能与HHR23B蛋白结合,则XPCHHR23B复合体不能形成,进而影响DNA损伤识别及损伤DNA的修复。因此,XPC基因第15外显子为C/C基因型的个体可能增加ESCC的发病风险。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均影响个体肿瘤的发病风险,吸烟是引起食管癌、贲门癌的主要环境因素,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XPC第9内含子PAT+/+基因型、XPC第15外显子C/C基因型增加非吸烟组个体ESCC的发病风险,由于已排除吸烟因素的影响,考虑是否遗传因素在发病风险中发挥主要作用,但是,其生物学方面的确切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XPC基因第9内含子PAT-等位基因与第15外显子A等位基因存在连锁不平衡,可为我们以后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一些思路。因为此类研究多是回顾性研究,且研究人群存在地区、人种和样本量的差异,因此有待于扩大样本量并在同种族、同地域人群中进行长期随访研究,并进一步观察XPC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及其他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对揭示XPC基因多态性与肿瘤的确切关系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Khan SG, MunizMedina V, Shahlavi T, et al. The human XPC DNA repair gene: arrangement, splice site information content and influence of a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in a splice acceptor site on alternative splicing and function[J]. Nucleic Acids Res, 2002,30(16):36243631.

[2]Goode EL, Ulrich CM, Potter JD. Polymorphisms in DNA repair genes and associations with cancer risk[J].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e, 2002,11(12) :15031530.

[3]Masutani C, Sugasawa K, Yanagisawa J, et al. Purification and cloning of a 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complex involving the xeroderma pigmentosum group C protein and a human homologue of yeast RAD23[J]. EMBO, 1994,13(8),18311843.

[4]Li L, Lu X , Peterson C, et al. XPC interacts with both HHR23B and HHR23A in vitro[J]. Mutat Res DNA Repair, 1997,383(3),197203.

[5]Shen H, Sturgis EM, Khan SG, et al. An intronic poly (AT) polymorphism of the DNA repair gene XPC and risk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J]. Cancer Res, 2001,61(8):33213325.

[6]Blankenburg S, Konig IR, Moessner R, et al. Assessment of 3 xeroderma pigmentosum group C gene polymorphisms and risk of cutaneous melanoma: a casecontrol study[J]. Carcinogenesis, 2005,26(6):10851090.

[7]Nelson HH, Christensen B, Karagas MR. The XPC polyAT polymorphism in nonmelanoma skin cancer[J]. Cancer Lett, 2005,222(2):205209.

[8]Marin MS, LopezCima MF, GarciaCastro L, et al . Poly (AT) polymorphism in intron 11 of the XPC DNA repair gene enhances the risk of lung cancer[J].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4,13(11):17881793.

[9]Lee GY, Jang JS, Lee SY, et al. XPC polymorphisms and lung cancer risk[J]. Int J Cancer, 2005,115(5):807813.

[10]王永岗,邢德印,谭文,等.DNA修复基因XPC PAT遗传多态和肺癌的关系[J].中华肿瘤杂志, 2003,25(6):555557.

风险因素的含义例11

1.风险的含义。国内外学者对风险一词的解释各有千秋,最常见的解释有:风险是指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H・奈特则指出:风险是指可度量的不确定性。

本文对风险的定义为:风险是指在特定情况下和特定时间内,未来某事件的预期结果与实际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差异。这个定义主要包含以下基层含义:①未来事件的结果具有动态性和客观的不确定性。结果会随着时间、环境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②人类对未来事件的结果的预测能力是有限的,会受到人类自身的知识、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所以主观预测的结果与实际发生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③风险包括风险收益和风险损失两个方面。风险收益表现为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正向偏差,且这种偏差为人们所接受;风险损失表现为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反向偏差,且这种偏差会导致一定的损失。

2.财务风险的界定。关于财务风险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由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价值增加或减少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会导致企业财务实际发生的结果与预期结果产生偏差,广义的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的各个财务活动中,包括投资风险、筹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资金回收风险等;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未来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或无法按期偿还到期债务,该财务风险只与企业借债有关。

企业的财务风险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特征:①客观性。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的必然产物,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财务风险的多样性造就了财务风险的客观性,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的变化,企业经营策略的变更,竞争对手的战略变换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财务风险。企业并不能完全规避财务风险,只能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改变经营战略等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少风险的影响程度,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②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发生的时间、环境以及发生的概率是不确定的,在一定时期一定的环境影响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财务风险的影响程度也是不确定的,有的财务风险经常发生,但是并不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有些财务风险可能一直没有发生,一旦发生将会产生无法挽回的后果,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③损益性。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中,企业的收益与其风险成正比关系,高风险高收益。所以企业要想获得收益就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风险的大小要依企业领导人的风险偏好程度以及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而定。④潜在性。一般情况下,财务风险在发生之前,都会有一个潜伏的阶段,其损失也是潜在的。财务风险处在潜伏期的时候是企业做好预测和防范工作的最佳时期。⑤复杂性。财务风险的复杂性,即财务风险可能是由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引起,也可能是企业内部的经营环境引起;由不可预测的原因引起,也可能由可预测的原因引起;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收益也可能带来损失。⑥激励性。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财务风险又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措施来降低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这就促使企业积极改变经营策略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表现

1.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性与不确定性共存。企业作为财务风险的主题,财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不能规避的。但是同时财务风险又具有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影响程度是未知的,由于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受到有限因素的影响,所以只能采取相关措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加以控制,降低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内,但不能从根本上规避财务风险。

2.企业内部财务监控不健全。大多数企业在财务管理上都是采取集中财务管理模式,但由于企业层次多、覆盖面广,集中财务管理被削弱,弱化了管理层对资金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另外,很多企业管理混乱,导致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权责不明,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3.内部财经纪律执行不严,外部监督乏力。完善的、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是保证内部财务监控系统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目前任何一个企业财务部门的墙壁上、文件夹中、办公桌上都有各种各样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但是很多都只是表面文章,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也没有对企业的财务监管起到任何作用,这是因为这些企业财务的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都缺乏权威性,并没有真正发挥监督效力。

三、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1.加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企业既不能无视财务风险的存在,也不能惧怕财务风险,要从根本上认清和把握财务风险的本质,打破财务管理是决策层和财务人员的任务的传统观念,树立企业全体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的观念和行动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企业决策者要有对财务风险敏感的、准确的决策判断能力,及时、准确的估计和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并能对相应环境下的财务风险提出准确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