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企业经营的思考

企业经营的思考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3 09:18:32

企业经营的思考

企业经营的思考例1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经济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的经济体制在不断地改革下也逐渐的趋于稳定,对于商业发展也有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出现在了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并且快速的融入到了市场经济当中,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小企业对于国家经济状况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此,中小企业在经济市场中也占有着越来越高的地位。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小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中小企业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地增加,导致了市场竞争的激烈。这样就使得中小企业想要在经济市场中立足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一些中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但却后劲不足,被淘汰除了市场。所以,中小企业需要考虑的是稳定的发展。

一、新经济状况下,中小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中小型企业对于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要想能够稳固的不断发展,首先就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经营策略,能够保证公司的发展空间。这样的经营策略才能够保证公司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着相应的经济地位,有资本抓住发展的机会。对于一个公司经营战略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公司的现实状况、发展可能以及社会经济的变化。对于经济变化的分析决定着一个公司能否在经济的发展中一直持续的发展。只有对公司内部的现状有着足够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适合公司发展的经营方式。2、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战略的制定息息相关。公司的经营战略首先要符合公司的现实状况,符合公司的经济发展规律;其次要能够引导公司的发展,使公司在相应的环境变化中能保持稳定的发展。公司和我们一样,无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够有动力。所以战略的制定是一个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营战略能够帮助公司对资源进行最合理的分配和使用。通过对战略战策的实施,使公司能够充分的证明自己的价值,把握难得的机会对公司进行发展,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并且充分的做到扬长避短,不断地发扬优势减少弊端,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司不断的持续发展,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牢牢住进发展的机遇。所以,制定一个优秀的并且适合自己公司发展的经济战略是中小型企业在经济竞争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每个适合公司发展现状的战略都对公司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3、中小型企业在制定发展战主要是为了保证公司能够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继续稳定的存在。所以,在制定战略时一定要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每个公司所制定的发展战略中都能体现出一个公司对自身的价值和发展的了解情况。相对应的,这其中也包含着公司领导者对于公司前景的计划和期盼。战略的制定虽然要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但也要参考公司的经济现状以及发展情况。不能拔苗助长,舍本求末。战略的制定者对未来发展的看法和对经济发展的预测都对战略的制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目前的经济状况对发展战略的影响

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相比有着很多相对较为落后的地方。比如;经济实力相对落后,人力也较为薄弱。在计划时也经常缺乏长远的目标和对于未来的规划,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限制了公司的发展情况。为了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就要制定长远的计划和方案,全面的考虑问题结合自身的现实状况,以公司的长远发展作为主要目标。这样的经营战略才能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优势。所以,中小型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时一定要注意把眼光放的长远一些。

三、战略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因为中小型企业对于我国经济问题的推动作用效果显著,也解决了一定的就业问题。所以国家在政策上鼓励中小型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公司在经营战略的制定上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普遍情况。1、中小型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从而忽略了对于公司发展战略的地位。中小型的公司通常会有着先进的、优秀的短期经营策略,使公司的短期利益得以提高。所以公司存在着很大的隐患。还有一些企业不懂得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规划,对于能赚钱的项目盲目的进行投资,不考虑公司的实际经济状况,为了得到更高的利益使用各种不道德的手段。所以,在经营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公司的发展前景,并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经营计划。2、对公司的所处地位认识不清。经济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中,而一些企业也不能够清楚地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公司进行定位。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情况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四、有关解决办法

我国的基础设备还不是特别先进,提高在招商引资中对于技术设备的要求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合作中不断地提高技术含量。同时,中小型企业可以和一些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在合作中不断地学型企业的管理方式并尽量制定出一个适合自己公司的经营策略。在制定经营战略使,要突出公司的优势并且有长远的发展目标。

五、结束语

在经济的发展状况下,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必须也要不断的根据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而有所进步和改变。制定一个优秀的、适合发展战略对公司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发展战略也需要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化不停的进行整改,使公司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使策略更加完整,作用更加强大。所以,注重经营战略是每个中小型企业不需要做到了内容。

参考文献:

[1]邱建,甘婧.浅谈新经济下中小企业经营策略[J].科技经济市场.2014(12)

企业经营的思考例2

0.前言

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理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企业必须根据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建立相应的业绩评价体系。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本文就企业经营业绩评价谈几点思考意见。

1.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业绩评价缺乏坚实基础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多采用利润指标,如年度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等,虽然利润指标能够反映企业的新创财富,衡量投资者投入资本的获利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地评价了企业经营者的业绩,但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运用利润指标评价经营者业绩一定要有能对经营者的行为产生有效约束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否则,就可能导致经营者为追求利润指标的增长而牺牲企业的长期利益,致使企业更新储备不足、长期发展能力受损和竞争地位下降。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完善,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经营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健全,企业内外各方难以对经营者进行权力牵制和利益制约,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是一套完美的业绩评价体系也很难发挥其最大作用。

1.2忽略企业长远目标

为了综合反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核心竞争力,《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规定了经营者的任期考核基本指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和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资本保值和增值状况以及企业的连续发展状况和发展能力,但是这些指标过分考虑财务因素,而忽略了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创新,必须注重研究和开发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但是研究和开发费用的投入必然要增加本年度的管理费用,从而导致利润减少,资金周转速度减缓,结果可能导致企业经营者无法完成年度业绩考核目标。即使是三年任期考核,企业经营者所承担的经营风险也非常大,因为投入的研发费用必须每年摊销,而一旦研发失败,必然会给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乃至职业生涯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目前的考核指标使企业的经营者感到巨大的压力,如何在完成业绩考核指标和加大企业自主研发投入力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已成为他们的一个新的难题。

1.3缺乏价值评价指标

现行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评价指标如年度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等都是一些会计指标,之所以采用会计指标,一方面由于会计指标比较容易计算,又经过中介机构的严格审计,因此有利于考核指标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国有股不能上市流通,国有资本以净资产计算,与股票价格表现无关,因此不必考虑企业价值评价指标,但是股权分置改革后,非流通股按市价计算,上市公司价值真正与股票价格表现联系起来,这时,股价就成为经营者业绩的综合表现。国资委在《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对上市公司国有控股股东进行业绩考核时,要考虑设置其控股的上市公司市值指标。由此可见,将来在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价值评价指标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指标。

1.4考核目标值设定有偏差

按照《办法》规定,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结果是根据其在任期内完成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情况而定,因此,考核的得分以及所受到的奖惩都与考核目标值密切相关。对于考核目标值的确定,首先是企业经营者按照国资委的要求和本企业的发展规划及经营状况,提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建议值,然后经国资委审核后最终确定,原则上要求不低于前一任期考核指标的实际完成值。

2.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思考意见

2.1关注非财务性评价指标

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是企业业绩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它把注意力放在了企业内部因素对经营业绩影响的评价上,忽视了对企业外部影响因素的评价。21世纪,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挑战越来越激烈。如果对外部环境缺乏正确评价,企业很难给自己在同行业中定位,进而也就不能在长期竞争中获得优势。在信息时代,集成管理使得一些非财务性评价方法能够立足于企业的整体角度而不是各个分部角度来进行评价,能够产生前所未有的整和效应;同时,由于财务指标太依赖于会计报表而具有滞后性,非财务评价指标,如在客户层面、职员层面等,更有预期性,更加注重未来的发展内趋势,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更有利于管理者明确企业的努力方向,便于企业的战略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2.2重视创新业绩的评价

创新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创新,经济的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创新中,技术出纳关心是最为重要的,经济的竞争的核心是技术竞争和人才竞争。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其技术创新及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范围和效益,所以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获的竞争优势的第一位要素。没有了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一个企业就不可能进行新产品的开发研究,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基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发展和业绩提高的有力保障,在新经济时期下,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企业比其他企业更具有优势,更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企业的创新与核心竞争之间是相互促进的:没有核心竞争力形成与保持的意愿,就没有创新的动力,没有创新也就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所以,创新业绩的评价应是企业业绩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2.3提高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影响力度

企业经营的思考例3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预示着民营企业生命力的强弱。30年来,民营企业经过长期探索和发展,经营领域和经营区域已扩大并开始走向国际市场。然而,在我国加入wto新的历史环境和形势下,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再创新。

一、创新经营体制,提升企业能力

民营企业家族化经营倾向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现象,它最早产生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代,各国的私人企业在创业之初基本上都采取过家族经营模式,如福特、现代、松下等等。

家族经营是民营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家族的力量,它对处于创业中的民营企业很有利,而且是必然的和有效的选择。但对规模壮大以后的民营企业而言,则弊多利少。一是家族经营制企业以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阻碍了资本的联合,从而在规模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二是家族经营制企业对人力资本特别是职业经理人员存在着排他性,接班人的选择局限在非常有限的家族成员范围内,他们却未必是企业的最佳接班人。那些缺乏资本,但具有企业家素质而又非家族成员的人,则往往难以在家族制企业里长期工作下去,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三是家族经营制企业的局限性在企业规模增大,市场竞争力加剧,技术进步加快后越来越突出。因此,能不能突破原来的家族经营制便成为民营企业在初具规模后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建立家族成员退出机制,导入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合理的结构便成为家族经营制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淡化家族制,引进人才,建立家族成员退出机制。家族成员从企业经营决策中陆续退出,事实上是家族企业由业主制这种简单组织形式不断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化的过程,亦即企业在全社会范围内整合资源利用资源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国浙江的正泰集团,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制度创新,德力西集团借鉴吸收国外企业发展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制度创新,这两家集团先后都完成了从粗放的家庭工厂式管理到总厂式管理,再到股份合作制的公司化管理,进而到集团化管理的过程,建立了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接轨。

2、淡化经营权,加速现代企业制度与家族制的结合,建立委托制。改变投资者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的状况,建立法人财产制度,实现投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塑造起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董事长由家族成员担任,总经理和管理人员以聘任职业经理人或引进的人才为主。这样,企业内不会出现家族矛盾,高层人才也引得进,留得住,在重大问题上就会克服家族式管理弊端。一是两权分离,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二是建立监督机制。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四是建立约束机制,包括制度约束和道德约束。五是建立以用人为贤而不是用人为亲的委托制。企业聘来的总经理只向董事会负责,而不是向家长或家族的某个成员负责,从根本上克服家族经营制企业发展的弊端。

二、创新产权制度,提升企业活力

与国有、集体企业相比,多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产权清晰,也正是凭着这一优势,使得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呈现出无可比拟的活力。但是,产权清晰并不等于资本结构的集中单一。我国的一些民营企业固守单一的私人所有制,这必将限制企业的壮大和发展。故此,民营企业必须把眼光放长远些,胸怀豁达些,要敢于创新产权这一核心制度,敢于引进资本,善于让度股份,逐步把企业推向股份化、社会化、公众化。也就是说,民营经济要想发展壮大、长治久安,必须突破家族独家投资的封闭性,实行产权多元化、开放化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种能够使产权私有和公有的优点更优,弱点更弱的所有制形式,它能够形成长久的经济增长动力,具有其他所有制经济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它突破了单一公有制或单一私有制经济的界限。第二,混合所有制经济打破了纯粹公有制或纯粹私有制的束缚。第三,以股份制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了国有资产或私有资产的资本化运作。第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混合和以企业集团为主的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经济互补,有利于加大吸引外来投资的比重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

目前,在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之中,融资问题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依靠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措施外,民营企业还必须不断克服自身缺陷,寻找新的融资渠道,走资本社会化的路子,把独资的组织形式改为混合投资形式,向社会广纳资金,甚至可以吸纳公有制企业参股,解决好产权形态问题,向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三、创新企业技术,提升产品挡次

当今国际竞争的新特点是谁能掌握高新技术,开发出新一代的产品,谁就能在市场上独占鳌头。我国的许多民营企业为什么只是昙花一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技术创新。企业产业层次低、技术开发能力差、产品档次低、质量欠佳,许多企业靠“借牌”、“仿制”经营,有些企业满足于“小打小闹”,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专利技术,因此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要改变这一状况,企业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研究市场环境。市场经济体制给所有企业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市场环境,这种环境的特点是竞争性、平等性和多变性。用户在选择产品时,质量价格和科技含量成为首选标准,不论产品出自何地和何企业。因此,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就必须面对市场经济的市场环境,作出针对性的战略选择,适时开发出市场需要的高技术产品。

2、营造技术创新的新机制。技术创新有赖于良好的创新机制来孵化。在这方面,一是坚持有利于科技开发与市场对接的原则。科技开发不搞闭门造车,对科技人员实行“一岗三责”,即产品市场调查、科技开发与市场开发一肩挑,把权、责、利联系起来。二是坚持有利于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原则。通过激励政策,把市场对企业的压力直接作用到科技人员身上,让科技人员主导企业生产,把企业对科技人员的外在要求转化为科技人员的内在动力。

3、整合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在民营企业里,技术力量较为薄弱,难以独立担当起相应的技术创新重任。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用活技术市场,巧借外部的技术力量,以科技创业中心为依托,走内外结合的路子。采用“内主外联,双相启动”策略,把握“互惠互得、互找市场”的原则,主动联姻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聘请专家教授作技术顾问,共同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以此全面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向高科技领域转变,实现成本与科技的结合,生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细加工产品和终端产品,从而成为科技型民营企业。

四、创新管理制度,提升企业形象

1、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先进的管理理念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注重人才、选拔人才、重用人才、培养人才和储备人才”是民营企业凝聚力量、发展企业的重要举措。民营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必须把选拔重用人才作为企业的第一位工作来抓,同时还应在培养人才、储备人才上下工夫。

2、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体制。民营企业起家时多以“家族式”、“作坊式”为主,管理模式大多是“家长制”的“人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人治”这种管理体制将严重制约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民营企业要及时调整思路,大胆创新,实现从家族企业、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力创强势品牌,打造知名企业。名牌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就是利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名牌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名牌产品对消费者的导向和认同效果也越来越明显。民营企业要大打品牌战略,以各地科技企业中心为依托,大量引进科技人才和现代管理人才,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开发新产品,以产品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以质取胜,全力提升企业形象。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当今市场经济的竞争已由以价格为中心的竞争转变为以质量为中心的竞争。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赢得市场份额,最终的决定因素仍在于产品的质量。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建立以技术开发为主的发展机制,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诚信经营,全力提升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 王晓毅:中国乡村的民营经济与家族经济[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2] 潘必胜:乡镇企业中的家族经营问题[j].中国农村观察,1998(1).

[3] 李新春:信任、忠诚与家族主义困境[j].管理世界,2002(6).

企业经营的思考例4

现在,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也转变地越来越强,要想立足,就必须要使自身强大起来,找到自身的优势,加强经营管理,不断创新。但是现在有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久而久之,经营状况越来越糟糕,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由此可见,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思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真正做好了这点,企业才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关爱员工,有着完善的相关制度,在竞争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一、经营管理的概念及注意点

所谓企业的经营管理,指的是在一个企业中,为了让企业每一个环节中的业务能够按照既有的目标顺利而有效地进行下去采取的一种管理的活动。

很多企业在规模刚刚形成的时候,就想着如何进行快速的发展壮大。企业的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等都是企业为了实现发展壮大而运用的手段。企业拥有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固然是件好事,但是在实现目标的路途上,如果一步做错,那么后序的进程也都会受到影响,这也就说明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需要防止企业在经营战略的制定上出现失策。每一个企业都必定有着自己的战略目标,企业能否成功,也就要看其目标制定的是否合理,正确的目标会促进企业的发展,而错误的目标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必须要重视目标的制定。

其次要防止资金出现危险。企业失败,一般都是因为资金短缺,企业无法进一步发展,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对资金重视起来,资金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在平时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杜绝铺张浪费的现象,另外,还应该实现准备好一些备用的资金或者是储蓄,这样在关键的时候能够有一定的用处。

最后就是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的问题,文化是企业的内涵,是企业形象的代表,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身的强大文化,那么企业内部凝聚力必定较弱,员工的流失率就会过大,凝聚力不强自然效率就比较低下。而管理机制,必须要是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所制定的,否则生搬硬套只会破坏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目标模糊,不够深远

就目前来看,在大多数的企业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企业往往在经营的过程中,最先关注的是面前的利益,而对企业今后的发展道路展望和构思的较少,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观察,就将企业的规模扩大,加大产品生产的数量,而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没有把握市场经济的体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积压了很多的产品,企业管理不成功。有一些企业制定的目标和战略非常好,但是目光不够长远,缺乏对自身实际情况的结合,而最终导致了失败。所以,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看的远一些,而不仅仅只是关注当前的利益,不可盲目发展,要结合我国市场的经济体制,和时展相结合,将目标具体化,细化,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将目标融入到平时的管理工作中,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执行力

就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看,缺乏系统的规范的管理制度,企业缺乏创新,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一直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当新的问题出现时,经营者不能够根据问题提出完善的解决策略,缺乏研究的深度。有些企业的经营者只是一味将一些成功的管理案例加到自己的企业中,生搬硬套,似乎是节约了成本和时间,但是却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这样的方法显得比较死板,不一定就适合自身的发展,所以在具体的实施和管理过程中,结合实际是非常重要的。

3.完善企业决策机制

最早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就出现了各种企业家,人们也就开始逐渐关注企业单位,同时,在这些优秀企业家的身上不断进行经验和模式的积累,很多人都受到了影响。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导致了一些企业的员工对领导者开始了盲目的崇拜,导致领导者不管做什么都是对的,即使有时候会有质疑,但也不会有人说出来。这样长期的发展下去,就可能会使得领导者骄傲自满,不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4.企业发展方向判断错误

很多的企业在进行思考问题的时候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判断错误,依旧在拓展市场,创新产品,但是导向的错误将直接影响到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无法顺应市场的发展,企业的利润就会不断减少,企业的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5.缺乏员工企业文化培养工作

就最近几年来看,很多企业的员工流动性都比较大,人事管理部门的任务就非常重,而企业关于这种现象也进行过分析,他们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在于没有良好的福利待遇,工资较低,但是其实这并不是根本上的原因。主要原因还是企业文化缺乏,员工进入到企业中,并没有很好地融入到企业之中,而对于员工企业文化培养的工作也几乎没有。

三、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成本管理,努力实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就企业的内部管理来说,首先我们需要建立相关的机制,同时还有可以应用的方法,完善和健全成本费用的管理制度,对于企业内部的生产和作业制定科学的计划,要对工艺流程、生产的进度、消耗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使得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得到保证,并且生产成本降低。对于企业来来说,一定要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和预算,就爱那个所有的环节都包含在内,把所有的责任都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定期严格进行相关考核,对指标进行检查,奖惩分明。对于一些高消耗的能源应该想办法替代,而一些浪费的现象势必要杜绝,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2.强化财务管理,控制管理费用

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资金在企业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其中心的环节就是对财务以及资金的管理和应用,使得资金的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在具体的工作中,企业要严格审批的程序和制度,加强监督,重点把握先进的流量,增强对收入以及支出的管理,促进流转,加强监控,缩短资金循环的周期,避免不必要的风险,以确保资金的安全。维持企业资金链的正常,对于应收款项和预付款项要加强管理,严格按照合同中的要求执行,确保相关资金的收回,完善财务方面的管理。

3.坚持以人为本,抓住安全生产管理

只有先维持了安全,才能够在后期取得效益,对于企业中安全生产主体的责任,应该落实到实处,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对安全管理的各种完善,同时还必须以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找到需要重点维护的环节,完善安全操作的法规和制度,做到全面维护,这样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也就有了可以参照和依据的条文。同时企业还要坚持以人为本,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主体都是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只有保证了他们的安全,那么工作的质量才有保障。所以对于员工,企业需要加强培训,必须要持证上岗,对于任何一点可能会带来安全问题的环节都需要进行严格和及时的处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在企业运营的环节中,同时关注安全生产。

4.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时代在不断发展,如果一直只是运用过去的方法,那么总会有一天被淘汰。所以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进行技术上的创新,调整产品的结构,使得产生不断升级,落后的就会被逐渐淘汰,效益不断提高,只有这样做,企业才能够快速地发展下去。加强企业的项目规划和实施管理,就企业内部比较薄弱的环节,应该筹集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去将其进行改造和解决,加大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占有一席之地。

5.打造企业文化,创造自身特色

每一个企业的文化都是不同的,企业文化的建立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来进行,必须要适应人文管理的发展趋势,这样打造的企业文化才是适合自己的,才能够成为企业中的核心文化,在这样的一个企业中,员工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该企业文化能够不断吸引员工,使员工凝聚在一起,在日常的工作环境中,自主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改变,认同并维护企业。要积极培育好企业的精神,以此来激励员工,对员工的精神方面进行良好的教育,提升企业的形象,这样社会中的各界才会尊重和信任企业。而在企业内部,要维护在员工心目中的形象,必须要保证诚实守信,注重员工形象的提升,增强团结力和合作力,合理安排各项工序的进行。只有企业文化得到了塑造,那么才能够使得企业、社会以及员工三者之间有着较强的联系,建立出的企业才是和谐的。总的来说,企业要以人为本,员工才是企业的主体,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础,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尽可能塑造轻松愉悦并且相互信任的环境和氛围,这样企业才能够一天天强大和发展下去。

四、总结

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坏是企业能否得到更好发展的保障,面对当前经营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企业应该在今后的管理道路中加以改善,相关制度的缺乏导致法律依据不足,那么在后期就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其管理有法可依,在管理中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的建立,树立企业在员工心中以及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海波.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7期.

[2]夏根焰.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J].水运科技信息,1999(03).

企业经营的思考例5

前言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党建工作要切实围绕经济发展,围绕企业经济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党的核心与指导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做好带头作用,根据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把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促进企业经营的不断发展。

一、党的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任务与思想发生冲突在党的建设中,往往更注重业务,企业经营管理是以效益为中心的,因此,在经营管理中,更注重业务的展开程度,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度不够。[1]使党的建设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党对于企业经营管理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于党建工作缺乏主动性。2.党的组织活动缺乏创新性由于受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企业经营管理主要是以经济建设活动为中心的,忽视了党组织的作用。党组织活动方式还比较传统、守旧。活党组织的活动时间、质量、影响力都得不到保证。严重缺乏创新,不能与时俱进,没有展开多种有效的组织活动,促进党的建设。由于党组织自身缺乏活力,不但无法满足党的建设发展需要,对企业的管理也缺乏实际作用,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3.建设机制不完善党的建设工作缺乏完善的机制,不利于党建工作的有序展开。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党组织的规章制度并不完善,传统的制度体系没有进行必要的改革,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党建工作中困难重重,也无法更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政治基础

党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一件法宝,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2]为了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要全党同志及其拥护党的领导的广大群众一道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执掌着中国的政权,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政治组织。能够教育自己的党员转变思想观念,以党的领导机关为核心,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这就需要加强党的建设。为经济建设奠定政治基础,指明发展方向。

三、党的建设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政治保障

党的建设工作主要是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促进企业规范、制度化、健康向前发展。

四、党建工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指明方向

党的建设是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的需要,为企业经营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建设,关系着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能否得到有效落实能否保证企业的正确发展方向。随着十的召开,国家对经济的调整力度和方向必然发生改变,党建工作是围绕经济建设进行的,必然会顺应时展,有针对性的进行自身建设,同时使企业探查经济发展趋势,为企业经营与管理指明方向,使企业在新规则、新模式、新智慧中不断向前发展。

五、党建工作要与企业经营管理同抓共管

1.相互融入,共同进步首先,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企业的中心任务就是把安全管住,把经营搞好,把效益提上去,使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党建工作必须融入这个中心,坚持与企业中心工作目标同向,措施同定,工作同步,齐心协力,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已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和长足动力,通过组织融入、队伍融入和思想融入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凝聚了发展力量,企业发展动力的全面提升,催生企业“党建也是生产力”的核心价值理念,促使企业形成“和衷共济、开拓进取、争创一流、服务社会”的企业精神。结合企业和党员实际,增强服务意识,整改不足,切实改变作风,密切联系员工,取得了良好效果。2.注重创新,与时俱进在新的形势下,党的建设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根据时展的需要,党建工作要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先进化。制定新的建设标准,新的考核标准,使党建工作更具时代性、更体现针对性、更突出推动性。各党组织部门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同时要带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积极做好经济结构调整,改革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企业发展创新战略,不断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创新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形式下,党建工作还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注重自身的建设工作。党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党的建设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外部环境问题。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其自身的经营与发展同样离不开党的建设。因此,把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党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严抓共管,解决企业经营与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优化党的自身建设,促进企业和党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企业经营的思考例6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作为企业内部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建筑企业生产发展有重要作用。其不仅能与内部经营环境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同时其也能通过管理、生产服务,更好的实现建筑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建筑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也有不切人意的地方,这就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改善。如何更好的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问题进行相应分析,已经成为相关部门值得思索的事情。

一.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人因素进行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不断的发展,企业竞争已经成为人才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建筑企业也不例外。建筑企业作为环境比较特殊的企业,人员流动性比较差。为了更好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应该重视人才、关注人才、合理利用人才。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就应该保证职工权利和义务。建筑企业员工加入企业就应该对企业负责,同时建筑企业也应该将保护职工权利作为一项任务来抓,并建立完整的社会保证机制,使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得意保证。毕竟职工权利和义务得意保证,其才能全心身投入企业建设中去,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在建筑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除了保证员工利益外,还应该关注员工的生活、学习及福利,并为员工创造多元化环境。此外,建筑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还应该让员工真正的感觉到自己的前途与企业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在关系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能关注企业的发展并自觉投入其中,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也应该进行科学管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提高员工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使员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先进的设备和知识,使员工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二.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因素进行分析

技术经营管理在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其不仅能对企业相关技术活动和技术工作进行科学、计划和组织,同时也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筑企业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必须对技术进行检查、核定、技术交底及会审。同时也要对技术进行开发、研究和创新,以促进建筑企业发展。而技术经济管理活动作为企业管理工作一部分,其是企业发展的重点,其不仅能保证和稳定企业工作秩序,同时也能保证安全生产和保证工程质量,对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也有重要意义。在建筑企业技术经济管理活动中,必须对技术管理任务进行确定,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项技术政策,组织不同科学技术活动,以不断的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技术和经济真正得到统一。为了使建筑企业技术经营管理工作更好,还应该建立相应技术规章制度、责任制及施工信息档案等,以便为实际施工提供有效依据。

三.对建筑企业施工管理质量因素进行分析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企业市场竞争越演越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保证其产品质量,强化企业员工质量意识。为了使企业员工质量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就应该加强对其进行培训和考核,也应该对其进行相应教育以激发职工质量责任感,使员工更好的参与其中,以保证施工质量。在此次基础上还应该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制定明确施工质量目标并以国际标准为依据建立一套贯穿建筑生产全过程保证体系,以此为指导进行相应操作和施工。施工过程中应该建立质量检查机构,以便从不同方面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进行监督,以保证建筑施质量。也应该建立健全的制度并按照制度内容严格执行。工作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在保证各种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下,也应该将工程质量作为重点,以不断的缩短工期,提高其经济效益。此外,还应该保证施工现场质量。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以国际质量标准为依据,按照相应程序进行管理,操作过程中,严把质量关。重要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上岗培训,如果相关技术措施或原料不到位,就不能开工。也应该加大技术管理力度,对现场技术资料进行管理,以相关材料书为依据对新工艺进行试验和相应工程项目进行监控。还应该对不同原材料进行管理,管理过程中应该对进料进行审查、对工队包料进行审查。一旦出现相应问题,就应该及时解决。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管理需求,还要加强信息化管理。将建筑工程中零碎的梳理和相应反馈信息出入数据库,在实现资料共享的同时,也能保证施工质量,提高企业效益。

四.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安全因素进行分析

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管理到位,其中应该重点做好安全文明施工工作。一旦施中出现安全事故,就会影响整个工程顺利进行,甚至会影响企业声誉。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方针、规章制度对施工总平面进行管理,不仅对施工用电进行管理,也要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要将安全文明技术和相应组织措施落实到施工中并对厂容厂貌进行管理,以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使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五.结束语:

经营管理作为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其贯穿于建筑企业生产发展的始终,在一定条件下促进了企业发展,但是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却受人、工程造价及质量管理的影响。为了使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为了使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有力地位,就应该从人、工程技术经济和质量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进行不断完善,使建筑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均亮.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研究[J]. 中国对外贸. 2011.(04).

[2] 李银生.浅谈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重要性及管理方法[J]. 安徽建筑.2008.15.(16).

企业经营的思考例7

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宪法在十一年后正式赋予民营经济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但是民营企业的困境是依然存在的,甚至在这几年是越演越烈。

首先,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出口导向型企业,一直以来,许多国家就把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作为幌子而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因此民营企业的订单大量减少,民营企业面临生存困境。此外,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我国企业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升。不能否认的是,我国一直处在产业链的低端,这也是我们利润空间小的原因。

其次,民营企业不能拥有与国有企业相同的待遇。在市场准入上,民营企业受到歧视。在一些能源和公共服务领域,国家向国有企业大开方便之门,而对民企则抬高门槛,使民营企业难以进入。

第三、民营企业的基本权利难以得到维护。虽然我国宪法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但是在现实当中,政府却可以肆意践踏民营企业的财产权。

二、民营企业脱困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联系

第一,民营企业的发展能保证人民收入的稳步上升。我国的民营企业所经营的行业与国营企业相比,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每亿元资产雇佣的人数,大大高于国营企业。WWW.133229.COM尤其是中小企业吸收了中国大约3/4的劳动力,因此要实现中国劳动人民收入的增长首先要保证民营企业的盈利。民营企业有源源不断的利润,人民的腰包才能鼓起来。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状况来看,民营企业的生存越来越艰难,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样如何保证工资的逐步增长?

第二,发展民营企业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一直提倡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但是服务业的发展也是要有需求作为前提的,而国富民穷的社会是无法培育出发达的服务业的。另外,我国一直提倡要用消费来拉动内需。只有让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购买力,这一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三驾马车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三,发展民营企业有利于引导民间游资。如果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良好,投资者就会把资金投入有利可图的实体经济。而一旦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日益恶化,许多企业就不得不从实体经济中撤出资本,如山西煤改后就产生大量民间游资。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大量的游资会进入房地产,股票市场甚至炒作食品价格。这样就会带来大量的资产泡沫和物价虚高,一旦民营企业完全退出实体经济,那么真正的经济危机恐怕不远了。

第四,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由于民营企业产权清晰,因此很容易产生激励,因此民营企业可以引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三、民营企业脱困的经济法进路

从经济法角度思考民营企业脱困首先要求国家要践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公平原则、整体效率原则和适度干预原则。整体公平原则中的公平不是形式意义上的公平,而是实质意义上的公平。从上述分http://析不难得知,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争夺市场蛋糕的情况下,民营企业面临的只能是歧视和限制,这无疑造成民营企业的生存困境,同时不符合整体公平原则。整体效率是一种宏观上的效率。我们看到,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效率源泉,而国企的参与显然使市场机制受到行政力量的不当干预,从而影响整体的经济效率。适度干预原则是经济法的重要原则。所谓的适度干预,意味着在市场失灵,市场分配不公的时候,才由经济法介入进行调整。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我国在行政力量介入下的"国进民退"风潮却一再压缩市场的作用范围,这种不适当的干预显然是具有破坏性的。笔者看来,我国政府应该严格遵循经济法的三原则,尊重市场经济的固有的规律,因此应该让国有企业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把市场这块大蛋糕让给民营企业。只要国有企业涉足竞争性领域,那么经济法的三大原则必然无法得到遵守。既然国家是资本的拥有者,怎么可能会不干涉经营呢?另外国家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管者,如何能对亲疏不同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呢?市场经济如果让位于行政命令,其高效又如何保证呢?只有让国有企业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政府对同是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才能公平公正,市场经济才能高效有序的运行。

企业经营的思考例8

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宪法在十一年后正式赋予民营经济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但是民营企业的困境是依然存在的,甚至在这几年是越演越烈。

首先,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出口导向型企业,一直以来,许多国家就把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作为幌子而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因此民营企业的订单大量减少,民营企业面临生存困境。此外,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我国企业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升。不能否认的是,我国一直处在产业链的低端,这也是我们利润空间小的原因。

其次,民营企业不能拥有与国有企业相同的待遇。在市场准入上,民营企业受到歧视。在一些能源和公共服务领域,国家向国有企业大开方便之门,而对民企则抬高门槛,使民营企业难以进入。

第三、民营企业的基本权利难以得到维护。虽然我国宪法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但是在现实当中,政府却可以肆意践踏民营企业的财产权。

二、民营企业脱困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联系

第一,民营企业的发展能保证人民收入的稳步上升。我国的民营企业所经营的行业与国营企业相比,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每亿元资产雇佣的人数,大大高于国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吸收了中国大约3/4的劳动力,因此要实现中国劳动人民收入的增长首先要保证民营企业的盈利。民营企业有源源不断的利润,人民的腰包才能鼓起来。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状况来看,民营企业的生存越来越艰难,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样如何保证工资的逐步增长?

第二,发展民营企业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一直提倡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但是服务业的发展也是要有需求作为前提的,而国富民穷的社会是无法培育出发达的服务业的。另外,我国一直提倡要用消费来拉动内需。只有让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购买力,这一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三驾马车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三,发展民营企业有利于引导民间游资。如果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良好,投资者就会把资金投入有利可图的实体经济。而一旦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日益恶化,许多企业就不得不从实体经济中撤出资本,如山西煤改后就产生大量民间游资。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大量的游资会进入房地产,股票市场甚至炒作食品价格。这样就会带来大量的资产泡沫和物价虚高,一旦民营企业完全退出实体经济,那么真正的经济危机恐怕不远了。

第四,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由于民营企业产权清晰,因此很容易产生激励,因此民营企业可以引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三、民营企业脱困的经济法进路

从经济法角度思考民营企业脱困首先要求国家要践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公平原则、整体效率原则和适度干预原则。整体公平原则中的公平不是形式意义上的公平,而是实质意义上的公平。从上述分论文联盟析不难得知,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争夺市场蛋糕的情况下,民营企业面临的只能是歧视和限制,这无疑造成民营企业的生存困境,同时不符合整体公平原则。整体效率是一种宏观上的效率。我们看到,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效率源泉,而国企的参与显然使市场机制受到行政力量的不当干预,从而影响整体的经济效率。适度干预原则是经济法的重要原则。所谓的适度干预,意味着在市场失灵,市场分配不公的时候,才由经济法介入进行调整。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我国在行政力量介入下的"国进民退"风潮却一再压缩市场的作用范围,这种不适当的干预显然是具有破坏性的。笔者看来,我国政府应该严格遵循经济法的三原则,尊重市场经济的固有的规律,因此应该让国有企业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把市场这块大蛋糕让给民营企业。只要国有企业涉足竞争性领域,那么经济法的三大原则必然无法得到遵守。既然国家是资本的拥有者,怎么可能会不干涉经营呢?另外国家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管者,如何能对亲疏不同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呢?市场经济如果让位于行政命令,其高效又如何保证呢?只有让国有企业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政府对同是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才能公平公正,市场经济才能高效有序的运行。

企业经营的思考例9

2008年1月31日联想集团正式对外宣布将旗下经营手机业务的联想移动作价1亿美元出售给弘毅投资等四家私募基金。业界普遍认为出售手机业务有助于联想贯彻其长期策略发展重心,使集团及管理层可以专注发展其核心个人电脑业务。这是联想多元化经营道路上的一个小波浪,引发了笔者对中国企业多元化战略的思考。

一、多元化经营的利弊

1.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优势

(1)利用内部化优势,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内部化,是指企业把原来通过市场交易进行的资源配置,转由通过企业内部的行政指令进行。多元化经营企业相当于将原来由多个企业的经营活动组合在一个企业内进行。在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内,管理人员借助于计划和行政手段对企业拥有的资源进行配置,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2)多领域经营,分散风险。多元化经营的是多种不同质的产品组合经营策略或者跨行业经营策略,故可以防范因为经营单一领域出现问题而可能导致企业彻底失败的风险,俗称“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避免企业因为某一领域的经营失策而一蹶不振。

(3)相互关联,产生协调效应。因为多化是多领域发展,由产业的关联性或非关联性使之形成互为外部经济,产生协调效应,也就是所说的“1+l>2“。这种较低的风险和较好的协调效应,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弊端

(1)分散企业有限的资源。企业选择多元化发展战略后,需要在多个经营方向上同时展开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将有限的资源分散投入在多个产业领域,使得单个领域难以得到充足的资源支持。在与一元化经营的竞争对手竞争中失去优势。如四通公司,它现在被人称为是“一个谁都知道但谁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公司”。四通曾是中关村领袖,最早海外上市的民营企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四通赖以发家的打字机产品淡出市场以后,四通的触角伸向了电机、电工、医药、建筑、芯片、电信等数十个行业,投资了上百个项目,结果无一做大,主业不突出、核心竞争力缺失、形象日益模糊。

(2)管理难度变大,管理营销费用上升。企业选择多元化经营策略后,因进入其他的产业领域,将使企业的运作费用增加。主要表现在:①管理协调费用增加。②学习费用提高。企业从一个熟悉的经营领域向另一个陌生的领域发展,重新成立一个企业至企业产出效益,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不熟悉导致的低效率,由熟悉到陌生的机会损失,将构成较高的学习费用。③营销费用增加。消费者对企业新领域的产品有一个逐步认知的过程。

(3)投资多项目及陌生领域会增加经营风险。企业多元化经营后,相当于形成了一个可以调度不同经营方向资金流量的内部资本市场。企业可能为利用这些内部资金而错误选择投资项目,从而对企业价值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企业实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进入不太熟悉的行业,会加大企业经营风险。如日本索尼公司斥资数十亿美元收购好莱坞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希望籍此进军电影业,但最后以损失数亿美元、仓皇退出而告终。

(4)不恰当亏损补贴。多元化经营企业在不同经营方向上的投资效益不同,盈亏状况不同,虽然可以起到均衡收益和分散风险的作用,但也容易产生不恰当亏损补贴的弊端。当多元化经营企业的某一领域或行业发生亏损时,多元化经营企业将利用其它经营方向上的盈利,对亏损的行业方向进行补贴。多元化经营企业可能对应该挽救和不应该挽救的经营方向都加以补贴和挽救,甚至挽救了不该挽救的,放弃了该挽救的,导致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率,从而降低企业的整体价值。最典型的就是史玉柱当年的中国巨人集团多元化案例。巨人集团曾以桌面排版印刷系统创造过企业增长的奇迹,但涉足房地产和生物制药后,不敌1997年初经济危机的冲击,最终轰然倒闭。

二、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的条件

1.企业经营资源剩余

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必须拥有充足的资源和实力,并在主业领域中已占有绝对主导地位,足够支持企业拓展新领域并使其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需要的资源。因此,在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之前,首先要把主业做大、做强,使主业在相关市场上占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形成规模,有了稳固的主业支持,再选择相关行业进行多元化发展。

2.企业经营的行业

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成功与否和企业所在行业有很大关系。一般而言,如果某个行业的技术结构呈收敛型,即行业产品是由众多的不同种类技术组合而成,则该行业的企业就不适合搞多元化而比较适合专业化经营;如果某行业的技术结构呈发散型,即该行业产品的技术可用于较多的产品领域之中,则该行业的企业就比较适合多元化经营。比如,1990年,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汽车公司的经营领域均集中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其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最低为68%,最高为97%,其专业程度都很高。相反,电器、化工企业专业化程度较低,多数企业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企业所在行业的技术特性。

3.市场地位与企业能力组合

企业能力展示了企业“能够做什么”,市场地位表明了企业“应该做什么”,二者的组合分析可以为我们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提供指导。企业在行业市场中的地位(以市场增长率表示)和企业能力状态可用下图表示:

就某个具体企业而言,它总是处在四个象限的某一象限之中。处在不同象限的企业,其经营领域战略有着不同的选择:第一象限的企业,现有行业的市场增长率为正,且企业在行业中的能力较强或地位领先。这时,企业应将专业化战略作为第一选择,以充分发挥竞争优势,巩固并扩大企业在本行业中的领先地位;第二象限的企业,现有行业的市场增长率为正,而本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减弱或地位下降。企业可以选择专业化,也可以选择多元化经营。这主要取决于企业能力潜力;第三象限的企业,现有行业的市场增长率为负,处在衰退阶段,而企业在行业中的能力减弱或地位下降。这时,企业应选择多元化战略,进人新的行业,并逐步退出现行业,实现经营领域的战略转移;第四象限的企业,现有行业进入衰退阶段,而本企业在行业中的能力较强或地位上升。这时,企业应将多元化战略作为第一选择,通过自身的强大实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关键问题

1.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对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具有决定意义。企业在从事多元化经营时,首先对自己有明确的目标思考,围绕战略目标取其所需。战略目标可按如下步骤实施管理:(1)确定衡量标准;(2)结合企业相关情况制定战略目标;(3)实施战略目标;(4)对战略目标进行评估;(5)在发展中不断修改、提高。

2.重视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

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企业应当有意识地向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能力方面拓展和积累,逐步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高度竞争的现代社会,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行站稳脚跟,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始终具备和保持一些别人很难模仿、不易超越的能力。借助这些能力,企业能够从一个领域跨入另一个领域,并在新的领域内仍具有竞争优势,这种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力的根本,公司创造价值的基础是建立企业的核心能力。

3.把握进入多元化战略时机

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时必须根据企业内部条件成熟度及外部市场机会,选择恰当的时机。如前面第三部分的分析,当企业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以考虑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1)企业所处行业已经或即将进入成熟期,没有发展潜力了。(2)企业的主业得到了充分发展,在原行业中占据了相当巩固和非常有利的地位,具有很强的市场支配能力。(3)企业积累了足够的技术、人力资源,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得到充分的改善,具备了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剩余资源。(4)新兴市场需求旺盛、回报率高,且与企业经营有关联。新兴行业进入壁垒不强,竞争相对平淡。

4.选择恰当的多元化方向

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时,应选择适合的方向,有两个主要考虑的因素:一方面是企业要选择进入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和业务领域。企业进入的新领域可以是别人还未发现的一个经营领域,也可以是别人已经涉足了的,但尚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如跨行业经营,有三个考虑因素:(1)产业吸引力,表现为该行业带来的高利润回报,对企业的技术提升、市场占有巨大帮助等。(2)产业壁垒,是指进入该行业的门槛,如对企业规模要求,资本的要求、技术上的要求等。(3)潜在能力,主要是将来能带来的巨大收益与前景;另一方面,企业要选择进入与企业本身业务领域有关联的或企业在此领域有竞争优势的领域。企业多元化的目标不能是单纯为了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主要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培养。所以不仅仅要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和业务领域,而且要结合自身的优势,以培养竞争优势为目标。这样才能立于市场不败之地。

5.科学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模式

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之前,应该分析多元化的程度,科学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模式。企业能否进行多元化经营战略,多元化经营发展到何种程度,应由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决定。如果多元化经营跨度过大,程度过高,超出了企业管理和资源的承受能力,多元化的业务不仅不能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反而有可能成为负担。

综上所述,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面临的环境不同,经营目标的不同,具备的条件不同,可以就是否实行多元化经营、实行何种形式的多元化经营,怎样进行多元化经营等问题做出自己应有的选择。要尽量避免多元化经营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和作用,以取得最大的经营绩效。

参考文献:

[1]李 敬:多元化战略 [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厦出版社,2001

[3]王德中:企业战略管理[M].西南财大出版社,1999

企业经营的思考例10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各地由事业单位改制而来的公路经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何成立一个优秀的创新团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最终胜利,一直是一个比较头痛的问题。其实创建一个优秀创新团队的关键不是公路经营企业有没有足够的人才供挑选,而在于管理者有没有一个正确的组织团队的观念。要构建一个优秀的公路经营企业创新团队,必须要讲究团队成员的相辅相成和互相配合。

一、公路经营企业建设创新团队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1)系统性原则。创新团队运作的成功与否与各方面的内外部因素有关,对于公路经营企业来说,决定是否进行创新团队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2)实事求是原则。在构建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时,还要注意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有很多运作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鉴,但是对于公路企业来说,不能全盘接受,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自身的独特环境。

(3)循序渐进原则。建设创新团队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创新团队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来进行运作,还需要创新团队内外环境相关因素的配套和协调。尤其是以前事业化管理的旧模式势必对公路经营企业造成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创新团队时必须摆脱传统的做法,在变革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障碍和阻力。因此,创创新团队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采用开展试点、摸石头过河逐步总结推广等方式,有步骤的开展创新团队的构建活动。

二、公路经营企业建设创新团队要把握好五个要素

(1)确定合理的团队人数。由于创新团队区别于传统的层级组织,特别是不同于原先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所以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员工塑造成一个创新团队。公路经营企业创新团队的合适人数,无论是网格型创新团队还是任务导向型创新团队,根据管理学中的层幅理论,管理幅度都不易过宽,6-8人左右为好。

(2)制定清晰的工作目标。构建公路经营企业创新团队应该有清晰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该创新团队存在的理由。每个团队成员,都需要对创新团队的这一目标做出承诺。围绕实现这个目标明确工作要点,同时依据要点排列成具体的节点计划,其中包括构建方法的运用、分工和合作、途经和程序、时间和衔接等。

(3)培养协同工作的能力。一个公路企业创新团队重要的是协同工作的能力,每个成员对创新团队要有认同感,认同感的体现是每个成员的自觉到位以及主动补位,成员之间是紧密合作的关系。

(4)营造和谐的共事氛围。不宜将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设置完全等同于行政类管理机构。在创新团队中强调指导,而非领导;强调平等合作,而非职务管理;强调和谐的整体环境,而非本位观念。

(5)具备自我介入模式。创新型企业管理者应该是企业创新团队的培训师,借助创新团队这个平台,宣讲创新型企业的共同远景和管理理念,传播创新型企业的企业文化,保障创新团队保持对企业共同目标的忠诚度;此外创新型企业管理者还应当是企业创新团队的参与者。

三、公路经营企业建设创新团队要把握好四个关键点

一是在初步建立阶段,创新团队管理者应当立即掌握团队,督促创新团队成员进入状态,采取各种方式减少创新团队中不安定的因素,促进团队成员在个性、能力等方面的融合。创新团队成员应当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团队氛围。

二是在培养规范阶段,创新团队管理者应当在创新团队中挑选一些核心成员,通过内部培训以及多次参与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项目等方式去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可控制范围内,对于短期的目标可以适当授权团队核心成员参与决策,但是要注意事前监督、事中控制、事后考核相结合。创新团队成员应当对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目标达成共识,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三是在稳步执行阶段,创新团队管理者应当允许创新团队成员公开表达不同的意见,建立愿景,调和团队成员的差异性。创新团队成员应当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创新团队的创新。

四是在结束阶段,创新团队管理者应当运用系统思考,综观全局,并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促进创新团队的不断学习,保持成长的动力。创新团队成员应当对以前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改进的办法和建议。

四、公路经营企业建设创新团队的工作对策

(1)体现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特点是遵循市场规律,即要求做到“分配合理、收入多元、公平竞争、有效激励”。对创新型人才实施在社会上富有竞争力的薪酬标准,拉开差距,奖励重实绩,体现技术与人才的价值。通过分配体制的改革,达到稳定关键的创新型人才、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2)形成特有的团队文化。通过温馨和谐的团队文化留住人才,特别是从感情上为团队成员营造家的感觉,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并且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学习环境,让团队成员找到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3)重视领军人物的培养和发挥。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领军人物是团队文化的塑造者和团队战略的谋划者。加大经济投入保证领军人物的物质待遇和生活条件,对创新团队的领军人物在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提出的合理建议要及时地予以采纳。

(4)培养后备人才,建立人才备用库。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它的发展不是取决于物质资源,而是取决于智力资源。智力资源的载体是人才,人才是核心能力的最终体现。一个团队至少要培养2-3名人才,经过在创新团队的锻炼和领军人物的培养,不就他们应当也能独当一面,成为创新型企业未来的优秀人才。

(5)建立相互交流的沟通平台。团队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是促进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成长的重要因素,可以促进各类创新型企业人才的优化组合,促进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激发创新。

企业经营的思考例11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50-02

一、经营战略的重要性

所谓经营战略,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谋求自身长期的生存和稳定的发展,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局性问题所做出的长远的、系统的总体谋划与对策。笔者认为,企业经营战略:一是建立企业认知,它是培养企业员工工作习惯的一个大前提,让企业所有人都有共同的方向感,知道今天做什么,为什么而做,明天去哪里,为什么要去,这一点非常重要。二是让企业与众不同,它是行为感观的不一样,也是企业卖点,进而转换成价值。三是打败对手,一切为了竞争。四是找出并选择企业焦点。五是企业在行业的领导方向。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经营战略”一般主要由经营思想、经营目标、经营方针及战略措施等组成有机的统一体。

为什么有些企业成长缓慢?为什么有些企业难以持久?为什么有些企业做到一定程度竟然“不会做”了?――因为盲目,目标不清晰或好高骛远;因为盲从,一听说什么赚钱便一哄而起,赶时尚;因为盲打:心中无数,不讲战略,四面出击,急于求成。

有的经济学家预言:今天创业的企业,十年之后将有十分之九不复存在。在这些起起落落的背后是什么在发挥着作用?企业该如何正确地走向未来?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一时一事把事情做正确,是很容易做到的,难的是永远做正确的事情。永远做正确的事情靠什么?靠的就是战略。

记得一位管理大师有个形象的比喻: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不少企业就有这种“流浪倾向”,它们缺乏企业战略,经营企业喜欢“脚踏溜冰鞋”,“溜”到哪儿算哪儿。许多企业经营者,因为繁冗的事务性工作而成为“大忙人”,以至于无暇顾及企业任务、方向及战略。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认为,使企业遭受挫折的唯一最主要原因,恐怕就是人们很少充分地思考企业的任务是什么。试想一下,一家没有方向意识和连贯一致经营战略的公司,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将会是什么结局?当一家企业像流浪汉一样,不知道应往哪里走时,企业命运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它通常会走到不想去的地方。所以,有管理专家曾大声疾呼:有战略,才会有未来。生产制胜已成历史,中小企业已经进入了战略制胜的新时代。

二、战略选择

中小企业要想快速高效的发展,除了需要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之外搞好自身的建设才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要具有战略眼光,形成自己的发展战略。唯有如此,中小企业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看准方向,把握时机,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笔者认为“专”“新”战略、差别战略、特许权战略、名牌战略、绿色经营战略是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最佳选释。

1.“专”“新”战略。即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中小企业实力较弱,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难以形成规模生产和销售,难以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质量、技术、信誉以及市场营销一般都不如大型企业,无法形成成本领先战略和产品差别战略所要求的经营优势。所以,明智的中小企业就要善于集中力量,坚持“有所不为而有所为”的原则,运用市场聚焦策略,扬长避短,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力量集中到能够形成自身优势的领域和目标上来,或者谋求成本领先地位,或者争取产品差别优势,如有可能两者兼而有之。在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后,要乘势而行,使企业在该目标区域内呈鼎立之态,形成核心竞争力。其实这也是一个企业定位问题,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产品、以及自己所服务的市场,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劣条件,准确地确定自己的位置,中小企业要发挥自己的特长,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企业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保持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独有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能力。中小型企业应该彻底抛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行经营,专心致志地做最专长的业务,专注于“专”和“新”,这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战略。

2.差别战略。中小企业在没有成本优势的情况下,又没有质量优势,只有搞出特色,以抽象价值吸引一部分消费者。差异化是企业提供的产品标新立异,形成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差异化的方式可以是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及其它方面的独特性。坚持差异化原则可以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价格敏感性的下降使中小企业避免与大企业发生正面冲突,它可以增加利润却不必追求低成本。中小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不以扩大市场规模为目标,而是以开发高附加值的、有别于大企业的产品为方向,力求达到无人可敌的境地,这样做自然可获得丰厚回报。差异化要求中小企业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不一定必须是实质性的创新开发,重要的是顾客能感觉到的创新。中小企业贴近市场,可根据消费需求,采用差异化战略,即用与大企业产品有差异的特色产品吸引消费者。中小企业如果能以特色产品和优质服务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就能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提高消费者或用户对该企业产品的依赖程度和购买频率。

3.特许权战略。所谓特许权,是指一家大企业选择若干家中小企业,授予大企业产品、服务或品牌的经营权,收取一定的特许费,但不损害中小企业的独立自主性,与大企业大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特许经营战略是根据中小企业力量单薄、产品单一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大企业为了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必然要摆脱‘大而全”生产体制的桎梏,求助于社会分工与协作。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赖性,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所以称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为生存互补战略。中小企业在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时,不是着力于开发新产品,而是接受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长期固定的订货,与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大企业所建立的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中小企业通过获得特许权与大企业合作。特许权经营成为大型企业使用的一种战略,它把大中小企业比较成功的结合起来,中小企业可采用这种战略。

4.品牌战略。中小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可从以下儿个方面入手。一是树立品牌战略意识首先是品牌定位,树立名牌意识就要选好牌子,需要从产品特点、消费心理、文化现象中精心研究和策划。品牌定位成功企业也就有了一个走向市场、占领市场、走向未来的信誉载体。其次是战略规划。企业要从产品的开发、研制、服务宣传等各个层面使消费者接受所生产的产品,这就要有品牌的统筹策划和战略的全面谋划来提升品牌形象,整合品牌资源,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忠诚度,最终树立起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二是重视产品品牌商标注册在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产品商标品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去用法律来保护企业的商标使用权。因此,企业在制定品牌战略时,一定要把设计、注册商标、拥有自己的品牌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商品未出,商标先行,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企业都是重视商标注册的。为此,目前尚无商标的中小企业应立即注册白己的商标,已有商标的企业也要注意扩大注册国别、增加注册类别的问题。只有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企业在竞争中才会取得优势。三是努力提高品牌的含金量商标注册后在法律上获得了承认和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只有商标随商品一起进入市场被广泛使用后,被消费者所认识,经营者再辅以良好的质量、服务、信誉和宣传,一个好的商品和品牌才能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四是做好品牌宣传工作创品牌不仅要通过媒体大力宜传自己的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而且企业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过程中,也必须随着阶段的不同变化而不断变换内容,从不同方面表达对消费者的关爱,启发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该在一个短时间内专门让市场认同其品牌,需要利用媒体的组合策略来达成。五是塑造诚信的企业品牌作为企业不能把信用当作一种“装饰品”,信用是一种形象,可以用来展示素质,要通过扎实的工作来对企业本身进行信用建设。缺失了信用,就丧失了市场。

5.绿色战略。一是树立绿色营销的观念。树立绿色营销观念,要求企业寓环保意识于经营决策之中,在营销时不仅要考虑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更要考虑公共利益和对环境的影响,要切实把环境保护贯穿于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包装、使用以及服务等各项环节中,不仅保证自己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获得利润,同时还要达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二是加强绿色产品的研发。企业首先应从了解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入手,建立有效、快捷的情报信息网络,捕捉绿色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分析绿色市场变化动向、绿色消费发展趋势,为绿色技术和产品开发提供依据。其次,企业必须有长远意识,多方筹集资金,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技术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的力度,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特别是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和环保能力,努力使产品既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再次,企业在绿色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过程中,应遵循国际通行的绿色5R原则,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再循环利用((Recy-cle)和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最后,采用绿色营销策略组合, 在产品营销策略上,应注重生产绿色产品,尽量采用天然的、有利于消费者生命健康、不污染环境的能源及原材料,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绿色技术,在适当时候导入绿色标志认证。在价格策略上,应根据绿色产品价值,将开展绿色产品过程的环境成本内在化,在价格上反映环境成本的价值。绿色产品的价格应略高于一般同类产品的价格,以体现绿色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企业的发展。在销售渠道策略上,精心挑选有信誉、关心环保、热心公益服务、有良好公众形象、对绿色产品有认识的商、批发商、零售商,借助其信誉、形象推出绿色产品,利用中间商的销售网络,将绿色产品推广。同时强化绿色企业形象以引导绿色消费,加强企业内部绿色宣传和教育,制订绿色制度,培育企业绿色文化,监督企业绿色行动落实等;宣传绿色产品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内涵,以及所带来的社会、环境效益;宣传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的绿色表现,扩大企业的影响面,使企业的绿色形象得以有效传播,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

参考文献:

1.赵焕焱.企业战略管理设计.商业经济研究,19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