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传统文艺的传承

传统文艺的传承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8 09:23:16

传统文艺的传承

传统文艺的传承例1

中图分类号:TU-881;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2-0067-02

1、引言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装饰是建筑艺术表现形式之一,随着传统建筑艺术与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其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进行艺术加工,同时恰当地选择我国传统的绘画、雕刻、书法、色彩、图案、纹样等多种艺术的特点,相互结合,灵活运用,从而达到建筑风格和美感的协调统一。在人类发展史上,无论年代或地域,传统建筑装饰往往都能体现该时代该民族的文化与艺术水平。因此,优秀的建筑装饰艺术只有置身于民族文化根基,博取众长,才能生机勃勃的发展,才能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

2、传统建筑装饰色彩的文化传承

我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经历了秦汉、魏晋、唐、宋、元等多个朝代的演变,到了明清时期已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日趋程式化和制度化,对不同建筑类型以及不同位置的色彩运用均做了详细规定。

在色彩上,中国古代建筑大都是与优美的环境艺术融为一体,尤其体现在民间住宅中。吊脚楼建筑是其中的一个典型,那一幢幢古老的民居藏在青山绿水中,依山就势,蜿蜒起伏,犹如一幅生动的色彩风景画,耐人寻味。色彩在传统建筑装饰中不但有美学意义,也代表一定的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朱门曾是天子对诸侯和大臣的最高礼遇。庶民所居房舍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森严的等级制度促使我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逐渐形成两大体系。

皇家建筑装饰追求金碧辉煌、耀眼夺目的色彩效果。为了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家建筑在建筑色彩上采用青、赤、黄等纯度较高的色块,与白色汉白玉台基搭配,冷暖色鲜明的对比充分展示出皇家的威严与气派。例如在北京饭店的室内设计中,设计者选用红、绿、金、黄等中国传统色彩,使现代化大厅极富民族风韵。

近年来,红色已经成为代表中国的色彩符号,被人们亲切的称作“中国红”。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方案就是对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现代化的诠释(图1)。设计师运用了能够引起国人产生民族共鸣的红色,成功诠释了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特色的色彩理念。再者,将中国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构件――斗拱,经过大胆的变异,使之转化成现代斗拱形体。可以说,中国馆是传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文化的优秀作品。

相对于皇家建筑的金碧辉煌,传统民居则显现淡雅质朴的风貌。如徽派古建筑,仅用黑白色调,粉白的高墙,深灰的瓦片,在葱翠竹林的掩映下,清秀雅致,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传统民居淡雅的色彩更加适用于现代,这类成功的设计案例众多。

由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主持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图2)。设计师将江南民居中许多装饰元素以及传统建筑中的传统观念、意识融入到设计中,园林式的黑、白、灰色彩凝聚着传统建筑装饰色彩文化。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设计的另一特色建筑(图3)。博物馆的色彩是苏州民居典型的黑白灰色彩组合,但表现方式却是现代的,整个建筑被开放式钢结构、玻璃等新材料重新演绎。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使建筑具有浓郁的江南风韵。

3、传统建筑装饰纹样的文化传承

传统建筑装饰纹样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传统建筑装饰纹样的文化传承,对重新认识现代设计中传统艺术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建筑在其梁柱、门窗、檐口、及柱础等建筑部件上雕刻人物、山水、花卉、动物、神话传说等纹样,大大减少了建筑的单调之感。这些纹饰不仅是对自然事物的描摹,装饰纹样的真正价值,为纹样本身具有特定的象征寓意。如采用蝠、磬谐“福庆”之音,以瓶、鹌谐“平安”之音,以柿、如意组成“事事如意”等。删这些运用事物名称的汉字谐音组成祥瑞词语,是古人趋吉避凶,追求福寿安康的美好意愿,是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

现代人对幸福和美好意愿一样心存向往,因而传统建筑纹样所含的艺术文化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理念。如植物纹、几何纹、冰裂纹等纹样直接被引用在现代建筑与景观设计中。苏州博物馆在一些建筑附件上运用各种传统吉祥纹样,馆内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也都镶嵌吉祥纹样,使建筑整体无不显示出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气息。苏州万科第五园在其窗上将传统建筑装饰冰裂纹加入到设计当中,以此来表达建筑所具有的江南传统水乡特点(图4)。

4、传统建筑雕刻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

建筑雕刻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承担建筑定的功能及人们的审美要求。由于材料和雕刻技法的不同,主要有木雕、石雕和砖雕三种形式。

木雕是通过对木材和其它材料进行雕刻加工,主要用于柱、梁、檩、枋、椽以及附属构件上,在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丰富精巧的图案,展现出一种古朴灵秀、华丽富贵之美,增加了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石生性坚硬,耐风雨侵蚀,因而石雕便记录下了人类文明,记录下了这传统雕刻艺术文化。石雕是人们通过在石块上雕刻各种图案及形象来表达祝愿和思想的工艺艺术。在传统建筑中,普遍应用于台阶、柱础、抱鼓石、石碑、石狮等地方,成为建筑装饰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砖雕是模仿石雕而出现的一种雕饰类别,由于它比石雕省工、经济,故在建筑中逐渐被采用,在民间广泛流传。砖雕一般出现在寺庙、墓室、住宅等建筑物的构件与墙面上。主要雕刻人物、山水、动物、花卉等吉祥图案和符号图案,如龙凤呈祥、三阳开泰、麒麟送子都是砖雕艺术中常见的题材,借此传达人们美好的祝福与愿望。

近年来,一些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及园林景点都广泛选用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雕饰进行建筑的装修处理。例如大型公共空间、现代居室空间大量采用传统木雕艺术作为装饰,楼梯栏杆、木隔断、博古架、屏风、雕花板、壁挂、门饰都可以做木雕装饰。

传统文艺的传承例2

1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艺术创作

1)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理念、智慧、气度以及神韵,这些中华文化中含有的独一无二的底蕴增添了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面对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该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质,创造性地转化、发展,展示其当代价值,提升民族文化自信。2)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数字化形式为媒介传递的信息,以社会公众为核心,以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为对象,把众多媒体的艺术元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新的视觉元素和艺术形象的艺术手段,不同于传统公共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静态的艺术形式,较多以音乐喷泉、多媒体电子屏幕等公众可以直接参与的动态手段完成。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涌现出大量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为现代艺术扩展了创作的空间,但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其很大一部分作品仍局限在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上,如何将新媒体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交互性、网络性、非线性、虚拟性等艺术特征,在传统文化作品中呈现出来,或者说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艺术如何融合,从而带动这些新的艺术形式发展,是一件仍在不断探索,并且迫在眉睫的事情。3)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艺术的关系。新媒体应用只是传播的载体,而不是目标。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媒体艺术的根基和升华,同时也是新媒体艺术的延续。新媒体艺术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浸润,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温床,因此,探索建立新媒体环境下的优秀传统文化表现体系,找到行之有效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创作方法,形成较为完善的创作思路,建立起一个现代新媒体艺术特有的美学体系,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2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理念及发展策略

传统文艺的传承例3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 传统手工艺 传承

一、中国传统手工艺历史发展概况

1、史前至明清的发展概况

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源头,应该从史前先民创造得到的第一件工具算起,即产生自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往后至新石器时明的骨器、打磨优化后的石器、兽皮缝制、陶器工艺及房屋建造等,确立了手工艺的原始形态。

夏、商、西周三代有“青铜时代”之称,这一时期,手工艺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更添了审美性,并出现了手工艺分工制度,出现直属于王室的手工匠人——“百工”,他们“营城郭,建都邑,立社稷宗庙,造宫室车服器械”。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手工业出现了官府和民间的分流。我国第一部总结手工技艺的官书《周礼·冬官考工记》在这个时期诞生,书中记载了当时六门工艺(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三十个工种的技术规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重要文献。

秦汉国家安稳,休养生息政策使手工业获得了全面发展,并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手工业,手工艺的经营方式至此分为官营、私营两类。所谓“秦砖汉瓦”,秦汉的建筑及建筑装饰工艺发展成熟。

隋唐朝代由于思想开放,加之文化的交流碰撞,手工艺在技艺和生产规模上皆非前朝能比,造物气势博大、外形富丽。此时以官营手工业为主导,民间手工业开始兴盛手工作坊,覆盖衣食住行各个工种。宋朝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手工艺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民间手工作坊的经营更为开放灵活。瓷器技艺发展至宋朝达到高峰。元朝的手工艺明显呈现出多民族共存、文化融合的时代特征。

明朝宋应星所撰《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描绘了130 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清朝手工艺出现了集历朝之大成的局面,各种工艺都得到极大发展,民间手工业焕发出极强的生命力。

2、清末至当代的发展概况

鸦片战争后,国外的工业文明由各通商口岸疯狂涌入,廉价的机器生产商品快速蚕食着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市场,中国传统手工业节节衰退。由此,清末,实业救国的呼声渐起。许多有识之士积极奔走,组织建立手工艺合作社和平民习艺所,鼓励民众传承传统手工艺。1914 年的巴拿马博览会上,从中国各地征集的1500 吨手工艺展品在15 个展区预展,出席该博览会的我国手工艺人和工厂代表有300 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原有的分散个体及作坊被集体代替,一批示范性手工艺合作组织的建立,拯救了部分将要失传的手工艺。与此同时,传统手工艺的教育事业工作也着手展开。

“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手工业的破坏令人不堪回首,传统工艺品因被作为破除封建迷信、破四旧的对象而遭到否定和惨重毁灭,教育研究也就此停止。

改革开放后,传统手工业终于迎来春天,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和旅游商品市场,并打入国际市场。传统手工艺的教育工作这一时期也得到恢复。

1997 年国务院颁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心源自1998 年世界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的诞生,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传统手工艺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二、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生活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

1、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生活形态

日本有“民艺”一词,由日本“民艺之父”、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提出,可理解为“民间手工艺”,指那些以实用性为主,兼具审美价值的加工制作技艺,对应于本文所论述的中国传统手工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深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制约,历史上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然经济为传统手工艺的造物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背景和基础。

传统手工艺既具备艺术形态,又涵盖了民众的生活百态。生活方式是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制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生活方式的不同直接决定了传统手工艺创造方式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将带来传统手工艺的变迁;另外,手工艺的进步和发展也将推动生活方式的改变,甚至革命性的变革。

皖南地区自古山多竹密,竹器成了居民的重要生活用具。遮雨的斗笠、养蚕的蚕匾、采摘桑叶的桑叶篓,还有罩饭以防蚊虫的竹菜罩,皆取材自山上的竹子,篾匠在这里算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手工艺工种,许多匠人以此为生。但是当塑料制品进入市场后,竹制品市场似乎在一夜之间被侵吞殆尽。这样的大潮冲击之下,多数篾匠都改行了,编制篾器从主业变成了副业;另外一部分匠人则不得不改良工艺,由从前实用性为主向以审美为主导的工艺发展。

2、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神文化形态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方式,大多是一种师徒制的传授方式,言传身教、口传心授、心领神会、艺诀流传等。除了较为普遍的手艺,许多祖传的手工艺大都只在家族或行业内传授,并遵循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女的祖训,“卖田卖地不卖手艺”是从前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传播的真实写照。

传承,不仅仅是手工技艺的学习教授,更是行业规矩、信仰仪式、为人处世的承习。“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体现的就是传统手工艺传承中的伦理道德。

但如今,这种传承方式陷入两难境地。手工艺人无人师从,自己的子女不愿意学习,又迫于祖训不能外传,是外传还是失传,手艺人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

皖南关麓村原有“米塑”技艺,为祭祀而生。过去每逢“接关公”、“接汪公(汪华)”或是观音庙会这样的日子,各村或各宗族就会自发组成一个筹备委员会,展示出各自的拿手绝活,而米塑,正是关麓汪家宗族独有的精美贡品。米塑的制作程序分为:选米、熬胶、选模、装塑和脱模五个工序,需要多人协同完成。其中“装塑”是将一粒粒的谷粒通过米胶粘黏到模子上,来塑成各式盒景,多为镂空型。之后需要将模子从米塑中取脱出来。由于家族规约,不得外传,所以脱模工艺至今为谜。“关麓米塑”的最后一次成型面世,是七十年代汪家应《人民中国》杂志的报道请求制作的。

三、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价值

1、作为工艺品的审美价值

柳宗悦认为,“在这个世界上,美无所不在。但是,‘精致’的器物流于纤弱,陷于技巧,恼于病态。与之相反,由一般的无名工人制作的器物却很少有丑陋的出现。也基本上没有被作为所伤害。是自然的、无心的,是健康的、自由的。我们必然会在‘一般的器物’上发现我们的爱与惊喜。”这是说,民间所造工艺之物,若无逐利之心,专注于造物本身,往往能创造出美的器物来。

前面已经论述,先秦以来,我国手工业就出现了官方和民间的分流,由于各个阶层需求的不同,手工造物随即呈现不同的风格特征,体现为官方造物富丽博大,以审美观赏为主;民间造物寡淡质朴,注重实用价值。但即便是创造生活用具,诸如板凳、木犁、独轮车、草鞋等,在满足其实用功能之余,匠人们也会探索工具所能呈现的形式美,附加审美价值,比如工具的线条、纹饰等。

2、实用性的经济价值

手工艺的本质属性是一种生产力,它的存在之本是物质生产活动,这是其存在的经济价值;民间手工艺的产生最初是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对于大部分手工艺品来说,实用价值是手工艺的最基本的价值要素。

3、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传统手工艺是我们祖祖辈辈为了满足各个层级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创造发明出来的加工制作技艺。它们创造出来的作品兼具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它们是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反映,更是历代民众智慧的结晶。它也是一种具有文化记忆的生产方式,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土生土长的民间手工艺,还是宫廷贵族的华美绝技,尽是对历史的窥探。

四、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及传承

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现状令人堪忧。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传承不能任其自生自灭,当前各界对民艺的探索已经为其提供了多种传承生存的可能性:一种是整体的传承,可借鉴日本及台湾的“人间国宝”、“民族艺术艺师”制度,保存珍贵工种手工艺品和大师级传人,使之不至失传;一种是遵循传统手工艺“蜕变——再生”的规律,将传统手工艺的技艺与材料、审美相分离,或用现代审美重新打造,或用传统手工艺改造现代材料,使之继续服务于现代社会。

生产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伴之相生的传统手工艺必然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手工艺才是值得传承下去的理由。如果只是单纯的保护手工艺本身,而忽视了作为主体的手艺人自身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就等于舍弃了手工艺的灵魂,这样的传承不是长久之计。

除了社会各界出台的诸多法律法规为传统手工艺提供政策性保护外,需要认识到的是,生活生产本身才是传统手工艺的立足之本,才能为传统手工艺的生存提供足够的养分,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终要回归到文化生态本身。

参考文献

①王晓:《民俗学与现代社会》[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②陶洁:《传统手工技艺》[M].学苑出版社,2012

③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④柳宗悦著,石建中、张鲁译:《民艺四十年》[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⑤张道一:《论民艺》[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⑥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⑦李泽厚:《美的历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⑧翟东伟,《从设计角度看民艺传统的现代之“用”》[J]《. 四川戏剧》,2014(2)

传统文艺的传承例4

0 引言

文化支撑着一个民族的脊梁,能够为民族创建一个牢不可破的精神家园,促进民族血脉永续流传而不断绝。民族化、区域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繁荣的同时促使艺术设计教育领域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和危机,如何在激烈的文化教育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培养与市场需求一致的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这一时期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在这一大背景下,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建设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系统化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以强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高效科学继承,为艺术设计教育领域提供更为丰富和精彩的创新源泉。

1 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1.1 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真正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始于20世纪初,各大工艺美术学院进行开办招生,引入国外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以抽象的视觉符号和几何图形取代了中国传统的民族工艺手艺。在这一阶段,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一度忽视了传统文化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且对技术因素的重视要远远大于艺术因素,盲目追求西方艺术设计技术上的高超而轻视传统文化的本源之力。这也使得艺术设计教育事业在长时期内缺乏创新的动力,在教育模式上也一度出现弊端和不足。

1.2 艺术设计教育中崇洋抑本风气的盛行

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仍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引进,这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并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运用。艺术设计教育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能够将现代技术与其本身所根植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将浓厚的东方古典韵味深入到艺术作品的设计中去,因此一味崇尚西方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会压抑原有的民族特色和区域性质,导致艺术设计教育易出现过度模仿而缺乏创新意识的局面。[1]

2 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传承与运用的策略

2.1 有重点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内容中

(1)古代文学在教学课程内容中的运用。为使学生能够积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营养,发现灵感,从而进行独立的创新创作,艺术设计教育在教学内容中应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有效吸收。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放异彩的珍宝,在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如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之余同时开设古代文学课程,从而引导学生在四大名著以及诸多民间传说故事等此类文化艺术作品中发掘可以用来进行艺术设计的素材和灵感。除了文学作品,艺术设计教育还可以同时将古代文人、传说故事等与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有关的内容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满足人民大众的欣赏力与娱乐需求的基础上,打造出更多具有创造力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艺术设计作品。[2]

(2)传统图形在教学课程内容中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无数具有代表性的图形。从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商周朝代的青铜器纹络到唐宋元明清的绸缎织物图案等,缤纷多彩、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传统图形在艺术设计中是可利用性非常大的素材,因此现阶段艺术设计院校在教学课程内容中可以积极使用传统图形进行艺术设计创作,将中华民族的审美个性以及文化精髓精确地表达出来。在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还可以开设相应的传统图形教学课程,将传统图形如民间绘画、丝帛图案等图形样式、构成法则和色彩配置原则等等提取出来作为学生们的临摹材料和学习模板。[3]

2.2 加强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力度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几千年时光里培育出了异彩缤纷的文化形式,如哲学思想、宗教道义、古代文学、艺术精神、刺绣篆刻、园林艺术、砖石雕塑以及音乐、戏曲等等,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也是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新源泉。现阶段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先进设计技术之间的关系难以把握,导致在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的建设方面出现不足之处。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力度,从学生到老师以至于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所有工作者都需要不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将其运用到艺术设计中去,不断地将我们国家、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所打造出来的艺术作品送到世界艺术文化圈中。

3 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艺术设计教育通过教育的方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高效地传承与运用,能够保持民族文化常保活力,并通过艺术设计作品使民族精神逐渐具象化、视觉化,向全中国乃至于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的无限活力和灵感。因此,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们以及社会各界都应当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通过对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和运用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不断调整艺术设计教育方法,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现阶段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教育模式,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设美好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虹.艺术设计专业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传统文艺的传承例5

建筑的装饰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象征,更是一个时代文化的传承。一座建筑的装饰艺术可以准确的表现出一个时代的价值朝向和社会观念。装饰艺术作为一种建筑的附属物,为建筑本身增加了许多色彩,使粗糙和平淡的建筑看起来更形象、更生动。在我国,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中,用于装饰的原料通常有彩画、壁画、粉刷以及雕刻等,除此之外,可以利用建筑材料本身的色彩和形状的变化进行建筑装饰。中国是四大文明国之一,且是目前唯一一个现存的文明古国,这为中国的建筑文化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中国在发展的中经历了不同阶段,因此,建筑装饰也各有其特点,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装饰都是不尽相同的。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建筑随着社会的需要正在大兴土木。那么,在现代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怎样利用我国的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呢?这成为当下建筑装饰艺术要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

1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传统装饰艺术经过几个朝代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逐渐出现了制度化状况,在不同地域的建筑对建筑的装饰做了一定的规定并赋予了相应的含义,不同的装饰特征代表着不同的文化。

1.1实用主义的装饰风格

其实,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建筑装饰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为了使建筑本身更加具有色彩,而更多的是注重这些装饰的实用性,从一开始的半穴居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构造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建筑的实用性越来越强,人们在进行建筑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到在建筑中居住时候的安全性和舒适度,进而结合时代的文化和建造者的思维进行装饰的设计。所以,在传统的建筑装饰中,装饰的基本作用就是为了提升建筑的整体实用性和舒适感。比如建筑中所用到的斗拱、抱鼓石以及雀替都是从安全方面考虑进而进行设计的,只不过在后期这些设计的作用有加入了装饰的元素,逐渐演变为建筑装饰的手段和形成固定的装饰风格;除此之外,建筑物上的门窗、具有对称原理的格扇主要是为了在糊纸的时候进行固定,随着建筑艺术的发展,逐渐演变为现在的花纹图案。

1.2中国文化特色

在中国历代的建筑中,都充分的对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化进行了展示,在建筑的装饰上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特色。在历史上,在一些官邸中的雕塑所装饰的文案以及各类装饰性画作,比如狮子象征权威和威严,这在当今的检察院和法院的门口也会见到这样的雕塑;再比如历史上皇宫的建筑,一些柱子上会雕刻“龙”,龙代表着天子,是权利的象征,意味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除此之外,在古代的建筑装饰中,也比较注重等级关系,对不同等级的身份的人,其建筑的装饰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古代,斗拱的使用只能在官位比较大的住宅中。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文的文化特色。同时,在装饰的颜色上也做了明确的等级划分,皇亲贵族的屋顶一般都会采用黄色进行装饰,皇帝以及皇宫的装饰通常会使用龙的图案。

1.3与环境相协调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被人们所推崇,因此,人们在生活中时刻注意对天地以及所生存环境的尊重,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所以,在人们在建造的过程中,会充分地考虑与环境的协调,在建筑开始之前,要进行必要的祭祀,认为这是对天地和环境的尊敬。同样,在对建筑的装饰文案中也会考虑到祈福因素。比如很多建筑的大堂内都会有桃子的装饰,因为桃子代表着长寿,牡丹象征着富贵。在古代,人们的建筑材料是木材,因此人们在建筑的同时考虑带与环境的协调性,会使用水藻、莲花打了个水中的植物进行建筑装饰,以达到祈福的需求和防火的功能。除此之外,传统的建筑对环境的装饰要求还体现在建筑空间的分布,如屏风、回廊以及花窗的等建筑构造,在许多空余地方都会栽植花草树木。

2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方式

建筑作为一种为人们提供住所的实体,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艺术性,除了发挥为人们遮风挡雨的基本功能外,还要向外界展示自身的文化和建筑特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也不仅仅是体现建筑艺术,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时代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时代文化的体现,根本地为文化的体现和传承提供了导向。

2.1装饰色彩的文化传承

对于建筑的中的色彩体现,在传统观的建筑中屡见不鲜,各种建筑的色彩都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象征皇权的色彩是黄色,而普通平民的住宅则多用黑白相间的色彩,更注重和环境的协调。所以,在现代的建筑色彩设计中,要充分尊重传统建筑色彩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飞檐类型的设计,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上海世博会会馆的整体建筑所使用的色彩是中国红,中国红寓意着红红火火,进而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再如江苏苏州博物馆,设计师考虑了江南的重要色调,即黑白灰素雅的色彩,但是建筑的整体结构确利用了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最大程度的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2.2建筑装饰图案的文化传承

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地利用传统建筑中装饰图案的应用,才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中国古代的各类建筑中,建筑的主体,包括梁、柱子都会进行很多图案的设计,这些图案一般有草木、动物甚至人类来艰装饰,一方面,能够使建筑更加生动形象,另一方面,人民利用这些装饰以达到祈福的作用,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传统建筑中的装饰设计蕴含了人类的情感和文化。在现代的建筑图案设计中,要从分保证和环境的协调性,同时要注意各种图案所包含的寓意,切勿弄巧成拙。比如江苏苏州博物馆所使用的装饰图案是各种各样的吉祥纹样,使整栋建筑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气息。

2.3建筑雕刻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

雕刻文化历来已久,并且在现代建筑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雕刻的材料有多种,包括石头雕刻、木材雕刻以及砖雕。首先,木雕相对来说较为容易操作,通常应用于建筑的柱子、檐口以及梁上,雕刻的内容和装饰文案一样,包含了多种动植物。其次,由于石雕的材质较硬,通常见于建筑的台阶、柱基等地方。由于石雕所使用的材料不一样,雕刻图案相对容易保存,且保存时间更长。最后,砖雕一般会出现在寺庙、墓碑以及住宅打了个建筑上,主要用于祈福。在现代的建筑雕塑设计中,应多尝试采用雕刻的方式,在一些公共建筑或者是在园林的建筑中,都能更好的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结语

建筑装饰在建筑过程中有着很总要的意义,不仅蕴含着人们的情感,更是蕴藏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更是体现出了民族文化的特色。所以,在现代的建筑装饰设计中,要想更好的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应该关注传统建筑的图案装饰,从装饰的色彩、装饰图案以及雕刻艺术这三个方面入手,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发扬出来。

参考文献

[1]李晓檬,吴巍.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J].中外建筑,2013,02:67-68.

传统文艺的传承例6

一朵古老的手工造纸工艺奇葩

在沁阳市沿沁河的一带,至今流传着一种传统手工造纸工艺——捞纸,当地人俗称捞毛纸。这种手工工艺起始于何朝何代,现今已难以考证,但根据县志等史籍记载,明末清初时当地运用这种工艺的造纸业就已十分繁荣,沿沁河北岸的高村、龙泉、魏村、常乐、长沟等十几个村,几乎家家有作坊。

相传现在沁阳的东高村古时叫杨庄,住着两姓人家,一姓曰杨,一姓谓娄。娄家是大财主,有千亩良田,且有娄家花园。娄员外有一子,整日架鸟提笼,游手好闲,令娄员外很伤脑筋。

一日娄员外来到八台观,跟凌霄道长诉说心事,惆怅之情溢于言表。道长拂尘一扬,随口念道:“人遗子,金满罂,我遗子,唯一经。何不遗一经与令郎?”说罢凌霄道长指向观外,“你这里河水丰盈,广有麦草,若以麦草造纸,利润丰厚,可保后世无虞。”员外叹道,“犬子未必肯学。”道长胸有成竹地说,“你让他拜我为师,贫道自有办法。”

那员外之子不仅顽劣,而且好习枪棒。拜师时,有三只鸟飞进观内落在古柏树上,员外之子玩兴大发,置庄严的拜师场面于不顾,竟以弹弓射之,一鸟应声落地,不待那两只惊鸟反应,只见道长已凌空掠起,飞身捉住空中另外两只,众人骇然。员外之子匍匐于地,再拜道长。道长收之为徒,授业造纸。言传身教,历时半年,娄家造纸作坊创办了起来。

数百年来,这种古老的技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村民们挑着毛纸走山西、上陕西,从河南西北部的沁阳走到东北部的信阳,沿街叫卖,不辞辛劳。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各村的捞纸户并入农业合作社,每个村的大队、小队都建有不同规模的捞纸作坊,村子里90%以上的家庭从事该项生产,是村民们谋生和生产队副业生产的主要手段之一。

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机械造纸取代了手工造纸,这门手艺才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如今,当地熟悉捞纸工艺的人已屈指可数。

古老的技艺,

积淀着丰厚的传统文化

7月12日,在太行山南麓的河南省沁阳市西向镇东高村里,几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冒着酷暑,正在向村里的年轻人和前来观光的人们讲解、传授着捞毛纸的技艺。岁月的风霜尽管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沧桑,但却抹不去他们记忆深处那古老的文化信息;酷暑烈日,挡不住他们守望传统的热情;黝黑皮肤上沁出的粒粒汗珠,宣示着他们对古老技艺的执著。

78岁的村民吕学周告诉我们,捞毛纸是将麦秸秆、水草、枸树皮、废纸等作为原材料,经过蒸煮、碾磨、撞穰等十几道工序的处理,生产出麻头纸(草宣纸)、黄毛纸和黑纸。

“麦秸是捞纸的主要原料。”对捞毛纸工艺情有独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捞毛纸研究的高俊强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捞毛纸的制作过程。

首先把生石灰在灰池里用水化开,变成熟石灰,再把石渣捞净,叫做“淋灰”,然后将麦秸放进淋过的石灰水里浸泡,目的是将麦秸腐蚀变软。麦秸泡过灰水后,捞出来就该上锅蒸了。

蒸锅是直径为1.6米的大铁锅,注入清水,锅沿上绷木棍,木棍上垛麦秸。通常垛有3米高,圆形,周围用泥巴糊严,以防漏气。锅底烧煤或炭,大致烧到第六天,才可以出锅。

剥去封泥,出锅的麦秸就变成了又软又糟的熟麦秸,然后倒进用柳条围成的灰池里淘洗,同时不断用铁杈搅动,灰随水流走了,剩下干净的熟麦秸。

人们将熟麦秸均匀地铺在石磨上,牲口拉着石碾转圈,人不断地用木钎铺匀,大约两三个小时,粗穰已被碾碎,变成纸浆。下一道工序就是撞穰。

撞袋是用粗布缝制的,顶端安一个木制的椭圆形骨朵,将适量细穰和骨朵头放入撞袋内,扎紧袋口,放进河水里撞击。每撞一下,挑一下骨朵,以使袋内充满空气,便于顺利抽回撞头再撞第二次。大约撞够200来下,才能把灰清洗干净。有经验的人仅凭声音就能判断穰是否撞净。

撞好后取出骨朵,放在平台上轧干,挤出撞袋里的水,制成穰绐,放进陷池。在陷池里注满清水,将穰绐放在陷池里反复搅动,充分散开,经过放置、沉淀,就可以捞纸了。

捞纸是个苦活,不仅要不停地弯腰,还要将手长时间泡在水里,到了冬天,陷池里水很凉,捞上一两帘,就得在热水里暖一下手。因此,村民们常常在陷坑边生个小锅头,锅里面放上水,以备暖手。

毛纸的规格通常有8寸、9寸、1.05尺、1.3尺不等,正方形。不同的规格有不同的用途。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各地使用的材质不同,其制作工艺也不同。沁阳捞毛纸就地取材,工艺独特,凝结着沁阳人民的勤劳智慧。”沁阳市环保局的专家认为,“以今天的观念,捞毛纸这门技艺也还有相当高的价值。现代造纸工艺污染环境,破坏水体,但捞毛纸在生产中使用的都是天然原材料,没有化学制剂,不污染环境,不破坏水资源,绿色环保。”

打造文化品牌,

进行新产业开发

“祖辈们挑着纸走山西、串河南,挑一绳纸走十天八天甚至一个月,卖纸所得,扣除住店、起伙费,还可以养家糊口,甚至供子女上学、修建房舍,置办田地。”80岁的村民高文生一边演示着捞毛纸的工艺一边感慨到,“造纸这门手艺,养活了我们这一方人。”

捞毛纸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不仅是祖辈们的发明创造,而且是他们繁衍生息、兴家立业的手艺。他们的日常生活、家族兴衰,在相当长的历史上,无不和捞毛纸这门技艺息息相关,这其中不知饱含着多少曲折动人的故事,演绎了多少世代兴衰、悲欢离合……

“捞毛纸作为一门产业,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有着令人难以割舍的情怀。”村民高俊强每次说起这门技艺都充满深情,“它的每一道工序,都是醉人的抒情诗——无论是拿着扎锅枪扎空,还是赶着小毛驴击碾,抑或是跳进陷坑捞纸,甚至是沿着墙根儿晒纸,无不让人感到亲切,回味无穷。”

“我们可不想让这门手艺在我们这辈失传,没法给祖辈们交待啊。”村民高俊良一边整理晾干的纸张一边说。正因为这丰厚的传承,世代的积淀,割舍不断的情怀,村里几位老人今年以来开始自发地在村里传授这种传统技艺。

“如果不加以保护,捞毛纸这门技艺很可能真的要消失了。但仅靠这些七老八十的人来传承也不是个办法。”村委会深感责任重大,如何让捞纸这项流传数百年的手工造纸方法重新焕发生机,近年来,他们也在苦苦思索。

传统文艺的传承例7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206-01

一、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现实应用

(一)他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民族的形成要经过漫长与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一进程的不同阶段上,民族文化都会分别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只要我们承认文化的承接性和发展性,就有相应的时代性存在。如日本设计就善于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将东方理念成功的贯穿于设计作品中,并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韩国设计同样也是,它既有温情抽象的一面,又富有自然主义气质,是质朴与繁复的结合。

(二)我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的艺术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反映出了倾向于平稳、圆满的寓意和形式上的完整性及对称性。仅在标志设计这个的领域,我们就能体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形式的结合所带来的非凡效果,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2008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二、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错误理解

(一)对传统文化的滥用

主要体现在不该运用的地方却随意出现,无论设计对象和设计理念是否合适都要牵强附会的加以应用。这看似意识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的联系,实则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本着尊重设计对象特质的原则,我们有责任真实或相对夸张的反映它们的特点,但决不等于无标准、无条件的都要与传统文化套上关系,这是一种对设计对象的不负责任、更是对传统文化不负责任的表现。所有被设计的对象都要考虑到形与神的统一。

(二)对传统文化的生搬硬套

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运用只是单纯的模仿,东拼西凑的将各种元素进行拼接,不从实质和整体的应用性上考虑。究其原因是因为只知其表,在不了解民族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玩一些形式上的花架式,纯粹走形式化的路线。这也是当今艺术设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三)对传统文化的肤浅认识

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结合,需要建立在对文化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并不是简单的贴个图案或加上几个传统纹样,这是对民族艺术极为肤浅的理解。民族风格与现代风格的相融需要正确处理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关系,在比较或斗争中相互吸收和借鉴,正确处理守旧和求新的关系。所以艺术设计教学中不能将设计创意点停留在单纯的视觉形态上,而是要深入到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去,踏踏实实的研究和总结。绝不是狭隘的、片面的对传统文化的照搬。

三、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体现

(一)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

在现代设计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其优秀而丰富的精神内涵,把握和坚持设计的文化性,将传统的文化理念与现代的设计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寻求本土设计风格与特征等一些问题,都是我们教学中要涉及到的。

我们可以开展多样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形式。如师生深入乡间田野,大量收集民间资料并学习观摩借鉴,在实践的过程中轻松深刻的掌握民族传统文化。也可以请土生土长的有影响的老艺人到学校传授心得和技艺或者自己到实地探访学习,作为一种假期的实践活动。有些院校还建设发展了“艺术学”这门学科,以民艺学为突破口,收藏研究各类民艺作品。

(二)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并重教学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并不是矛盾的,我们教学中所关注的是如何继承传统的、发展现代有创意的文化艺术。这种继承并非简单的移植,也不是一味的“拿来”,我们需要按照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进行设计。艺术院校应该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创作空间,在这种空间中让学生的设计思想自由游走,找寻另外一种属于自己独到的艺术语言。

(三)建立传统文化教学与市场的联系性

传统文艺的传承例8

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传统与表达宗法伦理的文化符号与有形之物。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的推进,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形式成了社会热议的话题。传统手工技艺所遭遇的保护传承困境应与其文化生态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笔者根据对传统手工技艺所进行的田野与市场调查,试图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传统手工技艺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要素及相互关系,得出保护与传承传统手工技艺需要关注的决策重点,供各位关心手工技艺前途与命运的人士参考。

一、传统手工技艺的历史承续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今日之传统手工技艺同很多手工技艺一样都走向了衰落乃至失传的边缘。究其原因,大多与变化了的自然社会环境有关。传统手工技艺作为特定历史时空存在的民间工艺,它的兴盛与衰落与其赖以生存的生态要素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如何修复文化生态链中已经断裂的要素,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二、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文化生态学认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必然有其相应的文化生态环境作为支撑。笔者认为,手工技艺的生存与发展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因素之间关系密切。根据文献研究和对调查资料的分析,作者认为文化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涉及物态要素、行为要素、制度要素和精神要素。这些因素既是手工技艺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和背景条件,而其本身也是构成手工技艺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些因素互相联系,在传统手工技艺的形成与发展中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

1、传统手工技艺存在与发展的物态要素

物态要素应包括自然环境、居住及建筑装饰用品需求、社会财富的占有量等内容,李约瑟认为地理环境是造成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境内林木与粘土矿石资源丰富。传统手工技艺所需材料,分布广泛,成本低廉,这为当地居民大量使用传统手工技艺奠定了基础。土木结构的徽派建筑对于传统手工技艺装饰需求在徽商兴起和人口大量增加以后开始剧增。

2、传统手工技艺存在与发展的行为要素

行为要素主要涉及技艺的传承方式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等内容,它是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的文化载体,也是影响传统手工技艺的最为核心的问题。同很多传统技艺一样,传统手工技艺并没有系统的文字资料对其技艺的进行记载,其传承主要靠言传、物传、心传等方式。

3、传统手工技艺存在与发展的制度要素

制度要素则包括政治经济与文化制度等内容,传统社会固有的生活方式使民众有将财富体现在住宅上的冲动,但森严的等级制度却使得住宅的营造规模有着严格限制。因此,建宅时关注的焦点不是房屋规模的大小,而是建筑雕刻的精湛与否,并以此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4、传统手工技艺存在与发展的精神要素

精神要素则体现在职业评价、价值观念等,当中国社会发展至明清时期,社会上对"四民"的原有秩序出现了新的变化,"士农工商"成为新的职业分层。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国家政策的松动而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人们认同手艺使劳动增值的观念。学手艺往往成为贫寒子弟改变生活的首等选择。方寸大小的材料也成了手艺人表达社会理想、价值取向的舞台,于是便有了一代代的艺人们醉心于"方寸之间"的艺术创作。这也就是传统手工技艺为何能够具有独特个性的原因所在。

三、对传统手工技艺生存与发展影响因子的关联性分析

1、研究方法与过程

为探究传统手工技艺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因子及其强弱关系,本研究拟采用实证方法,通过对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过程中相关问题进行满意度的问卷调查采集数据,并运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是公众对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与传承现状与问题的认知与评价,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法进行数据收集。根据文献研究与个案分析,确定了10个测量变量并设计了相关问题,分别是"自然环境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影响;社会需求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影响;社会财富的占有量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影响;技艺传承方式的影响;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政治制度的影响;经济制度的影响;文化制度的影响;职业评价的影响;价值观念的影响",每一变量设定"无影响、说不清楚、有一定的影响、有影响、非常影响"5个维度,通过直接询问受访者对每个问题回答的程度,获取原始数据。

2、数据检验

本文拟以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的总体效果为因变量,对各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根据模型要求,需要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检验。

根据线性回归模型的适用条件,要求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是线性的。如果不是,则不能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因本次研究有多个变量,采取做重叠散点图对因变量与各自变量的关系进行判断。因变量与各自变量间都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因此适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用偏态系数和峰度系数对个变量进行正态检验,发现模型中的变量符合正态分布的假定。

3、结论

社会需求是影响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效果的首位因素;技艺传承方式、生活方式、社会财富、经济制度、职业评价等是影响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效果的重要因素,政治制度、文化制度、价值观念等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传承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而自然环境因素可以忽略不计。

四、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生态系统链遭遇的尴尬与困境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现象的变化原因存在于社会内部"。今日之传统手工技艺之所以已失去了它往日的繁荣,原因可能是普遍的。笔者认为,传统手工技艺的衰落是必然的,因为传统手工技艺赖以生存的社会根基是农耕,传统手工技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是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必需之物,而伴随着新经济形态的出现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手工技艺已失去了昔日的价值,以致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化乃至消失。

五、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生态链的修复与现代化实践

文化生态学认为当我们探讨手工技艺的保护时,应特别关注其文化生态要素的变化,并用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视角去研究它们在新形势下的生存发展。就传统手工技艺而言,我们认为除却文化生态链中的制度要素难以修复以外,其他三种要素虽容易断裂但也相对容易进行人为干预与修复。

如何使传统手工技艺适应现代社会形态,其传承态势又将怎样?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参与徽文化生态区保护的经历,提出几点浅薄构想:(1)激活需求,"蜕变"创新,积极拓展生存空间;(2)以传承人保护为核心,拓宽传承范围,创造有利于传统手工技艺发展的行为要素;(3)加大对传统手工技艺的政策支持力度,营造易于生存的制度环境;(4)培养民众对于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与传承的文化自觉,提高公众参与保护的程度。

在"留住手艺"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相信,只要通过政府、传承者、学者、商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手工技艺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场域,那么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才会有希望。

参考文献:

传统文艺的传承例9

论文摘要:我国现代招贴设计概念的产生虽然源于西方,但其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中国特定的历史人文元素紧密相连,招贴设计的核心在于传达特定的理念和文化气息,然而随着中国的全球一体化进程,这种气息被现代商业属性所掩盖,甚至被大多数设计师忽略。本文通过研究现代招贴设计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中国画和民间美术的传承,希望能为招贴设计构建中的传统文化气息的延续提供一些意见。

现代招贴设计在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构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多个方面,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是一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设计画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民间剪纸和蓝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得到印证。本文中主要介绍对中国画和民间美术两个方面的传承:

一、现代招贴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承

(一) 笔墨的传承

说到对水墨的传承,就不得不提到靳埭强,他说:“电脑这一工具,非常简便的被广泛运用,但水墨的渗化,绝不可能有计划的控制它的形状和色调,电脑和喷绘一样不可能造到作,印刷技术也不可能达致,只有通过微妙的毛细管根纤维的接触,才能有奇妙的变化。”他作品中的水墨,极简、单纯、也有用水墨以英文字母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用水墨以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将水墨和点、线、面结合通过新的图形形式完成作品的,水墨在他的画面里凝重、通透、变化丰富,体现出他对水墨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他的海报作品大片留白、空灵肃静、清雅纯净,似幅幅高洁的中国画。

日本设计师田光中一:“靳埭强的海报是极富东方色彩的。他每一张作品都流露出中国传统上的风格,静盈而端庄,简洁清亮,毫不纷乱,常见一大片留白,整洁中如清风拂过,成为海报的主题。构图简约。在靳埭强那静悄的画面上,常有墨迹遗痕。笔和墨描画出来的不是什么绘画,也不一定是字,只不过是饱沾墨液的毛笔在运走时表现出优美的轨迹来。那些由墨色到灰色以至呈现奇妙的浓淡度, 世人感到是东方心魄的跃动。”这红跃动的东方心魄,就是靳埭强先生对中国画水痕墨韵的传承。

(二) 意象的传演

中国的水墨画不讲究“肖神”,而重点在于“通意”。画家把各种要描绘的事物先急在心里,然后才胸有成竹,一挥而就。当一张宣纸铺在眼前,国画的意在笔先,运筹构图,下笔后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一气呵成的意境在靳埭强形式的现代设计上尽情展现。在设计中承传水墨这种形式时,他思考了两者的最佳结合点:“面对水与墨,毛笔和宣纸,我能理解我要做什么。我心中有了一个概念,只有用这种材料和方式把我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毛笔是有生命的,水与墨是有灵性的,我喜欢把自己的创意和这种有灵性的生命融合起来。”

二、现代招贴对民间美术的传承

(一) 图案的传承

中国民间美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它们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图腾等形式在内的图像,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在去年春节前,在中国各大城市的一些户外广告栏中可以看到“金童子与可乐”的招贴。该招贴就是把国人家喻户晓的吉祥图案年年有余的形象,直接与知名饮料品牌可口可乐相结合,使传统中带有强烈的现代色彩,现代、时尚中又包含传统元素。这种巧妙的结合,使图形艺术表现出一种跨时代的魅力。

近几年新兴的房地产业及与其关联产品类招贴,顺应了中国人求祥祈福心理,大做文章,很多宣传海报招贴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元素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这样既能给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满足人们求祥心理,同时也展示了中华传统吉祥文化的魅力。如年广东省广告有限公司给某房地产做的系列海报中就分别用到了我国民俗文化中的剪纸和染织,反映的民俗民风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无不蕴涵着传统文化的情节。

传统是发展的,古人为我们今人传递传统,今人则为后人创造传统。研究和探讨传统文化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在和未来,更好地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切实推进我国现代招贴设计的发展。我们要用客观理性的认识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吸取西方现代设计意识与方法,创造出新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精神的招贴设计文化来,才能构建出中国现代招贴形态设计的理念与实践体系。传统民间美术在招贴中应用的范例非常多,在此就不一一叙述。  (二)意蕴的传承

中国传统民间图形本省就意味深厚,寓意丰富,各中往往蕴藏着多元的吉祥意义。

中国传统图形背后的“意”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心存向往,因而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意味,因吉祥艺术带给人幸福与安宁,驱散着人们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畏惧与猜疑,吉祥艺术的价值意义就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而成为民间群体约定俗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以鱼为例:作为自然形态的鱼,西方的传统,要研究它的生理结构特征,他的固有色和条件色、质感、量感,艺术的标准在于模仿自然的艺术技巧。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鱼,多是“阴阳鱼”“八卦鱼”“鸡头鱼”“虎头鱼尾”“人头鱼尾”“鱼戏莲”等,这种不以自然模拟为造型标准,不以形似为规范,而以鱼自喻,借物寄情,以物言志,表现了双鱼相交而生万物的宇宙观和子孙繁衍万世的生殖崇拜。它并非反映自然生活现象,而是阴阳万物交感、生存繁衍观念的隐语符号。

招贴设计设计可以说是由“意”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并利用形式法则创造出可视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对“意”的内涵进行了表现或象征,而观者则通过象征图形引发联想机制,得到“意”的内涵。这样一个过程,即为以意生象,以象表“意”。但图形设计绝非对“意”的简单陈述,而是升华和提炼,是一种再创造,可见,由此而生的“有意味的形式”必然包含着设计者的观念与情感,它们与设计的主题思想融为一体,被观者所感知。意念赋予形式以生命,因此形式在展现意义上变得积极主动。

财神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望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既平安又能财源滚滚。因而财神也被纳入许多设计师的设计元素中。卓越形象品牌传播事业机构为老板牌吸油烟机所作的“财神篇”招贴,就是透过财神这一形象,来表达该品牌的内涵。招贴形式非常简单,但却用这一民俗形式充分反映出中国人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

中国吉祥艺术是浸透了民众对自身生命的存在和生命质量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不幸的规避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吉祥艺术构成了民族文化独特的生活观,展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生活观念、生活智慧、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人格培养和传统道德操守模式。优秀的设计,不仅透过形式来表现意义,还可以主导和控制观者的欣赏角度,使作品在意义上得以完整的呈现,使表现意图达到准确的传达,这对于招贴设计设计的信息与情感传达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对传统,去探寻和挖掘蕴涵在它们背后的“意”,将已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成共识的传统图形的“意”,延用到现代招贴设计中来,从而延伸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精神理念,使其更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

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正处于急速发展时代,在全球一体化形式的带动下,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设计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但我们的设计者不应该盲目崇尚西方的设计思想和形式,而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淹没在纷繁芜杂的国际气息中。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不在于有这一艺术形式,而在于这一艺术形式是否独具有特的中国文化特色,是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予以传承,这才是中国设计者任重而道远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贝莉.《谈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统理念的传承》苏州大学学报,2004

传统文艺的传承例10

普世价值是已经存在的,并不具有广泛争议的公共秩序以及风俗习惯。在哲学等人文科学上,普世价值泛指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出于人类的良知与理性之价值观念。

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存在“普世价值”。全球化造成了世界各个国家普遍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以双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下,所形成共同的信任、价值的认同。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并不笼统地否定普世价值,但是必须在具备一定的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存在,如无共同的利益,普世价值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存在。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看,不存在抽象、永久不变的普世价值。当面临全人类面临的共同的自然、环境、反恐安全等问题时,会形成具体的、暂时的普遍共识。

不存在普世价值。以唯物的、历史的方法看,具有属于全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但在阶级社会中,作为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的历史性继承,同时是与其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要求所进行的文化改造和文化创新相统一的,从根本上看,其实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一劳永逸的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与中国的文化的民族性

中国传统的“普世”价值观久已有之。老子的“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不有余”。孔子观点有:“天下大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些哲学命题都是认为任何事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自古至今,先贤的思想的历史传承,让我们文化的民族性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世价值”。在今天,用一个“文化自信”向世界彰显着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生命力。

中国艺术文化中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性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各知识阶层发生重大观念的改变,必须树立民族精神,坚定核心价值观。全球化在改变世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我国由经典的社会主义向有特色的社会主义转型。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整个进程中,世界性的联系导致世界的改变,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世界已经离不开中国。在此进程中,中国社会各知识阶层的观念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打开国门学习,有这么一部分人,相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文化自信方面妄自菲薄,易于丧失传统“真、善、美”的标准,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中所倡导的民族精神亟需传承和发展,坚定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实现自己的“中国梦“的必要保证。

艺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的要求。艺术的美,就是自由,创造规则,改变规则,艺术源于人和服务于人本身,人的情感、感悟的析出,可以创造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在艺术文化领域,现代科技的手段与传统的艺术相结合,创造了不少展现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作品。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2008尊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缶发出动人心魄的声音,2008名演员击缶吟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自古,秦就有击缶而歌,加之高科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向我们展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强大的民族自豪感蕴含其中。但在魍秤胂执的融合,科技工具辅助艺术的过程中,艺术价值理性所追求的人本主义精神,与工具理性也会出现失衡,科学技术盲目崇拜,追求经济利益,作品缺乏精神主体,形式繁杂,在这样的作品中,人的能动作用降低,工具的使用占主导地位。主体和客体相倒置。艺术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失衡。艺术创造被异化,艺术作品的美感降低,作品无法传承艺术作品中优秀的民族精神。所以,对于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是在科技革命下,努力实现文化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融合统一的重要保证。

传统艺术文化中传承我国民族精神几点想法

利用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乐谱是承载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符号体系,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中国古代跟近代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现在只有部分从事音乐工作和音乐研究的人员能了解和使用工尺谱记谱法为载体的乐谱,大量的传统音乐作品不能译解和传播。目前,已开展对工尺谱的数字化过程和数字处理变换,利用数字化过程和数字处理过程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转化、识别等,从而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保护了传统剧种如利用工尺谱记谱的昆曲等剧种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

传统文艺的传承例11

视频设计最初被称为“连续的平面”。顾名思义,它从创意构思,到制作实现,再到与受众交流都以多维的、运动的方式来实现。其中,作为信息传递原始载体的文字、图形、图象等视觉符号,在视频设计中通过动态式的解构、重构、聚散、分割等形式的演绎,赋予其自身意义更深刻的内涵。极具个性的图形符号本身易于识别记忆,能在引起观者共鸣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传递。而不少设计者在视频媒体设计中着意追求和体现洋溢着中华民族深厚美学特征及赋有浓郁民族审美心理取向的表现形式与意趣情调,为使自己的作品能够带有深刻的民族印记,不少设计者在设计执行过程中大量使用传统文化符号,本意是对悠久文化传统的继承弘扬,希望通过艺术作品激发起受众的民族自豪感,调动起广大受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依恋与敬仰之情,借以新的技术手段和语言形式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但这种盲目堆砌只是奉行单纯的“拿来主义”,没有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符号与生俱来的生命力和亲和力来触动观者的思绪与心潮,仅从表面上实现传统文化符号与设计主题的生硬对接,其间既缺乏对传统文化审美内涵的正确解读,同时也没有很好的利用视频媒体的表现特质从全新的视角来重塑“文化传承”的形式概念,只有“传统”的躯壳,而没有“文化”的内涵,这样的视频设计作品反而误导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客观认识与正确解读,适得其反。

所以,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只有在情趣意境和表现形式并重的前提下才能对人文精神的主题诠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客观有效的实现文化传承,有能恰倒好处的“暗合”受众的审美情趣,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起“文化同源”的情感纽带。我们可以从中国山水画、传统皮影和剪纸艺术中领略到一脉相承的文化修养与思想境界,三者在形式美感与构成效果的把握上既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属性,又有鲜明强烈的个体属性,从“形”到“意”都能水到渠成的激发观者的情感共鸣。三者在对意境表达、构成方式、叙事逻辑上的运用把握是设计者在设计执行过程中理应借鉴的典范,也是传统文化精髓在视频设计中焕发活力的关键。

一、 传统山水画意境创造对视频设计中文化传承的启示

李可染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2]中国山水画的最大特征就是讲求诗情画意,追求有限中的无限,力求充分表现出“话有限而意无穷”的意境美。视频媒体设计同样如此,只有营造和拓展作品的意境,才能使其生动传神、意蕴深远。意境,顾名思义就是意与境的有机结合。在中国山水画中,造境是表意的基础,画家的审美旨趣和思想情感必须凭借特定的景物才能得到表达与抒发;而表意对造境又具主导作用,境随意高,意高则境高,同时,意中有境,境中见意,二者交融,呈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境象”,同时又包含着深厚的、耐人寻味的“意蕴”。二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便构成了山水画独具特色的意境(图1)。

1)以“形”传神

一定的意境创造必须有赖于一定的境象描绘,而境象的描绘又必须由一系列的“形”所构成。一方面,形是指物象的形状、形态。“以形写神“就是指物象的神采、神韵、精髓都离不开物象表面的形与色。神,是在形中体现出来的,离开了形,神就无所依附。由此可见,神,固然是绘画作品和设计作品中的主导,但如果物象的形状形态无法传达出它本该具有的神采神韵,这样的神就算立意再高,但脱离了形的体现那都是没有意义的。例如,《五星体育》的频道包装(图2)。

设计者本想立足于传统文化元素更好的诠释运动姿态的行云流水,舞文弄墨也的确是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品位,既有诗意的唯美,又有挥洒的豪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要对这一文化概念表现得当,挥毫泼墨的神韵神采会立竿见影,跃然于画面之中。但整片中大量动感的泼墨镜头贯穿始末,黑黑的墨汁以水的姿态在几乎所有画面中穿行流转,墨汁的形与色不但没有体现“挥毫”的神韵,反而严重误导了观者对作品主题的体会与感悟,画面效果也大打折扣。“传统”但不“传神”,在视频设计中就算所选择的文化符号是精髓中的精髓,但形不传神,神也就无所依附,灰飞烟灭了。另一方面,“形”是指作品中潜在的结

转贴于 http://

构,即作品的造型关系、各种形状间的相互依存与作用方式,色调处理,空间的营造,虚实的处理,构成原理的运用等等。首先,无论是绘画作品还是设计作品都应主动遵循形式美的规律,灵活运用艺术语言进行http://形式创造,尽可能的使作品具有形式美感。再则,形式又作用于内容。如果形式表现得当,内容便能得以充分展现,反之则会阻碍内容的表达。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内容即创作的主题都应放在首位,其次才是考虑外在表现形式的选择与运用。同样,在视频媒体设计中,真正实现内容与形式里应外合的作品,才是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上乘佳作。

2)意境表现的主要手段

山水画的意境创造必须追求含蓄隽永,使观画者透过可见的画面形象联想起画面中没有直接出现的情节元素,这便是“话有限而意无穷”的绝妙之处。中国画论中所谓“宜藏不宜露”,“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使作品能够唤起观者联想,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束缚的具体要求。落实到具体表现形式上就是,主题所涉及的事物不要在画面上一览无余,而要适当隐藏一部分,留出空白。这段空白看似空荡,实则丰富,不但增强了画面形式感还有效衬托出画面主体,同时,画面形象也在这留白的意境中得以延续。知白守黑的辨证美学在“留白”的写意手法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正所谓“景愈藏,则境界愈大”,在巧妙的藏与露中也凸显出“虚实相生”的形式美感。而在视频设计中,藏露与虚实同样是深化意境的绝妙途径。元素符号的表现力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画面中相关信息的盲目堆砌只能使主题表达事倍功半,使设计作品在主题不明、缺乏意境的同时丧失形式感与表现力。例如,在第一个章节中所选用的案例《水墨中国》栏目包装。设计者为了能在短短十五秒内表达出“人文传统”的设计主题,运用了水墨渍痕、建筑、石雕、佛像、书法、国画、甚至还有青铜器等诸多典型传统文化元素,可谓煞费苦心。且不论这些元素符号是否切题,仅从构图形式、意境把握上来看整片的确是失败之作。随着画面的流动,观者只能在短时间内被动接受大量信息,在视觉和思维上都没有停顿与想象的空间,只看到各种各样的图形元素争先恐后涌入画面,却不明就里,所谓的形式感与意境美也在这一片混乱急促的表述当中消磨怠尽,同时也阻碍了观者去观察和感受画面的情感表达。

二、皮影戏艺术语言对视频设计中文化传承的启示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史奸与恶。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牛皮演绎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这段文字是对融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于一身的皮影艺术的真实写照,它是民间工艺美术与民间音乐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形式。反观当今的视频媒体设计,皮影戏与其在表现元素和文化载体上都有共通之处。二者的表现元素同为图像(静止的与动态的)、声音、运动,并都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演绎载体。虽然如今皮影艺术韶华已逝,但那些妙趣横生的影偶仍然能够穿越时空为当今的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给予莫大启示。

1)皮影戏演出原理的启示

皮影艺术的神奇在于能够让多个部分组成的平面影偶舞得行云流水,因为其结构与操作都颇具巧思,使影人能够做出跑、立、坐、卧、躺、滚、爬甚至打斗等百般姿态,动作灵活无碍,极具“生命”活力。同理,在视频设计的执行过程中,由多个独立部分组成的画面影象就相当于皮影戏里由多个部件组成的影偶,设计者根据情节需要来控制画面中的各个独立元素,使之有选择有目的地动起来,亦静亦动,更加生动准确地传达出设计者的创作意图,作品便能突破平面的、呆板的、单一的情感表达模式。同时,在皮影戏中,灵活的接合点是影偶能够由静至动,表情达意的关键所在。试想,在视频流动过程中,用无形的接合点按叙事情节的需要,将画面中有形的元素符号连接起来,立足于整片全局考虑元素的静动编排,不仅使“动者”自身的动作表情协调舒展,同时“动者”作为整片情节的一个要素又能与其他静态元素相映成

转贴于 http://

趣。由于“接合点”在无形中的提示与引导,画面转场与动作衔接会完成得更加从容流畅,整个作品的情节展示会显得更有节律,更加丰满。反之,如果没有“接合点”的作用,画面转场会显得唐突,情节展示也会失去条理,各种元素符号会像失去重心一样在画面中毫无目的的乱飞乱舞,争先恐后的“表情达意”,整个画面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2)皮影戏艺术语言与画面构成的启http://示

一方面,在视频设计执行过程中,设计者对相关元素符号的表现运用手法单一、缺乏新意,似乎走入了模式化。而皮影戏却利用“三尺生绢”将那些单薄的影偶演绎得有声有色,鲜活夺目。利用光影营造氛围是影偶能够由静至动,出神入化的关键所在:皮影闪动变幻形成的火光效果、幕布上由于多个影子彼此重叠而形成的半透明、半雾化、半模糊的影像效果、影偶半可动半不可动形成幽默滑稽的动作效果等等。可见皮影戏中新鲜、灵动、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的确能够成为视频设计语言创新的灵感来源。

另一方面,在皮影戏中,一个场景就是一幅画,所谓“戏中有画,画中有戏”便是如此。画面构图中,人物与境的关系,境与境的穿插,人与人的聚散等都至关重要。把平视、俯视、仰视揉合在一起,不受空间局限,把各角度的美呈现在一个平面上。这种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束缚的具体要求,反而显得视角独特,更具有直观的表现力。通过对皮影戏画面构成形式稍加分析,便可对视频媒体设计中画面构图形式触类旁通。在设计执行过程中,镜头的视点决定画面的透视关系,影响构图,有机地反映物象的光影关系及内容的空间属性。设计者可利用视点的能动作用,形成画面各物象之间的多种关系,或掩或映、或遮或蔽、或聚或散、或取或舍、或正或侧、或瞻或瞩、或俯或仰等,并通过视点与被表现物象之间的远近、前后、高低,来形成画面语言,构建画面内容。同时也使观者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察方式,形成事物的初步概念。

三、剪纸艺术造型语言对视频设计中文化传承的启示

艺术创作要与时俱进。同样,在视频设计中,设计者可以通过对剪纸艺术造型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分析,以把握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取向为前提,尝试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改良与创新,以此在视频设计中重塑“文化传承”的概念。

1)剪纸艺术造型观念的启示

民间剪纸是劳动民众的艺术,它生长在民间,汲取民间文化精髓,传播民间文化观念。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观物取象”和“类比推衍”是中国老百姓观察、比附、寓物表意常用的思维方式。在剪纸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老百姓大都以把握图形的隐喻与象征为前提,再遵循“好看”、“完整”的审美法则。例如,“石榴”代表多子多孙,“莲花鱼童”则象征年年有余。老百姓不会把再现客观自然当作创作的终极目标,剪纸只是他们表达愿望,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这与中国文艺“缘情言志”的艺术思维特征是一致的,都是从情感出发,通过对周围客观世界的观察体验,再用饱满的构图,自由的时空创造和图案化的组合把劳动民众所意想的完整图式和视觉认知观念转换为可视、有形的图象图式,以通过作品的丰富内涵来实现创作者心灵的外化。同理,在视频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改良与创新必须遵循“寓物表意”的基本法则,并用其中的“意”来暗合受众的内心情感,让他们倍感熟悉亲切,在设计者与受众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2)剪纸艺术审美趣味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