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数学与基础数学

数学与基础数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8 09:23:33

数学与基础数学

数学与基础数学例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interest in Mathematics and Basic

Training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YUAN Xu

(Shangshui County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He'nan Province, Zhoukou, He'nan 466100)

AbstractInterest is a positive, active mental state, once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is a pleasure for them, interest due, basis of of scholastic ability in mathematics can be formed.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scholastic ability and interest, analysis of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the formation of basic skills i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terest, and for some of the problems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Key wordsprimary mathematics; primary students; interest; basic scholastic ability

1 兴趣与基础学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和个体活动的“目的”与“方法”是一致的。要理解兴趣的内涵,则须处理好以下两种关系:一是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所谓直接兴趣是指个体对接触的事物或参与的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这种兴趣要求方法和结果结合在一起,主体需要的是一种及时的对活动本身的感觉和满足,不需要在活动之外再去寻找某种事物。间接兴趣是由活动成果或其它传媒所引起的兴趣。有时候,个体开始时并不对某项活动感兴趣,但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结果乃是自己感兴趣的,于是,对于这项活动的过程也来了兴趣。”①二是兴趣与基础学力。基础学力指“构成一切学习之基础的‘三基’读、写、算的基础学力。”“学力结构包括知识、理解、问题解决学力、兴趣、态度之中作为基础部分的学力。”②小学生数学基础学力的形成是多种心理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兴趣又是小学生基础学力内在构成的重要因素。

2 兴趣对小学生数学基础学力形成的影响

兴趣不仅能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钻研问题、开阔视野,而且也是推动一个人走向成才的原动力。小学生一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钻研它,从而提高数学基础学力。学力问题的论争起源于日本,“现代在日本的学力论争所缺乏的是,如何变革课程与教学的讨论。”③那么,兴趣对小学生数学基础学力形成会产生什么影响?通过文献研究,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推进器。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激活小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才能由被动变主动,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基础学力才得以形成。

(2)兴趣是影响小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诸多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影响小学生学习主动性,影响小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浓厚的数学兴趣会使小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而推动他们兴致勃勃地进行数学学习,自觉地克服数学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而缺乏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只会扼杀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降低他们的基础学力。

(3)兴趣影响小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内心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们常常叹息小学生数学基础学力低下,那是因为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缺乏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对生活的体验既是小学生认知的源泉,也是小学生数学基础学力形成的根基。离开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只有把数学教学落实到小学生的生活中去,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兴趣,通过小学生的数学基础学力。

3 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学习兴趣与基础学力培养的缺失

兴趣是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也越来越关注小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和基础学力的培养。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学习兴趣和基础学力培养还存在一定的缺失,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教学目标脱离小学生的发展实际。兴趣和自信心是小学生不断走向成功的前提条件。然而,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了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和自信心形成。主要表现为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位过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目前还有不少教师对小学数学“新课标”不理解,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中往往以“应试教育”为导向,讲求“近期效益”,将数学教学过程变得过于复杂、过于抽象化,使小学生觉得数学 “高不可攀”,严重挫伤了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出现消沉、厌烦等情绪。

(2)教学过程脱离了小学生的生活体验。数学知识有着显著的系统性,但对学生而言,这种系统性不应当简单地“被告之”,而应建立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之上,使学生在体验中形成自主“建构”。但是,现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简单、线性和机械主义,小学生只知道被动接受运算训练和基本概念背诵,数学课堂变成了“纯知识”教学,脱离了社会生活和小学生的实际,变得刻板、僵化、难以理解,课堂教学缺乏兴趣、生机与活力。

(3)常规教学定势制约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定势是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或做出行为反应。学习的有关理论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按照同一种方式加工信息,有点学生擅长加工图片信息,有的学生擅长加工文字信息,有的学生擅长加工言语信息。而教师常规的“讲”“练”教学定势会使很多小学生听不懂、学不会,长此以往,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热情也荡然无存。要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基础学力,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定势,以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4 小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与基础学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符合学生实际的、灵活开放的、动态生成的、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因此,提高小学生基础学力,必须从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入手,具体措施如下:

(1)基于学生发展的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是解决我们生活和生成问题的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此,小学数学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思想思考现实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破传统模式,突出数学教学思想和方法,重视培养小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主线,目标定位明确,开展多种方式的教育教学,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投入,提高学生数学的基础学力。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小学数学教材看似很简单的知识内容,其实蕴涵着很深奥的道理,没有坚实的数学根基,教师就很难把新课程的目标内容落到实处。因此,为适应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与挑战,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一方面,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有关小学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开阔视野,更新知识储备,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研究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做到不以成人思维代替儿童思维,不断提升教学智慧,努力使数学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平台,同时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舞台。

注释

数学与基础数学例2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于人才的培养,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于是承担教育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教学工作也尤为重要。教育在发展,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探索,我国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将微积分学与线性代数作为两个分开的学科进行教学,有的学校甚至要求不同的教师进行分别授课,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随着趋势将两种知识划分出界限,用两种不同的思维去看待两种课。而实际上,这两种课型只是数学学科的一个分类,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应用着相同的数学思维,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将两种学科进行有意识的融合,让基础数学与代数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形成大数学的概念,便于学生在继续深造的过程中更好地利用数学知识,熟练地掌握数学知识。

2 基础数学教学与代数知识融合的必要性

基础数学是数学的入门课程,比较偏重于探索和发现数学内部的规律和特点,是狭义的数学,是广义数学的一个分支,我们在学校中所学习的代数、几何以及高校中的微积分都是基础数学的内容和组成部分。所谓的代数就是数字之间的游戏,主要研究数字之间的计算基本原理以及各种数字计算的基本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研究数字的一个学科分支。通常来说,学校的数学课从启蒙之初首先开始教的就是基础数学,例如我们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数的概念,基本的加法运算、减法运算进而逐渐拓展到乘法运算和除法运算,乃至相应的分数计算和小数计算等,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数字之间的规律。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以及知识积累程度的增加,在初中阶段逐渐引导学生开始认识几何图形,从理论上的数字计算拓展到抽象数学思维的提升,很多学生在升入初中开始接触几何图形后,数学成绩会直线下降,他们既有的数学思维难以适应抽象的数学分析,这成为初中数学教师普遍遇到的难题。而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对于数学图形的认识过于晚,已经形成的数学概念难以延伸到抽象几何图形中去,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降低初中数学教育的压力,有必要在小学阶段,甚至是学生开始接触数学学科阶段就培养他们的基础数学与代数知识的融合,拓宽数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逐渐形成基本的数学能力。

2.1数学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是数学发展的趋势

数学之间的融合是教育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目前一些学校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综合学科的教育探索,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未来人才教育的一个重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数学学科必然要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在自身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实现融合,这就要求基础数学与代数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同时数学之间的知识是融会贯通的,如果强行将二者分开,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难度会提升,而且两个学科之间的进度存在差异,学生在理解某些基础数学知识过程中,需要应用到的代数知识如果还没有学习,那么整个基础数学的教育工作就会受到影响。

2.2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基础的学习能力是运用公式进行相关问题的处理,而基础能力的培养则在于挖掘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并很好地解决问题。而数学是一个连贯的体系,如果分开授课,学生的思维必然会受到影响,一些数学方法的培养、数学方法的发现必然会受到制约。如果将基础数学教学工作与代数知识的讲解结合起来,那么学生的思维必然得到拓宽,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必然会提高,教师会发现,原本的课堂难点,在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就转化成为了简单的知识点,解放了教师,也培养了学生。

2.3为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我们对于人才的培养应该是立足长远的,立足于学生更远、更深入的知识性的学习,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后必然会接触到更为深奥的数学问题,此时,数学问题的解决必须应用到相应的基础数学与代数知识,同时需要他们之间方法的融合,如果此时才进行新的方法的教授,学生的固有思维已经根深蒂固了,教学压力就更大了。因此,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应该是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就进行相应的渗透,只有将基础数学与代数知识的教学工作进行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3 基础数学教学与代数知识的融合思路探究

基础数学与代数知识之间的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两节课并为一节课,将两个授课教师变成一个授课教师,它更加重视的是一种思路的融合、一种方法的融合甚至是一种观念的融合。因此,即便我们认识到了基础数学与代数知识进行有机融合的必要性,也乐于去尝试融合性教学,但是在实际的课堂当中,落实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例如融合的具体模式是怎样的,融合的主要内容如何选取,融合的知识如何传授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教育学家与一线的数学教师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笔者具有多年一线教育经验,同时担任数学教材的编写和研究工作,对于数学学科的学情和内容等都比较熟悉,因此,在不断的课堂探索和理论分析中,逐渐形成了几点自己的建议,下面进行详细的说明和分析。

3.1教师要完善教学体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而教师则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想将基础数学与代数知识进行高效融合,教师首先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对此,我们提出了如下要求:一线数学教师要充分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并对所有的知识点能够进行横纵两个方向的独立梳理,站在高处俯视教学工作,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具有精通的水平;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每一道题都详细地讲解和分析给学生看,但是教师必须具备将基础数学与代数知识进行融合的方法,并能够将这种方法很好地描述给学生,努力提高学生掌握方法的能力。当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学生对于知识点的领悟和分析能力是有差异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体系的适当调整。

3.2将基础数学教学与代数知识进行整体讲解,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在进行基础数学教学与代数融合的时候,教师须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所教授的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基础数学授课与代数知识教学课程一般是分离的,采用将两者融合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存在困难,所以对课程做出合理的安排对方法的实行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先讲解代数中的逻辑、集合映射、群、环、域等内容,针对这些内容,讲解基本数学中的单变量微积分,再讲解代数知识中的矩阵、行列式、矩阵空间,与这些代数知识相联系的是多变量微积分。通过这样的讲解方式,学生能够很清楚地认识到基础数学知识与代数知识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融合更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

3.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设置两者都能解答的题型

学生的固有思维一旦形成,那么就很难将其更改。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多设置一些必须充分运用到代数知识和基础数学知识才能够解答的练习题或者是家庭作业,并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解决时间,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必然会逐渐摸索方法,实现方法融合,这样不仅简化了基础数学与代数知识的融合教学过程,还培养了学生的融合能力和思维能力。习题是学生提升自我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任何的讲解和方法的传授最终都需要通过习题来进行巩固,所以在习题的设置过程中就是教师对学生能力有方向的培养过程,教师在题型的设置问题上要尤为注意。

4 结语

数学学科是一切工科学科学习的基础,无论是物理学还是化学甚至是医学等,都离不开数学知识作为支撑,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是社会对于数学学科都是尤为重视的。而数学学科不同于语文等语言类的学科,它更加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探索。如果能够将基础数学与代数知识进行有机结合,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就会不断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将基础数学与代数知识进行融合的迫切性,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钻研。

参考文献:

数学与基础数学例3

一、基础数学课改对高师数学教育的挑战

基础数学课程改革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文化创新,是一场深刻的课程文化变革,它将改变学生沿袭已久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角色,教师从“儿童的保姆”、“小树的园丁”、“知识的批发商”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课程结构的研究者”。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向培养中小学数学教师的高师数学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挑战一:教育理念的更新

新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教育理念的不同。旧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构建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旧课程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材又是知识的载体,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等因素的整合,是一个生态系统;师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目前,师范在校生接受的是传统的数学教育,陈旧的教学理念在头脑里根深蒂固。而基础数学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核心问题是数学教育理念能否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陈旧的教育理念很难保证高师生在未来数学教学中适应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

挑战二:教育目标的多维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由于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科本位,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90%的学生陪10%的学生学习数学。新课程数学教育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培养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但目前的师范生,大多采用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套用轻创造,重理论轻实践;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不够关注,这样培养的数学教师与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师是不相符的。

挑战三:数学课内容的整合性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与原课程相比较有重大变化,一是教材内容的变化。增加了一些有用的、与日常生活紧密的内容,如视图与投影,数据处理,数学建模,算法,信息安全与密码,测量,二维与三维图形的转化,风险决策等,这些内容在高师数学专业课中比较薄弱,有些甚至是没有覆盖的。二是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教材,还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因素的整合,因为这些因素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远远大于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东西。这就向传统的、有缺陷的高师数学课内容提出了挑战。

挑战四: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

素质教育提出: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目前高师数学教学中,教师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学过程呆板,缺乏探究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缺乏相互的合作和交流。学生是忠实的听众,被动地围绕上课、作业和考试转,缺乏主动探索精神,这样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师范生从学生向新型教师角色的转变。

二、高师数学教育的应对策略

在我国教育战略、政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师范院校在未来教师培养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应予高度重视。针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中小学数学课程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高师数学教育“教什么、怎么教”,如何使培养的学生适应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高师数学教育面对基础数学课改的挑战应做好五个“转变”:

策略一:教学内容的转变

高师数学教育类课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跳出“数学+教育学”的传统框架,所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是纯数学的,重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这当然是必须是。但素质教育要求数学必须与其他学科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更注重实用性,更注重师范生的数学素养和师范技能的培养,使师范毕业生在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应用意识、建模意识、学科综合意识和教育现代化意识。所以,高师数学教育应调整基础数学课程和应用数学课程,对专业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和综合性内容。教学内容应包括教

转贴于论文联盟

育的现展、数学学习心理学、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数学建模、新课程标准解读、新教材教法研讨、课例评析等,使高师数学教育达到“授人以业、授人以法、授人以道”的目的。

策略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论文联盟

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对素质教育理解的直接体现,教师的作用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的。传统的讲授法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最大特征就是由“教给学生数学的结果”转化为“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对中小学的要求,也是对高师的要求,更是对高师数学教师的要求。高师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应重新定位为数学探索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导游”,数学教学必须使学生参与到数学探索活动中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起支配和决定作用”的状况应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加强,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探索并主动构建知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构建、自主创造的行为模式。高师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未来的教学方式,许多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是直接从教师具有示范性的教法转化而来的。

策略三:教学模式的转变

由于同一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背景和理想等因素的不同,传统的同一的教学模式与分化的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比较差”的学生跟不上,“优秀”的学生感到吃不饱;立志从教的学生(假设为a层)觉得师范技能培养不够,立志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假设为b层)感到专业知识需要提高。分层次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a层学生应达到中学教师的基本要求,b层学生在知识能力达到较高要求的同时应在创新和应用上有所拓展。

策略四:学习方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相当数量的学生几乎是从小学开始面对应试的竞争,并随着年级的升高愈演愈烈,这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读死书和死读书;死记硬背概念、公式、性质、定理和解题方法;搞题海战术;不习惯于合作和探索。现代数学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是获得了关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质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是一个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社会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高师院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课程资源和各种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平台,给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条件,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和课题研究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和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会“做数学”的方法。

数学与基础数学例4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基本上搬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其中数学学科教学表现尤为突出:教学内容为普通大学教学内容的压缩版,俗称“压缩饼干式”,教学形式以班级课堂教学为主,学生成绩考核也是采取所谓的“二八法则”,即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闭卷考试占整个学期成绩的80%。这使得原本对数学就困难的职校学生雪上加霜。因此,我们应该研究数学教学改革策略,以适合目前的高职教育,解决高等数学教学中学生效率不高、主动性不强的问题。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策略研究,对本学科及其他学科的教学都具有指导意义。总结多年来的教学,我觉得主要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改革考核方式,实行过程量化管理

学生成绩评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的方法、检查教师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成绩考核方式的改进,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的数学成绩评定办法一般分期中、期末两次。期中占整个学期成绩的比例很小,甚至不列入到期末成绩。有的学校干脆没有期中考试,于是期末考试成了重中之重,出现了“毕其功力”的现象。学生平时轻松自在,期末考试时间压力很大,毫无学习的主动性。针对传统评价的弊端,我们探索出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能使学生自觉地根据评价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以提高数学学习成绩。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过程与结果双重控制的方法,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数量化,实行量化考核模式。所谓的过程数量化是指:对教学过程的诸多环节进行细化、数量化。

具体做法是,我们把整个学期的成绩评定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3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40%。加大了平时成绩和期中考试所占的比例,目的是强化过程控制。在这三个部分中,平时成绩的评定比较复杂,我们采取平时成绩数量化管理,把平时成绩细分成6个部分,对每个部分进行评价。见下表:

表格中出勤项按缺一次扣1分,满勤5分;其余列出的各项按学生平时状况给分,但最高不超出5分,最低0分,不得负分。表中其他项指学生参加与数学学科相关的校内外竞赛获奖者(我校每学期数学竞赛一次)。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在每学期开学上课时以表格的形式公布平时考核方案,对表中的各项进行解释说明,并根据学生状况随时进行解释。比如课堂笔记项,要把对笔记的要求告诉每个学生,诸如笔记中记载的内容应为老师上课讲数学知识点和练习题,要求字迹工整清晰。发现优秀的笔记要向学生展示,让他们有据可依,对不好的笔记及时提出,以便学生及时改正。再如课堂回答问题项,可按每学期回答问题的正确次数达到10次及以上为满分,其他递减。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个人教学实际情况制定标准,但所有的标准要量化。平时可不定期公布成绩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评价,达到及时更正、及时反馈的目的,使学生根据平时成绩评定的方式自我进行调整,按所要求的方向努力。

众所周知,对学习过程的有效控制,其结果必然是我们希望的。对于很多高职学生来说,自觉地提高数学学习成绩相当困难,采取对学习过程的监控能有效地把他们留在课堂上,避免学生逃课、旷课现象的发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态度,同时也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实现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双重控制,有利于提高数学成绩。

二、开设数学辅导班,实施分层次教学

对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该院共招生1161人,对高中毕业生高考数学成绩进行统计(高考数学满分为150分),100分以上占21%,60~100分占46%,60分以下占33%,学生数学成绩的差距如此悬殊,而目前在以专业分班授课的条件下设计实施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在内容、难度上做适当调整,降低对高等数学知识的要求,这样也只能照顾大多数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学中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吃不了的现象,并不能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得到提高。我们通过这些年的实践,逐步改进和完善了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操作方法,形成了比较合理有效的方式,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分层次教学就是,按目前学生状况,将高等数学教学分为两个层次,制定不同层次高等数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时,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具体操作采用如下方法:

A层次的学生的数学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可参照本科学生的要求标准,拓宽加深知识内容,增加数学理论教学,为这部分学生将来升入更高级学校深造打基础。

B层次为加强型,由于这部分学生基础很差,在制定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时,应切合实际,降低标准。补充高中内容,如补充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几何、数列等基础知识。

在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操作中,我们曾经采取打破原有班级重新分班的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不便,如学生心理反感、教学管理混乱,后来经过不断改进,采取按原来班级上课,开设数学辅导班的方法,学生乐意接受,不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各方面都非常满意。具体做法是:

数学与基础数学例5

1 引言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具体操作及有关应用做出介绍。随着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随之而改变。例如,建立一个满足各部门信息处理要求的行之有效的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或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作为信息系统核心和基础的数据库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据库技术应用实现的需求迅速发展。但如何使得教学里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现代数据库技术相结合,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2 明确课程特点与教学重要性

此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有较明显的特点。1)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内容包括数据库基本概念、理论、关系运算、关系规范化基础、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概述和SQL Server数据库简单应用等。2)就数据库基础而言,只知道理论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还要学会数据库系统的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并转换为具体的数据模式及掌握数据库的实际操作,为后续的一些课程如VB、ASP等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只有明确这门课的性质、任务,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不偏离方向,制定严密的教学大纲,编写上机实验指导教材(针对应用)等等,使整个教学始终围绕这一中心服务。

3 重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1 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的理论并不是空洞、抽象的理论,它的许多实现技术来自于实际需要,并通过研究和不断完善获得。《数据库基础与应用》中的概念应该在实际数据库中得到体现,因此,教学中要把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现技术与数据库实例相结合,通过分析实例数据库来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此门课程之前,对数据库的知识几乎是空白,所以对于每一节课的内容,教师要领悟其知识点,熟悉本次课与前面学习过的内容有哪些联系,与后面的章节有哪些联系等。如在讲到数据库三级模式时,对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的概念以及二级映射的概念问题,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会感到非常抽象,但学到后面SQL数据库的建立,表的创建及视图的使用时,再让学生体会数据库三级模式的内容,学生们就会感到豁然开朗。这样,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巩固了数据库知识的要点,可谓一举两得。

3.2 实验课是数据库教学的重要环节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除了可以在理论教学中借助实际的数据库实例解释外,还必须通过实验的手段来实现。从教学角度来讲,理论的知识要在具体的实践(上机操作)中检验后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为此,整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了关系型数据库SQL Server的应用。通过上机,完善了对数据库中DDL、DML、DCL的了解和掌握。1)考虑到学生以前上机的系统基本上为单机版,对于SQL Server的安装最好采用网络版,让学生通过对SQl Server的使用,明确什么是C/S结构,扩大其知识面。2)要做好辅导工作,学生上机时,教师应随时注意同学的上机过程和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但并不是包办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一些内容可以只给学生一些提示,适量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超前发展。上机结束要按规定完成实验报告,老师认真批阅,并把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从现今形势和未来的发展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适应不了数据库技术的新发展和新应用。因此,对于《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4.1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首先,实行以学生个别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纯粹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个人潜能。其次,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强,要求学生勤学多练,除掌握SQL语言对数据库的管理操纵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介绍一类数据库开发技术,增加上机实验时数和加大程序验收力度。通过课题练习,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比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等数据库管理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最后,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在课程学习的同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一种重要的数据库系统的应用技术(如SQL Server,Oracle等),掌握相关知识,熟悉数据库设计方法,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只有在具体技术的应用中,才能真正深入地理解《数据库基础与应用》里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也才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转贴于 4.2 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观念,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积极探索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随着面向对象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已完全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采用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CAI通过计算机形象地、动态地模拟教学中所讨论的许多抽象概念和看不见的过程,达到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的目的。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大有裨益。

5 走近学生,注重课堂教学互动性

数学与基础数学例6

在历年教学中,学生对零件加工工艺编制、编程和零件加工过程存在认识困难,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反映:听老师讲解似乎明白,而自己独立完成工艺编制时无从下手。这与我们的培养目标存在差距。分析讲授《数控加工技术基础》过程,可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缺乏零件加工的感性认识。从初中到职校学习的学生,对数控加工实践性认识知之甚少,有的甚至对机加工要求及要点都不懂,因此对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就难懂。

2.教师缺乏质量意识。虽然安排学生机加工实习,如普车实习、钳工实习,但学生只是简单地模拟老师的加工步骤,在实习过程中,很少涉及质量检验,更谈不上如何控制质量。

3.课程教学方法单一,致使学生主观能动不足,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课程教学内容狭隘,不能突出实用性、先进性,与企业生产脱节。课程教学手段单一,实践环节不够,不能满足岗位需要。

4.学生不会查工具书。在教学中,经常要查一些资料,如切削速度、进给量、机床参数、公差等级等,不少学生不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查阅资料。

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违背了学生认识规律。对《数控加工技术基础》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其原则是:(1)职业岗位的定位是课程改革的基础,(2)实践教学、技能培养是课程教学的主线,(3)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数控加工技术基础》和数控机床操作紧密结合,该课程是为从事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编程做准备的。高职院校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培养不仅理论知识面广,而且有大量的实践经验,能在工厂担任数车、数铣和加工中心工艺及编程工作的人才。

在教学中,以行动为导向,以实际生产的工作任务为主线,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技能。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实践的全过程。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工作情景中完成典型零件的加工,有效实现知识与技能向实际应用转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习惯。

《数控加工技术基础》主要是介绍典型零件在数控加工时工艺的编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数控车削主要讲轴类、套类、叉架类三种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及编制,数控铣削主要讲二维、外轮廓、型腔、孔糸类、三维轮廓的工艺分析及编制。

三、教学要求的改革

1.确定教学目标。从典型的加工任务开始,明确告知学生学习任务、达成目标。如轴类零件学习目标:(1)分析轴类零件的图纸。(2)选择合适的毛坯,既要能加工出合格产品,又要能最大限度节约材料。(3)选择合适的刀具,尤其是凹弧面、倒锥等加工所用刀具,制定刀具卡。(4)正确运用轴类零件常用的几种安装方法,如三爪自定心卡盘装夹,一夹一顶装夹,两顶尖装夹,等等。(5)根据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技术要求等合理安排加工顺序,制定工艺过程卡。(6)根据加工要求,确定各工序间余量。(7)查阅资料,确定切削参数。(8)进行轴类精度检测,会使用常用工量具。(9)总结加工中遇到的问题,评定产品质量。

2.教学内容。数控加工切削基础、工件装夹、数控加工工艺基础、数控车削加工工艺及编程、数控铣削加工工艺及编程、数控加工中心工艺及编程、数控线切割和电火花加工工艺及编程。

四、教学的实施

教学过程实施,采用小组形式。学习场景与实际生产场景类似,学习时采用这样五个步骤。

1.任务分析。给出的任务通常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说明需加工的零件形状、技术要求等。引导学生思考完成此工件需考虑图纸中加工内容、尺寸及其精度、表面粗糙度、材料类型、生产批量等,分析计算工艺尺寸是否完整、合理,选择加工方案,让学生知道加工方案不是凭空想象的。

2.搜集资料,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完成该工艺分析所需资料,让学生掌握工具书的使用。

3.讨论加工方案。以小组形式,讨论加工内容,编制加工工艺。在这个阶段,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有的找不到,老师需要参与其中,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老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要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同组学生形成统一的加工工艺路线。

4.制订加工方案。各组通过多媒体等形式,与老师一起讨论方案可行性。提出方案可能存在的问题,告知学生这些问题可能引发的结果,最终由学生完善并确定小组加工方案。

5.加工并检测零件,检查方案的优劣。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求学生严格按操作规程安全操作,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文明生产意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控制加工精度,增强学生使用量具的准确性、熟练性。

五、师资要求

1.所用教材与教学目标不配套,这就要求教师在今后教学中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企业需要,自编本课程教材。

2.教师要深入企业,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了解企业需要,这样才能深化对课程的改革。

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深化对课程的改革,才能使学生增加对加工工艺编制的理解,掌握操作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成为“应用型人才”。

数学与基础数学例7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51-02

高等学校工科类、管理类或经济类本科生数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几门课程共同承担起培养非数学专业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分析、推理、归纳和演绎等理性的思维模式。虽然数学基础课程对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但是,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似乎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各个高校都在针对如何实施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尝试和改革,也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仍然是一个值得不断探讨的课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学科的研究领域从传统的“线性问题”和“确定性问题”为主正在转向以“非线性问题”、“随机性问题”、“模糊性问题”、“数值分析问题”和“反问题”等研究为主,如何在数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这些现代数学思维和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这已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主要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探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如何融入现代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一、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一)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函数、极限和连续的概念,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及其应用,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及其应用,无穷级数和常微分方程等。教材的编排往往是从给出概念到证明定理,然后计算求解的模式,于是教学上也遵循严谨的数学推导和论证,然后到计算技巧的灌输。如何在教学内容上既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技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当然,经典的主要内容是不能修改的,但我们可以有所侧重,有所“加”和“减”。首先,在基本定义教学中加入适当的物理和几何背景。比如极限的定义,我们一般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用极限定义证明或求解问题,但极限定义又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开放性的研讨课,从为什么要有极限的定义的实际背景和几何图形上分别考虑极限的定义及不满足定义的各种情形进行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还有导数、微分、定积分等概念,都有明显的物理和几何背景,把这些背景融入教学中,增强其在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在开放的讨论中既能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能为今后的应用打下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也许还能产生意外的和突破传统的思维。其次,在定理的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知识。“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素养;不仅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数学的定理的教学中,不只是逻辑思维的训练,而应该包含一种历史,从这种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前人的辉煌,激励我们自己。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明白数学大师们在思考各种问题时的各种思想斗争,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思考很有借鉴意义,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最后,重视解题的基本技巧,其他技巧留给学生思考。解题是有技巧的,一些基本的技巧应该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但我们的思维不能停留在基本的技巧上,而应该有所发展,这些当然不是几堂数学课所能够解决的,而需要学生对数学有所研究,适合有专业特长的学生,然后达到因材施教。

(二)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线性代数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行列式、n维向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空间、矩阵特征值与向量空间和二次型等。在这些内容中,如果单纯地讲理论、讲解题技巧然后考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似乎又落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沼。所以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经过调查发现,非数学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使用的线性代数知识主要是行列式、矩阵和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所以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要花更多的时间讲解。其他的内容主要强调基本的思想,当有需要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去查找资料。其次,线性代数的教学中要加入Matlab等数学软件的使用。比如在线性方程组的解法中,用手计算最多达到四个方程已经是很复杂。而这与专业学习中的要求是不相称的,因为在专业学习中,他们往往要求解几十甚至上千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而这些情形是不可能用手解决的,必须靠计算机。所以在讲这些知识的时候,更深入地加入数学软件的求解方法,显得很有必要,也能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最后,适当地增加非线性的知识。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非线性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如果在线性代数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非线性的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探索和发现的空间,并且考虑用数学软件求解简单非线性问题,这无疑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而不是让他们做一套试卷获得一个分数。

毋庸置疑,数学软件和非线性知识的增加一定会增添老师不少知识更新的压力,但这也能迫使老师们不再因循守旧,而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视野,从而培养出具有开拓意识的优秀学生。

(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主要的目的是研究和揭示随机现象统计规律,包括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已经渗透到理、工、农、医、经济管理和人文社科领域。应该说,这是一门与学生的专业或实际联系得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所以这门学科改革的突破口应该是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在教学中加入随机试验。概率论的思维模式与传统的确定性思维模式不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思维转变的过程,如果在教学中加入各种随机试验如掷硬币,掷骰子等,甚至可以自己制作一件道具,让学生分析和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基本概念和已有的模拟及计算的办法,让学生学会这种随机的思维模式。其次,加强基本概念教学,减少复杂计算和证明。随机事件和概率的基本概念应该做得每个同学都理解,而多维随机变量及分布的计算等应该减少。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应增强,而参数估计的计算技巧减少,侧重于思想方法的理解。最后,增强统计知识的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就某一个生活中发生的实际问题做调查,然后统计,总结规律。而这样的实际问题是很多的,小到一次考试成绩,大到学生对学校的看法或多社会现象的观点,等等。这些调查分析工作可以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一部分。

二、课程体系改革

传统的非数学专业的数学基础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样的体系内容上是经典的,但是缺乏现代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学生学完全部课程,往往在解题技巧上下的工夫多,联系实际少;希望得高分多,想锻炼数学思维的少。而这几门课程也自成体系,缺乏应有的联系。所以,应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渗透现代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关于如何设置数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许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本文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一)构建多层次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学生应当具备的数学素养、知识和能力,给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是必要的。首先,针对所有的学生,主要培养他们的基本数学思想、基本的解题技巧和基本的数学史知识,让他们具有基本的数学素质,这些工作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程教学中完成。其次,搭建数学应用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数学软件进行数学试验或者数学建模。还以实际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基础,从数值计算、统计分析等角度入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在大学三年级作为选修课设置。再次,引入非线性、随机性和模糊性等数学理念,与专业研究中的相关问题相衔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未来的科学家打下基础,可以在大学四年级的数学讲座课程中设置这些内容。

(二)构建多层次学习平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成功要靠自己的智慧和持久的努力。学校的主要作用是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的氛围和环境。老师的作用是指导他们为自己的学业和理想不断地前进。首先,构造网络学习平台。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精品课程为基础,构造网络学习平台,专门安排老师网上答疑解惑。其次,定期安排老师教室辅导答疑。这主要针对那些想考研或在专业学习中碰到的数学问题为主。再次,多层次的数学竞赛和数学沙龙会,积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让学生既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又能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方法,有必要在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融入现代数学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并且与时俱进,不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平台,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何瑞文,童季贤.《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及内容调整的几点设想[J].工科数学,1997(4)

[2]贺才兴.工科数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上海交大高教研究,1996(4)

[3]刘楚中,罗汉,李晓沛.工科数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1)

数学与基础数学例8

(一)理论性过强,应用案例过少

高职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教材主要是以基本的理论为主,相关的内容有对应的例子,虽然比较简单,学生一般都能理解,但是不能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二)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基本一致

实践教学不突出是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中如果仅是对理论的验证,由于时间有限,大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就会导致只有过程,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没有复杂过程的训练,也就不能贯穿整个数据库理论体系。相比之下,教、学、做一体化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没有突出高职特点

高职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为中心,从实际的项目出发进行讲解。实际教学中,因为课时有限,大都以讲述为主,导致教师与学生互动时间减少,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注意考试内容,对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很少进行分析思考,使教学成了为考试服务的工具。

二、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

(一)教学内容够用,按照了解、掌握、应用的层次进行分解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概念、T-SQL语言、数据库设计、数据完整性、触发器、视图等,其中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主要是指一些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一些基本概念,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要简单介绍,不需要深入的分析和讲解。掌握的内容主要是指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它是课程的核心内容,也是应用的理论依据,课上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和分析。应用的内容是指在具体的数据库系统中可以编程实现的,但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是比较灵活的。按照教学内容分解,可以突出重点和难点,合理的分配上课时间。

(二)教学形式以多媒体串讲、黑板精讲、案例演示的过程进行展开

适当采用多媒体授课,一方面可以增大知识信息量,把原先难以在课堂上表达清楚的内容生动的演示出来,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但由于利用多媒体教学不能很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学生感觉就是在看电影,速度很快,过程复杂、比较难的知识点不容易掌握。所以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和黑板教学两种教学模式结合的方法,了解的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讲解。要求掌握的内容采用两种教学模式结合的方法,利用黑板精讲重点和难点的过程。针对教学内容的案例利用多媒体讲解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的了解过程、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开设设计性实训与综合性实训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不断交流的过程,实训是实现这个过程的桥梁,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大胆创新,达到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开设设计性实训和综合性实训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项目开发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的新知识,从而提高综合能力。综合性课程设计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成立几个工作组,共同设计并实现具有一定规模的系统,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课后作业以项目的形式分组布置、验收

课后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检验标准。作业布置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要求学生分组完成资料的查找、任务的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协作、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对新内容进行同化,在团队协作中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在计算机上就解决方案进行验证和探索。

三、在教学中以项目研究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学之初,应向学生阐明本课程的重要地位,使学生清楚该课程与其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计算机专业学习的特点是实践性强,知识更新速度快。针对《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的知识特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的模仿实现以及对现有问题方法的分析比较是至关重要的。

(一)了解数据库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实践教学的基础

在基础理论上,将数据库技术与当今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在讲授数据库设计理论的同时可结合网络技术中最新的体系结构,介绍后台数据库的构建和优化,以及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原理,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使学生能够进行数据的智能挖掘研究。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清楚学习这门课能够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学生因为兴趣去听课,就会大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而不是被动的为了考试而学。

(二)以项目研究为中心,将实践教学放在重要位置

数学与基础数学例9

1.引言

信息安全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通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法律和数学等多个学科,主要研究确保信息安全的科学与技术,培养能够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高级专门人才[1-3]。信息安全的理论基础是密码学,信息安全的问题根本解决往往依靠密码学理论。密码学是一门数学背景极强的综合性学科,数学理论在当前的密码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数论、群论、组合逻辑、复杂度理论、遍及理论及信息论等。因此,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在信息安全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整个学科专业的理论基础。对于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而言,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对今后密码学的深入学习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图1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与密码学的关系

2.课程的特点与现状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作为一门数学课,其自身的理论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又有区别于传统数学课程的地方。笔者在讲授该门课程的过程中对其特点与现状总结如下:

(1)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课时紧,内容多、难度大,涉及数论、代数和椭圆曲线论等数学理论。由于有关数论、代数和椭圆曲线论等方面的课程多半是针对数学专业的学生,对于非数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有所欠缺,很多内容都是新知识,学习难度相对有点大,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该门课程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畏惧情绪,在学习过程中疏于研究和探索,理论基础掌握不够扎实。

(2)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主要是为密码学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其本身就是为了利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应用中信息安全领域的问题。如果在课堂中只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如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等),将导致学生忽略与信息安全工程实践的应用,不清楚学习这些数学理论能干什么、在什么地方用、怎么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什么等问题,很难为以后学习密码学技术打好基础。

(3)信息安全数学基础是具有变化性、发展性的一门课程,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滞后于信息安全技术的实际应用[1-3],许多新的理论已经不再适用,而新的理论却未能在课本上更新。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讲授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关注最新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明白信息安全技术没有绝对的安全性,需要不断地提出新的算法、新的技术,从而引导学生探索信息安全相关知识,培养其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结合该门课程的特点与现状,需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授课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牢固掌握该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解决实际信息安全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创造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已成为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教师需要深入探索的一个课题和挑战。

3.教学内容分析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是信息安全专业的基础课,对学生深入学习密码学相关知识,尤其是公钥密码算法和数字签名算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讲授该课程时,需要重点讲授基础知识,概括介绍前沿知识,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根据陈恭亮教授编写的《信息安全数学基础》[4]这本教材,该课程需要讲授欧几里得除法、模同余、欧拉定理、中国剩余定理、二次同余、原根、有限群、有限域、椭圆曲线等诸多内容。因此,围绕密码学所涉及的数论、近世代数和椭圆曲线论等数学理论,我们将该课程内容分为(见表):

表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内容分类

4.教学方法的探索与体会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要上好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这门课,教师必须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内容,制订好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密码学技术的学习打好基础。现将自己对该课程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以基础知识为核心,简化数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内容多、分散且抽象,对于工科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初等数学相对比较简单,可以讲得快一些,通过例子向同学们介绍其应用。如讲授模运算中模逆元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将其与学生曾经学习过的“倒数”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模逆元的概念,如倒数3*1/3=1,而模逆元3*5 mod 7=1。近世代数中群、环、域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将较难的数学问题转化为一些容易的小问题,采用归纳法对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概括(如图2),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椭圆曲线论需要把椭圆曲线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讲清楚。

图2 群、环、域的关系

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在课堂中引入数学史的讲解及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比如讲中国剩余定理时,可以讲讲韩信点兵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以密码学应用为出发点,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信息安全数学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密码学问题当中,所以,老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介绍问题的来源、研究的方法等,使得学生清楚“学习这些数学理论能干什么、在什么地方用、怎么用”等问题。

围绕着密码学所涉及的技术和算法[5],我们可以向学生讲述信息安全数学理论和密码学应用之间的联系,如讲授欧拉函数和欧拉定理时,可以介绍其在RSA公钥密码算法中的具体应用;讲授中国剩余定理时,可以通过引出问题:假设5个人中每个人都知道一个秘密的部分内容,想要恢复出秘密的全部信息,至少需要3个人联合起来(密码学中的门限方案),使得学生了解中国剩余定理的应用。信息安全数学理论与密码学的服务关系如图3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a)数论部分与密码学的服务关系

(b)近世代数部分与密码学的服务关系

图3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与密码学的服务关系

(3)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发挥工科学生特长,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安全数学基础是针对工科学生开设的一门数学基础课,仅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很难使学生对课本吃透,因此,需要发挥工科学生的特长,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信息安全数学基础中有很多相对复杂且抽象的算法,单靠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是很难让学生掌握的,因此,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编程作业。如讲授欧几里得算法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编程知识实现该算法,既锻炼学生的编程能力,又加深学生对欧几里得算法的深刻理解。另外,结合信息安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会用到哪些学到的数学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总,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4)采取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前沿性知识。近些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商业需求的提高,密码学的研究和应用愈来愈热。教科书上的知识已经很难满足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以教科书为主的教学内容已经很难达到高等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这就需要老师不能仅仅传授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而需要采取引导式教学,将信息安全领域的最新技术作为例子引入到课堂,和学生进行开放式探讨,带学生进入学科前沿,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学会利用数学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国内外信息安全领域的最新动向,使学生明白任何技术或算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以适应国家信息化进程的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5.结语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在信息安全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整个学科专业的理论基础。笔者分析了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的特点与现状,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从基础知识的讲授、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实践环节的设计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四个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通过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对信息安全表现出浓厚兴趣,考试成绩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为现代密码学技术打好坚实的基础。由于信息安全数学基础仍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很多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郎荣玲,刘建伟,金天.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理论教学方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17):33-25.

[2]王敏超,周从化.信息安全数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11(15):136-137.

数学与基础数学例10

 

《数据库基础》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主干课程。通过对课程学习,让学兵学会Oracle 9i的安装与卸载,能说出数据库的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会使用SQL语句对表的数据进行查询、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培养学兵对Oracle 9i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和管理技能,为后续学习和将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学兵学历大部分为高中或初中,他们的信息技术起点水平及个性存在差异。如何通过60学时的教学,充分挖掘学兵的潜力,实现学兵个性化发展,使学兵理解数据库的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会Oracle 9i的基本操作使用方法,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通过该课程的实际教学,针对学兵特点,重新思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结合笔者担任四期《数据库基础》课程教学的经历,讨论如何上好学兵《数据库基础》课程的几个思路。

1.课程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兵学习积极性的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能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注意力,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有了兴趣学兵就会喜欢和教员交流、沟通,和同学探讨、钻研,学得轻松,学习效果好,而且形成良性循环。经过四期的《数据库基础》课程教学教学手段,我发现学兵在开始学习数据库时,由于好奇心所致,大多学习热情、积极性很高,都想学、爱学,但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往往出现怨学、厌学。我们该如何给学兵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和保持它们学习数据库的兴趣呢?

1.1掌握学兵的心理特点,激发学兵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员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兵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的深厚兴趣,在学兵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里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例如在进行数据库入门教学,我引入了超市购物和网上购物。针对大家熟悉的超市购物管理系统,提出一系列问题:收款机是如何知道那么多商品的价格?商品调价期间,如何保证每台收款机收取同种商品时价格一致?仓库出库员如何知道超市中的某些物品快销售完了,需要及时补充?接着,以在淘宝网上购物为例,利用图例展示网上购物的一般流程,让学兵思考:如何在网上查找我们需要的商品?如果购买许多商品,如何查看每一件商品的具体情况?商品的质量有保证吗?有没有售后服务?网站是如何存储、管理顾客和商品信息的?这样一系列的疑问让学兵感到神奇:数据库是什么?为什么能使用数据库来存储、管理信息?怎样使用数据库方便、快捷的查询统计信息呢?所有一系列的问题就会在学兵的脑海中冒出来。要想解决上面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数据库。这样我们课堂内容的引出就顺其自然。

有了上面的引入,学兵的脑子里惦记的肯定就是“超市购物管理系统”、“网上购物管理系统”,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恰到好处的向学兵讲明这两个系统的共性,为什么这些地方会用到数据库,以此为出发点,让学兵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出类似的数据库系统。这样,就让学兵意识到:原来我们身边这么多地方都用到了数据库系统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1.2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兵的主体作用

数据库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既要让学兵熟悉一些基本理论,同时又要学会Orale 9i数据库的操作与使用。课堂上不仅要向学兵传授知识,更重要是向学兵传授学习的方法。教学中我们以教员为主导、学兵为主体,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兵的学习主动性,着力培养它们勤动手、勤动口、勤观察、勤思考的良好习惯,把感知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兵全身心投入学习。例如,在Oracle 9i创建表的教学中,教员先做一个自我介绍,让学兵通过教员的表述和自己的观察,提炼出教员相关的属性。接着教员提出一个实际问题:“新学期已有一批学兵报到,需要入学登记,请设计一个学兵登记表,这个表应该包含哪些字段(需要登记学兵的哪些相关信息)?在数据库中是如何创建表示的呢?”通过这个实例,采用“问题——思考——点拨”的形式,使学兵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教学手段,体验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兵既学会了相关知识,又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到了探究知识的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2.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筛选

数据库技术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结合学兵教学的特点,数据库基础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兵在学习数据库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基本的操作技能。因此,在数据库基础的教学中会争议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分配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

传统教学模式是先对数据库基本原理、理论进行讲解学习,然后通过例子对其应用进行学习。由于课程相关数据库基本原理较为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因而这种教学模式会造成:一方面学兵在理论知识学习阶段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听课时会感到被动乏味;另一方面学兵在实践阶段又会发现与理论之间脱节,由于理论基础不扎实,没有理论指导,实践无从下手[2]。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我们在这门课程上做了一些改革,结合与专业相关的例子来讲解和阐述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力求以更科学合理的方式讲授这门课程,使学兵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觉得学习数据库理论过于抽象和难懂。

对学兵来说,教学内容要面向实际应用,要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我们根据学兵工作的实际需要,精心提炼和组织教学内容,把整个数据库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数据库原理、SQL语言和Oracle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库原理包括数据库基础知识、Oracle 9i的安装配置与基本操作,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兵明确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对Oracle 9i先有感性认识。SQL语言包括表的创建和删除、单表查询、多表查询和数据更新,重点讲述创建表的结构和数据约束以及使用SQL语句对表的数据进行查询、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从而锻炼学兵开发、设计数据库的能力。Oracle数据库系统管理包括Oracle 9i的常用管理工具、Oracle 9i数据库的安全性和Oracle 9i的备份和恢复,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培养学兵对具体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和管理技能。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总的思想是由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应用,同时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3.1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针对学兵的数据库基础教学,可以合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不能够孤立地讲理论和原理,而是通过启发式教学,针对数据库的实际应用去探索理论和原理与实际的结合,进而明确怎样利用理论和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教员从“学兵登记表”出发,启发学兵思考怎样便捷、有效地管理学兵的相关数据,由浅入深,从学兵字段的设定,到常用数据类型的用法,再到构建数据表,逐步引申,学兵就能将这些知识连贯起来教学手段,体会利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

(2)任务驱动教学。教员通过巧妙设计,将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蕴含于任务之中,使学兵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其核心思想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员为主导,学兵为主体”。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过程可分为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学兵自主学习、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及总结经验等几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学兵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员是学兵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导航者。其结果是学兵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式教学。在数据库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手段,进行示范教学,实现边讲边练,工学结合,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环境的差距,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理解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3]。在教学过程中,从身边最常见的学兵档案管理、考务管理、图书管理系统等入手去认识数据库系统的操作。这样学兵在学习的时候不会感到抽象,因为所接触到的都是他们自己常见到的丰富的数据信息,从而对学习数据库知识产生亲切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培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实践能力。

其实,授课方法远不止这三种。还有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图示法等等。总之,教有良法,但无定法,教员应从实际出发,选用各种适当的方法。

3.2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将各种电教、网络设备的功能充分应用于教学。这些媒体的表现力各有特色,也都有其侧重面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学内容按需要选取恰当的教学手段。下面将不同教学情况下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归纳如下:

(1)采用多媒体课件。在讲授基本知识时,教员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配合多媒体课件,减少板书时间以增加信息量的传授;同样,对于课程中抽象性较强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如表的连接等,借助多媒体演示可以对抽象内容进行动态演示,有利于学兵对知识的理解。

(2)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教员采用主控端,统一进行教学演示,这样学兵随后进行操作时,就会得心应手。这样不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的作用,还能在学习的同时掌握教学内容。

(3)播放教学资料片。在学习过程中,给学兵播放与Oracle 9i相关的一些视频,教员在一旁稍作提示,既让学兵感到生动直观,又拓宽了学兵的知识面。

(4)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提高本课程教学时效性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实践课的教学中,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教学手段,“任务驱动”,让学兵明确目的和任务;其次,在上机过程中,随时答疑解惑,并给予指导。

(5)网络课程教学。利用网络课程方式与学兵交流,解答疑难,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方式把教学扩展到了课后,充分利用网络的时空优势和技术手段,营造师生间互动和学兵间互动的环境。

4.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衡量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数据库基础》课程在考核形式上,应改变以一份试卷定学兵优劣的做法,可采用多种考核形式,以加强对学兵平时学习的考核与督促。应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将学兵的平时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平时的考核可以采用作业(书面作业和上机操作)、课堂提问、讨论以及阶段性测验等多种形式,在平时适当给学兵一些压力,引起学兵对这门课的重视,有利于考查学兵在每个阶段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出学兵的真实成绩和综合能力。

5.结束语

总之,在我看来,要达到《数据库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了解学兵特点,设计课程内容、制定授课计划、选择教学方法,以实现培养面向部队、紧贴岗位的总目标。同时学兵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学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碧苹.计算机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2):17.

[2]廖定安,刘子明.高职院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浅谈[J].科技资讯,2008(24):142.

数学与基础数学例11

一、研究背景

从近年来的高考招生信息中不难看出,招生人数和招生质量都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随着我国高校的纷纷扩招,高中升学率大幅上升,对本就萎缩的高中毕业生来说考上大学不再是难事。这种大环境下高职院校招生举步维艰,很多基础相对较好的生源被普通本科院校所招走,把大批的中下等成绩的高中毕业生“挤”进职业院校。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具体表现就是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数学作为一个工具,不仅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该课程一直处在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高等数学也被各高校设为主要基础课程之一。数学基础的扎实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认识水平、接受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样也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不利于终身教育的开展。高职教育过程中的数学课在终身学习中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高职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就如何解决该问题已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海南省10所高职院校部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解决高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新方法。

二、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出新的问题

(一)数学学习动机不高

对高职学生数学学习动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48.3%的人表示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能顺利通过课程考试,顺利地拿到毕业证;16.5%的的人是为将来专业课打下基础;24.1%的人为继续升学做准备;还有11.1%的人表示没有什么主要动机,就是为学而学。由此可以说明,大多数高职学生学习数学动机不高,为应付课程考试而被动地学习。进一步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功能和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

究其原因:第一,数学科目地位的转移,由高中阶段的主科过渡到大学阶段的基础课程,导致高职学生重视程度下降,多数学生认为高职数学没有必要开设而且也不重要,主要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第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规格不同于普通高校,更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错误地理解为突出技能,忽略理论,学习追求实用,而致使作为理论课的数学学习情绪低迷。

(二)数学学习焦虑时有发生

对高职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2.2%的学生表示因为自己脑子笨,不适合学数学;39.1%的学生表示因为数学太难学,自己也没有信心学好;8.5%的学生表示因为自己努力程度和刻苦程度不够;5.9%的学生表示因为自己学习方法不对;还有4.3%的学生表示因为老师教的不好。由此可以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成绩不佳不能正确认识其原因所在,错误认为是智力差、能力差等不可控制的因素,这就导致其产生自卑感,且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对考试也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

(三)数学学习兴趣低,产生厌学情绪

对数学学习兴趣及喜爱高数的程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很喜欢的学生占10.8%;一般喜欢的占21.5%;不太喜欢的占33.3%;表示有厌恶感的占34.4%。可知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占到67.7%。就失去数学兴趣的原因进一步调查,得知,有47.5%的认为所用教材内容太难和太烦琐;21.4%的认为教学内容偏离实际,与自身专业无关;23.9%的认为教师讲课枯燥乏味;还有7.2%的表示为其他原因。说明因教材的理论性太强,教学内容偏离实际,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与学生的专业相脱离,导致大部分高职学生失去了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进而导致学生一方面不想学数学,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学数学,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学生开始厌恶数学,逃避数学。

(四)缺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对提高数学学习效果有良好的作用,对课前预习及如何预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从来不进行课前预习的仅占1.8%,自觉预习的占到25.4%,教师布置才预习的有23.2%,时有预习的有49.6%。不难看出,高职学生课前预习较为被动,教师布置和有时预习的共占72.8%。学生主动预习的积极性欠缺,仅有25.4%,建议通过各种方法积极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自觉性。进一步对课堂效果和听课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能认真听讲的有40.2%,有时认真听讲的有22.3%,经常开小差的有25.8%,还有11.7%的学生表示不怎么听讲。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上课较为认真,但是我们也看到上课时开小差的和不怎么听课的占到37.5%,直接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建议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对上课做笔记和课后复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能主动做笔记的占52.3%,把教师要求的记下来占17.8%,还有29.9%的学生表示只听课,不做笔记。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是有主动性的,部分同学按教师的要求记笔记,但应该引起我们注意是有29.9的学生只听讲,不去做笔记,甚至上课不带教材和纸笔,严重影响了课后复习甚至知识的归纳和积累。进一步对课后复习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课后能认真复习的占20.3%,偶尔复习的占51.2%,从不复习的占28.5%。从不复习的学生占比较高,积极引导和教育这部分学生,并进行指导和教育,让其正确认识课后复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在对如何解决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时,调查结果显示:能独立思考的学生占20.1%,咨询老师和同学的占55.2%,任凭问题积压的有17.2%,还有7.5%的学生表示自己不知道如何解决。可以看出近存在数学学习障碍的学生相对较多,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要正确引导他们尽快克服学习困难。

三、提高高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方法

(一)激发高职学生数学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了解数学在整个学科或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数学不仅是一种思维模式,而且是一种知识、一种素养,在培养高素质科学技术人才中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次,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举例要贴近工农业生产、科研、生活等领域。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并不是抽象得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我们周围处处是数学。最后,让学校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习目的,做到有的放矢,并适当放慢速度等方式,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使学生在进步与成功的体验中树立“我能行”“数学越学越有劲”的念头,使学生逐步对数学产生兴趣。

(二)指导高职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通过课前预习可以发现自身的弱点,使听课更有针对性,达到最佳听课效果。要求学生划重点,找难点,寻疑点,寻找新旧内容的联系。布置能体现知识点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激发学生预习热情。

其次,积极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做笔记,因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把以往学生易犯错的地方进行详细的讲解,也会根据大纲要求补充一些针对性强的例子,一些易于记忆、方便的解题方法。大学的教学特点是集中学习,一般一次课要上两三个小时,光凭上课时间消化所有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记笔记,复习时只好从头到尾看教材,这样既花时间,又难得要领,效果不佳。

第三,课堂加强辅导、课后多做练习。对于学生来说,听课只是从教师那里接受了知识,如果不经过消化吸收就永远不是自己的东西,而练习的过程就是消化吸收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课堂练习有利于通过动手实践发现问题,对教师来说有利于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做到有的放矢,随时调节教学进度。

第四,加强复习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白“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复习要抓重点、难点,抓知识点的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一方面针对性复习初等数学内容,为高数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及时复习新内容、新知识。最后,学会归纳和总结。把知识系统化、程序化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常规思路,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三)更新教学观念,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首先,根据专业特点建立科学的内容体系。由于高职学生基础差,所以必须根据数学教学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了解后继课、专业课对数学基础的需要程度,了解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对数学知识的应用需求,对与后继课、专业课相关的内容予以保留甚至加强,对后继课、专业课用不上或使用较少的内容则降低要求或进行删减。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体现专业针对性。其次,降低理论深度,精简理论推导。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降低理论深度,对于过分烦琐、抽象的理论推导证明要进行精简。精简的方法可以采用重视理论本质的通俗表述,达到削枝强干,保障基本知识落实的目的。最后,重视数学建模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四)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方法

首先,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建立新课题,揭示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比较它们本质的特点,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教师可围绕着以上的一些内容进行启发诱导,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时,接受新知识,树立学习信心。

其次,采用情境式教学。从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结合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使他们主动探究的内驱力。

第三,采用形象具体的实验教学方法。通过数学实验课上形象的描述,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使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最后,结合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需要,将数学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切割,并针对学生的特点加以优化处理和整合,形成必修、选修和提高三个教学层次。

(五)实时进行考核方式改革

在考试内容上,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改革以往单一的笔试方法,采用闭卷笔试、大作业、数学实验、平时课堂作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试方法,还可采用分阶段考核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考核方式,可以减少数学成绩不及格现象,减轻期末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样数学基础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明秋.对口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特征及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李凌.高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及其对数学成绩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