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发展经济的建议

发展经济的建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30 09:16:20

发展经济的建议

发展经济的建议例1

⒈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龙港依托先发的市场机制优势和快速的技术进步,十九年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印刷、礼品、纺织、塑编等为特色产业的块状经济。××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美元,工业总产值亿元,人均收入元,民间资金雄厚,至××年年底,全镇各项存款余额达亿元。目前全镇共有股份合作企业家、私营企业家、个体工商户家,年产值万以上的企业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家,超千万元的企业家。

⒉产业特色明显。我镇印刷、礼品、塑编等特色产业已形成规模,特别是印刷业已形成了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的生产服务体系,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去年被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授予“中国印刷城”称号。全镇共有印刷企业多家,年,实现产值亿元,占全省印刷业总产值近。同时,近年来,我镇礼品业依托温州礼品城这一平台得到了迅猛发展,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品牌逐步打响。目前,我镇正在积极申报“中国礼品之都”。

⒊经济发展的配套设施日益完善。近年来,我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功能日益完善,龙金大道、温州礼品城、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等一批与促进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工程相继建成。随着高速公路、温福铁路、世纪大道、瓯南大桥等建设的加快,我镇对外大交通框架正在形成,区位优势将大大增强。目前,全镇共有个省级农业园区、个工业园区、多个专业市场,供水、供电、交通运输等服务功能齐全。

⒋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当前,国内大中城市的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为龙港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龙港的城市发展定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和温州市“十五”规划已明确把龙港定位为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目前,国家正在修订设市标准,准备选择少数具备条件的小城镇撤镇设市,发展成为带动能力更强的小城市。去年以来,我镇投资信心明显增强,房地产逐步升温,资金出现了回流现象,新一轮投资热正在形成,个投资超亿元的工业项目的启动建设,促进了我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我镇今后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龙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一是现有体制阻碍经济的发展。虽然我镇在年被国家十一个部委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在政府职能、机构设置及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改革和探索。但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城镇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协调,现有的城镇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陷入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二是经济发展不快,产业集聚度不够。投资环境不尽人意,企业外流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三是用地指标严重不足。龙港是工业大镇、经济强镇,按照城市化发展的要求,要建设大型公共设施、工业园区等。由于受用地指标的限制,使一些项目无法安排或时效性不强。四是财政运行困难。建设项目和可用资金矛盾十分突出,影响了一些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今后的经济发展思路

龙港发展总体上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小渔村发展成为“农民城”,第二阶段由“农民城”向产业城发展,第三阶段最终发展成为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目前,我镇已基本完成第一、二阶段,正在实施第三阶段发展战略。今后几年,我们的总体思路是:抓住国家准备选择少数具备条件的小城镇撤镇设市和国内大中城市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和升级,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加快城镇建设,构筑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化与产业化良性互动,尽快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必备的经济内涵和城市空间,积极争取龙港进入全国首批撤镇设市的行列,发展成为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

(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是实现我镇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只有产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跨越。同时,产业支撑是城市化的基石,没有比较发达的产业,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今后几年,我镇要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上实现新的突破。

⒈建平台。抓好产业布局规划,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示范印刷工业园区、 城东工业园区、塑编工业园区建设,做好入园企业的跟踪服务,特别要抓好金田集团、瑞田钢业不锈钢生产线等个投资超亿元项目的落实和服务工作,帮助它们早日建成投产,在龙金大道规划建设平方公里的印刷、礼品产业基地。抓好专业市场建设,启动温州礼品城二期、家居装饰材料市场、劳务市场等建设,建设现代化物流中心,使龙港大道两侧尽快形成商贸区。建立水产养殖和大棚蔬菜基地,完善农业科技、资金、信息服务体系,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业园区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⒉重招商。龙港的经济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在激发内力的同时,大力吸引投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重点要积极创造条件,做好主动承接温州及其他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的文章,通过加强对龙港的投资环境的宣传,经常性地到温州及其他大中城市开展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千方百计地做好接收产业转移工作。要加强对在外苍南人、龙港人和周边地区的招商,将在外苍南人经济转化为龙港经济。积极探索工业园区业主制成片开发的机制,有选择性地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带动与之配套企业的引进,达到“引进一个、带动一片、形成一个新兴产业”的效果。

⒊打品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开拓市场,拓展产品领域,提高产业配套水平,保持龙港印刷业的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积极组团参加国内外各类有影响力的印刷会展和产品交易会,建立“中国印刷城”商务网站,办好中国(龙港)印刷文化节,进一步扩大龙港印刷业的影响力,全力打造“中国印刷城”区域品牌。充分利用温州礼品城的优势,建设礼品加工园,促进礼品城由单一的市场销售转变为产、销、研并举的格局,实现产业和市场的联动,办好每一年一届中国轻博会礼品展,积极争取“中国礼品之都”落户龙港,进一步打响龙港礼品业的区域品牌。

⒋求创新。加快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企业重组和技术改造。积极引导企业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企业新产品研制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引导企业实行管理和体制创新,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⒌优环境。积极做好吸引企业投资的各项前期工作,进一步明确“企业在哪里建设”、“什么用地价格”、“什么时候能动工”等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对入园区的企业实行“一条龙”跟踪服务,简化各种审批手续,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适当降低企业进入园区的门槛,全面整顿搬运装卸业,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

城市化不是人口的简单集聚,重要的是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有效整合。城市化构筑产业化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产业化的发展。加快龙港城市化进程,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不是简单的谋求行政体制上的突破,而是为了解决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机制问题,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⒈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尽快构筑城市框架

一要高起点搞好规划。规划是城市的灵魂。要站在鳌江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抓好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继续抓好城市中心区详规和工业园区规划、龙港商贸区规划、夜景规划等,完成通讯、绿化等专项规划。二要构筑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龙港要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就必须搞好道路网络建设,构筑城市框架。因为,道路网络是整个城市的骨架,是城市建设中见效最快的建设工程。它可以规范城市的用地性质与布局,促进土地增值,就位城市的各种管线,带动整个市容市貌、交通状况的改善。我们要构筑的城市框架是“一心”(城市中心区),“二轴”(世纪大道和中央大道),“六纵六横”(六纵:东海大通道、彩虹大道、龙翔路、人民路、中央大道、龙金大道,六横:龙港大道、西城路、白河路、站港路、海港路、世纪大道)。城市框架拉开后,城区面积将由原来的平方公里扩大到平方公里。今后几年,要加快高速公路、温福铁路、瓯南大桥、世纪大道、康居工程、白河输变电工程、电力调度中心、龙八中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为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提供一个良好的载体。三要加强城市管理。进一步强化城市交通、卫生等管理,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强化城市的特色,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四要做好经营城市文章。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把经营城市的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全过程,对城市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重组和经营:⒈土地资源市场化。采用政府垄断、市场运作的方法,对规划区内除工业用地和公建项目用地外一律实行公开招投标。⒉投资主体多元化。把专业市场、宾馆等公共配套设施推向社会,吸引民间投资,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⒊基础设施效益化。将广告经营权、停车场(点)、公交线路营运权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推向市场,实现收益型项目效益最大化,支出型项目节约化。⒋政府投入产出最大化。把政府的资金重点用于规划、道路、广场、绿化等能使城市资产整体升值的建设项目,使政府投入成为带动社会投入的导向者,成为激发再投入的源投入,实现城市建设的有效扩展。

⒉深化改革,创造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龙港于年被国家部委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在行政管理、财政管理、工业管理、计划管理等七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对龙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人口、城市规模、经济总量的不断膨胀,龙港面临着政府管理职能滞后、财政运行困难、企业融资渠道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小城镇综合改革,强化政府管理职能,深化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土地被征用后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向龙港集聚。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按照市场机制和国际惯例的要求,推进观念、体制等创新,大胆突破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条条框框。目前,国家正在修订设市标准,新的设市标准将选择少数具备条件的小城镇撤镇设市,发展成为带动能力更强的小城市。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积极争取龙港进入全国首批撤镇设市的行列。

三、关于加快鳌江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发展经济的建议例2

一、转变政府职能,明确发展定位

首先要明确政府在商务会展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北京、上海、广州等会展业发展较好的城市的成功经验表明,要将商务会展这一新兴产业发展好,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要改变政府搞过去的“管压卡”,进一步转变职能,将工作重点转到规划、协调、监督、服务上来。

加强组织领导,简化行政审批,提升服务效能。应继续完善和落实已制定的政策,加快政策落地进程。为从宏观层面把握和保障现代商务会展的健康发展,积极协调具体涉及到的工商、旅游、经贸、交通、海关等部门,发展建立“绿色通道”,提供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一站式”服务。

加强资金规划,合理利用专项发展资金。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应合理使用会展预算经费,专注于对商务会展等新兴业态发展所需的综合项目上来,对投资巨大的场馆建设,酒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项目的资金缺口,应培养多元投资主体,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外资和社会闲置资金的投入,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加强学术交流和调研。为促进这一产业新业态发展,应更好的联合高校、民间学术机构,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一些调查研究和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为主管机构和企业提供详尽有效的参数和积极的发展思路,为更好的发展商务会展献计献策。

二、大力培育品牌会展项目

目前,与上海、北京、广州的实力对比,海口还相差甚远。因此海口应依托自有的优势和现有条件,巩固和提升现有品牌会展项目,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化优质会展项目,优先发展高端会议,以会议项目带动展览业发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口商务会展品牌,推动海口现代商务会展业快速发展。

巩固和培育专业化品牌展会。以品牌战略为主体理念,整合布局会展项目,每年滚动确定一批重点商务会展品牌目录进行扶植发展;同时应充分利用现有品牌优势,不断提高办展水平,以“精”和“专”充分发挥品牌效益,将本土品牌展会作为海口商务会展发展的突破口和主要载体,进一步培育特色品牌项目。

立足自身优势,差异化发展商务会展。以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本依托,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核心及辐射作用,大力把自身极具优势的海洋、热带农业、休闲旅游业、生态游等热门主题经营好,坚持十年二十年不动摇,坚持高水平办会原则,将其中1-2个展会办成国内领先的展会,带动海口商务会展业的快速发展。

提高会展项目国际化程度。以会议项目带动展览业发展,提高海口商务会展的办展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结合国际知名会展向海外拓展的趋势,充分利用国内展览和国际展览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移植或引入部分符合海口经济发展的国内外消费型品牌展会定点举办,并将国外先进的办展埋念、运行模式引入海口。鼓励和扶持品牌展览主办方挖掘国际市场,做好国际招展和推广工作,努力拓展客商来源,提高国外客商和国外观众的比例。

三、加强海口商务会展旅游产品的推广和营销

在海口市政府、海口市旅游及会展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针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强化主题宣传,打造会奖品牌,推出独具海口特色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具体方法有:

政府牵头,组织整体促销。加强国内外市场推介,充分利用“先卖城市,再办会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提高海口商务会展城市的知名度,由会展局牵头,企业自愿参加,与城市的营销具体结合起来,资金上政府财政承担绝大部分,参加的企业缴纳一部分。

开展事件营销。依托现有的条件,充分发挥“博鳌论坛”效应,通过论坛活动的举办及其他一系列节庆活动的宣传海口,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借鉴香港、新加坡以及上海经验,建立“会议大使”制度。政府层面积极开展同其他国家、城市旅游局(委)、会议局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利用政府平台,推广海口作为现代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形象。

四、加强区域合作与国际合作

当前我国展馆重复建设严重,商务会展规模小,全国各大中心城市都提出了创建会展旅游城市战略,因而竞争十分激烈。为更好的提高办会效益和质量,形成规模效应,海口应加强与周边城市进行区域合作,结合成战略伙伴,在区域的共同发展中实现商务会展旅游的共同发展。

加强海口与珠三角区域城市、港澳台的合作。立足并办好现有泛珠地区的商务会展,主动对接港澳台举办的国际商务会议,以琼台合作为契机,推动区域互动发展。要定期召开行业联系会议、举办合作论坛,吸引港澳台企业来海口合作办展,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相互补充的商务会展市场机构。

发展经济的建议例3

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在能源短缺北京下寻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后京都谈判艰难上路,一个涵盖国际政治、经济、技术、法律、环境等各方面的国际气候制度已经形成并处于不断演化的进程之中。国际气候谈判已不只是单纯的环境事务,而是涉及未来各国争取发展空间和选择发展道路的问题,关乎各国重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我国是个易受气候变化影响且能源紧张的发展中国家,国内正经历着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国际上面临着后京都时代的外部压力,同时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压力,低碳经济必然是中国未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选择。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压力

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而言,紧迫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我们可能会面对一个所谓“锁定效应”问题,低碳经济已经是未来轨迹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低碳经济可能会带来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变化,我们不能违背时代大趋势,而要跟上时代的变化,走低碳经济道路。这对国家、地区和全球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们正处于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转型时期,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一)工业GDP比重大幅增长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工业占GDP的比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重化工产业化特征非常明显。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并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然而,快速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等特征。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不仅仅在于排污总量的增加、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和资源供需矛盾的严峻,已经危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我国面临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艰巨发展任务,未来的发展必将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而且会越来越大。

(二)我国资源短缺

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已传递了一个明显的信号:资源供给已经远不能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需要,资源压力迅速增大。我国对钢铁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和日本的需求总和,对铜、镍、锌、铁矿砂和水泥的需求也都超过美国。在未来15年,中国将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是资源消费的高峰,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水资源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人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量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约1/10、1/20和3/5。与占世界21%的人口比例相比,我国已发现的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是相当贫乏的。因此,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将会把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推上新的高峰,我国与世界主要资源进口国的利益摩擦将会不断增多。

(三)气候变化

1990年至2003年的13年间,中国的GDP增长约占世界的10%,而同期能源消费增长却占世界的27%,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占世界的34%。中国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净增长趋势说明中国有必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与此同时,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在未来20―50年,我国必须要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进行平衡,选择低碳发展的道路。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目前,欧美国家正掀起一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意在占领新时期产业制高点,为自身经济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借鉴世界各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所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鉴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建议全国人大环资委和全国政协人资环委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共同推动我国早日加入世界低碳经济转型国家行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我国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问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

(二)政策手段

积极运用政策手段,为低碳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被认为是富有经济效率的政策手段。研究表明,近期在中国征收低税率碳税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大,但对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用明显。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国家有关综合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应密切协作,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

(三)先行示范,再逐步推广

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建议责成有关部门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行业先行试点,选择作为我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能源基地,选定典型城市进行试验试点,寻求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发展经济的建议例4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7002

1引言

林下经济是我国林业经济领域的一种新的发展形式。它是在不影响林木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合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来对养殖业等产业进行发展的一种经济形式。由于这种经济模式并没有对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因而这一模式的应用,对林地生物的多样性的实现,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发展,林下经济模式的推广,可以被看作是对林业经济进行优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2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

2.1发展林下经济的客观条件

在对林下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地区在竹林中发展竹荪种植,在板栗林中开展栗树菇种植的做法,就是对林下经济进行发展的表现。从客观条件因素来看,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主要与自然条件和国家政策两大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从国家绿化委员会公布的2015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数据来看,我国的森林面积已经达到了2.08亿hm2,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21.63%[1]。通过将这一数据与之前国家在森林普查工作中所获得的数据相比,可以发现,我国的国土森林覆盖区域面积表现出了增长的趋势。这种增长趋势的出现,为国家林下经济,提供大量的发展空间。从国家政策方面的相关因素来看,国家对林业发展的扶持,为林业经济,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对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关注,也让这一经济模式成为了促进农民致富的有效方式。

2.2林下经济的经营模式

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从这些地区发展林下经济的经验来看,它的生产模式主要包括了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这两大生产模式。广西桂林境内一些地区的肉鸡养殖业就是建立在林下经济模式的基础之上的。除此以外,桂林市荔浦县等地构建的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森林观光旅游业,也可以被看作是林下经济的一种特殊化的表现形式。公司模式和以协会、合作社为核心的经营模式,是林下经济的两种主要经营模式[2]。其中,公司化模式主要指的是一种以公司、林下经济养殖基地和农户为核心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应用过程中,企业可以为农户提供种子(原料或动物幼崽)、种植(养殖技术)、防疫技术和产品收购服务。农户利用企业提供的材料进行种植(养殖),由于这种方式可以让农户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模式已经成为了国家林下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合作社模式主要是通过组建担保协会及生产合作社的方式,来发展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户解决发展资金问题。

3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规模化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可供借鉴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较少。在缺乏完善的产业结构的情况下,总体效益不明显和林下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的问题,是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政府层面的问题

从政府在林下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林下经济的引导作用,林下经济的扶持作用和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监管作用,是政府所要承担的主要责任,同时,在这种经济模式的发展过程中,贷款措施不完善、森林保险机制不完善和管理体制缺乏科学性的问题,也会影响到林农、林下经济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3.2企业层面的问题

从前文中的论述来看,以公司、林下经济种植(养殖)基地和农户为核心的经营模式,是林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经营模式。在一些与林下经济有关的企业之中,企业在对利益分配过程中损害农户利益的措施和企I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给林地造成的生态破坏和企业因自身经营问题所引发的资金问题和销售问题,也会给林下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4]。

3.3林农层面的问题

从林农层面的因素来看,农户自身的生产积极性,是事关林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农户个体因素来看,农户土地生产意识较低,是林下经济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从这一问题的产生原因来看,一些山村交通条件较为落后,在与外界联系不畅通的情况下,正常的市场交易并不能对农户家庭收入的提升提供帮助,而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让农户丧失了提升土地生产能力的意识[3]。同时,由于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在劳动力严重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在村中的老年人和儿童并不具备提升土地生产能力。除此以外,对林下经济模式的观望和对林下经济收益预期的担忧,也是影响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4林下经济的发展建议

4.1政府层面的发展对策

从林下经济的自身特点来看,良性化的产业发展格局,是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的重要因素。对林下经济的生产问题和林下经济产品的市场问题的关注,是政府在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对此,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

(1)政府部门需要对林下经济的发展重点进行关注。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对本地区的森林资源现状进行了解,在对本地区的地理环境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林下经济的发展形式,在构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以后,政府部门需要对企业准入制度和产品转入制度进行完善,并通过构建监督检查机制的方式,对林下经济中的生产行为进行规范。在对林下经济的产品服务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构建交易市场,鼓励企业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和构建产品认证机制的方式,对农户和林下经济企业的市场风险应对能力进行提升。

(2)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也需要对与林下经济有关的经济政策进行完善,这就要求政府在日常工作中,要对与之有关的保障措施和金融支持措施进行完善。

(3)林下经济相关政策的透明性的强化,也是政府部门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这一措施的应用,可以让企业和农户对林下经济的政策环境进行充分认识。关于林下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不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鼓励农民回乡就业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从林下经济与我国食品工业之间的联系性来看,可食用性林下经济产品的产品安全问题,也应该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在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林下经济经济产品的产前管理、产中管理和产品上市以后的流通管理工作需要成为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对产品质量监督体系的完善,也是国家在解决林下经济产品的产品安全问题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有效措施。

4.2企业层面的发展对策

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因素已经成为了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自身竞争力和风险应对能力的提升,是企业在参与林下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针对国家对林下经济发展问题所提供的优惠政策。企业应该将林下经济产品的产品质量的提升,看作是事关自身发展的重要问题。对此,企业可以通过积极申请有机食品品牌、绿色食品品牌、国家驰名商标和省级著名商标等措施,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可以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进行合作的方式,为农户提供一些较为先进的林下经济发展技术。针对市场因素给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企业可以通过订单化生产形式的应用,对农户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进行提升。也可以通过对与之有关的信息收集体系、营销策划体系和宣传推广体系进行完善的方式,对自身的林下经济经营战略进行完善。除此以外,一些林下经济产品深加工项目的构建,也可以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方式,促进自身的发展。

4.3林农层面的发展对策

针对小农思想给林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林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深对林下经济的了解。首先,在日常的生活中,农户需要对与林下经济有关的产业政策进行了解,进而通过申请相关保障措施的方式,保证生产活动的进行。例如在对适宜林下经济模式的作物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农户需要将一些适合林地肥力条件、喜欢在阴凉环境中生长的作物进行应用,食用菌、中药材和一些工业原料性农产品的种植,可以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应用。在发展林下养殖业的过程中,农户需要对以草、禽畜、虫、林为主的林下畜牧经济模式的构建方法进行了解。其次,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农户也需要对一些与林下经济有关的新技术进行学习,进而在从事r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生产出货真价实的绿色产品。第三,为了避免林地资源的浪费问题,在需要常年外出的情况下,农户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机制对林地问题进行处理[5]。

5结语

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是这一经济模式的重要支撑,农户是这一模式的投资主体,政府部门发挥的是一种宏观调控的作用。良好的政策环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企业品牌效应之间的综合作用,是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胡佳.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2]张秀宏.浅谈林下参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困难与建议分析[J].现代农业,2015(12):68~69.

[3]刘志炜.浅谈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与建议[J].林业科技情报,2013(1):16~18.

发展经济的建议例5

(二)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大发展的政策体系今后两三年内,争取出台更为完善的系统性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当前,要特别重视完善以下几方面的政策。

1.完善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加快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通过不同类型地区和不同服务行业的试点,总结经验,尽快形成适于普遍推行的统一税制,加快探索完善增值税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非营利组织发展,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新兴服务领域。财政支持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随着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长,并采取以奖代补、投资补助等方式加强对服务企业研发创新的支持;加强产业园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重点服务业园区集聚发展。

2.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创新服务业分类支持方式。开展适应服务业发展特点的金融服务业务和融资方式;加快发展中小银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创业板市场和地方性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鼓励支持建立市场化运作的服务业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引导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服务业。

3.调整水、电、土地等要素供给政策,消除对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差别待遇。优先保障服务业用地,对大城市、特大城市特别是其中心城区利用闲置老工业厂房、传统商业街区和楼宇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以自主开发、土地折价入股合作开发、协议转让、土地租赁等方式开发服务业用地;对于重点地区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业,提供房租或土地租金补贴。

4.把支持服务业发展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协调起来,优先支持创新创业和中小服务企业发展。抓紧落实2011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在减轻税费负担、放松管制、增加融资便利、鼓励研究和创新活动以及鼓励各类网络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信息、市场、供应链管理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对中小服务企业的支持政策。

(三)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引导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社会领域和事业单位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非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以政府采购服务、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方式吸引具有品牌效应和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导产业分工深化和互动融合。通过推进制造业精深加工化和企业主辅业务分离,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内部服务机构独立转型为面向市场的服务企业,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外包,鼓励农业产业化组织、制造企业与生产业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完善服务性中间投入的进项税抵扣办法。加快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配套服务的社会化改革,由内部自我服务向依托社会的市场化服务转型。

发展经济的建议例6

中图分类号 S788;F31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05-02

鲁山县是河南省25个山区林业大县之一,全县有林地面积12.33万hm2。但是林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农民亟待寻找务林增收的生产门路。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调动农民经营林地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林业生态建设,鲁山县从2003年开始对林下经济的各种发展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

1 林下种植食用菌香菇模式研究

1.1 发展现状

2003年,在南沙河的杨树林下部分农户开始种植香菇,起初规模较小,仅有2~3户,每户种植不到100架。随着香菇效益的增加,目前香菇种植地点遍布全县水源比较方便的杨树林下,种植户达到5 000户,种植总规模15万架,年效益近1亿元。

1.2 发展优势

香菇喜七分阳光三分阴凉的环境,栽植4年以上的杨树林地内符合香菇的生长条件,有利于生产出优良的花菇产品;而杨树是喜水肥的树种,天旱时每隔3~5 d就必须对香菇喷浇1次水,在保证香菇生长的同时,有利于杨树的生长。据调查,在种植香菇的杨树林内,杨树生长量普遍大于未种植香菇的林地,其六年生杨树平均年生长胸径较其他林地的杨树粗0.2~0.6 cm。

1.3 不利因素

一是人为活动频繁,树木遭到破坏;二是生活引火及生活垃圾致使树木遭到损伤;三是种植多年的香菇地杂菌较多,树木受到不同程度感染,生长速度变缓,甚至生长衰败。

1.4 发展建议

对全县林下种植香菇的基地合理规划,规范种植户的生产与生活,做好多年种植基地的消毒技术措施,达到林下种植与树木共同发展的目的[1]。

2 林下养殖土鸡的饲养模式研究

2.1 发展现状

2005年,会员办事处为了解决核桃种植户果园杂草问题,在2 666.67 m2果园内放养了300只土鸡。不仅解决了杂草问题,还为果园增添了有机肥,减少了果园虫害的发生,当年果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得以提高,销售土鸡又获得了较高的额外收入。现在全县果园养殖业发展到200余户,年增收达到50万元。

2.2 发展优势

果园养殖减少了养殖基地的建设成本,利用果园的杂草和虫子可以生产高质量的土鸡,既满足消费者需求,又增加果农的收入;果园养殖,可以控制杂草生长,减少虫害发生,同时利用鸡粪来补充有机质和肥料,减少了农药、化肥用量和投工,有利于生产无公害果品[2]。

2.3 不利因素

一是果园养殖必须高部位定干,否则果实成熟时容易遭到损伤;二是养殖的果园对农药的选择性要求较严格,使用不当会造成土鸡中毒;三是使用鸡粪需要特别处理,否则会烧坏树根,影响果树生长;四是规模要适当,过度放养会因食物不足而使树木损坏。

2.4 发展建议

一是要科学规划。对计划养殖的果园,从树种选择、定干整形都要进行周密考虑;二是对放养规模要加以控制,一般放养土鸡不要超过1 200只/hm2;三是果园要采用无公害管理,使用低毒、高效、对鸡无损害的农药;四是对鸡粪要建立发酵池,处理后才可用作果树肥料。

3 林下种植中药材研究

3.1 发展现状

2004年,全县开始在退耕还林地的林下套种中药材,但是成功的较少,效益不高,现在种植面积有限。

3.2 发展优势

合理利用林下种植中药材是增加林农收入的一项主要途径,种植中药材可以减少杂草生长,促进树木生长。

3.3 失败原因

一是选择中药材品种失当。林下套种的中药材应该选择耐阴品种,有的林农仅考虑市场需求,致使品种选择不合理而失败;二是肥水跟不上。在山坡地林下套种中药材,不能浇灌,天气干旱时树木因缺水而落叶,中药材难以生长;三是除草难度较大。林下套种中药材,种植较为密集,除草难度较大,许多地块的杂草比中药材还高;四是服务体系不健全。各家各户分散种植,部分种植户即使种植成功,销售也困难,收入较少;五是种植时中药材离树盘太近,影响了树木和中药材的生长[3]。

3.4 发展建议

一是对全县肥水较好的地块进行统一规划;二是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从品种选择、种植技术、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服务指导。

4 林下经济观光旅游业的研究

4.1 发展现状

鲁山县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和观花、采果旅游业,已取得较大成效。现已形成了以尧山、六羊山、十八朵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业,以林丰庄园、树涛庄园为主的观花采果园,以张庄为中心的葡萄采摘园,以尧山、四棵树为主的农家宾馆等,年创收入在3亿以上。

4.2 发展优势

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林业产值,增加林农收入,投资少,见效快,是鲁山县经济新的增长点。以观光采摘园林丰庄园为例,结束了以往仅卖果的单一果园经营模式,桃花盛开时,吸引来自郑州、平顶山等地的众多旅游者,仅门票年收入就达到30万元;会议接待、食宿等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果实成熟季节,旅游者自己采摘购买,在减少了销售环节投入的同时,果实销售价格比市场价高1~2元/kg,多收入20万元以上。

4.3 发展不足

一是发展与保护没有同步进行,对林业资源的索取偏多,投入偏少。以尧山风景区为例,尧山风景区利用的伏牛山鲁山自然保护区的林业资源,年创收入可以达到1.5亿元,但对林业保护的投入几乎没有,对林业不加保护的过度利用将会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破坏;二是林业生态旅游业没有进行规范化实施,常造成胡乱开发,既浪费林业资源,甚至使林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更难形成统一品牌;三是观光采摘园建设服务不完善。虽然鲁山县观光采摘园的数量较多,但是一般服务较单一,难以形成集观光、采果、食宿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四是以观花、采果为一体的果园栽种树种、品种单一,开花和采果时间较短,难以长时间招引游客[4]。

4.4 发展建议

一是对林业的旅游利用要有长远规划,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建设林业资源投入的新机制,增加对林业资源的投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林业资源进行规范统一,避免四面开发;二是对观光采摘为主的果园,应先做好施工设计,做好树种、品种合理搭配,做到长期有花,果实采摘连续长久;完善服务基础建设,提高服务功能,力争向游客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林下旅游业的效益。

5 参考文献

[1] 张林科.陇县发展林下经济存在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9):147-148.

发展经济的建议例7

中国是个具有八亿多农民的人口大国,虽然近些年中国在向工业化国家发展,但是农业与农民是则是中国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平均水平是否能够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基本水平。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围绕优化市场环境、搞好服务指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快科技创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建议

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同样是一个牵扯面广泛的庞大工程。这方面的发展之所以难以取得重大突破,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政策更多的是依靠农民来实现。1979年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但是这是在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实现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依托农民来实现具有现实可行性。当前新农村经济建设要实现产业化,主要依靠农民群众显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产业化经营都是依托企业运作方式来实现的,需要的是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能力。但是广大的农村,缺乏的恰恰是这种精神和能力。因此吸引广大企业家加入到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去,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才干,领导和组织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才有望快速繁荣农村经济,以比较高的效率实现农村经济建设的目标。

2.实现农民生活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理念一个突出的内容是建设和谐新农村,强调农民生活质量的综合改进。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根本当然是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生活质量改进不仅仅是收入的提高,还有文化、教育、居住环境等关切生活质量因素的全面提升。中国城乡的巨大差别主要体现在生活环境的基础性差异,这个差异是历史的形成的。如果仍然按照现有格局发展下去,缩短这个差距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在较短的时期消除长期形成的城乡差异?

我的建议是,逐步将农村人员迁移到城市周边,将农村的宅基地退出来,然后将农村土地进行连片经营。这样,农民逐步变成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改善。土地连片经营,方便进行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居住城市的农民不仅享有以土地使用权投资农业企业以获得投资收益的权利,同时享有参加农业企业工作的权利。这样一来,可谓一举多得:宅基地的退出使农业土地面积扩大,同时便利农户小块土地的集中;农民向城市周边聚集,可以利用城市自然的辐射能力以较低成本改善农民的居住与生活环境;较好的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3.立足“品牌”战略,发展农业经济

3.1以农产品特性为基础,找准战略定位

任何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总是和其过去的历史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人文精神等都会作为遗传因子影响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活动方式。农业产业可以充分汲取当地的历史文化养分,利用所在这种历史形成的优势,通过文化积淀塑造品牌,形成具有一方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产品,从而获得市场和顾客的青睐。

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融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者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信赖的东西。农业产业品牌要根据农产品特性、消费者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塑造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如一提到蔬菜,消费者自然就会提到这个品牌的其他属性,如品种、价格、质量、安全、营养等[2]。

3.2建立品牌声誉信任实施机制

现代社会中声誉信任的取得非常重要,品牌声誉靠质量,必须以农产品质量为根基,品牌才有竞争力。应通过优质产品、诚信交易,将维护品牌形象形成自觉意识,并通过质量追溯系统,深化顾客与农业品牌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持久信任度,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建立农民广泛参与的各种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品质量、巩固品牌形象。当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民组织的声誉相关,而声誉又取决于他所提品的质量时,农民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参与组织合作,并可通过农民组织形式来约束农民的生产行为,减少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提高农产品质量。如“公司+农场(基地)+农业工人”的生产模式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模式,让农民进入农场(基地),通过企业化的经营、管理,以农业工人的身份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民职业化。这种模式是建立品牌声誉制度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促进农业向市场化、集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

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其决定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4]。

5.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转换机制、调整结构,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农业知识、技术转化的新体制,成立以“县为中心、乡为骨干、村为基础、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二次开发及转化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农业部门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研究市场营销等,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 [科]

【参考文献】

[1]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2007)[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发展经济的建议例8

气候变暖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这种自然现象使整个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失衡,并且严重危害到了人类的生存问题。而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人们的生产开发和焚烧(煤矿资源、石油资源等),或者大量的砍伐、植被和森林并将其点燃焚烧,这些都会导致二氧化碳大量的增加,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因此发展低碳的生活和经济是当代主要的任务,这样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持续发展。

一、安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现状

作为长江三角洲的城市群的构成之一,安徽省已经进入了世界级的城市群队伍当中,这也就意味着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安徽省的经济产业非常的丰富,包含了机械、汽车、电子、农产品、化工等各项产业和各个领域,在这些产业发展的同时,安徽省在环境污染和资源开发利用的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矛盾激化,实现发展低碳经济是安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安徽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发展意识薄弱,低碳产业不健全。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该是每个政府和社会都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很多城市的执法行政单位都意识不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缺乏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这样就会导致这个城市针对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意识的缺乏,缺少对“高碳”产业的控制,各个领域的生产和使用中都进行高开发、高利用,没有引进和利用低碳能源的意识,导致整个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

(二)市场经济需求过大,导致低碳经济发展缓慢。安徽省的产业结构非常广泛,针对于低碳的经济发展问题来说,控制难度非常大,节能减排和高污染的比重严重失调,影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实现。安徽省经济在不断壮大和发展,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加,这也就促进了市场经济的需求,比如房地产的开发越来越多,在建筑的过程中,几乎都是高耗能的,而对于汽车领域来说,实现低能低碳就变得更加艰难,人们对于汽车的需求日益增强,汽车的尾气排放难以控制,虽然政府能够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但是相关的措施和力度不够,难以具体实施,这就导致在经济需求过大的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非常缓慢。

(三)环保能源的使用量小。对于目前的安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很多人的节能减排意识还很薄弱,对于使用环保能源还没有充分的认识,仅仅是在人们生活中,有少量使用太阳能的家用电器,但是在产业开发中还没有大力的投入环保节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产业丰富的安徽省来说,引进和开发环保能源的设备是值得研究的。

三、安徽省实现低碳经济的建议和对策

(一)增强低碳环保的意识,大力宣传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相关的政府和单位应该将低能减排的低碳环保意识充分的重视起来,并应该大力的进行低碳意识的宣传,可以在城市中各个地方的广告牌上张贴相关的低碳标语,将低碳的理念传达给每个人,让每个人都能意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只有人人都能意识到低碳环保的重要性,才能初步实现发展低碳经济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制定符合安徽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在发展低碳经济前,相关部门单位应该制定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确定好符合安徽经济现状的战略措施,针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问题,制定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将国家制定的相关节能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强管理,根据制定的目标和战略措施进行合理的规范,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好准备。

(三)发展使用环保、低碳能源。相关政府和执政单位应该大力支持低碳和环保能源的开发和建设,鼓励相关的技术单位开发出新能源,特别是有关生产设备的新能源的开发,研究出节能、节水、节油等高效节能的工程设备,并鼓励城市中人们使用节能环保的电器(比如太阳能的热水器)等,让环保、节能、低碳从每个人的生活做起,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的产出量,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高质量的环境,并且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还能促进经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平衡发展。

(四)优化产业发展的结构,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保障。对于产业丰富的安徽省来说,影响着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有很多,这就需要相关单位进行宏观调控,优化各个产业的结构,实现节能。比如针对热力单位燃煤问题,就应该开发出过滤和净化设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针对以焚烧发电的企业,鼓励开发和使用节能设备或措施,比如利用风能、沼气等进行开发和利用;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的问题,可以鼓励广大人民换坐公交、地铁、自行车等,大力投入氢能或者其他节能汽车的开发和使用,对于那些高耗能和污染严重的汽车进行取替,尽量减少汽车的废气排放量;针对不断开发和兴起的建筑业,鼓励相关建筑单位投入节能的资源(使用材料或者技术),给与应用节能资源的单位表彰或其他奖励,提高节能环保资源能源的使用和投入量。

结束语:发展低碳经济不但是安徽省的重要工作目标,也是我们全国甚至是全球应该共同努力的目标,只有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下,加强对环保和低碳的认识,将低碳环保、节能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大力宣传给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当中,让更多的人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开发出节能的设备器材,并投入到生产和使用中,彻底实现城市中的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祺.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5(6):35-57.

[2]周颖杰.区域低碳发展差异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创新科技,2015,09(7):24-26.

[3]董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3(6):41-43.

发展经济的建议例9

中国共产党十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不仅意味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间味着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直接反应环境污染问题的雾霾天气,让普通民众直接感受到了在享受经济快速度发展带来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也突显了我们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要实现十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必须持续健康地发展,而发展低碳经济是唯一的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三低三高为特点,即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低二氧化碳排放以及高能源效率、高经济效率和高经济效益。低碳经济通过构建能源的高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为手段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在确保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低碳经济首先要求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实现经济发展,保证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提高。其次,低碳经济要求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上述内涵来看,低碳经济的理念从根本上满足了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存的要求。低碳经济将促进世界各国进行以新能源、新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促进各国企业在新的经济标准下重新洗牌,同时会创造出一个基于能源量和低碳企业的新型金融市场,对以美元和传统企业为基础的金融市场提出挑战,并逐渐替代。因此低碳经济中蕴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巨大的发展机遇,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契机,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的推方最终将改现有的世界经济竞争格局。

二、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接受低碳经济概念并采取了诸多措施,不仅将低碳经济作为应对生态环境变化和能源危机的一种途径,更是将它作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从而占领经济发展至高点的重大机遇。

1.日本的政府主导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日本早在2008年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并制定和完善了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确立了确立了政府主导、技术先行、制度保障、行为落实为核心的日本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2008年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低碳社会是日本发展的目标”,将以减少碳排放为着手点,大力发展低碳科技、进行制度变革和创新、改变传统的高碳生活方式,最终将日本建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别于传统工业社会的低碳社会,这就是著名的“福田蓝图”。 “福田蓝图”提出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等机构在2008年9月了《日本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为“福田蓝图”的目标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并提出了12项具体行动方案。2009 年,日本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绿色经济”。在该草案中提出了刺激经济和实现低碳社会的中长期方针,还提出了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和征收环境税等具体措施。

日本政府为实现低碳社会的目标,加大了政策导向性投资的力度。在2009日本的经济刺激计划投资中就包括了以低碳革命为核心内容的投资未来计划,规模约为160亿美元。其目标是通过这些投资,实现未来在利用以太阳能为核心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上达到全球最高水平;进行低碳交通创新和变革,率先全面推广低碳绿色能源汽车,开创全球最新模式的物流运输行业;最终将日本缔造成为新型资源大国,引领全球低碳发展模式的潮流。

2.欧盟的经济复苏与转型相结合的低碳经济战略。欧盟在2007的首脑会议上确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并通过顶层设计的政策调控和基础层面的市场机制,实现从高碳工业经济转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体现出较高的整体发展水平。

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盟把促进经济复苏的短期措施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结合起来。欧盟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清洁能源消耗比例和石化能源消费量分别比1990年减少20%,并为此制定了具有强制性和具体实施措施与计划的“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在2008年的峰会上成功获得通过,并加大了政策性投资力度。至2013年,欧盟在低碳经济建设方面已经进行了约1050 亿欧元的投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创造了很多新的就业机会,这些都强有力的地推动了欧盟经济继续向高能效、低排放、可持续的低碳方向转型,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未来技术和整个经济的竞争优势。

3.美国低碳经济的后起之路。美国一直以来对低碳经济态度并不积极,在奥巴马总统上台以后情况发生改变,积极投身于低碳经济的建设。

2009 年,奥巴马积极参加了哥本哈根会议,并在国内宣布全面废除布什政府消极的气候政策,颁布了以开发新能源为核心内容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计划投资近8000亿美元对经济进行刺激。其中涉及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节约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使低碳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刺激计划中的重要部分。美国实行的低碳经济政策把经济复苏的短期目标与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新模式相结合,以图重振美国实体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继续保持竞争优势。

为发展低碳经济,美国积极推动立法,构建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框架,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发展清洁能源,以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2009 年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明确规定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实行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排放权交易制度,确定清洁能源发展目标。同时美国政府提出了1900 亿美元的投资计划,进行低碳经济发展和建设的相关应用技术和基础科学研发。

三、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主要发达国家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加紧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筑世界新一轮产业和技术竞争新格局的时候,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必须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改善。为了构建设这样一种和协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模式,唯一的选择就是发展低碳经济。

1.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强化制度变革与创新。如果说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是引路的明灯,那么制度变革与创新则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在技术与理念都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的现状下,首先我们应结合十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学习借鉴先行的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深入研究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点燃我国社会经济向低碳经济方向转型和发展的引路灯。

在微观层面应积极进行制度变革与他新,构建适当低碳经济政策体系和培育友好的市场环境,探寻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应该进行低碳经济示范试点,建立和加强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试行在试点区域和行业内开展碳排放交易。 比如,可以在制造业集中和高碳排放集中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山角洲区进行碳排放交易体系试点,先从区域入手探索碳交易,积累经验,待成熟后可全面铺开。在局部和行业试点的碳排放交易阶段,初期可选择能源、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等行业。

2.完善市场机制,激励企业进行低碳经营和技术创新。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必须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应积极探索碳税和碳交易等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在产业政策、金融、环境、科技等方面进行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创建碳交易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包括交易平台、清算结算制度以及相关的市场监管体系。

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应对市场的微观基础进行政策引导与激励。政府应以运用市场机通过产业规划、财税政策、融资政策等充分引导微观主体,积极参与低碳产业、研发低碳产品、进行技术创,从而提高我国微观主体的竞争力,进而在未来全球的低碳模式经济中取得竞争优势。

3.积极参与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进行低碳技术交流合作。科学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低碳技术发展上,不能固步自封,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强调自主创新,同时也认识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以更短的时间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差距。通过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生物固碳技术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关键技术的交流合作,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共同构筑全球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合作平台,形成互利共赢、技术共享、资源集成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艳君.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国际经济合作.2010.02.

[2]冯之浚,周荣.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第20卷第4期

[3]沙之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节能减排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10月

[4]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02第23卷1期

[5]罗超.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和政策措施(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2.11

发展经济的建议例10

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言的,它主要包括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

1.生产力的非均衡增长。正如学者王克忠所说“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是因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所决定的。这中主流解说,在今天仍然有着一定的意义”。中国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甚至不同产业等之间的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中国需要非公有制经济去带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打破过度依靠政府的局面,充分利用地方的特色,发展经济并提高经济的效率。

2.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必然会要求非公有制经济的贡献自己的能力。这是因为在提倡以市场机制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机制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不同的利益主体,这些不同的利益主体会以自己拥有的经济资源进行投资,并占据一定的市场比例。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域能更好的使市场机制按照市场规律发挥作用。

3. 社会分工的发展要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分工和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前提。也就是说,没有分工和私有制就没有市场经济,分工和私有制是市场经济根据。例如,工业以分工为基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能更好的带动分工的发展,进而促进工业化、现代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4. 从宏观层面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就是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而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以分工及其非公有制经济为重要力量的,所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就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现阶段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

1.政府要保护、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政府要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一些地方政府看重国有大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增加地方收入的作用,把规模较小、发展不完善的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企业看做配角,在政策上、经济上缺少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转变观念,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束缚,放开手脚,大力支持和引导非公制经济的引导。

(2)完善市场环境。首先,要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公平竞争。其次,如经济学者李明章说强调的,我们应该进行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坚决将不符合政企、政事、政资分开原则,妨碍市场开发和公平竞争以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审批予以取缔;实现行政审批的法制化、公开化、合理化、科学化。再次,要完善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一种私有制的经济,在国内并没有完善的法律保护其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能打消民营经济人士的顾虑,使得其财产、正当权益能够得到有效地维护。

(3)政府加快职能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键,政府应该转向宏观调控,加强公共管理和服务。首先,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企业养老和使用保险制度,强化社会服务,减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负担。其次,实现政府组织机构服务信息的市场化,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再次,推进金融制度改革和创新,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需要政府督促金融机构降低壁垒。同时应该放宽要求,准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市场,允许那些有实力、符合标准的民营企业开办金融机构。

2.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建议

(1)进行正确的产业定位。作为创业者确定投资方向,首先就是要选择一个合理的产业进行投资。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过“很多小企业一开始就注定了自己失败的命运”,这说明了企业进行产业定位的合理与否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中小非公有制企业而言更是如此。首先,在发展初期可以选择一些最佳规模比较小、进入壁垒小的产业。其次可以进行新兴产业的投资,这类产业市场需求以及发展前景不确定,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是能使得这些非公有制企业探索和开拓市场。

(2)做强企业实力。非公有制经济要想长久发展关键还是要依靠自身实力的增长。非公有制企业可以通过专业化战略、核心技术战略等战略的选择来提高自身的实力。同时,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调查发现:最成功的企业组织是“学习型组织”,企业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发展经济的建议例11

1.村级班子建设滞后。一是村级组织建设重视不够。有不少乡镇重视经济工作,但对基层 班子建设往往重视不够,不够注重后备力量的培养与发展;干部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的 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村级组织作用的发挥。二是村级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制度不够健全。现在农村存在靠家族、帮派势力当选村干部的现象,而懂经济的优秀人才难以进入到村级 班子 ,主要是因为村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上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三是村干部的工作合力不强。有的村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还不能及时足额兑现误工报酬和固定补贴。另一方面是部分 村两委班子关系不协调,造成了工作上的不合拍,难以发挥村班子应有的作用,村干部在发展村级经济上缺乏应有作为。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土地面临法律困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对土地需求越来越大,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急剧减少,存量土地及其厂房、商铺租金等土地非农收益成了社区集体的主要收入来源,经营土地成为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宪法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作为下位法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只有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情况下,经依法批准才可以使用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对民间私人资本推动的农村工业化,引起的对集体非农建设用地需求扩张估计不足;没有为私人创办企业留下合理的用地空间。自发、私下的农村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带来较大冲击,并且由于村民集体出租非农建设用地不受法律保护,如发生争议,集体就要遭受损失。

3.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一是尽管有些村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上作了一些改进和完善,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触动,这种模糊的制度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导致村民对村集体资产的好坏不关心;二是管理难度加大,不同程度出现集体资产流失现象,使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丧失了信心。由于集体经济在体制上存在先天不足,导致集体资产流失比较严重,同时村干部领导水平低下,思想作风不正,素质不高,管理不善等原因挫伤了干部群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三是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而且往往只负责核算,不履行监督职能,村干部的行为失去了监督。

4.集体资产产权不明晰且管理体制不顺畅

农村集体资产形成时间长,构成复杂,目前多数没有进行确权登记,产权不明,容易造成资产流失。加之目前集体资产的经营和管理主要还是村两委成员,多数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经营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制约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个别得益于地缘经济优势,靠土地征用积累较大集体资产的村,没有及时进行量化固化,集体资产名义上“人人有份”,实际上掌握在个别或少数人手里,有的出现决策失误,有的资产流失,审计中发现多起违规问题。

二、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1.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一是以党校、成校、农函大等阵地,采取脱产、函授、短训班等形式,对农村干部加强轮训,提高村干部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二是加强村支书队伍建设,把素质好、能力强、头脑活、有号召力的党员请进来担任党支部书记。三是逐步提高与完善村干部的报酬和激励机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2.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一是成立村集体财务管理中心,完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办法,强化乡政府对村级集体财务监督管理的职能;二是坚持按村级典章办事,增强村干部调配使用集体资金的约束力;三是规范和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切实加强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实行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充分发挥专职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