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经济发展思想

经济发展思想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1 09:19:10

经济发展思想

经济发展思想例1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 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  

 

二、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    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经济发展思想例2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经济发展思想例3

在旧中国,人民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民不聊生。光绪三年(公元1876--1877年)史称(丁戌奇荒)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饥荒中,饥饿至极的灾民往往吃的树皮、野草、观音土以至吃人。民国九年(公元1917--1920年)黄河流域发生大旱灾,人们也开始向山西、陕西逃荒,饿死人无数……。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历了数次大的自然灾害,但在灾害面前,在党和政府、军队的帮助下,倾全国之力,让灾区人民得到了精心的救助与帮助,无论是在灾前的预防、灾中的反应、灾后的重建等方面,无不显示了政府强大的力量。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党的领导核心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体现,也是他们正确的抗灾战略的成就。

2、新中国对抗灾应急的战略思想

(1)兴修水利设施

新中国以后,三年自然灾害对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灾害,但是国家井然有序,人民团结一致地对抗灾害。随着我们经济发展的提高,现在很多旱灾也非常严重,但已经不会影响到人民生命安全。从历史来看,得益于同志领导的新中国时代的“兴修水利重新安排祖国河山”等的历史性功劳。解放初到三年自然灾害前,全国性的水利建设就到了高潮。三年自然灾害后,水利工程的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可见当时以为首的一代领导人对水利建设的重视。一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享受这种成果。

(2)团结拼搏的精神财富

1959年全国出现严重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4463万公顷。1960年,除外发生了百年少有的特大灾害,受灾面积达6546万公顷,成灾面积2498万公顷。1961年,受灾面积6175万公顷。有学者指出:三年自然灾害的发生建有天灾也有人祸。龚启圣在《近年来之1958—61年中国起因研究的综述》一文中将近来西方学者(包括旅美中国学者)的结论归纳为三种:“过量的粮食征购”;公社化、退出权和生产滑坡:公共食堂和非理性消费。这里我们不去评价这些学者对于当时中国国情到底了解多少,我们看到的是在这样的大的灾害面前,全国人民表现出来的团结一心抗灾害的精神面貌,这是让历史与其它国家难以比拟的。

(3)坚持走群众路线

要战胜突发自然灾害,也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群众观点是思想的主要方面,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定地相信群众,紧紧地依靠群众,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中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精神。在唐山地震中、在三年自然灾害中,靠对人民群众力量的发挥,赢得了一个个胜利。

(4)人民军队为人民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军队是职业性的,不能随便调动参与救灾活动,而在我们国家,人民军队在抗灾运动中始终走在危险的前头,始终牺牲自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正是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引导下的真正的人民军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样的灾害面前,中国顶住了苏修压迫,扛过自然灾害!靠的是思想的正确领导,塑造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在同严重的经济困难作斗争,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没有怨气,从不泄气,咬紧牙关,勒紧腰带,忍饥耐寒。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中国人民的血气、骨气、志气和勇气,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共产党的光荣!

3、抗灾思想与精神对今天的影响

灾害面前全国的一盘棋思想。总书记在秦皇岛港煤码头视察时说“希望同志们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做好货源衔接,加强设备维护管理,提高电煤装卸效率,尤其要优先抢运告急电厂用煤,为保障电力正常供应作出更大贡献”,全国一盘棋正在时代所大力倡导的精神,也是思想组成的一部分。总理在河北考察农业和春耕生产时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的粮食储备是充裕的。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这是最先倡导的。主持会议强调“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共同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里面同样包含着的思想。说“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身先士卒,带领广大群众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这句话整个就是思想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运用。思想发端于多灾多难的祖国,同样也会在多灾多难的祖国获得最大的认同,他的思想体现在民族危机到来时所散发出来的伟大凝聚力和感召力,就具有这样伟大的力量,在任何时候都能将整个民族迅速的凝聚起来战胜困难。

二.以为首的党中央抗灾战略思想

1、党的二、三代领导思想对抗灾行动产生的积极影响

党的二、三代领导集体领导的中国改革开放时代,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期,改革发展的任务异常繁重。这个时代是理论创新的时代,也是为新社会发展打基础的时代。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思想上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主要对改革开放以后面临的一些思想观念问题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革。这些思想上的清洗与嬗变,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提出来的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得人民把追求更加富裕、更加幸福的生活最为重要的目标。在邓小平思想的领导下,我们对国家抗击灾害的预防制度逐步开始得到建立,在经济的发展推动下,我们对抗灾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对抗灾的物资进行了充分的预备,制定了一些预防应急的体制,这些行动极大地提高了我们预防灾害,抗击灾害以及灾后重建的能力,保证了国家与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以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进一步团结了人民的力量,进一步把人民的利益放到更高的位置上,进一步改进了党的领导,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与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在处理各种危机事件中锻炼了党也考验了党。通过三个代表的学习,党员干部的素质得到了提高,这对于在抗灾过程中的指挥与带头作用的发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抗灾战略思想与成果

(1)科学发展的思想对抗灾战略的影响

在构建和谐社会,倡导科学发展观的新的理念下,以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新时期发展的特点,改变了过去只注重GDP发展的错误,提出了贯彻以人为本、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执政理念,进一步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幸福安康放在第一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抗灾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科学指挥调度;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持信息公开原则,掌握新闻主动权;坚持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依靠党的组织优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对武装力量的绝对领导,紧紧依靠人民武装力量;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增强忧患意识,完善应急管理体系。这些科学发展的举措对于新时期抗灾工作发挥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我们近年来抗灾胜利的法宝。

(2)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抗灾斗争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应对了非典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战胜了我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地震以及南方旱灾等等突发自然灾害,不仅经受了严重的考验,而且积累了处理突发自然灾害的宝贵经验。首先,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时,党中央把以人为本作为应对自然灾害的首要原则。无论是面对非典疫情的严重威胁,还是在抗击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害中,党中央都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就明确提出:“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救人是重中之重,要全力以赴抓紧时间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作百倍的努力。”其次,科学的领导。新一代中央领导注重对抗灾工作的科学机制的建设,使得抗灾更加高效、科学。对突发自然灾害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确保应对处置工作有序、有力、有效进行。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主持召开多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抗灾救灾中的工作进行决策部署。而且对事关全局的关键环节高度重视,甚至亲自过问、督促鼓劲,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中,亲往山西大同视察煤炭生产和运输企业,指导企业抓紧加快生产和调运煤炭。

经济发展思想例4

普京在出任代总统前夕,就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阐明了他对俄经济现状的看法和对未来发展的基本构想。此后,他以该文的思想为基础,不断对俄经济发展做出更加深刻而全面的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经济思想。概括来看,普京的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赶超”特色,具体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国际经济发展状况为参照,强调速度的至关重要性。普京充分认识到,俄经济已“落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愈拉愈大的趋势;为缩小差距,跟上世界步伐,跨入“文明”和“发达”国家行列,俄必须以高速甚至超高速发展经济;因此在俄改革和发展战略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速度问题。按他的估计,俄经济在6-7%的增长速度下,还需要5年才能使生产规模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而要达到今日英国、法国的水平,未来15年要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要赶上今日西班牙和葡萄牙,未来同期也必需保持8%的增速。(注: Путин В.В.“Россия на пороге нового тысячилетия”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30/12/1999.c.1.)因此,他把增速问题上升到“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甚至是“思想”、“精神”和“道德问题”,是检验俄政府经济工作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注: Там же.)在2002年《国情咨文》中,他就对政府预测今后几年俄经济增长仅为3.5%至4.6%提出严厉批评,认为这是政府“不指望更高增长速度”的表现,“低估了俄罗斯的能力”,并进而指出,为了使俄罗斯人过上“富裕生活”,使俄保持国际社会“举足轻重和名副其实的成员资格”,以及作为“强有力的竞争者”,俄“经济应当更快速地发展”,否则“永远都赢不了”,“在世界经济中的能力将大大缩水”。(注:Путин В.В.“Послание презинтега”.Известня. 19,04,2002.c.1.)

其次,充分发挥能源和军工两大优势,壮大新型产业。能源和军工是俄国民经济两大支柱,也是政府预算和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2001年,能源和军工分别创汇500亿和44亿美元。近年来俄一些人主张减少资源出口,避免成为发达国家“资源附属国”;减少武器出口,以避免得罪西方和将来对俄自身安全构成威胁。但普京力主继续“发挥两大优势”,找到符合俄“资源、当前市场分布和联系形式的方式”,使“俄巨大潜力为己所用”。(注:Там же.)普京的策略是用能源拉住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用军售保住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市场,以增强俄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保障财政预算,换回发展知识和信息等新型产业所需的投资,力争使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由目前不到世界市场的1%,提高到2015年左右的5%以上。

再次,建立健全国家调控体系。针对上世纪90年代俄经济自由派忽视甚至回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普京强调,俄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权力体系,而且还要建立对经济“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但这“并不是说要重新实行命令式的计划和管理体系”,也不是仅限于“制定游戏规则并监督规则执行”,而是要比一般意义上的国家调控“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要让国家政权体系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力量的有效“协调员”,使它们的利益保持平衡。当然,普京也并非轻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在他看来,没有发育成熟的各类市场,俄经济就永远不可能迈入先进国家行列。(注:Путин В.В.“Послание презинтета”.Известия.19,04,2002.c.1.)

最后,加快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步伐,以促进俄经济改革和结构改造,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普京认为,俄是否融入世界经济空间的问题“已经没有选择余地”,俄已经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俄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国际经济形势带来的好处”。在他看来,过去十年改革使俄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明显加深,但由于经济体制长期与国际未接轨,以及过去俄政治经济的混乱局面,俄经济对外资缺乏吸引力;又因俄没有“市场经济国家”的名份,从而饱受西方贸易歧视却难以有效反击。(注:Там же.)为彻底改变被动局面,普京一方面利用“9·11”后的新形势加大对西方外交力度,致使欧美在2002年5月和6月先后宣布承认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并承诺尽快取消对俄的一切不合理限制;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加速加入WTO的谈判,尽管目前80%以上的俄企业不太赞成加入WTO,但普京在加强与企业沟通的同时,要求政府争取在2003年底前领到“入门券”,以其推动俄经济尽快按国际规范运作,在竞争中提高素质。

二、俄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系统的经济思想形成之后,如何落实无疑成为一大关键。鉴于20世纪90年代俄经济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为期15-20年或更长期限的远景发展战略”(注:Путин В.В.“Россия на пороге нового тысячелегия”.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c.1.30,12,1999.)这一判断,在普京的积极倡议和大力推动下,俄罗斯于1999年底成立了由现政府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部长格列夫主持的战略研究中心,聘请国内各派著名经济学家和议会及政府有关部门专家,负责着手制定国家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2000年4月该中心制订出《俄联邦2010年前社会经济发展纲要》草案,后经政府反复讨论修改,于6月最后形成作为政府施政纲领的《俄罗斯政府社会经济政策远景基本方针》(注:“俄罗斯政府社会经济政策远景基本方针”,《俄罗斯报》2000年8月5日,第2、3版。)(以下简称《基本方针》)和《2000-2001年政府优先任务》。前者是对俄未来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后者则是对最近一两年具体执行措施的安排。《基本方针》从宏观经济指标、经济结构改革和社会政策等三方面,对俄政府希望在未来十年应达到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进行了总体 设计,并定出了阶段性目标,成为政府各部门制定政策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基本方针》提出,今后十年内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至少为5%,加上卢布在十年内可能会升值50%,因而到2010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增长1.5倍,即由2000年的约2050亿美元增至4570亿美元。年通胀率将由2000年的约20%降至2004年及以后的不超过10%。年外贸出口额由2000年预计的846亿美元,达到2004年的887亿美元和2010年的1042亿美元;同期的进口额则要分别达到459亿美元、707亿美元和95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由2000年底的约191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391亿美元,2010年达524亿美元。十年内居民个人消费将增长1.5倍。到2005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将减少1/3,占人口40%的贫困阶层的收入将比2000年提高一倍,各占10%的最穷和最富居民收入差距不高于14倍。(注:“俄罗斯政府社会经济政策远景基本方针”,《俄罗斯报》2000年8月5日,第2、3版。)

《基本方针》对社会经济领域改革的总体构想是:第一阶段(2001-2003年)将把经济调整、保障所有权和平等竞争作为改革重点,第二阶段(2004-2010年)将进行大规模的经济结构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在经济领域,必须创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保证高水平的经济自由,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其中关键因素是保障所有权和公平的竞争条件;在经营、劳动力和资本流动中清除行政障碍,关闭亏损银行,降低税收,实施负责任的预算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社会领域,改革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有效保护低收入家庭,向其提供社会帮助;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受主要社会福利,提高各种福利和服务的质量;努力使公民能获得更好的社会消费水平,包括舒适的住宅、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以及在中老年时期享有应有的生活水平。在行政领域,确实贯彻明确划分国家各级权力机关的职能与责任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实行地方自治,逐步将国家部分职能转交给地方自治机关;提高立法质量,加强立法机关对所通过的决策应负的责任;改革司法体系及国家其它护法机关;恢复俄联邦执行权力机关体系的可控性和运转效率。

为保证中长期计划落实,以该文件为指导,由政府经济发展与贸易部协调各有关部门,在短时间内制订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部门或行业的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如:“俄罗斯森林工业发展纲要”(2000年5月提出)、“俄罗斯2020年前燃料开采指标”(2000年5月)、“2030年前和2050年前核动力发展战略”(2000年5月)、“2001年至2006年俄联邦电子商务发展目标规划”(2000年6月)、“俄罗斯七年铁路改革计划”(2000年10月)、“俄罗斯能源长期发展战略草案”(2000年11月),“俄罗斯与外国到2010年前的军事技术合作领域国家构想”(2001年6月),“俄罗斯国防综合体2010年前和长远发展规划”(2001年11月),“俄罗斯联邦至2015年人口政策构想”(2001年12月),等等。政府的中长期计划正是通过这些部门或行业规划,被落实到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基本方针》两年来的实施情况看,文件中所规定的指标绝大部分都按期得到落实或超额完成。如根据俄国家统计委员会资料,2001年俄GDP达到9.04万亿卢布,按当年官方平均汇率1美元兑30.14卢布计算,约为2700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650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570亿美元,其中出口达1032亿美元,不仅超过了文件规定2004年887亿美元的目标,而且距该文件所定2010年1047亿美元的指标已相差不远。(注:“Основные сошиалъ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покаэатели по ро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за 1997-2002гг”.Вопросы 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c.49-55.)外汇储备达到380亿美元,与计划中2004年的水平接近。这说明俄政府的中长期计划不仅是务实和稳健的,而且从某些方面看,还有些“保守”。

三、俄罗斯经济前景评估

俄经济正处在1998年危机后的持续增长期,虽然期间有较大起伏,但1999-2001年平均增幅仍达6.6%,累积增长达20%。2001年9月以来,受国际石油和原料价格下降影响,俄经济增速放慢,2002年上半年平均增长3.8%。没有迹象表明俄经济会在今明两年内再度陷入一场危机中,或再次跌入负增长。目前的增长率显然不能达到俄总统的要求,且受多种因素制约,俄未来几年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可能难以达到7%以上,但保持政府中长期计划中提出的2010年前平均增长5%以上的速度仍有希望。具体似可作出如下判断:

(1)2002年将是增幅“下降年”。从俄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以能源和原料为主的出口增加,收入增长,以及由此转换形成的居民收入增加,购买力趋旺是近三年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卢布贬值和进口减少、国内生产形势趋好等也是重要因素。但2002年上述增长因素的潜力正在耗尽,加之随着改革加深,能源和原料等自然垄断部门开始自主定价,原来按国家计划,低价向国内生产企业提供所需能源和原料的体制已被打破,生产企业只能按市场价格购买所需能源和原料,企业生产成本因此提高,严重影响到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经济增长。今年以来俄国内能源价格平均上涨15%,按有关专家测算,要使能源价格真正实现市场化,未来还应再涨15-20%。欧佩克等国际能源组织和能源生产国对俄能源压价出口大为不满,多次以反倾销调查等手段,要求俄必须将能源的国内价格和出口价格基本统一,使之最终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这将对俄能源和其它生产企业造成更大压力。此外,俄企业还普遍面临设备老化,人才紧缺、产品创新能力下降、投资不足等直接影响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问题,这些因素合力“发作”,构成2002年经济增速低迷的态势。今年上半年俄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3.8%,略高于政府计划的3.4-3.6%。工业仅 增3.2%,农业增4%,固定资产仅增1.8%,外贸还下降了1.7%,尤其出口下降6.6%。(注:Макрое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ситуация в России.www.strana.ru.23,09,2002.)经普京批评后,俄政府对今年的增长计划调整为3.9%,这虽与普京的要求和中长期规划确定的目标相差甚远,但经济发展与贸易部长格列夫认为,这已是经济发展的“最大能力”。

(2)2003年是“问题年”。目前俄国内经常提及有关“2003年问题”,主要是指2002年俄经济的多数负面影响不会立即克服,其惯性还会持续,并将继续制约俄经济增长,因而使2003年可能成为“困难年”。具体原因包括:首先,劳动生产率依然不高,难以保障其与劳动工资和消费增长相适应,因而影响经济稳定增长。正如俄总理在国家杜马作国家社会经济形势报告时所承认,俄经济现在的问题是“劳动生产率依然很低,进口商品越来越多,工资增长了,但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注:Касьянов М.М.“Доклал о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м положении”.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эета.15,06,2002,c.2.)。1999-2001年,名义上整个工业领域的平均劳动生产率高于工资增长率,而实际上工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如2001年二者之比实际为8%比5%。为实现社会稳定,俄总统和政府决定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规定从2003年起,包括军人津贴、退休人员和学生的生活补贴以及给贫困家庭的补助都要逐渐指数化,这无疑会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它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未必有直接帮助,但肯定会增加二者之间的差距,从而导致通胀压力加大。其次,经济部门之间的投资不平衡问题难以解决。出口部门特别是能源领域吸纳投资占俄全部投资的2/3,而其它生产部门的投资不增反降。以近两年为例,在工业总投资中,对石油开采就占33%,冶金、天然气和电力分别占13%、11%和10%,而机器制造和轻工业仅占7%和0.5%。这种投资结构的弊病是,一方面能源出口在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吸纳投资多,一旦出口因国际市场变化受阻,经济增长率就会迅速滑坡;另一方面,国家欲扶持的领域很难吸引到投资,因而发展缓慢。其三,技术创新滞后影响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由于整个90年代技术创新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此,虽然近年来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有所上升,但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总量和占GDP的比例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且技术创新投资的近一半主要用于购买设备,用于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资金不到20%。新技术产品在整个工业产品中的比重2001年仅占3.1%,出口产品中新技术产品比例不到1/5,这说明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俄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将处于弱势。其四,正值还债高峰期。债务偿还一直是俄政府面临的难题之一,也严重影响着俄经济发展。据俄财政部长库德林透露,截止到2002年4月1日,俄外债总额为1283亿美元,占俄GDP的48%,政府的目标是在还清今年的约140亿美元后,到年底将这一比例降低到41%的国际认可“安全线”内。据俄政府资料,2003年俄预算总额为770亿美元,而已被列入预算的外债偿还额高达173亿美元,约占1/5。(注:Улъянов Η.“Бюджет-2003”,www.strana.ru2002/08/15)其五,受世界经济继续低迷影响。去年以来,受美国经济下降拖累,西方经济普遍出现不景气,整个世界经济呈现低速增长态势,对能源和原料的需求也相应减少,导致国际市场此类产品价格下降。俄经济中出口占GDP近1/3、出口产品中石油又占1/3,其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和敏感度显而易见。据俄有关专家测算,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每下降1美元,俄经济增长率就相应下降0.4-0.6个百分点,年出口收入减少20-21亿美元,财政税收减少8-9亿美元。(注:Белонсов А.Р.“Уроки посткризисного роста”.вопросы 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г.с.16.)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从2000年的平均每桶26-28美元跌落到2001年的24美元,以及2002年的上半年的平均21美元,俄经济增长率也相应由2000年的8.6%跌至2002年上半年的3.2%,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也相应减少。有迹象表明世界经济的这种低增长可能还要维持1-2年,中国有关专家预测可能要到2005年方能结束,(注:中国社科院《重论动态》课题组:“关于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七种观点”,《新华经济》2002年8月27日,第3页。)这就意味着俄经济也将不可避免地受此影响,预计2003年也只能维持3-4%的增长率。俄副总理兼财长库德林日前表示,2003年对俄经济又是一个转折点,渡过这一年,人们就将增加对俄的信心和投资。(注:Кудрин А.“Доклад о приоритетах социально-з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политики и параметров федеральныхтерриториалъных бюджетов”,www.strana.ru26/08/2002)

(3)2004-2005年可能成为“好转年”。俄政府认为,在渡过2003年的“转折”后,俄经济增长应逐步加速,向着良性、规范、持续增长的目标挺进。近年来为整治俄经济环境,当局参照国际经济体制和发展趋势,已经和正在加快出台一系列法律、条例和规定,经济交流和投资环境将更加宽松。政府近日还向国家杜马提交了《2005年前社会经济发展纲要》,其中对下一阶段经济改革、通胀控制等提出了相应政策和目标。纲要提出,国家将通过落实一系列高效机制和补贴部分贷款利息,优先对社会发展、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国防工业等方面进行投资,将对高技术和生态技术的发展给予支持,将努力确保在资源出口领域内的“重要国际地位”(注:Сергеев М.“Бюджет-2003”.www.strana.ru20/08/2002)。政府还计划在2004年实现“无盈余”预算,以加大对社会和经济的财政投入,同时,要求将通胀率由2002年预期的12-14%降低到2005年的8-10%。计划实施50项促进俄各地区发展的联邦计划,其中包括《远东和后贝加尔2010年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实现通过加速地区发展带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目的。

如果俄争取2003年底前加入WTO的努力成功,这对俄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将起到促进作用。欧美承认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后,也会相应取消部分过去针对俄的歧视政策。世界经济也许能在此期间走出增长“低迷”期,对能源和原料的需求增长,这对能源出口占重要地位的俄经济将是好消息。俄期望2004-2005年间每桶俄石油的国际市场价能保持23美元以上,如此按俄经济发展与贸易部长格列夫的预测,2004年经济增速就能达到5.4%,2005年则可达到5.6%。(注:“Нужен ли рост без развития”.Экономика и Жизнь.16/2002.С.2-3.)

(4)中长期前景基本看好。俄罗斯拥有未来成为经济强国的基本条件,如丰富的资源特别是能源和较大的出口生产规模,强大的军工和机器制造业基础,良好的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日渐稳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等。普京推行全面改革,将 引入“当代世界最科学的管理机制、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俄经济予以尽可能彻底的改造,使它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和释放,从而实现跻身世界经济前列的中长期战略目标。

对俄中长期经济发展前景,俄政府持谨慎乐观态度,所订规划也充分考虑到俄经济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机遇,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稳定性等。俄经济界对中长期发展前景的评估各不相同,但大多接近或赞同政府谨慎乐观的态度。对普京决策有重要影响的俄智囊机构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的专题报告认为,“俄拥有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一切可能条件”,只要实施“全面深入的经济结构改革”,“广泛制定和采用稳定、公开、透明和符合国际规范的‘游戏规则’”,未来10-20年内,经济“可以”并且“应当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注:“Стратегия для Роосии:повестки дня президента-2000”.СВОП.Изд-во“Вагриус”,2000.c.51.)俄科学院经济所的专家们对2001-2015年的俄经济也做了较乐观的分析,他们把这15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8年,GDP增长率应为6-8%,投资增长8-12%,居民实际收入增长5-7%。他们甚至预测,由于投资不足、设备老化等原因,2003-2005年经济有可能出现低速增长。第二阶段为2009-2015年,GDP增长率为3-5%,这一阶段虽然长幅有所下降,但经济质量效益提高,最终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到2015年俄将完成经济结构转换,信息工业以及其它节能性和科技附加值高的产品生产将在俄整个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注:“Россия-2015:оптимистичесхий сденарий”.Отвег.ред.Абалкин.Л.И.М.1999.c.51-52.)

经济发展思想例5

面对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困难和矛盾,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解放思想,重新审视,破除思想障碍,重新调整确立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和方法措施,并认真应对破解发展中的瓶颈和难题。

 

一、汕头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已进入了工业化初级阶段,形成了纺织服装、化工塑料、食品医药、工艺玩具、机械装备、印刷包装、电子信息和音像制品等8大产业,2007年8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782.3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3.17%,同时造就了纺织服装业等16个产业集群,其中,纺织服装和工艺玩具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有2个为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16个产业集群聚集了9664家企业,拥有了澄海区中国玩具礼品城等8个部级区域品牌;拥有了中国驰名商标10件、中国名牌产品10个、省著名商标154件,省名牌产品48个。然而,发展到今天,这种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大量集中、资源能源大量消耗、生态环境过度破坏污染的现实之上的发展,已完全暴露出固有的缺陷和严重的问题。如按过去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和方法措施,已无法解决已出现的前所未有的不容忽视的制约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困难和矛盾:

 

由于缺乏工业布局的规划,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满山放羊、发展无序、布局零乱,其后果是安全隐患四伏、资源能源严重浪费、自然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严重、社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由于缺乏产业发展的规划,招商引资无的放矢,使资源和土地不能有效利用。闲置和紧缺并存。

 

由于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滞后,导致工业园区小而散、集约化程度低、集聚辐射能力弱,且环保和安全设置不配套不完善。目前,全市建成63个工业园区,但规划用地面积98820亩,平均每个园区只有1568亩,同一园区有的还出现产业交叉污染的问题。其结果就是园区经济弱小,空气、土壤、河流甚至地下水均受污染,有的已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由于节约观念和意识淡薄,导致资源能源严重浪费。在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极其紧缺的情况下,园区土地利用率低,投资强度弱,土地产出率低,还不同程度存在土地闲置的问题。8个市级以上园区约12200亩尚未建设,占规划用地面积35454亩的34.41%,建筑密度约35%,容积率1.87,多数每亩土地投资不足100万元,每亩创产值多在200万元以下。

 

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30%,与国内有的达到60%和世界较先进国家高达80%相差甚远。单位GDP电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与我市的煤炭、成品油、天然气等全部依靠外来调入和电力92%依靠省网输入的资源现实很不相称。

 

由于没有形成国际战略意识、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导致缺少真正具有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和产品,产业集群层次低,国际竞争力弱,依附性强,发展风险大,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和国际价值链的低端,付出多,收益少。在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各种专利中,国外的专利申请以发明居多,占专利总量的87%,我国占18%,我市只占5.13%。

 

虽然名牌产品数量(含驰名、著名商标)较多,但真正的拳头产品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导致企业规模小,全市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均每家年产值5811万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14050万元的41.4%,有的名牌企业年产值仅在2000万元以下。

 

由于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的配套规划和建设,导致生产型现代综合服务业发展滞后。虽然全市有16个产业集群和8个部级区域品牌,但都没有与之配套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市场体系,造成产业集群的集聚辐射能力弱和产业链条短缺。

 

所以说,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和方法措施,已经无法保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要转换脑筋破解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和难题,重新确立符合我市工业经济能够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模式、方法和措施。

 

二、解放思想,怎样破解发展的瓶颈和难题

 

解放思想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彻底解决过去那种只讲速度,不讲质量、节约、环保、安全;只看局部,不看全局;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简单的发展思想问题。摒弃过去那些不符合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路径、方法和措施,重新科学系统地思考规划今后的产业发展方向,重新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本地发展实际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路径、方法和措施。

 

解放思想就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本着对人民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树立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观念,保持清醒的头脑,实事求是,防止出现浮躁心理和行为,毫不留情地坚决调整和淘汰那些不符合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工业产业和工业产品。

 

解放思想就必须克服狭隘视野,打破传统和常规的习惯性思维定势,开阔思路,找准影响和制约工业经济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准确破解发展的瓶颈和难题,创造性地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解放思想就必须树立世界眼光,瞄准国际市场,千方百计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投身于国际竞争和参与国际梯次分工,努力增强自立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解放思想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强调人均收益理念,做到发展成果惠及百姓。特别要防止出现工业发展了而百姓的生存环境却被破坏了的问题,防止出现利益被人家拿走了而污染和工业废弃物却留给百姓的问题,让百姓在享受工业发展成果的同时,享受着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自然风光和优越的社会福利。

 

在上述思想解放的前提下,必须做好以下具体工作:

 

一是全力以赴规划建设工业经济带,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切实解决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土地资源制约问题。

 

二是科学合理地做好工业布局和产业发展等两个规划,全面优化产业布局,切实解决工业布局零乱、产业发展无序和招商引资无的放矢的问题。

 

三是全力以赴推进园区经济,整合现有园区资源,千方百计提高工业经济的集约化水平,切实解决容积率、建筑密度、投资强度、产出率等偏低和自然、社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问题。

 

四是全力以赴推进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主要内容的节能减排工作,全面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切实解决资源能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污染破坏的问题。

 

五是全力以赴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工作,千方百计提高核心竞争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切实解决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能源紧缺价格上升、核心竞争力低下、对外依存度高和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和国际价值链低端,付出多、收益少,以及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所造成的问题。

 

经济发展思想例6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028

作为一代富国强兵、经世济民的良相重臣,管子不仅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国家发展方略的制定和执行,尤其是他的经济思想更是成为一个国家发展兴盛的重要指导理论。因此,深刻挖掘和剖析其经济思想和理论体系,对于当下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管子,姓姬,字仲,名夷吾,由于其一生的重大贡献,被后世谥敬,尊称为管子。管子虽然出生并生活在战乱动荡、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但其勤奋好学,博古通今,成为一位兼备经济、军事以及政治才能的旷世奇才。管子辅佐齐桓公,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孔子非常推崇和赞赏管子的经邦济世才华,曾经感慨地说道:“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为,如果不是因为管子的出现,我华夏之族将会被“左衽”的异族外邦所统治,达不到先进发达国家之列。管子去世后,他的思想被后世编纂收入《管子》一书,其内容主要分为八类,即《内言》《外言》《经言》《区言》《短语》《杂篇》《管子解》以及《管子轻重》,管子的经济思想也主要体现在这些篇章之中。今天,通过深入学习和挖掘管子这些经济思想,能够让我国深入了解中国早期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并能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和创新驱动提供思想源泉。

1管子的主要经济思想

管子的经济思想体现在他在齐国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治国方略中,其大致涵盖了商品、市场、贸易、货币以及消费等诸多领域,内容极其广博丰富。其主要思想观点如下。

11重视市场,发展贸易

管子所处的国家齐国,拥有优越的海陆交通位置,为开展商业贸易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先天的便利条件;同时,齐国在姜太公时期便有了重视工商业发展、富国富民的传统,管子在齐国发展经济的优越条件的基础之上,继承了姜太公工商立国的思想,为之后开展经济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管仲经济思想渊源于齐国优秀的商业基础、继承于姜太公的良好传统,结合了管仲自身因时因地制宜的经济实践而最终形成。

管仲非常重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他十分强调市场的建设问题,《管子・侈靡》中曾说道:“市也者,劝也;劝者所以起(本)。”市,代指市场、商业;劝,意为鼓励和促进;本指的是农业之事。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国家能够对于市场和商业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鼓励和重视,商业能够兴旺发达,那么作为国家之本的农业也会随之得到发展。这在当时以农为本的社会当中是极其富有创见而难得的思想,对当时的齐国乃至后世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乘马》篇中也提道:“市者,货之准也,是故百货贱则百利不得。”对此,管仲要求在民之所聚之处都要有市,“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如果没有市场,人民的生产生活将难以得到保障,民生匮乏、民心失衡,国家则难以长治久安。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管子开放了国内外的市场,鼓励自由贸易。由于齐国地处海滨,渔业和盐业相对发达,所以管子特此规定鱼和盐可以自由出口,关隘只登记而不予征税,以便于产品出口到各国。对于来到齐国做生意的商人,管仲更是开门欢迎,并建议齐桓公专门设立招待外国商人的客舍。在管子的自由贸易政策的引导下,齐国的工商业迅速发展繁荣起来,特别是首都临淄,已经成为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据《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临淄当时的人口之兴旺、城市之繁华。

12控制财富,垄断经营

管子不仅仅是任由市场发挥作用去调配经济,同时也意识到了国家对财富的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

在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通常情况下会掌控绝大多数国家财富的主动权,但是管子并非如此。他意识到只有把切实关系人民生产生活的财富进行控制和垄断,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政权的稳定。他对关乎国家和人民生活的重要财富如粮食、矿产还有盐等都利用国家调配手段进行了控制。

经济发展思想例7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突现,越来越重要。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一)物质与精神可以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指出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物质与精神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神,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性作用,但思想理论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影响历史的发展并决定历史进程的特点和特殊形式。

马克思理论还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而理论说服人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经济价值,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经济与文化、道德可以相互作用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础或价值意义,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和道德的条件。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生活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同时,社会的精神力量、文化价值取向也对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马克思・韦伯曾指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与发展归功于新教伦理,是这种被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伦理、价值观念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在当时并不发达和强大的欧洲产生。他认为,在任何一种经济模式背后都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与这种经济模式的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价值观念决定着这种经济模式的成败兴衰。当代西方一些“发展论”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社会科学中的思想理论、伦理价值观念、政治思想等,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这些因素。因而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理论与产权理论、国家理论一样,构成了现代经济制度变迁的三大支柱。即使以定量分析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学”,也把人的价值观念作为重要因素纳入经济科学的视野。政治思想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协调、整合、规范和激励功能等方面。

市场经济需要法制更需要道德。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规范是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必要的公共伦理信念和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普遍可能和持久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如诚实守信之于交易行为,勤劳节俭之于资本积累,团队精神之于企业的组织和发展,社会道义和人道精神之于经济管理等。

另有研究表明,道德资源是一种可转化的特殊社会资本,道德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指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除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和调节手段之外,还存在着介于“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之间的第三种调节,即习惯与道德调节。

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道德环境,提高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使命。

(三)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不仅由人的数量来表示,而且也由人的素质来表示。在技术水平既定的前提下,效率的真正源泉在于人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往在效率源泉问题的研究中,通常只看重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而忽略非经济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只注意利益的影响而不注意社会责任感与公共目标的作用,只强调物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人的价值实现。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等,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影响劳动者技术水平、劳动能力和创造性地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价值的创造密切相关。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具体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这种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进步提供基本价值导向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是以其特有的价值导向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处于不同时期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在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影响甚至改变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尽可能地增强社会的基本价值认同和核心凝聚力,从而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进步的道德环境、认知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并阻碍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广泛传播,通过法律、法规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大力宣传,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荣辱观的深刻教育,筑牢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为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发挥自身独特而巨大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整合、协调、优化环境,扫除精神障碍,破除落后的思想道德意识,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增强人们之间情感的交流,思想的沟通,行为的配合,保证经济工作的正常运行。从整个社会来讲,这有利于统一思想,排除各种错误干扰,化解冲突,沟通人际情感,引导和调整社会心态,整合各种社会力量,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可增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形成奋发向上、开拓进取、敢于创新、公平竞争、讲求信誉、崇尚奉献的良好氛围。

经济发展思想例8

——国民经济步入加快发展的轨道,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0.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1%;财政总收入2.39亿元,年均增长23.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3亿元,年均增长3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年均增长2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亿元,年均增长11.3%。五年来,积极探索新时期加快工业发展的新路子,全县上下形成了主攻工业、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通过深化改革和招商引资,工业经济从低谷徘徊转向恢复性增长,发展活力明显增强。20*年共引进工业性项目142个,实际引资额4.*亿元。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区两园"共落户企业132家,开发面积达4.06平方公里,20*年出让土地2617亩,实现园内工业产值7.26亿元,形成了以造纸、机械制造、竹木加工、建材为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工业投入大幅增长,20*年工业性投入达5.3亿元,五年累计投入12.53亿元。以行业协会建设为重点,大工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通过"减粮、扩经、增水产",农业种养结构趋于优化,笋竹、黄花梨、珍珠养殖等特色农业进一步壮大。土地整理成绩显著,五年共投入1.*亿元,实施土地整理19.9万亩,其中建设标准化农田13.6万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招商农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各类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共有省、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47家。旅游业快速发展,积极利用国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多形式强化宣传促销,*石窟景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日益提升,全县旅游基本实现"半日游"目标。20*年*石窟景区接待游客53.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96万元,分别比*年末增长6.7倍和6.5倍。旅游经济的快速崛起有力地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确立了创建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以经营城市理念为指导,走出了一条城市发展的新路子。建立土地收储制度,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创新城市投融资机制,有效地集聚了城市发展资金。高品位、高起点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加强规划的执法力度。城市框架拉大,基础设施建设跨上新台阶。城市中心区初具规模,建成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荣昌广场,整个城市中心区总投入已达3.2亿元。实施拆墙透绿和亮化工程,拆除街边围墙2950米、违章建筑1.83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绿化街景36处,城区人均绿地面积由1.7平方米提高到5.7平方米。旧城拆迁改造总面积达16.47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由6.2平方公里扩大到9.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6.3万人增加到8万人。实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初步形成"建管分离、管养分离"的市场化运作体系,城市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完成320国道*段改造、老龙丽公路改造、杭衢高速公路*段、九里立交桥、*大桥等重大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新改建县乡公路114公里。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着力推进城市防洪堤、"三江"治理、钱塘江干堤加固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固病险水库205座,修筑主要灌区干渠91公里,提高了防汛抗旱能力。沐尘水库枢纽工程前期工作扎实有序进行。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总投入达1.3亿元。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发展活力日益显现。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共完成164家企业改制,改制完成率达98.8%。对事业单位改制作了有益探索,行政审批制度和县乡机构改革稳步推进。顺利完成大田二轮延包工作,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认真做好以"减、调、改、稳"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农民人均减负幅度达58.5%。财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逐步扩大部门综合预算,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国有资产营运监管工作不断深化,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形成。住房、投融资等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殡葬改革成效显著。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自营出口总额由139万美元增加到1670万美元,

年均增长64.4%;三资企业由7家增加到20家;实际利用外资由96万美元增加到582万美元,年均增长43.4%。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教兴县战略得到深入实施,五年累计投资1.2亿元,改造学校危房2.37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4.5万平方米。实施各类科技项目82项,其中部级9项,省级18项,科技项目总投入达3.17亿元,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工生育保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广泛开展"送温暖"等扶贫帮困活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扩大,20*年共有3409户特困家庭被列为低保对象,发放保障金139万元。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成绩,有线电视覆盖率大幅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趋丰富,群众性体育活动进一步普及。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卫生保健和防疫工作不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随着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33元,五年年均增长8.2%;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21.68亿元,年均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年末的16.6平方米增加到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4.3平方米增加到37.5平方米。固定电话普及率由每百人5.3部增加到22.5部,移动电话达到每百人12部,互联网用户达8628户。

——政府自身建设逐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明显。自觉接受县人大的监督,重视和支持县政协履行职能,充分发挥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开展纠风和专项治理,加强监督,政府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得到加强。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健全工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双拥"活动深入开展,军警民共建及国防教育、征兵、民兵预备役工作取得新成绩。统计、审计、环保、物价、气象、档案、老龄、残联、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方面工作都有新的进展。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圆满完成了县九届人代会历次会议确定的任务。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人民辛勤劳动和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方方面面大力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驻龙部队官兵,向一切关心、支持*发展的县内外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总结五年以来的政府工作,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经验:

第一,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如通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了经济主体的发展活力;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增强了政府的调控能力;建立大工业服务体系,有力地推进了工业经济发展。五年来许多重大工作得以顺利推进,都是注重改革创新的结果。

第二,必须坚持经营的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以经营的理念、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大力整合各种资源,使之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五年来,政府在城市发展、国有资产管理及其它经济工作中深化经营的理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只有将经营理念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增强资源整合和工作互动意识,才能提高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必须坚持规划的龙头作用。只有牢固确立规划是资源、财富和效益的观念,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规划作为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杠杆,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协调和约束功能,才能促进资源有序高效开发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五年来,政府依托规划总揽全局、把握趋势,增强了调控能力。重视加强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各领域专项规划的修编和衔接,以规划带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招商和项目工作的开展。

第四,必须坚持开放招商。对外开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必须坚持不懈地全面实施招商引资、借力发展战略。对外开放不仅要体现在加强外贸工作上,而且要体现在工业、农业、城建、旅游、科教、文卫等各领域的全方位招商上。要利用开放招商盘活存量,引进增量,引进人才、新的信息和理念,使之成为跨越式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五,必须坚持规范公开。政府工作的规范、透明、高效,是一个地区非常重要的投资环境。五年来,政府在许多重大政策出台前,都通过座谈会、听证会等渠道,广泛征求意见。坚持依法行政,各项政策制订都严格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在政策执行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政策的统一性,增强政策执行的透明度。政府行为的规范运作,为顺利推进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各位代表,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发展进程中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尤其是工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脆弱;城乡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制度仍需进一步健全;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建议

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我省加快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县抢抓战略机遇,追赶全省现代化步伐的关键时期。全县干部群众要进一步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开拓进取,迎难而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我县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是:按照*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力争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体分三步走:到2007年,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0美元,形成中等城市的基础性框架,实现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化;到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跨入现代化的门槛;到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建成浙西中等规模的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大和县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浙西中等规模的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的总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立县、旅游名县、开放兴县"战略,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要手段,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进程,扎实推进*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今后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构筑浙西中等城市框架。围绕2*0年建成浙西中等规模的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今后五年要着力夯实基础,形成中等城市的基础性框架。到2007年,城区人口从现有的8万人增加到12万人;城市建成区总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其中,商居区面积从现有的9.8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县工业开发区和龙北经济开发区开发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从规模上再建一个新*。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有效整合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是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以及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绿色经济和劳务经济,努力打造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加工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劳动力输出基地和休闲旅游胜地。坚持非均衡竞争发展战略,突出重点,对造纸、机械、电子、纺织、笋竹等现有优势产业进行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提升,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群。进一步发展旅游经济,积极开拓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继解决温饱、达到小康之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做好今后五年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在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在加快经济建设上下功夫,力争今后五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全社会出货总值年均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促进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高中入学率达到8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初步建成与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示范区。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今后五年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扩大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借助外力谋发展

作为欠发达县,*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前提在于扩大开放,核心在于借力发展。尤其是在战略启动阶段,在立足自身努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开放,争取外援支持、依靠外力带动至关重要。要牢固树立"大开放、大发展"的观念,克服封闭意识,克服消极悲观、怨天尤人、无所作为的思想情绪,进一步增强不抓开放就是失责、抓不好开放就是失败的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主动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加强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协作。进一步破除地域分割和行政保护,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建立更加开放的区域经济体系,增强区域经济的特色性和互补性。

狠抓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是借力发展的主要途径,要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强化机遇意识,紧紧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调整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既要做好引进内资的文章,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寻找本地资源与外来资本的结合点,又要加强外资引进,争取实现较大的突破。把握好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在着力抓好工业招商的同时,积极推进城市、农业、旅游等领域的招商引资。积极探索和把握招商引资工作的规律,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工作水平,做到有人招商、有地招商、有钱招商、有项目招商。坚持互惠互利,加强与省内发达地区的"山海协作"。

努力做大外贸出口。在巩固提高笋竹、电子、化工等产品出口份额的基础上,扩大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不断挖掘新的出口增长点。抓住入世后的过渡期限,用足政策,培育一批重点出口企业、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坚持以质取胜,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和效益。鼓励优势企业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进一步拓展境外工程承包,重视拓展涉外劳务市场。

(二)发挥优势,加快工业化进程,三次产业联动求发展

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克服传统工业化进程的时空界限和弊端。克服先工业化后城市化的思维定式,走与城市化互动的工业化道路;克服先分散后集聚的工业化路径,走集聚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克服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工业化道路;克服先发展后提升的工业化观念,走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道路;克服先农业、工业后服务业的工业化模式,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要把园区经济作为今后工业增长点的主攻方向重点培育,合理布局,构筑以园区为核心的工业化推进平台,更大程度上接受发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重点加快县工业开发区、龙北经济开发区和湖镇工业园区、沙田湖经济开发区、溪口竹产业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因势利导,超前规划,增强园区的产业互补性和特色性,着力培育特色工业园区。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物流、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质量和标准检测等配套服务。以园区为载体,着力推进工业走增量发展之路,争取在招引县外工业大项目、外商工业项目上实现大的突破。着力推进工业企业提升扩张、做大做强,培育一批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使传统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向劳动和技术密集型转型,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提升,增强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大力促进要素资源向造纸、机械、电子、化工、建材、纺织服装、竹木加工、食品加工等产业集聚,加强产业培育体系建设,提升主导产业的竞争力。

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着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品牌建设,重视培育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农技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改造提升柑桔、茶叶、生猪等传统产业,加强笋竹、果蔬、珍珠养殖、花卉苗木、莲子、黄花梨、蛋鸭等专业化基地建设。加强规划编制,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依托我县生态资源优势,突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构筑全县性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网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百里河道整治、百里道路绿化建设、百座水库整修加固、百里乡村标准道路建设、百村环境整治、10万亩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50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

以旅游业和物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建设旅游名县为导向,充分发挥*石窟的龙头作用和品牌效应,整合全县旅游资源,合理有序地进行保护和开发,塑造整体形象,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两江两山两滩"特色优势,强化城市建设的旅游意识、园林意识和环境意识,实现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的一体化,努力把城区建成没有围墙的景区。深化石窟文化、姑蔑文化、龙文化、商帮文化等地方传统特色文化的研究、发掘、整理工作,广泛收集、提炼风俗民情,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品位。大力推进"三区二线一中心"旅游网络的构建,努力把我县发展为浙江旅游西进的桥头堡。大力发展餐饮住宿等旅游相关产业,推进旅游商品开发,逐步形成旅游综合产业体系。围绕大工业服务体系的建设,重视现代物流、技术开发、市场营销、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第三产业为工业、农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以现代经营理念和信息技术推进现有市场的改造,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物流配送,建设布局合理、辐射力强、信息灵敏、功能齐全、交易先进的市场体系。合理布局和规划建设大型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现代物流园区,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重视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和提高,增加就业岗位,方便居民生活。

(三)抓住关键,推进城市化建设,强化要素集聚促发展

科学规划,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布局,构筑要素集聚载体。围绕把*建成浙西中等规模的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总目标,科学规划工业园区、教育园区、物流小区、居民新区、移民新区等功能分区。深入挖掘城市功能区的外部效应,大力培育城市扩张的启动点,有序实施"搬盘"工程,推进"村改居"。营造功能小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强规划,合理布局,与城市拓展有机结合,留足功能小区发展空间,注重功能小区详规编制,增强其功能性和可操作性。着力项目制作和政策制订,拓宽社会资金进入通道,推进功能小区建设的市场化运作。坚持整体性开发、组团式推进,保持功能区建设的连续性、整体性。加强镇乡域体系规划和中心村规划编制,有序推进重点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在抓好县城建设的同时,加快湖镇强镇建设及其它集镇建设。

以农民市民化为重点着力推进城乡社会一体化。城市化过程也是推进农民市民化、整合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要不断创新户籍、社保等政策,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根据放开、自愿的原则,逐步解决进城农民在子女就学、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忧。逐步完善城郊土地征用机制,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和分配制度,消除不利于城市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鼓励人口外迁内聚,大力实施异地扶贫。统一规划农民新村和移民新区,积极引导山区和农村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重点抓好沐尘水库枢纽工程移民小区建设,逐步推进全县人口、资源、环境要素的重组。

(四)突出重点,软硬件并重,营造良好环境保发展

发展环境是一个区域资源集聚力、经济竞争力的综合体现,良好的环境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主要着力点和强力支撑。要进一步树立发展环境是竞争力的理念,逐步把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到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上来,提高对人才、资本等可流动性经济资源的吸纳能力。在继续改善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的同时,更多地要在软环境建设上下功夫,努力打造"稳定的绿洲"、"投资的热土"。

以交通和城建为重点,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建设。以完善网络、提高现代化水平为方向,进一步加快交通、水利、供电、通讯、供水、燃气、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投资环境竞争力。重点要完成龙丽公路改建、绕城公路东段和西段建设;实施杭新龙高速公路*段建设;努力争取十里铺铁路货场迁建;建设沐尘水库枢纽工程、小溪滩和红船头电站;完成钱塘江三、四级干堤加固,"乌引"、铜山源灌区国债项目建设工程。同时,确立"好山好水也是好政绩"的观念,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小流域治理、生态公益林建设等工程,加大城市、园区建设的绿化投入,强化环境监管,努力打造"绿色*"。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以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切实转换用人机制,增强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投融资和审批制度等改革,从市场准入、融资便利、合理税费、权益保障等方面,进一步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县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建立健全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切实提高政府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深化政务公开工作,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民主决策机制。

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者科技素质。顺应工业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在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教育到高中段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重视就业后的再培训,尤其要加强中高级技工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重视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培育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支持市场主体投资文化产业发展。重视文化力的作用,加强文化研究,把握舆论宣传的导向性,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经济发展思想例9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7(c)-0019-01

一部社会发展史实质上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思想解放的程度,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广度、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要把坚持解放思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充分发挥其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解放思想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解放思想使区域之间差距逐步缩短。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近些年区域发展很不平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重道远。这需要我们科学地调控区域经济差异,用新的思维来审视,用新的理念来引导,用新的举措来加速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几年,我国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主要得益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如果我们的思想解放程度不高,抢抓机遇意识不强,改革发展的思路不宽,自主创新精神不足,那么今天的中国就是昨天的中国。因此,在当前面对区域差距较大的事实,我们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用好用足党的政策,牢牢把握国内外发展的机遇,以思想大解放推动落后地区经济的大发展。(二)解放思想使我国一大批创新性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大批科技创新人才,才能真正形成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大胆培养和使用了一批学有所长、学有所专的技术人才,给那些懂技术、会管理的人以重任,给他们展露手脚的平台,放手让他们大胆工作,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在人才的使用上不唯上、不唯资、只唯实,调动和盘活了现有人才的积极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准备了充足的人才资源。(三)解放思想使一些影响和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有了新的突破。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要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之路,那么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影响和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些影响和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有些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些是一些传统习惯,还有一些是既得利益集团为了一己私利而故意设立的条条框框。在全国上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活动中,要针对影响和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深入的梳理和摒弃,把那些不科学的对发展起着反作用的体制机制彻底摒除,立足大局,着眼长远,把思想从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中解放出来,为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扫清道路。

二、立足实际,在更高层次、更高境界上继续坚持解放思想

(一)创新发展观念。一是深化学习。重点学习我们党关于解放思想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七大精神等重要文章。通过学习,力求在思维方式、工作路径、观念转变等方面实现超越,形成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创造新辉煌。二是借鉴经验。科学发展不是某个国家的发明创造,而是各国在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目标。要大胆吸收其他国家在科学发展方面的有益经验,使我们的发展少走弯路。三是立足国情。中国的发展是带有中国特殊国情的发展,要立足我们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同时还要着眼我们的人口多、底子薄的劣势,认准方向,探索方法。(二)创新发展机制。一是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我们各级领导班子要在工作中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是完善干部考核激励机制。必须把人民群众满意和受益程度作为衡量政绩和评价干部的最终标准。通过建立科学的干部实绩考核机制,引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对干部工作实绩的考核的标准,真正体现让群众说了算,把那些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三)破解发展难题。实践证明,越是发展比较快、矛盾比较多的时候,越要解放思想。谁的思想解放得快,谁的创新能力就强,谁的难题就破解得好。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工作。

三、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建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经济发展思想例10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行为按价值规侓和市场规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活动方式,以小型、多样、细腻、实效为主。但多棱面的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群体结构,仅用一种或几种方式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把思想教育的内容,载于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活动之中,化深奥为浅显,由被动转为主动,更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因而更能有效地达到教育职工的目的。根据华侨农场各阶段的工作任务,选好切入点,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寓教于乐之中,把关心职工生产、生活,为职工排忧解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切入点,以激发职工奉献精神。比如,华侨农场以种植为主,我们可以组织职工开展各种作物种植知识竟赛活动;还可以开展各种作物成果比赛活动,这些活动要评出若干名次,有奖励。这些活动起到以点带面,共同进步的作用。

2.以典型为导向,找准“结合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

以典型示范为导向,必须注意先进效应和榜样作用,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先进网络。坚持正面典型宣传引导,同分层次教育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利用典型的号召力鼓励职工奋发向上。通过先进典型引导,带动中间,帮助后进,并善于结合生产活动,寻找最隹结合点,促进职工队伍素质提高。(1)找准共鸣点:从职工喜欢接受的引导式、中恳交心式、鼓励信任式、吸引参与式等形式找准共鸣点;从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帮助人方面挖掘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子。(2)抓住兴趣点:趣味性越浓,职工参与的自觉性越高,这是职工求美、求乐需要决定的。因此,给职工参与生动活泼、趣味性高的社会文化生活,作为投其所兴趣,寓教于乐、喜闻乐见,以此活跃职工文化生活,起到陶冶思想情操的目的。(3)发现闪光点:对不同个性的职工采取相应方法去疏导,理顺性绪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重在感情投入,以情感人。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发现和培养人的长处、优点、成绩,并提供条件和机会去发挥人的积极因素,使其扬其长、存其优,促其成,引导他们与单位同呼吸,共命运,让闪光点不断发扬光大。总之,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据错综复杂的情况和职工各自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方法。

3.以解难帮困为着力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

职工的许多思想问题是一些实际困难得不到妥善解决而引起的,这种因实际困难而产生的思想问题应多角度认真分析,做到有的放矢,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应从关心职工生活,雪中送炭,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根据职工实际困难和需求,突出服务职能,针对难点和热点问题,不断更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实实在在地办好有利于职工群众的事情,尽可能解决好物质利益方面的事情,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比如,对职工致富无方增收难的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号脉”、“透视”、“扫描”等多项检查,找出原因,然后开“处方”,“对症下药”,拨除“病根”。恢复“造血”功能,提高职工致富能力。

4.服务生产经营,抓住华侨农场重大改革的环节,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和效率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并贯穿和融合于经济工作全过程,服务于经济,推动华侨农场各项改革,调动积极性,只有围绕经济工作的重点,渗入经济工作内部开展工作,特别是抓住重大改革的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显出优势和威力,才会出效果。比如,我国整个华侨农场系统实行“三融合”改革,(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是一次深层次的改革,力度较大,触及到方方面面的责任和利益,那么,华侨农场领导班子应主动配合地方政府进行改革,场党委和政工干部必须认真领会国务院侨务政策和“三融合”改革精神,开展全面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三融合”改革顺利进行。在“三融合”改革中,笔者有这样认识,思想政治工作活力和效率发挥得好,职工理解、支持、配合,改革就容易成功。否则,反之。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是根椐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提出来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保证经济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方向,同时又要服务经济工作全过程。总之,经济工作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质服务。职工在生产和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其暴露和解决的过程就是经济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关键性和倾向性问题,既要发现个性特点,又要遵循社会规律,及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以保证生产经营经济工作顺利开展。

经济发展思想例11

中图分类号:F0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013-03

在论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时,人们更多地注意到邓小平对创立这一理论的贡献,这是必要的。但是,任何思想的形成,都“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1] 从思想史视角看,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陈云的“三主三补”等思想在体制改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中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最终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作用不容忽视。撇开了前面的探索过程,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0世纪50年代末,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实践中,针对“”和化运动中理论界出现的否定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问题,通过研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著作,结合中国实际,着眼于经济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这些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起了奠基性作用。

论述说,列宁曾经大力提倡发展商业,因为苏联那时城乡商品流通有断流的危险。我们在1950年也曾有过这种危险。现在运输不好,出现半断流的状态。因此必须扩大商品生产。提出:“中国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 [2], “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即使过渡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有可能存在。” [2]“必须在产品充分发展之后,才可能使商品流通趋于消失。” [2] 他批评一些人避开使用还有积极意义的资本主义范畴――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价值法则等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对马克思主义不彻底、不严肃的态度。经过此后多年在消除商品经济思想支配下,逐步缩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范围的实践,这些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为“商品经济充分发展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他提出的商品生产“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2],“必须肯定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还有积极作用” [2],“要有计划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2]的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初成为确定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重要依据和思想基础。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他指出,不承认商品生产,是不承认客观法则的表现。他肯定价值规律法则的那段著名的话:“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2] ,对于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思想指导作用。

晚年在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中说,我们建设了一个如列宁说的没有资本家的资产阶级国家,跟旧社会差不多,分等级,有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等价交换,要拿钱买米、买煤、买油、买菜。对于现在实行的商品制度,必须在无产阶级下加以限制。这表现出了着眼于经济发展与着眼于政治和社会发展思考问题时所得结论的不同。发展商品经济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积极作用与其造成的社会后果和社会主义目标之间的距离是矛盾的。他在解决这一矛盾时,着眼于政治和社会发展,更多时候所表现出的限制和逐步取消商品经济的愿望,掩盖、窒息了他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极其宝贵的思想。当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机制,则是制度方面的原因。

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在完成全国财政经济统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等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中国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经济体制方面某些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陈云根据他当时觉察到的问题,在党的会议上提出了“三主三补”的思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3]。这些思想对于刚刚确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更好地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促进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们党对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由于过去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上所形成的许多不合实际的僵化观念,使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现。

经济体制改革伊始,陈云即集中精力探讨如何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利用市场机制的问题。经过对几十年计划工作全面深入的反思和研究,陈云抓住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1979年3月写出《计划与市场问题》一文。该文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起了思想奠基作用。

陈云溯源说:“计划工作的规则: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思想来之于马克思。” [3] 回顾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他肯定地指出:“在社会主义革命还没有在一个国家胜利以前,马克思就设想过社会主义经济将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这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1917年后苏联的经济计划和1949年后中国的经济计划,都是按照马克思所说的有计划按比例办事的。”“当时苏联和中国这样做是完全对的” [3]。历史上,由于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苏联经济在“二战”前十多年一直高速发展,战后经济恢复也迅速,并长期居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地位。中国通过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在落后的农业国基础上,通过低消费、高积累战略,也获得了工业化所需的大量资金,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较快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当然说明了马克思的理论、苏联和中国的实践是正确的。陈云的这一结论性认识是对历史实践的正确概括。但问题还有另一面,陈云指出,由于我们没有根据已经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验和本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从理论上“对马克思的原理(有计划按比例)加以发展” [3],导致计划工作制度中“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这一缺点造成计划工作在实践中偏离了预先设计的按比例发展的目标,原料工业与加工工业、各个工业部门之间、工农业之间等都比例失调;“因为市场调节受到限制,而计划又只能对大路货、主要品种作出计划数字,因此生产不能丰富多彩,人民所需日用品十分单调。” [3] 忽视市场调节,造成经济计划对价值规律的忽视。市场经济虽具有盲目性,但由于客观规律作用,能够最终实现按比例发展,也不会出现产品单调现象。长期以来,由于“左”的影响,人们把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种种正确措施当成“资本主义”,因而在经济体制上所有制过度集中统一、忽视市场机制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陈云切中要害,他强调地指出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同时并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1)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的部分);(2)市场调节部分(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从这两部分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看,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是必需的、有益的补充 [3]。确立两种经济并存观念,意味着对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的突破,是人们转变传统观念的重要一步。

陈云展望说,今后的经济调整和体制改革中,从计划与市场比例看,“不一定计划经济部分愈增加,市场经济部分所占绝对数额就愈缩小,可能是都相应地增加。” [3] 当人们深刻认识到两种经济同时并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形成“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的共识后,市场经济部分所占的比例必然会有增加。在当时尚未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的情况下,这是对计划与市场发展趋势的富有远见的前瞻性表达。在稍后的1982年,陈云进一步将其概括为“鸟笼经济”。

陈云从理论源头上阐述了计划经济的根源性,又在对经过多年发展的计划经济的弊端深刻反思的前提下将市场调节看做是根据实际对马克思原理的发展,论证有力,易为人们所接受。这些理论认识和思想观点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前期一段时间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在旧体制框架内修补和改良,只让市场调节补充其不足,不能解决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根本改变原框架,形成新思路,成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前进的迫切要求。

对于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没有局限于从保持计划经济体制框架的视角看问题。他思维的逻辑基点是发展生产力。他就强调:“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4] 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他的计划与市场“结合论”、“方法论”思想愈益明显。1979年说,“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做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4] 他赞成陈云当时提出的“主辅论”思想。1982年4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经济体制改革还只是试点,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也只是开始,“最重要的,还是陈云同志说的,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市场调节为辅。” [5] 他认为,我们的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6] 这与陈云当时的认识也具有一致性。但在陈云沿着“主辅论”的思路思考问题时,邓小平一直思考的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问题,因而对问题的提法,思考和认识的结果就会出现差别,这种差别逐渐显露出来。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公布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子明显加快,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由指导性计划或完全由市场调节,市场调节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邓小平认为,经济加速发展的成就,是由于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这个路子。1985年10月,邓小平在同外宾谈话时指出:“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6] 这里,结合论、方法思想已经非常清晰。邓小平领悟到,多年的改革过程,就是市场的意义和作用不断提升的过程。实践已经表明,凡是注重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市场作用发挥较充分的地方,经济就更有活力,生产力发展就比较快。当继续加大市场取向改革力度,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全面的根本性改革,成为改革实践中亟待科学解决的一个焦点问题的时候,结合论、方法论的思路就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1987年,邓小平在听取中央领导同志汇报关于十三大报告起草情况时的一番谈话表明他已经敏锐地抓住了这一问题。他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 [6] 1989年6月,邓小平再一次重申,“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6]

但是,理论认识的不彻底性是很难保证改革总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八波后,在经济领域里又对私有化和市场化进行批判。对市场化的批判却表明把计划经济看做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征的观念根深蒂固,从社会制度本质上对问题进行理论阐发才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邓小平在提出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病经过一年多的思考后,1992年的南巡谈话对问题进行了一揽子解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6] 计划与市场手段论与社会主义本质论,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共同构成了对长期困扰人们的理论问题的系统的彻底的解决,解除了人们对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导致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担心。摒弃集中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十四大明确提出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著作专题摘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973-981.

[3]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247.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314.

[5]陈云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293.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373.

What’s 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ory

JIA Meng-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