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4 09:27:10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例1

5月16日至20日,我有幸参加了2014年江苏省高中英语学科骨干教师提高培训班的研修学习,聆听了8位专家的专题讲座:无锡市教研员马岳年的《英语整合教学技能》、全国优秀外语教师、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副校长葛文山老师的《基于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镇江第一中学特级教师周林的《江苏高考英语特点下的读写策略指导》、苏州大学副教授李利《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宝应中学特级教师宗兆宏老师的《高中写作教学指导》、苏州市名教师刘洪老师的《立足高考的高中英语阅读》、苏州大学教授《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视野、行动》。每一位都在圈内赫赫有名,他们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座的内容让我对教学实践及自身的专业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并观摩了通州高级中学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张淳老师的课外阅读示范课。作为一名来自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能够再次有机会走近这位名师,进入到他的课堂,体会他的教学风格,领悟他的教学思路,让自己有所反思,有所启示,有所提升,我深感幸运。

来自通州高级中学的张淳老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师,尤其擅长阅读教学。我之前曾经有幸两次走进过张淳老师的课堂,一次是牛津课本M6U2的Project,另一次是课外读物---奥巴马在开学第一天对全国中小学生发表的演讲《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阅读,也不管是短小精悍的小品文还是冗长深奥的演讲稿,张老师都能和风细雨般的为大家娓娓道来,却又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次在培训班上为大家展示的课外阅读课也不例外,他从不拘泥于传统的阅读课堂。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我对本节课的感受。

一、此次张老师选取的是一则篇幅较长,生词较多的故事,通过讲述父亲在女儿的舞蹈课上怎么一点点帮助女儿克服紧张的心理,从而向大家展示了父亲对女儿无声却又强大的爱意。本节课张老师依旧沿用他对阅读教材处理的一贯手法,即打破由导入,快读,精读,巩固,讨论等一系列活动组成的传统阅读教法,而是另辟蹊径,将整个过程分成几大块任务,分别从Questions and answers, 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 Vocabulary expansion, Sharing experience等几个方面进行处理,更多地注重对文本整体的分析和欣赏。比如在Questions and answers环节,张老师只是有针对性地对整个文本提了四个问题:Who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story? How did Nicole feel at her first dancing class? Who helped her calm down? What is the author’s job? 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能使学生对故事的梗概有个大致的了解,二则是通过对故事主人公的分析很自然地过渡到对故事主要情节及主旨的分析,也就很顺利地进入了第二大板块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紧凑又科学合理的课堂结构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二、注重培养学生在篇章中分析句子的能力。张老师对文中重难句的分析让人印象深刻。很多传统的阅读课往往抛开对长句、难句的处理,只注重对字词,细节和大意的处理。在张老师的课堂上,纯字词方面的涉及不多,更多的是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处理方式多样,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小组讨论和个人回答并存,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遇到一个难点,估计学生难以回答时,张老师能适时地将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降低题目的难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个个看似很难解决的问题在张老师“庖丁解牛”式的解读下迎刃而解。

三、引导学生欣赏文本的语言风格。在我聆听的张老师的三节阅读课里,每节课他都会涉及language style analysis。比如本节课中的But the most charming moment was watching him stand in the middle of twenty four-year-olds swaying side to side, hands on his hips, and acting like a fairy princess. (L.30 ――L.32)由此提到了修辞中的明喻。这让我觉得这样的阅读课才是学生需要的阅读课。他们不仅仅要能回答问题,也不仅仅要能划分结构、领悟大意,更要能够真正地去欣赏一个文本,那才是阅读的高境界。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例2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千百年来,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由此可见,预习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有效生成,张扬学生个性,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

教师要调动学生内在的所有好奇心与积极性参与到预习中,让学生信心十足,动力强劲。在布置预习作业之时,教师切忌用命令的口吻,生硬的语气强加给学生,将单调乏味的语言化为激励的话语,对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学习,将大有帮助。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诸如学习程度,兴趣爱好等等。为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预习心境,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增加弹性,绝不过多地给学生定框子,或将要求定得过细,让学生摆脱不必要的束缚,自由地去探索。

如:读一读你最喜欢的段落或章节,课文中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把它摘录下来,想一想,这些词语可不可以换成其他词语?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二、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例3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对于学生相对是个难点,面对阅读学生常处于被动、低效状态。学生在考试中遇到考察阅读能力的试题往往无所适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阅读的问题,但回顾以往的教学时我们不难有所发现,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对知识的掌握成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学生缺乏运用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和实际能力,这样显然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由此,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指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师不但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而且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以适应课改的发展形势。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我进行了课堂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尝试,以下谈一谈我这方面的实践体会。

一、循循善诱,抓住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地相关点

阅读教学首先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任何外在强制性的阅读都是片面、肤浅、低效的,或许这样做能达到获得信息的功效,但不可能在阅读中实现心灵的震撼、心智的启迪,更不可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实现生命的感悟。在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的成功探究能否进行,首先取决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是否有探究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探究的兴趣与热情是很难自发产生的,它需要教师在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相关点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课堂阅读探究的兴趣,逐渐帮助学生深入自觉阅读。

二、创设问题情境,找准阅读已知与未知的联结点

“学贵有疑”、“学起于疑”,疑是探索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让学生善于观察,敏于发现,通过思考从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由学生提出,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做出探究的反应,发展有益于探究活动进行的课堂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契机。学生通过探究性思考,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引导倾向的问题,达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目的。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获得新知的热情,在学习课文时,安排一些难度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由于问题不断提出,因此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不断思考与研究,并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经验,紧紧围绕阅读中已知与未知的联结点进行探究,在与课文相关的情境中自主阅读,思维得以进一步开拓,问题得以最终解决,实现了自己阅读的再创造。

三、鼓励大胆求异,抓住阅读争论的焦点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同一个阅读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会有不同的答案,因此会产生争论,而争论的产生有助于阅读理解的深入,有益于探究地进行。培养多角度思考,大胆求异,打破思维定势,是引导探究发展学生阅读探究能力的前提。思维定势是学生探究能力难以形成的潜在障碍。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求异,打破思维定势,反向思考,拓展空间,引发创造。

四、引时代活水,寻觅课文与生活的结合点

探究性阅读要求学生基于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学生的亲生经历是认识分析的储备和源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课堂阅读教学也是这样,并不是把老师的理解、感受强加给学生,更不是将知识原封不动地“塞”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阅读教学同样也要用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充实,使学生通过生活体验来感悟课文,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学好语言,陶冶情操。充满时代气息的生活,学生的亲身经历,使之相关联的探究学习在学生的眼里变得更加丰盈起来,由此,我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将课文描绘的世界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起来,不但提升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为探究性阅读铺下了一条金光大道。

五、透过角色表演,抓住表演与评价的分歧点

角色表演是阅读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担当某种角色去读书,去思考去体验进行独白。表演前,学生为当好这一角色会主动积极带着情感主动去学习和研究课文,当扮演角色的新鲜感、成就感让学生感到兴奋不已时,教材中原有的逻辑、抽象的文字符号就会不再远离学生,而是化成了学生具体的生活内容和生动可感的生活形象。这样,学生就可以由习惯上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积极尝试的主动角色,与认识对象融为一体。然而,由于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阅读理解,因此阅读理解的差异也会自然地凸现出来,教师应该及时抓住表演与评价的分歧点,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的课堂阅读探究。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例4

一 阅读教学的内容

以前为了怕学生不明白,阅读课上把所有生词逐个教会,每个句子解释清楚,结果把阅读课上成了精读课。专家认为,阅读课不但要教阅读,而且要教语音、教语言。从字里行间发掘出可以教的东西,如发音、语法、文化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文章中发现为什么?希望学生们从中学到什么?所以确定教学目标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语言点及阅读策略。

二 阅读教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有关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材料和预习练习,指导学生预习。背景知识材料有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预习练习能使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使预习有的放矢。

2.发展学生初读预测能力

在学生预测故事之后,就是老师带领学生阅读了解故事的最好时机了。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初听故事内容,并结合故事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这时对学生的要求应该着重于耳朵听录音,眼睛看文本)。教会学生必要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是首要的,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展开细读复述环节

教师和学生一起再次细读故事,分析故事中人物、情节的戏剧性变化,同时在文中寻找出上一环节教师提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检测。教师检测时要照顾到学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并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然后再和学生一起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并拟出故事的提纲。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掌握阅读技巧,这也为后面让学生复述故事做好了铺垫。

4.指导学生听读体验

在前面环节的铺垫下,学生对故事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这时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带着感情跟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体验角色感,让学生从情感上更进一步地走进故事。

5.精心设计练习,积累语言

复述、背诵阅读内容。复述或背诵短文既可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在学生阅读后,教师应设计一些巩固练习题,考察和培养学生语感和教会提炼中心思想。

6.组织表演,体验情感

表演前教师先做示范,并提醒学生注意人物的情感、语言、动作、表情等,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一些现有的物体做道具辅助表演。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较为喜欢,既可以保持学生阅读的趣味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编排、设计、表演等多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小组合作能力。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例5

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流活动,学习活动的人际交往,主要分为师生间的交往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之间是一种对称往,存在着合作、竞争、个体三种形式。因此,在这一阶段里应当激励学生把自己读书的收获或困惑找同伴交流交流。我让学生用交换苹果和交换思想作比较,体会对话、交流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对话的兴趣。学生刚开始和同伴交流时,还不会组织,不懂规则,缺乏自制。因此,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小组同学玩玩闹闹浪费时间,对话草草收场;二是小组里少数学生发发言,其他学生不吱声,对话氛围不浓,质量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和学生共同商议制定对话的规则:首先在班上招聘8个小组的“导师”,条件是能承担领导小组对话的责任,能与小组同学一起确立对话的目标或任务并努力去实现目标或完成任务;能够尊重并理解同学的处境和观点,并能根据同学的特点安排“职务”,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使自己小组在竞争中取胜。然后由8个“导师”组阁自己的阅读研究小组,每组6名“研究生”。“对话”时首先要训练人人发言,或谈感受、想法,或提出疑问,或作出评价,或说出体验,总之要围绕小组对话的主要任务进行。由于阅读小组有阅读的主动权,他们常常自己确定“对话”的方式。有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有时编话剧表演,有时自己找出问题辩论,有时围绕课后问答进行练习。其次要引导小组成员学会耐心倾听,对别人的发言意见作出反应,或作出简要的评价,或反对,或赞许,不同意也要有礼貌地讲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成员要推选出一名代表(轮流推出)归纳总结大家的收获或困惑,在课堂上交流。或表演编的话剧、课本剧,或把自己对问题的探究过程用课件展示给大家看。这一阶段控制在15分钟左右,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延伸到课外进行。总之,要讲求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评价性对话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例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256-01

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是高年级教学的灵魂。阅读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读”“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要重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变成了无源之水。

一、读――阅读教学的核心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在阅读教学中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读到了位,学生语感的培养才可能到位,语文综合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教师要训练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而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才可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小学阶段的学生“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利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使之多读熟记佳词妙语,精美诗文,就能够更深入地体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而学生在读书实践活动中所感知领悟的写作技法,往往是教师在作文课上难以指导出来的,指导学生诵读,特别是用心灵去读,去倾听,去倾诉的阅读教学方法,真正使感悟――在诵读中突现。

二、读――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是读者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学生作为读者,是富有巨大认识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外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内因是不断产生的学习需要与自己原有的语文素养水平之间的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是阅读教学有效,教师必须随时洞察学生内因的动态生成,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向转化。最重要的是贯彻多读、少讲的阅读教学思路。让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三、读――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古训说,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用心最为要紧。一方面是对文字作品的用心思考、用心体会;一方面又是对自己的诵读用心品味,用心体验。是否“对味”,这种“对味”就是理解,边读边看,最有利于从遣词造句到思想感情的融合贯通。

高年级阅读的重头戏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世界。在阅读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有效地方法,引导他们读好文,让学生用真情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才能准确与作者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达成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灵相融”。

所以教师要围绕朗读要求,加强指导和训练。一般课文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理解内容,领悟方法,学习运用。包含感情的课文、段落,必须让学生读出情,进入境,品出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就是说,在读叙事性文章时,要把自己的心放在文章中,尽力将自己情感贴近文中主要人物,去感受他们情感,这样才能理解、感悟其含义。

四、读――阅读中思考、质疑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疑问,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呈现质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思”,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经历过痛苦的思考,并从思考过的地方生长出自己的思想来,那么,他就不能真正体会到受教育的快乐。一旦我们只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轻松感和单纯的心灵的愉悦,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力便会被这种所谓的快乐教育所磨钝,再也没有力气去探看复杂的世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疑问,以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呈现疑问的过程。其实,学生在进入阅读情境中,本身就会出现一连串的质疑,但由于年龄小,阅读经验不足,可能无法把问题进行梳理,有时问题在脑海中稍纵即逝,出现“无疑而不悟”阶段。所以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吃透阅读内容,善于抓住学生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疑问,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提出质疑,说明会读书会思考了。思考与读书联系密切。读的过程就是把读物上的书面语言内化为读者个体语言的过程,只有边读边想,才能达到这一点。所以,会读书的人自然会思考。会思考了,自然能提出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要视情况灵活处理。有些浅层次的问题不必解答,由学生自行完成,而深层次的问题、重点问题可组织学生读书时讨论,还有些与本课教学目标联系不大的问题,可放到课后,让学生探索解决。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去解读课改的新理念并付诸实践。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究,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达到提高课堂教学之效。新课程下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创新,加强以读为本,把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例7

一、激发阅读兴趣,引领阅读方向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才会让学生在阅读中投入更大的热情,从而自觉主动地阅读,成为阅读的主体;自觉参与实践体验,主动与作者的思维碰撞,和作者思想进行交流,从而主动地发现问题,进一步结合自己的认知,来妥善解决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发掘教材内容开始。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时,我们可以参考《三国演义》。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向学生推荐《曹操煮酒论英雄》《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用奇谋孔明借箭》《七擒孟获》等精彩片段,引入孔明之串串“火”计,介绍用三国人物填充的歇后语等。这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领学生课外阅读方向,让学生紧扣课标进行阅读,培养学生辨别良莠的能力,让学生读好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出阅读要求

从理论上来讲,与写作的“文无定法”一样,阅读也是“读无定法”的。但在学生阅读的起步阶段,没有阅读方法的指导,是很难或者说是根本不可能再创造的。因此,在阅读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是至关重要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训练训练,训是教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对于教师而言,应该首先明确阅读目标,把握阅读重点,然后指导学生从怎样解决字、词障碍,到怎样理解文章主旨,怎样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课文,怎样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写作特点、表达技巧,再到怎样欣赏、品评文章,直到最后写出读后心得等,要分阶段进行训练,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教师根据不同的训练中心,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如在阅读训练初始阶段,可以要求学生读懂文义,搜集文中的生字并识记其音形,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等;稍后可以分文体阅读,根据课程标准对各种文体的不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阅读。

三、交流阅读体验,提升阅读品味

古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在有一定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合作互助,共同提高。教师要提示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

(1)交流自己的阅读学案。谈谈自己是怎样阅读的,阅读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或者从中有什么收获。

(2)交流生字、生词。对搜集的生字有没有字音或字形上的失误,对词语的本义及其在文中的含义有没有更合理的解释,对文中哪些地方感受最深,看别的同学有没有更深刻的见解等。

(3)交流主题认识。互相交流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作者意图的领会,以及作者为反映主题所采用的写作手法、表现技巧。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例8

关键词:幼儿;阅读教学;兴趣;方式;内容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72-01

阅读是幼儿了解大千世界的一扇窗,是幼儿感受各种情感的一条路,阅读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阅读教学应顺应时代要求,辅以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打开幼儿的阅读之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幼儿阅读教学理解不够深刻,依然沿用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就限制了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本文就提高幼儿阅读教学的效率进行论述。

一、激发阅读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幼儿有了兴趣,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发挥出来。实践证明,让幼儿在兴趣盎然的情境里学习,注意力最集中,反应最灵敏,思维最活跃,学习效率最好。但有的教师只重视阅读的量而忽视阅读过程中兴趣、习惯、读书技巧等方面的培养,以致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幼儿却不愿意读书,或拒绝看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方法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和能力。比如,在《小灰鼠变身记》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穿上了“小灰鼠式”的衣服,并运用夸张的语言,演绎小灰鼠吃了辣椒后张大嘴巴,眼泪鼻涕都往下掉,打出一个大喷嚏的行为。这时,幼儿们都开怀大笑、兴趣高涨,在轻松愉快中感悟了主题。在幼儿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投入更多的感情去读故事,用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故事,用预告精彩片段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阅读热情,使“阅读”过渡到“悦读”。

二、改变阅读方式

在幼儿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把故事当成一种媒介,让幼儿在故事阅读中快乐成长。这一方法可以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故事与说话相结合,幼儿阅读的空间扩大了,思维变活跃了。这样的活动能让幼儿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爱上阅读。比如,在教学《小兔落水后》时,教师这样设计:今天老师请来了许多小客人,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是谁啊?然后出示挂图,并阅读故事:今天天气很好,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小兔子、小猴子、小狐狸在草地上玩捉迷藏的游戏,可是玩得高兴时,小兔子扑通掉进了河里,哎呀!小朋友想想看,小兔子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小猴子怎样做?小狐狸怎样做?小山羊来了又是怎样做的?再出示挂图展示小兔获救的过程。最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及时给予补充,使幼儿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并一起讨论:你遇到困难时会怎么办?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会怎样做?你帮助别人后心情怎样?你们被别人帮助心情会怎样?这样的设计能引导幼儿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将外在的道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心情。幼儿看挂图、教师讲述故事的阅读方法,不仅改变了阅读的方式,还深化了幼儿的阅读情感体验。

三、指导阅读内容

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阅读教学是训练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幼儿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教学内容训练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引导幼儿进行阅读时,教师根据阅读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及语言发展水平,对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这样,阅读和表达才能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比如,在教学《两条彩虹》这一内容时,教师先让幼儿看书的封面,并提出问题: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呀?接着出示画面2,让幼儿观察熊奶奶怎么了,并问他们是怎样看出的。出示画面3~画5,让幼儿体验关切之情。出示画面6~画面8,让幼儿慢慢体会文本内容。接着出示问题,熊奶奶听了安慰的话,病好了很多,青蛙大叔也来看熊奶奶了,熊奶奶对他说了什么?熊奶奶的幸福是什么?青蛙大叔是怎样说的?青蛙大叔离开熊奶奶家,回到池塘,他有些发愁,为什么发愁?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他吗?此时,教师要组织幼儿讨论并大胆发言。幼儿发言完毕,教师再出示画面9~画面11,让幼儿听录音,听一听青蛙大叔想出的好办法。最后熊奶奶的病好了,青蛙大叔、小狐狸、小白猪都非常开心。教师让幼儿再次欣赏故事,让大家把好听的故事讲给没听过的同伴。在这个阅读环节中,经过教师对阅读内容的逐步指导,幼儿慢慢地走进了文本内容中。在多次听读的过程中,幼儿能逐渐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而最后的复述故事的环节,又训练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好的阅读方法犹如一粒幸福的种子,播撒到幼儿的心田,开出美丽的花朵。因此,在幼儿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激发阅读兴趣、改变阅读方式、指导阅读方法,让幼儿感受阅读的快乐,认识生活的美好。

参考文献:

[1]张明红.情感教育在幼儿园分享阅读教学中的实施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2012(12).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例9

群文阅读,简单地说,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挖掘出自己的潜力,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能力和思考力。

群文阅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形式,它与“单元整组教学”、“主题阅读”之间既有相同点,也不同点。“单元整组”只是把教材中的课文“整组”而已,“主题阅读”往往建立在一个十分清晰的阅读主题之上,而这种“主题”,一般以“人文”为主,而忽略了文章之间的关联。而“群文阅读”, 它不是只把文章按人文内涵组合在一起,而是更深入文本内涵,关注文章的形式,把握文章的内部结构,并在文章之间形成“互文关系”,“群文阅读”的文本既以教材为基础进行补充,也可完全出于教学者的精心选择。

一、群文阅读,首先要教师精心组合选文。

“群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样把文章放在一起,有何意图。选怎样的文章组成“群”,无疑考验着教师的阅读视野、品味与阅读教育理念。

如我在教学《再别康桥》一课时,选择《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雨霖铃》(柳永)、《送魏二》(王昌龄)、《琵琶行》、《易水送别》,为什么要选择这几首诗歌呢?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议题:分别。而后几首分别诗常常浓浓的伤感之情、缠绵凄切之意,而前者却显得清新、飘逸。

选文即可是同一议题,当然也可不同议题,目的就是要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主动去发现和思考,尤其是不同处,学生通过比较、多角度地探讨,就能丰富学生对议题的多元理解。总之,进行群文组合必须有可比性,具有可讨论性。

二、群文阅读,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学生是如何学习语言的?怎样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笔者认为,群文阅读所提倡的是这样的语文课堂:

1.学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学生为中心,还是“双中心?”历来就有争论。其实,学习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而不只是自己的“备课”。教室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在设计任何教学活动时,都要问自己:学生能否理解?学生会如何去思考?有没有另外的可能?群文阅读希望突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把阅读的自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自己的舞台,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陪伴者。

2.探究的课堂。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而现实教学中,常常出现“把学生作为道具”的公开课。群文阅读的每一个单元的设置,都带有阅读的目标和要求。它的学习任务,和传统教科书中的习题或课后思考题有本质的区别。它会把学生还原为读者,甚至是作者。它的单元设置是多样的,有的是人文专题,有的是作家专题,但更多的是从文章内部切入,如“描写同一景物的片断”“某个感兴趣的情节”,抑或是“几篇文章中的同一重要词语”“写作手法”等等,这些话题的设置,看起来很难,但却能达到探究的目的,学生更感兴趣。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例10

教学中发现,如果课堂中教师直接让学生去朗读文章,学生会感觉到很枯燥,而借助多媒体、故事或问题等方式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阅读,学生的朗读兴趣便会更加浓厚。而低段的学生的兴趣以间接兴趣为主,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北大荒的秋天》教学为例,对于“北大荒”学生是较为陌生的,更不要说北大荒的秋天了。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北大荒并对北大荒的秋天有初步感受,激发起阅读兴趣,教学中教师幻灯片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指出“北大荒”并辅以图片简单介绍,突出它是“北大仓”。然后让学生说说故乡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再提出问题“我们这里的秋天和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在对比中的阅读兴趣就浓厚了。再如《三袋麦子》教学中,教师上课后,没有马上让学生打开课文,而是点名问学生“如果老师给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当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后,又提问“大家想知道小猪、小牛和小猴是怎么做的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读课文吧!”接着板书课题,进入阅读。

二、狠抓朗读,引导提问

阅读是理解的基础,而在阅读中,大声朗读又对理解文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提倡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以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但一些教师忽视了合作探究是基于自主学习基础而进行的,课堂中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结合学生对文章还没有一定的了解,交流、讨论也就变得空泛了。从小学低段的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的朗读和理解能力还较差,教师需要在引导朗读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首先,要丰富朗读的形式。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配乐朗读、点名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等方式来组织,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气氛,让学生在具有竞争的氛围中去多读,甚至熟读成诵,这样再组织讨论,学生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

其次,要注重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提问可围绕课题提问,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问题如“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为什么要找妈妈?它是怎么找妈妈的?”也可根据重点语句来提问,如“雨后”的教学中对“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一句,先问学生这句话的意思,再问这句话表现了孩子们什么样的生活。也可拓展性提问,如“谁的本领大”的教学中,提问“听到太阳这样说,风是怎么说的呢?”(那还不容易!)追问“是的,就这么一件小事情,那还不容易。想想到底该怎样读这句话,谁再来试试。(再指名读)感觉出来了吗?这时候风的态度怎样?(自信与骄傲等)是的,那么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这样,将问题和阅读结合起来,学生读后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

三、引导合作,探究学习

低段的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采用合作探究来组织阅读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不然,学生的合作就容易走入泛泛而谈的境地。

首先,坚持自主学习。所谓的自主学习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生词、词语、句子、段落、文章等内容先进行学习,如在对生词的学习中,学生个体要先借助工具书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还不理解再去和其他同伴合作。又如对某句话的理解,学生个体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朗读,有了自主的理解的基础上再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例11

二、阅读评价模糊化

1.以定量评价为主。让学生做大量的读书笔记,抄得越多的学生就是读得好的学生。这导致了许多学生只去摘抄,应付老师的检查。一些优美的句段适当的摘抄是可以的,但以此为唯一,学生就会对阅读产生厌倦。

2.以他评为主。为了保证让学生阅读,教师把课外阅读的评价权交给家长,以家长的签字作为评价依据,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3.阅读评价单一。教师只是让学生去读,只从时间和内容方面提要求,阅读的速度、习惯、方法等方面没有目标。

阅读应该以学生积极的读书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评价的首要内容,对书爱不释手,达到手不释卷,应该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

三、阅读写作分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