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物形象的特征

人物形象的特征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10 15:10:04

人物形象的特征

人物形象的特征例1

《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在大多数场合是负面评价多于正面评价。他表面的“胆小怕事、听信谗言、人妖不分、缺少男子汉大丈夫应有的阳刚之气”[2] 等缺点早已为世人所批判。对此,最具代表性的评价则是来自胡光舟先生《吴承恩和西游记》中的一段话:“他(唐僧)懦弱无能,胆小如鼠,听信谗言,是非不分,自私可鄙,优柔寡断,昏庸糊涂,几乎是屡教(教训)不改。在取经集团中,他既不是精神力量,也不是实际的战斗者,竟是一个百分之一百的累赘。至于他在取经事业中的作用,说得不客气些,应当是个负数。他的眼泪多于行动,没有白龙马就寸步难行,没有孙悟空将万劫不复。如果一定要说唐僧也有作用,那么,他的作用是一个傀儡、一尊偶像、一块招牌。只因他是如来的犯错误的大弟子金禅子转世,要靠他这块招牌才能取到经。正如沙和尚所说,世上只有唐僧取经,‘自来没有个“孙行者取经”之说’”。[3]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很多质疑。

淮茗在《被误解的唐僧》一文中认为,对唐僧持批判观点的人都是站在俗世的立场上来看唐僧,并指出:“唐僧的人格也许有一些缺陷,但应当承认,这来自他虔诚的信仰,其取经立场是无可动摇的”。[4] 潘全寿对此表示了赞同,他觉得唐僧“是个诚心取经、不贪图荣华富贵、不贪图酒食美色的高僧”“是取经队伍当之无愧的楷模”。[5]竺洪波在《论唐僧的精神》一文中也认为唐僧作为取经队伍的统帅,在《西游记》中是真正的、唯一的具有本体意义的形象,“佛教之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劝世救主思想,以及为完成取经使命而义无反顾的、不畏生死的牺牲精神是唐僧这一艺术形象最主要、不可或缺的性格特征”。[6] 可见,唐僧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目标的坚定就是取经成功的重要保证。

2、孙悟空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作者塑造的最成功,也是备受万千观众赞扬和喜爱的人物形象。说“他(孙悟空)是中国文学永不安宁的精灵”[7] 一点也不夸张。他酷爱自由、任性而为,是一个“具有非凡爆发力的反抗者”。[8] 崔小敬在《:秩序与自由的悖论》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孙悟空的出生即是对人伦秩序的突破,对于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天宫来说,孙悟空实实在在算得上是一个‘秩序化生活的异类’”。[9] 同时“孙悟空也是一个靠自己的基本品质成长起来的英雄人物,是一块打不死、烧不化的顽石”。[10] 潘全寿在其《精当,增减一人废全篇——取经人物设置的艺术》一文中指出:“孙悟空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是中国人民理想主义的英雄化身”。[11]

3、猪八戒

如果说孙悟空是中国文学史上永不安宁的精灵,那么猪八戒则是中国文学史上永不退色的笑星。刘耿大认为“猪八戒的幽默,具有喜剧性特征,是典型的‘开心果’”龙国庆在《丑中孕美,借幻传真——猪八戒形象新探》一文中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认为“猪八戒是中国老百姓的‘喜神’和‘开心果’”。的确,八戒的幽默早已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不过就像曾中辉所说的那样:“从表面上看,猪八戒是一个浑身都是毛病的人物。如爱耍小心眼,自尊,经常在师傅面前搬弄是非,让自己的对手吃尽苦头;善于投机取巧,面对强者退缩,面对弱者逞能;贪吃贪睡,好色好财,动不动就嚷散伙打退堂鼓”。

潘全寿对此说道:“猪八戒仍是一个“功大于过,功劳苦劳都不小的重要人物”他那勤劳勇敢的的优秀品质随着小说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照人的光彩,而他身上存在着的那些庸俗的惰性及患得患失的个人主义思想,也在与妖魔鬼怪及恶劣环境的搏斗中经受锻炼而逐渐克服掉了,正如龙国庆说的那样,八戒是在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典型,是一个随时代浮沉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特征例2

淮茗在《被误解的唐僧》一文中认为,对唐僧持批判观点的人都是站在俗世的立场上来看唐僧,并指出:“唐僧的人格也许有一些缺陷,但应当承认,这来自他虔诚的信仰,其取经立场是无可动摇的”。[4] 潘全寿对此表示了赞同,他觉得唐僧“是个诚心取经、不贪图荣华富贵、不贪图酒食美色的高僧”“是取经队伍当之无愧的楷模”。[5]竺洪波在《论唐僧的精神》一文中也认为唐僧作为取经队伍的统帅,在《西游记》中是真正的、唯一的具有本体意义的形象,“佛教之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劝世救主思想,以及为完成取经使命而义无反顾的、不畏生死的牺牲精神是唐僧这一艺术形象最主要、不可或缺的性格特征”。[6] 可见,唐僧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目标的坚定就是取经成功的重要保证。

2、孙悟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作者塑造的最成功,也是备受万千观众赞扬和喜爱的人物形象。说“他(孙悟空)是中国文学永不安宁的精灵” [7] 一点也不夸张。他酷爱自由、任性而为,是一个“具有非凡爆发力的反抗者”。[8] 崔小敬在《:秩序与自由的悖论》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孙悟空的出生即是对人伦秩序的突破,对于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天宫来说,孙悟空实实在在算得上是一个‘秩序化生活的异类’”。[9] 同时“孙悟空也是一个靠自己的基本品质成长起来的英雄人物,是一块打不死、烧不化的顽石”。 [10] 潘全寿在其《精当,增减一人废全篇——取经人物设置的艺术》一文中指出:“孙悟空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是中国人民理想主义的英雄化身”。[11]

3、猪八戒:如果说孙悟空是中国文学史上永不安宁的精灵,那么猪八戒则是中国文学史上永不退色的笑星。刘耿大认为“猪八戒的幽默,具有喜剧性特征,是典型的‘开心果’”龙国庆在《丑中孕美,借幻传真——猪八戒形象新探》一文中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认为“猪八戒是中国老百姓的‘喜神’和‘开心果’”。的确,八戒的幽默早已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不过就像曾中辉所说的那样:“从表面上看,猪八戒是一个浑身都是毛病的人物。如爱耍小心眼,自尊,经常在师傅面前搬弄是非,让自己的对手吃尽苦头;善于投机取巧,面对强者退缩,面对弱者逞能;贪吃贪睡,好色好财,动不动就嚷散伙打退堂鼓”。

人物形象的特征例3

《阿依达》讲述埃及青年将领拉达梅斯奉法老之命带领军队征服邻国埃塞俄比亚,无意中俘虏了年轻貌美的埃塞俄比亚公主阿依达。聪明、勇敢的阿依达一夜之间沦为埃及公主阿美丽丝的贴身侍女,却逐渐和公主的心上人拉达梅斯产生了感情。然而,两国之间战事不断,埃塞俄比亚国王带兵前来宣战,拉达梅斯奉旨带兵前往。一面是自己垂垂老矣,却依旧为了子民,坚决捍卫国家的父亲;另一面是爱护自己,也是自己心爱的恋人,她不甘自己国家的无辜百姓沦为奴隶,又希望能够和自己心爱的人共度一生,阿依达的心情纠结繁乱不堪。战争结束后,拉达梅斯胜利归来,阿依达却无意中在俘虏人群中发现了父亲的身影,她说服爱人拉达梅斯放了父亲,但却让同样深爱着拉达梅斯的埃及公主阿美丽丝得知,并因为强烈的嫉妒心而告发了他们。在最后一幕,阿依达为了与自己的爱人拉达梅斯生死相随,毅然决然地钻入地牢,与心爱的人共同走向天堂。

二、勇敢热情的埃塞俄比亚公主

从故事的第一幕起,一首由拉达梅斯演唱的抒情咏叹调《圣洁的阿依达》就首先呈现出了男主角对阿依达的眷恋和深厚情谊,也使我们认识了一位在男主角心目中善良、多情、性情温柔勇敢、追求真挚爱情的异国公主阿依达。而同属于第一幕的《凯旋胜利》这首咏叹调中,音乐首先从急促的快板开始,速度几经变换,繁复的调性,从最初的C大调开始,到G大调,再到降E大调并最终结束在降A大调上。调式调性的对比以及速度与节奏的自由伸缩准确地表现出了阿依达在父亲的亲情、国家的利益、与恋人爱情之间难以取舍,左右为难,不知何去何从的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第三幕中阿依达的咏叹调《我的故乡》是一首具有浓厚喜剧意味的非常抒情的乐曲,如行云流水般的旋律线条与大小调之间的穿插交替进行呈现出了独特的东方色彩。第四幕的音乐中,阿依达与拉达梅斯在生命即将结束之前演唱了男女声二重唱《再见吧人世》,旋律的优美流畅与戏剧化的感染力,呈现出了一个全新的,不但没有表现出对死亡的畏惧,反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无所惧怕的对圣洁爱情充满渴望与向往的勇敢女性的形象。

三、刁蛮的埃及公主阿美丽丝

剧中的埃及公主阿美丽丝与阿依达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她的唱段呈现出了与阿依达完全不同的演唱风格,用截然不同的性格表达方式表现出对拉达梅斯的爱情。阿美丽丝因为被过度宠爱,所以性格刁蛮任性而又天真。在她的最初的唱段中,连续的大跳音程与生动的表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其性格中的夸张和诙谐,甚至带有一定的喜剧效果。第二幕中,阿美丽丝与阿伊达的二重唱呈现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尽管在此唱段中,不停地传来庆祝战争胜利的欢呼声,却仿佛在代替趾高气昂的埃及公主嘲讽着身份卑微的阿依达,一个下等的使女没有资格和公主争抢爱情,更配不上英俊潇洒的青年拉达梅斯。在第三幕,当天真的公主发现自己的爱人拉达梅斯竟然真的与自己的女仆阿依达相爱,则在《可恨的情敌》唱段中,用大幅度的音程跳进与强有力的节奏型将其性格中举手投足间夸张的霸气一览无遗。在最后一幕《不幸的人啊,你面临厄运》唱段中,因爱而生恨,强烈妒忌心引起的冲动,使得她不顾一切,不留余地地要致负心的人于死地。繁杂无章的旋律进行以及坚定的和声,无不表现出阿美丽丝感到羞辱、嫉妒以及异常愤怒的心情。

四、爱情与烦恼

剧中的两位女性都同样地敏感而多情,并且爱得义无反顾,也同样挣扎在进退两难的危机境遇中,经受着情感的煎熬与心理的折磨。作曲家从细微之处恰到好处地,分别用不同风格的音乐表现出了两位公主心情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阿依达徘徊在爱人与国家之间,而阿美丽丝陷入了嫉妒的怒火中不能自拔,为亲手将自己的爱人送入了坟墓悔恨不已。

人物形象的特征例4

狂欢化理论由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以古希腊的狂欢节作为基础,也就是说狂欢节上体现着狂欢化文学的特征。加冕与脱冕是狂欢节上重要的仪式,而文学的狂欢是使情节与场景[脱常规,获得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双重性,主人公的加冕与脱冕形成文学中的一种艺术结构。巴赫金将脱冕与加冕看作狂欢的基本仪式,作品中的艺术思维通过加冕与脱冕实现。加冕与脱冕的仪式体现了交替与变更、死亡与新生的精神,同时表现了一种颠覆力和创造力。这种仪式逐渐成为了一种艺术思维,渗透到人们的观念中,被作家用以观察周围世界,处理笔下题材。

一、塔尼娅,爱情的加冕与金钱的脱冕

作品中的塔尼娅,原名叶卡捷琳娜。叶卡捷琳娜作为教授安菲洛果夫的合法妻子到火车站送别丈夫。克雷洛夫作为教授的助手,为前去冰冷的矿山寻宝的教授送去御寒的衣物。于是,火车站成就了塔尼娅与教授的别离,也造就了塔尼娅与克雷洛夫的相遇。

叶卡捷琳娜是教授安菲洛果夫的合法妻子,但他们的婚姻并没有爱的基础。教授在进山寻宝的过程中,得到神谕――娶表妹叶卡捷琳娜为妻,教授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他们进入了无爱的婚姻。教授对妻子置之不理,把她关在房子里,与妻子没有任何交流。教授有许多宝石,但对于妻子却异常吝啬。在与教授安菲洛果夫有名无实的婚姻中,叶卡捷琳娜作为妻子没有得到任何温暖与呵护。

她也是一个对爱情充满渴望的女人,厌倦了循规蹈矩的生活,渴望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于是,火车站一遇,擦出了克雷洛夫与叶卡捷琳娜情感的火花。叶卡捷琳娜告诉克雷洛夫,她的名字是塔尼娅,俄语名字塔尼娅的含义是“组织者、策划者”。她希望能够策划、组织、安排自己的爱情生活。于是,被爱情之火点燃的塔尼娅,头戴“爱情”的冠冕,与克雷洛夫开始了一场“爱的狂欢”。她甘愿与克雷洛夫不停奔波在城市各个角落,进行一场“游离式”的爱情。平时,她是小会计师,是安分守己的教授太太,过着自己平静如流水的生活,但一旦到了约定的时间,她立刻戴上“爱情”的王冠,“奋不顾身”地前往约会地点。他们的约会没有固定的时间与地点,只是每一次约会都会另行商定下一次约会的具体事宜。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带有刺激性的约会方式,因为一旦下一次约会不成功,他们就再没有见面的可能。这也导致了在他们赴约时,即使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也要抵达约会地点,度过属于他们两个人的时间。他们的约会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这样的生活是“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轨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

塔尼娅与克雷洛夫的约会急切、慌张而又寒酸。塔尼娅的“连衣裙上不太顺溜的拉链”,衣服“里子朝外翻过来,能看到歪斜的针脚”,连首饰“显然使用水晶玻璃或精致玻璃仿造的钻石”,可以看出她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塔尼娅作为爱情的女王,可以说是毫不在意,在这场狂欢的爱情之中,所有的物质都可以忽略不计,她渴望的就是一场纯粹的、疯狂的爱情,她得到了她希望的全部。

“属于相当高档的住房”的钥匙却与“她穿的在民间普遍的、好像沾染了蔬菜汁的穷酸衣裳怎么也难与之相匹配”,这为塔尼娅的转变做了铺垫,直到安菲洛果夫教授死亡的消息传回来,塔尼娅继承所有的遗产,她的形象发生了一次颠覆。

作为安菲洛果夫教授的合法妻子,塔尼娅在安菲洛果夫教授死后,继承了教授的全部财产,披着“有钱人”的外衣,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前那个其貌不扬、平淡无奇的塔尼娅与克雷洛夫的平等关系被打破,在巨额的遗产面前,塔尼娅与克雷洛夫的爱情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当克雷洛夫向她提出放弃继承财产,两人继续在一起的建议时,她反而嗤笑克雷洛夫不切实际,她的爱情观发生变化,她的幸福不再是单单拥有爱情,而是需要更多的物质享受。在金钱与物质面前,带着“爱情”王冠的塔尼娅完全丧失了对爱情的向往与执着,转身成为金钱与物质的奴隶,“金钱与物质”毫不费力地摘下了“爱情”的冠冕。作品中的“金钱与物质”践踏了严肃崇高的“爱情”,将其贬低化、世俗化。

塔尼娅与克雷洛夫的“爱情狂欢”在“金钱与物质”面前戛然而止。摘下“爱情”王冠的塔尼娅市侩、媚俗,为克雷洛夫所不齿。克雷洛夫深爱的是拥有爱情光环的塔尼娅,而非那个被贴上世俗标签、变了质的叶卡捷琳娜。摘下“爱情”的王冠,塔尼娅又变回了叶卡捷琳娜,她不再是那个自己生活的主导者,然而叶卡捷琳娜的纯真无邪、玉洁冰清在“金钱与物质”面前荡然无存。最终,她没有了塔尼娅的勇敢担当、我行我素、热情如火,同时又失去了叶卡捷琳娜的小鸟依人。她失去了克雷洛夫的爱情,彻底沦为“金钱与物质”的奴隶。她曾经想极力摒弃“无爱的婚姻”,现在不得不为了可观的遗产而扮演教授未亡人的角色。塔尼娅的“爱情狂欢”结束了,留下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塔尼娅和孑然一身的克雷洛夫。

人物形象的特征例5

《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学”中一部不得不提的长篇小说,它是用女性之笔书写的女性解放的完美之路,和以往男性作家以启蒙姿态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寻不同,这是一部女性自己的自我总结。同时它也是一部革命成长叙事小说。作为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读者在小说中可以看到很多作家自身的影子。作者杨沫,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省定县等地教书,后又在北京做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并加入了共产党。这种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而《青春之歌》也就是在这样一种影响下应孕而生的作品.本文是从《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成长解放经历入手,对其形象进行分析,关注投身于民族国家解放大旗下的中国女性是怎样开始像娜拉那样勇敢的走出家门,寻求自我的独立和解放,在探索与寻求中,找到解放的光明大道——投身于民族国家的解放的。

首先要讲的是,《青春之歌》是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它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描绘了当时我国各类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所走过的道路。小说作力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女性形象,同时也塑造了众多知识分子形象,如卢嘉川、林红、江华等,他们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们遵照党的指示,领导学生运动,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是卢嘉川把林道静引上了革命道路,而在林道静的成长道路上,林红的坚强不屈、英勇顽强的精神,江华稳健、老练的工作作风对林道静最终能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党员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她的母亲是被她父亲霸占了的贫农女儿,她身上“有白骨头也有黑骨头”,①她心地善良,憎恨她的家庭,为追求自由离家出走,想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存。但是她虽然逃离了她家庭给她设置的网,却又踏进了余敬唐的罗网。她在绝望中选择了走向自杀的道路。是北大学生余永泽救了她,这是林道静的第一次救赎,在这段生命历程中,林道静似乎觉得她找到了生活和精神的寄托,爱人之间的柔情密意几乎让她沉沦。余永泽以“骑士兼诗人”的风度和温情体贴赢得了林道静的爱情。他们度过了短暂的爱情生活,但却在许多实际问题上发生分歧。林道静是一个向往自由追求革命的好女孩。她在不断的寻找,重构着自已,终于认清了余永泽自私、狭隘的本质,毅然与余永泽分手。林道静跨出了“爱”的小圈子,标志着她思想历程和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她区别于书中的其它女性,如思想空虚、贪图享乐的白丽萍。还有王晓燕,虽同情学生、痛恨国民党政府,但又书生气十足,以至被戴愉利用。走出裹臼的林道静,主要思想特征是开始向往革命,并投身到革命。她张贴标语,撒发传单,单枪匹马地进行革命活动,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逮捕。党组织营救了她,把她秘密护送到定县农村。在这里,党又派果敢、机敏的江华同志领导她工作。在江华的帮助和教育下,林道静的思想逐渐成熟起来。在狱中,她又亲眼看到了共产党员林红面对敌人的屠刀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经受住了党的考验,出狱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林道静终于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作者通过曲折的情节,细腻地挖掘林道静的内心世界,描绘了林道静的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真实而生动地揭示出知识分子只有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能有光明的前途。林道静的形象真实感人,栩栩如生,是整部小说在艺术上最成功的地方。

小说以林道静的成长和行踪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由林道静带出各种人物,使得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丰实、饱满,生动而感人。关于成长,《青春之歌》是以成长的方式来表现革命的成长的。作者曾经在《我为什么写〈青春之歌〉》中谈到写《青春之歌》的创作意图:是想通过林道静表现一个从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变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表现党对于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在小说情节安排上,作者将革命内容与传统婚爱故事两种文学进行组装,用人物身份的不同来使两条线索紧密组合在一起,即林道静的个人奋斗史:从挣扎到革命,恋爱史:与余永泽、卢嘉川、江华三人的感情纠葛。赋予了主人公林道静革命成长的思想基础、诱因及革命成熟的保证。林道静出身于受压迫阶级,她是底层佣人的女儿,在成长的历程中,她在进步青年的影响下,阅读马列著作,不断的充实自已的精神世界。接受党的指引与教育,参加工农革命实践。在林道静由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的成长过程中,起初林道静是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中出走的,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挪威戏剧学家易卜生的问题剧《娜拉》。娜拉不甘于做家庭的一个玩偶,而愤然走出家门,寻找个性的独立与解放。但易卜生并没有告诉人们娜拉离家以后走向了哪里,结果如何。或许他的意义在于,为封建家庭男权压抑下的女性敲响警钟,促使沉睡在男权樊笼里被压抑的女性觉醒,为追求自己的解放而勇敢的走出家门。看到走出家庭的必须,这是女性解放具有拓荒意义的第一步。而《青春之歌》中的女性林道静,显然是更幸运得多,她从家里走出来了以后,找到了进步的思想,遇到了一群可爱的人,林道静的成长起点,是从个性解放开始,一步步的成长起来,趋于成熟的。其形象也在逐渐的变化过程中清晰高大起来。其实细读小说,读者不难发现,“五四”思想的余绪在小说中是有多处散落的。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林道静是仇恨家庭、社会,她同情底层社会,要求个性解放,带着个人奋斗的英雄主义情绪和罗曼蒂克的幻想,并不断的蜕变成长。黄子平就曾论述过《青春之歌》从结构到语言与“五四”文艺之间的承接关系。②林道静是大地主林伯唐强暴佃户姑娘秀妮所生,母亲投河自尽后,小道静受尽了养母的百般虐待,作者杨沫让林道静的 母亲早早去世,代之以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继母。这种特殊的生活遭遇,既形成了她倔强、富于反抗、同情劳动人民的品质,另一方面,又使她染上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习性。这一性格的双重色彩注定了她在走向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要经受更多的痛苦和磨难,在成长道路上要经历一个十分艰难的历程。更为根本的是,林道静走出家庭投身社会的思想动力,主要来自“五四”思潮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个体主义价值观。接下来的林道静与三个男人的恋爱史,也几乎完全是以自我成长的需要和个体价值的实现为中心的。在今天来看,林道静的性别意识也不得不说是极其勇敢和叛逆的.在小说中,她由处于被看、被改造、被男性愿望引导的状态,到被三个男性拯救、唤醒.先是余永泽,在林道静投海的瞬间,他救了道静,拯救了林道静的肉体生命,唤醒了林道静生命中对爱与美的意识;再谈卢嘉川,他是革命知识分子,可以说是林道静革命的启蒙者,他为林道静带来了很多新的思想,从而达到对她精神的拯救;最后就是江华,工人阶级,革命的英雄。他和林道静并肩作战,在卢嘉川精神拯救的基础上唤醒了林道静的斗争意识和女性意识。林道静成长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情节设置中立体的突现出来的.

《青春之歌》是用女性之笔抒写的小说。它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塑造上,作品不仅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典型的女性形象,而且还通过林道静的成长,刻画了国难当头时走着不同道路的知识分子形象,主要是女性形象。小说以林道静的成长独立和解放过程为线索,立体地反映了“一二·九”运动前后动荡年代我国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为沉沦中的女性找到了自已的精神家园,生动演绎了一位青年女性奋斗成长的一生。

人物形象的特征例6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归纳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①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③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④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提问形式主要有两种:①文中某某是一个怎样(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或: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某某的形象。)②某某人物形象具有哪些(什么样的)特点或品质(精神、思想等)?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从答题规范的角度来讲,这两种提问形式的答题格式是有区别的。

对于第一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即用一个长单句的形式表述该形象的个性特征(肖像、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和身份地位特征等;再结合具体文本分条分点作具体的分析,即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某某是一个个性特征(A、B、C……)+身份地位特征的形象。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对于第二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注意这个“特点(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因此,要注意审题,看题干要求的指向性是什么,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组织答案时,要先概括后分析,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答题格式是先概括出所有特征,然后再逐一分析,即:某某具有个性特征A、B、C……。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第二种答题格式是每概括出一个特点,就分析出一个特点,即:①个性特征A+分析;②个性特征B+分析;③个性特征C+分析……。

二、人物形象作用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文中某某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这类题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①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看,即对其他形象塑造的作用;②从与故事情节的关系来看,即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③从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来看,即对文章主题表现的作用。总的来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有对比、衬托等作用,在情节结构方面有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在主题表达方面有揭示、突出主题等作用。具体来说,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三类:主人公、次要人物、线索人物。这三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尽相同:①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②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③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有对比、衬托、烘托、线索、揭示主题的作用。

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就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来谈,内容上的作用主要就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两方面的作用来谈。答题时,要围绕该人物形象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这三个方面的作用考虑,要注意分条分点表述,分析时要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有理有据,力求答题的条理性、规范性。当然,这三个方面的作用不一定在每个题目里都面面俱到,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题干显示要求作适当调整或取舍。

三、人物形象技巧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的辨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①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某某人物?请简要分析。(或:分析文章对某某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②文章是如何塑造某某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对于这类题型的回答,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有哪些。具体来说主要有:①肖像描写,作用是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②神态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③心理描写,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④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⑤动作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⑥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⑦其他手法:工笔、白描、对比、衬托、烘托及修辞手法等。

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是什么;②分析这种手法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③点出这种手法的作用、效果,即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当然,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设问的实际情况对这三个步骤稍作顺序上的调整或取舍。

人物形象的特征例7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36-01

一、影视化妆概述

影视化妆造型,是化妆师依据影视作品定的人物、个性的需要,在演员自身形象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相应的化妆造型手段与方法,将演员形象与角色特征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塑造出的有鲜明角色特征并与剧情深情切合的可视影视形象。它是影视艺术构成与表现的必要组成部分,化妆师通过在演员的面部描绘角色形象,以诱发演员的心理神态的变化,使人物的艺术形象真实而生活化,并可以真实而又自然的表现剧情,突出人物的形象、性格以及年龄、职业等特征。通过化妆造型可以更加生动有效的表现剧中人物的个性特征,烘托渲染艺术形象,使人物特征变得更加鲜明和深刻。

二、影视化妆是影视艺术审美的造型手段

影视化妆是影视艺术形象的重要造型手段,与其它的表现手段统一协调成综合的表现体系。化妆师根据影视剧本的内容,所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演员自身的形象条件,依据影片的体裁、主题、意境、风格等因素,全面利用化妆的表现方法和妆饰素材,来对人物角色进行妆点与描绘,表现人物的各项艺术特征,引导诱发演员的内心神情变化,帮助演员更加生动形象的创作出具有鲜明人物特征的表演形象,有助于推动情节的表现与气氛的强力渲染,是影视艺术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手法。例如《西游记》当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形象就非常的生动传神,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经典艺术形象。如图:

三、影视化妆造型的特定性和针对性

影视化妆造型作为“影象构成”的一个元素,是电影的一种语言,同时也是一种外化的艺术形象。它不同于生活中的化妆装扮,而是要立足于剧情的需要来进行人物塑造,在塑造当中只有审美的思想和意识还是不够的,必需通过熟练的化妆造型技艺将人物形象创造出来、表现出来,由内而外的将艺术审美观点具体的呈现给观众。在化妆造型的过程当中不能只以艺术美丑的观点去进行,还要结合影视作品的主旨与人物特点去塑造,有针对性的通过改变演员的外貌来表现剧情当中的时代、阶层、民族、地域、身份、性格、年龄等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特征。伴随着戏剧情节的发展去做灵活机动的表现,达到化妆造型与人物形象需求的完美结合。在不同的片种和风格的作品当中,对于化装的形式要求也有不同,要依据其特定的人物环境与特殊性质去在银幕上形象逼真去做表现。

与生活化妆相比,影视化妆造型则相对浓重夸张,具有鲜明的表演特性,以此来表现不同境况下的不同人物,期间会利用到各种相关的塑型方式来改变演员的外貌特征,美化或丑化,老化或年轻,可能会与演员本来的形象相趋甚远,主要是表现剧中人物的特征。在一些神话、传奇性质的影片当中还会以很夸张的化妆造型方式来追求那种离奇、怪异的效果,力求与影视形象高度吻合。就以《红楼梦》来说,化妆手法偏向于戏曲造型,和现实生活有比较大的差距,但对于艺术形象的表现来说却有着点睛、提神的作用。如图:

四、影视化妆造型要与表演艺术相融合

影视化妆造型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要与影视的表演艺术相融合,去观照形似与神似、局部与整体、合情与合理的关系。化妆造型首先要以形似为基础,再在准确的外形基础上去诱发演员神情的变化,达到形神兼备,生动传神的神似效果。以整体的艺术形象为依据,来着重刻画描绘细节特点。要以生活原型为基础,根据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化妆造型对象的条件来进行提炼、取舍、妆点和改造,以期更加严谨、准确而又生动、形象的表现人物的特征与气质,体现人物的内在精神。不仅如此有时还要根据剧情的需要做出大跨度的年龄特征,以青少年、中年、老年等不同外形与特点,表现人物的发展阶段与成长历程,以深刻而又丰富的表现力去塑造各个时期的人物特征。另外在一些神话传奇的作品当中,还要将现实中不存在的那些形象赋予人的个性特征,模拟人的一些形象,积极引发观众的想像力,塑造出出神入化,飞云入地的神异鬼怪形象。

五、化妆造型的最终目的是塑造出美的艺术形象

化妆造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摄影师的创作,将艺术形象表现于银幕之上。在追求完美人物形象的同时,化妆师会根据人物和剧情的需要选用特殊的化妆素材与化装造型手段,但这些方法难免会有缺陷和不足,这就需要在拍摄过程当中与摄影师与灯光师等相关人员做好沟通与配合,在人物化妆造型出现不足的时候,以灯光的明暗或镜头的角度给予造型适应的配合与巧妙的弥补,以求通过各方面的协调统一达到塑造完美人物形象的良好效果。基于这一目的,化妆造型更要与摄影、照明、服装等相关环节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高度统一。

六、结语

影视作品的人物不能以单纯的美丑来定论,而在要通过其表现的性格特征与人物形象,结合剧情,去感悟与体会这些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化妆造型师更要以尊重人物塑造为原则去逼真形象的刻画人物的形象与外貌特征,以外表内,立足艺术形象,以生活为基础,多加创意与创新,塑造出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影视化妆造型是一门艺术,它有其自身的特质与审美特征,但要融入整体的影视作品当中,与其它创作表现环节相联系统一,为完整的影视作品表现和艺术形象塑造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小平.论影视造型艺术与审美特性[J].电影评介,2012(08).

人物形象的特征例8

1“突出特征的设计手法”与平面设计

“突出特征的设计手法” 在平面设计中运用十分广泛,是对物象本身与众不同的特征鲜明地表现及强调,并将这些特征置于画面的主要视觉部位或加以烘托处理的表现手法。与其他设计手法相比,“突出特征的设计手法”有明显的特殊性。较直接展示设计手法而言:其内容明确,更侧重物象与众不同的魅力,企业的文化精神和产品标志等;表现手法属于提取性设计,重点突出且形式自由,使画面更清晰单纯,具有条理性、意味性。较对比衬托的设计手法而言:其内容言简意赅,通常只有一个事物或场景,理解性强;比较对象为同类主题和事物的相同点,主题鲜明;表现手法属于类比性设计,对主题和客观物象自身“与众不同”的特征的烘托突出,强调诉求点,提高关注度。“突出特征的设计手法”为综合性表现手法,它具有自由的创意手法,广泛的表现形式,明确的诉求定位,不同于设计手法中的任何一个系统。“平面设计以信息传达为目的,是在二维的空间对图形的位置、比例、相关关系的筹划”。重在通过图形、文字、符号的组合,以“视觉”的方式表现、沟通。“突出特征的设计手法”与平面设计有密切的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特征设计手法”的特征性与平面设计的实用性。“突出特征的设计手法”是客观物象区别于其他物象特征的形象表现手法,它直接抓住物象最本质的方面,诉诸直觉,重视物象特征和内容的传播。而设计正是因其实用价值产生的,不是简单靠华丽的装饰。它要求将客观物象、传播媒介、受众融为一体。将“内容”以明确、形象的方式告知大家,更好的发挥平面设计的作用和功能。(2)“突出特征设计手法”的强调性与平面设计的诉求性。这一设计手法中的强调,一方面在于表现客观物象的功能和目的,即“传达”;另一方面在于突出传达的方式,即“视觉”。它不仅仅拘泥于对客观物象的模拟刻画,而是采取围绕功能特性为主题形象的突出强调,归纳阐释抽象、难懂的概念现象,它注重概括简化而不乏细节,注重强调内容而不乏形式。“视觉传达”即平面设计,平面设计归根结底是一个视觉问题。“突出特征的设计手法”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使整个设计画面具有极强的指向性,它赋予信息以秩序,赋予特性以重点,赋予概念以形式。(3)“突出特征设计手法”的意象表现性与平面设计的审美情感性。“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意是思想观念,象是客观现象,是超越了主客观存在的另一种存在。“突出特征的设计手法”中的意象表现涵盖了暗喻、象征、同构、夸张等手法,通过赋予客观物象造型、特性的新颖创造,以充满了感彩、生活情趣的意象氛围表现主题,使具体的实物升华为“艺术、生活的真实感受”,给人幽默、形象的审美情趣。“突出特征的设计手法”基于各种表现形式,巧妙的对客观物象的特征内含化、情感化处理,增加作品的美感张力和艺术表现力。

2“突出特征的设计手法”与平面广告设计的结合

广告设计既要传达信息,又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它更为集中地体现出对即时视觉效应的追求,让人们快速明白信息刺激的意图。故“突出特征的设计手法”的运用在广告设计中必不可少。为了更好的表现设计意图,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对设计对象的形态与特性进行分析。首先,需突出设计传达的要素。包括产品的特殊性,顾客的关心点、需求点,厂商的企业标志和产品的商标。目的是突出自己的着重点,主动为顾客创造关注和选择的理由。同时一个自成体系的企业形象、品牌、标志的突出,能给人以信任和安全感,有利于塑造企业信誉和品牌,提高品牌价值。其次,需突出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1)合理安排画面视觉部位。不同的视觉区域,有不同的影响力。“突出特征的设计手法”的表现形式是将产品的关键要素置于画面的主要部位。曾有研究表明,对于一个画面,最先进入我们视域的是画面的左上方,而最弱的是右下方。(2)增大画面和视觉要素的对比度。也可以称为刺激度,对比的强度在广告设计上主要体现为画面中色彩明暗的对比、形态的比较、虚实的结合,以及整个广告与周围环境的反差设计,对比刺激强度越大,吸引力越高。(3)赋予艺术设计手法,增强广告的感染力。艺术表现手法可以赋予产品形象生命力和诱惑力,使观众产生联想,能够更清晰地突出广告主题。有趣生动的画面表现,可以让顾客产生注意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产生共鸣。(4)重视图符号的运用。随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视觉传达的艺术魅力的扩展,人类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相对于文字而言,图形有独特的传播效果。“突出特征的设计手法”与平面广告设计的巧妙结合,使作品更有表现力。具体到设计作品中,以固特异轮胎的广告设计来举例说明。在这幅作品中,轮胎并不是主题形象,而是将要表达的产品替代在光滑灵活的鱼和具有吸盘的章鱼身上,整体形象简洁突出。初次接触画面时,我们被鱼和章鱼的动态、张力所吸引,细致观察,发现鱼的鳞片和章鱼的吸盘是由固特异轮胎所组成的。吸盘是超强抓地能力的体现,鳞片是平稳流畅的象征。此广告设计中,充分运用了“突出特征的设计手法”,抓住了产品的特征,通过图形的暗喻,轮胎对鳞片、吸盘的置换,突出了轮胎的特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固特异轮胎应对湿地的卓越性能。

3“突出特征的设计方法”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价值

“突出特征的设计手法”有利于设计主题的表现,其概括性和表现性,对于平面设计中客观物象与众不同的特殊能力的表达,发挥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它具有高度的类比和提炼能力,重点突出,弱化细节,使表现内容更加概念性、简明化,设计主题更清楚具体。

“突出特征的设计手法”使图形传播更清楚、更鲜明、更简洁。现今图形符号盛行,要想在人们走马观花的视觉接触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具备独特的表现效果。“突出特征的设计手法”的运用,可以使图形更简洁直观的承载信息,提升图形的视觉表现力和识别性,加深大家对画面深层含义的感悟与记忆。

“突出特征的设计手法”使设计更有韵味、更有审美情趣。在设计过程中,它通过暗喻、象征的等创意手法赋予内容生动形象的艺术表现以传达出丰富的精神内涵,使设计作品贴近生活,情感真挚,富有韵味。韵味,“从时空角度所作的描述就是: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又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现象”。

纵观那些优秀的设计作品,都拥有各自与众不同的特色。“突出特征的设计手法”凭借其特有的系统,与平面设计密切的关联性,成为了完成设计的有力工具。它的运用可以更充分、恰当地传播主题信息,突显作品个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 卢景同.形式语言及设计符号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 杨琪.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人物形象的特征例9

有一点需要说明,因为各门艺术都有内在的联系,因此,在考察戏剧特征,论及一种标志时,可能这种标志在其他艺术门类中也存在。这种时候就必须寻找另外一些标志和前一种标志联系起来观察,最终寻找到戏剧艺术显著的特征和标志。

一、戏剧形象的直观性和行动性

我们研究艺术总是喜欢把它和科学进行比较来寻找艺术的特征。艺术和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目地是一致的,它们认识的事物都是客观实际,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改变现实,使现实更加美好。它们不同的表现在于:科学是以抽象的逻辑形式,即概念的形式,把握和揭示现象的本质。

所以,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反映现实的形式,是艺术创作的一个主要特征。

戏剧是艺术的一种门类,那么,戏剧创作形象的显著标志是什么呢?我们还是从各门艺术在塑造形象时所运用的不同手段来比较和鉴别戏剧形象的特征和标志。

1.我们先用音乐来进行比较。音乐在塑造形象时,它的主要材料是声音和音符等。因此,音乐只能描绘形象的质感而不能表达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环境、事件之间的冲突和人物的具体动作等等。因此,音乐的形象和戏剧的形象比较起来,就显得较为抽象,较为概念。观众只能听,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感觉音乐形象。所以,音乐只给观众创作听觉形象而无视觉形象。为此,它缺少直接的可见性。

拿文学来说。文学是通过文学语言来叙述、描写事件的发展、人物性格、思想感性和行为的。所以,它比音乐形象较为具体。然而,它的局限性在于读者看到的只是文字,具体的形象只有通过自己的联想才能产生。所以,它仍然缺少直接的可见性。

而戏剧艺术,是通过活生生的人――演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演员根据剧本提供的材料,在舞台上创作人物的行动过程,来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它是以直接可见的形象,艺术地反映生活的。因此,与音乐、文学不同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直接的可见性,也就是戏剧艺术具体形象的直观性。

然而,直观性这个特点,还不仅仅是戏剧所独有,绘画艺术也同样具有形象的直观性。因此,与绘画比较,它还不是独特的特征和标志,还必须再寻找现象,或者说另外再找一种标志和它(直观性)结合起来进行观察,以便区别于绘画艺术。

绘画创作的人物形象局限于静止状态。观者对人物的发展,环境与事件需要通过想象去丰富。例如:在话剧导演课中有一种小品叫“画面小品”,就是让学生们看一幅画,通过这幅画进行构思,构思小品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人物性格等等,小品的最后一个画面就落在这幅画上。十个同学就有十种不同的构思,因为学生们都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艺术修养来理解它,并用自己的想象去丰富和发展它。因此,不同的观者也都是用各人的联想来理解的。这一局限性表现在它只能在一定的空间中展开它的形象,它是被固定在一定的物质材料上。如:画布、石头、材料等等。故而,相对来说,戏剧形象则有充分的时间来展现人物的性格,也有更大的空间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有更大的空间来表现人物所处的环境。所以,戏剧可以表现事件和人物性格变化和发展的全貌。戏剧的形象是表现在人物的动态之中,而绘画是静止在一点上。因此,戏剧形象又具有行动性的特点。

2.戏剧形象的直观性和行动性,同舞剧来比较又失去它显著的标志。因为舞剧也具有直观性,它的人物形象也表现在动态中。为了区别于舞剧,我们可以从行动的表现手段来考察。人的行动主要是通过人的动作和语言来完成的。譬如:今天我们的“论文考核”这一行动,就需要用语言来讲,单是讲又怕大家听不清楚,就得用“写”这个动作和讲配合起来,完成“专业论文考核”这个行动。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或者说在完成人的行动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舞剧只能运用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的行动过程,所以它多半只能表达人物的一些情绪,如:捶桌子表达愤怒,双手上举仰望上天表达悲痛,握拳挥动表达气恼……等等。由此舞剧的行动局限于抒情方面,它不能置人物行动于尖锐的冲突之中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语言是我们的思想交流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一旦失去语言这一作用,就难于表达深邃的思想。所以,戏剧形象的行动性又表现在尖锐的冲突之中,为达到人物的生活目的而积极地斗争着,并能善于在积极的行动过程中表现人物的复杂心理过程。

戏剧形象的直观性和行动性是戏剧艺术的第一个特征。戏剧形象的行动性不同于舞剧,是它的行动具有积极性的因素。这一特征使我们懂得,在创作戏剧形象的过程中应善于组织人物的行动,它们是具体的、真实可信的、积极的行动。

二、戏剧形象的连续性和可感性

戏剧演出一般需要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形象不是暂短的一瞬间的形象,而是在这两个小时内,连续不断发展着的人物形象。在这连续不断的积极的行动过程中,其情绪――喜、怒 、哀、乐……也随之不继地起伏变化着。因此戏剧塑造的人物形象不仅具有直观性和行动性,而且人物的行动还具有连续性,它是变化着的、复杂的、发展的艺术形象。

戏剧的人物形象是演员当着广大观众直接体现出来的,它不像画家把创作完成的画送去展览,供观众欣赏;也不像作者把作品印成书,供读者读阅;画家和文学家都是在创作过程结束后,才把作品呈现在观众和读者的面前。因此,他们的创作过程和观众的欣赏过程是分开的。唯独戏剧艺术真正完成创作任务,是在剧场里,是在观众们的欣赏之中。所以它的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是同时进行的。戏剧的舞台人物形象创作过程,也即是观众的欣赏过程。因此,戏剧艺术的感染力量比其他艺术更强。由此可见,戏剧艺术的这种当众表演的优点,使演员在创作过程中直接和观众产生交流,他们充满激情的表演更易于把握观众,因而能直接给予观众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激发起他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戏剧形象的这种煽动性,我们称之谓戏剧形象的可感性,它是区别其他艺术门类具有重要意义的特征。

演员当众表演的可感性,决定了演员表演的要求,为了感染观众,要求演员的每一次演出都必须重新体验,重新创作,每一次都要以饱满的热情去影响观众,不能流于形式的重复,更不允许油滑和过火表演,取悦于观众。因此,戏剧的形象创作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是一次创作完成,而是每次演出都是一次重新创作过程。

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到,戏剧形象主要是创作人物,而人物形象的主要体现者是演员。因此,演员的表演艺术是戏剧形象创作的中心,没有演员,也就没有了戏剧。

戏剧艺术即演剧艺术。过去人们常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戏剧艺术的内涵:“由演员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所以,构成戏剧有四个要素:剧本、演员、剧场、观众。

然而,戏剧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着,为了在舞台上更有利于反映生活,使人物形象塑造的更丰满、更生动,就调动了其他艺术的体现手段来丰富戏剧艺术的表现力。这就逐渐构成了新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又成为区别其他艺术门类的显著标志。

三、戏剧创作的集体性和综合性

戏剧运用绘画来绘制布景,说明剧中人物所在的地点;运用音乐来烘托和表达角色的情绪,运用灯光来制造舞台气氛等,目的是给观众创作一个完整地、鲜明地舞台演出形象。这是戏剧艺术发展的要求,集中各门艺术进行综合创作。因此,戏剧艺术的综合性也就成为一种重要的特征。

各种原来独立的艺术形式,一纳入戏剧艺术中来,就成为戏剧这一独立艺术形式的组成部分,它们必须服从戏剧的创作规律,共同为塑造舞台人物形象服务,它们再也不能独立存在,而只能是从属于戏剧艺术了。所以,在各门类艺术的前面加上一个说明的字眼,如:美术加上“舞台”二字,成为“舞台美术”,音乐加上“戏剧”叫“戏剧音乐”等,以此来区别一般的美术和音乐。

戏剧的综合不是各门艺术拼凑的大杂烩,它必须是有机地融合,融合在一个统一的完整的人物形象创作的结构之中。因此,表演艺术就成为各门艺术的综合剂了。也就是说,舞台上的一切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都是为了有利于人物的舞台行动。

由于综合艺术的复杂性,必需要把各种艺术综合在统一的构思中,使得我们创作的步伐能够一致,引导所有的创作人员共同奔赴一个目标。因此,综合性的特点对戏剧艺术的创作提出了一个强烈要求,需要一个人去统一大家的意志。由此,产生了导演艺术,这个统一的任务就由导演来完成了。导演是戏剧创作综合性的产物,是综合艺术的统一者,也就是演出的组织者。

艺术的综合性,必然要把各门类艺术的工作者集中在一起进行创作,这就形成了戏剧在创作上集体性的特征。由于戏剧是当众创作的艺术,所以,创作过程与欣赏过程是统一的并行的。观众的欣赏过程同时作用于创作过程,观众也成为这个集体创作中的一员。戏剧的创作集体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首先是矛盾,最后是统一。导演的创作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中间,才获得统一的演出。

人物形象的特征例10

东方各民族很早就进入了文明时代,但发展却较缓慢。古代人类早期的社会结构、思维方式、伦理习俗、、生产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艺术表现等,在很大程度上被东方各民族完整地保存下来了。直至近现代,东方各民族的社会心理结构、思维特点以及艺术表现特点,仍在许多方面留下了远古时代的深刻的历史痕迹。东方美学思想和艺术表现方法同原始思维和原始艺术结有不解之缘,甚至可以说东方各民族的审美思维是原始思维的自然延伸和发展。剖析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的审美思维,我们也不难发现,它的审美思维与原始思维是暗合与重叠的。

一、原始思维的具体性与西域各民族情歌中审美思维的形象化特征暗合与重叠

原始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体性。所谓“具体性思维”,是指思维对象和内容是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外形,以及事物的整体形态的变化运动。在这种思维过程中,始终不脱离具体的物质形象。并且这种思维还有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把一切抽象的、普遍化的、观念性的东西都尽力转化为个别的、感性的形象,并通过直观的方式来表达。例如,原始初民在尚不能清晰地把握抽象的感情的时候,只能随主观心意接纳万物。“心物不分”,以客观物质表现情感。对于原始思维的具体性特点,1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柯在《新科学》中论证到:原始人类就好似“人类的儿童”,原始思维就好似“儿童的思维”。也就是说,原始思维不仅用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材料和手段,而且用“以己度物”的类比表现方式来思维。因此,原始思维的具体性特点决定了早期人类的思维方式只能是用形象来思维,从而也大大激发了原始人类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在西域各民族情歌审美思维中,就保留着大量的具体形象思维的例子,审美思维的形象化特征是西域各民族情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古到今,爱情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在西域各民族的情歌中,面对复杂、抽象、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无法用语言来确切表达的爱情,都有一个共同的表达特点,就是通过具体直观的、可感受的事物来形象化地表达,即把一切抽象的、普遍化的、观念性的东西都尽力转化为个别的、感性的形象,并通过直观的方式来表达。例如,维吾尔族情歌《假如我是一只夜莺》中:假如我是一只夜莺/我愿日夜为你歌唱/假如我是一条鲤鱼/我情愿投入你的网罗/假如我是一只燕子/我愿在你的檐下作窝。这首情歌把一位姑娘抽象的、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无法用语言来确切表达的炽热的爱情,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为可直接感知的事物了。再如,塔塔尔情歌:“姑娘像鱼儿敏捷/我撒下的网你已看着/为什么你总从我身边滑过?”这首情歌,表现了一位小伙子对姑娘充满爱慕与渴望的心情,而姑娘却对小伙子充满智慧的拒绝的复杂而美好的情感。这些情感复杂、抽象,无法用语言来确切表达,只可意会很难言传。而该情歌却用“鱼儿敏捷”“撒下的网”“从我身边滑过”等这些具体的事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只可意会很难言传的深刻情感。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原始思维的具体性与西域各民族情歌中审美思维的形象化特征暗合与重叠。

二、原始思维的象征性与西域各民族情歌中审美思维中注重意象的特征暗合与重叠

所谓“象征性思维”,就是借用某一事物来表达具有类似特征的另一事物。象征的本质就是“借喻”,就是借此而言彼。一般说来,象征的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往往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而只是表面上、形式上的某些特征相符合、类似而已。象征的含义不是从事物的本身看,而是从它所暗示的更深层的意义上看。因此,原始思维的象征性从不追求外部形式的真,或者说从不追求事物的“物理形式”“物理性质”的真实。但追求每一种被象征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都是某一社会群体共同认可的,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可见,原始思维的象征性,是借事物的形象,即运用“象”来间接地表达思想、观念,即“意”。以“意”为主,以“象”为辅,“象”随心变,“象”随“意”动。例如,古代中国人往往从象征性和生殖的意义上看待“石陶”“鱼”“枣子”“莲蓬”之美。象征性思维在对具体可感的形象的依赖方面,在形象和含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上,在通过形象或符号来表达观念的间接方法上,都同艺术的审美方式发生了重叠、重合。东方各民族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大量运用象征、拟人、比喻、比兴等手法,大量的以大自然拟人,以人比喻自然物,自然物与人相互转化、幻趣无穷,形成了东方艺术形象即审美意象的特征。这种审美意象是在原始“同情观”的制约、支配下,运用象征、拟人、比喻、比兴等手法,按照主观的想象和情感的需要所自由创造出来的形象。通俗地说,意象就是用来表达某种意念的具象。比如,中国的“九头鸟”“人首蛇身像”“千手观音”等。

西域各民族情歌审美思维中注重意象的特征也与原始思维象征性暗合与重叠。比如,在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经常运用花朵、苹果、月亮、天鹅等意象来赞美姑娘,用夜莺、百灵鸟等意象来表现姑娘动听的声音或姑娘的聪明伶俐,即用“花朵”“苹果”“月亮”“天鹅”“夜莺”“百灵鸟”等“象”,来表达“赞美姑娘”“赞美爱情”等“意”。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的“象”具有随意性,不受客观事物固有状态和所谓的“物理真实性”的束缚,只是最大限度地追求情感表达的真实和审美欣赏中个人情感体验的真实。比如,维吾尔族情歌:“人人都喜欢红苹果/因为果汁是甜的/我心里爱上了一位姑娘/因为她在姑娘中是最聪明的。”

三、原始思维的情感性与西域各民族情歌审美思维中意象的选择性暗合与重叠

原始思维的种种特点最早集中地体现在原始宗教观念中。原始宗教的本质是对外界进行虚幻的猜测、(转第79页)(接第73页)想象和变形,而猜测、想象的核心却是激情和欲望。在图腾崇拜活动中,原始人类利用图腾象征来表达主观情绪、意念。图腾形式就成为愿望、企图、肯定性的情感和欲望的物化表现。这种形式直接唤起激情和欲望,激情和欲望通过图腾形式得到充分地表现和展示。由于在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活动中情感贯穿始终,因此,原始思维具有情感性的特征。就是说这种思维形式本身就是以情感倾向作为行动的动力的,以情感倾向去选择喜爱或憎恨的象征物,从而表达主观意愿的。原始思维这一特征同其他特征融汇在一起,渗透在思维的全部过程和思维的各个方面。原始思维的情感性对东方审美思维和艺术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图腾、巫术活动促成了东方各民族敏锐的形式美感。例如,中国八卦阴阳鱼形图、汉墓砖石上雕刻的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交尾图形,富于装饰意味的莲花、桃花、梅、兰、竹、松等形式都反映出了人们对生命力、健康、旺盛、青春、力量和美的追求。

在西域各民族情歌审美思维中,我们发现以下几种与爱情主题表面关联不密切的自然事物,都经常被作为审美意象的选择。比如苹果、鱼、马、月亮等。苹果之所以经常被作为审美意象的选择,是因为苹果是新疆主产的水果之一,种植历史非常悠久。一方面,苹果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容易保存,可供食用半年以上;另一方面,苹果外皮的漂亮、圆润的形状、沁人心脾的芳香都特别的诱人喜爱。以苹果作为象征物,不仅能反映出健康、旺盛、青春和美,而且也能反映出人们对旺盛生命力的追求。所以,苹果成为“美好”一词的象征物,被经常运用于对姑娘的歌咏之中。以苹果唱姑娘,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情歌中都流行通用。在西域各民族情歌中,以鱼来比喻姑娘,极为常见。比如,维吾尔情歌:“白鱼啊,白鱼姑娘,为什么不见你沐浴阳光?嫌我不称心吗,比我更称心的人又在何方?”崇拜鱼的风俗及观念,是整个中亚西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是原始动物崇拜的文化沉淀。马为什么经常被作为审美意象的选择呢?这与西域民族的经济生活的特定方式是分不开的。马在游牧或半农牧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是牧民的第二生命。马在西域各民族的文化观念中,具有比较固定的含义。一般马的意象描写都是为歌咏情人或意中人服务,对于各种各样的马以及马的各种动态的赞颂,都是歌者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而出现的。比如,塔塔尔情歌:瞎子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骑士渴望有匹奔驰的骏马/心上的人儿/你是我明亮的眼睛/你是我的骏马。可见,歌手对骏马意象的选择,真切地渲染和表现了热烈的爱情生活。

综上所述,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的审美思维的形象化特征、注重意象的特征,以及意象的选择性特征,分别与原始思维的具体性、象征性以及情感性特征暗合与重叠,这也充分说明了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的审美思维是与原始思维暗合与重叠的。

参考文献:

人物形象的特征例11

东方各民族很早就进入了文明时代,但发展却较缓慢。古代人类早期的社会结构、思维方式、伦理习俗、、生产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艺术表现等,在很大程度上被东方各民族完整地保存下来了。直至近现代,东方各民族的社会心理结构、思维特点以及艺术表现特点,仍在许多方面留下了远古时代的深刻的历史痕迹。东方美学思想和艺术表现方法同原始思维和原始艺术结有不解之缘,甚至可以说东方各民族的审美思维是原始思维的自然延伸和发展。剖析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的审美思维,我们也不难发现,它的审美思维与原始思维是暗合与重叠的。

一、原始思维的具体性与西域各民族情歌中审美思维的形象化特征暗合与重叠

原始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体性。所谓“具体性思维”,是指思维对象和内容是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外形,以及事物的整体形态的变化运动。在这种思维过程中,始终不脱离具体的物质形象。并且这种思维还有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把一切抽象的、普遍化的、观念性的东西都尽力转化为个别的、感性的形象,并通过直观的方式来表达。例如,原始初民在尚不能清晰地把握抽象的感情的时候,只能随主观心意接纳万物。“心物不分”,以客观物质表现情感。对于原始思维的具体性特点,1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柯在《新科学》中论证到:原始人类就好似“人类的儿童”,原始思维就好似“儿童的思维”。也就是说,原始思维不仅用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材料和手段,而且用“以己度物”的类比表现方式来思维。因此,原始思维的具体性特点决定了早期人类的思维方式只能是用形象来思维,从而也大大激发了原始人类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在西域各民族情歌审美思维中,就保留着大量的具体形象思维的例子,审美思维的形象化特征是西域各民族情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古到今,爱情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在西域各民族的情歌中,面对复杂、抽象、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无法用语言来确切表达的爱情,都有一个共同的表达特点,就是通过具体直观的、可感受的事物来形象化地表达,即把一切抽象的、普遍化的、观念性的东西都尽力转化为个别的、感性的形象,并通过直观的方式来表达。例如,维吾尔族情歌《假如我是一只夜莺》中:假如我是一只夜莺/我愿日夜为你歌唱/假如我是一条鲤鱼/我情愿投入你的网罗/假如我是一只燕子/我愿在你的檐下作窝。这首情歌把一位姑娘抽象的、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无法用语言来确切表达的炽热的爱情,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为可直接感知的事物了。再如,塔塔尔情歌:“姑娘像鱼儿敏捷/我撒下的网你已看着/为什么你总从我身边滑过?”这首情歌,表现了一位小伙子对姑娘充满爱慕与渴望的心情,而姑娘却对小伙子充满智慧的拒绝的复杂而美好的情感。这些情感复杂、抽象,无法用语言来确切表达,只可意会很难言传。而该情歌却用“鱼儿敏捷”“撒下的网”“从我身边滑过”等这些具体的事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只可意会很难言传的深刻情感。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原始思维的具体性与西域各民族情歌中审美思维的形象化特征暗合与重叠。

二、原始思维的象征性与西域各民族情歌中审美思维中注重意象的特征暗合与重叠

所谓“象征性思维”,就是借用某一事物来表达具有类似特征的另一事物。象征的本质就是“借喻”,就是借此而言彼。一般说来,象征的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往往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而只是表面上、形式上的某些特征相符合、类似而已。象征的含义不是从事物的本身看,而是从它所暗示的更深层的意义上看。因此,原始思维的象征性从不追求外部形式的真,或者说从不追求事物的“物理形式”“物理性质”的真实。但追求每一种被象征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都是某一社会群体共同认可的,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可见,原始思维的象征性,是借事物的形象,即运用“象”来间接地表达思想、观念,即“意”。以“意”为主,以“象”为辅,“象”随心变,“象”随“意”动。例如,古代中国人往往从象征性和生殖的意义上看待“石陶”“鱼”“枣子”“莲蓬”之美。象征性思维在对具体可感的形象的依赖方面,在形象和含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上,在通过形象或符号来表达观念的间接方法上,都同艺术的审美方式发生了重叠、重合。东方各民族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大量运用象征、拟人、比喻、比兴等手法,大量的以大自然拟人,以人比喻自然物,自然物与人相互转化、幻趣无穷,形成了东方艺术形象即审美意象的特征。这种审美意象是在原始“同情观”的制约、支配下,运用象征、拟人、比喻、比兴等手法,按照主观的想象和情感的需要所自由创造出来的形象。通俗地说,意象就是用来表达某种意念的具象。比如,中国的“九头鸟”“人首蛇身像”“千手观音”等。

西域各民族情歌审美思维中注重意象的特征也与原始思维象征性暗合与重叠。比如,在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经常运用花朵、苹果、月亮、天鹅等意象来赞美姑娘,用夜莺、百灵鸟等意象来表现姑娘动听的声音或姑娘的聪明伶俐,即用“花朵”“苹果”“月亮”“天鹅”“夜莺”“百灵鸟”等“象”,来表达“赞美姑娘”“赞美爱情”等“意”。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的“象”具有随意性,不受客观事物固有状态和所谓的“物理真实性”的束缚,只是最大限度地追求情感表达的真实和审美欣赏中个人情感体验的真实。比如,维吾尔族情歌:“人人都喜欢红苹果/因为果汁是甜的/我心里爱上了一位姑娘/因为她在姑娘中是最聪明的。”

三、原始思维的情感性与西域各民族情歌审美思维中意象的选择性暗合与重叠

原始思维的种种特点最早集中地体现在原始宗教观念中。原始宗教的本质是对外界进行虚幻的猜测、(转第79页)(接第73页)想象和变形,而猜测、想象的核心却是激情和欲望。在图腾崇拜活动中,原始人类利用图腾象征来表达主观情绪、意念。图腾形式就成为愿望、企图、肯定性的情感和欲望的物化表现。这种形式直接唤起激情和欲望,激情和欲望通过图腾形式得到充分地表现和展示。由于在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活动中情感贯穿始终,因此,原始思维具有情感性的特征。就是说这种思维形式本身就是以情感倾向作为行动的动力的,以情感倾向去选择喜爱或憎恨的象征物,从而表达主观意愿的。原始思维这一特征同其他特征融汇在一起,渗透在思维的全部过程和思维的各个方面。原始思维的情感性对东方审美思维和艺术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图腾、巫术活动促成了东方各民族敏锐的形式美感。例如,中国八卦阴阳鱼形图、汉墓砖石上雕刻的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交尾图形,富于装饰意味的莲花、桃花、梅、兰、竹、松等形式都反映出了人们对生命力、健康、旺盛、青春、力量和美的追求。

在西域各民族情歌审美思维中,我们发现以下几种与爱情主题表面关联不密切的自然事物,都经常被作为审美意象的选择。比如苹果、鱼、马、月亮等。苹果之所以经常被作为审美意象的选择,是因为苹果是新疆主产的水果之一,种植历史非常悠久。一方面,苹果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容易保存,可供食用半年以上;另一方面,苹果外皮的漂亮、圆润的形状、沁人心脾的芳香都特别的诱人喜爱。以苹果作为象征物,不仅能反映出健康、旺盛、青春和美,而且也能反映出人们对旺盛生命力的追求。所以,苹果成为“美好”一词的象征物,被经常运用于对姑娘的歌咏之中。以苹果唱姑娘,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情歌中都流行通用。在西域各民族情歌中,以鱼来比喻姑娘,极为常见。比如,维吾尔情歌:“白鱼啊,白鱼姑娘,为什么不见你沐浴阳光?嫌我不称心吗,比我更称心的人又在何方?”崇拜鱼的风俗及观念,是整个中亚西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是原始动物崇拜的文化沉淀。马为什么经常被作为审美意象的选择呢?这与西域民族的经济生活的特定方式是分不开的。马在游牧或半农牧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是牧民的第二生命。马在西域各民族的文化观念中,具有比较固定的含义。一般马的意象描写都是为歌咏情人或意中人服务,对于各种各样的马以及马的各种动态的赞颂,都是歌者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而出现的。比如,塔塔尔情歌:瞎子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骑士渴望有匹奔驰的骏马/心上的人儿/你是我明亮的眼睛/你是我的骏马。可见,歌手对骏马意象的选择,真切地渲染和表现了热烈的爱情生活。

综上所述,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的审美思维的形象化特征、注重意象的特征,以及意象的选择性特征,分别与原始思维的具体性、象征性以及情感性特征暗合与重叠,这也充分说明了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的审美思维是与原始思维暗合与重叠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