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学研究一般过程

科学研究一般过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11 09:18:14

科学研究一般过程

科学研究一般过程例1

科学研究过程并不以改造世界为直接目的,它的直接目的是认识世界。它要求认识和掌握研究对象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发现新对象,新领域,科学研究过程终了的时侯,不是要求重复已有的理论,而是要求提供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将现有的理论和知识推向前进,丰富和发展现有的知识理论宝库。科学研究具有不同于一般认识过程的形式和特点:

①、科学研究都有比较系统的理论框架,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实际调查与研究,检验理论的假设的正确性,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人们一般的认识过程,虽然也用某些概念或假设,但是缺乏系统性和周密性,也不可能严格检验各种观点和想法。

②、科学研究都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机制。科学研究中,人们具有自觉的继承性与创造性,并总是设法恒定或排除某些无关的因素,以便着重观察与分析有关对象的关键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找出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而人们在一般认识过程中,很少会有意识的控制某些条件和系统地解释各种现象。

③、严密的分析。科学研究中总是有意识地、系统地寻求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对象做出严密、深入的分析与解释;而一般尝试中对于某些关系的说明,往往是松散的、缺乏系统和比较表面的。有极强的探索性。科学研究是要认识未知世界,认识人类尚未认识的客观规律,因而决定科学研究具有探索的性质,也就意味着它的道路不是平坦的、笔直的,而是有成功也有失败。

科学研究的上述特点,必然明显地影响和制约着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有些研究课题是在一般社会实践中提出的,这就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针对现实社会的特点采用一些特殊的观测、调查手段与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思考。有些课题只能先在实际社会和生产过程以外的科学实践过程中研究,即在科学实验中进行研究。科学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是从生产与社会斗争中分离出来的为实现一定科研任务而进行的特殊的观测、实践过程,既是科学认识的源泉,又是科学研究的实践方式,途径与手段。

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教育科学研究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①、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和人的学习,教育存在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理论。影响教育的因素不仅包括客观的条件因素,而且还涉及个人的主观心理因素以及人际之间的社会因素,所以,教育现象之间因果关系比较复杂。由于对人的内部世界无法向自然科学那样直接观察,对教育现象达不到自然科学那样,在有效控制或隔离某些相关条件和影响因素的条件下实施研究活动,因此,事实上教育科学研究很难采用严格的实验方法和精确的观测手段。

科学研究一般过程例2

关键词:土木工程;教育模式;培养方案;专业与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9;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6002705

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体制源于英国,但教育理念和美国类似,教育质量享誉全球。由于良好的气候环境和完善的教育服务体系,澳大利亚每年吸引大量的海外留学生,是四大英语国家留学基地之一,其教育产业已经成为该国仅次于采矿业、农牧业和旅游业的第四大产业。当前,中澳各大学之间的教育交流越来越多,研究澳大利亚著名大学一流学科的教育与培养模式,对促进中国高校学科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近些年来,为了提升中国高校土木工程学科的教育理念,促进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良性发展,国内学者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比如,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体系、机制和特色的分析,对澳大利亚一些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层次,以及“宽进严出”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1-3];以中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为对象,从美国高校的学科设置、专业评估、执业注册制度、卓越工程师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国内相关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提供参考[4-6];以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和国际化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合作办学为视角,分别对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国际合作办学机制、台湾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特色,

以及卓越工程师国际化课程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比较[7-10]。以上的这些研究均有助于推动中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新南威尔士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土木工程专业在201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名列第14位,在澳大利亚排名第1位,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宽松的教学与研究氛围。本文

结合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学制、专业与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对其一流学科的工程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为国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科发展和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隶属于工程学部,按专业分类主要有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测绘与地理空间工程三大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分为工程施工与管理、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土木工程与建筑四个方向;环境工程专业分为可持续工程、交通工程、水工程三个方向;测绘与地理空间工程专业分为土地测绘与房地产开发、工程测量、采矿测量、水文测绘、地理空间科学与工程、遥感和数字制图六个方向(图1)。

结合以上的专业分类和方向设置,制定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工程施工与管理、环境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测绘与地理空间工程、交通工程、水工程共七大领域。同时,设置了研究中心,分别为测绘与地理空间创新中心、基础工程与安全中心、施工创新和研究中心、可持续工程中心、水文与资源研究中心、净水研究中心、澳大利亚住宅与基础设施气候适应研究中心、集成化交通体系创新研究中心。

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本科学士学位(Undergraduate degree);二是课程研究生(Coursework Program,主要培养课程硕士学位);三是研究型研究生(Research Program,又分为硕士和博士两个阶段)。此外,还有一些面向社会的短期培训模式,主要目的是为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提高工作技能服务。

(一)本科生

在本科培养阶段,主要有单学位和双学位两种模式。单学位一般学制4年,双学位一般学制5~6年。学生的选择灵活而又宽泛,在学期间可以交叉选择艺术、科学、商贸、法律等双学士学位课程。

本科单学位主要包括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与建筑、测绘工程、地理空间工程等五类学士学位授予方向。土木工程专业方向单学位的学生或多或少都要选修一些与环境工程相关的课程,并完成相应的学分要求。

本科双学位主要包括工程与艺术、工程与商贸、工程与法律、工程与科学、土木工程与其他工程等五类学士学位授予方向。其中,土木工程与其他工程方向的学制一般为5年,主要是土木工程与测绘工程、环境工程、采矿工程方向的交叉结合。工程与艺术方向的学制一般为5~5.5年,工程与商贸方向的学制一般为5.5年,工程与法律方向的学制一般为6~6.5年,工程与科学方向的学制一般为5年。

(二)课程研究生

课程研究生不设导师制,主要讲授课程,学生通过修满指定的课程和学分获得硕士学位,一般又称为课程硕士。课程硕士的学制通常为2年,每学期需要修满4门课程,每门课程一般通过阶段性的PPT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课程考试来完成。目前,课程硕士约占新南威尔士大学硕士学生总数的绝大多数。提供课程硕士学位的专业方向主要有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地理空间工程、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工程管理、结构工程、交通工程、水文与资源工程、净水与污水处理工程。

课程硕士设置三个培养层次(图2)。一是研究生课程认证,主要为一些没有本科学位的大专生过渡学习阶段;二是研究生学历认证,主要针对一些专业背景或学习成绩达不到要求的本科生;

三是硕士学位认证,要求具备本专业本科学习背景,成绩达到一定的要求,且有学士学位的学生。课程认证要修满24学分和4门课程,学历认证要修满48学分和8门课程,学位认证要修满96学分和16门课程。

(三)研究型研究生

研究型研究生的学位授予主要分为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工程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与工程科学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 Science)三类。与课程硕士不同的是,研究型研究生没有具体的课程和学分要求,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专业内某一领域的研究工作。

哲学博士按专业主要分为土木与环境工程、测绘与空间信息系统两大类,学制一般为4年。本科生获得学士学位以后可以选择直读博士,或者工作几年再读博士,不需要有硕士学位。博士论文的长度一般不超过十万字数,要经历4年的持续研究与学习。一般要求博士生每年做一次阶段性研究报告,是对研究创新的重要评估。如果未通过,推迟四个月再申请汇报;若再次没有通过一般作退学处理。此外,博士阶段虽然没有课程学习要求,但一般来说,学生会结合研究的需要,去选修一些本科或课程硕士的课程。博士学习阶段的退学率比较高,有的专业高达50%~60%。

工程硕士与工程科学硕士学制一般是2年,主要专业有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地理信息技术、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项目管理、结构工程、交通工程、净水与水文工程、水资源等。工程硕士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在应用中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或对应用技术有所促进。工程科学硕士着重工程中的一些涉及计算与分析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促进工程技术应用的提升。一般具有本科学位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工程硕士或工程科学硕士,类似于博士。研究型硕士的退学率也很高,在学期间需要定期汇报阶段性研究进展。

(四)比较研究

通过对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专业设置和国内大学类似,属于“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土木类型,既包括传统的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地下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又包括交通工程、工程管理、房地产等方向。与国内大学不同的是,土木工程一般与环境工程相结合,因此也包括一些与环境相关的专业或方向,比如可持续工程、水工程、测绘与地理空间工程等。此外,本科生四年的学习不再细分专业方向,真正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

二是,本科生可以选择双学位培养方案,在完成本专业学士学位的课程和学分要求以外,可以再选修一些其他学院的与科学、艺术、商贸、法律、经济管理等相关的学位。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科生的专业和学位选择余地宽泛,有利于学生的均衡教育和视野拓展。此外,部分对从事科学研究感兴趣的本科生也可以直接选择攻读博士学位。

三是,课程研究生培养方案给一些不愿意从事科学研究,又想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本科生提供了教育机会。他们可以通过修满一些课程和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从而获得课程硕士学位,部分本科生也可以通过这个阶段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

四是,研究型研究生一般没有课程和学分要求,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快进入研究状态,安心于研究兴趣。研究型硕士又分为工程硕士和工程科学硕士两种类型,有助于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灵活选择。

五是,研究阶段没有的硬性要求,但对研究的创新性要求较高。比如针对博士的培养,每年学生都要汇报阶段性研究进展。由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评价,给出是否可以继续研究的建议。论文完成后不设置答辩环节,而是采用函评的方式由世界范围内的著名学者进行评阅,并给出是否达到授予学位要求的评价,真正体现了“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

二、 课程设置

(一)本科生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所修课程和学分如图3所示。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四大模块。第一学年主要以基础课程为主,包括数学、物理、材料、化学、力学、各类基础设施体系、工程师基本概念、工程设计与创新等;第二学年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包括固体力学、水工程、交通与公路工程、工程计算与施工、通识教育、结构分析与建模等;第三学年以专业课为主,包括工程运营与控制、土力学、钢与混凝土结构、水力资源工程、土木工程实践、应用土工技术与工程地质、给水排水工程等;第四学年是实践环节,除了通识教育以外,主要包括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毕业论文专题,以及一些专业选修课。

以上每门课程均为6个学分,每学期一般安排4门课程,学生四年需要修满192个学分,方可获得学士学位。从课程设置来看,体现了土木工程学科宽泛的特点,在第四年的选修实践课中,学生可以灵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工程方向。

(二)课程研究生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如图4所示。这些课程充分体现了工程教育宽泛的特点,既包括与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相关的基本课程,又包括与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选修课程。

允许课程研究生跨专业背景学习,如果学生来自于其他专业或者没有修完土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一般会被建议增加选修一些相关的课程,以便增强本专业的知识背景。课程设置的类别和数量主要以培养学生具备解决与工程管理、岩土工程、结构、测绘、交通、给水排水等领域相关的高等学科知识为主。

(三) 比较研究

通过对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和课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每门课程均设置为6个学分,每学期一般固定4门课程,学分制度和课程数量设置合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专业知识。国内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学分一般从1~4.5不等,学分设置分散,课程学时也很分散,有的课程仅仅设置为几周时间,有的课程却跨度一个学年。分散的学时和学分设置既不利于学生选修课程,也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消化。

二是由于本科教育阶段设置了双学位培养模式,本科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或专业的课程。课程研究生也设置不同的学位授予类型,可以在土木工程专业范围内自由选择不同方向的课程,也可以跨不同专业或方向交叉选择课程。

三是实践环节设置是直接与实际工程相关联的,一般鼓励学生在工程单位实习期间同时完成毕业论文,增设一些实践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可能就开设在实验室或工程单位,以鼓励对不同工程感兴趣的学生自由选择学习。

四是对研究型研究生虽然没有课程和学分要求,但会要求他们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些课程学习或直接去旁听。比如,从事数值分析的研究生可以选择一些高等工程数学课程,从事计算机编程与模拟的可以选择一些计算机程序课程。

三、结语

通过对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学制、专业与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了一些建议,为国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建设、培养模式的改革、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实施提供借鉴。

(1)土木工程专业设置宽泛,培养方式灵活,真正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土木培养模式。

(2)本科教育阶段设置单学位与双学位并重培养机制,学生不仅可以在本学科获得学位,还可以在不同的学科和专业间学习相关课程,取得相关的学位。

(3)课程设置体现了学科教育的宽泛特点,单门课程固定为6个学分,每学期固定4门课程,课程学时和学分紧凑集中。

(4)本科阶段的实践环节一般要求学生在工程单位完成,既包括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完成的毕业论文,又包括一些与不同工程类型相关的实践选修课程的学习。

(5)研究生培养分为课程研究生(硕士)、研究型研究生(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课程硕士不设导师制,不需要从事研究,主要是完成相关专业的课程学习。研究型研究生没有课程学习和学分要求,主要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6)研究型研究生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没有硬性的要求,每年定期进行阶段性研究进展汇报,优胜劣汰,淘汰率较高。

参考文献:

[1]童乐为,史炜洲,赵晓林.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特色给予我国土木人才培养的启迪[J].中国电力教育,2008(2):165-167.

[2]吴瑾.悉尼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及特色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4):6-8.

[3]原方,丁永刚,王彦侠,等.澳大利亚土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浅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155-156.

[4]李炎锋,杜修力,薛素铎,等.从中美土木工程教育对比探讨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办学思路[J].中国科技信息,2013(5):116-117.

[5]刘纪峰,张会芝.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4,29(9):97-100.

[6]王照宇.中美高校土木工程本科教育比较浅析[J].林区教学,2015(10):29-30.

[7]饶平平,陈有亮,宋忠强.依托中德合作与交流的土木工程办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55-56.

科学研究一般过程例3

研究生课程设置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及科研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课程。如果说专业设置直接影响学生培养方向,那么课程设置就直接影响学生培养质量。把研究生教育教学重点转移到提高培养质量上来,这是进入新世纪,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改革正是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重点之一,就此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等方法,选取研究生教育较为发达,且有代表性的美、日两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为提高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生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并从课程设置角度为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出建议。

1选择比较对象

美国在研究生课程设置强调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强调课程的时代性,即及时反映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二是强调课程的应用性,即培养研究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适应当代跨学科、多学科科研的新形势;三是强调实践性,即大量参加科研工作,一方面培养研究生从事创造性研究的素质,另一方面创造出新的科技成果。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日本研究生教育最显著特征是研究培养与社会需要密切相关,比较注意把握社会需求的变化,使之及时转化为对学生新的质量要求。日本文部省提出研究生的知识面应当宽广,所学知识应是最先进的,即便是传统专业,其内在结构,包括课程设置都应适应现代化要求。本研究选择美国、日本体育硕士生课程设置作比较,主要是考虑到“美国模式”已居当今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主流,而日本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与我国有相似的方面,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按教育科学比较法要求,被比较对象的选择应具有历史性、代表性和时代性,以保证比较结果的有效性。本研究所选择的被比较对象均具备这些属性。

2中、美、日三国体育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

研究生课程设置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及科研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课程。三国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我国必修课通常又分为公共必修课(指任何专业都必须学习的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美国和日本研究生必修课程的设置没有细化为三个组成部分,但与我国研究生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基本是一样的,三者仍然具有可比性。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比较,即主要从研究生课程构成部分、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课程的设计、相关学科课程设计、学科前沿知识课程设计等6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2.1不同的培养目标形成了课程设置的差异

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的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学校自身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课程必须依据培养目标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教学、研究型人才,这一点也能够从历届的学生毕业分配所证实。反映在课程设置上的特点是我国重基础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美国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课程设置的特点是重视研究方法论课程,建议选修课与专业研究密切相关,体现了“宽度”和“深度”的有机结合;日本体育学科硕士生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扩大视野,在专攻领域内,使之具有理论研究与应用的能力。

2.2公共必修课

我国研究生教育不论何专业都开设公共必修课,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即政治理论课(4学分)和外语课(8学分),这部分课程国家有统一的要求,所以在各院校培养方案中所占学分均相同,共12学分,外语课课时通常在144—216学时之间(各校学时分配不尽相同)[53。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通常不开设公共必修课。日本研究生课程一般设置公共必修课,但属于学科公共必修课,必修范围是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例如开设《体育科学论》、《健康科学论》和《现代社会与体育文化》等课程[引。另外,日本大学通常不为研究生设外国语课程,其硕士生或博士生外语水平的提高,主要靠平时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来实现。

2.3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课程

我国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课一般要求修8.10学分,课时多于1130个学时,但是所学课程仅有1-2门,并且主要由导师1人或导师组成员讲授l8;美国比较重视基础理论学习,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取向,这主要是考虑到没有较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深入学习的效果就不佳;日本专业教育的性质强,专业门类和课程门类多,弥补了大学本科教育阶段专业教育的不足。

2.4相关学科课程

三个国家都重视相关学科课程的设置,开设了多门综合性或跨学科课程。我国目前约有50余所高等院校可授予体育学科硕士学位,相对而言单科体育院校是培养研究生的主体,其专业设置和开设的研究方向以及招生数量一般比综合性大学体育院系多,这是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一个特点。单科体育院校虽然在体育学科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没有综合性大学具有的多学科学术背景的教师队伍,受此客观条件的限制,单科体育院校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水平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课程设置的数量和水平二者缺一不可,它们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教育质量;美国体育学科硕士生选修课突出针对性和先进性,在拓宽知识面、开阔学术思路等方面独树一帜。如今在美国和Et本,综合性或跨学科课程设置的数量与水平成为衡量一所研究生院学术水平和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美、日两国单科体育院校培养的研究生数量远远小于综合性大学,他们一般采用“学分互换制”以保证教学质量。综合性大学的体育院系一般要求学生在经济学系、心理学系、社会学系及统计学等系学习相关学科的课程。例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健康体育和娱乐学院要求学生至少选修3个系的课程。

2.5学科前沿知识课程

学科前沿知识是动态发展的,教科书上的知识往往不能及时反映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一般通过学术讲座和讨论班的形式来实现学科前沿知识的传授。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生的课程设置在这方面与美、日两国相比较为薄弱。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不习惯探讨交流的方式,讨论课的形式很少采用。学术讲座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没有确定的课时数;美国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即大量采用讨论课形式。大学教育阶段。讨论课的课时占总课时的40%-50%,研究生教育阶段达到60%.70%,甚至更高;日本硕士生教育注重横向联合的加强,不少学校采取了集体培养的方式,学生不仅在本校,而且,可以在其他学校接受有关教师的指导,其参加学术讲座、讲演会和报告会的机会相对较多,教学方法也更多地采取了讨论式,而不是以往学生只能洗耳恭听的做法。

2.6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课程

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生课程设置中较缺乏研究方法论方面的课程,学生要掌握科研基本方法和途径,主要从导师或导师组那里去观察学习,而不是在拥有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再在实践中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进行应用训练;美国体育学科硕士生教育比较注重科研方法论方面的课程设置,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由钻研的积极性,让他们参加能发挥其才能的各种科研、学术活动,并强调科研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一般情况下,论文或实习报告计入总学分,而且有的学校实习报告的学分比论文的还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其研究生教育重视培养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日本体育学科硕士生教育虽然把侧重点放在课程学习上,但也重视研究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实际应用能力,即研究和解决体育部门和其他与体育相关的政府或社会部门现实问题的能力,把课程的学习和培养应用能力结合起来,而不是形成两层皮。

3建议

3.1重视提高研究生实际运用外语的能力

学习外语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能够运用外语进行交流。我国已经加入WTO,客观环境的变化促使我们对研究生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出新的希望和要求。“高起点,重应用”是外部环境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研究生自身的强烈愿望。在外语教学中,应重视听力、口语、翻译等方面的课程训练,并为学生创造使用外语的机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2相关学科课程设置的数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课程数量方面,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生比美、日两国学生约少修10学分的相关学科课程。我国一般要求学生修完38—4o学分的课程[,美、日两国一般要求36—4o学分(或4o以上)L3J,但我国学生要学习12学分的公共必修课,剔除该因素,我国学生实际只学习26—28学分的专业课及相关学科课程;在质量方面,前面所述,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部分学生在学习了相关学科、跨学科的课程后,一般还不能把不同学科的方法与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本专业的学术研究。要在短期内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日本的学分互换制值得我们借鉴。我国体育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单位能否与同一城市的综合性大学合作,允许学生在对方学校学习。承认取得的学分,这样不仅节约双方的办学成本,而且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应该说是一种双赢的解决办法。

3.3重视前沿知识讲座

及时掌握本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应将前沿知识讲座和研究讨论班列为必修的学习环节。研究讨论班为学生提供运用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的机会,运用是对理论知识的一种深入学习和掌握的过程,并使学生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里培养出批判能力,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

科学研究一般过程例4

进行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方法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方法论对于任何科学研究都具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科学研究越发达,就越注重对其方法论体系的总结、研究和评价,会计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国在会计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无疑标志着我国会计研究水平达到了一个更高水准,会计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随着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会计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构建完备的会计研究方法论体系,才能为会计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从而更加自觉地用其指导会计研究工作,进而推动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二、会计研究方法论及其体系结构

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按其不同层次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据此推断,会计研究方法论乃是关于认识会计活动、发现会计活动规律、形成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践的有关方法的理论。整个会计研究方法论体系按照从抽象到一般的顺序可以依次划分为三个层次:哲学方法论、会计研究一般方法论和会计研究具体方法论,这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会计研究方法论结构体系,并用于指导会计研究工作。其中,哲学方法论是会计研究方法论体系的基础,对于会计研究具有http://基本指导作用;会计研究一般方法论是会计研究方法论体系的核心,在正确的哲学方法论指导下对于会计研究工作起核心指导作用;在正确的哲学方法论和适宜的会计研究一般方法论指导下,会计研究具体方法论对于会计研究工作发挥具体指导作用,也是会计实务操作的基础。

三、会计研究哲学方法论

哲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理论,它与世界观是相统一的,即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因此,研究哲学方法论必然涉及本体论和认识论两方面的问题。

(一)本体论

本体论是哲学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性问题的理论,属于“哲学的理论科学”[1]。关于这一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意识是本原,存在是派生,意识决定存在,即唯心主义;另一种观点认为存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存在决定意识,即唯物主义。但唯物主义有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之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才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认识论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对象和来源、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能力、认识的结构、认识的过程和规律以及认识的检验的哲学理论。认识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不可知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理性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经验主义认识论)。

四、会计研究一般方法论

会计研究一般方法论受西方主流科学方法论、特别是经济学方法论影响较大。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下,批判地继承西方科学方法论,构建我国会计研究方法论体系的内核。本文认为,会计研究一般方法论至少应该包括归纳主义、演绎主义、实证主义、证伪主

转贴于

义和历史主义方法论。其中,前四种方法论与具体会计研究过程相关,而历史主义方法论则与会计科学理论发展模式相关。我们认为,在进行会计研究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从会计研究过程和会计理论发展过程来看,要坚持马克恩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认识论,就必须承认会计实践活动是形成会计理论的唯一来源,同时会计理论又对会计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坚持会计实践一会计理论一会计实践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在相关理论指导下,按照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要求进行大量卓有成效的实证会计研究,为规范会计研究提供大量经过严格检验的经验资料,使会计理论大厦建立在雄厚的经验基石之上。

第三,对于实证会计研究形成的结论要采用精致证伪主义加以检验,避免谬误相关。

第四,就规范会计研究本身而言,应该将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相结合,避免单纯的归纳研究或演绎研究,使规范会计研究与经验研究有机结合,既根植于丰富的会计实践活动,又充分发挥人的理性思维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会计理论更加科学合理并反过来更好地指导会计实践活动。

第五,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批判地继承库恩和拉卡托斯的历史主义方法论,并以此为标准认识会计理论发展过程、选择会计研究内容、决定会计研究走向。

科学研究一般过程例5

二、基本涵义及定位

与大课题研究相对而言,小课题研究属于校本研究范畴,是一种重要而可行的校本教研方式。小课题研究更强调教师的自觉行动,是教师的自我研究,是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经验总结为研究目标,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不仅仅是立足校本、贴近教师、植根课堂的有效科研方式,也是实现教育科研大众化、平民化、草根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小课题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和参与研究。

三、研究周期

视研究内容而定,可长可短,时间短则两至三周,长则三至五个月,一般不超过一年。

四、研究方法

一般拟采取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教育观察(课堂观察)、调查研究、课例研究、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

五、课题组成员一般为1—3人,不超过3人,可以是个人课题,也可以是小组课题。

六、操作流程

小课题研究一般可以采取“深入问题场景(课堂)———发现问题和困惑(提出小课题)——分析、诊断问题——设计解决方法(研讨对策)——合作实施或个体实践——总结提升”的操作程序。

1.各校于每学期期初由教科室组织教师开展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为主题的科研论坛活动,指导教师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小课题,用叙事的方式记录下来,填写《小课题研究方案》(见附件),选题要符合重要性和迫切性、可能性和可行性、实效性和推广性等标准。

2.教师收集有关这个问题的相关材料及他人的实践经验进行学习,思考和规划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解决该问题的措施和行动,筹策并制定出行动的计划。

3.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实践,及时记录和收集研究过程的原始真实材料(包括视频材料),写教育教学笔记。一个阶段后,教师进行行动反思,调整行动计划。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研究过程要充实、切实,淡化形式,注重实效。尽可能把小课题研究中的教育行为作为一个过程表述,即不是静止描述教育行为,而要说清楚事情的演变过程,总结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明教师及学生行为变化的曲折过程,并尽可能用较为全面的事实表述实际效果。

4.教师进一步开展研究实践(“二度研究”),并收集整理研究过程的材料,准备参加学校或区级的鉴定和评审活动,学校要定期督促、检查研究工作,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定期召开小课题研讨会,开展小课题阶段成果交流、研究课展示活动,促进各课题组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

5.学校和区教科规划办要及时帮助教师及时总结小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开展校内、校际或区级的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和评审、成果推广活动,校内、校际活动由学校自行安排。研究工作结束后,课题负责人要及时向学校或区教科规划办申请结题。结题时主持人须提交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或叙事报告)、《研究工作报告表》、《研究成果登记表》各一份(包括附件:结题研究课教案或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区级鉴定和评审活动每年举行一次,范围一般为区级立项的小课题。

6、学校和区教科规划办采取丰富多样的成果推广形式,搭建展示小课题研究成果的平台,如开展课堂研讨、科研沙龙、小课题成果交流会、小课题论文评比等活动;汇编《小课题研究课题通讯》、《小课题结题报告集》、《教师小课题感言集》、《教师小课题论文集》、《教师反思、评课集》等文本资料。

七、成果表达方式

鼓励教师使用自己的语言阐述研究成果。小课题研究倡导多样有效的成果表达方式,一般可以采用行为(教学)和文字方式,文字除研究报告外,可以采用教育教学的叙事、论文、日志、案例描写、课例报告、经验总结、调查报告、个案报告等方式,经典或优秀的活动方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程资源、学生作品等也可作为成果表达形式。

八、管理要求

1、学校层面的小课题管理由学校教科室组织实施,区级小课题的申报和管理由区教科规划办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先由学校教科室对上报课题进行指导,并择优(小、实、新)上报区教科规划办。

2、区级小课题申报一般在每年4、5月份,研究方案字数在1000字左右,研究报告字数在2000左右,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进度)表、课题研究成果登记表、课题研究报告表样式见附件。

科学研究一般过程例6

【摘要】材料学院开设的《科研导论》是自主学习的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是学生学会献检索方法和归纳总结方法,掌握科研成果的分析和处理方法,并能撰写论文,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的开展和以后从事科研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自主学习;科学研究;创新思维

自2014年,盐城工学院材料学院开设了自主学习的课程,此课程主要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对科研感兴趣的材料类学生。本课程注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多方面、多渠道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通过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从科研实际出发,结合科研特点,着重论述典型的科研方法与基本规范,举实例论述科学研究的战略战术与机智运筹,详细论述科研论文的撰写方略、专利申请、参加学术会议要求以及经典科研案例。课程将按照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方式,注重知识性、哲理性和实用性,由浅入深地使本科生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初步掌握科研方法的实践与思维技巧,为其本科阶段参加课题研究、撰写较高水平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做好本科论文(或毕业设计)以及今后从事深入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1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科研导论》作为本科生开设自主性课程的实验课程,通过学生主动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主动参与科研活动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对本门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大学生科研的意义、方法、步骤、环节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常用的科学研究一般方法,科学研究成果的处理以及科技论文撰写的基本概念和主要作用,并能正确地应用这些知识,分析、思考和解决科研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般问题,掌握科研论文的写作方法,达到提高本科生科学研究能力和拓展知识的目的,为材料专业本科生开展毕业论文的科研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知识,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2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科研导论》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常用的感性方法、理性方法、系统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研究成果的处理和科技论文撰写的一般方法,并以“自主学习”为主。科研过程是参与人员自主创新的过程,“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1]。设计建立完整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教案、电子教案和教学实施方案,并将教学团队的相关科研项目作为具体科研实例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主动、创新性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全部使用多媒体授课,并建立网站实现与学生互动。教案内容包括:讲授内容、基础内容、拓展内容和典型例题等;全部课程资源上网,基本实现网上教学与互动。

根据课程的任务和培养方案,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教学内容:

1)科学研究概述[2],重点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涵义、性质和任务,难点是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2)科研课题的选择与确定,重点是确定科研课题的一般原则,难点是确定科研课题的开创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3)科学研究的方法,重点是科学研究的系统科学方法的原则和作用,科学抽象的一般步骤,理想模型和理想实验。

4)科学研究成果的处理,重点是和科研成果的鉴定方法。

5)科技论文的撰写,重点是课题和学位论文的综述的写法。

6)研究性学习科研,重点是研究性学习作用、本科生科研方略和具体学科的经典科研示例。

在本课程实践和探索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建立一个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教师队伍。由学术造诣高、师德好,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同时加强教师团队自身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自主学习”的原则,体系学生学习的“讲、练”合一,要求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课程教学专用多媒体教室的设备完善和维护、在教学过程中体系学生学习的“教、学、做”合一,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的效果进行总结和提高,确保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手脑并用”[3]。利用视频媒体,将抽象内容,用录像、影片等形式进行演绎。最后,认真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学术氛围,鼓励师生积极创作,提高作品质量。

3课程的实践效果

经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本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对本课程评价很高,认为本课程非常重要,为他们后期专业课程和科研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学习,学生能积极查阅文献并整理信息资料,比较熟练的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网络查询系统,并能有效获取各种数据库所提供的科研和文献信息,为科研活动开展提供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制定明确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包括职称、学历、进修访学等;组织教学活动,广纳意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得本课程具备持续、稳步发展的潜力、为本课程的高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学生的“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带着科研问题主动思考,查阅文献,并掌握快速学习能力,学会分类归纳总结。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科研项目过程的训练和科学研究,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能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自己的思维分析、总结、归纳、推论。有效的处理实验数据并撰写科研论文,在巩固科学研究有关的理论知识,并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步奏,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4]。

4结语

在《科研导论》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科学研究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科研工作就是从不断失败中前进,在教师和学生的勤恳踏实的努力工作下,科学研究才会有所成功。科学研究讲究一点的研究方法,掌握了正确的研究方法会让科学研究事半功倍。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让学生认识到了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养、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的开展和以后从事科研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蔺婷.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2]杨军,石海洋.浅谈《科研导论课》教学内容创新及实践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74-75.

科学研究一般过程例7

一、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思想基础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思想基础是从事会计理论研究所应持有的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考察和研究事物所应持有的一些基本观点。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存在的事实,以事实为根据,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观察、研究一切事物和社会发展史,强调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二)现代信息管理论,包括“老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新三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它主张要注意以下六大观点:(1)整体性观点,即会计及会计理论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整体,从本质上讲,整体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大于各部分之和,整个系统有不同于它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运动性规律。因而在研究会计理论时,必须从会计整体出发,全面思考,注意会计整体的集合性,考虑如何从提高集体功能的角度去提高和协调各要素的功能。(2)相关性观点,即会计系统、各组成要素和会计环境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在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时,必须从这些关系出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3)结构性观点,即会计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有一定方式和秩序的,它形成了有序的结构。(4)层次性观点,即会计系统和会计理论是由处于不同层次的各个子系统组成的。(5)动态性观点,即会计系统和会计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受到一定会计环境的影响,并随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6)目的性观点,即系统及各个子系统都有其各自的运行目标,这一目标决定了该系统应有哪些要素组成,各要素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三)逻辑实证主义,它认为一切关于事实的知识都是以经验的确实材料为依据,即凡是与事实有关的知识领域,都要以确实的实际材料为依据,具有可证实性,它是实证研究法产生的思想基础。

(四)证伪主义,它认为在有限的、确实的事实上得出的命题可能是不正确的,只要能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证伪某一全称命题。

二、会计理论研究中思维加工的形式和方法

总体来说,思维加工过程可以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称为归纳法;另一种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称为演绎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物和现象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结论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重点在于通过对大量事项进行观察、计量、分析,然后科学地加以总结,并从中概括出符合一般规律的结论。其基本思路是:首先观察生活中某一方面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现象;其次,通过对大量客观现象的分类、归总、分析,最终揭示其规律;最后通过进一步归纳将一般性规律上升到普遍规律,形成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来研究、解释、指导某一方面的实际活动。运用归纳法之所以能够从个别中取得一般性的科学结论,是因为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个别包含着一般,通过个别可以认识一般。归纳法的优点是它可以不受预定模式的束缚,研究者可以自由地进行他认为适当的任何观察;缺点是研究者很可能会受被观察对象和范围的限制,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使归纳和概括的结论不够准确。

演绎法是从已有的科学结论、原理和定律出发,推知另一个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演绎法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一类事物共有的属性,其中每一个别事物必须具有。所以,从一般必然推知个别。演绎法重点要求其前提必须正确,推理要严密。只要前提是经过实证的科学事实,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可靠的逻辑关系,那么,所得的结论就一定是正确有效的。演绎法的优点是可以保持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使理论构建更具有逻辑严密性;缺点是它的推导结论取决于前提命题的正确性,如果前提命题错误,则整个理论结构都将是错误的。

归纳法是古典会计学派偏重采用的方法,其理论研究风格是:会计实践会计惯例会计原则会计规则会计实践,所以,也有人将这一模式看作是归纳法的一般形式,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归纳法是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考虑问题的思路,它可以普遍用于各种问题的具体研究中,这一认识明显地缩小了归纳法的含义。同样的道理,演绎法是规范会计学派偏重采用的方法。其理论研究风格是:会计目标或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具体程序,也有人将它作为了演绎法的一般形式,这一认识同样缩小了演绎法的真实含义。还有人将归纳法和演绎法看作是规范理论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而将其与实证研究法相对应,我认为这也是错误的。归纳法和演绎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实证研究中也被广泛加以运用。实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是根据研究课题,寻找相关理论提出假设或命题,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演绎法的思维过程(即由一般推知个别,由一般性的理论推导出符合逻辑的命题或假设);而其另一个重要过程是搜集数据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以检验假设或命题,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归纳法的思维过程(即由个别推知一般,由大量的观察数据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实证研究法大量采用统计学和数学方法进行了科学的归纳,但这并不会改变这一思维方法运用的性质。所以,归纳法和演绎法作为思维方法,可以广泛的用于各种具体方法中,在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中应处于比实证研究法和规范研究法更高的层次。

三、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适用方法

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规范研究法,它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或经济理论对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结果及产生这一结果的制度或政策进行评判,回答经济行为人的行为应该是什么的分析方法。另一类是实证研究法,它是通过观察、分析、试验,来研究观察到的现象,解释经济行为人的行为是什么,怎么样,寻找其发生的原因,并以此进行预测,而不对其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分析方法。由此可见,二者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关注事物应该如何进行,而后者关注事物是如何进行的;前者采用价值判断的方法,而后者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前者注重对现存事物进行规范,而后者注重对现存事物进行解释。

根据价值判断的依据不同,规范研究法又可分为伦理学法、经济学法、社会学法、法律法、税务法等。伦理学法要求以处理会计信息和编制财务报表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作为建立会计原则和理论体系的依据,其具体内容包括公正、真实、合理、不偏不倚等。经济学法强调会计政策的选择既要反映经济现实,又要考虑经济后果,它侧重于研究会计技术方法对宏观经济指标变动的控制能力和影响,要求以宏观经济为目标作为财务会计概念和财务会计实务的依据。社会学法把公正性概念扩展到社会福利方面,强调财务会计技术和方法的社会效益,强调会计信息要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和影响。法律法、税务法将会计判断或确认建立在法律法规、税务法规的基础上。这些方法都从不同的侧面对会计理论和实务进行了评价,试图得出什么是良好的会计理论和实务。

实证研究法的目的在于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并寻找这些会计现象发生的原因。其研究对象包括:(1)是什么原因使企业采用某一会计程序和方法而不采用其他,选择不同会计程序方法的成本和效益各是多少;(2)企业所呈报的财务报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什么;(3)企业对新颁布的会计准则的反应,为什么某一新会计准则会出台,为什么要取消某一会计准则,制定会计准则的效益和成本是多少,某些会计准则在实际实行时可能产生的影响如何。其研究程序一般是:确立研究课题寻找相关理论提出假设和命题使假设和命题可操作化设计研究方案搜集数据资料分析数据以检验假设和命题分析研究。实证研究建立在大量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的基础之上,并在研究过程中力图排除价值判断,用经验事实对假说进行检验。从经验事实中引出结论,因而其结论较为客观。同时,实证研究广泛采用跨学科的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使其研究结论相对较为准确。但实证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会计命题,只有那些可证伪的命题才能成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其次,实证研究在课题确立、相关理论支持、假设提出、数据采集、分析测试等一系列过程中,容易掺人研究者个人的主观判断,难以作出真正的价值中立;再次,实证研究的结论比较零散,难以全面概括、升华,且存在一定误差。

科学研究一般过程例8

科技论文是学者呈现科技成果的主要形式,也是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也越来越重视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这不仅是因为国内高校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都有发表科研论文,甚至SCI检索论文的毕业要求,而且也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必备的技术能力。然而,目前很多研究生对英文科技论文撰写习惯、写作格式并不熟悉,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教学也不规范。本文拟通过分析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科技论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提出论文各章节的写作要求及建议。

一、传统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授课内容以专业词汇为主导目前,一些研究生对于专业英语的认知仍是学习专业词汇,而部分专业英语课堂的授课内容也是以专业词汇的介绍为主导。然而,专业词汇的学习是本科阶段的学习要求,研究生学习阶段应加强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格式及规范要求等。

(二)研究局限性及负面结果刻意回避我们在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一般会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简化,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通常也会做出一定假设。因此,针对某一科学问题的研究过程及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负面结果。事实上,我们对研究局限性及负面结果的讨论越充分,论文的可靠性越高。而教师在传统课程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对研究方法局限性的讨论及负面结果的呈现。

(三)结果讨论与展望不够重视在科技论文中,我们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和展望,可以使论文的内容和结构更完整,是科技论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英文科技论文撰写及授课更加重视对研究结果的客观描述,缺乏对研究结果的合理解释分析。例如,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多种解释,我们可以致力于分析讨论多种可能,并深入展开。结果讨论和展望的内容越饱满,表明作者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深刻。[1]

二、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设计

科学研究一般过程例9

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它的目标定位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既有一定联系,又有较大的差异。具体说,应注重以下几点:

(1)、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个关键。

(2)、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研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科学研究一般过程例10

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哲学有着生死相随的紧密联系。哲学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确立了一般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彻底的、实践的、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为社会科学研究确立了科学的一般性原则。

一、社会科学研究一般性原则的理论基础――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的本质属性。人在劳动实践中与自然界和其他人发生相互联系,形成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必要因素。社会科学把人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实际上是研究人在劳动实践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中,人的劳动实践,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是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因而社会科学也存在一般性原则,并且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则一脉相承,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的一般性原则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科学立场。恩格斯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因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所包含的内容就是社会科学一般性原则的基本内容。

1.社会科学研究的唯物主义原则。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精神与物质的本源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由物质所派生的。在现实社会中,人是以劳动实践区别于动物而显示其社会存在的,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现象,从根本上说,都是人的劳动实践产生的。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这一观点:第一,生产力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基本状态;第二,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第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为社会科学树立了第一个科学的一般性原则,即唯物主义原则。

2.社会科学研究的辩证性原则。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如何理解世界的存在状态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世界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可能是静止的,而是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的,并且不断运动变化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是统一的。虽然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精神由物质派生,但是精神反过来也会影响物质,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会对社会存在起着巨大的反作用。这一基本问题反映在在社会历史中就具体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反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为社会科学研究树立了第二条基本原则,即辩证性原则。

3.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性原则。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时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实践既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又是人与人之间互换活动的过程,同时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和观念的变换过程。[3]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实践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要诀就是必须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性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三条一般性原则,即实践性原则。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性原则是唯物主义原则与辩证性原则统一的基础。社会科学研究的唯物主义原则强调物质对于人的意识的决定性作用、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辩证性原则强调社会各个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实践性原则贯穿于前两种原则之中,成为这两种原则融合统一的基础。物质与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与社会历史,都是因为人的劳动实践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为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就是劳动实践,没有人的社会存在就没有社会的存在,也就没有社会科学这个概念。因此,离开了劳动实践,唯物主义原则和辩证性原则就都将不存在;有了劳动实践,唯物主义原则和辩证性原则就具有统一性,统一于人的劳动实践。

二、社会科学研究一般性原则的方法论基础――世界观、历史观、整体观、发展观

社会科学研究一般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指导。具体说来,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主要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整体观、历史观和发展观的指导。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即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看法,历史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观不仅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社会科学进行研究的科学方法,而社会历史观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社会科学的研究只有以正确的世界观作为选择方法的指导思想,才能坚持唯物论、排除主观先验论;才能从特殊中把握普遍性、从复杂现象中把握本质规律;才能坚持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辩证统一。整体观是指从全局考虑问题的观念。作为整体的客观事物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的结构体系,包含着物质多样性、丰富性。因此,作为反映这一整体性的人的观念有整体与局部、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系统、整体与个别、全面与片面等哲学范畴。社会科学的研究只能以整体之中的某一局部、某个层次或系统中的某个方面作为研究对象,但社会科学研究同时遵循着整体性原则。发展观是指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现象及其在思维中的反映,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过程。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它是世界观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包括历史观、整体观和发展观,为我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指导和运用这些原理时的基本规范,实际上就从方法论上为社会科学研究确立了一般性原则。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整体观和发展观,是坚持社会科学研究一般性原则的基本前提和方法论基础。

【参考文献】

科学研究一般过程例11

作为一线教师,几乎每天都面对“数学教学”. 那么,“数学教学”到底应该教学生学些什么?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想法,与同行交流,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教学生构建新概念的方法 怎样教学生“建构新概念、新方法”?不应是教师直接把概念、方法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质疑、发现、探究、归纳、判断、概括新概念,即教会学生自己去建构.案例l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1.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将10分成两部分,使两者的乘积等于40,这两部分分别是多少? 【师生活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矛盾:在实数范围内无法解决此问题.教师启发引导:既然实数集不够用了,应怎么办?——必要性产生了.需要将实数集进行扩充,于是提出了本课要研究的问题. 1.2启发引导寻找方法 【问题2】以往的学习中有没有遇见过类似的问题? 【师生活动】教师启发引导:如果遇见过,解决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解决的过程有什么规律(共同的特点)?这些规律对解决当前的问题有什么借鉴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回忆起从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的扩充过程,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3回顾历程探究规则 【问题3】每次扩充解决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 【师生活动】学生总结:自然数集减法运算不够用,引进负数,扩充到整数集,使减法运算得以实施;整数集除法运算不够用,引进分数,扩充到有理数集,使除法运算得以实施;正数开方运算不够用,引进无理数,扩充到实数集,使正数开方运算得以实施. 【问题4】解决问题的规律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总结:原数集有某运算不能实施;引进新数(原数集包含于新数集);使运算能够进行;原有的运算及其性质在新数集仍然保持. 1.4引进新数建构概念 【问题5】数系扩充的规则对当前的问题有什么借鉴作用? 【师生活动】教师启发引导,师生达成共识,引进i2=一1,i称为“虚数单位”.复数的表示方法z=n+6i(n,6∈R),以及实部、虚部、复数集的概念及符号表示.师生就大家举出的复数例子,探讨复数的分类. 1.5结合例题探究复数相等 【例题】实数m取什么值时,复数2=m(m—1)+(m一1)i是(1)实数?(2)虚数?(3)纯虚数? 【师生活动】学生解答问题.教师启发引导:由这三个等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两个复数什么情况下相等?从等号左右两边的复数相等,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要使两个复数相等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学生反思总结,给出复数相等的条件. 1.6回顾反思归纳小结 【问题6】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活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归纳总结.在知识层面上的收获,如复数定义;复数分类;复数相等定义.同时,也总结出在方法层面上的收获,如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建构一个新概念等. 案例1的第一部分的教学,教师首先提出了卡尔丹问题.在解决时,学生发现在实数范围内无法解决.既然实数集不够用了,该怎么办?需要把实数集扩充.怎么想到的?人类解决问题的最本源的方法就是从已有方法中寻找未知方法;从已有知识中寻找未知知识;从已解决的问题中寻找新问题的解决方法.正足因为我们在前面有过扩充数集的经历,现在遇到了实数集范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才想到了需要扩充数集. 接下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回顾了数系的扩充过程,并总结出数系的扩充规则.为什么要总结数系的扩充规则?因为在解决如何引入复数时,它是要作为方法来使用的!这也正是教材把“数系的扩充”作为本节课内容的真正原因.到此完成了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的教学. 这就是在教学生学“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如果把此部分的教学改为,上课伊始,就让学生回顾数系的扩充过程,然后再总结扩充的规则,学生就根本感受不到为什么要研究这些内容,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虽然知识也能学会,但能力的培养就弱化了. 第二部分的教学,这些规则对当前的问题(问题1)有什么借鉴作用?——引进新数.怎样引进新数?引进什么样的新数?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一15不能表示为实数,卡尔丹称之为“怪物”.这样的“怪物”很多,最简单的是凡教师启发观察厅和/=万的共同点,学生发现厅=1×厅,v厂=两一~/15×~/一1,也就是说它们都可看成是实数x~/一1.需要引进~/一1作为新数,但负数开平方总难以接受,容易歧义,书写麻烦,数学追求简洁,越简单越好,于是用“i”表示厅,即厅=i或i2=一1,i称为“虚数单位”.前面出现的那些数就表示成:土i,土~/15i,5士~/15i,它们都称为“虚数”.通过观察这些数的特点,还能给出它们统一形式,即z=口+扼(口,6∈R).教师再介绍实部、虚部、复数集的概念及符号表示.结合大家举出的复数例子,探讨了复数的分类;结合课堂例题,探究了复数相等的定义. 至此,完成了复数定义的整个建构过程.这就是在教学生学“建构新概念、新方法”.在此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复数的概念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观察、比较、概括、抽象等思维活动,逐步概括得到的,这一过程与前人形成这个概念所经历的过程有某种一致性.任何新的概念都应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从卡尔丹发现~/一15,到欧拉用新符号i表示~/一1有200多年,虽然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走完200多年的历程,但我们可以尽可能的让学生经历概念建构的过程,从中也能感受到定义其中的合理性.#p#分页标题#e# 2教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 什么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即首先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和猜想;其次,建立研究对象的理性模型;再次,设计或创造研究模型所需的工具,借助工具获得说明对象特点和规律的知识;最后,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构建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数学是一门科学,它的研究方法与其它科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相通的,尽管它的对象是抽象的形式化的思想材料,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实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只不过数学主要是进行头脑里的思想实验.数学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以外,还应该让学生掌握的就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因为掌握了一般方法,就可以利用它去学习任何知识. 案例2函数y=Asin(∞工+妒)的图象 2.1提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师生活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参与举例.师生讨论并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y=Asin(∞z+p)的图象与y=si眦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2.2启发引导制定研究策略【问题l】你打算如何研究y=Asin(叫z+妒)的图象与3,=sinz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 (1)对三个参数分解研究,采取先控制两个变量,变化另一个变量的方法.如,先控制A一1,∞=1,而对9选取不同的数据,观察分析y=sin(z+p)相对于y=si眦图象的变化,再控制其他变量,观察、分析,并归纳变化规律. (2)只须在一个周期内研究图象的变化. 2.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y=Asin(∞膏+9)图象的变化) 【问题2】利用图形计算器,选取数据,分别研究9,A,cc’对y=sin(z+9),y=Asinz、y=si蚴z的图象的影响. 【师生活动】学生4人一个小组,分工协作.选取不同的参数值,利用计算器作出这些函数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观察它们与y=si舭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在图象动态的变换过程中,发现规律.在学生研究得出结论后,进行汇报展示研究成果. 2.4理性思考研讨结论 【问题3】为什么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有这样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启发:系数和图象有的变,有的没变.对于每种情况,哪个变,哪个不变?能不能根据这种“变和不变”的关系来分析?学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2.5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问题4】回顾问题的研究过程,能否说说研究此类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启发引导,师生共同讨论. 2.6布置作业课后探究 【思考题】如果改变两个或三个参数,对图象又会有什么影响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待下节课共同交流. 【作业】写出y=si舡分别经过怎样的变换得 到函数y=寺si吡、y=sin(z一})、y=sin3z的图象.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是按照如下的线索进行教学的:环节一,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猜想.通常提出问题的方式有两种,即由教师提出或由学生提出,本课是由学生提出的.本课的课题足“函数y=Asin(∞z+妒)的图象”,但是怎么想到要研究它与y=si吡图象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前面在画几个具体函数图象(y=sin(z+詈),y=2siIu,y—sin2z等)的时候,感觉到它们与,=si吡的图象之间有关系.而这些函数的一般化形式可写成y—Asin(们+9),自然会联想,例子是特殊的,特殊的具有关系,一般情况会怎样?是不是也会存在关系?从而自然地引出了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猜想(图象之间存在关系). 在此教学过程中,不但能让学生感觉到研究问题的必要性,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如何提出问题. 环节二,既然打算要研究它们图象之间的关系,怎么研究?要制定研究的策略.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含有三个参数的函数,应如何解决?我们人类思考问题的最根本方法就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所以我们需要分解研究.即先控制两个变量,研究一个,进而再控制一个变量,研究两个,最后研究三个变量.那么在控制两个变量,研究一个的时候,又如何给变量取值?比如,控制A和∞,研究够对图象的影响时,应给A和叫取什么样的值?当然是越简单越好!最好都是O,但是此时y=O,显然不合适,所以想到了都取1.那么,有必要在整个定义域内,研究图象的变化规律吗?因为是周期函数,所以只要在一个周期内研究就可以了. 就是在这样的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中,教师教学生的是研究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结论. 环节三,借助工具得出结论并证明它.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在众多图象中,观察出“动中之不变”的特征,归纳、概括出图象变化的规律,是对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的考量.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又可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汇报过程中,积极主动;证明过程中,思维严谨.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对学习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并加强探究过程的及时指导,对结论概括的规范化、科学化,等等,不可放任自流.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会了学生如何主动的学习. 环节四,应用结论解决问题,并给新问题的研究提供思路.通过布置作业和思考题,将所学知识巩固;通过回顾整个问题的研究过程,得到研究问题的一般思路,对今后研究新问题提供线索.本节课值得我们回顾反思的地方有很多,比如,(1)对于复杂问题进行分解研究;(2)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3)在同一个周期内研究三角函数图象的变化;(4)体会“变中之不变”和“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p#分页标题#e# 这就是教给学生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而不是单单只教会学生本节课的内容.因为掌握了一般方法,就可以利用它去学习任何知识. 当然,在明确了教学生学什么之后,自然就涉及到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怎么学呢?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去学.比如,要构建新概念和新方法,怎么建构?就要用一般的科学研究的方法来建构.教学生学习~般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而是引导学生在用的过程中学,也就是在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建构新概念、新方法的过程中,学习一般科学研究的方法.这同“在游泳中学游泳”,“在做数学中学数学”是一个道理.这个过程同时就是在教学生怎么学了. 只有教师真正想清楚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学生才会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