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电影发展趋势

电影发展趋势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11 09:18:41

电影发展趋势

电影发展趋势例1

“微革命”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醒目的文化标签,我们也毫无疑问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微电影、微博、微小说、微访谈等文本形式不断涌现,彰显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其中,微电影作为这个快节奏时代的产物,脱离了很多局限,以其自身的特色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1]。

一.微电影产生的背景

一种新的传播现象或传播行为的产生是有着其深刻的技术背景、媒介环境、社会背景以及内在的驱动因素。微电影作为广告与电影跨界的产物横空出世和迅速崛起可以从多方面来追溯其原因。

1. 受众自我意识的崛起

受众自我意识的崛起是微电影产生发展的先决条件。随着受众素质的不断提高,自我意识的空前崛起,那些直白、生硬、单调的说教式硬广告传播效果变得越发低下,使得广告主不得不需要采取更加人性、灵活、受众更易接受的营销方式,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电影与广告跨界产物的微电影成为了行业新宠。将品牌诉求、产品利益点巧妙地融合在一个构思精良的故事中,让消费者走进故事,让故事的主题成为品牌的核心概念,进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打动消费者,这是微电影的主要特性。

2.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微电影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微电影的出现提供了一切物质基础和历史条件。首先,在播放渠道上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的播放平台主要以网络为主,使得受众观影更加随意、便捷。除此之外,视频网站的大量出现也对微电影的崛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 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

“碎片化”的传播环境催生了微电影的产生发展。注意力的碎片化,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大趋势,微时代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人们越来越碎片化的需求,以前凌乱、琐碎、无意义甚至无聊的时间都变得越发重要起来,成为广告主竞相争夺的优质资源。进入了微时代,随着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人们已经很难有大块的时间去接收信息,注意力也很难长时间的集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微电影故事简洁,节奏紧凑,恰好在形式上契合了受众即时消费的诉求,它既符合受众快速接收信息的需求,也满足了媒介传播上“碎片化”的需要。

4. 移动终端的发展完善

移动终端为微电影的崛起起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平板电脑、PSP等移动终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通信工具,开始向信息终端不断进化。如果说在2G或2.5G时代,业界还一直对于移动终端是否能成为新兴媒介争论不休,那么随着3G时代的到来,网络系统的不断完善,移动终端的大量普及,手机、平板电脑、PSP等已经成为了具有便携性、贴身性以及互动性的新兴媒介。微电影正是充分把握了新兴媒介互动性、移动性和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充分的利用受众零散的时间 “碎片”,积少成多,达到传递品牌信息的最终目的。

二.微电影的特点

微电影作为电影工业的一部本分正在迅速的崛起,微电影的制作成本较低,制作周期短,时效性强,更贴近大众生活,是时代赋予电影文化的新理念。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可观赏性,也叫小型电影。适合于多媒体及现代化网络、手机视频、电梯广告等多种平台展出播放,更具有娱乐性、创意性和广告价值,它所具有的低门槛、广泛性与参与互动性等特点适合了新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体验交流的感性诉求]。

1. 成本较低

微电影的制作投入少,成品的投放及宣传成本也较低,风险较低,制作完成的微电影可以简单地上传到视频网站、自己的官网或者交友网站即可。微电影营销高效的投入产出比对广告主、尤其是中小企业很有吸引力。

2. 植入柔和容易被大众接受

网民对硬性广告的强制灌输已是容忍有限,如何让网民欣然接受品牌成为微电影的关键使命,“微电影通过描述故事的方式吸引受众,并且可以为企业量身定做,它可以有效地影响观众的情绪,帮助品牌建立与观众的情感纽带,提升品牌亲和力与忠诚度”。借助故事性的软性植入,让品牌“润物细无声”地送入受众心中,这样的效果绝对是追求的最佳目标。

3. 传播速度快而广泛

“借助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合力,广告营销不再局限于电视的单向传播,而是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社交网络以及手机终端进行渲染式的双向甚至裂变传播。”微电影超强的互动性使其极易形成口碑相传的病毒式传播形式,基于网络的这种“双向甚至裂变”的效果在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上是很难实现的。这种“自传播”的特性间接帮助影片及品牌扩大了宣传。

4.定位比较精准

广告主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受众群体对视频内容的偏好、观看习惯与时间以及所接触不同媒介的频率等,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内容与表现形式,这种受众上的细分有利于吸引感兴趣的人群了解到品牌,更增强了“老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

4. 反馈比较及时

一部微电影可通过播放量、转发数与评论等随时看到网友对影片的反应,这有助于品牌方及时监测传播效果,判断所存在的问题。

5. 制作周期较短

微电影篇幅小,制作周期短,数周的制作周期契合了广告的时效性原则,这对广告主而言可以有效的去控制其传播时间节点,从而为企业的产品销售或企业的品牌形象宣传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三.微电影的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虽然说微电影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但规模与数量还不能满足整个产业发展的需求。广告收入是微电影的主体收入,但仅仅依靠广告获得收益,势必将微电影带入盈利模式单一的困局。为此,要探索多元营销,深入挖掘微电影的市场价值。未来微电影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与规模才实现盈利,利用微电影的开放性,打造产业链,实现自身资源的整合和配置优化。相对于传统电影或是长视频,微电影更为贴合品牌传播的需求[5]。品牌客户对微电影已经越来越重视,需求正在迅速增长,而这种需求也在一步步地推动微电影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并最终走向成熟,而且微电影要增加创意,注重内容。

微电影的创作从剧本到导演,都需要源源不断的新人加入,特别是品牌营销累的电影,要求创作人员兼具电影和广告两个领域的知识,对人才的要求更高[5],所以要培养更多的微电影人才,这样才能制作出更高水平的微电影,微电影的道路才能走的更远。

四、总结

微电影作为新兴事物,从制作到播出都基于网络平台,使微电影获得了更为宽松的创作空间, 微电影参与性很强,为更多有志于电影创作的人提供了良好机会,追求独特风格和丰富想象力会带来更多优秀的微电影作品,这也将改变中国电影的面貌,有利于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013-2017年微电影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投资风险预测报告. 中国行业研究网. 报告编号700619

[2]李莉. 新媒体时代下微电影发展的问题, 统计与管理.2013(2)

电影发展趋势例2

中图分类号:J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327-02

正文

数字摄影机毫无疑问已经替代胶片摄影机成为了电影等高端影像创作领域的重要创作工具。数字摄影机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指标的提高都远超胶片摄影机,十几年的演变过程中新技术、新机型层出不穷。同时带来的创作手段的更新、创作理念的变化也日益丰富。

主流数字摄影机的分辨率已经基本达到数字电影倡导组织DCI提出的4k影院标准。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变化,4K的画面带来了颠覆性的视觉感受,同时也改变着创作者的创作习惯。

虽然电影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数字摄影机的发展不会停滞不前。这是电影艺术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电影发展前行的重要动力。

就目前的技术趋势来看,摄影机将向着趋向拥有更高的易用性、更高影像品质的方向发展。发展趋势的变化会涵盖在机身结构和数字技术指标两个层面。

1、在机身结构的层面,会有以下的发展趋势:

1.1 机身小巧紧凑

电影的发展与“摄影机的身份解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个问题中的核心就是摄影机的体积小型化与重量轻型化赋予了摄影机更大的自由。

摄影机更加小巧紧凑是由于数字机器本身的结构特征所形成的。摄影机机身包括成像部分和录制部分,机身壳体承载这两个功能单元并有镜头基座和若干功能接口分布周边。使用数字技术决定了成像器件只承担了成像的功能,这与胶片的成像与记录兼顾的功能不同,没有了胶片摄影机机械结构的空间束缚,摄影机可以尽可能设计制造的小巧紧凑。而记录部分使用半导体材质,整个工作体系IT化,决定了其结构的集成度会越来越高。

摄影机机身的发展方向是在不影响性能的前提下,兼顾人机工程效益与操作效率,更加小巧灵便。这样的摄影机会更加灵活多变,拥有更加广泛的使用空间。

1.2 结构简化

摄影机内部部件结构简化意味着集成度的大幅提高,功能部件模组化功能日趋完善。部件功能单一化,使用内部的通用接口实现功能组合,综合功能集中体现在整个结构系统中。

在产品质量控制较好的情况下,摄影机的功能结构得到优化、组装维护方式简化、现场拍摄效率与易用程度会大幅提高。

1.3 重量轻

没有了胶片收放片盒的负累,没有了传送与间歇机构的影响,摄影机的机械部分越加简化甚至不复存在,这将极大的减轻摄影机的重量。电子设备的高度集成又将摄影机的重量进一步减轻。

而轻巧灵便的摄影机决定了其周边配套设备的轻型化(如三脚架、斯坦尼康等),这又能够极大的提高拍摄效率,精简剧组辅助人员的数量,减少制片投入。

1.4 功耗降低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与能效比的提高,摄影机的功耗将会越来越低。能效比越高的摄影机在电池等量的前提下使用时间将会越长,这为高效的现场工作和持久的工作时间提供了可能。同时电池制造工艺的也在不断提高,电池的容量越来越大,也让摄影主创部门可以携带更少的电池基数。

1.5 使用Super35单片成像器件

使用单片成像器件会是摄影机设计制造的趋势。放弃分光棱镜和三成像器件的结构使摄影机电子成像部件大为简化,结构稳定耐用,集成化程度愈加提高。而Super35单片成像器件的对角线长度与35MM电影胶片相近,可以形成相似的像场特征,拍摄的画面可以延续观众对35MM电影胶片的视觉惯性,形成系统的匹配镜头群。

Super35单片成像器件制造成本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降低,为大批量的生产部署提供了成本优势。

1.6 模块化,可升级,通用性

摄影机生产厂商把摄影机的成像与录制部分设计成组合形式,既可以组装在一起开展拍摄,还可以拆分开单独使用,中间通过线缆或无线传输的方式形成工作系统。摄影机的成像模块、控制面板、监看屏幕、记录模块和接口插板等都可以通过单独替换改变摄影机的技术指标,适应不同的拍摄诉求。这样的组合提供了更加灵活自由的拍摄可能,也为单独升级某个功能单元提高摄影机的资产价值拓展了空间。

同时在排除摄影机故障,替换问题模块,提高工作效率方面也提供了较大便利。

1.7 镜头卡口的通用化

摄影机厂家都将PL卡口作为电影镜头的卡口标准,这既是PL卡口的技术指标优势,也是经过行业实践检验的结果。这个趋势将使绝大部分摄影机厂商继续采用PL卡口作为镜头基座,使得原有的镜头群得以继续使用保持价值。

但不排除个别摄影机厂家采用独有镜头卡口标准,利用一对多的转换环结构应对不同接口的镜头接入。也有厂家拥有庞大的自有接口镜头群,利用自有卡口标准使得针对不同影像领域的镜头可以应用在本品牌摄影机上,并且可以通过转换环结构接入PL等不同卡口的镜头。

1.8 低噪声的散热系统

数字摄影机大部分使用铜管等高效能热量传导介质实现从编码器等产生热量的部件中导出热量,再通过多层鳍片结构配合散热风扇从散热窗实现降温。即使是使用低噪声风扇,在拍摄时也会产生一定分贝的噪声,并且此种噪声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愈加明显。

使用低噪声的热量差异导流技术、提高散热器散热效率,配合使用低功耗低热量电子部件实现无噪声的机内降温,优化拍摄现场噪声环境是必然的趋势。

同时,低噪声甚至是无噪声的散热系统也扩大了摄影机的适用范围。

2、在数字技术指标层面的发展趋势:

2.1 使用LOG模式,高动态范围。同时机内可预设LUT色彩映射文件

使用LOG可以让摄影机记录更全面的亮度范围,通过后期加载不同的LUT可以获得多种色彩映射,形成多种色彩风格。LOG模式下摄影机的宽容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可以达到14档光圈甚至更高的亮度动态范围。

数字信号处理器性能日趋完善的,在机内输入预存多种LUT,直接在机内加载并存储影像信号成为低成本影像色彩风格画面获取的有效途径。

2.2 同时录制多格式文件

摄影机可以同时录制高中低质量的多种格式视频影像文件,且这些文件时间码一致,可以应对多种视频制作的要求。甚至可以生成为剪辑低质量文件,为无压缩电影后期流程套对提供无需要转码的便捷工作流程。

2.3 固件可刷新升级

固件作为摄影机的基础操作系统,在升级后可以基于硬件提供更多的拍摄功能,扩展摄影机的应用范围,延续摄影机的使用价值。

摄影机在固件升级后会相较之前扩展出更多的拍摄与辅助功能;解决之前硬件和固件在匹配上的缺陷;完善摄影机的功能服务;甚至操作面板的功能设置层面都发生了改变。

2.4 全域式扫描快门

全域式扫描快门可以在不使用机械叶子板的前提下从根本上解决拍摄运动画面时产生的果冻现象。目前已经有部分摄影机采用了全域式扫描快门标准,但集中在高端摄影机领域。在此项技术逐渐成熟和成本逐步降低的情况下,此种技术会很快普及,从而在根本上杜绝果冻画面现象。

2.5 升格拍摄功能

摄影机视频信号缓存的增大与编码器日益提高的处理能力将使摄影机的升格拍摄能力大为增强。目前某些型号的摄影机已经实现了10倍的全高清升格慢动作拍摄功能,在之后的竞争环境下不排除会有更高的升格能力、不限制升格拍摄时长的摄影机投入使用。

技术的发展趋势预示了具有一定的升格拍摄能力将是摄影机的基本技术指标。

2.6 机内录制4:4:4采样无压缩文件

4:4:4 色彩采样无压缩文件可以保留最完整的画面信息,为影片的后期制作拓展了更大的空间。摄影机在机内录制4:4:4色彩采样无压缩文件意味着海量的数据量吞吐,这需要机内有较高的带宽与较稳定的存储媒介。

有碍于目前的技术限制,一部分摄影机要录制4:4:4色彩采样无压缩文件还需要通过HD-SDI接口,在外置录像设备上完成。但随着摄影机电子技术的发展,这种情况会逐渐的被机内录制取代。从而避免接口的不稳定状况和复杂的外部结构,形成完善的机内存储体系。

2.7 高感光、高信噪比设计

摄影机成像器件新的像素排列方式已经从平面式组合向层叠式组合发展。这就意味着单位像素面积的翻倍增长,受光面积的扩大,像素近邻干扰减少。由此改变进一步提高了摄影机成像器件的感光能力和信号噪声比水平。

感光能力的提高会进一步改善摄影机的低照度性能,在现场拍摄中照明造型灯具的亮度与功耗也将随之减小。

综合考量近邻像素干扰与电子线路的优化,优秀的信号噪声比摄影机可以获得更加纯净的画面细节表现。

2.8 拥有8K或更高的画面分辨率

观众对追求更精准更细腻、包含更多细节的画面热情是不会停歇的。基于观感上的评价,超过一定距离的观赏行为,肉眼已经无法分辨细节。

成像器件的发展是以几何倍数变化的,在Super35单片成像器件靶面上排列8K像素从技术层面上已经成熟甚至已经量产。同时海量的像素信息会对编码器和存储环节提出更高的要求。

电影发展趋势例3

关键词 主旋律电影 历史 发展趋势

主旋律电影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主流意识等领域,而在电影历史,特别是主旋律时间历史这个维度上关注得还不够深入,史学意义还未完全展现出来。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是随着我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国家执政机关通过电影这种大众传播媒介来主导意识形态,将主流的意识植入到主旋律电影中去,这样可以预防社会道德秩序的崩溃,从而从文化方面来强化意识形态,稳固社会道德秩序,并以此逐步渗透到人们平常的生活中。

一、主旋律电影的诞生

“主旋律”一词本为音乐术语,是指声部作品或乐章的主要声部旋律,其他声部都只起到渲染和补充的作用。而“主旋律电影”最早提出则是在1987 年初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时任广电总局局长的滕进贤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电影发展方向,这是关于“主旋律电影”的最早表达。这是从国家意识形态出发,对当时电影的发展做了规定,针对电影发展出现制作粗糙、主题低俗、情节庸俗等现象①。然而从当年电影发展的趋势看,真实的原因并非仅限于此,而是电影在发展过程中传统的意识形态功能被娱乐化所取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功能被减弱,并不断受到潜在力量的挑战。

电影一直被我党当作强大的宣传工具,因而特别注重把握电影发展方向。从上世纪30 年代开始,我党就很重视对电影的监管。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加强对电影的管理,提口号是比较通常的做法,如“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等。建国后,利用自身的统治地位对不符合主流意识的电影采取批判态度,如对《武训传》、《早春二月》等的批判。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口号相适应,这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提出口号的谨慎。口号既是政治动向的体现,又能对相应的文艺活动产生作用。在上个世纪80 年代前后,中央重申“双百方针”,这对思想解放运动产生了影响,而“主旋律电影”口号与当时电影创作实践有关。

80 年代是一个各种思想涌入我国的集中时期,大多是西方具有异质化的理念。“当时即使是思想最先进、最解放的人,仍然缺乏自我意识”。②这些新兴的思潮一经传入,就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追捧。传统意识形态受到挑战,领地和市场不断缩小,这也就导致了主旋律电影的诞生。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电影界又提出了“以主旋律电影为主,发展多种类型电影”方针,同时指出该方针在于制止当时的自由化趋势,主旋律电影的诞生与电影的创作也有极大关系。在80 年代,虽然整体电影创作环境很复杂,但是承载主流意识形态功能的电影接二连三,如《从奴隶到将军》、《西安事变》等,与那个时候最辉煌的第五代电影遥相辉映。虽然“主旋律电影”概念是在1987 年提出的,但是在之前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类似的实践在进行。这其中就包括十七年电影、新时期的电影。在研究主旋律电影时,很有必要与两者进行对比研究。

二、与十七年电影的对比分析

十七年电影的发展对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影响极大,因而是研究主旋律电影发展史的一个重要时间点。因为主旋律电影与十七年电影在价值范畴和发展经验上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从价值范畴看,十七年电影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提倡和传播,总是以一种领导的角色出现在其他话语中。如集体主义总是从属于社会主义。以热爱祖国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则更多体现在对新中国的热爱。因而电影在创作的时候,要满足这些价值尺度,当时采取了发展自身电影事业、兼并私有电影企业,规范电影创作主题等措施,而对威胁主旋律电影地位的电影持较为开放的态度,并不是一味地打压。

其次是十七年电影是前面的电影人经过摸索,不断改进,进而积累了可借鉴的丰富经验。当时对《武训传》、《关连长》等电影的批判说明了这类电影没有找到适应新时代的表现方式。这也是在1959年前后出现大批红色经典之作的原因之一,包括《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等,这些影片与当时的意识形态相契合。十七年电影所呈现出来的电影美学和审美范畴,为主旋律电影奠定了基础,被主旋律电影所继承。有学者说,“既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先进特点,又要让这些优点成为我国电影界的基本发展模式,这是需要在长时间的积累中不断总结经验”。③十七年电影所确立的审美范畴主要具有偏重正剧,弘扬英雄主义,注重塑造“典型”等特点。不同的政治、文化、社会背景,使电影的书写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之,主旋律电影需要更大的包容性,但同时需要坚守传统的价值理念。

三、与新时期电影的对比分析

电影新时期指的是从文革结束的1976 年10 月开始的,这个时期的电影处于多元化的格局中。从70 年代到80 年代初,思想界进行了对文革冤假错案的平反,但是沿用的逻辑还是带有文革烙印,可以想象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在此背景下,第五代导演开始从电影语言等方面进行探索。这类导演摆脱了革命的姿态,创作的电影呈现两个趋势。首先是以《小花》、《佩剑将军》为代表的继承了十七年电影传统的影片,另外一个倾向则是以《牧马人》、《天云山传奇》为代表的重新书写伤痕,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希望能够找到独特的叙事方式的影片。但此类影片如果继续发展,会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相悖,因而此类电影的存在历史极短。

80 年代后期,我国的电影市场逐步繁荣起来,电影市场也主要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和主旋律电影三大类共同构成。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电影,也因为当时的电影市场而举步维艰,艰难前行。唯独主旋律电影在政策的扶持下在全国各地备受关注,继续发挥其传播主流意识的工具性功能,在各大媒体中也占据着黄金位置。恰如研究学者所说的,“国内的电影市场受到主流意识的影响,而此时的主旋律电影则完全支配着国内电影市场的走向”。④在当时的电影市场,主旋律电影是以一种基本形态展示给大众的,没有艺术电影的个人化、独特性,也没有商业电影的娱乐化。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欲望在90 年代后期得到释放,这是新的价值理念发展的结果,主旋律电影中也开始出现欲望。首先作为主流意识的主旋律电影开始慢慢改变,不再一味强调“革命”,而更多的也指向电影角色的本身,故叫做影射对象;其次,欲望的影射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并非没有底线。如在电影《黄河绝恋》、《红河谷》中都有体现。

四、未来发展趋势

“主旋律电影”是在特定的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下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和理论阐释,对实践的路径具有指向性。既然是基于特定的背景提出的,因而只会在特定的时间内占据主流地位。从这一点上看,主旋律电影也将只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或口号,但同时,它也是一种永恒的文化现象。不仅在以前存在过,在未来也将同样存在。结合如今电影的发展趋势,主旋律电影会在未来不断变换,并拥有广阔的未来。

首先是大众文化的存在。电影其实是一种大众文化。阿多诺曾说:“所谓工业的实践就是在各种文化上盈利。当它从成为其创造者谋生的手段之日起便具备了这种特质。”但是,作为文化工业的电影,想要实现文化的自治,如果不依靠受众支撑市场,那就是孤芳自赏的“自治”了。对主旋律电影而言,不能只重视社会效益而忽略文化工业属性,让大众失去兴趣;但也不能与大众文化混为一体,要作为“高雅文化”欣赏,代表主流的意识形态。伊格尔顿曾说:“在意识形态的武器中,高雅文化的地位不是很高,它是单独存在于幻想之外的真理的核心”。⑤而主旋律电影正是在类型电影的影响下,取得良好的市场反响。

其次是主旋律电影的管理方面,监管部门已经认识到主旋律电影不能是单一的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而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需要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对主旋律电影进行生产和复制。这也为主旋律电影在管理层方面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最后是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将趋向于共有文化,指的是主旋律电影的价值体系更加宽泛,得到大多数人的接受。不仅要发扬传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对外来的思想采取吸纳的态度。共有文化还指这种文化既是高雅的,又是大众的;在价值体现上,既不能太开放,也不能太僵化。这样的文化能够让更多的大众接受,在娱乐的过程中接受了主流的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①路春艳、王占力,《主旋律电影商业化与商业电影的主旋律化》[J].《当代电影》,2013(8)

②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知识分子死亡了吗》[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③金丹元、徐文明,《“十七年”中国电影中的基本美学形态与国家意志》[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④尹鸿、凌燕:《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电影发展趋势例4

一、当前我国电影音乐创作形势

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从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开始,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在国际的迅速崛起,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逐渐增多,电影音乐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电影技术手段的同时,以风格多样的表现手法和富于民族特色的叙事语言,让中国电影屹立于世界电影之林,中国电影音乐的创作也在不断发展。

“”结束后,在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影片,如《巴山夜雨》《城南旧事》《人到中年》《人生》等。第一批音乐院校毕业的学生开始发挥他们的创作激情,开始进行电影音乐的创作,使电影音乐整体创作水平得到提升。逐渐出现许多有着自身艺术个性的电影音乐作曲家,电影音乐的创作群体明显扩大。电影音乐不再只是电影的附属品,更贴近影片内涵并对影片思想进行深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音乐的冲击下,电影音乐出现了可喜的发展。电影音乐运用了现代作曲技法,将现代的音乐思维与我国的民族特征巧妙结合,显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各种电影奖项的恢复和设立促进了中国电影的进一步提高,其中对最佳电影音乐的评选也使人们更多地关注到了电影音乐这一边缘性的领域。使电影音乐创作更具有民族特性,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90年代中国电影呈现多样化,原生态现实展示、主流形态强化、新生代电影反叛传统,造就电影激情的消退和现实主义的朴质化现象。社会生活的改变和人们观念的快速转向,对电影审美创作造成重要影响。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电影生产体制逐渐改变,电影机构走向了企业化,电影的发行渠道更加多样化,制片方式也更加灵活化,这些给电影创作提供极大的发展空间。首先,电影音乐创作者不断增多,为电影音乐的创作团队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同创作风格的电影音乐为电影增色许多。其次,多样化的音乐元素成为新时期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音乐的各种形式、流派、手法都或多或少地反映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中。同时,为了追求独特的听觉感受,对演奏乐器的改造也被引入到电影音乐的创作中。在一批商业性较强的影片中广泛应用电子音乐,节奏轻快、曲调上口、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都来自电影。商业电影在取得较高票房的同时,也为电影音乐的流传开拓了一片领域。

二、电影音乐创作力不足分析

中国电影音乐在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下,正在以势不可挡的态势迅猛发展,在今天已经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一大批艺术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的电影音乐作品不断呈现,获得了广大中国观众和国际电影乐坛的认可。当然,不能否认,中国电影音乐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创作力不足,表现单一,生搬硬套等问题,影响了电影音乐的发展。

(一)电影市场商业化影响

电影作为一种独立运作面向市场的产业,其成功与否是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以票房来判断电影的成功与否已成为电影行业不争的规则,电影商业化浩浩荡荡地到来。电影商业化直接带来了电影市场的繁荣,融资机制更加灵活多样,直接刺激了电影技术的进步,电影类型的多样化。电影市场的过度商业化也对电影音乐的创作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使电影的投资制作方将更多的精力注入电影的商业运作上,而对电影内涵的创作精力投入不够,包括在电影音乐的创作方面投入不够,电影音乐创作有时过于急功近利,没有很好地突出影片的感情,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有时甚至给人以生搬硬套的感觉,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电影音乐创作的局限性

电影音乐创作作为音乐艺术中的一个边缘领域,它是电影这种现代综合艺术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音乐创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但是电影音乐创作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它必须受画面的制约,甚至受导演剧作者主导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制约,因此这也限制了电影音乐自身的艺术创造创新自由,要想创作出上乘的电影音乐,需要创作者真正把握作品的内涵,积极参与到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为音乐创作赢得自由驰骋的空间。

(三)市场机制不完善

市场化下的中国电影,国外大片长驱直入,对国产电影是一个冲击,因此,国产电影必须以观众需求为导向,加快创作步伐,但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使得中国电影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电影制作的前期宣传和媒体宣传炒作上,中国电影还没有到后电影产业时期,电影音乐产权意识不强,导致对其重视不够,抑制了对音乐创作的投入,导致电影音乐创作动力不足,难以表现出电影音乐创作的整体性和个性。

(四)影视音乐教育不够严谨和健全

首先,从中国百年电影历史角度来看,目前还未有专人梳理从有声电影以来,音乐的整个脉络和发展现状。其次,教学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高等教育对影视音乐教育的要求。音乐艺术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同时对教学条件要求很高的一个学科,从音乐的总谱、音响、演奏、录音,包括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基础教育,这些均需要相当的人力和经费。第三,电影音乐教学在影视从业人士的脑海里还未被充分重视起来,电影音乐教育在电影教育的领域中的作用目前还没有完全摆正,甚至还处在不懂和不明白的层次上。由此可见,中国的影视音乐教育体制还不够健全,不利于电影音乐的创作与发展,更不利于电影音乐人才的培养。

三、我国电影音乐的发展方向

中国电影音乐已走过了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几代创作者的努力下,不断得到提高与完善,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世界电影音乐的创作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的音乐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电影音乐的发展是一个继承传统、再攀新高的创造过程,创造一种属于未来的新的电影音乐文化,是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方向。

(一)创作水平专业化

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群体呈现出老、中、青三代承前继后的局面,音乐创作人员更趋专业化,为中国电影音乐的繁荣和发展积蓄了充足的后备力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影音乐创作拥有了更加专业化的创作设备。目前,我国电影音乐的制作大多采用数字技术与电脑合成的方式。旋律编写、节奏安排、配器选择、和声设置、速度调整等一系列过程都通过电脑的软件模拟完成,在程序中形成独立的信息块,并使它们之间建立起网络化通道,用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通过MIDI通道,用监听、屏显、复制等方式反馈给作曲家,操作十分快捷方便。改变了传统制作过程中耗时、耗力的问题。同时数字化制作手段避免了二度创作对作品理解的缺失,充分尊重编创者的原始创作。随着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以及电影音乐创作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未来我国电影音乐的创作将会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大踏步前进。

(二)风格多元化

未来中国电影音乐将呈现出古典、民族、流行等风格并存的多元化局面。音乐不仅只作为电影的附属品而融入电影的创作中,而是与电影有机结合。作曲家根据影片的不同时代背景、不同人物、情节,打破传统规则的创作模式,采用不同风格的音乐语言,或引经据典,或洋为中用,或中西合璧,恰到好处地突出影片风格,参与揭示影片主题。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国际化倾向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很多中国导演、演员、摄影师不断走向国际市场,而国外的资金、明星、相关制作人员也频繁参与到中国电影的投资领域和拍摄过程当中。中国电影音乐的创作制作与国际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国外的艺术元素以及不同风格的音乐材料被巧妙地融入电影音乐的创作之中,东西方文化不断交融,收到了不凡的效果。多元化的电影音乐满足了不同影片风格以及不同文化层次观众的需求,因此电影音乐发展多元化必定成为未来的趋势。

(三)民族特色鲜明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赋予了中国电影音乐极强的生命力,使中国电影音乐烙上了民族特色的烙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风格、民族风俗及民族精神等,这些为电影音乐的创作与实践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各少数民族拥有着本民族悠久而丰厚的文化与艺术传统,创造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各个不同地区的环境、风土人情乃至人物性格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电影音乐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也为繁荣中国电影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这种富于民族风格的电影音乐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断地发展壮大,吸引中国乃至世界观众的眼球。这也印证了别林斯基的那句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四)与流行音乐紧密结合

流行音乐风格深受当今年轻人的喜爱,在中国电影音乐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流行音乐的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朗朗上口,情感的表达简洁明了,直抒胸臆,在大众中具有很高的流行度。电影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紧密结合,加速了电影音乐的流传,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流行乐队和著名歌星的加盟,电影音乐常常能够引起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共鸣,极大地满足人们对娱乐和休闲的需求,随着电影的娱乐性、商业性的突出,使电影音乐作为流行文化的特点更加明显。因此,未来电影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紧密结合,将成为今后一个阶段电影音乐发展的趋势。

四、结 语

中国的电影音乐在几代音乐创作者的努力下,不断发展壮大,此时的电影音乐,不再是一种依附于音乐本身衍生出来的音乐艺术体裁,它已经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2l世纪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呈现出创作专业化、风格多元化、民族特色明显、与流行音乐紧密结合的态势,彰显了电影音乐文化多元发展的新型个性特征。即便是当今多元化的时代,电影音乐创作者仍在寻找着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的切合点,为了创作出更好的电影音乐。正如香港音乐人刘以达所说,“最好的电影音乐是听不见的,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效果。”的确,只有紧扣时代脉搏、紧跟国际潮流、紧贴观众心灵,中国的电影音乐之路才能越走越远,在世界电影音乐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焕发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蒲振元,杜寒风.电影理论:迈向21世纪[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2] 刘书亮. 电影艺术与技术[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3] 曾田力,巫睿,等.百年中国电影音乐流变[J].电影艺术,2004(03).

[4] 张晓云.浅谈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J].音乐探索,2007.

[5] 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电影发展趋势例5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影响因素;趋势

一、 前言

工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进入到了新技术的革命时代,这既是工业的进步,也是时代的进步,而工业电气自动化,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过程,不仅仅有益于企业的提高、发展,更能够反过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促进国家的稳步发展。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要想能够完全地、全面地、有效地利用信息,就必须先建立起相关的信息模式,而工业电气的自动化则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通过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工具,强化信息的利用效率,反过来说,实现工业电气自动化,也是将信息化时代特征凸显出来的必要途径以及关键措施,要知道信息与工业之间有着非常紧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说,工业的机械化已经面顺利地得到了实现,而下一步,则是应该重点发展工业电气的自动化,因为通过自动化,能够更好地实现我国的发展目标,凸显出我国工业的生产技术,进而实现人类的发展里程,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健康发展。

二、 电气自动化的影响因素

由于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应用如电气自动化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和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针对影响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索,从而找到根本的解决之道,从而进一步促进我们国家的电气自动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 科技信息技术的决定性影响

信息技术是包括计算机、世界范围高速宽带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广泛的讲就是指人类开发和利用信息的一切手段这些技术手段主要目的是用来处理、传感、存储和显示各种信息等相关支持技术的综合体。现代信息技术又称为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电子技术基础上的它是以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为主体将各个种类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并进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控制等功能的系统或设备的信息系统技术主要包括光电子、微电子以及分子电子等有关元器件制造的信息基础技术主要是用于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信息应用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气自动化中众多学科领域的持续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对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支配性影响。反过来信息技术的进步又同时为电气自动化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加先进的工具基础。

(二) 物理科学技术发展产生的影响

因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属于物理科学技术的范围,所以,物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肯定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发挥着重大的、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要想电气自动化技术获得更好的发展,政府以及企业的管理者务必高度关注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免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违背当前的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 其他科学技术的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由于其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而促进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物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进而推动了整个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快速进步。除此之外,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分析、设计方法的快速更新,肯定会推动电气自动化技术飞速发展。二、电气自动化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与探讨针对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状况及其具体特点,政府以及有关企业的管理者,务必对电气自动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发展对策实施调整与转变,从而在根本上转变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

三、电气自动化发展的建议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尽量选用相同的系统开发平台

因为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中选择相同的系统开发平台,一方面能够为电气自动化技术提供相同的信息资源,另外一方面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该系统应用的稳定可靠性以及实用性。同时,统一的开发平台还能够为广大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调试、运行以及日常维护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并且还可以为整个工程的技术节约大量资金。企业的领导管理以及电气自动化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应当进一步对硬件、软件等控制系统的应用进行优化与调整,有效解决电气自动化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二) 选择统一的网络结构模式

对于自动化系统而言,一个优良的统一的网络结构模式,一方面能够最大程度的确保电气自动化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另外一方面还能够为设备的监控与数据通信工作提供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护,特别是对于通讯工作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三)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应用标准化的程序接口

一个比较成功的自动化系统还有另外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应用标准化的程序接口。比如Microsoft的相关标准及其技术,主要包括Windows2000、Windows CE、ActiveX以及OPC等,有效降低了工程的时间以及费用,从而使得办公以及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共享以及交换更加便捷。在和企业的MES以及ERP系统进行连接的时候,以PC为平台的自动化方案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选择的操作系统为WindowsNT/Windows,办公系统所选择的通讯标准为TCP/IP,PC能够在自动控制以及管理平台两者之间构建一种更加优良的接口。

四、结语

总而言之,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具体实际,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及转变,从根本上彻底找到适合我们国家电气自动化发展的一条全新的道路。电气自动化系统具有实时性好,自动化水平高,管理功能强等特点,能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改善对用户的服务,具有显著的经济优越性和良好的社会综合效益,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科学发展,实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显吉. 电气自动化发展影响因素及其趋势[J].商业文化,2012,(2)

电影发展趋势例6

金色十月,建国60周年的庆典火热进行,以《建国大业》为压卷之作的国庆献礼影片闪亮登场,《高考1977》《天安门》《可爱的中国》《斗牛》《战争中的女人》《惊天动地》《风声》等数十部新拍献礼片以及《大阅兵》《血战台儿庄》《开天辟地》等经典献礼片同期上映,形成了一道“新老主旋律电影齐贺国庆”的亮丽风景线。从中我们欣喜地看到,雷同化的故事和脸谱化的人物渐渐远去,相对单一的题材和模式化的创作也告别昨天,而多元素的内涵融人、多元化的主题表达、多样化的类型样式让我们管窥到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趋势,并触摸到了当今主旋律电影充满活力的时代脉搏。《建国大业》里面怒发冲冠的,《可爱的中国》里面当足球裁判的,《高考1977》里面腰揣印章的老迟,《斗牛》里面的字不识的牛二……后现代主义、黑色幽默和各种元素的融汇,客观理性的历史眼光,对于伟人伟业的人性化还原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反映和先锋解读,如此等等,均使当下一大批主旋律电影在保持传统红色基调的同时,更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主旋律电影的时代嬗变和崭新风貌。

一、全新视角呈现历史,新范本开启新趋势

一般而言,以往主旋律电影大多涉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其叙事模式多为主旋律式的定位与表现:人物的英雄化、时间的顺序化、情节的雷同化、基调的昂扬化。应该说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然而,在60周年国庆献礼片中,一种可喜的气象出现了,即使像《战争中的女人》这样拍得较为传统的影片也力图创新,而像《建国大业》《可爱的中国》均有了新的视角和多种元素的融入。《建国大业》片段式推进,对于再现历史的全新立意和定位,对于革命领袖人物的性格化还原以及人物的中性塑造都显得更为理性和富有创意。《可爱的中国》塑造了一个跃然纸上、立体鲜活的革命家:驼背、声音沙哑,没有慷慨激昂的演讲,只有对孩子的喜爱,对妻子的温柔,对敌人的戏谑和冷幽默……影片在讲述这些历史事件、塑造革命人物的同时,还原了事实本来面貌和鲜活的革命“人”。《风声》将谍战题材作悬疑化处理,以特别的审美趣味在主旋律与商业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自然的契合点,并运用市场运作的理念及手段,从而做到了票房口碑双赢;《秋喜》再掀谍片风潮。“小切口大主题”的形式,颇具新意,写意化的镜头画面可圈可点,正反面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以及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的交相辉映,使得影片同时获得了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商业趣味。

从这些献礼片中我们不难发现,记忆中主旋律电影那些刻板的脸变得越来越动人,越来越富有特点和个性,越来越彰显出人性的光辉和真理的光芒。思想的解放带来了创作的丰收,观念的更新赢得了市场的青睐,主旋律与多样化的辩证统一已然成为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中势不可挡的新趋势。

最为值得探讨的是第六代导演管虎的《斗牛》。这部影片看似将娱乐元素和怪诞风格合二为一,实则投射出深刻个性的历史解读,编导不仅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主旋律文本,而且证实了主旋律电影创作的无限可能。可以说《斗牛》是新趋势下主旋律电影最为鲜明的标志,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模式,一个“主旋律叙事”与“后现代主义+黑色幽默”有机结合的范本,它已经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抗战片。

曾有人认为《斗牛》与姜文的《鬼子来了》在风格上有一些类似,遂将《斗牛》称为一部“版”的《鬼子来了》,并将其戏称为“最另类”的主旋律电影。但笔者认为,虽然《斗牛》与《鬼子来了》有某些类似,但在话语风格和叙事策略方面却迥然不同。《鬼子来了》对于题材的把握和展现,虽然充满个性特色,但却将“主旋律”的大旗搁置,显得过于个人语境,导致了历史和人文关怀的缺席,所以它不能算是一部主旋律电影。而《斗牛》则厚重得多,追求的不仅仅是笑料和夸张,更是一种深沉的人性反思。与同类题材影片立足于革命者的传统视角来观照历史的文本相比较,显然《斗牛》有了很大的区别,它是从平民百姓甚至日军士兵的视角来解读和表现抗日战争。影片中黑色幽默的运用、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拼贴,从“人与动物,在战争背景下苟且偷生”这个切入点入手,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异化和平凡人对生活的无奈,从而成为一部直指人心的悲喜剧。“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头牛”。不仅如此,在这部片子当中,我们还看到了第六代导演对于战争的冷峻理解和戏谑反思,看到了大奶牛身上所体现出的魔幻现实主义,看到了中国小农阶级质朴本能地对宗法的敬畏和对承诺的信守,看到了在战争中平民百姓的真实与无力……影片中人物个性的生动塑造,情节线索的交叉编织,时间流程的来去自如,给这部主旋律题材的影片注入了后现代的元素和黑色的幽默,这正是本片区别于其他同类题材影片之处。由此可见当下主旋律电影新趋势的端倪:主旋律电影不仅可以是志士仁人前赴后继的慷慨高歌,同时也可以是平民百姓不甘命运的一声叹息。

二、先锋意识的电影元素,后现代主义的创作实践

从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开始,电影艺术就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从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没有情节到梅里爱神奇的电影特效,数字三维技术每秒48帧投射连续影像,CG技术在蓝幕上重现历史盛况……电影艺术不断成熟,电影元素不断丰富,电影理论不断充实。同样,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从1949年5月新中国第一部黑白故事片《桥》,到2009年9月献礼国庆的《建国大业》《高考1977》《可爱的中国》……我们看到,无论是创作观念的变革,还是电影元素的更新,我国主旋律电影都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发展,不断地开创时代的新篇章。其中留下的是一条从承载政治宣传内容的故事片到政治内容与艺术形式并重的艺术片,再到今天的主旋律与商业性相结合的类型片的历史轨迹。在这里,我们仅以《斗牛》等献礼片为例来看先锋电影元素及后现代主义在主旋律电影中的融合与体现,从中体味我国主旋律电影的新变化。

从电影元素上分析,《斗牛》的摄影和剪辑是新颖且富有创意的。从其镜头运用来看,无论是一开始对人物面部的特写,还是演员主观视角的动态拍摄以及“牛眼”视角的中性叙述,都是具有个性的展示。剪辑上编导匠心独运。闪回的穿插、多组特写与全景相连的富有张力的衔接等,也都亮点迭出。整部片子的画面非常具有质感,前期的拍摄、中期的美工、后期的画面色调的调制都是整体统一的 厚重:华北冬季的乡村,刻意压抑的青灰色调,九儿每次出场穿的红棉袄,便是这青灰色中唯一的亮色,让人想起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中穿红色大衣的小女孩。同样都是唯一的色彩和希望,最终也都难逃凋零的命运,还原出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争笼罩下的那种残酷和真实。

作为一部献礼的主旋律影片,更为先锋的还是《斗牛》的内蕴意义:影片中所表现出的对于普通百姓的关注,对于抗战宏大叙事的解构,从平凡人眼中看历史事件,从一头牛的眼中看周遭世界。就像法国后现代思潮理论家让・弗郎索瓦・利奥塔宣告的那样:元话语已经过时,元叙述的社会语境如英雄圣贤、拯救解放、伟大胜利等已散入了后现代知识的杂乱星空,人们不再相信伟大“推动者”、伟大“主题”,人们只运用“小型叙事”,只相信后现代世界是一个“凡人”的世界。《斗牛》在宏大的抗战叙事潮流中独树一帜,从“凡人”的视角看那个时代、那段历史,不是“英雄”来拯救世界,而是个人在时代背景下的坚持和无奈,从而讲述了一段更为贴近现实、更为触动人心的故事。同时也让后现代主义解读方式在主旋律电影中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结合点。这样的范本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式的“真实”第一次在抗战题材的主旋律电影中独特地呈现。

同样,这样的先锋元素和后现代思潮在同期其他献礼片中也有精彩表现。《秋喜》独特的时间选择,将叙事的视角调离北京、南京,调离那些伟人、“主角”,从广州这个仍然占领的地方人手,用一个“从新中国成立到广州解放前这14天”作为切入点,展现敌我的较量,讲述鲜为人知的潜伏故事,将情节和冲突聚焦在几个人物身上,用一种后现代的叙事方式,回归到“凡人”视角,以小见大,浓缩展现了那个非常的历史时期。同样,在广受好评的《建国大业》当中,对于历史事件的真实还原,对于历史伟人的“去神化”塑造,还有对他们生活细节的展现:饮酒、吃饭、睡觉、喜怒哀乐……这些看似“反典型化”的艺术处理以及对于历史人物“平视”的角度均可见某些“后现代”的影子,从而也折射出现实主义的主旋律电影的现代化意识。

三、“动物元素”融进主旋律,黑色幽默举重若轻

“用动物的眼光看世界”,在世界电影创作中早有先例,譬如20世纪50年代的《灵犬莱西》、温情的日本影片《导盲犬小Q》等。“黑色幽默”始于西方,主要影响小说和电影创作,是一种对现实采取嘲笑抨击、揭露和讽刺,将幻想和否定结合在一起的“黑色”的“幽默”。其在我国电影创作中的运用多见于商业影片,如《疯狂的石头》。而将这两种元素结合到主旋律影片中当数《斗牛》首创。实践证明,这既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又是一种成功的融合,用黑色幽默和“动物”元素来承载主旋律就像是一个沙哑的嗓子唱出的一首家喻户晓的歌,让我们感到既亲切熟悉而又新鲜陌生。国庆档期上映的献礼片对主旋律的多样化呈现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斗牛》则是其中最典型的范本。

首先,这种“动物元素”体现在主人公身上。导演管虎说,“黄渤身上有一种动物性。”而这种“动物性”不仅是人类最初的本性,也是“斗牛”的根本动力。《斗牛》基本上是黄渤的独角戏,他方言化的台词、小农化的肢体语言、邋遢的外表、单纯的内心塑造了一个鲜活真实、不求伟大也绝不做作的“牛二”。这个人物身上集中了多重矛盾:胆小却负责,无知却质朴,追求安逸却并未逃离,贪小便宜却敬畏宗法,遵守信义……他身上集中了中国农民的传统共性,也体现了个人在特殊环境下的矛盾和异化。“黑色幽默”的内涵通过他的言谈举止处处让人发笑,但发笑过后留下的却是酸涩的眼泪。

另外,“动物元素”的采用也是展现“黑色幽默”的一个渠道。影片中这种“动物元素”直接表现在另一位“主角”荷兰大奶牛身上,这也是本片的看点之一。我们注意到,将“牛”带人镜头的《斗牛》与另一部讲述“双驴记”故事的影片《走着瞧》都涉及了动物,并似乎都将动物作为主角,但事实上它们却都不是为了表现动物,而是为了表现人。同样,在电影技巧上,如画面、配乐等,两者也都是匠心独具,用功甚深。而《斗牛》的定位与《走着瞧》最大的不同则在于其主题思想的落脚和对社会历史背景的运用。《斗牛》通过对“一个人,一头牛”的关注。反思抗战下平凡人的生存状态。虽然黑色幽默的运用使影片显得略为低沉悲伤,但是最终的落点却是通过主人公和牛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一种隐隐存在的希望,展现了时代的基调。而《走着瞧》讲述的只是在知青下乡的时代背景下偶然发生的一个故事,侧重于“人与动物”两者关系的思考,通过对拟人化的驴的表现反映现实的荒诞,而对时代和人本身关系的历史性、社会性反思较少,其情节更多地依靠动物推动,历史仅仅是作为故事发生的单纯时空。因而这样的作品即使可以将它归属到魔幻现实主义的范畴,却显然缺乏“黑色幽默”和后现代主义对人的关注。

《斗牛》用黑色幽默对“反英雄”牛二的命运和对情节“反小说”式的叙述,用“戏剧性”的新方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从而夸大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广袤无垠,它不再受时空、历史的制约,可以超越社会、道德、习俗和理念,用一种颠覆传统的方式重写了个人化的历史,重塑了历史和经典的话语。后现代的叙事、超现实主义的魔幻色彩、严丝合缝的黑色幽默,《斗牛》在书写自我的同时,却在不知不觉问创造了一个范本,用人眼和牛眼的对望实现了自觉性的同化和异化,让人成了“非人”,牛成了“非牛”。影片中黑色幽默介入的文本叙述,更为深刻地探讨了历史和人生的意义;而带上“动物元素”和“黑色幽默”的和声,在主旋律强劲的演奏中平添了鲜活的色彩,给今后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深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借鉴。

四、内外力推动主旋律,多元化发展是必然

2009年是一个献礼佳作频现的年份,从4月率先推出的《南京!南京!》《铁人》《高考1977》,到9月隆重上映的《天安门》《可爱的中国》《建国大业》《惊天动地》《风声》等重点推荐影片,中国电影人可谓向共和国60周年华诞送上了一份“叫好又叫座”的大礼。这份“大礼”的诞生绝非应时应景的“偶然”,而是中国电影界大胆尝试、虚心借鉴、细心总结、刻苦实践所带来的收获。

首先,改革开放的深化推进给我国电影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单一模式的电影体制已经或正在被打破和变革,伴随着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必然促进主旋律电影的大合唱中汇入更多的声音。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电影业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思想上和体制上的巨大变革,日益呈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共生产故事影片4522部、美术片430部、科教片3087部、纪录片2243部、电视电影1100部;其中2007年达到402部,位居世界第三,质量和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并打人国际主流电影市场。这个过程中,在商业电影票房过 亿、艺术电影频频获奖的同时,主旋律电影也在不断地探索,从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中逐渐找到了自己应走的道路。其中,主旋律影片类型化已经是实践证明的一条有效途径:如以喜剧片呈现的《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在轻松幽默的镜头叙事中歌颂了人间真情;《邓小平在1928》采用惊险片样式展现了革命的艰辛与曲折;爱情片包装下的《云水谣》用温情呼唤两岸统一,书写了主旋律影片形式与内涵和谐一致的文本……而如今,这批建国60周年献礼片的集体亮相,又为主旋律电影发展带来了新的经验,通过成功的范本为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开辟了新的方向。

此外,全球一体化的浪潮让中国电影在世界的大潮中也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目标。

在人们印象中,一提到“主旋律电影”想到的就是王成、刘胡兰等英雄人物。殊不知,伴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已发生时代嬗变。尤其是近年来,全球一体化大潮的冲击,使更多的国人看到了世界各地的影视产品:从20世纪90年代的日剧风潮,到近些年来的“韩流”和“美国大片”的奇观,人们在有了更多选择的同时,无法再满足于模式化的传统主旋律电影,而对其必然提出更新的欣赏要求。这个时候,主旋律影片便需要承担起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因此,在确保主旋律电影的主流意识强势表达的同时,并将这种表达融入更为多样的艺术类型、形式和手段中,自然成为我国主旋律电影发展的新趋势的外在需求和内在动因。以《斗牛》为代表的新派主旋律电影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受众需求下应运而生。

五、主旋律电影新趋势。中国电影新希望

电影发展趋势例7

一、动画电影的艺术形态

(一)动画技术的升级和产业重组

在现阶段电影工体事业之中,随着我国虚拟技术的长远发展,其所得到的经济效益也在不断增加,这也导致这一技术得到了长久发展。与这项内容进行比较之后,传统的电影制作行业的各种缺点也逐渐突显出来,无法满足现阶段电影工体技术的需求。所以,在动漫电影的制作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其艺术的发展形态。所以,对于动画电影的后期发展情况也需要重点考虑。随着虚拟技术的快速升级,其动画电影的艺术形态也在根本上呈现出一定的变化,传统的动画电影需要导演和制片人还有灯光师、音响师的配合,但使用虚拟技术进行动画的制作,制片人只需要使用电脑就可以合理开展。动画电影在现阶段变得越来越火暴,其主要原因是迪士尼的动画大片在全球热播。并且,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阶段,动画的领域中也出现了比较激烈的竞争,这也是动画电影艺术形态发展的重要机遇。

(二)动画电影的虚拟美学和主要类型

随着动画事业的不断发展,动画电影行业也日渐繁荣,很多传统的动画内容也逐渐出现,很多公司把传统的漫画和黏土动画改变成三维动画也是动画电影的艺术发展形态。同时,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和升级的过程中,也能在根本上改善美学的审美形态。随着动画电影的发展,三维动画的制作技术也成为一个动画能否成功的根本性内容。因此,动画的发展艺术形态也是核心的创作内容,并且其现有的框架之内,也构建出了最新的思维,产生了具有商业价值的动画电影艺术形态。

(三)动画电影导演创作和语言创新

动画电影中的造型,是创造这一动画的关键。在动画电影发展中,所使用的良好技术,也是动画电影未来的发展形态。因此,动画电影的发展也在根本上成为动画电影的艺术形态。想要促进动画电影的进步,还需要把这一艺术形态应用在动画电影的制作中。同时,在动画电影的制作中,其题材也在不断创新。只有把这些内容相结合,才能在根本上促进动画电影的发展,这也是动画电影艺术形态未来良好的发展途径。

二、动画电影的发展趋势

(一)动画电影的未来宣传和明星动漫角色的建立

迪士尼公司和皮克斯公司在1995年期间完成了第一步动画电影,指明了三维动画电影的最新发展方向。在这之后,三维动画电影也成为动画电影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其创作的主流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也在2006年阶段推出了首部三维动画电影,但由于电影之中对于受众的年龄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导致我国的三维动画发展出现资金赤字的现象。因此,还需要保证动漫电影在发展过程中能逐渐面向观众,使用良好的宣传手段,还有明星的角色,保证动画电影的进步。

(二)动画电影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全龄化观众

我国中央电视台在少儿频道播放《熊出没》之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中幽默诙谐的内容,还有场景和人物角色的设定,使受众越来越喜欢这部动漫电影。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部电影已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这主要归功于动画电影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个性。基于这一情况,很容易理解现阶段动画电影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情形。同时,《熊出没》制作方为了得到家长的认可,开设了父母审片大会,也就是在父母能够理解和喜欢的基础上把这一动画播放给幼儿,这也是动画电影能够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动画电影中生动的人物角色

在《熊出没》这一动画电影中,对于光头强角色的设定,制片方花费了非常多的心思,并且为了了解到幼儿的行为习惯和特点,公司还请来了工作人员的孩子参加公司的活动,并且要求没有孩子的工作人员观察其表情和行为习惯,这样才在根本上创造出比较受到关注的光头强形象。同时很多其他角色也都在剧情上推动了动画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对于歌舞艺术的叙述

在动画电影中,音乐和歌舞元素的使用已经被经常关注,其中迪士尼和蓝天工作室等大牌的电影作品中都开始使用歌舞艺术,以此促进动画电影的发展。实际上,这也是动画电影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并且,在叙事的过程中,使用很多比较美的元素。歌舞内容的使用能给人们比较紧张的感觉,同时也能传递动画电影中的欢快氛围。因此,使用三维立体动画能保证镜头不受到限制,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盛宴。

(五)利用正能量感染观众

在动画电影中,还要融入责任感、正能量和亲情、友情等内容,并且加上有效的三维立体效果,这样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才能取得成功,同时也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例如,动画电影中的光头强,其喜剧的感觉和滑稽的感觉,都能给人欢快的感觉,但同时又设置熊大、熊二这两个角色,采用种种措施反对光头强砍树,以此保证人们在接受到电影内容的过程中,保证其正能量也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这也是现阶段动画电影中的正能量。

电影发展趋势例8

一、微电影的前世今生

经历了Web2.0的大放光彩,现在我们已然步入了Web3.0和三网大融合的时代。人们面临的不再是信息的贫乏和获取信息的困难,恰恰相反,我们正面临的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资讯和获取知识的方式也随之而改变,变得碎片化和快餐化。我们正在步入是一种称之为“微文化”的时代。近几年来,微文化催生出的一些产物如微博、微小说以及微电影并渐渐大行其道,正在进一步地改造人们交流和获取资讯的方式。

2010年底,中影集团与凯迪拉克汽车公司联手打造的一部电影短片广告《一触即发》,这部作品被业界普遍称作微电影的开山之作。该作品的剧本取材于微小说《一触即发》,在90秒内讲述了男主角吴彦祖和女主角Lisa在凯迪拉克赛威的帮助下,甩开对手,最终与合伙人达成交易的故事[1]。这部作品时间虽短,但是情节处理得丝丝入扣,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场面宏大并制作水准精良。很明显,微电影的诞生过程已经明确表明了微电影和广告营销的密切的姻亲关系,然后这并不能否定微电影本身所存在的艺术价值以及微电影给人们带来的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微电影的定义及基本特性

关于微电影的精确界定,业界至今仍没有权威明确的表述,一般认为微电影是指时长从30秒到300秒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1]。但是微电影明显具备着这样的“三微”特点,即微时、微制作周期、微投资成本[3]。此外,对于微电影类型的划分目前也比较粗糙,大致分为这样两种类型:一是由明星参演,由专业制作团队拍摄,为大公司量身定做的商业微电影。通过微电影故事方式来建立品牌与观众的情感纽带,提升品牌的形象与知名度,开山之作《一触即发》就是典型代表。二是凸显草根性的由原创者创作、表演和制作的非商业微电影[1,6],这类微电影由于其非商业的特点因而涵盖了丰富的内容题材,不一而足,典型代表有《老男孩》等优秀作品。

除此之外,随着不断发展的网络媒体技术的推波助澜,微电影在微时代大环境还体现出了传播的便利性和互动性,它已经不再仅仅依附于电视媒体。微电影借助流媒体技术以及微博和社交网络技术,做到了全世界无界限的爆炸式扩散方式,这一特性给微电影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一把强力的助推。

三、微电影的艺术特征浅析

微电影作为一种媒体表现形式,虽然孵化在广告营销的暖巢中,并跟传统的电影有着诸多不同点,但是其本身具备的艺术价值以及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值得新一代媒体人的正确对待和思考。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单谈谈对微电影艺术特征的认识和挖掘。

首先,因受到时长的限制,不同于传统电影,微电影具有独特的叙事形式,具体表现为叙事手段的“浅层次、巧构思” [4,5],以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观众的眼球,并将欲表达的理念传输给观众。微电影能被定义为一种电影正是因为它同样具备着传统电影的一些基本特征,例如微电影也要求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特征鲜明的人物,而在短时间内组织故事的叙述表达手法则是其一大亮点,更是微电影的非常闪亮的艺术特征之一。为了做到这一点,制作人员往往需要煞费心思来巧妙地构建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同时还要做到短暂的时间内能将情节快速而自然推进并到达饱满性,以求得微电影作品同观众心里共鸣的最大化。无论是着眼于营销的商业微电影还是立足于公益的非商业电影,都需要借助微电影独特巧妙的叙事方式来快速传达理念给观众。这种巧妙的叙述方式存在着丰富的样式,在传统电影理论成熟的基础上,关于微电影的艺术特征也应该形成独特的理论。

此外,微电影的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其语言的浅显简洁性。受限于微电影的三微特性,微电影的制作往往无法与大成本大制作的电影相提并论,当然也有大成本制作的豪华级别的微电影,这里暂不讨论。因此,微电影必须在有限条件下充分发挥手段简单语言简单的特点,从平凡之中见神奇。微电影不能使用传统电影使用的表现手法和语言,例如大场景的持续刺激烘托,情节的细致铺展,台词对白的层层深入刻画。微电影往往只需要借助几组精致的画面,再加上音乐的烘托,就可以做到短时间内丰满的表现主题思想。微电影的语言形式的浅显简洁并不等同于低劣的手段应用,恰恰相反的是,微电影选用的简洁高明而不低劣的表现语言正是其艺术价值之所在。

微电影的另一个艺术价值在于其不同于传统电影的高门槛,三微特性让微电影真正地做到了百花齐放,能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智[4]。这一特点同样给微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笔者认为这是未来微电影能长存下去的精髓所在。制作一部表达个人或者小团体理念的微电影现在并不是什么难事,甚至一部品质不差的手机或平板电脑就可以完成微电影的前期录制过程。草根民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而微电影的低门槛能够做到集万民之智来不断丰富微电影的表现形式,上文提到的微电影的两个艺术特性在这里可以达到最大化的扩展。微电影的这个特性可以很漂亮地将原本认为不可能同室共赏之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很好的折中权衡,这正是微电影迷人的魅力之一。微电影作为一种雅俗共赏之的艺术形式,可以被用来表达各种层次高低不一的思想,这一点艺术魅力不是传统电影可比的。

在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社交平台大行其道的现下时代,微电影凭借其传统电影所不能及的“微”,借助丰富的传播媒介,形成了一种近乎爆炸式的实时交互式传播。微电影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微”特性正好迎合了当今快餐式碎片式的资讯获取模式。微博,作为与微电影共具微特性的网络资讯分享形式,成为微电影传播的很要重要一种工具。

四、对微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当前,微电影已经出现的爆炸式的发展,似乎没有体现出颓势,但是没有永久的完美定式,只有永久的不断升华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微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以继续丰富微电影这种独具魅力的艺术模式。

首先,正如笔者前文的观点,微电影的精髓是其广集百智的低门槛特性。这一点应该得到大家的充分认识,试想很少有一种艺术形式可以优美的折中雅俗而且活力充沛。无论是对微电影的具体形式的丰富还是微电影理论的建立,这种广纳百智的特性会是其强有力的保障。一个开敞的艺术形式会有更好发展前景,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未来的微电影无论发展到如何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其草根智力不应该被排出掉。

其次,微电影应该继续保持其“微身姿”,不要盲目陷入大成本大制作的陷阱中而拖垮自身。正如上文所说,微电影的“微身姿”能做到传统电影无法做到的境界,传输无界限,沟通无界限,分享无界限,实时性强。微电影应该继续保持这种“微身姿”,谋求跟仍在不断进步的多媒体技术平台的密切结合,来使自身的发展不入颓势。目前,微文化仍然主控之主流的咨询获取方式,加之各种便携式设备的数量种类增多[2],网络覆盖的进一步推广,微电影的渗透广度和深度还没有走到极限,仍有可观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崔笑维.试论微电影的发展空间[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5).

[2]李科.试论微电影的兴起与发展[J].电影评介,2012(08).

[3]房栋.微电影的发展特点与趋势[J].电影文学,2012(05).

电影发展趋势例9

2010年底,中影集团与凯迪拉克汽车公司联手打造的一部电影短片广告《一触即发》,这部作品被业界普遍称作微电影的开山之作。该作品的剧本取材于微小说《一触即发》,在90秒内讲述了男主角吴彦祖和女主角Lisa在凯迪拉克赛威的帮助下,甩开对手,最终与合伙人达成交易的故事[1]。这部作品时间虽短,但是情节处理得丝丝入扣,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场面宏大并制作水准精良。很明显,微电影的诞生过程已经明确表明了微电影和广告营销的密切的姻亲关系,然后这并不能否定微电影本身所存在的艺术价值以及微电影给人们带来的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微电影的定义及基本特性

关于微电影的精确界定,业界至今仍没有权威明确的表述,一般认为微电影是指时长从30秒到300秒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1]。但是微电影明显具备着这样的“三微”特点,即微时、微制作周期、微投资成本[3]。此外,对于微电影类型的划分目前也比较粗糙,大致分为这样两种类型:一是由明星参演,由专业制作团队拍摄,为大公司量身定做的商业微电影。通过微电影故事方式来建立品牌与观众的情感纽带,提升品牌的形象与知名度,开山之作《一触即发》就是典型代表。二是凸显草根性的由原创者创作、表演和制作的非商业微电影[1,6],这类微电影由于其非商业的特点因而涵盖了丰富的内容题材,不一而足,典型代表有《老男孩》等优秀作品。

除此之外,随着不断发展的网络媒体技术的推波助澜,微电影在微时代大环境还体现出了传播的便利性和互动性,它已经不再仅仅依附于电视媒体。微电影借助流媒体技术以及微博和社交网络技术,做到了全世界无界限的爆炸式扩散方式,这一特性给微电影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一把强力的助推。

三、微电影的艺术特征浅析

微电影作为一种媒体表现形式,虽然孵化在广告营销的暖巢中,并跟传统的电影有着诸多不同点,但是其本身具备的艺术价值以及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值得新一代媒体人的正确对待和思考。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单谈谈对微电影艺术特征的认识和挖掘。

首先,因受到时长的限制,不同于传统电影,微电影具有独特的叙事形式,具体表现为叙事手段的“浅层次、巧构思” [4,5],以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观众的眼球,并将欲表达的理念传输给观众。微电影能被定义为一种电影正是因为它同样具备着传统电影的一些基本特征,例如微电影也要求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特征鲜明的人物,而在短时间内组织故事的叙述表达手法则是其一大亮点,更是微电影的非常闪亮的艺术特征之一。为了做到这一点,制作人员往往需要煞费心思来巧妙地构建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同时还要做到短暂的时间内能将情节快速而自然推进并到达饱满性,以求得微电影作品同观众心里共鸣的最大化。无论是着眼于营销的商业微电影还是立足于公益的非商业电影,都需要借助微电影独特巧妙的叙事方式来快速传达理念给观众。这种巧妙的叙述方式存在着丰富的样式,在传统电影理论成熟的基础上,关于微电影的艺术特征也应该形成独特的理论。

此外,微电影的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其语言的浅显简洁性。受限于微电影的三微特性,微电影的制作往往无法与大成本大制作的电影相提并论,当然也有大成本制作的豪华级别的微电影,这里暂不讨论。因此,微电影必须在有限条件下充分发挥手段简单语言简单的特点,从平凡之中见神奇。微电影不能使用传统电影使用的表现手法和语言,例如大场景的持续刺激烘托,情节的细致铺展,台词对白的层层深入刻画。微电影往往只需要借助几组精致的画面,再加上音乐的烘托,就可以做到短时间内丰满的表现主题思想。微电影的语言形式的浅显简洁并不等同于低劣的手段应用,恰恰相反的是,微电影选用的简洁高明而不低劣的表现语言正是其艺术价值之所在。

微电影的另一个艺术价值在于其不同于传统电影的高门槛,三微特性让微电影真正地做到了百花齐放,能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智[4]。这一特点同样给微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笔者认为这是未来微电影能长存下去的精髓所在。制作一部表达个人或者小团体理念的微电影现在并不是什么难事,甚至一部品质不差的手机或平板电脑就可以完成微电影的前期录制过程。草根民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而微电影的低门槛能够做到集万民之智来不断丰富微电影的表现形式,上文提到的微电影的两个艺术特性在这里可以达到最大化的扩展。微电影的这个特性可以很漂亮地将原本认为不可能同室共赏之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很好的折中权衡,这正是微电影迷人的魅力之一。微电影作为一种雅俗共赏之的艺术形式,可以被用来表达各种层次高低不一的思想,这一点艺术魅力不是传统电影可比的。

在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社交平台大行其道的现下时代,微电影凭借其传统电影所不能及的“微”,借助丰富的传播媒介,形成了一种近乎爆炸式的实时交互式传播。微电影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微”特性正好迎合了当今快餐式碎片式的资讯获取模式。微博,作为与微电影共具微特性的网络资讯分享形式,成为微电影传播的很要重要一种工具。

四、对微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电影发展趋势例1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244-02

一、微电影含义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是指以新媒体作为传播平台,运用电影艺术手法制作而成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

微电影是电影艺术与新媒体网络技术的结合体。与电影短片相比,微电影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在固定场所播放;与网络视频相比,虽然都是主要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但在制作手法上微电影更加专业。

二、微电影营销的现状

(一)产业链未形成

目前,我国微电影营销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系统的产业链。由于微电影制作成本低、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监督和规范市场,导致微电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造成市场混乱。一些专家对此现象表示担忧,“在微电影产业链尚未形成的阶段,市场规模化不够,大量良莠不齐的微电影的涌入必然会对市场造成冲击,导致市场混乱。消费者也会因为低劣产品的影响,渐渐懒于甚至抵触接受微电影广告,最终导致微电影市场的崩溃,退出‘微时代’的舞台。”

(二)营销效果难以评估

营销效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营销活动所取得的经济效果,消费者心理认知的影响程度,营销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效果。因此,微电影营销的效果评估,也应当包含这三个方面。但要对这种无形效益进行评估,却很难进行。

与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微电影营销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营销效果难以量化评估。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微博的转发次数、视频的点击量等就成为现阶段重要的衡量标准。但这些衡量标准并不能充分对微电影营销的营销效果进行评估,影响着企业后续的决策判断。

目前,企业拍摄的微电影主要分为两种:植入式微电影和定制式微电影。其中,植入式微电影通过鸣谢赞助商和植入广告的方式,以达到宣传企业产品的目的。但由于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因此,植入式微电影很难衡量其营销效果。定制式微电影虽然作为企业最常用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但其营销效果依旧很难评估,这主要是因为目前通过网络上微电影的点击率和转发率,很难判断对消费者产生多大影响。正是因为微电影营销效果难以评估,所以加大了企业投资风险,也对企业接下来的一系列营销活动造成了巨大影响。

(三)政府监管缺失

微电影营销成功的关键在于将企业产品的信息完美融入到一个完整、吸引人眼球的故事当中。但由于微电影市场刚刚形成,制作方水品良莠不齐,并不是每一部微电影都能达到艺术性与故事性的完美结合。同时,微电影市场进入门槛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一些含有血腥、暴力、低俗的微电影大量出现。这种低俗内容的微电影将会导致消费者丧失观看兴趣,造成大量消费者流失,对微电影市场的发展产生逆作用。短暂的自由可能会导致微电影市场的混乱,从而影响微电影营销的正常发展。

(四)微电影内容偏失

1.缺乏创新,罔顾品牌形象

微电影营销成功的关键,在于微电影的内容能不能吸引观众,以达到企业品牌产品病毒式传播的效果。但在微电影的创作中,企业往往本末倒置,将形式放在首位,忽视了对内容的创新。爱情、失恋、亲情成为微电影广告乃至电视广告和电影广告永恒不变的旋律。由于这类故事内容相当接近,在消费者看的多了以后就很难再打动他们了。因此,就会出现有些微电影看起来虽然很精细,但内容却很老套,企业的营销信息与故事内容结合比较生硬的状况。内容缺乏创新是微电影营销陷入同质化瓶颈的重大因素。

如网络游戏《圣斗士传说Ω》,为了宣传投放的微电影《双子座刺杀雅典娜》,该微电影的制作方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眼球,以暧昧、低俗的场面重新演绎了《圣斗士星矢》中经典的场面。该片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强烈反感、厌恶,使观众对该企业的品牌形象好感度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了该企业的企业形象。

三、微电影营销的发展趋势

(一)立足微电影,整合产业链

微电影的繁荣得益于新媒体、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发展,可以说,没有新媒体就没有微电影。经营好一部微电影,需要从上游的编剧创作、拍摄制作到下游的营销推广、渠道发行、广告合作等环节,基本跨越了各个领域。因此,微电影这条产业链需要的是整合而不是垄断。

影视行业是靠作品、版权来谋发展的,是一个丰富内容产生的过程。就产业链而言,任何一个机构都不可能在产业链里面做绝对的老大,垄断整个行业。从营销到制作、到播出、到衍生这四个领域当中,各个企业、传媒所要考虑的应该是找准自己的定位,而不是去垄断一个产业链。所以,要完善微电影营销产业链,要立足微电影,整合产业链的各个方面,为微电影服务。

(二)以消费者为导向,满足受众的参与要求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消费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向外传播信息,成为信息的者。消费者地位的提高,要求营销策划人员要根据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的需求和意见来调整和制定出相应的营销战略。

对于企业来说,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最大成就就是实现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传统的单纯的单向传播已经不再适合企业的信息传播,双向互动式的传播方式使消费者能够更好的参与到营销活动中来,通过微博、SNS网络社群等进行评论、留言、转发,实现信息反馈。消费者反馈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消费者渴望参与的心理需求。在进行微电影营销活动时,这种与消费者的互动更加是必不可少的,这种互动可以使微电影制作更上一个台阶,产生更好的营销效果。

(三)社会媒体化整合传播,实现传播合力的最大化

在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营销传播渠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宣传品牌产品的要求,一个成功的营销活动其传播推广渠道,需要多种营销传播方式结合使用,在这种环境下,网络整合营销方式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微电影营销作为企业营销活动的新宠,在进行传播时,要利用不同的传播渠道进行信息传播,将企业信息像病毒一样扩散传播出去。在运用病毒营销的策略下,实现社会媒体化整合传播,使微电影营销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传递品牌信息。

(四)加强把关,抵制低俗内容,营造良好环境

由于我国微电影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进入门槛较低,一些制作方在利益的诱惑下,血腥、暴力、低俗的微电影就会随之出现,内容低俗的微电影会严重阻碍微电影营销的发展。因此,为了营造微电影营销发展的良好环境,就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对于微电影内容的审核做出严格的规范,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企业、制作方等也应当严于律己,严格把控质量关,抵制低俗内容,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微电影营销的发展。

(五)保持品牌形象一致性,深化品牌形象

在市场竞争中,一个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是企业吸引消费者的关键。一个成功的营销者所构建的并不只是一条简单的营销网络,而是利用企业的品牌文化,在消费者心中构建出一条庞大的营销网络,将产品信息印在消费者心中,在消费者需要购买相关产品时能够首先认准这个产品。

品牌营销成功的关键,是对消费者心灵的触动,即将品牌倡导的价值和信念演化为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唐·E·舒尔茨认为,产品和品牌分别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其中品牌对人们的精神需求更加重要。在这个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时代,要想留住消费者的心,品牌内容也应当多样化、多元化、丰富化。因此,在强化消费者心理印象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在微电影营销的各个环节,注重品牌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朱佳佳.新媒体时代的微电影广告营销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2] 曹文龙.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机制及发展态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电影发展趋势例11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经历了萌芽时期、成长成熟时期、新中国电影时期。

萌芽时期。1905年,谭鑫培先生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戏曲片电影《定军山》。1913年,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明星影片公司成立,之后,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出片最多、历史最长的制片机构。

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电影的成长成熟时期。电影艺术从娱乐性转变到反映生活、现实文化中。此时电影主要内容题材更多反映民族存亡,同时反映抗日战争、生活的黑暗、对封建文化的批判、社会人生的思考等,从而承担起启蒙教化、推动社会变革的使命。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渔光曲》等。

新中国电影。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大致分为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郑正秋、洪深等。中国第二代导演:费穆、郑君里、史东山等。

第三代导演:成荫、崔嵬、凌子凤等。此时的经典作品有:《刘三姐》、《红色娘子军》、《甲午风云》、《洪湖赤卫队》、《小兵张嘎》、《英雄儿女》、《烈火中永生》等。

第四代导演:称之为“学院派”。这个时期的导演有坚实的专业基础。代表导演:吴贻弓、张暖忻等。经典作品:《城南旧事》、《小花》、《良家妇女》等。

第五代导演创作主体是北京电影学院1978级学生,八十年代初走上影坛,以饱满的情绪力量、冷峻深刻的文化反思、高度个人化风格、富于挑战性突破性的电影语言开创了“中国新电影”。代表人物: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黄建新等。

第六代导演也称新生代,指60-70年代出生,80年代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学习,90年代崭露头角的电影人。更具先锋性、前卫性、青春性的创作群体。主要导演有张元、王小帅、贾璋柯等。

二、发展中的中国电影

当代的中国观众的主体是年轻的一代,他们观影更多的是寻求精神上的宽松和舒适,体验一种无拘无束的感觉,而不想在看电影的时候背负着一种好似必须要承担的责任感,只有符合大众口味的电影、一种平民化的电影,一种蕴含的“压力”很少的电影,才更易被今天年轻一代观众所接受。

近期,中国国产电影出现了收视上的春天,收视达到了13亿,影片的奇迹就是徐铮的新作《人在囧途之泰囧》,这部影片符合了大众的口味,更能反应百姓的需求,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切入现实,让浮躁的人们在繁杂的生活中,不仅知道事业的重要性,同时也知道更重要的是亲情和友情,影片中戏剧成分沿袭了第一部《人在囧途》的风格,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囧事,影片让人们看到在奋斗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并以喜剧的形式展现,让人们既能产生笑感,又能激发深思。

中国电影需要科技的支撑。从技术角度上讲,中国电影特技与好莱坞大片中的特技相差甚远,当人们回味《阿凡达》影片中的虚拟技术时,人们或许会思考中国电影在技术上所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电影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条件,并且融入中国电影优秀的元素,以便发挥自身的优势。

中国电影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着,虽然我们与国外的电影还具有不小的差距,但是自李安的《卧虎藏龙》,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等优秀影片之后,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电影业一定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德 《关于我国电影现状及发展的几点思考》 中国科技投资,2006

[2]余杰 《中国电影史》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