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电影制作背景

电影制作背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18 11:20:14

电影制作背景

电影制作背景例1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有一些音乐家已近逐步有意思有目的的创作一些和电影故事情节相吻合的背景音乐,以达到音乐和影片的有机结合。在1927年,华纳兄弟公司正式推出了世上第一部有声的影片《爵士歌王》,也彻底的淘汰了无声电影的时代,与此同时电影音乐和影片图像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有机结合,正式的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这以后音乐变成了影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电影音乐的制作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受到许多音乐家的重视,也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参与到了电影音乐的制作中去。

电影制作背景例2

目前不少学校已拥有摄像机,并用它来摄制教育电视片。在摄制过程中,少不了要制作片头、片尾的文字画面,如片名、说明等。由于缺乏电视字幕机、编辑机等设备,这一部分画面可采用以下两种制作方法:一、直接从能显示中文的计算机中录取文字视频信号。使用这种方法,文字的清晰度高,制作简单,缺点是背景过于单一。二、先将片头、片尾文字及背景画在一张较大的纸上,然后用摄像机对着拍摄。这种方法,字体、背景可以随意选择、设计,清晰度也不错,但绘制图案较麻烦,画面缺少动感。 下面介绍另外一种简单易行的电视文字画面制作方法。它不仅能简单方便地将文字与背景画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效果。 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镜头复合法,也就是想办法将外来背景画面和文字图案合二为一,产生文字与背景同时显示的效果。各校库存录像片中有较多的风景画面,可以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背景,制成文字和画面的复合图案,运用在电视片中。方法如下:第一步,制作文字图案。 将文字用透明水色颜料如制作幻灯、投影片的方法一样,绘制在一张与电视屏幕尺寸相当的明胶片或玻璃片上,字体、颜色可随意选择。也可采用剪纸法制作,将剪好的文字粘贴在明胶片或玻璃上,然后将它竖直固定在电视屏幕前。第二步,选择录像片中清晰度高的风景画面,让它通过放像(最好是用视频输出)在电视屏幕上显示出来,或活动或定格。此时出现的即是所需的复合图案。用事先调好并固定在三角架上的摄像机将复合内容拍摄下来。第三步,将拍好的复合镜头接入电视片进行合成配音。 采用这种方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录像片中的背景画面要清晰,内容要与电视片相吻合。 2.选择较高清晰度的彩色电视机,并调整好电视机的亮度、对比度和色度,摄像机上的各种功能开关、旋钮也必须作好对应调整。 3.不加任何外光源,充分利用电视机显像管透射的光,避免因外加光源使屏幕玻璃或明胶片产生反射光。 4.制作彩色文字图案,一定要用透明水色颜料。这样才能显示出不同的颜色,否则会像剪纸法制成的一样,由于不透光而产生单一的黑色。 5.制有文字图案的明胶片或玻璃片与背景叠加时要尽量贴紧电视屏幕,电视机最好选用直角平面型的,便于拍摄时调焦,以保证其清晰度。 另外,也可用两台投影器或幻灯机投放图象进行复合。即一台投放背景画面,一台投放文字图案,进行叠加和拍摄。我校利用电教资料中介绍的特技效果制作方法,制成了一框转动投影片,通过投影器将其转动效果投射到银幕上,与片头文字图案叠加,产生了类似“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片头的效果。 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是:背景画面可用现成的,不必绘制,简化了制作工作;还可任意选择动静画面,使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不足之处是清晰度不高。

电影制作背景例3

传统电影特技包括利用摄影机本身的性能和胶片洗印技术完成的特技,以及缩微模型拍摄,机械和电子模型所产生的特技,还包括利用化妆技巧产生的特技。而在现今,电影特技呈现的是一种传统特技与计算机特技相结合的局面。一方面,传统电影特技还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计算机特技在大展身手:计算机电影特技的效果在与传统电影特技的结合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计算机在电影特技中的应用主要有两大方面,分别是硬件应用与软件应用,或者说是前期拍摄应用和后期制作应用。

1.前期拍摄应用。计算机化摄影机及计算机控制摄影是特技电影在计算机技术参与下的又一大突破。在实际拍摄中,计算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对摄影机的控制和操纵上,用带有电脑控制装置的摄像机来拍摄画面。尽管这种方式目前并不是主流的摄制手段,但是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人的青睐,其原因是它所具有的优势。一方面用它来完成那些用传统方法无法完成的拍摄,可以拍摄到高难度的镜头,或者在惊险场景中摄影师无法到达的位置拍摄,这时用计算机控制摄影机运动便成为非常有效的选择。另一方面可以用于复杂的场景合成。用计算机控制摄影机进行的多个自由度的运动和操作,可以精确按照指令而动作。由于可以精确重复原有动作,因此能够用多重曝光合成复杂的特技画面。虽然许多效果可以靠在后期制作中应用计算机软件直接处理画面来完成,但是在做画面合成时,比如把计算机生成的画面和实拍的部分合成时,尤其是二者画面内的人物之间要有严格的互动关系时,需要有精确的对位关系,这就需要用计算机进行摄影机的运动控制。

2.后期制作应用。计算机影象合成是后期视觉处理的主要功能。通常一部电影由1000-1500个左右的分镜头(甚至有超过2000个)组成,场景画面的制作和对复杂场景的控制,将对影片的精彩程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数字电影场景画面镜头不仅包括场面宏大、场景复杂的镜头;也包括观众不易察觉、但在镜头画面中客观存在有较多层次的中景镜头:或者在制作中使用了三层以上的实拍素材或三维生成素材的镜头。这种场景镜头是通过对来源不同的多个素材进行多层控制、协调,最后使所有素材有机地合成为同一画面而实现的。

二、电影制作中计算机应用的软、硬件

计算机化摄影机是由计算机、可以接收计算机控制信号的伺服电机和机械臂组成。安装在机械臂上的摄影机可以做上、下、左、右、俯、仰六个自由度的运动,机位也可以变化。这一切过程都由计算机来控制,可以预先设计,可以重复。计算机控制摄影机无疑拓展了摄影画面的表现力,它所带来的精确而完美的画面效果,使得越来越多的新颖创意被提出、被探讨、被采纳,而这些创意往往是用传统手段无法实现的。摄影机控制是由专门的软件来完成的,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可以从控制软件系统输出摄影机的运动数据给生成画面的工作站,用此数据去控制生成画面的软件(如三维动画软件)中的虚拟摄影机的运动;另一方面是先用三维动画软件进行摄影机的运动参数设置,然后再把对摄影机的控制数据传送到运动控制系统引导摄影机的操作。

如今较为流行的数字合成软件有:Paint、AfterEffect、MayaFusion、Flint、Flameolnferno等。这些软件的功能都非常强大,而且在此基础上又有各自独特而擅长的功能,以处理各种不同的合成特技镜头。Autodesk公司的子公司Discreet Logic。是一家著名的专门开发和生产影视后期数字非线性编辑、特技效果制作系统的专业公司,它提供了一整套全范围的影视后期数字制作工具,囊括了从后期数字制作开始到制作完成的整个过程。它的产品Inferno、flame、flint、fire曾多次获得各种奖项,是被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制作系统,目前在美国好莱坞已经成为特技电影的制作标准。

三、场景多层拍摄与合成的计算机实现

场景多层拍摄与合成是计算机在电影制作中的典型应用,下面以一个Flame 8.5制作的镜头为例,简单介绍场景多层拍摄与合成的创作过程。

看图1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多层中景镜头,画面的前后景区分的非常清楚,表达的主题也很明白,即通过画面里的反光镜传达出后面有士兵拿着武器追来的内容。此镜头只有短短的53帧(电影画面24帧为1秒),也就2秒钟多一点点,观众的所有精力都集中在紧张的剧情中,虽然观众不易觉察这种细节,但是只有场景营造得越真实,带给观众的感受就越紧张刺激:只有做到这步,才能达到使用视觉特效的基本目的。

作为此镜头的制作,必须在开始策划时就对镜头中所有的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和安排,其技术重点为如下几点:

1.士兵跑动的位置必须能准确地反映到画面当中的镜片上;

2.背景演员的表演能与士兵的跑动进行准确的对应;

3.灯光的设置能更好地表现前后景的关系:

4.摄影机的焦距变化能准确地突出镜里的画面内容。

为了解决上面的几个问题,可以选择分层拍摄的方法,即将此镜头分拆成4个单独的部分分别进行拍摄,分别是士兵跑动层、士兵跑动背景层、汽车内部前景层和画面主背景层(包括演员表演的元素)。分别拍摄了上述4段的素材后,进入后期合成阶段,其制作步骤如下:

1.图2中的士兵跑动层抠像后与士兵跑动背景层进行合成:

2.对汽车内部前景层进行抠像,把背景绿色去掉,以便给主背景留好位置;

3.把合成好的士兵跑动层,与汽车内部前景层的反光镜进行匹配;

4.把主背景层放入汽车内部前景层的后面,根据反光镜内士兵跑动的位置,安排好背景演员的起始点;

5.所有元素齐备后,根据画而的色彩和亮度关系,适当提高前景反光镜内十兵跑动层的亮度,以突出要表达的情节;

6.调整好镜面后,把主背景层进行整体虚化,强调摄像机的焦点从全部集中在前景 反光镜内的情节里面。

至此,一个简单的中景多层拍摄与合成即告完成。制作过程看似简单,但由于这个镜头是由4个不同的素材合成的,所以,对细节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每层之间的透视角度必须一致,即符合同一视角原则。如果出现运动物体透视角度不一致,即使分层的动作很精彩,观众也会感到很不舒服,无法接受。其次是画面的整体颜色、色调的协调问题。分层拍摄有很多优势,但对于灯光的控制,实现每个层之间都达到完全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就需要在合成的环节进行统一解决。去掉物体上绿背景的反光色是基本的,也是第一步;然后考虑前景和背景的主次色调关系,以哪个为标准,当然还要考虑到整个影片的整体调子,进行标准确定;最后就可以把各层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分别调整了。在这些基本技术如能顺利通过,再加上使用者的经验积累,就能够制作出有较高水准的电影来的。

四、场景多层拍摄与合成的技术特点

数字电影大场景画面多层拍摄与合成,在不同影片和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但就其制作技术归纳为:

1.蓝/绿屏拍摄

用于合成的电影实拍素材,背景一般使用绿色而电视一般使用蓝色,这与电影拍摄是曝光在胶片上,而电视使用的载体是录像带有关,胶片对绿色的反应微强于对蓝色的反应,所以拍摄电影胶片一般情况下使用绿色。

2.透视角度的匹配

即使采用计算机控制,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控制多层拍摄透视角度的匹配还是很困难的,因为它的原理是使每次摄像机运动的轨迹完全相同,这样在后期合成时才会天衣无缝。但是,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向,这种匹配并不能完全保持一致。

3.场景跟踪点的放置

画面里跟踪点的设置,对于后期合成非常重要,跟踪点发生问题导致素材无法使用的事情常有发生。跟踪点使用的前提:在分层拍摄中,只要摄像机的镜头和机位发生运动和产生位移,所拍摄的场景里,就必须放置跟踪点。跟踪点在完成跟踪任务后,要在后期把跟踪点修掉,如果在拍摄时巧妙地利用场景中的道具来做跟踪点,就可以一举两得了。比如拍摄火车车厢里的戏,我们可以做一个车厢的座位编号牌放在背景上作为跟踪点,既增加了画面元素也给后期带来了方便。

4.背景的虚化处理

在分层拍摄时,无论处于多么次要位置的元素在拍摄时都是以清晰焦点拍摄的,即所有层的原素都是清晰的,所以在合成时就要对背景画面或次要场景进行主观的优先顺序排列,对处于焦点之外的元素就要进行虚化处理。

5.电影的全片调色

电影的计算机制作应该把全片调色作为计划之一,在后期开始时就进行统一要求,即影片前期拍摄的所有原始素材,在后期合成的工作中,画面颜色的对比度是不可改变的,这个要求给多层合成带来一定的难度:但对于电影的整体色调质量而言,这是是非常有益的。

电影制作背景例4

[中图分类号]G90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电影作品中,武侠题材的影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1928年明星影业公司推出的我国第一部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作为开端[1]30-32,今天中国武侠电影已经成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一个重要载体。其原因在于,武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加之电影以其特殊的叙事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段,能够将人们意象中的人物、事件以可听、可见的艺术形式展示出来,所以,武侠文化与武侠电影的结合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特色。

电影背景音乐作为电影叙事手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伴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服务于电影画面,适应电影的一般叙事特征,起到烘托电影画面的情绪,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营造特定氛围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中国武侠电影在题材上取材于中国传统的武侠故事文本,形式上以中国武术功夫及其独有的打斗内容为特色,主题上以体现中国独有的侠义精神为主旨,是武侠文化与电影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因此,中国武侠电影的特质,决定了它势必具有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电影叙事手法相结合的特点。

本文以中国武侠电影叙事手法中的背景音乐为探讨对象,通过对武侠电影背景音乐中竹笛的使用为出发点,来审视中国武侠影片叙事的一般特征,探讨中国传统乐器在中国文化题材电影的运用特点。

一、中国竹笛与武侠影片的联姻

竹笛作为我国代表性的民族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民众基础。它广泛存在于我国各地众多的戏曲和民族器乐艺术中,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竹笛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演奏技巧与艺术表现力,无论是在乐器形制、演奏风格演奏技巧还是在艺术表现力上,竹笛都有着独特的中国文化气质。

竹笛由天然的竹子制成,而竹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往往与“虚心”“气节”“宁折不屈”“高风亮节”相联系,成为一种民族品格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和“岁寒三友”之一。也正是因为竹子特殊的文化和审美价值的存在,竹笛这一乐器也往往被视为古代君子、文人墨客、有志之士的精神代表。

竹笛有竹制的天然笛身,加之震动发音的笛膜同样是自然材质的芦苇内膜,因此,竹笛一方面具有“远人声”而近“器声”的音色,具备模仿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的基础;而另一方面吹孔膜鸣的发音原理,又使得竹笛的音色醇厚质朴、清亮激越。天然的材质和独特的音色,成就了竹笛超群绝伦的艺术特征,与古代隐逸之士远人情事故、孤傲清高的处事风范相呼应。(1)

竹笛的高音区清澈纯净、穿透力强,使得演奏有洞穿时空之势,低音区低沉醇厚、质朴无华,演奏上具有阅尽繁华、沧桑尽现之美。这一竹笛音色特有的气质,很好地对应了近代中国武侠文化中侠义之士虎啸山林、笑傲江湖的精神品格。

演奏形式上,竹笛不仅可以完成合奏,而且还可以独奏,既能够运用于电影叙事中人物内心独白等个体活动的场面,也可以与众多乐器合奏,来表现宏大、热烈的场景。

竹笛与武侠电影的结缘,既是因为竹笛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赋予其中国声音的符号特征,也因竹笛自身从材质、形制、形式到内涵都与中国武侠精神相互契合的属性所决定。因此,竹笛在电影音乐中的应用,在表达电影音乐的思想和主题,揭示电影画面的思想和主旨上,有其它乐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作为“罐头音乐”的竹笛音乐

“罐头音乐”,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电影中使用的配乐。当时的香港电影背景音乐创作的手法往往是直接选用现有的经典乐曲作为背景音乐使用,其便捷性和标签式的特点是其获得“罐头音乐”名称的重要原因。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大致是:制片方因资金有限,用于背景音乐创作的资金少,直接套用现有乐曲既便捷又经济,加之当时人们的版权意识不足,从而促成了这一时期香港电影背景音乐创作的基本特征。[2]7

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配乐中,制作方已经能够准确把握其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质,其配乐乐器以鼓、琵琶、竹笛、箫、二胡、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为主,以乐器独奏与民乐合奏为重要体裁,乐曲题材多来源于当时创作的器乐曲,以及中国传统民歌、民族器乐曲等,其中以竹笛为代表的武侠电影配乐发展迅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代表性的影片有:成龙主演的《蛇形刁手》、成龙和洪金宝主演的《杂家小子》等一批香港武侠电影。在这些武侠电影的背景音乐中,竹笛曲的运用成为配合影片画面特定的剧情、场景与场面的有益尝试,并开启了中国民族乐器在武侠电影配乐中的序幕。

纵观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背景音乐中的竹笛运用,一般是直接采用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传统的竹笛乐曲直接作为配乐,要么作为段落的截取,要么是整个乐曲的搬用,其中以《鹧鸪飞》《庆丰收》《奔驰在草原上》《欢乐的嫩江草原》《姑苏行》等脍炙人口的乐曲较为常见。[2]7并一度成为了当时武侠电影配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其配乐直接借用中国传统的经典乐曲,且被广泛运用于不同情节、内容的武侠影片中,也被称为“罐装中乐”。有学者对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配乐做出了积极肯定的评价,认为:“这些罐装中乐以其声音特性、另类的表达方式弥补了电影情节、画面中的不足,发挥着电影情节暗示、气氛烘托等诸多重要作用,在客观上推动了香港电影配乐的发展,并为中国电影音乐民族化的发展提供了参照与思路。”[3]77可以说,武侠电影中从对竹笛乐曲的整体借用,开启了民族乐曲在武侠电影背景音乐中运用的重要里程,为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竹笛艺术风格的运用

武侠电影背景音乐中竹笛乐曲的创作尝试,开端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作曲家利用竹笛的艺术风格,给予画面以支撑和诠释。我们知道,传统的南北派竹笛各具特色。南派竹笛称为曲笛,笛身较长,管径较大,形成了发音丰厚圆润,音色清亮、飘逸,演奏连贯舒展,曲调优美、流畅的艺术特征,在表现抒情委婉、内在含蓄、优雅端庄的情绪上得心应手,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北派的梆笛,笛身细且短小,管径较小,因此发音高亢明亮,演奏技法上吐音、滑音、花舌音、垛音等灵活快速,乐曲具有热烈、欢快、活泼、粗犷、奔放的艺术特色,适于表现热闹的生活场景和人物轻盈活泼的姿态。

以武侠电影《少林寺》为例,其最具代表性的竹笛运用是在片头部分:影片在伴随着画外音的讲解中开始,银幕上出现当代武术队员,快节奏对打的场面,继而这一画面分割出不同场景、不同人物、不同兵器之间的对打,在画外音“自古以来带着神秘色彩的武林圣地少林寺究竟在哪里?”的引言之后,伴随着荧幕上一组群山的画面,梆笛在高音区奏出了该影片的第一组背景音乐,高音区明亮瑰丽的演奏富于浓厚的地方色彩,曲调来源于影片主题曲《牧羊曲》的旋律动机,随后拉开了影片的叙事。此时梆笛风格的背景音乐更像是一个导游,背景乐器以北方文化代表的身份,把画面切换到河南嵩山的少林寺,竹笛的运用巧妙地实现了影片故事的时空定位。同时,高音区的乐句,与嵩山秀丽的景色相互辉映,为影片营造了一个奇妙而又令人神往的意境。

而由李仁港执导、黎允文担任音乐设计的《三国志之见龙卸甲》中,片头音乐《见龙卸甲》中的竹笛,以秀丽、华美的音色,赋予主题旋律以特有的浪漫气息,曲笛风格的演奏手法和醇厚音色,又给画面蒙上一层豪迈、悲壮的色彩。竹笛演奏的乐曲主题在主人公英雄的一生中不断使用,时而在高音区盘旋,为英雄的出征渲染出了英雄豪迈的气概,时而在中音区的慨叹,烘托主人公英雄老去的苍凉,独具悲壮之美。

相同例子还可以举武侠电影《卧虎藏龙》中曲笛风格背景音乐的运用。作曲家巧妙地利用曲笛音色飘扬、风格秀丽含蓄、曲调委婉动人的艺术特征,为观众营造了一幅动人的江南美景,乐曲赋予电影画面以清新脱俗、宁静挚美的艺术效果。在这些电影背景音乐中,竹笛的艺术风格,在影片的人物、故事背景、影片主题的塑造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竹笛艺术风格的利用,不仅符合了中国武侠电影文化特质的基本要求,而且也为武侠电影音乐的创作带来了有益的经验和启发。与此同时,竹笛乐曲在武侠电影配乐中的广泛使用,以及呈现出来的良好的艺术效果,竹笛在某一层面上已经成为了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四、竹笛艺术气质的运用

1992年公映,由徐克监制,陈斐然担任音乐设计的电影《新龙门客栈》,是对竹笛这件乐器的艺术气质在电影背景音乐中成功运用的范例。影片中女二号仇莫言身不离笛,竹笛成为了主人公侠义风格的代言,且梆笛风格从高音区滑行至低音区,以下滑音结束的乐曲片段,更是兼具了主导动机的作用,成为主人公艺术形象的代言,人物角色与竹笛的气质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在店老板金镶玉出场的一幕中,这一主导动机,又一次出现,画面的展开利用了先闻其声发的手法,随着竹笛一声清冽的高音区到低音区的滑奏,金镶玉正面转身,画面中金镶玉正与一个行为龌龊的男人纠缠。乍一看,似乎觉得这里的背景音乐用错了地方,但是联系故事剧情的展开,到最后仇莫言身死,金镶玉一把大火烧掉了龙门客栈,走上了追寻周怀安的道路,我们就会为电影配乐独特的伏笔手法而叹服。在这里,竹笛的背景音乐为故事的展开巧妙的埋下了“伏笔”。

电影中主人公周怀安出场的那一幕中的竹笛演奏,让人心生悲凉。在广阔的大漠中,一直笛子在高音区的独奏,把大漠的空旷、死寂,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因为梆笛风格的粗犷,高音区的卓尔不群,把孤独侠客的那种宿命般的悲剧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类似艺术效果的竹笛背景音乐还可以举出,由徐克监制、黄担任音乐设计的作品《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的配乐,电影中竹笛自由、不羁的演奏,多次以《沧海一声笑》的主题片段出现,把令狐冲、林正英、曲洋等一批江湖人物狂放不羁、风流洒脱、敢爱敢恨的形象完美诠释。

五、竹笛乐器性能的开发

谭盾在《卧虎藏龙》的背景音乐配乐中,将竹笛、二胡、民族打击乐等乐器与整个交响乐队的相互协作,是将中国的民族音乐元素巧妙地和西方音乐结合起来构成电影配乐的经典之作。电影中“玉娇龙”大闹酒楼的背景配乐中,谭盾运用竹笛悠扬的演奏,赋予天高云淡的清新景象以生机,旋律优雅、婉转,尽显江南清新、秀丽的风光,旋律配合活泼又富有边疆情调的鼓乐,表现“玉娇龙”一个人把整个酒楼搅个天翻地覆的场景。音乐素材选用了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旋律进行改编,简单优美。当画面进入激烈的打斗场景时,各种民族乐器陆续上场。竹笛奏出的欢快旋律将本来充满血腥的场面表现得轻松欢快,使背景音乐与画面的故事情节形成了一种对立。联系故事情节,我们便可以看出,看似激烈殊死的拼斗,其实一直暗含着李慕白爱惜玉娇龙人才难得,苦心引导的隐情,所以竹笛轻快的旋律其实代表了李慕白没有真正把这场打斗看成一场殊死较量的比拼,而乐队合奏的背景音乐则以紧张、激烈的特点,代表了玉娇龙使性任气,锋芒毕露的真实写照,竹笛与乐队的协奏手法,将一个画面中的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人物气质得以全面展示。

2008年,汉斯・季默和约翰・鲍威尔为中国武侠动漫电影《功夫熊猫》配乐,标志着中国乐器作为中国武侠电影背景音乐的文化符号,已经被世界电影文化广泛认同。其中在背景音乐《hero》中,编曲者把中国竹笛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与电影画面完美结合,竹笛的艺术功能得以完美彰显。在这部动漫电影背景音乐当中,一共有三处巧妙地运用到了笛声。首先,电影开始时,伴随着画外音的解说,伴随悠扬的笛声,竹笛的文化符号得以彰显,把虽然是英语对白的故事定格为中国传统武侠的属性。竹笛高音区的演奏,与山水仙境、矫健如飞的老翁的画面相互辉映,其武侠气氛得以渲染。第二次竹笛的运用是在阿宝背着沉重的行李跟着师傅来到圣泪池的场景。背景音乐以竹笛和二胡交错呼应开始,表现的出欢快跳跃的情绪,把“阿宝”的练功过程、对食物的无限渴望的憨容可掬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三次点睛式的出现,是师徒“抢包子”场景。旋律借鉴中国传统打击乐《龙虎斗》,在这一段配乐中短促的笛声、旋律密集紧凑的锣鼓声,使得竹笛在交响化的配乐中,彰显其灵活、敏捷的特点,把师徒二人争斗包子的情景,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富于中国武侠电影配乐打斗场面配乐的风格。

电影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艺术形式,从产生之初就决定了其包容开放的艺术特点。中国武侠电影正是在这一艺术特质下产生并逐渐完善和成熟起来的一个代表流派,作为根植于中国传统武侠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其发展过程中对中国元素的融汇和吸收,成为一种内在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富于中国民族特色的乐器进入武侠电影,不仅是电影叙事手法的需要,同时也与武侠电影的文化题材紧密相关。通过对武侠电影中竹笛音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武侠电影中,中国音乐的元素,从无到有,从简单到成熟,从中国乐曲走向中西融合的发展道路。一定意义上,也代表了中国武侠电影从起步到成熟,再到逐渐走向国际化的一个发展历程。从竹笛在中国武侠电影配乐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不断挖掘运用中国元素的电影叙事手法的发展思路下,中国的电影艺术才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中国电影文化才会以自己的个性屹立于世界电影文化之中。

注释:

(1)晋代名士陶渊明在《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有“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论述,也反映了早在晋代隐逸之士就崇尚自然之声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电影制作背景例5

在中国电影作品中,武侠题材的影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1928年明星影业公司推出的我国第一部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作为开端[1]30-32,今天中国武侠电影已经成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一个重要载体。其原因在于,武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加之电影以其特殊的叙事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段,能够将人们意象中的人物、事件以可听、可见的艺术形式展示出来,所以,武侠文化与武侠电影的结合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特色。

 

电影背景音乐作为电影叙事手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伴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服务于电影画面,适应电影的一般叙事特征,起到烘托电影画面的情绪,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营造特定氛围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中国武侠电影在题材上取材于中国传统的武侠故事文本,形式上以中国武术功夫及其独有的打斗内容为特色,主题上以体现中国独有的侠义精神为主旨,是武侠文化与电影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因此,中国武侠电影的特质,决定了它势必具有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电影叙事手法相结合的特点。

 

本文以中国武侠电影叙事手法中的背景音乐为探讨对象,通过对武侠电影背景音乐中竹笛的使用为出发点,来审视中国武侠影片叙事的一般特征,探讨中国传统乐器在中国文化题材电影的运用特点。

 

一、中国竹笛与武侠影片的联姻

 

竹笛作为我国代表性的民族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民众基础。它广泛存在于我国各地众多的戏曲和民族器乐艺术中,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竹笛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演奏技巧与艺术表现力,无论是在乐器形制、演奏风格演奏技巧还是在艺术表现力上,竹笛都有着独特的中国文化气质。

 

竹笛由天然的竹子制成,而竹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往往与“虚心”“气节”“宁折不屈”“高风亮节”相联系,成为一种民族品格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和“岁寒三友”之一。也正是因为竹子特殊的文化和审美价值的存在,竹笛这一乐器也往往被视为古代君子、文人墨客、有志之士的精神代表。

 

竹笛有竹制的天然笛身,加之震动发音的笛膜同样是自然材质的芦苇内膜,因此,竹笛一方面具有“远人声”而近“器声”的音色,具备模仿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的基础;而另一方面吹孔膜鸣的发音原理,又使得竹笛的音色醇厚质朴、清亮激越。天然的材质和独特的音色,成就了竹笛超群绝伦的艺术特征,与古代隐逸之士远人情事故、孤傲清高的处事风范相呼应。(1)

 

竹笛的高音区清澈纯净、穿透力强,使得演奏有洞穿时空之势,低音区低沉醇厚、质朴无华,演奏上具有阅尽繁华、沧桑尽现之美。这一竹笛音色特有的气质,很好地对应了近代中国武侠文化中侠义之士虎啸山林、笑傲江湖的精神品格。

 

演奏形式上,竹笛不仅可以完成合奏,而且还可以独奏,既能够运用于电影叙事中人物内心独白等个体活动的场面,也可以与众多乐器合奏,来表现宏大、热烈的场景。

 

竹笛与武侠电影的结缘,既是因为竹笛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赋予其中国声音的符号特征,也因竹笛自身从材质、形制、形式到内涵都与中国武侠精神相互契合的属性所决定。因此,竹笛在电影音乐中的应用,在表达电影音乐的思想和主题,揭示电影画面的思想和主旨上,有其它乐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作为“罐头音乐”的竹笛音乐

 

“罐头音乐”,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电影中使用的配乐。当时的香港电影背景音乐创作的手法往往是直接选用现有的经典乐曲作为背景音乐使用,其便捷性和标签式的特点是其获得“罐头音乐”名称的重要原因。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大致是:制片方因资金有限,用于背景音乐创作的资金少,直接套用现有乐曲既便捷又经济,加之当时人们的版权意识不足,从而促成了这一时期香港电影背景音乐创作的基本特征。[2]7

 

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配乐中,制作方已经能够准确把握其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质,其配乐乐器以鼓、琵琶、竹笛、箫、二胡、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为主,以乐器独奏与民乐合奏为重要体裁,乐曲题材多来源于当时创作的器乐曲,以及中国传统民歌、民族器乐曲等,其中以竹笛为代表的武侠电影配乐发展迅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代表性的影片有:成龙主演的《蛇形刁手》、成龙和洪金宝主演的《杂家小子》等一批香港武侠电影。在这些武侠电影的背景音乐中,竹笛曲的运用成为配合影片画面特定的剧情、场景与场面的有益尝试,并开启了中国民族乐器在武侠电影配乐中的序幕。

 

纵观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背景音乐中的竹笛运用,一般是直接采用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传统的竹笛乐曲直接作为配乐,要么作为段落的截取,要么是整个乐曲的搬用,其中以《鹧鸪飞》《庆丰收》《奔驰在草原上》《欢乐的嫩江草原》《姑苏行》等脍炙人口的乐曲较为常见。[2]7并一度成为了当时武侠电影配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其配乐直接借用中国传统的经典乐曲,且被广泛运用于不同情节、内容的武侠影片中,也被称为“罐装中乐”。有学者对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配乐做出了积极肯定的评价,认为:“这些罐装中乐以其声音特性、另类的表达方式弥补了电影情节、画面中的不足,发挥着电影情节暗示、气氛烘托等诸多重要作用,在客观上推动了香港电影配乐的发展,并为中国电影音乐民族化的发展提供了参照与思路。”[3]77可以说,武侠电影中从对竹笛乐曲的整体借用,开启了民族乐曲在武侠电影背景音乐中运用的重要里程,为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竹笛艺术风格的运用

 

武侠电影背景音乐中竹笛乐曲的创作尝试,开端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作曲家利用竹笛的艺术风格,给予画面以支撑和诠释。我们知道,传统的南北派竹笛各具特色。南派竹笛称为曲笛,笛身较长,管径较大,形成了发音丰厚圆润,音色清亮、飘逸,演奏连贯舒展,曲调优美、流畅的艺术特征,在表现抒情委婉、内在含蓄、优雅端庄的情绪上得心应手,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北派的梆笛,笛身细且短小,管径较小,因此发音高亢明亮,演奏技法上吐音、滑音、花舌音、垛音等灵活快速,乐曲具有热烈、欢快、活泼、粗犷、奔放的艺术特色,适于表现热闹的生活场景和人物轻盈活泼的姿态。

 

以武侠电影《少林寺》为例,其最具代表性的竹笛运用是在片头部分:影片在伴随着画外音的讲解中开始,银幕上出现当代武术队员,快节奏对打的场面,继而这一画面分割出不同场景、不同人物、不同兵器之间的对打,在画外音“自古以来带着神秘色彩的武林圣地少林寺究竟在哪里?”的引言之后,伴随着荧幕上一组群山的画面,梆笛在高音区奏出了该影片的第一组背景音乐,高音区明亮瑰丽的演奏富于浓厚的地方色彩,曲调来源于影片主题曲《牧羊曲》的旋律动机,随后拉开了影片的叙事。此时梆笛风格的背景音乐更像是一个导游,背景乐器以北方文化代表的身份,把画面切换到河南嵩山的少林寺,竹笛的运用巧妙地实现了影片故事的时空定位。同时,高音区的乐句,与嵩山秀丽的景色相互辉映,为影片营造了一个奇妙而又令人神往的意境。

 

而由李仁港执导、黎允文担任音乐设计的《三国志之见龙卸甲》中,片头音乐《见龙卸甲》中的竹笛,以秀丽、华美的音色,赋予主题旋律以特有的浪漫气息,曲笛风格的演奏手法和醇厚音色,又给画面蒙上一层豪迈、悲壮的色彩。竹笛演奏的乐曲主题在主人公英雄的一生中不断使用,时而在高音区盘旋,为英雄的出征渲染出了英雄豪迈的气概,时而在中音区的慨叹,烘托主人公英雄老去的苍凉,独具悲壮之美。

 

相同例子还可以举武侠电影《卧虎藏龙》中曲笛风格背景音乐的运用。作曲家巧妙地利用曲笛音色飘扬、风格秀丽含蓄、曲调委婉动人的艺术特征,为观众营造了一幅动人的江南美景,乐曲赋予电影画面以清新脱俗、宁静挚美的艺术效果。在这些电影背景音乐中,竹笛的艺术风格,在影片的人物、故事背景、影片主题的塑造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竹笛艺术风格的利用,不仅符合了中国武侠电影文化特质的基本要求,而且也为武侠电影音乐的创作带来了有益的经验和启发。与此同时,竹笛乐曲在武侠电影配乐中的广泛使用,以及呈现出来的良好的艺术效果,竹笛在某一层面上已经成为了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四、竹笛艺术气质的运用

 

1992年公映,由徐克监制,陈斐然担任音乐设计的电影《新龙门客栈》,是对竹笛这件乐器的艺术气质在电影背景音乐中成功运用的范例。影片中女二号仇莫言身不离笛,竹笛成为了主人公侠义风格的代言,且梆笛风格从高音区滑行至低音区,以下滑音结束的乐曲片段,更是兼具了主导动机的作用,成为主人公艺术形象的代言,人物角色与竹笛的气质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在店老板金镶玉出场的一幕中,这一主导动机,又一次出现,画面的展开利用了先闻其声发的手法,随着竹笛一声清冽的高音区到低音区的滑奏,金镶玉正面转身,画面中金镶玉正与一个行为龌龊的男人纠缠。乍一看,似乎觉得这里的背景音乐用错了地方,但是联系故事剧情的展开,到最后仇莫言身死,金镶玉一把大火烧掉了龙门客栈,走上了追寻周怀安的道路,我们就会为电影配乐独特的伏笔手法而叹服。在这里,竹笛的背景音乐为故事的展开巧妙的埋下了“伏笔”。

 

电影中主人公周怀安出场的那一幕中的竹笛演奏,让人心生悲凉。在广阔的大漠中,一直笛子在高音区的独奏,把大漠的空旷、死寂,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因为梆笛风格的粗犷,高音区的卓尔不群,把孤独侠客的那种宿命般的悲剧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类似艺术效果的竹笛背景音乐还可以举出,由徐克监制、黄霑担任音乐设计的作品《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的配乐,电影中竹笛自由、不羁的演奏,多次以《沧海一声笑》的主题片段出现,把令狐冲、林正英、曲洋等一批江湖人物狂放不羁、风流洒脱、敢爱敢恨的形象完美诠释。

 

五、竹笛乐器性能的开发

 

谭盾在《卧虎藏龙》的背景音乐配乐中,将竹笛、二胡、民族打击乐等乐器与整个交响乐队的相互协作,是将中国的民族音乐元素巧妙地和西方音乐结合起来构成电影配乐的经典之作。电影中“玉娇龙”大闹酒楼的背景配乐中,谭盾运用竹笛悠扬的演奏,赋予天高云淡的清新景象以生机,旋律优雅、婉转,尽显江南清新、秀丽的风光,旋律配合活泼又富有边疆情调的鼓乐,表现“玉娇龙”一个人把整个酒楼搅个天翻地覆的场景。音乐素材选用了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旋律进行改编,简单优美。当画面进入激烈的打斗场景时,各种民族乐器陆续上场。竹笛奏出的欢快旋律将本来充满血腥的场面表现得轻松欢快,使背景音乐与画面的故事情节形成了一种对立。联系故事情节,我们便可以看出,看似激烈殊死的拼斗,其实一直暗含着李慕白爱惜玉娇龙人才难得,苦心引导的隐情,所以竹笛轻快的旋律其实代表了李慕白没有真正把这场打斗看成一场殊死较量的比拼,而乐队合奏的背景音乐则以紧张、激烈的特点,代表了玉娇龙使性任气,锋芒毕露的真实写照,竹笛与乐队的协奏手法,将一个画面中的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人物气质得以全面展示。

 

2008年,汉斯·季默和约翰·鲍威尔为中国武侠动漫电影《功夫熊猫》配乐,标志着中国乐器作为中国武侠电影背景音乐的文化符号,已经被世界电影文化广泛认同。其中在背景音乐《hero》中,编曲者把中国竹笛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与电影画面完美结合,竹笛的艺术功能得以完美彰显。在这部动漫电影背景音乐当中,一共有三处巧妙地运用到了笛声。首先,电影开始时,伴随着画外音的解说,伴随悠扬的笛声,竹笛的文化符号得以彰显,把虽然是英语对白的故事定格为中国传统武侠的属性。竹笛高音区的演奏,与山水仙境、矫健如飞的老翁的画面相互辉映,其武侠气氛得以渲染。第二次竹笛的运用是在阿宝背着沉重的行李跟着师傅来到圣泪池的场景。背景音乐以竹笛和二胡交错呼应开始,表现的出欢快跳跃的情绪,把“阿宝”的练功过程、对食物的无限渴望的憨容可掬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三次点睛式的出现,是师徒“抢包子”场景。旋律借鉴中国传统打击乐《龙虎斗》,在这一段配乐中短促的笛声、旋律密集紧凑的锣鼓声,使得竹笛在交响化的配乐中,彰显其灵活、敏捷的特点,把师徒二人争斗包子的情景,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富于中国武侠电影配乐打斗场面配乐的风格。

 

电影制作背景例6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26-1

不同时期的主流电影所表达的文化有所不同,但是,无论任何时期的主流电影,都能够很好地将文化表现出来。然而,在当下商业化转型的背景下主流电影艺术表现力受到影响,商业化转型背景下升华主流电影艺术表现力需要提升主流电影的文化内涵,带动并完善影视体制建设,借鉴好莱坞历史题材电影的成功经验。本文就此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主流电影

当前,对于主流电影的定义分为两种,即狭义的主流电影和广义的主流电影。狭义的主流电影就是以主旋律为中心的创作。广义的主流电影是在时代潮流中具有主导因素的一类电影。由于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不同,主流电影是突显当下时代潮流的主导电影。因此,不同时期的主流电影不同,具体表现在表达形式不同、艺术追求不同、文化内涵不同。新中国的建立是主流电影改革的关键点,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主流电影有了很大的创新和突破,向艺术化和大众化发展,促使主流电影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

二、商业化转型背景下主流电影艺术表现力的升华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商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通过不同渠道,商业化已经在当下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主流电影在商业化转型背景下已经不仅仅是艺术化和大众化的追求,还是文化内涵和商业包装并重和迎合观众口味的大众化的发展。在此种情况下,升华主流电影的艺术表现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升主流电影的文化内涵

主流电影的文化内涵是体现当下我国特点的一种表达方式。缺乏文化内涵的主流电影就相当于商业电影,只是创作经济利益的一种工具。在商业化转型背景下,主流电影在具有一定商业性质的同时,要不断地提升文化内涵,融合教育性与观赏性为一体,促使其能够一直具有主导作用。

(二)带动并完善影视体制建设

商业化转型下主流电影既是艺术作品又是文化商品。在商品转型背景下升华主流电影艺术表现力需要带动影视体制建设,并将其完善,促使主流电影在商业化转型的背景下良好进行,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此,带动并完影视体制建设主要表现为:

1、创造符合大众口味的多样化、多类型的主流电影

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大众对于电影的要求更多。中国主流电影在创作的过程中,只有注重符合大众口味,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才能使得主流电影在满足大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还能够积极地影响大众。因此,在影片中艺术的体现,价值的凸显以及形态的表达等方面合理化,促使中影视体制在主流带动下逐步完善,对商业化转型背景下的各种电影进行约束。

2、开拓多元融资体系

通过开拓多元融资体系,加强主流电影制作和发行能力。促使主流电影在电影领域占有更大的位置,有利地推动影视体制优化和完善。通过向政府融资或者向国有企业、民间资本等方面进行多渠道融资,实现多方面融资体系的构建,扩大主流电影的拍摄和发行,促使更多多元化的主流电影出现在电影市场中,有利于完善影视体制的建设。

(三)借鉴好莱坞历史题材电影的成功经验

好莱坞电影具有极强的影响力,有很多内容值得中国主流电影借鉴,尤其是好莱坞历史题材电影的成功经验,更值得中国主流电影学习。通过借鉴好莱坞历史题材的电影,帮助主流电影在商业化转型背景下升华艺术表现力,促使中国主流电影即便在商业化转型的背景下,依旧能够不断地提高艺术表现力。将艺术在主流电影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1、多元化视角的题材呈现

多元化视角的题材呈现是表现主流电影的一种形式,通过多元化视角题材主流电影的发行,将中国文化深入到中国大众的心中。好莱坞历史题材的电影就是从不同的视角渗透美国历史的。因此,借鉴好莱坞历史题材电影多元化视角的历史电影的呈现,推动中国多元化视角题材的主流电影,将中国文化通过多角度进行表达。

2、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通过借鉴好莱坞历史题材的电影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将得以实现在商业化转型背景下升华中国主流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当下中国主流电影的表现手法依旧过于单一,艺术表现过于苍白,合理地、有效地借鉴好莱坞历史题材的电影丰富的表达手法,形成属于中国主流电影的表现手法,有利于推动中国主流电影艺术表达力的升华。

三、结束语

主流电影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对于文化的表现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下的主流电影面临着商业化的转型背景的影响,主流电影在艺术表现方面一定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如何在商业化转型背景下升华主流电影艺术表现力成为比较困难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提升主流电影的文化内涵、带动并完善影视体制建设、借鉴好莱坞历史题材电影的成功经验的建议,希望能够有助于中国主流电影艺术表现力升华。

参考文献:

[1]张会军.脉络的呈现――电影的创作及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电影制作背景例7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虚拟演播室技术的不断改进。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固有的审美思维。虚拟演播室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必然的产物,虚拟演播室系统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运用,使传统电视节目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此类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对虚拟演播室技术进行重新分析,以确定虚拟演播室系统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运用和发展。

1虚拟演播室系统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实际应用技巧

(一)建模技巧

由于虚拟演播室的模型和动画需要实时的运动,所以建模过程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尽量避免复杂模型的建造;用Lightscape等软件转化灯光参数;运用键罩加大虚拟系统的逼真性。

(二)红外检测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会发生这种情况,主持人需要从虚拟景物后面走到前面来,这时需人为去控制键罩的开关,当工作人员与主持人配合不好时会有穿帮的可能。利用红外检测技术可解决这个问题。红外线检测是确定被检测物体的纵向位置,即在演播室中被拍摄的前景位于背景内的深度。首先,在演播室上方固定2-4个红外线摄像机,作为红外线接收装置。然后,用红外发射装置对演播室进行测量,最后绘制出活动范围的网格图。这样当演播室中的移动物体配带上红外线发射装置,其红外线被红外线摄像机摄取,通过计算机识别和计算出该物体在网格中的位置,将数据传输到工作站,根据背景与物体纵向数据自动计算出移动物体在模型中所处的位置及深度。以上就是虚拟演播室常提到的“深度键”的概念。这种系统根据红外线检测,产生深度键,能持续地使主持人置于虚拟背景内的正确位置。深度键容许在节目中虚拟物体、实际物体和主持人相互之间动态地前后阻挡,从而创造出现实图像的感觉。这样当主持人从虚拟景物后面走到前面来,不需要人为去控制键罩的开关,系统会自动利用深度键来分析主持人和虚拟景物前后定位关系,自动形成遮挡与被遮挡的画面。大大减少了穿帮的可能,也方便了节目的制作。

(三)虚拟影子

三维模型的逼真性,在于它可仿真光和影。这就需要我们在建模过程中要注意光的方向与实际保持一致。但是,由十演播室灯光较多较亮,增加了色键抠像的难度,所以在抠像合成的图像中,前景主持人的影子较难与背景物体相吻合。还有就是如果是用网格识别方法的演播室,要想用抠像的方法获得影子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背景板网格有两种蓝色。所以要想获得完美的效果,增加必要的设备是刻不容缓的。这就需要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加入虚拟影子机,其做法是在演播室上方架设一台摄像机,摄入主持人在蓝箱内的画面,通过色键器抠像获得键信号,用这个键信号来模拟主持人的影子。最后再把这个影子与虚拟图像进行合成。运用虚拟影子机的优点在于其不受客观条件限制,并且可灵活调整影子的方向。有时建模会出现有倒影的情况,在建模时可通过镜像复制的方法来制作背景的倒影,在蓝箱内铺设有一定反光能力的透明塑料布即可得到。这种方法简单实用,实际效果可以乱真。

(四)自动反馈/标志系统

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主持人或表演者在虚拟布景中移动时,很容易从虚拟物体中穿过,出现了穿帮现象,为了避免现象,被摄者要看着反送监视器,或者在活动范围内画好行走路线。但是由于虚拟系统都存在着视频延时,所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表演不自然的问题,另外这种做法也容易污染蓝箱的地板,造成抠像的困难。这时就可以利用自动反馈/标志系统,在演播室地板上投影静止和运动的虚拟物体。以便让表演者知道所有虚拟物体在任何时段内位于何处。但这种技术又一定的弊端,其投影会对主持人自己的影子产生干扰,所以并不常用。

2虚拟演播室系统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运作流程

(一)摄像机跟踪系统

虚拟演播室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是如何判断摄像机、主持人、计算机合成场景之间相对位置关系。摄像机跟踪器把真实人物及物体与摄像机之间的位置及透视信息送给图形计算机,然后以摄像机的镜头产生虚拟环境,把真实人物与虚拟场景匹配起来。所谓跟踪技术,即指如何获取摄像机在演播室中的实际位置参数和动作参数。

(二)实时虚拟背景生成

电影制作背景例8

所谓新闻背景,就是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有密切联系的条件和环境。新闻背景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新闻人物看,可能会涉及他的成长经历和社会关系;从新闻事件看,可能有它的前因后果与来龙去脉。任何事物都有值得报道的背景材料。

但在一些重大题材的报道中,有些新闻背景报道的配合还显得不够及时,观众得不到与新闻事件密切相关的有关背景信息,不能够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立体的、全面的、整体性的了解;有的新闻报道是内容过于平面化、存在报道形式单一等问题,这说明我们的新闻背景报道还比较薄弱,往往就会影响宣传的效果。

新闻背景材料是提高新闻含量的重要元素,它的运用可以达到新闻报道的最高境界。由此,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加强新闻背景报道意识,提高新闻报道整体水平。

一、认真研究分析背景材料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作为一名编辑、记者,研究分析背景材料是调整自身知识结构,增加才智,提高业务素质的需要,也是运用好新闻背景的前提。研究分析背景是采访的入手点,是为采访而进行的采访。其作用在于提高认识,增强洞察力,发现线索,吸收使用;同时进一步开掘报道的深度,避免停留在一般性了解水平上做报道。很多有丰富经验的编辑和记者十分重视研究背景材料,并将这一工作作为采访的开端。运城电视台《运城新闻》栏目一位记者,在今年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热爱运城,共谋发展”演讲比赛采访报道中,发现其中一个贫困县在全球经济危机风暴中,逆势而上使县域经济稳步增长的线索。由于记者善于研究分析,报道及时,使得本是一次常规性的新闻报道,挖掘出了更有价值的深度报道线索,给在经济危机困境中艰难前行的企业和部门提供了发展思路,提高了新闻舆论的引导能力,有效地发挥了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这样有效运用新闻背景材料的的新闻报道就不失为一条有价值的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离不开历史知识、时代背景、科学知识等等材料的运用。许多对比性报道、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正是由于背景材料运用贴切,才使报道具有无可争辩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新闻背景的运用还涉及到背景材料的选择问题,这样才能将背景材料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实践证明,新闻背景的选择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紧扣主题选择典型背景材料;根据交待清楚新闻事实的需要,选择背景材料;根据受众的需求选择背景材料;为新闻增色添辉,选择背景材料;根据新闻内容、表现形式,选择背景材料。

所以综合分析新闻背景材料,既可使编辑、记者获得判断事物的可靠依据,也可使编辑、记者挖掘出更好的新闻报道线索,提升新闻报道的水平。

二、准确灵活运用背景材料

目前,在电视新闻中,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大体有两种方式。

1.叙述式背景材料的运用。主要是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的表述、被采访者对记者提问的解答,或者记者直接转述有关文章、史料和有关文件中引出的与新闻事件有关联的资料,或者通过解说道明与新闻事实相关的环境、条件等,像这种记者出现场解释、现场提问采访、配音解说等表现方式都具有较强引证性与说服力。叙述式背景材料在运城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中经常用到,在电视新闻的结构中可以在开头、结尾、中间穿插等灵活的方式出现,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

2.插入式背景材料的运用。是指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进入后期编辑阶段时,所插入的与新闻事件有关的电影、电视、图片、绘画、图表、音乐、文字等具有直观性的影像资料。插入式背景材料的显著特点是形象,它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很强的感染力。运城电视台某专题栏目中,有一期节目是关于某县科技示范园区的采访报道,当被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说到该县西瓜大面积种植成功时,插入了县政府组织敲锣打鼓游街庆祝西瓜种植丰收的宏大场面的画面资料,画面语言的说服力就很强。

在运用背景材料时,一定要注意紧扣主题,使背景材料和新闻主题配合恰当。背景材料要灵活穿插,要点到为止,恰到好处。

三、加强新闻背景材料的积累和管理

新闻背景材料的积累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运作方式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新闻背景材料的管理。比如,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分工合作,但是记者出去采访一般是单打一,既没有前期策划,也没有后期资料的补充,记者的精力主要用来应付现场的采访和拍摄,根本无暇顾及背景资料的准备;再比如,电视传播最具有开放的特点,但是电视新闻的制作过程却是以部门和栏目为单位,相互封闭,缺乏沟通,有时在同一事件采访现场出现来自同一家电视台不同栏目的好几组记者,采访的角度也是雷同的,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资源共享的实现,加大了电视记者获取背景资料的难度,使新闻资源的利用率很低。不过,这样的管理弊端正在被各级地方电视台所认识,并且正在逐步改革这样的管理模式。运城电视台在总编室设置了专门的资料管理部门,指定由专人管理全台的播出节目资料带,这种做法初步实现了全台的资源共享。实践证明,合理的分工、有效的合作,加上开放的胸怀,实现新闻资源共享,才会提高新闻宣传的整体水平。

四、做好新闻背景材料的开发利用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也可以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新闻背景”,不仅如此,文艺类、专题类等各类节目,包括其他媒体、其他记者采制的新闻节目和电视作品都有可能成为电视新闻中难得的背景资料。影视文献资料,特别是许多纪实性的东西,就是活动的、形象的、最生动的、最有说服力的历史,它在很多方面具有文字资料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要想提高电视新闻背景报道水平,必须做好影视文献资料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否则,背景报道将成为无米之饮。同时这又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它不仅能为电视新闻工作者提高背景报道水平创造广阔的空间,而且也将对整个电视事业的发展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

参考文献

电影制作背景例9

电影的背景音乐制作功能的体现,要经过制作主体进行创作,影片的导演进行编辑,电影音乐的演奏主体进行演奏录制,和别的电影视听元素互相协调、补充和作用,实现一起对影片效果产生促进的作用,促使观众更好的进行理解,引导观众的内心活动,同时通过对影片的欣赏激发观众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一起构建电影中视听新时空,最终实现最佳审美的总目标。影片背景音乐的制作和发展,还有价值是否能够得到实现都和主体密切的结合在一起。电影背景音乐的主体元素主要包括了:影片导演、影片创作人、电影背景音乐的演奏人以及广大观众等等。关于电影音乐创作功能及艺术刍议,影片导演、影片创作者人、电影背景音乐的演奏人都是制作主体,其中观众是欣赏的主体。

音乐在一开始进入到电影中的形式是以伴音方式出现的。在19世纪的末期,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录制放映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商业片中,就大胆的进行创新,当时他们邀请到了一名钢琴弹奏家进行现场的伴奏。从此以后“无声”电影制作模式被彻底的打破了,这是有史以来电影第一次和音乐进行合作。当时影片伴音者的任意而为、随意发挥,让当时的电影音乐作品中的风格和情绪没有很好的和影片的画面以及内容进行有机的配合与协调,当时很容易出现南辕北辙、文不对题的现象,导致电影音乐的伴奏降低了影片的最终表达效果。而到了1909年时,那个时候爱迪生专利公司特地给影片的故事情节选用了一些特定的音乐片段,并且进行了分类,例如有“快乐的”、“伤的”、“安静的”、“热闹的”等。这样一来便可以结合电影中的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地选择和运用。

电影制作背景例10

设计单位:联电国际(北京)elive智能家居

设计人员:和卫刚

联系电话:13121319168

系统简介

elive数字家居系统是台湾科技城股份公司与北京联电国际公司联合打造的全新住宅理念,不仅仅是提品,更为用户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是科技更要简单,舒适与时尚。

项目概述

针对天津某先生家150平米高级公寓项目,elive 智能家居解决方案由智能灯光控制、家电控制、背景音乐系统、燃气泄露报警系统、电动窗帘系统及自动空调调温控制等功能组成。

方案介绍

1.智能客厅

【场景描述】

当想看电视时,只需点击触摸场景控制器的“客厅电视”场景,即可进入观看电视模式。

(1)自动关闭客厅部分灯光,将光线调整到最舒服的亮度。

(2)窗帘自动合上。

(3)自动打开电视。

当需要会客时,点击触摸场景控制器的“客厅会客”场景,即可进入会客模式。

(1)自动打开客厅灯光。

(2)窗帘自动打开。

(3)背景音乐自动响起。

当晚上准备睡觉时,点击触摸场景控制器的“睡眠”场景,即可进入睡眠模式。

(1)客厅及餐厅的灯光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寻依次熄灭,让主人回卧室的时候有足够的灯光照明。

(2)窗帘自动关闭。

(3)电视及其周边电器设备自动关闭电源。

(4)触摸场景控制面板可以单独控制每一盏等的开关,控制电器的启动,每一面窗帘的开合。

如果我们想感受家庭智能影音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时,只需点击智能遥控器的“娱乐”场景,即可进入影院模式。

(1) 灯光自动变暗,首先自动关闭客厅主要灯光,自动打开影音室背景光源(地脚灯),方便进行视听器材的控制。

(2)窗帘自动合上。

(3)电视或投影机自动打开。

(4)功放自动打开(可以不用再购买功放,背景音乐系统可以把音频输出到每个房间,客厅采用影院式吸顶音箱,足够产生震撼的声场)。

(5) DVD或者高清播放机自动打开。

欣赏完高清大片带来的震撼后,点击触摸场景控制器的“结束娱乐”场景,进入关闭模式。

(1)自动打开客厅主要灯光,自动关闭影音室背景光源(地脚灯)。

(2)窗帘自动打开。

(3)电视或投影机可自动关闭。

(4)功放自动关闭。

(5)DVD或者高清播放机自动关闭。

以上各种场景运行时,各设备的动作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设置。

2.智能卧室

【场景描述】

当想要睡觉时,只需点击灯光遥控器的“睡觉”场景,即可进入睡眠模式。

(1) 自动关闭卧室所有灯光。

(2) 窗帘自动合上。

(3)可以单独遥控所有的灯光,如果客厅的灯光没有关,按一下“全关模式”屋内所有的灯光全部关闭。

当晚上起夜时时,点击自带背光功能的灯光遥控器的“起夜”场景,即可进入起夜模式。

(1)自动打开客厅灯光。

(2)窗帘自动打开。

(3)背景音乐自动响起。

如果晚上又朋友到访时,你正在卧室的床上看电视,您可以点击灯光遥控器的“接待”场景,即可进入接待模式。

(1)客厅及餐厅的灯光自动依次打开,不用再在黑暗中走到门口再去开灯。

(2)窗帘自动打开。

3.客卫的自动照明功能

客卫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有客人来时,不会因为第一次去洗手间而找不到开关在哪里,只要进入到客卫,灯光会慢慢开启,排气扇自动开始工作,当客人离开时,也不用在用刚洗过的手去关灯,灯光和排气上会自动关闭,即卫生又体现科技给住宅带来的便利,光线侦测模块会根据卫生间的照度来判断是否需要执行上面的命令,如果光线很好,当然灯光不会打开。

5.背景音乐系统

BM-C200超强智能背景音乐系统让居室内的每个角落都自由地飞扬着精致、曼妙的音乐,让劳累一天的业主及家人瞬间忘记工作与学习的辛劳,充分融入到优美音乐的纯真意境,尽情享受家的温馨与快乐:

在厨房,灵动的旋律让主人及家人尽情享受烹饪的乐趣,洗菜做饭时,也不会错过您每天都看的电视剧;

在餐厅, 它给业主家人创造和谐温馨的用餐气氛;

在浴室,它彻底让业主及家人摆脱一身的疲倦;

在卧室,它让业主及家人释放心底最真切的情感,尽情享受独我境界,可以让主人枕着音乐入睡,也可以在清晨让轻柔的音乐告诉您该起床了 ……

BM-C200背景音乐主机还是一套嵌入式小型家庭影院,信号输出(可接有源低音炮)和背景音乐立体声配合高清输出接入高清电视组合成一套省钱省空间的简单家庭影院。

6.温度侦测自动加温功能

电影制作背景例11

录音事业,自从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开始了声音的记录与重放的历史以来,百年间,这门学科的发展十分迅速,由爱迪生时代的简陋机械录音发展到磁录音、光录音,甚至数码录音、激光录音,从单声道发展到双声道立体声、四声道立体声与多声道录音,确实是日新月异。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音乐的需求也增加了,对音乐的要求也有了明显的提高,音乐的录制显得越来越重要。那么电影音乐的艺术特征,又要求背景音乐由导演、作曲、录音师、乐队通过录音制作,再由导演、录音师和音乐编辑最后合成。当今的电影音乐的录制,远不仅是对演奏者声音的记录复制,还要能起到拾遗、补缺和美化的作用,也就是对声音的再创作。一部电影作品,准备投入拍摄,就要对作品有一个认真的分析,包括作品长度、素材、间隔及情感处理等,并分析其整体风格,对创作者的意图加以揣摩,看它适合什么样的背景音乐。

从音乐美学角度来说,电影是画面与声音的艺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画面有缺陷或声音有缺陷,都会减少电影的美感。电影中的背景音乐,是给画面的衬托,它的录制质量十分重要,就像红花一定要用绿叶来配,这样才显得红花更加鲜艳。在电脑音乐出现之前,大部分电影的背景音乐都是现场乐队录制。而当今电影背景音乐录制的形式基本分为三种:纯MIDI音乐录制、乐队演奏录制还有MIDI音乐加乐队演奏的录制。

一、纯MIDI音乐录制

MIDI是现阶段电影音乐的伴奏录制中比较常用的一种伴奏形式,由于它的成本低廉,操作起来方便,得到了很多影视导演的青睐,这项技术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和发展。一般需要一台电脑、一块音源和一个MIDI键盘,就可以录制音乐。它的好处就是一个人可以完成很多项工作,节省了人力,可以个人完成伴奏的录制,相对来说减少了成本,由于MIDI技术的广泛传播和多个大大小小的音乐工作室相继出现,使得MIDI伴奏录制队伍不断扩大,遍及了各个省市和地区。现如今,动画电影音乐、手机铃声等大多数都采用了MIDI音乐。

MIDI其实是乐器数字化接口(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的缩写。所以说MIDI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标准接口。通过它,各种MIDI设备都可以准确传送MIDI信息。MIDI文件本身只是一堆数字信号而已,不包含任何声音信息。任何声音都有其波形,如果把某种声音的波形记录下来,就可以正确地反映这个声音的实际效果,WAVE文件就是这种形式,它在任何一台电脑上回放都是一样的。但是MIDI实际上是一堆数字信号,它记录的是在音乐的什么时间用什么音色发多长的音等,而真正用来发出声音的是音源,但是不同声卡,不同软波表,不同硬件音源的音色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相同的MIDI文件在不同的设备上播放结果会完全不一样。这是MIDI的基本特点。但由于MIDI文件体积相当小,所以很适合在网络上传播。但是对于一个专业的MIDI制作者来说,是不可能把自己做的MIDI音乐作品以MIDI格式作为最终产品的,必须把它录制下来,所以绝大多数的MIDI制作者都不可避免地会进入录音这个更深奥的音乐工程中。

MIDI音乐的基本设备包括:音源、音序器和输入设备。音源是一个装了很多音色的设备,所以它是用来发声音的,所谓装了很多音色就是指在一个音源内部有很多不同音色的样本波形,譬如钢琴就有钢琴的音色样本,吉他就有吉他的音色样本。但是音源并不智能,因为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用什么音色发怎样的声音,它只是一个资源库,音序器来完成如何调用资源不是音源的工作。

音序器把一首曲子所需的音色、节奏、音符等按照一定的序列组织好让音源发声,它实际上是记录了音乐的一般要素,拍子、音高、节奏、音符时值等,所有音乐都必须由这些要素组成,音序器只不过是以数字的形式记录下它们。MIDI文件的本质内容实际上就是音序内容。

输入设备,如MIDI键盘、MIDI吹管、MIDI吉他、MIDI小提琴等。音序器的内容也必须由人来告诉它,为了符合人们原有的音乐习惯,人们制造了各种基于传统乐器形式上的MIDI乐器,可以按照演奏传统乐器的方式去演奏它们,然后演奏便通过MIDI接口被音序器接收并存储为音序内容。

MIDI伴奏的录制有很多种软件可以用,现在大多数应用的软件是Cakewalk。制作MIDI音乐的过程,要在音源上选择一个音色,在输入设备上演奏一段音乐,最简单的就是用MIDI键盘,把音符弹进去,同时让音序器录制这段音乐,之后演奏的音乐就被转化为音序内容存储在音序器里了,然后播放这段音乐,音源就会根据音序内容用选定的音色播放这段音乐。

MIDI伴奏的录制有好多个益处,首先就是便于修改记录下来的音乐,可以对错误的地方和不满意的地方加以调整;其次,一个人可以用一段旋律复制多轨,方便快捷,可以选择不同的乐器,来演奏这段旋律。

还有一种输入就是鼠标输入,这也是MIDI技术能流传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是专门的音乐工作者也可以完成一段音乐伴奏的制作。

MIDI音乐伴奏的录音,多采用分轨录音方式,声部(音轨)的数量视需要而定,少则十余轨,多则数十轨。音轨(声部)的数量,应该是由音乐的风格和内容的需要而定。为节约录音棚工作时间,创作者通常先将用MIDI技术制作的音乐录制到CD光盘或DAT录音带上,然后进棚输入音乐,录制人声。

由于MIDI的制作成本十分低廉,是受大部分电影导演欢迎的伴奏音乐制作形式。现在大量的动画电影作品采用这种形式,如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在表现人物性格、剧情发展和烘托气氛时大量运用了MIDI音效效果,风格诙谐,赋予了作品戏剧性和生活性,更容易让儿童接受。

二、乐队演奏录制

由于乐队现场演奏,弦乐群和铜管群等良好的、高质量的音色,得到了导演和众多听众的青睐。虽说它的成本很高,但音色质量相当好,是现在的纯MIDI技术无法达到的。现如今很多电影作品都采用了这种录音方式,如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开篇的音乐,就是现场乐队的演奏录音,丰满的弦乐群和明亮有穿透力的音效,给电影的整体美感增色不少。

在现阶段,录制乐队演奏基本有两种形式:一是同期录制,即整个乐队一起演奏的录制;二是分期录音,即逐件乐器、分乐器组或分批地进行录音。

同期录音,最好采取全封闭,若用半封闭则要尽可能地减少串音。应在短混响、强吸收录音室中,进行近距离拾音。

分期录音,假若是逐件乐器的录制,是否需要封闭要具体分析。比如录音室的混响时间在0.7~0.8秒以上,就应该使用隔音屏风等进行封闭以减少室内混响量;如在0.5秒以下,则不需做任何封闭。

分期录音不一定逐件乐器录制,也可以分乐器组或分批地进行录音,总之,应该根据录音的需要而不是视之为固定的工作方法。分期录音产生于西方爵士乐录音制作。在西方爵士乐队的录音中,一个人要兼奏几种乐器,或者演员的演奏要与利用直接录音的电子合成器等制作音响相结合,这种音响制作是各个轨迹录音的拼凑(号称“复杂的工作间技术”),是不用记谱的音乐。西方的这种爵士乐队唱片,很多就是以多声道分期录音拼凑、制作而成的。当然,这种方法,在录音室面积小或录音人员不齐等情况下,还是灵活方便的。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满足完全杜绝现场串音的要求,这对于完成现代音响效果来说,是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现在大量的电影作品采用这种形式,如著名导演陈凯歌的新作电影《赵氏孤儿》开场音乐是弦乐群的烘托,用的是交响乐队现场录音、收音,又加上了笛子作为引子,使得整部电影开场就气势磅礴,又不失细腻,极富有中华民族特色。

三、MIDI音乐加乐队演奏的录制

用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在制作成本上相对于传统的乐队录制来说很低廉。相对于MIDI等电子音乐制作的音乐音响而言,由于有真实的乐器的加入,而使音色更加逼真,织体的立体感也强。因此,由于乐队加入MIDI的这些优势,使之成为目前录音棚音乐录制环节中,应用得最多的一种音源模式。

现在大量的电影作品,采用了这种形式,比如: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开篇的背景音乐形式就是MIDI音源加弦乐及古筝等特色乐器。还有很多动画电影也是MIDI音乐加乐队演奏的录制形式,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等。

MIDI音乐加乐队演奏的录制,是一种传统录音技术与现代的MIDI录音技术的握手。

四、结 语

电影背景音乐的录制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它是技术与艺术的、主观与客观的诸多因素的结合。我国专业录音事业发展很快,正在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业余爱好者越来越多,人们的音乐欣赏水平越来越高,录音技术已日益广泛地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在国外,录音技术的发展也很蓬勃,先进的录音设备日新月异,更新换代也很快,在我国中央电视台有全世界最先进的音响设备,这说明我国的录音事业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音乐的需求也增加了,对音乐的要求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电影中背景音乐的录制显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 郝俊兰.电视音乐音响[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 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 秦瑜明.电视传播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4] 林达悃.录音声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5] 梁洪才,孙欣,郝键.影视录音[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

[6] 李万海.录音音响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7] 黄瀚,王宏民.录音与调音[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8] [美]约翰•厄格尔.录音[M].罗德寿,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