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0:11: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体育竞技运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就数字体育来说,其作为数字科技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是科技与体育的结合,是时展的产物。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大众也就更加希望能够参与到这样的娱乐、竞技活动中来,这既是体育活动的新时期,新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一般情况下,数字体育作为体育竞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对数字科技的使用,来满足社会大众对体育竞技的需求,根据数字化的模拟感受来带给使用者一定的精神娱乐与享受,进而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竞技形式。
1.数字体育背景下电子竞技运动发展产生问题的分析
1.1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过程中主观意识的滞后
在我国,电子竞技最早形成于上个世纪末,但是,那个时候,国内媒体着重于对其的负面影响进行报道,将其认为是“不务正业”的典型代表,使得社会大众对电子竞技活动的认识片面而缺乏客观性。可是,随着我国与世界的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电子竞技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认知、认可,这势必会成为电子竞技活动得以实现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其发展的路程虽还有较远的路要走,但它已在路上。
1.2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过程中网吧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我国网吧的经营模式大多是个体经营,其经营活动的开展显得缺乏系统性与组织性,市场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当然,造成这样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政府未能做到对其的统一规划与管理,使得管理者只为谋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所在,让许多未成年人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出网吧,使得大量的学生荒废了学业,也未能成为电子竞技运动的参与者,其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简单趣味,缺乏专业化的训练,也就无法实现全面发展。
1.3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过程中缺乏规范化,制约着我国电子竞技产业的开发
想要让电子竞技在我国实现高速发展,相关专家认为其应当成为时尚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首先,提高电竞自身的电竞化特点,做到产业化发展,进而提高社会大众对其的认识与兴趣。就目前而言,我国现如今已经有超过100家企业参与到了电竞产业,但是其产业化程度尚未能有效实现。虽然,电子竞技的组织形式已经显得丰富多样了,但是,就其内在来说,还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显得较为随意,缺乏公平性,这样的发展实际存在,也就使得电子竞争无法做到产业化。
2.改良数字体育背景下电子竞技运动发展问题的对策分析与探讨
2.1注重宣传,改善社会大众对电子竞技活动的认识
通过专业地宣传推广机构来对电竞赛事进行宣传,能够有效地提高其知名度,促使相关策划工作得以更好地落实到位,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的达到。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应一方面,注重于对电视媒体等媒体形式的使用,做到正面宣传,促使电竞产业能够成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通过大量的实践调查来让市场活动得以顺利开展,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来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其中,对宣传方式的选择,将会直接决定赛事的关注度与经济效益,因此,电竞赛事应当与广告赞助商互帮互助,注重宣传技巧性与趣味性,增强电竞赛事的竞争吸引度。
2.2注重于对网吧的系统管理
当然,想要让电子竞技运动拥有更多的社会支持,也就需要加强对网吧的管理。这是因为,网吧作为电子竞赛活动的组要开展场所,只有网吧本身能够在规划下实现科学管理,才能最终推动电子竞技活动的发展。其具体的管理内容应当做到:不允许在学校周围建立网吧,同时针对于青少年的成长阶段来对其网络活动参与内容进行限定,避免不良信息对其的影响;建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制,做到对每一个网吧的严格检查,使得未成年人难以进入网吧,并且对违法规定的网吧进行严肃处理;对网吧的电力供应进行专线处理,做到政府、社会以及电力企业之间的合作治理,促使网吧运营活动能够做到按章落实,为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2.3提高电子竞技运动内部的稳定性与系统性
首先,想要改变社会大众对电子竞技运动的认识也就需要建立其应有的社会品牌效应,使得其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更好认可。在我国,CEG是较为典型的成功典范,就其运营模式来说,主要是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经验来完成相关活动的。这样的模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创新表现,也是满足我国社会实际发展需求的重要开展形式,因此,其可以取得如今的成就与社会认可。其中,政府作为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者,在CEG的发展过程中提供了诸多的帮助,为其相关活动开展奠定了基础。社会团体作为活动的承办者,在活动借助于赛区设定这一方式来明确企业的支持力可以落实到位,进而让具体活动可以切实地开展起来。当然,企业本身所给活动提供的资金与技术支持,是实现这些活动最终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也是这些活动能够做到系统、有序开展的重要支撑。
其次,想要让电子竞赛的经济效益得以实现离不开对宣传活动的开展,同时,也要在这个过程中做到广告赞助费用的获得,促使电子竞技相关赛事的开展可以显得高水平、高质量。简单来说,电子竞技其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既需要加强对广告的使用,促使经济效益能够实现,也需要对这一模式进行创新、转变,让更多的电子企业能够将自身的技术、资金投入进来,促使二者共同进退,共同发展。但这样的发展需求,目前,在我国还较难在一时间做到,这样一来,资金与技术的不足,阻碍了电子竞技运动的规范化开展。针对于这样的问题存在,有专家认为应当加强媒体宣传的作用,促使正确的引导、报道作用能够发挥实效,推动电子竞技规范化建设的加剧。虽然,电子竞技比赛还未能做到电视直播,其受众也显得较为狭隘,但是,想要让更多的赞助商为电竞活动出资、出力也就离不开对其大力的宣传与拓宽播放平台,也只有进一步地增强其播放的平台,才能促使更多的企业人认识到电竞产业的价值与魅力所在,进而借助于企业的力量来让电竞产业的市场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做到创新机制,全面发展,提高电竞产业的市场占有率。
3.结语
就电子竞技这一体育竞赛活动的自身发展实际来说,想要使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社会经济的依赖,只有让二者能够做到协调统一。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注重于以人为本的建设需求,切实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个人见识,才能使得人们增加对其的参与兴趣,促使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得以满足。当然,电子竞技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想要让其取得更大的成就,还需其行业人员进一步地探索,不断努力,从而谋求更好的发展。(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015年景德镇科技局软科学课题
参考文献:
1.正确认识电子竞技运动
1.1电子竞技运动的特点
“电子”指的就是此项活动是借助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以各类软、硬件为依托进行的一项运动,它就类似于在传统体育中的场地和器材等。这也是电子竞技运动和传统体育最根本的不同点。
“竞技”也就是对抗和比赛。与传统的体育项目一样,电子竞技运动也是有一般竞赛的规则的,在这样的规则之下进行各类公平、公开、公正的比赛项目。参与者的水平需要靠严格的培训来进行提高。
与传统的体育项目相比,电子竞技运动也具备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具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都受到广大群众的参与。
1.2电子竞技运动的分类
电子竞技的项目当前分为两种类型:一个是对战类型,这也是比较典型的竞技运动,它的主要项目有:反恐精英(CS)、星际争霸、魔兽争霸和FIFA足球。另外一种类型是休闲类型的,这类则包括有:中国象棋、围棋、桥牌、台球、麻将等,这些项目都还需要竞技体育培养体制的适当引导,使其能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2.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现状
2003年11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宣布电子竞技运动成为我国第99个正式体育竞技项目,这就为电子竞技运动提供的最根本的保证。(现已重新定义为第78项体育运动)电子竞技运动开展于我国的时间相对较晚,各种标准尚未出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它的顺利发展。因为没有了特定的标准也就失去了比赛和竞争,作为体育项目之一,它在发展初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很多电子竞技比赛多是处于民间组织,管理比较混乱。当然这并不影响我国在电子竞技运动方面发展的台式,近些年以来,国内名目繁多的电子竞技大赛层出不穷,参赛选手逐渐呈现出专业化与职业化特点。中国的电子竞技玩家已经达到了4000 多万,并继续延续着井喷式增长的状态。
3.高校环境为高校体育开展电子竞技运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8~24岁之间,此年龄阶段的青年十分喜欢网络,开展电子竞技运动也是大学生生活特点和成长的需要之一,大学生比青少年学生心智更加成熟,具有判断是非和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正确引导一般不会出现沉溺于网络的现象。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新事物同样具有好奇性和探索性,而电子竞技运动本身也具有体育的本质,尤其是竞赛原则和对抗性的规范,逐渐让崇尚个性的学生所喜爱。伴随着健康、运动的认知越来越高和对电子竞技运动的深入了解,这项活动必定会能更好的在高校开展起来。
4.高校体育如何开展电子竞技运动
4.1 提高高校师生特别是体育教师对电子竞技的认识
目前,很多人认为电子竞技就是网络游戏,高校中的一部分师生也是这样的,对此项活动的开展并不支持。觉得这是有阻碍学习的活动。所以我们就必须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的讲解以及介绍,介绍此项活动对我们现实生活所带来的好处,能够很好地提高我们的团队能力、协作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改变和打消他们对电子竞技活动的误解,只有消除了他们的偏见才能够使得这项活动能够健康和有序的开展。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课堂的需求, 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不仅是时展的象征,也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信技术教学能否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手段,关键在于高校教师的多媒体信息素质。笔者作为高校体育教师认为除了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样也需要对电子竞技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充实自己,达到一专多能,这样才能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真正成为实现现代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
4.2选择适合学生的电子竞技项目
高校在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符合大学生的年龄、心理的特点,要充分发掘竞技育人的优点和优势,开展一些好的项目,这些项目需要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反应和协调等能力,利用这些项目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精神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可以选择一些能够有效锻炼团队协作的项目,诸如足球、篮球、赛车等。尽量少的选择如反恐精英、星级争霸之类的项目,因为这些很容易滋生他们的好斗心理,进而产生心理障碍。
4.3组建相关专业的师资队伍和竞技团队
高校有许多才毕业或者从事教学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其中不乏有学习过软件开发、软硬件维护和网络维护人员,他们都有过硬的电脑硬件和软件的基础,所以进行电子竞技培训,会使得他们更加容易胜任教学工作。同时,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选择电子竞技为一门选修课,专业教师授课,如此一来,不但能让学生更了解电子竞技运动,也能为沉迷网络的大学生指清方向。通过诸多面的考察,笔者认为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可谓是万事具备,比赛方式以学校的名义举办大型赛事较为稳妥。由学校主办电子竞技赛事并颁布比赛规程,再由各院、系电子竞技社团承办院级赛事,通过比赛吸纳优秀电子竞技运动选手,选出其别突出的运动员,组建专门的电子竞技运动队伍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类电子竞技比赛。这种比赛方法方法不仅存在着与其他体育赛事的共同点,而且对于电子竞技来说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在一个方面上来讲,这样的赛事是由学校方面出面举办的,所以稳定性可以得到保障。在另外的一个方面来说,这样还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宣传作用。让更多的师生能够更好的认识电子竞技。(作者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运动训练学》田麦久主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版
关键词 体育竞赛 心理障碍 障碍类型 训练对策
随着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和体育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之间的成绩差异开始越来越小,体育竞赛中的竞争程度也开始越来越激烈,心理因素在体育竞赛中所具备的影响作用开始逐渐凸显,并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对于实力相当、水平相当的运动员来说,在体育竞赛中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其心理素质的高低,特别是在高水平的体育赛事中,这一点表现的尤为明显。美国格鲁伯就曾经在自己的研究中指出“低中级运动员心理因素对技能的影响约为20%,生物力学因素约为80%,而高水平运动员则恰恰相反,心理因素的影响约占到了80%,而生物力学因素的影响约为20%”。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全面了解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中的心理障碍问题,并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调整和训练,以确保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保持,就成为了现代体育运动训练领域所需要重视和关注的一个关键问题。鉴于此,本文就针对体育竞赛中运动员的心理障碍和训练对策进行了探索与分析。
一、体育竞赛中运动员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
(一)动机障碍
动机是推动个人活动的内部动力,动机障碍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最适宜动机水平以外的其他动机状态,这种类型的心理障碍是运动员在面对体育竞赛时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障碍问题,对于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中的良好的状态的保持有着消极不利的影响。以羽毛球运动员为例,在羽毛球运动竞赛中,过高的动机水平容易使得运动员的机体兴奋程度过高,造成比赛过程中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动作质量难以控制出现下降等问题。而如果动机水平过低,则会出现无法充分调动积极性,在比赛过程中主动性低,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运动潜能和心理能量,使得运动水平下降等问题,以至于影响最终的运动成绩。
(二)情绪障碍
情绪,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合乎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而运动员的情绪障碍,通常指的就是运动员在参与体育竞赛的过程中,因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产生的情绪波动。例如:过分的紧张和过分的焦虑均属于情绪障碍的范畴。实际上,在参与体育竞赛的过程中,运动员适度的紧张是有助于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发的。但是如果对于比赛的胜败、观众的情绪以及比赛对手的情绪无法正确的对待或是估计,部分运动员就往往会出现过分紧张,甚至是焦虑的问题,以至于影响自身技战术的发挥,影响运动成绩。
(三)心理饱和障碍
在体育竞赛中,运动员的心理饱和障碍是影响其竞技能力和竞技水平充分发挥的关键性要素之一。但是在参与体育竞赛的过程中,多数体育运动项目均需要运动员保持长时间的持续的高度的注意力水平和灵活的思维反应能力以及精细的感知能力。而要实现上述的要求,运动员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心理能量,很容易出现疲劳的问题。如果运动员在参与体育竞赛的过程中,疲劳的状态长时间的得不到缓解,就极易导致心理饱和障碍的出现,从而使得运动员产生厌倦感,影响竞技能力的发挥。
(四)激活障碍
通常来说,在比赛之前让运动员保持头脑清醒、注意力集中以及十足的信心和昂扬的斗志等良性心理状态有利于运动员更好地适应比赛现场的环境,更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竞技水平。但是如果在体育竞赛开始之前,因为过度训练、生理疲劳或者是心理准备不足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运动员对于竞赛表现出了冷漠、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抑郁等激活不足的情况或是紧张、慌乱、亢奋等激活过度的情况,就会造成激活障碍,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激活障碍对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中的正常发挥均是消极不利的。
二、克服体育竞赛中运动员心理障碍的训练措施
针对上文所分析的体育竞赛中,运动员常见的心理障碍类型,特提出了如下几点有助于克服运动员心理障碍的训练措施:
首先,可采用转移注意力训练、注意力综合训练、肌肉和神经放松训练以及提高睡眠质量等措施,来降低运动员在面对体育竞赛时,因情绪紧张而造成的能量过多消耗问题,使运动员的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并在此基础之上,来促进运动员体力和脑力的恢复。
其次,可采用模拟比赛训练、应激与焦虑控制训练、紧张情绪转移训练以及情绪对比训练等措施,来消除运动员在面对体育竞赛时的紧张情绪,提高运动员自我控制紧张情绪的能力。
再次,可采用有针对性的赛前动员、结合赛前测验开展信心训练以及增强信心的自我训练等措施,来改变运动员对于竞赛的期望过高或是信心不足等非良性的心理状态,提高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中的信心,确保运动员竞技水平在竞赛中的充分发挥。
最后,可采用自我暗示法、自我放松法以及自我心理调整法和注意力集中训练、催眠法等等,来开展专门性的心理训练,以此来消除运动员在面对体育竞赛时的过度紧张问题,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水平,稳定运动员的情绪,调整运动员的竞技状态。
参考文献:
1 心境概念及测量工具
心境是人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的某种情绪状态,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影响心境的因素是不可知的,人们往往觉察不到某种心境产生的原因和它所发挥的作用,但心境作为情感,具有对其他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监视作用和控制效果。目前,心境的研究工具大部分采用BFS、MAACL和POMS。
2 体育运动和心境
2.1 体育运动与运动员心境
2.1.1 运动成绩和赛前心境
运动员赛前保持理想心境状态被认为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Morgan的冰山模式被用来特指优秀运动员赛前或赛中的良好心境状态模式。Gutnan等人(1984)用POMS对奥林匹克速滑运动员、Silva等人(1981)对国际重量级摔交运动员的研究都支持Morgan 的冰山模式。但Durtschi 和Weiss(1986)在一次重要比赛前对马拉松选手进行测试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用POMS得分预测水平相似的运动员成绩方面的研究并没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Hanin提出个人最佳功能区(IZOF)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功能区,当个人的主观情感经验落在这个区域内时,其成绩表现会最为理想。Terry(1995)曾报道,若考虑比赛持续时间、类型、对手及测量手段等具体情景变量的影响,用赛前心境预测成绩的效果会明显增加,但目前并没有发现在此方面所做的定量研究。有关赛前心境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明确结论,而需进一步研究,未来在此方面的研究者能考虑到运动类型,持续时间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得出的结论会更令人信服。
2.1.2 比赛结果和心境
体育比赛胜负之分的结果都会对运动员心境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比赛结束后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兴奋性、运动能力及沉思度都有所下降,疲劳感则增加,胜利者快乐感、安静感增加,愤怒感、抑郁感减弱;失败者则相反。但总体来说,比赛后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心境都有朝平和方向变化的趋势。
2.1.3 运动疲劳和心境
运动疲劳往往使个体产生各种消极体验,是大强度训练或比赛引起的生理心理症状。Feigley(1984)发现,具有运动疲劳症状的运动员带有焦虑、抑郁、愤怒、缺乏自信等消极情绪体验,Barron等人(1985)发现,与无运动疲劳的运动员相比,运动疲劳的运动员更为冷漠,缺乏动机,多厌倦。杜震城等人(2002)发现大负荷训练周,随着负荷增加,运动员“抑郁”“愤怒”和总的心境状态分显著增高,随运动量的增大,运动员的“抑郁”“愤怒”“疲劳”和总的心境状态分显著的增加。良好心境状态有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需要在了解运动员个性基础上,考虑各方面因素,并通过调整战术和专门的心理训练方法来调节心境,保证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充分发挥。
2.2 体育运动与大众锻炼者心境
体育活动会对心境产生积极影响,但影响程度和强度有所差别,大量研究表明,锻炼活动具有平衡效益,可产生“情绪改善”现象。性别对体育活动中心境变化无明显影响,年龄在体育活动中对心境变化有影响,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在参加体育锻炼后其心境都趋于向积极方面转化,但主体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其心境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外在刺激,如训练或锻炼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也可能导致一些消极情绪的变化,这与个体认知和个性有关。
2.2.1 锻炼方式和强度
有氧运动与心境改变有关,重复性、有节奏的运动有利于改善心境,因为这类锻炼方式不需要参加者太多的注意力,参加者常将注意力集中于孤芳自赏和脑力恢复上,而这种注意力的集中对心境的调节有积极意义,研究表明,经常进行游泳可有效降低紧张、焦虑、抑郁、愤怒和慌乱,同时感到精力增加。中等强度比高强度的锻炼对增加心境更有效,有一项研究认为,8分钟高强度锻炼后,心境状态量表测量发现紧张感和疲劳感短时间增加;低强度锻炼活动后会感到精力和活力方面的积极变化,似乎表明低强度比高强度对心境更有积极的作用。
2.2.2 运动时间及频率
虽有研究发现5分钟步行运动就能提高心境,但大多数研究认为产生心理效益的运动需20-30分钟,也有认为40-60分钟的持续时间可能更好,因此持续时间少于20分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产生心理效益的,在某一强度下活动时间过长,可能有疲劳厌倦感,不利于心境的改善。关于运动频率与心境的产生目前有许多争议。有研究认为每月锻炼一次就可产生一定心境效益,也有人认为每周3-5次,但大多数研究认为,每周2-4次可降低抑郁水平。关于运动频率对心境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加强心境和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心理、生理特点,提出适合他们的体育活动项目,并且能进一步研究,结合个体人格差异、生活方式及心境激活间的关系,制订符合个人的心境效益运动处方,并可结合传统或民间体育锻炼项目对心境有何特殊影响进行研究。
3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境
目前,体育运动与心境的研究大多数在竞技体育和大众锻炼方面,学校体育方面研究较少。近几年来,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达10%-30%,并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体育课作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如何充分发挥其强身健体、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值得深思。
4 讨论与建议
体育运动与运动员心境有密切的关系,在体育活动中,应抓住心境和体育的相互关系,并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及比赛具体情景等各种影响因素;在体育运动对大众锻炼者心境影响方面,能进一步探索研究制订个人最佳心境效益运动处方,并能探索传统或民间体育锻炼方式在改善心境方面的独特作用;最后,应进一步加强体育运动改善学生心境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邢建辉,姒刚彦.心境与体育运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1).
[2] 叶冬茂,郭戈.体育课程对大学生心境及自信心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8).
[3] 何颖,季浏.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对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及验证中介模型[J].体育与科学,2003(4).
[4] 任未多.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J].体育科学,1997(5).
[5] 卢家楣,贺雯,刘伟,卢盛华.焦虑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J].心理学,2006(4).
竞技体育运动要求科学家对人体进行动态的、无损的研究。随着训练的高科技化和国际化,世界一流选手的运动成绩将不分伯仲,要区分“同时”达到终点的运动员的成绩,只能靠高精度的计时装置,这就对运动现场的测量技术提出了挑战。于是从1912年在巴塞尔瑞士联邦运动会上的撞线系统,1945年第一个光电计时装置,1991年连续电子录像装置,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彩色电子录像装置,使计时精确到千分之一秒。再发展到现在的纳米器件技术,将为更精确地记录并分析运动员的成绩提出科学的仲裁。
1.2体育服装器材对现代科技提出挑战
目前,世界上的传统材料已有几十万种,新材料的品种正以每年大约5%的速度增长;世界上现有800多万种人工化合物,而且每年以大约25万种的速度增长,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发展新材料的潜力。而运动员对比赛器材、装备和服装等要求又迫使现代科技对这些新材料进行“试验”改进。比如,撑竿跳高的撑竿。19世纪末,使用的是木制竿,几乎没有弹性,竖竿速度慢,没有可以制动的插斗,记录达到3.70米当属不易。1910年到1942年间使用的竹竿,记录从3.70米提高到4.77米。1950年到1960年间,使用了金属竿,10年中记录只提高了6厘米,达4.83米。其原因是竹竿和金属竿的力学性质差别不大,竿的重量和弯曲度、反弹复原的速度大体相同,只是金属竿坚固耐用,安全性能高。1961年以后用的玻璃纤维竿,在大约15年的时间里,记录从4.83米提高到5.70米,然后又一步步紧逼,而后又超过6米大关。而纳米新材料技术将会根据撑竿跳高项目的特点和竞赛规则的要求及运动员自身的生理和技能特征生产出具有“个性”的撑竿(申建勇,2001),将使成绩又有新的突破。荷兰专家的实验证明,不穿泳衣反比穿泳衣时的阻力大9%。所以理想的游泳衣向现代科技提出了挑战。泳衣的改进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其一,平削身体的凹凸,使之更趋于流线型;其二,使水流沿着身体表面流动;其三,防止泳衣内进水,并尽量使进入泳衣的水尽快排出。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澳大利亚、美国等国游泳选手身着的“鲨鱼皮”泳衣,应该是当今世界上科技含量最高的泳衣,它为澳大利亚和美国分获6枚、14枚游泳金牌立下汗马功劳。而当今科学家又把目光投向纳米技术,这无疑又促进了纳米科技在泳衣方面的高科技发展。
1.3兴奋剂检测对现代科技的挑战
运动员希望通过药物来增强身心能力由来已久。自1968年开展兴奋剂检测以来,兴奋剂的发展是非常快的。新药不断问世,运动员千方百计服用禁药名单以外的药物,致使禁药范围不断扩大。1968年首次兴奋剂检测只有5类8种药物被列入禁用范围,到现在已扩大到一百多种。尽管90年代初IOC又实施了“飞行检查”,尽管加大了处罚力度,尽管提高了科学检测水平,但仍有更为科学的兴奋剂不断问世,如本世纪末的自体血液回输、EPO(促红细胞生成素)又逐渐泛滥起来。竞技体育运动对药物的需要,比其他任何运动或活动对药物科技的刺激都要强烈,但同时,它对反兴奋剂的科学检测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最直接、最急迫的促进作用。
1.4运动训练和比赛对现代科技的挑战
随着运动技术的发展,技术动作越来越复杂,对动作的分析、诊断、创新,促进了计算机科技的应用发展。如,建立计算机图像识别系统,利用图像重叠技术对技术动作图像进行处理并可以及时反馈。比赛战术的发展需要,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发展。如计算机软件与先进的录像设备结合,组成“可视数据库”,可将比赛实况记录下来,运用数据库的快捷功能对比赛情况进行分类处理,将比赛现场技术、战术信息,如,比赛的比赛路线和攻击点迅速分析反馈给教练员,为教练员做赛前侦察、赛中指导及赛后总结提供准确的帮助信息。
2.结论
2.1竞技体育运动对现场测量技术提出了挑战
2.2体育服装器材对现代科技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一、前言
“阳光体育运动”是指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深入开展体育锻炼的体育运动。其目的主要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重脑轻体”的教育观念及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令人担忧的现状而采取的措施。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大学生的多元化素质具有特殊作用。但当前,面对“阳光体育运动”所提出的新要求和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现状,高校体育如何在新形势下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顺应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之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这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概述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
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所谓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锻炼,提高体育健身意识,满足青少年在自然环境中快乐与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青少年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据近些年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既是贯彻和谐教育理念的实践要求,也是创建和谐未来的需要,其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开展“阳关体育运动”的意义有:一,其不仅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在运动中获得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而且还可通过体育活动所搭建的人际交往的桥梁和营造的“公平”规则和环境,使学生在模拟的社会环境中得到有关遵循社会规则、公平竞争、提高效率、强健自我、完美人格的教育。二,开展“阳关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勇敢顽强、勇攀高峰、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公平意识,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三,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利于促进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化,即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会增加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还会增加人们购买体育用品的欲望,那么高校可将自身的特点和体育产业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体育场地、器材、人才等方面的“租”和“借”,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高校体育产业的生产和经营逐渐社会化。
三、“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把体育教学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
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观念,转变陈旧的应试教育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体质下降的事实和开展全民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把体育教学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因此,高校党委和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体育教学的作用,把课外体育锻炼、训练与比赛纳入课程教学计划,构建相对完善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使活动的开展获得教学理论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使活动的开展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长远效应。
(二)建立新的高校体育教学原则体系
教学原则就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原理,是教学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为其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而高质量、轻负荷也成了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应建立新的教学原则体系,即:一是教养和教育统一性的原则;二是终身体育和发展性的原则;三是高质量轻负荷的原则;四是师生双向积极性的原则;五是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三)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即:一,从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出发,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兼顾高校体育的近期和远期效益,应使课内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特别重视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自制能力;二,从学生和社会对健康的实际需要出发,要精选和丰富课程内容,要紧扣社会时尚体育的脉搏,引进广受大学生喜爱的有氧舞蹈、街舞、健身秧歌及各种健身舞等,将舞蹈融入体育的内涵,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三,从体育课程的发展来看,应增加以反映当代体育健身发展水平和多学科交叉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技能,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应根据上课内容的调整和变化,及时编著相适宜的体育教材,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加快以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形式建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形式,其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教学,即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种体育项目,每一个项目为一个俱乐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授课老师。采用该教学形式,可很好地弥补目前以一学期、一学年只进行单一体育项目学习的单调性、局限性方面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当然,在采用该种教学形式时,由于学生的经验欠缺,这就需要学校辅导员和体育老师要提供技术帮助,学校应尽可能地提供场地与器材,同时在管理上应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来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五)加强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
体育与健康基本理论知识,不仅是指导学生体育实践所必需的,也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对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培养终身体育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把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融化到实践课之中,加强对学生“健康第一”思想的宣传教育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其能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为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打下基础。一般,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体育对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的作用、科学锻炼身体和评价的方法、体育运动卫生和营养保健常识、体育与智力的发展和个性形成的关系以及主要运动项目知识简介等。
(六)高度重视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体育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因此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能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宜的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能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手段和体育理论知识,能运用高超的运动能力、优美的示范姿势和恰当的教育语言,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之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能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一套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综合评价体系。其次,可通过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培训来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如可采用“走出去”的办法,让体育教师参加业务进修,或是通过在职或脱产形式的学习来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学历层次,以及引进紧缺项目的年轻高学历的体育教师等,来完善和巩固高校体育教学的师资资源建设。
(七)建立科学的体育成绩考核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是根据体育教学目标与标准,对体育教学的质量进行定量与定性的价值判定。过去,传统的高校体育考试制度一直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横向对比,有明显的终结性评价特征,不能正确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状况,已不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须建立科学的体育成绩考核评价体系。首先,要重新认识考试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教学考试原本具有的教育功能、教养功能、发展功能、诊断功能等,树立考试真正服务教学的科学思想。其次,应改变单一的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评价体系,可建立考查与考试相结合、理论与技能考试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等科学而全面的体育成绩考核评价体系,使考核真正成为全面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从而为高校体育教育开展阳关体育运动服务。第三,考核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应符合《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主导精神,既要体现学生体育素养及对体育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感表现、思想品德等非智力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养成终生体育锻炼习惯。
四、结束语
总之,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应抓住“阳光体育运动”这一契机,把高校体育教学与阳关体育运动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即应把体育教学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建立新的高校体育教学原则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加快以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形式建设、加强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高度重视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建立科学的体育成绩考核评价体系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其能主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培养自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摘要:针对近年来社会对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成本的质疑,对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构成内容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核算方法,就降低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成本;核算
中圈分类号:C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87-03
中国竞技体育投资作为众多社会投资中的一项,其成本该怎样核算?又该怎样降低成本?本文就此进行了研究。
1 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构成内容分析
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主要由运动训练、竞赛、文化学习和管理支出的公务费、业务费、在编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医务辅助人员、文化课教员、后勤保障人员、离退休人员经费、职工福利费等正常办队费用以及设备购置、基本建设等一次性费用,成本构成如[1]下:
运动员培养总成本: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
人员成本是指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医务辅助人员、文化课教员、后勤保障人员、离退休人员经费的支出,包括在职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运动员医疗保险、社会保险费以及训练津贴、赛后奖励等;公用成本是指维持运动队正常运行所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支出,包括公务费、业务费、零星维修费及其他费用等;固定资产成本是只用于运动队发展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包括设备购置费、大型维修费和基本建设支出等。上述各项费用中,有些费用是直接用在运动员身上的,有些是用在别处,作用在运动员身上的,因此运动员培养的成本构成应为:
总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运动员的培养费用。主要包括运动员在训练竞赛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如运动员的工资、伙食、福利(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服装、训练器材、训练场所水电费、参赛常规费用等训练竞赛费用开支。
间接成本是指对运动员进行培养时,其他人员的开支和所需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
1)辅助人员支出。教练员、科研人员、医务人员、文化课教员、后勤保障人员的工资、福利、公务费、社会保障费。
2)行政管理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运动队各行政职能部门为了完成运动队的行政管理工作,保障运动队的训练竞赛活动正常运行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行政人员工资、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以及日常办公经费、邮电费、水电费、差旅费、器具设备、车船保养修理费、机动车船燃料费、保险费和养路费、会议费等经常性费用等。
3)场地、器材资产折旧费。训练资产折旧费是指用于购建训练用的各类固定资产按规定提取的年折旧费,根据其可使用的年限,计算各成本核算年度应摊销的金额,计人各期成本。包括购置训练仪器设备、运动保健与恢复设施及兴建训练运动场所、教学实验设施建设投资。
4)行政资产折旧费。行政资产折旧费是指用于行政办公所使用的各类固定资产的年折旧费。
5)其他费用。其他费用是指与训练竞赛有关,但不能直接计入训练竞赛成本以及上述成本项目未包括的费用,如运动队与社会其他部门联系往来的公关费用等。为此专业运动员培养成本细分为:
总成本;运动员支出+辅助人员事务支出+行政管理支出+训练资产折旧费+行政资产折旧费+其他费用。
2 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核算方法[2]
2.1 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核算程序 1)设置各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明细账,对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中的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福利费、助学金、社会保障费、医疗保险、公务费、业务费和固定资产购建及维修中的费用、其他费用进行分类明细核算登记。
2)以各项目运动员为标的,能够明晰分辨发生各类成本的直接费用,应直接记入“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不能够直接记人各项目运动员的共同费用,按各类人员所构成的权数进行归类分配,计算后转人“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
3)不能直接记人各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的辅成本费用,由“运动员培养成本――辅助人员成本”等科目归集。年末,按各项目运动员人数及受益程度,计算后分配转入“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
4)运动队行政管理部门和后勤管理部门发生的费用,由“管理费用”科目归集。年末,按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的一定标准,计算后转入“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
5)“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发生额合计,为各项目运动员培养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总成本除以运动员人数为各项目运动员单位成本。2.2 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核算公式 为了便于运动员培养成本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可运用如下计算公式:
本月(年)运动员培养总成本:该月(年)各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发生额合计
本月(年)某项目运动员培养总成本:该月(年)该项目运动员成本发生额合计
本月(年)某项目运动员培养单位成本:本月(年)该项目运动员培养总成本
该项目运动员人数
某项目运动员培养实际成本:该项目运动员培养单位成本×运动员人数
某项目运动员培养计划成本:该项目运动员培养计划成本×运动员人数
某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差异额:该项目运动员培养实际成本―该项目运动员培养计划成本
某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差异率:该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差异额该项目运动员培养计划成本
3 降低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的思考
3.1 加强“体教结合”,谋求教育资源配合 除个别小龄项目外,运动员培养的启蒙阶段和早期训练阶段可以完全放在教育系统内的小学和初中进行,派教练或培养称职的教练到学校任教。第一,孩子放学后可以马上投入训练,减少了学生路途消耗的时间,延长课外训练时间,提高每天的训练效率。第二,利用学校的场地、师资和后勤保障,减少文化课教员、后勤保障人员、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开支,减少训练场所固定资产投入费以及场地资产折旧费和维修费、水电费、办公费等日常消耗费用。第三,延长选材时段,在基层教练的视野中,实施排查式“经验+科学”的选材。因为孩子运动潜能的展现并非在同一时间段,虽然我们目前的科学化选材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基层教练也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有些运动基因的孩子并不一定在相应的时间段发挥运动才能,有些发育较晚的孩子,也许就错过了选材期。第四,以往发现了运动苗子,大多将其选走,到少年体校集训一段时间,感觉没前途了,便送回原学校,这种做法影响了孩子系统的文化课学习,家长一般持不支
持态度。第五,当学校成为某几个项目的训练基地后,必定带动整个学校的体育活动,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当学生们个个都动起来之后,深入在学校内的教练员发现运动苗子的机率便会增大,扩大了选材面,由此教练员可以在众多的运动爱好者中,选择对象进行测试,并时刻进行跟踪训练。第六,目前许多高中、大学的体育场馆和硬件设施已经具备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条件,而且也有较雄厚的资金,将有些项目放到学校去,并给予教练支持,培养出来的运动员可参加体育系统比赛,让大学分担部分项目运动员的培养任务。总之,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选材训练工作大胆地交给教育部门的小学和初中,将主要精力投入中专以上层次的运动员培养,向各地方小学、初中输送大量的有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练员,让竞技体育在初中、小学中普及,通过学校基层教练的科学训练,让竞技体育运动员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大环境中脱颖而出,使竞技体育运动的雏鹰不但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还具备承受专业训练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利用大学的资源分担运动员培养成本。为此决策部门必须制定好基层学校教练员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学校教练员的积极性,对输送运动员的学校和教练员给予切实的奖励,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3.2 实施科学训练,提高成才率 以往,我们的运动训练方式基本上是全天候的,天不亮出早操,早操完后进入上午训练,午饭后,睡个午觉再进入下午训练,唯独晚间可以放松一下,长时间的超体力机能消耗,以及没有尚佳的恢复手段,使得运动员疲劳堆积,而产生持久的疲劳战,不但影响了训练效果,还导致了运动损伤的屡屡发生,不仅如此,过度训练使运动员机体的抵抗力下降,难于抵御器质性病变的发生,使运动员职业成为与健康无缘的职业。以国家羽毛球队为例,据统计,一线运动员的伤病率是100%,尤其是腰部、跺部、肘部、肩部等部位的伤病更为突出,如女单一组中的周密、龚睿娜、张宁等,女单二组中蒋燕枝、袁婷婷、朱晶晶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病变,其中年仅16岁的朱晶晶腰椎间盘脱出现已回省队;而2001年中国青少年羽毛球队的伤病率几乎是200%,42名集训队员查出83处伤病,这是一组多么可怕的数据,才十五六岁的小孩已经每人身挂两处伤,如何让他们持续发展?其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而喻。目前专业运动雏鹰级的省市一级运动队每年的医疗费用大约是30万元左右,这笔费用只是用于治疗一些小的运动损伤,随着运动级别的不断升级,医疗保健费用将不断攀升。因此,科学训练,避免受伤,不但能节省医疗开支,而且会大大提高训练效益。
在探索刘翔成功的奥秘时得知,刘翔每天训练时间不超过3h,也就是说,他付出的训练时间成本并不大。还有一个事例也能说明缩短训练时间,提高运动成绩是可行的。国家田径管理中心派往美国得克萨斯州贝勒大学田径俱乐部的7人学习训练团传来的消息,根据在美国一个月的训练情况,蔡勇领队谈到美国的训练方法和中国的差异时说:“相比国内,美国的训练时间相对较短,每天只有1.5h,但是训练的节奏比较紧凑。从训练计划上看,训练的强度和训练量并不是很大,但是美国教练的训练要求运动员一直在积累,因此运动员每堂课都感觉比较累”[3]。至于训练效果,湖北籍的马时忍教练说:“训练一个月后,我们能发现运动员的力量在增长,能力有所提高,应该是初见成效”。当问到运动员们的体会时,运动员姜波说:“虽然每天的训练时间不长,但是每个练习却是环环相扣,几乎没有休息调整的时间,每次训练完我们都累得连话都不想说,而在国内,我们可以有充分的、松散的调整时间,看来美国人的效率就是高呀!但是我能感觉到我的肌肉块在明显地增大,跑步动作的协调性也有明显提高。”不仅是姜波其他运动虽也反映自己的能力和成绩在提高。看来,训练是可以缩短时间;提高效率的,时间缩短,机体恢复的时间变长,恢复就充分,就有充足的精力投入下一场训练,就不易受伤,就降低了健康成本,步人机体的良性循环状态。同时每天就会有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或从事训练之外的事,就会提升运动员群体的人力资本。
3.3 拓展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功能,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效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竞技体育表演市场和健身市场逐步繁荣,竞技体育运动员有了用武之地,在役期间有市场运作能力的项目可以通过体育表演的广告效应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自给自足,降低国家投入;无法进入市场的项目运动员在进行运动训练的同时应有意识地选择与体育相关联的、自己喜爱的职业方向进行职前教育和学习,体育运动学校和竞技体校中专、大专应承担起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与运动员逐级分流就业的双重任务,在培养运动员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主体目标奋进的前提下,做好退役后的再就业准备,专业运动队应与体育运动学校挂钩,体育运动学校要定位正确,瞄准社会所需,培养技能型体育人才。对于竞技体育运动员而言,专业运动队的学习、训练和生活期应该作为二次职业生涯的储备期,让职前教育和培训在不影响运动员为省市争光、为国争光的同时始终伴随着运动员,让运动员细水长流地掌握相关的就职技能,因为任何人都明白,竞技体育是一个极富竞争性的职业,冠军的惟一性演绎的拼搏场面有时是可以用残酷来形容的,冠亚军的差别只能让人欲哭无泪,要让运动员无论在竞技运动生涯的哪个层面退役,都能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找到自己继续为体育事业贡献力量的职业,如,体育管理者、体育经纪人、体育俱乐部教练、体育社会指导员、体育保健人员、体育健康指导师、体育娱乐陪练员、体育信息技术人员、体育新闻传播人员、体育医务人员、体育外交人员、裁判员、教练员、学校竞技体育教练员……随着小康社会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大,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不能只有争金夺银的单一性目标,其附带值是培养一批又一批。
3.4 延长运动寿命,避免竞技体育人才浪费 竞技体育运动训练是要讲求规律的,在不破坏人体成长规律的前提下遵循运动训练的规律就能循序渐进,逐步积累提高。违背规律,不但会前功尽弃,甚至就此夭折。审视传统的竞技运动员培养体系,我们不难看到在许多运动项目上出现“仲永现象”[注Jo如我国的足球、篮球、田径等项目,在世界青少年比赛、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上都曾有过不俗的表现,取得过许多耀眼的好成绩,然而他们长大之后,在世界大赛上却表现平平,多数人甚至已早被淘汰而不见踪影。有资料表明,1980―1985年田径项目全国少年比赛前三名运动员共770人,成年后进人全国前10名的比例为14.1%,进入亚洲前10名的比例为2.2%,进人世界前10名的比例仅为0.26%。而看看印尼的王莲香,她可是在李玲蔚时代就出道的运动员,却一直打到了我们的龚智超时代,而世界冠军拉尔森、佐戈等也都在竞赛场上跨过了而立之年,乒乓球的瓦尔德内尔则更出名,他一人就顶我们四代运动员,反观我们的运动寿命,有多少运动员能坚
持到26岁?昙花一现的实在是太多了,出现这种情况,其重要原因是运动员在少年时过早进行专项训练,忽视身体素质训练,等到他们进入国家队后,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大,其身体素质不过关和潜在的伤病等问题就暴露无遗。作为体育后备人才的教练员,总希望所带的队员出成绩,早出成绩,因为运动员的成绩与教练员的收入挂钩,与地方体育官员的政绩相连,如此评价标准,不得不让人们以急功近利的方式拔苗助长,不顾国家和小运动员的长期利益。以牺牲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为代价,置国家的《义务教育法》而不顾,忽略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使运动员偏离正常系统训练的轨道,使本应用来打基础的基本功训练阶段,提前用来出成绩,用耗时、耗力、掠夺性的原始训练手段,早期开发运动员还未成熟的体能资源,以换取低层次、低水平的金牌。致使运动员的自然身躯受到创伤――伤病累累缠身,智力发育受到抑制――知识残缺浅薄,道德涵养受到摒弃――自我约束缺失。好端端一块运动材料,却因毁灭性的拔苗助长,断送了成才的希望,付出了高昂的积累成本。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这些被淘汰的运动员,纵然持有被照顾得来的大学文凭,可因文化修养的缺失,无法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竞争,无法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急功近利摧毁的是正在潜心栽培的竞技运动人才的“半成品”。短期利益毁掉了运动员培养应有的长期效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竞技运动员成才至少需要8―10的时间,必须从长计议,科学规划,应在竞技运动训练的同时伴随基础教育、中高级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实施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长期的运动员培养计划。
3.5 实行网上办公,降低管理成本 目前各级政府基本实现了电脑办公,凡是在网下可以实现的政府职能工作,在网上基本都可以实现(一些特殊情况除外)。人们可以在网上查阅到所有向公众公开的相关职能部门的各项文件、资料、档案等,通过网络信息通道,实行网上办公,不但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以精简行政人员,节省管理开支、降低办公费用。比如,以往人们去管理职能部门办事,往往要跑到各部门的所在地去,如果涉及到各个不同部门,要盖不同的章,更是叫人跑断了腿,如果在外地,还要派人出差,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现在这些事情,可以在网上进行,节省了人们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办事费用,甚至有些会议,也在网上经过相互间的交流,形成了决议,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目前,竞技体育信息网中应增设所有项目、所有级别运动员竞赛成绩资料,便于选材跟踪,所有注册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应相对详细,便于各省市在进行运动员交流的时候,能够尽可能多地了解到对方的资讯情况,有效地避免交流诈骗行为,保护引进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竞技体育运动员 退役 再就业 社会流动 政策制度 社会保障
一、前言
在我国特有的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运动员为国家争得荣誉,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妥善解决运动员的退役安置及再就业问题,是国家和社会给予他们的应有回报和鼓励,同时这也关系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我国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旧有的安置模式已经难以适用于现今退役运动员。退役运动员由于自身素质与能力的不足,加之社会变革和退役运动员就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在就业竞争中陷入困境。我们应当在借鉴国外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帮助退役运动员走出就业困境。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国家队、省市级运动队和各类体育学校中在役和退役的竞技体育运动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围绕竞技体育运动员退役再就业状况等方面的相关研究,通过中国知网、国家体育总局网站和本校图书馆等文献采集方式,分析研究现状,揭示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2.深度访谈法
设法联系国内现役和退役的国家队、省队以及各类体育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员,采用深度访谈的形式,对不同竞技体育运动员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式访谈,了解他们的运动训练经历、退役后的现状和再就业想法等方面,获取较为全面的一手访谈资料。
3.逻辑分析法
采用归纳和类比等方法,总结出现代体育发展过程中竞技体育运动员退役再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三、国内关于运动员退役再就业的研究
在中国想要发展成为体育强国的今天,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工作依旧是体育界讨论的重点问题。
陈柳红在《运动员职业转型和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独有特征及指导对策》一文中认为,运动员退役后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员基本素质较差、工作技能不足、退役总体人数多、政府安置难度大等。建议通过改善社会环境、鼓励运动员自主择业,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拓宽退役运动员就业渠道,从而能够使他们找到新的适合自己工作和学习的岗位,而且能够取得新的成绩,甚至实现人生的第二个创业的成功和辉煌。
姜明、舒宗凯在《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思考》一文中提出,应确立以“终身发展”为核心的运动员培养的观念,加强优秀运动员的培养体制的改革;结合运动员自身情况,加强对运动员的文化课教育,实施退役运动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各种健全的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保障制度,以及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等问题是今后为退役运动员解决就业难的重要着力点。
四、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退役现状分析
(一)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的原因
1.客观方面原因
(1)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滞后,就业渠道难以拓宽。
随着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逐步深化,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政策性安置的渠道越来越窄,退役运动员由于文化素质较低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国家对于运动员退役等一系列情况没有出台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予以保护。
(2)社会化程度较低的项目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相对困难。
再就业难度因运动项目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像篮球、网球等项目在全民健身领域开展较为广泛,市场化程度较高,运动员退役后可以较为顺利的进入社会和市场,再就业的难度相对较小;但是如举重、击剑,还有一些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项目,人们了解较少、兴趣不高、市场开发率低,因此运动员退役后一般都要放弃原有专业,选择新的谋生方向,再就业难度较大。
2.主观方面原因
(1)退役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不高。
运动员技能学习能力强,但大多文化素质不高,对社会了解不够,退役之后在融入社会和再次就业上普遍存在一定困难。
(2)运动员就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短缺导致了就业竞争力不强。
我国90%以上的运动员是自少儿时期开始从事专业训练的,再加上体育行政部门和教练员过分重视运动成绩的提高,忽视了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其与同龄人相比,在就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明显劣势。
(3)运动伤病的影响。
竞技体育的自身特点决定了运动员需要不断挑战身体极限,致使运动员大多数都被伤病缠身,这也是造成部分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国家计划安置时,有伤残或疾病的退役运动员,即使被列入安置计划,也因身体等各方面原因常常被接收单位退回。这样就造成了退役运动员社会流动受阻的现象,同样也给运动队自身增加了不小的经济压力。
五、结论
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工作是我国迈向“体育强国”行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面临诸多的困难。从制度层面来看,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导致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根源。此外,现行退役运动员在就业保证制度还存在注重形式保障而轻视实质性的扶助,重视货币补偿而忽略就业保障,强调制度保障而缺乏立法保护等问题。我国在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和完善相关政策方面应该借鉴国外竞技体育强国的经验,不断探索并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立新的运动员退役安置办法和标准。国内各省市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m合本省市的具体解决措施,制度要有创新,安置办法要合理可行,力求公平对待每一位退役运动员,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陈丽佳.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的现状与对策[D].中南大学.2013.
[2] 高可清,张强,李莹.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职业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13,05:73-76.
[3] 杨海利.现行体制下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1,08:78-81.
[4] 曹.运动员社会保障和再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1,12:25-28.
[5] 李华. 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服务问题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
[6] 徐开春,刘建.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制度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06:54-56+82.
[7] 侯天鹏.我国退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4,15:253.
[8] 代海霞.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保障的制度缺陷与对策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117-119.
[9] 赵冰,武胜军,杨雨凡,张卓林,王正,陈刚,杨辉.我国优秀运动员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2:87-94.
关键词运动环境;现状;不利因素;改善建议
近些年,随着社会进步、生产发展和环境恶化,体育、环境和健康三者的辩证关系愈来愈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人常言:运动有益于健康。孰不知,这种观点只有在某一前提下是正确的,即运动发生在适宜的环境中,而在某些不利因素过多的环境中运动反而会起反作用。因此,环境对于体育活动具有“双刃剑”的作用,适宜的环境有助于健康并促进体育运动能力的提高,不适宜的环境不但不能提高体育运动能力,甚至还会影响到人体的健康[1]。
1我国运动环境的现状
我国自20世纪末就提倡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国民身体素质,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各地都建造了大量的体育运动设施和场地。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 08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547 178个,非标准体育场地302 902个,非标准体育场地中绝大多数为全民健身场地;室外游泳池、室外网球场和足球场等室外体育场地共485 818个,占标准体育场地总数的88.8%。以2003年底全国总人口129 227万人(不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平均每1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 m2。
普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体育场地数量、规模有明显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有较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条件也不断改善,但体育场地分布也不均衡且质量普遍不高,尤其是室外场地。究其原因,除主要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外,还有就是运动场地环境条件的营造,在体育区规划设计时往往被设计师轻视甚至忽视,其更多地去关注朝向、光照等表面因素,植物种植设计的重心也大多偏向于单纯美化,缺乏对多风、强风、多尘、高紫外线辐射等环境不利因素的考虑,使绿化设计优化运动环境的作用难以体现。
2环境主要不利因素对人体运动的影响
2.1多风、强风的影响
多风、强风对于大多数运动都会产生较明显的影响。多风会降低空气负离子浓度、空气湿度,使身体表面降温,导致减少血液皮肤表层径流而影响体内散热,直接影响运动能力。强风又会对人体运动力学产生影响,尤其在弯道和迎风时作用更明显,背风能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迎风却会造成运动成绩的降低,有时甚至会导致体育运动项目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很多体育项目都对风速有着相应限定,如标准田径短跑项目中就有着严格的2m/s以内的风速限定。
2.2多尘的影响
空气中的灰尘夹杂着细菌、病毒等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影响。人体在运动时尤其在进行耐力运动时,空气中大量的灰尘常常伴随呼吸进入肺泡,直接刺激肺泡表面黏膜,引起肺泡表面局部外周疲劳,直接影响人体的呼吸机能。多尘不仅影响人体的最大摄氧量,降低运动能力,而且长期过多吸入灰尘还会引发各种疾病。
2.3低氧的影响
氧分压随着海拔高度上升而下降,使人体的最大摄氧量下降从而影响运动能力。人体摄氧量的下降,使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减少,从而导致肌肉收缩代谢的氧量减少,使人在运动时无氧代谢能力所占的比例上升,最终影响耐力,过早使人进入疲劳状态。
2.4紫外线等太阳辐射的影响
光照中紫外线强度会随着海拔高度的提升而有所增高,高原地区的紫外线辐射较高,人体被紫外线辐射照射后会引起人体血液的重新分布。过多照射也会引起日光性皮炎症。尤其在运动后的“运动免疫开窗”期更易引起某些疾病。近年来,随着高原训练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在“运动免疫开窗”期注意太阳辐射的重要性。
2.5空气负离子浓度过低的影响
在运动过程中,空气负离子具有改善中枢神经机能、呼吸机能、心血管系统机能、造血机能、酶系统激活机能等的作用,尤其能提高有氧耐力,促进运动后乳酸的清除。利用空气离子化的气象报告及时改变训练和比赛的计划也已出现[2]。但如果空气负离子浓度过低,不仅运动环境的空气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而且也很难改善和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有研究证明,空气温度为20 ℃、相对湿度为50%左右时最易产生负离子。在一般的林区内易形成上述条件,故选择用植物来创建易于提高空气负离子浓度的环境,是设计师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2.6空气湿度的影响
空气湿度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运动强度、运动类型和运动时间对空气湿度的要求都不同。但通常情况下,空气湿度只要控制在45%~55%,人体感觉就比较舒适,而且病菌死亡较快。如果空气湿度过低(65%),不利于人体出汗散热,从而降低人体的运动能力[3]。
3改善建议
可以通过科学合理利用植物来改善运动环境。
3.1减弱风力
在以上诸多环境限制运动的因素中,多风、强风是最重要、影响程度最深的因素。因此,利用植物来防风是人类利用植物服务自己的一个积极成果。在强风盛行地带,可构造防风林带来减弱风带来的影响。降低风速的程度主要决定于植物的体形大小、枝叶茂密程度。植物的防风效果主要与植物带结构(包括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透风结构)、植物带的高度、植物带宽度以及植物带与风向的交角等因素有关,乔木带防风能力大于灌木,灌木又大于草本植物;阔叶树比针叶树防风效果要好,长绿阔叶树又优于落叶阔叶树。一般来说,树冠紧密、材质坚韧、根系深广的树木抗风力较强,因此可选择适宜降低风速的植物有马尾松、黑松、桧柏、榉树、乌桕、朴树、槐树、樟树、南洋杉、藏柏、杨树、榆树、银杏、女贞、广玉兰、紫薇、竹类等。
3.2滞尘杀菌
上海园林科研所曾进行过城市空气粉尘量的测定,据测定,树木的减尘率为30.8%~52.7%,草坪的减尘率为16.0%~39.3%,这证明了植物对空气具有良好的降尘效果。同时,许多植物自身能分泌出杀菌素,如松科、柏科、木兰科、忍冬科、桑科、桃金娘科、槭树科的植物,对很多病原菌有良好的杀灭及抑制作用。因此,绿化种植设计时宜选择叶面积大,表面粗糙,具有绒毛或分泌黏性物质并能分泌杀菌素的植物,以提高植物吸附、阻滞粉尘和杀灭病菌的能力。可选择的植物有刺楸、木槿、广玉兰、女贞、大叶黄杨、侧柏、悬铃木、石楠、桑树、紫薇、南桉等。
3.3调节氧气浓度
众所周知,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而释放出氧气,氧气的释放量与树形、树叶面积等有关,虽然在绿化环境实际应用中考虑植物间的释氧量意义不大,但近年来很多研究资料表明,植物对局部地带空气含氧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在光照适宜,二氧化碳流通的情况下,有25 m2的叶面积就可以满足1个人的氧气和吸收释放的二氧化碳。因此,植物对于体育运动场所环境氧气浓度的调节是有积极作用的。
3.4降低紫外线辐射
植物对太阳产生的辐射如紫外线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透射的作用,从植物带上、中、下3层辐射的强度依次减弱。因此,运动场所周边的植物可以在运动间歇提供躲避紫外线的场所。由于落叶植物的树叶疏密度会受季节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绿化设计时,应尽量多选用常绿植物来发挥此项作用。
3.5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
大气中离子化的过程无时无刻不断进行着,由于绿色植物易发生电离,如在大自然中的茂密丛生的尖头树冠、矛状叶片和圆锥花序等,组成了大自然接收正离子的“天线”,它们能捕获正离子,使正离子不能与负离子接触,从而成为负离子的天然保护物,使大自然的空气负离子含量大大增加[4]。可选择适宜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植物有杨树、雪松、白蜡、华山松、油松、银杏、枇杷、樟树、南洋杉、草皮等。
3.6调节空气湿度
植物在局部地带对于空气湿度的调节具有人工不可替代的优势,其可通过蒸腾作用、遮荫作用和降低风速的作用来调节空气湿度。单位面积的阔叶林单位时间内比同面积的裸露地的蒸发量高20~30倍。植物调节空气湿度具有持续性、可循环性、少菌和多负离子性等特点。一般而言,乔灌草垂直配置调节湿度的效果,比单一的乔、灌木林或草坪的调节效果好。
4结语
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运动场周围环境的不利因素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多风、强风、多尘、低氧、高紫外线辐射、空气负离子浓度过低、空气湿度过低等是常见的一些环境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或多或少地对运动及健康产生影响。因受自然条件所支配,人为的调节也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因此,在体育场所规划设计过程中,如何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环境绿化,尽可能地降低体育运动场所环境不利因素对运动能力与健康产生的影响,这在室外运动场地建设中是尤为重要的,无论从成本、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战略意义上讲,都将是体育区园林设计工作的关键,也是我国体育场所建设发展的趋势。
5参考文献
[1] 魏玉琴,朱杰,王军.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11):69-70.
根据自己这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使学生有效地形成运动技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有效讲解,让学生学有目的
1.讲解力求简明扼要
讲解要做到恰到好处。比如,我们在跑步环节教学时,讲解可简化为14个字:频率快、步幅大、摆臂有力、头部正直。学生已经能从这几个字里明白途中跑的技术动作。
2.讲解力求生动有趣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吃透教材内容,在实践中利用语言技巧,运用贴切有趣的比喻进行教学。如:我在前滚翻教学中,通过设问“什么样的东西才会滚?”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讲解要既明确又有针对性
在进行讲解时,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运动技能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比如,在泛化阶段,主要使学生明确动作的要领和方法。分化阶段主要做动作技术的分析和正误对比。动作的自动化阶段,则进行动作的难点与关键的讲解。
二、有效示范,让学生学有标准
1.示范的准确性――有效示范的前提
在学生初学动作技能时,教师务必展示给学生最准确的示范。这时可以考虑使用挂图等教具,以“先入为主”的道理,在学生大脑中画出最准确的图案。
2.什么时间示范――有效的示范保障
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基本技能;二是在进行有一定技术难度的项目教学时,练习开始前引入示范,通过学生亲自实践之后,再为学生提供示范的机会。
三、合理练习,让学生学有成效
1.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练习
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层引导,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体会动作的意义、结构、要领和方法,并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提高或掌握运动技能。
2.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练习
通过合作练习,帮助学生进行动作技术的分析和动作准确性的对比,找出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同时也对自身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 竞技体育 异化 修养
一、相关概念
(一)竞技体育
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在全面挖据和发挥人的潜力的基础上,多通过竞赛这一特殊形式,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目的,并伴有娱乐性、竞争性、规则性、结果不确定性等特征的文化活动。
(二)异化
简单来说,异化就是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或相同的特征,而后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的过程。哲学上讲,异化就是主体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成了反对主体的异己的力量。
(三)竞技体育的异化
竞技体育的异化指在竞技体育强化的过程中,主体凭借异己力量来达到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和某种目的,这种需求与目的不是通过公平竞争来获得,它是一种不正当手段的、非理性的、违背常理的观念以及行为规范。
二、运动员要增强对竞技体育异化的正确认识
(一)竞技体育异化的表现
1.竞技体育和人的关系的失衡
由于竞技体育的异化,造成竞技体育出现的拜金主义、赌博、黑哨、假球、殴斗等频繁见诸报端。兴奋剂的使用更是屡见不鲜,研制的速度总是快于反兴奋剂水平的提高,导致竞技体育出现了诸多丑恶现象,使人们越来越从心底上产生对竞技体育的排斥,竞技体育与人的关系处于白热化阶段。而运动员应该要具备怎样的修养来看待这个问题呢,部分运动员为了出名、改变现状与社会地位,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致使竞技体育与人的关系发展相悖,丧失了作为一名竞技运动员应该有的道德修养,这种行为使竞技体育丢掉了原本该有的公平公正,还无形中侵害别人的利益,甚至危害别人的生命健康。
2.竞技体育开展过程中的问题
在训练方面,教练员不尊重运动员的人格,采用辱骂、威胁和暴力等手段进行训练,不顾运动员生理健康,不但没有提高他们的修养,而且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文化水平还受到轻视。在比赛方面,局外的操控导致了不公平待遇的产生,参与者的斗殴等暴力事件屡见不鲜,严重侵害运动员的利益,颠覆了运动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对运动员自身修养的无限深思。
3.竞技体育结果的异化
竞技体育的消极异化下,运动员的成绩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个谎言,公平公正的竞争只是个不切实际的口号,竞技体育所倡导的核心价值遭到普遍质疑,最后带来的结果就是竞技体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支持的程度大大降低。
(二)教育功能和运动员修养的异化
1.教育功能的异化
“奥林匹克主义认为,体育只有和教育、文化艺术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功能”。然而在“政治目的”“商品价值观”“金牌意识”的笼子笼罩下,竞技体育很重要的教育的价值变得不复存在或被淡化了,很多运动员从小就进入运动队接受训练,因此耽误了文化教育的学习。
2.运动员修养的缺失
修养是指一个人在理论、思想、知识、气质、领悟等方面经过锻炼和培养后所达到的一定水平,也是一个人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体现。培养运动员的修养价值体现在运动员能够全面的调适比赛与训练带来的紧张感,在比赛中发现美,欣赏美,在枯燥训练中寻找到乐趣;体现在能够提高运动员的情商,低情商会使运动员身心涣散、缺乏斗志,对比赛与训练产生消极心态,而高情商的运动员永远都会保持一颗永不服输、坚持不懈、勇攀高峰的心,去克服训练带来的种种困难,积极、从容地应对比赛;体现在能够提高运动员的社会地位,在万众瞩目的大赛当中运动员表现出高修养姿态,良好公众形象尽展人们眼前,这样,运动员会成为一个传播正能量、有榜样的公众人物,这对于自身的发展不可限量,社会地位的提高也就成为了板上钉钉之事。对于运动员修养的培养,不仅是运动员自我修养的提升,还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客观需要,是提高国家竞技体育水平的必然要求。
现今,国内体育产业化、职业化、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旺盛,竞技体育的丰厚利益在社会发展中层出不穷,因为对于目标的过度追逐,忽视了对运动员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导致少数运动员有技术无思想、有金牌而缺乏修养的现象愈加严重,形成了身体与精神发展相悖。例如,2007年温布利斯诺克大师赛,决赛是奥沙利文对战丁俊晖,由于奥沙利文的支持者不断辱骂丁俊晖,造成丁俊晖比赛失利,丁俊晖冷静的行为显示出了一个优秀运动员应有的修养;但1995年曼联足球队的坎通纳就没有那么冷静,他直接是脚踢对方球迷,之后的停赛让曼联队因此丢掉了冠军;2013年孙杨事件,一系列的违反队纪、队规的行为被停止一切商业活动。所以,作为一名竞技体育运动员,具备良好的修养是一件值得我们去考虑和深思的事情,对社会和运动员本身具有重要意义。
三、审视竞技体育,提高运动员自我修养
竞技体育是一种可以欣赏美的艺术,使人怦然心动,能够超越语言、国界与社会因素的重重障碍,倍受人们的喜爱。竞技体育的本质就是娱乐,所以又叫快乐体育,有各种有效规则来阻止不公平,是一种艺术的创造,给人一种既激烈、精彩又和C、优美的感觉,观赏人类的极限。顾拜旦说:“体育是美丽、艺术、正义、勇敢、荣誉、乐趣、活力、进步与和平的化身。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不含带任何如政治、权力、赌博等因素,如若不然,那么体育的真正意义也被改变,赛场只是交易场”。
竞技运动员的修养主要表现在竞技赛场上,它是衡量一个运动员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国际赛场上,运动员身上所折射出的修养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这种修养的魅力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体育它本身所带给人的心灵上的震撼力。例如,在雅典奥运会体操比赛上,涅莫洛夫的展现几乎完美,但由于裁判的不公平,引发了^众的强烈不满,流露出一双双愤怒、狰狞的表情,都在为涅莫洛夫抱不平,而涅莫洛夫做出的行为竟是如此的让人深思与佩服,服从裁判,保持冷静,使赛事照常推进,他展示出的自身修养使得全场一片欢呼,获得了大家的肯定,从此,这一历史时刻深深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一)健全运动员人格
运动员的人格是其向前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格的缺失或扭曲都将影响运动员的自身发展。培养运动员目标严重失调,只强调成绩的提高,这无形中都会给运动员人格的健全带来不良后果。所以在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过程中,要反对“唯技主义”的偏向,纠正金牌至上的意识,倡导“全人培养”的观念,因为培养的对象是整个人,并不是局部。
(二)培养运动员良好品质和精神
竞技运动员的品质和精神能够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能,推动竞技体育有序、健康发展。运动员应该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掌握行为规范,增强生存空间的认知度等对于品质和精神的培养极为重要。
四、结语
在竞技体育异化下,竞技训练要向更专业化、科学化方面发展,人们已经能认识自我修养对运动员的意义所在,但重视程度不够,所以不管是教练员或其他相关人员更应该在现有体制和条件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培养运动员的自我修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完善他们的人格和情操。修养的缺失是竞技体育异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从自身修养出发。
参考文献:
[1] 陈淑奇,龚正伟.竞技体育异化与运动员权益保障问题之伦理审视[J].体育社会科学.2009(1):19-23.
[2] 孙柱兵,贺昭泽.浅析竞技体育的异化[J].怀化学院学报.2007(2):84-85.
[3] 孟慧英,范叶飞.竞技体育的异化现象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137-138.
[4] 潘丽英,姜晓玲.加强运动员道德修养略论[J].体育世界杂志社.2006(7):59-61.
[5] 林鸿油,陈新,李富荣.自身修养对中学业余篮球运动员的影响[J].新课程学习,2010(11):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