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促进农产品上行

促进农产品上行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08 10:11:28

促进农产品上行

促进农产品上行例1

第一,加强要素创新力度。促进农产品加工结构调整。一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推进原始创新、引进再创新、集成创新,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继续搞好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切实搞好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筛选;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力度,搞好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推广和技术对接。二是加大管理创新力度。引导企业加大企业管理力度,实现节本增效,以拓展利润空间:倡导加强行业管理,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恶性竞争问题,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三是加大人才素质创新力度。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现代管理水平;加大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着力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职工的在职培训和职业技术开发力度,提高其操作技能。通过加大要素创新力度,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由原来的以损耗资源能源劳动力资源为主转向以要素创新为主的发展轨道。

第二,注重发展战略性新型行业,促进农产品加工结构调整。从总体上看,战略性新兴行业为新能源、新材料、新产业,新能源就是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新材料促进产业发展的新的特殊材料,新产业就是由新技术产业化而形成的新兴行业。对农产品加工业而言,新能源就是要突出搞好生物质能源,特别是液态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新材料就是用普通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出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海南的椰果集团用生物技术能够从椰子汁中制成人造皮肤和用于航天的材料等新材料,利用生物技术同样可以从农产品中提取出其他特殊材料;新产业就是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业应用所形成的新兴农产品加工产业。要十分注重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促进农产品加工平衡式、可持续、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要高度重视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通过对副产物的三大利用,以利于三大安全,即食品化利用可增加食物总量,有利于促进粮食安全;能源化利用可增加能源总量,有利于促进能源安全;资源化利用可减少三废排放,有利于促进生态安全。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新兴产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比重,从而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

促进农产品上行例2

第二,注重发展战略性新型行业,促进农产品加工结构调整。从总体上看,战略性新兴行业为新能源、新材料、新产业,新能源就是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新材料促进产业发展的新的特殊材料,新产业就是由新技术产业化而形成的新兴行业。对农产品加工业而言,新能源就是要突出搞好生物质能源,特别是液态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新材料就是用普通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出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海南的椰果集团用生物技术能够从椰子汁中制成人造皮肤和用于航天的材料等新材料,利用生物技术同样可以从农产品中提取出其他特殊材料;新产业就是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业应用所形成的新兴农产品加工产业。要十分注重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促进农产品加工平衡式、可持续、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要高度重视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通过对副产物的三大利用,以利于三大安全,即食品化利用可增加食物总量,有利于促进粮食安全;能源化利用可增加能源总量,有利于促进能源安全;资源化利用可减少三废排放,有利于促进生态安全。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新兴产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比重,从而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

促进农产品上行例3

当前,农产品物流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就增加了农产品的价值。农产品物流指的就是加工、包装、仓库储存、运输农产品,并将其配送到消费的地点,这个过程就是农产品物流。农产品物流的出现和发展,促使我国的农村向城市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提高了从事农业人员的劳动效率,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农产品物流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产品物流指的就是产出、加工、销售农产品,促使其增值的产业链。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模式是由传统到现代,促使农产品由城市化消费到产业化发展。我国具有大量的多种农产品,属于农产品的输出大国,所以依靠农产品物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可是我国物流行业刚刚发展起来,特别是农产品物流和发达国家相比相差更多。例如,不完善的基础设施、不健全的信息网络、不发达的物流通道,导致物流费用成本很高,农民的收入低,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前最主要的就是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完善,最大程度的增加农产品的价值和降低物流成本,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因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提高,并逐渐上升,同时农业经济的增长率也在不断提高,充分表明农产品物流大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情况和问题

因为我国农产品物流刚刚发展起来,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所以在以下几方面存在着问题。

1.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冷冻和保鲜技术落后,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物流成本

我国农产品物流中根类和块类的占25%,水果、蔬菜、肉、鱼等新鲜、容易腐蚀的占50%,这些产品要采取相应的冷藏和冷冻措施。我国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大,可是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都是在常温下运输。主要是因为缺乏较强的物流基础设施。首先是缺乏专门的运输工具和车辆,缺乏先进的冷藏和冷冻设备和技术;其次缺乏专门的存储仓库,特别是用于冷藏、保鲜的仓库。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在流通环节损失的粮食占12%~15%,在采摘、配送、存储过程中损失的占25%~32%。所以较高的物流成本是对农产品物流和农业经济发展有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

2.在流通环节没有大大增加农产品的价值

通过对我国农产品产业化结构进行分析,我国农产品在生产和种植中投入很大,可是忽视了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投入。如果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结合到一起,将会大大增加农产品在物流环节的附加值。比如说我国出口日本的水果和蔬菜,是物流公司重新加工、包装以后,才运往各个超市的,而这些水果和蔬菜的价格增加很多倍,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出口利润。所以我国农产品的销售过程还是传统的,还没达到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导致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增值能力降低。

3.没有将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的作用发挥出来

农产品物流的中介组织可以促使农产品向市场化发展,促使农产品物流的各个环节联系的更加紧密,促使农业发展转向产业化。例如日本的蔬菜都是经过农业协会统一上市后集中进行拍卖的,通过分散生产环节,促使产品中的70%直接由市场进入零售。可是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还没有成熟起来,缺乏有效的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所以进一步强化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的经营和运作,可以促使其更加专业和高效,大大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三、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经验

从全球来看,美国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一直领先。它的农产品物流的规模很大,物流的业务也很频繁。美国具有庞大、综合、高效、快捷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美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一直的理念是批发商规模化经营。一直以来,美国积极支持大规模的现代化批发商,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有关统计显示西部最大的水果蔬菜批发市场包括25家大型批发商,超过500种的水果和蔬菜,其市场范围包括美国和世界的其他国家;而东部最大的水果蔬菜市场包括21家大型批发商,市场范围包括马里兰周围的5个州。

美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政府的宏观调控,创设的一种良好的发展环境。主要是因为美国充分发现物流可以有效的促进经济发展,然后采取各种调控措施发展物流,不仅支持研发农产品,还推广相关技术等,也从政策和法律法规上对其进行引导和规范。还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物流的基础设施,美国政府每年投入将近300亿美元建设道路、水利等。其次,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的农产品物流运输设备和基础设施最为完善,美国的每一个家庭都和公路连通。美国还拥有发达的物流技术体系和信息服务系统,物流过程中的冷冻、保鲜技术和设备都非常完善,大大降低了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耗损。

四、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措施

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依靠农产品物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从技术方面加大冷链农产品物流的投入

农产品一般都是鲜活的,尤其是肉、奶、鱼等,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点就是存储和运输过程中的冷冻和保险。应该积极建设冷藏车、冷库等运输和存储的基本设备,确保农产品保持鲜活,最大程度地降低农产品的耗损。因为当前农产品薄弱的加工技术,对农产品的增值空间显得十分有限,也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阻碍作用。而我国的农产品产量大、种类多、运输困难等,同时还受到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区域性,表现出极差的稳定性,所以建立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要大大提高冷链物流的运输、保鲜、存储等技术。

2.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完善,继续提高农产品物流的增值能力

农产品物流加工、包装、装配、运输、存储、配送产品等,如果只是从某一个环节提高产品的价值,取得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可是如果对各个环节都进行完善,就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价值,增加企业的利润。根据对发达国家产品发展的研究,可以看出农产品产值中的70%都是通过加工、包装、存储等环节实现的。第一,从加工环节入手提高物流的增值能力,促使经营模式转向产业化,定向的投入、服务、收购,主要的生产方向,并和农民签订协议,将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系到一起,达到利益共享的目标。比如,可以进行一条龙服务,也就是将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既确保了农产品充足地供应,也降低了其入市的风险,还提高了资金的周转速度,最终实现农产品增值。第二,从运输环节入手提高农产品的产值。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农产品物流耗损率和发达国家相比高出很多,特别是容易腐蚀的农产品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60%左右。所以,在农产品的物流运输过程中既要确保安全及时、数量准确、质量合格、成本经济,还要促使运输模式更加的科学合理,尽量减少运输的环节,将物流运输成本逐渐降低。第三,从存储环节入手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大部分的农产品有保鲜的要求,所以对物流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存储环节中存储设施和设备要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所采取的农产品仓储管理模式,也要与现代相适应。对农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存储,在存储空间上进行合理利用,能有效地降低农产品在存储过程中的损耗,以提高农产品物流的增值能力。

3.将物流中介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尽管我国耕地面积大而广,但我国现有5亿多的农业人口,所以我国当前的国情仍然是人多地少,如果农民进入农产品市场的形式很单一,就存在市场信息不畅、产品难以达成交易、缺乏谈判技巧等问题,也就提高了农户的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促使小农户也能进入市场,农业协会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中介作用,解决以上问题。首先,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展农产品种植活动和经营活动,促使他们可以自觉地形成一种组织。当前我国经济和农村在不断地发展,可是从经济方面来说,我国农民在经济市场中还处在比较弱势的地位,尤其是在获取市场信息、合作谈判、拓展市场等方面,难以发挥优势,所以农民要依靠一定的组织来扩大起资源和优势。在国外农业经济发达的国家,非常重视物流中介在农业经济物流发展中的作用,比如日本有近90%的农产品进入了批发市场,而其中超过60%的农产品是通过日本各种农业协会组织起来批发经营的。其次,促使个体运输户和民营物流企业合作,形成联盟。这两者的经营方式都很灵活,可以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不同的反应,重视经营效率,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而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会驱使他们发生投机行为,导致增大经营的风险,所以政府要及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对两者的经济行为进行合理的规范和指导。最后,促进农产品“会展经济”的发展。当前,“会展经济”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的发展,因此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物流企业等农产品合作组织积极参加各种展会,即可以促进这些组织相互交流和学习,又能获取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准确把握市场商机。还要积极建设农产品交易信息网络,将各地的农产品信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利用起来,建设完善的农产品网上会展和网上交易系统,促使农产品物流发展和农产品信息网络发展相适应。

4.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和提供相应的服务

政府在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发展中要发挥推动、引导作用,企业要发挥运作作用,中介组织要发挥协调作用,只有这三者同时发力,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农产品物流有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这些环节都需要资金作保障,现代的管理理念为指导,还需要政府的合理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其发展地更加规范和大规模。从规划方面来说,政府要规划建设农产品种植基地和农产品物流园区,尤其是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将地域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促使中心基地可以发展成为具有农产品、信息、资金、人才、技术等的现代化农业物流中心。从政策方面来说,政府要废除和改进不和适宜的政策,出台可以促进农产品经济和物流发展的政策,创设一种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引导金融机构放宽物流设备技术的融资政策等。

五、结语

农产品物流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也促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提高。而我国农产品物流在基础设施、技术设备、政府支持、中介组织等方面存在不足,所以要从设备技术、物流环节、中介组织、政府等多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我国农产品物流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依靠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发展得更加顺利,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水平的差距,为农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振龙,姜阀.构建冀中南农产品物流基地促进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J].中国市场,2010(49).

[2]左凤娇.依托农产品物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3(14).

[3]高珊,李红昌.中国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作用机制分析[J].物流术,2009(8).

[4]陈超,李斌.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和问题及对策 [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3).

[5]许金立,张明玉,殷继勇.农产品物流运行协同风险研究[J].物流技术,2010(12).

[6]韩红莲,张红程.发达国家鲜活农产品物流实践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0(08).

[7]李红,陈治国.新疆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策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10(24).

[8]喻占元.中外农产品物流比较及发展对策研究[J].乡镇经济,2009(2).

[9]高珊,李红昌.中国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作用机制分析[J].物流技术,2009(8).

[10]蔡旺,蔡旺清.广西百色农产品物流基地建设影响因素分析[J].河池学院学报,2009(10).

促进农产品上行例4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涉及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稳定,因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格外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也成为受保护程度最高,开放进程最慢的领域。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产业的长期影响最直接地体现在对农业的影响上,而国际贸易对农业增长的影响,必定通过农业增长的内在动力发挥作用。农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农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

农产品国际贸易为中国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了条件,农产品国际贸易使农业生产从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转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为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带来动力和压力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调整的空间和前提。

1、农产品国际贸易带来农业结构调整机遇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发展空间与重要机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粮食进口依赖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大豆进口占农产品进口的20%以上,客观上成为退耕还林等产业结构调整的外在条件。同时,近年来中国大量地进口棉花,也为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创造了机遇。

2、农产品国际贸易提供农业结构调整空间

农产品对外贸易作为国内供求缺口的弥补手段,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一方面,优势农产品出口的扩大增加了对优势农产品的总需求,国内有限的生产要素会向优势产业转移,拉动优势农产品的国内生产,扩大优势产业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另一方面,通过进口不具有优势的农产品弥补国内的需求缺口,释放出更多生产要素,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由劣势产业向优势产业的合理转移,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良性循环,优化农业结构调整。

3、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农业资源的流动

其次,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使农业生产从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转向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促进了中国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豆的进口,使豆农从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大豆种植中转移出来,从事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玉米、水稻、小麦等粮食品种的种植。大豆、棉花和糖料作物等a业的进口数量明显扩大,导致中国大豆、棉花和糖料等种植区域向几大主产区集中,加速了农业生产的空间结构调整。同时,蔬菜、水果、花卉以及畜禽产品等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扩大,出口导向型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渐增多。

4、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产品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形成了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农产品进出口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相关分析发现,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结构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农产品进出口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推动中国农业结构的调整。

5、农产品国际贸易推动农业产业创新与结构优化升级

农产品对外贸易不仅加剧了市场竞争,而且通过引致投资与创新,使得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调节作用也更为深远。一方面,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空间拓展和进口的国内资源替代,都会显著刺激农业投资规模的扩大,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农产品对外贸易加剧了市场竞争,促进国内市场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和扩散有效提高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二、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我国农业的增长与发展

1、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农产品出口市场的扩大,形成的国际市场竞争压力,促使各国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进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改革,培育新的优良品种,采用先进和科学的栽培技术,促进农产品出口部门率先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通过各种渠道,这种贸易带动的技术进步由出口部门向非出口部门“外溢”,形成整个农业领域的技术进步。而新品种、质优农产品的口,也会促使国内竞争企业的“学习”和“模仿”,这种学习和模仿过程本身就形成一种技术进步的过程。

2、农产品国际贸易实现农业资源更合理地利用

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能促使各国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国内资源配置调整,并专业化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用于国际交换。因此,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农产品国际交换,能使国内更多地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用于国际交换,换回国内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从而实现农业资源更合理地利用。

3、农产品国际贸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产品上行例5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总体达小康,建设新”的总体目标,以“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全面小康为中心,突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新环境打造、全面小康帮促和农村基层建设“四大工程”推进,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开拓创新,狠抓措施落实,为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的实现再创新的业绩。

二、工作目标

2014年,扎实有效推进“四大工程”,“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有新的提高,农村全面达小康。

1、促进农民增收工程:通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5%,达到小康“民富”目标要求。

2、加快农村新环境打造工程:通过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推进和长效管理新机制的建立,使得全镇所有等级河道清洁整治100%达“三无”标准,农村生活垃圾清运体系和集中处置实现全覆盖,农村道路管护有全新面貌,绿化覆盖率达全面小康指标,总体实现“村美”目标。

3、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工程: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培训管理、完善服务、加快发展,使“双强型”干部队伍不断壮大,村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村民道德素质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风气好”焕然一新。

4、全面实施小康帮促工程:通过落实奔小康帮促措施,实现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挂钩帮促全覆盖,帮促机制进一步健全,帮促内容进一步丰富,帮促成效进一步显现,新农村建设得到全面推进。

三、重点工作

1、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

当前,我镇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的历史时期。要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的目标要求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思路,审时度势,切实加快全镇农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优化的进程。

(1)坚持科学规划。要根据全镇产业布局总体规划,按照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以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为目标,科学制订全镇农业产业布局规划,为农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支柱产业的发展明确方向,腾地转劳为全镇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在空间布局上,积极实施由中心向周边的转移,引导、鼓励蚕桑、畜禽业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到远郊村建立基地园区。在生产规模上,逐步减少小而散、生产居住混杂的种养小户,鼓励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基地园区、养殖小区,逐步实现生产居住的分离,促进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

(2)推动产业升级。大力提升传统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提高农业的产量、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农业内部的加工、流通业,促进支柱产业的前延后伸,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型流通业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向产业链高端进军,提升产业的层次和综合竞争力。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实现由品种到品质到品牌的新跨越。

2、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

把发展“一村一品”和主攻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强化规划引导,加快结构优化,促进特色经济不断壮大。2014年建成“一村一品”专业特色村3个。

(1)实行规划统领,显著提升“一村一品”发展水平。一是制定实施“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根据镇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按照“一村一品”建设规划全覆盖、特色产业上规模、发展水平上层次的要求,所有村都要按照全镇空间产业布局规划和立足本地、面向市场、依靠科技、项目带动、整体联动的工作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实现规划方案的全覆盖,并有序组织推进。二是进一步拓宽“一村一品”发展领域。在进一步提高蚕桑、畜禽等专业特色村的基础上,加快培育二、三产业发展专业特色村,着力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带和农村经济增长极。要以重点项目建设为载体,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依托工业片区和村级创业园,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专业特色村。要顺应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实行村企挂钩,积极发展与大工业、大企业相配套的零部件加工业,尽快形成产品集聚,打造村级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优化提升“一村一品”发展层次。增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市场意识、标准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进一步加强新技术推广和标准化质量监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品牌经营,显著提升“一村一品”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的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高“一村一品”的科技含量。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园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分行业、分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加强质量标准建设。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知识,推广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建设标准化示范区。强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安全关。实施“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产品药残的监控,组织开展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和产地认定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一村一品”工业品的标准化工作,有效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鼓励支持农产品品牌创建,不断提升产品的档次和品位,进一步提高我镇名优农产品的知名度。

(2)主攻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突出大基地、大园区、大龙头的重点骨干项目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实施,不断增强重大项目的示范、辐射、带动和支撑效应。一是做大做优基地园区。围绕壮大农业支柱产业,提高特色基地,放大板块效应,对一批重点基地园区进行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扩大规模,做响品牌。蚕桑业要围绕区域布局调整,逐步缩减桑园面积,提高基地建设质量,重点建设标准化示范桑园,大力推进规模养殖园区建设,努力提高畜产品质量。重点加快推进新康德现代化蛋鸡养殖等已开工项目,促其不断做大优优,增强产业示范带动作用;开发利用里下河水面资源,重点抓好204国道水产科技园等项目建设。二是做大做强龙头加工项目。围绕优质畜禽、桑蚕副产品等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招引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以农产品深度开发加工带动优势农产品产业群、产业带建设,全镇新增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投资5000万元,其中新建成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个;三是做活做特市场流通项目。根据产业布局规划,加强各类农产品市场建设。全镇要建成初具规模特色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和农产品集贸市场3个,发挥市场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

3、推进三资进入农业

(1)加快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一是继续强化农业龙头企业主体地位。2014年,全镇所有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50%以上的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均要建成自己的原料基地,并将农业龙头企业投资建基地园区的成效与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相挂钩。街村要积极与相关企业搞好衔接,主动做好服务,为龙头企业建设基地园区创建良好平台。二是积极引导非农企业加快进军农业。引导非农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资金实力、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等优势,加快进军农业领域,投资兴办农产品深加工、高效规模农业基地、生态休闲和观光农业,加快工商企业资金、项目、人才、信息等资源不断向现代高效农业领域进行配置,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三是推进村企挂钩反哺支持农业。鼓励和引导工业龙头企业与远郊农业村和专业特色村结对合作。根据农业资源与产业特点,推动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与企业的资本、信息、人才、管理等优势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共求发展。

(2)加大农业产业招商力度。一是实行多路并进,在招商组织形式上有新突破。要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整合招商力量,健全招商网络;实行目标考核,落实奖惩措施,组织引领农业产业招商向纵深推进。要突出企业招商主体地位,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围绕扩能增效,主动以商招商,实现自身发展和招商引资的“双赢”。要积极鼓励能人招商,采取激励政策措施,鼓励支持本镇能人、在外创业人士参与农业产业招商活动,回乡创业投资开发农业。二是突出招大商招大项目,在资源深度利用上有新突破。围绕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进一步强化招大商的意识,在现代设施栽培、良种畜禽养殖、现代化规模养殖等种养类大项目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大项目的招商建设上有新的突破;2014年,要有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落户。三是紧抓市场发展机遇,在新兴产业培育上有新突破。发挥苏通大桥开通后的优势,利用上海产业升级、功能布局调整和项目转移的有利时机,着力招引一批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打造、旅游观光休闲的新型农业项目。围绕传统特色产品优势,通过资产重组、项目嫁接、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吸引一批有意投资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开发的客商来我镇投资兴业,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四是坚持内外并举,在资本利用结构上有新突破。要继续强化与上海农业产业的转移对接,加大与山东等地蔬菜、畜禽产品的深加工对接,加强与浙江、广东雄厚民营资本的对接,力争在利用市外民资开发我镇农业上有新的提高。要进一步强化农业外向开拓意识,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强化对港台和日本、韩国等境外招商攻势,着力在利用外资投资农业、促进我镇现代外向农业发展上有新的突破。2014年,全镇吸引“三资”开发农业投资总额15亿元,其中,市外民资6630万元,注册外资1300万美元、到账外资1150万美元。

4、扎实抓好“四村”建设

(1)以富民强村为重点,打造小康村建设新亮点。全镇18个村在2007年基本达到全面小康标准的基础上,2014年要确保超过全面小康的标准。要围绕“民富”目标,加快发展村级经济。村级集体年净收入超过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并力争3-5个村达到万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超过80%。要围绕“村美”目标,综合整治农村环境。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达到“六化”要求。要围绕“风气好”的目标,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达到一类标准、村规民约健全、社会风气良好,村风正,民风纯,文明户、五好家庭创建活动参选率达到90%以上。村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素质好,村级班子统一协调,村务管理民主规范,各项工作运转有序,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要求。

(2)以全民创业为重点,放大城郊村发展新优势。继续发挥城郊村区位、经济和政策优势,以全民创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城郊村经济,确保城郊村经济总量和集体收入增幅全县最大、三产服务业全县最强、社会保障全县最全。全面建成村级工业小区,年内平均进园项目不少于10家。要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确保年内要有30%的农民入住新区。要围绕促进社会公平化,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要达到95%。通过推进农村社区(土地)股份合作,使人均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增长20%以上。

(4)以瓶颈破解为要点,开创边界村工作新局面。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发展“一村一品”为主线,以化解村级债务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落实发展措施,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瓶颈问题着手,切实改变交通不便、设施落后、信息不畅的局面,促进边界村发展。要坚持村为主体、镇为主导、部门帮扶的原则,力争通过1-2年的努力,使边界村在现有基础上村级班子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村级经济进一步发展。

5、全力打造农村优美环境

围绕农村优美新环境的打造,提高农村生态文明程度,进一步强化河道、路道、垃圾处置“三位一体”环境管理有机整合,建立镇、村、组、户整体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组织网络健全、资金有效保障和长效管理规范的环境管理新机制,促进农村环境的新改观。

(1)围绕清洁水源,强化推进农村河道整治工程。结合组织疏浚各级河道,进一步加大河道清理整治力度,确保达到“三无”标准。结合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工程的实施和河岸绿化美化,切实加强河道水面和岸线利用管理,2014年,全镇所有等级河道清洁整治100%达到“三无”标准,全力打造18条碧水、蓝天、绿树和宁静优美的河道风景线。

(2)围绕清洁村庄,全面实施农村垃圾集中处置工程。2014年全镇所有村建立“农户收集、街村清运、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清运体系和集中处理机制,确保硬件设施到位,保洁队伍齐全,垃圾日产日清。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3)围绕清洁生产,积极推广循环农业生态工程。以“一控两减三提高”为目标,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提高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达标排放率、秸秆综合利用率。

(4)围绕美化村庄,全面实现绿化达标工程。2014年,通过挖掘圩堤、道路、河道两侧、城镇新增公共绿地、农田林网等绿化造林潜力,扩大绿化使用权整体流转开发试点范围,不断提高经济林连片种植面积,完成绿化造林2500亩。同时,进一步落实管护责任制,提高林木保存率。全面实现造林绿化覆盖率达20%的小康目标。

6、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以“三大合作”为主的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组织形式和良好制度环境。

(1)有序开展土地股份合作试点。在全镇选择农村经济相对比较发达、高效规模农业建设推进较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较多、基层组织健全有力的地方,积极引导、先行推进土地股份合作试点,在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使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分离,使承包经营权变为资本,资本变为股本,农民变为股民,在更深层次上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为高效农业规模化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2014年,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个。

(2)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以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继续开展“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活动,一手抓创建,一手抓规范,推动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序、快速发展。要围绕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鼓励和扶持农民结合本地高效产业,联合组建有产业优势和产品发展潜力的专业合作社;要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加工优势,建立市场连接机制,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围绕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加工流通企业,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新机具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要落实扶持政策,依法加强管理,抓好优质服务,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2014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

(3)稳步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在坚持资产集体所有前提下,按照股份制基本原则,采取清产核资、产权界定、折股量化、按股分红等措施,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性资产量化到每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保障农民长期稳定得益。2014年,全镇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1个。

7、不断加强基层建设

(1)围绕村级班子建设,打造“双强型”干部队伍。完善“分级培训”制度,加强村干部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双带富民”的本领。要注重加强后备村干部培养选拔,采取多种形式推荐选拔优秀农村青年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由镇、村统一培养、管理和使用。

(2)围绕村级经济发展,增强村级集体实力。要拓宽思路,多渠道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盘活存量资产,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村级收入;通过加快发展村级工业园,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形成稳定收入渠道,增加村级收入;通过成立合作经济组织等形式,以服务促经营,以经营带服务,增加村级收入;通过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实行集体经济规范发展和资产保值增值,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村级经济收入增长。要化解村级债务,减轻村级负担。要规范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减少村级开支。

(3)围绕提高服务水平,建设村级服务中心。建成后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要围绕“六有”建设要求,突出做好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功能配套,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服务功能,完善服务手段,使之成为为村民提供服务的重要场所、村组织凝聚人心的主要阵地、广大村民共有共享的公共乐园。

(4)围绕新型农民培育,营造农村良好风气。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全面加强农民培训。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深入开展“和谐村镇”、“五好家庭”和“十星文明户”等评比活动,继续广泛开展“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反对崇尚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等陋习,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加强殡葬管理,推行骨灰进公墓集中安放。不断强化村务公开、民主理事制度和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农村民主和谐、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8、全面落实小康帮促工程

(1)健全帮促机制。围绕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要求,探索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定报企业、党员干部”组合挂钩帮村帮户的“三位一体”帮促新模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小康建设,实现帮促工作的全覆盖。各帮促机关事业单位要制定好帮促计划,落实好帮促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按序时和要求推进。各帮促企业要把回报社会作为企业文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尽力支持被帮促村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努力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挂钩帮促党员干部要切实负起责任,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各村要主动加强与各帮促单位、人员的联系,积极协调好与各挂钩单位的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阶段工作。

(2)创新帮促方式。在帮促力量的配置上,要确保每一个村都有一个机关事业单位、1-2个定报企业、若干名党员干部共同参与帮促工作,使每一个村、每一个困难群众都能得到需要的帮助和扶持。要积极实践和探索帮扶工作方式,一是村级经济薄弱的,要落实具有较强帮促能力的机关事业单位重点帮促,落实实力雄厚的企业挂钩帮促,落实具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党员干部参与帮促。二是村级支柱产业或产业特色明显的,要落实具有行业带动力、牵引力的相关企业参与对口帮促。

(3)明确帮促任务。各挂钩帮促单位和人员要加强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制定帮促计划。帮促内容要由过去单一的物质帮促向物质、精神、政治和生态等多方面拓展。要着重培育村级主导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和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制约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努力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争做新型农民;落实扶贫济困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落实生产经营项目,增强造血功能;帮助有就业条件的困难家庭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就业创业的能力;及时救助特困农户,保证贫困户子女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促进农产品上行例6

1.1农产品市场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民承担着沉重的经济负担。计划经济是通过行政指令来进行资源配置的,需要通过庞大的行政管理部门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但是,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不仅会耗损巨大的行政管理成本,而且还会发生信息失真的现象,会对行政部门的判断决策造成不好的影响,从而在管理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管理成本。这些成本转而都附加到农民身上,严重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农产品市场化对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及其相关的行政管理机构进行了重新整合,大大的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农民身上的负担也得到了大大的降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都积极的投身于农产品的生产之中,大大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2农产品市场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使大量优质劳动要素转向农业部门

依据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当两个有着不同比较优势的经济地理区域进行专业化生产、相关产品自由贸易和实现市场的开放和扩大的时候,能够产生相同的劳动力取得比较接近的劳动收入现象。农民的收入不断地在增多,农业部门就会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农民也很乐意投身于农业生产之中,农业部门很有可能产生对工业部门的就业代替。就会有大量优质的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直接带动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不仅仅是劳动要素会有这种趋势,农业部门中的资本、土地等要素在价格方面也有相类似的变动趋势。社会资源有序的回流到农村,大大的增加了农业经济部门的产出。农业生产市场化使农业生产能够直接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3农产品市场化促进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推广

由于长期受旧有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农业生产的生产规模比较狭窄和有着很强的封闭性特点,致使农业生产很难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束缚了大量劳动力,所以,农业生产过程中,比较难以推广和使用先进的技术。但在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实现市场化后,农产品不只仅仅是生存所需的消耗品,而成为了商品,最大化的赚取利润成为农产品生产的最终目的。为了增加利润,农业技术就会更好地得到普及和推广,从而大大的促进了农用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直接增大了农业经济的产出,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促进农产品上行例7

(一)内部社会资本对促进农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模式

1、合作社与农户之间“信任”、“认同”对农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企业间如果没有相互信任和归属感(认同),企业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隐形知识)就无法转移和扩散[2]。农产品合作社中成员与成员、部门与部门之间拥有高的信任度和认同度,就会促进各成员、各部门进行积极的交流进而建立共同语言,这样频繁交流使整个创新组织获取个人专属的知识实现共享,从而形成农业合作社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创新绩效。例如四川蓬溪何家坝柚子合作社就是将区域内部一些有影响力的农户集中起来建立合作社,农户在基于认同和信任的基础上参加合作社,合作社向农户展示技术,从而促进了柚子的管理和种植技术在短时间里得到迅速传播和推广,为本地区农民创造亩产值超过5000元的经济效益。2、合作社与农户之间“规范”、“合作”对农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农产品创新过程中需要的技术、知识、资源可能分散于组织的每个部门、团体甚至不同的个人[5],建立在一定规范基础上的合作是促进创新知识在农产品创新组织间有效转移的保证。农户与农产品创新组织的规范、有效合作不但可以提供市场变化的第一手信息,为农产品创新提供信息指导,使创新出来的农产品符合市场需求。这种规范与合作可以有效规范成员的行为,避免个别成员私利行为,从而提高农产品创新成功率,进而提高农产品创新水平。

(二)区域外部社会资本对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模式

1、合作社与客户之间“信任”、“合作”对农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随着市场变化速度加快,越来越多农产品创新主体在进行创新之前按照客户的大致需求设计出产品的原始样品,然后再根据价值客户的需求对创新产品进行再创新(产品改善),挖掘客户对创新活动的价值。为了掌握消费动态,了解市场需求,台湾汉光果菜合作社不定期与各大型综合超市、生鲜超市、机关团体举行产销座谈会,与消费者开展深度沟通,良性互动,研究消费者心理与需求,为生产最合消费者口味的产品获取了可靠的信息,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因此,客户和农业合作社之间高的信任度可以使客户在农产品创新参与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意愿度,充分向农业合作社表达自己对产品的需求,促使农业合作社不断完善创新产品,提高创新农产品开发速度、投资收益等创新绩效。2、合作社与加工企业间“合作”对农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农业合作社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体现了合作社的区域社会资本的深度,加工企业生产研究出来的产品体现了创新所需的技术、知识如何从组织内部扩散到加工企业实现创新农产品的再增值。因此利用两者之间有效的合作是完成合作社内部拥有技术、知识的有效扩散和转移的核心。良性的合作是建立在资源互补的基础上,农业合作社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技术、科研支持的同时,加工企业可为创新产品的实现提供设备,两者通过不断的合作、交流、沟通,实现内部核心技术、知识的有效转移,使技术竞争力能够很好的在创新产品上得以体现。3、合作社与竞争者、供应商间“网络”、“合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农产品创新主体与竞争者还是供应商等组织关系能够很好促进创新技术和知识的扩散。供应商参与产品的开发可以缩短创新产品创新周期和创新效率,促进创新信息、技术的交流,有助于建立有效的产品开发流程,加快农产品创新速度。合作社与竞争者之间良性的竞争合作,不但可以使农业合作社随时获取行业竞争者对产品创新的真实想法,而且促进其不断完善产品。湖北潜江市的油焖大虾可谓是闻名全国,成功的奥秘在于经营者不仅与各虾农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农户使用养殖技术,还积极参加区域的技术交流,促进本身与竞争者的合作交流,从而提升了潜江大虾品牌效益。因此农业合作社与竞争者之间的关系网络、合作可有提高创新组织获取创新技术、知识的能力,改善农产品技术创新绩效。4、合作社与界外实体间关系对农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界外实体包括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等组织。政府不仅可以为农业合作社创新提供信息和资源支持,为创新组织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还通过一系列政策影响农产品创新积极性,提高农产品的创新水平,保证创新组织的合法权益,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促进了农产品创新绩效。大学等机构不仅可以直接渗入农产品技术创新中来,为创新提供技术和科研支持,还可以为技术创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农产品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源。

二、利用区域社会资本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对策

(一)利用区域内部社会资本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对策

第一是提高全面农产品创新意识,建立良好农产品创新氛围。首先为农户订阅农产品创新方面的杂志、报刊,并为其提供阅读机会,让自身先接触有关最新创新信息;其次,可以请在农产品创新方面有专业研究的学者来做前沿讲座,给农户讲说农产品的巨大潜力和市场竞争力;最后,可以组织在农产品创新方面取得很好成果的农户进行经验交流,并组织人员进行学习,让他们逐渐意识到农产品创新可以给他们带来高额的市场回报率。总之,我们要通过让农户、农业合作社接触产品创新理论,培养创新意识,最终激发区域个人以及组织农产品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区域创新氛围。第二是跨越部门、个人界限,促进创新隐形知识有效转移。个人拥有的组织内部社会资本是企业最具有核心的能力,但这些知识存在于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个人之中很难表达出来。通过建立区域论坛、个人社团的形式、工作轮换制打破组织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界限,使基本的、常用的技术知识迅速得到普及和推广,提高和加速知识、技术、资源的流动和扩散,进而提高农产品创新绩效。第三是通过政府和社会组织规范、协调创新主体的行为。利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职能,规范参入者的行为,健全农产品创新管理机制,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通过对创新主体参入者进行培训,让其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其次建立有效的会员管理办法,提高参入个人的素质,对于破坏创新系统的,缺乏整体信任感和归属感的个人给予相应的处罚,营销良好的农产品创新环境;最后,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使组织研发部门、生产企业、销售部门之间达到有效的统一,使创新产品更好的市场化,提高农产品创新绩效。

(二)利用区域外部社会资本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对策

第一是培养农业企业与客户的信任度,建立准确完善的能力客户甄别系统,准确地从众多消费客户中识别客户;其次,建立客户意见反馈系统,将能力客户对产品需求的意见集中处理并运用于产品创新中;最后,建立良好的客户体验环境,让客户真正看到自己的需求在创新产品中得到个性化的体现,提高客户满意度。第二是完善加工设施、加强技术辐射,促进科研与生产的有效对接。加工企业是对农产品产品价值升级的又一关键环节,良好的加工设施、有效的技术对接是一个加工企业有效完成产品创新的必要因素。首先,农产品合作社可以为加工企业完善加工设备进行投资,并按照产品投入市场业绩定期收回成本;其次,可以建立部分加工企业员工和科研人员的一人多岗制,培养既懂科研技术又懂生产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最后,科研人员和加工企业可以定期参加学习,有资深员工定期对对方员工进行交叉培训,这样有效促进科研,生产的有效对接,完成创新技术扩散辐射。第三是加大与相关企业合作交流,促成良性竞争局面的形成。农产品创新组织和相关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不但可以使创新组织随时获取行业竞争者对产品创新的真实想法,促进产品不断完善,还可以对创新组织起到鞭策作用,迫使农产品创新组织在创新整个环节精益求精,力求创新出一种几乎完美的产品。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企业与合作者、企业与竞争者之间开展技能竞赛;其次,我们还可以将本组织内部优秀员工派到其它企业进行观摩学习,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企业间员工良好关系的形成,还可以促成创新组织间良性竞争局面的形成。第四是加强与企业界外的交流合作,形成资源、政策、技术优势。政府可以为农产品合作社提供很好的创新政策支持和创新环境,而大学等科研机构是农产品创新组织的技术源,它不但可以直接参入农产品创新为创新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为农业合作社提供创新活动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农业合作社应该和大学机构建立人才资源合作关系,企业员工经过选拔可以获得继续学习技术的机会,同时也为大学提供实习基地,保证人才的供应。

促进农产品上行例8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管理工作中,农业标准化是一种较为统一的生产管理模式。近几年,我国居民食品中毒事件多发,社会对于食品安全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个给农业生产者对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科学标准化的农业生产与管理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减少农产品生产活动的盲目性,保证农产品的安全生产,为我国的广大居民提供更加安全的健康食品。

1.我国农产品生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1.1农药、化肥等有毒有机物的大量使用,威胁人们的健康

近几年,在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农业生产者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上认识不足,并且为了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在农产品的生产中使用大量农药、化肥,而这些农药大多都是有毒有机物,在除去农作物害虫的同时还会有一部分残留在农作物中,一旦清洗不彻底被人们误食,就会对人们的身体产生很大危害,威胁着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

1.2农业生产模式落后,农业标准化实施力度不够

在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工作主要是个人承担,对于农业生产的大规模企业化管理模式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且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占有率严重不高。相对于企业化的生产管理模式来说,传统落后的生产管理模式在资金投入方面明显不够,对先进生产设备的引入产生一定的阻碍,使得我国大量的农业生产工作只能依靠传统落后的生产管理技术,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阻碍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实施,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1.3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不到位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人们对于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质量难以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甚至出现相关管理部门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使得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难以有效实施。

2.农业标准化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起到的作用

2.1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当前,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食品安全成为较为重要的问题。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较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强化对农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监测与管理,严格按照标准化组织进行生产活动,严格把好质量安全关,严禁出现通过使用恶劣的手段提高农产品产量的现象,对于农药、化肥的使用进行限制与规范,对农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严格控制,以更好地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2实现农产品生产管理过程的统一

现如今,我国农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农业生产的内容越来越具有广泛性,只有实施农业的标准化生产,统一生产的技术标准,将参与生产与加工的人员整体组织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统一。实施了农业的标准化生产,能够将良种供应、作物插播、作物灌溉、产品加工、产品储存、产品包装以及产品销售等环节进行协调统一管理,避免由于生产管理过程的分散进行而产生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效地扩大了农业的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

2.3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随着农业国际化发展的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产品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在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对于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一旦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就会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销量,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中的地位严重下降。我国农业的标准化生产,顺应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采用国际化的生产标准,引进国外的优良作物品种,运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科学规范,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农业标准化生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系如图一所示:

3.促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策略

3.1依据效益农业的发展要求制定生产标准

随着效益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的种类逐渐多样化,农产品的生产模式逐渐规模化。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对于农产品的经营、质量管理等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所以,生产标准的制定,要跟随效益农业的发展步伐,依据效益农业的发展要求,突出生产重点,对生产行为与经营行为进行统一规范,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标准,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效益农业的发展。

3.2将市场促进与行政推动结合起来推行农业标准化

农业化标准的实施要强化质量管理措施,不仅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还需要各级政府对其进行积极推进,坚持标准化原则,对于符合市场需求与制定标准的,要进行积极推广,坚持以重点基地建设为中心,促进绿色农产品的大力推广。另外,要积极运用行政手段加大对标准化生产的扶持力度,结合市场的运行机制,鼓励专业的龙头企业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快标准化的发展进程。

3.3强化农业标准化实施的监督力度

对于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强化对标准化实施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有效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另外,要在实施过程中,加大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在加快农业的标准化建设进程的基础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我国农业健康、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4.结语

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上,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是其最重要的保障之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兼顾生态环境,根据我国居民的需要,对生产方式进行改进与提高,严格采用标准化的生产和管理模式,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自身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科]

促进农产品上行例9

倪洪兴:农业贸促中心是农业部为统筹农业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而成立的专职贸易促进机构。2004年成立以来,我们不断提高贸易促进公共服务能力,积极打造以国际性农业展会为基础的贸易交流平台,在农产品营销促销和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农业展会是面向农业企业的服务产品,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两个整合”上,一是产业整合,二是市场整合。在我们举办的几个展会中,清晰的主题定位、规范的组织流程、专业的服务队伍、高效的管理系统都是围绕更好地发挥展会“两个整合”作用而不断完善的。一个好的农业展会应当成为促进农业贸易发展、巩固贸易成果、扩大贸易影响的交流平台,城市经济和农业经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关联纽带,产品、科技、资金、信息、人员集中交汇的经济磁场。

中心举办的“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迄今已成功举办17届,展会规模从最初的3000平米扩大到4.8万平米,中外参展企业由不足300家发展到近1000家,已成为规模亚洲第一、全球第二的渔业盛会,全球渔业生产、贸易及合作的重要互动平台。2012的展会上共有来自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的930多家企业参展,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以展团形式参展;展会共有海外参展企业近400家,展出面积占40%;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0余名采购商和专业人士到会参观。该展会专业化的运作模式、国际化的组展机制、网络化的招展招商、数据化的用户管理和巡回式的办展方式已成为农业领域品牌展会的标杆和旗帜。

“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自2008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5届,累计展览面积7万平米,参展国家数近100个。其开创的“展览交易+高峰论坛+田间示范”的种业会展新模式,被同类展览纷纷效仿,已成为种业展览的标准模板。正在举办的第4届的“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也得到国内外薯业企业和相关机构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

农产品市场周刊:除了国内办展以外,中心在推动我国农产品营销促销和市场开拓方面还有哪些举措?这一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什么?

倪洪兴:随着我国农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农业贸易促进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2011年底,农业部印发了《全国农业贸易促进规划(2011-2020年)》,为农业贸易促进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不仅要把国外企业和采购商“请进来”,还要把我国优秀农业企业“带出去”。因此,在举办专业化的来华展之外,中心还积极组织企业赴国外参加展览,召开推介会、洽谈会,以及多种形式的境外促销活动。在组织这些贸易促进活动时,不论是遵循“产地就近”或“市场就近”的原则,其核心都是为满足企业和农业生产经营者顺利接轨市场、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

中心成立以来,先后组织境外参展、参会活动近百次,其中比利时布鲁塞尔渔博会、韩国首尔国际食品展、巴西国际食品展、马来西亚国际饮食品贸易展、土耳其梅辛农业与园艺博览会、美国天然及有机产品展、世界种子大会、欧洲马铃薯大会等项目深受企业欢迎。此外,中心还直接组织企业赴境外举办推介活动,先后帮助国内100余家农产品企业开拓了英国、日本、菲律宾、捷克、匈牙利等重点市场。这些直接走入目标市场的促销活动有效树立了我国优质农产品形象,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尽管我们的海外市场开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比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我们用于支持农产品市场开拓和营销促销的资金少,且较为分散。我国农业部门直接用于支持农产品促销(包括国内促销和出口促销)的专项资金在2012年以前一直保持在每年2000万元左右。美国农业部“市场准入项目”和“海外市场发展项目”支持资金为每年2.35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的企业和私人部门用于市场开拓的配套资金大约占总支出的64%左右,也就是说政府每出一块钱,企业跟着出两块钱。而我国农业企业对于海外市场开拓的积极性和承担成本的能力要低得多。

农产品市场周刊:您认为当前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应当从哪些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

倪洪兴:对于我国大多数农业出口企业而言,在影响和制约其竞争力的诸多因素中,有两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较为突出,一是贸易人才缺乏,二是市场信息不畅。

我国农业企业从事外经外贸的人才素质不仅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之国内其他行业也有很大差距。这一方面是由于农业企业大多规模较小,比较效益较低,承担人才培训成本的能力弱;另一方面也由于企业从事贸易的经理和业务人员流动性强,从而造成经营者人才培养的意愿薄弱。这些问题在中西部地区、中小型农业企业当中更为严峻。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组织开展了农产品贸易职业经理及管理人员培训、生态水产品认证培训、农业产业损害风险评估培训等多项公共服务活动。

其中,农产品贸易经理人培训是一项直接为农产品出口企业培养实用型贸易人才的专业培训项目。我中心通过与中国农科院、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确立了农业贸易形势、出口市场介绍、贸易渠道创新、营销促销策略、国际贸易实务等为核心的课程框架,建立了稳定的教师队伍。自2008年起,该培训已连续举办5年,组织境内培训8期,境外培训5期,培训农业贸易复合型人才670余人。

近年来,农产品国际市场波动加剧,各国对中国农产品设限的情况也多有发生,使很多农产品出口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为此,我们加大了对农产品国际市场变化的监测分析,每年编写世界主要农产品价格报告、农产品贸易监测报告、世界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等100余期,并通过“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及时农产品贸易相关的重要信息。通过与联合国粮农组合、国际贸易中心等国际机构合作,对各国农产品标准进行了梳理,并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贸促中心作为农业贸易促进工作的“国家队”,在自身作好公共服务的同时,还积极推动全国农业贸易促进体系的建设。通过与各省农业外经管理部门、贸促会分支机构、农业会展组织机构的协调合作,构建农产品营销促销公共服务网络。

农产品市场周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您认为国内农业展会的主要差距在哪里?加强行业规范引导和管理有哪些举措和建议?

倪洪兴:国内农业会展行业起步较晚,现有的农业展会中68%以上都是2004年以来才创办的;到2012年,连续举办10届以上的农业展会数量仅50个左右。较之国外农业会展行业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国内大多数农业展会的组织管理水平和贸易促进效果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目前我国农业会展行业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专业化水平低;二是品牌化展会少;三是重复办展严重。

会展组织工作“门槛低、做精难”,要做好一个会展活动,需要有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近年来,全球农业会展的发展都呈现出较明显的专业化趋势。农业会展行业目前的情况是办展主体复杂且不稳定,“临时搭班子”现象时有发生,成为制约大多数农业会展办展质量提升的重要瓶颈。

世界上几乎所有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农业展会如“GREEN WEEK”(德国柏林绿色周)、“SIMA”(法国国际食品展)、“ESE”(欧洲国际水产展)等,都将品牌建设作为发展中的核心战略来看待,其品牌价值动辄数亿美元。而我国农业会展的品牌化建设严重滞后,很多会展组织机构品牌意识淡薄,展会标识甚至名称都不固定。

促进农产品上行例10

引言

近几年国内农产品价格起伏较大,受到消费者或是农民的广泛关注,“最后一公里”等现象引起人们重视。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与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有关,更是由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薄弱所导致。

国家为解决此问题,商务部、财政部安排中央财政资金9.5亿元自2010年起支持重庆、河北、浙江、新疆等17个省份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以加强改善宏观调控、促进流通渠道繁荣、保障市场供应,目前,试点工作整体进展比较顺利,效果初现,为解决局部地区农产品“卖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陈晓东、李晏墅,2004)。

相关研究概述

目前,学者们对于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概念及内涵还没有统一的定论,通过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学者对于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研究有较多的成熟理论,其中包括对流通现代化及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涵义的研究,也有对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意义的分析,但是对于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研究较少,对于流通现代化的促进机制以及对群体(农户、企业及消费者)的福利影响方面研究却比较欠缺:

第一,大部分学者集中在对流通现代化或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涵义的研究,并没有对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涵义进行扩展,没有具体到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对群体组织的福利影响,譬如农户、企业及消费者群体等。第二,对于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给群体带来的福利影响,并没有深入地分析促进流通现代化的机制及这些机制如何带给群体福利影响等。

基于以上两点,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第一,在学者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流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阐述其对群体组织(农户、企业及消费者)的福利影响机制。第二,通过研究福利影响的促进机制,分析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带给农户、企业及消费者的福利影响。第三,针对如何促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并带给农户、企业及消费者更多的福利,提出政策建议。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内容

从表面内容上看,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主要包括流通渠道现代化、流通组织现代化、流通管理现代化及流通信息现代化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对构建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惠及农户、企业及消费者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流通渠道现代化

这里讲到的流通渠道是指农产品从生产领域到达消费领域所经过的通道,包括农产品流通的途径、环节、形式等。流通渠道现代化即是在农产品流通的过程中,渠道结构、渠道关系、渠道流通技术等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渠道关系现代化即渠道成员之间,用现代化的渠道关系理论,相互信任,互相协作,达到渠道效率最大化的过程。渠道所使用的流通技术现代化即是在渠道流通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营销手段、营销理念等提高流通效率,实现流通渠道现代化的过程。

(二)流通组织现代化

农产品流通组织作为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主要参与者,其发育程度以及规模、结构等将深刻影响着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农产品流通组织是指介于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参与农产品流通的各类组织,包括专门从事农产品流通活动的专职流通组织,还包括从事农产品加工的流通导向型组织以及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服务的各类组织。

(三)流通管理现代化

流通管理现代化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过程中所采用的管理方法和形式的总和,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是对新的流通经营方式、新的流通组织形式,以及对新的流通组织本身的管理。目前,商务部正在推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此工程的实施对农产品的流通管理起着较大的作用,广大农村地区可通过构建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使标准化农家店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管理是指适应现代生产和消费发展的要求,实现标准化的管理,整合农产品流通渠道,将过去分散的经营方式集中整合、集中生产、集中管理,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符合规模经济和交易成本节约的原则,体现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采用先进的流通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农产品流通方式。这是提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环节。

(四)流通信息现代化

流通信息是指伴随着流通活动而产生并且为流通活动服务的信息,包括由文字、语言、图表、信号等表示的各种文件、票据和情报资料等。流通信息是对流通活动的客观描绘,是流通领域中各种关系及其状态的真实反映。农产品流通信息是稀缺资源,具有重要价值,信息的价值在决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及时地获得足够多的正确信息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因此,农村地区流通信息的顺畅,将为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利益,降低农业成本,是促进农产品流通信息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农产品增收的关键举措(Vernon W Ruttan,2002)。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福利影响作用机制

福利影响(wealth effect)即增长改变了每一工人或每人的人均产出量。福利经济学认为, 一个人的福利是指由人生在世各种各样的欲望或需要的满足而感受到的生理或心理的幸福或快乐(俞海山等,2007)。本文研究的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福利影响,即是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的增长给农户、企业及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感或幸福感。即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使农户经营能力增强,农民增收;使企业竞争优势提升,绩效增加;使消费者购买更加的便利和安全。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越高,带给农户、企业及消费者的福利影响就越大,因此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是如何通过流通一体化的促进机制带给农户、企业及消费者福利影响的,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见图1)。

如图1所示,流通一体化的促进机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物流一体化、商流一体化、信息流一体化。流通一体化指农产品从农户到企业,从企业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中,通过减少流通中间环节,来提高流通效率的动态化过程。

(一)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对农户的福利影响机制

近年来,学者都在关心农产品的流通问题,农产品流通业是否快速健康发展是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发展关系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因此,对农户福利影响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及经济水平。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对农户的福利影响机制,通过流通一体化的促进机制来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农产品流通现代化通过物流一体化的促进机制带给农户福利影响。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流通载体采购农产品,流通组织生产农产品,流通管理中介销售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使上下游沟通顺畅,正是物流一体化的促进机制使流通载体、流通组织、流通管理中介及流通信息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的融通,以较低的交易成本满足农产品配送和信息需求,提高流通的效率,促进农民增收。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尚处于初级阶段,现有的流通体系只是把销售物流作为主要对象,简单地将生产的商品送交消费者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活动;这里讲到的物流一体化是综合考虑采购、生产、销售和传统物流共同进行的基础上,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把农产品送交消费者这一过程进行综合的一体化管理,即物流一体化是将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中流通渠道、流通组织、流通管理及流通信息进行整合的结果(魏婕、何爱平,2011)。

第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通过商流一体化的促进机制带给农户福利影响。商流贯穿于流通渠道、流通组织、流通管理中介及流通信息中,即农产品从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再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正是商流一体化减少了流通的环节,节约了流通费用,缩短了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的时间,避免了“两头哭,中间笑”的现象。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可通过流通环节的集成,来实现商流一体化。流通环节的集成即对现有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或零售店进行兼并。具有资金优势及规模优势的农业企业,通过兼并减少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中间流通环节,节约了流通的费用,同时采用先进的技术,按照现代企业的规范进行经营和管理,实现统一进货、统一宣传、统一促销、统一收银、统一管理等促进商流一体化,提高了流通的效率,使农民的经营能力不断增强。

第三,农产品流通现代化通过信息流一体化的促进机制带给农户福利影响。农业企业及农民合作社组织通过提高其信息化程度以实现信息流一体化,积极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适应现代流通发展的要求,引入信息管理系统和条码技术,合理地建立信息服务点,加强市场信息资源服务,如:硬、软件建设,及时准确地向农户提供库存信息及气象信息,价格信息、市场需求信息等,同时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及农产品信息采集的及时性,逐步实现信息传输的数字化、宽带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来促进信息流一体化,提高了企业及农户对市场的把控能力,及时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综上,农产品流通现代化通过流通一体化的促进机制带给农户福利影响,使农户收入增加,经营能力增强。

(二)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对企业的福利影响机制

农产品流通中的企业主要包括农业企业及流通中的中介组织。农业企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正逐渐形成,流通中的中介组织也是对农产品流通环节进行集成的结果。研究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对企业的福利影响机制对于促进我国企业的成长及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农产品流通现代化通过物流一体化的促进机制带给企业福利影响。物流一体化向消费者提供商品的同时侧重于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促进销售、支援销售这一“创造需求”的功能。当前,在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加强物流的有效服务,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在商品质量和价格相差不多的情况下,若想拓展更多的消费群体,物流服务则显得更为重要了。

第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通过商流一体化的促进机制带给企业福利影响。农业企业及流通中的中介组织通过提高流通环节的集中度,以此来改进商流模式,促进商流一体化的实现。在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农业企业可充分利用其信息、资金及渠道等优势,通过“竞争—合作—协调”的运行机制组织在一起,相互配合与协调,形成统一的商流,减少农产品实体损耗情况,完成任何单一组织不能完成或虽然能够独立完成但不经济的任务,进而影响终端销售的价格及商品转换率,从而实现总体效果优于各实体单独效果之和的目的(汪旭辉,2010)。因此,实现商流一体化,提高了企业的绩效及竞争优势。

第三,农产品流通现代化通过信息流一体化的促进机制带给企业福利影响。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流通渠道、流通组织及流通管理都需要信息流实现信息对接一致及沟通的顺畅。企业通过信息流一体化,整合、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推动农产品信息数据收集整理高效化和标准化,从而提高流通效率,突出企业的竞争优势。

综上,农产品流通现代化通过流通一体化的促进机制带给企业福利影响,使企业竞争能力增强,绩效提高。

(三)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对消费者的福利影响机制

消费者是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终端,对流通环节中的福利感受较为明显。随着经济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所消费产品的品质要求也日益提高,研究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对消费者的福利影响机制,促使企业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也使消费者从中受益。

第一,物流一体化在农户及企业中的实现促进了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并带给消费者福利。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采购、生产和销售物流与商流、信息流与资金流进行整合,从而真正做到物流一体化中的9R,即在商品品种、质量、数量和交货时间、地点、价格、方式、包装及物流配送信息等方面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Krueger,Anne O,1992)。

一体化物流更倾向于在既定的物流成本前提下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物流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增值部分,即带给消费者的便利及购买的安全性。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流通渠道、流通组织、流通管理与流通信息相互融合,建立并维持一个从“田间”到“餐桌”的顺畅的良性循环机制,让消费者受益,从而使“小生产、贵流通、大市场”最终走向“大生产、畅流通、大市场”。

第二,商流一体化对消费者的福利影响主要是从农户和企业方面体现出来,农户和企业对商流一体化的实践,将直接给消费者带来福利,减少商品与货币形态相互转化的过程,通过缩短流通环节来实现商流一体化,节约流通时间,从而带给消费者购买的便利及消费的安全性。实现商流一体化,农业企业与中介组织进行协作,可通过“订单农业”等契约协作机制来建立。农产品生产者按照订单组织生产,尽量保证自己的既得利益,避免单独进入市场的风险;中介组织则可以获得稳定的产品来源以供应市场,实现规模化经营;通过以上生产与流通环节的集成,实现商流一体化,使消费者最终获得品质高、安全可靠的农产品(Kim, S.,2009)。

第三,信息流一体化对消费者的福利影响主要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体现出来。它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倡导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相结合、连锁经营与电子商务相结台、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电子商务的运作势必促进农产品朝着高质量、高品质、高安全性的方向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将实体网络和虚拟网络相结合,集电子商务、连锁终端、自有体系规模配送为一体,服务于农村的新型商业服务体系及消费者(Stanley Fischer,2003)。使消费者在网上就能时刻得知农产品的更新信息,价格信息及销售信息等,使消费者的消费更加便利及安全。

综上,农产品流通现代化通过流通一体化带给消费者福利,使消费者购买更加便利,消费更加安全。

政策建议

提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促进农户、企业及消费者福利的增加,应从流通渠道、流通组织、流通管理、流通信息、流通一体化五个方面出发:

(一)提高流通渠道现代化水平,健全渠道结构及其参与主体的职能

应加快农产品渠道结构的建设与发展,通过缩短渠道长度,增加渠道宽度来优化厂家原有的渠道网络,使企业及时把握市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渠道参与主体的交易形式进行创新。通过引进“农改超”、 期货交易、拍卖交易、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产品交易形式,改变原有的单一的对手交易形式,使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将渠道参与主体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共同协作、共同发展。

(二)提高流通组织现代化水平,发展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及农业企业

改造各级供销合作社,积极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社,鼓励农民合作社进行农产品集中采购和销售,在有保障的条件下,农民能够发挥自主交易的能力,降低单独交易的成本。综合现有的农民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等独立的农村合作组织职能,经过体制性的改革重组结为一体。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创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发展农民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三位一体”农村合作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模式。积极探索农村新型合作体系,构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综合平台。

(三)提高流通管理现代化水平,创新管理模式和流通方式

加强政府职能,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使农产品入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畅通;大胆创新农产品交易方式,推动期货交易、农产品拍卖、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发展;创新农产品连锁经营模式,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卖连锁店、连锁便利店等模式;培育各种中介组织和大型批发商组织,着力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建设进程,实现我国农产品交易方式的现代化。

(四)提高流通信息现代化水平,确保信息顺畅性及准确性

深化农村地区的“三电”工程及“农信通”工程,尽快建设农村流通信息综合服务支撑体系,使市场需求与供给信息有效衔接。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以此实现消费者与农户的直接网上交流,使消费者能快速获取农产品信息,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同时,农户也可以通过此平台交流各种管理和技术知识,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五)提高流通一体化水平,促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健康发展

建立长期产销联盟,优化物流一体化水平;建立跨地区配送中心网络,优化商流一体化水平;同时建立产供销电子商务联盟,优化信息流一体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金桂英.对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若干思考[J].商业现代化,2007(34)

2.王广深,马安勤.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内涵及作用研究[J].现代商业,2007(16)

3.刘芳.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的模式分析[J].北方经济,2008(1)

4.胡永仕,王健.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路径分析[J].物流技术,2009(12)

5.张瀚元.以信息化带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J].商业时代,2010(17)

6.张道航.发展新型流通业态 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10(4)

7.徐丽艳,周林洁.我国现有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分析[J].商业研究,2010(8)

促进农产品上行例11

1•2农业“三品”品牌建设有待加强一是品牌运营、宣传力度不够,少数地方和部分领导对农业“三品”开发和认定工作认识不高,重视不够,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开展农业“三品”认证持观望态度,消费者对农业“三品”认识不够;二是品牌建设机制有待创新,农业“三品”品牌市场化运营不足,还没有实现企业和行业管理互利互惠、共享共赢的格局。

2充分发挥农业“三品”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2•1在农业标准化进程中发挥示范作用“三品”发展实施“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生产模式,推行“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程标准化生产,有效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成功典范。今后,“三品”发展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生产措施的落实,重点是要将生产技术规范落实到田间地头。要通过"三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促进广大农民优选品种、合理施肥、科学用药,进一步发挥“三品”在推进农业标准化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2•2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推动作用“三品”发展推行以“品牌标志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强化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随着“三品”品牌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高,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规模的扩大,“三品”龙头企业的增多,“三品”将在不断提高自身产业发展水平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2•3在农业市场化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三品”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质量、品牌、效益"的优势,把生产与市场有效地对接起来,把标准化与品牌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农产品优质优价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最近几年,通过品牌宣传和产品促销,搭建贸易平台,培育“三品”专业市场和专销网点,探索“三品”市场准入制度,“三品”发展呈现出“品牌引导消费、市场拉动生产”的良好局面。“三品”在国际市场的质量优势、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日益体现,有效打破了农产品出口技术贸易壁垒,促进了我国农产品扩大出口。随着“三品”市场的不断培育,品牌效应的不断增强,“三品”将进一步引领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

2•4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带动作用“三品”发展倡导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推行“保护环境、清洁生产、健康养殖”的可持续生产方式,实现了农业投入品的科学合理使用,保障了农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随着“三品”生产基地的不断扩大和安全优质生产资料的加快推广应用,“三品”"将进一步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加快发展,在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带动作用。

3农业“三品”产业发展思路与建议

3•1加强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农业“三品”产业稳步发展加强队伍体系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是农业“三品”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一要加强机构建设。设立常设机构,落实编制和经费,配备专人。并将农业“三品”认证和管理专项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二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三品”认证和管理队伍。每个乡镇要培养1~2名业务骨干,并组织开展培训学习,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三要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不仅要求提供标志认证申报服务,而且要组织开展标志申报前伸后延服务。

3•2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农业“三品”产业健康发展加强监督管理,提升品牌公信力。定期组织开展企业自查、农业“三品”企业专项检查与产品抽检、市场检查等活动,促进企业规范管理,提高对质量管理的认识,增强农业“三品”品牌意识。建立和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和制度,把质量管理作为农业“三品”产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保障农业“三品”质量绝对安全。

3•3加强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项目,加大对农业“三品”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准确掌握农业“三品”的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积极引导他们以农业“三品”生产为目标,实施生产全过程管理,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确保产品适销对路和实现优质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