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6 10:21: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态农业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指导农业生产,利用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转换和生物之间的共生规律促进物质循环利用,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行无废物生产和无污染生产,建立多业并举、综合发展和良性循环的立体网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农业旨在建设一种既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又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除了传统农业具有的自给自足及提供就业与收入等农业基本功能外,还具备一些独特的新功能(如表一所示)。第一类功能为经济功能。生态农业向市场提供优质、安全、营养的农副产品,不仅能满足居民基本生存需求,还能满足居民对新鲜、优质、安全、多样、反季节的绿色食品,以及对方便、深加工农产品等方面的需求。生态农业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拓展农业生产经营范围,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随着生产力水平与资金回报率的提高,生态农业不再是需要补贴和日益萎缩的夕阳产业,而是作为一项发达的现代产业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使农业投资不断增加、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第二类功能是社会功能。作为经济、社会、生态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农业在传承传统文明、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农家乐”、“农业旅游”等经营方式提供的休闲和旅游新场所,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又挖掘了农业的潜能。农业有的风俗、文明也将随生态农业的发展而延续,因而生态农业传承了传统文明,增强了农民的科学与环境意识。生态农业将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方法向传统农业辐射,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通过提供就业与收入机会,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第三类功能为生态功能。生态农业具有显着的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生态功能具体表现为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和土壤;维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1.2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背景下,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口、资源、技术和制度等条件的约束,生态农业追求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农业发展历史来看,从原始农业发展到传统农业,再到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进程和方向。现代农业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创造了世界农业的奇迹。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用机械化替代人力和兽力,用化学化和水利化代替有机农业,用高产品种与新耕作法代替低产品种和传统耕作法,用商品经济代替封闭式经济。现代农业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方式使土地生产力和农业生产力得到飞速增长,对解决人类食物供应功不可没,但在资源、环境、生产成本等方面的负效应也明显地暴露出来,如能源过渡消耗、水资源无节制使用、生产成本增加、污染加剧等问题。无论是在工业发展还是在农业发展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发展与资源、发展与环境不协调的问题。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农业发展途径和生产方式不完全相同,农业现代化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将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导方向,但需要处理好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应将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生态农业以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为主旨,通过采用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措施来维护生态平衡,生产出清洁产品,使现代农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因而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促进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近年来,江西省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环境条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农业建设,使全省生态系统不断恢复,生态农业产业规模扩大,生态经济建设成效显着。江西生态农业建设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生态农业意识有待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不高、资金短缺等问题。江西省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如图一所示。随着江西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目前江西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53.3%。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还需多方努力。
2.1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
生态农业的建设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要重视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大对农民建设沼气池等行为的财政补贴力度,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农户和龙头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产品标识制度,鼓励公众购买生态农业生产的农产品。保障体系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对发展生态农业的财政投入,建立生态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生态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2.2加大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生态农业发展,就必须加大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使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主动走向农业市场;鼓励企业建立生态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政府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生态农业科学研究,提高生态农业本身的科技水平;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政府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各类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
2.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农业意识
农民是发展和实施生态农业的主体。要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还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重视程度。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举办函授班、培训班、轮训班等形式,讲授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基础知识;通过生态农业知识竞赛等形式,了解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关政策;通过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使农民直接看到建设生态农业对发展生产、美化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潜力,从而有利于激发他们发展生态农业的热情和信心。
2.4着力解决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沼气生态农业是将生态学原理与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以沼气为纽带,将畜牧业、种植业等科学合理地连接在一起,通过优化整合农业资源,使农业生态系统做到能量多级利用,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其涉及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微生物发酵、农产品供应、农户日常生活和农村建设等方面内容。近年来,广西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结合实施沼气生态农业152示范工程,因地制宜,创建了多种沼气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沼气综合利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沼气综合利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此模式将畜禽粪尿排入沼气池,沼气入室照明、炊事,沼渣、沼液入田入地作肥料,构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体系。从而达到利用废弃物,提供能源的目的。沼气综合利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广西沼气综合利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最先在恭城县形成。恭城县曾是一个老少边山穷县。1983年以来,恭城县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突出抓好以沼气为纽带、发展养殖业为重点、种植水果为龙头的生态农业,形成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链,探索出适应该县经济发展的新道路通过,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创造了享誉全国的恭城模式。截至2009年底,恭城县累计建设沼气池6。8万座,沼气入户率达到89。2%。先后获得了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是联合国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典型。
1997年10月,在恭城县召开全区沼气生态农业现场会后,广西沼气综合利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得到快速推广。各地根据实际,在恭城县猪-沼-果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猪-沼-稻(蔗)、猪-沼-鱼、猪-沼-菇、蚕-沼-桑、猪-沼-茶、猪-沼-菜等10多种综合利用模式,效益显着。现在广西已成为全国农村沼气综合利用发展最好的省区之一。
2沼气生态家园发展模式
沼气生态家园发展模式是将农村沼气技术和生态农业工程进行综合配套使用,结合人畜饮水、道路、供电、厨房、厕所的改造,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形成农户基本生产单元内部的生态良性循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沼气生态家园发展模式显着特点是:农户庭院自成体系,生产场所与生活场所结合在一起,除了具有楼房、卫生厨房、卫生厕所、标准畜禽舍、自来水等设施外,还实现庭院的绿化美化、村组道路的硬化,以及小果园、小鱼塘、小猪场、小菜园一体化。沼气生态家园发展模式主要在经济比较富裕的村、组、农户中推广。广西沼气生态家园发展模式如图2所示。
北流市是广西沼气生态家园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北流市在发展农村沼气的同时,将恭城模式加以创新,以沼气为纽带,把沼气建设同生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同五改十化(改水、改厕、改厨、改房、改路燃料沼气化、住宅楼房化、庭院绿化美化、用水自来化、户间路硬化、厕所厨房卫生化、家具现代化、电话程控化、电视闭路化、言行文明化)结合起来,同退耕还林、农业增效、新农村文化建设等相结合,开展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实现粪便、污水、废水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沼气生态家园建设,促进了北流市农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农村城镇化步伐,使农村居住环境清洁化、农民生活丰富化、产品无害化,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2],形成了沼气生态家园农业发展的北流模式。截至2009年底,北流市共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12万座,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50个,涉及9300多户示范户。农民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全面提高。
2000年12月,广西在北流市召开了生态家园建设研讨会,通过总结和推广北流模式,促进了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沼气生态家园建设的开展。
3沼气生态文明村发展模式
沼气生态文明村发展模式是在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和沼气一池五改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创建活动,建设标准篮球场、戏台、文化活动室、科技宣传栏等文体活动基础设施,并逐步实行人畜分居[3],引导农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富裕文明新农村发展之路。通过生态文明村建设,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农村五无目标,农业生产得到持续发展,农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沼气生态文明村建设模式如图3所示。
田阳县百育镇那生屯位于广西百色市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核心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该屯以沼气为纽带,结合村容村貌绿化美化,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和生态旅游产业,在村庄中相继建设了球场、文化活动室、科普教育基地、垂钓园、庄园酒楼、生态庄园和其他公共基础设施。与此同时,也利用基地向农民讲解农民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农村实用种养技术,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4]。使村民生活富裕,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那生屯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文明村。
南宁市2002年提出《关于加快南宁市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决定》后,全市掀起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热潮。生态文明村要求沼气池入户率达80%以上,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占建池户80%以上。随着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农民生态意识的提高及沼气综合利用的推进,南宁市农业生态系统逐渐进入良性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得到加强。同时,农村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改变了农村以前的环境面貌,塑造了农村新形象。通过完善文体设施建设,促进了科技文体活动的开展,普及了科学技术,凝聚了民心,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3]。
4生态移民一体化沼气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移民一体化沼气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指以库区移民或生态移民集体迁移为基础,在建设移民新居的同时,统一规划建设沼气池,做到沼气池与住房、厨房、厕所、猪栏、庭院、道路等统一规划建设,从根本上改善移民新村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创造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条件[1],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旧有的基础建设格局。生态移民一体化沼气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如图4所示。
广西水力资源丰富,现有水库4450座,其中大中型水库241座,小型水库4200多座。现有水库移民180万,涉及人口553。44万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11%,占农村人口的18%[5]。另外,广西还是大石山区多、石漠化严重的地区,生态移民、自然保护区移民也较多。如何使数量众多的移民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一直是困扰移民管理部门的重大问题。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移民点一体化沼气生态农业建设是非常有效的办法,该方法能够在妥善安置移民的基础上,创建移民清洁能源示范点。2000年以来,广西通过在移民安置点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沼气池,并结合移民点人畜饮水、道路、供电、卫生、住房等基础设施的改造,迅速改变了移民点落后状态,改善了移民点家居环境,使广大移民安居乐业,走向富裕。
龙滩水电工程位于红水河上游,是国内仅次于长江三峡工程的特大型水电工程。龙滩库区涉及天峨县8个乡镇,搬迁安置人口近3万人。该地区土地资源稀缺,移民生产发展成为天峨县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为此,天峨县积极探索水库移民安置的新途径,把移民安置工作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旅游农家乐等结合起来,使移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如下老乡兴隆安置点,在建设移民新居的同时,统一规划建设沼气池,大力发展庭院养殖,养殖品种有猪、六画山鸡、土鸡、花白鳖、兔子、虎皮蛙、黑豚等。通过将动物粪便排入沼气池,产生沼气用于炊事、取暖,沼肥用于种菜、种果、蘑菇等。安置点26户村民仅庭院经济一项,人均年收入就达4300多元[6]。
5循环经济沼气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沼气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指依靠现代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新产品支撑下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其根本特征是以沼气为纽带,实现农业的一高两低,即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污染排放最低实行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变弃为用、变害为利的循环发展模式,可以降低农业能源投入品消耗、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有效发展低碳农业。广西典型的循环经济沼气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
(1)养殖-沼气-种植+灯+鱼+套袋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此发展模式显着特点是:通过建设沼气池,利用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生活污水等入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农户日常生活能源,沼肥用于农作物施肥、养鱼等应用诱虫灯诱虫喂鱼,减少作物病虫害通过果树套袋保护果实。该模式实现了高效循环利用农业资源,生产了众多优质农产品。
2008年,广西在主要农区新建富民示范村113个,生态养殖池1。26万个,推广诱虫灯4500盏,实现增收节支1。6亿元,重点实施以猪-沼-果+灯+鱼(+套袋)和稻-灯-鱼(蛙)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技术。通过生物链循环增加来达到延长产业链的目的,创建生态循环农业优势产业,利用畜禽排泄物和农作物秸秆作为沼气原料推广应用生物、物理防治病虫害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其对农作物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建设一批生态型水果、蔬菜、食用菌、水稻等生产基地广泛推广应用诱虫灯、捕食螨、水果套袋、黄虫板等技术,将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各个环节与技术融入相应的产业中,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水平。通过实施节水、节能、节肥等生态节约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村屯的田园、家园和水源得到净化,并带动了周边村屯发展[7]。
(2)养殖-沼气-种植+农副产品加工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此发展模式的特点是在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基础上增加农副产品加工一个环节。将食品厂、酒精厂、淀粉厂、酒厂、屠宰厂等农副产品加工产生的下脚料、废料等用于喂养畜禽或投入沼气池发酵,实现废弃物的再循环应用,使种、养、加各种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循环经济效益得到极大发挥。
1.1.1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数量分析
2007—2010年江苏、山东、广东和浙江4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和面积[1]对比图。从图1(a)可知,近4年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呈急剧上升趋势,通过与山东、广东和浙江省的对比发现,江苏省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总数均高于对比省份,表明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起点高,发展态势良好。从图1(b)可知,2007—2009年,江苏省每年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均远高于对比省份。但2010年低于山东省,原因可能是部分无公害农产品转化成绿色食品。表明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不够稳定,有下降趋势。所以江苏省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确保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的稳定并保持增加趋势。
1.1.2绿色农产品数量、企业数量分析
2005—2008年江苏、山东、广东、浙江4省绿色食品产品数量和企业数对比情况[2]见图2。2005—2007年,江苏省每年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品数和企业数均高于对比省份,表明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起点较高。2008年江苏省绿色农产品企业数比山东省少20个,绿色食品产品数量基本持平,可能是部分绿色食品企业转化成更高级别的有机食品企业。表明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也不够稳定,为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江苏省应采取措施,鼓励规模农业企业按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进行生产并申报认证。
1.1.3有机食品发展现状分析
有机食品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品质极好的、最高层次的安全健康食品。据预测[3-4],2015年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将增加到1000亿美元。仅在21世纪初,有机食品的销售量就占全球食品销售总量的10%。目前,欧美国家每年进出口有机食品的总额约为全球总有机食品的80%。江苏省有机农业呈蓬勃发展态势。2010年底,全省共有223家生产企业、669个产品,基地面积达2.267万hm(2经农业部中绿华夏认证),且形成了有机农业开发的多种模式。发展速度和总量规模已位于国内有机认证行业之首。
1.2人口与粮食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人口、粮食与耕地面积变化关系[5]见表1,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耕地面积总体上仍保持平衡;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2400.65万t上升到2010年的3235.1万t;常住人口数从1978年5834.33万增长到2010年7724.5万;1978年人均占有耕地799.07m2,2010年为606.97m2,只有1978年的76%;人均占有粮食从1990年的482.37kg下降到2010年的418.16kg,但仍高于亚洲人均粮食330kg[6]。以上数据表明,江苏省农田面积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粮食产量比较稳定。虽然江苏省常住人口总数在增长,但粮食总产量也在增长,而且近1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均保持400kg以上的水平,高于国际现行人均粮食占有量标准370kg[7]的水平,表明江苏省农业能够满足本省粮食需求。因此,从人口与粮食的关系方面看,江苏省完全有条件发展生态农业。
2江苏省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
2.1以沼气技术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主要以农业废弃物(特别是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为导向,通过大型沼气专业化生产,围绕“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延伸出来的产业生态链体系。沼气可以用以发电,或通过燃烧取暖供热;沼渣可加工成各种专用有机肥,还可以开发成植物生长的营养基质;沼液可用来生产各种专用液态有机药肥以供种植业利用,或制成液态饲料供养殖业利用。此模式是一种既低碳又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案例:江苏省吴江市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拥有生产基地8hm2,采用果园休眠期间作蔬菜,蔬菜下脚料喂养猪禽,畜禽粪便发酵产沼气,沼渣再返田作有机肥。2007年生态园生产柑桔和鲜梨200万kg,蔬菜10万kg,草鸡20万羽,鸡蛋5万kg。平均每公顷效益达10.5万元,比传统的经营方式效益提高4~5倍,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000元。2004—2010年,生态园相继有9个农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2010年总产值达932万元。
2.2以腐生食物链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此类模式的基本结构是“养殖业粪便+蚯蚓(蝇蛆)养殖+种植业”。将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辅以一定的作物秸秆)作为基质养殖蚯蚓,或直接用动物粪便养殖蝇蛆。蚯蚓和蝇蛆均为高蛋白饲料,可以用于养殖和养鱼的营养饵料。同时,养殖蚯蚓和蝇蛆后的剩余残渣是优良的有机肥,可用于大田农作物生产。案例:江苏扬州华兴乳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于一体的私营企业。公司与扬州大学环境研究所合作,利用牛粪养殖蚯蚓,年消解牛粪1800t,生产蚯蚓25t,有机无机复合肥1000t,同时获利25万元。同时,牛粪及时送往蚯蚓养殖场,用蚯蚓覆盖畜粪,无异味,无蝇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蚓粪制成的有机无机复合肥可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保肥和平衡供应营养能力,提高农产品品质。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养殖场的粪污处理问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2.3立体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
立体复合种养是在人工或半人工条件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种植,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和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生产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案例:苏州市玉屏山生态园租赁233.33hm2山头,其中林禽立体种养循环农业基地40hm2,年养殖规模为山羊1200头、草鸡3万羽,林地种植茶叶和果树,林下放养草鸡、山羊,粪便作为有机肥。公司产品东渚“玉屏山”牌白茶和碧螺春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草鸡、草鸡蛋已经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2009年公司销售收入达1520万元,带动农户数90多户,农民从企业获得的收入100多万元。
2.4林禽渔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的基本结构是“林果业+畜牧业+渔业”。通常是丘陵山区,在山坡地发展林果业或林草业,在林地或果园里建立畜禽养殖场,在山塘中发展水产养殖业,进而形成了“林、果、草生产单元-畜禽养殖单元-水产养殖单元”相互联系的立体生态农业体系。案例:江苏省江都市渌洋湖农林综合开发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是一个以林地、土地、鱼池入股形式的林、禽、渔结合的合作社。合作社主要经营模式有:(1)林间套种牧草养鹅;(2)鱼鸭混养;(3)禽粪肥水肥田减少饲料化肥用量。合作社200hm2鱼池每年减少饲料用量近千吨,166.67hm2稻田减少化肥投入50多万元,同时提高了稻、麦品质。合作社已有3种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9年度出栏家禽48万羽,蛋品加工销售1500t,综合产值突破1亿元,利润1200多万元。
2.5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
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契机,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江苏省沿太湖地区的资源优势,把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林果业生产基地、养殖基地、树木花卉基地的建设和观光、采摘、休闲、疗养、垂钓等休闲娱乐融为一体,以生态观光旅游业加速发展该区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使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建立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开发相结合的模式。案例:苏州市旺山生态农庄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南8km处的旺山村,占地6.1km2,东、西、北三面靠七子山脉,处于天然山林环抱之中,空气清新、树木葱郁,村庄环境优美祥和。农庄设3个主题区:(1)钱家坞“农家乐”主题区,主要经营农家特色的餐饮和农家住宿服务;(2)“耕岛”主题区,以农事参与体验为主题。内有鱼趣参与区(捞鱼、摸虾、抓泥鳅等)、拓展训练场、乡村烧烤等活动内容;(3)茶园及登高揽胜主题区。农庄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00多万元。
2.6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的基本结构是“畜禽养殖业+种植业”。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种植业产生的农业秸秆混合发酵,发酵残渣作为蘑菇培养基,菇渣作为有机肥,种植蔬菜和果树。该循环模式的建成既解决了养殖场固体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二次污染,又解决了农村因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其他安全隐患问题。案例:无锡市天蓬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占地13.33hm2,是一家开展生态养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奶牛养殖场。公司首创的“粪草配方”种植双孢菇,以传统奶牛养殖业为依托,利用集中隧道式发酵技术,每年资源化利用8000t牛粪及周边25000t秸秆。公司还建设粪、草蘑菇菇渣有机肥蔬菜、果树的示范生产基地,建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公司的发展直接带动1000余户农民共同致富,年增加农民收入3000余万元,年增加就业2万余人,同时建设和发展了240hm2循环农业种植基地。
3江苏省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探讨
3.1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农业功能区划
江苏省总体上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农业区划功能尚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农用地的功能区划实际没有实施[9-10]。因此,在制定农业功能区划时,首先要强调粮食安全优先,确保全省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优先确定一批粮食生产重点县、重点基地。尤其要强调土地的统筹配置,优先确定农业用地,城市和二、三产业建设尽量不占用优质良田,充分利用好荒地、滩涂、丘陵地、岗坡地等资源。其次要适度集中发展,打破原有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考虑区域地形地貌、经济发展、市场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实行适度集中、连片发展、集中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水平较高的优势产区或产业带,进而在全省加快形成各县特色鲜明、分工合理、体系完备的大区域发展格局。
3.2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扶持
加大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保护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虽然江苏生态农业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11],发展生态农业,从政策层面来看,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因此,江苏省可以建立适合农村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和护理保险、养老保险和事故保险等。实行农民退休养老金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社保制度,使农民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农民能安心地参与生态农业的建设。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很小,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相对有限。江苏省经济发达,有实力推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不断提升补贴比例,努力拓展补贴品种种类,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市场主体自筹资金为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以及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导、商业性农业保险为补充的农业保险体系。同时,尽快制订相关法规,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方式及承担的权责,强化政府对于农业保险的主导作用。
3.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
相对低下的劳动力素质,是制约江苏省乃至全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长期性因素。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农业,农户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较全面的农业新技术。然而,那些接受新事物快,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劳力大部分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样的劳动力素质状况,势必成为制约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采用多种形式,借助各种渠道对农户进行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引导农业人才到农村中去就业,提高农业人才的社会保障标准。
3.4建立标准体系,规范生态农业建设
一、贵州省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贵州省农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贵州省内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河谷深切、石多土少、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续,本来就不适宜大面积农耕。大规模的陡坡垦殖,导致整个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失调,引起了以水土流失为中心、以石漠化为极端的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主要导致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严重问题:垦殖指数高、坡耕地占耕地的比例大、林草覆盖率低、耕地质量差、水旱灾害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及石漠化现象严重,据统计,贵州省的石质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2.1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9%,并且还在以每年9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
2、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增收困难
农业比其他产业的利润率低,这是因为中国农产品市场接近或者就是完全竞争市场,并且由于实行,使得每家每户的生产农产品的数量很小,而产品利润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销售量成正比,这就决定了农民种地没任何利润可言,甚至是一种赔钱的生产,土地产出属于报酬递减,这种情况在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垄断竞争地位的其他产业、行业中很难见到;另外贵州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比平原地区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更为严峻,由于贵州地方多山地形、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目前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向机械化、适度规模经济方向发展,故未来贵州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越来越低于东中部平原地区,贵州农业如不改变发展的思路,转向重点发展自己的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即走生态化发展道路,以此来形成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形成利润,便会陷于更加恶劣的境地。
二、对贵州农业问题的分析
1、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毁林造田”现象发生及扩大化
发展生态农业,面向市场因地制宜转变思想不再“以粮为纲”思想为主导,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种植果树等这样便会很大程度上避免“毁林造田”发生和扩大化,避免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2、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发挥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避免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利用当地地理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等可以发挥出山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把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的土地转变为利于畜牧业、种植业等农业发展的有利地理位置,避免了山地为主的地理位置不利于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小麦、水稻种植的相对优势,避免了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3、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收
提高贵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要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在我国农产品生产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农产品基本上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以几亿计算,而购买者也是几亿或十几亿计,产品完全无差别,对价格的控制能力没有一点,进入一个市场很容易,处于这样的市场中,每个生产者即农民都微不足道、可有可无,农产品由于垄断力为零,一家一户的销售量又很少,一般的农产品由于垄断力为零,故没有超额利润可讲。另外,由于贵州地区人多地少且以山地为主,不利于机械化耕种,而目前农业生产向机械化、适度规模经济方向发展,故未来贵州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越来越低于东中部平原地区,贵州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比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未来形势更为严峻。
怎样使贵州地区农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力、或者说市场竞争力,是增加贵州农民收入的关键之所在,尤其在贵州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越来越低于东中部平原地区的情况下意义更加重大,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增加贵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结合贵州地理位置的实际情况可见贵州农业只有加大力度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等,即走生态农业道路,才能使产品有差别,并且生产、销售者数量也变得较少,故对产品价格的控制力会增加,而不会沦为价格接受者的不利位置,使贵州农产品由“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转变为“处于垄断竞争市场中”或者说“处于寡头垄断市场中”,从而提高了贵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完全可以说即使没有环境问题,贵州农业也应该走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4、贵州省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优势
(1)气候条件优势
“欠发达、欠开发”,这是贵州的基本省情,由于开发较晚,使得贵州得以保存了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生态,从而建设生态文明的优势更为明显。例如,贵州92.5%的面积是丘陵和山地,以前交通不发达,但在生态上却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自然生态上,全省森林覆盖率为39.9%,比全国高出1.2倍。贵州复杂多样的喀斯特地貌条件和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在农业生态上,由于气候、生物的多样性,又有低纬度、高海拔的特点,加上工矿企业不多,土壤中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残留量很小,发展农业产业生态化前景广阔。
(2)工业化初期省情优势
贵州省工业欠发达,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初期,这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从工业化进程来看,这是一个不利因素;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即从生态化建设的角度看,由于“三废”污染少,环境被工业化破坏程度小,土壤中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残留量很小,发展农业产业生态化前景广阔,则更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更易于树立起一系列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形成市场竞争力,易于发展农业产业生态化,以及贵州工业产业生态化的建设,在目前流行绿色消费、吃天然食品的现阶段以及未来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3)具有竞争力的生态农产品
可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消费浪潮风起云涌,吃天然食品,喝天然饮料,穿天然纺织品,用天然物品,已成时尚;各种无公害蔬菜、有机大米、绿色禽畜水产品为公众所青睐。当前国内外市场对绿色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席卷全球的绿色消费浪潮从食品消费开始逐步渗透至生活消费的其他方面,反过来又影响、决定着许多部门的生产,尤其是农业方面的生产;并且绿色食品的消费数量和规模逐渐增加,根据对一些市民对于绿色食品的消费调查可知,绝大多数市民不仅喜欢消费这种有益于健康又能保护环境的绿色食品,同时也很愿意出相对较高的价格;再者就是绿色食品在出口方面也享受到一定的政策优惠。可见贵州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展手脚地加大力度发展绿色农作物,以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又有利地保护了自然环境。
三、发展生态农业――贵州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特色农业
贵州省要在特色优势上下功夫,抓住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农产品。立足于各地的自然优势,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镇。贵州省很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主要包括:辣椒;小水果;干果;竹类;中药材;贵州地方特色畜禽产品,如香猪、平坝灰鹅、香羊、三穗鸭等不仅肉质鲜美,且产品质量上乘。除以上几种特色农产品外,贵州省较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还有:苡米、魔芋、芸豆、酒用高粱等。总之,贵州省特色农产品很多,有马铃薯、油菜、烤烟等传统优势农产品,有蔬菜、猪羊牛肉、油桐籽、水果、中药材、竹叶、茶叶、生漆、核桃、板栗、竹笋等潜在特色产品,只要引导得当,开发有方,就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促进特色农产品发展,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农产品产后加工,培育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应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商品意识,合理布局,重点发展,抓好良种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设。
2、发展绿色农业
贵州发展绿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一是农药化肥施用水平低,生态环境较好。二是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全省有可供开发的实用植物500多种,地方畜禽良种39种,特种经济鱼类10余种。这些资源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三是气候类型多样,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为绿色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和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贵州省工业欠发达,“三废”污染小,化肥、农药施用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上低纬度、高海拔的优势,农产品农药残留量低,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天然理想场所。如果把普及沼气给抓上去,让农家肥和有机肥成为主要肥源,就可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再加上贵州不少地方富硒、富锌,有些作物是维生素之王,是有益的健康产品。如果我们把自然生态保护于经济社会建设之中,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就是建设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贵州省还是全国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长在山坡上的纯天然、无污染的芳香植物就有580多种,占全国香料品种的71.4%,仅次于云南,可见发展绿色农业是贵州农业发展的优势,要进一步加强原料基地建设,进行标准化生产,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做实绿色农业,做优质绿色农业,做精绿色农业。而从贵州省的省情看,要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放在农业结构战略化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的突出位置,从政策和资金等多个方面给予重点倾斜。而从产业和企业的角度,应注意以下几点:市场定位要准,标准水平要高,运作载体要强,市场营销要活。
3、发展高效农业
要发展好高效农业应主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抓品种。要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市场前景比较好的花、果、药、树、茶、菜等特色产业。第二,抓基础。贵州省农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道路、水利比较差,有的道路是“晴通雨阻”,有的农田是“望天水田”。第三,抓科技。要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抓好科技一条龙服务,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质量、提高单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第四,抓管理,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协会、专业合作社来加强农村的管理工作。要提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把合作社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重要力量。第五,抓服务。要抓服务的内容很广,要重点抓好农村的流通服务,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健全市场流通体系,要加强农产品快速通道建设,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开展农业贷款抵押担保和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要搞好防疫体系服务、优良品种的服务等服务,要抓一项成一项。
4、发展循环农业
贵州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贵州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在要求。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近海内地,海拔较高,不靠长江干流,不靠海岸,是农业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省份之一。贵州省虽然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是各地地貌类型复杂,山地面积广布,气候类型多样性,光照和热能区域差异显著,气象灾害种类很多。省内虽然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 部分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很突出;干旱年份降水量季节变化大, 在农作物大量需水季节出现降水量短缺的现象。山区土层薄,蓄水能力极弱, 植被少涵养水源能力差,连人畜饮用水有时也得不到保障。贵州省也是宜耕地较少的省份,各地人均耕地占有量极不平衡。贵州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说明了发展以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的循环农业对贵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第二,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贵州“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广大农村呈现“贫困面大、贫困度深”的特点。2004年全省有48个贫困县,占到全国贫困县总数的8.11%;贫困人口达910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数的11.38%;行政区域面积为10.35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3.11%。因此,应从保护生态着手,发展循环农业,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率是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第三,适应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客观要求。伴随着人们食品结构的改变,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市场准入的主要门槛,绿色壁垒已成为阻碍农产品出口的重大障碍。因此,应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适应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必然趋势。发展循环农业要依托科学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是贵州省尽早实现农业国际化目标和长久占领国内市场的客观要求。
5、发展畜牧业
大力发展贵州省草地畜牧业意义重大:第一,发展草地畜牧业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贵州省各种资源。第二,发展草地畜牧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治理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由于贵州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上游,又是我国最大的岩溶山区,发育强烈的喀斯特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3 %左右。贵州地区人口多耕地少、土地坡度大,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生产水平极为落后,经济增长方式曾一度误入歧途:“吃饭靠山、用钱靠山、大肆毁林、毁草开荒”,长期对森林、草地进行掠夺式经营,以致造成生态极大破坏。第三,加大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是改善和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第四,发展草地畜牧业是贵州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贵州省虽然是个农业省,但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0kg,目前尚有300多万贫困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另外饲料用粮又占整个用粮的1/3以上。要改变这种状况,减轻粮食压力,要开发草场,发展草地畜牧业,以草换肉等以促进山区经济发展。要加强草山草坡的改良与利用,提高牧草质量和牛、羊、兔、禽、奶的转化率,可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的产值。把发展草地畜牧业作为贵州省农村的经济支柱和最活跃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将大有作为。第五,发展草地畜牧业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增加科技投入,确保科技的支撑力度;要加大对广大畜牧养殖专业户技术培训的力度,提高其技术水平;要充分发挥示范场和专业户的典型示范和技术辐射作用;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省外草地畜牧业的先进技术,结合本地实际使之逐步本土化;认真总结贵州省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成功经验,及时推广运用,并逐步建立贵州省草地畜牧业的科技体系。发展生态农业,既能有力地避免和防止环境破坏、有力地保护好环境,又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实现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是贵州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山西九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1月,注册资金3000万元,总资产2.9亿元,现有职工300人,其中管理技术人员60人,是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龙头企业。
2、发展思路
为适应全省转型跨越发展要求,2010年我公司由煤炭企业转型,筹资兴建九牛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项目一期投资3.8亿元,占地500亩,已建成一个5000头规模的绿色示范奶牛养殖园区,园区以一流设备和技术、一流优质乳制品、一流循环发展产业链、一流现代养殖产业园“四个一流”为发展定位,建成了标准化奶牛养殖设施10万m2,产房挤奶设施6000m2,青贮饲料基地近万亩,引进新西兰荷斯坦优种奶牛2000头,选用德国、美国、意大利、瑞典等国外先进的养殖设备和技术,并采用冻精性控技术进行奶牛的配种繁育。
目前,园区已产犊牛1200余头,奶牛存栏达到3200余头,日产原奶40吨,经质检部门化验认定,所产原奶中主要营养指标远高于国标,优于欧美。在乳品加工方面,园区遵循“健康、绿色、有机”的产品理念,按照原奶质量、原辅材料、加工规程、冷链运输、终端销售五大管理系统,制定了相应的质量管理方案,配备了高标准的监控设施和技术检测系统,严把质检和技术检测关,采用先进的巴氏灭菌技术,加工生产优质的鲜奶系列产品,主要有鲜奶、酸奶、糕点三大类20多个品种,同时从挤奶、加工、出厂、运输到销售,把好食品安全监管,确保产品的新鲜纯正和质量安全,让省城市民能喝到天然美味、放心健康的九牛鲜奶。
3、经营模式
产品实行区域化供应,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加快建设鲜奶销售终端,目前已启动“千店鲜奶进社区直供工程”,在省城太原的城市繁华地段和人口密集社区设立直营店,今年设社区鲜奶直供点100家,三年设到1000家,直营店采取门店、标识、价格、配送、销售“五统一”的形式进行运营管理。通过牧场加工、连锁直供、冷链配送、安全监管,逐步形成区域化直供、连锁化推广、标准化配置、网络化经营的格局,使这项便民、利民的民生健康安全工程及早惠及千家万户,以提升省城市民的幸福指数和健康水平。
园区建成运营后,始终以“一心一意为牛,实心实意为奶,全心全意为人”为发展宗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租用农村万亩土地建立青贮饲料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带动当地7000多农户户均收入达2600多元,释放了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并提供了3600多个就业岗位,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园区粪污实行无害化处理,通过沼气发电,满足园区及周边农户使用。沼渣沼液加工成有机肥,可有机种植和改良土壤,达到科学养殖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对全省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动效应。
4、未来规划
九牛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是山西省转型综改标杆项目和全省农业支撑项目。总投资13亿元,占地6000亩,一期已投资3.8亿元,占地500亩,建成奶牛存栏5000头的绿色示范养殖园区;二期拟投资9.2亿元,建设规模为奶牛存栏15000头,到2015年项目将发展成为集奶牛养殖、原奶生产、沼气发电、有机肥加工、有机蔬菜种植和食用菌生产为一体的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高效生态循环产业园区。
未来三年,园区二期实施占地6000亩,投资9.2亿元,再建一个15000头规模的标准化奶牛养殖园区,建设国内一流的乳制品加工基地和有机蔬菜及食用菌生产基地。奶牛总存栏达到两万头,日产鲜奶400t,年产15万t,从而满足市场供应和市民对高品质鲜奶的需求,逐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依托山西市场,做大做强九牛品牌,把九牛园区尽快建成集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沼气发电、有机肥加工、有机蔬菜种植和食用茵生产为一体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区。
发展无公害农业和开展标准地生产是象州生态农业发展的亮点。农业标准地建设方面,全县已创建国家桑蚕标准地示范基地24万亩,为广西优质稻标准地示范县,拥有桑蚕标准和优质稻地方标准。生态农业品牌认证方面,全县已获得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认证21.78万亩;无公害西瓜生产基地认证1万亩;无公害大米产品认证18万吨;有机水稻生产认证500亩。象州红米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认证面积2.5万亩,水稻有机转换产品认证2000亩。
1.2生态农业技术普及推广
象州县大力推广运用生态农业技术,严格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推广生物、植物源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推广性诱剂、诱虫灯等绿色植保防虫技术;开展危害生态农业环境调查,防控外来有害生物,进行农业污染源普查和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普查;开展蔬菜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现每年推广高效低毒农药250吨,有机生态肥料3万吨,秸秆还田40万亩,种植绿肥12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5万亩次,沼气池入户率达45%。猪—沼—果、果—灯—鱼、稻—灯—鸭等生态种养模式初具规模。
2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传统农业思想意识根深,温饱满足感强,干群对发展生态农业未完全认识,理解不透,从而资金投入就受到制约,自然影响到生态农业发展。2)农业投入品污染控制难。农业污染源面广、量大,农业投入品种类多,监管规范使用有效控管仍较难。全县年农药使用量130吨左右,化肥使用量7.5万吨左右。3)兽药鱼药、饲料使用不合理,加剧农业环境污染。兽药鱼药超量使用,以及违规使用禁用药品、饲料添加剂等,导致动物产品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等严重。4)“三品一标”农产品基地规模及档次不高,品牌效应影响力不强。目前,象州县虽有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标产品,但品牌效应力小。5)生态农业发展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多,生态农产品的产、供、销及深加工产业链不长,产品效益不高。
3象州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3.1切实加强领导,落实组织保证发展生态农业是项长期、艰巨的生态工程,要按十要求,切实加强对发展生态农业的领导,把生态农业放在三农工作突出的地位来抓,成立发展生态农业领导小组,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并把生态农业工作列入各镇乡各部门绩效考评重要组成内容。
3.2制定发展生态农业的长远规划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要充分立足于保护和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着眼农业质量和效益,重点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3.3加强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生态建设能力建设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科技支撑,要把实施科技兴农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引进和运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开展农民实用农技培训,普及生态农业技术,不断提高生态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转化率。同时,要推行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通过秸秆还田、秸秆过腹还田、沼气生产等方式,充分利用生物质资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绿肥种植,减少化肥使用量,改善耕地结构,控制农业污染源;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使用绿色植保技术,开发和使用生物农药,低度低残留农药;逐步推广可降解地膜,消除白色污染;实行蚕沙集中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3.4开展农田环境治理和养蚕环境整治工作组织农田废弃物回收,净化农田环境。要发动群众开展农田废弃物清拾,集中处理工作,使之养成田间地头顺手捡垃圾的习惯,创造生态田园环境。病蚕、死蚕要集中深埋处理,防止病传染扩散,污染养蚕环境。
3.5建立清洁田园村规民约的长效机制设立发展生态农业补偿奖励机制,鼓励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利用村规民约制度来约束群众的意识行为,形成制度管人,大家遵守,相互监督的长效机制,财政拿出一定的资金,对发展生态农业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3.6加大投入,推动生态农业发展要不断增加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开展生态基础工程建设,要建立发展生态农业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将生态投入纳财政预算,并随财政增长而增长,同时,建立优惠政策,吸引其他社会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开发中来。
3.7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认真抓好农业执法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假冒伪劣农资商品,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加强农产品抽检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8加快发展品牌农业,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品牌农业是建设生态农业的载体和主要内容,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品牌农业提高农产品产值和效益,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3.9抓示范,建基地抓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示范样板影响带动产业规模发展,集成现代农业科技,综合运用示范样板中,为发展生态农业集累经验,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技术基地。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补贴支持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用地面积具有一定规模,其产品产值也在不断增加,从而使生态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最快的是欧盟,1986年~1996年欧盟国家生态农地面积年增长率达到30%,生态食品和饮料销售额从1997年的52.55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95.5亿美元。截止2009年,全球162个国家开始或已经开始发展生态农业,预计2009年~2020年,全球生态农业生产面积将占农业生产面积的20%~35%。
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统计,截止2009年,全球生态农地种植用地面积共计3200万公顷。其中澳大利亚生态农地面积最大,拥有600万公顷,占世界总生态用地面积的19%;中国约有450万公顷,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分别有145万公顷和138万公顷。若从生态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地面积较小。
据有关方面估算,截止2009年,全球生态产品的销售额已经达到625亿美元,欧洲自产的生态食品早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欧洲越来越多地从阿根廷、南非和中国进口生态食品。同时,除德国外,欧洲生态食品消费较多的国家还包括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产品种类包括作物产品、奶制品、肉类、水果等。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1.生态农业已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的主导模式。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态农业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消费生态食品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尽管生态食品的价格比一般食品贵,但在西欧、美国等生活水平比较高的国家仍然受到人们的青睐,不少工业发达国家对生态食品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对本国产品的需求。随着世界生态农业产品需求的逐年增多和市场全球化的发展,生态农业已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2.生态农业的规模将不断扩大,速度将不断加快。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预计在未来几年其规模和速度将不断加强,并将进入产业化发展时期。预计2009年~2020年,许多国家生态食品的市场增长率将为30%~65%。
3.生态农业的生产和贸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各国在降低关税的同时,与环境技术贸易相关的绿色壁垒日趋森严,尤其是对与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有关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卫生安全标准要求更加严格,食品的生产方式、技术标准、认证管理等延伸扩展性附加条件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将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生态农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前,必须经过权威机构按照通行的标准加以认证。国际标准化委员会(1SO)已制定的环境国际标准ISO14000,与ISO9000一起作为世界贸易标准。绿色壁垒虽然在短期内对各国的贸易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也促使各国不断提高和统一农产品质量标准,从而进一步促进世界生态农业的协调发展。
4.各国生态食品的标准及认证体系将进一步统一。国际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产品的法规与管理体系分为联合国层次、国际非政府组织层次、国家层次3个层次,联合国层次目前尚属建议性标准。在2009年~2020年,随着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这3个层次之间的标准和认证体系将彼此协调统一,逐步融合成一个国际化的生态食品标准和认证体系,各国间将逐渐消除贸易歧视,削弱和淡化因标准歧视所引起的技术壁垒和贸易争端。
5.各国将进一步增加在生态食品科研和开发的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是生态农业的坚强后盾,生态食品的发展将促使各国增加生态农业开发方面的投入,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随着生态食品生产技术研究的纵深发展,以“培育健康的土地,生产健康的动植物,为人类提供安全的食物”为理念的生态农业理论基础将更加巩固,生态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天然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生产资料的研制、应用和推广等方面将进一步加强,生态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将逐渐被解决。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宣传教育,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农民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力军,中国农民和涉农人员环保意识还较淡薄、对生态农业认识不足,这是限制生态农业发展的首要障碍。多形式、多层面、全方位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良好氛围。
2.加强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投入。我国政府应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关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法律等,加强对生态农业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借鉴国外的做法,可以成立专门基金,采用财政补贴政策,还可以运用产业倾斜政策,加强对环境产业的倾斜力度,对经营生态农业的企业减征或免征增值税。
3.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中国生态农业已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体系,但这一体系基本是对以往技术的整合。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
4.高效利用土地,防止耕地流失和污染。针对我国耕地、牧场、森林锐减,土壤退化、污染等情况,要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盲目开垦等,同时严格控制对耕地的非农占用,还要改变过去简单粗放的耕作方法,综合高效地使用土地。
5.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合理使用。首先,要节约用水、综合用水。在灌溉方面,采取喷灌、微灌、滴灌、渗灌等方法;其次,收集、贮藏雨水、雪水,用于灌溉;另外,洁净水源,减少水体污染。有些地方的农村缺水,并不是没有水源,而是水源被严重污染了,不能饮用,甚至不能灌溉。
6.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生态农业的环境监测体系。当前农产品质量检测方面仍比较混乱,造成市场上各种产品鱼目混珠,生态农产品价值没有得到真正体现。我国应成立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以保护生态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河南省新蔡县地出华北平原的南端,属北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降雨量902.1mm,大于零度以上有效积温4861.6℃,无霜期221天,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日照时数2180.4小时。土壤有黄棕壤土、潮土、砂姜黑土三大类型,适宜于南北方多种农作物生长。
1.2污染程度及地理环境
新蔡县地处华北平原的南端,地上无矿山,地下无资源,没有大型工矿企业,乡镇企业发展也较薄弱,受工业“三废”的污染程度也较轻,新蔡县又是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平原农业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得较好,宜于发展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
1.3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少而单一,单纯的种植业获养殖业生态农业较多,尤其是立体种植型的生态农业更多,而种养结合型的生态农业更少,特别是集农作物、林果、花卉、药材、养殖、加工于一体的立体综合型的生态模式更少。例如: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如、肥、空间多种形式的间作套种则较多。全县9.87万hm2耕地,有5.67万hm2实现了多种形式的间作套种。养殖型的生态农业只有363处,种养结合的立体综合型生态农业仅有36处。
二是生态农业发展不平衡。交通发达的地方发展较快、发展得好,而偏僻落后的地方发展得慢、发展得差。如沿洪、汝河两岸的林果、农作物、蔬菜间作型生态农业发展得好。
三是化肥的大量使用及盲目施肥,特别是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导致了农田污染、土壤肥力降低、耕性退化变差、养分失调、土质恶化、病虫害滋生、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降,严重阻碍了农业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
四是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和滥用,成为农田、农业环境、农产品的最直接污染源。
五是沿河流流经该县的污水是该县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破坏者。
六是农村垃圾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形成农田和农业环境的新的污染源
2治理对策与模式
2.1加强治理
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综合治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灭源治流,从根本上治理,严防环境恶化。
2.2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发展生态农业
2.2.1加强宣传工作
广泛深入宣传,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农业环境恶化的严峻性、治理环境恶化的紧迫性和大力发展优先提供的必要性、重要性。
2.2.2强化技术培训
强化各种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经营和市场技术培训,使农村致富能人、快捷示范户、农民技术员、种养大户和广大群众掌握多种生态农业模式的市场和经营技术。
2.2.3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采取政策引导,资金倾斜,制定优惠政策,采取优先提供经营场地、优先提供生态农业项目资金,优先提供贷款,适当降低土地租金,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等措施,积极鼓励引导生态农业示范户,大力发展各种模式的生态农业。
2.3改以化学农药为主的病虫害防治为综合防治病虫害
一是农业防治,通过科学的鼓励措施,培养健壮植株,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二是加强化学农药管理,严禁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剧毒、残效期长的农药。三是扩大生物防治面积和生物农药使用面积。四是科学使用化学农业,以减少农药对人、畜的危害,降低农产品、农田污染,有效保持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2.4大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
平衡施肥就是根据不同作物的生理需要和不同类型土壤中养分含量的不同,合理地供应和调节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减少肥料浪费、防止农田污染的目的,有利于生产安全、健康、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
2.5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不仅可以消除秸秆废弃或焚烧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增强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性状,使农田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6妥善处理农村垃圾
农村垃圾应得以妥善处理,否则将成为新的农业环境污染问题。
2.7大力推广各种形式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2.7.1立体种养综合型
在农民科技素质高、种养业起点高的地方宜于发展“立体种养综合型”生态农业。
2.7.2依靠食物链循环利用物质能量型
在养殖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宜于发展“依靠食物链循环利用物质能量型”生态农业模式。如:
2.7.3果(林)草牧型
中图分类号:X1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004-1
1 生态农业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农业,顾名思义,是利用农业的生态学特性,结合经济学原理,同时运用工程学和其他现代科学技术,将农业生态环境中的积极因素进行集约化的整合,并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管理和运营,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生态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形式。生态农业是有一种整合的农业,是将传统农林牧副综合后的大农业,它强调农业发展综合的生态效益,是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革命性应用,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2 我国生态农业主要发展模式
2.1 农业生产环境综合治理技术
农业生产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是一种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生态农业技术,在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我国的农业技术人员率先应用了建设局部模拟生物群落、种植人工防护林、修造梯田等方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环境的综合治理。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治理工程就是著名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该工程的实施,有效减缓了我国东北、西北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化的速度,在治理风沙和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漠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2 农业资源的循环增值利用技术
农业资源的循环增值利用技术,在广大农村应用比较普遍,技术也较为成熟的就是沼气技术。利用废弃的植物秸秆和动物粪便,在封闭的发酵池内进行沤制和发酵,最终产生可以被居民日常生活利用的沼气。除沼气技术之外,农业技术人员还大力推广了气化炉技术和秸秆成煤炭以及秸秆制门等技术。尤其是气化炉技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成为同沼气技术并行推广的农业资源二次利用技术。除种植业之外,大农业中的牧业和渔业也都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此类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南方湖泊集中区和沿海地区,技术人员推广了人工鱼塘和人工鱼礁技术。在有些地区还推广应用了利用河流、湖泊沉积物回填耕地,提高耕地土壤有机物含量的生物养地技术。
2.3 立体农业种养技术
立体农业种养技术,是在大农业概念下,将农、林、牧、副、渔的种养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建立起的综合性生态农业系统。这种技术打破了单一种养一种动植物的界限,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生态模式改造,例如,在大田作物之间进行间作和套作,在树木、林带中进行菌类植物间作等等。这种技术应用范围比较广,在我国广大地区都可应用推广。我国东北山区和南方林带区域,已经较为广泛的进行了作物间作实践,且实际效果比较明显。在北方地区,以利用自然或人工林带进行间作人参和菌类植物种植最为典型。
除以上几种农业生态模式之外,农业技术人员还在农村中推广了围绕水利设施进行农业环境改造、农民自家庭院内建立微型生态种植、养殖园地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设施,以及利用农业副产品进行农业病害防治等等。
3 我国建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时间较短,加上我国农业地域性差异明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3.1 树立大农业观念
生态农业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因此在推广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大农业观念,树立全局思想。在发展生态农业技术时,要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从更宽阔的角度去进行技术的研发,即不搞“大而全”,也不钻“牛角尖”。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建立起的农业生态产业园,实现了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和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一体化。树立大农业观念,是推广生态农业过程中必须明确的问题,在西方国家中,大农业观念已经深入农业生产及农业生态领域,成为指导农业发展的基础性认识。
3.2 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农业技术普及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史,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根深蒂固,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从基础做起,不盲目“嫁接”新技术,不急于推广新技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西方生态农业技术逐渐进入中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全新的方式。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西方农业发展环境同我国农业发展环境有很大差异,很多先进的技术在中国会“水土不服”。因此,技术人员在推广新技术时一定要结合我国农业、农村的实际,有选择、分步骤的进行推广。例如,在西方国家应用较为普遍的有机农业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弊端,提高农业产量。但就中国实际而言,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与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综合消费能力不相符,所以推广起来困难比较大。在进行有机农业推广时,应该换一种方式进行,将高科技的有机肥料变成农村普遍都有的动物粪便,结合生物加工技术对其进行科学利用,同样可以起到提高土壤有机物含量,生产“绿色食品”的要求。
4 结语
在我国发展生态农业,要同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结合起来,在原有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和实践。树立大农业观念,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还有积极的进行生态农业试点实验都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策略。结合我国国情,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在进行技术研发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多方面的工作,争取早日在我国各地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系统。
参考文献
一、生态农业的发展意义
(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农业的发展
今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导致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不断的挤占农业用地,造成我国的耕用土地不断的减少,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却不超过0.1公顷,水资源不到全球水平的40%,农业土地资源十分匮乏,加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不少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上的发展。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造成我国农业发展中社会的自然生态和经济发展中出现难对等发展的情况。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村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要求吃到绿色、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因此,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无公害发展、循环发展是顺应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怎样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公害少、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也是越来越多农业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二)加快传统农业发展的变革
现代农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一些弊端也逐渐显露,如大量的生态资源被损耗且没得到合理的运用,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污染,随着这些问题的加剧也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多难以弥补的损失。要在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最大化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可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都综合纳入农业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中,由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不同步转化为同步发展。
(三)生态农业发展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
民以食为天,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百姓的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的人生活水平一天天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在是满足于过去的“吃饱”,更要求食品营养丰富、无污染、无公害。”因此,我们必须下大气力解决传统农业发展的弊端,将新型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效率,推动传统农业的改革进程,以实际行动为人民谋取福利。
二、生态农业的发展特点
(一)综合性的发展农业经济。
(二)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系统的综合发展,利用传统农业的经验将农业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发展。
(三)多样性的发展农业经济。
(四)我国土地面积辽阔,南北气候、地质条件等都存在显著差异,将农业生物的多样关系加以利用,可以起到促进多种农作物同时发展。如云南农业学家朱有勇将糯稻和抗病杂交稻间种植就可以防止稻瘟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在西北不少农民将向日葵种植在石榴园,避免石榴对害虫的侵害等。节约成本的同时促进了不同种植物的多样发展。
(五)高效性的发展农业经济。生态农业的发展的保证了对自然资源的最大利用率,例如对饲养动物粪便的再利用,降低的生产成本,提高的经济效益,也减少通过化肥肥料等化学用品对种植物带来危害,生产更多绿色食品。
(六)可持续的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的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循环使用上,如有人在自己的山鸡饲养场里同时也养殖蜗牛,让蜗牛吃叶子,鸡吃蜗牛,鸡的粪便作为叶子的养料等,建立一个循环的生物圈,减少人工饲料和化学品的使用,最大程度的提高的产品的安全性,满足了人民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也带来了经济效益。
三、怎样做好生态农业的发展
(一)多展开宣讲,增强农民对生态农业的了解
有些农民的生态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对农业的种植停还停留在传统的思维里,对发展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因此,使农民明确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发展生态农业会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能带来什么实际性的好处以及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如各地的村委及宣传部可以定期的组织农民定期开展交流会议,交流彼此间种植的心得与经验,此时宣传员可以分享几个成功的案例进行正面的刺激和鼓舞,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各个公社也出黑板报,宣传生态农业发展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阐述生态农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间的关联,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等。树立农民对农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积极从绿色品产业的开发与经营。其间,应定期的向态农业人员、劳动者普及相关的知识,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懂科学、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达到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目的。
(二)发展生态农业需改善生态环境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是要保护好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首当其冲的就是污染防治工作。目前最大的农业污染来自于农药、化肥等,污染范围广且治理难度大。因此,在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工作中要用各种科学实验和示范方法,引导农业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增加对有机化肥的使用率。完善相关的法律措施,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环境的检测体系。对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进行淘汰,对已造成的污染贯彻谁污染谁治理原则。
(三)推进农业领域的科技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态农业是由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系统工程研究方法、生态学原理等元素像结合的综合农业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离开了科技的发展就像鱼离开了水,无法依存。在对传统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对现有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在对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敢于积极采用与之配套高可行性新技术。推动农业科技的大力发展,如清洁生物再生能源的开发、农业废水分散治理及循环利用、无机物复合肥料、污染地生态恢复等,现代科技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又促进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2.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 。
二、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方向和目标
1.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方向
我国目前共有13亿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必须依靠农业。同时,农业还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战略产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对农业发展产生着非常严重的影响。在当前形势下,大力加强技术变革,进行机制改革,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维护和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完全改变原来的粮食安全状况,协调各相关行业的发展,不断增加农村地区的收入,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是根据当前我国的具体发展情况提出的,完全符合我国发展特点的现代化农业。从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来看,它具有以下特点:
2.1综合性特点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生态系统基础之上,协调发展系统整体功能的现代农业,是将大农业发展作为出发点,进行全面规划,协调优化农业结构,确保各相关行业的综合发展的现代农业。
2.2多样性特点
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大对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的吸收力度,结合现代农业科技,通过创建多种生态模式与生态工程,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装备现代农业,确保各个地区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及区位优势,协调各产业都能够按照社会的需求协调发展。
2.3可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水平,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将农业发展与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相结合,不但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需要,而且还可以不断促进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生态农业发展的模式
1.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协调模式
所谓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协调模式,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地域范围内,认真分析该空间和地域范围内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并严格按照农产品的生长特征,将农林牧副渔等各类生产项目,在一定的平面或者立体范围内完成科学的搭配,并进行合理的布局,从而确保土地资源在使用方向上达到最大化,并保证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加农作物生产的载体,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按照种植、养殖等发展目标,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协调模式又可以分为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养殖模式、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种植模式和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种养殖模式等,其目的就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生活特性以及互利共生关系,建立多层次空间、多序列时间的产业结构,并通过这种产业结构获取远高于种养殖模式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2.生态农业发展的时间利用模式
生物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这是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特征。生态农业发展的时间利用模式就是按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按照生物的季节性特征,使用各种现代化手段,恰当利用自然因素中的时间和季节变化,从而在时间上对生物进行合理搭配,从而确保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生态农业发展的时间利用模式主要包括三种模式:时间结合模式。该模式是将不同的生物或者不同的生物品种,按照各自不同的生长发育时间进行合理搭配,确保前后茬紧密结合,从而保证多季度多次数地生产产品,从而充分发挥土地的效能。时间轮换模式。该模式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生物生长的季节性特征,多次轮换种植多种生物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使土壤快速获得休养生息,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人工环境调控模式。该模式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人工调控生物的生长环境,创造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从而满足人们在不同的季节或者时期对生物的不同需求。这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可以在自然条件无法满足生物生长的条件下保证生物的生长,并且能够增加生物的产出量,保证市场的需求。
3.生态农业发展的循环模式
生态农业发展的循环模式是根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原理设计的,这种模式可以实现系统内外的各种物质与能量转化,保证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生态农业发展的循环模式主要包括种植业的生物链循环、养殖业内部的生物链循环和种养殖业内部的生物链循环等三种模式。其中种植业的生物链循环是指在农作物和食用菌在整个循环体系中的物质和能量往复循环流动;养殖业内部的生物链循环是利用一些动物养殖中的废弃物(包括粪便),作为另外一些动物养殖的饲料,这样可以形成废物利用的良性循环。种养殖业内部的生物链循环是发生在种植和养殖业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也可以实现废物利用,实现废物利用循环。
4.生态农业发展的要素集约模式
生态农业发展的要素集约模式主要是在综合考虑土地、资金、技术、劳动等各要素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发展能力,促进生态的高效发展,努力提高生态农业的多元化水平。
5.生态农业发展的功能拓展模式
生态农业发展的功能拓展模式主要是建立在农业的生产、生态以及生活功能之上的一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产品经营的多样化,农产品市场日益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即要求扩大农业生产,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要维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农业生产的功能不断拓展。当前生态农业发展的功能拓展模式最主要的方式是依托原来就存在的现代化的农业园区以及高效生态生产基地等优美的自然空间,增设旅游、观光等休闲娱乐设施,开发各种游乐活动,在满足人们兴趣的基础上,提供各种休闲娱乐服务。
尽管我们划分出来那么多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但模式的划分并不是有绝对的标准,而是人们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按照研究的方向和目标而设置的标准,同时,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也不是固定而单一的,它是以每一种或者几种模式为主要组成,其他模式相辅助的多种模式,并且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我国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无论是什么样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农业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群生 卞有生.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信息报.2008.01.18.
[2]程渭山.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与推进机制.政策隙望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