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企业环境保护培训

企业环境保护培训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26 09:52:52

企业环境保护培训

企业环境保护培训例1

(1)德国建筑技术职业教育是“三元制”(国家层面提的是“双元制”)

由职业学校、跨企业培训机构和企业三方共同培养学徒工,职业学校承担理论教学、跨企业培训机构承担实践性教学,企业承担实习任务。跨企业培训机构的实训周每学年逐渐减少,第一年有20周在这里学习,只有12周是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课。企业是逐年增加教学周时间的,但这三年在职业学校的学习时间基本都是12周。文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贯穿在三个学年,理论学习是基础。跨企业培训机构,不仅接收职业学校的学徒实践课教学,而且还承担了成人职业培训以及7~10年级中学生认知教育,资源共享、优化组合。职业学校没有实训基地,避免了重复建设。实践教学在培训机构实施,如BIW培训机构承担砌筑工、筑路工、木工、外墙工等实训教学,这里有大型的实训车间,先进的实训设备,并且有大型的环保设备(除尘和排风设备)、严格的管理制度,指导教师都有企业工作经验,并且都是通过国家考试—师傅级别。在建筑材料试验室,如沥青(对人体有害材料)检测试验,采用的是封闭试验设备,旁边有淋浴设施。试验结束如皮肤上沾有沥青工作人员不出实验室就可以清洗,这样减少环境污染和人体的危害。

(2)在职业教育法BBIG(国家层面)中明确规定建筑18个工种的学习范围

其中第4条是环境保护的要求,具体相关环境保护知识内容在教材中体现;在职业教育法中关于职业教育体系考试制度明确规定了各个工种的考试要求,其中考试范围如砌筑工不仅有专业知识的还有经济和社会知识,在经济和社会知识范围内就有环境保护的考点。可见德国对环境保护不仅在法条中做出规定,而且要求参加部级别考试也是必考内容。

(3)教材中环境保护知识突出体现出来。

德国建筑类中职建筑类教育的教材,在前言后给出知识点的标识,在内容复述处再加以标识提示环保等相关内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以及相关建筑行业人员,使用教材不仅可以学习到相关的环保知识,更是起到醒世的作用,可见德国环境保护理念的强化度很高。

(4)在教育教学行为中体现环境保护的理念。

1)教学环境中环保场景设置。职业学校校园内和BIW培训机构场区内布置有专门的吸烟区,在教学场所设置分类垃圾箱。特别是我们参观的职业学校,教学楼、实训室处处窗明几净、物品堆放有序,在体育馆、木工实训车间采用天窗采光。环境保护不仅仅是说教,更是有这样的校园情境。2)教师的教学行为中环保理念的体现。我们进行砌筑工的工种实训,BIW培训机构不仅给我们发工装裤,而且有工装鞋(大头高腰皮鞋),要求着装进场。在车间内所有工具分组排放在工作台上,所用材料规整堆放,并且按人数计算出的用量,指导教师做专业指导,让我们在安全协议页上签字。在料斗中拌搅灰料,而不是在地面上;在清洗工具池下部设有接水箱,水经过沉淀,再排出室外。这样一方面不污染周围环境、另一方面可以节约材料。指导教师在示范演示时,不时将落地的灰料清入料斗,在实训结束时,与大家一起清理现场,工完场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授课,使我们亲身体验了多样的教学方法产生的效果,将教学内容中用到的常用知识,用翻页纸写好悬挂在教室,发给学员的讲义,就是简单PPT形式,没有过多的文字。老师真真切切以自己行为在进行环境保护,为保护生存环境尽心尽力。

企业环境保护培训例2

我县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尤其是在中小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上,认识早、起步快,制定了企业环保管理制度、成立预防污染工作小组、加强企业员工学习环保的法律法规;下大力度关停并转了一些污染严重的小企业,避免了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如近年就关停了一些小水泥厂、小造纸厂和实心粘土砖瓦厂等企业,同时引导这些企业转而开发生产环保型产品,如环保空心砖等。从而保护了资源,减少了这类企业生产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总的看,近年来我县中小企业环保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企业环保意识不断提高。我县自XX年提出建设生态区以来,全县上下积极推进生态区建设,中小企业也在这样一个生态文化环境下逐步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与责任感。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95%家企业认为现有的环保政策是合理的。可见,我县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认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但对于落实执行环保政策则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一些困难,使其在具体落实环保政策时没能够做到不折不扣地遵照执行。

(二)环保管理活动有序开展。从调查结果来看,有98% 的调查企业已经通过环保部门环评审批,并制定了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另外有2%家企业处于正在向环保部门报批阶段。这表明,我县中小企业自觉地在环保有关部门的监管下进行生产活动。

(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从被调查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废物处置情况看,有92家企业表示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废物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后排放,占总数的48%;有10%的企业表示其生产所产生的废物交由有关污染物企业集中处置;有20%的企业表示企业对废物进行简单处理后才排放(详见下图)。这表明,多数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对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之后才排放,而不会直接排放。

(四)环保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展开。被调查企业中,有47.4%的企业已经参加过政府环保相关部门组织的环境保护培训,另外有33.6%的企业打算参加这类的培训,仅有19%的企业表示其没有参加过环保培训,且也不打算参加培训。再是企业内部也积极组织员工参加环保培训,有107家企业表示已组织过员工参加环境法律、法规的学习活动,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4.6%,有23.5%的企业表示计划将要开展这类的活动。

企业环境保护培训例3

一、背景:我国企业法治培训开展现状

根据中国报告大厅提供的《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分析》,中小企业占据了我国企业数的99%[1]。在我国,一般来说只有民营企业才有中小企业的概念,中小企业是法律监管的重点领域,法治培训也是法治社会建设中需要加强的环节。目前高校针对企业人才培训的课程纷繁多样,培训种类主要集中在经济政策形势分析、企业管理等主要方面。企业法治相关培训一般与风险防范部分结合,或是在某一具体业务中提到,少数独立为较小模块。

二、必要性分析:推动中小企业法治培训的必要性

(一)法治培训之法理需求

目前国内经济对企业,尤其中小企业提出更多更新得要求,将所学变现为经济效益是学习首选,然而不能因此忽视法治培训的作用。法的规范作用有: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法的指引作用,是法律首要的规范作用之一,指提供预定的行为模式来规制行为和调整社会生活,确保社会成员对法律的遵守。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实力与潜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更有力的法治举措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让中国经济释放更多新的制度红利。仅2019年《证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多部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法律进行了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等行政法规陆续出台。即便有一些与企业直接不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规定了企业相关事项,如2019年新修订的《行政许可法》中涉及转让技术、披露商业秘密等禁止内容,这些制度的出台给企业带来了司法保障,也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然而,企业对这些法律知识未必做到及时学习,法治化营商环境在建设中难免出现“上热下冷”“外热内冷”的局面,因而采取有力措施,使法治化建设为各级政府、企业真正理解并付诸行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纵观目前主要的企业培训课程,普遍存在法治培训缺失,未利用好方法的指引、预测作用的现象,这可能会使法的评价、教育,甚至强制作用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体现。

(二)法治培训之政府政策需求

近年来中央推出了诸多富有成效的改革举措,我国的营商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20年11月,根据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国应当积极开展培训教育,不断提高我国企业和公民的法律风险防范、合规管理意识和能力。2019年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20年,工信部联合17家部委《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从外部看,根据世界银行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名列第31名,这也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以来中国的最好名次。中国在开办企业(第27位)、执行合同(第5位)等指标上,均有不俗表现。该报告为我国营商环境提供了国际一流水平对标,促进我国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三)法治培训之实务需求

笔者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搜索相关企业判例,搜索“企业”“职务侵占”,相关判决文书18590篇;搜索“企业”“股权”,相关判决文书415608篇。其他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判决、纠纷数量庞大,显示了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在法治意识方面的欠缺。传统的企业培训主要集中在合同合规、劳动人事方面,这些内容切实企业、员工具体利益,但在企业战略布局与发展、转型过程中,仅做这些培训显然不够。

三、实施路径:通过培训搭建中小企业与政府法律法规政策之间的桥梁

(一)中小企业重点培训课程

1.《民法典》相关内容。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民法典》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的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好民法典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民法典》在中小企业运行方面较原先法律有一定程度修改,及时了解、运用新规则对企业合规运行至关重要。2.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知识产权保护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创新驱动发展的刚需、国际贸易的标配[3]。2017年、2020年总书记都强调过,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在2020年8月的《苏州政法系统创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十大精品案例》(下称“十大精品案例”)中就有两起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纠纷。除了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新兴事物的发展、国际营商环境的变化对知识产权知识的更新都提出要求。在《2019年江苏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中,与网络相关的案例就有3例。然而,中国企业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意识薄弱、能力不足、信息不畅,在贸易实践中往往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亟须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能力[4]。知识产权除了权利本身的重要性,还会涉及“变现”等问题,如中小企业融资时进行的知识产权质押。因此,国家需打造更切实有效地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用更规范的模式接轨国际之时,企业需要积极参与到知识产权保护的格局中,通过学习培训掌握法治技能,提升安全感和幸福感。3.合法财产权保护制度。2020年7月国务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下称“条例”),能体现国家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保护中小企业合法财产的决心。在司法实践中,中小企业会面临合同相对人以单方格式合同把握付款条件,在履行过程中打着货物未检验或验收不具备付款条件的理由拒绝支付货款。针对这一现象“条例”规定只要上述约定的期限届满而对方未进行验收的,将在法律层面上直接认定付款期限自上述期限届满之日起算。这让中小企业交易前更放心,主张应收货款更有底气。国家出台多项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合法财产提供的多项保障,需要专业的培训力量将这些“护身符”传授给中小企业,让其能够轻装上阵、安心交易。4.公平竞争规范。《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中将公平竞争制度列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中小企业促进法》明确规定:“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营造中小企业公平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2020年6月,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突出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在“十大精品案例”中就有一个同时涉及知识产权和不正当竞争的案例。互联网市场中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日益增多,并呈现出各种形态,如“通知”中提到的“电子商务、直播平台”。2018年施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较1993年版有较大修订和完善,中小企业只有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从案例中吸取教训,才能保护好自身利益,更合理地利用技术手段正常运营。5.刑事法律风险。根据2019年的《企业家刑事风险分析报告(2014—2018)》[5],民营企业家刑事犯罪案件数、人数比例占九成(见表2)。“十大精品案例”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职务侵占案例各占一例。中小企业规模不大,融资能力较国企、大型企业弱,短期回款压力更大,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也更大,触犯刑事犯罪的概率也更高,而刑事风控能力却不强,一旦企业或相关负责人被判以刑事处罚,可能会给企业和家庭带来灭顶之灾。刑事风控可以为企业提供更有利于其长期发展的环境。

(二)中小企业法治培训的组织形式

1.形成政校企共建的合力。2021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第九点健全立法工作机制中提出:“充分听取有关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政府需要倾听企业,企业需要沟通政府。高校可以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促进和加强政府与校企之间联系,校企借助各自职能,形成人才循环、资源共享的“政校企—产训研”平台,具体相互促进关系如图1所示,对培训带来的直接作用如下。组建多元化讲师团。遵循专兼结合、术业专攻原则。高校法学院教师理论水平扎实,然而企业对培训师资无太高学历要求,真正需要的是能够迅速将政策法规传授于企业并使之运用于实践。司法部门、证监会、银保监会等行业组织中有大量善于处理相关问题的、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他们能向企业讲授的是最新的一手案例中的思考,更有案件的审理思路、证据甄别等方面的多角度启示,对企业规避风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除此之外,讲师团还可选择执法人员、公证人员、律师、企业法务等,覆盖行政法、民法、刑法等主要领域的司法实践工作者。深入商会、行业组织。高校可增加与省、市、区的商会和各地的行业协会的沟通协作。在商会、行业协会活动时普及法律知识,更有针对性地对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特征、某一领域运营特殊性,进行“法治体检”,做更加细化对口的培训。2.构建陪伴式成长。培训开展前组织者可与企业高层充分沟通,了解其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实施法治培训,有条件的可制定长期、“陪伴型”的法治培训套餐。在具体培训中遵循系统性。法律之间有明确划分的门类,但日常经济生活中一项事务可能涵盖多部法律,甚至发生竞合,一个案例中涉及多部法律法规的也不鲜见。因而在向中小企业培训时不仅是对具体部门进行培训,更是要针对企业类型,把相关法治知识打通,形成针对中小企业的体系。3.创建多样化方式。(1)直击庭审现场。在高校面向中小企业的培训中,已在尽可能寻求丰富的培训方式,除了传统的现场教学,与政府相关部门更紧密的合作无疑可以进一步扩展培训方式。最直观的就是让企业相关人员参加司法实践,在公开审理的涉及营商类案件中作为旁听人员参与庭审过程,也可通过中国庭审公开网观看;(2)座谈式培训。苏州市商务局、工商联2019年与苏州市检察院就共同建立涉外资和民营企业刑事案件办理沟通机制会签文件。高校在组织中小企业培训时可以借助工商联民营企业的桥梁纽带,与法院、检察院共建“普法平台”,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的具体做法和成效可通过座谈的方式传达给企业。在座谈式培训前夕向企业征集想了解的具体方针政策,经营中的法律痛点和难题,相关政府组织、部门也通过收集信息、交流座谈,围绕民营企业的关切点,用更广阔的视野、更务实有效地举措为企业发展“撑腰”;(3)录制小视频。人民网通过《民法典诞生需几步》等系列动画短视频解读《民法典》,这些作品寓教于乐,使专业的法律条文通俗易懂,网民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民法典》。在线教育优势,正在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中逐渐凸显。

四、结语

中小企业法治培训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滴灌性得培训。就具体培训目标来看,笔者认为企业法治培训目的是防范风险,让企业领导具有依法经营、合规管理、依法提高治企的能力,让员工提升风险防控意识。再者,为企业培养懂业务懂法治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有平台设施、智库资源和实践案例,通过培训能够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也可以在服务企业过程中丰富师生的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报告大厅.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分析[EB/OL].(2017-08-01)[2020-12-23].

[2]谢红星.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证成、评价与进路———从理论逻辑到制度展开[J].学习与实践,2019(11):36-46.

[3]赵永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人民日报[N].2019(4):12.

企业环境保护培训例4

重大危险因素关键技术

职业安全健康工作体制机制

法国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基本形成企业负责、政府监察、行业自律、研究机构和安全中介机构服务的工作机制。

企业负责。企业负责人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法国规定,连续三年里每个月员工数量均达到50人的企业必须要成立卫生、安全及工作条件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员工数量大于500人的企业可以成立多个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认可的培训机构进行相关培训。

委员会旨在保护公司在职员工、外聘员工或是临时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改善工作条件;监督企业遵守法律相关规定的执行。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分析和解决企业员工可能面临的职业风险。

企业规模大于50人的应配备1名劳工医生,50人以下的企业须聘请1名劳工医生。劳工医生负责健康检查,了解和掌握企业员工的身体状况;研究职业病及预防措施,向员工提供各种防范职业病的知识,制定改善工作条件的方案并向企业主提出建议等。

企业按法律规定提供安全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并为员工提供职业培训。对于法国《劳动法》R237-8中规定的涉及电离辐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21个高危作业,由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高危作业人员共同协商制定风险分析。

企业向国家社保机构交纳工伤事故社会保险金,员工工伤事故的发生,将导致企业缴纳更多的社会保险金。

企业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后,应分析事故发生原因,向政府劳动监察局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由于缺乏对员工的职业安全培训或缺乏安全的作业环境而导致事故时,企业负责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连带刑事责任,最长刑期为3个月。

政府监察。法国政府职业安全健康监察工作是垂直管理体系,分国家、大区、省三级。劳动监察局负责制定职业安全健康相关的政策,对《劳动法》等相关法律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监察。基层劳动监察机构由安全监察长和安全监察员组成,负责对企业安全工作进行日常监察,包括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高危作业风险评估文件、个体防护用品等。

法国员工疾病保险国家总署负责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工伤和职业病的发生,组织创建地方职业疾病保险组织网络,确保解决工伤事故伤者和职业病患者的赔偿问题,同时参与劳动局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相关预防措施的制定。

行业自律。行业协会通常由专业人员、企业工会人员共同组成,组织企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为从业人员提供安全咨询和技术支持。其代表企业的利益诉求,能为政府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咨询建议,使政策更能为企业所接受并推广应用。

研究机构及中介机构服务。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研究机构主要在法规标准起草、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安全生产风险信息、生产安全事故规律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为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和管理服务。

安全生产中介机构主要开展企业安全管理咨询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管理服务;部分中介机构经过政府认可,可以对企业的设备设施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并出具检测报告。

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法国《劳动法》中第四章“职业健康和安全”对企业职业安全健康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定;国际标准、欧盟标准和法国国内标准是法律法规的补充,企业自愿执行;一旦标准被法律法规引用,则变成强制条款,企业必须执行。

氨制冷标准。在液氨制冷系统的安全方面,法国主要执行相关的欧盟标准,如EN 378(安全和环境要求)、EN 1736(设计和安装);国际标准,如ISO 917(试验)、ISO 9309(性能数据)等。

粉尘防爆标准。欧盟标准主要包含防爆技术和防爆产品类标准,规定了改进处于潜在爆炸性危险环境的工人健康和安全保护的最低要求。如“潜在爆炸环境用的设备及保护系统”(94/9/CE)指令和“改进处于潜在爆炸性危险环境的工人健康和安全保护的最低要求”(1999/92/CE)指令。

除此之外,欧盟还制定了相关技术类标准,如EN14373(抑爆)、EN 14460(耐爆)、EN 15089(隔爆)、EN 15198(风险评估)等。

除执行欧盟标准外,法国制定了NF.EN1127-1“爆炸危险场所爆炸预防和爆炸防护”、NF.EN 60079“爆炸性环境”等国内标准。

重大危险因素安全管理模式

高风险作业。《劳动法》明确了涉及电离辐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21个高危作业。法国政府要求企业对作业风险较高的岗位、场所制定风险分析文件。

高风险作业风险分析文件主要包括工作名称、岗位区域、制定人员、制定日期等抬头,以及工作步骤、危险和有害因素、危害或潜在事件、风险等级、控制措施、应急措施等内容。

政府安全监察人员在对企业进行安全检查时,应对企业制定的风险分析文件进行检查,提出意见和建议。

涉氨制冷。氨具有可燃性和毒性,据法国工业环境与风险总署介绍,1958-2013年期间,在法国共计发生了234起与液氨制冷相关的事故。

在液氨管理方面,法国执行欧盟关于对危险物质重大事故灾害控制的SEVESO指令。《SEVESO Ⅱ指令》根据危险物质的储存量,设定了危险物质的下限(50 t)、上限(200 t)两个限值。如果企业的危险物质在数量上低于此指令规定的下限,则不受此指令约束,但需按照表1要求的程序进行管理。

在液氨制冷系统的设计、安装、使用及维护方面,法国执行欧盟标准EN 378(安全和环境要求)。这项标准规范了制冷系统设计、建造、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维修和拆除过程中的安全和环境要求。

对于液氨制冷的安全防控,法国主要从NH3监测、人员保护(操作人员)、人员和周边环境的保护等方面采取安全措施。除采取安全措施外,所有使用氨做制冷剂的设备的操作人员应接受安全技能培训,包括氨的理化特性、氨和水接触时的反应、操作过程中的特殊环节等理论培训,以及在培训中心进行的鉴别风险环节、操作前的准备、实战演习和训练等实践培训。

政府安全监察人员主要开展四个方面的检查工作:安全设备安装、使用、维护情况,如排烟风机工作情况、挡板阀维护情况等;液氨制冷环境中氨气浓度检测仪等安全监控措施;液氨存储、输运设备发生泄漏事故及其他类型事故时采取的应急方案;压力设备安全管理方面,如是否建立安全管理文档,是否按要求进行定期检测等。

粉尘防爆。法国环境保护部门对粉尘涉爆企业从规划设计到生产运行、安全距离、建筑布局规划、工艺风险控制、设备选型等方面均有非常详细的技术要求。劳动监察部门主要执行日常安全监察,主要关注企业内部员工的职业防护和生命健康。

对于企业作业现场的粉尘防爆管理,主要采取源头预防措施,要及时清扫,采用防爆设备,降低氧气浓度或充装惰性气体、二氧化碳等措施;安全监控,探测燃烧产生的火苗或燃烧产生的气体;应急控制等措施,采用泄爆、抑爆、隔爆、提高设备耐压能力等措施。

所有粉尘涉爆企业都要及时维护更新防止粉尘爆炸的风险评估文件。该文件是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自证其责”的主要依据。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评估:爆炸危险区、除尘通风系统、点火源、防止爆炸的措施、上岗规定、安全标识、培训、劳动防护。同时,要有企业安全检查人员进行日常隐患和风险排查,定期做好记录台账,以备有关部门检查。

中法工贸行业

重大危险因素管理对比分析

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方面,中法两国设计的管理机制基本一致,但是我国当前仍存在着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政府监管过多、行业自律薄弱等突出问题。

安全生产法规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方面,中国的部分标准要求更细致、更高。如法国对于液氨制冷装置与周边安全距离的要求只有15 m,远远低于我国冷库设计规范和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要求(比如,我国规定使用氨制冷工质(即制冷剂)的冷库,与其下风侧居住区的防护距离不宜小于300 m,与其他方位居住区的卫生防护距离不宜小于150 m)。

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方面,法国安全监管实行“垂直管理”,监察人员对事故的发生不承担责任。我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属于“属地管理”,上级安全监管部门对其进行业务指导、监督,对政府安全监管人员的职责要求比较详细;在事故发生后的责任追究方面也较为严格。

另外,法国环境保护部门负责涉及环境保护的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等事故的防范,开展相关事故的研究,并出台具体细则来控制工业事故风险。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方面,中法两国企业负责人均承担安全生产工作全部责任。但事故发生后,法国企业要开展事故调查和原因分析,政府监管部门审核和调查。我国企业事故发生后,企业需配合政府监管部门完成事故调查工作。

企业重大危险因素管理措施方面,我国重大危险因素管理法规标准多由欧盟和国际相关协议、标准转化而来,差距不大,甚至比欧盟、法国的要求更为严苛。

经验借鉴

加强法规标准、政策的落实执行力度

建议由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要求,建立并随时维护一份风险防控和日常隐患排查文件(台账)。监管部门执法检查时,主要检查企业的安全防控措施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而非直接检查企业具体隐患,从而不断深化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抓手。

开展工贸行业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平台建设

建议建立工贸行业生产安全事故数据库,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常态化统计分析工贸行业生产安全事故特点及规律,为安全监管政策制定、执法检查和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提供依据。

开展社会安全生产风险信息平台建设

建立社会安全生产风险信息平台,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研究,制定风险对策,向公众及时风险预警信息和应对方法,增强公众应对风险的信心和能力。

企业环境保护培训例5

文/毛立敏 贾宁 刘永鑫 赵博

基金项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4年度基金项目“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设计”;伊甸园巧克力(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关于EHS体系构建和执行研究(20140420)EHS管理体系

企业生产过程中,环境与职工健康、与生产安全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因此在发达国家,企业往往将环境、职工的卫生与健康以及安全等三个方面的管理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管理体系,称之为EHS (Environment,环境;Health)健康;Safety,安全)管理体系。建立EHS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保护环境,改进工作场所的健康性和安全性。EHS管理体系对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升国内企业形象,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在我国的部分外资企业,积极应用EHS模式管理企业,一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尝试借鉴这一做法,实践和推广EHS管理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事,更是国家、政府、企业、公众共同的责任。在立法基础上体现了创新环境监督管理理念,由单独强化执法向执法与守法相结合方向转移的思路。我国环境监察执法理念的变化要求以促进企业守法为归宿,实现从行政执法到公众监督再到企业自主守法的良性循环。EHS正是顺应发展需求的现代化环境安全管理制度。

企业的EHS组织在企业整个运行过程中充当谋划角色,协助管理层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和措施,包括水、气、声、渣、固废的排放,节能减废,职业健康卫生点控制,化学品管理,工艺或过程变更管理,个人防护用具管理,对内对外培训计划,应急准备和响应管理,流行疫病的控制,事故事件数据分析与追踪,工伤索赔等。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EHS组织负责编制符合企业实际运营的手册、程序文件、培训制度、内部执行机制、获取EHS管理体系证书、设立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案。

EHS组织同时也充当监督的角色,即运用自身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对EHS体系的各个要素依照PDCA循环 (质量环)的基本思路去建立、实施、运行、维护,确保体系能健康运行;即除了把ISO体系作为一种基本的控制体系外,企业还形成一套集团内部更加严格、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

EHS管理体系在环境管理方面要求企业建立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环境管理岗位,环境管理人员需要专业化、职业化。我国正在试点推行的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即是趋向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

我国企业环境管理相关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制度起源于日本(“企业公害防止管理员制度”)。日本建立此制度的背景是,二战后经济快速发展,污染日益加剧,日本国会颁布诸多法律意图控制企业排污,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内部缺少遵守法律的机构和人员,法律被束之高阁。“企业公害防止管理员制度”建立后,效果显著,公害行为得到遏制。日本法律规定,20人以上的企业即应设立企业环境监督员。今天的中国面临同样的环境困境,环境法律体系已经建立,执行却困难重重。只有企业内部建立起履行法律的机构和人员,才能更好地实现管控目标。

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是指环境管理人员经过环保专业知识培训考核被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企业任用,在本企业内行使部分环境监督管理权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推行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一是可促进企业自觉加强污染控制;二是能快速、准确地应对环境风险;三是能推动企业员工参与环保。

我国从2006年开始试行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要求一些特定企业设置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和环境管理人员,根据法律法规和岗位职责要求从事企业环境管理工作,制定环境计划、监督清洁生产、预防环境污染等。企业环境监督员即是EHS体系中“E”的执行者,他们需要熟悉环境工艺和技术,理解并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完成企业内部环境管理,配合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督执法,帮助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

我国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的试行已初见成效。企业的环境行为有所改善,企业自主环境管理的积极性有所提高。这一制度的实行,也推动了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理念和监管模式的变革,由原来单纯地监督检查转变为对企业环境监督员工作的指导、引导与控制,协议式环境管理的雏形已经在某些行业、某些地区呈现出来。

企业的运行中,环境和安全同等重要,但就我国面临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环境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而现实的企业EHS管理体系中,“E”与“S”的差别明显。目前我国企业的环境与安全管理中,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规定较为细致全面,可操作性也比较强。比如从国家立法的角度要求企业配备相应的安全专业人员及设备,对岗位和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很明确,人员实行资格化管理,持证上岗,对人员培训的时长与内容都有具体要求;日常安全手段也较为明确,包括行为安全观察、工作安全分析、变更管理、人机工程管理、自主巡检。通过这些手段和强有力的方法达到安全管理的目标。然而企业环境管理方面,国家尚未从法律层面对岗位职责和人员提出要求,跟进性措施和规定相对较少,即使有了指导性意见,也欠缺实际操作性。环境管理人员缺乏资格化管理,岗位流动性强,组织结构不稳定,成为EHS体系构建的障碍。鉴于此,有些企业只好重点突出安全体系建设,这大大影响了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效率的提高。

企业环境监督员资格化管理将提升企业EHS执行水平

实行企业环境监督员资格化管理,意味着企业环境监督员资格的获得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过程,比如经过国家机构的专门培训、通过国家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这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积极投身于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工作,有利于企业环境管理人员的职业稳定和人才合理调配,将提升企业EHS的推进和执行。

EHS管理体系需要进行明确的职权划分,以保证工作协调有效。企业环境管理需要有统一的制度、标准、模式,具有权威性、严肃性和可信任性。从业人员也需要定期培训,广泛交流,严格考核,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树立忧患意识和防范意识。通过资格化管理,企业环境监督员出于珍惜自己的职业资格,也能强化职业道德。企业环境监督员在执行工作时持证上岗,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先,主动且如实向执法部门反馈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状况,定时请政府部门相关执法者前来现场勘查,积极响应政府部门的执法安排等。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实行企业环境监督员资格化管理是EHS体系中环境管理核心所在。

实现企业环境监督员资格化管理的路径

国家以立法确定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

国务院在《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提出:“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实行职业资格管理”。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环境保护法》将政府、公众、企业对环境的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政府负责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维持,公众有义务监督环境违法行为,生产企业有义务防止污染,治污企业有义务治理污染;要求企事业单位要加强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国务院在推行试点工作中也出台了《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指南》,但并没有将这一制度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每一项社会管理制度的建立都离不开法律规范作为依据,否则会导致无序性和任意性。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考试获得环境管理员资格。我国宜以单行立法的方式明确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的设计细节,明确相关人员的责、权、利,明确从业人员取得从业资格的条件和方式,以稳定从业人员队伍,提高环境监管效率,进而推动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的发展。

确立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实现企业环境监督员资格化管理

企业环境监督员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需要掌握相关的污染防治技术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国家可根据水、气、声、固废、放射性等要素将企业环境监督员进行分类管理,实行国家统一考试,授予其企业环境监督员资格。获得职业资格者方可从事企业环境监管工作。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的人员既可以是企业职工,也可以是社会一般人员,只要具备法律规定的条件均可报考。藉此也可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快速形成企业环境监管职业群。

通过国家考试取得企业环境监督员资格,并不意味着即可获得岗位就业资格,还应该通过岗前培训方可进入环境管理岗位。通过资格考试表明已达到职业标准,岗前培训使管理人员具备实际管理能力。岗前培训必须延续为岗位的持续培训,以保证环境监督员不断掌握新规范,了解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企业和监管部门须对企业环境监督员进行阶段性考核,对其环境管理工作作出评价,这有利于督促环境监督员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企业环境监督员经过考试和培训,必须经过环境主管部门的审核同意,并注册在档才能上岗。依次得到企业环境监督员、初级环境管理师、中级环境管理师、高级环境管理师等资质。审核注册制度为的是便于行政监管部门的对应性管理,一旦出现问题,便于追究责任。

企业落实环境管理责任制,建立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

结构决定功能,有科学的体制才能有高效的管理。因此企业EHS管理人员应运用自身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借鉴已有成功经验,对EHS管理体系的各个要素依照PDCA的基本思路去建立、实施、运行与维护,自觉遵守并履行落实法律法规之要求,主动建立对内对外的沟通协调渠道,确保EHS体系能健康运行。

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EHS管理机构,如安环部、安环保卫处等,负责环境、职工健康和安全工作。管理机构内部设置专门的环境监管员,负责环境管理工作,使环境监管责任到岗,责任到人。排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环境监督员需要熟悉国家的法律要求、环境法律制度实施的程序;企业定量化管理的审查、签字(如各类环境台账监测数据、总量数据、排放量数据、排污申报登记报表、环境统计报表、环境总量报表等);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和自动监控设施的维护、运行监管;企业清洁生产、环境报告、IS014000体系管理等环境管理的工作。

环境、健康、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广泛性和潜在性决定了EHS管理在执行中须系统化、规范化落实到位,我国部分企业的环境管理问题已成为阻碍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问题。企业需要按照法律的要求,从决策层、管理层、员工层整体提高管理理念和意识,理顺相应的组织结构,明确各层任务;进一步提升对EHS理念的认知、认同,打造以行为、管理、物态等为要素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主要

参考文献

[1]曹小凡,毛应淮.推行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应先立法[J].环境保护,2010 (1):50-52.

企业环境保护培训例6

新春伊始,全国多地再现“招工难”、“用工荒”,企业用工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农民工劳动保护,让农民工体面劳动、有尊严地生活,成为稳定农民工队伍,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由于多重历史原因,农民工劳动保护实施过程中长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工作环境差,职业病多发。表现在:个别用人单位只重视生产,忽视农民工群体的职业健康安全,作业环境评估不及时,防范措施不到位,劳动保护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安全卫生状况差,甚至造成个别劳动者的职业病多发。

1.1.2劳动保护制度不完善,检查监控力量不足。表现在:劳动保护网络不能覆盖迅速增长的协作队伍。个别单位对协作队伍劳动保护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缺乏必要的过程监控,缺乏严厉的问责措施,客观造成劳动保护监管不力、问责不严。

1.1.3农民工自我保护能力不强,维权意识差。表现在:多数农民工对所从事工作的安全隐患、健康危害认识不足,不知道规避的方法和必要的防范措施,更不能主动要求配备劳动保护用品,自我保护能力差;职业健康事维权程序过于复杂,维权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较高。

1.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2.1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劳动保护、安全环境对施工生产和人体伤害上的认识不足;对工作环境的潜在风险和危害,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公示制度,危害认识不足,危害信息不透明;劳动保护过程管理不重视,投入不足、监管乏力。

1.2.2劳动力市场不均衡性。长期以来,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使农民工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先天的弱势地位,劳动权益容易受到侵害。

1.2.3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建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对工人劳动技能要求不高,具有就业容量大,流动性强的特点,劳动保护监管范围广、难度大、稳定性和持续性差。在用人单位特别是雇主用人行为不规范和追求超额利润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在劳动保护方面出现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1.2.4农民工教育层次的局限性。多数农民工受教育层次低,健康知识水平有限,安全意识、健康意识低,上岗前没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培训;农民工一般都是家庭的顶梁柱,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在思想上不重视安全和健康。

2.关于改善建筑业农民工劳动保护权益的几点思考

关于改善建筑业农民工劳动保护权益,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2.1思想观念上重视农民工,做到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农民工氛围,动员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借助工会载体提高他们对自身合法权益的了解,增强维权意识,实现其利益诉求与维护的合法化、制度化。随着企业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提高劳动报酬以及福利待遇的逐步落实,改善农民工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保障他们的安全和健康,体面劳动,才能使企业具有长期稳定的劳动力来源和持久发展的动力,是一项需要企业和全社会大力支持的多赢工作。

2.2加强劳动保护制度建设,保障农民工施工生产中劳动保护的合法权益。

用人单位依法管理、诚信待人,把善待农民工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形成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良好环境。

2.2.1发挥工会集体协商制度作用。进一步贯彻《集体合同规定》,通过集体合同或劳动安全卫生专项协议的形式,从制度上保证农民工在施工生产中获得劳动保护的合法权益。扩大集体协商范围,在工程招、投标和进行劳务承包时协商劳动保护需要投入的资金比例,签订合同(含劳务承包合同等)时关于劳动保护方面的内容,改善施工现场生产环境;分包协作队伍农民工合同的签约率等关系到农民工权益、劳动保护内容都纳入到集体协商的范围内,从而改善部分企业注重施工生产,而劳动保护投入资金不足的现象。

2.2.2完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络。建立健全劳动保护安全监督检查网络是工会组织加强安全和劳动保护强有力的手段。完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络,建立对分包单位的两级劳动保护体系,将管理触角延伸到分包协作队伍中,在分包队伍内部建立劳动保护监督网络,设立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督促劳动保护用品的购买、使用,提出改善生产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做好安全和劳动保护工作。形成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两级管理,对及时掌握农民工职业健康状况、劳动保护情况、改善农民工生产环境起到促进作用。

2.2.3建立农民工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定期培训制度。重点加强对农民工队伍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讲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灌输安全生产理念和劳动保护的重要意义,逐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监督技能和整体素质。

2.2.4简化维权程序,扩大维权渠道。加大媒体宣传和法律援助力度,实施部门联动,简化职业病鉴定、诉讼维权等的工作程序,通过实施有效的帮扶工作,提高农民工应对劳动保护诉讼的能力。

2.3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增强农民工整体素质。

2.3.1社会教育资源综合利用。有效利用社会教育机构、街道社区等场所进行大力宣传,营造农民工学习氛围,组织开展农民工基本权益保护、安全生产、法律知识、职业道德等内容的公共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结合全总实施“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出版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教材”等切实帮助农民工提高技术技能素质。

2.3.2开展企业新市民(农民工)夜校活动。在企业中大力推广新市民(农民工)夜校活动,强制安全教育培训、技能培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农民工技能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既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从业水平,又能增强农民工的自觉学习热情。改善农民工整体素质低,学习热情不高的局面。

2.4关爱农民工,提高建筑业农民工幸福指数

将分包协作队伍的农民工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灌输企业文化理念,开展暖心工程,为农民工送去关爱和健康,帮助农民工解决困难,改善生活、子女上学问题,将农民工纳入每年的健康查体范围,改善工作环境,节假日帮助农民工平安返乡,从心理健康、缓解压力入手提高建筑业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的幸福指数,形成热爱城市,建设城市,融入城市,和谐共荣的新市民群体。

总之,建筑企业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创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切实让农民工享受体面劳动的快乐,稳定农民工队伍,激发农民工活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文会.农民工问题形成分析与解决[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中旬刊),2009,8(8):91-92.

企业环境保护培训例7

1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

1.1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以人为本,安全生产。我国重视企业的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以及员工的生命安全健康,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保障安全环保生产,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条文规定,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强调进行安全环保生产的重要性和安全环保生产操作,提高员工对于危险的辨别能力和对应的自救能力,使员工能够在危险发生的时候及时的实施自救,尽可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健康。我国法律规定,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原则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企业所有者对员工进行健康安全环保培训教育是法律规定的义务。最新修订的《生产安全法》和《环保法》分别于2014年12月1日和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了,新版法律加强了对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罚,严格了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危害控制等相关要求,企业开展安全环保教育培训是认真贯彻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

1.2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近年来,企业安全事故与环境事故频发,安全生产、清洁发展形势异常严峻,安全环保各项管理规定不断更新,各项管理要求不断完善,对企业的要求也日趋严格,企业的安全生产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仅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能够保持企业良好的社会信誉形象,最重要的是,安全生产是保障企业职工生命安全健康、提高和改善职工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企业员工失误导致的事故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造成经济损失之外,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社会效益。企业的环保工作一方面能保护环境、避免污染,另一方面也能减少企业在污染治理上的投入。因此,做好企业的安全环保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极其重要,企业要保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加强企业职工安全意识方面,企业要提高安全管理素质,在工作中切实把“安全第一”的思想放在首位。

1.3员工生命安全的保障

企业员工处在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线,将直接面对可能存在危险的生产环境,如果缺乏安全环保生产的意识或者是疏忽大意,就有可能酿成惨烈的事故,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如未能正确地使用生产设备,或者是工作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员工未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等等,这些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都极有可能给员工的生命安全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企业进行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做到“不保证安全不开工、不解决安全问题不放过”,把安全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使员工能够按照操作流程正确地使用设备,掌握可能发生事故的种类,学会辨别危险源,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当事故发生时,知道如何进行抢救工作,减少损失。

2健康安全环保培训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国家和企业对安全生产要求力度的加大,消防措施和消防设备投入的增加,企业的健康安全环保培训工作也逐渐提高了要求,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员工通过培训掌握了一定的安全环保的技能,但在实际生产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培训体系结构不完善。相当一部分企业只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也没有考虑员工的生命安全健康问题,不重视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只进行形式上的培训教育工作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审核机制,使工作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其次,是企业培训师的数量不足。培训师是要将安全环保操作的知识传授给员工的,帮助员工树立安全生产的意识,培训师的数量不足而员工数量众多,将直接导致培训质量不够理想的现状。

3加强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工作的措施

3.1完善组织结构和培训体系

组织结构是企业的基本结构,是其发展的基本脉络,要落实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的工作,首先,就应该从自身的组织结构的完善方面着手。首先,相关领导应提高对健康安全环保培训工作的重视。安全工作无小事,企业要在生产工作中始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把职工的健康安全工作纳入其整体经营战略的长期过程中,提高全体职工对于安全工作的警惕性和危险事故的防范性。其次,在危险事故频发的今天和我国健康安全环保教育的新形势下,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组织结构和发展实际,配备足够数量的培训师,并积极邀请有关专家和安全教育专员到企业中为职工进行安全环保教育讲座,完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3.2加强安全宣传工作

企业要使安全环保意识深入人心,除了进行安全教育之外,还应有组织、有计划的定期进行安全宣传,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宣传安全知识,传播安全生产优秀人物事迹,鼓励员工遵循安全制度。另外,还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例如,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安全生产小组比赛、节能环保活动等。通过各种活动增加安全宣传教育的趣味性和广泛性,提高员工的安全环保意识,并激励其进行安全生产。严格企业安全管理,强化安全制度,是企业在健康安全环保教育新形势下的当务之急,加强员工的安全环保意识,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健康和企业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孙旭,吕品.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的经验与探索[J].化工管理,2015(6):88.

企业环境保护培训例8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02

一、我国企业在环保管理上面存在的问题

(一)环保意识较为薄弱

近几年随着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环保这一词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报道之中,大众对环保也不在陌生,但是对于我国大部分的企业而言,虽然我国政府要求我们的企业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区来的,我国的企业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只注重经济效益,根本就没有考虑环境保护这一问题,环保意识比较薄弱,由于长期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即使目前我国政府要求我国企业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还是有很多企业的发展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再加上现如今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部分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发展,在经济利益为的驱使下,把企业的利润看成是企业的全部,全然不顾企业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将环境保护搁置一旁,忽视企业应尽的环境责任,更有甚者,甚至都不知道企业还有环境责任,环境保护意识相对的薄弱。例如,新安股份2013年被爆出涉嫌严重污染京杭大运河,造成这一事件爆发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某些高层管理人员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最终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二)企业环境责任的缺失

2015年1月我国出台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虽然新的环境保护法给相关的执法部门提供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用于改变目前企业环境保护现状的执法利器。即使在这种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依然有不少企业跟环境保护法玩起了游击战,钻法律的空子。就拿在日常生产过程中被视为污染高发区的化工业来说,如果我们按照最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来对我国的化工行业进行考核的话,那么能够达标的实际化工行业的数量只有不到总数的30%[1]。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大多的化工企业都逃过了监测,由于化工企业主要的污染就是企业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三废(即废水、废气与废渣),通常一些大型的化工企业由于三废的排放量较大,他们往往是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监测的重点对象,因此他们通常会建立一些专门处理三废的净化车间。但是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化工企业,由于其排放量相对较小,我们的相关政府部门往往都会忽视对他们的监测,由于忽略对他们的监测,导致这些企业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没有经过出口就直接进行排放。另外,部分企业在环保监管的重压之下,进行了“环保迁移”,且目前这种环保迁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就是南区北移,主要是之前在苏浙地带的化工企业向北迁移;第二就是东区西移,主要就是之前位于华东地区的化工企业目前纷纷在我国西部投资建厂;第三就是高区低移,主要就是企业在生产相关产品的过程中将所需环保成本较高的产品转移为所需成本较低的产品。

(三)社会评价体系及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构建企业履行环保责任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且已经逐渐开始着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体系,但是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我国运行的评价体系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评价过程不均衡,评价信息不对称,评价体系运行机制不健全等。由于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从而就却弱了其应用的约束及激励作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面影响了我国化工企业履行自身环境保护的责任的效率。此外,再加上目前我国的市场监督机制还是不很健全,即使相关企业没有履行自身应尽的社会责任,但是也没有遭到社会各方面的指责,特别是其生产的相关产品,我们的消费者也没有做到自觉去进行抵制。同时,具有市场监督功能的相关政府部门及我国各大社会媒体机构通常也没有能及时公正的对具体的情况予以通报,这就进一步纵容了这部分企业肆意逃避自身应尽的社会责任。

二、我国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管理的对策

(一)企业内部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全员环保意识

首先,就是我们需要加强培养我们企业决策者的环保意识。我国各地区相关政府部门要经常组织一些关于环保主题的培训,同时要明确规定我国各地区各企业管理者要积极参加培训,从而增加他们的环保意识。其次,我国各大企业的管理者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环保意识的培训,要提高全员的环保意识。尤其是在我国在出台新的环保政策之后,我国的各大企业更要积极举办关于新《环境保护法》的专题培训及专题讲座,同时,在相关的培训及讲座结束之后,企业的管理者要加强对培训人员的考核,考核不能走形式,要贯彻落实,要确保参加培训的各员工学习好与掌握好新《环境保护法》的各方面内容及细节,从而做到知法守法,自觉履行自身应尽的责任及义务,从而从根源上面有效的降低企业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为实现企业的达标排放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最后就是我国的政府部门要及相关的新闻媒介要积极组织关于宣传环保的活动,例如各地区环保部门、社区及相关的媒体机构应该在有些特殊的日子(例如世界环保日与植树周等)联合主办一些关于环保的活动,对一些违法的企业要进行及时的曝光,通过一些具体案例的曝光,可以使我们的群众加深对这些不好企业的印象,自觉抵制购买其生产的产品,最终达到让相关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履行他们应尽的环保责任,促进其自身更好的发展。例如大北农集团相关部门领导经常会组织召开关于环境保护的会议,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这同时也是大北农集团可以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二)加强企业环境保护的责任

首先就是我国的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从而促进我国企业自身自觉履行其应尽的环境责任。健全有效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可以促使我国的企业更好的履行自身应尽的环境责任,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规制成本。第一,我国的相关部门要积极建立适应我国目前国情的法律体系。第二,我国的相关部门要完善各项基本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例如环境保护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及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制度等其他的基本规章制度[2]。第三,我根据我国实际的发展情况,对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及时的更新,同时要对那些过时的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法律法规要进行及时的修改及废除,从而保障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其次,企业自身应该要大力发展高科技,逐渐淘汰一些高耗能及高污染的设施设备。我们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解决我国目前社会上的一切矛盾只能依靠大力发展经济,因此,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为主,在这一背景下面,我们的部分企业的根本就没有考虑环境保护这一问题,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廉价的生产工艺及设备,虽然企业的利润及我国的经济水平提高了,但同时我们的环境也同时被污染了。因此,我们的企业要优化工艺流程,更新老化的设施设备,从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企业自身也应该通过科技创新,开发一些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加大对污染物的处理程度。此外,企业还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方面人才的招聘力度,积极引进一些国外相关方面的人才,同时,我们的企业还应该与本地区各大高校进行深入的合作,联合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

(三)加大社会相关组织的监督力度

非政府组织作为我国社会组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组织实体,与政党及教会等其他的社会组织相比,非政府组织通常更具公共性及开放性,因此其在我国公共治理的框架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的环境保护协会及消费者保护协会等非政府组织要发挥其应尽的责任,例如,他们要加大对相关企业的审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给我们的广大消费者、相关投资者、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者及企业的相关员工等其他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些真实可靠的信息,从而对相关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此外,我们也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我们的大众传媒要在全面宣传企业自身社会责任相关知识方面的舆论导向作用,从而使得我国全体成员,包括我们的政府官员、企业高层及普通民众,均可以对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进行监督。对于那些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得较好的企业,我们的媒体也要进行正面的报道及宣传,同时,我们的相关政府部门也要进行特殊的奖励,并给与其一定的政策优惠,从而对其他的企业起到一定的激励的作用,促进我们的企业更好的发展。

企业作为社会成员当中的一员,要肩负起保护环境的重担。企业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要紧跟时代步代,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环境,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企业环境保护培训例9

(一)环保意识较为薄弱

近几年随着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环保这一词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报道之中,大众对环保也不在陌生,但是对于我国大部分的企业而言,虽然我国政府要求我们的企业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区来的,我国的企业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只注重经济效益,根本就没有考虑环境保护这一问题,环保意识比较薄弱,由于长期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即使目前我国政府要求我国企业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还是有很多企业的发展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再加上现如今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部分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发展,在经济利益为的驱使下,把企业的利润看成是企业的全部,全然不顾企业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将环境保护搁置一旁,忽视企业应尽的环境责任,更有甚者,甚至都不知道企业还有环境责任,环境保护意识相对的薄弱。例如,新安股份2013年被爆出涉嫌严重污染京杭大运河,造成这一事件爆发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某些高层管理人员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最终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二)企业环境责任的缺失

2015年1月我国出台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虽然新的环境保护法给相关的执法部门提供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用于改变目前企业环境保护现状的执法利器。即使在这种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依然有不少企业跟环境保护法玩起了游击战,钻法律的空子。就拿在日常生产过程中被视为污染高发区的化工业来说,如果我们按照最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来对我国的化工行业进行考核的话,那么能够达标的实际化工行业的数量只有不到总数的30%[1]。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大多的化工企业都逃过了监测,由于化工企业主要的污染就是企业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三废(即废水、废气与废渣),通常一些大型的化工企业由于三废的排放量较大,他们往往是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监测的重点对象,因此他们通常会建立一些专门处理三废的净化车间。但是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化工企业,由于其排放量相对较小,我们的相关政府部门往往都会忽视对他们的监测,由于忽略对他们的监测,导致这些企业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没有经过出口就直接进行排放。另外,部分企业在环保监管的重压之下,进行了“环保迁移”,且目前这种环保迁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就是南区北移,主要是之前在苏浙地带的化工企业向北迁移;第二就是东区西移,主要就是之前位于华东地区的化工企业目前纷纷在我国西部投资建厂;第三就是高区低移,主要就是企业在生产相关产品的过程中将所需环保成本较高的产品转移为所需成本较低的产品。

(三)社会评价体系及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构建企业履行环保责任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且已经逐渐开始着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体系,但是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我国运行的评价体系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评价过程不均衡,评价信息不对称,评价体系运行机制不健全等。由于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从而就却弱了其应用的约束及激励作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面影响了我国化工企业履行自身环境保护的责任的效率。此外,再加上目前我国的市场监督机制还是不很健全,即使相关企业没有履行自身应尽的社会责任,但是也没有遭到社会各方面的指责,特别是其生产的相关产品,我们的消费者也没有做到自觉去进行抵制。同时,具有市场监督功能的相关政府部门及我国各大社会媒体机构通常也没有能及时公正的对具体的情况予以通报,这就进一步纵容了这部分企业肆意逃避自身应尽的社会责任。

二、我国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管理的对策

(一)企业内部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全员环保意识

首先,就是我们需要加强培养我们企业决策者的环保意识。我国各地区相关政府部门要经常组织一些关于环保主题的培训,同时要明确规定我国各地区各企业管理者要积极参加培训,从而增加他们的环保意识。其次,我国各大企业的管理者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环保意识的培训,要提高全员的环保意识。尤其是在我国在出台新的环保政策之后,我国的各大企业更要积极举办关于新《环境保护法》的专题培训及专题讲座,同时,在相关的培训及讲座结束之后,企业的管理者要加强对培训人员的考核,考核不能走形式,要贯彻落实,要确保参加培训的各员工学习好与掌握好新《环境保护法》的各方面内容及细节,从而做到知法守法,自觉履行自身应尽的责任及义务,从而从根源上面有效的降低企业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为实现企业的达标排放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最后就是我国的政府部门要及相关的新闻媒介要积极组织关于宣传环保的活动,例如各地区环保部门、社区及相关的媒体机构应该在有些特殊的日子(例如世界环保日与植树周等)联合主办一些关于环保的活动,对一些违法的企业要进行及时的曝光,通过一些具体案例的曝光,可以使我们的群众加深对这些不好企业的印象,自觉抵制购买其生产的产品,最终达到让相关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履行他们应尽的环保责任,促进其自身更好的发展。例如大北农集团相关部门领导经常会组织召开关于环境保护的会议,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这同时也是大北农集团可以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二)加强企业环境保护的责任

首先就是我国的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从而促进我国企业自身自觉履行其应尽的环境责任。健全有效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可以促使我国的企业更好的履行自身应尽的环境责任,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规制成本。第一,我国的相关部门要积极建立适应我国目前国情的法律体系。第二,我国的相关部门要完善各项基本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例如环境保护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及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制度等其他的基本规章制度[2]。第三,我根据我国实际的发展情况,对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及时的更新,同时要对那些过时的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法律法规要进行及时的修改及废除,从而保障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其次,企业自身应该要大力发展高科技,逐渐淘汰一些高耗能及高污染的设施设备。我们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解决我国目前社会上的一切矛盾只能依靠大力发展经济,因此,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为主,在这一背景下面,我们的部分企业的根本就没有考虑环境保护这一问题,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廉价的生产工艺及设备,虽然企业的利润及我国的经济水平提高了,但同时我们的环境也同时被污染了。因此,我们的企业要优化工艺流程,更新老化的设施设备,从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企业自身也应该通过科技创新,开发一些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加大对污染物的处理程度。此外,企业还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方面人才的招聘力度,积极引进一些国外相关方面的人才,同时,我们的企业还应该与本地区各大高校进行深入的合作,联合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

企业环境保护培训例10

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全球,致使全球经济遭受很大打击,造成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我国经济也深受其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特别是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的一些依靠出口的外向型企业,由于订单减少,产品积压滞销,再加上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波动,生产经营十分困难。据浙江温州市政府统计,到2008年11月末,规模以上企业国外订单减少20.7%。由于企业经营困难,一些企业纷纷裁员减员,甚至停产倒闭。农民工、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

面对严峻的形势,有实力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11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题为《坚持开放合作 寻求互利共赢》的重要讲话,其中特别提到,在金融危机面前,企业应当履行社会责任。胡主席说,当前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在市场运作中采取谨慎、稳妥、负责任的态度,充分顾及整个经济平稳运行,认真对待各种风险和隐患,主动防止因自己经营不当给整个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冲击。这是中国高层领导人首次正式阐述中国政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立场,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认同。为此,我国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现代化企业,在当前金融危机而引发的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更应该注重力所能及地履行社会责任,为国家分忧解难,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1、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1953年,被称作“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霍华德·文出版的著作《企业人的社会责任》,把CSR定义为:“有义务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制定相关的政策,做出相应的决定,以及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卢代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具体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对国家依法纳税的责任、对雇员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环境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责任,对所在社区经济发展的责任、对社会福利和公益社会事业的责任。”

2、金融危机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在2009年4月23日—24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暨2008年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典礼上,与会者对“面对危机,企业是否需要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一是不负责任企业的惟利是图是经济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并且难于逃脱危机的重创。二是负责任的企业除了能较好地应对危机冲击,让自身较快走出危机,并成为危机破坏力的有效屏障。三是面对危机,企业更应该采取负责任的措施,与政府和社会共度时艰,共创危机之后的繁荣。可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更需要履行社会责任,有责任才能抵御危机,才能转“危”为“机”,才能在危机之后的经济繁荣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保民生,保稳定,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在危机背景下,许多企业主动为社会分忧,庄严承诺不减员、不裁员,积极吸收新的就业群体,使得民众有通过辛勤劳动维持家人生活的平台,给更多的家庭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家户户安居乐业,则社会和谐稳定。而只有社会稳定,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

(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淘汰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多、对环境污染重的生产工艺流程,淘汰落后产能,改进生产工艺流程,研发绿色节能产品、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和谐持续发展。

(3)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环境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通过保护环境,创造有利于地球上各种生物生存繁衍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全球生态系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转贴于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应积极利用好国家出台的刺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拓宽发展思路。在保持自身经济平稳较快较好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对消费者负责,追求产品设计的人性化和服务的高质量

对消费者负责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消费者的认可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是企业竞争实力的体现。在危机背景下,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创信企业是一家制鞋制造商和零售商,致力于将健康文化渗透到产品中,注重产品设计人性化。针对不同年龄层的骨骼发育特点,行走以及各项体育运动中脚的活动位置和着力点,通过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等,制造出舒适,具有保护功能,又能帮助提升运动表现的鞋品,领先健康鞋业文化。高质量的服务,是企业吸引客源,提高信誉、提高知名度,不断扩大消费市场的重要途径。

2、对员工负责,把关注员工的正常权益作为企业追求的战略目标之一

员工是企业最有创造力的生产要素,快乐的员工才可能发挥其创新才能,才能高效率地制造出产品。企业员工的正常权益包括员工的安全、职业健康与卫生、教育培训、福利待遇等。现代企业已经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许多企业承诺员工一经正式录用,就享有五险一金。大型煤企把安全生产作为“一把手”工程。如创信企业的车间管理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以确实保护生产者的安全和身体健康;中钢集团还建立了制度化、多层次的培训和员工发展体系,以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为员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中,培训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一般培训,涉及全体员工,包括入厂培训、安全培训、法律培训和体系培训;第二类是工程培训。包括技工培训,机动设备驾驶培训和其它培训;第三类是企业管理培训。

3、对环境负责,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传统工业生产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对环境的污染,造成了地球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枯绝,环境污染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部主任钟宏武说:“全球各国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都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而投资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环保等行业和企业。对这些行业和企业来讲,将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环保产业是企业在金融危机中转危为机的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晋城煤业集团金驹煤电化股份有限公司就积极利用煤炭生产中产生的附属物瓦斯,研发利用瓦斯发电的新型产电途径,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创信企业在生产制造流程方面,不断推进绿色生产流程,使用健康环保材料和化学溶剂,通过设计的合理性最大限度节材,并通过严格工艺流程设定和质量管理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降到最低。伊顿公司中国区总裁周涛透露,2008年底,即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伊顿中国仍然保持20%的增长率。作为一家多元化的工业产品制造商,伊顿公司所有的业务集团都在开发能够控制能源使用的环保产品,提供可持续的产品与服务。配备伊顿公司柴油电动混合动力系统的公交车,一台车节省9万元燃油成本。产业优化升级更符合国家出台的刺激经济发展的投资政策,有利于企业融资,实现新一轮的成长。

4、对社会负责,承诺不减员、不裁员,积极吸纳新员工

金融危机可能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导致利润下降;但是企业应主动做到不减员、不裁员。给员工提供谋生的机会,有利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APEC秘书长龙永图说:“在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面临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什么是中央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保证就业。没有就业就没社会稳定,就没有基本的条件来应对这次金融危机。因为我们的企业从本质上讲,就是为国家创造财富,为国家创造税收,为人民创造就业。而在目前这种特殊的形势下,在创造财富、税收、就业的这些目标中,我们的企业要把创造就业放在首位。”

企业环境保护培训例11

引言

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煤矿企业的生产与环保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以资源为原材料进行生产的工业企业,其本身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环境问题,而且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环保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尤其是对于那些环境污染状况严重的企业来讲,政府部门更是提出了要求其限期治理以达到相关标准的规定。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十分重视《环保法》的相关规定[1],以法律规定的环保标准为准则,积极开展多项环保管理工作,落实责任,健全管理基本制度,最大化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1 加强煤矿企业环保意识的培养

1.1 科学合理解决企业经济利润与环保工作之间的关系

煤矿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二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只有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企业向效益型企业方向发展,进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比如部分煤矿企业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进行治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生活环境质量,同时对废渣废料的二次利用又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企业的负担,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最终促进了企业内部和谐员工关系与人人为环保做贡献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

1.2 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环境保护工作人员作为实际推动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人员,要不断增强自身工作的主动性,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加强自身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才能有效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也只有不断对员工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推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展开,进而促进企业环保工作的持续性发展。

1.3 增强对相关管理阶层的环保意识培养

煤矿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在短期内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从企业持续性发展角度看,则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因此要不断提高管理阶层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领导的前瞻性,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角度遇见企业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将企业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推动管理者阶层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保证环保工作的无碍发展。

2 煤矿企业环保管理措施探究

2.1 环保资金持续化投入

环境保护工作在煤炭生产企业中可谓一项长期的工作,尤其是在现阶段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要保证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就需要对其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将有限的污染治理经费进行统一安排,以推动重点污染源治理等工作的开展[2],并在此基础上,带动企业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环保管理机构稳定化工作管理

煤炭企业要想充分做好污染治理工作,首先要保证有一支强大的污染治理队伍,包括精通污染治理业务的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从而从根本上保证污染治理工作的持续性发展。这就要求煤炭企业要充分稳定污染治理队伍内部的恒定性,保证机构稳定与人员充分发展,另外还需要赋予环境保护工作部门一定的管理职能,以突出其权威性特点。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对环境保护队伍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科学管理方面的培训,突出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持续化发展方向。

2.3 环境污染科学化治理

现阶段,虽然很多煤炭企业已经开始配置了关于如何有效做到环境保护的设备,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很多设备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处理效果达不到相应的标准,设备运行故障,设备维护环节缺失等,这些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内部资源的浪费,甚至从根本上动摇了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应不断加强企业对自身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监督与管理。

首先,要科学严谨的选择环保工艺设备。环境保护工作反映在工业生产领域尤其是煤矿生产领域,是一个集技术性与管理性为一体的内容,目前中国工业生产领域中关于环保技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环保市场设备繁杂,较少有针对煤炭企业生产特点所涉及的环保设备,有些厂家为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提供诱导性假广告。因此煤炭企业自身要想从根本上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从自身企业生产状况出发,有针对性的对环保工艺设备市场展开深入调研,从设备的技术含量、处理效果以及性价比方面选择真正合适自身环境保护工作的设备[3]。

其次,不断促进企业污染治理的科学有效运行与管理。煤炭企业本身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合标准处理结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煤炭排污设备的良性运行。另外在煤炭企业排污治理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够,或者管理人员缺乏环境保护等相关方面的管理经验,或者缺乏对污染治理设备的有效维护知识等,均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污染治理的效果。因此煤炭企业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污染治理制度,在实际污染治理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补充和完善相应的标准与规定,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适当对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进行有关的技能培训,并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力量,提高技术因素在污染治理中的作用,保证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结论

煤矿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开展,对于煤矿企业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机遇,煤矿企业自身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培养意识,并逐步进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与产品生产规划调整,来不断降低高污染产品的生产,提高以先进科技为指导的资源节约型产品的生产规模,按照从污染治理到污染防治、从生产末端治理到生产过程治理的原则,不断降低企业环境污染程度,进而降低企业负担,推动企业以新科技、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为指导的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另外企业还要不断加强对废弃物的再利用,变废为宝,促进企业良性循环与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清洁生产,进而提高企业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