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31 10:19:34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例1

一、研究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招,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所引发的问题逐渐显现,如师资不足,师资队伍素质下降;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等。这些都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引起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担忧。教育部对此非常重视,于 2003年启动了五年一轮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通过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全面综合评估,进一步促进高校加强内涵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为了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教育部将专业评估工作写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同时又制订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上海市也积极响应,根据上海市的自身情况,设立了本科专业预警机制,下发了《上海市教委关于开展高校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通知》(沪教委高〔2012〕72号),在此背景下,高校纷纷开展校内专业评估。上海海洋大学也启动了大规模的校内专业评估工作,对校内的46个本科专业及方向进行了校内自我评估。事实证明,专业评估是建立高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和手段。那么,如何建立长效评估机制将是本次研究的重点。

二、理论基础

关于专业评估的研究比较丰富,研究内部专业评估的也不少,比如汤潇林等的“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机制构建初探”、熊璐璐的“高校内部专业评估工作研究与思考”,也有一些关于本科专业、专业的要素等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但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评估模式的并不多见。本文将剖析当前阶段的专业评估的实施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持续的,具有延续性和发展性的内部专业评估模式,从而真正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目标。

1、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三大原则。

2、专业评估的主要内容

新的评估标准目的是促进专业合理定位、引导专业办出特色;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建立本科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库,实现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控;提升高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当前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一般都由6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基本教学条件及利用、专业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效果,20个二级指标和45个观测点组成。

三、上海海洋大学本科专业评估实施情况

随着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本科教学质量,各高校也按照教育部和各主管教育部门的要求,开展了校内本科专业教学评估或专业认证工作,但各高校的情况不同,所开展的评估或认证工作也不尽相同,下面介绍上海海洋大学开展本科专业评估的实施情况:

指导思想: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突出海大主体,注重长效机制,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评估目标:促进专业合理定位、引导专业办出特色;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建立海大本科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库,实现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控;提升海大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评估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基本教学条件及利用、专业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效果,20个二级指标和45个观测点。

评估专家:由学校聘请校内外知名教授担任评估专家,并根据学科专业性质分组,每个小组配评估工作秘书1名,负责记录及后勤服务工作。

评估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成立“专业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专业评估工作方案”,召开专业动员会,解读“评估指标体系”,细化评估工作任务,做好分工与协调工作;第二阶段为材料收集阶段,各专业根据“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收集相关评估支撑材料,同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发现亮点和不足;第三阶段为评估报告撰写和简况表填写阶段,根据前期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处理,撰写专业自评报告同时填写数据简况表,制作汇报PPT以便评估答辩;第四阶段为评估专家评估阶段,评估专家听取专业负责人的专业评估自评报告,查看数据简况表以及评估支撑材料,检查专业办学条件和专业评估支撑材料,形成初评结论及书面检查意见;第五阶段为专业整改阶段,各学院根据专家反馈意见,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上交教务处审核,教务处同意后按照整改方案开展专业整改工作。

四、对上海海洋大学本科专业评估的客观分析

1、可以促进各专业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等学校专业的办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专业的办学条件、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和质量、效果等方面。内部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中能够全面涵盖上述的办学水平,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检查,从而能更好地促进专业办学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2]

2、校内专业评估同样出现了“一刀切”的评估弊端

各专业的办学水平主要取决于专业自身的条件,由于内部评估涉及多个专业,在制定评估体系时应当采用分类的方法,这样比较适应专业之间的差异性,而本校在进行专业评估中均采用一套评估指标体系,而在进行专业评估中也是严格按照体系中的指标进行评估,没有侧重点,没有差异化评估,从而形成了强势专业依然很强,弱势专业依然很弱的僵局。

3、校内专业评估缺乏可持续理念和权威认证

校内评估因是学校内部组织的评估,就目前来看形式大于内容,评估后虽然有反馈有措施,但后期重要的整改阶段因没有了后续所要达到的指标体系而显得整改走过场的形式过多了一点,同时没有权威机构对整改后的专业认证,也使整改阶段失去意义。

五、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校内专业评估模式

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校内专业评估模式,首先就要明确其模式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就是说开展专业评估的目的是什么,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原则确立后就要确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可以是动态的,确立好指标体系后,就要确立一个验证系统,就是说所设计的体系是否可操作,是否具有持续性,最后是信息反馈系统,通过信息反馈系统的有序运转,真正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目标,同时为后续的专项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打下基础。

1、专业评估模式设计原则

高校内部专业评估不仅要重视专业办学条件的评估,更要重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情况的评估。在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中要坚持争优原则、分类指导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3]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要符合规律,立足本校的教学实际和办学特点,科学整合并协调各指标和考核点之间的关系,赋予相应的权重和优先次序,制订科学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体系,使评估工作能正确地发挥其导向功能,引导教学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确立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的专业评估体系

要确立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的专业评估体系,应包括如下几点: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基本教学条件及利用、专业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6个方面。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主要指专业的办学的思想与人才培养定位,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结合学校和专业自身的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学校和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确定专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所培养的人才层次、类型和主要服务面向;师资队伍水平决定着专业教学的质量、办学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基本教学条件是专业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 包括教学经费的投入与利用、实践教学、制度建设与保障体系的健全、专业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等;专业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强化专业建设的基础;科学、合理、完善、符合学校教学管理规律的教学管理体系是专业建设的组织保障;教学效果简单讲就是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成果,体现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所学知识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也体现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认可度。

3、完善专业评估模式的信息反馈系统

目前的专业评估后信息反馈系统还不是很完善和规范,专业评估的前期对教学相关的信息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形成了专业评估报告,评估专家根据这些报告和支撑材料为专业“号脉”,最后形成了专业评估结论,将分类处理过的信息及时反馈给专业负责部门,以便对教学质量各执行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为其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通过信息反馈系统的有序运转,真正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目标。

开展校内专业评估,最终目的是促进专业办学水平提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专业评估研究中,关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估的改进功能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寻找适合于每一个高校每一个专业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技术也是困扰着评估者的难题。这些都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彦通,韩晓燕.积极实施专业评估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J].高教探索,2005(2)50-51.

[2] 谢鸿全,王成端.高校内部开展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研究,2008.4.66-69.

[3] 郭玉婷,马龙.地方医学院实施专业评估工作的思考[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2)234-235.

[4] 刘春惠,顾留华.大学专业评估: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的比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1)74-79.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例2

资产评估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中介行业,它在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资产评估行业的服务领域将更加广阔。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资产评估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应提高教学质量,改善资产评估行业现状。

资产评估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应用型学科,因此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对资产评估的本科专业教育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全国首家开设资产评估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的内蒙古财经学院,探讨构建资产评估品牌专业建设就显得刻不容缓。

一、我校资产评估专业概况发展历程

内蒙古财经大学于2004年被教育部批准开设资产评估本科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从开设之初到现在已经招收七届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学生,在这期间,我校资产评估系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创立阶段

我国资产评估行业起步较晚,直到1989年才有了第一例资产评估实践业务,随后1991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第91号令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该项法规是我国国有资产评估制度基本形成的重要标志。根据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的实践需要我校于1994年开设了《资产评估》课程,是全国较早开设这门课程的高等院校之一。这一时期,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初步形成,资产评估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资产评估教学资源十分缺乏,因此我校任课教师自编了《资产评估》讲义,《资产评估》课程的开设及时地满足了自治区国有企业改制等需求。

(二)成长阶段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日益丰富、资产评估业务激增的有利形势下,我校的《资产评估》课程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首先,在1998年成立了《资产评估》课程建设小组,教学人员从一人增加到三人。其次,教学内容大幅度拓展。增加了无形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长期投资评估、资产评估报告等前沿理论。再次,全面完善课程要件。此阶段采用东北财经大学姜楠教授编写的国家“十一五”规划《资产评估》教材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汪海粟教授编写的《资产评估》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空前丰富,包括教学参考书、习题集、案例、法规库等,方便了学生自学。最后,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完善。教学中广泛采用了多媒体技术,拓展了教学空间,“延长”了教学时间,增大了教学信息量,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了。这一时期,《资产评估》课程授课对象也增加了,除了财政学专业外,金融学、会计学也开设了《资产评估》课程。

(三)成熟阶段

从2004年教育部批准开设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开始,成立了资产评估系,我们广泛深入资产评估协会、资产评估社会中介机构、国有资源管理部门等,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组成展开调研。同时还就《资产评估》等课程建设问题,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南京财经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经济学院、厦门大学资产评估研究所、东北财经大学资产评估研究所等单位进行研讨。在充分掌握人才需求信息基础上,我们全面调整了“资产评估”专业课程体系,拓宽了课程广度,发掘了课程深度,及时反映了资产评估理论和实践的前沿动态。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经过近些年的建设和投入,我校的资产评估专业已初具规模并形成明显特色。

二、资产评估品牌专业构建设想

品牌专业与普通专业的区别就在于品牌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领先性,以及品牌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只有该专业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才能被社会所认同,也才能称之为品牌专业。从这个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得以展现,是打造品牌专业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作为资产评估本科学历教育培养方向的科学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我校资产评估本科阶段学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就是宽口径、厚基础和重实用。因此要充分研究资产评估本身的特点,充分研究本科学历教育本身的特点,力争把我校的资产评估专业建设成为品牌专业。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一)提高资产评估学科水平

学科水平是大学办学地位与办学水平的象征,是大学竞争的焦点,更是提升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作为最早开设资产评估本科专业的院校之一,我校应发挥已有的优势,把握“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要关注学科体系的完善性和合理性,在专业课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挖掘创新,以建立有品牌专业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

1.教学内容丰富化

资产评估专业在高等教育里属于学历教育,但是众所周知,资产评估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行业,而且该行业有着严格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需要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并取得职业资格从业证才能从事该行业。因此我校在安排资产评估专业教学内容方面,要尽量多样化。应考虑到该专业的特殊性,在抓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开设一些与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的选修课程,把资产评估的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使课程体系丰富化。

2.教育模式多样化

资产评估是一门涉及的知识面宽,实践操作性强的多专业交叉的综合学科,它需要既具有理论又具有实践的创新人才。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现象,学生知行脱节,导致专业人才培养脱离社会需求。因此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新要求,我校应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叉点,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实践课程,加强实践管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注重其学习能力的培养,构建与理论协调一致、有机结合的创新性、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式。

(二)构建实践教学研究基地

构建实践教学研究基地是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资产评估专业属于应用科学,它是在资产评估实践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也主要是服务于资产评估实践的。所以,我校要想将资产评估建设成为品牌专业,必须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

1.开设资产评估实验教学

资产评估实验教学可以将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融于一体,学生通过资产评估实验,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的理解,缩短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生从事资产评估实践的距离,目前我校资产评估系已经率先在全国开展了资产评估实验教学,编写了实验指导书。今后还应根据资产评估学科专业建设的要求,制订与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相配套的实验室建设规划,逐步建立设施齐全、装备先进、管理规范的资产评估专业实验室,不断发展和完善实验条件,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同时还要注重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通过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力争建立一个优质的实践教学平台,为资产评估品牌专业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2.建立资产评估实践教学基地

据调查,目前社会上很多资产评估事务所都存在人手不够的问题,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校可以积极与资产评估事务所或者是相关行业取得联系,积极探索与各相关单位合作途径,有效地推动教学、科研与实践的结合。可以与资产评估事务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全方位的开拓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尽早接触实践工作,边学边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建立以专业性实习基地建设为基础,多种类型实习基地共同发展的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基地,以促进我校实践教学的开展,从而带动资产评估品牌展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达到理论与实际、研究与实践的统一。

(三)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品牌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资产评估专业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资产评估高等教育质量的好坏,而资产评估知识横跨理、工、经、管、文等专业,是典型的交叉型应用科学。这就要求资产评估专业师资队伍具有极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专业评估素质。要求教师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既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资产评估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因此必须打造一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资产评估教师队伍。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培养提高现有教师

我校现有的资产评估系老师知识结构比较多元化,集合了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等多种学科,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对于资产评估专业知识还缺乏一些系统的提高,应发挥现有教师的自身优势,立足于对现有教师培训的提高,积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培养策略,即多请一些资产评估研究领域的专家或者从业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同时也将青年教师分批次送到具有资产评估研究方向的名校或者是资产评估事务所去进行系统学习,以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2.引进聘任骨干人才

在培养现有教师的同时,还应大力引进高层次、高学历的资产评估学科骨干,特别是一些已经在科研上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科带头人,同时也要尽量从资产评估工作的一线聘请专家来学校做兼职教师,建立数量适当、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使学生及时了解资产评估的知识技术前沿,不断开阔视野,最终形成一支以教学与科研并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专兼结合的学术团队与梯队,促进资产评估品牌专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资产评估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校作为最早开设该本科专业的院校之一,应抓住历史机遇,持之以恒地加强建设,牢固树立资产评估品牌专业的意识,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理性地创建和形成本专业的品牌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以确保该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激烈竞争中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谷增军.高校资产评估专业实践教学的困难与对策,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8月

[2]李保婵,袁桂萍.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研究,大众科技,2011年第3期

[3]梁美健,吴慧香,赵兴莉.财经类高校资产评估专业建设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年第18期

[4]李志刚.资产评估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第1期

[5]王平祥,陈晓琳.试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10期

[6]卢琪,吴丹.关于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例3

中图分类号 G40-05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7-0056-05评估是世界许多国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发达国家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已有上百年历史。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从1983年的理论提出开始,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并于2003年由教育部确立了五年一轮次的评估制度。国家首轮教学评估从2003年开始到2008年上半年结束。首轮教学评估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保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是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重要探索, 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1]。在首轮评估结束后,新一轮评估的目的定位为: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促进自主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相对于上一轮评估,新一轮评估呈现出“分类、质量、自主、常态”的全新思路和面貌。所谓分类,就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及其对人才类型需求的多样化需要,制定多样化的评估方案,实行分类评估;所谓质量,就是通过高质量的评估制度设计和实施,真正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所谓自主,就是使学校成为评估和质量保障的主体,使评估成为学校生活的内在需要;所谓常态,就是评估经常化、常态化,从过去的定期化评估变成教学过程的自然过程[2]。

开展常态化自我评估是高校投身国家教学评估实践过程中创建的教学质量监控新模式,是贯彻新评估方案的重要体现。当前,各高校纷纷以教学评估为抓手,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整体上看,常态评估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各类评估相互孤立,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尽管开展了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评估,但教学评估缺少顶层设计,指标针对性不强,导向不明,不能很好地体现学校个性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评价信息来源单一,部分指标内涵抽象,缺乏明晰判断标准;各类评估由学校自上而下单独布置,单独评比,脱离以往教学生活和教学管理,难免成为师生的一种额外负担;教学评估结果与教师、干部以及课程、专业、学院管理的业绩评价不能紧密挂钩;院系教学评价指标注重存量,忽视增量,未能真实反映各单位教学进展;院系教学评价指标注重显性业绩,如项目、论文和成果,忽视隐形业绩,如各教学环节管理是否到位,教师和学生遵守教学制度、履行教学职责等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V东海洋大学在本科教学自我评估的实践中,探索构建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多层次教学评估体系,包括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学环节评估、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对院系、专业、课程、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常态化评估,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自我评估制度的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示范和参考。

一、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评估要求

首先明确,地方高校和中央部属高校定位不同,肩负的历史使命也不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肩负着全面提升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历史重任,“应用型”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对于广大地方高校而言,在完成规模扩张以后,必须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准确定位、科学发展,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3]。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设计评估指标体系,实现教学评估常态化,对地方高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评估体系设计思路

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以建设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目标,完善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构建教学评估体系,包括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学环节评估和状态数据常态监测等多个层次,紧扣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建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教材、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与运行评价标准,实施常态化评估,对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多角度、全方位监控。通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通过以评促建,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和管理干部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学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统筹设计评估指标体系

针对以往各类评估相互孤立的不足,广东海洋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自我评估体系(又称教学评估体系)在构建方面,不再是把各类评估作为一项单一或孤立的工作,而是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全面整体设计,对组织实施人才培养的院系、专业和具体落实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环节等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评估。与以往的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评估、示范专业评估和精品课程评估等各类单项评估相比,本科教学工作自我评估体系体现出明显的针对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各指标体系是面与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层次清晰,各有侧重,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有机统一,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多角度、全方位的自我监测。各指标体系设计如下:

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指标体系。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及二级学院教学工作实际,在教育部审核评估范围的基础上进行指标范围和等级标准两方面的调整,对三级指标和观测点进行个性化设计,使指标体系在国家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目标体系构架内突出学校办学特色[4]。针对以往院系教学评价指标注重显性业绩,忽视隐形业绩的不足,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指标体系以教学改革、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为重点,建立涵盖教学管理、教学队伍、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等关键环节的评价体系,在各单项、专项评估的基础上,对二级学院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重点考察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落实教学建设与教学管理责任,突出二级学院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和基础作用,促进二级学院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对专业的建设与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帮助专业厘清办学思路,紧扣各个教学环节,树立专业质量观,促进专业科学定位,加强建设和管理,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观测点的设置上,突出考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创新实践能力”,在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运行、人才培养质量等九大一级指标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运行机制进行全面检视,引导各专业积极推动专业和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培养,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5]。

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方向,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核心,以创新教学模式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为关键,以课程考核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课程资源、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教学改革、教学与考核过程以及教学效果为要素,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观测点的设置突破精品课程的评优标准,侧重于课程的建设过程,包括教学基本文件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学生学习创新能力的表现、学术水平与学术交流以及师生交流,以此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入评估。

教学环节评估标准。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和实习、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评估标准。在理论课、实验课和实习课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建立了以日常教学检查制度、领导干部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规范了教师各类课程教学行为。在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方面,制订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明确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议、答辩等各个环节的主要任务。2013年结合海洋人才培养的需要,按照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梳理各教学环节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修订优化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引导教师规范教学行为,注重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设计,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优化后的评价项目更侧重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管理过程本身的评价,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质量要求,引导和保证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状态数据常态监测指标。2013年以来,以《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采集为契机,建立校级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编制了基于网络运行的院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方案,指标内涵直接采用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指标内涵,用数据与信息的形式来表达、反映和诊断教学基本状态及质量,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本科教学质量年报编制和制度。本科教学质量年报围绕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要素,反映学校自身特色,展现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新思想、新政策、新措施和年度取得的新成果。主要内容包含本科教育基本情况、师资与教学条件、教学建设与改革、质量保障体系、学生学习效果、特色发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完善了学校和学院、教学系、教师以及学生教学信息收集、评价与利用机制,同时增强了学校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自觉性,增进了社会对学校的了解和O督。

二、教学评估体系的实施

长期以来,教学评估处于日常教学过程之外,成为独立的评估制度和评估形式,各类评估往往由学校自上而下单独布置,单独评比,脱离往常教学生活和教学管理,对院系和其师生而言,占据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成了一种额外负担,疲于应付,进而产生厌倦、反感和抵触情绪。若不改变评估形式,想要对院系、专业、课程、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常态化评估,是非常困难的。广东海洋大学根据教学评估常态实施的基本要求,大胆探索,建立了日常检查评估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评估组织方式,并结合学校原有的教学工作来组织实施教学评估,将教学评估融入到原有的教学管理中,使独立性的单独评估转化为内需性的附着评估,有效减少了隐性和显性评估成本,被院系和师生认同、接受,有效促进了常态化教学评估的顺利实施。

日常检查评估与专家评估相结合,是指教学运行状态及教学建设量化指标由校内职能部门根据日常工作记录打分,教学运行状态及教学建设定性指标由专家听取汇报和查阅资料后评定。这种评估组织方式首先在行政管理专业试点,结合2014年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审核备案工作进行。2015年对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旅游管理专业采用此种方式评估,取得良好效果,特别是教学运行状态及教学建设量化指标由职能部门依据日常工作记录评分,不仅降低了评估工作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还节约了专家评估成本。同时,依据教学工作记录打分,有效降低了人为因素影响,更好地发挥了评估的诊断性作用,得到校内外同行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继而,日常检查评估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评估组织方式在院系、专业、课程、教学环节评估中广泛应用。

促进常态化教学评估顺利实施的又一得力措施是,结合学校原有的教学工作来组织实施教学评估工作,将教学评估融入到原有教学管理中,使独立性的单独评估转化为内需性的附着评估。具体如下:

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工作实施,由学校规划与法规处牵头,教务处具体组织实施。从2014年开始,每年结合学校“三大行动计划”与“创新强校工程”考核工作对二级学院进行一次教学工作评估,形成“创新强校工程”年度考核自评报告和“三大行动计划”年度总结报告,全校范围内公布评估结果,评估结果作为学院领导班子考核、先进教学单位评选的主要依据,更好地发挥了评估效用。

专业评估是根据人才培养的周期性面向所有专业三年一轮次,采用单独评估与部分指标结合学校日常工作进行评价的混合方式。2016年春季学期,学校统一部署专业评估工作,对27个本科专业进行诊断性评估,由学院具体组织实施,教务处宏观指导。专业评估工作定量指标由校内职能部门根据日常工作记录打分,定性指标由专家打分。在专家打分环节,对各专业的专业定位、专业发展规划与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等邀请校内外知名同行专家及教育管理专家组成4个专家组按学科大类分别进行会议评审,每组专家5~7人(含1名企事业单位专家),为期2天;对于评估方案中需要通过召开座谈、抽查材料、现场考察等方式评定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践教学及教学运行等方面的定性指标,则结合学校期中教学检查工作组织了4个校内专家组完成,大大节约了评估成本。

课程评估是结合学校相关专项工作,由学院组织实施,学校核查。从2015年第八届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2017-2019年创新强校工程专项资金项目(精品课程项目)的申报工作开始,课程评估正式被融入相关专项教学工作中,作为相关工作的内需性要求,附着性地开展,各学院以教学系为单位开展课程自我评估。此后,课程评估由各二级学院根据《广东海洋大学本科课程教学评估工作方案》具体组织实施;教务处结合期中教学检查、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精品课程申报立项等工作,组织专家通过听课、查阅教学基本文件、考试试题和试卷等档案资料及课程网站,对学院评估结果为优秀的课程进行核查评分,评估结果作为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课程立项的资格条件,作为划拨课程建设资助经费依据,以及作为教师教学业绩,作为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的依据,充分发挥了评估效用。

教学环节的评估,由学校组织实施,结合日常教学检查和专项教学检查进行。按照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实习组织与实施、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与管理等4个教学环节有关管理制度进行日常教学检查和专项教学检查。2013年优化评价方案,按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评价、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等相关标准,组织学生通过综合教务系统进行评教。统计并公布各单位学生评教结果,按学院分专业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评教报告,指导各单位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督促相关学院帮助学生评教分数较低的教师查找问题,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作为专业评估、课程评估、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依据。

状态数据常态监测是结合《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采集进行。2013年以来,以《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采集为契机,组织了2013、2014年度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采集工作,及时补充和更新学校教学状态数据,认真分析教学状态数据,为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提供有效信息,同时作为专业评估、课程评估、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依据,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年报,上报省教育厅,面向全社会。

三、成效与反思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多层次教学评估体系运行以来,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学环节评估、状态数据常态监测渐次展开,对院系、专业、课程、教学环节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常态化评估,有效改变了各类评估相互孤立、教学评价信息来源单一的状态,各层次评估呈现出良好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结合各常规、专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形式,促进了常态化教W评估的顺利实施,教学工作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使教学评估结果与教师、干部以及课程、专业、学院管理的业绩评价与奖惩措施直接紧密挂钩,充分调动了院系和师生积极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力度增强。又因其指标内涵更加具象,判断标准更加明晰,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更加鲜明,有力地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在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质量方面表现明显。近三年,学生在国内外刊物公开近100篇,自主或参与申请发明专利22项,产品设计7项。学生参加课外学术与文体竞赛共获省级以上奖项726项,年均获省级以上奖项为242项,是2010~2012年的3.46倍;其中获得部级奖项380项、省部级奖项341项,分别是2010~2012年学生获得相应奖项的3.58倍和3.28倍。就业质量持续提升,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2014和2015年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7.86%、97.37%和95.21%。

但综合来看,学校教学评估体系还存在着很大的优化和发展空间,也在为此不断地努力完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需要推进专业认证,进一步丰富教学评估体系;二是需要进一步优化评估指标体系,使之更加符合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同时操作更加简便;三是需要设计评估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评价,以提高评估效率,也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和公正。

参 考 文 献

[1]钟秉林.本科教学评估若干热点问题浅析――兼谈新一轮评估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框架[J].高等教育研究,2009(6):39-40.

[2]刘振天.回归教学生活:我国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制度设计及其范式变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6):39-45.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例4

一、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不再仅仅局限于学者、教授等研究型人才,而是越来越需要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必然要求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尤其要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学位。而质量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没有质量也就谈不上高级专门人才,如何保证各种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提高学位授予水平,已经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所在。评估是质量检查和监督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多渠道造就和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并逐步规范高校各种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高校内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势在必行。其意义在于:

第一,有利于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校内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自我评估,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和谐共进”的指导思想,能及时有效地了解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管理水平等情况,进一步明确各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增强各授权点之间的横向比较,推动各授权点不断创新,从而对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到激励、导向和督促的作用,逐步形成自主驱动、良性循环、自我发展的内部激励和竞争机制,保证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

第二,有利于强化高校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在高校内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自我评估,可以使高校对自身适应社会、应对市场的能力作出价值判断,继而对专业定位、人才层次、培养规格、学科方向等迅速作出反应,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现实,合理把握自主性和适应性的关系,充分利用各种调控手段,推动高校快速有效地调整专业学位授予点的布局和学科结构,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进一步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和社会价值。

第三,有利于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评估体系。根据评估组织者的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估分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评估、社会团体组织的评估和高校组织的自我评估。由于评估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团体组织的评估一定程度上存在功能弱化和评估滞后等方面的缺陷,而高校组织的自我评估既是一种独立的评估活动,又与其他两类评估相互关联,并以其独特的功能在整个评估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效推进高校自我评估,充分发挥高校参与评估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体性,以适应高速发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有利于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积极发展。高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自我评估,是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保证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自我评估,可以使高校清晰地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教育目标的达到程度、培养方案的落实情况、学科的发展情况及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等等,全面、系统、动态地的掌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总体发展概况,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扬长补短,从而推动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积极有效地快速发展。

总体来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是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生存的基础和不断发展的动力,在高校内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自我评估,必将促使高校在微观层面上,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结合本校本学科特色,对采集的评估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这既有利于高校发现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优势、长处和成绩,也有利于找出其自身存在的差距、问题和不足,从而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和改进,促进和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可以说,高校自我评估是克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活动与教育目标的偏差以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稳定发展的有力手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深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同时还是不断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必然选择。

二、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的原则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的科学性、有效性,高校应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的相关政策法规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一套适合于本校特色的比较完善的自我评估指标体系,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估实施方案。具体来说,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由于评估本身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因此高校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时,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的方向,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体现专业学位的职业特点和人才的复合型、应用型规格,体现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出发点和归宿,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引导高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形成自己的特色,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最终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二)可操作性原则

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的开展,既应符合教育主管部门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政策、规定和指导性意见,又要符合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及其学科特点,努力凸现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人力、物力、时间、信息等方面的易于接受性,并且在评估指标、评估层次、评估方法等方面以符合实际为宜,尽量做到简洁可行、直观明确、可比性强。同时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之后也不能一成不变,而要及时根据不同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优化,以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系统客观的原则

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的开展,应综合考虑影响人才培养的多种因素,注重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的整体性与一致性,既要考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又要突出教育过程中的重点环节,还要关注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联度,防止顾此失彼和相互矛盾,从而充分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估的整体协调与系统优化功能;同时,评估方案的制订、评估指标的选择和指标权重的确定上要兼顾研究生教育的客观规律及高校的办学实际和学科专业特色,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多元化的质量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引导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找准自身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方向,确保评估指标体系的客观可信。

(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量化是评估科学性的指征之一,尽量用数字说话是教育评估的发展方向。这决定了高校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时,要重视对评估结论的科学采集和量化处理。另外,虽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估属专项评估,但从其考察的内容、角度看,综合性很强,评估指标的选择也就必然具有全面性,有些指标可以量化,有些则不可以量化,只能通过定性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因此,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过程中,应该同时重视评估中的量化因素和非量化因素,注意定性与定量的相结合。

(五)内外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估分为高校内部开展的自我评估及教育主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等开展的外部评估。虽然内外评估各有侧重,但其目的都是督促和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是为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改进和发展服务。因此,高校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的同时要紧密联系社会的外部评估,坚持内外结合,以内为主,以外促内的原则,通过社会不同机构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审核认证,促使高校不断完善其自身的质量保障机制,为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改进和提高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持。

总而言之,坚持上述六项原则是高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依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评估工作质量的稳步提高和评估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从而逐步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学位授予程序,完善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参考文献】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例5

1前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取得巨大的发展,也使体育教育专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更充满无限机遇。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相应教学设施配套建设提高了硬件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提出了新要求,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所培养学生素质不容乐观,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依据现实需求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21号)全面组织开展本科体育专业评估工作,指导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专业进行全面评估,“以评促建”推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

2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的内涵和作用

2.1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的内涵

体育教育专业评估是以体育教育专业为对象,依据已构建的相应评估标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估手段,通过科学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对体育教育专业进行价值判断,它在教育评估中属于专业评估的范畴。通过分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工作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强调于两方面。一方面,强调体育教育专业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关注围绕本专业开展的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毕业后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强调体育教育专业自身规划,能否保证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长期性和规范性。

2.2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实施专业评估的作用

2.2.1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实具有导向作用

评估的导向作用,就是指评估可以引导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趋于预设目标发展,体育教育专业的评估是规范的评估工作,具有针对性的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程序严格。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指引正确轨道,转变被评估高校的教育观念、教学课程,达到国家预期的培养能从事体育教学、科研、管理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目标。通过评估的导向作用修正高校教学的目标和方向,规范高校教育教学行为。

2.2.2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实具有鉴定作用

评估的鉴定作用,是指通过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工作认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否合格。鉴定作用使评估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水平,利于确定优秀和筛选拙劣;也可以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根据评估结论找修正改进发展目标。评估鉴定作用主要指对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活动的优劣进行甄选、选拔和分等这一作用。

2.2.3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实具有改进作用

评估的改进作用,就是指通过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工作发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双向信息反馈,使高校体育专业了解自身发展不足,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不断完善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评估的目的不仅在于区分优劣,而是分析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给予以指导,改善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提高师资队伍素养、贯彻国家方针指明方向。体育教育专业评估改进作用,得以落实的基础是全方位、多角度真实地了解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现状。

3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解析

3.1明确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原则

评估的原则是评估工作的指导依据和标准,评估原理建立在评估主体和客体与实施环境全面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以进一步保障评估的客观性。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明确发展方向,更好地发挥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中的作用,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专业评估工作中,实现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动态性和静态性、定性和定量评估的评估工作的原则。

3.2完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在中央7号文件的精神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主要内容,在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时,充分考虑现实情况结合多种分类标准,采用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两维度构建指标。从体育教育专业管理、体育教育专业社会需求,学生的学习能力三个维度进行过程评估;从效果评估主要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程度,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自身建设,学生主观感受三个维度进行效果评估。评估方法包括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收集的评估资料,分析处理数据,并给出了价值判断。具体评估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评估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评估。

3.3创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机制

评估机制包括评估工作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由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受到评估系统内外诸要素的制约和影响,评估过程的任一环节都会影响评估工作的信度和效度。因此,选定评估工作实施人员应是相关领域权威人士并从事过相关评估工作,得以加大评估工作效用,是保证评估工作效果的重要前提。在评估过程的优化上,要重点把握评估目标的选定、评估内容方法的确立、评估情景的创设、评估过程的监控及评估结果的反馈等各个工作环节,优化评估方案及评估过程,构建一个统一的评估组织与实施整体活动过程。

3.4强化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反馈

在评估过程中,及时对评估的各个环节做出信息反馈,是评估的科学化的保证,是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的基础。最终,通过评价结果检验、评估结果分析诊断、评估结果信息反馈、评估工作总结等工作环节,确保评估结果反馈渠道畅通,并做到制度化、及时化,进而保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的准确有效。

4结语

进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在评估中运用以人为本重要思想以学生为中心,是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更是对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的高度责任。通过对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估工作的开展,肯定优势、发现问题,指引前进,更加持续的提升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素质,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全新飞跃。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例6

中图分类号:G48.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19

1 专业与专业评估的界定

1.1 专业的界定

专业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单元,根据不同的社会职业分工和不同的设置学科而进行教学和学习专业知识。经过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中,专业已经被作为教育实体单位看待。目前我国的专业教育的实体单位由三类构成:一是以专业划分的系或班级;二是由具有相同和相近专业学历背景的教师构建的专业教研室;三是按专业配套下拨的经费购置的设备和建设的实习基地。专业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最主要的培养方式,在社会各行业所需的各种人才的培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专业教育要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充分体现它的专业特色,因而不同省份的同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它在我国的发展具有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

1.2 专业评估的界定

专业评估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在专业教学的范畴,对参加评估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和保证人才培养素质的基本条件进行全面的评价,以到达促进高校专业教学水平达到规定的标准,使其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的综合评价活动。专业评估是根据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完成对专业的评价。目前,各大高校采纳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包含专业包括建设规划与人才培养、专业教学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质量等七大指标。每个指标具体又分解为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基地、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质量监控、专业知识与能力等二十三个观测点。专业评估分为专业内部评估和专业外部评估,这个分类是按照评估主体不同而区分的。专业内部评估是指我国各个高等院校自己组织评估专家对校内设置且已有毕业生的专业进行评估,是一种自发组织的自我评估。专业外部评估是指由教育部、各省教育厅等学校之外的教育机构统一组织对高校设置的专业进行由外而内的专业评价。专业内部评估是为顺利通过专业外部评估而先行进行的自我内部评估,是专业外部评估的预备战役,所以各个高校对于专业内部评估极为重视,专业内部评估对于各个高校迎接专业外部评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专业内部评估的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专业内部评估是根据七大指标二十三个观测点进行的,各个专业如果要顺利通过专业评估,必须规范化教学过程管理,构建极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注重能力培养的考试方式改革、注重教师队伍合理化建设,在教学内涵提升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提升,专业内部评估对于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教学水平提高和专业教学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2 有利于专业间形成评比和竞争

专业内部评估是学校自发组织的校内评估,专家组在各个二级学院设置的专业间进行评价,并会在校内将结果公布。在专业内部评估的准备阶段,各个专业的建设团队形成内部激发,自觉自动在教学设施建设、教学团队组建、人才培养、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不断地进行优化和提升。为了顺利通过专业内部评估,二级学院会在各个方面不断进行规范化建设,积极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和突出专业特色,各个专业间无形之中形成了对比和竞争。

2.3 有利于健全民办高校内部管理机构

各大民办高校为了做好专业评估必然要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的专业评估机构。在具体运作专业评估的准备阶段,学校要按照“管办评分离”的原则,设立独立于其他行政部门和二级学院之外的专业评估机构,设立评估办公室,具体负责制定评估方案,召开评估动员会议,开展评估活动,逐步形成高效运行的评估工作组织体系,完成对专业评估的规划、引导、监督、管理和专业评价的一系列工作。为了做好评估工作而设立独立的评估机构对于各高校完善专业评估体制和质量监控体系,对于民办本科院校长远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 民办高校专业内部评估存在的问题

3.1 专业评估刚刚起步

民办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公办高校的专业建设相比,民办高校建校时间都不长,因而民办高校设置专业的建设期也很短。专业内部评估对于民办高校是新兴事物,各个民办高校以前都既没有接触也没有进行过专业评估。随着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开展,为了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专业评估也随之刚刚被列入评估的工作计划。在各民办高校进行的专业评估中,诸多问题随之出现,诸如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教学资料不齐全,管理不规范,实践教学基地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等种种问题不断涌现出来,各民办高校旨在利用专业评估促进专业建设的效果并不明显。

3.2 评估主体缺乏相对独立化

对于专业评估,民办高校对其重要性、评估范围、评估职能的认知还不够深入,导致专业内部评估的评估主体部门没有实现相对独立化。要做好内部专业评估,评估主体必须要相对独立化,能够独立运作,独立自主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工作程序,在管、办、评分离的前提下独立自主地做出专业评估结论。目前,很多民办高校的评估工作没有成立评估办公室,专业评估工作仍由教务处分管,作为教务处的新增职能工作,导致评估主体受到很多限制,不能独立进行评估工作。

3.3 评分标准侧重点各有不同

鉴于内部专业评估的目的是为更好地促进专业建设,所以民办高校进行专业内部专业评估时所采用的评估指标体系基本上都是照搬的外部评估指标体系。但由于各个民办高校的校情不同、办学特色不同、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评估指标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同类别专业的评估做出的评价也不同,各学校之间的专业评估定论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3.4 专业建设特色不明显

民办高校的本科专业招生时间只有十几年,个别的专业设置只有几年时间。短期的专业设置,导致人才培养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形成专业特色。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就业面向十分宽泛的专业,营销师、会计师、人力资源师、项目经理都是其人才培养的方向,培养方向多项性和无专业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置杂乱而不集中,人才培养效果不明显。

4 民办高校专业内部评估中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

专业内部评估目的是按照国家评估体系标准,通过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专业建设的过程和人才培养的成效进行判断,通过查找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进而制定改进和提高的具体措施。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经费投入不足、专业设置庞杂、专业特色不明显、评估专家良莠不齐等问题,因而各民办高校要根据校情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设置具体可行的专业评估标准和评估实施计划。

4.1 经费投入不足

与公办大学的经费由财政分配相比,民办高校的经费全部来自于自主招生的学生的学费,资金来源的特点是固定性和单一性。受到办学经费来源的限制,民办高校在教学设施购置、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采购等各项教学基本条件上都会因为投入不足而存在一定的欠缺。

4.2 学科专业设置庞杂

民办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增设新专业来扩大生源,导致很多民办高校学科繁多、专业杂乱,没有根据本学人才培养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来科学、系统地设置学科和专业。同时,不同民办高校的同一专业由于受到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地域的高校和不同人才培养特色的差异的限制,导致同一专业在办学条件、教学设施、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4.3 评估专家水平参差不齐

民办高校由于建校时间不长导致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很多不足,教师数量不足、高职称教师比例偏低,教育教学水平不高,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学缘结构不科学等问题普遍存在。在师资匮乏的情况下,担任专业内部评估的专家更是良莠不齐,其专业评估水平和质量难以保障。

4.4 教学过程管理不规范

在本科教学管理过程中,民办高校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试卷质量、阅卷规范、教材选定、毕业论文指导与答辩等各个教学环节缺乏规范管理,导致教学过程管理不规范,各种问题不断涌现出来。

5 构建具有民办教育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内部评估模式

5.1 高度重视,设置独立的专业评估部门

专业内部评估的实质是为迎接专业外部评估而进行的前期准备阶段,只有做好专业内部评估才能为专业外部评估的顺利通过提供保障。民办高校能否通过外专业外部评估对其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做好专业内部评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各个民办高校应该让全体教师深刻领会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保证评估工作达到预期效果。学院要成立独立于各部门之外的评估办公室,主要负责专业评估的各项指标解析、制定评估工作计划、组织评估培训会、及时进行中期检查和组织专家对各专业进行专业评估等事宜。

5.2 结合校情,科学解析评估指标

现在各高校进行的专业评估都是以教育部制定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为依据而开展的评估工作,此评估指标体系的七项评估指标囊括了“评教、评学、评管”三个方面。全国统一模式的专业评估体系看似科学合理,但却限制了各学校个性发展的空间。从个性发展方面来说,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观测点应当围绕各个高校的不同办学特色来分解专业评估指标,充分体现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

5.3 积极引进人才,促进评估专家队伍专业化

评估专家应该了解评估的内涵和熟悉评估指标,组建具有专业水准的专家队伍是专业评估的内在要求。要做好专业评估,各高校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高素质、高水平的评估专家。在组建专家队伍是要从全方面考虑,将管理专家、学科专家都纳入其中,并且提供各种政策和措施促其走评估专业化道路。在进行专业评估前,学校要组建好专业评估专家的队伍,并提供改进评审专家的专业水平的平台,组织专家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积极引进更优秀的评估专业专家加入到评估专家队伍。同时,学校要制造更多的专业评估实践机会,为专家队伍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5.4 重视过程管理,做好规范化管理

专业内部评估的手段是通过专业建设中的各种教学材料和教学档案来深入剖析专业。各民办高校顺利通过专业内部评估的关键是要注重专业建设的过程管理和监管,具体体现在:一是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指导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监督各专业负责人制定出可行并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在教学运行中严格进行过程监管,每学期进行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对教学运行、试卷质量、阅卷规范、毕业论文指导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和评价,对存在问题进行及时整改。

5.5 充分体现创新,凝练专业特色

专业评估的本质要求是评价专业人才培养中突显和体现出来的“专业特色”。工商管理专业评估不仅评价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双师型”教师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元素,还要从与同类高校的横向对比中,明确专业特色,促进专业评估的专业凝练特色,制定具体而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其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在就业时具备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玲,张冬鸣.以本科专业评估为突破口 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发展――以吉林大学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2]陈武林.专业评估如何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以福建省高教质量保障体系为例[J].教育与考试,2013,(3).

[3]刘金存.高职院校专业评估的目标定位于原则设定[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6).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例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办学自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变得愈加重要和迫切。教学质量评估作为鉴定教学、指导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不仅检测高校的日常教学质量,而且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适时调控,有效地指导高校的教学工作。

教育部从2003年起,建立了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评估制度,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教学评估,并建立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采集和制度,让社会更全面了解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各级深刻认识到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重要性,意识到评建结合的必要性。但是,这项工作是外部评估,其评估的重点是高校的总体办学水平,只有建立完善的高校内部评估体系,通过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专项评估,才能及时诊断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外部评估和高校内部评估二者不可或缺,只有内部、外部评估体系有机地结合,才能形成强有力的质量保障合力。

一、建立本科教学工作内部评估体系的意义

在外部教学评估的强有力推动下,高校内部教学评估作为保证教学质量和迎接外部评估的最基础环节,日益受到重视。建立一个科学的校内评估体系对保障高校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工作水平,真正落实教育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基本方针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1.内部评估的实施是现代管理理念的体现,是高校主动处理好自主办学和自律办学关系的体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内部评估对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提高社会满意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2.内部评估的过程强调过程性、全员性、全面性、发展性,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从多方面进行考察,注重质量建设的过程性环节,全面、客观地考察教学过程,了解高校深层次的教学状况,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发现和解决教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使每个环节都充分发挥评估的诊断、总结、反馈、促进作用。

3.内部评估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监控师资队伍、教学基本条件、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方面,落实整改工作,提升教学效果,从而增强适应外部评估的能力,为将来接受外部整体教学评估和专项评估夯实基础。

二、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运动过程。教学的内外部条件,教学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都与人才质量的培养息息相关。本文从教学系统的构成和运行过程出发,分析、确定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2]从我国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制约教学质量形成的要素既有导向和激励作用的目标要素,又有使学生掌握或形成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教学内容等客体要素;既有充当信息传递工具的媒体要素,又有保障教学活动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心理条件等环境要素。而这些要素最终必须统一集中到人这个主体要素上,没有教师和学生这一最直接、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其他要素都不能构成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多不过是静态的物质存在。因此,笔者认为,与高校教学质量相关的基本要素有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材等)、教师、学生、教学管理、教学资源。

专业是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高水平的专业是形成教学质量的支柱,是一所高校质量和特色的标志,加强专业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课程是形成教学质量的核心。课程建设水平制约着专业发展的水平。高等学校要制定课程建设标准,实施过程规范,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程评估,为教学质量打好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思想观念、治学态度、业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原有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学习风气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效果的重要影响要素。在当前因扩招使生源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趣,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使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到实处。教学管理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协调性要素,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系统的各种资源,并通过不断的反馈协调,形成教学合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学资源指除人力资源外,教学场地、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现代信息设施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等新的保障方式的出现,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三、内部评估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根据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围绕“标准明确,过程控制,评价合理,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思路,建立包括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教学评估、学生培养质量评估、教学管理评估和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等六个模块的本科教学工作内部评估体系,构成校内教学评估的有机整体,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系统化评估。

1.研究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原则,进一步巩固教育教学成果,加强教学基础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持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在制定本科教学工作内部评估指标体系和具体操作程序时,不仅要参照国家、江苏省的评估标准和其他高校内部评估的经验,更要立足于高校的实际情况。该体系分为若干个子体系进行研究,做到既有分解,又有综合。每个体系都有标准、程序、操作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主要内容及工作程序。

专业评估主要依据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标准、《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验收标准》、《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评审指标体系》,从专业规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改革、实践环节、教学管理和培养质量等七个方面进行评估,全面考察专业建设的现状。由学校统一安排和学院申报相结合,每年评估10-12个专业,四年一轮。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估工作,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五月和十月。评估分两个阶段:自评和专家评审。每个专业自评时间为1个月左右,专家评估时间为5天左右,具体安排由学校根据情况统一制定。在评估工作结束后,专家组将考察报告和评估结论报至教务处,教务处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专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必须作出回复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上交教务处以督促专业的后续建设。

课程评估则参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对全校所有课程特别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建设、课程成效等方面进行评估。学校分批、分重点对各类课程进行评估,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顺序依次进行。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思政类公共基础课,严格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逐项评估,其它课程将按照专业评估顺序,每个被评专业各抽取4门课程进行评估,四年为一轮。课程建设评估以课程组为单位,首先由被评估的课程负责人按照评估标准进行自评并提交自评报告,再由教务处组织校内专家根据申报材料进行核实与验收(亦可根据需要邀请校外专家进行评估),对课程组成员的教学进行广泛听课。在评估结束后,教务处将评估结果反馈给课程负责人,课程组必须作出回复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上交教务处以督促课程的后续建设,为今后评估提供依据,保持课程建设评估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实验教学评估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为参照依据,从实验室建设规划、教师队伍、设备与环境、实验内容、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质量及特色项目等方面检查实验室建设成效和实验教学质量。计划用四年的时间对全校的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质量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四年一轮,每年度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和各实验室申报相结合的方式每年评估3―4个教学实验室。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估工作,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五月和十月进行。在学校评估期间,将组织专家深入到各教学实验室进行现场评估。主要采取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现场走访、测试等形式进行深入考察,提出考察意见。评估工作结束后,专家组将考察报告和评估结论报至教务处,教务处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实验教学负责人,教学实验室必须作出回复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上交教务处以督促实验教学的后续建设。

学生培养质量评估则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基础性素质进行全面调查,以专业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发展性素质进行重点评估,并通过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构成学生培养质量评估的循环体系。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包括入学时的诊断性评价,学习期间的形成性评价及学生毕业后的总结性评价。其中在校期间的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基础性素质的评价含素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可与试卷质量评价和学生学习成绩分析结合在一起;发展性素质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各项知识能力竞赛的参与、科研成果的展示及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

教学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分职能部门教学管理评估指标和院(系)教学管理评估指标两个部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既考查学校各部门围绕教学开展的常规管理,又强调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性。教学管理评估主要集中在年终进行。教学管理的评估组由学校督导与各学院教学院长组成,分批对学校教务工作和学院本身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评估采取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估组不仅要提供最后评估的总分,还必须出具具体的评估意见和改进建议。

毕业设计(论文)评估依据教育部加强普通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精神,从总体目标、选题质量、指导教师队伍、管理过程、设计(论文)质量及毕业设计(论文)特色等方面考查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以及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的管理水平。毕业设计(论文)评估主要根据专业评估的安排,首先,选择新办专业、学位点申报专业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估,综合考查学生的培养质量;其次,在每年度的下半年学校聘请校内外专业对所有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评估,及时了解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及管理环节的质量监控情况。

四、完善内部评估体系的几点思考

1.成立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专家组。

教学评估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要有科学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和严格规范的评估程序,独立的评估机构和权威的评估队伍也是提高评估工作质量和可信度的组织保证。学校根据专业现状,按照水利土木、资源环境、电气信息、管理经济、人文政法、机械动力、数学物理七大学科门类,拟组建七个相应类别的专家队伍。专家队伍由行业、企业、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咨询服务机构的有关专家和本校有关领导、专家和校友组成。其职责是: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深入教学全过程,开展教学工作质量评价,确定评估等级,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为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评估办要经常进行业务培训,加强评估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指导。[3]

2.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指标。

要尽量防止出现评估指标体系引导院(系)搞形式主义,产生不正确的导向。评估指标的设计要简明扼要,在具体评估的过程中尽量考虑院(系)的实际,不片面追求材料的形式,注重教学和教学管理中的实质性成绩,注重评估工作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3.要多渠道、全方位收集反馈信息。

在指标体系设立和考核过程中,绝不能仅以院(系)自评信息为主,而要充分整合学校教务处、图书馆、档案馆、人事处、信息中心、各院(系)及实验室等与本科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与信息,以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等信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地应用到本科专业评估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好、信息量大、更新简单、表达方式多样、可视化手段多等特点,将本科专业的评估工作分解到日常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中,真正实现专业评估的全过程管理,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的目标。

4.要建立内部评估的长效机制。

从学校战略发展的全局着眼,使院(系)评估作为一项系统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大的质量工程。另外,还要长期坚持,不断推进迎评与整改,它们评估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前者,所需的时间也越长。因此,必须将评估制度化,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将它固定下来。最后还必须定期对院(系)进行必要的回访,重点督查院(系)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从而有效地促使院(系)对整改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改变院(系)重评估轻整改的现实状况,以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4]

参考文献:

[1]童玉玲.高校院(系)教学工作评估体系构建初探[J].云南大学学报.2006,(1).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例8

1.教材单调,流程及评估落后

就教材而言,目前江苏省文化基础课程的教材均采用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审定的统编教材。虽然近年来教材的改编周期逐渐变短,愈发贴近学生实际,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教材内容增减后,导致教材知识很难形成多元化,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体现出专业的特点以及运用方向。而在课程设置方面,数学作为文化基础课程,是贯穿三年职高阶段始终的。而专业课程的安排则是为阶段性的,故而数学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形成不对等性。再者,近年来各学校纷纷加大投入,积极引进现代化教学设备,积极推广多媒体技术,展开创新教学,但是一般的教学流程依然将教师作为主要核心,缺乏创造性与突破性,更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在评估阶段,仅仅是加入作业评估流程,整体评估依然是以最终考试作为主要评估手段,而对学生的状况、思想、进展情况以及积极性的评估往往缺乏,评估缺乏全面性。

2.知识匮乏,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我国大部分中职教育的主要理念已经由传统的“为教育而教育”转变为“为就业而教育”,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则主要是提升自身教育人才的多样化、素质化以及专业化。中职学校的数学教育也是如此,要将专业需求作为主要方向,进而将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核心。要保证以上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则需要授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即基础的教学素质(如知识与教学水平),还有职业责任素质(对教学与学生负责)。此外,还需要洞悉整个教学知识体系,并且能够对教材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及整合,进而简化教学步骤。但是针对目前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流程中无法将数学与专业教学联系起来,且知识面过窄,对专业知识缺乏认知,教学尺度把握不准,教学缺乏专业性,这些问题都表明教师素质亟待加强。

二、明确专业需求目标,强化数学教学改革力度

1.构建科学的教学思想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了以提升内涵、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进入“十三五”,更应在全国实施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在职业教育中,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及方式一直都是教育教学开展的重要基础,中职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要保障整个教学过程的合理性、高效性以及方向性,就需要数学教师构建以专业需求为核心的教学流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引入科学的教学理念,需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学会技能与知识,而不是死读书”,进而构建科学的教学思想;第二阶段,摒弃传统思想,如“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强化实践教学对学生学习热情及兴趣的引导;第三阶段,在当前数学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革,加入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进而强化学生学习的专注力与探索能力,也能保证学生形成关键的数学学习能力。

2.推进数学与专业教学整合

对于各中职校的数学教学而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学生能够在专业与实践学习流程中获得一定的理论引导,最后保证中职学生能够正确进行专业与实践学习,而且改革的目的就是针对以往中职数学教学方式进行改善,从而构建起全新的、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推进数学与专业教学整合,让中职数学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具体的整合改革方法如下。其一,知识点的整合。传统数学教学中包含各类理论知识,这也导致教学流程繁琐与杂乱,甚至出现知识点重复或者雷同的问题,这不仅仅加大了教学的难度,也渐渐增加了教师教学的任务量,因而教师在整合前,首先需要获取数学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其二,强化教学体系整合。教学体系整合需要遵循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所在专业的特征,进而在数学及专业教学中整合相应的教学流程,最终保证中职数学教学过程具备足够的专业特征。

3.强化教学评估方式流程改革

对于中职教学而言,教学的评估主体转变与流程改革都是未来改革的主要方向。要构建起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需要强化对教学评估的改革,即从评估方式的改革以及流程改革入手。

首先,评估主体的转变,主要是引入新型评估方式。传统教学的评估过程中仅仅是教师作为评估方,对学生进行评估,而且评估往往以成绩为主,缺乏科学性。即便是推行了新型评估方式,但是评估的主体依然是教师。在课堂评估过程中,教师评估时往往存在主观性,也会导致评估的公平性缺乏,因而需要对评估方进行改变,即推出个人评估、同学评估以及小组评估等等。其次,评估流程的改革主要针对评估范围与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单一成绩的评估方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各类新型评估流程,如加入课堂评估流程、知识点评估流程、问题评估流程等等,而且通过各个流程评估的关联性与递进性,让教学过程评估更加科学、完整且全面。教师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吸取更多更加科学的中职数学教学理念,掌握好中职学生专业方面的特征及要求,最终构建更为科学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完成符合中职学生专业技术学习需求的数学教学流程。此外,对于中职数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则需要进行不断创新,除了采用科学的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以外,还需要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评估方法,进而从多元化角度完成对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的评估,解决一系列的教学问题。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例9

建国初期,我国就在各高等院校设立了财政学专业,培养财政税收方面的专门人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到20世纪80年代末各高校纷纷设置了财经类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财经人才。随着1998年教育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变化,财政学隶属于经济学,就这一目录而言,本科专科数量大为减少,各专业涵盖的内容也更宽泛,可以更好地满足通才教育的要求。近年来,部分高校经批准设立了一些本科目录之外的专业,与财政学专业相关的是税务专业及资产评估专业,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2005年起,国家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设立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目前已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10所高校开设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建立了资产评估学科建设基地。

一、设立资产评估专业的必要性分析

(一)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选择

社会的转型是指社会经济基本结构的转变,是社会基本运行模式的转换。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30年,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改革,也使政府面临着功能的调整。经济转型的最终目标是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市场为向导的经济运行机制,因此必须适时转换政府的角色,调整原有的政府功能。而在政府行为调整中最有影响力、最有决定性因素的是人,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自身对政策的理解和掌控能力,而生成这种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出一批批专业化、知识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大力发展包括会计、咨询等行业在内的中介服务业,是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拓展,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关、司法机关、银行等机构从事资产评估、信用评估及管理咨询、产权交易、企业改制、资产抵押工作以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的数量日益增加,需要更多的从事资产评估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资产评估人才匮乏,不仅表现为专业人员数量的严重不足,同时现有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人数约27800人,其中一半以上人员同时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他们的主要业务是审计业务而非资产评估,实际专门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人数不足15000人。而在产权交易、企业改制、司法实践、融资抵押、财产拍卖等活动中,迫切需要大量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专门人才,现有的专业评估队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为此,需要拓宽财政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符合实际常需要的复合型财政专业人才已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

建国60年来,国家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国后,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建设投资,国家投资兴建了大量的国有企业。在此期间,国家投入也形成了大量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可以说我国目前拥有如此大规模的国有资产,绝大部分是来自建国以后的投资积累。国有资产对国民经济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资产如果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宏观调控杠杆,就必须有增有减、有进有退,否则,只进不退或有增无减,就是一种单向调节,就不成其为调控杠杆了。党的十七大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有些人总是对公共财产的“调减”和国有资产的部分“退出”担心甚多,惧怕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实际上,只要规范管理,适当出售部分国有资产不仅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相反会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因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只能在资本运动过程中才能实现,资本一旦停止运动就会贬值甚至变得一文不值,而这种资本运动不只是指微观的资本循环与周转,即单个企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即单个企业资本从货币资金G——生产资金W经过生产过程P——商品资金W——新的货币资金G的过程,而且包括宏观的社会总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即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作用下,众多企业资本不断地进入一个行业或退出一个行业的过程。对于国有资本来说,进入一个行业就表现为国家对某个行业的国有企业投入,退出一个行业就表现为国家将某个行业的国有企业出售。因此,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国有资本的出售与国有资本的投入一样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出售的价格是否合理,而出售价格是否合理又取决于出售价格的形成过程是否科学、规范、合法。一般来说,只要出售过程依法经过批准、经过科学资产评估、经过公开竞价,其价格就会比较公道,就不会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由此可见,资产评估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

(三)拓宽财政学的口径

90年代中期政府机构改革之后,政府部门吸收的财政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能力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财政学专业的毕业生很难直接进入与所学专业对口的财政税务部门,对专才教育提出了挑战。高校的本科生收费制度的全面推行、高校招生人数的扩大以及由此带来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迫使众多高校采取对策,进行相关的课程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市场的需求。许多学校改变财政学专业课程教学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转变为以财政税收类课程为主干,以财务、会计、资产评估课程为基础向多学科辐射的“通用”人才培养模式。

为扩大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首先坚持专业对口的观点,努力争取毕业学生到财税系统工作的机会,其次就是在校期间,尽可能考取注册资产评估、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经过若干年教学实践,财政学专业学生考取相应执业资格的人数逐年上升,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也提高了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培养出了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通用型人才。可见,在财政学专业下设资产评估方向也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挥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市场急需人才的重要方式。

二、设立资产评估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与改革,财政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作为国家计划手段的财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财政不仅投资于国防、行政管理等满足政府政治职能的需要,同时大量资金投向于基础产业以及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90%以上的份额,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这种突出国家主导地位的财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显示了极强大的作用力。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有效的领域交还给市场,市场无效的领域由政府(财政)来弥补,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学转变为公共财政学公共财政学的课程内容课程体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公共财政学理论基础的变化

公共财政学理论的研究是基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来阐述为什么要有财政、财政是什么、财政应当干什么。在此基础上解决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对社会经济干预过多的情况。政府要逐步、有计划的退出市场有效的竞争性及盈利性行业,在退出的过程中涉及到政府国有企业资产的产权变动,为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需要资产评估,可见资产管理与评估是财政学的延伸和派生。因此,在构建新的财政学科体系的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资产管理与评估的能力。而正是这种公共财政学科体系的构建为资产管理与评估专业的设立提供了可能性。

(二)财政学研究范围的拓宽

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出版的《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学研究》,推动了财政学向公共经济学的转变,为财政学科体系向公共经济学科体系的转变奠定了基础。财政学其研究范围不仅局限于财政收支本身,还包括财政对整个国民的影响及管理。公共财政学可称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公共经济学科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基于现实的认识,公共经济学学科体系包括基础性、理论性、制度性和管理性学科。其中基础性学科包括西方经济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学科,理论性学科包括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税收经济学等,制度性的学科包括公共政策学、财务会计、经济法、税法学、财务管理等学科,管理型学科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学、资产管理学、资产评估学等学科。

从以上公共经济学科的设置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财务会计学、经济学、税法学、财务管理等学科是财政学专业中开设的相关课程,而这些学科正是资产评估学的理论基础。资产评估不同于会计,但是资产评估尤其是企业价值评估需要使用会计信息。因此,资产评估专业人员尤其是企业价值评估人员应该具有相当程度的会计专业知识。资产评估与财务管理和金融的关系也较为密切,比如,在方法上,资产评估的收益法应用的就是财务和金融中的套利定价模型,金融业的期权定价模型也开始在资产评估中得到应用。所以,资产评估专业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财务金融知识。因此,公共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为建立资产评估专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设立资产评估专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学历教育与职业考试衔接问题

在资产评估的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试的衔接问题上,有两个倾向需要防范,一是应试教育的倾向,二是回避资格考试的倾向。资产评估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同非此专业的毕业生一样要到毕业3年后,才有资格参加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这就给资产评估的学历教育带来了冲击。

在资产评估专业建设上,应试教育的倾向是不可取的。学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资产评估的很多技能是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的,课堂传授替代不了。目前,本科教育对宽口径、厚基础的提倡是很科学的,如果仅仅以职业考试的五门课程作为重点,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得不偿失的。即使学生可以顺利通过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也是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能力提高的。

回避资格考试倾向也是不可取的。某些学校由于自身原因回避了一些专业课程的建设,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失,这会给以后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在资产评估行业发展造成很大的困难。近几年的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的结果也揭示了这一影响,即很多考生存在“瘸腿”问题,财经类院校的毕业生通不过建筑工程和机电设备两科的考试,理工院校的毕业生通不过财务会计的考试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资产评估专业的发展取向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例10

摘 要:职业院校专业评估是促进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各要素的现状及其相互关联研究,探索专业建设发展的关键点,查找专业建设薄弱环节,寻找提升专业内涵建设的突破口,提高专业建设和发展水平。并以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评估实证研究为基础,完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关键词 :职业院校专业评估;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26

*基金项目:2013-2014年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湖北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职)重点项目“职业院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2013A005)

作者简介:谢刚(1983-),男,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高级电子商务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知识管理、教学管理;苏云峰(1965-),男,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交通运输管理、物流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与技术研究;王媛媛(1978-),女,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理论。

收稿日期:2014-11-25

1 专业评估理论基础

专业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也是学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标志。专业评估是以专业为对象,依据评估标准,利用可行的评估手段,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对专业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既是对高校各种专业的教育质量的评判,也是高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专业进行质量剖析和评估,是落实专业建设工作,提高学校整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也可以实现对人才培养过程实行有效的监控。

2 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构成要素分析

指标体系是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体,是各类指标的集合体及权重值的统一体。一个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由评估内容、指标权重、评估标准三个要素构成。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专业基础条件及利用、教学过程与管理、企业参与合作程度、人才培养质量、特色与优势共7项评估指标、18项主要观测点。

(1)评估指标体系是动态的。评估过程不是静止的、一层不变的,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因此,相应的指标体系也会随着教育目标、教育过程、生源变化、社会需求等的变化而进行调整。职业院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根据宏观形势的发展变化结合职业院校自身的特色,对相关指标及权重和评分标准等进行调整。

(2)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力求简明规范。为了便于评估者操作,也使被评估者一目了然,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都尽可能做到具体、简明、规范,尽可能使指标量化,无法量化的指标尽可能转化为可观察的行为,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可信度。因此,职业院校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尽可能简明、规范,突出主要指标,提升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3)评估结果的使用应更加科学化。专业评估是服务于专业建设的,是为了检验专业建设的状态,是为了回答“专业建设建得怎么样了、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什么措施改进”等问题,因此,要注意评估结果的使用。现有的评估设计经常走入“排名”的误区,评估的落脚点放在名次上,不仅无益于专业建设,而且还会增加弄虚作假的成分,所以,在职业院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应使评估结果的使用更加科学化,将落脚点放在专业的持续改进上,落实改进措施,如同美国工程认证和EUR-ACE认证一样,注重针对认证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报告,拿出改进措施。

3 专业评估组织实施研究

建立了科学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后,能否取达到预想目标一方面取决于指标体系科学性、可行性,科学地设置组织体系、遴选评估专家、科学有效组织实施就成为专业评估成功的重要因素。

(1)设置专业评估组织体系。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专业评估工作领导小组(或委员会),负责指导监督专业建设评估工作,审议评估结论的建议报告,形成评估结论,受理相关评估争议、仲裁等事宜。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或评估办)。学校层面一般成立专业评估工作组、专家组,工作组负责拟定工作计划,制定专业评估流程,相关通知,收集相关材料。专家组负责评估体系和指标的细化,对材料的分析和评判,现场评估和反馈,并向评估委员会提交评估结论和建议。院系层面成立专业评估工作小组,负责指导相关专业团队落实专业评估所需各项数据和资料。各专业可视情况成立专业评估工作团队,团队成员一般有专兼职教师、专业相关实训室管理人员、专业相关图书等图文资料管理人员、校企合作单位技术专家、学生就业单位人事和所在部门相关专家等。

(2)制定专业评估工作程序。当专业评估标准作为学校内部评估时,在评估前,针对本校存在的问题确定评估目的可以避免评估工作的盲目性和浮夸,提高专业评估对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评估目的和评估工作程序是专家培训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估对象准备的重要依据。实践证明,拥有明确的评估目的和清晰的工作程序,是成功地实施评估工作的重要保证。在确定评估目的时,要注意避免激发被评专业的“应评倾向”;在规定评估工作程序时要注意避免冲击正常教学工作的倾向。北京联合大学在对本校高职重点专业评估时通过采取如下措施较好地解决了这些矛盾。

(3)设计专业评估辅助材料。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中多数指标属于定性评价,为了能够比较客观地得出评价结论,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学校所在地区的特点设计一系列调查问卷、评价量表、测验试卷等,例如评价对象应提供的专业自评表、专业支撑材料目录、专业基本情况调查表等材料;针对评估指标设计的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调查问卷以及各种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知识测试、能力测试的试卷;针对专家在评估工作中需要使用的听课记录表、专家评分表、专家意见反馈表等。这些辅助材料可以有效地提高评估结论的客观性和对问题诊断的准确性。

(4)开展专业评估。专业评估分为专业自评、材料评审、现场评价三个步骤进行。①专业自评。接受评估的专业在规定时间内,根据专业评估实施方案,对照指标体系,开展专业自评,填写《专业评估主要观测指标自评表》,并结合指标体系和《专业支撑材料目录》填写相关数据采集表格,提供相关支撑材料;②材料评审。专业评估专家组依据制订的专业评估方式和指标体系,对各专业提交的自评表、数据采集表格、支撑材料等进行材料评审,形成评估结论的建议报告,并报评估委员会审议;③现场评审。评估委员会根据专业自评和材料评审情况,判定是否有必要进行现场实地评审。现场评审由专家组到院系开展实地评估,听取专业负责人汇报,组织师生座谈,深入课堂听课,调研校企合作单位和学生就业单位。通过实地调研和现场评审,查找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整改意见。

4 以电子商务专业评估为例实证探索

在湖北、江苏、浙江等省选取22所职业院校作为样本开展专业评估自评环节的实证研究。在反馈的有效样本中选取了国家示范高职、国家骨干高职、一般高职、省级重点中职共13所职业院校作为专业评估样本。

4.1 客观地反应了专业建设和发展现状

通过对样本数据分析,从一级指标上看,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平均得分5.9分(59.0%,在该指标总分的百分比,下同),在“师资队伍”项平均得分14.4分(72.0%),在“专业基础条件及利用”项平均得分14.8分(74.0%),在“教学过程及管理”项平均得分8.2分(82.0%),在“企业参与合作程度企业参与合作程度”项平均得分7.7分(77.0%),在“人才培养质量”项平均得分14.0分(70.0%),在“特色与优势”项平均得分6.2分(62.0%)。一级指标显示,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及管理”项目得分比例最高,说明经过内涵建设教学过程管理日益完善,已有较好的积累;在“特色与优势”、“专业基础条件及利用”等方面仍显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各主要观测点得分情况见下表。

从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上看,专业图书(90.8%)、合作企业(88.5%)、课程与教材建设(85.9%)在得分率上排在前三名,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5.4%)、社会服务(58.7%)、教师配置(60.9%)、专业建设举措(61.5%)在得分率上排后四名。二级指标显示,专业基础性建设已具备较好条件,但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优化双师型教师结构等内涵建设方面仍显不足(见表1)。

4.2 专业评估结果运用于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职业院校开展专业评估的目的在于检测专业建设的状态,促进专业建设的发展。评估结果原则上设定为总分60分以下的专业为需要整改的专业,样本中2所(15.4%)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需要针对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还有3所(23.1%)处在合格线,也需要进一步提升。①理清专业建设中关键要素。通过对电子商务专业试评,理清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教学队伍、实训基地、课程与教材、校企合作程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等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清各院校专业建设思路,促进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②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基础条件的应用。特别是校企合作企业数量已基本达标,但在校企合作内容上明显不足,建议加强校企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室建设、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方面的合作;③是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单项得分率69.2%)依然制约着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四是各职业院校还需继续探索和形成各自的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和创新。

4.3 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根据在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中开展试评情况,建议继续完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1)专业评估一级指标(评估指标)和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的内容及比重需进一步完善。

(2)专业评估三级指标(内容与标准)的得分项和分值比例需进一步完善。应体现教师企业挂职、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情况,教风和学风(含学习氛围)情况、学生评教情况,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资源库(或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课程资源(含微课)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情况,院系(或专业教研室)日常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情况,以及学生素质教育情况(含职业素质)等内容。

(3)部分二级指标得分点过点,设置过高,即使专业在该项有较大缺陷,但因采取加分制,也可得较高分,易导致专业评估结果为高分,但较为严重问题同时存在的情况,建议同类得分项进行合并或限最高得分,或部分特殊项目采取扣分制。

(4)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并积极推广职业院校专业评估。借助专业评估,分析和研究各专业建设和发展水平,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促进专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苏云峰,王媛媛.湖北职业院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4(11)

2 肖化移.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例11

早在 2004 年,周济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成立新闻会上表示: 要逐步开展并扩大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评估工作。要大力推进专业教学评估工作,逐步探索将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质量保障机制。行政管理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尤为必要。根据专业发展与定位,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匹配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但随着公务员考试录取比例的逐年攀升导致竞争异常激烈,而事业单位也正逢进必考,提高了学生就业门槛。因此,更多的毕业生选择去企业工作。基于此,课题组成员利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域企业集中的优势,实地走访新区内的部分外企、私营企业以及国有企业,与企业内从事行政、人事工作的普通工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了座谈并填写了调研问卷。共发放问卷 180 份,收回有效问卷 165 份。经过统计与汇总,总结归纳了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探究实践教学评估的内容、指标与方法,从而促进实践教学环节的改进。

二、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评估重视不足早在2008年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就已被列入评估体系。但由于本次评估主要是对高校整体质量进行评价,具体专业的教学评价并未详细涉及。对行政管理这类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本身多年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多局限于就业前的实习。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不能如理工科一样有完善的实验室,即使有已经签约的实习基地,每个实践基地所能提供岗位的性质,如企业办公室、政府的街道办事处等级导致接纳的学生实习数量极其有限。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各个高校并未对文科实践教学产生足够的重视,所以实践教学评估更未进入领导者的决策议程。

在学院层面,一方面,由于目前多数高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制度,学校对学院工作也由以前的专项、专业考核向整体考核演变,即学院总体完成学校分配的清单式任务即可。当管理的重心向下转移时,管理的目标也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普通高校对科研的重视日益赶超教学工作,由于不合理的学校排名指标导向、教师的晋升待遇都与科研论文项目等硬性指标挂钩,教学任务仅满足于完成即可,质量如何则难以得到衡量与控制。

(二)实践教学评估内容难以确定

由于行政管理专业本身的特性,实践教学的评价内容难以确定。行政管理专业特性从专业培养目标可窥:研究以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性学科,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掌握现代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管理、经营、策划、调研、交际能力,可以胜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一般行政管理工作或从事行政管理学方面教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1]。该目标中所欲培养的能力很难通过评价手段予以评价。但这些能力却又是用人单位的重要考虑。这在课题组的调研中得以印证。

根据课题组的调研,企业对学生的测评侧重于素质和能力两个方面。企业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后依次排列的是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

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使用过程中,更加侧重能力的发挥。用人单位最看重学生的人际协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则次之。根据企业注重的能力与素质,单纯综合素质与人际协调这两项就与实践教学效果的关联无法得到充分论证。换句话说,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在学生就业后不能通过工作的形式与行为得以体现,所以实践教学追求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目标本身难以测量。

(三)实践教学评价的标准与方法不明确

与实践教学评价内容难以确定一样,评价的标准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从时间维度来讲难以衡量。短期内,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实现,但长期效果的测量和追踪需花费大量的人力与时间成本,难以操作。实践教学产生的影响既有可能是直接的,也有可能是间接的。学生最终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行为亦有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产生的结果。

即使确定了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也难以通过量化的方法评估。有的院校在开展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时,仅仅是对理论教学评价模式的移植和照搬,使得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与理论教学评价指标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众所周知,理论教学是以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评价往往侧重于课堂的教学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是以实践技能的传授为主,评价侧重于实践技能。两者在评价重点与方式上均有不同[2]。

(四)实践教学评价的主体单一

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大多采用学生反馈、专家检查、教师自评与互评等形式。科学合理的评价,应由多主体共同实施,然后把不同主体得出的评价结果汇总,再次进行整理分析,才能得出相对客观公正的结果。根据调研了解,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主体仅仅局限于教师。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很难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客观的评估,并且有夸大自身教学效果的倾向。

即使有高校对行政管理专业进行专业评估,普遍采用的是内部评估的方式,即由学校组织校内专家进行检查。但这种检查评估象征性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校内评估专家尽管具有搜集信息的优势却往往是非被评估专业的从事者,工科背景的专家评价文科专业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而且评估存在管理主义倾向,即评价者容易接受管理者的暗示而不能作为单独的主体独立发挥作用。

三、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估的策略

很多学者对当前专业评估已经做出了足够多的批判,现实中评估工作也让管理者、评估者与被评估者都极为抵触,尤其最为极端的质疑在于评估本身存在的合理性。抛开评估过程出现的不合理、不科学甚至造假的扭曲现象,课题组认为专业评估工作依然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只有通过评估,才能有改进,才能提升质量。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估本身存在的困难不应成为不作为的理由。一定意义上讲,难,才是彰显深入工作的必要。当然,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估应审慎进行,在对方法论、评估内容、操作方法等科学设计基础上再思考如何细化实施。

(一)革新评估的方法论与理念

评估的方法论与理念是指导评估工作的指南。早在1897年,美国教育家瑞斯(Rice)就发表了《无效的拼写炼狱》一文,意在评价美国基础课程体系的成效。并由此开创了以测量为特征的评价时代,评估者的角色是技术性的,即通过对评价工具的选择完成评估工作。在1933 年,美国教育领域的卡内基学分体系受到社会质疑时,拉尔夫泰勒用八年的时间研究开创了以目标为导向的描述性第二代评估。实际运作过程中,目标模糊性提出了新挑战,因此,评估需要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发挥评估者的判断。基于多元价值诉求基础上的判断成为评估工作新时代的特征。从评估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评估经历了从测量到描述到判断的转变,表明了评估的理念与方法论的变更。对于专业实践教学评价而言,通过考试(考核)方式的测量在各个高校被作为评价的主要工具。描述性评估以学生为评价客体,已经开始逐渐开展。行政管理专业通过教育实践培养具有沟通、协调、组织等能力的学生,但这类目标并不能用明确的标准予以衡量。这就意味着专业实践教学评估也应在遵循现有评价理念上继续突破,整合方法。因为,单纯的基于事实的判断也容易出现偏差,评估专家往往成为自己客观方法的囚犯,他们把观察局限于学生群体的外在行为,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主观目的和价值观,评价者努力构建对学生行为的解释模型,但未能抓住价值观和行为之间的联系。

(二)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估内容与指标体系

高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衡量专业评估工作推进状态的标志,对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尤为重要。但如何设置、怎样设置一直成为学术界和管理所面临的难题。本文也不在于构建指标体系,只限于提出建设指标应该考虑的因素。

著名社会学家艾尔巴比认为:评估研究的一个基本障碍就是要对不可测量的效果进行测量。因此,评估研究作为一种方法,就是试图去发现某物存在或不存在、某现象发生或是不发生。为了进行评估研究,我们必须能够操作化、观察以及确认到底什么存在或是不存在。[4]基于此,本课题通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工作内容及所需的能力与素质设置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框架,进而设置实践教学评估的内容与框架。根据调研,企业招聘的行政管理学生以本科生为主占 43. 8%,专科生占 41.7%,硕士研究生占 13.5%,博士研究生占1%。从事的职位及所占的比例分别是行政助理 45%、行政秘书 25%、行政文员 20%、人力资源 10%。这些职位主要是为其他类工作提供支持。根据归纳与分析,总结了行政助理(文员)类主要职能。这些工作都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人际协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人际关系协调和实践操作能力,是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应侧重培养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学评估应该评估的内容

(三)引进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