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宏观经济趋势分析

宏观经济趋势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31 10:19:35

宏观经济趋势分析

宏观经济趋势分析例1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较快的经济发展,较多的就业机会和相对稳定的物价水平。而达到较快经济发展来自四个主要的推动力。首先是居民的消费,第二是企业的投资,第三是外部的需求(以净出口为代表,净出口等于出口减进口),第四是政府的消费和投资。

长期的观察和理论分析都认为,居民消费是一个稳定增长的经济变量,它主要决定于收入的增长。一些分析认为,中国的消费和储蓄、投资之间比例失调,存在结构问题。其实目前这种结构形成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因为这种结构是居民决策的结果,不是政府的力量可以改变的。政府可以通过减少税收来增加居民的收入,从而提高消费,但这在世界各国包括中国都不容易做到。

企业投资是波动较大的变量,利用投资的高速增长,可以达到较高的增长。但是中国目前面对的问题是投资过多,生产能力过剩,企业投资减少。由此2009年实施了财政刺激政策,加大对“铁公基”领域的投资,以前10个月的数据为例,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2.6%,铁路运输业增长87.5%,道路运输业增长50.7%,可以看出这三项的增速都高于整体增速(33.4%),因此其他部分的增速必然低于整体增速,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7.7%。

除社会效益外,这些投资也会产生间接的经济效益,但投资回报较低。虽然有一些银行的资金配套,但目前还看不到建立在投资回报基础上的政府之外的投资大规模展开。财政刺激政策的本意是通过本身的投资将经济推出低迷,最终带动企业的商业投资恢复正常,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目前看来这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2010年的外部需求从净出口的角度分析,可能会比2009年好。2009年的净出口比2008年的净出口下降,对于经济增长是拖后腿的作用。但在2009年净出口大幅度下降的基础上,2010年可望有所增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样问题的关键即在于2010年投资的增长是否会比2009年低,如果能够维持2009年的增长速度(30%左右),而净出口产生带动经济的作用,则2010年经济增长可能要高于2009年。如果2010年投资增长的速度减缓,而净出口带动经济的作用能够抵消上述投资的减缓,则经济的增长会和2009年持平。但如果不能抵消投资的减缓,则2010年的经济增长则是一个悬疑。

宏观经济趋势分析例2

2009年主要宏观经济增长指标预测 主 要 指 标 2007 2008(预测数) 2009年(预测数)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249524.9 296513.4 339359.6 实际经济增长率(%) 11.9 10.1 9.0 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18.5 16.0 14.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37239.0 170176.4 20421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 24.8 24.0 20.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 20.1 14.8 13.7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17413.9 148528.6 180016.6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5.8 26.5 2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89210.0 107685.7 126530.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 16.8 20.7 17.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 12.5 13.3 12.4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21738.8 26225.0 30776.6 进出口总额增长率(%) 23.5 20.6 17.4 出口总额(亿美元) 12180.1 14372.5 16672.1 出口总额增长率(%) 25.7 18.0 16.0 进口总额(亿美元) 9558.2 11852.5 14104.5 进口总额增长率(%) 20.7 24.0 19.0 贸易顺差(亿美元) 2622.0 2520.0 2567.6 贸易顺差增长率(%) 47.7 -3.9 1.9 CPI(%) 4.8 6.3 3%-4% 注:2008年和2009年为预测数 (一)经济增长走势分析与预测 2009年,宏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更加趋紧,尤其是内部经济内生性变化带来的周期性调整压力可能会明显大于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周期性变化和国内周期性因素相叠加,增大了明年经济进一步向下调整的压力。但是,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内在条件没有改变,宏观经济政策有可能转为中性偏松,明年经济继续向下调整的幅度可能会小于今年。初步预计2009年我国GDP突破30万亿元大关,达339359.6亿元,有望实现不低于9%的增长。如果政策干预力度较小,则不排除破“9%”的可能。 1.外部环境继续恶化,出口增长的压力依然较大。2009年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可能性在增大。美国次贷危机仍在继续向纵深发展,其对美国以及世界经济的拖累效应仍在不断扩散。数据显示,8月份美国新房平均销售价格创下11.8%的历史最大跌幅,新房销售中间价下降5.5%,积压待售新房数量为40.8万套。按当月销售速度,需要10.9个月才能售完,显示美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深度疲软状态;消费者信心指数6月份跌至50.4,为1992年以来最低点;失业率上升至5.5%,为2011年10月以来的最高点。美联储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仅0.3%-1.2%,失业率将达到5.5%-5.7%。近期美国五大投行中有三大投行接连宣布破产,尤其是有百年以上历史的雷曼兄弟破产,引发全球股市暴跌,表明次贷危机的影响远没有结束,有可能持续到2009年甚至更长时间。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危机还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 受次贷危机拖累,日本第二季GDP比去年同期减缩2.4%﹐创下七年来最大降幅;欧元区GDP下降0.2%,折合成年率为0.8%。这是自1992年以来欧元区15国整体GDP首次出现萎缩,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经济都在走低。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低了对2008和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分别由7月份的4.1%和3.9%下调为3.9%和3.7%。对美国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保持在1.3%,但对明年的预测从0.8%调低为0.7%;对欧元区今、明两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分别从1.7%和1.2%调低为1.4%和0.9%。此外,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压力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国际经济环境中潜在的风险进一步积

宏观经济趋势分析例3

所谓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指以宏观经济理论为依托,以统计分析方法为工具,利用统计资料对宏观经济运行规律进行认识,对国民经济整体及其运行过程进行实证统计分析的一个过程[1]。它是经济学与统计学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专题性统计分析与制度化统计分析,专题性统计分析要求对所分析内容有所深刻的定性认识,需要将多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制度化统计分析指每年年初对各地区统计局前一年统计分析报告的分析。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常用方法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常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比较静态分析法、比较动态分析法、动态分析、静态分析、边际分析等等。比较静态分析法是指对两个或以上均衡位置进行比较所形成的一种分析方法;比较动态分析法比较与分析的是两个经济过程;动态分析法将原有均衡过程过渡到新均衡过程,然后在对其进行分析,因而需要考虑时间因素;静态分析法则指在不考虑时间因素和经济变动过程的条件下,即只在经济状态均衡的状态下对经济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中面临的基本问题 

统计分析是国民经济日常工作之一,对国家、地方、企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便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与数据分析中一个重要的工具。然而,就我国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状态与市场形势而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与统计数据及其相关内容不仅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而且由于受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还存在许多问题丞待解决[2]。如统计分析方法落后、统计分析人员专业水平整体有待提高、分析工作没有按照相关原则进行、难以适应时展趋势等。 

另外,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还面临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如通货紧缩情况未能得到及时改善,需求不足矛盾依旧强烈;外需对国内经济增长带动作用显著减弱,降低了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等。 

三、促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稳健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顺应大数据时展趋势 

互联网、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应用的日益普遍与成熟,以及人们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根据当前IT、金融、统计学、电力等各行业发展状态与行业性质来看,不仅行业与学科本身时刻产生大量数据信息,而且行业经营发展所需数据量也极其庞大。面对这种大数据时展趋势,作为一种发展体系的宏观经济论文统计分析,其应该顺应这一趋势,在借助先进工具对数据进行采集、整理的同时,综合运用多种科学统计分析方法对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全面准确分析,以保证国家政府在对宏观经济深刻了解的前提下,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3]。为加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大数据时展趋势的适应性,还需要建立与时代、与当前经济发展状态相适应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型,以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更加科学,分析过程更加合理、分析结果更加精确与可靠。 

(二)构建相应指标体系 

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为促进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有国民经济发展体系已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也难以适应时展的主流趋势。所以,要想改进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促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构建相应指标体系来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4]。国家政府人员应针对现有国民经济体系不足之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配套的、科学的指标体系,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保证新建指标体系能够顺利高效的实施,切实发挥指导调节作用。 

(三)增强经济宏观调控能力 

由于经济在市场中的发展具有一定流动性,容易产生各种类型风险,所以促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稳健发展,还必须要增强政府的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可以将我国经济宏观调控与政治外交相结合,与国际宏观调控相接轨,同时在明确宏观调控目标的基础上,充分贯彻与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调控策略[5]。为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与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应将宏观调控目标划分为多个子目标,在逐一实现各个宏观调控子目标的基础上,对宏观调控成果进行巩固,最终实现经济宏观调控的总目标。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不断演变,我国政府应积极构建新的经济发展体系,以确保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能够适应当代经济发展宏观调控与数据分析需要,能够实现对所有经济数据的统筹管理与精确分析。总之,虽然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目前仍存在一些基本问题,但在学者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政府对其宏观调控的不断强化之下,相信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一定会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 

宏观经济趋势分析例4

中图分类号:F22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1

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什么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这里我们给出一个相对全面的解释,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以指导国民经济运行为目的,对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过程进行分析的一种实证经济。在国际上,宏观经济这个词语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由恩格斯提出理论知识,我们国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产生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不断增加,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通过对宏观经济统计方法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制定经济政策进而实施宏观调控,刺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类别及特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事前分析、事中分析和事后分析;(2)状态性分析、规律性分析和预测性分析;(3)专题分析和综合分析;(4)定期分析和不定期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特点主要包括应用性、数量性、对比性、综合性、实证性五个特点,从真务实,用数据和事实说话,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宏观经济问题。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课题和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按照经济活动来进行课题划分,可以划分为国民收入分配、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进出口需求、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分析、宏观市场运行等多个课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其现实背景的差异,宏观经济分析角度都会有不同的研究课题,描述我们宏观经济的变化过程、特征、以及变化规律等问题,揭示影响事物变化的关键因素,探索其因果关系,并积极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供决策者选择。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

(一)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一分析方法认为各种变量在综合分析的情况下最终会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就供给需求理论而言,均衡分析理论认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一定的价格和数量条件下,这两种曲线就会达到均衡,这种理论在马歇尔将图形引入宏观经济学以后一直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主导地位;非均衡分析方法是相对于均衡分析方法而言的,认为市场上的供求不可能相等。非均衡分析方法更加贴近生活,它认为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由于信息的短缺和不对称以及信息成本的提高,所以市场的供需总是会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其中不完全竞争将是非均衡分析方法的研究重点。

(二)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作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的一个分支,由于其缺乏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人们更多的还是倾向于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主要运用在金融领域,其中数学依据主要是计量和统计,在经济学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又分为5小种,分别为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相互对比法以及数学模型法,在这5种分析方法中,比率分析法是所有分析方法的基础,趋势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法、相互对比法是分析方法的延伸,数学模型法则代表了定量分析方法将来的发展方向。

(三)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的分析方法主要是横截面分析,是相对侧重于分析经济变量的均衡条件,而动态分析则引进了时间维度,比如较为流行的时间序列分析,相对侧重于随着时间发展经济状况的发展,这两种分析方法都是不全面的,需要两者相结合来看待,以长泰县为例,不仅仅要对长泰县现有的经济状况、发展水平、发展特点以及问题作出分析,还要在时间维度上来作出整体把握,充分考虑内在条件和外在因素的双重作用,从而制定出相对的经济改革策略。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有什么的意义?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研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有利于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化趋势,在证券投资领域是离不开宏观经济分析的只有把握住了整体的经济发展方向,才能把握证券的整体变动趋势;2.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来判断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这里的证券市场泛指整个证券交易市场,从狭义角度来说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就是整个国民经济增长质量与速度的体现,当然对于长泰县这个小整体而言也是这样的;3.通过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证券市场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息息相关,认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证券市场的运行趋势和价值变动方向,对投资者、证券业本身,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在宏观经济学中,一方面在实证分析中,各类分析方法通常综合起来,多种分析方法共同作用,解决相关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实证分析方法也和规范分析方法相结合,实证分析方法为规范分析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提到“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因此在我们研究宏观经济学问题的时候,要用多种分析方法来综合考虑,研究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内容、方法以及意义。长泰县作为一个城市近郊县,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也要秉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制定严谨的经济发展路线,带动经济的腾飞,希望本文能对此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2014.

宏观经济趋势分析例5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019

[中图分类号] F2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035- 02

0 前 言

宏观经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了解并掌握我国宏观经济最新趋势很有必要。在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开始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也提升了人们生活质量。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作为其中重要指导方,其运用领域不断扩大,但受到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部分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克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合理判断分析,从中找到方法和策略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控和解决,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1 关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具体概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经过两种知识体系发展而来,即统计学知识体系以及经济学知识体系。这两个知识体系的相互融合,并遵循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过程,能够根据相关数据资料,得出科学的国民经济运行,并对发展过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进行验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三个非常大的发展阶段:第一大阶段主要将其重心归纳为国民经济,并将统计指标划为关键点,以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情况为依据,对经济进行分析探讨;第二阶段为国家经济审核体系完善期,核心经济指标确定,宏观经济分析中的科学统计得到优化;第三阶段为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相辅相成阶段,形成新局面。上述内容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分别占有地位,其职能依次为分析过程的关键内容与重要基础、对研究问题做出定性认识以及统计局在年初做好上一年度的经济统计分析。以上三个工作内容能够解释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并科学预测经济发展态势,针对经济制度或者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管理建立。

2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逐渐增多,在促进经济预测准确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2.1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因素导致缺乏创新思维

受到工作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在分析过程中,其缺乏统计过程的创新思维,统计分析方式较落后,在分析时不能很好的遵循统计原则,使得统计分析结果存在误差。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统计分析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但实际运行时,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局限性无法准确把握大数据时代特征,导致构建出的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无法准确预测经济趋势。

2.2 市场机制被弱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步入到了高收入的阶段,实行投资补息、国债技改等政策,扩大了投资规模。但与此同时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没有上升的迹象,经济增长速度呈现一种下滑的趋势,使得市场机制本身的推动力被弱化。

2.3 出口难以为经济增长起到大的作用

自从2012年以后,净出口已经没有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实际贡献率,相关文献显示净出口不仅没有带来增长甚至还出现负贡献率得现象。分析其原因发现是由于出口量以及进口量减弱,且都出现衰退迹象。在这种条件形式下,经济增长更多的是靠内需,只是从当前来看,投资消费的增长速度跟以往的年份比起来明显放慢了步伐,影响着出口、跨过企业的积极性。

2.4 消费需求低迷且国民收入分配悬殊较大

很多居民收入主要是用来消费可增长平缓,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国民收入悬殊较大、资源分配非常不合理,其收入增长跟政府收入增长比较起来要慢,所以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很协调,因此供需矛盾突出。

3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建议

3.1 深化中小型企业生产模式改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型企业存在一定的劣势,其主要劣势为融资困难,在贷款项目上存在较大阻碍,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政策支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经过简化银行贷款手续流程及降低银行贷款门槛,为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与资金支持。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制度体系为中小型企业出台科学的发展优惠政策。帮助中小型企业制定适合其发展的方案,不断推进其发展,引导其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深化中小型企业生产模式改革不仅助于企业的发展还是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融合多种统计方式提升工作效率

基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传统的统计方式已经无法准确把握大数据的特征的发展趋势,因此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顺应时展潮流,对经济信息进行多方面的分析。通过融合多种统计方式,进一步加深政府部门对宏观经济的掌握和了解程度,提升统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以便更加及时地预测经济发展态势。

4 结 语

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和相关单位应不遗余力的加强对宏观统计分析的支持力度,制度相关政策,及时地预测经济发展态势,从而让我国经济能够更加稳定也更加良好。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惠.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探讨[J]. 财经界:学术版,2015(8):18.

宏观经济趋势分析例6

20世纪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方法的演变体现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举其要者,研究方法的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十大趋势。

一、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经济学应用数学研究的专门化、技术化、职业化甚至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使经济学更严密,表达更准确,思维更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宏观计量分析法是最大贡献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因从上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宏观经济研究开辟新的视野。此后,随着大型计算机的诞生和使用,经济结构的各种参数得以推算出来,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第一代计量经济学家的数理贡献在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整体性、严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中国经济学深受其影响。经济学理论与计量方法、计量模型,以及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宏观经济理论从未像现在这样更贴近现实、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比中国《经济研究》和《美国经济评论》,可以看到,自2002年开始,《美国经济评论》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论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开始,《经济研究》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论文比重上升,开始超过《美国经济评论》。①

第二,计量经济学长足发展并成为经济学中一个极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构建计量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是弗里德曼成功运用统计分析的一部经典性著作②,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货币数量的长期变化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相关性的结论,从而构建弗氏货币数量说。统计分析的运用不但支持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还大大推动诸如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等新的理论分野和发展。

但是,许多经济学家都激烈抨击滥用数学的现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各种文章的类型之后,指出“专业经济学杂志中数学公式连篇累牍,引导读者从一系列多少有点道理但却完全武断的假设走向陈述精确而却又不切实际的结论”。

二、越来越呈现出实证化和专门化趋势

实证化,是经济学研究和表述中,越来越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因果联系进行客观的、不带有主观选择意味的研究。这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迫切要求。这种趋势注重具体经济而非一般性经济问题的研究,注重经济政策而非经济理论研究。表现为经济学研究目的的实用性,也表现为现实经济问题对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证要求。与这种趋势相关,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也发生两次转换,即先是由重视对经济波动、就业和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转换到重视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逆差问题的研究之后,又转换到重视对经济周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专门化倾向,是实证化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也是借助日益丰富的分析工具而产生的结果。专门化倾向,是指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经济学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专业术语,以至于出现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行经济学研究和分析、才能够看懂经济学论文。于是,由实证化倾向而来的专门化倾向,通过分析手段的发展和丰富,在加强实证研究技术化倾向的同时,又逐渐脱离实证化。这一特征从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模型到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动态模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长期来看,实证化和专门化的倾向仍然在加强,但二者之间的距离却有加大的迹象。如非线性分析这类跨学科分析方法的引进,也许会引起经济学的较大变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趋势

“新古典综合派”在召回凯恩斯以前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同时,也在宏观分析方面大胆地恢复均衡分析方法。因为“凯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下市场自动均衡的实现和保持机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义各派的经济理论,始终坚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观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帕斯卡尔贝纳西、马林沃德,美国的霍瓦德和英国的波茨、温特等人,他们不仅提出一套和凯恩斯理论体系完全相容的宏观非均衡学说,而且运用这套理论对中央集权决策经济的非均衡问题进行分析。正是这些人的努力,使得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尽管宏观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响普遍,但它无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从广义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其不同点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条件和水平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对象更为现实一些,也更强调动态性。客观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对经济现象某些方面的适当反映,二者虽有差别,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的关系。

四、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趋势

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或放宽假设,或修改前提,或一反传统逆向假定,以构建和拓宽其研究领域,为重建和发展他们的理论,以反对和解释来自对方的理论。例如,经济人假定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在20世纪中,经济人假定的条件被不断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评和攻击。凯恩斯经济学的诞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对经济人个体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为凯恩斯主义的基础和归宿都是围绕总供给与总需求等一系列“总量”关系而展开的。贝克尔拓展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中具有利他主义的因素,这才是人类行为的一般性。鲍莫尔主张用“最大销售收益来代替最大利润的目标函数”,因为实证经验表明经理层的薪金与销售收益的关系大于它与利润的相关程度。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挑战是,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并不能得出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结论,“阿罗定理”即可说明个人福利的简单加总不一定与社会福利一致。新制度主义认为经济人假定过于“简单化”,因为除物质经济利益以外,人还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会性的需要。

五、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趋势

经济学研究领域与范围开始逐渐超出传统经济学的范畴,分析的对象扩张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国家政治、投票选举、制度分析等。研究领域的这种“侵略”与扩张,被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这取决于时代主题和研究角度的变化、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的不同。

六、强调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的趋势

理性预期学派从通货膨胀问题入手,强调理性和预期的问题,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预的有效性,这对凯恩斯主义形成较大冲击,也引起凯恩斯主义各派对理性和预期问题的重视。尽管在理性问题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识,但关于预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确渗入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之中。

七、学科交叉的边缘化趋势

经济学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派,例如,混沌经济学、不确定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百家争鸣,相得益彰。这取决于经济学家认识领域的拓宽和方法论的多元化,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相互渗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经济学概念的引入使得当今的经济学与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

八、证伪主义的普遍化趋势

证伪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一种逻辑延续。据统计,20世纪70-80年代的20年间,经济学界出版50多本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其中几乎都和证伪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在1991年总结的当代经济学家达成的13点共识中,有7个和证伪主义有直接联系。布劳格在《经济学方法论》中将20世纪经济学方法演变史归纳为一句话:“证伪主义者,整个20世纪的故事”。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既是证实的又是证伪的,在某种程度上还兼有历史主义方法论的特点。

九、案例使用的经典化趋势

经济学中的“举例”,不仅已经发展到“经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举例已不足以说明问题,甚至所举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案例的惟一性,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又几十年上百年一贯制,代代相传。用案例阐明一个定理、寓意一个规律已经司空见惯,如“看不见的手”。

十、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趋势

博弈论已延伸至政治、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和犯罪学等学科,但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最为成功。博弈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该决策的均衡问题。借助于博弈论这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机制设计”、“委托—”、“契约理论”等已被推向当代经济学的前沿。20世纪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还表现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部门来对待。不仅将政府的经济活动纳入到宏观经济活动中,而且将政府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作为能动的经济力量加以运用,使之成为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与状况的重要机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断膨胀、效率低下是的恶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灵”,因此,市场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选择。③

2、宏观和微观的联系得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共同重视。

注释:

① 成九雁、秦建华.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轨迹[j].经济研究,2005(04):113-124.

② mary s.morgan,the history of econometric idea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③ 参见〔法〕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8-150.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趋势分析例7

 

 

20世纪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方法的演变体现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举其要者,研究方法的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十大趋势。 

 

一、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经济学应用数学研究的专门化、技术化、职业化甚至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使经济学更严密,表达更准确,思维更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宏观计量分析法是最大贡献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因从上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宏观经济研究开辟新的视野。此后,随着大型计算机的诞生和使用,经济结构的各种参数得以推算出来,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第一代计量经济学家的数理贡献在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整体性、严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中国经济学深受其影响。经济学理论与计量方法、计量模型,以及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宏观经济理论从未像现在这样更贴近现实、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比中国《经济研究》和《美国经济评论》,可以看到,自2002年开始,《美国经济评论》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论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开始,《经济研究》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论文比重上升,开始超过《美国经济评论》。① 

第二,计量经济学长足发展并成为经济学中一个极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构建计量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是弗里德曼成功运用统计分析的一部经典性著作②,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货币数量的长期变化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相关性的结论,从而构建弗氏货币数量说。统计分析的运用不但支持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还大大推动诸如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等新的理论分野和发展。 

但是,许多经济学家都激烈抨击滥用数学的现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各种文章的类型之后,指出“专业经济学杂志中数学公式连篇累牍,引导读者从一系列多少有点道理但却完全武断的假设走向陈述精确而却又不切实际的结论”。 

 

二、越来越呈现出实证化和专门化趋势 

 

实证化,是经济学研究和表述中,越来越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因果联系进行客观的、不带有主观选择意味的研究。这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迫切要求。这种趋势注重具体经济而非一般性经济问题的研究,注重经济政策而非经济理论研究。表现为经济学研究目的的实用性,也表现为现实经济问题对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证要求。与这种趋势相关,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也发生两次转换,即先是由重视对经济波动、就业和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转换到重视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逆差问题的研究之后,又转换到重视对经济周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专门化倾向,是实证化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也是借助日益丰富的分析工具而产生的结果。专门化倾向,是指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经济学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专业术语,以至于出现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行经济学研究和分析、才能够看懂经济学论文。于是,由实证化倾向而来的专门化倾向,通过分析手段的发展和丰富,在加强实证研究技术化倾向的同时,又逐渐脱离实证化。这一特征从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模型到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动态模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长期来看,实证化和专门化的倾向仍然在加强,但二者之间的距离却有加大的迹象。如非线性分析这类跨学科分析方法的引进,也许会引起经济学的较大变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趋势 

 

“新古典综合派”在召回凯恩斯以前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同时,也在宏观分析方面大胆地恢复均衡分析方法。因为“凯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下市场自动均衡的实现和保持机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义各派的经济理论,始终坚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观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帕斯卡尔贝纳西、马林沃德,美国的霍瓦德和英国的波茨、温特等人,他们不仅提出一套和凯恩斯理论体系完全相容的宏观非均衡学说,而且运用这套理论对中央集权决策经济的非均衡问题进行分析。正是这些人的努力,使得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尽管宏观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响普遍,但它无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从广义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其不同点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条件和水平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对象更为现实一些,也更强调动态性。客观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对经济现象某些方面的适当反映,二者虽有差别,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的关系。 

 

四、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趋势 

 

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或放宽假设,或修改前提,或一反传统逆向假定,以构建和拓宽其研究领域,为重建和发展他们的理论,以反对和解释来自对方的理论。例如,经济人假定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在20世纪中,经济人假定的条件被不断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评和攻击。凯恩斯经济学的诞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对经济人个体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为凯恩斯主义的基础和归宿都是围绕总供给与总需求等一系列“总量”关系而展开的。贝克尔拓展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中具有利他主义的因素,这才是人类行为的一般性。鲍莫尔主张用“最大销售收益来代替最大利润的目标函数”,因为实证经验表明经理层的薪金与销售收益的关系大于它与利润的相关程度。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挑战是,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并不能得出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结论,“阿罗定理”即可说明个人福利的简单加总不一定与社会福利一致。新制度主义认为经济人假定过于“简单化”,因为除物质经济利益以外,人还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会性的需要。

五、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趋势 

 

经济学研究领域与范围开始逐渐超出传统经济学的范畴,分析的对象扩张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国家政治、投票选举、制度分析等。研究领域的这种“侵略”与扩张,被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这取决于时代主题和研究角度的变化、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的不同。 

 

六、强调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的趋势 

 

理性预期学派从通货膨胀问题入手,强调理性和预期的问题,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预的有效性,这对凯恩斯主义形成较大冲击,也引起凯恩斯主义各派对理性和预期问题的重视。尽管在理性问题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识,但关于预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确渗入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之中。 

七、学科交叉的边缘化趋势 

 

经济学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派,例如,混沌经济学、不确定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百家争鸣,相得益彰。这取决于经济学家认识领域的拓宽和方法论的多元化,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相互渗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经济学概念的引入使得当今的经济学与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 

八、证伪主义的普遍化趋势 

 

证伪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一种逻辑延续。据统计,20世纪70-80年代的20年间,经济学界出版50多本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其中几乎都和证伪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在1991年总结的当代经济学家达成的13点共识中,有7个和证伪主义有直接联系。布劳格在《经济学方法论》中将20世纪经济学方法演变史归纳为一句话:“证伪主义者,整个20世纪的故事”。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既是证实的又是证伪的,在某种程度上还兼有历史主义方法论的特点。 

 

九、案例使用的经典化趋势 

 

经济学中的“举例”,不仅已经发展到“经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举例已不足以说明问题,甚至所举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案例的惟一性,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又几十年上百年一贯制,代代相传。用案例阐明一个定理、寓意一个规律已经司空见惯,如“看不见的手”。 

 

十、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趋势 

 

博弈论已延伸至政治、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和犯罪学等学科,但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最为成功。博弈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该决策的均衡问题。借助于博弈论这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机制设计”、“委托—”、“契约理论”等已被推向当代经济学的前沿。20世纪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还表现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部门来对待。不仅将政府的经济活动纳入到宏观经济活动中,而且将政府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作为能动的经济力量加以运用,使之成为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与状况的重要机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断膨胀、效率低下是官僚主义的恶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灵”,因此,市场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选择。③ 

2、宏观和微观的联系得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共同重视。 

 

注释: 

① 成九雁、秦建华.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轨迹[j].经济研究,2005(04):113-124. 

② mary s.morgan,the history of econometric idea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③ 参见〔法〕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8-150.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趋势分析例8

第一,宏观计量分析法是最大贡献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因从上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宏观经济研究开辟新的视野。此后,随着大型计算机的诞生和使用,经济结构的各种参数得以推算出来,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第一代计量经济学家的数理贡献在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整体性、严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中国经济学深受其影响。经济学理论与计量方法、计量模型,以及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宏观经济理论从未像现在这样更贴近现实、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比中国《经济研究》和《美国经济评论》,可以看到,自2002年开始,《美国经济评论》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论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开始,《经济研究》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论文比重上升,开始超过《美国经济评论》。①

第二,计量经济学长足发展并成为经济学中一个极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构建计量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是弗里德曼成功运用统计分析的一部经典性著作②,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货币数量的长期变化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相关性的结论,从而构建弗氏货币数量说。统计分析的运用不但支持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还大大推动诸如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等新的理论分野和发展。

但是,许多经济学家都激烈抨击滥用数学的现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各种文章的类型之后,指出“专业经济学杂志中数学公式连篇累牍,引导读者从一系列多少有点道理但却完全武断的假设走向陈述精确而却又不切实际的结论”。

二、越来越呈现出实证化和专门化趋势

实证化,是经济学研究和表述中,越来越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因果联系进行客观的、不带有主观选择意味的研究。这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迫切要求。这种趋势注重具体经济而非一般性经济问题的研究,注重经济政策而非经济理论研究。表现为经济学研究目的的实用性,也表现为现实经济问题对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证要求。与这种趋势相关,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也发生两次转换,即先是由重视对经济波动、就业和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转换到重视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逆差问题的研究之后,又转换到重视对经济周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专门化倾向,是实证化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也是借助日益丰富的分析工具而产生的结果。专门化倾向,是指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经济学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专业术语,以至于出现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行经济学研究和分析、才能够看懂经济学论文。于是,由实证化倾向而来的专门化倾向,通过分析手段的发展和丰富,在加强实证研究技术化倾向的同时,又逐渐脱离实证化。这一特征从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模型到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动态模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长期来看,实证化和专门化的倾向仍然在加强,但二者之间的距离却有加大的迹象。如非线性分析这类跨学科分析方法的引进,也许会引起经济学的较大变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趋势

“新古典综合派”在召回凯恩斯以前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同时,也在宏观分析方面大胆地恢复均衡分析方法。因为“凯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下市场自动均衡的实现和保持机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义各派的经济理论,始终坚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观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帕斯卡尔贝纳西、马林沃德,美国的霍瓦德和英国的波茨、温特等人,他们不仅提出一套和凯恩斯理论体系完全相容的宏观非均衡学说,而且运用这套理论对中央集权决策经济的非均衡问题进行分析。正是这些人的努力,使得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尽管宏观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响普遍,但它无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从广义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其不同点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条件和水平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对象更为现实一些,也更强调动态性。客观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对经济现象某些方面的适当反映,二者虽有差别,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的关系。

四、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趋势

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或放宽假设,或修改前提,或一反传统逆向假定,以构建和拓宽其研究领域,为重建和发展他们的理论,以反对和解释来自对方的理论。例如,经济人假定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在20世纪中,经济人假定的条件被不断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评和攻击。凯恩斯经济学的诞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对经济人个体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为凯恩斯主义的基础和归宿都是围绕总供给与总需求等一系列“总量”关系而展开的。贝克尔拓展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中具有利他主义的因素,这才是人类行为的一般性。鲍莫尔主张用“最大销售收益来代替最大利润的目标函数”,因为实证经验表明经理层的薪金与销售收益的关系大于它与利润的相关程度。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挑战是,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并不能得出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结论,“阿罗定理”即可说明个人福利的简单加总不一定与社会福利一致。新制度主义认为经济人假定过于“简单化”,因为除物质经济利益以外,人还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会性的需要。

五、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趋势

经济学研究领域与范围开始逐渐超出传统经济学的范畴,分析的对象扩张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国家政治、投票选举、制度分析等。研究领域的这种“侵略”与扩张,被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这取决于时代主题和研究角度的变化、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的不同。

六、强调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的趋势

理性预期学派从通货膨胀问题入手,强调理性和预期的问题,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预的有效性,这对凯恩斯主义形成较大冲击,也引起凯恩斯主义各派对理性和预期问题的重视。尽管在理性问题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识,但关于预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确渗入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之中。

七、学科交叉的边缘化趋势

经济学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派,例如,混沌经济学、不确定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百家争鸣,相得益彰。这取决于经济学家认识领域的拓宽和方法论的多元化,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相互渗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经济学概念的引入使得当今的经济学与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

八、证伪主义的普遍化趋势

证伪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一种逻辑延续。据统计,20世纪70-80年代的20年间,经济学界出版50多本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其中几乎都和证伪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在1991年总结的当代经济学家达成的13点共识中,有7个和证伪主义有直接联系。布劳格在《经济学方法论》中将20世纪经济学方法演变史归纳为一句话:“证伪主义者,整个20世纪的故事”。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既是证实的又是证伪的,在某种程度上还兼有历史主义方法论的特点。

九、案例使用的经典化趋势

经济学中的“举例”,不仅已经发展到“经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举例已不足以说明问题,甚至所举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案例的惟一性,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又几十年上百年一贯制,代代相传。用案例阐明一个定理、寓意一个规律已经司空见惯,如“看不见的手”。

十、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趋势

博弈论已延伸至政治、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和犯罪学等学科,但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最为成功。博弈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该决策的均衡问题。借助于博弈论这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机制设计”、“委托—”、“契约理论”等已被推向当代经济学的前沿。20世纪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还表现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部门来对待。不仅将政府的经济活动纳入到宏观经济活动中,而且将政府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作为能动的经济力量加以运用,使之成为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与状况的重要机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断膨胀、效率低下是的恶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灵”,因此,市场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选择。③

2、宏观和微观的联系得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共同重视。

注释:

①成九雁、秦建华.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轨迹[J].经济研究,2005(04):113-124.

②MaryS.Morgan,TheHistoryofEconometricIdea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③参见〔法〕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8-150.

参考文献:

[1]〔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宏观经济趋势分析例9

一、宏观经济变动与纺织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宏观经济的变动导致纺织业产值的变化,可用纺织业增长弹性来表示。增长弹性表明宏观经济变动对纺织业产值变化的影响程度或纺织业对宏观经济的敏感性,其计算公式为纺织业增长弹性系数=纺织业产值增长率/GDP的增长率(我们用GDP的增长率表示宏观经济的变动)。如果该弹性系数较大,说明纺织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反之相关度低或不相关。以下我们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两者的相关性。

1.定性分析。西方经济理论研究表明,社会(消费者)对不同行业的弹性不一样。对生产“奢侈品”的行业来说,随着经济增长加快、居民收入增加,人们的对该行业的产品需求就会加速增长,从而该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比如近年来我国海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对生产“必需品”的行业来说,虽然经济增长带来人们收入增加,但并不能促进该行业更快发展,比如食品行业,因为收入增加一般不会导致人们吃更多的食物。一些行业对宏观经济变动的反应程度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变动对纺织业的影响居于中等水平。因为纺织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虽然社会对纺织产品消费的收入弹性没有像其他奢侈品那么大,但是相对于农业、食品、零售等行业的弹性系数应该是较大的。由于我国纺织业有近三分之一的产量都是出口的,世界市场是我国纺织业产品的重要销售市场,因此,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和波动也较大程度地取决于世界经济与市场的波动和变化。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可以将纺织业对宏观经济的增长弹性定位为中等。

2.定量分析。纺织业的运行状况与宏观经济变动的相关程度可以通过比较纺织业产值与相应年份的GDP的波动状况做大致的判断。我国近年GDP和纺织业产值的数据见图1。

由图1可知,纺织业的运行趋势基本与GDP的趋势保持一致,1980年~1997年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纺织业产值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一个阶段;由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得整个宏观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同时,我国纺织业由于对外部市场较为依赖,使得我国1997年以后的两三年里纺织业产值增长乏力,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从2001年起,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带来的外部市场的进入机会,使得我国纺织业重新回到了加快增长的阶段,2005年~2006年继续保持这一增长的趋势。

以下是把1980年~2006年GDP与纺织业产值用SPSS软件进行简单相关分析(Pearson),结果说明见图2: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76;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GDP与纺织业产值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二、宏观经济变动状况

GDP是衡量宏观经济总量变化的一个好指标。我们可以通过二十几年GDP增长的数据来分析我们的宏观经济变动。

由图3、图4可知,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见表2。

按宏观经济变动分析,上一轮经济周期在2000年达到谷底,之后经济增长向上回升,最近两年增长速度放慢,但仍处在高速度增长状态。

三、纺织业受宏观经济变动影响的风险判断

从纺织业对宏观经济变动的反应程度,以及宏观经济趋势两方面综合判断,未来纺织业的发展将保持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是最近几年我国纺织业又处于国际纺织品贸易环境急剧变化的时期,例如纺织品配额取消后世界纺织品贸易市场的重新分配;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纺织品反倾销事件增多;当前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纺织业的发展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和不确定性等,因此我国纺织业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综合上述分析,就宏观经济变动对纺织业发展的影响来看,我们认为纺织业受到宏观经济变动影响的风险定位,可以定为中等,见表3。

参考文献:

[1]科罗赫等著曾刚等译:风险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宏观经济趋势分析例10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04-0017-06

一、引言

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中宏观经济调控有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由于对外经济交往只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小部分,我们主要考虑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三个内部目标。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我们假定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目标是稳定物价及经济增长。

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目标可以归结为:(1)抚平经济周期波动,即减小实际产出水平与潜在产出水平之间的偏离程度(产出缺口);(2)将通货膨胀率稳定在目标范围之内,即减小实际通货膨胀率与目标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偏离程度(通胀缺口)。因此。研究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的关联性对于更好地实现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文献中,大部分涉及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的研究集中于菲利普斯曲线和泰勒规则的实证问题。对于中国菲利普斯曲线,有三种观点。(1)中国现实经济中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持这种观点的有:刘树成(1997)、厉格非和王锦功(1999)、庞明川(2000)、范从来(2000)等。(2)中国现实经济中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持这种观点的有:陈学彬(1996)、茅于轼(1996)、左大培(1996)等。(3)中国现实经济中是否存在菲利普斯曲线尚无定论,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崔建军(2003)等。对于中国泰勒规则的实证问题,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走势符合泰勒规则的特征。利率对通胀缺口的反应系数小于1,表明泰勒规则是一种不稳定规则。主要分歧是利率对产出缺口的反应系数有差异,卞志村(2006),陆军、钟丹(2003)的研究发现,利率对产出缺口的反应系数小于1,表明中国利率对产出的反应不一定是过度的;谢平(2002)的研究发现,利率对产出缺口的反应系数大于1,表明中国利率对产出的反应是过度的。

“产出一物价”菲利普斯曲线关注了通货膨胀率与产出缺口之间的关系,但如何实现其中的通货膨胀预期水平始终是一大难点。泰勒规则虽然涉及通胀缺口和产出缺口,但主要关注利率对通胀缺口和产出缺口的反应程度。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基于理性政策制定者的政策损失函数设计了一个新的模型框架,建立了一个不包含预期通货膨胀的反映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之间关系的模型,并使用可变参数模型分析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的动态关联性,同时评价了1985~2005年间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执行绩效。

二、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

(一)理论模型

理性的政策制定者总是追求自身效用函数的最大化或损失函数的最小化,当效用最大,或是损失最小时,政策的效果最好。实际效用或损失偏离最大效用

其中πe为预期通货膨胀水平,表明当期的通货膨胀率受经济行为主体的通货膨胀预期影响;a为常数项;k、r为解释变量系数,分别表示通货膨胀预期和产出缺口变动对当期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程度。

方程(2)表明了通货膨胀率与产出缺口之间的关系,是当前许多经济学家常用的“产出一物价”菲利普斯曲线的数学表达式。菲利普斯曲线由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提出,并由萨缪尔森、索洛和阿瑟奥肯等人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菲利普斯曲线的三种表达方式,即“失业-工资”方式、“失业-物价”方式和“产出-物价”方式。由于中国失业率数据不易获得,所以“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被大多数研究所采用。“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涉及两个时间序列,一是产出缺口,二是通货膨胀率。一般说来,当产出缺口为负、经济运行在潜在产出之下时,通货膨胀率下降;当产出缺口为正,经济运行在潜在产出之上时,通货膨胀率上升,即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之间具有同向变动关系,这就是正常的“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关系。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样本与数据

本文所用的时间序列数据为1985~2005年的年度数据,用于实证分析的变量是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两个时间序列数据。产出缺口由国内生产总值经过滤波计算得出;通胀缺口由通货膨胀率减去目标通货膨胀率得出,其中通货膨胀率由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表示。原始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研究波动问题,最关键的是如何去除变量中趋势项。去除趋势项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数据变换为增长率,此时对应的周期波动称为“增长率周期波动”。容易证明对于很小的变化,变量的增长率相当于对变量做对数差分处理,这是一种常用的去除趋势的方法。另一种是拟合某种平滑函数作为数据中长期趋势的估计并加以剔除,此时对应的周期波动称为“增长周期波动”。增长率周期波动具有较直观的经济含义,且没有量纲便于各指标间的比较,然而基于增长率分析经济波动有两个很大的问题:(1)增长率变换对原数据中的周期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减少了相对较长的周期波动的波幅,同时加大了数据中随机或不规则成分的波幅;(2)无法分离出经济指标中所包含的增长和波动成分,因而,不能反映经济变量围绕其长期趋势的上下波动。因此,本文使用“增长周期波动”的方法将长期趋势项和短期波动项完全分开,并基于此分析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的动态关联性。

分离经济时间序列中的长期趋势与波动成分的方法有很多,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是H-P滤波法。H-P滤波法通过构造最小化损失函数,分离出长期趋势与波动成分。H-P滤波法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x1是时间序列y1中的趋势成分,λ是对趋势成分x1波动的惩罚因子。λ=0时,满足最小化问题的趋势成分x1等于y1;λ增加时,估计趋势中的变化

总数相对于序列中的变化减少,即λ越大,估计趋势越光滑,λ趋于无穷大时,估计趋势将接近线性函数。因此,H-P滤波方法实际存在着权衡的问题,即要在趋势成分对实际序列的跟踪程度和趋势光滑度之间作一个选择。汤铎铎(2007)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宏观年度数据2~8年频段的滤波中,推荐使用λ=6.25的H-P滤波和CF滤波。据此,本文年度数据H-P滤波中取λ=6.25。

(二)产出缺口、通胀缺口的估算

产出缺口表示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的差额占潜在产出的比率,它反映了实际产出相对于潜在产出的偏离程度,即实际产出围绕潜在产出上下波动的程度。当产出缺口为正时,实际产出高于潜在产出,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当产出缺口为负时,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经济处于衰退阶段;当产出缺口为零时,实际产出等于潜在产出,这正是政府追求的稳定产出的目标。关于潜在产出,经典经济学中将其定义为:在稳定的价格水平下,给定当时的技术水平,在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时,一个国家充分利用资本和劳动力能实现的最大产出量。由于一个国家调动所有生产要素能够实现的最大产出能力很难精确衡量,它对各个方面的统计数据要求非常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秘书处对潜在产出的定义是:在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的条件下,一个国家中期的总产出水平,即潜在产出是与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相一致的产出水平。在这个定义下,可以认为潜在产出近似为实际产出的长期趋势值,本文中将实际产出的长期趋势值看作潜在产出。

有研究表明(Harvey and Jaeger,1993),H-P滤波对于含有单位根的差分平稳过程可能产生伪周期,从而在消除趋势后的数据中所观测到的周期波动可能仅仅反映了滤波的性质,而没有反映数据本身的特征。因此,为了尽可能保证趋势分离的合理性,得首先对产出指标进行单位根检验。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最新统计的年度数据,按照GDP平减指数对名义GDP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实际GDP,并对实际GDP进行对数变换,消除原数据中的异方差,取对数后的实际GDP记做LogGDP。ADF检验结果(表1)表明L0gGDP为平稳变量,可以对其进行H-P滤波。H-P滤波中取值6.25,使用Eviews 5.0对年由于货币供给、贷款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经济出现全面过热,中央采取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为主要的行政手段,紧缩财政和信贷,对投资和消费实行力度较大的全面紧缩。1994年中国经济再次出现全面过热,当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24%的历史最高点,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治理通货膨胀。因此,1996年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较为紊乱,说明这阶段中国宏观调控执行绩效较差。1996年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偏离指数由1995年的高位迅速跌落,并一直在较低的位势平稳波动。这一阶段在1998~1999年略有上升,但幅度并不大,且很快得到了扭转,这可能是由于中国治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通货紧缩经验不足造成的。因此,1996年后中国宏观调控的执行绩效有了明显的改善,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水平,基本实现了“高增长”、 “低通胀”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目标。

图3是通胀缺口对产出缺口的反应系数β1的变化趋势曲线。从整体轮廓上看,系数β2的变化趋势具有“凸型”特征,表明系数β1的变化过程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再由高到底并逐渐稳定的过程。以1996年为界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5~1996年,这一阶段系数β1波动位势高、幅度大。1994年系数届达到峰值5.6019,这表明1994年产出缺口每变动一个百分点,将导致通胀缺口同向变动约5.6个百分点。第二阶段是1997~2005年,这一阶段系数β1波动较为平稳,基本维持在0.5~2.0左右。系数β1的稳定有助于同时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和稳定物价目标,实际经济运行情况的确如此,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后,中国经济增长率在高位不断平滑,同时,通货膨胀率始终很低,波动幅度也很小,整体来看,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一片繁荣稳定的景象。从系数β1的值来看,1985和1986两年β1的系数值为负数,此后系数β1均为正数,这表明大部分年份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呈同向变动关系,减小通胀缺口有助于抚平产出缺口。

四、结论

本文基于理性政策制定者的政策损失函数设计了一个新的模型框架,建立了一个不包含预期通货膨胀的反映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之间关系的模型,并使用可变参数模型分析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的动态关联性,同时评价了1985~2005年间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执行绩效,得出如下结论:

1 通胀缺口对产出缺口的反应系数β1的值除了1985、1986两年为负值外,其余年份均为正值,这意味着大部分年份(1987~2005)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呈同向变动关系,通胀缺口的降低有助于抚平产出缺口。

宏观经济趋势分析例11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37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经济转型速度加快。在此背景下,人民币汇率走势发生了很大改变。2014年以来,人民币一改过去十多年间的单边升值趋势,对美元持续贬值。截止2016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经从1∶6.10贬值到1∶6.9左右。人民币汇率走势的急剧变动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顺利进行,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研究国内外宏观经济变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机制,为做好人民币汇率预测,及早制定应对措施提供参考。近年来,部分学者把货币政策理论和汇率理论结合起来,利用泰勒规则和利率平价理论构建基于泰勒规则的汇率模型,解释宏观经济因素对汇率的影响。现有研究证明,相对于其他基于宏观指标的汇率模型,基于泰勒规则的汇率模型的解释力最强(Ince,Molodtsova和Papell,2016)。陈平和李凯(2010)、邓贵川和李艳丽(2016)对人民币汇率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他们的研究着重比较了各种模型的预测效果,没有分析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此,本文将运用基于泰勒规则的汇率模型,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变动对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影响。

2研究设计

Engel和West(2006)最早将泰勒规则和利率平价理论结合起来,分析宏观经济变量对汇率的决定。Molodtsova和Papell(2009)对泰勒规则加以修正,并证明了修正后的模型预测效果比其他模型更强。根据Molodtsova和Papell(2009)的研究,一国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既要考虑本国通货膨胀率相对于目标通货膨胀率的偏离、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于潜在增长速度的缺口,还要考虑汇率因素。当本币低估时,央行会提高利率以避免本币的进一步贬值。此外,中央银行在调整利率时,为了避免对经济带来很大震动,会采取“平滑”方式调整,因此下一期利率也是本期利率水平的函数。调整后的泰勒规则形式如下:

it+1=(1-ρ)(μ+λπt+γygapt+δqt)+ρit+vt+1(1)

式中,it和it+1分别是本期和下期的利率,πt和ygapt分别为本期和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qt为实际汇率。ρ为央行的利率调整系担该系数越大,央行政策利率调整就越平缓。vt+1为未来利率的标准差。

根据对称性假设,如果外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实施也依据该调整后的泰勒规则,同时假定利率平价利率在长期中成立,那么预期汇率变动可以表示如下:

Etst+1-st=μ~+δ~qt+λ~*πt*+γ~*ygap*t+λ~πt+γ~ygapt+ρit-ρ*i*t(2)

其中“*”号为国外指标。

产出缺口的测定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难题之一。现有文献主要采用线性时间趋势、二次型时间趋势和HP滤波方法加以测定。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将分别利用这三种方法计算产出缺口。

3实证分析

3.1数据说明

本文利用直接标价法表示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作为人民币汇率指标,以中国和美国3个月国债收益率作为中美两国利率指标,GDP作为产出指标,CPI作为物价指标。本文以两国名义GDP除以各自的CPI,得到实际产出指标。同样,本文以名义汇率和两国CPI指标计算得到实际汇率。我们选择2005年以来的季度指标加以分析,所有数据来自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圣路易斯分行(FRED)数据库。

3.2实证分析结果

表1显示了所有指标的描述性统计检验结果,其中Yg1、Yg2和Yg3分别表示以线性时间趋势、二次型时间趋势和HP滤波方法计算得到的产出缺口。

由表1可见,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变动较大,币值最高时达到1∶6.0576,最低时为汇改之前的1∶82765。相比之下,实际汇率的波动略低一些,而我国短期利率比美国高。通货膨胀率方面,我国的波动也比美国大。产出缺口的方向及规模与计算方法有关。

由表2可见,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之间具有高度正相关关系。在自变量之间,滞后一阶的实际汇率与滞后一阶的美国短期利率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8776。因此,在回归分析中,必须考虑方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本文运用了Belsley,Kuh和Welsch(1980)提出的条件数(condition number)检验方法,当多重共线性条件数高于30时,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见表3。

对比三个模型,二次型时间趋势模型的F值、R2和多重共线性条件数均为最好,因此本文将结合二次型时间趋势模型展开分析。

根据表3,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我国短期利率的提高能够引起人民币的升值。滞后一个季度的我国短期利率回归系数为-0.0038219,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我国短期利率提高会引起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值的下降,导致人民币升值。第二,我国产出缺口加大能引起人民币的贬值,美国产出缺口会引起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我国产出缺口的回归系数为01546719,美国产出缺口的回归系数为-0.2013055,说明我国产出缺口越大、美国产出缺口越小,人民币就会贬值,这一点也得到近年来现实情况的证明。第三,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会引起下一季度名义汇率的回调,反映了人民币汇率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整的特征。此外,实证分析结果还显示,与经济增长相比,通货膨胀并不是影响人民币汇率的显著因素。

4结论

宏观经济是影响汇率的重要因素,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对于当前情况下进行人民币汇率预测、制定相应的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基于泰勒规则的汇率决定模型,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利率、产出缺口以及上期的实际汇率对人民币汇率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在当前情况下,要应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风险,就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做好事前预测和事后管理。要根据国内外利率和经济增长情况,做好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预测。既要根据国内外经济增长趋势,分析产出缺口情况,也要针对货币政策的调整,做好汇率预测。同时,货币政策部门在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时,必充分考虑利率变动有可能通过汇率产生叠加效应,导致货币政策偏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平,李凯.“适应性学习”下人民币汇率的货币模型[J].经济评论,2010,(3).

[2]邓贵川,李艳丽.汇率基本面模型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测能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9).

[3]Belsley,Kuh,Welsch.Regression Diagnostics: Identifying Influential Data and Sources of Collinearity[M].John Wiley & Sons,Inc,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