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31 10:19:35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例1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9.005

一般认为,青春电影是指以青少年这一类人物为表现对象,围绕青少年生活这一题材展开的电影。同时,人们对于青春电影也还存在多方面的认识,仅从称呼上看,青春电影还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成长电影”等。

青春电影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电影界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我国的青春电影虽然起步较早,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发展与影响都十分有限,直至新时期以后,我国的青春电影才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在西方青春电影的影响下,我国的青春电影更是有了明显的变化。下面,笔者就以美国好莱坞青春电影为切入点,简要谈论一下其对我国青春电影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影响。

一、对中、美青春电影发展的回顾

1. 对中国青春电影发展历程的回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至中期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一时间,中国的电影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当时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这其中就包括青春电影。比较有代表的作品有《神女》、《渔光曲》、《马路天使》等,这些影片都是以青年人为表现对象,他们由于经历了人生或生活上的种种无奈而一时沉沦,最终却从茫然中幡然醒悟,从而积极和社会反抗来进行自我拯救。三四十年代这段时期的青春电影主要以“觉醒与反抗”为主题。到进入五六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都沉浸在建国的巨大喜悦之中,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当时的电影人也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创作了一批具有红色经典的青春电影。其中以《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等片最为有名。七八十年代,随着的结束,中国电影也步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当时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开明与开放,出现了一批以批判的姿态亮相的、追怀流逝了的青春岁月的伤痕电影,一时间伤痕青春片成为中国青春电影的创作主流。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受到西方世界价值观的冲击,西方电影的商业化浪潮不断的冲击着我国电影市场。这时,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九十年代后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往往以社会边缘人物的处境为突破口,将自己对真实社会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悟融入其中,在影片中将之展现出来。这时的青春电影中充满了对青春的焦虑与迷茫,也因此被称为“感伤青春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小武》、《十七岁的单车》、《阳光灿烂的日子》等。

2. 对美国青春电影发展历程的回顾

美国青春电影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化叙事模式及其成功的商业运营模式享誉全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迎来了“青少年叛逆片”的第一个高潮。代表作品有入选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100部电影”的《无因的反叛》,此外还有《野小子》和《黑板丛林》等。这些影片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六十年代,美国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反文化”运动,故而当时的美国青年热衷于反叛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因此,当时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对青少年的叛逆性格的塑造就有所偏重。如影片《毕业生》、《逍遥骑士》等。由乔治·卢卡斯执导的《美国风情画》是七十年代的一部影片,该片表达了主人公对逝去了的美好时光的一种无限怀念,是一部怀旧影片。美国八九十年代拍摄的好莱坞电影如《早餐俱乐部》、《春天不是读书天》、《死亡诗社》、《青春年少》依旧是演绎着青少年的叛逆形象。但在影片《最后一个美国》和《美国派》等影片中,除了展现主人公的叛逆之外,也刻画了青少年在面对性问题时的困惑与探索。而二十一世纪以后的好莱坞青春电影更是着重的刻画着这种青少年叛逆、反叛的形象,此处就不再赘述。

二、浅论好莱坞青春电影对中国青春电影的影响

1.好莱坞青春电影中青年人的“复合形象”及其对中国青春电影的影响

在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青春电影兴起至今的绝大部分好莱坞青春影片中,其所表现出来的青年人的形象都有一个十分相似的特点,即:青少年在表面上离经叛道、愤世嫉俗,给人一种叛逆少年的感觉;但另一方面,却又展现出了一个内心纯洁、善良,富有爱心的有为少年的形象。两种形象的构建看似是矛盾的,但电影对这两种形象的定位却是有着一定合理性的:美国青少年的叛逆是对美国社会的成人世界和庸俗浅薄的中产阶级价值观的一种不满、鄙视、反抗的体现,所以多数影片中的人物会有不用功读书、满嘴淫言秽语、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甚至乱性等不良行为;但在这种叛逆的外表下,影片中的青少年却又不时的展现出其富有爱心、同情心、怜悯心的一面。这两种形象的交相呼应,恰恰形成了好莱坞青春电影中青少年人物的“复合形象”,这种形象的出现恰恰生动地描绘出了美国青少年的那种对青春的困惑与迷茫。

2.从“反抗”到“叛逆、反叛”的转变

从各个时期的青春影片中青少年的“表现”上来看,则大体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从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反抗”阶段和七十年代以后的“叛逆、反叛”阶段。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时期,所以当时的青春影片多表现出青年人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不满,以及一种与命运抗争的情调,这是一种对命运的“反抗”;而七十年代以后,青春电影中青年主人公的行为表现则发生了较大变化,无论是七八十年代的伤痕青春片还是九十年代后的感伤青春片都较多的表达出一种对青少年的“人的自然本性”的探索。其中多数影片都折射出一种因时代的变迁,青年人对在传统文化氛围构建下的当代社会的一种不适、对抗,更有甚者表现出一种“反叛”的情绪。

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的,尤其是受到了好莱坞青春电影的影响。如七十年代拍摄的《美国风情画》这部影片,四个中学毕业生在即将步入成人世界前十分忐忑与茫然,故而决定彻夜狂欢。八十年代的影片《早餐俱乐部》则展示了五个叛逆中学生与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冲突与对抗。由上述分析可见,美国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叛逆与反叛“形象可谓是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已现端倪,并一以贯之。而我国的青春电影中的青少年“叛逆与反叛”形象是从七十年代以后才出现的,这之中,好莱坞青春电影对我国青春电影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对青春电影的一点反思

1.中美青春电影中展现出的永恒“青春母题”

无论是好莱坞还是中国的青春电影,两者虽然受到不同的地域、文化、社会形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两者虽然在电影中所展现的、展示出的青少年人物的形象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是其在影片中所展现出来的“青春母题”却是一致的——成长与叛逆。成长是青春不可回避的一个过程,自然也是青春电影所着重要表现的桥段。有研究者认为对于“成长”的内涵,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涵义,分别是:身体成长(包括身体发育、体格和体质方面上的成长)、心理成长(主要指自我意识和理性判断能力上的发展、社交心理和人格上的成长)以及精神成长(指价值观、信仰观等人生观上的发展与成长)。[1]纵观中美青春影片不难发现,对于片中青少年主人公“青春成长”的刻画是十分翔实的,叛逆表现在身体身外的各个细小方面。因为,成长与叛逆是青春影片中永恒不变的“青春母题”,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2.中美青春电影中体现出的“两种状态”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例2

青少年期是人从年幼儿童向成熟个体的过渡时期,逆反是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这种问题出现的时期,在青少年人生发展过程中是具有过渡意义的非常时期。叛逆期阶段能否成功的完成过渡影响着他们以后的成长发展。青春期对青少年来说是人生中发展的转折时期,他们中的大部分会对外部环境非常敏感,容易受到周围的影响。因此,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找出原因,家庭教育联合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关注积极帮助青少年渡过这一时期。

一、青少年叛逆的概述

“叛逆心理是少年期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身体迅速发展逐渐成熟,心理的发展追不上身体的发展步伐,导致他们心理出现不平衡感。这些身体上的矛盾感和不平衡感让青少年觉得到不适应,促使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和变化。

二、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自身因素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贯穿于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个体从出生后就会不断与社会环境进行互动,在这其中既有自我成长的需要,而环境又会不断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又必须受到社会的要求与限制,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存在。

青少年在人格发展方面,显示出三个明显的变化,第一是伴随着生理的发展产生了 “成人感”,迫切希望摆脱家长的控制,实现独立自主。第二是 “自我中心”,把人际关系和社会性关注作为焦点,觉得自己的关注就能代表他人的关注,把自己当作大家关注的中心,;第三是对成人的教育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对抗。

“艾里克森把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2.儿童期(1~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1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1~20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20~24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青少年时期处于青春期(11~20岁),正处于“过渡”期,聚焦于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产生了“成人感”,不想别人把他们当做孩子,幻想自己是成人的角色,也就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二)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也风生水起,青少年心理的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给青少年提供了获得信息的新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许多不良商家只为了一味地迎合大众的需求而对传播内容缺少监控放任自流,使青少年被动地接触到了一些化中有害的、低俗的内容;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三)家庭环境因素

1.家长思想不能与时俱进,仍然存在封建思想

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缺乏民主意识,实行家长专制的教育方法从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想法,依然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想法,觉得孩子还小必须要绝对服从自己,许多孩子无权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许多青少年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没有存在感,导致青少年叛逆。

2.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正确

家长在培养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两种错误的心理:一是认为子女必须听从管教,父母在孩子面前具有绝对权威;二是家长会把孩子当成自我理想实现的副本,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强行加在子女身上。因此,父母不管子女的内心想法,一味地把他们的理想和生活经验强行灌输给孩子,让子女按他们铺好的道路去生活,因此而产生矛盾导致青少年叛逆行为的发生。

3.家长与子女的交流缺乏

由于很多家长忙于事业,对子女疏于管理,很少进行心理思想方面的交流,只是为了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而制定一些严格的规定。因此,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很少与父母交流,缺乏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很容易让青少年心理空虚而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四)学校环境因素

1.教师的教育方式存在不足

在当今的教育形式下,很多教师一味追求教育成绩,在教育形式上没有创新,教育内容味同嚼蜡,不能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厌恶甚至是心理上的逆反。一些教师不能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过于注重分数,教育学生不能做到循循善诱,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造成青少年叛逆行为的产生。

2.教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够做到尊重学生

很多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懂得尊重学生,当他们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只是一味地批评而没有耐心引导和教育,更没有去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体验,而是过分的注重师道尊严,始终居高临下的批评教育伤害的青少年的自尊心,导致他们对学校和老师产生逆反心理。

青春期是每个孩子的必经阶段,逆反心理对青春期孩子身心健康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负面的影响。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因此,必须重视青少年的叛逆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维维.青年本质的表现形式[J].青年与社会,2014,(09).

[2]雷秀雅.心理咨询与治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例3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觉:自己的孩子在小时候显得像个小大人似的,很懂事,很听话。可是,随着年龄一天天增长,到青少年的时候,脾气越来越不好,你让他上东,他偏上西,整个一“叛逆”形象。孩子大了,为什么反而不听父母的话了?科学家最近发现,原来他们的大脑在这个时期有“弱化”现象。

过去对青少年叛逆的解释是不良家庭教育的恶果和社会环境的无意塑造。

进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最让父母头痛的有两点,一是任性,二是叛逆。过去心理学家和人类行为学家一直试图解开青少年在这个时候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明显变化的谜团。

对青少年来说,叛逆是一种极端的逆反心理,它产生于可怜的适应能力:经受不了批评、挫折和压力。从本能地任性胡来、我行我素,到不辨是非、不识好歹、以暴力抗拒家人管教,到糊里糊涂地走向死亡,就是叛逆性格的行为逻辑。一般而言,青春叛逆是青少年生命周期发展的必经阶段。

过去对青少年任性和叛逆的解释是,它部分是不良家庭教育的自然恶果,多半是家庭―――社会环境的无意塑造。一些青少年在家庭排行中独一无二的霸权地位,客观上使他们不仅不能发展出竞争观念、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而且使他们很容易养成飞扬跋扈、专横残暴的性格。

也有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认为,第一是因为青少年的心理随着这个年龄段自身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给他们的心态造成了冲击,他们面对自身的变化常常感到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了浮躁心态和对抗情绪。这些说法虽都有道理,但也都有明显的漏洞。

青春期的孩子对人们脸上的悲伤和生气的识别能力会突然下降。

英国科学家大卫・斯丘斯教授在都柏林召开的英国协会科学节上说,最新的科学试验证明,青春期的人大脑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出现紧张。伦敦的儿童保健协会发现,在青春期,对人们脸上的感情表达的识别能力会突然下降,尤其对悲伤和生气这两种感情,青少年往往很容易忽视掉,而这两种感情恰恰是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常常对他们产生的感情。

这种能力的下降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大脑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说:“在青春期,青少年的确在他们的社会智力方面会变得迟钝,这也许反应了大脑的结构发生变化,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基因和荷尔蒙发生了变化。”

识别幸福、悲伤、厌恶、愤怒和惊讶等感情的能力,男孩比女孩差。

斯丘斯检测了600名年龄在6至17岁之间的孩子“解读”图片上表现出来的幸福、悲伤、厌恶、愤怒和惊讶等感情的能力,他进行这一研究是受到了男孩儿比女孩儿识别表情能力差的观点的启发。有观点认为,无法识别别人情感的“孤独症”仅仅是男性大脑的一种极端现象,根据这一理论,所有的男子都是孤独症患者,只是程度轻重的区别而已,有些人会比其他的人更孤独,而且青春期的男孩儿孤独症的普遍性要高十倍。

斯丘斯进行的试验显示,6岁的男孩儿中有70%在识别别人感情的能力上比女孩儿的平均能力要低,而且20%的男孩儿比大部分的女孩儿要差。斯丘斯教授说,这种差别对教师来说倒有一些意义。他说:“除非教师意识到有些男学生不能读懂他们脸上的表情而采用别的方法,否则试图用相对微妙的方法比如皱眉或者暗示自己已经生气了来控制他们是没有用的,男孩子不理睬这种暗示,因为他们不能读懂这种含意,倒不是因为他们叛逆。”

不过,斯丘斯教授说,尽管在统计上男女明显有这方面的差异,“但在其他的试验中,我们没有发现男孩与女孩有差异,比如记忆别人的脸或者说一说是否有人直接在看你。”

专家怀疑,大脑“弱化”只是青春期大脑变化带来的一种副产品。

为什么识别别人情感的能力下降,斯丘斯说,他猜想这种能力的下降可以延伸到对语调的差别能力上,对语调进行判别也要用大脑的同一部分,但是试验没有直接测试这种能力是否会下降。他说:“这种青春期早期的社会能力低下对试图管教蛮横的青少年的许多家长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这是生物学上的现象,而不是文化上的,是这个阶段大脑发育的功能所致。”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例4

叛逆期是在12—17岁,这段时间最辛苦的就是老师和爸爸妈妈。叛逆期有叛逆的心理,所以懂事以后一定要用好的成绩来回报爸爸妈妈和老师。

假期里,不少家长反映,自己上初中的孩子经常上网上到三更半夜,不听父母的话,很难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亲子冲突格外明显。其实青春期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叛逆现象,家长发现这种问题,不必觉得如狼似虎般可怕,而要试着去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心态,与孩子共同面对青春期。

“虽然放暑假成天在家,儿子跟我之间每天的交流时间竟不到半个小时!”“女儿每天除了上辅导班就是自己上网跟同学聊天、打电话,根本不理睬父母,说多了还嫌烦!”眼下暑期过了大半,记者从一些家长口中得知,暑期里由于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多了,各种亲子冲突格外明显,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行为越发明显,父母子女间的情感危机似乎因为暑假的到来大大激化。

笔者认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现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14至18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存对抗,他们内心也明白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为做事的合理性,但他们却有意违抗父母的意志,只在乎和父母对抗时的,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虑,甚至束手无策。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例5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情感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和教师会发现孩子不再像以前那么乖巧,对于长辈的教导和劝告不像以前那样听话,甚至会产生抵触、反抗的情绪,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说, 叛逆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潜在本能。同时, 它也是个体成长史中一个不可逾越的主题。个体的成长就是不断反叛旧我、创造新我的过程,个体就是在不停的反叛中成长起来的。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青春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表现。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智慧和思想在不断的发展,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也日益增强。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会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确立自我的意识。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希望得到承认的理解和尊敬。他们在看待事物和问题容易形成片面的、偏激的、固执的,甚至是极端化的情绪。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自尊心是难以满足的,因为成人和社会在较多场合忽视了青少年的这一极为敏感的心理需要。在这种自尊心受到挫折的情况下,青少年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态度。在这些独立和“反抗”的行为活动中,青少年的自尊心和成人感得到了变相的满足;成人对其行为的斥责或批评,反而使他们感到自己像一个成年人那样影响着别人了。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使他们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自己独立的个性。

2.家庭教育过严。有些父母对孩子总是提出过多、过细的要求,而且常以不满和消极的方式提出过多的责问和批评,这些都无形地在孩子的心里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而又找不到适当的方式排解时,便使得他们产生了对家长的不满和反抗。

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因为疼爱自己的孩子,通常以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过去所受过的经验教训告诉给孩子,为青少年指出一条没有弯曲、高效、便捷的人生道路。大部分的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时,都会有这样的心理:我一定要让孩子超越别人。这种想法无可非议,但我们的家长常常把孩子作为实现我们自己理想的工具,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安排生活。然而对于生命的成长来说, 珍贵的不是经验, 而是经历。青少年由于个体意识的慢慢觉醒,开始改变依赖父母的天性,不再喜欢由别人带着走,而要自己走。青少年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造成了两代人思想上的冲突与矛盾。当青少年与家长无法敞开心灵平等相待时,他们会反感家长的做法,进而产生了叛逆的心理。

学校教育的片面。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 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学校教育里,教师片面地评价青少年的优缺点,对他们的能力、成绩无法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而往往只是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许多教师都是注重升学率,注重学生的成绩,不断地施加一些学习上的压力给青少年,使得青少年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以至他们的不满情绪和叛逆心不断的积累。

4.社会的影响。当今社会的舆论是倾向于张扬个性、宣传自我的,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便容易形成支持“叛逆有理”的认知体系,从而发展成逆反心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多元化。由于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不够强,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信息随之会被他们所接受。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为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这些不良的价值观想和行为倾向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加上自身心理的不稳定性和模仿性,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5.同辈人之间的影响。在青少年群体中,他们有着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要,相近的兴趣爱好及行为倾向,相互之间容易认同。所以一些不良的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打架斗殴等行为和习惯很容易相互感染和模仿。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例6

有时我想做一件事情都要跟您说,因为我还想让自己在您心里做一个乖儿子,不想背着您做我想做的事情,让您生气;可有时候您把我的想法都给限制住了,心里却有二十多分的不愿意;有时候我真的很想和您吵架,因为有些想法全被您给拒绝了。正处青春期的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控制不住叛逆的心理和行为,跟您大动干戈吵了起来。只能说声“对不起father”,想到这些心里莫名其妙的悲伤起来。

趁现在我能控制自己的叛逆心理和行为,我还做那个在您心里的乖儿子。当那可恶的叛逆心理和行为来临时,如果跟您吵起来,只能说声“对不起father,感谢您这15个春秋的培养和呵护,我只能好好学习,将来报答您……”

我繁华的花季,

伴随着青春的叛逆.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例7

笔者多年来从事高中教学,对学生的青春期特点,叛逆心理深有体会。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正确对待青春期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这个主题谈一些笔者的体会和做法。

此年龄段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是比较叛逆的,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逆反心理的危害:“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则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笔者努力把班级体,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想家庭兴旺,必须大家努力。笔者倡导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大家一起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帮助,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使他们渡过了难关,战胜了青春期的消极情绪。他们就是高二(13)班的全体教师和可爱的孩子们以及所有关爱高二(13)班的领导——尤其是德育处王荣春主任、年级主任房玉进、杨建刚团委书记、王清军老师等和学生的家长。所以在对待叛逆期的学生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家一起努力。笔者教高一学生时,这些学生有很多的坏毛病。高一刚开学时的学习生活卫生等习惯差,集中调皮孩子多,有“十大金刚”的说法,德育处王荣春主任专门组织开会,会前让笔者好好了解情况,会上建议各处室人员、包括他自己与这些孩子结对子。通过大家的帮助及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一路走来,现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心态都非常好。学生们先后获得过冬季长跑团体奖、运动会方队表扬、团体操比赛第二名、优秀班集体称号、歌咏比赛最佳组织奖、课间操跑步三等奖、卫生示范班、卫生达标班、张文哲获年级演讲比赛三等奖等殊荣,并获得了领导和家长的好评。这一年来逼着做得最多的就是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大朋友。

在这期间,笔者的做法是,用真诚的师爱唤醒学生。高一接班,笔者就先想办法和他们搞好师生关系,与孩子们交朋友,用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到笔者的真诚,真正感到我笔者是为他们好。笔者平时的教育是在乎他们、关心他们的表现,不听话当然有批评,但笔者更多的是充当引路人。要求学生做事要讲求良心,尊重他人,要学会感恩,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地接受笔者的观点。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笔者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情与理方面多作疏导工作。即便笔者偶尔火气很大,也尽量压住自己,提醒自己耐心点,避免与过于叛逆的学生发生摩擦,以免自己的绝招难以施展。所以接班至今,笔者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句,他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记恨他。有这样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我们班,笔者把每个同学都看成朋友,对于差生,不管是在谈心还是闲聊,笔者总是注意给他们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他,认为他“行”。笔者的班级现在有很多这样的男同学,他们学习成绩很平常,比较调皮,但体育成绩比较好,特别喜欢打篮球。但若直接强行反对他们去打篮球,学生一定会在心理上与教师抵触。所以笔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找机会和他们谈心。笔者说:“你若体育好,高考要比其他同学有优势,如果你今后考上大学,那你绝对是很吃香的,你知道吗,现在好多单位都喜欢艺体人才。找工作会更容易些。”此外,笔者和其它教师还建立了“一帮一”互助对子。/在工作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学生不理解笔者及教师的所作所为,但笔者并没有在意那么多,仍然为学生的成长不断努力。笔者也与学生坦诚相待,他对学生坦诚地说,他在乎的不是那点班主任津贴,在乎的是学生是否有好的习惯,在乎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乎的是你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例8

笔者多年来从事高中教学,对学生的青春期特点,叛逆心理深有体会。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正确对待青春期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这个主题谈一些笔者的体会和做法。

此年龄段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是比较叛逆的,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逆反心理的危害:“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则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笔者努力把班级体,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想家庭兴旺,必须大家努力。笔者倡导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大家一起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帮助,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使他们渡过了难关,战胜了青春期的消极情绪。他们就是高二(13)班的全体教师和可爱的孩子们以及所有关爱高二(13)班的领导——尤其是德育处王荣春主任、年级主任房玉进、杨建刚团委书记、王清军老师等和学生的家长。所以在对待叛逆期的学生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家一起努力。笔者教高一学生时,这些学生有很多的坏毛病。高一刚开学时的学习生活卫生等习惯差,集中调皮孩子多,有“十大金刚”的说法,德育处王荣春主任专门组织开会,会前让笔者好好了解情况,会上建议各处室人员、包括他自己与这些孩子结对子。通过大家的帮助及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一路走来,现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心态都非常好。学生们先后获得过冬季长跑团体奖、运动会方队表扬、团体操比赛第二名、优秀班集体称号、歌咏比赛最佳组织奖、课间操跑步三等奖、卫生示范班、卫生达标班、张文哲获年级演讲比赛三等奖等殊荣,并获得了领导和家长的好评。这一年来逼着做得最多的就是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大朋友。

在这期间,笔者的做法是,用真诚的师爱唤醒学生。高一接班,笔者就先想办法和他们搞好师生关系,与孩子们交朋友,用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到笔者的真诚,真正感到我笔者是为他们好。笔者平时的教育是在乎他们、关心他们的表现,不听话当然有批评,但笔者更多的是充当引路人。要求学生做事要讲求良心,尊重他人,要学会感恩,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地接受笔者的观点。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笔者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情与理方面多作疏导工作。即便笔者偶尔火气很大,也尽量压住自己,提醒自己耐心点,避免与过于叛逆的学生发生摩擦,以免自己的绝招难以施展。所以接班至今,笔者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句,他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记恨他。有这样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我们班,笔者把每个同学都看成朋友,对于差生,不管是在谈心还是闲聊,笔者总是注意给他们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他,认为他“行”。笔者的班级现在有很多这样的男同学,他们学习成绩很平常,比较调皮,但体育成绩比较好,特别喜欢打篮球。但若直接强行反对他们去打篮球,学生一定会在心理上与教师抵触。所以笔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找机会和他们谈心。笔者说:“你若体育好,高考要比其他同学有优势,如果你今后考上大学,那你绝对是很吃香的,你知道吗,现在好多单位都喜欢艺体人才。找工作会更容易些。”此外,笔者和其它教师还建立了“一帮一”互助对子。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在工作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学生不理解笔者及教师的所作所为,但笔者并没有在意那么多,仍然为学生的成长不断努力。笔者也与学生坦诚相待,他对学生坦诚地说,他在乎的不是那点班主任津贴,在乎的是学生是否有好的习惯,在乎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乎的是你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例9

小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就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这时候你会发现,有些孩子的性格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随着大脑及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活体验的加深,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织,心理极不安定 ,形成了叛逆的性格。主要表现为:

(1)他们忤逆正常的规律,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2)他们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爱激动,乱发脾气,与老师唱反调,这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如果老师稍不注意,刺激到孩子的自尊,就会产生反抗心理。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

(3)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要么废话连连,要么沉默寡言。

(4)他们喜欢自我显示。孩子虚荣心很强,他们穿华丽的服装,在同学中做出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当然,还不止这些。所以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老师,就一定要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寻找恰当的教育方法进行引导,避免与孩子发生正面冲突,正确疏导处于叛逆中的孩子。

那么教师应如何与叛逆学生相处呢?以下几点或许能给老师们一些启示。

1.多和学生沟通,少用命令式、归劝式的口吻

到了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都逐渐成熟了,再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会使他们感到自尊心的受挫,因此老师需要改变这种方式。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情绪特征,发现他们有问题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帮忙,理解他们的感受。比如:他们容易伤感,容易激动,容易发怒,教师要给孩子发泄情绪时间,有些事情事后处理会比事发当时效果好。

2.适当授权,放飞雏鹰,给他们历练的机会

叛逆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不被重视,不被欣赏,而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故意要弄出点动静。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关注具有叛逆性的孩子,适当的交给他们任务,让他们有展示的机会,适当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同时,通过做事,让他们获得体验,使他们真证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3.多鼓励,少批评,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哪怕叛逆的孩子有一丁点的进步,教师也要看在眼里,并要夸大地来欣赏,坚持鼓励,避免埋怨,斥责。哪怕你再生气,也要控制好情绪。要知道,叛逆的孩子肯定受到过很多斥责,他们对斥责早已学会了反击,哪怕你再有道理,他要是不想接受你也是枉然。所以,教师就要另辟蹊径,别想用你的气势压倒学生,那会使学生口服心不服,还可能在心里埋下了一座“火山”。

4.多宽容、多信任信任叛逆的孩子

叛逆的孩子因为缺点多,而不被人信任的时候也多,遭受的批评、责备也多。其实,他们往往因为自尊心太强,不被信任而使他们更叛逆。所以教师要试着相信叛逆孩子的话,哪怕你发现他说慌,作弊,甚至欺骗了你,你也不必急于揭穿。而要在恰当的时候,点到为止,并不断的创造条件,让他再去尝试做同样的事,他会对你的信任而感到愧疚,从而慢慢改正。宽容的对待叛逆孩子犯下的错,给他们改错的机会,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甚至多次。要知道,大人一个错误有时还会犯多次,为什们我们就不能接受孩子犯错呢?关键是要正确引导他们在犯错中改错,在改错中成长。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例10

青春期是一个人从儿童过渡到成人的中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和不良思想的传播,使得青少年的成长受到严重影响。如何才能防止青少年的行为失误呢?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实际问题。

一、青春期的特征

“青春期”一般指11~21岁这段时期,其具体特征是生理和心理的发育趋向成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逐渐产生

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开始独立地把自我作为思考对象。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不再把父母、教师的话视为绝对真理,而是遇事喜欢自己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2.独立性和成人感日益增强

由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青少年的独立性和成人感开始显露出来。他们要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希望自己独立自主地处理各种问题。这些心理要求一旦受到外界的阻碍,便会本能地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并诱发逆反心理的产生。

3.“闭锁心理”明显出现

随着与外界交往的日益增多和内心体验的不断敏锐,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轻易不肯向人吐露,这种“闭锁”容易造成心理“疙瘩”,若这种“疙瘩”越积越多而又得不到及时化解,会使青少年背上心理包袱,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

4.性意识开始萌发

随着性机能的迅速发育和逐步成熟,青少年的性意识开始萌发。他们渴望了解性知识,渴望与异往,所以不少青少年在这个问题上出现各种过错,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二、青春期不健康心理的表现

1.叛逆

对青少年来说,叛逆是一种极端的逆反心理。一些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叛逆心理,经受不了批评、挫折和压力。从本能的任性胡来、我行我素,到不辨是非、不识好歹、以暴力抗拒家人管教,到糊里糊涂地走向绝路,这就是叛逆性格的行为逻辑。

2.浮躁

转型期的中国,青少年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浮躁心理。轻浮急躁,做事不踏实,没有耐性,见异思迁,好大喜功,老有“天上掉馅饼”的幻想,没有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精神,却存在着侥幸成功的奢望……凡此种种,都是浮躁心态的表现。

3.自卑

目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自卑和自大一样,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特征。缺乏自信心,遇事退缩,怀疑自己的能力,稍有不顺就打退堂鼓,甚至无端萌发某种负罪感,这些都是自卑的表现。

三、解决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1.端正学生态度,让他们坦然面对青春期

在我们认识青春期教育的重要意义后,应该着手对学生的青春期心理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出学生中有青春期心理问题的人数及存在问题,然后专门召集学生干部讨论,针对统计出的问题思考设计教育活动,坦然面对青春期。

2.抓住青春期教育的重点

面对大量青春期教育资料,我们可以选出一些重要话题。例如:(1)什么是青春期健康?让学生懂得不光要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2)什么是性?如何正确对待性问题,告诉学生不要跟陌生人出去,不单独在异性家过夜。(3)我从哪里来?如何做一个好子女?让学生了解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在不可选择的家庭中,如何做好一块调色板,调出家庭生活的暖色调,让家人生活得更开心。(4)正确对待异性,友谊情感必不可少。加入集体活动中来,可以减少你的心理不适。(5)少年立志,脚踏实地,走好成才之路等等。

3.采取多种形式,注重教育实效

(1)听专家讲青春期讲座

专家讲座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比较信奉。可以利用学生的心理,请专家讲座进行教育,在讲座中,让学生认识青春期健康的内涵,学会坦然交往、了解和沟通,有责任感,告诉学生面对性现象的处理办法,告诉女生月经期如何保养,如何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

(2)看青春期教育片、出青春期小报

为了给学生直观的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青春期教育片,组织学生就片中内容展开讨论,可以让学生把所看、所说、所思用图文并茂的小报表现出来,让学生受到一定的教育。

(3)青春期知识竞赛

可以通过竞赛,让学生了解人的一生中有几次明显的成长,分别在什么时候;有助于长高的运动项目以及主要食品;当你接到色情笑话你该怎么处理等等。

(4)读青春期名人名言、青春期故事

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收集名人名言、讲青春故事,还要在班会上深情地朗读,激昂地背诵,让他们记住“青春是美妙的,也是有限的”“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让热情奔放的诗句,绚烂多彩的画面,飞扬出学生对青春的畅想。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例11

“我不”=听听我的想法

很多父母都发现,孩子在某个阶段,特别喜欢说“不”。你说东,他偏往西。刚给他穿上外套,他立马就脱下来。你拒绝给他买某个东西,他坐在地上耍赖。他们用“不顺从”,表达着自己的意愿。

有些孩子的方式很激烈,有的孩子则不那么明显,决定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就是养育方式。那些个人意愿被充分尊重的孩子,叛逆期要么不明显,要么会比较平稳地度过。

4岁,孩子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叛逆期,多数父母都不能把这个年纪的孩子当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那样去尊重。对比国外,中国父母更容易忽略孩子表达自我的机会,生活中总是有太多干预。

我遇到过这样一位家长。他的孩子4岁,正在上幼儿园。有一天,孩子在和小朋友们抢球时磕坏了膝盖,他很心疼。于是,他买了20个球,让老师发给孩子们玩,还挺自豪地跟我说:“我买了最贵的球,每人一个,自己玩自己的,不用抢了。”

我一时语塞,倍感惋惜。玩球本就是个群体游戏,有合作、有竞争,孩子们在争抢中逐渐体会到集体的规则,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会因集体而有归属感,同时学会争取与妥协,开始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家长需要读懂孩子的需求,并且不能总是企图用钱来解决问题。因为孩子的“自我”刚刚萌发,父母首先要多给他们一些尊重。能让他决定的事,就尽量少干涉。

上课总去卫生间=给我点儿空间

有个孩子上小学一年级,遇到自己不喜欢的课,不到10分钟,就举手说要上厕所。久而久之,老师自然觉得不对劲,可即便跟到厕所,孩子也在里面蹲着,问他,就说解不出来。

对于这个孩子来说,成长中失去了太多表达自己的机会,而上厕所时,他会有一个比较私密的、属于自己的空间,没有人来干涉他、打扰他,可以自由地做想做的事,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7岁,孩子的第二个叛逆期到来,他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如果平常的生活中很少有自己做主的机会,孩子就会表现出一些问题。比如,不专心、爱拖延。非常多的家长都反映说,孩子写作业,甚至吃饭时,总是拖拖拉拉,边写边玩或者边吃边玩。其实孩子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因为总是被安排,自由时间极度被压缩,他们只能一边做被要求的事,一边做自己想做的事。

那个总去卫生间的孩子应该怎么办?我建议老师,上午和下午各给他一次自由活动的时间,课外活动和自习的时间,也允许他自己安排。情况果然有所好转。

七八岁的孩子有了更多的小集体意识,我们可以引导他了解自己与集体的关系,他需要自由,而集体却有规则,不妨让孩子先理解规则的原因,懂得尊重规则,然后再遵守。强制性的行为,只能让他更加叛逆。

青春期的反常=我需要界限

孩子成长的3个叛逆期里,青春期叛逆最让家长们烦恼和忧心。如果孩子在前两个叛逆期里的问题没能得到妥善解决,这一阶段的逆反就更加明显。

有些孩子是回避型的叛逆,比如,不爱跟家人交流,拒绝和家人聊心事,总爱自己待着。还有些正相反,大多数男孩子在青春期的躁动会比较明显,他们的叛逆表现得也比较激烈。有个男孩儿跟我历数对爸妈的不满:爸妈非带他出去串门,一点儿都“没意思”;不让他跟朋友们去玩;总把他当成小孩儿对待;总让他做不喜欢的事。“以前我小,就忍了。现在他们越让我怎样,我就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