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06 10:58:55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例1

高中历史课程中知识联系紧密,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思维导图是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引导工具,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创造汇集文字、颜色、图像、线条于一体的“脚手架”,探究历史知识的奥秘,呈现历史知识层级关系图,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支架,引领学生深入历史知识深处。笔者以《抗日战争》为例,探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支架学习的应用实践。

一、课前准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前,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思维导图,需要初步感知所学内容,掌握基础历史知识,基本了解课文知识脉络,在思维导图导引下,自主学习搜索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学习中能够紧跟教学节奏。同时,在课前自学准备中,学生还需要确定单元历史学习问题,基于历史学科的高度,设计历史学科问题,结合单元知识和相关史实,促进自我思维转变。

《抗日战争》课前自学中,需要学生能够把握单元学科问题“理性认识历史上的重大政治斗争;学会不同角度评价政治制度发展;理解人类社会从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过程;理性认清中国与世界发展趋势”,把握单元教学线索“列强对中国侵略与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紧抓单元教学本质,制作思维导图反映抗日战争,按照时间顺序经历全民族抗战―日军滔天罪行―抗战胜利,围绕抗战规模、影响维度、性质、时间、范围、参战力量等方面,确定课堂问题“抗日战争的历程?抗战中的主力?你怎么看待日本否认战争侵略问题?你如何看待日本投降问题?是因为美国投放原子弹吗?”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把握历史学科问题,确定单元历史问题,收集学生自学问题,确定课堂问题,帮助学生明晰思维导向,逐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构建立体思维结构。

二、新课讲授: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利用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特点,为学生还原历史真相,为学生呈现系统历史知识,让学生爱上历史,积极探究历史,利用思维导图探究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不断探究、讨论学习,培养学生辩证思维,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而且,学生在利用思维导图学习时,折射出学生思维过程,教师可以看到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呈现学生学习的思维导图,巩固课堂历史所学,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加强学生思维整合,升华学生对历史课的认知。

《抗日战争》新课讲授中,笔者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结合自己对教材的了解,初步完成抗日战争的思维导图,学生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中,以抗日战争是伟大的为主题,引出战争规模(战场范围+持续时间+参战力量)、性质(正义性+世界性+结果)、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对世界的影响)。笔者从整体教学走向具体教学,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载体,给出日军侵华路线图,介绍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件,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抗战,感悟抗日战争的伟大,引导学生走进抗战历史,抛出问题:抗日主力是谁?结合史料,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应该如何看待日军侵华的侵略性?让学生结合史料,画思维导图,比一比日本和其他列强侵华的异同,思考抗战性质。然后,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在南京举行的日军投降仪式等,让学生结合史料和所学历史,思考在课前确定的课堂问题。最后,回顾整堂课的历史教与学活动,回顾抗日战争的伟大,让学生画出完整的抗日战争思维导图。

三、课后拓展:促进学生认知建构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后拓展是学生对课堂所学的进一步深化和延伸,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链接,是表达自我观点的关键。学生在课堂学习结束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建构历史知识思维导图,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整合为一个结构,并结合理解和史实,表达自己的新见解。这一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环节,学生应立足当今社会实际,关注时展,搜集相关历史资料,感受历史的变化,体验历史观点的变迁,意识到历史中的教育价值,激发自我历史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王京.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历史支架式教学研究[J].新教育,2016(1):54-55.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例2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学了这个,忘了那个”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很难提高。要想让学生的历史学习高质量进行,就要将所有历史知识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深刻体会,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思维导图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好的一个学习工具,它能将冗长的知识点变得简单、明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清晰、高效地学习历史知识,感悟历史带来的心理体验。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方面体会思维导图的作用,抓住构建思维导图的关键点,为学生设计高质量的思维导图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灵活地运用。下面就来谈一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简化学习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就是利用箭头和关键词给学生构建一个简单的结构,让学生根据关键词和箭头的引导进行学习和深层次延伸,这样既可以把知识变得有条理、清晰,又可以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变得更加全面。很多学生不想学习文科的原因就是文科要学习、背诵很多书本知识,学生看到教材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就会觉得很无聊。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去简化教学结构,但是要保证知识的丰满。思维导图带给学生的不再是密密麻麻,让学生看起来就觉得很烦的文字,而是几个简单的词语,这就有效缓解了学生的视觉疲劳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更有动力进行接下来的学习,而且这几个词还包含教材中的重点,让学生也能完整地学习知识。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背景、过程、道家、墨家、儒家、影响等关键词设计一个思维构图,学生看到这个思维构图的时候一定不会觉得历史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激情、积极地去学习了;另一方面,这几个关键词中包含百家争鸣的发展过程和内容,保证了学生知识学习的充足和完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内容,并从中提取关键词,通过关键词简化学习结构,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会因为知识而感到无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带着兴趣学习能大大提高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构建网络体系,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知识,它们之间都是存在联系的。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可能这一事件就是下一事件的促进点,只有将知识连在一起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更高效地学习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高中阶段的学生身上都有学习压力和升学压力,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硬着头皮使劲向前,往往会忽略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学习学生就不容易收到学习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效率也不高。为了帮助学生总结和联系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形式,无形中就把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把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学习《资本主义市场形成和发展》这一章的时候,教师把新航路发展、殖民扩张、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等事件用箭头围在一起,这样在学习这一章的时候学生就会很自然思考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联系,把这些有共同特点和联系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会逐渐养成总结、联系知识的好习惯,这样的学习习惯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更透彻地感受历史。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方面的突破和进步,还有能力层次上的提升。由于思维导图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关键词构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关键词去拓展、联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让学生得到全面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能力,它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挖掘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更快、更高地提升。同时,在设计思维导图的时候,教师也要设计一些拓展性、引导性强的关键词,让学生能够通过回忆和联想学到更多的知识,达到培养能力、高效学习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经济发展过程、影响、反思等关键词,通过这些关键词,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总之,要想在思维导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让学生从关键词中有所想,只有有所思、有所想才能带动思维的运转,挖掘更多的知识。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例3

英国“记忆力之父”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特征:①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②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③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附在高层次的形式上;④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

二、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实例运用

本文着重探索思维导图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是因为历史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首先,历史知识是以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要素为基础的,具有逻辑性和发散性;其次,历史知识具有时间先后的顺序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历史关联体系很重要;再次,中学历史教学又特别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掌握与联系,知识具有综合性。上述特点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帮助他们通过历史学习能够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本质,从全面的和辩证的、发展的和联系的、具体的和综合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问题以及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社会历史进行认知活动,并做到“以史鉴今”。

下面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2课《鸦片战争》一课为例,说明思维导图在历史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1.收集信息,梳理脉络。

本课以鸦片战争为中心主题,主要以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战胜(败)的原因为切入点,从而对照教材中相关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如补充战争前夕的时代背景理解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查找动态的鸦片战争形势图理清战争经过,这些知识储存都为接下来学生的思维发散奠定了基础。

2.知识延展,拓宽思维。

通过上述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已经对《鸦片战争》一课有了系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鸦片战争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此为切入点,联想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拓展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等相关知识,也可以让学生由此绘制一幅新的思维导图进行梳理,作为知识延展和思维拓展训练。

三、思维导图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1.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

中学生在绘制历史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对教材已有的知识进行组织和管理,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由此联想到其他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这一思维过程就能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严格遵循了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例4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077-04

在传统的观念中,大多数人认为历史只要多背就能得高分。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我们发现高考历史题看起来容易,但考生要得高分很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历史主观题很大一部分是要求考生按照一定的历史演进线索和历史逻辑关系对历史事件、历史观点等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做到准确认识和把握,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但是,当前不少考生只是死记硬背单个的知识点,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历史认知结构,导致答题时思路不清,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即知识与思维“脱离”,从而得分不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应“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能熟知和牢记具体的史实,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应该是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 如何使历史教学实现学生知识与思维的“融合生长”,这是高中历史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一种较有效的方法――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mindmaps),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托尼・巴赞先生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明的借助图像和文字进行思考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就是一个运用箭头、线条、图像、关键词连接起来,表达一个复杂的知识结构、逻辑结构的一种记笔记、做规划的方法。思维导图,顾名思义在制图过程中必须思考,思考的过程恰恰是思维导图优势所在,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或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等建立记忆链接,把逻辑关系严密的复杂信息用图解方式清晰地呈现出来,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可以说,思维导图的这些特点和优点正好适应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

一、利用新课思维导图,梳理主干知识

新课思维导图即每学完一节新课的内容,教师都引导学生对本课的核心知识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结,如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第三课“专制下的启蒙”、第四课“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之一。为帮助学生轻松过关,新课讲授完后,老师引导学生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思维导图。

一张图浓缩了教材7页书的内容,简单明了,形象直观。从思维导图中,学生可以敏锐地发现启蒙运经历了由对人政治的启蒙到对人思想的启蒙这样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成熟的过程,同时学生还可以发现人类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是每一代人都继承了前一代人创造的文化遗产,每一代人又把自己继承和创造的文化遗产传给后代;每次的思想剧变都会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武器,社会变革是对思想理论的实践。

二、构建专题性(主题式)思维导图,梳理历史的纵向联系

专题性思维导图的构建就是根据历史发展具有延续性的特点,以某个专题作为切入点,从知识的纵向联系着手,以时间为主线,整合一个方面或一类内容的发展变化过程,形成认知结构图,进而理解历史本质、掌握发展规律。一个专题讲完后,教师要求学生画一张本专题的思维导图,当作一次作业上交。大多数学生的导图往往知识漏洞多,结构不合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建立,或建立了错误的联系,教师批改时应明确指出其思维错误部分,促使其整改。批改完后可进行展示交流:既展示教师的导图,也展示画得较好的学生的导图,鼓励学生创新。如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我们可构建如图2所示的思维导图。

通过此图,我们就把这一专题的相关内容整合成主干突出、层次分明、内在联系紧密的思维导图,效果明显优于用笔列提纲的方式。之后引导学生对比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思考,学生不难得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由照搬苏联模式到开始探索与苏联模式不同的道路再到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而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建设道路不同的原因,这样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增强了记忆,加深了理解。

另外,构建专题性思维导图还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从更宏观的角度来整合同一类内容,构建主题式思维导图。如围绕高中历史教学的长效热点之一“古今中外的民主政治”我们可以构建如图3所示的思维导图。

依据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黄宗羲提出的“民主”思想与西方的民主思想有何本质的区别?为什么近代中国无法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等问题?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阶段性思维导图,挖掘历史的横向联系

阶段性思维导图的构建就是根据历史发展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以一个阶段为切入点,从知识的横向联系着手,注重一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注意不同国家民族历史现象的相互关系,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形成阶段性知识思维导图。如19世纪中期是西方快速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时期,这些特征在政治、经济、文化与思想三个模块中都有涉及,在学习完三本必修模块相应的内容之后,就很有必要构建如图4所示的“19世纪中期东西方历史比较”的思维导图。

通过以上的梳理建构,把不同模块间的相关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之“形散神不散”,既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全球史观的视野认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树立整体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向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对当时历史现象进行综合理性地分析。如指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主要方式(军事侵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思想渗透、政治控制等);分析19世纪中期欧洲是如何成为全球主人的(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近代民主政治;通过工业革命逐步实现工业化;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科学革命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理性化和科学化;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了世界殖民体系);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变化的特点(受西方影响明显、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

四、善用习题思维导图,训练学生答题思维

新课改背景下材料问题教学法显得尤为重要,但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让学生完整地写出答案,时间紧迫;不动笔,教师难以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真实解决程度,思维导图则能展示师生解题的思维路径。在复习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时,笔者以2010年高考福建卷第38题为例。

材料四 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扬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1912-1937年)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12分)

此题第一小问不难,第二小问考查阐述和解释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针对第二小问,笔者给学生3分钟时间画出答题的思维导图,之后根据巡堂了解学生的作答情况,抽取典型作品,用投影仪展示,并请学生本人说明其思维流程,再运用全班的集体智慧对它们进行分析“批判”,使学生明白问题所在。最后笔者边讲解边板书,引导学生找关键词界定问题(工业发展但中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下滑原因),并以此为基点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思维发散(发散出阻碍近代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原因),逐步画出如图5的思维导图。

图5

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目睹解题的整个思路,把握答案的来龙去脉,又能从教师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学到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辩证地分析“参考答案”,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迷信、不盲从,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下转第83页)

(上接第79页)

通过善用习题思维导图,学生正确运用知识的途径被强化,错误的过程被剔除,长期坚持必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质的飞跃。

高考突出考核思维能力,就是要把考生的注意力从死背知识点引导到对思维能力的提高上。实践证明,通过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把握主干知识,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而实现知识与思维的“融合生长”,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效地运用历史知识为生活服务。所以,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应潜心钻研,挖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这种新型思维工具激发学生逻辑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学会科学的思维和学习方法,使他们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例5

新课程改革强调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但由于在新课改施初期,许多教师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一教学理念,使得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片面追求课堂氛围和学生的活跃度,尤其是过于重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导致课堂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进度拖沓、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多媒体教学是时代与科技发展的产物,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教师不能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而是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就会在课堂教学中失去主导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安排多媒体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最先应用在数学领域,但其本身所有具有的直观性、条理性优势对庞大复杂的中学历史正式也能起到辅助记忆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时,要善于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增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一、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思维导图作为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要想发挥其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这一思维工具,并积极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以便加深学生对历史内容的认识与理解程度,调动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使学生能够与教师形成有效的课堂互动,从而提高教师的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中学历史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再是停留在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简单了解,而是要求学生深入了解事件的起因、发生、经过、结果及影响,要求学生必须能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够对历史事件与人物做出一定的分析与评价,这不仅是对学生历史学习水平的考验,更是对教师历史教学水平的评估。因此,教师在中学历史阶段需要面对庞大复杂的历史内容,如果运用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师无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历史教案的撰写,而且大篇幅的文字教案不能有效地突出教师历史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不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合理运用思维导图这一教学方式,在备课时用简练的图形和关键词来代替冗长的文字描述,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教师的时间,提高备课效率,更能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清晰地展现在教师面前,使教师的教学思路一目了然,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衔接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以思维导图的组合排列方式作为历史课堂的板书,不仅能使教师的教学内容清晰明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避免了学生面对大量文字而对历史产生厌倦感的现象,可谓是一举两得。板书作为传统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能够让教师将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同时板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要重视板书的设计与书写,让板书成为高效课堂教学效率的助力而不是绊脚石。

传统的板书在展示教学内容时通常是将教师总结归纳的历史知识点罗列在黑板上,既不能给予学生生动直观的视觉感受,也不能有效调动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忙于抄笔记,对于教师讲解的内容不能一心二用的及时理解与吸收,而课下学生面对密密麻麻的历史笔记也不愿意去巩固复习,这就完全失去了记笔记的意义。这种历史教学模式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地改进,最终只会导致学生对于历史课堂完全没有参与的兴趣,对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单纯地机械地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也就不能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必须重视板书的设计,将思维导图引入到板书中去,为学生呈现清晰生动的历史板书。

思维导图不同于传统的板书,它用简单的图形与关键词代替了冗长的文字说明,不仅节约了教师在课堂上书写板书的时间,也简化了学生记笔记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听课,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思维导图用清晰的线条连接各个关键词,使教师的教学重难点一目了然,学生能够通过板书直观地了解记忆历史内容的前后关系,与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历史课堂互动,从而提高教师的历史教学效率。

二、善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提高历史记忆效率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例6

2. 运用图片教学,理顺知识线索线索指教材各方面知识与主题的关系及各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中外重大历史人物一生跨越时间悠长,从事活动繁杂,造成影响不同。抓住纲领,理清人物活动线索,才能全面、具体地评说人物,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水平,但这往往也令教师为难。

历史图片反映和捕捉了某一历史事件中典型的细节。历史图片本身的特点是能直接而形象地记录和显示历史的真实状态,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新教材中的图片具有权威性、丰富性、功能性、系统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据此来引导学生提纲挈领、理顺线索、掌握史实。

3. 运用图片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面拓宽学生知识面,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今高考趋势的必然。新教材编排了数量可观的图片,它们承载着许多形象的历史信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93幅图片,除了历史知识,还涉及地理、政治等学科知识,以及绘画、文学、军事等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资料上述特点,指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图片,获取丰富的课外知识。

4. 运用图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既包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抽象思维,也包括运用直观形象、表象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等加工的形象思维。新课程改革呼唤历史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课本上已成为定论的历史知识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去寻找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正确认识历史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使形象化的历史图片资料发挥启发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作用呢?

4.1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去想象和联想。想象是形象思维的翅膀,联想是形象思维的桥梁。想象和联想是在感知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始。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图片去想象、联想,体会历史本来面目,初步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4.2引导学生运用图片去“再造”历史形象。“再造”是根据少量的、不完整的、不全面的历史形象,通过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在头脑中形成相对完整、全面、接近本来面目的历史形象。历史教学中历史形象的再造是形象思维中较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再造”要求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充分发挥思维的分散性、创造性。教学中若能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与辅导,就能收到一般教学所无法企及的效果。

4.3引导学生运用图片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的紧密结合,形成的思维轨迹是:形象-概念-概念-形象,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地图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等能力。

5. 教学建议

5.1教师要明确图片的分类。任何历史图片资料都能说明、体现历史现象,并且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如纪实的照片、量化的表格等。为了更好地进行历史图片教学,就必须对历史图片进行分类,这是处理好图片资料、进行图片教学的前提。 转贴于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例7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发现了艺术家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使用了许多图画、代号和连线。他认为到,这正是达芬奇拥有超级头脑的秘密所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博赞于19世纪60年明了思维导试图这一风靡世界的思维工具。

首先,思维导试图是用“画”的方式来帮助人们记忆或思考甚至是创作。

它能够使我们从复杂的事物中找出重点,进而找到事物的本质。

其次,思维导试图可以轻松地将枯燥的信息变成活泼有趣、容易记忆的彩色图示。

它能加速资料积累,能便捷地根据信息彼此间的关联,进行系统分类、管理和应用。

再次,思维导试图在绘制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又可激发联想与创意,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思维导试图制作简单,将主题放在中间,整个思维导试图将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拓展,联想。

在制作思维导试图中,你可以记录下瞬间的灵感,也可以保留空白区,运用连线,图形,颜色表示,让你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试图的优势

思维导试图对历史课来说是一种优势,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包括了诸多知识。但是历史空间跨度大,史实太多,而且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较繁琐,所以学生很容易记混。而初中的学生年龄下,很多知识需要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思维导试图的运用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初中历史课中运用思维导试图,使许多空间、时间的、抽象的、理论的变得条理、形象,便于初中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它也能使学生手、脑、手运用,能充分地唤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从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

1.增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思维导试图融合图像与文字的功能于一体,每个主题会使你的思维导视图更加醒目,更为清晰。每一个主题和图形都像一个母体,繁殖出与它自己相关的、互相联系的一系列“子目”。母体和子目可以不断地扩展,可以说,思维导试图上的主题和子目就像手指上的关节一样可以不断延伸,增强空间性、思维性。在某种程度上思维导试图增强了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

2.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初中历史以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要素为基础,具有逻辑性和发散性,同时初中历史也具有时间先后的顺序性和连贯性。初中历史教学又特别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掌握与联系,知识具有综合性。最重要的是初中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学生利用思维导试图勾画知识结构树,一边回忆一边画,包括大标题、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下的各项具体内容,就像画一棵树:树干、树枝和树叶,记的时候先抓住枝干,再添枝加叶。“知识点是零散的,就像满地的珠子,如果我们用线把它们串起来,带走就方便了。”可见,思维导试图使记忆事半功倍。

3.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师生共同收集材料、整理的信息,然后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制作思维导试图。可以将历史知识分层次,分部分进行绘图。在此环节可让每个学生负责绘制图的一部分,进行发散思维,激发灵感;然后交换任务,根据本部分的内容,其他同学在前一个同学绘制的基础上,补充,或者加上自己的简介。在制作过程,教师既可以参与也可以指导。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兴趣,也让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三、思维导试图在初中历史课中运用的实践

新课程形势下,小组分工合作成为普遍的形式。我们把学生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一课内容。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例8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28-01

历史是知识的海洋,以史为鉴,从书本中积累经验了解文化传统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智地处理事情,变得更加智慧。如何才能教好如此有趣且有用的学科,如何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好历史,真正地从历史中汲取营养运用于生活,应用于实践,这是我们所要关心的问题。历史又是一门特殊的学科,由于历史事件太多,前因后果、发生时间较为繁杂,学生很容易记混,一旦混淆会发生很多令人捧腹的笑话,这就使得学生会丧失对历史的兴趣,渐渐便会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的学科,这便与初衷相违背了。那么,让学生学好历史不仅需要老师对历史知识了熟于心,条理清晰,更需要教师有一套自己的独特有效且创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经验积累与实践摸索中,笔者发现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十分显著的学习效果。

一、思维导图与历史教学

何为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对思维过程的一种有效的记录,它是指遵循一套基本、简单、自然的规则,将符号、关键词、图像、线条和颜色,利用“图画”的方式形成一幅发散且有条理的树状图。人的大脑较容易记住一些直观的事物,一旦信息量较为庞大,知识较为复杂,记忆便会出现混淆,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中,理不清思路,从而会显得焦躁。在研究与经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思维导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工具。思维导图有三方面的优点:一是能够将大量的信息汇集在一起,通过线条和色彩活泼的表示出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综合性的掌握;二是组织性、系统性的展现知识,利用大脑对图像的记忆来传递信息;三是有逻辑性地将知识进行关联,便于激发大脑的潜能,无形中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事件的记忆。

历史就像一片知识海洋,如果将这片海洋有结构的表示出来,形成一幅全景图,这必将有利于我们教师教学与学生掌握。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思维导图不仅能够便于教师从总体上梳理教学框架,还能兼顾细节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不仅从总体上掌握学习目标,也能够加深细节的理解与记忆,思路清晰,从而产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可见,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优点甚多,是一种合理、创新且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初中历史教学框架

历史是一门以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为基础,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因此,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其形成系统的思维非常重要。思维导图便是具有这种性质的一种学习工具,因此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十分有益。从历史的学科特点出发,结合思维导图,笔者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中,构建如下的教学框架:

图1 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框架构建

三、利用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案例设计

下面笔者根据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构建的框架,以初中历史课本中的辛亥革命教学为例,探索思维导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

1.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将新课改中关于辛亥革命的学习目标与思维导图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越来越对历史产生兴趣,不仅能够清楚的了解事件的过程和意义,还能够更加熟练的运用思维导图这一方法。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完成之前设定的目标还能够显著的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及内容:首先,了解孙中山先生早年的活动,了解三民主义以及辛亥革命的过程。其次,理解三民主义的内涵。最后,深入理解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正确看待辛亥革命在历史上的地位。

学习者分析:初中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方法,能够实现简单的思维导图制作,能够进行此类的个性化与探索性的知识积累过程。

2.教学实施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能够通过多媒体的配合,设置情景问题,首先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想象事件的过程,进而可以引发学生了解事件的渴望。之后,学生可以发挥自由空间,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解决之前设置的情景问题,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对知识系统化、综合性的掌握。

3.情境创设

有创意的情境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关键,对于本事件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历史上典型的物品或是有纪念意义的展览品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思考的热情与积极性。首先可以让学生简单地欣赏教师准备的作品,然后请学生评价,简单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不明白的地方。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主动思考,也能够使其在接触之前有了自己的见解。

4.信息整合、小组讨论,作品提交

小组内学生之间进行信息整合,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与建议,初步建立组内思维导图的构想。商讨结束之后,让小组内同学进行合作制作思维导图,互相进行补充遗漏的知识。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各组的进展,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等等。

5.评价与反思

教师首先应该对各组提交的作品进行评价,同时可以让不同小组的同学进行互相评价,对于出现的问题还可以进行互相指导解决。其次,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与记录,寻找更好的解决措施,积累教学经验。

四、结论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有效学习工具,在历史学习与教学过程中都有着突破性的进展。笔者从思维导图与历史这门学科的关系出发,基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认为应用思维导图是一种最佳的学习方法,其次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历史教学的框架,最后以辛亥革命为例,说明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历史知识,以期本文的探究能为历史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陈永光.巧用思维导图,优化中学历史教学[J].广西:基础教育研究,2011,9(18):49-51.

[2]李军平.如何实现初中历史高效课堂[J].山西:西北职教,2012(7):55.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例9

历史图片反映和捕捉了某一历史事件中典型的细节。历史图片本身的特点是能直接而形象地记录和显示历史的真实状态,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新教材中的图片具有权威性、丰富性、功能性、系统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据此来引导学生提纲挈领、理顺线索、掌握史实。

3.运用图片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面拓宽学生知识面,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今高考趋势的必然。新教材编排了数量可观的图片,它们承载着许多形象的历史信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93幅图片,除了历史知识,还涉及地理、政治等学科知识,以及绘画、文学、军事等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资料上述特点,指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图片,获取丰富的课外知识。

4.运用图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既包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抽象思维,也包括运用直观形象、表象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等加工的形象思维。新课程改革呼唤历史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课本上已成为定论的历史知识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去寻找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正确认识历史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使形象化的历史图片资料发挥启发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作用呢?

4.1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去想象和联想。想象是形象思维的翅膀,联想是形象思维的桥梁。想象和联想是在感知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始。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图片去想象、联想,体会历史本来面目,初步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4.2引导学生运用图片去“再造”历史形象。“再造”是根据少量的、不完整的、不全面的历史形象,通过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在头脑中形成相对完整、全面、接近本来面目的历史形象。历史教学中历史形象的再造是形象思维中较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再造”要求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充分发挥思维的分散性、创造性。教学中若能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与辅导,就能收到一般教学所无法企及的效果。

4.3引导学生运用图片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的紧密结合,形成的思维轨迹是:形象-概念-概念-形象,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地图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等能力。

5.教学建议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例10

1.历史与社会"五学"课堂中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由世界大脑先生"东尼博赞"于70创,思维导图的概念在1974年的春天随着《启动大脑》一书的出版,首次被正式引入世界。经过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思维方法,将有关信息关联性地分层分类管理,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思维可视化,有效提高我们的记忆力和复习效率,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从形状上来说,都是由一个关键点开始,向其周围发散出很多分支到达下一个关键词,再由下一个关键词开始,向周围发散。与神经网络相比,二者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从功能上来说,二者都有"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特性。所以说,思维导图是一种最接近人类神经发射反应方式的学习工具,直接反应大脑思维的发散性。用大脑语言去思考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左右脑的创造力,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来说,自然事半功倍,畅通无阻。

"五学发展课堂"是罗威林校长,针对我校学情、师情、校情,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出的一套教学理念。"五学"主要是围绕自学、导学、助学、固学、示学五个环节构成的新型课堂模式,打造高效课堂。而思维导图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五学发展课堂中,主要体现在新课课前导学、课堂自主笔记中、复习课固学示学中的应用。学生将所掌握知识,有条理地经过头脑加工后,系统化、结构化、简练化、生动化地展现出来。思维导图渗透在历史与社会的"五学发展课堂"中的各个环节中,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加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2.思维导图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2.1 思维导图在历史与社会课前"导学"中的应用

导学,即开导、启迪学生学习之意。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导学,主要为了贯彻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思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用思维导图在课前导学,主要把学科中的每一章、节、框题,甚至是一个课时的内容,某一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看似零散的知识点,用有层次的主干、支干把各个关键词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

思维导图,在上新课前导学,可以帮助学生宏观地把握整个学习内容,了解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之间关系。对以下即将开展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主次得当,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地节省学习所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提高学习效率,从知识结构上,用形象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大脑乐于接受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学生将会对所学内容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在以后的运用环节,将会做到游刃有余,对想搜寻的信息也可以做到信手拈来。

以下是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课前导学中用到的思维导图:

2.2 思维导图在课堂板书中的应用

常见惯用的课堂板书是以一、二、三…这样的直线型表述方式,但违背了我们思维的本来面目,也妨碍了思维的效率。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后让左右脑同时运作,将思维痕迹在黑板上用图画和支干形成发散性的结构,呈现一种发散性的网状图形。传统的直线型板书,只是对教材机械的简化和归纳,很多学生忙于记录,没有时间真正去思考理解。用思维导图板书,简短的关键字被层次分明的连接起来,节省学生做笔记的时间,同时能轻松地跟上课堂的节奏,更多的时间用在理解和思考。当这种关键字的连接和发散成为一种习惯,还会顺着老师的板书思路展开更广阔的联想。

以下是板书中的思维导图

2.3 思维导图在复习课"示学"的应用

记忆,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在复习中有些学生反映历史与社会复习知识点多,琐碎,记了前面忘了后面。零散的珠子,一手抓不了几个,如果用一根绳子穿起来,就不再是零散的珠子,而是华美的项链了。把片段、分散的知识点穿起来的绳子就是科学的记忆方法。而思维导图就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它在复习课的示学环节中,起到了很好的串珠子的作用。

以下是思维导图在历史与社会复习课中学生的作业

林诗婷同学的作业 柯莹婷同学的作业

当把学过的知识以自己理解的方式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相信这样的示学不仅是高效的,还是有创造力的。同时也是对前面导学、助学、自学、固学的一次凝练和提升。

3.思维导图在学习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的意义

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强的文科综合学科。涵盖历史、政治、地理、国际关系等大量综合信息。中考重点考察学生的基本文科素养和能力,但都是以大量各类知识的信息点为基础。因此学生对各类基础知识的信息分析、归纳、总结、归类是学好这门课的关键。

德国专家Jean Luc Kastner预言,我们的课程建立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有史以来最高的毕业分数。将所学内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现,在示学环节上有了发散性地突破,也是对前面自学、导学、助学等环节高度地凝练与提升,思维导图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本身也是一种高效率的固学,所以学习效率自然会比一般传统意义上学习更高效、更省心。

3.1 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这种那个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可以将尽可能多的信息点以关键词的形式存入我们的大脑,它顺应了我们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思维导图能极大地激发我们的右脑。庞杂的数据一起有序地存入大脑,提高学生有效地记忆和理解知识。

3.2 思维导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填鸭式的串讲-识记-练习,到主动的用思维导图去了解教材的全貌,去思考知识的联系,去再现你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图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教我学,到我会学的过程,当授人以"渔"了,学习能力自然而然就有了飞跃式提高,学习主动性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例11

一.导论

思维导图是人在思考过程中将各种因素的记录,比如将线条、符号、图像和颜色等通过一套自然的规则,利用“图画”的方式形成一幅调理清楚的树状图。人容易记住一些较为直观、简单的事物,但是,面对庞大、复杂的信息量时,人的记忆就容易出现混淆,影响记忆的效果。思维导图则可以尽量避免出现这种问题,通过简单的树形图,将繁杂的事物串联在一起,能够有效提高记忆的效果。思维导图主要有三方面的优势:第一,能够将复杂,看似没有联系的信息汇集,通过线条等方式能够清楚地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掌握;第二,通过图像的直观特点,将复杂的事物或信息系统性的展示在人的大脑中;第三,通过将繁杂的事物利用简单、直观的图像进行关联,使独立的事物或信息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而提高学习者的记忆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因此,通过思维导图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思维导图不但可以使课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学习内容,梳理教学脉络,还能兼顾细节讲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生不但可以整体把握学习的框架,对一些细节内容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对课堂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可见,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且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

二.思维导图历史教学的意义

1.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思维导图的应用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知识结构以及对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进行制作,不是学习内容简单的罗列,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对知识的认识和思考。因此,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挥,思维导图的形式和架构也体现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方式,因此,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强烈的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主动进行思考,从而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2.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在历史课程学习过程中,面对复杂的历史材料,如何厘清和分析材料中的要点和重点,捕捉材料中有效信息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制作思维导图时,学生首先必须获取关于某个主题的多种信息,然后,通过和同学、教师的信息共享及协商,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其实就是获取、处理、分析信息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在构思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就是在学习处理信息的技巧。而最后绘制成完整的思维导图,则是对信息的创造和。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与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现成内容相比,思维导图要求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其中,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实践。因此,思维导图客观上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他们必须将所学知识、所获得的信息重新加以整合,以一种合理的方式进行呈现,以便加深记忆。如果学生经常性地绘制思维导图,他们的创新思维一定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新课思维导图,梳理主干知识

新课思维导图即每学完一节新课的内容,教师都引导学生对本课的核心知识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结,如“专制下的启蒙”与“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专题课,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之一。为帮助学生轻松过关,新课讲授完后,老师引导学生建立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中,学生可以敏锐地发现启蒙运经历了由对人政治的启蒙到对人思想的启蒙这样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成熟的过程,同时学生还可以发现人类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是每一代人都继承了前一代人创造的文化遗产,每一代人又把自己继承和创造的文化遗产传给后代;每次的思想剧变都会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武器,社会变革是对思想理论的实践。

2.构建专题性(主题式)思维导图,梳理历史的纵向联系

专题性思维导图的构建就是根据历史发展具有延续性的特点,以某个专题作为切入点,从知识的纵向联系着手,以时间为主线,整合一个方面或一类内容的发展变化过程,形成认知结构图,进而理解历史本质、掌握发展规律。一个专题讲完后,教师要求学生画一张本专题的思维导图,当作一次作业上交。大多数学生的导图往往知识漏洞多,结构不合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建立,或建立了错误的联系,教师批改时应明确指出其思维错误部分,促使其整改。批改完后可进行展示交流:既展示教师的导图,也展示画得较好的学生的导图,鼓励学生创新。如讲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时,我们可构建思维导图。

通过导图,我们就把这一专题的相关内容整合成主干突出、层次分明、内在联系紧密的思维导图,效果明显优于用笔列提纲的方式。之后引导学生对比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思考,学生不难得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由照搬苏联模式到开始探索与苏联模式不同的道路再到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而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建设道路不同的原因,这样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增强了记忆,加深了理解。

另外,构建专题性思维导图还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从更宏观的角度来整合同一类内容,构建主题式思维导图。如围绕历史教学的长效热点之一“古今中外的民主政治”我们可以构建相关的思维导图。依据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黄宗羲提出的“民主”思想与西方的民主思想有何本质的区别?为什么近代中国无法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等问题?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

3.运用阶段性思维导图,挖掘历史的横向联系

阶段性思维导图的构建就是根据历史发展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以一个阶段为切入点,从知识的横向联系着手,注重一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注意不同国家民族历史现象的相互关系,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形成阶段性知识思维导图。如19世纪中期是西方快速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时期,这些特征在政治、经济、文化与思想三个模块中都有涉及,在学习完三本必修模块相应的内容之后,就很有必要构建“19世纪中期东西方历史比较”的思维导图。

通过以上的梳理建构,把不同模块间的相关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之“形散神不散”,既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全球史观的视野认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树立整体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向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对当时历史现象进行综合理性地分析。如指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主要方式(军事侵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思想渗透、政治控制等);分析19世纪中期欧洲是如何成为全球主人的(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近代民主政治;通过工业革命逐步实现工业化;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科学革命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理性化和科学化;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了世界殖民体系);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变化的特点(受西方影响明显、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