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13 09:46:13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例1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49-01

脑卒中是由于某种突发的原因而引起血液正常流通受阻的疾病。进入新世纪,脑卒中的发病率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逐年升高。临床治疗是治疗脑卒中的基础,有效的康复护理又是治疗脑卒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的作用显得就尤为突出。对护理人员进行关于康复护理认知的调查,发现在这其中存在的不足及漏洞。总结分析,找出出现的原因,并根据这些问题制定出适当的改进措施。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对脑卒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取50名神经内科护理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她们对脑卒中康复治疗的认识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医院现如今康复护理的状况。过程如下:

1资料调查与结果

1.1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50名未曾进行过相关培训的神经内科护理人员,选取的护理人员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学历要求不能全部相同,其中本科及其以上学历要求15人,其余为中专以及大专学历;要从不同的职称中,选取一定的人员参与认知调查,选取护士30人,其余为护师。护师、主管护师、以及副主任护师按5∶3∶2的比例分别选取10人、6人、4人。

1.2方法。此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是由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进行设计,内容包括脑卒中一些知识以及有关对脑卒中患者护理方面的注意事项等等。问卷的回答采取选择题的方式进行,每个问题都有“清楚、不确定、不知道”三个答案,参与调查人员只能从中选择,且只能选择一个,否则视为无效。问卷采取现场回答的方式,在填写完毕后现场回收。要求被调查人员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进行填写。

1.3结果。

经统计现场发放50份问卷,均真实有效,调查结果如表1。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护理人员对康复护理与自我护理的概念,脑卒中护理理念、措施以及介入时间、康复标准等缺乏有效的认识。

2调查结果分析探讨

通过上面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绝大多数的护理人员对康复治疗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清楚的分清康复护理与一般护理的区别,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还停留在一般护理的认识上。而脑卒中的康复护理的理念是在病人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患者进行自我护理,逐渐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让脑卒中患者能够逐渐的掌握生活自理能力,达到康复的目的。

除此之外,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脑卒中护理的介入时间认识不清,不能及时的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延误一些治疗时机。要把握好脑卒中康复治疗的介入时间,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的介入时间越早,一些并发症的发病几率就越低,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有利于患者及早的康复。

加强对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培训。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缺乏足够的认识,而这些认识的缺乏将极大的影响康复护理的效果。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对康复护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能够准确把握康复护理的介入时间,加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同时注重对护理人员的实践,由专业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指导,指出在护理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方面,让她们及时进行改正。

3结语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康复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自主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我们要加强对康复护理的重视。针对现在的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认知过少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让他们能够对康复护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脑卒中的状况有详细的了解,认清康复护理与一般护理的区别,把握好康复护理的介入时间,让康复护理在脑卒中的治疗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蒋文静.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认知调查[J].中外健康文摘.2011,8(8):244-245

[2]韦明兰.基层医院开展脑卒中康复训练的难点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8):556-557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例2

【关键词】

康复患者;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期望

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对创伤康复专科护士在康复团队中的能力要求也逐渐提高。了解康复患者对康复护士的核心能力评价及期望程度,对完善康复护士的核心能力体系,培训康复专科护士提供依据。本研究于2013-10—2014-12在我院康复中心开展了康复患者对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及期望度的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6岁,住院康复2周以上,意识清楚,能独立或通过研究者帮助填写问卷,愿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年龄≥80岁,有语言及沟通障碍,认知异常,意识不清。共调查256例,其中男196例,女60例;年龄16~79岁;军人34例,地方人员222例;来自城市172例,来自农村84例;生活自理(ADL)程度:部分自理104例(2级、3级),不能自理152例(4级)。

1.2方法

1.2.1调查表设计①基本资料包括身份、职业、性别、年龄、地域、文化程度、生活自理能力。②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要素包括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理论水平、技术水平、沟通协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5个维度,18个子项目。在文献分析、专家咨询、康复专科护士工作体验质性研究[1]的基础上,拟定创伤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测评量表。问卷一为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理论水平、技术水平、沟通协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5个维度调查表,问卷采用5级评分法,每个维度按很重要“5分”、比较重要“4分”、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统计得分,问卷得分越高表明患者需求程度越高;问卷二为子项目调查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维度包括热爱康复护理事业、尊重爱护康复患者、服务意识及责任心3个子项目;理论水平包括康复护理理论、康复专科知识拓展2个子项目;技术水平包括康复护理实践考核、康复治疗前护理评估、康复治疗后护理干预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培训带教能力、心理辅导能力6个子项目;沟通协调能力包括应急处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病区管理能力、法律知识与伦理、评判性思维能力5个子项目;专业发展能力包括患者满意度、临床科研能力2个子项目。18个子项目由患者根据自己意愿选择,可以多选,结果统计每个子项目被选的总人次数。

1.2.2调查方法由人力资源部成员发放问卷,如有疑问,由发放问卷人员当场解释,问卷当场回收,进行统计。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康复患者对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各维度认知情况(表1)康复患者对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理论水平、技术水平、沟通协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5个维度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康复患者对康复护士核心能力各项期望程度的选择情况(表2)

2.3其他通过方差分析得出:性别、地域、ADL自理能力患者对康复护士的核心能力期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身份患者对协调沟通能力、心理护理技巧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军人高于地方患者(F=5.68,P=0.02;F=4.09,P=0.03;F=5.70,P=0.02);不同年龄患者对协调沟通和尊重爱护患者能力的重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5,P=0.03;F=3.46,P=0.02);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对病区管理能力、法律知识与伦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0,P=0.02;F=3.50,P=0.02)。

3讨论

3.1康复患者对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要素期望程度差异性分析本调查显示,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5个维度,18个子项目中,协调沟通能力选择最多为221例次,占86.33%,说明良好的沟通技能是患者高度需求,也是融洽护患关系、创造良好康复氛围的基础,而且沟通中的互动使护患之间互补、互谅,减少护患纠纷,后续治疗护理得以顺利进行[2]。这与兰美娟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对尊重爱护康复患者选择占75.00%,对康复治疗前后护理干预能力选择占73.44%。分析认为住院康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身体残疾,自理能力受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对康复效果期望值高,护士的尊重与关爱,可建立患者康复自信心。对康复治疗前后护理干预需求程度,说明专业技能是专科护士应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业务能力。康复治疗前的身心准备及治疗后出现的问题解决,是减轻患者痛苦、最好发挥康复治疗效果的有力保证。康复护理研究对推动康复护理学科发展,提高康复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4]。徐少波等对护士核心能力研究进展进行阐述,评判性思维包括质疑、分析、综合、解释、归纳、演绎、推理、创新等[5]。本体系专业发展能力子项目中,纳入了科研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本调查结果显示,科研和评判性思维能力选择次数为最低,分别为23.83%和17.58%。分析原因,从患者角度看,科研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概念比较抽象,与患者康复没有直接关系;尤其科研选择,与专家意见差异较大,说明专家更多重视的是专科护士特有的分析、推理、创新等能力对患者的影响,而患者关注的是康复护理效果,通过直觉作出选择,两者差异并不冲突。患者对科研选择多于评判性思维,可能是由于康复中心最近几年科研意识较强,成果较多,又被评为“全军研究型科室”,各项宣传报道、接待参观学习团队较多,且科室浓厚的学习氛围、病例讨论与会诊查房等行为对患者有直接的影响。

3.2康复患者一般资料对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要素期望的差异性分析本研究中患者基本资料包括身份、职业、性别、年龄、地域、文化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其中身份、职业、年龄、文化程度对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期望有差异。不同身份患者对协调沟通能力、心理护理技巧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期望有差异,军人患者高于地方患者,分析认为一是该项目描述比较抽象,二是二者对条目内涵的理解和关注程度不同,地方患者更多关注的是技术、费用等真实体验,而军人患者除了目前康复效果的需求,还会考虑专科治疗护理效果的间接、长远影响,对军队康复学科发展及护士综合水平有一定的评判能力。对于协调沟通和尊重爱护患者能力,兰美娟等[3]研究认为,老年患者有更多的与医务人员交流期望,且年龄越大期望值越高。本研究显示,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对护士的沟通交流和尊重爱护期望越高;这可能与这部分患者长期住院,缺少信息来源、获得信息的能力较弱,对关爱、尊重以及康复医学知识的需求更迫切有关系。良好的护理行为是提高护理质量和为患者提供最佳服务的关键[6]。在护士核心能力要求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认为法律和伦理实践是护士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5]。创伤康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和残疾,残疾者往往会有自卑感,所以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力显得格外重要[4]。专科护士的伦理道德、法律观念以及创造积极的康复环境,可促使康复患者恢复功能、回归社会、体现生命价值。本调查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越高对专科护士法律知识与伦理要求也高,认为这与文化水平有一定关系。患者对护士病区管理能力的选择排序(第5位)与专家意见(第18位)差异较大,分析认为二者关注角度不同,康复患者住院时间普遍较长,均在3个月以上,除了对康复治疗护理需求外,对住院舒适度、生活方便度、住院环境等要求较多;而专家关注的是护士在康复环境安全中的作用。

4小结

目前,国际上对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上没有统一概念,但都关注了核心能力的多元性,在重点关注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态度、自我概念和价值观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提出了要求,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强调关爱、伦理、负责任的态度和价值观对护士的重要性,认为法律和伦理实践是护士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我国于2003年,提出了中国护士的核心能力。护理界也存在不同见解,专家大多倾向于从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来界定护士的核心能力[6]。本研究调查的核心能力项目,是由我院康复中心依据国内外康复护理实践和专业发展情况构建,通过函询我国军队和地方康复机构管理者和相关学术专家形成的核心能力体系标准,不等于康复患者对护士的能力期望。通过对住院康复患者调查得出结论,康复患者认为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重要程度依次为:协调沟通能力、尊重爱护康复患者、康复治疗前后护理干预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病区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及责任心、应急处置能力、热爱康复护理事业、健康教育能力、康复护理实践考核、患者满意度、康复治疗前后护理评估、康复专科知识拓展、康复护理理论、法律知识与伦理、带教能力、临床科研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建议将患者的需求作为康复专科护士培训的加强要素,从而提升康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以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实际需要,不断提高康复护理质量,更好地促进康复护理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秦静,薛蓓蕾,马修堂,等.创伤康复专科护士工作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杂志,2014,31(11):29-31.

[2]冯佳,俞申妹.流程化沟通方式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8):696-698.

[3]兰美娟,孟羽飞,王淑卿.患者对护士执业能力期望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7):878-880.

[4]郑彩云,李秀云.实用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8,74.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例3

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 1月三年时间共收入骨折病人793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00例,肋骨骨折162例,上肢骨折170例,下肢骨折174例,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87例。病人因车祸占住院人数的70%,年龄以中老年人偏多,住院时间平均23天。针对骨折病人,我科的康复护理主要采取如下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把患者的功能预后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作为重要的指标,取得了病人的满意和信任,收到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1 更新观念

实施康复护理的前提是转化观念,这不仅要求护理人员要及时更新观念,从单纯的治疗护理延伸到预防、康复和保健综合型的护理,同时护理人员也要强化患者和家属的康复、护理意识,使其认识到康复护理是一项经济的康复途径,以此调动患者及其家属的参与积极性。与此同时,要求全面提高康复护理人员的素质。新时期下,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德才兼备的康复专业人才,并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核心。所以,护理人员不仅要接受系统、完善的理论基础教育,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包括康复医学知识和边缘学科的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了解国内外康复医学的新进展、提高护理科研水平,并定期选派护理业务骨干到国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参观培训,以此提高自身的康复护理水平。

2 心理护理

对病人加强有关康复知识的教育和宣传,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并能够科学的评估自己伤残程度,使事故造成的心理障碍逐步减轻或消除,打消患者顾虑,增加康复信心,帮助患者及早树立实事求是的生活目标。及时肯定病人在功能锻炼中每一细微的进步成绩,使病人对护理工作表示信任,为以后的协助锻炼打下基础。

3 做好患者家属的指导

大多数骨科患者生活自理存在障碍,心理负担较重,在此情况下,家属的陪伴与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在做病人心理护理工作的同时,也要重视对病人家属的心理指导,鼓励家属对患者多加关心、体贴照顾,满足患者需要,并向其介绍同类病人的康复经验。在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的过程当中,家属可以起到积极参与、协助、督促的作用,尽力使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当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4 知识宣教

通过对在职护理人员康复护理知识的培训,使其尽快掌握相关的康复护理技术和医学基本知识,便于护理人员尽快开展康复护理工作。与此同时,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墙报、科普读物等宣传资料向社会宣传康复护理学、康复医学的工作规律、技术、特点和方法,让人们认识到康复这一科别,并明白其实用性和必要性,将康复护理、康复医学推广到人们之间。

5 规范操作标准

规范操作标准主要是指规范护理内容与行为。对各项康复护理技术操作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建立健全完善的康复护理评定系统,对各种辅助器具的使用方法要熟练掌握,并重视心理护理,加强健康宣教。对康复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加强教育,鼓励其努力学习康复护理新技术,并建立严格规范的康复护理方案,保证每一项康复护理技术都要有相关医学依据做论证,每一种功能障碍均有一套完善的康复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在康复护理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护理经验,制定出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各项康复护理常规。

6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全身和局部的功能锻炼。全身的功能锻炼,可以增加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增进食欲。伤肢适时、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以减轻肢体肿胀,促进骨折愈后,预防肢体废用性萎缩,尽快恢复肢体功能。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量身定制为病人制订个案的功能锻炼,每天有专职的康复护理护士为病人进行康复护理。骨折初期由护理小组按个案护理训练内容循序渐进进行功能训练,与病人交谈,将健康教育内容向病人、病人家属介绍。骨折中期护理小组让病人家属参与其中,手把手教病人家属,利用前期的健康教育知识,进行实践。骨折后期宜强调肢体功能锻炼,期间家属或病人唱主角护士在一旁指导进行康复护理,随着训练的加强和病人体质的恢复,使病人获得感情上的满足并培养其生活自理的成就感。

7 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一个全面的骨科护理人员,不但要求仪表端庄、服务亲切;还要具备丰富的骨科护理知识理论、人文知识、科学情商,这样才能顺利赢得病人的信任,真正达到护理人性化服务并彻底摆脱片面的追求服务好、态度好的旧观念,如:在截肢病人做手术前准备的时侯,护理人员除了做一些常规的术前准备和健康指导外,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如患者担心术后身体结构的改变会给生活带来不便的时候,护理人员应及时讲解截肢的必要性及如何做好术后安全防护;对疼痛的病人,要对其认真分析讲解引起其疼痛的具体原因,使病人能够正确认识疼痛、提高痛阈,使患者认识到护理人员是自己的科学指导者,使其再次加深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程度,这样只有展开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才能使患者满意度逐渐提高,并使其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发展。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例4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例5

骨科创伤与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对骨科病人进行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增强病人的机能,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是骨科病人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2]。康复训练是创伤与疾病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骨科的康复训练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延续,是骨科病人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是恢复各种功能必不可少的手段。骨科康复训练通过预防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进行功能代偿或代替,达到恢复运动系统功能的目的。骨科康复训炼中的护理活动是指护士为解决骨科病人的康复锻炼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包括康复锻炼评估、康复锻炼指导、康复锻炼相关知识宣教等方面的内容[3]。护士是医师治疗后病人恢复阶段的指导者,也是负责人,最了解病人康复锻炼情况,可以直接评估病人的康复锻炼程度,并按医嘱执行各项康复锻炼活动,并依据临床经验直接采取健康、适当的康复锻炼措施,让病人及早快速的恢复骨骼机能。因此,恰当、及时的康复锻炼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病人致残率。而不恰当、不及时的康复锻炼将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效果,导致病人的肢体功能障碍,使病人蒙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对今后的生活造成诸多困难,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骨科护理康复锻炼的发展现状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骨科护理中的康复锻炼的发展状况不均衡,医院的等级差别明显,三级医院的骨科康复锻炼护理发展较好,医院及科室能够定期组织讲座,每年选送护理人员进修,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培训护理人员的康复锻炼技能。但是,三级以下医院的骨科护理就存在不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在思想认识方面

骨科护理人员对骨科疾病的病理、病症十分清楚,很多轻症根本不能引起注意,特别是一些骨科疾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锻炼后会逐渐恢复机能,所以就不太重视恢复期的康复锻炼。而且康复锻炼是极耗时间,又是起效缓慢的治疗,很多医院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精力去指导病人康复锻炼。由于这些思想上的原因,导致很多医院的骨科护理康复锻炼搁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在医护配合方面

医护配合是骨科病人早日恢复健康的必须保障,医师根据护士护理过程中反馈的病情信息调整治疗方案,护士则根据医师的指导调整护理方法,并通过医护之间的配合,使病人在治疗方案及护理方法的调整中尽快恢复健康。但在医院的护理实践中,却有很多医护配合不协调的问题。如医师对护士专业水平的不信任,护士对医师指导方式的不理解,等等,导致了骨科病人在恢复阶段得不到最好的治疗。

2.3在技能培训方面

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对护理业务的评价,另一层是对宣教质量的评价。目前,医院的护理业务培训质量较高,而宣教质量较差,护理人员只会做不会说的现象很突出,这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关。

2.4在进修提高素质方面

医院的护理进修机会少,名额有限,而且多倾向心、脑、器官移植等科室,所以骨科护理的进修机会是少之又少,对于外界先进的管理技术、护理技巧以及护理科学掌握的不及时、不全面,造成了医院的学科发展不均衡,骨科护理的护理活动质量发展不快。

3提高康复锻炼护理活动质量的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医院及科室都要对骨科康复护理正确定位,培养良好的医风、医德,树立医护人员以人为本的从医理念,提高医护人员对病人负责、对健康负责、对生命负责的责任感。要建立良好教育机制,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医疗案例来提高医护人员对护理学科的重视。要建立学习响应机制,对医护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及时的进行推广,对医护工作中的不良做法和不良后果及时的进行剖析,让医护人员真正认识到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要建立绩效激励机制,通过奖优罚劣的手段来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康复锻炼的重视,并不断促进骨科康复锻炼质量的提高[4]。

3.2医护配合,共助康复

骨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护理人员必需努力学习骨科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术后病人进行康复时,了解手术的方法和过程。具备这些能力,就可以提高护理人员与骨科医师的沟通,也利于取得医师的信任。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努力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上下功夫,多向书本学习、多向医师学习、多向实践学习,从而加强与医师之间的配合,共同做好病人的康复锻炼工作[5]。

3.3严密组织,系统培训

骨科护理的专业性要求骨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功底,因此,医院应开办各种有关康复训练的培训、讲座、会议或学术交流活动等教育项目,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康复知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改善护理人员的康复知识不足的现状,转变护理人员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护理活动的态度,促进在康复训练中的实践行为,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活动,加强对骨科护理人员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3.4双向引入,提高素质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例6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197-01

对脑卒中患者来说,康复护理是促进病情康复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实施整体康复计划时,护理人员为了让脑卒中患者在职业、社会、精神、躯体上获得全面康复,需要在对患者实施基础护理的同时,密切配合相关康复专业人员、康复医生,进行功能康复护理[1]。但是在实际的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的护理误区与问题,为找出这些护理问题的发生原因,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研究对我院神经内科的50名护理人员的脑卒中康复护理认知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工作的50名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在20~50岁之间,平均为(30.6±2.3)岁,其中本科15名,大专22名,中专13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8名,护士37名。48名护士,2名护士长。入选护理人员在神经内科的工作时间在2~28年之间,平均为(18.6±3.2)年。本组护理人员均无专门的脑卒中康复护理培训经历。

1.2 方法

由我院康复科护理人员(2名)、康复治疗师(3名)和康复医学教授(2名),在结合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参考大量脑卒中康复护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出脑卒中康复护理认知调查问卷表。同时在2010年4月~5月,应用该调查问卷表对我科室的30名护士做了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不断增补、删减问卷内容,其调查效度、信度分别为0.87、0.76。该调查问卷共包括20项与脑卒中康复护理相关的内容:脑卒中康复护理理念、一般临床护理与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联系与区别、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时期选择,等等。各项内容设有3个答案选项:不知道、不明确、知道。

由参与本次调查的2名护士发放、回收问卷,同时委托护士长协助开展此项工作,问卷为即发即收,50份调查问卷均有效回收,问卷回收有效率为100.0%。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做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详见表1。从表1可知,本组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认知,均存在一定的不足。本组护理人员对自我护理概念的知晓率为16.0%,脑卒中康复标准知晓率为18.0%,脑卒中康复治疗、护理措施知晓率分别为38.0%和24.0%,康复护理、脑卒中康复护理概念知晓率均为18.0%,此外,在脑卒中康复护理及治疗的最佳时间,痉挛的概念、模式、应对措施,良肢位护理,功能位与良肢位的差别,肩关节及头部保护,偏瘫异常模式,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环境要求方面,知晓率也相对较低。

3 讨论

康复护理是专门研究患者精神、躯体和康复护理技能、知识及理论的一门学科[2]。对于脑卒中病人来说,康复护理是在病人身体条件允许下,对患者进行的自理训练,也就是自我护理。“自我护理”是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基本理念,也就是在病人身体允许情况下,让病人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增强生活能力的活动中来,护理人员给予适当的帮助,让病人逐渐能够自我照顾、独立生活[3-4 ]。本次研究显示,仅有18.0%的护理人员完全知道脑卒中康复护理理念,有40.0%不清楚这一概念,还有42.0%完全不知道脑卒中康复护理理念,同时,康复护理、脑卒中康复护理概念及脑卒中康复标准知晓率也仅为18.0%。若神经内科护理人员不了解脑卒中康复护理理念、护理措施和康复评价标准,也就无法正确、有效地实施脑卒中康复护理,对于脑卒中病人的护理,也就仅能停留在普通临床护理层面,不利于疾病康复[5]。

总之,在脑卒中康复护理方面,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知识储备较为缺乏,医院科室应当重点开展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技能、知识及理念的教育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康复护理水平,以加快脑卒中患者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 岳高杰,黄娟,程瑞莲等.神经内科年轻护士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认知水平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1):27-29.

[2] 张雪,郭威,黄芬等.神经内科护士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认知和活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2):38-42.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例7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指脑实质内的、非创伤性出血,主要发生于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的患者。是临床上常见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极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为了解脑出血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展有的放矢的健康教育,提高其生活质量,我们随机抽取70例脑出血住院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健康教育对策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70例,其中男47例,女23例,年龄36~78岁(50岁以上者44例),均经CT确诊为脑出血,病人神志清,能正确理解并回答问题,文化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下者56例,高中及高中以上者14例。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脑出血病症的高危致病因素与不良生活方式的了解,及脑出血药物治疗知识和脑出血病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情况。调查人员由护师担任,以调查内容为基础与被调查者进行交谈,充分讲解表中的各项问题及填表要求,使其完全理解后填写,不能填写者采用病人回答,调查者代为填写。随机发放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回收率100%。

2 结果

2.1 病人对脑出血疾病及用药知识的了解程度 见表1。

2.2 脑出血病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 脑出血的有效预防92例,治疗方案效果及不良反应70例,疾病的控制与延缓70例,并发症的预防55例,康复锻炼指导72例,继续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70例,自我护理方法及休息、饮食原则85例,定期复查时间和方法60例,家属指导50例。

2.3 病人缺乏疾病知识,对疾病没有正确认识

2.3.1 脑出血常在患者情绪激动、用力活动时突然发病常有头痛、呕吐、肢体瘫痪、语言障碍、血压升高,严重者处于昏迷状态,双侧瞳孔不等大,此时病人及家属都表现出焦虑、恐惧、担心愈后等心理。但是随着疾病的进展,治疗缓慢,愈后情况的分析,反而表现出一种消极情绪,对疾病治疗的积极性差,甚至放弃治疗。

2.3.2 脑出血病人多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大多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与他们的主观认知和家庭的低收入状况有关,不按疗程进行系统的治疗,一旦症状减轻就要求出院,回家后由于不注意,又会导致再次脑出血,形成恶性循环。

2.3.3 护理工作中对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健康教育开展不完善,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普及疾病卫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病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许多医院对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意识不到健康教育与护理操作同等重要。另外,部分护理人员缺乏系统的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使健康教育覆盖面较窄。有的虽然进行了健康教育,但是健康教育的方法缺乏个体性、可行性、程序性、系统性,没有考虑病人的能力和调动病人的学习意愿,不强调病人的主动参与。护理工作人员间表达方式的不同、不规范,导致病人无所适从。

3 护理教育及对策

3.1 加强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转变思想,重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带动病人,提高积极性,施教于人。健康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的知识水平、教育手段、教学方法等。护士是健康教育活动成功的关键因素。

3.2 加强护理人员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与病人直接接触,是实行健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因此,所进行的健康教育很容易被病人接受,但是要做好健康教育,就要有丰富的医学护理理论知识,以及恰当的沟通技巧。在我科护理人员80%是中专学历,还远远不能满足健康教育的需要。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是极其重要和迫切的。在这方面,我科组织了多种不同形式的护理查房,护理部不定期的进行有关疾病健康教育知识的考核,定期听取省立医院专家讲解专科疾病知识,不断学习,使护理人员健康知识水平及能力逐渐提高,为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 采用合适的健康教育方式,加强对高危致病因素相关知识的教育 脑出血的发病是在原有高血压和脑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在用力排便、情绪激动、剧烈活动、咳嗽等外加因素的影响下使血压进一步骤然升高所致。因此,脑出血的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将血压控制在合适的水平,避免情绪激动和不良刺激,不可突然用力过猛。同时,健康教育必须体现个体性。我科采取定期组织讲解与演示,病友交流经验等方式,对活动不便的病人则由家属代替学习,接受宣教。同时,我们通过收集整理,把脑出血疾病的健康教育指导打印成文稿,发放给病人每人1份,使他们可以随时学习,强化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4 指导病人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指导患者合理选择膳食,控制总热量的摄人。宜选用低盐、低胆固醇、优质蛋白的食物。患者平时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动物肥肉、骨髓、黄油、内脏以及鱼籽等;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食用油选择植物油,少吃动物油;戒烟、戒酒。同时控制不良情绪,学会放松,减轻精神压力。对文化程度偏低的病人,应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医学术语。

3.5 患肢的康复训练 脑出血发生后致残率高,常引起肢体和语言功能障碍,甚至终身残疾,因此加强康复训练极为重要。目前一致认为应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所谓早期康复指患者在患病后,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 h后即可进行。具体方式有保持瘫痪肢体的功能位、经常翻身、按摩、床上被动运动,防止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及压疮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3.6 心理护理 病人往往有沮丧心理,甚至有放弃治疗的念头,此时护理人员应理解并同情他们,仔细的为其讲解脑出血的基本病因及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等,给予关心、体贴,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疾病的早日恢复是极为重要的。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例8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a)-114-02

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缺乏自知力,往往被强制住院,抵抗治疗和护理,给护士实施健康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而精神病又是一种慢性病,它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用健康教育的形式来解决。例如:患者对疾病的否认,夸大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服药,对治愈疾病失去信心等。通过护士的健康知识宣教,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进一步了解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以及与疾病有关的内容,解除其思想顾虑,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主动配合,这样护理工作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健康教育的意义

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的沟通,是护士通过有效的沟通把保持和促进健康的知识传递给患者。如果无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健康教育就无从实施。精神病患者一般说来呈现较多的人际关系冲突和心理问题,如对家人及同事的不满,对医护人员的敌视和抵抗等。此外,由于精神症状的干扰,如抑郁患者的悲观失望,躁狂患者的兴奋躁动,分裂症患者的幻觉猜疑等,严重地妨碍了护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精神科护士必须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敏锐地体会患者的感受,熟练地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交流,才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乐于接受护士所传递的健康知识。

2 健康教育的方法

由于患者的病情、年龄、生活阅历、知识层次、家庭条件等不同,对健康的要求和理解就不一样。因此,实施健康教育时要因人、因病、因时采取各种灵活的教育方式。

2.1口头式教育

口头式教育是健康教育最常用的方法,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交谈。正式交谈是选用适当的时间,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全面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教育。可用个别教育也可用集体教育。非正式交谈是随时随地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2.2书面式教育

可采用黑板报、墙报、住院须知、探视制度、出院小结等一切可以让患者看得见或者可以随身携带、随时可看的资料。

3 健康教育的内容

3.1疾病知识

向患者宣讲精神病的有关知识,包括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危害,怎样预防复发、治疗和护理的措施等。

3.2药物知识

包括治疗疾病常用药物的名称、药理作用、服药方法、注意事项、药物副反应和价格等。精神药物的副作用无论是在急性期治疗还是在康复期巩固治疗,都是无法避免的。重要的是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这一点,即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到副作用与病情复发的利害关系,同时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开始前,向患者及家属宣讲可以预见的副作用,使患者增强治疗的信心,克服药物治疗的副作用,提高依从性。

3.3心理指导

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指导他们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应急事件,如何配合治疗、预防复发等支持性的心理辅导,同时请恢复期的患者讲授自己的实际体会。会客时间、各科检查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医生查房、吃饭、洗漱、就寝、自由活动的时间等内容。还要训练患者克服不良的思维和习惯,增强心理防卫能力。

4 健康教育的过程

4.1入院初期

包括入院介绍、病区环境、主治医生及主管护士姓名、会客时间、各科检查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医生查房、吃饭洗漱、就寝、自由活动的时间等内容。此时,患者处于急性发病期,不一定能接受护士的宣教,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宣教,而要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等到患者病情控制后他就能理解宣教内容了。

4.2住院期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及出院的具体问题进行宣教,如有的患者想家,不安心住院,有外走的可能,还有的患者有冲动、伤人、自杀等行为。我们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外,还应向患者讲解安心住院的意义及重要性,劝导患者既来之则安之,家人及医护人员不会加害于他,使其能安心修养,利于疾病恢复。

4.3出院前期

详细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复诊的时间,地点,指征,内容,目的,联系人,所服药物的名称、服法、注意事项,病情观察和预防复发的措施等,并针对不同的个体,给予适合其情况的咨询指导。

4.4加强对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指导

精神疾病的复发一直是围绕着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一大难题。而且,残留的精神症状和药物副作用严重地影响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因此,加强与患者出院后的沟通,指导合理用药,讲解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方式,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患者随时提供技术、情感、信心、知识等方面的支持,提高患者对各种治疗康复手段的依从性和对人际关系、社会压力的应对能力。精神科护士不能把患者的出院作为我们健康教育工作的结束,出院后也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跟踪访谈,随时为患者提供健康知识和康复指导,最大限度地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5注重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

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在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达到临床痊愈后重返家庭和社会,但并不代表治疗和护理的结束,出院后仍需家属提供大量的护理照顾、支持和指导。这就需要我们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他们如何督促和检查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复查,合理安排好患者的日常生活,调剂好娱乐和休息,帮助患者解除生活和工作压力,进行生活和工作技能训练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例9

由于大部分患者缺乏此类疾病常识,为了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正确认识和对待冠心病,提高冠 心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针对冠心病病人,做好健康宣教,使冠心病病人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规范的药物治疗,纠正已存在的危险因素,防止冠状动脉斑块的破裂,降低心血管事件急性发作或复发的几率,结合 临床工作,在住院患者中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病情、不同心理状态应用个体化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也要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病人积极参与二、三级预防,减缓疾病的发展。在冠心病患者中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对冠心病的积极防治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

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获得对冠心病的相关知识[4],促进不健康行为向健康行为转化,调整生活方式,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适度锻炼。良好的健康教育可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帮助病人掌握知识、树立信念、建立健康行为,形成良好生活方式,消除危险因素,达到防治冠心病,提高生活质量,维持健康水平的目的。

1.1 健康教育的内容

1.1.1 使患者对病情建立正确的认识冠心病是一种终生疾病,其病理损害往往是不可逆的,需要坚持长期的规范治疗,才能取得较好防治效果。

1.1.2 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知识与技术坚持遵照医嘱按时服药;定期检查,掌握病情发展状况;发现异常时处理,如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含服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片”,并就地平卧以防意外受伤等。

1.1.3 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1.2 健康教育的形式

1.2.1 书面形式给患者赠送一本《冠心病健康教育处方》,通过阅读,患者可了解冠心病的自我调护知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1.2.2 专题讲座组织冠心病的专题知识讲座,讲解冠心病的病理、治疗、转归、注意事项及自我防护等。

1.2.3 个别指导针对病人知识层次、掌握疾病知识及信息程度不同,对病人进行一一指导。准确回答并解释病人提出的问题,给予有效正确的指导。个别指导是所有教育方法中最有针对性、最受病人欢迎的方式。

1.2.4 上门或电话随访积极宣传冠心病的保健知识,强化人们的卫生保健意识,理解健康意义。督促其复查、服药,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1.3 全程教育的模式

1.3.1 就诊前健康教育患者分诊时,只要不是抢救病人,健康教育就可以进行,认真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使病人相信医生会全心全意治疗他的病,使他们在候诊期间一方面接受卫生保健知识,另一方面可减少候诊过程中的焦虑、烦躁心理,保持心情愉快,主动配合医生诊治。

1.3.2 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不仅局限在正式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上,还要利用一切日常护理活动做非正式教育,如执行各项操作时边实施边讲解,在陪病人做检查的途中、在晨间护理中、在护理查房等时间,适时将有关知识教给病人,将健康教育延续到病人生命的全过程。

1.3.3 出院后健康教育出院时给出详细的书面指导,出院后1、3、6个月定期电话指导,必要时家访。以后可每6个月随访1次,这样不仅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增加了病人对医院的信任,扩大了医院的知名度。

2 心理护理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可由多种原因诱发:如社会心理应激、精神紧张、吸烟酗酒、情绪波动等,经临床观察,些患者突出的心理状态表现为焦虑、忧虑、恐惧、否认、角色紊乱等。而心理障碍所表现出的生物学特征主要为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血小板被激活、聚集度增加,全血黏度增高,从而诱发、加重病情,甚至发生猝死。冠心病为慢性疾病,病情波动性大,病人顾虑多,特别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和亲属的理解,因此心理护理不能仅停留于帮助解除不良心理,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病人,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应同情理解患者,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在实施治疗护理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调动患者良好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病情好转。

2.1 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类型,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冠心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有焦虑型、无所谓型、悲观绝望型、药物依赖型几种,应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2.2 针对特殊病情的心理护理 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策略,不同的患者对待疾病的态度不同,这就要求护士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式,侧重不同的内容。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取得患者的信任,进行双向交流,共同建立一种“指导-合作-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乐于接受护士传递的信息并深信不疑。心理护理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康复是息息相关的;护理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护患关系以及家庭关系,家庭社会环境对患者的病情是有一定影响的,要使其达到良好的氛围,能够细心地关心及尊重患者,使其保持心情平静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让其主动参与到心身康复的过程中。对心血管疾病的心理护理,主要在于调动其良好的情绪,使之感到轻松愉快,这是保证健康的重要条件。

3 冠心病患者程序化健康教育

程序化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的操作体系从一般知识的“灌输”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个性化的教育计划的设计、实施和监测评价,体现了人性化服务的理念,能有针对性地与患者沟通交流及实施教育。有目的、有步骤、有评价地进行健康教育,使健康计划不断得到补充和修订,使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逐步过度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康行为上来。

程序化健康教育为患者获得健康知识提供了重要途径,显著提高了患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对有较高知识层次的患者,不仅要让其掌握怎样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让其了解和掌握不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冠心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对部分文化程度较低及记忆力较差的老年患者,需要耐心地反复加强教育,注意尊重、关心、理解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健康教育组较对照组的胸闷、胸痛发生率明显降低,提示程序化健康教育有助于疾病的康复,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对冠心病患者有明显的健康促进作用。护理程序作为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为护士提供了一个符合逻辑的、科学的健康教育活动的工作程序框架,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5]。

3.1 住院教育 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由于受时间、患者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其进行全面的教育,这时就应该考虑何种需求最迫切,对其疾病的防治最为有益[6]。在健康教育中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重点是否突出、内容是否具体,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7-8]。患者初次入院时,医护人员对病情的解释至关重要,护士应与主管医生一起结合冠心病的基础知识给患者讲解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制订当前治疗方案的原因,治疗的预期效果,同时讲解各种检查的注意事项及意义,取得他们的配合。对于患者健康需求存在的误区,护理人员应分析其产生原因,有针对地采取措施。对再次住院患者,应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方面知识的健康教育。有研究表明,冠心病的发病、病变蓄积及复发率与心理因素、行为性格、负性情绪等有着密切的关系[9 ]。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并适当引导他们诉说内心的不快和烦恼,有针对性地给患者讲解情绪与疾病的关系,为患者建立心理保障屏障。同时,护理人员还应教给患者避免冠心病发作的诱因及预防,教育他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帮助患者通过自身努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3.2 出院教育 冠心病是慢性终生性疾病,进行出院后健康教育必不可少。出院后教育不同于出院教育,它不是一次性过程而是一个追踪过程 。当患者出院离开病房以后,随着时间的推延,对医生和护士的嘱咐将逐步淡忘,依从性降低。护理电话随访能维持其对治疗的依从态度,使之较好地遵守医嘱。初次入院患者出院时应及时建立个人档案,在出院卡片上填写咨询电话号码,供患者和家属咨询,不仅可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也能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再次入院患者出院后,护士可根据每例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电话随访,随访次数根据需要而定,这样可以直接与患者保持快捷、及时的联系,使患者随时得到护士的帮助,以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并定期召开健康教育讲座,请专家、教授上课,讲述冠心病危险因子的重要性及其危害性,以及进行饮食治疗、药物治疗及自我保健的重要性。护理人员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应考虑到冠者初次与再次入院对健康知识、方法需求的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做到因人、因时而异的人性化护理,以助患者早日康复。

3.2.1 对出院冠心病患者的指导重点 随着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开展,出院指导和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继发性预防的重要干预措施 。因此要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及良好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必要的。

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出院指导的同时,还应鼓励家属积极参与、配合,让患者学习自我照顾,增强患者的主动性,建立健康行为模式,以获得最佳的健康教育效果,降低出院冠心病患者复发频率,提高生活质量。

3.2.2 实施出院后电话随访

3.2.2.1 电话随访有助于促进病人遵医行为的依从性 病人的依从性是指病人对医生医嘱、出院指导的服从或遵守。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自我保健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也增加了病人对出现异常时的处理和了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虽然临床上护士做了出院指导,但病人出院后在某些知识的具体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出院后电话随访能及时给予对病人用药、饮食、休息、运动、心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病人的自信心。由此可见电话随访可直接与病人保持有效及时的联系,使病人随时得到护士的帮助。

3.2.2.2 电话随访使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 通过电话对出院病人实施从医院延伸家庭中的健康指导,病人也需要这种医疗护理服务工作的扩展,避免了病人从医院过度家庭中出现的脱节,及时补上出院后护理支持不足,高质量解决病人的实际的问题,使护士体验到自身价值和职业的伟大,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增强爱岗敬业信心,转变观念和护理服务模式,有助于护患关系的和谐。电话随访促进了专科护士的发展 做好随访工作必须具备系统的医学知识和扎实的专科知识,在1年的随访工作中,护士们通过答疑、解释、讲述等,在为病人解答疑难问题的同时积极查找资料、咨询医生、查阅书籍等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良好应用增加了护士成就感和价值观。

3.2.2.3 电话随访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冠心病是最常见的致死疾病之一,有逐渐增加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把其治疗与预防列入重要的研究内容。对病人实施相关疾病知识宣教、心理辅导、生活指导、用药指导等,在冠心病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开展电话随访活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改善健康状况。

3.2.2.4 提高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作用 健康教育效果与文化程度及教育方法密切相关,本调查组患者地处城乡结合部的郊区,文化程度低,非知识型老年病人较多,信息来源有限。我们利用信息化工具对患者进行指导与监控,结果患者的血脂、体重、血糖、血压都控制在较稳定的水平(P

4 个体化护理干预研究

4.1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的影响 由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疾病反复发作,重复住院率和死亡率增高,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心血管疾病。因此,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如何对其进行护理干预是当今护理的新课题,我院心内科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积极的个体化护理干预,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4.2 不同性格冠心病病人的健康指导与护理干预

4.2.1 心理指导 对外向型病人,不必过多隐瞒病情,主动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让病人对本病有一个正确认识,指出情绪改变对健康的影响,嘱咐家属回家后尽量不讲过度悲伤、烦恼或过分激动的事情;对性格内向者,要主动接近关心他们,耐心倾听病人的叙述不要随便打断,语言要真诚谨慎,不要有暗示性,让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恐惧、焦虑严重者,要搞清原因,取得家属、同事的配合,共同消除不良情绪。

4.2.2 营养指导 外向型病人,饮食比较随意,要加以指导;内向型病人,选择事物比较机械,要让病人学会食物交换方法。

4.2.3 用药指导 外向型病人,一般服药时间随便,要告诉家属及时提醒,按时按量用药;内向型病人,过分注意药物的副反应,要想办法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并指导正确用药方法,如哪些药应舌下含化,那些药不可随意停用或漏服,那些药可出现性低血压,如何预防,并指导药物的保管及注意事项,随时检查备用药物的有效期。

4.3 女性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 女性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的比例明显低于男性患者,原因可能是女性冠心病患者年龄偏大,并存的疾病较多,缺乏社会支持,经济地位较低,工作压力大,更容易发生抑郁 。在护理工作中,通过对女性患者发病原因作详细了解外,并认真观察其行为和语言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患者的心理。

4.4 年轻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 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冠心病发病年龄日趋减小,平均龄为38岁,也就是说冠心病有年轻化的趋势。由于年轻人生阅历及对待疾病的看法不同,不能对本身的疾病有充分的认及重视,不能进行有效的二级预防。因此健康教育要针对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知识层次的患者施以不同的健康教育,目的让患者积极参与二、三级预防,减缓疾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活质量。根据近几年来我们实施整体化护理的实践经验,现针对年轻冠心病患者的不同心态采取的相应健康教育对策

4.4.1 年轻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对策

4.4.1.1 进行双向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患之间构筑指导――合作――共同参与的和谐关系,可使中青年冠心病患者自觉接受医师传递的疾病防治信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疾病。因此,开展冠心病发生发展及对健康危害的教育,可引起患者对疾病的足够重视。中青年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好,应详细介绍心脏的解剖、生理及在身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使之充分理解“心泵”(心脏)的重要意义,一旦“心泵”发生故障,将对健康产生重大危害,从而使患者转变观念、接受教育,积极开展冠心病防治,提高健康水平。

4.4.1.2 宣传医学新技术,尽早实施防治措施要及时向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宣传介绍现代医学诊断和防治冠心病的先进手段。如通过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加支架置入术,治疗比较局限的单支或双支血管病变;通过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多支弥漫性病变等,使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尽早接受有效地治疗。

4.4.1.3 搞好心理疏导,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中青年患者的亲属、朋友要积极配合,疏导患者心理,共同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使中青年冠心病患者感受到温暖与尊重。在开展健康教育中,要尽量避免使用过激的语言,尤其是涉及死亡、危险等词句,以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4.4.1.4 加强技术指导,实施全程健康教育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要充分利用日常医疗活动时机进行健康教育。

4.5 老年冠心病病人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护理干预

4.5.1 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和认知方面有不同的差异 。通过交流沟通了解到,老年病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和认识差异,在接受健康教育过程中,有不同程度忘记、部分、或全记不清。由此可见,此类病人对疾病认识及对药物应用知识掌握不够理想。

4.5.1.1 老年冠心病病人情绪不稳定,易出现激动、悲观、消极等情绪,认为健康教育对于他(她)来说无用,表现出对护士的教育内容不感兴趣、讨厌、不愿接受的行为。

4.5.1.2 由于老年病人反应迟钝,注意力不易集中,又因耐力差,不能较长时间坚持。护士没能将健康教育内容转化为病人远期记忆,同时也未能激发其近期记忆,因此,未达到教育的目的。

4.5.1.3 护士自身素质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对老年冠心病病人的特点认识不足,部分护士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未能有效地运用护理程序去解决病人的健康教育问题,同时与病人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4.5.2 护理干预

4.5.2.1 转变观念,以病人为中心,认真履行教育者的角色。认真组织护士学习专科理论知识,学习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掌握老年冠心病病人的思想情况。同时,护士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4.5.2.2 运用护理程序进行健康教育。首先了解病人文化程度、心理、学习特点,全面评估老年冠心病病人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程度,制定出不同的教育目标和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病人的接受程度,采用直观形象教育,重复记忆教育,抓住病人的注意力进行少而精的教育。

4.5.3 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对健康教育的建议:①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上的变化,新老疾病的困扰使老年患者产生了失落感、怀旧感、孤独感、忧郁感。掌握老年患者这些心理特点是进行健康指导的基础;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冠心病患者自我保健能力较弱,在健康教育中应该更加细致耐心;在职患者保健措施实施差,应该想办法鼓励或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坚持自我保健活动;②重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最终建立健康的行为;要明确增加知识只是第一步,而改变行为则是最终目的,即所谓的“知、信、行的统一”;③护士应当在健康教育中充分发挥主要角色作用 。

进行全面有效的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是减少老年冠心病复发,提高生存质量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但如何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

总之,通过程序化健康教育,个体化护理干预可以增强冠心病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变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其病情稳定和良好的情绪,降低冠心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Ebbesson SO,Adler AL.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risk factors in

three Alaskan Eskimo populations[J]. Int J Circumpolar Health,

2005,64(4):364-365.

[2]卢海涛.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健康教育[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2):106-107.

[3]Wiernga M.Lifestye modifications[J].Nur Clin N Am,2002,37:Preface.

[4]俞雪飞,金巧芳.认知式自助疗法在人工气道建立教育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

[5]李淑娥,黄叶莉,杨桂娥,等.护理程序在门诊手术室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05,22(5):92-93.

[6]李湘萍,郑一梅,尚少梅,等.以患者当前关注点为主导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7,22(1):60-62.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例10

2骨科护理康复锻炼的发展现状

2.1在思想认识方面

骨科护理人员对骨科疾病的病理、病症十分清楚,很多轻症根本不能引起注意,特别是一些骨科疾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锻炼后会逐渐恢复机能,所以就不太重视恢复期的康复锻炼。而且康复锻炼是极耗时间,又是起效缓慢的治疗,很多医院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精力去指导病人康复锻炼。由于这些思想上的原因,导致很多医院的骨科护理康复锻炼搁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在医护配合方面

医护配合是骨科病人早日恢复健康的必须保障,医师根据护士护理过程中反馈的病情信息调整治疗方案,护士则根据医师的指导调整护理方法,并通过医护之间的配合,使病人在治疗方案及护理方法的调整中尽快恢复健康。但在医院的护理实践中,却有很多医护配合不协调的问题。如医师对护士专业水平的不信任,护士对医师指导方式的不理解,导致了骨科病人在恢复阶段得不到最好的治疗。

2.3在技能培训方面

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对护理业务的评价,另一层是对宣教质量的评价。目前,医院的护理业务培训质量较高,而宣教质量较差,护理人员只会做不会说的现象很突出,这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关。

2.4在进修提高素质方面

医院的护理进修机会少,名额有限,而且多倾向心、脑、器官移植等科室,所以骨科护理的进修机会是少之又少,对于外界先进的管理技术、护理技巧以及护理科学掌握的不及时、不全面,造成了医院的学科发展不均衡,骨科护理的护理活动质量发展不快。

3提高康复锻炼护理活动质量的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医院及科室都要对骨科康复护理正确定位,培养良好的医风、医德,树立医护人员以人为本的从医理念,提高医护人员对病人负责、对健康负责、对生命负责的责任感。要建立良好教育机制,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医疗案例来提高医护人员对护理学科的重视。要建立学习响应机制,对医护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及时的进行推广,对医护工作中的不良做法和不良后果及时的进行剖析,让医护人员真正认识到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要建立绩效激励机制,通过奖优罚劣的手段来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康复锻炼的重视,并不断促进骨科康复锻炼质量的提高[3]。

3.2医护配合,共助康复

骨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护理人员必需努力学习骨科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术后病人进行康复时,了解手术的方法和过程。具备这些能力,就可以提高护理人员与骨科医师的沟通,也利于取得医师的信任。

3.3严密组织,系统培训

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例11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正常情况下,大脑能够客观反映现实揭示事物内在规律,以调整自己身心状态适应社会环境,但人在患精神疾病情况下,其认识能力,知情意协同性,主客观统一性,个性相对稳定性等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精神科的护士在护理模式大转变中,在护理体制由功能制护理向责任制护理大改革中能适应需要,就必须要加强学习相关的护理学知识。然而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护理人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正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还要加强对精神患者心理活动规律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服务。因此,护理人员要转变护理观念,不仅要看到表面的阳性的疾病本身的症状,还要看到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善于观察患者细微的心理变化,掌握不同情况下患者心理活动,这样才能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工作。

 

1 住院患者心理护理:

 

对于刚刚入院的患者,护理人员首先要消除患者对医院周围环境、医护人员以及病友的陌生感。由于刚入院患者大多存在焦虑、猜疑和恐惧心理,缺乏自知能力,常常否认自己有病,并在医院治疗期间闹着回家,不安心养病,此时护理人员要热情主动地接待患者,对医院的周围环境、工作人员和病友进行详细、认真地介绍,告知患者医院的规章制度,根据患者的病情安排相应的病房,告诉病房内的其他患者要关心、帮助刚入院患者,对患者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不能满足的要合理解释以求谅解,使患者能够感到被重视、被尊重、被理解、被保护,从而使患者能够产生安全感和温馨感,从而有利于患者安心养病。

 

2 病态行为心理护理:

 

精神科同综合科不一样,精神科患者受症状支配往往会出现冲动、攻击、破坏、暴力、自杀、外走等意外行为。因此,要求精神科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症状特点的同时,还要善于观察思考患者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心理状态,善于与患者沟通交流,态度亲切和蔼,关心患者,取得患者信任,走进患者内心,才能了解患者的想法,才能及时有效的采取防范措施,防止意外发生,同时还要向患者讲解法律常识,向精神患者讲明,即使在精神方面存在一些障碍,也要根据自己的责任能力,赔偿受害者的经济损失,进行此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的自控力,减少发生攻击、冲动以及破坏行为等不良行为几率[1]。若患者有自杀倾向,要详细了解病人的家庭情况,发病因素,有无特殊生活事件,症状特点等,以便了解自杀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给与不同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善于发现生活中积极、阳光、向上的一面。

 

树立生活信心和勇气,能主动配合治疗护理,使症状减轻消失。对于外走患者,了解其外走的原因,如果是因为症状的支配,那么我们严密监护,不离视线,症状缓解时外走行为消失,如果是因为不安心住院,那么我们就要做好心理护理,向病人讲解住院的重要性,多关心理解患者,必要时与家人通电话或来探视,以安慰患者,让患者主动接受治疗,从而更好的促进早日康复。

 

3 康复期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