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

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17 09:40:44

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

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例1

服务产品同其他有形产品一样,也强调产品要能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在有形产品中可以转变成具体的产品特征和规格,同时这些产品特征和规格也是产品生产、产品完善和产品营销的基础。但是这些具体的规格对于服务产品来说犹如空中楼阁一般。因而服务企业需要明确“服务产品”的本质或“服务理念”。

服务理念的重要性

首先,服务理念对服务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工业部门中,产品的制造者、生产者、分销者很少有机会直接接触消费者,他们仅能通过最终的有形产品间接的影响消费者需求。服务部门却不然,服务递送系统与雇员都属于服务产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服务递送系统包括雇员能力、雇员表现、雇员态度等因素,它与雇员都直接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实现。从这一角度来讲,明确服务理念对服务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服务理念容易被人曲解。其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来自雇员本身。服务无处不在,加上服务业中雇员的行为,特别是前台工作人员的行为又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雇员在行为、能力、态度等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雇员理解和推行服务理念。第二个原因来自于消费者本身。例如,一些学生选择国际商学院的目的不是想研究管理学,他们的动机是在国外呆一段时间,这就导致有的学生不愿意努力学习,有的学生根本不具备出国所必需的(语言)技能。

为了避免发生类似的情况,服务企业需要尽量明确定义本组织的服务理念,明确本公司的服务理念对于消费者和雇员的具体意味。

如何定义服务理念

根据赫斯凯特(J.Heskett)的观点,任何服务理念都必须能够回答出以下问题:服务企业所提供的服务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什么;目标分割市场、总体市场、雇员和其他人员如何认知这些要素;服务理念对服务设计、服务递送和服务营销的作用。在定义服务理念时需要考虑以下方面:

服务最终是由雇员提供的,特别是由那些与消费者发生交互作用的雇员所提供,所以服务企业的服务理念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还要满足雇员需求。从这个角度上讲,服务理念必须包括一套经由多数雇员一致同意的通用价值观。

服务企业在定义服务理念时还需要在服务设计、服务递送和服务营销方面做出以下努力:保证充足的商品补给、保证商品种类繁多、雇佣称职员工、将店址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地段等。

很多公司在定义服务理念时都包含了“提高雇员自尊,增强雇员满意度,加快自我发展,提高服务灵活性”等内容。服务企业在要求雇员提高对消费者尊重程度的时候,首先要求雇员增强自尊,增强雇员对工作的满足感。所以,服务企业在定义服务理念时,必须要特别考虑服务理念对雇员技能和对雇员性格的要求。

服务企业在定义服务理念时,必须保持服务系统中前台和后台的一致性。单纯地考虑前台的需要,而忽略了后台要求的服务理念绝不是成功的理念;反之亦然。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服务理念还要能明确的表达出服务企业需要雇员提供什么标准的服务,消费者可以期望获得什么标准的服务。

如何推行服务理念

服务企业要想成功推行服务理念,有三点需要特别注意:市场细分、定位消费者目标市场和设计服务递送系统。

市场细分

消费者不同,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就不同;因此,需要对消费者市场进行分析,细分出不同的消费者分割市场。每个分割市场中,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消费者需求层次再细分为若干子市场。一个消费者分割市场要尽量与其他消费者分割市场区别开来,并且给予区别对待。例如,基于消费者不同的旅游目的,可以将旅游市场相应地细分为商务旅游和娱乐旅游。

定位目标市场

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例2

中图分类号: G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6-0080-01

图书馆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图书馆职业道德,是在一般社会道德基础上,根据图书馆工作的专业性质、任务,以及图书馆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对图书馆工作者提出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是图书馆员指导自己言行,调整馆员与读者、员工与图书馆、馆员与社会之间关系,判断自己和他人在图书馆工作实践过程中行为的是非、善恶、荣辱和褒贬的标准。加强道德建设,对于提高图书馆人员的道德素质,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和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书馆领域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也有自身的职业道德。图书馆职业道德规范较稳定,其历史继承性也较显著。研究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变迁,把握图书馆职业道德的时代特征,有助于加深对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进行图书馆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图书馆工作者职业道德水平提高。

图书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从事本职工作的行为准则。其基本要求是:热爱图书馆事业;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爱护书刊资料和图书设备;工作认真负责,忠于职守;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言谈举止文明礼貌。

一、加强图书馆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图书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做好读者服务工作,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是每一个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因此,提高图书馆工作者的素质,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职业思想,是提高读者服务工作质量的根本前提。

二、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特点

图书馆是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贮、传递和开发,并为社会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信息服务机构。作为社会科学、文化、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它所属系统的一些共性,即社会性、学术性、服务性和教育性。同时图书馆还有其特有的行业特性,一是传播的文化性;二是窗口服务的公众性。

图书馆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除应遵守社会的基本道德以外,它还具有以下一些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点。一是公众性。图书馆是一种窗口行业,面对的是全体公民,每个公民都有权享受和获得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尤其是公共图书馆,较之学校和专业图书馆更具公众性。二是广泛性。由于公众年龄和职业的差异,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可以说是不分长幼、不论贵贱、不问职业,也就是说,所有的民众都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三是服务性。服务社会、服务民众是图书馆最基本的社会职能,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基本动力,图书馆的所有工作,都是以提供服务为目的。四是直接性。图书馆的每一个服务窗口都直接面对读者,即使是从事书刊整理和信息开发工作的部门,其最后的“产品”也要直接面对读者,员工的服务仪表和态度、工作质量等都在随时接受读者的检验五是展示性。图书馆属于窗口行业,它处在社会生活的第一线,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展示在读者面前,代表着一种形象和品牌。

图书馆职业道德是调整图书馆工作人员与读者、图书馆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价值理念,它既是对图书馆工作者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定,也是图书馆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的约束,具有职业道德的一般特征。同时也具有图书馆职业道德的个别特征,即专业性,示范性,兼容性。

图书馆职业道德的专业性是指:从事图书馆工作这一特定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行业道德规范。它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基本职业要求,也是图书馆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对图书馆工作者完成业务工作起重要作用。同时,图书馆工作者之间的关系,是图书馆工作者特有的道德内容。它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工作这一特殊行业的职业要求,因此它也被赋予特殊的道德内涵。

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示范性,是指图书馆因是高层次的文化信息服务机构,要求图书馆工作者具有较高素养和文化内涵,有别于一般职业的服务人员。图书馆工作者的职业形象是“大众形象”,对社会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读者的道德认同有很大的影响力。它包含“师表性”的价值规范,体现了“服务育人”,“知识育人”的师表作用。由此可见,加强图书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图书馆职业道德教育对工作人员的要求

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对于树立行业新风,克服各种行业的不正之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图书馆的职业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社会信誉和社会效益,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而一个图书馆的职业道德状况,往往通过每个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程度表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从业人员都是图书馆的代表,因此,每个从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形成职业群体美好形象的基础,是维护图书馆在社会中的道德信誉,促进图书馆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条件。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图书馆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掌握新技术,新观念,不断丰富知识水平,扩大眼界和视野,提高服务质量,才能满足社会和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靠敬业求实精神支撑。图书馆工作者要刻苦钻研任务,掌握好现有馆藏图书的基本情况,改变被动服务方式。

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例3

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国家及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事业逐步成为现代政府的公共服务事项。特别是在20世纪下半叶,世界各国掀起政府行政改革的浪潮,“福利型国家”“服务型政府”等相继成为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于是教育事业的公共服务性也随之凸显出来。近年来,我国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把教育事业列为政府的公共服务事项。其实,教育的本质就是为学习服务,这一理念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今天,大有必要加以重申、阐发和实践,因此我们应当提出“服务型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政府的公共服务事项

近年来,随着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强调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本质定位,而且强调了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的要求,把政府职能限定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正是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改革实践中,教育事业被视为政府向人民群众承办的公共服务事项,从而凸显教育事业的公共服务属性。

为什么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强化教育事业的公共服务性呢?因为服务型政府比起以往政府类型更加强调“主权在民”的本质定位,更加强调政府及官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仆一主”关系定位,更加强调政府及官员作为公共利益“服务者”的角色定位,更加强调政府及官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定位。目前,学术界关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看法是:服务型政府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政府;是坚持依法执政的法治政府;是接受人民监督和评判的透明政府;是实行“问责制”的责任政府;是坚持灵活、精简、效率等原则的有效政府;等等。鉴于此,把教育事业当作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事项,自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

在历史上,基于不同的政治经济条件和文化历史传统,古今中外的政府有着各自特殊的职权、职责和职能定位,但是又普遍地具有社会统治、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基本职能。统治职能是政府按照社会统治集团的理想和意志,建构政治共同体的制度和秩序的行为;管理职能是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力机构,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行为;服务职能是政府作为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向社会委托者提供各种利益报偿的行为。从历史上看,古代政府突出其统治职能,近代政府强调其管理职能,而当代政府则日益表现出强化服务职能的趋势。我们认为,当代世界各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是当代政府公共服务取向改革的产物。

自从人类创立学校组织以来,教育事业就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之间建立了密切的社会联系。同时,政府作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也历史性地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职责和职能事项,从而对教育事业施加影响和干预。众所周知,教育事业是一项具有普遍影响和多种功能的社会事业,不仅具有促进个体学习、身心发展、就业谋生、社会交往、精神享受等个体功能,而且具有促进文化传承、政治建设、经济增长、人口优化、生态改善等社会功能。由于这一点,历史上的政府总是从统治、管理、服务等职能需要出发,影响和干预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教育事业也往往被政府赋予统治、管理、服务等相关社会内涵及其属性。

从历史上看,古代政府属于“统治型”政府,以发挥统治职能为主,所以古代教育表现出强烈的“政治统治”属性。东西方古代教育大体上都如此。近代政府具有“管理型”特征,比较重视社会管理职能,所以近代教育也往往承载着“社会管理”的使命。义务教育就是近代国家为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而构建起来的新型教育制度。进入信息社会以来,世界各国热衷于建设“福利型国家”和“服务型政府”等,追求政府的公共服务价值。与此同时,各国也竞相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以向公众提供学习和发展的公共服务。在当代,虽然教育事业仍具有统治和管理的社会属性及特征,但是更鲜明地表现出公共服务的属性及取向。

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强调教育事业的公共服务属性,这是符合当代世界以“服务”为取向的政府改革潮流的,同时也是符合当代世界“学习本位”的教育改革趋势的。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把教育视作向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共服务,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型教育”,这不仅是一个富有教育正义内涵的教育伦理命题,而且是一个富有社会正义内涵的政治伦理命题。教育的本质在于为学习者服务,这样的教育必然是以人为本的。同时,教育的本质在于为所有的学习者服务,这样的教育必然是以民为本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以民为本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必然是服务性的。服务性的教育,不仅需要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向,而且需要“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支持。总之。“服务型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新方向,需要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展开、阐发和深化。

二、服务,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毫无疑问,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使教育事业凸显了公共服务属性。但是,我们不应忘记,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服务,即为学习者学习服务。当然,这种服务不仅仅是经济学上讲的那种有使用价值的“劳务”,更重要的是基于某种道义而承担的责任或义务。后者恰恰是教育“服务”的精神实质,也是服务型政府对教育服务的内在要求。为此,我们应当重申教育的服务本质,坚持教育的服务取向,以此引领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不可否认,教育也属于经济学上所讲的有使用价值的“劳务”。在经济学上,一般将人类生产劳动成果概括为“产品”和“服务”两种形式,服务是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活动形式满足他人或团体需要的劳务。从经济学上分析,教育是教育者为学习者提供的、有益于他们学习和发展的一种劳务,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付出了自己的脑力和体力,学习者则消费了教育者所提供的这种脑力和体力。另外,这种教育劳务既可以无偿提供(如慈善捐助的学校),也可以有偿提供,即使后者也有直接的有偿提供(如私立学校)和间接的有偿提供(如公立学校)等情况。因此,教育也和其他文化、科研、商业等一起,被经济学家统称为服务业亦即第三产业。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教育又不仅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或劳务,它有着比商业服务更为特殊的关系及内容。简言之,教育是基于社会正义、伦理原则和道德理想等,由教育者为学习者提供的学习服务。一般说来,服务关系有三种情况:一是服务的提供者与受益者以平等互惠的关系进行服务交易,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服务大抵归于此类。二是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自身的某种优势地位,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要求强制对象接受服务,这是传统政治条件下的政府行为表现。三是服务的提供者基于某种文化、宗教、伦理等道义责任,向服务对象提供无偿而合宜的帮助,这属于慈善事业中的义务奉献之类。显而易见,教育在其根本性质上属于第三种服务关系,即基于某种道义责任,无偿而合宜地为学习者提供帮助。这是一种利他主义的教育关系,是教育人道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古往今来,人类教育曾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形态,并且有着不同的民族形态。然而,教育之为教育就在于:它不是按照经济逻辑或政治逻辑办事,而是遵循社会道义逻辑开展的培养人的活动。这样的教育自然假定“人是可教的”,亦即人性是有“善端”的,从而对每个学习者寄予充分的信任和希望。为此,要求教育者善待学习者,尊重学习者,理解学习者,鼓励学习者,启发学习者,引导学习者,成全学习者。教育过程就是“与人为善”的过程,就是“成人之美”的过程。这样的教育观势必反对功利主义的教育服务观,也势必反对强制主义的教育服务观,而主张利他主义的教育服务观。不可否认,这样的教育观不免具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但是彪炳人类教育史册的不正是这种“乌托邦”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吗?

事实上,教育对于学习者只能是一种服务,教育不可能替代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如果说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成就人,那么教育就必须建立在学习者的自觉、自动、自主的基础上。相对于学习者来说,教育只是一种外部因素,这种外因只有激发了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和动力之后才能奏效。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把教育比作农耕或园艺,把教师比作农民或园丁,称教育是一种合作的艺术。把教育者比作农夫或园丁,这不是对教育服务陸最好的诠释吗?把教育定义为学习服务,这丝毫不意味着教育是无足轻重的。恰恰相反,对于学习者来说,这种善意的、合作的服务性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并且是弥足珍贵的。应当说,人的学习永远需要充满善意和爱心的教育服务,永远需要富有智慧和创造的教育服务!

不可否认,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教育太缺乏道义服务的内涵及其品质了!学校教育的行政化、产业化、科学化等种种倾向,已经和人们心目中的“真教育”渐行渐远了。行政化使我们的教育不会尊重人,产业化使我们的教育失去理想,科学化使我们的教育缺少同情心。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学校,无论对于年轻的学习者还是对于提供学习服务的教育者来说,都永远需要成为一块充满道义、责任、理想、神圣的精神家园。教育必须学会尊重人,必须学会帮助人,必须学会成就人,亦即必须真诚地为学习服务,这才是教育的天职和本份!值此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之际,我们大有必要倡导“服务型教育”,大有必要弘扬教育的道义服务精神。为学习服务,这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公益,教育服务的行动准则

以上我们分别从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教育服务的道义性质两方面分析了教育的服务性内涵,但是有必要进一步指出:教育服务不仅是社会道义性的,而且是社会公益性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这就是说,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公益性是教育事业在社会利益和效益上最本质的表现,这就是说教育事业在本质上是超个人需求的,是超个人功利的,是超个人现实的。一部人类教育发展史就是如何以超个人功利方式发展教育事业的历史。在当代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功利意识不断张扬,如何建设和发展这种公益性的教育事业,仍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

说到教育公益性,不能不提到现代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理论。这一理论对于解释和说明教育的公益性是很有价值的。经济学认为,教育劳动所提供的产品是一种服务,即为学习者提供的服务或劳务。这种服务具有经济学上所讲的“公共物品”属性,如产品上的不可分割性、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技术上的非排他性、效益上的外部经济性等。当然,教育事业本身又是分门别类的,有许多层次、类型、形式等。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术教育;或者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或者理论教育、实用教育;等等。在这些教育类别中,有的接近于“纯公共物品”,有的接近于“私人物品”。所以教育是一种具有公益性的“准公共物品”。应当指出,经济学对教育公益性的实证性分析,对于理解教育公益性是很有帮助的。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就要把教育事业(首先是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等)当作人民群众的公共福利来看待。在一个时期里,我们较多地从“人力资本”视角看待教育,因此突出了教育的效率价值和经济功能,但却忽视了教育的道义价值和文化内涵。实际上,现代教育在发展中越来越表现为公共福利的性质,是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平取向的公共服务。在现代化进程中,现代人越来越依靠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生存发展,现代教育就是政府为本国公民提供的具有普遍性、公平性和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福利取向的教育观对于教育实践是根本方向性的,它集中体现了教育的道义价值和人文精神,而效率取向的教育观则容易把教育事业引入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等误区。因此,我们需要强调教育的公共福科性。

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例4

二、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具体的讲,一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次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二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三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上共同进步。四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

三、处理好思想、措施和业绩之间的关系,扎实推进科学发展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银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迎接挑战和把握机遇的前提是,银行人必须凝聚思想,统一行动,采取措施,创造佳绩。

1、思想是制定好落实工作措施的先导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大到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小到一个地区、一个单位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具体到我们银行,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单位就会出现一盘散沙,不会有统一的行动步伐。尤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既有价值取向多样化,也会有新旧价值观转变而造成的真空,还会出现理想信念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加以引导,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就会乘虚而入。所以,必须把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统一到核心价值体系之下,统一到全行企业文化框架之内,真正在思想深处树立起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危机意识、合规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目前,据我们在工作调研中发现,干部员工在思想上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1、对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集体思想观念。认为政治理论学习无非就是读报纸、念文件或看电教片。据了解一些员工包括少数党员干部对业务学习还比较热心,但对政治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被动应付。个别部门、专业同志借故工作忙甚至点个到就溜号。很多职工对理论学习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对我们提高感知社会的能力、提高职业道德能力、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能力都是必不可或缺的知识法宝。2、学习业务深度不够,自我惰性思想严重。虽然我们对员工进行了各种培训,但仍有大部分员工对理论学习、业务学习、业务技能掌握上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而且每天悠悠度日,惰性思想严重,只强调自我,工作不求进取,入行几十年连基本的银行业务都没掌握,甚至还怨声载道。

因此,必须在科学发展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增强大家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危机意识、合规意识和主人翁意识。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否则建设就不能成功,强调的是要加强共同思想基础建设。通过学习教育,使银行人要懂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同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是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此基础上,重点构建我们的银行服务文化。可以说,银行服务文化是银行的核心企业文化,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与行业特色的管理文化方面的课题,是我们实行远大理想和弘扬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培育良好的服务文化,首先,要知道服务是什么。作为一名银行员工,服务好客户是职业的基本要求,就像医生要治病救人,军人要保家卫国一样,这是天职。服务工作不是领导让我如何做,而是我应当这样做,否则,就不是一名称职的职业人。只有真正理解到这一点,才会增强做好服务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银行上下必须形成共识,基于提升客户服务的文化共识,最终不仅要体现在每个员工的一言一行,而且还要贯穿于全行各项工作措施的始终。只有奠定好思想基础,工作措施才可能顺利落到实处。

2、工作措施是业绩实现的保证

所谓建设银行服务文化,核心是服务理念所体现的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与传输,让员工形成服务客户的人生观、价值观。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这强调的还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同志多次指出: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这强调的仍然是共同理想基础建设。银行服务文化作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与行业特色的管理文化方面的课题,我们把它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中去介绍,相信会有更广阔、更深刻的认识,会有更清晰、更符合时代要求的服务客户的思路。为了建设服务文化,我们需要采取得力的措施。一是提升银行服务文化,需要调整好充实现有的规章制度,提高员工的素质,强化员工的客户服务意识,设计各种仪式和活动以增强凝聚力,树立客户服务明星人物,完善内部的文化传播网络等。高层管理人员注重客户服务智能;中层管理人员注重客户服务知识;基层员工注重客户服务规范。智能用来创新,知识用来获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组织层面看,制度和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软”、“硬”件条件,其中制度是“底线”,是企业的“法”,文化是“魂魄”,是企业的“道”,也是构建核心竞争力之根本。有效的管理就是优秀的文化加上科学的制度。二是提升银行服务文化,要从基层网点落实服务标准抓起。一看国际金融服务公司的服务标准,二要审视我们自己的规范标准,三是按轻重缓急找亮点和突破口。重新审视或细化服务标准,是要看到我们在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上取得的可喜成绩,同时审视我们的服务标准与现代金融服务企业服务标准之间、与客户的要求是否存在差距,找出基层行能力范围内能作为的地方进行创新,尤其是要把自己和客户所希望得到的服务水准作一个对比,然后多走一步,就是在顾客基本满意的前提下,满足顾客潜在的期望值。三是提升银行服务文化,要在网点硬件好渠道建设上下功夫。

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例5

为什么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强化教育事业的公共服务性呢?因为服务型政府比起以往政府类型更加强调“在民”的本质定位,更加强调政府及官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仆一主”关系定位,更加强调政府及官员作为公共利益“服务者”的角色定位,更加强调政府及官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定位。目前,学术界关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看法是:服务型政府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政府;是坚持依法执政的法治政府;是接受人民监督和评判的透明政府;是实行“问责制”的责任政府;是坚持灵活、精简、效率等原则的有效政府;等等。鉴于此,把教育事业当作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事项,自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

在历史上,基于不同的政治经济条件和文化历史传统,古今中外的政府有着各自特殊的职权、职责和职能定位,但是又普遍地具有社会统治、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基本职能。统治职能是政府按照社会统治集团的理想和意志,建构政治共同体的制度和秩序的行为;管理职能是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力机构,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行为;服务职能是政府作为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向社会委托者提供各种利益报偿的行为。从历史上看,古代政府突出其统治职能,近代政府强调其管理职能,而当代政府则日益表现出强化服务职能的趋势。我们认为,当代世界各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是当代政府公共服务取向改革的产物。

自从人类创立学校组织以来,教育事业就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之间建立了密切的社会联系。同时,政府作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也历史性地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职责和职能事项,从而对教育事业施加影响和干预。众所周知,教育事业是一项具有普遍影响和多种功能的社会事业,不仅具有促进个体学习、身心发展、就业谋生、社会交往、精神享受等个体功能,而且具有促进文化传承、政治建设、经济增长、人口优化、生态改善等社会功能。由于这一点,历史上的政府总是从统治、管理、服务等职能需要出发,影响和干预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教育事业也往往被政府赋予统治、管理、服务等相关社会内涵及其属性。

从历史上看,古代政府属于“统治型”政府,以发挥统治职能为主,所以古代教育表现出强烈的“政治统治”属性。东西方古代教育大体上都如此。近代政府具有“管理型”特征,比较重视社会管理职能,所以近代教育也往往承载着“社会管理”的使命。义务教育就是近代国家为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而构建起来的新型教育制度。进入信息社会以来,世界各国热衷于建设“福利型国家”和“服务型政府”等,追求政府的公共服务价值。与此同时,各国也竞相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以向公众提供学习和发展的公共服务。在当代,虽然教育事业仍具有统治和管理的社会属性及特征,但是更鲜明地表现出公共服务的属性及取向。

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强调教育事业的公共服务属性,这是符合当代世界以“服务”为取向的政府改革潮流的,同时也是符合当代世界“学习本位”的教育改革趋势的。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把教育视作向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共服务,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型教育”,这不仅是一个富有教育正义内涵的教育伦理命题,而且是一个富有社会正义内涵的政治伦理命题。教育的本质在于为学习者服务,这样的教育必然是以人为本的。同时,教育的本质在于为所有的学习者服务,这样的教育必然是以民为本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以民为本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必然是服务性的。服务性的教育,不仅需要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向,而且需要“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支持。总之。“服务型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新方向,需要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展开、阐发和深化。

二、服务,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毫无疑问,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使教育事业凸显了公共服务属性。但是,我们不应忘记,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服务,即为学习者学习服务。当然,这种服务不仅仅是经济学上讲的那种有使用价值的“劳务”,更重要的是基于某种道义而承担的责任或义务。后者恰恰是教育“服务”的精神实质,也是服务型政府对教育服务的内在要求。为此,我们应当重申教育的服务本质,坚持教育的服务取向,以此引领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不可否认,教育也属于经济学上所讲的有使用价值的“劳务”。在经济学上,一般将人类生产劳动成果概括为“产品”和“服务”两种形式,服务是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活动形式满足他人或团体需要的劳务。从经济学上分析,教育是教育者为学习者提供的、有益于他们学习和发展的一种劳务,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付出了自己的脑力和体力,学习者则消费了教育者所提供的这种脑力和体力。另外,这种教育劳务既可以无偿提供(如慈善捐助的学校),也可以有偿提供,即使后者也有直接的有偿提供(如私立学校)和间接的有偿提供(如公立学校)等情况。因此,教育也和其他文化、科研、商业等一起,被经济学家统称为服务业亦即第三产业。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教育又不仅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或劳务,它有着比商业服务更为特殊的关系及内容。简言之,教育是基于社会正义、伦理原则和道德理想等,由教育者为学习者提供的学习服务。一般说来,服务关系有三种情况:一是服务的提供者与受益者以平等互惠的关系进行服务交易,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服务大抵归于此类。二是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自身的某种优势地位,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要求强制对象接受服务,这是传统政治条件下的政府行为表现。三是服务的提供者基于某种文化、宗教、伦理等道义责任,向服务对象提供无偿而合宜的帮助,这属于慈善事业中的义务奉献之类。显而易见,教育在其根本性质上属于第三种服务关系,即基于某种道义责任,无偿而合宜地为学习者提供帮助。这是一种利他主义的教育关系,是教育人道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古往今来,人类教育曾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形态,并且有着不同的民族形态。然而,教育之为教育就在于:它不是按照经济逻辑或政治逻辑办事,而是遵循社会道义逻辑开展的培养人的活动。这样的教育自然假定“人是可教的”,亦即人性是有“善端”的,从而对每个学习者寄予充分的信任和希望。为此,要求教育者善待学习者,尊重学习者,理解学习者,鼓励学习者,启发学习者,引导学习者,成全学习者。教育过程就是“与人为善”的过程,就是“成人之美”的过程。这样的教育观势必反对功利主义的教育服务观,也势必反对强制主义的教育服务观,而主张利他主义的教育服务观。不可否认,这样的教育观不免具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但是彪炳人类教育史册的不正是这种“乌托邦”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吗?

事实上,教育对于学习者只能是一种服务,教育不可能替代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如果说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成就人,那么教育就必须建立在学习者的自觉、自动、自主的基础上。相对于学习者来说,教育只是一种外部因素,这种外因只有激发了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和动力之后才能奏效。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把教育比作农耕或园艺,把教师比作农民或园丁,称教育是一种合作的艺术。把教育者比作农夫或园丁,这不是对教育服务陸最好的诠释吗?把教育定义为学习服务,这丝毫不意味着教育是无足轻重的。恰恰相反,对于学习者来说,这种善意的、合作的服务性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并且是弥足珍贵的。应当说,人的学习永远需要充满善意和爱心的教育服务,永远需要富有智慧和创造的教育服务!

不可否认,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教育太缺乏道义服务的内涵及其品质了!学校教育的行政化、产业化、科学化等种种倾向,已经和人们心目中的“真教育”渐行渐远了。行政化使我们的教育不会尊重人,产业化使我们的教育失去理想,科学化使我们的教育缺少同情心。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学校,无论对于年轻的学习者还是对于提供学习服务的教育者来说,都永远需要成为一块充满道义、责任、理想、神圣的精神家园。教育必须学会尊重人,必须学会帮助人,必须学会成就人,亦即必须真诚地为学习服务,这才是教育的天职和本份!值此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之际,我们大有必要倡导“服务型教育”,大有必要弘扬教育的道义服务精神。为学习服务,这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公益,教育服务的行动准则

以上我们分别从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教育服务的道义性质两方面分析了教育的服务性内涵,但是有必要进一步指出:教育服务不仅是社会道义性的,而且是社会公益性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这就是说,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公益性是教育事业在社会利益和效益上最本质的表现,这就是说教育事业在本质上是超个人需求的,是超个人功利的,是超个人现实的。一部人类教育发展史就是如何以超个人功利方式发展教育事业的历史。在当代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功利意识不断张扬,如何建设和发展这种公益性的教育事业,仍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

说到教育公益性,不能不提到现代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理论。这一理论对于解释和说明教育的公益性是很有价值的。经济学认为,教育劳动所提供的产品是一种服务,即为学习者提供的服务或劳务。这种服务具有经济学上所讲的“公共物品”属性,如产品上的不可分割性、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技术上的非排他性、效益上的外部经济性等。当然,教育事业本身又是分门别类的,有许多层次、类型、形式等。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术教育;或者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或者理论教育、实用教育;等等。在这些教育类别中,有的接近于“纯公共物品”,有的接近于“私人物品”。所以教育是一种具有公益性的“准公共物品”。应当指出,经济学对教育公益性的实证性分析,对于理解教育公益性是很有帮助的。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就要把教育事业(首先是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等)当作人民群众的公共福利来看待。在一个时期里,我们较多地从“人力资本”视角看待教育,因此突出了教育的效率价值和经济功能,但却忽视了教育的道义价值和文化内涵。实际上,现代教育在发展中越来越表现为公共福利的性质,是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平取向的公共服务。在现代化进程中,现代人越来越依靠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生存发展,现代教育就是政府为本国公民提供的具有普遍性、公平性和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福利取向的教育观对于教育实践是根本方向性的,它集中体现了教育的道义价值和人文精神,而效率取向的教育观则容易把教育事业引入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等误区。因此,我们需要强调教育的公共福科性。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就要把教育事业当作政府及学校为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共服务来对待。在当前条件下,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多方面的,如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一般公共服务等,其中教育(首先是义务教育)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这些公共服务都是由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但是教育这种公共服务更强调文化性、道义性、精神性、关爱性等,因此提供教育这种公共服务更要强调教育自身的特点。提供教育公共服务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必须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全面性发展。“服务型教育”是社会合作和人际合作的事业,是政府与人民群众合作的事业,是学校与家庭合作的事业,是学校与社会合作的事业,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事业。

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例6

这就是著名的鲍莫尔成本病幻觉( Cost - Disease Illusion) 的观点( Baumol,1967、1989) 。其理由是:首先,服务业的生产率水平比制造业的生产率水平要低; 二,服务业生产率的增长率也比制造业生产率的增长率要低。长此以往,服务的成本与价格必然上升,会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率趋缓乃至停滞。当然,服务业生产率低于制造业的生产率,同时服务业的增长率又快于制造业的增长率并造成服务业在GDP 里比重上升、制造业比重下降,这看上去是一个悖论。其实,这是不难理解的。一个产业的增长率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要素投入的增长率,二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只要流入服务业的要素投入增长率高于流入制造业的要素投入增长率的超额部分能够抵消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那么,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服务业的比重还是会上升。但是,如果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长期滞后,则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效率。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服务业生产率的提高。

谭洪波等( 2012) 在鲍莫尔以上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两部门模型,证明了中国服务业增长率偏低是由中国服务业特别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零造成的。这就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中国服务业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相比较,究竟是否低了? 第二,中国服务业内部,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与传统的、非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相比较,是否会高一些?

一般说来,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生产效率上的差异,以及服务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与非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在生产效率方面的差异,除了生产技术方面的原因以外,也可能与体制和政策待遇有关系。在这方面,学者们和决策者都比较重视服务业的开放度和税收负担。由于服务业的进出口属于服务贸易,而这属于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所以在关于国内服务业的开放度的研究中就主要关注外资占行业总资本的比重这一度量,或者关注外商直接投资( FDI) 占服务业总资本之比这一变量。马兰帕里与齐姆尼就研究了截止到2000 年,世界各国服务业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模式和趋势( Mallampally Zimny,2000) 。纳查姆研究了像广告业、咨询业、会计和法律服务这样的专业化行业中美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后果( Nachum,2000) 。

服务业的税负问题直接与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营改增的改革有关。在营改增前夕,中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究竟在税负上有什么差异? 其特征是什么? 服务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业与非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在税负上是否存在结构性差异? 弄清这些问题,会有利于决策者在设计服务业的增值税税率时避免新税制下税负过重的问题。

然而,研究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在生产效率、开放度和税负方面的差异,以及服务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与非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在生产效率、开放度和税负方面的差异,需要有翔实的、系统的统计数据。美国学者迪安与孔泽根据美国劳工部收集的173个行业的数据,测算过美国广义的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生产率方面的差异( Dean Kunze,1992) 。他们用了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这两个指标,发现在测算服务业的生产效率时,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标比劳动生产率的指标要准确一些。沃尔夫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美国服务业生产效率的度量,发现服务业内部存在停滞的服务业与进步的服务业之间的差别( Wolff,2002) 。在中国国内学术界,对于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已经很多了,相比之下,对于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尤其是是对于服务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还不多。王恕立与胡宗彪( 2012) 运用序列DEA -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1990 ~ 2010 年中国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TFP) 、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增长率。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总体及细分行业的TFP 均处于上升通道。王恕立与刘军( 2014) 还运用了中国服务业的企业数据,研究了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分布的异质性和资源再配置效率。对于中国服务业生产效率研究来说,困难在于数据获得。中国制造业的企业数据库( 1998 ~ 2007 年) 已经对于研究者有条件开放了,但是中国服务业的企业和事业单位数据库至今还未对研究者开放。

本项研究运用了中国国家统计局2010 年提供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这是关于中国经济单位在2008 年12 月31 日时点上的主要经济变量的数据。原始数据是以企业和事业单位为观察单位的,经过加总,以四位数产业为观察单位。从这个数据里,我们可以获得一位数产业、二位数产业、三位数产业和四位数产业的工业、服务业的基本经济信息。其中,一位数工业产业包含采矿、制造业、和电力燃气水三大产业,和14个一位数的服务业产业( 没有包含公共管理和国际组织) 。该数据覆盖了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主要财务指标,这就为我们构建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生产函数,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足够的信息,进而可以比较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并且分析服务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业和非生产性服务业在全要素生产率上的差异。

我们定义广义的制造业为全部工业产业,定义广义的服务业即全部服务业产业。又定义狭义的制造业为不含矿产、能源的制造业,狭义的服务业为生产性服务业,我们把不含建筑业、传统服务业、公共服务和文教卫生产业的那一部分服务业定义为狭义服务业。在国家产业统计口径里,我们所定义的广义制造业为一位数行业编码为BD 的行业,狭义制造业为一位数行业编码为C 的行业。广义服务业为一位数行业代码为E - R 的行业,狭义服务业为一位数行业代码为F - H、J - M 的行业。如不特殊说明,我们提到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是指广义口径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在下文里,我们将根据计算结果,先在第二、三两部分讨论服务业和制造业以及服务业内部在对外开放度、税收负担等方面的差异,在第四部分讨论服务业和制造业以及服务业内部在全要素生产率分布上的异质性。最后,在第五部分给出简短的结论。

二、中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度不如制造业的对外开放度高

我们将外资进入度等同于对外开放度。其定义为: 一个产业里的实收资本里的港澳台资本和外资/该产业内的全部实收资本。我们运用中国国家统计局2010 年提供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计算出了2008年底中国全部二位数制造业和二位数服务业的外资进入度,即对外开放度。研究发现,总的说来,中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度不如制造业的对外开放度高。中国2008 年的制造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平均值为6. 62%,而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度平均值只有3. 69%。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制造业是指广义的制造业,即全部工业产业。这里所谓的服务业也是指广义的服务业,即全部服务业产业。

除了在对外开放度的平均值上服务业不如制造业高以外,我们还发现以下三点:1. 尽管广义制造业的二位数产业数目没有广义服务业的二位数产业的数目多,但是,在广义制造业二位数产业里,对外开放度超过10%的产业数就有9个,而在广义服务业的二位数产业里,对外开放度超过10%的产业个数只有6个。

2. 到2008 年底,在39个广义的制造业二级产业里,只有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其他开采业、烟草业的外资进入度为零,即只有这三个二级产业对于FDI 是不开放的。在其他36个二级产业中,或多或少都有外资进入。但在服务业的44个二级产业里,就有10个产业的外资进入度为零,说明我国的服务业对于外资的开放程度要低于制造业。

3. 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度高的子部门是发生在两端: 一端是传统的餐饮业,另一端是信息产业( 软件、计算机服务、电信) 这样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外资在这些部门的进入度在10% ~ 20%之间。此外,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里,对外开放度最高的都是与餐饮业有关的。2008 年,我国的饮料制造业对外开放度达到23. 16%; 服务业里餐饮业的对外开放度也达到21. 85%。

三、税负和就业结构方面的差异

相关的定义如下:

税收负担= (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税金+ 增值税) /主营业务收入。

就业比重= 行业i的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制造业( 或者服务业) 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之和。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加总都是100%。

1. 总体说来,在营改增以前,中国服务业的微观税负并不比广义制造业的税负重。如表1A 最后一栏所示, 2008 年底,广义制造业的平均税率为6. 75%; 而表1B 最后一栏显示,在2008 年底,广义服务业的平均税率为5. 96%。这说明,在2008 年底,服务业的平均税率还低于制造业的平均税率。

2.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按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应该包含仓储、物流、交通、批发商业和零售商业、租赁、商业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科技推广、研发部门和金融服务产业等。我们从表1B 里可以看到,在2008 年,即营改增以前,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平均税率在3% ~ 5%之间。如仓储、物流、交通运输业的税率都在2. 4% ~ 5. 77% 之间; 批发商业的税率只有2. 72%; 零售商业的税率是4. 9%; 其他金融服务业的税率是5. 7%; 租赁、商业服务业、研发部门、专业服务业、科技推广服务业的税率都在3. 99% ~ 5. 45%之间。以上这些生产性服务业的平均税率,不仅低于广义制造业的平均税率( 6. 75%) ,而且也低于广义服务业的平均税率( 5. 96%) 。这说明,在营改增以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税收负担问题并不突出。

3. 服务业中有一些部门的税收负担比较重,不但高于广义服务业的平均税负,而且也高于广义制造业的平均税负。在二位数的服务业产业中,税率最高的产业是水利服务业( 税率为18. 1%) ,其次为公共设施管理业( 15. 55%) ,以下依次为体育( 10. 40%) 、餐饮业( 10. 33%) 、地质勘探业( 8. 24%) 、广播电视电影音响业( 8. 22%) 、房地产业( 7. 58%) 。这说明税收负担重的服务业大部分属于传统的餐饮、文化产业和房地产业。表1 中显示的就业信息也值得注意。在中国广义的制造业里,占全部工业就业比重最高的二位数产业依次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采煤业、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而在广义服务业的二位数产业里,占全部就业比重最高的产业依次为建筑业、批发商业、零售商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即商业和房地产业的就业占服务业的全部就业比重最高。

四、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以及服务业内部在全要素生产率分布上的异质性

我们只从总体效率的角度来讨论全要素生产率。所谓总体效率里的总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把广义制造业中的507个四位数产业看作一个整体,同时也把广义服务业里307个四位数产业看作一个整体,我们分析比较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总体效率; 二是总体效率是与总生产函数有关系的,我们分别构造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总生产函数,又分别求出这两个总生产函数里全要素生产率,因而这个全要素生产率不是企业个体的,也不是二位数、三位数、四位数产业中的个别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而是507个制造业产业、307个服务业产业的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我们假设,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里,所有行业的、 相同。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TFP( 索罗剩余方法) 和SFA( 随机前沿分析方法) ,估算了中国广义的制造业和狭义的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平均效率水平,也估算了中国广义的服务业和狭义服务业( 即生产性服务业) 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平均效率水平。

我们的研究发现,运用索罗余项法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与通过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得到的平均效率水平是一致的。使用全要素生产率和平均效率水平所衡量的效率相关性为0. 9999。从表2 里可以看出,中国广义服务业2008 年的全要素生产率为2. 52,稍低于广义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2. 93) 。这个发现与鲍莫尔成本病幻觉是一致的。即在中国,平均说来,服务业的生产效率还是低于制造业的生产效率的。

我们计算了狭义服务业( 即生产性服务业) 的全要素生产率,得到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为2. 85,这是高于全体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2. 52) 的。我们还发现,狭义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2. 85) 与狭义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2. 98) 之间的差距( 只有0. 13) ,要小于广义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广义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差距( 0. 41) 。这个发现与美国沃尔夫( Wolff,2002) 的发现是相同的,即在中国服务业内部也存在停滞的服务业与进步的服务业之间的差别。

按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得到的平均效率水平结果,与全要素生产率计算结果是类似的。表2 显示,如果比较广义制造业与广义服务业的平均效率水平之间的差距,则后者比前者差十万分之六; 如果比较狭义制造业与狭义服务业的平均效率水平之间的差距,则后者比前者仅差十万分之一。这说明在狭义服务业( 即生产性服务业) 的层面上,服务业的总体效率比一般服务业要有所提高,与制造业的总体效率水平之间的距离在缩短。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们运用中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分别计算了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外资进入度、税负与两位数、四位数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平均效率水平,我们的研究有三大发现:

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例7

第二点,社会需求多元化提供的空间。现在人的需求趋向多元,越来越个性化。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变,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呈现多元化。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这种多元化表现的越来越丰富多彩。现在,讲个性、讲民主自由、讲社会参与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而这种特征与社会需求多样化相结合,给义工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无论做社会工作,或是做义工,既要具有志愿服务精神,又要具备专业工作能力,变需求为动力。

第三点,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提供空间。经济条件的改善使一部分富起来的人有能力和时间去帮助别人,去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慈善机构应该积极主动地溶入他们的生活,根据不同需求和特长为他们提供志愿服务的空间。比如做义工,有人喜欢做环保,有人喜欢做老年项目,有人喜欢心理辅导,有人可能关心单亲家庭等等。要认清这个发展趋势,因势利导,为义工服务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第四点,人的自身发展需求提供空间。人在物质需求满足之后,需要有精神生活。人的物质生活容易满足,而精神生活需求,除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帮助他人,快乐自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也是一种自我完善的必然需求。那年我随中华慈善总会考察团去美国考察,有两个例子我印象非常深刻。在美国华盛顿一个黑人社区,设有专门的义工服务站,有两名义工,在那边处理日常事务,协调和处理各种社会需求。然后,我们又去一个社区幼儿园,看到两名义工利用礼拜六在给幼儿园清理操场和修理课桌椅,没有任何报酬。第二个例子,我们专门去考察了一个监狱管理机构,据管理人员介绍,每个礼拜六,都有义工到监狱为服刑人员做心理咨询,上辅导课,组织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可以说,义工服务已经渗透到美国生活的各个领域。

其次,义工事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制度,制度创造环境。第一点,政府的法律法规创造外部环境。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条例,浙江的志愿服务条例经人大批准已于2007年11月颁布施行。这对我省义工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对于义工事业来说,制度的意义在于鼓励与规范。

当政府招收公务员,企业招聘员工都有义工服务记录作为优先录用条件的时候,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义工组织自身也要练好“内功”,积极配合这种发展趋势,在工作方法,活动载体,激励机制上进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第二点,义工制度建构内部环境。我们必须有一整套制度来规范义工事业的运作和管理,去年汶川大地震,有几百万义工自发到灾区赈灾,以至于四川省民政厅发出公告,呼吁义工有序地开展活动,否则没法解决吃住行,陡增灾区压力。这就启发我们,要提高义工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整合义工服务资源,制定和完善义工服务制度,推动义工服务规范化管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民众的社会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加快发展义工事业正当其时。近年来,各地慈善组织的义工分会纷纷建立,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已成当务之急。

第三点,社会政策提供支持与激励环境。社会政策说到底是一种文化载体。良好的慈善文化环境对于形成社会政策是强有力的引导和推动。从媒体文化到企业文化,从社区文化到市民文化都要为义工服务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为制定和实施社会公共政策提供动力和依据。当社会还在为建立“诚信文化”而辩论时,义工事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会显得比较沉重,这种沉重应当引起慈善机构深深的思考,要为推动慈善文化的普及和提高作出不懈的努力,积极为政府的社会政策建言献策,逐步形成对义工事业支持鼓励和规范的公共政策体系,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第四点,媒体参与建构舆论环境。媒体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和参与,近年来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舆论的导向作用对于建设慈善文化环境,推动义工事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慈善机构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当地媒体建立更为密切的“伙伴关系”,互动双赢。

第三,社会支持提供发展动力。先谈成本支持。成本问题的关键在于“合法”与“适度”。我们倡导经营慈善的理念,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成本支持。我比较主张慈善事业基金化和项目化。义工服务也是如此。要根据社会需求策划义工项目去筹资,配合企业的“公益营销”。比如,一个企业愿意捐赠几十万元搞义工项目,树立品牌形象,就可以用“万向义工”、“鹤群义工”冠名,签订合作协议。县级以上慈善机构要 创造条件建立“义工基金”,开展义工培训,实施义工项目,表彰先进义工。第二点是服务的支持。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义工服务真正的落脚点在社区。义工事业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协助与配合。我国的社区管理比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强调自治管理,但实际上离不开政府支持与帮助。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社区自治管理机制。而这种机制形成的最关键的要素在于公民参与。社区管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志愿与奉献”。在社区,老龄化、单亲家庭、治安管理、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都得到集中反映,大量的社会管理工作都需要社区去落实,需要得到居民的支持和参与。社区管理与义工服务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2006年12月在第一次“浙江慈善大会”上提出的社区志愿者人数达到城市人口的8%,这个要求很高。要达到目标,从政府到社会还要做大量的工作加以推动。第三点,媒体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是宣传义工事迹,褒扬义工典型,把义工服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支持和推动。第四点是其它支持。包括政府的支持。从政策、财力和激励上为义工事业多创造一些有利条件。企业可以把义工服务溶入公司文化,在人力、项目、资金上与慈善机构密切配合,打造义工服务品牌,提高社会影响力,实现互动双赢。社会的支持主要是对义工服务多一点理解、关心和包容、支持,不要把它当作“负担”甚至“排斥”,使“好心人”伤心。可以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强,义工服务的参与面也会越来越广。

第四,公民意识奠定发展基础。先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物质生活是比较容易满足的,而精神需求的满足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我以为讲品质,讲改善生活质量,应该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又与公民意识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今中国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关于软实力,不仅包括科技、教育和文化,也包括慈善事业。如果社会成员没有慈善意识,服务他人的意识,帮助他人的意识,没有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心,要建成和谐社会是不可能的。第二点,公民意识与社会参与。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慈善机构要因势利导,积极建构义务工作载体,拓展义工服务领域,为公民参与义工服务创造活动空间,提高义工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第三点,生活志趣与情感需求。当义工光有热情是不够的,义工服务只有与个人的志趣、特长和个性化需求结合起来,才能专业和持久。慈善机构要开发社会资源,根据需求策划项目,充分调动义工的专业特长服务社会,尽可能满足义工的志趣和个性化需要,要顺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第四点,服务他人与快乐自己。这是一种境界。做义工完全出于自愿,是我要做,不是要我做。不能把做慈善、当义工变成一种负担去被动应付。这是做义工最基本的理念。要把当义工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在喧嚣和浮躁中保持一种大爱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恰恰是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最需要的。

最后,谈谈我们对发展义工事业的一些思路:

1. 建立组织机构。县级以上慈善机构要建立义工分会。建立分会重点抓二件事,一是选人;二是制度。选人主要是选好骨干。要选综合素质比较好,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又愿意为大家服务的年轻人担任分会会长。二是制度。有了人,制度要跟进,项目要选好。慈善机构加强对义工分会的监督管理要抓关键,这个关键就是财务管理和人事调配。而具体工作应该让分会积极地创造性地发挥,做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2. 创造政策环境。各级慈善机构要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出台地方性的鼓励政策,为义工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推动义工服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要加强义工服务的舆论宣传,倡导义工绩效与人才聘用挂钩,维护义工的合法权益。

3. 提供物质条件。省慈善总会去年成立义工部,今后还要建立义务工作发展指导中心。近期我们主要抓三件事,一是开发义工服务项目,对义工项目采取招标的形式提供成本支持;二是开展骨干培训,这次培训班只是开个头,对各地举办培训班给予全力支持;三是筹款建立“义工发展基金”,推动义工事业可持续发展。

4. 发展义工团队。各级慈善机构要把握义工服务专业化、项目化的发展趋势,改变零打碎敲、缺乏专业特点的工作方式,积极招募有特长的义工服务团队,组成志趣相投,形式多样的小分队,以社区为重点开展义工服务活动。要重视网络的作用,加强义工协作,形成管理特点。

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例8

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是青年志愿服务中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一种比较特殊和占据主要地位的形式[1]。专业化服务是指具有某项专业知识技能或获得专业资格的人士提供的服务,如翻译、支教、法律援助等。将志愿服务与个人的成才和价值实现相结合,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的同时,志愿者本身也能得到专业技能方面的提高,为现时的职业发展或将来的毕业就业提供帮助,最终达到双赢、共赢的局面[2]。张科、彭巧胤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研究》一文中指出:“专业化是高校志愿服务不竭的动力。”对此,我深感认同。随着志愿服务在我国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对于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呼声日趋高涨,高校学生将成为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的有效主体,而专业化是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心艺意”义教班志愿服务项目的运行,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心艺意”义教班,全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艺心艺意”义务教学班,2008年,在学院党委的积极倡导下和学院团委的指导下成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理工科为主流学科的学校,充分发挥艺术类专业特色优势,为繁荣校园文化作出贡献,是成立义教班的初衷。义教班倡导艺术学院学生利用专业所学投身志愿服务,在学校内开展艺术类课程的义务教学活动,为非艺术专业学生提供学习艺术的机会,满足普通学生学习艺术的需求,为普及艺术做出努力;同时,参与志愿服务的同学在实践中加强艺术教学能力,以教促学,锻炼自身的专业素养。义教班的志愿者由艺术院音乐、美术等多个专业学生组成,义教班于2008年4月开办以来,先后在校园中开设了五期课程班,参与教学的同学达到500余人次,参与学习的同学达到2500余人次。随着义教班工作的日趋成熟,志愿者们把他们的视角投向了校园之外。2011年暑假,志愿者们牵手苏北留守儿童,为那里的孩子送去了艺术的普及教育。2012年4月,志愿者们与南京赛虹桥街道安德门社区服务中心合作,建立了志愿服务基地,为居住在附近的农民工子女提供长期的艺术类教学服务。关爱农民工子女,为更多的贫困儿童送去义务的艺术教育,是义教班未来几年的重点拓展方向。立足校园,辐射社会,“艺心艺意”义教班志愿服务项目正在被赋予更多的意义。

一、从“艺心艺意”义教班看高校大学生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的有利因素。

1.高校有较为系统的学科专业背景

以“艺心艺意”义教班为例,它所依托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拥有音乐表演(歌舞方向)、舞台美术设计、环境设计、新闻传播四个本科生专业,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五个研究生专业方向。艺术学院的同学专业特点突出,在进校前,他们经过严格的选拔考核,有较好的艺术功底;进校后,他们又接受了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学院良好的学习资源和师资力量,为开展义务的艺术类教学志愿服务奠定了专业基础。推而广之,大多数高校具有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的良好学科背景,大学生志愿者凭借自身专业优势,依托所在高校专业背景开展的志愿服务,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替代性。

2.高校有较为完善的志愿者组织机构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者主要是院校各级团委和公益性社团,团组织是目前大学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依托。“艺心艺意”义教班也是依托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得以建立的,协会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和院团委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协会组织机构健全,包括理事会,下设秘书部、组织部、宣传部、活动部、财务部、外联部六大部门。协会每年完成招新与换届,固定的成员约有30名,他们负责艺教班的招生、管理和运作。共青团组织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效支撑者,能够给志愿者们及时的反馈和评价,确保志愿服务开展的长效性。

3.高校有较为成熟的志愿者人力资源

高校的志愿者多为青年学生,他们整体素质较高,且高校一直加强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成人成才,他们对志愿服务的响应度高。另外,青年学生的可塑性强,有利于在接受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适应性培训,并且高校大学生时间较为灵活,闲暇较多,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和寒暑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的同学几乎都有参加“艺心艺意”义教班教学的经历,他们中的很多人还多次参加了义务教学,每年招进的新生都会成为义教班的新鲜血液和力量。大量的整体素质高、可塑性强、时间自由度较高的志愿者,为开展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持。

二、从“艺心艺意”义教班看高校学生实现专业化志愿服务的有效途径。

“艺心艺意”义教班志愿服务团队,多次获得校级表彰,“艺心艺意”牵手苏北留守儿童的志愿服活动被中国日报网、中国社区在线等多家媒体报道,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并且达到了实效。义教班的做法值得借鉴,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相对系统的体制保障

除了前面提及的义教班的组织体系健全之外,义教班还有较为完整、规范的教学体制。义教班从最初的声乐班、舞蹈班、钢琴班、素描班和书画班5门基础课程开始,后来逐渐增加了吉他班、色彩班、手绘班、摄影班、摄像班和剪辑班等共十余门课程,每门课程都明确了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计划由专业老师指导撰写;专业成绩突出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担任课程主任,把握教学质量,督促教学进度;学院青协成立的课程督导小组经常检查课堂,保证课堂秩序,发现问题,及时应对。另外,义教班还有一套较为详细的管理体制,从招生到教学到汇报展演,再到表彰颁奖,都有周密的工作进度和计划。可见,在组织、教学和管理上,义教班有较为系统的体制保障。

2.及时全面的评价机制

每期“艺心艺意”义教班课程结束后,将会根据各班的专业特色,举行隆重的成果汇报演出和展览,对学习和教学突出的同学,颁发优秀学员奖和优秀教员奖。学院青协给每一位志愿者制作志愿服务记录卡,记载志愿服务的时间和取得的奖项,记录卡作为学生推优入党和评优评奖的参照之一。在志愿者毕业时,给予志愿服务的证明书。及时、全面的肯定与激励,激发了志愿者们的热情,使得志愿服务的长效性得以加强。

3.双方共赢的价值取向

“助人自助”是志愿服务的精髓,“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服务的原则,但由于长期以来高校过分强调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上受行政化管理模式干预过多的影响,往往突出志愿者“无私奉献”的一面,而将志愿服务等同于“无偿服务”和“付出不求回报”等崇高道德实践行为,因而忽略了学生主体成人成才的需要[3]。艺教班的志愿者们在义务教学中以教促学,一方面增长了自己的专业水准,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升了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他们收获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精神层面有所收获。受到帮助的人则无偿地接受了艺术教育,增加了自身的艺术素养。义教班,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志愿者。

综上所述,从“艺心艺意”义教班的运行中,我们认识到,相对系统的体系保障、及时全面的评价机制和双方共赢的价值取向是高校大学生实现专业化志愿服务的有效途径,当然,有效的途径还有很多,期待大家共同探索。

三、从“艺心艺意”义教班看高校学生发展专业化志愿服务的主要瓶颈。

1.资金场地的短缺与志愿服务发展不能同步

高校志愿者组织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经费的筹措,普遍比较重视行政性划拨,主要体现为共青团工作经费,很少通过社会来募集资金[4]。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经费的严重缺乏。义教班的运作,主要依靠共青团工作经费,除了资金上的来源较为紧张,因为艺术类教学对场地要求的特殊性(如声乐教学需要钢琴,舞蹈教学需要镜子、把杆等专业设施),在向外拓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场地的选择也受收到局限。为了解决困境,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外联部主要负责与企业或其他单位的沟通,争取获得资金支持,虽然略有收获,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并不乐观,一些小企业并不愿意长期赞助,而对于大型企业,活动本身又缺乏影响力。另外,对于场地的解决,主要是选择有适合场地的其他单位进行合作,如社区、农民工子弟学校等,一般都愿意提供有力的支持。

2.志愿服务能力与志愿服务需求不能匹配

志愿服务能力与需求的不匹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水平专业志愿服务者的缺乏。在义教班的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同学有比较好的艺术专业的功底,就需要更高水平的志愿者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但是,志愿者中,比较多的往往是志愿热情高,但专业水平较低的低年级同学,这就形成了志愿服务需求与志愿服务的能力不能匹配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家电维修、法律咨询、医疗服务等其他专业的志愿服务中更为常见。另一方面,志愿者数量相对较少,服务需求却较为庞大,也形成了志愿服务需求与志愿服务的能力不能匹配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拓展志愿者数量,加强志愿者的培训力度。在义教班中,上一期优秀的学员,可以申请成为下一期的教员,并可以参加义教班的校外志愿服务项目,另外,志愿者们联系了江苏省南京市的其他艺术类高校,形成志愿者联盟,可以应对志愿者数量的不足。

虽然“艺心艺意”义教班在上述两点问题上都做出了努力,但仍然缺乏长效和根本性的解决方案,我国的高校学生专业化志愿服务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社会的认同,法律、法规的保护,公民们的自觉支持和参与。

参考文献:

[1]许人冰.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3-10.

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例9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118-02

一、何为“三型”党组织

新形势下,我党面临着长期而严峻的考验,这些考验使党自身充满了忧患意识,如何能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实现党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至关重要。因此,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 从而形成了“三型一体”的党的建设新格局。“三型”党组织的各组成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学习是前提和基础,服务是宗旨和核心,创新是追求和动力。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需求,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提升党组织的内在素养和活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群众;为了更好地服务,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既是精神状态的反映,也包含不断创新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创新党建工作的载体和制度形式。

二、国有企业建设“三型”党组织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了,在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坚持“两个必须”,必须保持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国有企业,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必须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这是我们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展国有企业的特殊经验。而时至当下,全面建设“三型”党组织即是遵循并贯彻中央精神的要求,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保持先进性,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的有效载体,更是实现企业“十二五”战略目标,加速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国有企业中全面构建“三型”党组织,目的就是要以学习带动创新,以创新强化党建,以党建提升服务,最终实现以服务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国有企业中全面构建“三型”党组织,能够巩固创先争优的成果,激发党员的工作热情,使之在学习、服务和创新的良好氛围中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提升;国有企业中全面构建“三型”党组织,能最大程度的确保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发挥,使党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心剂”和“孺子牛”。党的十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当前,企业已经进入加速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党组织不 断提高学习、服务和创新能力,集中全体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为企业实现更高水平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1]。

关于构建“三型”党组织的意见,抓住了党建工作的根本和要害,体现了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建工程新的伟大事业,表明了党以理论自觉的态度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的信心和决心。这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总目标,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意义。

三、全面推进国有企业“三型”党组织建设

1.推进国有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落实“三型”党组织建设目标的基础性工程。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勤于学习,提高思想理论素质,尤其对于企业党务干部队伍,要自觉地把学习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习惯。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的企业党务干部队伍。要加强党务干部的党建意识。牢固树立党务干部在国有企业中的主人翁意识,强化他们的党建观念,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党务干部的党建观念直接决定着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成效,所以必须保证对国企党务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加快制定能确保高效率运作的党务人员工作体制,拓宽各种关于加强企业党务工作者的党建能力,特别是设立党建培训课程,逐步形成长期的党务工作人员培训制度,重点培养党建工作业务骨干,全面推进党务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通过业务能力和政治理论的学习来提高党组织的党建理论水平,使各级党组织的党建知识结构得到扩展和充实,提高理论修养,丰富实践内容。加强国有企业党务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将对与学习型党组织的构建起到统领和导向的作用。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对全体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始终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并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新方法、新举措。首先,要加强党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廉政自律风范,讲党性,树新风,坚守党员应该有的原则和底线。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思想觉悟和坚定的人生信仰。其次,要有求真务实,自强拼搏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为企业发展和国家建设增砖添瓦。再次,要有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意识,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努力成为让企业和人民满意的公仆。在具体操作层面,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员的先进性的教育,组织党员学习中央文件、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或宣传片,不断提升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和觉悟;鼓励运用新方法、新载体开展培训工作,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利用当下热门的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占领宣教的前沿阵地;通过建立线上与线下的党建意见箱,鼓励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广开言路、建言献策,共同开创企业全体员工参与、支持、关心党建工作的良好局面。另外针对企业内部离退休党员,企业党组织要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要经常组织离退休党员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一分子;开办老年大学,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团结老同志,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团结向上、和谐稳定的环境。

2.推进国有企业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是实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重要举措,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在党建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为群众排忧解难,营造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必须从党的宗旨和使命来定位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十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并明确了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庄严使命,在实践中努力做好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2]。基层党组织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是把服务的理念、精神贯穿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全过程,这是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服务。如果没有服务的理念和精神,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服务,党就会有失去民心和执政基础的危险。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基层党组织直接面向群众,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最容易和有机会了解群众的需要和诉求,所以为群众办实事是基层党组织发挥服务功能的最直接有效的渠道。国有企业中基层党组织的构建同样遵循着以服务为根本的理念,认真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围绕企业的基层职工队伍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必须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全面提高国有企业服务管理水平。管理服务型的党组织,强调以提高管理效率与增强服务意识为核心。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依托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平台,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构建完善的党内服务体系,努力改进管理模式,切实提高党建工作效率,促进党组织之间的互助协作与资源共享;改进服务手段,丰富服务内容,构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员工工作体系。在创建服务型党组织进程中,坚持科学化的党建思路,促进管理体制有序运转,高度重视基础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继续完善队伍建设,在转变工作作风上下功夫,发挥综合协调和服务保障的职能。要把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与提高公司服务管理水平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围绕服务抓党建”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公司服务管理标准和基础服务建设,真正把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打造成群众满意工程。

3.推进国有企业创新型党组织建设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我们从体制机制和服务载体两个方面着手,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进行全面的创新,使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和改进,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党建工作与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步发展。

建设创新型党组织,必须把正确的价值理念、科学的思想理论转化为体制机制,以制度体系的合理性来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中,要把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转化为科学的制度机制,不断提高党的制度创新能力。从理论上讲,任何体制、制度和措施都有着自身的有效时限,倘若把某种制度当作铁的定律而不敢去触碰,因循守旧,则不能超越现实而故步自封。党建工作的体制、制度和机制也不例外。按照“三型”党组织的建设要求,制度创新成为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健全和完善党组织的工作机制、保障机制和考评机制,形成建设创新型党组织的制度保障,使党建工作在实现自身的科学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和贯彻创新型党组织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服务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的合理性,推进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的体系结构建设。党建工作制度化体系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创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值得国有企业党组织学习借鉴。

建设创新型党组织,必须要站在推进党建事业创新发展的新高度,正视企业面临的新形势,创建党务工作新载体。注重党建工作的创造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确立方向和目标,将科学制定的工作主题贯穿于工作全程,有效基层党组织的创新力、服务力、竞争力[3]。特别是找到合适的载体,对于提高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科学性,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是践行党建在云端,使党建工作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党建模式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借助当下最为活跃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建立官方微博和微信群聊,实现党建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其次是践行党建求效率,使党建管理制度化。构建统一高效的党建管理架构,使公司管理体制改革与基层党组织体系相协调,推动自身工作机制的创新,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为提升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注入生机和活力;第三要践行党建靠民主,使党建工作民主化。发挥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聪明才智,激发蕴藏在广大党员身上的创新精神,以扩大党内民主为载体,尊重党员民利,积极调动广大党员的创新热情,做好党建创新工作。

参考文献:

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例10

一、影响服务品牌资产的因素

所谓服务品牌,就是企业提供的得到市场认可的个性化服务标识。它代表企业特色的,而不是雷同的、一般化的服务。这种服务标识是市场和社会认同的,在消费者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把服务看作实体产品,对其进行品牌建设,也能让服务型企业产生差异化竞争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

Berry通过对14家高绩效服务企业进行调研,从营销者的角度估计和预测消费者对服务品牌的感知,提出了服务品牌资产模型(如图1)。

图1中,实线表示主要影响,虚线表示次要影响。该模型揭示,服务品牌资产是由服务品牌认知和服务品牌意义构成的。培育服务品牌资产,应建立优良的服务品牌认知和意义,但重点是品牌意义,因为它的内涵更丰富,能为顾客提供更多价值。服务型企业可以通过品牌展示、外部品牌交流和顾客体验这三个途径来影响顾客的品牌认知和意义,进而影响品牌资产形成。

品牌展示是形成品牌认知的主要因素,对品牌意义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服务型企业可通过服务设施环境、服务人员、服务质量等向顾客传达企业的品牌形象,让顾客对服务品牌产生认知;顾客体验是形成品牌意义的主要决定因素,顾客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产生对服务品牌的忠诚;最后,外部品牌交流对品牌认知和品牌意义也有一定的影响,虽不是决定因素,品牌良好的口碑也是必要的。

二、我国烟草商业企业卷烟经营服务品牌建设路径的提出

参考服务品牌资产模型,从服务文化和品牌营销两个角度出发,探讨适合我国烟草商业企业卷烟经营服务品牌建设的一般路径。

(一)深化企业文化,培育特色服务文化

我国烟草商业企业的服务倾向于统一化、标准化,而个性化、精细化不足,服务质量控制力不强,客户满意度不高。基于这样的现状,要让服务品牌化,文化力的支撑必不可少。在烟草商业大力建设企业文化的基础上,突出服务文化,对保障良好的顾客体验,提升服务品牌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培育服务文化,要有先进的服务理念体系做支撑。对我国烟草商业而言,先进的服务理念体系必须融入行业文化、地域文化和企业自身的文化元素,在规范服务方式的同时,突出个性化,从营销者的角度估计和预测消费者对服务的期望,从而形成既能提升服务水平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服务文化理念体系。

(二)市场分析,定位服务品牌

在形成良好的文化保障后,我国烟草商业可通过品牌营销的方法来打造服务品牌。和产品品牌一样,打造服务品牌的关键也在于品牌定位,即确定企业的目标市场和竞争性质。在目前的烟草专卖专营制度下,我国烟草商业可见的,即各地市级烟草公司之间以及极少数的股份制烟酒专营商之间的竞争。对这类竞争,烟草商业企业可以通过划分目标市场(以地域为基准),在特定的细分市场为客户提供符合地域文化的服务,打“特色”牌,满足不同地区客户群的服务偏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三)选择服务品牌元素,创建服务品牌识别

烟草企业由于其特殊性,一直深受社会非议。要建设我国烟草商业企业的服务品牌认知,首先通过宣传,明确烟草商业企业是流通企业、服务型企业。此后,通过调研了解顾客对服务的感性期望,并结合头脑风暴等方法提炼出关键的服务品牌元素,如名称、口号、形象代表、符号、广告曲等。在充分考虑各省市级烟草商业企业地域特征的基础上,选取恰当的品牌元素,建立服务品牌识别系统,为服务品牌的展示与外部交流提供外在形象。

(四)深化服务品牌含义,大力宣传推广服务品牌

服务文化虽已形成服务品牌内涵的重要部分,但一个饱满的服务品牌内在形象还需要其他要素,如服务情感、服务个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水准、地域特色等。通过对这些要素的融合应用,让顾客感知服务品牌的意义,产生对该服务品牌的信任与忠诚。而对我国烟草商业来说,顾客忠诚即意味着巩固了营销网络,能为烟草工业提供更好的分销服务,实现了服务品牌的价值。此外,烟草商业还要整合各种营销渠道,组织开展营销活动,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服务品牌的内涵,让服务品牌的意义深入到每个零售户心中。

(五)深化客户关系管理,实现服务品牌持续改进

服务业的重要性和意义例11

1.党员意识

所谓党员意识,是共产党员基于党性身份而形成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可与价值追求的总和。高职院校党员教师必须加强先进理论武装,增强政党认同、组织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及对共产党未来前途的信任;必须树立牢固的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宪法法律规定范围内活动;必须从执政和办人民满意高职教育的高度,培育奉献和牺牲精神;必须要承担起传道、授业和解惑的责任,肩负起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为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培养后备军的神圣使命。

2.宗旨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高职党员教师的宗旨意识重点体现在面向学生、企业和社会中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上。如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如何为企业培养高质量人才和合作技术攻关、如何传承和推进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等,是高职院校党员教师增强宗旨意识、落实服务意识的主要内容。

3.表率意识

在满足入党条件、遵守合格党员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党员必须有按照优秀党员的先进性标准发挥表率作用的意识。作为高职院校党员教师,要有模范带头意识,带头做学习的模范,做教书育人的模范,做学术研究的模范,做服务社会的模范。

4.创新意识

作为高职党员教师,其创新意识既要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观背景,又要着眼于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使命和契机;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开展教育教学,又要立足当前中国国情和学生实际,讲究科学方法,务求实效。高职院校党员教师

要成为创新型的党员和创新型的教师,不断提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创造出新的业绩。

二、增强党员能力素质与提升业务能力是重点

1.道德魅力: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高尚的师德

思想政治素质是党员的第一素质。高职院校党员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知识的传授者、生活的导师、行为的榜样,其自身品行修养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的职业道德比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更高,而党员教师更是必须“德高为范”“为师先修德”。

2.学习能力:政治责任和业务基础

学习是党员首要政治责任,学习是政治坚定之基,增智立德之道,创新创业之要。党员教师更要切实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更加主动地加强学习,增强快速更新的能力、科学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学习成效。

3.教学能力:育人为本和德技并重

带领群众是党员的基本义务,包括了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等思想层面的引领和带动。作为党员教师,首先必须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4.科研能力:服务社会和创新研究

带头参加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是党员的基本义务。高职院校党员教师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及技术咨询服务,服务企业软实力提升。企业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的主体,党员教师必须保持自主探索精神,积极走近企业、融入企业,迅速有效地对社会和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并有能力转化科研成果,承担企业和社会的课题研究和服务项目。

三、在岗位上发挥表率作用是落脚点

1.讲党性重师德的表率

作为党员和高职院校教师,高职院校党员教师必须既讲党性又重师德,做讲党性重师德的模范;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党性意识、奋发有为的状态,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主动地加强党性修养;必须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尊重学生和热爱学生;必须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模范遵守学校的教育教学规章制度;必须坚守高尚的情操,廉洁从教,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

2.善学习重实践的表率

根据党中央《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和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学习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研读马列著作、著作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习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学习以党的群众路线为重点的工作方法;学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在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深化规律性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学习方法而言,邓小平认为学习具体途径不外乎以下三种:“从实践中学,从书本上学,从自己和人家的经验教训中学。”要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实践学、向学生学,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并用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检验实践成效。

3.精业务重育人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