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工智能与语文教学

人工智能与语文教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15 15:46: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人工智能与语文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人工智能与语文教学

篇1

一、现代大学教育中应强化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是当代社会被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标准,当然也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人是大学课程实践的主体,‘人的尺度’是根本的,‘物的尺度’必须服从‘人的尺度’。大学课程实践目标要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价值取向,因为人类实践的最终目的是每一个人的自由充分发展。”[1]“以人为本”的目标应贯穿于现代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因此,现代大学教育中需强化人文精神。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要对人文价值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2]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要落实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上。大学教育有两大任务,一是教学,二是研究,这两者最终的目的是关注大学生的成长,促进大学生从智能到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教学过程要始终以人为中心运作。大学教育的中心在于“立人”,这应该是大学教育中普遍遵循的教育理念,强化人文精神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主旋律。

社会是人的社会,而人又是一定社会中的人,良好发展的人和良好的社会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人的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人文精神,就是要使大学生在科学知识、文化素养、思想品质、操作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完善的和全面的发展。近代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了著名的大学教学理念: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是“由科学而达至修养”。显然,科学性智能素质和人文性精神追求,这二者要在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中和谐统一,大学生仅有科学理性的追求是不够的,还要有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境界,大学生的自我完善与社会的进步也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教育之目的,不仅在于科学研究和专门人才的培养,还在于文化传统之保持,以及人格之铸就和人性之完善。”[3]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必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教人求真,教人求善、求美,追求科学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完善知识,完善思想,完善个性,从而造就许许多多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的现代知识分子,使他们成为民族的脊梁,成为国家的栋梁。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明确指出:“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每一个人的人格的培养”,“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完全的教育”[4]。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绝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的高度,正确认识人文教育的重大意义,大学教育应该从全面塑造人出发,以创新教育为立足点,把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造就大批富有创造性、素质全面的高标准人才。

二、高校人文学科肩负着完善大学人文教育的重任

高校人文学科具有双重职能,作为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肩负着使高校学生获得社会科学知识和智能的重任,此外,人文学科还有一项潜在的,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独特的职能,即从人文精神方面铸造大学生爱美向善和求真的灵魂。人文学科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它能够在善与美方面正确引导自然科学服务于社会。高校人文学科的意义归结于一点,即直接指向人的生命意义,以完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为教育的目标,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生命状态,使他们的生命价值趋于完善。

高校人文学科在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价值的选择,以及促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和智能素养不断完善方面,肩负着无可取代的重任。此外,人文精神还可从非智力因素方面激发大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潜能,使他们获得更多对社会有益的科技知识。人文学科对人才培养的贡献,以及人文科学研究的价值性,正如法国著名学者丹纳在论述德国人为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时所言:“在精神文明方面出的力,谁也比不上德国人:渊博的考据,哲理的探究,对最难懂的文字的钻研,版本的校订,字典的编纂,材料的收集与分类,实验室中的研究,在一切学问的领域内,凡是艰苦沉闷,但属于基础性质而必不可少的劳动,都是他们的专长;他们以了不起的耐性与牺牲精神,替现代大厦把所有的石头凿好。”[5]

当前的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依然是不容忽视的现象,当前的大学教育应强化人文精神,人文学科的改革和完善便可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情各方面健康成长。人文精神不仅是在美的和善的方面,而且也从真的方面改造及完善人们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的知识生产和传播,使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也完善了自身。“大学要实现自己的本真理想,就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的知识技能教育,而且要对其进行‘为何而生’的人生理想教育,使之将‘为学’与‘为人’有机地融合起来。……正如先生所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6]大学者,社会进步之发动机,大学生者,促使国家和民族兴旺之栋梁人才。大学教育应在教育的各种领域、各个层面、各个阶段,实现智能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使大学生具备造福于社会的技能和人生追求。高校人文学科应根据社会发展现状,积极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得高校的人文学科能够不断优化大学生的精神素质,使其具备健康和优质的知识素养、心理素质、情感意向、价值追求和发展潜力。

三、大学的科学教育应与人文教育谐调发展

传播知识和科学理念,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无疑是大学的重要职责。但知识与科学无法解决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只有在人文精神的规范和引导下,知识和科学才可能被赋予善的目的。[7] “科学探索如果脱离了人文精神的制约,就可能沦为唯科学主义的俘虏。唯科学主义将道德理想、终极关怀、文化价值、情感体验和人生意义等人文因素排斥在大学教育的维度之外,从而助长了工具理性和技术功利的倾向。”[8]失去了人文教育,大学教育可能会沦落为唯科学主义和唯技术功利,大学教育便会退化为一种物化活动,结果只能导致科学精神的扭曲。因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和谐发展,二者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在大力发展科学教育的同时,应注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同步发展,要避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失衡状态,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则要注意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协调发展,以及二者的互相促进。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沿袭的“重理轻文”“文理有别”的思想观念,加深了学科之间的隔膜,其危害是,大学生所学知识圄于专业领域,不能够眼界开阔和触类旁通,这便造成了他们狭窄的知识面和保守的思维模式。为了顺应当前社会的科技、学术、文化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必须彻底消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隔膜,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而且要将二者有机融合。

为了在更深层次和更宏阔的领域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谐调发展,大学的课程改革应走综合化的道路,这有利于消除大学现行各门学科之间的隔膜状态,使得大学生避免“专门化”的局限,做到“通专结合”,强化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综合素质。所谓课程综合化,一方面,要建设科学的、高水准的课程群,使得各门相关的课程结构为有机整体,这整体应体现出层次性、互补性、综合性;另一方面,同一学科的各类别课程,如,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要也进行优化组合,此外,以学生的求知进取为中心,还应将各种知识因素、技能因素、研究因素、发展因素加以整合,使其转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潜能。因此,实现了大学课程结构的优化,便可“有利于消除大学现行各门学科之间的隔膜状态,以便进行自然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相互渗透、融通与整合,沟通课程之间的知识连带关系,实现课与课之间的交互融汇与递进提高,从而发挥知识的整体功能……”[9]大学教育通过综合化的课程建设,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顺应现代社会的综合素质,并进一步强化其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提高其思维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科研能力等等,“课程综合化”促使“人才培养综合化”,如此,课程体系便与社会需求相关联。在当前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理科与文科课程应进一步相互渗透,做到“贯通文理”,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破专己守残之陋习”,“立融会贯通之学风”。课程综合化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能够谐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它还能够促使大学的课程结构实现现代性转型。

【参考文献】

[1]叶信治.大学课程的“实践观点”[J].南京:江苏高教,2003(1):33-36.

[2]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2-3.

[3]刘晓虹.大学与人文教育[J].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5).

[4]潘光旦.寻求中国人位育之道――潘光旦文选[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5]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53-154.

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51-02

军队院校的任职教育,是为满足军官更高一级的岗位需要而进行的培训。当前,在全军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新形势下,担负任职教育任务的军队院校,应充分认识基层文化工作在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基层文化工作课是一门实践性强、内容广泛的学科。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层文化工作理论、音乐知识、体育知识、美术知识和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方法,这些内容的可操作性决定了该课鲜明的实践性特点。因此,任职教育院校必须立足学员的任职需要,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学员基层文化工作的实践能力。

一 提高学员基层文化工作实践能力应遵循的原则

实践教学是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锻炼和提高学员的组织领导能力、动口动手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工作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员是“导演”,学员是“编剧”和“演员”。实践教学的实施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利于促进学员素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员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要始终以问题为核心,以学员参与为基础,以实践为基本形式,以提高能力为目的,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把握以下原则。

1.坚持民主教学原则,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性

实施实践教学必须贯彻以学员为主体的民主教学原则。实践证明,并不是教员教了学员就能进步,而是学员真正学了,自身才能提高发展。教员不仅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员怎样学。不应以教员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而应以学员为主体去设计、组织教学。教员要勇于让出讲台,把学员推上讲台,使学员由“台下听”到“台上讲”。如在学习“基层俱乐部工作”时,课尾的10分钟可以开展“我谈新时期俱乐部建设的创新方法”活动;学习“音乐知识”时,开展“我来教歌,大家点评”和“我指挥唱歌,大家点评”活动;学习“体育活动组织方法”时,开展“当一次篮球裁判”的活动。

2.坚持教员引导与学员自主学习相结合

首先要精讲多练,即理论部分精讲,增加学员实践机会。有些教学内容放手让学员自己组织备课、试讲、讨论交流;其次要实施换位教学。如由学员自己动手编写剧本,自导自演文艺晚会,并拍摄下来让学员观看,然后集体总结晚会组织工作的经验教训,提高学员对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领导能力。在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员要注意引导和启发,从侧重“教”到指导“学”,从“学会”到“会学”。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参与教学全过程,锻炼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坚持课堂实践教学与培养兴趣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员对基层文化工作的知识、技能产生了兴趣,就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精神。坚持课堂实践教学与培养兴趣相结合,就是要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实践,让学员体验基层文化工作实践独特的魅力,使学员主动、自发地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课堂教学中要为学员提供广泛的实践活动和大量的参与机会,设定教员指导下学员多层次、全方位的参与模式,由主持人组的学员筹划主持程序,多媒体组的学员制作实践教学课件,摄影组的学员拍摄教学活动,留下珍贵镜头。

二 提高学员基层文化工作实践能力的方法

1.优化课堂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注重科学性、可行性、实效性,并不断加以完善以自成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组织“四个一活动”来实现知行合一。“四个一活动”,即“组织一台文艺晚会,组织一次篮球比赛,组织一次板报展评,组织一次演讲比赛”。在文艺晚会的组织过程中,由学员自编、自导、自演,既学习训练了文艺技能,又培养锻炼了文化活动的组织领导能力;在组织篮球比赛中,由学员自己编排比赛的程序、要求,学员既当裁判又当参赛队员,篮球的竞赛规则、裁判方法、基本技术、组织程序都在活动中进行实践;在以“履行职能使命,争做忠诚卫士”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中,学员积极开动脑筋,查阅资料、撰写演讲稿、选定主持人、评选学员评委、评选优胜选手,锻炼学员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2.课堂教学坚持讲练结合,精讲多练

针对基层文化工作课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理论要讲解透彻外,还要结合理论多做示范,把教员自己在文化活动中的切身体会、注意的问题和细微的感觉传授给学员,让学员仔细揣摩。同时,还要针对理论多做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消化理论,真正做到讲练结合。另外,课堂实践教学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要有现代意识,努力掌握现代教学知识和手段。

如多媒体的运用,声像结合,图文并茂,以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和感染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以增强教学效果,增强课堂艺术性和感染力。还要运用录音机、电子琴、VCD光盘等教学工具,使教学内容形象化,通过美妙的视听效果加深学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

3.坚持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

篇3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作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教育。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伦理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我国从1995年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这是我国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进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新形势下,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来看,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素质欠缺的需要,是时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图书馆在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优势

作为集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服务为一体的高校图书馆,在传授创新知识,孵化高新技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具备明显优势。

(一)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以及网上信息资源优势

图书馆是重要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大学生素质教育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课堂教育,图书馆教育,实践教育。图书馆被誉为是“大学的心脏,”“知识的海洋”,在这里记录着古今中外无数发明创造和人类社会各领域文明的历史,传递着当前最新的科学信息,并以其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显示着它独特的教育实力和能力,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除了课堂学习,更多的是自学,思考。对于在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包括在学习上,思想上,人生观上的种种疑问,更多的是靠阅读,图书馆成了解决这一问题最理想,最方便的场所,学生通过对馆藏文献的阅读,既能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延伸课堂教育,又能拓展知识面,弥补其他专业知识的不足.通过阅读,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 高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保障

这里所说的环境,一是指馆舍及各种现代化设备,二是指图书馆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氛围。图书馆大多位于校园中心,环境优美、舒适,建筑庄重典雅,富有艺术感染力,馆内清净整洁,书香四溢。丰富的文献,浓厚的文化内涵,现代化的设备,快速的网上信息传递,多媒体阅读等,以及图书馆科学的管理,优良的服务,文明有序的秩序,堪称科学的殿堂。

这些都会对培养大学生的品德、气质、情趣、行为、素养有一种导向作用和熏陶作用。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定型的重要阶段,他们所读的书籍,50%以上是文艺类书籍,而不是专业类图书。可见,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和质量以及阅读导向,对于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和行为的熏陶,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特别是图书馆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个性特色及创新精神。

(三) 高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导航作用

图书馆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提高文化素养.比如:配合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这方面优秀图书的推荐、宣传、辅导工作,并通过开展“新书通报”、新书、热门书推荐等宣传,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有效地开展图书馆导读工作,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发挥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一) 高校图书馆要合理配置馆藏资源,优化馆藏结构。

丰富优质的馆藏资源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第一需要就是及时补充、丰富馆藏文献,优化现有馆藏结构。要有计划地、科学地、合理地利用文献购置费,针对教学科研的需要和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学科专业的设置变化情况,采集急需的各文种、各类型、各载体的文献资料,以满足读者对文献的各种需求.要在紧紧围绕学校学科设置的同时选择一些思想先进,内容健康,科学性强,观点正确,学术价值较高的图书,保证藏书特色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尤其选择对那些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思想情操等方面有重要影响的高品位的书籍,使大学生通过阅读陶冶良好的情操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高校图书馆要加强馆员队伍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

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图书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者和实践者。美国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图书馆所发挥的作用,建筑物占5%,信息资料占20%,而图书馆员占75%。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首先具备”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其次要不断地拓展知识领域和业务水平,要拥有对图书馆资源进行组织,整合与有效管理的能力,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专家,指导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导航专家。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帮助读者提高综合素质。

高校图书馆有着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文明氛围,图书馆的人文环境直接反映着高校的精神面貌,馆内整洁的阅读环境,图书馆清晰的规章制度,有序的借阅秩序,以及周边环境的维护与绿化都对大学生形成一种约束力,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以及馆内人员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都能使学生建立起自觉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作风,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因此,建设优良的人文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起着可忽视的作用。

(三) 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信息素质。

高校图书馆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信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良好的信息素质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的关键,信息素质教育并不是单一的信息获取能力的培训,而是认识各种信息资源并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教育,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教育和信息品质与道德教育。信息意识是一种重视信息、发现信息的能力,这是信息时代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对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引导教育,使他们对计算机网络、联机数据库、光盘出版物、海量存贮及数字化信息具备处理能力。

开展文献检索课程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讲授有关检索知识和相关检索工具及科学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掌握从浩瀚的文献信息中找出符合特定需要的文献信息的能力。

篇4

旅游专业是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13个大类专业的主干专业之一,大部分职业学校都开设旅游专业,旅游专业所设置的子专业主要有酒店管理、酒店服务、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导游、旅行社实务等。对旅游专业学生来说,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工具性、人文性的作用尤其明显。语文教学肩负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交际、服务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责任。旅游行业是服务行业,从业者除了具有良好的旅游服务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学素养,包括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口头和书面的)。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专语文教学有国家指定的教材,要参加依据指定教材的市级统考,完全弃用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教师必须用指定教材来教学。而我们发现这类指定教材没有任何专业针对性,有些内容旅游专业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对今后的专业发展没有任何帮助,缺乏认真学习的动力。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以实用为导向,应该说现有的教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专业之间的差异性,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现有课程无法满足的。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课程无法做到给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以专业化、职业化的帮助。所以我们用课外阅读来进行补充和提高,学生大量的富余时间完全可以利用起来进行课外阅读。面对浩瀚的书海,如何选择有益的对专业发展有帮助的课外阅读材料是关键。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外阅读应当输入实现专业特点的新鲜血液,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课外阅读选文要贴近学生所学专业,突出专业特点。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共识。但职校毕业生离人才实际需求仍有相当差距,以旅游专业学生为例,学生对人文景点的内涵无法理解,到了旅行社不会签订履行合同,口头讲解能力不强,这跟学生语文基础差是有很大关系的。要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化,就要根据专业特点,以及未来岗位的需求,找到专业技能与语文能力的交叉点,以语文技能训练为枢纽,兼顾专业需要,在中职语文与专业技能之间架立一座桥梁,而语文课外阅读正是这样一座立交桥。

一、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调查

中职旅游专业语文教学有两个特点:一是学生对现有的教科书不感兴趣,认为与今后从事的职业没有太大关系;二是职业学校语文课要给专业课教学让路,课时数量偏少,这是不容否认和忽视的现实。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在有针对性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我对本校的中专2年级旅游专业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对象调查。调查主要用问卷的方式进行,人数82。

(一)学生课外阅读情况问卷调查

1.以下哪几类书籍在你的阅读中占据的比重较大?(多选,但不要超过5个)

A.文学艺术类 B.经济类、社会类读物 C.与旅游专业相关的课外书籍 D.科幻侦探类 E.娱乐漫画 F.历史哲学类 H.卫生、保健、美食 I.其他

2.目前,你平均一个月(连假期)的课外阅读量有多大?(单选题)

A.0―3本书 B.4―6本书 C.7―10本书 D.10本及以上

3.你读一本课外书大约用多久?(单选题)

A.1―2个星期 B.1个月 C.1―2个月 D.其他

4.每星期你课外阅读时间为(单选题)

A.4小时以上 B.2―4小时 C.1―2小时 D.没空

5.对你的课外阅读兴趣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单选题)

A.老师 B.家长 C.媒体 D.同学

6.一般课外阅读你最喜欢读哪种体裁形式的作品?(可多选)

A.散文 B.小说 C.诗歌 D.戏剧

7.你课外阅读选书时的动机是(单选题)

A.个人喜好、需要 B.书中内容情节吸引 C.书的封面标题 D.考虑到与今后从事的专业有关

8.为什么会喜欢上课外阅读?

A.被父母逼的 B.个人喜欢或习惯 C.因为教材内容相对更单调、乏味 D.从小在书的环境中长大,觉得多读书对自己有益

9.你是否会定期或不定期的为自己制定课外阅读计划

A.偶尔 B.经常 C.看情况而定 D.从来没有

10.你课外阅读的习惯是(单选题)

A.精读 B.泛读 C.精读泛读结 D.选择性阅读

11.你习惯的课外阅读方式有(单选题)

A.上网 B.纸质(自购) C.纸质(借阅) D.电子书(eg.MP4上的txt)

12.你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单选题)

A.休闲消遣,缓解学习疲劳 B.丰富生活、兴趣爱好

C.有需求(学习or专业) D.没怎么考虑过这个问题

13.你对自己毕业后的课外阅读有着怎样的想法呢(单选题)

A、因为本专业需要多读一些相关书籍

B、因为要参加许多社会活动,可能没有时间读书了

C.会继续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D.没想过

14.课外阅读对自己专业发展有没有作用?

A.很大 B.一般 C.没有 D.不知道

15.总体而言,你对自己现在的课外阅读现状满意吗?(单选题)

A.非常满意 B.较满意 C.不太满意 D.不知道

(二)学生课外阅读调查分析

二、旅游专业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动机研究

(一)缺乏阅读动机

从第12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45.1%的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只是为了休闲消遣,缓解学习疲劳,课外阅读处于一种动机不明、目的不清的状态。只有6.1%的学生觉得因为旅游专业本身,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进行文化的积累,但也盲目混乱,不知道该怎么样选择。

从第14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24.4%的学生认为语文课外阅读跟本专业的发展毫无关系,他们认为到时候只要把考导游资格证的有关内容背熟就可以了,完全没有意识到一个好的导游需要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有59.8%的同学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知道”,更加体现了学生对课外阅读动机的缺失。

旅游专业的学生大多根本没有意识到语文课外阅读对自己的专业会有什么样的帮助,阅读动机模糊或者缺失。很多同学只是为了娱乐性而参与到语文课外阅读当中去。

(二)激发正确的阅读动机

中职学生的阅读动机有自己的独特性。他们和高中学生的阅读动机有同有异,共同点包括追求新奇、娱乐性强的课外读物。但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目的性功利性更强,他们为了应付高考,往往不能自由地选择喜欢的读物。中职学生相对而言,选择的自由度大了很多。那么面对浩如烟海的课外读物,就要求老师帮助他们端正阅读动机。从第8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46.3%的学生觉得教材内容太单调,转而到课外阅读材料里去寻求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只有4.8%的同学觉得开卷有益,这样的阅读动机显得很被动。

知道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就应该激发他们正确的阅读动机。首先应该让他们明确生活目标,刺激读书需要。对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将来都将从事导游或者酒店服务性行业,充分阅读相关书籍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有很大好处。一旦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自然有正确的阅读动机,不会再被动盲目地去阅读,这个时候就可以推荐和指导学生进行与本专业相关的课外阅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旅游专业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研究

(一)终身阅读思想的建立

从第13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只有18.3%的同学打算在毕业后继续读一些与旅游专业相关的书籍。48.9%已经因为工作和社会活动放弃阅读了,还有8.5%的同学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这说明同学没有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认为课外阅读可有可无,更没有终身自我教育的意识。这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从事旅游职业,特别是从事导游的职业,需要十分深厚的文化积淀,这种积淀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事情。

(二)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

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多,比较喜欢追随潮流。从第11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36.7%的同学选择上网浏览,30.4%同学选择电子书。他们的课外阅读方式以网上阅读和电子书为主,这样的阅读方式没有传统阅读的种种优点。我们发现学生们上课的时候有时候也悄悄在浏览电子书,看起来他们非常热衷于阅读,但这种阅读已经和传统意义上的阅读不一样了。通过调查和访谈,我发现学生们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在线阅读”,而是用鼠标器或者光标进行纵向的“强力泛览”,对标题、目录和摘要一扫而过,遇到感兴趣的章节就停下来看看。显然这种阅读是收不到任何效果的。当我们依赖电脑来帮我们理解世界的时候,我们的智能就沦为人工智能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从学生的专业入手,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深度阅读”。

现在图书馆到处都有,南京就拥有全国第二大的图书馆,藏书丰富,借阅方便。每个学校甚至我们所住的社区都有图书馆,可是我们发现,只有9.6%的学生愿意去借阅书籍。老师应身体力行地指导学生远离电脑,用正确的方式去进行传统的课外阅读,从而让阅读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三)阅读计划的制订

第9题调查结果显示有53名学生从来没有制订课外阅读计划,约占总人数的64.4%。

老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帮助,根据将来的专业发展方向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时间管理和研究性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外阅读。中职学生是时间的富翁,他们完全可以制订含量饱满的课外阅读计划,老师应该跟踪阅读情况,定期举行读书交流活动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读书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锻炼综合分析总结能力,并且锻炼口语能力,这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差,在今后的工作和继续学习中势必遇到很大的障碍。旅游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工作尤其需要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以及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些都是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具有的能力和素质。仅仅靠课本里的文章,无疑解决不了问题。语文能力的不断提高一定要靠不断阅读与长时间积累,中职旅游专业语文的课外阅读要以实用为先导,建构结合专业、顺应工作需要的全新模式,做到实用口语、实用写作与实用阅读等语文能力兼顾,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通过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课外阅读的滋养,学生无论是成为导游还是在旅行社从事其他工作,都能有丰富的相关人文知识做积淀,辅助他们在本专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方钧鹤.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原形阅读理解与语文教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3]职业学校教学与管理.江苏省职教科研中心职教研究室.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

[4]杨富荣.旅游饭店服务教学案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5

目前,中小学应用电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形式上,即利用电化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电化教育设计,使教育信息能够高速、准确、全面地传授给学生。而多媒体教学又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魅力,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给语文教育也带来了一场革命。

在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本人初步探索出一条正确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准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努力提高语文多媒体教学实效性的路子。以下简单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的兴趣

语文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语文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作为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认真去研究、敏锐地捕捉,我们就会拥有多种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那末摆脱那种以知识灌输为能事或以支离破碎肢解教材为乐事的课堂教学状况,是指日可待的。

让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其生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勾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我在教《背影》一课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先是《游子吟》一诗缓慢映入,然后是我设计的“教师寄语”,同学们: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世间的情千万种,只有爱最崇高;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这样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了我所设置的情境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视听结合,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多媒体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经典文章,都很适宜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境结合的多媒体所提供的环境中学习,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刺激,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更利于他们正确朗读,形成语感,增进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学《春》时,我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一边听多媒体的朗读,一边欣赏春的画面,效果自然比教师范读或单纯地听录音朗读要好得多。又如在教《真正的英雄》一课时,我使用多媒体课件,重映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的一幕,在同学们一片惊呼声中,屏幕上出现了课题——真正的英雄。

华东师大教授袁振国认为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能否有效的培养创新能力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创造性思能力的培养应该落实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中,让全新的多媒体教学贯穿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模式探索

一堂多媒体语文教学课采取什么形式进行,要取决于对状态信息的掌握。状态信息应包括基础状态信息和目标状态信息。基础状态信息主要是用来评定内容的难易、多少、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媒体状况、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等因素。这些状态参量正是成为多媒体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其目的是实现课程安排、教学活动及过程的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选用恰当的应用模式,在适当的教学环节和范围内应用。一般的讲,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主要有几种常用的模式:(1)、训练和实习。这是当前最常用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这个模式是由计算机逐个显示问题,由学生键入自己的答案,然后计算机断定答案正确与否,正确则进入下一个问题,不正确则提示给予帮助并再给一次机会,或直接显示正确答案。这样通过学生回答一组难度渐增的问题,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2)、个别指导。这种模式模拟个别化的讲授型教学情景,即利用计算机扮演讲课教师的角色。它将教学内容分成一系列教学单元,每一个单元介绍一个概念或事实。首先计算机向学生呈现一小段教学内容,包括正文及有关例子,然后向学生提供有关问题,以便检验他的理解情况,如果回答正确,计算机将控制转入下一个单元,否则将转向相应的分支,采取适当的补助措施,帮助他成功的掌握当前的这一单元。(3)、会话教学。此模式的教学目的与个别指导相同,但允许学生与计算机进行比较自由的通讯。一方面当计算机提问时,允许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来解决,另一方面,允许学生主动提出与课题有关的问题。对话教学的模式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得在课件设计上比较困难,通常要用到人工智能的技术。

四、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多媒体课件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教学下的语文教师在备受指责的困窘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的应用中,效果极佳,无可挑剔。但是,也有很多语文教师走向了极端,似乎离开了多媒体就无法教学,以下是笔者对某些误区以及解决对策的分析。

1、为用而用。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有位教师在教学《致橡树》时,将《梁祝》中的“化蝶”一曲引入课堂。尽管“化蝶”与《致橡树》都涉及爱情这一相同的题材,但《致橡树》重在表现一种现代爱情观,即木棉(女性)在橡树(男性)面前的独立和自尊;而缠绵悱恻的“化蝶”则表现了古人在追求自由爱情而不得那种无奈和伤感。细细比较,两者相去甚远。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请美术教师画了大量意在表现“空中楼阁”独特意境的图片。笔者认为,图片的表现力并不能与文字所能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像空间相比。实际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运用多媒体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的标准,而全然不顾所选乐曲是否与课文的主题合拍,所用图片是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这种强扭的硬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干扰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2、盲目“拿来”。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制作课件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3、课件违背语文教学规律和课改理念。

按照全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但教师在注重发挥多媒体的强大信息功能的同时,却无意中把教学过程程式化了,固定的程序控制了整个课堂。在一个多媒体课件中,教师设定了一个固定的程序,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要学生按教师的“圈套”发展,就得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这种课件的程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何谈提高?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诱导下,学生便很少有兴趣、有时间来关注课文本身,用心体悟文章的语言文字,留在学生知识库存里的只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来说没有比这样的教学更乏味的了,谈何来的探究式教学呢?什么东西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没有了语文课堂的灵活、机智、生动、活泼,这是有悖于先进的课改理念与课改精神的。

面对误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解决对策和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必须理认清,(1)多媒体其实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因而,多媒体教学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辩证关系,不能盲目利用。(2)多媒体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手段是为实现目的服务的,因此,制作课件时,既要进行教学手段性的思考,更要进行教育目标性的思考。同时还要注意多媒体与主媒体的关系:课件是多媒体,课本是主媒体,课件的根据是课文,我们必须以大纲为主,以课文为主。(3)我们要弄清电脑与人脑的关系:人脑为主,电脑为辅。人脑决定电脑,电脑多媒体的使用,要掌握得适时、适处、适量、适度,力求科学、合理、生动、有效。(4)不可盲目一味的依赖多媒体,合理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选准中学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是提高语文多媒体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认真去研究、敏锐地捕捉,我们就会拥有多种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利用多媒体,那么,摆脱那种以知识灌输为能事或以支离破碎肢解教材为乐事的课堂教学状况,是指日可待的。相信语文的教与学会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篇6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上海部 泠烨)

我国自1983年开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至今已十多年,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课程教育阶段 ;引入计算机辅助教育阶段;普及发展阶段。作为课程教育阶段的标志:1985年全国24所重点中学开设 BASIC语言课程,并由此引发全国大、中、小、幼各级学校的BASIC浪潮。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兴起, 源于国家“七·五”期间投资研制的中华学习机。为了推广学习机,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的研制,从而使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踏上了辅助教学的历程。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当 时某些地方的领导,对计算机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支持不力,实际上,这一转折只在某个时期、某些地区火 红了一阵,紧接着出现了一个低谷时期,总体上仍然维持着BASIC的天下。直到1992年济南第四次计 算机教育工作会议后,由于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强了领导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才在全国各地呈现出一派普 及发展的势头。总而言之,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十几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现择其主要 的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关于小学计算机教育的目标

当前,我国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最大困惑莫过于目标不清。对小学计算机教育目标的不同理解,大致形成了 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其一曰先进论。计算机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骄子,由于它的诞生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并 掀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的孩子如再不学习计算 机将很难立足于未来社会,国家也将因公民素质低下而处于贫困挨打的落后地位,所以,掌握计算机技术才算 拿到通往21世纪的钥匙。

诚然,我们的学生确实应该学习计算机,但学什么,怎样学,往往是随大流。一会儿说是“第二文化”, 一会儿又说是“工具论”;今天喊《信息学》,明天又叫“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出现上述情况是因 为对当前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必要性、目的性研究不够,对十多年的经验教训缺乏认真的总结及理性的梳理,所 以也就很难形成我们自己的观点。我们一贯主张吸收国外一切有用的经验,但别人的经验绝不能替代我们自己 的研究和实践,我们站在别人的肩上,其目的是要有所作为。计算机教育是前无古人的事,世界各国都在根据 本国的具体条件和民族特点,在不同程度上进行研究和试验,水平也参差不齐,我们只有对别人的论点、主张 进行深入的探求和思考,才能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计算机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科学,但是并非所有先进和重要的科学技术,都 必须在中、小学阶段设课教育。在先进性、重要性之外,还有其它值得注意的因素,那就是基础性。这里所指 的基础,主要是计算机操作运用能力,而不仅仅是计算机学科的知识。计算机是信息交换和信息处理的一种工 具,不会运用计算机,就会像文盲一样,很难在今后的社会中立足。学会运用计算机能为学好当前的课程及为 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手段,奠定必要的基础。正如小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为了当作家,但如果不学 习语文就无法完成其它各科课程的学习一样,小学计算机教育也同样不是为了培养计算机专家,只是为学生提 供一种交流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各科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计算机教育是学习计算机的基本运用,关键在 “用”字上,不能理解成是进行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教育。计算机科学是一门上层学科,它的基础是数学和物理 学,要求小学生学习什么递归算法,什么磁性存储,这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认知能力上 ,都是无法接受的。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只会扼杀他们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小学生要学习简单的计算机使 用,在利用计算机进行语文、数学、自然、思想品德、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非常自然地接受训练 和教育,把计算机知识融汇在各科学习和课外活动中。目前,由于师资、教材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还不能做 到各科教师都承担一定的计算机教育任务,因此,不少学校不得不开设计算机课。即使如此,也应力求以各学 科的知识信息为客体,使学生看到如何使用计算机来获取和巩固这些知识,而不是干巴巴地讲解程序设计语言 或应用软件命令。

其二曰竞赛论。有一个时期,国内各种计算机竞赛名目繁多。参赛获奖不仅为学校增光,有时学生也获得 升学加分的实惠,如能在国际大赛中得奖,学生可免试升入大学,指导教师也可得到多种奖励。所以有些学校 一直把参赛作为开展计算机教育的主要目标,教学围着竞赛转。

竞赛对计算机的“教”与“学”,确实能起到相当的推动作用,但竞赛毕竟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标, 假若本末倒置,就会背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以,普通学校的计算机教育不应承担培养选手的任务,选手应由 专门的部门去负责培训,若一意孤行,则会影响计算机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吓走一大批人。

国内计算机竞赛,往往集中于两方面的内容:程序设计;汉字录入。时至今日,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程 序设计已不再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主要内容,甚至可排除在教学内容之外,如我们仍一味强调这方面内容的 安排,那就可能误人子弟。至于汉字输入,无非是赛速度、赛正确率,明理的人都知道,非专业人员并不需要 追求高速。

其三称开发智力说。在很多经验介绍性的文章中都谈到开展计算机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这个结论是当今世界力图论证的问题。计算机作为一门高科技学科,汇集了人 类的高度智慧,我们对它进行钻研,当然能提高智慧与能力。问题在于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具有什么特别的能耐 ,能使学习计算机的人比学习其它学科(例如数学)的人,更容易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恐怕谁也 不能作出回答。不少文章提到的例子大多都是应用算法的技巧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数学能够 成为锻炼我们思维的体操。也有文章认为学生边看屏幕思维,边用手击键处理问题,可使大脑得到均衡发展。 据说外国有人认为中国人之所以比较聪明,第一学习汉字,形、声要分别记忆,其二学习珠算要手脑并用。如 此说来,我国早已在教育实践中注意让学生的左右大脑均衡发展了。

计算机是一种现代化工具,应用在教育上,确实具有其它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多 媒体技术、协同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多种信息的表达形态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更容易激活学生 的思维活动和联想。计算机为提高学生智力提供了一个极其良好的环境,但是要真正做到发展学生的思维,还 需要广大教师(包括各学科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如其分地运用 计算机的各种功能,而不能幻想单靠开设计算机课,就能使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得到异乎寻常的提高。应用计算 机去开发学生潜在能力和智力,是一个十分严肃且极有前途的事业,我国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应该在 这方面有所建树,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教育模式。

其四称纯技能说。计算机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生产工具,学会运用计算机,就等于掌握了一门生产技 能。就计算机教育目的而论,普通学校应有别于职业学校(班),首先考虑的应是一种基本能力的培养,而非 职业培训。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的计算机教育,应强调计算机基本操作使用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教育必 须渗透到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学中去,而不必强调纯技术的要求,否则将为我们设下难以逾越的障碍。计算机是 一门发展极其迅速的科学,今天看似先进的技术,明天就可能落后了,说不定后天就要被淘汰了。如果我们过 于强调技能教育,尤其是与当时社会相适应的技能教育,首先设备就要跟上时代,进行更迭。中华学习机不能 运行时下风靡一时的 Windows(视窗)软件,也不能实现多媒体技术,那就要求学校配置Pentium(奔腾)。现 在的芯片技术是按每18个月就进步一倍(摩尔定理)的速度向前发展的,为此,学校就得每三四年更新一次 机器。试问有哪一所学校能承受如此重负?即使能够做到这一点,教学内容要保证学生进入社会以后仍适应当 时社会需求,也是极其困难的。姑且不说大学毕业,就是高中毕业也得十一二年,到那时机器早已不知发展到 几“86”了,就是Windows 、WPS等等恐怕也已面目皆非了。再说键盘背法和汉字输入吧,是否能保住现 在的地位也是大成问题的。众所周知,目前所用的键盘是打字专业键盘,必须双手操作,现在计算机已深入各 行各业,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工具,迫切要求解放手的功能,于是各种新型键盘(如单手键盘)应运而生。毫 不夸张地说,今后的键盘将会更加符合人机工程原理,更加智能化,使用起来更加舒服、方便,甚至可能键盘 都不复存在,也可能成为一种次要的辅助输入工具。键盘的改变也必然导致指法的改变。更何况目前键盘键位 的安排对大多数汉字输入方案都是不理想的。显然,在小学里花费过多的精力去训练指法,以求达到专业录入 人员的熟练程度,确实是没必要的。计算尺的命运在提醒我们,计算尺曾经是理工科的学生必须学会使用的计 算工具,可是如今大多数学生或许还未见过计算尺。

键盘是目前计算机文字输入的主要工具。可是汉字不像西方文字,它不能将方块汉字直接用键盘(已被淘 汰的整字键盘除外)输入,而是把汉字转换成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代码,再将代码送入计算机。这是一种间接 输入的方法,间接输入在工作效率、熟练要求、易用性、普及性等方面都不能与直接输入相提并论。随着汉字 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诸如语音输入、手写输入等直接输入法必将更臻完善,更加便利,它们进入寻常百姓家 也是指日可待的事。现在要求学生背诵某种与小学语文教学规范相悖的汉字编码规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何 况代码本身也在发展,今天所学的编码不一定就是明天流行的。在小学进行汉字输入的教学,其目的不在学习 某种汉字编码方案,不是学习打字技能,而是要辅助和促进语文教学。所以全拼输入法(最好能输入音调)应 是小学生首选的基本输入法,它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和巩固汉语拼音,提高识字率。拼音(声码)输入法存在 不认识的字就无法出码输入这一缺陷,所以应辅助以某种形码,这种形码的规则必须与语文教学规范相一致, 有助于学生识字、写字和构词,对其学习有正迁移效应。任何对学生语文学习可能产生误导的编码都应坚决摒 弃。

小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学习这种技能的目的与要求,仅仅是认识计算机、熟悉计算机 的使用方法,以便在各科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来学习、巩固、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效益和深度。 学校要用计算机为学生营造一个有益于发展思维、开发创造潜能的开放环境,以逐步培养他们适应各种不同环 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