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机械工程的认识

机械工程的认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16 16:17:01

机械工程的认识

机械工程的认识例1

1.前言

食品机械[1]-[4]是食品工业的基础,食品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食品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食品机械的发展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证,没有先进的食品机械工业也就不会有现代化的食品工业。食品机械又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在食品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工程观点,提高学生工程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食品机械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使这门课程能够真正起到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2.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的机械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其基础课之一“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的总学时只有60学时,这门关键的基础课其实包含两门课程:“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各自仅为30学时,这对于刚入学的大学一年级,还在适应大学学习方法的学生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学生在修食品机械这门课之前很长时间没有涉及过与这门课有关的专业基础课,很多看图和制图方面的知识基本上都“还给老师了”,很多常识性的知识都忘到九霄云外了,因此很多学生学习“食品机械”这门课时觉得很吃力,一个学期下来,几乎所有章节都学得不扎实。因此,教师开始讲授食品机械这门课之前,要简单复习一下机械制图的有关内容,这样就占用了食品机械的部分教学和学习的部分课时。

2.2学时压缩严重,学时数太少。

过去,食品机械这门课的理论教学的学时是60学时,课程结束以后还有40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食品机械课程设计”。因此,这门课的总学时是100学时。对于有机械知识基础的学生来说,这门课至少需要54个学时。但是,食品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机械方面的知识基础较差,一开始接触这门课时很不适应,等到适应这门课的时候,课程基本上要结束了,也就是说,等到这门课结束的时候学生才刚刚有点“感觉”。因此,对于严重压缩了学时的《食品机械》,想在短短的48学时内就学好是有一定难度的。

2.3课程顺序安排混乱。

学习食品机械这门专业课,需要先学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如食品工程原理[5]、食品工艺学等[6]。可是,实际情况却是:这三门课几乎同时进行,由于“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工艺学”这两门的课时中都经常出现的矛盾是:这两门课的很多内容甚至在“食品机械”课程快结束时学生才接触到。一些学校实践教学环节“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甚至安排在这三门课之后。这样一来,不管是教师讲授还是学生学习都很吃力,上课效果可想而知,往往是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很多学生好像在听天书,老师和学生都很苦恼,老师认为学生“太笨”,学生认为老师讲课水平太低。

2.4感性认识少,实践环节脱节。

现在很多学校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新开了很多课程,这样一来,多种专业课的课时受到严重压缩,连原来工科学生的三周必修的实践课“生产实习”都变成了形式,而且这门课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原因如下:现在的生产实习一般都安排在这些专业课结束后的学期末,或者下一个学期的开始一两周,基本失去了生产实习的意义。

3.对策

为了提高食品机械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针对目前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

3.1适当增加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的课时量。

应该将“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的教学要求提高一些,具体做法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该课程的课时量,让学生在通过多次物体的立体图和平面图的对照后,对该课程从感性认识快速上升到理性认识,直至完全掌握这门课程。这门课程的基础打好了,学生在学习与之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如“食品机械”时,就可以很容易地掌握,不至于连机械的平面图都看不懂。

3.2增加食品机械的教学课时量。

为了使学生扎实地掌握“机械制图”这门课,首先要适当增加“机械制图”的课时量,这样教师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细致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就能把这门基础课掌握好,从而有利于对“食品机械”的学习。由于食品机械的内容较多,因此还需要增加“食品机械”的教学工作量。

3.3合理调整专业课的顺序。

学习“食品机械”课程,学生首先修过“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工艺学”这两门先修课程。学生在学习食品机械时,对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没有一个完整和清楚的认识。因此,课程设置顺序严重倒置。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先修完“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工艺学”两门课后,在这之间穿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再进行“食品机械”的教学工作。

3.4增加实践环节。

由于专业和课程大调整,学生实践的机会大大减少,实践教学课时也明显降低。不仅仅实践的科目减少,现有保存的实践科目的实际学时数也严重缩水,具体表现在:认识实习取消,生产实习流于形式,即使安排3周的生产实习,学生实际实习时间也不足10天。生产实习现在实际上变成了“认识实习”3周中总共只有不到10天的实习机会,而且在这短短的10天中,每天也只是利用一半的时间到一些工厂或者企业“看一看”。在看的时候,由于工厂讲解人员讲解和操作速度较快,加上学生很多,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凑”到讲解老师跟前,既听不到老师讲的内容,又看不清生产线和具体工序和设备。因此,应该恢复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并且使之更具体化、实际化和有效化。

3.5采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对机械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图的直观感受中,增强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4.结语

通过以上几个措施,“食品机械”这门课教和学的效果都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希望学校能够尽快改变目前这种教和学都处于艰难的境地,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斌,刘成梅,固林.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华泽钊,李云飞,刘宝林.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设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肖旭霖.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机械工程的认识例2

2课程教学目标研究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的准则,也是后续一切教学资料整理的重要准则。通过对企业的调研走访、对职业岗位的分析研究、对技术知识的对比研究,确定了《船舶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在现代船舶机械生产和管理模式下,具备发动机及其他机械装配工、机械工艺设计员、数控操作员和生产管理员等一线岗位所必需的识读和编制船舶机械产品加工工艺文件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立足这一目的,本课程综合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结合产品工艺设计、产品生产制造,及工艺设备管理等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依据船舶机械制造的主要工作内容共制定了四条课程目标。

(1)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概念,能对零件图纸进行工艺分析,合理选择加工时的定位基准;能安排加工路线,确定各工序余量、尺寸及公差,确定时间定额。

(2)能够根据机械加工设备,对影响加工精度的各种原始误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加工原始误差的影响规律,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加工误差。能够根据产品的冷热加工过程,分析影响零件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层质量的工艺因素,并选择合适的措施进行改善。

(3)根据机械制造的标准规范能够识读、编制船舶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据此合理实施车间计划、安排人员进行安全的工作生产、维护设备正常运转。

(4)根据机械制造的标准规范能够识读、编制船舶机械部件的装配工艺规程,并能严格按照技术文件对船舶机械零件、部件等项目进行检验。

3课程教学内容研究

现代知识分类理论将广义的知识分为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大类。其中陈述性知识是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等信息,是关于“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记忆完成的;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是关于“如何做”的,程序性知识是通过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得到的;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结合前述《船舶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培养目标,本文提出改革后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将课程分为机械加工、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和夹具设计三个部分,根据知识类别将每个部分都进行“打包”,“应知理论包”对应的是陈述性知识、“应会技能包”对应的是程序性知识、“能力应用考核包”对应的是策略性知识。应知理论包,就是以够用为度。以机械加工部分为例,在教学中把各种机械加工方法中所用到的机床设备、工作原理、加工内容、运动形式、刀具、夹具的形式,各种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加工精度、表面质量等作以详细介绍。并将各种机械加工方法进行认真对比,掌握特点,使之有效地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应会技能包,就是突出技能。根据现在学生的特点,企业生产的需求,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到注重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以机械加工部分为例,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按照特定的公式、经验程序等进行金属切削用量的计算,能够将加工精度的控制措施与加工精度原因一一对应,能够根据机械加工方式的不同判断加工零件的表面质量等。能力应用考核包,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给出生产实际中某个零件最终加工精度误差很大的实例,让学生找出引起该产品质量问题的工艺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工艺措施。科学技术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动态的”,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增加了描述新技术、新工艺的“开放性知识库”。既可以作为补充知识,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又可以方便学生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时查阅参考。

4课程教学案例设计

知识只有在不断实践中被应用,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人的能力。建构主义教学观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只有当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试探性地应用新知识、理解新知识,才能实现新旧知识体系的建构、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建构主义提倡建构一种开放的学习过程,激活课堂组织的社会和文化资源,激发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因素。基于此,在进行《船舶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时,必须认真设计教学过程,构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案例。典型船机零件加工工艺设计的职业活动具有典型的过程导向实践模式的特点,为了使学生形成编制典型船机零件工艺规程的能力,柴油机连杆加工工艺教学程序可设计成图2所示的行动教学程序。任务描述是明确任务,需要进行某种型号柴油机连杆的加工,生产企业的加工条件、生产模式等。任务分析是通过识读连杆零件图,明确加工精度,提出科学、先进、可行、经济的加工工艺路线,指出粗加工、精加工基准,计算切削用量等。任务实施是按照加工工艺路线,编写柴油机连杆的工艺卡片,设计工序加工中夹具结构。成果评价是在pro/E或者UG软件平台上,根据零件加工工艺规程,模拟刀具轨迹路线,评价是否该加工工艺可以达到了图纸要求的加工精度,成本、时间是否合理等。学业评价是评价学生在完成开放性项目案例的过程中所展现的自学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认真严谨的态度等。

机械工程的认识例3

1)机械设备安全操作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有的领导为了追求企业额的经济效益和生产进度,对机械设备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许多的安全管理措施流于形式,很难落实到位,使得有的机械设备带病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安全隐患;有的领导为了一己之私,对机械设备使用潜在的安全隐患认识不够,没有做好长远使用机械设备的安全规划和投入,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主要原因是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对机械设备安全生产管理程度不够。还有的施工单位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存在侥幸心理,没有建立机械设备安全生产责任制,对安全生产管理属于防范,缺乏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导致管理水平低下,经常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不仅威胁着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还严重影响着施工的顺利进行。

2)机械设备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

在施工现场,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安全生产职责制度,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落实不到位,大多的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企业领导没有对基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机械设备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到位,事故通报内容不完整,对出现事故的原因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同时没有做好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监督工作,导致整体施工安全管理效率低下,无法发挥安全管理的功能,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无法消除具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对建筑工程施工产生不利影响。

3)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安全意识不高。

有的施工单位为了降低人工成本,没有对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没有进行严格考核,相应的综合素质标准达不到要求,缺乏必要的安全施工操作经验,没有进行严格的培训和系统的学习,使得施工操作人员安全意识不高,认为只要完成施工任务,加快施工进度就可以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相关的安全管理措施很难落实到位,不利于做好全局的统筹安排工作,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正常施工。

4)机械设备安全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的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不重视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很难取得实际的效果。另外,有的建筑施工工程单位对安全生产培训的范围和覆盖面比较窄,不能从根本上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有的单位在进行员工安全生产培训过程中,教学秩序比较混乱高,培训质量很低,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2做好建筑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措施

为了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能够安全进行,施工单位要制定机械设备使用安全管理机制,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保证建筑工程能够正常进行,发挥机械设备的最大作用和功能。

2.1做好人的管理

根据当前的统计结果,由于人为因素大致的安全事故占80%以上。在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施工机械设备安全运转,就要做好人的管理。在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流动性很强,而很多的施工人员缺乏安全知识。因此,为了有效消除施工现场人的不安全行为,施工单位必须要加强对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管理。在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具有特殊性,但是的有的操作人员认为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安全意识薄弱,为建筑工程施工留下了安全隐患。有的机械比较笨重,质量很重,运动的惯性也会比较大,一旦出现意外,就会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比如对混凝土搅拌机,要认识其危险性,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作为施工现场管理者,要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要求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要持证上岗,做好机械设备维修和保养记录。另外,施工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机械操作规程和规范,保证各项安全操作措施落实到位。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要加强员工的自我教育、约束以及管理,不断提高他们生产的安全意识。

2.2要消除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

为了保证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就要保证机械设备处在良好的工作状态,提高管理的具体性和针对性。1)对于新购进的机械设备,要做做好进场检查,具体检查机械设备的完好性、安全性和和个性。保证机械产品产品外观完好无缺,具有安全保护装置。2)对大中型的机械设备,要聘请专业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安装,要取得法定检测部门的合格证以后,才能投放使用。3)对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要求操作人员进行全方面的维护和保养,还要做好相应的文字记录,对机械设备安全保护进行重点检查,比如力矩和高度的限位;还要建立完善机械设备安全检查制度,做好机械设备的检测工作。

2.3加强对机械设备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在建筑工程施工正式开始前,施工单位要对机械设备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保证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到位。第一,要组织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观看安全事故,提高教育警示作用,重视整个机械设备操作每一个细节。第二,加大机械错做安全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认真学习相关机械设备操作规程。第三,要对广大的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考核,做好安全知识检测。第四,施工单位要组织机械设备使用员工进行操作过程、规程以及基础知识进行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安全操作意识。

2.4做好周围施工环境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长期进行的是露天作业,施工现场摆放多种的建筑材料,使得机械设备周围环境比较复杂。因此,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可以为搅拌机和物料提升机搭设遮雨棚,在机械设备周围不能堆放任何物品,要对周围进行清理,避免出现碰撞的意外情况,为机械设备操作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最大限度的提高施工效率。另外,要完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做好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落实操作人员的安全责任制度,摒弃传统重用轻养的理念,做好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要做好机械设备的日常检查工作,有效消除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能够顺利进行。

机械工程的认识例4

机械制造业不仅是现代工业发展建设的发动机,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制造2025”正推进制造业由传统制造向现代制造与智能制造进行转型与发展。“科技强国,人才兴国”,为适应产业的飞速发展与转型的需求,社会对具有较强机械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大。因此,在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中,亟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现代机械设计能力的培养[1]。为提高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2-3]。但目前,相关教改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4],而对深度融合多课程、多环节的全过程专业能力培养的研究较少。为提高毕业生的现代机械设计能力,开展基于典型案例的多课程、多环节、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研究,符合机械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潮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一、现状及问题

地方院校主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承担着为行业技术进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责任。然而,一直以来部分地方院校沿袭高水平院校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未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修改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错位,社会急需能胜任现代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研发、设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此外,地方院校学科专业硬件建设的投入较小,先进仪器设备与实训平台的台套数少,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我国已广泛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基于工程认证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学生毕业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而现代机械设计能力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毕业生的核心能力。由于机械设计类课程多、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深奥且比较枯燥,学生多有畏难、厌学情绪,教师授课比较困难,导致学生机械设计知识掌握不扎实、机械设计软件应用不熟练、机械创新设计与综合设计能力较弱等现象,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机械工程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脱节,不能满足机械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人才培养效果还需继续改善。本文以哈尔滨商业大学的机械专业为例,该专业已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根据培养方案要求毕业生须具备包括机械产品设计能力、机械零件制造能力、机电系统控制能力、特色食品包装机械研发能力的机械工程综合应用能力,其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机械产品设计能力,专业能力形成体系如图1所示。针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中不仅设置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系统设计”等理论课程,也安排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专业生产实习、CAD/CAE实训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比较完整、规范的现代机械设计能力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训练,机械专业的毕业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及手段。但是,由于各门课程、各个实践环节的缺乏交流协商机制,都按各自的思路与模式开展教学,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有机的全过程培养体系,导致出现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工程软件应用不熟练、机械创新设计与综合设计能力较弱等现象,毕业生的现代机械产品设计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方案与措施

在工程教育背景下,哈尔滨商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优化人才培养途径,研究建立了基于典型案例的深度融合的多课程、多环节的现代机械设计能力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完善机械设计能力全过程培养体系

为实现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生专业能力培养要求,机械专业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并整合、优化工程案例,通过齿轮传动及减速器设计的典型案例,将现代机械设计的能力培养贯穿课程教学、生产实习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夯实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工程素养与工作适应性。基于学科认知规律,从机械专业的初步认识机械→简单机械产品设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设计→机械产品综合设计→复杂机械产品设计→复杂产业机械设计及研发→实际工程应用的人才培养规律,综合分析机械专业的师资队伍、硬件条件以及历史传承,建立机械专业基于典型案例的现代机械设计能力全过程培养体系,如图3所示。

(二)充实机械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

以齿轮传动及减速器设计为案例,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制工艺等核心课程与课程设计、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深度融合,经过多轮从理论到实际、从实际到理论的循环培养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形成规范、完整的机械设计能力培养体系,解决了机械设计类课程追求理论体系完整、忽视工程实践的弊端。1.第三学期。“机械原理”课程教师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汽车及变速箱动画,使他们了解汽车变速箱的工作原理及齿轮传动原理,增加其对传动机构有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着重讲解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及轮系设计,解决由于课程理论深奥且比较枯燥的难题。2.第四学期。首先,可通过“金工实习”让学生近距离观察CA6140车床主轴箱,使其对齿轮传动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教师可通过“机械设计”课程教学,重点讲述齿轮传动设计、齿轮校核等内容。最后,通过齿轮减速器课程设计,让学生深入理解齿轮传动设计过程及设计要点,使他们初步了解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过程。3.第五学期。教师可通过“机械CAD/CAE/CAM技术”课程,让学生掌握三维设计软件Solidworks、二维平面设计软件AutoCAD的使用,建立轴、齿轮、箱体等典型零件的三维模型,了解ANSYS、COSMOS等先进机械设计软件的应用;通过机械CAD/CAE实训,建立圆柱齿轮减速器三维模型,完成齿轮减速器的装配图及典型零件图,使学生真正理解如何运用先进工具完成机械产品的设计。4.第六学期。可通过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生产实习,让学生理解齿轮、齿轮轴等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通过“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重点理解齿轮加工工艺、设计计算以及尺寸链等内容;通过齿轮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使学生深入理解机械产品、机械零件的设计及加工,形成机械产品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机械零件加工的良好工程设计习惯。5.第七学期。通过“机械系统设计”课程教学,重点讲述有级变速传动的设计;通过车床主轴变速箱课程设计,让学生能进行复杂机械系统整体布局、传动系统设计、操纵机构设计等,形成复杂机械产品设计的初步能力。6.第八学期。通过毕业设计,让学生运用Solidworks等工程软件完成一个比较复杂的机械产品设计,形成复杂机械产品设计能力。通过6个学期全过程机械产品设计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具备熟练运用机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能够运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去表述与分析复杂机械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完成比较复杂的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提升专业能力和工程素养。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为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全过程贯彻案例式教学方法,并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思路。1.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通过齿轮传动及减速器设计的典型案例,全过程贯彻齿轮传动及减速器的工作原理、设计理论及工程实践,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夯实学生的现代机械设计能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工作适应性。2.采用系统论方法,完善机械设计能力培养体系与课程内容。采用系统论方法,将机械设计类各门课程、各个实践环节各自为政开展教学的现状,通过齿轮传动及减速器设计的案例教学,形成一个统一、有机的机械设计能力全过程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工作适应性。3.采用重点论方法,提升学生对机械产品设计的理解。教师要全过程地重点讲解齿轮传动及减速器的设计、加工、材料选用、总体设计以及三维建模等,通过课堂讨论及习题课,让学生举一反三,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促进其对课程内容的消化和理解。4.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教改、科研成果及学科前沿融入教学。教师可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教改、科研成果、学科前沿和高新技术信息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不断补充、更新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机械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其实际动手能力,并向其传授更多、更新、更先进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5.结合实践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结合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与课外科技活动,通过现场实物教学法,提升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论

本文在对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需求的大量调研基础上,分析地方商科院校的现实困境及现状,并以哈尔滨商业大学机械专业为例,建立了基于典型案例的现代机械设计能力的全过程培养体系。通过齿轮传动及减速器设计的典型案例,将现代机械设计能力的培养贯穿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夯实机械专业毕业生的机械设计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工程素养与工作适应性。通过对机械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出的机械专业人才更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以及产业转型需要。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也可为其他地方院校在进行机械专业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中提供有效的经验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唐庆菊,陈少云,于凤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

[2]彭翔,李吉泉,姜少飞,等.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机械设计,2018(S2).

机械工程的认识例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占比大,多数由普高直接升入大学,没仔细观察过一台像样的机械设备,更别说机械内部的结构了。这使得机械制图、机械设计等课程的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空洞无物,学生不知老师所云。为此,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机械认知课程,通过参观工厂、实训车间,或拆装减速器、缝纫机等,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知识。各校认知课程的开展各具特色。笔者就机械认知与拆装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了课程定位和目标、拆装载体的选择、内容及教学实施等问题。

1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

1.1课程定位

该课程是基于机械认知为目标的一门实践类专业基础课程,是机械识图与制图、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等课程的先导课程。开设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为宜,20课时适中,集中在一周内完成。

1.2课程目标

鉴于学生初次真正接触机械,课程的起点不能太高,相应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要适当。具体目标是:通过拆装机械装置,掌握常用拆卸与安装方法、常用量具及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够认识常用机构的组成及原理、机器、部件、零件、标准件等机械知识;学会简单零件的制图方法,绘制装配示意图及机构简图。

2选择拆装载体

(1)易拆装原则:考虑学生的认知与动手能力,要简化机械拆装对象,选相对容易拆卸与装配的机械。机械太过复杂,反而达不到认知目的。

(2)通用原则:拆装是先导课程,学生尚不具备专业知识,应选由通用零件和常用机构(传动)组成的机械,以便后续课程教学,进而巩固所学知识,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3)整机原则:选整机来拆装,学生有“实战感”,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热情;若选几个部件、机构或小型机械为拆装对象,学生怎能体会到用零件、机构、联接能组成各种机器。

3教学内容

技术准备项目:拆装工具、量具使用方法;车床结构、功能及操作,机床传动系统图识读。

尾座项目:尾座拆装操作及装配草图识读、绘制简单零件图2个;查键、螺纹标准,了解键联接、螺纹联接、螺旋传动。

刀架及溜板箱项目:刀架及小、中拖板部件的拆装,手动溜板纵向进给运动分析。

模拟车削螺纹项目:塔型带轮及带传动速度配换、齿轮传动(三星轮换向、挂轮、滑移齿轮变速、齿轮齿条传动)及开合螺母机构分析。

台式压力机项目:滑块、连杆、主轴及离合器拆装,绘制曲柄滑块机构运动简图,分析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和带传动张紧装置,了解轴系结构、滑动轴承及知识。

4教学实施与评价

4.1教学准备

(1)场地:足够宽敞的拆装场地,配置多媒体设备;按组布置,每组一台LT625B型台式车床、一台压力机(安装在工作台上,工作台可当作课桌使用,便于学生绘图),另一张带防护网和台钳的工作台供拆装、测量使用,二个周转箱,一个放置工具和量具,一个放置拆下来的零件。这样学生走动少,秩序井然,有利于5S管理。

(2)教学资料:编制《机械认知与拆装》讲义、多媒体课件(包含图表、照片、动画、视频等);现场放置车床和压力机使用说明书、工具书,如《机械设计简明手册》及其它手册、图册,供学生使用查阅,学会机械设计手册的使用、了解其用途。

(3)拆装视频:课前录制一套拆装视频,按主要拆装部件为单元,教师边拆装边讲解。上课播放,全班学生身临其境,每个细节都非常清晰。若上课再拆装,一次最多十位同学看到,需反复3~4次,费时费力,且各组无法同步。这样,指导教师有更多的巡视和辅导时间。

(4)网络课程建设:提供大量机械素材,网址链接,供学生浏览,自学或复习。

4.2教学组织

上述教学准备为有效的教学组织提供了保障。

(1)教学采用“做”中“学”教学模式,主要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

(2)分组拆装,通过小组协同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班通常有40人,分13组进行,多数组3人,少数组4人。

(3)遵循认知学习规律: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要求学生人人动手,反复拆装,认真观察,细细体会,互相讨论,并用多种感官来“感知”、来认知。

(4)教师巡视、指导,并融入学生当中。

(5)另外,课程开始时,教师从机械工程实际,播放一些教学录像片,将学生引入到生产现场之中,并逐步引入机器、机构、机械、结构、动力、控制的概念,对工程实际有一个感性认识。

(6)实训结束后学生上交实训小结。

4.3成绩评价

机械工程的认识例6

提高质量是世界各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从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向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改变。重基础、宽口径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为适应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增强高校人才的适应性,就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工程素质的培养。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非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是以原工程制图、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等机械类课程进行整合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向学生提供机械产品使用、设计和制造所需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该课程是大学阶段培养非机械类学生工程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但目前该课程的设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建立认同的课程目标定位标准,目前现有的教学方案仅仅是将相关机械类课程内容的简单组合,教学内容实际是分离的,没有达到课程综合的真正目的;②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没有反映应用型本科教学所要求的“应用型”特点,教学内容过于繁杂;③相关教学内容未能很好地整合,内容重复、前后颠倒、衔接不好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④未与学生的所学专业相关联,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不高,学习效果较差,学生的工程素质提高不明显[1]。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以盐城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为例,以培养电气工程师能力为本,以工程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中主要体现“一精二重三讲四会”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一精是指基础理论教学要精练,以满足专业课教学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二重是指在教学重点上强调基本概念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三讲是指授课上要做到基本概念讲清楚,重点内容讲透彻,知识点讲全面;四会是指教学要求上做到基本理论会运用,基本方法会掌握,基本技能会操作,基本问题会分析解决。

根据我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目标要求,机械工程基础作为该专业开设的一门唯一的机械工程类课程,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的准备及教学方法的实施等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与探讨,使其符合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1.课程教学目标设置

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文化素质,更要注重工程素质教育。因此,将非机械类的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性质定位成一门以“机械工程基本素质教育”为主的工程类基础课,符合工程实际对应用型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也符合我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是将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机械设计制造相关内容,经统筹安排、有机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基础课程。机械工程基础作为非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唯一的机械工程类课程,涉及内容广泛。课程综合化不仅解决了课时有限的问题,而且使学生对机械工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以专业岗位职责需求整合相关教学内容,不求原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注重对机械工程知识了解,理顺机械工程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横向扩展能力。

对电类专业而言, 机械工程基础是一门介绍机械工程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计算、设计方法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基础课。课程围绕“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图样表达”、“常用机械传动装置”、“常用机械加工方法与机床”几个典型项目,将与机械设计制造相关的基本内容统筹安排、有机贯通与融合,体现“实用、够用”为度的原则。力图用较少的学时侧重于对涉及机械工程的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加以阐述。以理实一体教学为纽带,以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手段,培养学生学习理论、实践认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的具有初步工程意识和标准化意识;能用准确、简明、规范的工程语言表达设计思想和意图。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目标确定为:①能初步确认一般机械零件所用的一般工程材料;②能初步绘制和阅读简单机械工程图样;③了解机器的组成和平面机构的相关知识,了解机械传动和常用零部件的基本内容;④正确理解机械制造的相关概念,了解常用的机械加工方法,能初步确定零件的成型或加工的基本方法。

2.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上述的能力培养目标,确定本课程的知识点为:①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能、牌号及应用;②投影原理、工程图样的绘制和阅读方法;③机械传动及其常用零部(元)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结构及标准;④零件毛坯的生产、切削加工和成型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内容囊括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材料热处理、冷加工和热加工等机械设计制造相关的诸多内容,如果追求系统的、完整的、严密的体系,则势必引起学时的不适当膨胀,这显然与“工程素质教育够用为度”的原则相偏离。所以,我们着力把课程构建成为服从整个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需要,并在专业结构中起到恰如其分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突破学科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化了针对性,针对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设计。该模式以模块为教学单位,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主体性,注重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根据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将该课程划分为机械导论模块、工程材料基础模块、机械制图基础模块、机械设计基础模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模块。各模块涵盖的知识单元内容如表一所示。

各模块单元内容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学生在完成某一块内容的学习后,可以形成解决分析某一类机械设计制造方面问题的能力。因此,按照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原则,可划分出在内容上相互独立的知识模块,再根据不同需求组成不同的知识链,满足不同学时、不同专业层次的需要。

3.教学方法探讨

机械工程基础是普及机械合机械工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的课程,涵盖了机械设计制造过程诸多知识: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制图、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零部件及机械零件的加工制造等。其特点是内容多、信息量大、实践性强。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性、科学性、普及性和趣味性,同时力求简单易懂、易教、易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明确与专业的联系。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普及机械设计制造基本知识的课程,对非机械类学生而言,没有或较少涉及学生专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误认为课程内容与专业无关或联系不大,从而产生不了学习兴趣。因此,在导论中说明本课程与所学专业关系,使学生明确本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消除学生对本课程的误解。如,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要强调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明确电气控制技术在机械产品中的重要地位。

(2)注重课程的工程应用性。机械工程基础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一学生,尚未接触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认识环节和案例教学,把枯燥的知识与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授课过程中,通过机械制造工厂或机械实习工厂的参观实习,使学生对机械工程全局建立初步了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如以汽车车窗升降功能,剖析四杆机构,结合自行车的变速装置,介绍链传动和齿轮传动及轮系的有关内容,等等,通过系列案例讨论和分析,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

(3)革新课程教学方法。机械工程基础是一门工程素质培育课程。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普及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直观感知教学方法为主,兼以讲授、实际训练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乐趣,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理解技术的进步。教学过程中所采用多媒体课件应更加形象、具体、动态、直观。如以滑盖手机的打开闭合为实例,让学生理解运动副的形式。以学生非常熟悉的汽车为例,介绍机器的组成:发动机属于动力执行元件;方向盘、刹车、油门等属于控制系统;离合器、变速箱、差速器等属于传动系统,等等。

4.结语

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根据非机械类学生学习特点,在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不照搬给机械类学生的讲课经验,准确设置课程学习目标,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方法、策略上勇于创新,教学态度上更加耐心,激发学生兴趣,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校电气专业学生的机械工程素质较以往有了较大进步。

参考文献:

机械工程的认识例7

经过了一年的学习,我们,特指我,对我所学的专业即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还是认识不是很够,可能老师考虑到我们这些学生的潜在问题,就给我们安排了一个专业认识的实习周。我们要通过这几天的实习对机械工程有一个直观上的认识(通过之前的理论课专业概论课,我们已经对机械工程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在进入工厂之前,老师给我们上了两节基础知识课,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应该学些什么。

由于微电子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工业自动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新的机电设备和产品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实现生产方式向柔性方向发展;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节约能源和材料消耗,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机电一体化已是当今世界及未来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向,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现有的机械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当今机械工业的发展极不相称。学机械专业的,对电子、自动控制技术懂得较少;学电子专业的,对机械专业知识掌握的也不多,不能将机械与电子进行有机的结合。此外,由于近二十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数机械专业人员知识老化,对新知识、新技术了解甚少,难以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因此,除现有机械专业人员需知识更新,解决机电一体化人才短缺的部分问题外,急需大批量培养这类人才,老师还说,目前工程机械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设备可以完成人们所想到的任何工件,大型设备的专业化也在逐步加强,国内外的工程机械设备的差距也在逐渐减小,工程机械有小型化、家用化的趋势

所谓机电一体化,就是机械与电工合二为一。日本企业界在1970年左右最早提出“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一概念,当时他们取名为“Mechatronics”,即结合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目前正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Opto-mechatronics)(Opto-mechatronics)(Opto-mechatronics)方向发展,应用范围愈来愈广。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集合的一门技术,他的发展使冷冰冰的机器有了人性化,智能化。我们需要学的基础科目有: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工程力学、机械原理、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等。

上完了这两节的基础课以后,在一男一女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的三个班分别参观了北京建筑工程机械厂与北京现代汽车厂两个地方。

周三那天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可到了北京现代以后,天就放晴了。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观看了有关宣传片,听了关于展车的相关介绍,又参观了总装车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总装车间。一千多米长的生产线,经过工人师傅准确而迅速的操作后,在OKLINE最后出来的就是成品车。

机械工程的认识例8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84-02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构建机械行业终身教育体系,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的需要。[1]由权威的学术机构对专业工程师进行资格认证是国际惯例。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开展的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项目。在工程领域的研究生教育环节增设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技术基础课程(下文简称本课程)并组织实施在校研究生参加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既能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又能综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科研实践活动提供助力。

一、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本课程设置的思考

掌握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目标。在我国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受工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大都还是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创建,强调论文的发表,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而工程领域涉及面广并且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在工程类研究生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应该紧跟学科专业领域发展的动态, 而不应该只拘泥于现成教材的讲授。[2][3][4]本课程的教学及考核内容最大限度地顺应了工程类硕士生的培养目标。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以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机械工程技术人员为教学目标。通过在机械工程专业工程类研究生中开设本课程以及组织实施在校研究生参加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既满足行业需求,又达到专业学会对人才工程技术能力要求的标准。

本课程以机械工程学会冯敬之编写的《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指导书》为主要教材。课程教学内容涵盖7大部分:一是工程制图、极限与配合,机械工程相关标准;二是工程材料;三是机械产品设计;四是机械制造工艺;五是企业管理、工程经济;六是机械产品质量控制;七是数字控制技术及机械制造自动化。

本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其中的企业管理,工程经济,产品质量控制及制造工艺中的工艺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机械加工车间平面设计及装配等教学内容对于传统的工科在校生来说是陌生的,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传统课程设置中基本见不到这样的教学内容。传统的工科学生对于上述知识基本都是在工作实践中片面地了解一点,既不系统又不全面。但工程类研究生教育不是脱离实际的高雅教育,而是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务实教育,是与社会生产紧密相关的教育。[2]在机械工程专业工程类硕士研究生中开设本课程既对其已有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综合提升,又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其知识范围,提升了其实践能力。

三、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的考试内容及考查方式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实施,一年一次,属于全国范围的国考。这个考试在1天之内完成,上午下午各3个小时,教学内容的7大部分在考题中均有涉及,基本做到了考试内容的均衡性。上午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120分,考试题型分为80分的选择题和40分的简答题,其中简答题每小题5分,所有题目均为必答题。下午考试为开卷考试,满分80分,考试题型分10分的综合题和20分的综合题2种,每种均为6道考题,其中10分题6选4必答,20分题6选2必答。开卷考试题目综合实践性非常强,重点考核考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及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本课程的教学实施

本课程自设立之初各位教学相关人员就树立了明确的目标,以全面丰富学生工程理论,打造工程领域专业人才为己任,以通过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为动力,以机械工程师技能要求为标尺,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进行了教学研讨,并制定了下述相关措施。

(一)专家组团授课

由于本课程以通过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为目标,教学内容的设置参照了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大纲,教学内容丰富,考核范围广,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采取开展专家专题讲座及各专业教师组团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邀请的专家有的来自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有的来自科研院所,他们既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授课过程中他们引用的各种实践案例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很好的点拨和引导作用。接受授课任务的专业教师都是相关专业的教学骨干,他们知识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精准全面,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在校研究生,这些学生在读研之前来自不同的院校或企业,他们的认知能力千差万别,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多,学时又短,如何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所学内容,丰富实践经验,成为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本课程结合课程组的优势,最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相关理论授课过程中,相关实验室全面对学生开放,并有专业教师负责答疑讲解,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做到对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验证。

(三)开展专题训练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往往能反映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的目的也是考查考生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进一步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通过率,课程组研读了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大纲,以及历年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试卷,结合一些典型题目给学生讲解,并组织一些项目研讨来对学生进行工程思维训练。

(四)开设学生研讨课

由于学生的实践经历互不相同,即使接受的是相同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总会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整体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教师专门针对学生开设了研讨课,并在课程中期和末期分两次进行,这样做克服了时间跨度长、知识遗忘多的弊病。为了增强研讨课的针对性及效果,教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陆续收集学生问题,对问题进行记录并按其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找出学生学习的疑惑点,形成研讨课的研讨内容。同时把要研讨的内容分解成若干层进式的小问题交给学生课下讨论,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写出讨论结果并在上课前交给老师。教师在上课前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梳理并反馈给学生,同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补充并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最后结合工程背景及相关案例给学生出一些相关的题目继续在课上讨论,要求学生辨别讨论题目的共性及差异性,形成思维要点。

五、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课程自开课以来,经过多方努力,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参与选修的学生都在用对待必修课的劲头在用心学。2014年参加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的学生有34%多顺利通过考试,与全国平均30%左右的通过率相比,这样的成绩是喜人的。2015年参加考试的人员与2014年持平,通过率也差不多。

大部分考生都感觉到,本课程的学习不仅是对以前学的机械基础课程做了一次大的知识梳理,而且所了解到的很多工程案例为解决综合实际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更重要的是他们学到了在以前的课程中根本学不到的知识,诸如设计中要有人本思想,设计的产品既要美观实用又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安全便捷等因素。

在听取学生反馈意见的同时,课程组也询问了各位硕士生导师对本课程设置的看法,大家也都表示学生学习了本课程之后,知识系统性明显增强,知识理论基础越来越扎实,碰到实际问题时思路更广,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总之,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有了一定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士兵,包志华,徐晨,等.“卓越计划”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21-23.

机械工程的认识例9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239

0 引言

技工院校是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而作为技工院校的重要课程,机械专业教学在技工院校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社会对人才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机械院校也将机械专业的实训课程提升日程,要求教师重视起机械实训课,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于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提高了,技工院校为了提高学校人才的竞争力,必须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重视对人才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对于机械专业的教学来说,教师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起机械实训课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我国技工院校机械实训课教学现状

要通过机械实训课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需要充分了解我国技工院校机械实训课的课堂现状,从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对机械实训课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良:

1.1 教师对机械实训课的认识不足

技工院校课堂实训课的开展是基于社会对人才要求提高的背景下,但是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对于机械实训课的重要性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为实训课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没有什么作业,进行机械实训课的教学实属浪费时间,与其将教学时间用在实训课上还不如将有限的教学时间用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上,基于教师对机械实训课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我国技工院校的实训课常常出现被占用的情况,这对于机械实训课的开展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不利的。

1.2 课堂形式单一,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目前我国技工院校机械实训课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课堂形式单一,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不高。机械实训课是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是为了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然而在实训课的实际开展中,教师在课堂上很少甚至没有给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教学中首先已经将答案告诉学生了,学生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复制老师的动作,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2 如何提高我国技工院校机械实训课的效率

在了解到我国技工院校机械实训课在授课时存在的基本问题后,本文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措施,希望对于提高技工院校机械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效率有所帮助:

2.1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的观念决定了机械实训课程的进程,因而,只有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教师认识到机械实训课并不是浪费教学时间,机械实训课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才能使技工院校机械实训课的顺利开展得到保障。由此可见,技工院校要想提高机械实训课的教学效率,通过机械实训课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首先需要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通过加强对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来促进机械实训课的开展。

技工院校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利用周末时间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教师对机械实训课程的认识,从而到机械实训课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派教师到其他学校学习的方式让教师开阔眼界,增强对机械实训课的认识,通过提高教师的认识来促进机械实训课程的开展。

2.2 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

教师在机械实训课上的教学模式基本决定了机械实训课的教学效率,目前我国技工院校的机械实训课教学效率不高于教师的教学模式落后是分不开的,因而,我国技工院校要想提高机械实训课的教学效率,就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模式的转换来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从而提高机械实训课的教学效率。

教师改进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转换课堂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开展机械实训课时需要将学生的思想作为前提,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通过鼓励学生自行思考解决问题,在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运用之前理论课上所学到的知识自行进行解决,以此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外,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的运用来,通过声音、动画等的综合运用来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从而提高机械实训课的上课效率;最后,教师在进行实习实训课的教学效率时不能忘记实训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而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在上课中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技工院校是我国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在社会竞争力逐渐加强的前提下,技工院校需要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在教育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相信通过技工院校的不懈努力,学校机械实训课的教学效率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技工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力一定能够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机械工程的认识例1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煤矿的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而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直接影响着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一旦机械设备出现故障,不仅会给企业的生产造成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发生重大机械事故,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减少机械事故发生的概率,必须加强改进机械故障的预防和诊断工作,与此同时,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办法并正确实施,也是降低机械设备维修率的有效手段。

1煤矿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逐渐关注煤矿业,国家对煤矿业也赋予了更高的使命和要求,煤矿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对机械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煤矿工作环境差,条件复杂,因而煤矿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是确保煤炭生产效益的基础。一旦机械设备出现故障,不仅会给矿工的人身安全造成损害,还会带来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科学合理地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能够在有效降低机械设备损坏率的同时使设备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还能够降低运营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煤矿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煤炭生产过程中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皮带输送机、采煤机、掘进机等很多都是带病运行。另外,这些煤矿机械设备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实行粗放性管理,很多管理细则不明确,基层管理人员对自己的认识不足、要求不够,上级领导也没有高度重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企业中的员工面对这些情况也并不在意,认为只要运行正常,对机械设备日常的维护和保养是没有必要的。

2.1管理意识淡薄

对于煤矿企业来说,机械设备的安全问题最为关键,企业的每个员工都应该高度重视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但就目前而言,多数煤矿企业在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方面缺乏重视,对机械的维护也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导致很多设备坏了或者需要用时才维修,严重影响了煤炭生产的质量与产量。

2.2操作人员素质较低

根据调查发现,很多煤矿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文化水平都相对来说比较低,操作的技术也不是很熟练,安全意识薄弱,在操作过程中很多步骤不规范,此外,机械设备的维护及管理人员技术不够达标,甚至一些煤矿企业忽略了对技术人员的培训,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工作也没有受到高度关注,导致煤矿企业的很多员工对机械设备的维护知识不够了解,上层领导也对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不重视,这些势必会造成机械零件的过度磨损,机械设备的寿命也会由此大大缩短。

2.3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煤矿企业机械设备的维护制度不够健全,机械设备的管理制度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导致很多问题出现。因此,企业的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机械设备管理的标准化,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并做好日常的培训工作。企业如果没有制定奖惩制度,企业的员工就会产生消极怠工的心理,认为无论做多少工作待遇都是一样的,丧失了员工的工作热情,这会给机械设备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再加上煤矿的工作环境比较差,工作的危险系数相对较高,这导致很多技术性人才不愿进入煤矿企业工作。

2.4资金投入不足

煤矿工作具有很高的危险性,特别是近年来,矿难频频发生。尤其是在进行深度开采的时候,煤矿机电事故时有发生,引起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员工忽视了对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很多煤矿企业的机械设备运行条件比较差,设备工作性能也不达标,但仍然运行使用。企业对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慢,致使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3煤矿机械设备使用维护和管理的对策

3.1提高维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意识

企业的管理阶层应该高度重视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工作,提高工作人员对机械设备的维护意识,使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充分了解煤矿机械设备的重要性,企业应该加强对技术人员各项技能及安全意识的培训。对于基层维修人员来说,必须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学习维修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维修技能,定期检查煤矿机械设备,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3.2加强维修人员的培训工作

煤矿机械设备的管理人员要定期定时召开例会,对工作进行检查,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维修人员对机械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时检查,如果发现有机体损坏的情况要认真做好记录。另外,在检查的过程中要仔细记录下遇到的各类疑难问题、机械设备的损坏程度等,方便以后查阅,为机械设备的维修以及疑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从而提升维修人员的工作效率。另外,煤矿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打造一支专业性强、技术性强的维修队伍,因此,定期培训是提高技术水平的有效手段。机械管理人员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地接受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能,才能量化每个维修人员的工作,使他们分工明确合理。实行岗位责任制,增强维修人员的责任心,使维修人员在维修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娴熟。通过培训,旧的知识得以复习,新的知识不断贯彻,并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3.3有效控制成本

煤矿企业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充分认识到机械设备维护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要转变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使他们明白企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高度重视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为降低维修费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机械设备要选择优良的零件配备,避免由于零部件质量问题,造成机械设备无法正常运行。要加强零件的管理工作,维修人员自己换下的机械零件要放置到制定的地方保管好,管理人员要严格监督检查维修人员所更换的配件,如果出现问题,对相关的维修人员要追究责任,从而有效防止配件频繁更换的现象出现。相关人员对机械设备要进行日常的检查,详细研究设备的维修档案,检查机械设备的换件记录、设备使用情况、损坏程度等,及时消除机械设备的安全隐患。另外,维修人员应该把握好设备零件的重复使用率,有些设备的部分零部件在损坏后,经过维修人员维修过后可以继续使用,从而有效地控制设备成本。

4结语

做好煤矿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是降低机械设备故障发生的有效途径,也是降低煤矿企业生产成本的必要手段,因此,对机械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机械设备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段俊杰.浅析煤矿机械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J].煤,2014(5):75-76.

机械工程的认识例11

中图分类号:TU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141-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施工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也不断的提高。建筑施工的机械设备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对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不当,造成施工机械设备的损坏或者使用寿命的缩短,都会影响建筑企业的施工效率。因此做好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机械设备管理,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更具有强烈的现实工程实践需要。笔者结合自己在工程实践中的经验体会,分析目前建筑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相应的对策研究,以期裨益于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二、当前建筑施工的机械管理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针对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过程中,存在以下方面的几个问题:

第一,管理观念落后、专业管理人才匮乏。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大部分员工在对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观念依旧停留在“重供应、轻管理”的落后思维阶段。从施工管理层来说,重视的主要工作是施工进度、工程质量以及安全施工等方面,而忽略了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而大多数施工企业的财务人员来说,他们重视的是成本核算,即购买施工设备的成本核算。由于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管理的意识淡薄,直接导致机械设备管理机构编制、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得不到有效保证,进而造成机械设备专业管理人才的流失。目前,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管理人员都是一般普通的项目管理人员兼任。事实上,由于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与维护需要相对较为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仅仅具有施工管理经验的项目组管理人员作为机械设备管理人员,根本无法达到专业要求。例如先进的工程机械设备需要要求较为专业的液压油、油、燃料以及零配件,非专业的管理人员在维护管理的过程中如果有不当操作,则会直接影响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以及使用寿命,进而影响施工企业的施工进度以及建筑的完工质量。同时,由于企业领导的不重视,机械管理人员的待遇薪酬也不是非常可观,在企业中的地位也不是很高,导致大量的具有丰富机械管理经验的人才流失。目前我国建筑业内施工企业的机械管理人员的就职现状是:长期从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员工,虽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文化学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偏低,缺乏相应的管理能力和理论水平;而具有较强理论功底的高学历人才因不受领导重用而放弃机械设备管理岗位而选择其他岗位。

第二,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缺乏长期、合理、科学的统筹规划,造成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混乱。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道路,新的施工技术工艺以及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更新换代频率越来越高。作为施工企业,应紧跟时代步伐,建立完善的、长期的、科学的机械设备管理计划方案,在购买一种新的施工机械设备时,应充分考虑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施工环境环保要求以及其他因素,能够正确预测企业所引进的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前景。否则不仅不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自动化施工水平,反而会由于购买无用的机械设备而浪费大量的资金,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三,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强,机械事故频发。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机械事故都是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的。由于施工机械设备需要在不同的施工现场进行流动作业, 而每个工程都具有不同的施工现场环境,因此施工工人需要不断适应不同的施工环境。建筑施工的安全风险系数由于施工环境的变化而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增加了安全施工难度。此外,由于我国建筑业大部分员工都是由农民工组成的,往往文化水平偏低、职业素养相对较差,更没有经历过安全教育培训,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识。而操作人员由于缺乏安全操作观念,在实用机械设备的过程中,不能做到规章操作。综合上述因素,导致了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安全事故的频现。

三、完善建筑施工机械管理的有效途径

针对上述建筑施工的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施工机械的管理工作进行完善: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意识观念。针对目前施工企业领导、员工不重视机械管理工作这一不良现象,笔者认为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企业加强机械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改变施工企业员工特别是领导的观念意识,引导他们从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提高企业的运营质量,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机械设备管理的观念。同时,应不断提高机械设备管理员工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作为施工企业的领导,应深刻认清机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机械设备管理员工的企业地位和薪资待遇。可通过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设备管理员工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明确设备管理人员在各个环节的基本工作程序,制定详细的设备管理实施细则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可进行阶段性的工作绩效考核和专业能力测评,逐渐提高设备管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管理水平。

其次,建立长期科学的机械设备编制方案和发展规划。作为施工企业,不仅要充分认清目前建筑施工机械设备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充分认清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施工规律,按照施工条件以及生产能力,购买适合企业的施工设备型号以及数量。同时,施工企业的机械管理应根据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结合企业现有设备技术装备情况,确定企业设备装备更新机型及规格。同时,在购买采购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采用集中采购模式,不仅能够降低采购成本,而且有利于施工企业进行统一机型配置,便于展开施工机械设备的标准化、模块化管理。

最后,加强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为有效降低建筑施工中机械设备的事故率,建筑企业应大力加强安全施工教育,让每一名施工员工把“安全”这一理念牢于心。同时,坚持安全与施工同步,制定详细的安全防范预案,明确安全施工责任人,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突出安全事故演练,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有效预防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总结

只有不断加强建筑施工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才能有效的提高施工设备器材的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按期完成施工进度、不断提高企业的施工质量,进而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栗新建.浅谈建筑施工企业中的机械设备管理[J].改革与开发,2012,09.

[2] 唐永杰.浅谈施工机械安全管理[J].门窗,2012,08.

[3] 曹建辉.浅谈如何开展施工企业机械管理工作[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