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18 09:53:47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例1

为满足烟草行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局提出“突出重点、分级分类、做好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工作”的要求,烟草行业各单位认真编制了轮训规划,全面开展全员轮训工作,通过培训全面提升行业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随着社会进步、行业发展,现有的培训体系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烟机设备技能人员的培训需求。为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培养出一批“大国工匠”,需不断研究和开发新的培训体系,而作为培训体系建设中重要性最高、比重最大的课程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近几年自身的工作实践,以河南中烟烟机设备修理工为例,阐述企业烟机设备技能人员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有关内容。

一、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现在很多企业虽然定期组织培训,但并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培训课程体系。他们只是将课程名称简单整合在一起,各个课程之间、课程与培训对象之间、课程与培训计划之间并没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不仅培训效果不明显,也不能很好地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要想形成一个真正完整的培训课程体系,需要经过从培训需求调研到培训需求呈现,从培训需求呈现到培训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体系组建直至培训课程体系完善等多个环节。河南中烟基于此思路,通过调研,设置培训课程,形成了适用于河南中烟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培训课程体系,真正做到教育培训为行业服务。

二、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培训课程的建立需要以企业目标为导向,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动态性和针对性;以工作岗位为基础,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使用性;以员工职业发展为路径,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为促进企业培训工作有序开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企业技能人员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注意以下关键环节。

1.培训需求调研。针对烟机设备技能人员素质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掌握烟机设备技能人员真实的培训需求,明确培训方向和培训目标。在调研之前,撰写调研方案和调查问卷表,并且在调查问卷表中列出相关课程,以供调研对象参考。

2.培训层次划分。不同岗位、不同发展阶段的员工由于个体差异、能力要求的不同,在培训需求上也会存在差别。因此,需要根据培训需求调研报告将不同岗位、不同发展阶段的员工划分为不同的培训层次,针对不同层次制订培训内容,以适应自身发展和行业需求。比如,烟机设备修理人员根据能力素质对各岗位的要求划分为技能人员和高技能人员,技能人员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修理工,高技能人员包括修理技师和高级修理技师。

3.培训需求呈现。根据调研报告和调查问卷表的统计结果,不同层级的培训需求就可以呈现出来。比如,操作工在工作中缺乏动手能力,修理工在工作中缺乏动作的规范性。这样,就可以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制订不同的培训课程。但应该注意的是,培在员工成长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并不是万能的,即使一个完整的培训课程体系也不可能涵盖所有内容,这些培训内容需要具有连贯性和阶段性,才能起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4.培训课程设置。培训课程的设置是培训目标的具体化过程,同时也是实现培训目标的前提,所以,培训课程的设置要以培训需求为基础,以培训目标为导向。根据培训目标优先选择在工作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性的内容,把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有效结合,组成模块和综合课程。按照这个原则,烟机设备修理工技能人员培训课程体系设置三大模块: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维修技能,三大模块相互渗透、互相促进,以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具体课程为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气压传动基础知识、钳工装配知识、卷烟工艺、卷烟工艺与标准、烟机设备专业知识、烟机设备电气基本知识、钳工操作技能和烟机设备维修技能等。

5.课程结构体系组建。根据受训者在职业活动中所需综合能力的发展规律,把培训课程进行科学排序,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安排基础技能和基本专业知识的课程体系,保证学习单元间横向联系紧密、纵向衔接有序。比如,模块的搭建以修理工的工作过程编排,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维修技能三大模块不一定按顺序学习,可以提前进行维修技能专业实践,使培训课程及内容真正适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学员的知识技能需求。

6.培训课程体系完善。知识不断更新,行业不断发展,为保证培训效果,培训课程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在培训课程体系建立和实施后,要根据培训对象、送培单位及培训师的反馈意见和培训效果评估,分析课程体系及内容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改完善。比如,在培训中发现河南中烟修理工缺乏论文写作和工作总结能力,在以后的培训课程体系中可以增添这项内容,不断完善,从而形成层次清晰、互相联系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逐步实现针对性培训和规范化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为以后烟草行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例2

2015年最新小微企业的认定标准内容主要包括: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 (人民币,下同),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其依据是中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 培训课程体系也是同等重要的。首先,小微企业往往有着较为明确的组织战略目标,由于人数较少,企业要求员工必须要迅速成长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从而在公司发展的同时实现人才的发展和储备。但是小微企业又往往会遇到公司流程体系不健全,常常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所以如何搭建培训课程体系来帮助公司发展成为小微企业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将浅谈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应当如何建立自身有效培训课程体系。

一、锁定培训领域

一个企业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其中用于企业培训的资源当然也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就必须把有限的资源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也就是要事第一。有效管理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如何挖掘出企业发展中最需要最紧急的员工发展需求点成为了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否则之后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1.企业战略分析

HR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同时发展,从处理行政琐事到企业战略伙伴,HRBP也成了HR对自己在公司中新的定位。培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是HRBP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通过建设培训课程体系,HR可以切实得提高公司人员技能,素质,甚至价值观,从而更好得支持组织发展。正如人在迈步时要先找准自己的方向,在搭建培训课程体系之前,必须要先明确组织的战略发展方向。

例如,许多小微企业的战略和定位是追求总成本最低,从而具有较高的价格优势,同时要保证稳定的质量,客户购买快速,可以提供虽不全面但是要较好的产品选择,那么培训课程的侧重点将会是运营管理、售后服务、流程创新等。如果企业的战略和定位是产品领先,那么产品的特征和功能就比较重要,目标客户多为前卫的客户,由于产品质量、价值高,因而价格也高,并且要持续推出新产品,那么培训课程体系就会更多关注在技术与产品的变更创新、前卫客户的需求预测,产品说明与价值传递,法规与社会流程风险等。

由此可见,企业战略是课程体系的大目标,是课程体系设计的标杆。

2.企业发展阶段分析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大多企业处于创业投入期或发展期。对于创业投入期的小微企业来说,要求培训要短、平、快。培训内容更多集中在产品知识、销售培训和服务培训上。因为对于这样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些小微企业正处于成长期,市场的扩大和业绩的增长要求更多的人力供给。一些一线的工作人员开始逐渐承担起管理工作,这时培训的侧重点就成为了基础管理技能培训,知识库建设、内训师团队组建、企业文化培训等。

3.相关素质的重要性、可塑性分析,输出能力

在通过组织策略分析之后,组织发展当中最需要提高的能力也相应出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能力就一定可以通过培训工作得到提高。所以接下来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分析这些能力的可塑性和重要性。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所有的工作分解为4种类型:可塑性高重要性高,可塑性高重要性低,可塑性低重要性高,可塑性低重要性低。对于双高型的能力(例如技术能力,销售能力较之于创业期的小微企业来说),需要大规模重点投入,同时组织要给予足够的资源和关注,并且尽可能用多种学习手段使员工掌握。对于双低型能力,主要采用自学方式。对于可塑性高,重要性低的能力来说,可以小规模内部学习。对于可塑性低,重要性高的能力,我们通常不采用培训的方式,而是采用招聘方式找到相应人才。

通过这四个类别的分析,进一步将最重要的能力凸显出来,从而成为培训课程设计的重中之重。

二、搭建课程框架

课程框架包含以下要素:课题领域、目标受众、课题名称、学习目标、主要内容或课程纲要。在搭建课程框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这些要素一一确认。

1.确定课题

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如何锁定培训领域,也就是企业战略发展要求员工具备的可塑性较强,可以通过培训达到的能力领域。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重点的能力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课题,也就是确定课题。这里所说的课题包含了学习目标、主要内容、和课程纲要。

此时我们需要用到差距分析法工具,来更好地确定可以对症下药的课题。

对于一个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可以用布鲁姆目标分析法分为六个层次:

创造是最高层次的掌握,记忆是最低层次的掌握。

企业发展对员工要求的等级,和员工现在的等级,即为能力差距。下面以某小微化工企业对于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为例,阐述如何找到能力差距,从而确定课题。

以应用和理解的差距为例:工程师需要在了解装置操作流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装置本身运行的原理。如果公司要求所有工程师能力要到达“应用”,那么通过评估,如果某工程师掌握程度为“理解”,那么就应该开展对于该工程师进行装置本身原理的培训,而使其对技术掌握能力能够达到“应用”。同时该工程师还需要能够达到为客户解决装置基础原理问题的要求,此时能力差距就是问题解决能力,他需要的接受的培训课题为“问题解决”。同理可推每一个掌握等级之前都存在着差距,这些差距就会对应弥补这些差距的培训课题。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由于员工数量有限,最好可以尽可能对每一个员工进行能力差距分析,从而根据每人的能力差距统计培训课题。

2.选择学习方式

根据721原则,员工学习来源70%来源于动手实践,20%来自于经验交流,10%是通过理论学习得来的。培训部门在设计培训开展方式的时候也要参考员工学习的规律。可以根据企业具体情况使用传统的面授课程,或者更针对于解决问题头脑风暴的反转式课堂、或碎片化学习、图书分享会、E-learning、工作学习、案例学习、工作坊、行动学习、以及拓展训练。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由于员工数量较少,并且大多数小微企业的主要战略是拓展市场,所以员工能够聚集起来面授学习的时间很有限。应当适量减少面授学习。 E-learning是个比较适合小微企业的学习方法,员工通过移动终端或电脑终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工作学习也是比较适合小微企业的培训方式。但重点是要和员工的上司达成一致,使员工在工作当中有目标方向地提高自己的关键能力。

三、持续建设和优化

通过锁定培训领域,搭建课程框架结束后,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企业变化非常快,所以课程框架也是要随之变化的。培训工作者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做出当下最优的选择,切勿为了培训而培训。

课程体系要随着企业战略调整或培训定位改变时进行相应调整,课题领域根据战略导向会有一定稳定性,但具体课程可以根据情况做适宜调整。学习方式应根据效果导向和资源限制进行调整和优化(如每年的年度培训计划或预算),尽量用结果和数据说话,广泛征求意见。

参考文献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例3

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近几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和实践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取得了重大成效,成为引领当今乃至未来中国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1-3]。

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是浙江省特色专业、浙江省优势专业和全国高职类百所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在骨干建设过程中紧贴“学校融入区域发展、专业融入产业发展”,主动适应杭州精细化工产业发展需求,依托临江工业园区管委会,整合园区所属化工类大企业资源,创新“园-企-校”合作机制,构建了基于现代精细化学品生产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1 “园-企-校”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的理念是服务区域经济,主要向区域和行业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萧山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地处钱塘江南岸,聚集了杭州市精细化工如染料、涂料、油墨、日化等行业主流企业,其中杭州百合化工颜料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杭州吉华化工有限公司和帝凯化工有限公司的染料产量位居全国前十,产业集聚效应已初步形成。

专业所在的临江学院,就是由学校、临江工业园区管委会与园区企业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目标,通过协议的形式缔约建设的相互联系、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由园、企、校三方共同组成临江学院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领导由园区、企业、学校三方委派并由理事会任命。这一合作机制有效推动了校企紧密合作,为专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 建设内容

2.1 创新“园-企-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紧紧依托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专业深入企业开展调研,聘请园区所属化工类大企业杭州百合化工有限公司、杭州吉华染料有限公司、杭州电化集团有限公司、杭州龙山化工有限公司等10家以上企业的技术能手、管理人员和行业专家开展论证,不断追踪岗位需求,确定了本专业主要职业岗位是是工艺技术员。通过开展主流企业专家进行了“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确定了工艺技术员典型工作任务。并以此为依据,共同开发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共同参与编写相关项目化教材。

同时为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现代化工发展的需要,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适时调整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实用性。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依托“园-企-校”合作机制,探索一班多制、多时空教学、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2.2 基于现代精细化学品生产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

发挥“园-企-校“合作机制的优势,在临江工业园区管委会的参与下,与杭州百合化工、吉华染料有限公司等园区所属化工类大企业紧密合作,成立由专业教师、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和人力资源专家、课程研究专家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根据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探讨每一工作任务的具体能力要求、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将企业生产性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性工作任务,将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设计与开发相应的专业课程。

在课程建设时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增加职业岗位案例和实例,依托参与理事会的临江园区化工类大企业,与杭州百合化工有限公司、吉华染料有限公司开发《染料颜料生产及控制技术》,与杭州菲斯凯化妆品有限公司等开发《日化产品生产技术》、《精细化学品质量控制分析检测》,与杭州电化集团有限公司开发《典型化工产品生产与控制技术》,共同建设6门核心课程。并根据课程标准,组织骨干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编写职业特色鲜明的精细化工项目化教材。

2.3 推进“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

依据“突出技能要求、贴近生产实际、保证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托三方作平台,通过与园区所属化工类大企业紧密合作,根据精细化工生产批量小、品种多、流程变化大的产业特点,结合绿色化工理念,选择临江化工企业的典型精细化学品和生产工艺,共同设计、共同建设校内化工技术实训工厂―“校中厂”,既可进行单元生产技术与操作实训,也可将单元生产技术进行不同组合,满足各种典型化工产品的流程性生产需求。

2.4 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良好的师资是优秀课程的资源保障。为加快双师结构队伍的建设,依托国家骨干建设,学院通过实施教师企业经历工程,每年派2~3名教师下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通过教师企业经历工程、浙江省“访问工程师”项目,专任教师脱产或利用业余时间在企业真实开展为企业服务,使企业在服务过程中得到了利益,完成了一些项目。而且教师在服务的过程中,提高了双师素养,提升了生产实践、科研及专业服务能力,同时拓展了高职院校教育内涵,加强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及校企合作深度。近两年本专业教师企业经历完成率100%,均至少有半年企业经历。

同时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兼职专业负责人,与校内专业负责人一起参与专业建设,聘请一批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完成专业兼职教师比例50%以上。

2.5 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建设

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技能、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率,是评价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在课程体系中也需突出。通过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为内容的专业教学、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过程,进一步将化工类企业的特定文化如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环保的生产意识等,通过真实情境教学感染和熏陶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自我约束力,在提升其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学院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班级特色项目、兴趣小组活动、举办专业技能比赛,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技能。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行业调查和就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精细化工行业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责任感,增强职业意识。通过学生活动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使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并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

3 结论

职业教育办学和发展必须依托主流企业,必须在企业的深度参与下,才能实现办学目标和高质量服务。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坚持对接主导产业,强化关键要素,依托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推进产学合作的专业建设保障机制,构建创新“园-企-校”合作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建设“校中厂”实训基地,加快双师队伍建设以及构建人文素质体系等建设措施。该项创新模式的开展具有引领辐射作用,为国内其他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供范式。

【参考文献】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例4

关键词: 课程体系;校企合作;会计专业

Key words: course system;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accounting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83-02

1 现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模式

会计专业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办历史较为悠久的专业之一,在全国中职教育中具有一定影响。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由最初的只重视专业理论教学到之后重视实际动手能力、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到现在不仅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还重视综合能力的发展,中职会计专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图1)

这套课程体系体现了“突出品行教育、突出技能教育”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①专业能力课程与专业素养课程相对脱节,专业教师从专业的角度讲授专业知识,基础教师从基础通用的角度讲授基础通用知识,融合不够。②专业课的设置还是延续以往的课程体系,优点是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系统性较强,伴随而来的缺点是仍偏重理论学习,学生必须将先前设置的理论课程全部学完学好后,才能进行后期的《会计综合模拟》等实训课的课程,课程安排需要按照一定顺序,不具有并列性,使得有些学生没有耐性始终学理论,一旦理论知识脱节,后面的实训也是一塌糊涂,这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带来一定阻力。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2 应积极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进行合作。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从课程的选定、课程标准的制定、专业教材的编写到评价体系的确定,都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

2.1 课程的选定 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领域广泛,能从事专业相关的收银、会计、金融等方面工作,也可以从事文员、文秘甚至销售业务,因此,在课程的选择上,除了要重视专业课的安排和组合外,还应关注提高综合素质的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年龄、接受程度、适应能力等因素,决定应开设的专业课程、应掌握的社会素养及专业知识与综合素养应如何融合,这就需要学校深入了解企业的工作范围要求,对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及职业道德要求进行分析,学校与众多未来可能接受会计专业学生的行业及企业代表进行反复的座谈和推敲,共同商定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并根据毕业生的反应进行适度调整。

2.2 课程标准的制定 企业需要的是能够适应社会、做好工作的“人才”,并不是在单选、多选、名词解释、问答题里得高分的“学生”,因此,中职院校的学生并不是要学习如何答卷,而是学习如何工作、如何适应社会。一旦课程选定后,每门课程应该使学生学习到什么、学习到什么程度,这个标准的制定应该由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制定,或者说,更多的要借鉴企业相关人员的意见,因为他们更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更知道企业需要他的工作人员在学校都学到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2.3 专业教材的编写 会计专业知识相比其他专业知识较为抽象,多年来的教材延续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的结构,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只在内容、案例、结构上做了一定改动,整体偏理论性,操作性不强,这并不适应中专生的特点,而且这种教材结构导致学生理论学了一大堆,到了工学结合企业不会用,或者说,学生想到企业做点什么,必须等所有的理论知识都学完,这使得工学结合的时间很难安排。本人认为,如果要使校企合作达到期望目的,学生的工学结合绝不能在校期间只施行一次,而应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在一段知识的积累之后或之前,将学生安排到适当的企业实践,使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所学理论或学习之前先有感官认识而便于更快接受理论知识。可见原教材的结构已不能更好的适应现在的培养学生需要,强烈要求对教材进行改革,将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重组,规划为几个并列的小模块,使学生能够学习完一段内容后就能从事一个可以相对独立的任务,始终保有学习热情,且促进工学结合的良好发展。

2.4 评价体系的确定 中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直接面向社会面向用人单位,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目的是为就业打基础,因此,应由企业与学校针对学生实习的校规共同给出一个合理的评价,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沟通、协调的社会能力也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校企合作单位应该在学生工学结合内容的基础上,参考公司规章制度并做适当修整,关注学习态度、工作作风、信念、价值观等情感方面的评价。另外,教师对学生在校的评价也应尽可能的征求企业人员的意见,已达到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及课程体系的目的。

3 校企合作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3.1 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需多方面的进一步努力

①工学模式下的企业付出多、收益少。企业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培训工学生,不仅影响企业正常运作,而且得到的回报少。笔者认为,要想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光靠政府出政策并不够,而应真正吸引企业,给企业提供教学地点、提供优秀学生、提供企业间交流的平台,使企业真正从中获得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

②会计专业知识以往的系统性学习,使得在校理论学习与在单位实际操作存在一定脱节,很难使学生做到学一段知识就掌握一定技能,而必须将在校理论知识都学完才能在专业上达到一定水平,这就使得企业感觉工学结合的学生什么都做不了且不知从哪里教好,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将学生的在校学习安排进行重组,划分为几个并列的知识系统,方便工学结合的内容完善,这个问题也凸显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3.2 专业教师挂职锻炼时间短且效果不够明显,需进一步完善 教师挂职锻炼,一是体验企业的工作、文化氛

围,将新知识、新体验传授给学生;二是为企业服务,不仅限于在企业执行日常工作,更需要教师从专业角度出发对企业相关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三是通过参与生产时间,推进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专业教师挂职锻炼时间通常都在1~2个月,时间短,效果不明显,这一点需要进一步完善。

3.3 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努力,推进校企合作有效进行 学校是工学结合的实施主体,但不能急于求成,要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吸引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企业对工学结合应有正确的认识,不能把个体利益放在首位,也不能把校企合作仅仅作为一种助学举措,而应把它看成一种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校企合作走出困境,体现工学结合的优势特征,实现多方共赢;政府应积极宣传、正确引导。为校企合作创建良好的外部条件,推动校企合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如出台一些鼓励政策,构建相应的管理机制,制定详细的实施意见,激发企业及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动因,特别要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促使校企双方形成稳定与融洽的合作关系,以此推动工学结合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创新[J].求是,2006(5):48-50.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例5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9-4486-02

Software Service Outsourcing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DAI Jing-guo, YUAN Hui-yong

(College of Software,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China)

Abstract: Through year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software service outsourcing specialty in software colleges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course system,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In line with the aim of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software colleges should draw support fro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establish a more advanced course system together with enterprises.

Key words:course syste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oftware service outsourcing

1 概述

软件服务外包是指软件开发商将原本由企业自身提供的基础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外包给其他软件服务提供商来完成,它具有有其特定的知识技能、实践经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目前我国软件服务外包领域的人才供给主要来源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等专业,这些专业在设置之初并没有考虑服务外包的特定平台和要求,其课程体系难以引导学生较为科学、全面的掌握服务外包的必要知识。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人才培养上要有特色,首先是反映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有特色。因此,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各级教育部门在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进行深度合作。

2 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软件服务外包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模式有:“订单式”、“顶岗实习式”和“校企共建式”等。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在学校合资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工程师担任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等。这些合作办学模式大大提升了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质量, 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课程之间的衔接不紧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考核指标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组织上没有提供保障、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整合等。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比例越来越大,但是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标准脱节严重。软件服务外包企业为了解决用人需求,不得不自己培训,企业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时间和人力,而短期内却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高校每年有大量的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毕业生,特别是二本、三本学院的学生,毕业时却面临就业困难或学非所用,究其原因:第一,培养方案存在偏差,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企业项目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课程内容严重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有的与软件外包业务脱节严重;第三,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没有设置发包国的语言及文化课程,没有设置软件过程规范、行业知识及职业素养提升等课程;第四,教师没有项目经验,对教学重点把握不准,教学时不能以项目带动教学知识点。

3 建立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我院参照了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的指导性意见,又考虑了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特殊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及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办学条件与办学特色等多种综合因素。通过与中软国际、深圳软件园等公司合作,共同构建满足软件服务外包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

3.1 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以项目为导向,以企业标准为尺度,与企业共同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企业项目为载体,调整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与企业共同建设软件服务外包专业主干课程,并把这些课程建设成特色课程;对软件项目的典型案例进行分解与整合,完成教学过程设计;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与教学资源。

3.2 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根据软件服务外包岗位的能力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对专业知识、能力结构进行分析,与行业、企业代表进行反复的座谈和推敲,共同确定应开设的专业课程,构建“平台+模块+课程+项目”课程体系。其中,平台指为学生开辟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教学环境;模块包括软件技术基础、软件设计与开发、软件管理和软件服务模块,集中展示了软件人才培养的国际标准;大力推进基础课、主干课、实践课的课程改革,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如加大工程数学、服务外包英语、软件编程工具等课程的授课量,对专业主干课则要求教师精讲多练,控制课堂讲授时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做任务实训和项目实战;分阶段实施项目教学,倡导“做中学、练中创”,通过不间断的项目演练、项目设计、项目训练、项目实战、项目开发,提高学生项目实施和管理的能力。

3.3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按照软件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岗位能力要求,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推行精讲多练、案例驱动,整合相近教学内容,用知识点贯穿教学过程,加强基本概念、重点、难点和思维训练的教学;完善项目库、案例库,大力推行任务驱动的教学,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的教学;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增加讨论、研究、设计和各类竞赛指导等能力培养型课程,将项目实训任务列入教学计划,并作为课程教学的补充与提升;开展IT职业素养、各类学科竞赛、人文社科知识、探究性学习、专业文档写作等系列讲座,开展软件作品设计、大学生创新型实践等课外活动,丰富和充实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3.4 特色课程建设

以系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主线,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标准建设专业核心课程,从各类课程文件(标准、大纲、教材、实训指导书、课件、考核、网站、视频)、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全方位展开改革,将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学院特色课程,并逐步建设成精品资源共享课。联合IT企业,共同建设Java Web开发、Java开源框架、Java项目管理、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Linux核心编程、ARM体系与编程、软件测试、IT职业素质等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课程,逐步建立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目标的“企业课程”。

3.5 教学资源建设

组织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编写工程实践性强、质量高的优秀教材,主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C程序设计》,参编了《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教材,编写了《软件工程实验指导书》、《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C++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书》、《Java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书》等配套实验指导书。

3.6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在广东省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中,重点建设了软件技能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在部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中,重点建设了基于云平台软件工程训练中心。通过与企业合作,搭建了“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实训项目、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工作压力和真实的就业职位”5R实践教学平台。将专业课教室改造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室,按照5R标准改造专业实验室、校内实训中心,开辟了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开发了程序设计在线评测系统,并在系统中建设了C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的相关资源,实现了教师作业、学生自我测试、师生之间讨论、程序设计竞赛等功能。与企业共同建设了企业即时通讯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网上拍拍商城、旅游社交系统、电子产品生产线检测管理系统等实训案例库,可以满足JAVA、.Net、C++、3G、嵌入式等各类项目的实训要求。

4 结束语

为了满足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我院通过与国内知名的IT企业和培训机构合作,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服务外包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等进行改革,构建了“平台+模块+课程+项目”课程体系,在特色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的效果。我院软件服务外包方向学生在项目开发、实践和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我院将进一步加大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为培养应用技能型专业人才做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朱彬,张世明,王帅. 软件工程专业服务外包人才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1).

[2] 胡智喜,蒋巍.校企一体化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 (19).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例6

[2] 王海波.基于岗位分析构建高职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2008(2)下

[3] 王娟.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1)

作者简介: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例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2-0121-02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对于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有着积极的作用。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建设是针对软件企业开发岗位技术型人才发展需求,而实施的计算机专业java课程群建设与改革实践。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建设不仅对于教学实践中教学质量提升以及教学改革的推进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软件企业开发岗位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推进软件企业的发展进步、提升企业竞争力。本文主要结合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java课程建设情况,对于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的具体建设进行分析与论述。

一、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建设意义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教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对于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也是现阶段高等院校进行教学实践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对于高等院校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学课程的优化设置以及教学课程改革深化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课程群建设对于避免教学活动中课程设置之间的独立性,有利加强教学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高等院校相同专业之间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着积极的作用。总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课程群建设有利于相同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对于教学课程的独立性特点有很大程度上的弱化,注重以课程群内的教学目标或者教学任务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开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提升教学活动质量,有利于专业目标的培养以及实现。

Java相关课程是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对于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以及就业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际的就业市场中,计算机专业的Java相关技术人才也是软件企业人才发展中的重要需求点。因此,在高等院校教学实践活动中开展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的建设对于高等院校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实践改革推进以及对于软件企业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一般情况下,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java课程群主要包含有与java课程相关所有课程科目,而随着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计算机专业中的java课程数量以及内容也不断的增加,因此,高等院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java课程群的建设时,将所有的计算机专业java课程进行有效的组织,从而实现高等院校对于学生计算机java软件开发等能力的培养,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是高等院校进行计算机专业java课程群建设的关键。在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中,java课程群一般包含有java语言程序设计以及计算机网页开发技术、计算机java技能实习、计算机java项目实训等六门课程科目,在实际的教学计划中设置有600多节课时。因此,在进行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的建设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充分利用教学计划中的java课程群教授课时情况,注重对于学生计算机java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并随着课时计划完成的情况,最终实现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java课程群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培养出符合软件企业计算机java软件开发需求的人才,适应软件企业人才市场发展需求。

二、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建设内容

进行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建设就是针对软件企业java软件开发人才市场需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对于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建设其主要内容就是从计算机java软件开发技术所需人才的培养模式设计、对于计算机专业java课程群课程的优化整合以及建立符合java课程群特色的教材体系三方面入手进行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java课程群的建设。

(一)计算机java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在进行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java课程群建设中,进行java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前提就是围绕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软件开发技术为主,进行软件企业需要的计算机java软件开发技术人才培养。因此,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进行以软件企业开发岗位java软件开发技术所需人才为主的计算机java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在进行以软件企业开发岗位java软件开发技术为主的人才的培养模式设计中,首先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计算机java软件开发技术相关的课程体系。一般情况下,高等院校java课程群主要包括与计算机java软件开发技术相关的六门课程内容,这六门课程之间是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java课程群,但是在这六门课程之间又有自己的独立的课程目标以及课程任务,在这样的联系下,组成了java课程群。在实际教学实践中,java课程群之间不同的java课程技术都包含着理论与实践知识部分,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计算机java软件技术知识体系,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紧密的教学实践设计模式实施,最终实现对于软件企业java软件开发技术所需型人才的培养。其次,在进行以软件企业计算机java软件开发技术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中还需要注意对于教学实践之间相互紧密联系。在进行以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建设中,进行java课程群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符合软件企业java软件开发技术所需要的人才,进行软件企业所需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进行教学实践,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中应该对于实践教学之间的相互紧密联系进行注意。高等院校的java课程群中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与计算机网页开发技术课程,还有计算机javaEE课程在实践教学开展中都是偏重于对于理论知识的教授,在进行实际教授的过程中应注意使用一些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进行知识的教授;而对于java课程群中的计算机java技能实习等注重计算机java技术实践的课程内容的教授中,应注意应用项目教学法,通过设计工作项目任务来进行课程知识的教授,从而实现对于软件企业java软件开发技术所需人才的培养任务。最后在进行软件企业java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中,应注意在教学实践中设置一些与课程知识相关的丰富有趣课外活动,以此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java软件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计算机java技术的综合能力。

(二)进行计算机java课程群知识内容的优化整合

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建设中,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java课程群所包含课程项目通常是由多门课程组合而成,java课程之间虽然有着一定知识结构联系,但是不同的java课程之间的知识点与培养目标有不同,为了实现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软件开发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应注意对于计算机java课程群中的知识点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实现对于学生计算机java技术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java技术所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于计算机java课程群知识点内容的优化整合应该结合软件企业对于计算机java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来进行计算机java课程群知识点内容的优化整合,以培养出软件企业发展市场所需人才。一般情况下,对于软件企业开发岗位java技术所需人才的培养主要从学生对于计算机java软件技术关键知识点以及重要知识点、必要知识点的掌握三个计算机java软件技术知识点掌握阶段完成,来实现对于软件企业java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建立具有计算机java课程群特点的教材体系

在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同教材体系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向也有不同。因此,对于面向软件企业计算机java技术开发人才的教学培养中,建立具有计算机java课程群特点的教材体系是整个计算机java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具有计算机java课程群特点的教材体系建立过程中,有过对于经典计算机java技术教材引进引用的先例,但是对于计算机java课程群教学应用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中仍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在进行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java课程群建设中,对于建立具有计算机java课程群特点的教学教材体系应注意对于一些具有先进性的计算机java课程教材知识内容的吸取,并注意结合学校的教育以及教学特点,从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软件开发技术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进行具有计算机java课程群特点的教学教材体系的建立与设计,来吸引学生对于计算机java软件技术的学习兴趣,注意对学生计算机java软件技术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以满足软件企业开发岗位java软件技术的人才需求。

三、结束语

总之,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建设是针对软件企业计算机java技术人才需求的一种教学改革,进行java课程群建设不仅对于教学质量提升以及教学改革的推进有着积极的意义,还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软件企业开发岗位计算机java技术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满足,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中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最新发展趋势。在进行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建设过程,应注意结合软件企业人才需求与高等院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从java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内容上做好相关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满足软件企业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娄钧,姜仲.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9,2.

[2]张哲,陈桂生.在Java语言教学中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18.

[3]冯雅洁,李巍.基于软件项目开发过程的高职Java实践课程设计初探[J].职业技术,2012,2.

[4]周运.Java EE框架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2,2.

[5]李晓明.“软件技术”专业(Java开发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教导刊,2010,30.

[6]张达敏,陈言君.优化J2EE代码编写提高软件性能[J].贵州科学,2009,2.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例8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9-0058-04

【作者简介】1.余凡,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房地产管理系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房地产经营管理。2.佘阳梓,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房地产管理系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智能楼宇管理。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应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并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同时,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甚至参与实践授课环节等,最终“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的开发则应以“就业为导向、职业为载体”,充分尊重和体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真实场景、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推进教学过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见下页图1)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苏州工业园区政府投资建设的高等职业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是商学院重点专业之一,也是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商务与金融服务外包”重点专业群中的重点专业。该专业在建立之初即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设立企业“定向班”,由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的各个层面进行深度合作。该专业的课程建设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内容。

一、课程建设情况

(一)课程体系构建

物业管理专业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课程体系以物业管理行业尤其是定向企业的需求为基础。该专业通过多次校企合作研讨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了解和把握定向企业的需求。另外,课程体系构建时,该专业对物业管理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和实践课程。目前,该专业已经形成包括公共素质模块、公共技能课程模块、职业知识模块、职业能力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在内的开放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专业主干课程开发

1.课程开发思路。该专业课程参照物业管理行业及房地产行业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与定向企业合作,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再通过教学过程分析实现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形成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构建的思路与途径(见图2),明确课程的学习内容、能力目标、考核方法、职业资格证书等。

2.课程开发流程。该专业以职业岗位调研分析为基础,以实现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为根本,形成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流程。(见下页图3)

目前,该专业已经确定7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分析物业管理专业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基础上,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原则,按照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未来职业成长规律以及定向企业的要求,对7门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进行设计。

3.教学内容设置。该专业主要参照物业管理专业职业资格标准,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确定课程的学习内容及能力目标、考核方法等,突出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一体化项目教学,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方案策划、现场调研、项目汇报等能力。

4.学习情境设计。物业管理专业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重点,以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设计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每个学习情境都贯穿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反馈六个工作步骤。学生在完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情景中,通过团队合作,制订计划、分配工作、扮演角色,强调工作效率和标准化要求的执行。

5.课程标准制订。制订各门专业课程标准,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性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材选用、教学资源开发、教师能力要求、考核方式与标准、教学参考资料等。

6.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按照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求,与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合作,开发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充分体现“订单培养”特色的专业课程。

(三)课程改革与特色

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搭建和教学内容的设计,都体现了“两个突出、一个结合”的原则。“两个突出”,即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技能型教学环节。这两个突出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按照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原则,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邀请企业参与,系统设计各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将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纳入课程体系,把课程设计、学期项目、顶岗实习等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构思中,专业实践类课时比例占到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专业课实训项目开出率达到100%。“一个结合”,即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充分融入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实现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高职教育教学的真正融合,也有助于学生顺利取得行业准入资格证书。

另外,该专业课程的考核方案,尤其是专业课的考核方案,特别重视项目作业推进考核和实践性考核,目的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存在问题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一种模式,因为校企建立定向培养的合作关系,所以企业会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课程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是该学院最早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而且从办学规模和人才培养质量来看,都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目前该专业的课程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尚未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调课程建设和开发尊重人的全面发展,其中职业院校学生个性发展不容忽视。因此,课程体系不仅要有基于学生共性发展的必修课程,同时也必须有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

为了深入了解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笔者通过问卷对该专业三个年级共292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们对于已开设的职业知识课程、技能课程、拓展课程以及公共课程有很高的认可度,对于选修课的开设表现出更高的渴求。这就说明该专业的选修课尚未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

(二)尚未充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设计者、实施者、执行者。教师需要不断挖掘自身的专业资源优势,提升专业内涵和专业素养。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最主要有两种途径来实现提升,其一是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建设中;其二是到企业参加实践,通过访问工程师、顶岗实践、脱产实践等多种途径了解行业发展最新情况,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始终保持与行业发展不脱节。

通过对该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座谈、问卷调查,了解到该专业教师定期作为访问工程师参与企业实践,并在实践课程授课过程中,与定向企业共同或联合授课。但是,该专业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比较少,主要体现在未能与定向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特色课程。作为定向培养的专业,应该充分利用定向企业资源,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把握企业用人需求,共同开发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又带有企业特色、符合企业用人需要的课程。特色课程开发的过程是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提高课程开发与研究能力,以及促进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

(三)课程开发尚未能充分实现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

该专业虽然制定了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流程,但是在实际的课程开发中,课程的开设仍然会先考虑有无教材,或是根据教材来制订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另外,尽管已经考虑到了职业资格标准在教学设计中的融入,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结合度尚待提高。

三、制约因素

(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队伍尚未形成一定“梯度”。该专业师资队伍职称比例、年龄比例、专业结构比例亟须提高,师资队伍的“梯度”未能形成。不仅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缺乏,专业教师也比较缺乏。

(二)课时量偏大。高职院校教师的课时量比较大,教师疲于上课,没有精力进行课程建设、教材开发。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例9

专业人才培养不具有明确针对性,人才培养结构合理性欠缺,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相对单一。造成这一问题根源是地方院校对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不明,导致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毕业生虽然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全面,但实际工作能力不强,无法满足企业实际需求。

1.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建设是地方高校软件工程未来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核心。从调研地方本科学校现有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实情来看,传统“学术型”课程体系架构占据主导,“应用型”与“学术型”课程体系架构区分度不明显。

1.3教师队伍应用型能力欠缺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现有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科研活动的力度不够。双师型结构教师比例低于30%。

1.4专业人才就业率低与企业“无人可用”矛盾冲突明显

软件工程专业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同时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不高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没有与行业就业有效对接,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实际需求,导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无职可就,软件开发行业以及相关软件应用单位招不到满意的员工”现状普遍存在。

2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理论设计

以行业、企业实际对人才需求为引导,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真实就业情况调查为依托,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一线教师众多教学研究成果为参考,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学习经验体会为借鉴,围绕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存在事实问题,来对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设计建设。设计建议如下:

2.1学科建设

以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当前使用的主流开发工具或技术为依托来不断调整专业架构,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进行合理定位,系统性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实现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

2.2校企办学

学科建设以输出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嵌入资格认证课程模块,实训课程以企业开发项目方式贯穿培养环节以达到提高专业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

2.3师资建设

采取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开发,共同承接开发项目等方式锻炼提高师资队伍实战能力。教师在企业实战经历和相关经验成果带入到日常的教学环节,不仅能促进专业教师学术、科研能力提升,还能够最大程度丰富、提高专业学科建设。

3三层结构课程体系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项目实战为背景,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理论知识体系以及实践能力为宗旨。学生完整地专业培养环节结束后具有程序设计,系统分析,软件设计、开发,项目管理,网络和移动通信终端应用开发能力。

3.1基础理论

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构成:

①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涵括地方高校各现行必修公共课程,

②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必修前导课程,是对软件工程专业基本“计算”概念理解、掌握,问题计算求解能力和构建中小规模软件系统综合能力的初步培养。

3.2专业理论

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行业最新前沿技术为引领、专业骨干课程为核心、专业素质全面拓展和综合素养整体提高为目标来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课程:

3.2.1面向行业认知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包括对行业、企业认知学习以及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等专业认知方面课程。一般包括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从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管理常规模式,软件项目开发流程等认知类课程。

3.2.2计算机编程与算法设计能力课程算法设计类课程主要包含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以及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课程;编程课程主要包含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传统程序设计语言课,还包括当下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最流行的技术前沿课程。

3.2.3软件工程专业系统分析课程系统分析能力课程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等系统类课程。

3.2.4系统实现与集成能力课程系统实现与集成能力方面课程主要包括网络编程、移动互联开发编程、编译技术、软件开发以及软件测试等课程。

3.3实践

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一至两学年时长为周期,贴近企业实际需求为指导,综合技能全面提高为目的来对专业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如下:

3.3.1校企共同建设实训课程以项目介入为主线,企业实际效益项目和高校产学研项目为实际授课主体。引进企业优秀项目人才或具有企业项目实战经验的教师来对专业人才展开课程实训,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素养。校企共同培养模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知识转化生产实际速度,同时反向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知识的热情,最终提高就业竞争力。

3.3.2合作企业岗位实训针对毕业学生和部分专业老师做岗位综合实训:

①学生岗位实训:让学生真实参与企业项目实战,充分消化吸收前期所学理论和技能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就业夯实基础。

②老师岗位实训:专业老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并将企业项目开发经验和技术进行梳理总结、编纂成册,运用到实际日常教学环节,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有利于缩短理论转化实际成果周期。

3.3.3校企合作运用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与提升高度的一次全面的考核,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次全面的实训。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大多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流于形式,与实际脱节。通过与企业合作运用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弱化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抵触情绪,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实际运作规范及最新技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和技能能力的培养,为毕业后从容就业夯实基础。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例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260-03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对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已有了一定的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校企协同的新路子和新方法。在研究校企协同的文献中,绝大多侧重于研究校企协同的意义、校企协同的原则、校企协同的困境(问题)、校企协同的政策建议等等。这些极大地推动了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实践,但是对于更深层次的课程体系协同以及如何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协同的良性循环等,都缺乏更多的系统性探讨,对具体某个专业基于协同创新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方面的探索尚不多见。

从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西方国家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课程体系建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一直处于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的状态。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国内和国外都在克服学科体系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弊端,都在试图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涉及的知识为核心,将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进行高度整合建立适合时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思路就是按专业设置职业基础课程模块和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并根据技术变化和市场对各职业方向人才的需求情况,动态修改、增加或减少部分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开发理念,适应学生因个体差异性、自主性对课程的要求,满足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作为人才培养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微观层面看,它是一个“教育系统”,需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从宏观层面看,它又是一个与产业相联系的“社会系统”,需要行业的指导、企业的参与。因此,需要校企双方协同人才培养理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统筹协调相关课程资源,共同开发形成一个适宜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开放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的现实意义

1.协同创新是当前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2011年4月24日,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启动了“高等院校创新能力计划(2011计划)”。作为高等教育生力军的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协同创新成了当前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

2.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研究,是落实“五个对接”,提升专业服务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能力的客观要求。“十二五”时期,国家“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据调查,目前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中端人才需求量大,低端人才需求在萎缩,高端人才需求在逐渐增加的趋势。未来几年,随着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升级与高端化发展的需要,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符合这一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改革,但改革不是孤立的改革,需要学校同行业企业等主体协同创新进行改革。因此,必须依靠协同创新,引领多方合作,通过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和具体落实,才能真实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3.探索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为高职工科专业拓展专业建设思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目前高职院校在合作培养人才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脱节,合作主体找不到利益相关的结合点,人才培养协调机制不完善,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定位不紧密。因此,把握“协同是方法,创新是手段,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目的”这一协同创新的精髓,深入探索基于协同创新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已成为今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思路,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三、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主要工作集中在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的校企协同建设方面,其主要建设步骤如下。

1.校企协同成立校企协同及专业指导委员会。在校企协同及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平台中,深入研讨获得人才市场、学生就业和行业企业现状,并总结出表1所示的东莞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就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方向,每个职业方向典型的工作任务以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2.设计职业方向模块。确定每个职业方向模块所开课程,确定职业方向模块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制定出表2所示的职业方向模块、开设课程和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构建课程体系。将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结束语

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符合当前高职院校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理念,体现了高职的办学特色,吻合了国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提出的“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精神,是对多年来教学改革实践工作的提炼,是传承中的创新,为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肖炎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三元学分制”模块化课程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20-21.

[2]李昌,包新华.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5):94-95.

[3]刘继平.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1):46-49.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例11

作者简介:黄海燕(1971-),女,江苏金坛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与管理;吴芳(1981-),女,江苏无锡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哲学。

基金项目:2014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高职特色发展与分类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014SJD375),主持人:黄海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6-0048-03

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对高职院校特色化、优质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与时间,这为不断探索发展的高职院校“后示范”建设明确了方向标、时间表和路线图[1]。笔者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育者与管理者,以所在学校作为实践蓝本,借鉴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变革的成功经验,以特色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索特色化高职院校的建设路径。

一、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变革的特点与启示

美国社区学院不仅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项创举,同样对世界高等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社区学院课程的变革以及适应其职能要求的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体现了教育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推动作用。

(一)地方性

美国社区学院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扎根于社区、依托于社区。社区学院的课程变革始终与美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要求和美国社区学院教育职能的发展变革保持一致,坚持“为大众提供大专教育课程和服务,使社区变得更健全和更有生命力”的办学指导思想[2]。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功能的不断增强正是其地方性特点的一种呈现。美国州一级政府对教育承担主要责任,联邦政府不直接提供教育服务。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包括州政府、市县政府、地方企业、个人捐款、学生学费等[3],经费的“地方性”特点也较为突出。经费的“地方性”同样也决定了课程变革服务地方、服务社区的必然性。

(二)多元化

美国社区学院主要承担转学教育、社区教育、职业教育三种职能,服务对象分别是高中毕业生、社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或没有职业的居民以及需要提升职业技能的人员。面对不同的目标与需求,开展转学课程、社区教育课程、职业课程、补救课程、通识课程等各种程度不一、类别广泛的课程[4],逐步形成学位课程、毕业证书课程和资格证书课程三大体系,呈现课程内容多元化的特点,不同课程之间可以互转,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融合性

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从横向上看,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即专业课程体系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5]。在社区学院的课程实施中,社区学院的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社区教育课程的融合性增强,课程整体质量提高,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学术基础与素养。社区学院课程的设置与重构得到了地方政府与企业的支持与认可,体现了政、产、学之间的融合。

美国社区学院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办学领域最富有活力的一个层次,其成功经验在于:找准定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形成办学特色,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根据不同办学层次确定培养目标与教育职能,以课程变革为核心,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实现不同教育层次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分工合作,培养适应不同的人才需求。

二、高职院校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路径――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中国与美国具有不同的文化与意识形态,这些差异体现在教育领域,会对教育体制、教育思想与教育科学发展的路径等问题的认识有所差异。但是,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变革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对国内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有着借鉴意义。笔者认为一所特色化优质高职院校不仅仅以占地面积、师生数量、仪器设备数量等常规指标作为衡量的标准,而是应该紧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立足高职院校的定位,兼具地方性、多元化、融合性等特点,展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功能特色。美国社区学院的成功经验表明,以课程多样化发展作为突破口是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是江苏省省级示范性建设学校。作为一所“地方办学、地方拨款”的高职院校,与众多国示范、国骨干院校相比,历史积累虽少,但学校始终将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办学目标,紧扣高职院校的职能与定位,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建立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程体系,不断丰富“科技引领、区校一体、产教融合”的特色化发展内涵,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走出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径。

(一)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1.课程体系目标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走出“接地气”的特色发展之路。学校是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环节,学校的活力来自于其主动适应市场的发展与走向。围绕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与学校所在区域建设总目标,建立服务学生、企业、企业员工、社区居民的五大课程体系,包括专业课程体系、育人文化课程体系、企业主导课程体系、社区教育课程体系、职业培训课程体系。

五大课程体系均围绕一个目标设置,即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紧扣产业升级与行业标准更新;育人文化课程体系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素养;企业主导课程体系紧扣市场核心技术与校企协同创新;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紧扣居民终身教育与和谐家园建设;职业培训课程体系紧扣技能提升与培训模式创新。五大课程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并形成合力共同构成了学院特色化发展的内涵。

2.课程体系内容设置与多种功能、多种培养目标相适应,走出“动”“静”结合发展之路。“高职教育价值”即教育满足社会对人才与服务的需求,以及满足个人对就业、发展的需求程度。有什么样的教育需求就对应催生出什么样的教育类型,而教育价值的高低则取决于该类教育满足社会和人的需求的程度[6]。

在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方面,积极与政府、企业开展课程共建,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将校园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创新文化等融为一体引入教学,形成独特的育人文化课程体系。在科研方面,在专业课程共建基础上,以“共推互聘”、“企业大学”的方式,参与企业关键技术研发,一方面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助推企业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将研发过程形成真实案例引入教学,形成企业主导课程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在社会服务方面,除传统的四技服务外,学院特别关注周边企业、周边社区的发展与需求,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履行社会责任,与政府、社区共同建立“社区学院”与“紧缺人才学院”。社区学院主要为社区民众提供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终身教育课程与学历提升教育,形成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紧缺人才学院主要为企业、社区中需要提升职业技能的人员提供技能培训以及职业资格的证书的考试认证,形成了职业培训课程体系。

3.课程体系构建与“互联网+”思维相适应,走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发展之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互联网+”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同时也是思维模式的一种创新。笔者将“互联网+”思维定义为是一种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的思维,并将其作为推动五大课程体系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以企业主导课程体系建设为例。与专业课程体系相区别,企业主导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是引入企业优势资源,依托先进技术项目,融入教学全过程,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竞争力,同时学校与企业以协同的方式共同致力于技术创新研发与职业教育发展。

早在2010年,学校结合无锡高新区产业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国家提出的多元主体办学思路,以“共推互聘”为依托,以“反哺教学、反哺企业”为目的,以“项目研发”为载体,以“项目教学”为途径[7],开启“企业主导课程体系”的建设,探索校企协同双元育人的培养模式。共同互聘是指一方面,通过聘请海归高层次人才及行业领军人物担任学院产业教授,解决高层次人才与高端企业资源的引进;另一方面,通过与受聘的产业教授共同研发科技项目向其企业委派科研助理团队等形式,协助科技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解决科研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储备。这种方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人才之间的“旋转门”。

基于“共推互聘”的实践基础,在“互联网+”思维的引领下,企业主导课程体系根据新科技、新产业、新专业的特点,对传统的教室、实训室、企业车间、培训室进行信息化改造,通过大数据分析为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依据,强调校企教学资源无缝对接的融合;选择共同研发的企业真实项目,进行可教学化的设计,建设一批“碎片化、颗粒化、可重构”的课程资源,突出学校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趋势的高度融合;企业主导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相辅相成,彰显区域产业特色与企业定制的融合。

(二)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成效

以特色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推动学校特色化发展是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在高职教育发展新时期做出的一个重要选择,同时也是经实践证明的一个正确抉择。

首先,特色化课程体系的过程建设进一步深化了学校与区域内功能园区、行业企业、社区的产学合作,广泛汇聚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的各方的创新力量,推动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和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

其次,特色化课程体系的内容重构不断深化“园校互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以课程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促进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促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最后,特色化课程体系的推广实施逐步增强办学服务功能,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为区域产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功能园区与社区居民提供在职学历提升、技能培训、知识更新教育,加快了学校服务地方的能力;以一线的先进技术与项目融入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科技研发,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丁晓昌.实现从“高原”向“高峰”的跨越[N].中国教育报,2016-04-19.

[2]姚少怀,王淑珍.实用主义:美国社区学院课程文化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7):88-89.

[3]周志群.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变革与发展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213.

[4]姜光辉.美国社区学院的七大特色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9(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