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鼓励式教育的弊端

鼓励式教育的弊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9 14:48:24

鼓励式教育的弊端

鼓励式教育的弊端例1

一、把思想教育与教学结合

众所周知,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并未完全成熟,还没有完全摆脱儿童的特点,他们刚刚长大,在思想上刚刚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如同一张白纸有待培养。他们兴趣广泛,缺乏定性,然而具有很大可塑性。由于他们心智上并不成熟,还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心理和对老师的崇拜心理,由于初中生初次接触英语,从积极的角度而言,他们会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新鲜感。从消极方面而言,他们会由于对汉语甚至方言的习惯性依赖,对英语产生排斥甚至恐惧心态。刚刚提到初中生在思想上还处在半幼稚状态,比较容易被外界或好或坏的事物影响,缺乏自己的主见,这时老师若能给予积极的引导和适时的鼓励,用爱心和耐心来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向他们灌输英汉双语同等重要的思想,就一定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在学生不能回答出问题时,要面带微笑鼓励其再思考思考,如果多加提示之后还是一语不发,则好言劝导其努力学习,不至于让他们产生消极沮丧心理。

二、加强训练,让学生感受英语的实用性

英语是一种广泛运用于全世界的语言,但在我国,英语的使用还是有待提高的。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必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如果处在一个说英语的国家,他的英语水平甚至会在短时间有大幅度提升。因为英语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故而老师不能单纯从语法或是理论的角度来照本宣科,反之,应该运用发散性思维,多把课本上的单词和句型结合实际来学以致用。

举个简单例子,例如今天英语课学习的是关于购物方面的句型,例如“How much”(多少钱)或“Howmany(much)do you want”(你要多少)等句型,在训练时,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前作对话的表演,为了加深学生的影响并且达到双语同时提高的效果,可以让学生先用汉语演练一遍,然后再用英语来进行对话,或以两人小组为单位,让同桌之间扮演买家和卖家,互相交替询问,以共同提高。如果学校具有相应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设施,可以在周末或周五下午给学生组织英语角活动,让学生聚集在一起,大胆开口。同时,老师也要兴致勃勃参与到其中,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进步。鼓励学生大胆练习,当老师发现学生发音方面的错误和缺陷时,则可以及时纠正,并予以鼓励,当学生表现得十分优秀时,则尝试给予赞扬,让学生建立自信心,从而增强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这样还能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更加贴心,老师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优缺点、现存问题和潜力,并且及时对学生的潜力进行挖掘。并且,在英语角活动中,老师要多鼓励学生来与自己对话,面带微笑,语速不宜过快,当学生出现迷茫的表情或无法对答时,老师就应该用中文予以翻译和解释。树立榜样,并且号召大家向优秀生学习,起到带头作用。在英语角活动结束之后,老师可以为大家的表现做出评价和总结,并且总结一周以来学习的知识点,也可采用半中文半英文的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从而做到温故而知新。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多与家人、同学或朋友练习口语,让学生能够更多地熟悉,并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此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加强自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1.授之以“渔”。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形成学习的自觉性,从“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这也是目前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提倡重点,在此一笔带过。要做到授之以“渔”,就必须要教给学生自行整理知识的方法,对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作逐步培养。学生在下课后,脑子里满满的都是今天所学的所有知识和句型,想更好更有层次地吸收知识,就必须对所学知识进行有序梳理,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教材有更一目了然的了解和认识,也能提高他们的总结概括能力,并有利于他们的考前复习。

鼓励式教育的弊端例2

我们所提到的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指教师在授课时,学生针对自己发现的问题,独立想出解决的方法或者方案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过程也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让学生在学习时做到对知识的准确掌握和巩固,而且教师要增强对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关注,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用合理的做法来培养和实现。

一、摒弃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做创新课堂的先进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方面,大多都是教师完全按照教材的安排讲解问题,学生的学习方面,由于学生思维模式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得到开发和认可,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听命于教师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就像是母亲咀嚼出来的食物,孩子不用费力地消化一样。教师应该摒弃这种停滞在传统教学中的弊端,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被激发出来。教师可以依据观察每个学生的情况,让学生参与到主动的学习和思考中。比如让学生彼此讨论讲题、互相交换着改作业,尝试着当教师的感觉,这样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创新性的安排,大胆尝试不完全依赖与教材,突破教材和深挖教材,勇于做创新课堂的先进者,让学生和教师得到共同的进步。

二、教师利用对学生的鼓励,让学生对独立思考持有充足的信心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学习心理状况的发展给予一定的重视,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得来的结果。首先,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从唯一性的对错裁判者,转变到鼓励学生自由言论的促进者,让学生从课堂上的“不敢言”变得乐于思考、乐于参与课堂。当代的小学教育改革趋势下,要求教师拥有“以学生为本”的先进思想,将创新性教学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课堂上不是一味地跟着教师的思维学习新知识,而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充分的鼓励,使他们有足够的信心独立思考。其次,教师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在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处于被开发阶段,教师对学生虽不成熟的但鼓起勇气说出来的独特判断不应该采取漠视态度。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其中蕴藏的价值创新,将小学生的思想加入到自身的教学中,这不仅会对形成有声有色的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也使学生得到教师的鼓励而在日后的学习中释放出对数学课堂的兴趣正能量。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不可忽略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倡导学生发挥自己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做学习上的主人,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得到智力水平的开发,引导学生拥有发散的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鼓励式教育的弊端例3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6—0064—01

一、小学生课外补习的现状

素质教育倡导学生要身心和谐发展,即小学生的学校生活及课外生活应该丰富多彩并享受适当的自由与快乐,不应该有超过其接受能力的要求。然而,现实却让我们感到诧异,尤其是城市的周末,满街都是背着书包的小学生,不言而喻,他们正体验着“学海”,逐渐无缘于自由和轻松。

1.补习的低龄化。多项调查显示,学生课外补习的对象已经不局限于毕业班学生了,一二年级的学生也加入到文化课补习的行列。一年级学生开始补习作文、奥数、英语口语等,学生课外补习对象已经形成了低龄化的特点。

2.补习的边缘化。一般来说,课外补习是一种主动选择行为,然而小学生很难具有明确持久的目标,所以课外补习往往是家长的意见与决定。许多家长是根据自己的期望及功利的目的代替孩子进行选择,导致孩子在补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有的孩子甚至因为畏惧家长的权威而应付了事,作为补习的小学生被边缘化。

3.补习规模不断扩大。调查显示,近十年来小学生课外补习规模逐年扩大,大约一半的学生都参加过或正在参加课外补习,课外补习已经成为庞大的教育市场。当然社会的多元化、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学校教育的缺失都是影响课外补习市场规模的可能因素。

4.补习课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补习课的教师队伍分为两种:在职教师和不在学校工作的补习教师。不在学校工作的补习教师来源广泛、教学水平差异较大,他们中有在校大学生,有退休老师,有兼职教师。有的教师专攻某一科目或只教某一科目的一部分,有的则教多个学科。其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不尽相同,面对大量的补习需求,甚至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教师也加入到了教育机构从事教学工作。

二、小学生课外补习发展壮大的成因

1.家长的急功近利和盲目攀比。家长的急功近利是小学生课外补习发生的心理诱因。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好,考上好大学,就有好前程,所以不会轻易放过能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机会。家长是教育的“门外汉”,许多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补课,心态就会发生变化,觉得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补课可能在竞争中会处于劣势,盲目攀比促成小学生课外补习班的发展壮大。

2.教育制度的诱惑。长期以来,在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教育体制中,我国基础教育筛选功能的一个重大弊端就是标准单一,即主要以文化课成绩为标准,这就导致了学生对文化课成绩的过度追求,小学生也被迫走上了这条背离教育理想的路子。此时家长和学生通过选择课外补习来提高文化课成绩就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三、小学生课外补习的弊端

学生进行课外补习,会造成很多弊端。首先,一些学生觉得课外补习班的教学更有效果,所以认为课堂上听不听都无所谓,无视课堂,消极怠课。其次,一些学生在课外补习班超前学习,对学校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没有兴趣,教师基于学生学习的状态往往会加快教学进度或加深难度,使得没有参加补习的学生学习效果更差。再次,小学生可塑性强、容易受暗示,如果经常参加课外补习,他们可能不会理性对待补习老师和学校老师在教学风格和为人处事方式上的差异,可能会厌倦学校教师的教育行为,不能领会教育的真正价值,最终导致素质教育难以推进。

四、解决小学生课外补习问题的对策

鼓励式教育的弊端例4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就其本质来说,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教育目标的。“素质”一词包涵了更多内容,它不仅重视受教育者所接受的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多个方面的发展。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人的可持续的、更长远的发展,这是和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地方。应试教育更关注眼前利益,完全为一张试卷而努力,往往陷入某种固定的思维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无疑有许多现实的困难。从数学这一学科来看,素质教育更容易被人忽视,以为数学本来就是机械的、无关情感的学科,谈不上什么素质不素质。持这一观点的人,大多是远离数学的人,不懂得数学素质在当今社会是多么的重要。本文拟从当前数学教育的弊端谈起,就数学素质的提高在理论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何为数学素质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需立足长远。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并不矛盾,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与照顾个别学生的教育也不矛盾,它们是有机的整体,互为前提。所以,数学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能在考试中拿高分,还必须为学生提供丰饶的成长土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有人认为,所谓的数学素质是一个人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在处理数形规律、逻辑关系以及相关矛盾时的悟性和潜能,是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数学能力、数学品质的和谐统一,而数学思想和方法则是数学素质的精髓。论者认为,一个人的数学素质表现在四个特征上:第一,数学意识。用数学的眼光、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看世界;第二,数学语言。它是一种科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第三,数学技能。不仅包括基本技能,还包括“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第四,数学逻辑。数学是逻辑的体操,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①

在我看来,这些是数学素质的显性素质,其隐在的情感方面的素质也不容忽视。

二、数学教育的弊端

据新华社马德里2008年7月21日的报道,在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队以总分217分的成绩获得团体第一名,三名获得满分的选手中有两位来自中国,②可谓成绩斐然,但这并不能说明问题。数学家丘成桐到杭州与取得好成绩的数学尖子见面,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他说:“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根本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做习题的机器,这样的教育体系,难以培养出什么数学人才。”目前,在中学数学教育方便存在多种弊端,阻碍了中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其弊端主要表现在:

1.缺乏对非智力因素的足够认识。许多学生,也包括老师总觉得数学学习与文科学习无关。诚然,从短期效果来看,诸如语文、历史等学科对数学学习是没有直接效果的。然而,这些学科对于培养个人情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越是优秀的科学家越是离不开情感力量的支持。

以华裔数学家丘成桐为例,他在追求和探索数学的至美境界时,并没有把眼光局限在数学一个方面。他总是随身携带一本《史记》,他在接受《东方之子》的采访时谈及数学和文史的关系:“因为我和朋友在做数学的时候,看一些问题看得很微小,看得很微观,单做一个很小的问题,一点点地做,没有一个很宏观的看法,我觉得看历史对我宏观训练(有帮助),……所以我看问题的方法跟很多我的朋友不是一样,跟我的学生也不是一样,我想跟我看文学的看法有一点点相同。”而文学则是他在情绪低潮时候排泄感情的一种方法。③这一点很值得我们这些数学老师学习。

2.在教材安排和课堂教学上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论者指出,目前数学教材在编排上重应用而轻原理,常以实用与否来取舍教科书的内容,对原因和原理解释不够,其实,在学习过程中,追求原理是培养数学素质、能力和思维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此外,教材的开放性不够,中学教材与大学教材衔接不够。④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更重视题型,往往把眼光放在习题的解答上,努力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让学生记住的往往只是概念、定理、公式等等,而疏忽了对数学兴趣的培养,没有把数学的魅力展现出来。

3.单一的评价体系。对于大多数数学教师来说,学生数学水平的高低只在那一张试卷上。它不能考查出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潜能,也不能考察出一个学生的创造思维,更不能考查出学生对数学文化和价值的体会和认识。这个评价体系——不过是评价标尺,也不能称之为体系,仅是把数学作为一种工具来看待,缺乏对数学这一极具魅力的科学的充足认识。这表现了对数学的集体的普遍的误解。这个评价标尺更反映出人们观念上的落后。

三、如何提高数学素质教育

首先在于端正对数学学科的认识,树立长远的教育观念,自觉抵制着眼于应试能力培养的做法。鼓励数学特长班的开设,但必须避免走向一个极端,不能减少、割裂或者剥夺了学生文史方面的学习和熏陶。目前,几乎所有学校学习奥林匹克数学的做法已遭到了专家的批评,它的副作用也渐渐的显露了出来。

其次,丰富课堂教学。这里的丰富是指:1.为学生多提供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许多时候,学习思维的练习远比得到一个固有的答案要重要得多;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到某一种思路上。正确固然正确了,但如果打压学生的“怪想法”,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会僵化和固定,其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再次,关注想象和灵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是思维的舞蹈,在数学思维中,想象推演了数学的无穷魅力,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获得更多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在数学领域中,许多高深的问题都是以“假想”“猜想”的形式出现的,这正是想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注释:

鼓励式教育的弊端例5

在舞蹈考级出现之前,少儿舞蹈教育没有规范的教学方式及衡量标准,因此很多地区的舞蹈教学缺乏科学性;但在舞蹈考级出现之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舞蹈考级不仅是对少儿舞蹈水平的一种肯定,也是对舞蹈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认可。因此,为了让学习舞蹈的少儿顺利通过等级考试,舞蹈教师不再随意教授课程,而是以考级为目标、因材施教,实现少儿舞蹈水平循序渐进地发展。因此,舞蹈考级规范了中国的少儿舞蹈教育体系,促成了中国少儿舞蹈以及整个舞蹈发展水平的快速、规范发展。

2、考级为少儿树立了奋斗的目标

如果你问孩子们他们的理想是什么,大多数回答是想成为科学家、画家、军事家及舞蹈家等等。可是理想虽然远大,但是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就会愈加认识到实现理想的难度,因为理想的实现需要辛勤的付出和坚毅的恒心。因此,许多少儿半途而废也是情理之中。学习舞蹈也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除了对舞蹈的兴趣之外,少儿们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获得来自各方的鼓励。但仅有家长及教师的激励是远远不够的,孩子们需要更加有效的鼓励方式。舞蹈考级适时而生,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舞蹈考级体系划分为多个考试级别,符合少儿学习舞蹈的实际情况且易于通过,因此能及时给予少儿极大的精神奖励及支持。成功通过考级的孩子能获得极大的鼓励,信心随之明显增强,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会认识到在舞蹈方面能有所作为并不只是天方夜谭,只要坚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

3、考级有助于少儿自信心的增强

自信心对于少儿的发展至关重要。居里夫人说“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舞蹈也不例外,少儿要学好舞蹈需要自信心才能事半功倍。而舞蹈考级能极大地增强少儿的自信心,因为它不同于教师及家长的鼓励及赞美,成功通过舞蹈考级是专家对少儿舞蹈水平的认可。少儿在通过舞蹈考级后不仅在学习舞蹈方面自信心明显增强,而且在其他学习及日常生活中的自信心也得到明显提高。在访谈舞蹈教师的过程中,有位教师告诉我她们班有个9岁的小女孩,她刚来学舞蹈时才7岁,刚开怎么都不肯跳,但是在大家的鼓励下慢慢愿意和小朋友一起跳了,但是在去年成功通过舞蹈考级后,她自信心明显增强,非常活跃,现在已经是舞蹈小组的组长了。

4、舞蹈考级推动了舞蹈发展,普及了舞蹈教育

改革开放以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文化艺术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兴起了艺术热。伴随着艺术学习的普及,社会艺术考级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起步火爆的过程。舞蹈考级体系自八十年代中期在我国问世以来大大的加速了舞蹈的普及和发展,舞蹈考级网点遍及全国各省市,包括港澳台地区及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设立了海外考点,舞蹈考级开始蓬勃发展。

首先,舞蹈考级促进了舞蹈教学水平的提高。舞蹈考级出现后,极大地改变各个地区舞蹈教师的教学水平,以保证少儿成功过级为目标,舞蹈教学从以前的无规范化教学日趋转变为科学化、合理化教学。另外为了吸引更多的少儿舞蹈学员,整体来看舞蹈教学更加趣味化,符合少儿发展的特点。其次细分的考级制度吸引了更多少儿学习舞蹈现在的少儿舞蹈考级有的分为十多级,尤其是初期的几个考级非常容易通过,因此,许多刚开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学习舞蹈的少儿在成功通过舞蹈考级后,对舞蹈更加感兴趣,也变得更加自信,从而坚定了日后继续学习舞蹈的决心。而其他未学习舞蹈的少儿及其家长,在这些少儿的影响下也会更多的参加舞蹈学习,因此促成了少儿舞蹈以及整个中国舞蹈界的蓬勃发展。

二、舞蹈考级对少儿舞蹈发展之弊

伴随着少儿舞蹈的迅猛发展以及舞蹈考级的出现,各种弊端也随之而来。

1、舞蹈考级容易助长家长互相攀比的心理

“××家的孩子文化课成绩好,而且舞蹈过了国家四级,钢琴也……”,这样的话总让听者马上联想到聪明的头脑和光明的前途,而且总让人自惭形愧。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赶超其他学生,家长们肆意给孩子们安排舞蹈、美术、音乐等等各种课外课程,并以孩子们成功通过各种考级为荣。应家长们的这种心理,各种培训班纷纷“揭竿而起”,助长了这种不良现象。每年,家长们都在孩子的培训方面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无论炎热的暑假还是严寒的寒假,家长们都一如既往接送孩子们参加各种培训班。虽然这里面倾注了家长对孩子们的爱心,但仍然不能掩盖家长们互相攀比的心理。

2、舞蹈考级容易助长过强的功利意识

这里的功利意识不仅是指家长,也指舞蹈教师的功利意识。就家长而言,家长为孩子们选择各种培训班时,通常是以为孩子选择今后的发展方向或为孩子增添一门生存技能为目的的,因此忽略了孩子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而且在很多学校的升级考试中都将有突出技能的学生作为特长生给予特别优惠或加分,这也是导致家长们为孩子过早选择培训班的重要原因,因为成功通过某些考级无疑会增加孩子成功升学或高考的砝码。另外就少儿舞蹈教师而言,他们教学的最大目标就是让所有少儿学员成功通过各种舞蹈考级,这不仅是对他们教学水平的认可,也是今后获得更多少儿舞蹈学员的必要条件。因此,有些舞蹈教师一味追求过关率,而忽视了舞蹈的其它重要特质,造成教学中的纯功利主义,不利于少儿在舞蹈方面的后期发展。

3、忽略了少儿的自然发展,给少儿带来压力

鼓励式教育的弊端例6

“无论城市、农村,还是单亲家庭的隔代寄养,都难免在孩子幼小心灵上留下烙印。”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博士辛志勇说。早期的亲子教育对人格养成至关重要,隔代寄养的明显弊端若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就可能造成成年后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

有关专家分析说,大量调研案例表明,隔代寄养有两大特点:一是“重养轻教”。祖辈们教育观念陈旧,认为衣食住行就是养育孩子的全部,很少关注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等。二是“施教不当”。俗话说“隔代亲”,老人们更溺爱孩子,容易养成孩子任性、蛮横、自私等不良性格,使孩子成为家中“小霸王”的同时,可能也会使其形成孤僻、不合群、胆小怕事等人格特征。

年轻父母们通常认为孩子在上学前的几年内尚年幼无知,在祖辈处并无大碍。然而,恰恰相反,0~7岁是智力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早期经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成年后的人格特征。

除个性问题外,隔代寄养对孩子的创新性的束缚也不容忽视。有关专家分析说,隔代寄养还可能扼杀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老人的养育观念相对传统或滞后,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易改变。对孩子“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探究举动,总习惯性地予以阻止;对外界的新鲜事物不鼓励孩子观察,或瞻前顾后地认为影响孩子身心,往往一味束缚孩子的脚步和视野。

隔代寄养要掌握好“分寸”

鼓励式教育的弊端例7

多年来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教学的目标都是重在基本知识的传授,基本知识技能被认为是课程的重点。而出于升学的压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也只是进行知识的输灌,而只是告诉学生是什么不求为什么。扼杀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造成了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和美国的高中生比起来,中国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很扎实的,甚至美国的老师都自叹不如,但由于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我国教育培养的科技人才去只能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因而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一个民族只有有了创新精神才是有希望的。

一、高中化学教育的现状和弊端

当前高中化学教育的问题总结为如下几点:①课堂社会丰富性缺乏、真实性缺乏。表现为课堂教学活动少、交往单一。教学背景常套、静态、虚假,多数时候远离化学实验,远离真实化学实际。②创造性缺失,表现为重视双基知识教学,教学思维形式单一。强烈地暗示模仿和放弃新意的寻求和异议的表达,创造性因得不到接触创造的机会而萎缩。③有效性缺失。人的发展是综合的,应试的高分不能算作化学教育的有效性,选拔考试、淘汰教育使分层、分化不正常操作,终于使得大部分学生成为化学教育的“失败者”。

二、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要更新更新观念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育改革提了很多年但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应试教育仍然是主流。在课堂上授课的主要形式主要还是教师备课讲授、学生听课记录,教师按大纲要求一丝不苟的讲,而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被动填鸭的方法学习。无可否认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快速的完成教学任务是有帮助的,也的确能在考试上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学生的思维被禁锢,阻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资料显示历年的高考状元却鲜有人做出重大成果,而那些有所作为的人却多是成绩并不绝对突出而有特长的的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主动的学习。

(二)更新思维方式,以发散思维进行授课,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在解决同类或相似问题时省去许多摸索的思考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提高思考效率。但“思维定势可以帮助我们解决99%。可在处理剩下1%需要创新的问题时,思维定势就无能为力了。因而在鼓励学生发散的思考问题。如在讲授物质的密度时,可以这样问学生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使一袋空气比一袋水重?通过混合黄色和蓝色颜料可以得到绿色颜料,那么你认为它是黄色和蓝色颜料的混合物还是一个绿色颜料的纯净物呢?这们开放的放式的形式提问让学生尽可能找答案或找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则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勇敢质疑,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化学的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学生是什么,也不是把书本知识教授完就可以了,而是要培养学的学习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

(四)开展课外化学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化学实践

鼓励式教育的弊端例8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 教学改革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前言 

 

多年来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教学的目标都是重在基本知识的传授,基本知识技能被认为是课程的重点。而出于升学的压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也只是进行知识的输灌,而只是告诉学生是什么不求为什么。扼杀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造成了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和美国的高中生比起来,中国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很扎实的,甚至美国的老师都自叹不如,但由于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我国教育培养的科技人才去只能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因而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一个民族只有有了创新精神才是有希望的。 

 

一、高中化学教育的现状和弊端 

 

当前高中化学教育的问题总结为如下几点:课堂社会丰富性缺乏、真实性缺乏。表现为课堂教学活动少、交往单一。教学背景常套、静态、虚假,多数时候远离化学实验,远离真实化学实际。创造性缺失,表现为重视双基知识教学,教学思维形式单一。强烈地暗示模仿和放弃新意的寻求和异议的表达,创造性因得不到接触创造的机会而萎缩。③有效性缺失。人的发展是综合的,应试的高分不能算作化学教育的有效性,选拔考试、淘汰教育使分层、分化不正常操作,终于使得大部分学生成为化学教育的“失败者”。 

 

二、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1 要更新更新观念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育改革提了很多年但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应试教育仍然是主流。在课堂上授课的主要形式主要还是教师备课讲授、学生听课记录,教师按大纲要求一丝不苟的讲,而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被动填鸭的方法学习。无可否认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快速的完成教学任务是有帮助的,也的确能在考试上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学生的思维被禁锢,阻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资料显示历年的高考状元却鲜有人做出重大成果,而那些有所作为的人却多是成绩并不绝对突出而有特长的的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主动的学习。 

 

2 更新思维方式,以发散思维进行授课,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在解决同类或相似问题时省去许多摸索的思考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提高思考效率。但“思维定势可以帮助我们解决99%。可在处理剩下1%需要创新的问题时,思维定势就无能为力了。因而在鼓励学生发散的思考问题。如在讲授物质的密度时,可以这样问学生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使一袋空气比一袋水重?通过混合黄色和蓝色颜料可以得到绿色颜料,那么你认为它是黄色和蓝色颜料的混合物还是一个绿色颜料的纯净物呢?这们开放的放式的形式提问让学生尽可能找答案或找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则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鼓励学生勇敢质疑,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化学的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学生是什么,也不是把书本知识教授完就可以了,而是要培养学的学习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 

 

4 开展课外化学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化学实践 

在美国的高中一般会有企业赞助的一些项目鼓励高中生参与其中,国内虽然没有这样的条件,但可以让学生在课余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老师可以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等进行参观、访问、调查,了解生活中的化学,有条件的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可以项目的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积极的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创新思维具有思维方式的求异性,思维状态的主动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运行的综合性,思维进程的突发

[1] [2] 

鼓励式教育的弊端例9

引言

新课改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必须致力于改革数学教学模式并优化教学结构。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数学教学模式、教学结构存在的弊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推动数学教学模式改革、优化数学教学结构的措施,希望能为我国初中数学教学做出贡献。

一、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很多学校的初中数学教育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阶段,即由教师不停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其次,偏向教材内容的讲解,不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最后,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发现、创造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这种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数学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学科,学生是数学教学的对象和主体。因此,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数学教学模式、优化数学教学结构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而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文化课程,在教学中应当以实践和应用为主,而不是仅仅传授理论知识。尤其是新课改推出以后,要求学校转变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们的兴趣和特点,制定出适应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体制。鉴于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及新课改理念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改革数学教学模式并优化数学教学结构。

三、改革数学教学模式、优化数学教学结构的措施

(一)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式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当是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这就要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新事物、新规律,改变传统的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理论的教学模式。在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式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们的互动,并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重点,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励他们更深入地探索新知识。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通过将教学实例与生活中的事例结合起来。在讲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案例时,教师可以将知识点融入实际问题:一个村庄要修建一个蓄水池,村民们量得斜坡长为L,坡角为a,现在村民们要根据垂直高度来购买适合的抽水机。假设a=30度或45度时应该怎么求出垂直高度?若是不等于这两个特殊角度时又该怎么求解?这样贴近现实的案例更容易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去探究新的课题。

(二)实行实用性教学模式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初中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倾向于教授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们死记硬背解题方法,采用题海战术加大学生的训练量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们的解题能力有所提升,但是他们的思维却没有拓宽,以至于他们不知道怎么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形成“数学无用论”的观念,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实行实用性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去观察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三轮车、三角桌;在讲授了圆的知识后还可以让学生们比较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而不是三角形的?做成三角形的车轮能滚吗?教师让学生分析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可以加强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巩固,同时还可以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鼓励式教育的弊端例10

高等学校课程的考试与考查,不仅是检验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系统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总结教学经验、检查学校工作的主要方法。考试作为重要的教学评价手段,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考试成绩既是评定学生是否优秀的依据,又是毕业后寻找满意工作的“背景材料”。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大多数课程仍使用传统的课程考核方法。目前的考试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无法对学生的知识应用与技能掌握全面地进行考核,从而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基于该现状,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提出相关对策,以改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次数少,考试形式单一,考试的效度和信度不高

近年来,部分学校尝试对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并采用口试、论文写作及实验性操作等为考试形式。但仍存在着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方式多,口试、答辩方式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察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评价少的现象。对于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考试的偶然性因此增大,考试结果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一方面,受考试形式局限,考试内容覆盖面窄,无法反映出该课程的全部内容,尤其对偏重于知识和技能应用的课程,无法准确地通过考试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状况;另一方面,学生只有一次考试机会,使得应试的风险性较大,诸如考试时紧张和疲劳、备考的范围和重点等偶然因素,都很难使考试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充分发挥。

(二)忽视考试在教学中的反馈作用

学校考试可分为形成性考试和终结性考试两种。终结性考试是指考试安排在学程结束时进行,通过考试对课程的教学双方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形成性考试则是指考试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考试了解教学双方活动现状,诊断教学症结所在,获取教改教学信息。从目前我国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情况来看,大部分课程的考试安排在学期期末或课程结束时进行,属于终结性考试。学生在考试结束后除了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并无法获得其他的信息。这种考试方法极大地削弱了考试在教学中的反馈作用,既不利于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也不利于发挥考试对学生平时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学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更无从得知应该如何改正,这对今后在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也埋下了一些隐患。

(三)考试内容存在局限性,创新思维的培养受到阻碍

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技术,又要鼓励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大胆探索,有新观点、新见解。但是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考试内容上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能力”的现象,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老师划定的重点或压缩范围,考试内容大多是考查对知识的记忆,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察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试题。考试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致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创新思维被抑制,使得考试成为对死记硬背的一种鼓励,很不利于学生思维、分析、实践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四)考试成绩作为一种单一价值的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

正确、公正、客观、合理地评定学生成绩,是鼓励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手段之一。在传统的认知模式中,人们把考卷成绩看作是能力的具体外在表现,似乎分数越高能力越强。学生的学习成绩几乎成了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造成了评价学生时只看成绩或只看名次的“一俊遮百丑”的现象。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个性特征评价较少,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一定影响。这种只以分数为依据的做法,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使学生只重分数不重能力,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难以体现。这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相违背。有些学生为了获得满意的成绩,甚至会采取一种严重损害道德品质的行为――作弊。有调查显示,居然有82.74%的大学生曾有过作弊行为( 包括夹带纸条、给别人传答案、替考、高科技舞弊等)。这充分说明考试成绩作为一种单一价值评判模式的弊端。这种心理经历对大多数人均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应用型本科课程考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教学管理体制规范有余而灵活不足

随着发展的需要,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考试的方式、内容、试题比例及成绩评定办法方面进行了规范性建设,同时规定若出了差错则以教学事故论处。因此,虽然学校教务部门规定对不同的课程可以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但是由于手续繁杂,往往规范有余、灵活不足。采用现行的期末闭卷方法,不需审批就可以进行;如果以其他形式进行考核,则必须先提出书面申请,经过多方审批后才能进行,导致最终能以闭卷考试之外的考核方式进行考核的课程寥寥无几。这种呆板的管理体制不仅降低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热情, 也阻碍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 最终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学校缺乏促进考试制度改革的奖惩机制

虽然现行考试方法的弊端已经被一线教师和相关教务工作人员所知晓,但是由于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并没有规范的奖惩机制,对于勇于创新的老师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和奖励措施。现行的考试方法对他们而言是既简便又省事,如果采取其他多样化的形式,势必要求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增加了教学投入的工作量,而学校却不能给教师额外工作量作为报酬和奖励。长此以往,教师的积极性想必受挫,因此他们往往不肯花费时间去探索科学的考试方法, 反而是心怀忧虑却又年复一年地重复不科学的考试方法,因此现行的考试方式被广泛使用。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考试改革对策分析

针对目前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本文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紧密围绕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大胆进行考试制度改革,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考试制度。

(一)学校应重视课程考试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

为了促进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能够积极地探索科学的考试方法,学校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对自己授课的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索更加适合该门课程的考试方法。对于在课程中采取科学考试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明显效果的老师,学校应对其计以一定的工作量作为报酬和奖励。

(二)教师应积极探索课程考试形式和方法的改革

1.适当增加考试机会

课程考试的基本功能是评价功能,同时也具有督促、导向功能。为此,任课教师应该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分阶段考试,阶段性考试的成绩可按一定的比例计入考试总成绩中,适当减少期末考试所占课程最终成绩的比例。教师可结合考试中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及重点、难点进行辅导性的讲解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课程内容。期末考试只是考核的一个环节,让课程的考核过程化,才能使学生牢牢地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进一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实施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

打破单一的期末考试模式,构建多种形式的考试体系。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因材施教,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灵活运用开卷、闭卷、口试、操作、论文、调查报告、大作业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形式,既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利于充分尊重学生不同个体的创造性,使学生在理论、实践、独立思考、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由于各门课程的性质及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因此,不同的课程应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具体如下:

(1)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应该沿袭闭卷的方式,因为这些核心理论课的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的基础,所以应该重视这些课程的学习。闭卷的考试方式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尤其是重视基础知识,让学生熟记知识点,为以后学好专业课打下基础。

(2)对于考核综合分析、创新能力的课程可采用开卷考试、让学生分析案例、撰写报告和论文等形式进行考核。因为这些课程除了要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理论外,还需要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于考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实践性强的课程则可采用实践、模拟实验等形式进行。这类考试方法避免了学习中的死记硬背现象,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对与专业结合密切、应用性强的课程,可采用拟定探讨性、研究性课题,通过边学习边研究的方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5)对专题类课程,可采用项目设计、案例分析、读书报告、文献综述等方式,加强综合性内容的考核,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丰富考试内容,优选试题类型

由于不少课程仍不可避免地需要用书面考核的方式,因此考试内容是关键。课程考试改革要依托教学大纲,丰富考试内容,在试题中体现时代气息,增加对实际案例的评述和对热点问题的分析,从而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考试的内容不能单纯就知识考知识,要给予学生一个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应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的专业性和创新性。针对专业层次和课程目标,试题的考点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转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内容应更加灵活,既要有基本知识,更要进行延伸和扩展,要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新知识;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知识结构、智能状况和综合素质。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应尽量避免过分侧重对知识机械地记忆与再现。

要根据考核内容和目标,灵活采用不同类型的试题,在考卷中要体现出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测试,增加题目的开放性,增加主观性、综合性试题的比重。综合性试题是检测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试题,这类试题在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甚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没有讲解分析,能够最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理解和研究的程度。从而使考试更加公平,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总之,考试作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其作用仍无法完全被取消或替代。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必须坚持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突破传统考试制度不合理的格局,认真分析考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从而制定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的科学的考试制度与方法。

【参考文献】

鼓励式教育的弊端例11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互动”意义

随着新课改方针推行以来,初中音乐教学模式也逐渐发生变化,“互动式”教学模式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初中音乐课堂中,采取“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共同创造良好的教学开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是兴趣,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是教学过程中开放评价的目的。“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这是著名的学者乌申斯基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著名的科学家曾经讲过的一句话。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技巧就是教师如何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如今,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启发下,为了能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动听的歌声去听、美丽的画面去看,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更加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

二、初中音乐教学现存弊端

1.主导上的弊端

在互动的授课过程中,一般提倡音乐教师转换他们的授课角色,真正的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的主导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初中生放松心情,学习更多的音乐的基本常识。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这种平等式的师生关系,淡化了基本的师生分工,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教师们还是需要适当合理的限制学生的课堂进程,给予他们一定得指引。就目前的教学情况而言,一部分音乐教师不能合理的把握好这种主导的限度,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音乐授课过程中课堂秩序比较的混乱,这反而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互动收到的现实效果并不理想。

2.目的上的弊端

新课改后,初中音乐课的指标是要求教师们能够对学生进行适时地、恰当地指引,帮助学生找出高效率的学习方法。但是,由于音乐课的应试思维长期性的影响着教师,致使许多教师被迫的认为授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们音乐课的分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确立互动的前提滞后。初中生由于存在一种追求科目高分的心态,也导致他们没有精力顾忌到互动的效率,只是一味的记忆掌握音乐课的知识点,并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这些基本的内容。

3.流程上的弊端

能够在课堂上引发初中生的充沛感情,让学生能够自己体会到音乐知识流程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才能称的上是优良的音乐课堂。教师们在构建音乐课的流程时,需要适当降低单纯传授占有的比例,要想引发初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就需要鼓励他们拜托惯常的依赖心理,认真独立的去思考、深化探索。在当前的课堂流程上,许多教师注重的是一种外部展示的互动形式,却没有真正的发掘出这类互动的真实效果,这就造成音乐课过程之一的交流逐渐的沦为外形。

三、初中音乐教学“互动”策略

在新课改后,音乐课堂上普遍实行了”互动”教学式,当前我们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总结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音乐课堂上,如何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具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1.投其所好

通常,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对于音乐课的需求,各个学年段表现的都不一样。小学生们一直希望音乐课是他们的游戏,而一般中学生总希望音乐老师能够在音乐课堂上多教他们一些流行歌曲。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希望音乐老师能够在音乐课堂上多带给他们一些惊喜。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之一就是兴趣,因此,教师们可以适当的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比如,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们可以在一节音乐课快要结束的几分钟内,给学生们播放几首流行音乐歌曲作为他们在课堂上表现优秀的奖励,也可以适当的增添一些即兴表演活动以及简单舞蹈的改编等活动。通过教师们针对学生所改编的一些简单舞蹈以及他们的即兴表演活动给予一定得评价、指点以及总结,这样也算是根据学生情况,投其所好,很好的把“教”与“学”结合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们提高音乐知识学习的效率。

2.乐在其中

音乐教师们如何正确指引是学生们可与跟教师互动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们在指引学生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营造出一种宽松、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能够敢说、敢做、敢动,乐于跟教师交流、互动,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得鼓励。此外,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还可以根据学生们好玩、好动以及好奇的心理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堂外教学等方式,这样,学生们可以在玩耍的过程中轻松快乐的去学习音乐。在音乐课堂上,学生们一旦感觉到了快乐,师生之间就能更默契的互动,课堂气氛也会很融洽,音乐课也会变的生动多了。

3.改变观念

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乐曲这种艺术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音乐行业的进步,音乐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因此,要想对初中的音乐教育进行创新,就必须要改变陈旧的音乐教育观念。首先,对于一直沿用的音乐教材应该进行改革创新。在创新教育的时代浪潮中,中国的音乐教育不仅要沿袭传统的音乐文化,还要与国际的音乐信息和文化相结合,站在时代的前沿进行思维意识的创新。其次,音乐教师应该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音乐的课堂不应是“说教式”或是“灌输式”的传统课堂,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而变换教学方法,采用新的设备给学生带来新的体验。最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改变原有的音乐教育观念:认为音乐教育只是传播音乐知识。其实不然,音乐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理念。因此,在教育课堂上,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新的教育理念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

此外,音乐教师们还可以采用巧妙引用、增添学生们的信心、拓展学生们的思路等方式改善音乐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环节,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好音乐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动式”教学模式给音乐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教学思路。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实施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学生、独立学习进而能够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如何更好的做好音乐课堂上的“互动式”教学,这是每位音乐工作者们思考、探索、总结的问题,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