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智慧供应链特点

智慧供应链特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10 14:53:54

智慧供应链特点

智慧供应链特点例1

[作者简介】李远远,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140-04

物流专家戴定一指出,智能物流标志着信息化在整合网络和管控流程中进入新阶段,即进入动态、实时选择和控制的管理水平。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指出智慧物流将是信息化物流的下一站。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是提供整合物流服务的协同平台,综合利用集成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智能化地思维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使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运作,在统一、协同的管理平台上提供高效率、标准化的综合性物流服务。从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成为能提供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的整合运营商。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能有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物流业务彼此独立运作、缺乏整合、物流业务之间难以无缝连接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规避物流业务主体自建信息化平台的重复投入问题,以高度集约化、功能耦合、以物流电子商务为核心、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的整合信息平台,为物流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撑,提升物流企业、企业物流以及区域物流的综合竞争力。本文即对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目标、平台功能及系统框架进行系统分析,并以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实例分析。

一、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目标

将智慧物流理念贯穿于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和运营,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解决方案,实现物流服务一体化、物流过程可视化、物流交易电子化、物流资源集成化、物流运作标准化、客户服务个性化。

物流服务一体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对主要物流业务进行整合,消除业务间不能无缝对接的情况,提高不同业务的协同和整合能力,提高物流服务整体效率。

物流过程可视化,应用物联网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移动位置信息服务(MP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无线通信等技术,使供应链物流全程透明可追溯,对运营全面管控和规范化管理,使运作过程的事故率和货损率降低。

物流交易电子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物流电子商务功能提升了物流服务交易效率,提高了客户和物流企业的互动效率。降低了物流服务的搜寻和交易成本,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物流资源集成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通过整合各类物流资源。合理化分类管理和调度,能更有效地调度更多的社会物流资源,实现集约化利用,提升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和成长空间。

物流运作标准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对物流运作方案实行全面标准化管理,实现标准化信息管理和物流业务运作,提高管理效率和防范风险能力。

客户服务个性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能为客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专业、细致、个性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提升了物流服务营销能力。此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还能进行统一结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管控力度。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最终将成为社会化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为众多物流企业和客户企业所用,成为一个能提供整合供应链物流服务的运营平台,改变区域的物流生态,使各个物流企业和客户企业之间建立先进的信息沟通平台和规范化、标准化、高效率的物流运作模式,降低整个物流生态圈的运营成本和提高盈利能力,同时,更有助于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物流生态圈进行有效管控。制定促进物流生态圈运营发展的政策措施。与智慧城市建设协调同步并为其提供支撑。

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功能规划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功能规划要基于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供应链物流运营的商业模式。面向区域物流生态圈。围绕提供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目的,设计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

1.运营主体:国内外物流企业、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等。通过平台布局形成供应链物流运营网络。提供国际国内物流业务服务。

2.服务范围:从供应链一体化的角度,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上协同供应链各节点成员、物流客户以及平台服务人员,涵盖仓储、运输、配送、货代等物流业务并将各物流业务无缝整合,完成供应链物流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

3.管理体系:智慧物流信息平台通过管理供应链节点企业、管理物流业务、管理客户、管理平台服务人员、智能学习等,实现平台的协同运营。管理供应链节点企业,是平台管理体系中最核心的功能,在各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建立规范、顺畅的信息互通和协同运作机制,稳定并拓展智慧物流生态圈;管理物流业务,对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业务进行有机的过程管控和整体绩效管控,服务于整个供应链战略;管理客户,以智慧物流核心理念深度营销客户,充分挖掘客户潜在价值,建立客户服务标准和规范,为客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个性化服务、人性化服务,维系客户忠诚度,与客户之间建立共同的风险管控机制并将其渗透到物流业务运作的各个环节;管理平台服务人员,将员工绩效、能力提升、薪酬激励与平台价值创造相结合,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平台管理指标相结合。具体落实到物流方案的各个环节;智能学习,平台立足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整合国际国内物流业务。不断创新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

4.输入输出:平台的输入是物流资源(包括平台自有物流资源和能调度的社会物流资源);平台的输出是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具有专业化、标准化、个性化、人性化等特征。因此,平台的壮大取决于输入物流资源及输出物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即以优化的物流资源组合,为客户提供满足需要的、个性化、一体化物流服务。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应具有宏观视野,综合利用各种物流资源,创新客户服务价值;具有管理协同能力,提高物流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产出水平。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从本质上看,其功能体现为人性化的客户服务、有智慧和灵性的协同、“手机+鼠标+车轮”的响应方式。智慧和灵性的协同又分三个层面,即:物流业务之间的一体化协同、供应链一体化协同、物流生态圈的协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则实现了这三个层次的协同,形成了良性和谐的物流生态圈,和谐了与供应链伙伴、客户及员工的关系,提高了社会物流运作整体效率,降低了社会物流运营成本,最终提高了整个物流行业的综合效益。

三、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系统框架设计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实施,需要以智慧物流和供应链一体化为基本理念,根据物流生态圈的要求,建立支持实时信息联通和工作流的信息协同机制;应用智能物流电子商务模型;支持多元化物流业务(含仓储、运输、配送、货代等)并能实现业务协同和管理协同,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物流企业、客户、平台员工都能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上目标统一、协同一致地运作。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由图所示,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四种有机整合:(1)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政府部门的物流信息服务,提高政府监管能力。航空、铁路、公路、水运、邮政、海关、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烟草、安全监管、工商、税务、公安、商务等部门的物流信息资源都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上得以整合和深度开发:(2)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重点物流行业。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等电子单证信息可以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上有效地协同。促进了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多种运输方式的一体化发展;(3)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物流全过程。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上开展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服务,物流全程透明化、可视化,并能对物品实现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推动物流服务的社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科;(4)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其他物流信息平台资源。通过与其他物流信息平台形成联动网络,拓展物流信息网络的覆盖范围,促进专业化物流信息服务业的规模化发展。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主要应用三类技术:(1)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RFID、3S(GNSS、GIS、RS)等通信和信息技术;(2)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云计算等技术;(3)智能交通系统(ITS)、物流信息管理系统(LMS)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将这三类技术应用于物品电子标识、自动识别,信息交换、移动信息服务,可视化服务和位置服务,以及智能交通、物流经营管理等方面;并能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影响和带动一批专业化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创新。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一种转化:将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等释放的零散物流需求整合起来。通过平台的智能匹配和综合服务功能,输出综合物流解决方案。所提供的服务按照深度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也代表着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不断发展创新的方向:(1)基于单供应链的一体化物流业务解决方案;(2)基于供应链网的综合性物流业务解决方案;(3)基于物流生态圈的全方位物流业务解决方案。因此,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是以智能化的高水平物流业务解决方案为其核心产品,以物流全程可视化为其提供数据支撑,以物流业务标准化为其实施保障。

四、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实例分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性位置及其发展条件为其建成依托海港、连通多区域的国际通道和成为国际性现代物流基地奠定了有利条件。目前广西北部湾物流信息化工作已初具成效,南宁、钦州、凭祥保税物流信息系统已建成并实施:广西电子口岸物流服务信息平台、钦州港国际航运中心电子口岸、南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柳州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等正在逐步构建;部分大中型物流企业已开始应用JIT、VMI、SCM等管理系统来提升其专业化能力。

然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物流运作较大部分仍采取单独、孤立的方式,如货代企业、运输公司、仓储公司等的各种物流业务之间缺乏整合,无法实现不同物流业务之间的无缝连接,致使整体物流运作效率偏低;物流信息系统也是自成体系、缺乏有效连通,致使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交换。存在重复采集、不匹配、更新速度慢等问题,更谈不上智能信息管理和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方案。因此,需要构建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以信息化建设带动整体物流运作效率提升和物流成本下降。优化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最大限度地盘活物流资源存量。

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目标:以供应链物流服务为立足点,建设区域性物流服务平台。建立规范便捷的信息交互系统,与公路、铁路、机场、港口高效联接,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接,与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信息进行交换与共享;通过平台交易中心,客户和物流服务商可以自由交易,获得一站式供应链物流服务。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应成为“国家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成为本区域的物流信息中心和物流服务平台,提供符合本区域特色需求的区域物流信息服务及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

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按照“政府引导、行业主导、社会参与;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机制科学、运营良性、开放兼容”的原则。在规划实施中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整合分散的物流信息。虽然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系统中的企业及物流基础设施都在逐步信息化,但是,在信息资源的汇集利用、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智能物流运营管理与决策等方面还显得不足,无法满足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需要,必须首先进行信息整合和有效集成;推进信息采集的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建立依托价值链、各关联主体的物流信息资源开放互联、注重标准化和安全性的物流信息链,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在部门与企业之间建立信息互联互通的机制,协调好政府部门、物流重点行业(航空、铁路、公路、邮政等)、物流企业、企业物流之间的关系,做好信息沟通、集中管理及共享的组织与制度保障,逐步营造信息共享的良好环境。通过信息共享也能有效配置和利用运力。避免运力过剩而导致行业发展不稳定的现象发生。

3.建立良性运营模式。平台向会员提供运输配送、货运、物流信息管理、推荐物流服务商等系列服务,实现物流过程人、车、货、客户等信息共享,并通过多重监督系统确保货物安全到达。平台有强大的汇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可由政府、协会和企业联合起来统计和区域物流业的权威数据信息,为企业经营者和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因此,政府在平台规划、建设、运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平台是公共性物流服务企业,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一定盈利来维持运作。

智慧供应链特点例2

2013年5月,马云大张旗鼓地宣布退休,但仅仅过了十几天,他又高调出现在公众面前。阿里巴巴集团在深圳召开会,宣布建立中国智能骨干网。按照设想,中国智能骨干网将利用建立开放、透明、共享的数据应用平台,为电商企业、物流公司、仓储企业供应链服务商等提供信息服务,让各种社会资源能够高效协同起来。

马云为我们描绘的是一个B2C的智慧物流平台,早在2011年,宁波市政府和IBM公司就开始着手研发B2B的“智慧物流云平台”。如今,宁波“智慧物流云平台”已经在食品快销、家电和危险化学品运输领域均有所应用。

作为交通领域开发“智慧”的先行者,宁波智慧物流是浙江省智慧城市首批启动的13个示范试点项目之一。2011年5月11日,作为宁波“智慧物流”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IBM中国开发中心(宁波)暨IBM中国开发中心物流行业解决方案中心正式落成宁波。“智慧物流云平台”设计中融合了最新的技术,跨越云计算、物联网、优化和智能分析以及移动技术,涉及物流运作管理服务、供应链可视化服务、关联方门户服务、供应链协同网络服务、智慧物流移动服务等多个领域。它将企业、物流及服务连成一体,帮助货主企业提升供应链水平,通过产业联动,帮助成长中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的优化,智慧的“物流云”还可以将物流行业的闲散资源汇聚起来,以大中型物流企业带动中小物流企业的成长,促成物流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行业的良性发展。

IBM通过对全球29个行业400位企业供应链主管深入调研发现,企业在物流和供应链中存在五大挑战,其中实现物流与供应链全程可视的需求最高,占70%。而对于风险预警和管控、更精准地预测市场客户需求、降低整体物流与供应链成本、实现跨区域的物流与供应链协作整合分别占到60%、56%、55%、43%。

云计算最大的价值是资源共享,宁波“智慧物流云平台”提供的是信息的透明和共享。“我们首先想要提供的是全面的信息交互和感知,我们希望所有业务信息以及其他关联在贸易和业务活动中所产生的信息能够在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之间即时传递,这样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更有效地掌握目前的业务运作情况,以便于控制企业风险、降低成本。”宁波智慧物流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裁李乐乐说。

公共云加私有云

智慧物流平台目前支持的业务模式分为公共云和私有云,共同打造供应链协同网络,共享公共服务。公共云为物流及供应链相关的供应商、生产商、承运商、零售商、分销商等提供各项共有云服务;而私有云作为专门为大链主构建的个性化专属平台,通过智慧科技公司与大链主企业分别组建专属平台公司,实现大链主平台与智慧物流平台的资本对接;通过私有云的模式,实现大链主平台与智慧物流平台的技术衔接。

私有云平台不但最大程度的为大链主提供个性化定制,而且可以有效进行成本分摊、充分实现服务共享,同时有利于供应链上下游及多领域业务拓展。通过前期大量调研并结合国内物流及供应链的实际情况,私有云将首先对粮油米面、大家电/家具、服装纺织、化工危化品等四个行业提供相关服务。根据企业的物流及供应链上存在的问题及需求,智慧物流平台已开始与其中多家企业提供试点服务,并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比如在化工危险品行业的应用,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毒害、腐蚀等特性,特别是危险化学品运输设备事故不确定性强,是流动的重大危险源。针对这一行业特性,IBM为宁波当地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的危险品运输领域,提供了一整套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监控与预警解决方案,通过实现车辆司机管理、实时全景监控、主动预警告警、历史轨迹回放、数据优化分析、多渠道访问集成等功能,并结合到电子锁、移动终端等物联网技术,真正实现了从人,车,货,环境路况以及应急处理等多角度,提供危险品运输一体化监控和预警解决方案。

供应链价值延伸

智慧供应链特点例3

过去10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供应链也演变得越来越全球化。当全球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重创的时候,供应链也遭受到冲击。

United Nations 7月的数字表明, 1995年到2007年,全球跨国公司的数量翻了一番多,从3.8万家增加到7.9万家,其国外子公司的数量增加了大约两倍,从26.5万家发展到79万家。除地域性的扩张外,大约80%的主管期望与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建立合作关系, 越来越多的业务也被外包出去,2007年到2010年,研发外包预计将增长65%,而工程服务和产品设计项目外包预计将增加80%,这些都给供应链的发展带来挑战。此外,供应链发展也必须面对快速膨胀,但分类更细、更加专业的产品组合的挑战。

IBM GBS部合伙人、供应链管理业务全球领导人Sanjeev Nagrah表示,在采访了北美、西欧和亚太地区400位负责企业供应链策略制定和运营的高级主管之后,IBM GBS得出了供应链主管们应对以上挑战的五个方法:成本控制、增强可视性、加强风险管理、加强客户亲密度和推动全球化。

“其中,出乎我们调研者意料的是‘风险管理’一跃成为重要挑战。” Sanjeev Nagrah表示。智慧的供应链将风险视为一个系统问题,其风险规避策略是利用数百万个智能对象来报告诸如温度波动、偷窃或篡改等威胁信息,一旦有问题出现,它在扩展的供应链中将以并发的方式利用实时链接作出快速响应。毋庸置疑,智慧供应链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对风险进行建模和模拟,这种智能技术不仅有助于开发可持续的供应链,推动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还能给供应链所涉及的社区团体带来正面的影响。

未来供应链的三大特征

IBM GBS部合伙人Yeonho Yoo认为,更智能的供应链应当具备先进、互连、智能这三大特点。

首先,先进性特点体现在以前由人工填写的信息将逐步由机器生成, 信息将直接来自传感器、RFID 标签、仪表、执行器、GPS 等自动化设备。信号可以传递有关零售货架需求的感应器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包括基于感应器的自动检查,通过客户手机进行产品认证和客户忠诚度专项调查,针对自动化产品缺陷和服务警报的嵌入式软件的分析等等。

其次,整个供应链将成为一体。供应链不仅包括有普通的客户、供应商和 IT 系统,还包括各个产品和其他用于监控供应链的智能工具,它们的紧密相连,就能使决策者协同规划全球供应链网络。

智慧供应链特点例4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较之以往显著提高,但其物流发展却相对滞后。可喜的是,随着工业4.0的影响,《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推动制造业的升级发展已经成为政府和行业的共识,而物流作为贯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重要活动,其优化升级需求不断增加,制造企业对物流的关注度上升到新的阶段,

正是在此背景下,《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以“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为主题,于3月17~18日在沈阳召开了“2016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技术研讨会”。本届大会由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得到了业界的积极响应:来自华为、卡西欧、上汽、益佰制药、SEW、方太等制造业代表企业,安吉、中世国际等供应链物流企业,以及昆船、今天国际、普天等物流技术装备企业的百余位代表汇聚一堂,探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制造企业的物流升级优化之道:

共话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

本届大会精心设置“解密智能工厂”与“聚焦智慧物流”两大版块,通过主题演讲及互动讨论.探讨智能工厂的建设与智慧物流的实施。

本届大会主持人、《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执行主编江宏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实现智能制造是一项长期任务,现阶段要做好制造业数字化普及和智能化试点示范工作。而智能制造离不开智慧物流的支撑: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制造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成本上升压力,特别是身处“互联网+”时代,中国制造业亟待从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其中包括供应链优化和物流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提升。

沈阳新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物流与仓储自动化事业部总经理王家宝先生紧随其后致辞。新松公司作为国内机器人第一股,长期致力于包括各类型机器人、以及自动化物流系统和AGV系统在内的数字化智能高端装备的研发制造,目前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迈进。

沈阳市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寿波处长以《提升智能装备产业水平,带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为题的演讲,介绍了当地鼓励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现出政府部门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给予的支持,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信心。

随后,新松机器人高端装备与3D打印技术事业部总经理助理张军宝、中国仓储协会副会长王继祥、法布劳格物流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芸、新松智能移动机器人事业部副总经理王玉鹏、山东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段沛佑、全面库存管理咨询独立顾问程晓华、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物流中心副主任吴双,分别以《数字化车间,制造业的未来》、《CPS时代智慧制造与智慧物流变革》、《转型升级中的制造业物流优化》、《移动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与智能物流中的应用》、《“互联网+”T业物流发展模式探讨》、《制造业库存控制技术与策略》、《现代物流在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与应用》为题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就如何打造数字化工厂,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的发展方向,物流管理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优化物流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实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除了主题演讲,大会还围绕智能工厂和智慧物流设置了两大主题互动论坛,吸引了台上台下嘉宾的热烈互动,将大会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

为了推广先进技术、促进创新应用、引导行业发展,大会举办了“2016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技术研讨会荣誉评选颁奖仪式”。此外,大会还组织参观了世界首个以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数字化生产车间――新松“智慧工厂”,近距离了解中国式“智能工厂”的建设。

智能制造离我们有多远?

《中国制造2015》指明了“智能制造”发展方向,国家明确要求整合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领域发展,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正在向智能制造领域加速汇集。那么,中国式智能工厂究竟什么样,智能制造离我们有多远?这一话题成为本届大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据王继祥副会长介绍,智能制造是一种在CPS(信息物理系统)基础上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智能活动:智能制造把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中国制造2025》的技术主线就是在“两化”融合的基础上,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智能制造是从资源驱动变为信息驱动,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工厂车间内越来越多功能强大的智能设备将以无线方式实现与互联网或设备之间的互联,由此衍生出物联网、服务互联网,实现信息驱动下的产品制造,体现出智能制造的价值――科学地编排生产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节省能源消耗等。

张芸指出,从本质上讲,工业4.0包括将虚拟网络一实体物理系统技术一体化应用于制造业和物流行业,以及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物联网和服务技术。这将对制造业的价值创造、商业模式、下游服务和工作组织产生影响。信息物理系统(CPS)强调物理过程与信息间的反馈,以信息物理生产系统CPPS为模型构建智慧工厂或者数字化工厂。

有观点认为,尽管智能制造的概念非常火爆,但是目前包括提出工业4.0的德国在内,全球并未真正建成具有工业4.0特征的智能工厂。张军宝认为,我们离智能工厂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大多数工厂最多只是实现了生产线的智能化,进入数字化车间的发展阶段。数字化车间,从广义上来讲,指以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企业为核心,由核心企业以及一切相关联的成员(包括核心制造企业、供应商、软件系统服务商、合作伙伴、协作厂家、客户、分销商等)构成的、使一切信息数字化的动态组织方式;狭义的数字化车间是指,以制造资源(Resource)、生产操作(Operation)和产品(Product)为核心、将数字化的产品设计数据,在现有实际制造系统的虚拟现实环境中,对生产过程进行计算机仿真优化的虚拟制造方式。据此张军宝认为,现阶段中国更多落地的是数字化工厂及数字化车间。

上海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物流规划经理赵子龙也基本认同这一观点,他指出,智能化有别于信息化、电子化,它不仅仅是自动化,还应该具备自主分析、判断、执行等能力。从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政策支持力度来看,我们有希望迎头赶上国外的发展脚步,但是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具有丰富物流咨询经验的张芸给了这段时间一个具体的数值――十年:她甚至认为,十年后智能工厂将过剩。

智慧物流碰撞火花

毫无疑问,实现智能制造肯定离不开智慧物流,围绕这一话题,与会嘉宾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王继祥副会长指出,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覆盖,现代物流将进人物流互联网时代(物流4.0时代),也就是智慧物流时代。智慧物流更重视将物联网、互联网、智能制造、电子商务整合起来,通过以精细、动态、科学的管理,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网络化。智慧物流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智慧物流正推动着四大物流模式创新,即协同物流、实时物流、单元化物流和程控化物流。

移动机器人(AGV)作为智能工厂内物料运输及产品装配等环节的重要设备,其技术发展和应用趋势颇受关注。王玉鹏在会上不仅详细介绍了AGV的技术发展及典型案例,同时还详细分析了AGV在最新领域的应用前景,特别指出电商、码头及智能停车场将是AGV未来的重点应用领域。

张芸分析称,工厂内的自动识别、全程定位等技术,即智慧物流,实际上是供应链互动的概念,如果供应链不能有效联动,那么智能物流就非常难以实现。

对于如何进一步让智慧物流落地,来自制造业及物流设备商代表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吴双建议,制造业企业在对现有物流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时,不要好高骛远,而应做好总体规划、逐步分阶段推进,在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同时有一点前瞻性。此外,重视物流技术,包括如何获取、传递、处理、应用信息,并进行循环。实现物流的智能化。

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物流总监吴巍也进一步表达了数据对于智慧物流的重要性。他认为,数据是智慧化供应链的核心,采集有用数据后要进行分析,此外还要有管控信息的人才以及使得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效协调、控制的合理流程,只有这样,数据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并真正实现物流智慧化。

解析供应链与物流优化之道

物流对制造企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仅从产品生产时间来分析,只有30%~40%的时间用在生产上,60%~70%的时间花费在原材料运输、拆包装、质检、存储、分拣、上线运输、成品包装、暂存、分拨、成品配送、安装、测试、配件供应、回流、信息交换等非生产的物流活动中。制造业在转型过程中,物流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改善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增强产品的交付能力,而且可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因此,近年来制造企业越来越重视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多位与会嘉宾从物流系统规划建设、全面库存管理及物流模式变革等方面进行了经验分享。

张芸建议,制造企业实施物流优化时应该遵循四个步骤:数据分析.概念方案规划-技术细节设计-项目实施。她认为,物流体系建设和优化需要分步实施并且长期坚持,即“长期坚持+点面结合”,并以量体裁衣的物流方案先行作为基础,以定制化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撑,以持续改善提升标准化固化为方向,使企业逐级实现整体统筹物流规划到信息的实时交互,并最终实现逐点改善、标准化以及物流体系的持续优化。

吴双分析认为,由于制造业企业存在物流活动分散、物流规划设计格局不清晰以及物流扩建及流程优化难等问题,导致企业物流成本增加,物流运作效率低下并影响企业运营和进一步发展。为此,制造业应该优化管理库存,发展集智能化、一体化、层次化、柔性化及社会化为一体的智能物流。

物流优化可以给制造企业带来哪些效益?吴双通过分享多个案例道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例如,美克美家通过实施智能物流项目,将传统仓储物流的边界突破并延伸至生产物流,物流信息也随之延伸至生产车间、加工单元以及上下游供应商.从而贯穿整个供应链,不仅有效地对整个生产仓储过程进行精准管理,提高企业的执行效率和生产率,还可以实时掌握库存,合理保持和控制企业库存,降低成本,最终改善公司的综合效益水平。

20多年专注于库存管理的程晓华,则从库存角度解读了制造业供应链管理问题,指出全面库存管理的重要性。他认为,企业计划购买的原材料、生产出的产品以及已交付的产品都是库存,库存水平直接反应了企业供应链的能力和流程状况。特别是在智能化时代,个性化制造及需求会越来越多。预测也会越来越难做,因此库存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他建议,企业应该从流程设计、组织架构搭建以及组织能力提升等方面着力,最终实现整个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提升:

段沛佑则对驱动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互联网+”工业物流模式进行了全面解读,包括:基于行业协同集中采购、面向客户订单敏捷供应链、面向成本控制的精益物流管理、“互联网+”面向大规模定制化、面向供应链一体化、面向产品生命周期、面向物联网的智能集成,以及基于金融资本的供应链融资八个物流管理模式,并对海尔、红领集团等先进的物流模式进行了分析。

制造业物流升级任重道远

智慧供应链特点例5

关键词:物联网 智慧型供应链

从本质上看,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与集成应用,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

物联网的含义及特点

物联网是利用包括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Internet相连接,在Internet基础上延伸的一种网络,其用户端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对物联网的理解主要有两个层次。技术上是指物体通过智能感应装置,经过传输网络,到达指定的信息处理中心,最终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信息交互与处理的智能网络。应用上则是指把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联接到一个网络中,形成“物联网”,再与现有的Internet结合,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的整合,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

物联网的特点包括:全面感知、实时准确传递物品信息、利用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智能化控制(张应福,2010)。其核心是数据。物联网分成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运算、信息挖掘等阶段,各阶段都跟数据紧密关联。

智慧型供应链

在供应链中,数据和信息是核心。由于供应链管理中各个环节都是处于运动或松散的状态,因此,信息和方向常常随实际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转移,影响了信息的实时性及精确性。

数据显示全球零售订货时间为6-10个月,在供应链上的商品库存积压价值达数万亿美元,而同时,又因为没有合适的库存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损失数百亿美元的交易额。与过去相比,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苛刻和直接。为了吸引智慧地球上的消费者,企业需要一个更加智慧的供应链系统。

我国企业目前正处于一个从“以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式增长”向“精细化管理”进行转型的敏感期,改变旧有采购与赢利模式是应对市场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客观需要,同时是改善供应链企业相互关系,促进我国市场稳健、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智慧型供应链是供应链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对于企业来说,只有通过智能的业务分析,供应链数据才能转化为有用的供应链信息,通过整合的方式提供给企业。

智慧型供应链的核心是实现供应链企业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的无缝对接,从根本上解决供应链效率问题。通过智慧型供应链,既可实现将营运的关注点从过去的“产品为中心”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上来,同时又能借助对来自客户端的种种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进而对行业上游采取有针对性、目的性的产品规划、采购指导,也有利于终端领域的市场推广、消费行为研究、科学陈列、增值销售等一系列举措的有效跟进。

智慧型供应链,能促进供应链企业的有机融合,减轻运营压力,并在具体的操作与运作层面更加迎合市场,符合当前经济稳健发展与消费迅速升温的实际需求,从机制上有效遏制供应链牛鞭效应,推动行业竞争走向价值竞合高度,提升行业运营效率等都将起到积极而有效的推动效应。

物联网在建设智慧型供应链中的应用

(一)物联网在供应链中的应用

从整个供应链来看,物联网使供应链的透明度大大提高,物品在供应链的任何地方都被实时追踪,在整个供应链中流动―从生产线到最终的消费者。

物联网在原材料供应中的应用(廖燕、鲁耀斌,2008)。应用物联网能实时、便捷地采集制造商产品销售信息,从而及时反映制造商的市场需求,将此市场需求信息及时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就有条件做到对制造商供货需求的真实反映、透彻了解和科学预测,从而促进协作预测、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计划(CPFR)以及准时制生产(JIT),使得供应商与制造商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的情况下也能取得很好的实施效果。

物联网在生产制造中的应用可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在涂料生产、高温、多尘等特殊环境下,物联网系统仍可对整个生产线上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进行自动识别与跟踪,及时获得产品数量、传送路线、质量控制程度等与组装工艺直接相关的瞬时常数,从而可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管理。自动化系统产生的信息数据还可以作为供应链决策过程的一部分,以帮助管理人员及时做出决策。还可用来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在库存管理应用中,物联网有大批量数据同时采集,无需精确对位等特点。大批量出入库数据通过物联网系统实时采集、传递、核对、更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度,这使得物联网在货物入库、存储、盘点、出库各个业务环节都有自动化应用。

物联网在物流上的应用是定位运输工具和货物,便于用户提前安排到货后的工作,到货信息可用于对库存进行精细计量,以减少库存水平。如果把集装箱运输的起运点、途中重要站点、暂存的堆场以及最终目的地等作为掌握集装箱动态信息的监控节点,在这些节点安装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信息进行自动识别和处理,并通过Internet实现信息的多方式共享,就可以让物联网在集装箱多式联运中发挥作用。

在零售环节,物联网被大量用于库存清点和损耗控制。基于物联网的EAS、报警系统和CCTV系统可有效降低损耗。

供应链管理中,企业必须实时精确掌握各环节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物联网能够在诸多环节上发挥关键作用(宁祥峰等,2010)。

(二)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实现管理自动化,作业高效,优化供应链管理过程。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各环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制造环节、仓储环节、运输环节、销售环节上。它使得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做出快速的反应,提高供应链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

借物联网推动供应链企业的信息化上一个台阶,同时促进信息行业共享。物联网除了继续发展数据传递技术,要形成商业市场,还要开发软件系统,使Internet中的物品能动起来,我们要更多地关注使物联网具有交流功能的网络服务。我们需要有标准化的服务。标准制定组织,如CEN,ISO,ETSI应发挥重要作用(鲍勃•威廉姆斯作、张进京译,2010)。

对于供应链中实时的动态指标,如库存分析、客户分析等数据,需要经过传感器的探测,经过网络传输到服务器,大量的数据需要传输到集中式的物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由此来自于不同渠道的数据信息通过云计算中心得以汇集,再借助一些业务分析的软件,从而提取出引爆利润点的信息策略。

增加供应链的可视性,提高供应链管理信息透明度。物联网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和Internet,能有效解决物流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问题。射频技术能有效地批量识别贴上标签的商品,获得准确的商品信息。对商品从原材料、半成品到成品,经过运输、仓储、配送、销售、直接回收等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随时获取商品信息,提高自动化程度,降低出错率,使供应链管理透明化。

能够使供应链管理实现敏捷化和集成化,供应链环节整合更紧密。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将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生产活动进行整合,通过完成自动化生产线运作,实时了解生产状况,及时根据生产进度发出补货信息,实现流水线均衡,使生产变得更加柔性化。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敏捷化和集成化可以使得企业存货水平,特别是供应链渠道中的存货水平不断降低,资产生产率不断提高(王辉、沈洁、石英琳,2010)。

(三)利用物联网实现智慧型供应链管理

物联网的应用对于供应链这种需要频繁改变数据内容的场合尤为适用,统一的物联网平台可发挥数据采集和系统指令传达等作用,用于供应链上的仓库管理、运输管理、生产管理、物料跟踪、运载工具和货架识别、商店等场合。在减少库存、有效客户反应(ECR)、提高工作效率和操作的职能化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物联网的应用能够降低供应链中存在的牛鞭效应。

当当网无锡配送中心将采用目前最为先进的仓储管理系统及物联网新技术。该系统会根据当前客户订单及库存情况适时触发系统补货,并通过员工手持(RF)无线射频终端指示进行操作。终端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配送中心内部的无线局域网上传至仓储管理系统,系统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实时更新数据库,并与互联网进行连接,完成信息交换和通讯。由此实现了站所售商品信息的实时更新,以及中央库存信息的互联与全球共享。物流中心内部的收货、上架、补货、拣选、扫描、包装、发运等进程都将处于系统的跟踪、监控与管理之下。

以上是在供应链一个节点上或一个企业实现智能化,设想在不久的将来,通过物联网,带标签的商品被顾客察看、选购的信息,实时传到中央数据库。当零售点的商品数量低于安全存货量时,系统自动向上级批发商发出补货请求,库存补给可以智能化地触发;当产品即将达到或超过有效期时,系统能自动发出促销或撤下货架的要求;以上信息通过供应链系统传递到制造商,帮助制造商监控生产流程,合理安排采购计划,提高采购的原材料和紧急零部件的准确性(刘小泾,2010)。同理,信息再传递到供应链更上游的供应商,帮助其安排企业计划。以上就是智慧型供应链管理的理想画面。

物联网的应用有利于供应链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可及时追溯原材料源头,可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减少库存管理重复作业,并可对运输工具和货物自动定位,可用于损耗控制,并能促进“智能商场”、“智能货架”、“智能仓库”的建立。通过物联网得到的详细货物管理信息,连接企业管理系统,仓库出货的实时信息、销售数量以及每层店铺的存货情况、货品需更新信息及报废信息等都可得到实时有效的监控。有助于简化退换货手续、减少退换货损失,加快维修速度,为企业产品质量分析、技术改进及相关管理提供维修记录和质量依据,并可迅速定位召回商品,减少召回搜索成本,加快召回过程。物联网与管理系统结合,可形成全球性行业管理网络,实现产品跨地区、跨国界的跟踪。

综上所述,在物联网的支撑下,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状况都是透明可见的,供应链成员之间能够实现信息的完全和实时共享,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准确性和完备性;后台的分析系统则对前台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得到决策建议;同时使信息自动、智能地在供应链上流通。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将企业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更专注于供应链管理流程的优化和供应链成员间的协作,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灵活性。

结论

应用需求总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不竭动力,建立人与物理环境间有机联系是物联网发展的动力源泉,“智慧”体现了科技为人类服务的本质,也是物联网的基本内涵。在未来,物联网技术将广泛应用于供应链各个领域。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拓展,关键技术逐渐成熟,管理机制规范,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同步推进,商业模式借助应用成本降低等而合理化。物联网将引发一场轰轰烈烈的供应链管理革命,并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和产生价值的新途径。最终将可实现“智慧”的供应链。

参考文献:

1.张应福.物联网技术与应用[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0(1)

2.廖燕,鲁耀斌.RFID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科技,2008(3)

3.宁祥峰等.基于LTE系统的物联网架构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应用,2010,30(6)

智慧供应链特点例6

一、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所指的是把物联网技术有效地应用于传统的农业中,借助于传感器以及软件,以移动或是电脑平台来控制农业产业的生产,借助于智慧同知识的结合,达成农业产业的远程可视化诊断以及远程控制、农业相关灾变预警等高度智能化管理的新农业,是新智慧经济在新农业中的一种合理体现。智慧农业在整个农业生产发展中其实已属于高阶层次,其有效地综合了互联网络及云计算、移动网络、物联网技术,基于RS传感技术以及CIS地理信息系统、GPS定位系统而组构为3S技术,基于无线通信网络促使农业产业的生产环境达成了智能感知及智能预警、智能分析、智能决策、专业技术在线指导等等,为社会的农业生产给出了精准化种植以及可视化管理、智能决策。

二、农村电子商务对于智慧农业的实际作用

1.农村电子商务可以使得农业的供需达成对接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够有助于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以及结构的调整。其一,农村电子商务能够使农业产业达成智慧化,经营模式网络化,管理工作高效化,服务过程便捷化,基于科技进步的作用,劳动者的个人素质的提高,使得农业产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得以有利转变,使农产品具备更高的产出效率,确保产品更具安全性,达成生态农业的有效培育,对农业资源环境稳健发展的路径加以创新。其二,农村电子商务可以使得向上、下游铺展的产业链更快建成,可使得产业链的上游中的各个主体如数据信息服务以及金融服务、技术服务,产业链条下游各个主体如销售及物流、外包售后等构建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为产业链条的中游生产经营主体准备更具精准化程度的高质量服务,将供需匹配度有效提高,对个性化以及多样化的实际消费需求予以全面的满足。其三,农村电子商务可以使虚拟农业以及信息农业更快成真,将基于数据的应用深入分析及决策、管理、服务过程的机制有效完善,使得信息本身在农业产业中的整体应用价值确切提高,保障农业供给侧,对需求消费加以有效引导。

2.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促使农业智慧式经济形态生成

农业电商可以对农产品的供应链予以优化,使得农业成本压缩。农村电商平台所具有的优势是及时、高效率、零边际成本特点的信息传递,可在商家及海量的消费者间构建一个直接的通道,基于沟通与交流、谈判来达成交易,使得海量的消费者可远程化地手动挑选海量商品中的需求商品。除了将交易范围远远扩大外,还可将交易的成本降低。此外,农业电商还可为仓储以及物流、配送业务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大数据,实现大数据的共享,使物流线路以及资源配送被有效优化,完成产品的精准传递,使农产品的整个物流运输损耗以及中间成本大幅降低。

三、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的智慧农业发展路径

1.构建混合纵向为一体的体系

(1)建立线上及线下互通的虚拟平台因为农业产品有着色香味美的优势,线下需构建起公司和园区、农户三方联合的组织,在此之中公司为三方中的主体,它应当针对技术应用以及产品研发工作,生产资料的物资供应,智慧系统的构建以及使用,农村农业产品合理销售渠道的构建,农业资金融资活动的有效组织编制出统一的规划方案,做好园区设计工作。园区是农产品实体展示及交易活动的集散地,因此场地上需和要求相符,服务要组构全面和高质量,技术上需足够先进,管理工作尽量现代化以及科学合理。农户的组构部分囊括了农业联盟及生产合作组织、一些个体,具体负责的内容包括了农产品种植以及加工养殖等。线上需借助于移动网络以及互联网技术,建立起农村电商平台,此平台将农业产业链条的上中下三层中的全部主体及业务、服务所需的功能于一体,达成数据的海量收集及有效分析,为农业产业经营给出合理的预测以及相应的决策基础,服务于生产及加工、研发过程,为其提供技术以及功能,为农产品的高度流通提供了强大的新媒体推广营销服务以及物流快递服务。(2)构建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所指的是突破传统农业作业中的耕种及收割、存储与销售的模式,构建出“品牌与标准相融,加规模化”的农产品经营体系及运营模式。在其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究竟是成是败,这由产业链的整体效益来决定,而产业链的整体效益又需靠经营体制来提高。在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模式中,品牌无疑是农业产品经营获得制胜的关键,没有品牌就无法促进产业链的整体价值全面提升。

2.构建云服务联盟模式的农业产业链

在构建了优秀的农业电商平台后,即可把农业产业链上具备了共同的战略利益的这批企业联合起来,组构为联盟模式下的利益整体,在博弈中达成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持续博弈,多方一同来抵御商业化风险,使利益尽量地扩大。(1)信息链帮助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实现可靠的数据信息共享为了更快地融入到当前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之中,使农业在尖锐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应有优势,链条上的各方需协同起来,共同建立起一个共享化的透明化产应链体系,确保农业生产在整个过程中(生产前中后)能够始终信息畅通,并始终共享。在这个链条上,可对农业经营的全过程中的数据以及市场反馈的信息加以搜集,同时做好高效率的加工处理以及分析,以使得产业链上的整条信息链能够完成市场调研以及分析预测、选种育种,经营主体在生产链上可以依此完成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标准化种植养殖以及科学加工。而需求方则可通过移动端以及PC端设备来对产品溯源,对产品的全流程(种植过程及养殖过程、加工过程,配送过程)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摸清产品达到标准与否、原生态条件满足与否、质量达标与否。科技链能把农产品经营方的具体需求准确掌握在手,展开技术专利方面的研发,在农业经营的过程中加以应用及推广。运营链可在电商平台上,将营销范围扩大,提供外包服务并找到精准定位的营销对象。通过农产品电商平台,物流链能够和生厂方及供应方、销售方等完成各方交流、沟通,并设计出最优秀的物流配送方案,把商品快速便捷地转移到位。(2)科技链能够为农业产业的智慧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科技链可帮助在农业经营的过程中有效地应用网络技术及生产加工方面的技术,对农业经营的方式多做创新,使得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达成自动化,实现标准化的耕种养殖,规模化地做好集约化的经营,由销量定产量,节省人力及物力,降低整体上的成本。经过对于种植农场的实际调研已知,因有机生物肥以及环保类农药的大面积使用,除了使得伤害降低外,还确保了农业产品达到了健康及绿色、安全的标准。据有关数据的统计,在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以无人机的应用来实现农药喷洒,除了对农资资源有效节约外(大概节省了30%的农药以及97%的水),还大幅度地减少了成本(大概降低了一半),并且可促使利用率大幅提高(超过85%);在农业育种育苗的具体过程中达成智慧农业,借助于计算机及自动化的设备,以科学数据以及良好配方来完成种植及养殖,可使亩产量大幅提高,使供需对接不再产生过大的差距;借助于3S技术对耕种及养殖达成智能化作业,参考一些标准的指数,对温度及光照度、湿度作出调控;跟踪并且收集有关的数据,加以分析和处理后,作出反馈,并且定时和定点地作出调整,同时定量地展开作业;采纳移动式机器人及收割机,收割农作物,使效率大幅提高,节约整体成本,规模化地进行作业。

3.智能运作体系的建立

智慧供应链特点例7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一、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简单来说,物联网就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传感器、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以及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其三大核心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标签、嵌入式系统技术。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

二、物联网下的现代物流管理

物流业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理念的行业,也是物联网技术最重要、最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领域之一,很早就实实在在落地的行业之一,很多先进的现代物流系统已经具备了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可视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特征。

而物流运作的多主体、多环节和网络化特征决定了其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很高,物联网技术与物流运作具有良好的匹配性,在物流领域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推广应用将对企业物流的运作效率、作业方式和业务范围产生深远的影响,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使物流达到“智慧”状态。

相对成熟的物联网应用主要在四大物流领域。一是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的网络系统;二是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三是智能化的企业物流中心;四是企业的智慧供应链,能够面向大量的个性化需求与订单,从海量信息中寻找规律,从而做出更加准确的客户需求预测。

此外,物联网可以实现全过程动态、实时识别并进行信息反馈,从而显著增强了信息系统对物流过程的全程监控和信息追溯能力。物联网通过提升企业物流的可视化管理能力和信息追溯能力,实现物流流程的顺畅衔接,缩短作业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服务水平。物联网在供应链上的生产、运输、仓储、配送和零售等各个环节都存在具体有效的应用,从而能够打造出完整的智慧物流体系,如:

在EPC网络的基础上,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设计RFID智能中间件,组建支持EPC开环应用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对供应链上贸易单元即时准确自动的识别和跟踪。以基于SOA的EPC/RFID智能中间件为核心,充分利用SOA架构松散耦合的特点,在供应链执行平台以及各物流执行子系统之间实现RFID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并进一步实现对供应链中的产品、库存、采购、销售和客户的智慧化管理。

产品管理:产品经过供应链的各节点时,RFID读写器自动捕获产品的电子代码, EPC中间件自动收集产品的状态信息,并通过EPC网络保存到EPC信息服务器上,供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和物流公司实时查询,还可以用于防伪和售后服务跟踪管理。

库存管理:通过EPC网络能够实现对产品的出入库及库存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以及库存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共享;还可以为整个供应链设定库存管理标准。

采购管理:以SOA为基础的EPC中间件能够不断收集、存储和处理供应链中的产品信息和物流信息,并与其他节点的EPC中间件进行交流,实现采购流程智慧化。

销售管理: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包括客户)都能够通过EPC网络建立直接的沟通机制。以SOA为基础的EPC中间件可以与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连接,接受客户的个性化订单申请,企业、零售商和物流企业的EPC中间件能够自动获取这些信息,实现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及服务。

客户管理:EPC信息服务器中既可以完整地保存产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信息,还可以保存产品该如何正确养护等信息,适时通过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提醒客户。

可见,通过整合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各物流执行子系统,构建一个统一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平台,充分将库存、采购、销售、客户四方整合串一,帮助企业完成多个零散环节的物流整合,全面开拓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现代管理经营服务理念变成了可能。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全球物流服务业加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采购、仓储、销售、配送等协作关系日趋复杂,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是产品性能和质量的竞争,也包含物流能力的竞争。利用信息技术代替实际操作,减少浪费,节约时间和费用,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无缝对接和整合为实现物流流程信息化管理,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对公司的仓储、物流信息等进行一体化管理,以促进数据共享、货物和资金的周转率、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与现代化物流企业管理同步的信息化流程。

参考文献:

[1]盘承军.物联网环境下的物流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智慧供应链特点例8

五、食品、零售

1、智慧食品

我们将吃什么样的食品?人们曾经的食品来源依赖于本地农场。今天,我们的食品依赖于全球的种植业、渔业、食品加工业、运输业、食品制造业、零售业以及政府和工业。

世界变得小而偏平,曾经相距遥远的国家现在也可以是我们食品的主要来源地。但是,这些国家没有一致的食品质量、加工过程、计量等方面的标准。此外,在这样复杂系统内存在着各种冲突,以及与其它全球系统,包括从能源到气候、到健康、到贸易之间的冲突。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有关食品稀缺、安全、可持续和成本等方面的问题,整个食品供应系统的效率低下。同时也存在着一个使我们的食品供应系统更加智慧的机会。

我们需要确保食品的安全。单是在美国,每年就有760万例因食品因素造成的病例。我们消费的水果和蔬菜大约有60%来自进口,海产品的量大约为70%。这些进口食品中仅有1%在到岸前经过检验。

我们需要的是可即时提供的安全食品。快速消费类产品因为供应链的效率低下,使得批发商和零售商每年损失大约400亿美元,或者占到销售额的3.5%。食品生产的真实代价并不能全用金钱计算。60年前,我们可以通过半卡路里热量的有机能生产一卡路里热量的食品。而现在,超市里一卡路里热量的食品需要十卡路里热量的有机能来生产。

我们需要食品供应的效率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加的燃油成本使得居住点远离食品生产地的人们获得充足食物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发达国家购买的食品中约有30%以浪费而告终。

试图孤立地解决这些问题已不再是一个好的选择。幸运的是,一个智慧的全球食品供应系统离我们并不远。例如,IBM正在帮助挪威最大的食品供应商采用RFID技术来跟踪肉类和家禽从农场、供应链到商场货架的全过程。

我们也正在与世界级的领先商品零售商和生产商合作开发解决方程的软件,以实现产品需求与可替代供应之间更有效的集成,同时可显著地缩短时间、减少成本、降低浪费以及避免缺货情况的发生。为了应对全球饥饿危机,IBM也在帮助开发产量和营养价值更高的抗旱水稻。

一个智慧的食品供应系统意味着端到端可视化覆盖全球的供应链。这样,一些稀缺资源就可以得到更加仔细地管理。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就会更有信心,全球都可以吃到健康的食品。

2、智慧零售

人们也许会认同,没有任何事情比买卖交易更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了,从早期希腊的市场到现今的超市,市场总是经济和社会最灵敏的晴雨表。

可是,现今主要的零售模式仍然是以推的过程在苦苦支撑着。这样的零售模式下,产品是在孤立的环境下生产出来,然后投入到市场。产品在工厂装上卡车再运到店铺供给顾客,顾客所需的大部分商品都是从位于市郊的大型购物超市中购买的。这种方式,在过去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为制造厂零售商以及消费者提供了很好的服务。但是今天,这种系统难以适应全球供应链新的销售方式和集中销售,包括现实的和虚拟的,以及差异巨大的不同消费者。

当前全球的零售备货要提前6到10个月,这就会强制卖主签署涉及到库存、消费潮流以及配送方法一一膨胀起来达到1.2万亿美元过剩货物的赌单。另一方面,每年零售方面又会因为货架和库存缺少顾客想要的货品而失去高达930亿美元的销售机会。这种即时销售需求越来越多,与曾经的情况已完全不同:在美国,有超过92%的成年人在店铺的货架上购买一件商品之前,就已经预先进行了在线研究或征询了他人的意见。

在智慧地球上做生意,零售商和制造商都需要一个更加智慧的系统。这种更加智慧的系统可以将零售的全球供应链与这些新的现实需求相适应。这样智慧的系统需要互联、可以在其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获取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包括从产品设计到配送的所有方面。智慧的零售供应链系统可以对每一项商品的库存状况进行跟踪和计算,也可以实时分析大量的消费者数据以获得有实用价值的信息。

智慧供应链特点例9

一、区块链的特点

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不可篡改的、可信的分布式账本,它提供了一套安全、稳定、透明、可审计且高效的记录交易以及数据信息交互的方式,其特点如下:去中心化。区块链使用的是分布式核算和储存,并没有中心化的硬件或者管理机构。在区块链中,每一个节点都是均等的,所有节点也都是遵守同一个算法的,区块链的信息源并不是事先指定好的,而是通过竞争选择出来的。然而,区块链不能直接带来绝对的去中心化,只能作为去中心化的工具,在某些场景中,例如银行等金融系统,在机构之间使用去中心化的账本使多个机构共同运行和检验,以防止欺诈;还有第三方平台如支付宝、微信、滴滴等。另外,在电动车、智能电网等能源领域区块链的出现也恰逢其时。开放性。在区块链系统中,所有的产业都是一个开放式的市场,任何人都能参与进来,一个公共区块链可以让所有参与的成员共享,所有的信任都靠去中心化的协议来维护,这也使得传统行业、供应商、银行之间的关系更加自动化和开放化,例如美国区块链公司Circle可以让用户快速给国外亲人转账,对方也可快速提取所在国家的货币。可信任。区块链使原先的信任“人”变成信任机器,信息一旦经过验证、添加,就将永远储存,并且数据由全部节点共同维护,更新也是同步的,数据也会更加稳定和可靠,以此加强双方的信任度。信息不可篡改。区块链系统采取的是非对称加密与Hash算法以及完全冗余的策略,每个区块共享相同的数据,修改一个区块就要牵动所有的区块,破解所有节点的打包密钥一般是无法做到的。以蚂蚁金服公益为例,运用区块链技术后,每一笔捐款进入公益账户之后都可以继续追踪下去,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二、有线电视发展的困局

用户被其他渠道分流。随着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视频企业的加入,IPTV和OTT用户规模在急速提升,接收渠道的多元化分流了大量有线电视用户,有线电视的用户在不断流失。首先,用户流失无法避免地造成收益减少、业绩下滑;其次,有线电视网络在社会中的地位也会受到影响,原先一直作为党和政府的主要宣传途径,IPTV和OTT发展将会获得政府及宣传部门的更多关注;最后,除了有线电视的收费下降,用户流失也将影响到后续电视、宽带等方面的消费。用户流失已然对有线电视网络的运营状况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线电视网络要积极应对,保住自身用户,增加用户黏性,防止用户流失。经营管理模式受到威胁。电视传播业拥有专业的节目制作资源,观众反而被互联网抢走很多,可以说是电视网输给了互联网。首先,在互联网为主的传播生态下,有线电视的经营管理模式受到威胁,主要表现在生产内容的不够多元化,无法满足广大网民的复杂需求;其次,基于优质内容的营销策略无法精准地吸引足够的用户注意力,网络传播的广告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最后,缺少一定的技术基础作为支撑,传统的内容呈现方式对用户已经黯然失色。有线电视网络要变革经营管理模式,重心应放在学习前沿技术、业务结构调整和内容产品营销上。知识产权侵权严重。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有线电视的知识信息类产品在互联网上遭到“克隆”,无形资产价值也被一些人所觊觎,不仅无法从盗版者那里得到版权费,原本自身的用户也被分流,网络传播的知识产权经营和版权保护成为有线电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凭借现在的技术水平,维护版权安全的效率很低,成本却较高。交易方式有待优化。目前,有线电视缴费用户也在不断减少,这和有线电视网络的收入结构和交易方式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有线电视收入的增长主要靠用户数量的增加,用户数量减少便使收入增长出现乏力。另外,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用户随机性和碎片化消费越来越多,不愿意被按月付费、按年付费等套餐模式捆绑,对“即用即付”的交易方式需求增加。物联网信息安全存在缺陷。在CCBN2019大会上,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提到:“物联网是智慧广电建设的基础。”但目前的物联网领域仍然在采用中心化的服务架构,所有的用户数据都由中央服务器存储和转发,在传输过程中极易遭到DDoS攻击、数据篡改和泄露、流量劫持、中间人攻击等,造成信息安全问题,这使得物联网建设和维护成本大大增加。智慧城市建设不够深入。首先,在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城市”,希望通过新的信息技术实现人与物之间更为深入的连接,这是一项重大的技术进步,将会极大地便利人们的生活。如今,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也在积极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而作为评价标准的“智慧”指标却只反映了城市较为初级的智慧形式,体现的是人与物、人与城市空间最为浅层平面的关联,而无法展示人与物、人与空间的多面立体关系。其次,现在的“智慧城市”中所流淌的信息,是通信、工程层面上的信息,缺少了社会与文化的信息,这就剥离了意义、失却了人性的温度。

三、区块链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应用

智慧供应链特点例10

一、概念界定

(一)旅游公共服务

根据旅游公共服务的概念界定,旅游公共服务是以旅游管理部门为主的相关公共部门为满足旅游公共需求,向国内外旅游者提供的基础性、公益性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一般认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旅游公共交通服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旅游公共安全服务、旅游公共环境服务、旅游公共救助服务等五大方面内容。由于旅游活动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需要多个部门和行业共同努力来进行旅游服务,因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也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

(二)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又称为智能旅游,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旅游的某些功能可以依靠智慧城市已有的成果来实现。但是,智慧旅游又不仅仅发生在城市,它的概念比智慧城市更广泛。我国对智慧旅游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未形成标准的定义。以鲍豫鸿等为代表的部分文献提出智慧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经济、活动和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通过便利的手段实现更加优质的服务。

目前,我国已有江苏、浙江、北京、福建、湖北、湖南、辽宁、吉林,南京、镇江等开展了智慧旅游的试点和建设。同时,作为智慧旅游市场主体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在线电子商务企业淘宝、去哪儿、携程,航空企业的国航、东航等也纷纷尝试智慧旅游业务,不断改变自身运营模式、颠覆既有的市场格局。

二、基于智慧旅游的旅游公共服务机制创新

(一)智慧旅游提升了旅游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个性化服务的基础是对需求的准确、快捷掌握,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找到并满足需求,是问题的关键。智慧旅游系统运用大数据的思维方式,能够迅速发现需求,实现对旅游需求的有效管理。

智慧旅游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搭建起旅游者和服务供应商以及管理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旅游者通过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共享、消费预订、后期评价等,由此产生的大量数据是旅游服务提供者和行业管理者最有价值的数据来源,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实现旅游者个性化需求的分析预测,并进行定制化生产和相应管理。例如,行业管理者通过智慧旅游系统获知,旅游者对当地某个旅游活动具有高关注度,并通过在线搜索不断搜索其中的某项服务,这时行业管理者一方面可以针对此方面开展宣传营销工作,提高旅游活动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前制订预案,对各种可能的突况提前进行预防,同时,旅游经营者们可以围绕此项服务迅速推出一系列产品套餐,一方面进一步满足了不同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也达到了进一步扩大销售的目的。

(二)智慧旅实现整体价值放大,旅游公共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增加

最好的服务是为旅游活动各方参与者创造最大的价值。智慧旅游不仅仅是一个服务的平台,更是一个资源共享和价值共创的平台,通过平台中不同主体的相互交织的联系,构建起一个旅游产业价值网。价值网是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连接的优势互补的企业和机构相互合作以创造更大价值的价值创造系统,是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价值网理论是对价值链理论的拓展和提升,它打破了传统价值链模式。

价值网理论是对价值链理论的拓展和提升,它打破了传统价值链模式。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将企业价值活动看作是线性的链条,企业和外部的联系被看做两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点对点的联系;价值网则将供应商、合作伙伴、顾客等利益群体通过不同层次之间的互动关系链接成多条相互交错的价值链,从而在多个环节上形成网状交换关系,这样信息和知识就可以沿多条路径在网络中流动,在这种聚合作用中共同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智慧旅游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融合

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普及带动下,旅游者的线上活动和人数以几何级数增长,旅游在线预订、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网络分享平台等手段已经成为旅游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种互动平台和分享社区成为重要的旅游营销渠道,传统的以观光旅游和团队旅游为主的旅行社组织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各类B2B、B2C、C2C旅游网站以及旅游垂直搜索引擎成为热点,旅游业正在经历着价值转移和价值创造方式的转变。智慧旅游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智能平台,将不同产业融合联接在了一起,通过价值共创、价值共享的方式,进一步扩大了旅游产业边界,拓展了旅游产业的运行空间,并为旅游者创造了更丰富的旅游体验,而这恰恰能够极大地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结语

智慧旅游系统全面而系统地提升了旅游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旅游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和商业盈利模式,实现了对传统旅游业的“底层格式化”,促使旅游企业进行流程再造和价值重组,同时还催生和培育了旅游新型业态,如游客位置服务(数字导览解说、消费指南)、数据外包服务(游客数据挖掘和分析)、文化创意产品(旅游文化的深度开发,旅游纪念品的多样化)等。借助智慧旅游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并提供定制化服务,实现了旅游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共享与资源的系统化、集约化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旅游行业形态和旅游经济格局,智慧旅游所引发的机制创新,是对旅游业运营格局的彻底变革。

智慧供应链特点例11

1引言

在城市规模急剧扩张的过程中,城市的规划、发展及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问题,引起诸如空气污染、交通堵塞、垃圾围城等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城市病”。城市管理部门为了解决“城市病”问题,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城市管理过程中。在此背景下以提升城市整体效益为目标的“智慧城市”应运而生,充分实现了城市稀缺资源的整合,为城市的管理提供了智慧化服务。而随着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商业模式不断被颠覆,跨界经营成为常态,智慧城市的功能就不限于此,它对于技术创新的诱发效应愈加显著。例如,杭州以“电商之都”作为城市发展目标之一,先行发展智慧产业,吸引相关优质要素集聚,进而通过科创园、高新区、海创园等智慧经济载体进行资源整合及系统集成,诱发众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引发创新效应。从本文研究的主题来看,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收益长期性等特点,必须要借助高效的外部支撑服务体系和城市管理体制,才能够实现技术创新效应的提升,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换。而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及运用过程中出现的,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城市资源的整合,进而为政府、企业、个人提供智慧化的管理与服务。因此,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现实意义上,本文基于信息产品消费效应视角阐述城市智慧化水平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2智慧城市发展中信息产品消费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2.1企业技术创新阶段下信息产品消费效应分析

一般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4大要素包括创新者、机遇、环境和资源。考虑到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因此企业为了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来减少不确定问题,就必然要通过权衡技术创新的4大要素。针对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内容,包括技术类信息、环境类信息、市场类信息及企业自身信息。而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势必会对企业技术性信息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技术类信息产品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效应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企业技术创新构思、项目决策、研发设计、投入生产及市场实现等各个阶段。本文接下来以企业技术创新构思阶段和实现实现阶段为例进行分析。在企业技术创新构思阶段,新一代信息产品可以将社会需求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结合起来,大大提升技术创新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一方面企业的销售部门、技术研发部门、市场销售部门等可以通过信息产品广泛而深入的与用户产生接触,掌握用户的需求动机,收集有关用户的需求信息。另一方面,针对特定的市场和用户,企业也可以通过信息产品实现对用户的跟踪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市场研究与预测,获取一定时期内特定用户的系统信息,进而为后期技术创新奠定具备导向作用的依据。在市场实现阶段,信息产品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效益和价值体现也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一是信息产品的存在使得企业能够很好的对竞争对手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为制定竞争策略和营销策略计划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对于用户信息的反馈和收集,也可以为技术创新的局部调整、思想素材和信息积累提供保证。并且信息产品在市场实现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作为一种纽带,是维持技术创新过程得以持续的重要动力。当前有部分学者从智慧城市信息消费水平的角度分析智慧城市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依托于信息技术支撑实现的,也是信息投资和消费的重要构成。在引发大量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下实现城市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是当前智慧城市发展的必然途径。通过技术类新型智慧电子设备、智能软件开发等在企业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不同技术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技术创新效应。最后提出从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出发,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其信息产品比重的政策建议。

2.2智慧城市产业链下信息产品消费效应分析

总体来看,智慧城市产业链下信息产品消费效应是指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商业模式的变革。同时,企业也可以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智慧城市产业链,进行生产运作、营销、供应链资源与客户资源整合,促进信息产品消费模式的变革,最终实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本文将从智慧城市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进行深入的分析。智慧城市产业链上游的核心参与者主要包括政府(基础网络设施建设者和主导者)、硬件供应商和软件提供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智慧城市产业链上游并不直接面向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但是该阶段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在良好的基础网络设施条件下,硬件供应商和软件提供商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条件为智慧产业尤其是高科技新型技术产业提供应用解决方案,涵盖政府层面下智慧城市规划、项目建设方案、技术引进以及企业层面下硬件设备设计及生产服务等等,为实现产品创新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的提升而奠定基础条件。智慧城市产业链中游的参与主体是信息产品的供应商,诸如网络信息运营商、信息科技咨询公司等。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可以及时把握信息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调整和改变当前的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通过运用软件开发与利用、大数据处理、信息集成与传输,针对性的进行生产运作、营销。另外,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者,政府在为企业提供基础网络设施、宽带网络运用功能等服务的同时,企业通过引进、吸收市场信息的能力也在逐渐加强。并且对用户消费模式进行动态监控,从而不断改变自身的经营模式,实现产品创新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的提升。信息产品消费效应提升技术创新效应路径(图1)。智慧城市产业链上游和中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智慧城市产业链下游效应最大化,也是信息产品消费效应的集中体现,直接面对的是信息产品消费者。通过智慧城市的物联网技术、云计算、SON/IPV6技术、数据挖掘等功能,大大增强企业对用户信息采集、传输及智能处理的能力。同时,随着信息产品的普及和应用深度的加大,用户对信息产品的特定需求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反馈到企业内部,为后期对技术改造、产品创新等方面指明方向。并通过广泛收集用户需求信息,企业可以引导用户对新型信息产品进行消费体验,从信息产品被动的供给者转变为信息产品的主动提供者,是企业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在生产组织方式、商业模式产生转变中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企业有效整合供应链资源和客户资源,促进信息消费模式变革和实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键。

3对策建议

本文基于信息产品消费效应视角,从企业技术创新阶段和智慧城市产业链两大方面阐述城市智慧化水平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那么如何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下强化技术创新的对策,以促进城市信息化产品的变革,实现城市创新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与转变呢?下文主要从建立配套政策,搭建智慧产业模式、保障智慧城市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强化人才培养和构建信息产品消费模式,完善创新网络组织构架3个方面进行论述。

3.1建立配套政策,搭建智慧产业模式

在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是推动其发展的直接动力。为此,政府需要全面统筹规划,建立完善的配套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在引导企业强化技术创新活动的同时,根据地区情况搭建智慧产业模式。具体而言,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图1信息消费对技术创新作用路径示意图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撑体系,最大程度上优化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市场环境,尤其是要保障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新氛围。同时还必须全面贯彻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执行能力,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撑体系。另外,还需要有效实现产学研合作桥梁的搭建,促进城市创新信息的有效流动。并加强产学研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有效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要素,提升合作交流深度,吸引各方参与,从而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资源集成效率,最终保证智慧城市产业链条的形成。并通过各种鼓励提升企业研发投资能力,提升自主创新、主体创造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推动技术标准的产业化应用深度。

3.2保障智慧城市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强化人才培养

由于智慧城市项目融资存在多种模式,例如按照资金来源主要分为政府投资模式和政府融资模式,因而需根据智慧城市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智慧城市项目融资模式。就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情况来看,当务之急需要加大项目资金的投入,包括渠道来源和后期管理。在加强智慧城市项目资金投入方面,可以设立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账户和吸引民间资本的形式,调动社会资源配置的功能,实现智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进而全面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项目资金实力。在强化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高技能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力度,引进海内外物联网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可以加强对当地高校、科研院所的协调合作,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同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内外部优势资源,鼓励人员积极深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并定期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交流会,最大程度上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3.3构建信息产品消费模式,完善创新网络组织构架

在构建信息产品消费模式,完善创新网络组织构架上首先需要树立科学的信息产品消费观念。技术创新作为知识再创造的一种过程,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而信息产品的高度选择性可以大大减少这种不确定性。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信息产品能够减少技术创新的风险性,需要通过有效甄别来实现企业外部信息获取的效率,降低创新成本。同时,只有围绕企业创新展开的信息产品增加,才能够减少创新的风险,才能够促进有效的技术创新。因此,必须要通过构建信息产品的消费模式,提升创新网络的组织功能,为技术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同时,企业也必须要在强化自身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上,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企业内外部的创新网络,实现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柔性化、集成化,形成网络化、开放式的技术创新模式。在加大对信息产品消费模式构建的过程中,也需要企业通过不断的适应外部环境,吸收和消化新技术,不断完善当前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塑造其核心的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池仁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及其效率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07,(01):105-112;121.

[2]李艳玲,潘杰义.城市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基于创新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5,(05):40-46.

[3]安同良,方艳.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与对策——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07):41-46.

[4]李健.新城发展中的智慧城市建设战略与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13,(11):66-71.

[5]霍明,郭伟,邵宏宇.信息技术投资对我国制造企业技术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面板数据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1):32-38.

[6]徐维祥,唐根年.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运行绩效分析[J].经济地理,2004,(01):13-16;30.

[7]孙凯,李煜华.我国各省市技术创新效率分析与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8-11.

[8]颜鹏飞,王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55-65.

[9]黄中伟.产业集群的网络创新机制和绩效[J].经济地理,2007,(01):47-51.

[10]刘刚,张再生,梁谋.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以海口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3,(06):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