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传统文化案例

传统文化案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20 16:24:31

传统文化案例

传统文化案例例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104-01

传统文化的继承通过三部分: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文化在今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分析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以及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这一课的知识目标要求:理解传统文化的表现;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课程思路较清晰,但在设计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设置、引导太多,课容量太大,如何既突出重点,又能完成课标要求,这是本人在设计课件时思考的一个问题。

PPt1:请大家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列出你所知道的传统文化元素。每小组至少说出三个且不得重复。大家讨论热烈,集思广益,联想出很多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南京的明孝陵、夫子庙、江南的山水画、风筝、京剧脸谱、北京四合院、贴倒福、贴春联、传统服饰(唐装、旗袍)、刺绣、剪纸、书法、浑天仪、西安的兵马俑、茶文化、古代四大发明等等。教师过渡道:“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悠久,我们发现这些传统元素都体现了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生活共同的积淀,说明了它们都具有什么特点?”学生:“象征性、代表性、传统性……”(就是无法用准确的词语――民族性来描述,需要教师进行强调)教师:“大家再想想为什么京剧这种艺术形式至今仍活跃在艺术舞台上?说明了它的什么特征?”学生:“继承性。”教师:“传统文化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过去到现在,新旧交融,体现了它的相对稳定性。”通过第一张PPt,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所感知,归纳出它所具有的特征。

传统文化案例例2

信息资源是指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像等形式储存在一定的载体上并可供利用的信息。信息资源和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传统的政治课模式是: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无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运用信息资源,将现代信息资源与教学有机地整合,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记忆、优化课堂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对高中政治必修课的《传统文化》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时代的发展要求广大教师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树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富于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开放性、系统性以及多样化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本课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设置四个活动,充分运用信息资源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点。

二、教学设计

案例一:导入: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说一下我留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型。(我把头发挽成发髻)

哪位同学能说一下发髻在中国古代的含义?

案例二:请同学们找一找今天我们课堂上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案例三:欣赏央视春晚版周杰伦的《兰亭序》视频,并找出视频中包含的传统文化。

案例四:思辨:传统的师道尊严应该继承

传统的师道尊严应该抛弃

案例说明:案例一中,我通过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一个发式,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通过一个贴近生活的导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调动学生兴趣,从而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案例二中,我会提示我所说的课堂上包括时间和空间,也就是从上课铃声开始教师里的老师和学生发生的一切活动比如上课前的老师和学生的互相问候,和教室里所包含的所有人和物。并把学生分为3组,给学生分组讨论时间三分钟,比赛活动限时五分钟,轮流回答的方式看哪个小组找到的内容最多。我则在黑板上记录学生找到的例子,最后让学生将例子分为四类,顺利引出传统文化的四种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达到教学目的。

案例三中,我选用了学生比较喜欢的周杰伦的歌,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比较崇拜周杰伦,周杰伦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二是这首《兰亭序》带有浓浓的中国风,在整个视频中学生可以感受扑面而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并且视频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众多,学生可以信手拈来。通过此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点:传统文化的形式,教师在活动最后点拨学生深入思考:传统文化的特点。案例四中采用辩论的方式,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通过学生的激烈辩论,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有利有弊,并感悟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教学设计分析

我通过案例一的设计,引入到该堂课的主题的――传统文化,并通过案例二,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归纳得出传统文化的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并由学生深入思考得出传统文化的特点,通过案例四的设计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态度。整堂课在四个活动中一气呵成,

四、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的知识看似简单但实际内容却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举例引用的选择上应把传统文化和封建糟粕区分看,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学生容易将传统文化和封建糟粕混为一谈,所以在我在课前充分预计学生的思想误区,利用互联网资源充分备课,将容易混淆的思想区分清楚,例如孝道和三纲五常、尊师重教和儒家思想的师道尊严、社会家庭伦理和封建伦理等,让自己充分驾驭课堂有十足的准备。

这种方式,为信息技术下的开放式教学,更大限度地加大了学生的参与力度,一改往日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不光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也满足了学生对自由式,散发性思维的想法,提高了学生主体性教育的积极性。身教言传,是我们传统教育的经典,尤其在教学变革的大背景下,优秀的教学方法一定要保留。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政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必定是动态的、变化发展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更准确、更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而在努力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继承传统教育的精华,把传统精华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更大限度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工作。

传统文化案例例3

一、地方转型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目前学界对地方转型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和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界定尚有争议,因此,为实现地方转型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必要厘清上述争议。

(一)地方转型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

我国地方转型高校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职业型,二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应用技术型,三是较多强调学科(学术)训练的行业特色型即应用学术型。[1]这三种类型主要区分在于对学科的认识上,第一种类型不强调学科,而是强调技能训练的职业教育;第二种类型是以学科为基础、应用为导向,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三种类型是以学科(学术)为导向,强调理论学习及其应用的深度教育。根据《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及参考湖南文理学院、邵阳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怀化学院、湘南学院、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科技学院等几所湖南省地方本科高校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地方转型高校的法学本科教育应属于第二种类型,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其培养目标应符合我国教育政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符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职业需求,以强化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为主。

(二)应用技能培养是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

关于什么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学界的界定大同小异。有的学者认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的思维能力。[2]有的学者认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并在应用实践的过程中具有分析动手的能力。[3]上述观点基本认同,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在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达到法律实务工作的要求。从上述几所湖南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可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法律强调常人的理性,强调实践的理性。”[4]1这就要求地方转型高校在法学本科教育过程中注重应用技能的培养,才能适应社会和职业的要求。否则即使能够进入相关法律职业,这样入职者的法律业务素质也是较低的,无形中会降低法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5]61因此,应用技能培养是法学本科教育目标的核心,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改革中,在培养目标和方案、专业方向、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以应用技能的培养为重点。[6]208

二、地方转型高校法科生应用技能培养面临的困境

目前很大一部分高校在转型过程中人才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其中法学本科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良好的应用技能培养模式,导致法科生就业率低下,传统案例教学并未发挥其内在功能。

(一)法科毕业生就业率低下

目前我国法学教育机构和层次过多,全国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至少有490所,所培养出来的法科生人数迅速扩张,但法科生质量不高,应用技能较差,就业率低下。而且法学教育有研究化倾向,但许多学生却依然选择实务部门就业。中国科教评价网发布的2016法学专业大学排名显示,法学专业连续6年名列教育部公布的15个最难就业的专业名单中。[7]在麦克斯研究院公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法学专业连续三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成为十大专业中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从法律实务部门的反馈来看,法律实务部门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对新进的法科毕业生进行应用技能的强化培训,这些技能原本可以在法学本科教育阶段就应已经培养好,从而削弱了高等法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5]62

(二)传统案例教学效果不佳

在美国专业学位教育中案例教学被人推崇有加,“哈佛商学院在全美乃至全球执斯学牛耳,多少系受此法之赐”。[8]25案例教学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中,经过20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被认为是“推进专业学位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最近有学者提出在十六门法学核心课程之外开设单独的案例教学课程,因为“现有的案例教学仍然停留在低层次的案例援引层面,致使案例教学蕴藏的内在功能未能真正得以全部展现。”[9]165传统案例教学的效果不理想,陷入教师运用案例教学的意愿不积极,学生参与的自主性不足,教学案例的适切性低等困境。出现这种局面,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教师科研至上文化,学生“应试学习”惯习,知识至上的教学价值观,案例中民族文化虚化。[10]165一些地方转型高校目前正在激励教师改革法学本科教育的讲授型模式,但还只在少数一些法学专业课程中尝试采取案例教学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成果未现。

三、基于案例教学改革的地方转型高校法科生应用技能培养对策

地方转型高校法学本科教育需要改革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主。可引入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项目式等新型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程体系,特别是要对法学专业课程中传统的案例教学进行改革,以培养法科生的应用技能。正如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说,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并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关系。案例教学就是将这两方面接触点和相互关系连接起来的一种绝佳方式。[11]

(一)案例教学改革是培养应用技能的有效路径

首先,与其他教学方法一样,案例教学也是以培养造就具有坚定的信念、优良的道德品质、丰富的专业知识、优秀的实务能力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为目标。[12]47《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中强调“以案例分析、法律方法检验考生在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等方面的法治实践水平。”可见,案例教学的目标与转型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其次,实现地方转型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落脚点在于应用性课程建设,案例教学是应用性课程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法学教育手段与方法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以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价值来引导案例教学,把案例教学作为连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桥梁。”[9]165可以说成功的案例教学是培养应用技能的有效路径。一方面,案例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自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用文字描述实际问题,搜集和整理真实案件存在的实际问题,形成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案例,这就是一种学校教材,案例教学正是连接学校教材与社会生活的纽带。案例教学不但可以把案例中的间接经验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实践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把实践知识转化为可以直接应用于法律实践的应用技能并进而形成自身的直接经验。应该说,法学教育界已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在法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一些法学课程教学将案例教学与法学原则、法律制度相结合。如湖南文理学院、湘南学院、邵阳学院等一些法律院校专门开设典型案例评析课程或民法、刑法、诉讼法、商经法、行政法等部门法的案例与实务课程。又如湖南师范大学于2016年起分两个学期设置了民事诉讼实务、合同起草和审查、法律礼仪与职业规范、谈判与调解等四门法律实务课程。但目前我国传统的案例教学采取的方式不当,效果不佳,需进行改革。而进行成功高效的案例教学,既需要重构本土化的案例教学文化,还需要矫正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

(二)改革传统案例教学的策略

1.重构本土化的案例教学理念与文化“案例教学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而是一场涉及从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到具体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广泛变革。”[13]因此,为了激发案例教学的生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案例教学观念,重构本土化的案例教学文化。[9]167

(1)树立正确的案例教学理念

首先,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观。教师应善于运用案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由受外部压力下的被迫学习转变为源于内部需求的快乐学习。引导学生深度参与与合作分析案例,培养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法律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其次,确立案例教学“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案例教学的价值取向不是为了强调人、社会或知识某一方面的价值,而是整合“人的价值、社会价值与知识价值”,并达到互动平衡。具体来说,在追求人的价值过程中,案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改造社会、引领社会进步的专业素质,并具有“国家责任”和“全球视野”。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责任能力,并具有社会适应性。在追求知识价值的过程中,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高度契合知识生产方式的应用情境,跨学科、问题导向的特征与专业学位的应用性、专业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规定性。[14]

(2)建构本土化的案例课程文化

在全球化时代,虽然我们应该吸收外来文化的先进文明成果,但也要在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的前提下,把外来文化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之中,防止中华民族文化被淹没在外来文化的洪流中。教育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关键因素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事实上“在绝大多数国家,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仍然是形成公民群体和民族认同。国家课程仍然倾向于强调民族语言和文化”。[15]200因此,在案例教学中,首选文化应该是中华民族文化,因为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高效的指导作用,而且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案例教学本土化的丰富教育资源。例如“经世致用”“罕譬而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传统文化中的教学观念,如果我们善于提炼并运用,就会成为案例教学文化的发展点与结合点。在案例教学中,应克服只关注案例的工具性意义而忽略案例文化价值的倾向;应将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如系统思维、普遍联系思维等融入到案例教学中,以克服西方案例分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知行分离的倾向。[10]168总之,案例教学改革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本土化案例课程文化,只有如此,才能产生合理的教学目标,促进有效的教学对话,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凸显案例教学的生命力。

2.矫正传统案例教学方式在重构本土化的案例课程文化基础上,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理解、积极运用案例教学,选择典型案例并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

(1)遴选典型的本土化案例

第一,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案例的精心选择,这是法学教育界公认的。“掌握法学原理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习包含着这些原理的经典案例。”[16]64美国案例教学的成功与选择案例的经典程度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理论知识结合案例分析进行教学,通过案例由点到面、由外及内逐次展开对理论知识的讲授,运用生动的案例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案例进行积极思维的习惯,从而避免知识传授性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而造成学习效果不佳。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对法律原则或规则的理解来源于案例这个“源”与“木”。如果案例选择不当,学生就不能正确地、深入地理解相应的法律原则或规则,就会影响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主动性。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跃程度与所选用的教学案例也直接相关。因此,案例的选择对案例教学效果和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第二,选取典型案例的要求。首先,应尽量避免过难过偏以及过于综合。过难过偏则失去案例的经典性,也使学生失去学习和探索的兴趣;综合性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多,不利于集中解决案例中的焦点问题。其次,应当具有争论性。若案例的结果一目了然,则会影响学生讨论案例的积极性。再次,应根据本土化的案例课程文化尽量选取最新的中国司法案例。学生对于具体的案例,尤其是最新的中国案例比较感兴趣。目前各门法学专业课程案例教程中编写的案例过时、缺乏经典性、分析不够透彻,而任课教师浏览选择的案例是零散的、杂乱的、有限的,很难真正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12]50因而,急需理想的案例教材,即全面系统梳理经典案例并将其有机整合到相关课程及其知识体系中。当然这种理想的教材并非一蹴而就,目前可由有关教育部门或者法学教育研究会利用互联网技术,组织同一门法学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组建案例库,并能保持随时更新,等条件成熟时编纂成书。

传统文化案例例4

环境生物工程作为我校发酵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学位课程,具有涉及面广、技术多样性、复合性等特点。该课程是一门环境工程与生物工程的交叉学科,是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即应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来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使环境变化向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并可以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使人类更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由于该课程的特点,突出了其在整个发酵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新的污染物质不断涌现,环境生物工程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既能掌握环境生物工程的基本理论,又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环境生物工程课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至于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通过声音和文字的媒介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单一的授课模式让学生感觉环境生物工程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而对于“实用论”愈趋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学生可能从一开始就会产生“学习这门课应该有用、却不知究竟如何用”的这种心理,这对“环境生物工程”课程的顺利开展是非常不利的。

相比较而言,案例教学法则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该方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最先在其教学中采用。由于案例教学法强调实践性和研究性,得到人们的青睐,很快就被广泛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的教学中,其内容、方法和经验也日趋丰富和完善,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案例教学也即具体事例教学,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研究案例,激发创新思维以培养沟通能力和提升实践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目的不同。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案例教学以培养能力为目的。②教学载体不同。传统教学重在课本,案例教学重在案例。③教学方式不同。传统教学为讲授式,案例教学则为启发式。④沟通渠道不同。传统教学主要为单向流动,案例教学则主要为多向流动。⑤学习积极性不同。传统教学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低,而案例教学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⑥学习效果不同。传统教学为第二手知识,而案例教学为第一手知识。⑦教学效果不同。传统教学的能力培养效果低,学习系统知识效率高,而案例教学则相反。此外,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也是有区别的。虽然二者都要通过一定的事例来说明一定的道理,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但二者的区别在于:①在教学中地位不同。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中心地位,如运用知识、培养能力、进行品德教育等教学任务;而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则居次要地位。②二者的进行主体不同。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学生属于主要地位;而举例则是辅助教师说明问题的一种手段,教师属于主要地位。③目的不同。案例教学是把学生放在实际的环境中,让其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交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举例则是使一个较难理解的理论通俗易懂。④涵盖的范围不同。案例教学的涵盖面更为广泛和精效,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而举例教学不一定有这些特点。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时效性的教学方法,其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驾驭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通常情况下,案例教学的对象应当是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的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法与这种新兴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和媒介相结合的模式越来越为教育界所关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在案例教学方面的发展比较迅速和成熟,正在向更高层次的应用和标准化方向发展。而目前我国对研究生教育采用案例教学的报道并不多(目前约40篇文章),研究得也比较晚,主要集中在1998年以后,尤其是近几年(2010-2013年有26篇文章),且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医学和工商管理学教育方面。目前未见对发酵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环境生物工程”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的报道。

众所周知,环境与人类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环境生物工程”这门课就是针对环境的预防和治理在发酵工程专业研究生中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技术来进行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并可以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通过声音和文字的媒介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举例教学虽然能通过一定的事例说明一定的道理,但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居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而在案例教学中,因案例占中心地位,能让学生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交流,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案例教学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时效性。因此在“环境生物工程”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可以更好地达到“环境生物工程”这门课的目的,可以使参与项目的研究生在学习“环境生物工程”的过程中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质,并掌握对实际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从而促使被授课研究生很好地掌握该课程的理论知识。综上所述,在“环境生物工程”这门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蔡红.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院校电工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中旬,2011

[2]吴永江.中学政治课案例教学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文史博览(理论),2014

[3]幸宏伟.环境工程研究生教育中项目—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3

[4]梅自良.案例教学法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3

[5]徐梦阳.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的运用[J].消费导刊,2014

[6]李婧.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程序设计案例教学[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0

传统文化案例例5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55-01

1 现代社会中病案数字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现阶段中,基于互联网以及高科技手段的层出不穷,可以明确的说,我国医院在病例档案管理中,进行数字化的管理,已经不是难题。并且数字化的管理,能够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来进行推广。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进行病案数字化的管理,还是面临着诸多的问题的。首先,传统的病案管理已经深入人心,尽管传统的病案管理存在有很多的不足和缺陷,但是由于其使用历史较长,医院在较短的时间内还是很难舍弃传统的病案管理方法的。除此之外,医院中的医生和护士,也不愿医院在病案管理中做出较大的变动,更倾向于传统的病案管理。其次。数字化的病案管理,是基于缩微胶片对原始病案进行的,还要进行扫描工作,因此这就需要将病案及时归档,还要求把好病案书写质量关,对出院病案进行严格的质量考核,并针对问题及时与有关科室联系,及时修改,使每一份病案信息都能及时、真实、可靠的被充分利用。最后,对于病案数字化管理来说,在某些方面还有不足,例如在病案扫描输入标准化问题上,还没有相关的硬性规定,扫描病案的标准不统一;由于扫描照相设备分辨率低数字化病案的清晰度有待提高;病人隐私权和个性化医疗问题等等,都亟待解决。

2 病案数字化管理的重大意义

2.1便于病案的调阅,实现网络共享

数字化病案管理信息系统是在医院现有的信息系统(HIS)的基础上的延伸。医院中的病案数字化系统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电子水印认证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对医疗病案中所有的文稿(病案首页、病程记录、化验单等)资料通过扫描及拍摄手段,使之转变为可被计算机存储的图文资料。因此,当医院进行病人病例档案的调阅时,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一系列的操作:通过医院局域网查阅、打印病案等。这样的网上调阅方式可以为医院的病案管理节省了时间、人力,还可以做远距离传输,病案信息实现共享,在权限规定范围内,各部门可同时查看所需信息,为医、教、研提供了便捷服务。因此,而网上调阅更加地方便、快捷。由于医院的病例档案时通过互联网和医院的局域网建立起来的,因此,就能够基于网络而实现病案管理工作过程中诸多部门的数据共享。在各个客户端还能将病案全文信息资料包括图象信息,通过计算机传输、管理和利用。共享病案信息也能够大大地减轻临床医生查找病历资料的工作强度,节省大量宝贵的时间,用于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

2.2确保病案的原始性和完整度

在传统的病案管理中,病人的病例档案大部分都是采用纸质病案的,并且在病案的调阅中,也是进行纸质病案原件的审查。而对于纸质档案的保存,很多的医院都是在防火、防潮的储存柜中进行保存的。但是,防火防潮的病案保存,任然会在病例档案的调阅中,出现纸质档案的磨损,以及损坏的。而在医院的病例档案管理中,采取数字化管理的话,首先,进行微缩技术,将相对利用率高的病案进行扫描储存在计算机中。微缩扫描病例档案和影像资料和原始资料完全一致,这样就可以完好再现了纸质病案原貌,保护和隔离了纸质病案原件。而结合病案首页管理系统的使用,对病案首页信息进行全面的综合利用,可从多角度查询统计分析检索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这样就可以取消传统的借阅病案时的频繁上下架的劳动,降低了病案的丢失、损坏率,也减轻了病案保管员的劳动强度。病案数字化系统能够使借阅者快速、便捷、准确、系统、全面的看到所需的信息资料。提高了查阅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传统文化案例例6

2公共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误区

在公共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认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采用过程中由于对案例教学的本质缺乏正确的把握,产生了认识和使用的误区,陷入案例教学形式化的境地。

2.1案例教学等同于一般举例的认识误区

这种认识的误区将案例教学与一般的举例相互混淆,没有对案例教学的内涵与本质进行正确的认识。案例教学和一般的举例虽然同是利用现实的例子来解释或说明理论的疑难,但是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以及现实的模拟性。它注重的是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教师在其中的角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或说教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甚至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进行知识的传递与创新。因此,其作用不仅是要通过案例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建构的能力。而一般的举例,其目的是为了解释某个理论或结论,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和验证理论的作用。在举例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合作与引导的关系,还是传统的授受关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虽然通过教师的举例能更好的理解管理的理论,但是他没有参与到模拟的管理环境中去扮演适当的角色,没有经历师生之间针对管理问题进行互动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原因以及提出解决对策的过程。因此,案例教学不管从实施的难度、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案例的选择以及实施的效果上看都比一般的举例复杂的多。

2.2案例教学中学生自我非主体的认识误区

受传统师生之间教学关系制度化的影响,老师一般被看成是合法性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则很容易被当成空空的“容器”,被动的等待老师用专业知识将其“填满”。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授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课堂中主要的活动形式是知识的传递,而不是师生之间知识的转化与内在的生成。对学习者来说,只要从教师那里获得了知识,考察合格,就算学习“过关”。这种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惯性在案例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容易导致学生自身角色定位的偏差,进而限制教师的努力和尝试。学生一时很难从教学客体的定位中走出来。在案例教学中,仍然以获得知识、掌握知识为根本目的,并且坚信“老师懂得最多”,当教师希望学生们分享每个人的学习经验时,经常发现学生们并未打算深入而只是想了解系统的知识体系,因为在他们看来,学生间的知识是零散的,缺乏合法性和实用性。因此,案例教学会因为学生自我非主体定位的偏差陷入实施的形式化。2.3案例教学中参与者批判思维不足的实践误区传统教学方法先把结论呈现给学习者,再帮助他们去理解它,然后是训练和运用,而学习者自己的探索活动却极为贫乏,而且这种将知识作为固定结论传递给学习者的做法也缺乏对知识进行深入推敲和批判的过程。受其影响,现在公共管理教学中采用的案例教学,参与教学的人一般很少将注意力放在对知识的质疑和批判上。教师的工作重点是如何使管理知识的传授方法完善和有效,保证学生能明白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关心的问题是案例分析中问题的参考答案是什么或者教师的偏好。这种简化的案例教学与真正意义上具有批判思维特征的案例教学存在本质区别,造成案例教学的形式化。

3知识管理视角下公共管理教学法之案例

教学有效性提高的策略知识管理视角启发下高校公共管理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师生基于共同学习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教学环境的优化以及师生间知识的不断转化和升华。

3.1师生间形成基于共同教学目的的学习共同体

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授受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也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有本质的区别。传统授受教学模式的教学目的主要是知识的传递,知识从教师那里“单向度”的传导到学生处,学生去记忆、再现教师教学的内容,其创造性、实践性不足。而案例教学方法的采用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因此,师生之间传统“我教-你学”的关系模式需要转变为基于共同教学目的的学习共同体模式。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不再简单的传授知识,学生也不再简单的识记所学的内容。二者以公共管理领域的案例为媒介,以问题解决为直接目的,以能力培养为最终目的发生交往,交往中渗透着知识的转化。因此,学习共同体的形成需要教师和学生都改善心智模式,打破以往对师生关系的现性认识,代之以后现代的平等主体间关系的认识。教师从教学的计划者和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意识也要逐渐的唤醒,积极的参与到教学共同体的教学活动中去。案例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讨论式教学,离开学生的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将是不完整的、有缺憾的。

3.2优化案例教学的环境,尤其是精神文化环境

以知识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案例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教学环境的优化。教学环境既包括空间物理环境,也包括精神文化环境。空间物理环境的优化主要是指教室布局的调整以及案例教学所需要的硬件设施的配备。在教室布局方面,以往主要采用的是“而”字形的布局,这样人为的就将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拉大了,减少了师生、生生间对话交流的机会。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的是学习群体之间的动态交流。因此,教室布局需要由传统的“而”字形布局调整为长方形、圆形或者是椭圆形,当然前提条件是对学生进行讨论分组,这也是案例教学的需要,客观上营造一种平等交流、畅所欲言的氛围。同时这样的空间布局调整也能让师生之间关系进一步密切,以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流。案例教学所需要的硬件配备方面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基本硬件条件包括案例教学的模拟场所、投影等必备的仪器。精神文化环境的优化主要是营造平等、宽容的课堂文化氛围。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相比以往提高了,尤其是对教师来说,更要转变以往的身份认知,打破“只有教师的教才能保证学生的学”这样一种传统的思维定势,主动营造一种平等、宽容的课堂文化氛围。平等是对师生之间关系的定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绝对的拥有者,尤其是实践性知识,教师和学生需要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共同习得和积累实践性知识。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观点,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没有标准的答案,不同的学习群体通过研究获得结论,只要能够逻辑自洽、解决问题就是合理的。

传统文化案例例7

(一)案例、判例与判例法

与会者首先对论坛的主题是称“案例”还是称“判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每一个完整的案件都能叫做案例,不管其结果怎样、由谁处理、表现形式怎样。与法治现代化有关联的案例不仅包括法院处理的案件,还包括其他机关处理的案件,如工商机关处理的案件。所以,案例的范围过宽,从本次论坛要讨论的几个专题看,恐怕称判例比较合适,因为经过法院判决的案件就是判例;还有的学者谈到,成文法国家并不一定就要排斥判例,所以不用羞羞答答地不敢称判例,因为判例与判例法是两个概念。判例法是一种司法制度、法律体制,在实行判例制度的国家,判例是法的渊源。在我国,判例不是法的渊源,经过一定程序创设的判例对以后的案件的处理有一定的拘束力;有学者认为,每一个生效的判决都是案例,但案例不一定都是判例,判例是指法院在审理案件中可以援引,并作为处理同类案件的法律依据的判决或裁定。案例比较宽泛,更具有普遍性,在法律实践、法学研究、法学教育中均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在本次论坛这个语境下,还是称案例比较恰当。其实这些观点并不矛盾,正如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武树臣所说,“不管是称案例还是判例,我们对其作用已达成了共识,也许肯定其在司法中的作用正是从这些术语的争论开始的”。与会者就此基本上取得以下共识:

1.与法治现代化相联,称案例更确切,这里的案例是指法院案例。

2.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是与其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我国是具有成文法传统的国家,不宜照搬英美法系的判例制度,但不应排斥判例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

3.我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可供后来者遵循的判例。

4.案例是十分丰富和重要的法律资源。我们应当加强案例研究,充分发挥案例在各方面的作用,推进法治现代化的进程;通过研究案例,将那些事实清楚、说理充分、适用法律正确,并能体现一定法律原则的案例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判例,赋予其与司法解释同等效力,弥补成文法的不足,对统一司法、促进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二)案例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在本次论坛开幕致辞中关于案例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论述,最具代表性。指出:

1、案例研究是指导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成文法的局限性,任何一部法律都不可能囊括社会现实中的所有情况,当在审判实践中遇到法无明文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的情形,法官就需要运用法律的基本原则,理解立法者的意图及法律的精神,并且正确解释某些条文的含义来适用法律,由此形成的案例对审判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的案例不同于英美法系的判例,不能直接作为审判的依据。但案例是审判活动的反映,是法律与实践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性和实际性,是将抽象、原则的法律条文变成形象、具体的行为规范的解释过程。案例是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具体化、实在化的重要载体。它可以使审判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法律,从而达到指导审判实践的目的。

2.案例研究是法院司法解释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立法机关制定法律的基础之一。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但法律不可能包罗万象。法律所调整的对象,也不可能事无巨细,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法律的滞后性也是明显的。司法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成文法的不足,但因其也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因而有时也存在局限性的问题。根据实际生活本身及其发展变化,应及时赋予法律新的含义,对法律及时进行补充、修改,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法无具体规定的情况下,审判实践中既能充分体现法律规范的公平、正义基本原则,又具有创新精神的典型案例,就起到了弥补成文法不足的作用,成为修订法律和制定新的法律的基础材料,并对法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案例是人民法院审判水平的真实反映。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是通过审理一件件的案件来进行和完成的,案件处理的好坏,反映着执法水平的高低,案件的变化情况,也反映着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变化情况。可以说案例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一面镜子。

4.案例是法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任何理论研究都不能脱离实际,脱离实际的理论研究是没有生命力的。法学研究,尤其是应用法学研究更是如此。法学研究脱离具体案件是不行的,应从具体案件人手,从具体案件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案例研究是 应用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应用法学研究中,不论是对法律的理解与阐述,对法律规则的创设与构想,还是对具体案件的处理探讨,同样都离不开案例。

5.案例是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生动教材。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方略,实现这个目标,除了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外,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的增强也是极其重要的。法律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但法律通常是以抽象、原则的条文来表示的,一般人不容易掌握其含义和精神。案例是法律原则和规范的直接反映,更是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从抽象转化为具体、从静态转化为动态的不可或缺的桥梁,人们可以从案例中来明确某种行为的具体限度,从而就可以在实施该行为时,以此来约束自己。

6.案例研究可以改进法学教育的方法。我们要培养的是高层次的应用型法学人才。尽管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法学教育主要是讲授法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从而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法学基础理论。但是法学教育,尤其是针对法官的培训的目的,最终要落实到调整、规范、解决社会关系上来,因此也就不能不重视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案例研究特别是案例教学法在整个法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7.案例研究有助于推动裁判文书的改革,促进司去公正。我们强调司法公正,进行审判方式改革,这些成果最终要体现在裁判文书上。裁判文书体现了法官对立法的理解、法官的法律意识、执法精神、分析能力等。法官可以通过案例研究,学习好的经验,发现不足,提高业务水平,增加裁判文书的透明度,公正司法,从而树立司法的权威性。

(三)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

20世纪以来法律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两大法系正在不断渗透、融合、接近,判例法和成文法各有利弊,需要相互补充。在保持我国法律传统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体系,是法律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武树臣说,我国历来具有以成文法为主导,以判例为补充的传统。我国古代经历了判例法时代(西周和春秋时期)、成文法时代(战国时期和秦朝),至西汉时期进入混合法时代,直到清末,并影响到近现代。近代以后,我国法制在理论上向大陆成文法系一边倾斜,但在实践中仍注重判例。我国现行法制,主要是制定法,但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司法实践中大量具体问题的解释以及对于具体案件的解答、批复等,就其作用来讲,已具有判例的色彩。两大法系逐渐趋同的潮流表明,我们不应拒绝判例的研究,只有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进法治现代化进程。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柴建国提出了“成文法+立法、司法解释+判例”体系构建的新设想。具体是指:在我国构建以成文法为主,以立法、司法解释为辅,以判例为补充的法律体系;在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和立法、司法解释的基础上,对尚无立法或不宜进行立法、司法解释或难以进行解释的某些法律事实,对那些具有典型性、普遍性、指导性的判决或裁定,通过创制判例,进行规制;只要案件基本事实相同或相似,就必须以判例为范例予以处理。他认为建立这个体系具有以下意义:1.能够有效弥补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之不足;2.能够增强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规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有助于克服司法权力地方化,维护司法的统一性;3.有利于实现公正与效率;4.有利于提高法官素质,改善法学教育质量。

许多与会者同意上述观点。他们认为,在对大量案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某些案例上升为判例是可行的。多年来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对案例的研究经验,为判例的创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谈到,我们是具有成文法传统的国家,对判例的适用要慎重。判例的创设要有严格的程序,如最高人民法院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判例的收集筛选、编辑整理、审核批准、公告工作。判例的审批要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的形式向社会。创制判例要注意法的统一性,要坚持及时与审慎相结合的原则。要注意保持判例的稳定性、权威性和约束力,不可随意撤销或者变更。应当注意处理好判例的可操作性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关系等等。

二、案例教学与法学教育改革

在本次论坛上谈的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法学教育的改革。北京大学的王小能教授谈到,传统的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立足于具体案例,司法者和教育者善于个案分析,但停步在抽象概括面前,面对新生事物显得不知所措。中国传统的法学教育内容着重法律制度的概念、特征、构成要件,面对新生事物显得捉襟见肘。因此,中国的法学教育应取长补短,特别是民商法研究应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再回到生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王军教授提倡讨论教学,“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是其主要内容:教师将要讨论的案例及讨论题事先让学生预习;在课堂上,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知识的传授将通过教师对于讨论对象的筛选以及对讨论的引导来进行,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人认为,法学教育改革是相对于外国的法学教育和相对于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而言的。美国法学院普遍采用的是“判例教学法”,该方法一般在课堂上没有序言、概论、定义等这类理论性的教学,而是通过实践的判例分析讨论来理解法律理论和原则,整个教学都是建立在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上。任何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应该是和该国的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相适应的。美国的法律教育是属于大学本科基础教育后的一种职业教育,它的法律教育的特点是其法律制度的体现。我们目前的法律硕士教育与其有着相似之处,可以借鉴这种教学模式。我们以前的案例教学法是“以案释法”,多是用一个案例来说明一个概念或者一个问题,这种做法固然主题突出,然而没有摆脱偏重法律知识传授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法学教育的弊端,因而往往是依据需要,虚构案情事实或者对真实案件依其需要作了增删,使千姿百态的真实社会现象化为僵化的概念。海淀法院近年来派法官到法学院开设案例实务课,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基于培养法律职业人员,使其在依据传统的法学教育,根据教师的讲授掌握法律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实务课,学习法官如何将法律适用到这些鲜活的具体个案中,培养的是综合能力。它有别于以往有些法学院开设的案例教学-以案说法,因法选案。这里是以法说案,因案说法,注意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有的学者认为,法学教育的改革通常与国家的司法改革相联,案例在整个司法中的地位决定了案例在教学中的份量。

与会者就此问题达成共识:总结我们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学教育方法,开阔思路,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符合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层次的法学教育模式。仅就案例教学来说,针对初学者还是要重视法学理论、概念和基本知识的传授,辅之以案例,以案说法,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法律知识;对具有系统法律知识者,特别是针对法官的培训应当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案例教学法,开展开放式的案例讨论教学,从案例中推导出法律原则和法律推理的方法,应用于法律实践。

三、案例研究与律师实务

传统文化案例例8

一、“中国学派”与传统图案

中国动画是从模仿开始的,早期的中国动画多多少少带有欧美或前苏联动画的影子。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以后,中国的动画人开始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他们将动画的造型设计与中国传统图案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像风格。这些动画片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体现出中国独有的美学思想,在全世界的动画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冠以“中国学派”的美誉。

“中国学派”力求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影片相融合。“中国学派”的艺术家们坚持将传统图案应用到动画设计中来,并不断进行探索,使之与中国特有的水墨,剪纸等艺术形式进行结合,创作出大量优秀的具有中国民族精神的动画作品。从外在形式上来说,中国动画具有独特的东方美感,从内在精神上来说,中国动画更是传达出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担负着寓教于乐的使命。

二、传统图案在动画中发挥的艺术传达作用

(一)将传统图案应用于造型设计,体现角色的内在性格

在造型设计时,中国动画师多参考大量中国传统图案或民间美术作品,使得中国动画的造型风格既不同于美式动画的写实风格,也不同于日本动画的漫画风格,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例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3年出品的动画片《天书奇谭》中反派人物老狐精、美女狐精、独脚狐精的造型设计分别参考了戏曲里老旦、花旦和丑角的脸谱图案和扮相,这种具有装饰性的造型设计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角色的年龄、性格等特征,将角色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戏曲脸谱等传统图案,是在长久的历史积淀下对人物性格的凝练,能够准确生动地体现出角色的性格、气质、心理特征等。

(二)传统图案在动画中的应用契合了作品故事的背景

不同朝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的多样性,也产生了各具代表性的传统图案。一部动画片的故事要有一个明确的世界观,给观众展现一个比较具体详实的时代背景。一些具有时代、民族特色的传统图案在动画中的应用,能够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故事所发生的年代和地点。国产木偶动画片《阿凡提》讲述的是我国新疆地区的智者阿凡提同万恶的财主斗智斗勇的故事。故事的发生地在新疆,因此动画创作者在前期深入新疆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甚至参考了新疆古代壁画等资料。动画里应用了大量新疆特色的传统图案,例如印有新疆传统图案的服饰、毛毯等,这些新疆传统图案在动画里的应用,使得动画具有了新疆维吾尔地区的浓浓西域风情。

(三)传统图案为动画创作者提供了大量创作素材

很多地区流传下大量的具有故事性的图案,这些图案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示了各种佛教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地方人物传奇等等。例如我国甘肃的敦煌莫高窟,有大量的佛教壁画、雕塑流传于世,其中不乏大量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都为动画创作者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动画片《九色鹿》的创作灵感便取材自莫高窟北魏时期的壁画。动画讲述了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惩恶扬善、因果报应的奇幻故事。动画的剧情同壁画原作《鹿王本生》故事图讲述的故事大体一致。动画的造型风格也参考了壁画里绘制的人物风格,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九色鹿》的形式、主题都很好地传达出中国民族特色,是不可多得的优秀动画作品。《九色鹿》的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传统图案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

(四)传统图案在动画中的应用是动画发挥审美教育、美认知作用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动画一向被赋予寓教于乐的使命,除了具有娱乐性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青少年通过观看动画片,能够对社会、历史、人生有一定的认知。例如动画系列片《中华五千年》,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向孩子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让他们了解到中国的悠久历史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不同时期的传统图案往往与它所属时代的政治经济相关联,例如殷商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这种狰狞的形象揭示出奴隶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青少年可以通过认识不同朝代的纹饰,了解那个朝代的特征。传统图案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也是文化的活化石,它在影片中的应用,对于观众认识历史、了解历史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结语

传统图案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我们了解历史,对话历史的一本教科书,也是我国动画创作者利用动画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合理地利用传统图案,是国产动画中国化的重要手段。

目前中国动画面临很多问题,很多动画创作者走入了一个误区,盲目模仿欧美、日本的美术风格,结果造成作品原创力不足,缺乏中国特色。现阶段,国产动画要摆脱对他国的盲目模仿,就必须要走中国化的发展之路,与民族特色文化相融合。在进行前期创作时,创作者要多从中国的传统图案中吸取营养,将传统图案与动画的主题有机结合,使作品达到形式与内容,主观与客观的完美统一。传统图案在现代动漫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卡通吉祥物福娃的设计,就参考了我国传统的图案与纹饰。传统与现代元素的有机结合,使得传统图案在当今设计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传统图案是前人对客观事物的创造性还原与再现,同时凝结了前人们的主观思想与情感,也是文化的积淀。传统图案在动画中的应用,对传达中国民族文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值得每个动画创作者重视与借鉴。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案例例9

关键词:

国内高校;英国高校;案例教学;差异;思考

研究资料表明,即便是颇有名气的案例教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现并取得较好绩效的美国国内,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在《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特别推荐案例教学,并将其视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后[1],美国国内及各国教育界才开始探索案例教学。自哈佛商学院创建案例教学以来,历经百年,至今仍为各国教育界推崇,自有它的道理。笔者从事教师职业时间不长,却在许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通知文件及学校各级教学督导听课的教学质量评分表中,多次见到“案例教学”的字眼,国内高校对教师在教学中是否运用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笔者曾英国留学数年。让人疑惑的是,案例教学优点十分明显,国内各级刊物有关案例教学研究论文屡见不鲜,高校教学管理层也在积极推行,但笔者在国内高校读书和教学期间,很少见到教师和同事在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而笔者在英国所学各门功课,任课教师几乎人人运用案例教学。两相比较,其中的差异促使笔者思索其缘由所在。不容置疑,英美文化有其共同的地方。英美两国文化的同源性或许是美国人发明创造的案例教学可以在英国国情土壤中生根开花的原因之一。但是,文化同源性决不能成为案例教学难在国内高校推广运用的唯一理由。影响国内高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原因及障碍是什么?是本文所要思考的问题。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始终受到它生长的环境、土壤、人为干预因素影响。如果将案例教学比作一株植物,影响案例教学“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的环境、“土壤”、人为因素是什么?为方便研讨,笔者将文化、高等教育体制等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当作影响案例教学实施的环境因素;把教育教学思想、理念、观点、教学环境及其条件对教育教学的作用,视作影响案例教学实施的“土壤”因素;将案例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及合作者(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工作动机和需求等,视作影响案例教学实施的人为因素。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中英两国高校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环境、“土壤”和人为因素差异,为案例教学在国内高校推广运用尽绵薄之力。

一、对影响国内高校实施案例教学的环境因素思考

(一)中英两国文化差异对实施案例教学的影响

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制约着教育活动过程。不同教育反映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国家、民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教育具有多元化的色彩。“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中国传统教育更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从教育价值观到教育内容和方法,无不渗透着儒家精神”[2]。“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教育思想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以和为贵”等教育思想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了。英国传统文化表现在贵族等级制、自由主义、因循守旧、崇尚传统等方面。体现在教育上,则是在英国各级学校中盛行的绅士教育。绅士教育体现英国特有的教育观念。“英国绅士文化有贵族精神和中间阶层的文化价值观念两个来源。绅士风度是英国文化的精髓,是英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努力方向”[3]。教育是文化的载体及产物,中英两国文化的差异,生成了与两国文化相对应的教育上的差异。中国教育受儒家文化影响,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方法,体现了尊重传统、崇拜权威、强调群体主义特征。英国教育受贵族等级制、自由主义文化影响,提倡绅士教育,体现了崇尚自由、展现个性特征。通过两国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分析,不难得出推行案例教学在中国难在英国易的结论。

(二)中英两国高等教育体制差异对实施案例教学的影响

国内高等教育由政府依法管理,其特点是“国有化的办学体制、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单一的投资体制”[4]。高等教育运行现状,一是集权管理,各级政府既是高等教育投资人,又是高等教育管理者。学校的经费来源、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控制。二是高校实行行政管理模式,在高校建立各种行政级别,用行政手段管理高校,“以行政权力干涉或取代学术权力”[5],教学人员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英国政府通过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教育质量保证局、教育科研评审体系,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对高校进行间接管理,鼓励高校实行自我管理,高校享有学术自由。在英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后,依然保持本科教育高水平。之所以如此,与政府支持,高等教育体制作用,传统保守主义文化影响有关;与英国古典大学在历次改革中坚持学院制传统,坚持自由教育,坚守本科教育基础地位,大学权力重心下放至学院等做法有关。分析两国教育体制可见,在两国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扶持作用始终存在。由于两国办学的历史原因,中国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力度大于英国政府。英国大学权力集中在学院,教师对所属学院的管理、专业设置、职称评定等有较多的自,教师的教学主动积极性较高。中国大学权利集中在学校行政管理层,国内高校教师的动力多来自行政管理指挥棒,即对教师职称评估评审等机制,该评估评审机制的最大弊端即为重科研轻教学,直接导致教师不愿意在教学上花费太多精力。

二、对影响国内高校实施案例教学的“土壤”因素思考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影响人行为改变的关键因素是思想。没有思想引导,就没有观念转变;没有观念转变,就没有方法创新;没有方法创新,就没有环境条件改变。对比中英两国高等思想发现,由于思想上的差异,造就了两国在教学理念、方法上的诸多不同。

(一)中英两国教育思想差异

潘懋元提到中国高等教育思想三大转变之一是,“高等教育价值观:从社会本位向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相统一转变”[6]。他认为“应当是把片面的唯社会价值观或片面的唯个体价值观转变为:……社会发展与人自身发展之间应该不断走向协调统一,高等教育应该推动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兼顾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功能相统一”[6]。在潘教授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中庸之道的影子。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传统文化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数千年来,受儒家思想影响,传统教育最高目标是培养“君子”、“贤者”,思想核心“在于遏制个体自身发展,促进社会群体化”[7],教育目的是为政治服务。受传统教育影响,群体文化心理中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观念在国内高校仍有市场。朱镜人研究英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绅士教育思想等九个教育思想流派后,总结英国教育思想演进历程四个特征,其一就是“有一条隐形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轴”,西方人文主义强调的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个性发展,重视对真理和理想的追求等始终或隐或现地体现在英国九个流派教育思想中。

(二)中英两国教学理念差异

“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8]。信息时代为学生提供了众多获得知识的途径,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现代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为学生自己获取知识、自我能力构建提供和建立必要的环境。在国内高校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学的系统性、条理性、逻辑性及对教材重点、难点讲授是否清晰被列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在“传道、授业、解惑”教学理念指挥下,教师想的是如何将知识输入学生大脑,无暇顾及学生能力培养和为培养学生能力创造条件与环境。英国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一生倡导自由教育,他认为,自由教育就是对“心智、理智和反思的操作活动”[9]。他鼓励教师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能力,培养学生辨别是非控制自己行为能力,培养学生对教师教学和自己学习及时反省能力。自由教育理念至今依然影响着英国高等学校,该理念使英国大学教育成为“授人以渔”的教育。在这种教育理念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学生需要获得思维的方法而不是现成的答案,学生需要积极思考问题”[10]。

(三)思想观念差异带来的诸多不同

1.教学目标不同。受大纲制约,国内高校教师制定课程目标,把传授知识视为教学主要目标,让学生掌握知识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视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对象。英国高校教师将“在课堂上讲引导学生思考、引发问题讨论作为首要任务”[11],教师认为,在“教学中过多不必要的干预就意味着大部分思考是由教师而不是学生完成的,这会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意识的健全和自主学习的发展”[11]。

2.教学过程不同。国内高校,一门课程,一般由一个教师单独授课。英国高校,一门课程一名主讲教师,另配备多名助教。

3.教学方法不同。国内高校,教师“一言堂”。“教学任务紧扣一本教材,教学内容围绕一本教材,考试题目覆盖一本教材,教材中的知识点就是老师要传授的内容”[12],讲授法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英国高校,为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能力,教师除了使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

4.教材选用不同。国内高校,教师学生人手一本学校选定的“某某五”规划教材,教师教学生学,均以该教材为准。英国高校不发教材,教师在网上公布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书籍目录、期刊,让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查阅。同时,教师将教案发到网上,复印讲义发给学生。

5.班级学生人数不同。国内学生班级人数一般为30人。为提高办学效率,几乎都是两个以上班级一起上课。所以,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几乎都是60座以上布局。英国高校“小班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是非常普遍的”[13]。如牛津、剑桥大学规定班级人数上限为12人,伦敦大学规定班级人数上限为16人,班级学生人数超出上限,必须另外开设教学班级。

6.课堂管理与布局不同。国内高校奉行“严师出高徒”,教师讲台高高在上,学生坐在下面抬头听讲。强调课堂纪律,教师讲课,学生应鸦雀无声,随意插话被视为不尊重教师的表现。英国高校一般不设讲台,教室桌椅可以随意搬动。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7.成绩评价方式不同。国内与英国高校学生学业成绩都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国内学生平时成绩占比较低,一般为10-30%。考试闭卷为主,考学生的背书功夫。教师出试卷标准答案,对学生试卷成绩做最终评定。英国学生平时成绩占比较高,均在30%以上。考试开卷为主,考查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寻求解题方案。教师阅卷后再聘校外同行审阅,最后由学校相关委员会认定成绩。

三、对影响国内高校实施案例教学的人为因素思考

(一)教师不愿在教学上投入

当前,国内高校已经被一种过度浮躁、极度急功近利社会氛围包围,高校教师正在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压力,而无力顾及教学质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高成本的就学,无形中提高了家长和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学生就业的压力已经从社会、教育行政机关、学校管理层逐步传递到教师的身上。随着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转变带来的教育质量观念变更,社会、民众对教育评价要求、观念的滞后,学生家长在付出较高教育成本后,对高等教育质量质疑的呼声越来越高。矛盾质疑的焦点最终集中到教师的职业态度、敬业精神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要求,使得“高校教师无法满足社会的这些诉求时,社会便会给以威胁性乃至实质性惩罚[14]”。当新管理主义的管理哲学引进高校管理后,教师聘用与考核、教学科研评估、教学单位考核等工作就有一系列越来越细化、便于统计的量化指标组成。在学校里,从学生到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谁都可以对教师进行评估,教师被迫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消耗在填写表格、撰写总结、述职评比、迎接检查等重复劳动中。这样的量化考核评估越细,背离学术自由生长规律越远,在违背高等教育教学正常发展规律的同时,也给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工作带来方向引导错误,让教师有了评价不公感觉。教师在重科研轻教学职称评定压力下,教学上,“一本笔记讲一生,一份试卷用10年”[15]。科研上,想方设法搞项目、发文章。其结果是,教师在教学上只求过得去,教学质量提高少有人关心的同时,加快了学术市场化的进程。伴随着学术市场化而来的学术腐败和学术造假,让教育事业陷入万劫不复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学生学习态度令人失望

从杭州某高校教师上课连摔三个学生手机到宿舍里男生玩游戏、女生看韩剧的事例中可看出国内高校学生的学习态度。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已从“天之骄子”沦落为“精神萎靡不振”、“情侣之间的动作过于亲密”[16]的群体。学者们认为,国内大学生缺乏明确学习目标,追求学习功力价值倾向明显,急功近利行为一旦受阻,便放弃继续学习努力;过分依赖教师,认为自己学习效果取决于教师教学过程;受新读书无用论影响,认为读书再好也不如有个“好爸爸”。另外,学校教育不到位、专业设置与市场需要脱钩、课程结构单一、教材内容陈旧、教师授课枯燥等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主要原因。

四、中英两国高校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难易度分析

资料研读证明,英国高校教师承受的压力不比国内高校教师小,国内高校教师敬业精神不比英国高校教师差,英国大学生学习态度与国内高校学生相差无异。但笔者依然认为,英国高校中推行案例教学的先天条件和组织优势远超国内高校。首先,受传统文化影响,英国教师偏爱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方法,学生对案例教学形式习以为常。国内教师宁愿使用自己和学生都习惯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低水平教学,也不愿吃力不讨好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其次,国内教学过程由课程体系管控,从教学计划到教学讲义,以教科书为核心,以学生完成考试为目的,学生课外阅读有限,不允许教师超出大纲安排课堂讨论。英国鼓励教师保持自己个性,教学材料由教师确定,教师授课,重点介绍与课程相关前沿成果,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评判教学质量标准是学生的阅读范围、数量和作业。两相比较,运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编写案例环节,国内教师遇到的问题和难度超出英国教师。再次,讨论是案例教学主要环节。国内学生习惯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没有课前预习习惯和打断教师讲课提问勇气。教师组织讨论,固定的座位、较多的学生、有限的教学时间,让讨论效果令人失望。英国教师组织讨论,学生如果没有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阅读任务,很难为自己的小组讨论做贡献。组织分组讨论,随意搬动的桌椅,让任意组合的优势充分体现。一门课一个主讲、多个助教的教学安排,使讨论质量和效果比国内一个教师应付多个讨论组好很多。

五、对国内高校实施案例教学的建议

案例教学法是众多教学方法之一,根据中国国情,短时间内不可能成为国内高校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占据国内高校主要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讲授式。案例教学法是适应英美国家传统文化、教育体制创建的教学方法,在国内强制推行案例教学法面临着诸多不相适应的现实。无数事例证明,“东施效颦”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贻笑大方。为此,笔者建议:第一,改变高校教学评价将教师是否运用案例教学法作为评价指标之一的做法。此做法不仅与国内目前教学实际不相符,更重要的是,在多数学科教学中,案例教学不是唯一适用的教学方法。即便是目前国内运用案例教学较多的社会学科教学,案例教学也不可能贯穿所有教学过程,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依然存在于大班课堂教学中。第二,正视英国本科教育质量高于国内的现实。究其原因,案例教学法在英国高校普遍运用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采它山之石攻玉,纳别水之址厚己”,只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才能发挥案例教学法应有的效能和作用。根据国内高校实际情况,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是国内同行运用案例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第三,借国内高校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东风,在教师职称评定指标体系中,增加对教师教学过程评价,鼓励教师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教风转变,并以此带动学风好转。第四,在某些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小班化教学试点,学校教务部门授权试点教学单位教师按照专业发展现状、学生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自主安排教学过程,不受学校各种教学检查限制,让教师自己、同专业教师、教师所在学院共同负责教学质量问题。

作者:冯嘉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科普中国-百度百科.案例教学法[EB/OL].

[2]顾明远.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9.

[3]蔡颖.浅议英国的绅士文化[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43-46.

[4]杨德广.6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变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9(5):5-12.

[5]云,蒲清平.中英高等教育比较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54-55.

[6]潘懋元.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EB/OL].

[7]江晶鑫,刘婷婷.中西传统人文主义中的教育思想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09(32):201-202.

[8]郑丹,刘明维,王俊杰.“以学生为中心”的英国高等教育理念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20):23-25.

[9]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9.

[10]晏劲松.中英课堂教学模式差异[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7):118-119.

[11]江捷.感悟英国高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175-177.

[12]左,李建增,张云,等.英国高校本科教学模式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2012(3):65-68.

[13]刘雪荣,林曦,李曦达.英国高校小班教学模式及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2):108-111.

传统文化案例例10

一、引言

网络出版技术的诞生,迅速渗透到出版业的每个环节,对成熟的传统出版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带了机遇。有研究表明[1],网络出版技术促进了出版主体和出版环境的变革,加速了出版产业链的重组,在实质上是提高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扩大了信息资源利用范围,实现了出版业的规模化、产业化,从而改变了出版的竞争方式,提高了出版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有研究表明[2],网络出版技术拓宽了出版的范围和边界,在根本上改变了出版的生产、消费和交换方式,实现了出版发展史上的一次彻底的革命,是出版业先进生产力的标志。鉴于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国内设置有印刷工程专业的学校纷纷开设《网络出版技术》的课程教学,以培养符合现代印刷行业需求的技术人才。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英国的法学教育,后来被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医学院和商学院采用后,其理论、内容、经验和方法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法律界、医学界和商业界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人才。自此,案例教学法开始闻名于世。案例教学法的核心作用是实现知识层面的跨度,即从“原理性知识认知”跨度到“把原理和规则运用到特殊案例的知识认知”。一般地,案例教学法可定义为: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学生已掌握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运用基本概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一般分为三种类型:问题评审型、分析决策型和发展理论型。问题评审型就是同时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需要学生去判断可行方案;分析决策型就是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发展理论型就是通过案例,启发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理论,进而提出新方案。

案例教学法在国内越来越普及,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针对专业技术课程(如《网络出版技术》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和实施方法值得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有研究表明[3],由于专业技术课程的特点和需求,专业课程的案例教学将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对案例选取、设计原则和实施步骤均有特殊的要求,而且不同的专业技术课程的案例教学的案例选取、设计原则和实施步骤均有所区别。在出版技术类课程教学研究领域,有研究人员认为《出版案例》课程教学是培养优秀出版人才的重要课程,在课堂教育中应建立“设疑启思、促进转化”的课程教育方法[4]。有研究人员认为在当前的数字环境下进行出版技术类课程教学时应更新观念,将教学内容与当前的数字化变革有效结合起来,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引导教学[5]。此外,根据笔者对国内大型期刊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尚未发现真正研究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网络出版技术》课堂教学研究的文献,因此,本文拟采用案例教学法初步开展《网络出版技术》的课堂教学研究,课程教学选用张志刚主编的《网络出版技术概论》[6],主要研究了课程知识体系特点,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网络出版技术》教学的若干个解决思路,最后给出结论。

二、课程知识体系特点及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知识体系特点

《网络出版技术》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先给出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及由此衍生的网络出版和电子商务,进而结合数据库知识构建电子商务站点,核心内容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HTML、JavaScript、DHTML、CSS和ASP的基础知识,并能较为熟练地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进行站点的基本开发。课程的特点是先阐述最终的应用方案,然后才给出基础知识。从认知逻辑上看,这是合理的,但是缺乏必要的反馈。学生在学习网络出版和电子商务知识时,并不能深刻体会后续基础知识的潜在能力;而在学习完后续的基础知识时,也没有反馈到网络出版和电子商务的章节中。因此,如果学生只通过学习书本,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引导的话,学生则难以真正掌握从基础语言到网络请求响应到构建站点的整个宏观知识体系,进而严重地影响到学生掌握HTML、JavaScript、DHTML、CSS和ASP基础知识中的难点,如窗体、事件响应和对象结构等,最终影响到总的教学效果。

此外,由于课程的核心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HTML、JavaScript、DHTML、CSS和ASP的基础知识,这是较为枯燥的程序学习内容,如果仅仅采用传统教学法,即通过讲师讲授为主,不断将程序语法灌输给学生,则将事倍功半。课程基本罗列了HTML、JavaScript、DHTML、CSS和ASP的基础语法,种类繁多,基本上每个语法体系均是浅尝则止。因此,对于这样的课程知识体系,不能完全采用传统教学法。

(二)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法自古以来就被教育界采用,因此,有其合理性,从而形成特殊的师生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样文化传承,束缚了师生间的互动性,影响到了信息流的必要反馈。在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网络出版技术》课程教学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低,教学质量差。由于先前的课堂教学全部采用传统教学法,以教为主,只需按部就班讲授章节内容,布置作业即可。然而,在进行教学时发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没有参与性,作业和考核指标情况均不如人意。

(2)难以引导学生将课程的前后知识体系形成反馈,互相连通。全部采用传统教学法时,按部就班讲授章节内容,由于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即使教师在讲授完后续的编程基础知识后有意识地设计环节反馈到前面的网络出版和电子商务的内容,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3)难以实时掌握学生的知识点进程。由于大学教育不可能安排单元测试,部分学校只安排一次的期末考核,部分学校安排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两次考核。因此,全部采用传统教学法时,并不能实时掌握的学生的知识点进程。一旦在期中考核发现问题时,以难以纠正了。

三、解决思路

(一)修订教学大纲,适应案例教学法

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必须修订教学大纲,以适应案例教学法,这是由于案例教学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在采用传统教学法时,以教师讲授为主,并不需要过多的学生参与,因此在制订教学大纲时并不需要体现考核的激励机制。而采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交互增多,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在考核制度上体现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环节,参与到案例教学活动中。

(二)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融合,形成闭环反馈

在进行《网络出版技术》课程教学时,在4届学生中分别进行全部传统教学法、全部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一共3种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全部采用传统教学法时,缺点明显,已在前文进行了阐述;当全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并不适用于《网络出版技术》课程教学,原因在其核心归属于程序知识,属于典型的灌输型知识;同时,全部采用案例教学时,时间过于冗长,难以满足高校的教学要求。因此,实践表明,在进行《网络出版技术》课程教学时,应将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有机融合。

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有机融合的核心是有机互通,实时调整,而不是简单的组合,并不是只在不同章节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有机融合的特点表现在其反馈性和实时调整性。一般地,采用如下的闭环反馈模式是较为合理的,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在授课之前即可要求每个学生需要建立自己的个人综合电子商务站点,但是是需要每学一个知识块,就要求到自己的站点去应用相应的知识点完善站点。因此,这个授课过程是闭环控制的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有机融合。此外,教师也没必要布置作业本,只需要定期检查每个学生的个人站点即可,从而实时掌握学生的知识点进程。

(四)案例设计的多指向型

在进行《网络出版技术》课程教学时,选择和设计案例是困难的,需要考虑到案例设计的多指向性。具体而言,对于基本语法类的知识块,可采用问题评审型案例,同时要结合发展理论型的特点设计案例,也就是说案例的设计,既要满足当前知识点的问题评审,也有具备举一反三的发展理论特性。对于复杂知识块,如对象事件响应时,可采用分析决策型,同时也要结合发展理论特性。一个案例实例如下,在讲授DHTML特殊控制时,在设计滑动功能案例时,结合经典游戏“贪吃蛇”,可综合运用循环函数、变量函数值传递、对象事件响应等知识点给出一个可控速度和方向的颜色块的程序。这样的案例,既有问题评审,也有分析决策和发展理论三个指向性。

四、结语

专业技术课程的案例教学法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远不能与应用成熟的法学、医学和商学的案例教学相比。本文的分析和实践表明,在《网络出版技术》课程教学中,需要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机融合,形成闭环反馈系统,同时注重案例设计的多指向性。

资助项目:浙江科技学院校级教改项目(2010 IB-A19)

[参考文献]

[1]邬四娟,黄孝章.数字出版技术对传统出版的影响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6):116-118.

[2]王秀丽,王德胜.网络出版技术的生产力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24(10):65-70.

[3]朱涛,马恒,刘强.专业技术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1): 91-93.

[4]周舟.引导与转化:《出版案例》的课堂教学[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4):122-124.

传统文化案例例11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不仅能彰显所设计作品的风格,而且还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在设计人员的匠心独运下能将其转换为别具一格的平面设计语言,从而采取现代设计方式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更好地彰显现代平面设计的独特风格。所以,笔者对中华传统视觉元素中的图案和色彩以及文字在现代平面设计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中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图案一词属于外来词,最初从日本传入我国。雷圭元先生是著名的图案教育家和理论家,在其所著的《图案基础》中,对图案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在其看来,“图案”属于一种具有较强实用性、装饰性和建筑性的美术,主要是在色彩、形式和结构上进行的预先设计,并受工艺材料、经济和用途以及生产等因素的制约而形成的装饰纹样的方案均属于图案。就我国而言,传统装饰图案意识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中华灿烂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是经过几千年的努力,从古到今的诸多艺术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装饰图案创作的经验,并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装饰图案特色。所以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加强中国传统图案的应用已成为广大设计师的共识,并备受青睐。例如,靳埭强先生,这位著名的设计师在给日本的“自在”纸坊进行广告设计时,就融入了中华文化特色。例如,在纸纹上,采取传统的手造纸毛边和宣纸的竹纹变化,形成了富有中国山水自然绘画的意向,将中国无拘无束的人文性情和悠然自得的态度充分地彰显出来,所以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均是注重中国传统图案意识的表现,淋漓尽致彰显作品的风格。就手法单调的计算机艺术设计来看,若将其与传统的民族意识表现手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就能得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例如,在设计标志时,我们就可以加强传统图案的应用,确保所设计的标志具有时代性、主张性和国际性,但是这并非简单的挪用和拷贝传统的图案,这需要设计人员加强对图案的掌握和二次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挖掘、变化以及改造,从而使其成为设计中的创意点,确保所设计的标志能焕发出生命力。例如,香港的凤凰卫视,就纳入了传统凤凰的纹样,并采用想象风格,通过凤凰展翅高飞的形态,将媒体特点和品牌立意高远彰显出来。再如,在现代流行平面广告设计中,也可以加强传统图案的应用。例如,为了设计房地产的平面广告,我们在设计中就可以将我国的古典园林装饰图案融入,从而更好地打动潜在消费者的内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应用图案,还应切实加强对其文化特点的研究,结合其文化元素中包含的文化精髓,并对其创作,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其更好地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二、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中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传统的民族色彩中,最具有民族性的代表色彩体系主要是五行色彩,即青赤黄白黑,每一种颜色所代表的象征和意义也不同。青包含了绿色和蓝色,蓝色在传统中代表纯净和神往,而在现代设计中代表沉思、冷静和智慧,绿色在传统中则代表朴素,但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则代表生命、和平和希望。赤即红色,在传统和现代设计中均代表红火、吉祥、热闹、振奋和热量等,而黄色则代表着富贵、尊严和权威以及辉煌等,白色则代表着友爱、纯洁、高尚。黑色则代表庄重、沉稳和冷酷。所以,上述五种颜色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必须结合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应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加强传统色彩的应用,能更好地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借鉴与传承,例如中国银行的logo,其创意就是源于红绳古钱币,红绳和钱孔形成的中字,其基色为中国的国色,即红色,而视觉上则能给我们一种强有力的感觉。因而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我们必须结合颜色的蕴意,在设计中针对性的加强对其的应用,才能强化其应用的成效。而在此基础上,还应结合色彩的统一、对比以及变化等规律,汲取色彩精髓的同时加强对其创造性的发挥,才能将平面设计中的民族风格元素彰显出来,既能促进中华色彩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发掘,还能促进民族情感的表达,并在内心中形成共鸣,所以在现代简约设计中应注重中华民族风味的渗透,才能创造出较强现代风格的同时促进中国风格的体现。[1]

三、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中文字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文字是一种感染力和生命力最强的设计元素,在传递消息的同时还能美化装饰和传承文化。所以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文字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中国传统视觉元素,我们应加强对其的应用。在平面设计中,只要不偏离汉字造型结构及其形象轨迹,在字型与字意上根据设计的要求把握好文字形象的意味表现,便可超越任何借助具体物象所可能再现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字创意设计的套路甚广,特点、技法也多种多样,在设计创意时,就应仔细品味与推敲属于每个字该有的力量内涵,只有赋予字体独特的创意,使音、形、义完美统一,才能更好地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创造出视觉奇迹。[2]

四、结语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加强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强化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的应用,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平面设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对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的研究,切实掌握其内涵,并在日常设计工作中强化对其的应用,才能更好地在设计中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彰显出来,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促进现代平面设计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艾茁.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203-2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