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认识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认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03 16:56:56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认识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认识例1

美国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工程教育属于通才型培养模式,以培养能够在学科领域内通用的毛坯工程师为目标,主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未来工程师职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养。美国企业大多有强大的培训体系,甚至有的发展为“公司大学”,学生毕业后需要进入工业企业的培训机构进行1~2年的工程技术培训,最终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6]。以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戴维斯分校为例,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强调与食品有关的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不以某些食品的品种划分专业,不进行具体技术的培训,具体技术主要由就职后的公司培训[7]。不同于美国,德国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工程教育属于专才型培养模式,以培养高质素的成品工程师为目标,立足于成才教育,教学环节侧重传授学生日后工作中需要的基础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某一具体工程师职业打下基础。德国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同时也是工程师的资质鉴定机构,学生在学习期间完成全部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即获得工程师头衔,成为国家认可的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具有独立从业资格,不必再接受职业岗位培训,职业适应能力较强[8]。

(二)课程设置

美国高校普遍认为:现代科技发展速度加快,只有掌握了广泛扎实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才容易进行专业转换和知识更新[3]163。基于这种思想,美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强调知识体系的基础性和全面性,重视基础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人文社科类课程、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方面。人文社科类课程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等领域,科学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这两类课程属于公共必修课,一般开设在第一、二学年;课程多样、选择灵活,学校只规定了每个领域必须修读的课程门数,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课程修读,以拓宽知识面和综合素质[9]133。这部分课程一般占到总学分的一半左右,例如衣阿华州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要求最低学分120.5学分,其中人文社科类课程要求21~26学分,科学基础课程要求31~38学分[10]69。专业课程由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构成,主要开设在第三、四学年。在美国,不同高校之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课程的开设有较大的差别,但一般都会开设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感官评价、食品工程学等一些骨干课程。为适应不同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需求,美国各高校均设置了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如密歇根州立大学设有基础食品科学、食品商务与工业、食品包装、食品技术四个方向,爱达荷大学设有食品加工、食品科学、食品营养、食品商业四个方向。专业任选课程覆盖领域非常广泛,学生可以不受专业、院系限制进行选课,体现了美国以人为本、尊重自由的教育理念[10]69-70[11][12]85。德国各高等工程院校都在为塑造工程师的“成品”而不懈努力,故德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课程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化学、物理、数学、生物学等)、工程技术知识(热力学、机械学等)和食品加工知识三方面。全部课程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基础学习阶段(Elementarystage),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基础理论科目,打好专业学习的基础,通常为两年。此阶段学习结束后即进行严格的中期考试,合格者才可进入第二阶段学习。第二阶段为主科学习阶段(Maincourse),一般为两至三年。该阶段学生要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完成食品加工方面的必修课、选修课和任选课程的学习任务,并且完成专业实习、专业考察参观、毕业论文。德国高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管理意识,因此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中一般还会开设一定数量的经济管理类必修课程,如赫尔海姆大学开设了企业经济学导论、投资与债券、企业管理、成本核算基础等4门课程。类似于美国的学分制,德国高校实行课程制,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考试条例按专业自由选择课程,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在每个学期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课[4]24,27[5]14。

(三)实践教学

美国高校重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基本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安排了与理论授课学分大体相当的实验课程。例如: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戴维斯分校,食品成分学理论4学分,实验3学分;食品微生物学理论3学分,实验4学分[13]101。另外,美国高校在第三、四学年专门安排了专业课程实习、食品企业见习等实习课程,保证了实践环节的数量和质量。美国高校没有专门的毕业实习,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通常可通过学校或食品企业、团体提供的资助,利用暑假到食品企业、科研机构、质检机构进行9~15周左右的实习,以取得丰富的实习和实践经验[9]133[12]86。德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十分重视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关课程配套的实验、实习通常占有很大的课时比例,一般都高于课堂授课课时,有些课程甚至达到3倍以上。例如:赫尔海姆大学,普通食品技术理论56学时,实验252学时;食品生产的质量分析和监控理论56学时,实验252学时。除了课程实验、实习外,德国各高校还规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到食品生产企业参加13~26周的工厂实习才能具备获得学位的资格。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完成10次以上的食品生产企业(或食品监测机构)考察和参观。应用科学大学还规定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文理高中毕业生入学前要到食品生产企业进行数周的相关实习,以获得该专业的实践经历[4]25-26。这些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认知实习、工厂实习等环节通常占到教学总学时的2/3左右[14]51。

二、启示与思考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蓬勃发展,食品生产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发展性,除了需要一部分科学研究型人才外,更需要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可以直接参与企业一线生产技术创新,解决企业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已有230余所高校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15]。这些高校应当立足实际,根据自身类型、服务面向和行业背景等特点,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培养目标与培养定位,充分发挥本校的人才培养优势,满足食品企业对不同层次食品人才的需求。研究型大学应当以培养理论性、研究型人才为主,注重工程人才的理论素质和科研能力培养;教学型大学应当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注重工程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今后还要逐步增加食品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数量,并尽快开办食品领域的工程博士教育,以使得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层次上能够很好地衔接。

(二)优化课程设置,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课程

工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问题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它的解决可能需要跨越很多个相关的学科领域,会涉及到艺术、审美、社会、人文,甚至是经济、法律、环境等多个领域,因此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素养。我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在人文社会科学上相对薄弱,开设门类和学时都显得不足。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当在保证“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三大类主干课程学习的情况下,有计划地在课程体系中增大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课程的比重,加强文理交叉渗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需要在食品产业经济、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有特长的食品专业人才[12]86。目前我国仅有几所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了此类课程,学时很少,且多是公共选修课。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可通过增设食品经济管理专业方向或将此类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以培养懂经济、会管理的专业人才。

(三)加大选修课比例,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服务面向的对象复杂和多样化,包括食品上下游产业链的各个方面,每个产业环节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有较大的差别,而未来学生毕业后实际进入哪个环节还很不确定,这就决定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过于狭窄,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选择空间[3]163。我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开设的选修课程总体来说,学时比例少、可供选择的课程数量少、反映学科前沿的课程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面的拓宽。因此,应当积极提高选修课总学时,扩大开课规模和选课范围,允许学生选择本专业以外的课程,从而满足学生自身发展和兴趣的需求,为适应未来的职业奠定基础。

(四)增加实验课学时比重,加强实践教学

由于“重科学,轻工程”的传统原因,我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与美、德两国的差距要远大于理论教学方面的差距。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虽然对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设置了实验,但实验课所占课时比例偏小,往往理论教学多于实验教学,多数课程实验课时只占到理论教学的1/3[13]102。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应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比例;改进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在学校内建设食品中试基地作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弥补校外实习的不足,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现场实践经验。

(五)加强企业深度合作,落实工程实践

在美国和德国,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受到法律保护和政府经济支撑,社会各界有义务、有责任配合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项目和毕业设计课题,充分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工程实践的机会,同时又能有效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互利双赢[14]52。相比之下,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常常以食品卫生和安全问题为由拒绝学生参观或实习,严重影响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应制定相应法规政策,明确企业所承担的工程人才培养的权利和义务,并通过国家税收或补贴政策给予经济支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到工程人才的培养中,从而使得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持、共同受益,形成良性循环。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认识例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165-01

针对我国现行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精深、轻综合,不利于现代工程人才培养的问题[1]。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强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水产食品加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水产食品加工工程技术人才。参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对《水产食品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

1 教学内容改革

食品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在食品加工企业等单位就业,根据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结合水产食品加工工程实际问题,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素质和工程能力。

(1)把水产食品学、水产食品加工法规与标准、水产食品加工机械、水产食品质量与安全、水产食品加工管理、工程制图、水产食品工厂设计、环境保护、AutoCAD软件应用等多学科知识有机结合、集成、综合、应用和创新,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水产食品加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坚持教学与科研、现实生产力相结合,注重水产食品加工技术工程化,始终根据我国水产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和现实国情,结合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水产特色和区域性优势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为了有利于学生就业,注重实践技能、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教材中的错误内容、陈旧内容,进行修改,使教学内容得到充实更新,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

(3)通过到水产品加工企业实习,学到本专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对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工程感性认识。实习基地是以取得出口HACCP认证、欧盟注册、省、国家农业龙头企业,获得省名牌产品等水产品加工企业为主。实习内容有企业工程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工程意识。

(4)以水产食品加工工程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水产食品加工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工程设计能力。

(5)根据水产食品加工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工作能力的认可。结合一些授课教师水产食品加工课题和水产食品加工企业横向课题,有通过欧盟注册、HACCP、ISO22000认证,国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有省名牌产品等水产食品加工企业的水产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的应用实例。

2 教学方法改革

(1)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设计相应的课堂实践教学,由学生授课,授课内容:编制某种水产食品作业指导文件(书)的内容,其他学生和教师参与点评。达到以下教学目标:①培养学生认识作业指导文件的内容是食品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之一;②认识该文件是QS、HACCP、ISO22000认证文件中执行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即各种具体规定要求和详细的作业指导文件;③培养学生综合应用食品法规,食品标准,食品工艺学等的实践能力;④是社会企业现实生产的需要。

(2)采用问题教学方法:针对企业需要融会贯通、思维活跃、善于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员工。水产食品加工学有以下特点:水产品资源多样性、易腐性、原料成分多变性,季节性强的特性,水产食品加工技术多、加工管理方法多、水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方法多、加工设备多样性、产品分类多、应用学科知识多等特点。采取灵活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有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方法就行,有的内容要求学生自学,有的内容则要求学生结合工程实际去分析,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得出自己的结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3)讨论与互动相结合教学方法:如讲授某些水产食品加工工艺可通过科学而有层次的问题提问、设问。某辅助材料对食品营养、色、香、味的影响?哪些工序对水产食品营养、色、香、味的影响?哪些辅助材料、工序参数的改进创新?从水产食品安全危害分析哪些工序是关键控制点,水产食品工程技术是实现水产食品加工和水产食品安全极其重要的保证和手段。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采用水产食品加工案例,通过课堂讨论与互动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把水产品行业的特点,学校和地方海洋水产特色,学校历届学生在水产品加工行业就业情况等容有机结合进行讲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4)为了强化学生的独立思维和解决具体问题的动手能力,由学生设计制造某些水产食品产品的实验计划和制造产品实验方案,制造产品配方和制造工艺,学生动手拆装清洗设备、调试安装设备,分组独立操作,获得制造产品结果。对各实验小组制造产品进行质量指标评价,成本核算,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能力。

(5)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生产质优价廉的水产食品需要几个基本要素:原料、工艺、设备、厂房、管理。这些要素涉及原料特性、工艺参数、工艺操作要点、设备选型、设备工作原理、设备操作规程、工厂QS认证、对员工、卫生和各种基本要素的管理。由于学时数少,教学信息量大,任课教师在多媒体教学时要链接相关教学信息,应用CAD软件等工具,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进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任课教师在多媒体制作上积极地研发课件,把难以观察到的水产食品加工设备原理通过计算机绘图技术和动画技术使之变得直观和形象化的动态演示,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设备原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上课的兴趣,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3 结语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认识例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16-03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要求食品方便化、多样化、营养化、风味多样化。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食品生产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因素,是食品工业的灵魂。因此作为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学好食品添加剂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食品添加剂》课程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及相关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不仅涉及到食品加工的各个领域,而且与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微生物学、化学等其他专业课程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是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体现,是提升食品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在好多高校,《食品添加剂》课程一般只有30学时左右,课时少,知识点多,各知识点之间关联性不强,缺乏实验环节,学生没有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感觉内容很零散,而且需要死记硬背的理论太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从多学科角度出发,将食品添加剂理论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合理融合、经心组织教学内容,同时结合实践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对提高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质量也至关重要。

一、教学内容改革

1.将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工艺学内容相融合进行教学。《食品添加剂》主要是研究添加剂的来源、种类、理化性质、安全性以及在各类食品中的规范使用,虽然应用性比较强,但实践教学很缺乏;而《食品工艺学》是研究食品资源利用、生产和贮运的各种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生产和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品质优良、种类繁多、食用方便的食品学科,其理论与实践教学有很好结合。多年的教学结果表明,大多数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比较喜欢《食品工艺学》课程。食品添加剂的直接应用对象是食品,只有应用到食品中才能体现出其特有的功能特性。因此我们将《食品工艺学》作为《食品添加剂》研究对象的载体,在讲每一类以及其中的典型代表时,都需要列举一些他们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防腐剂、色素、香精、调味剂等章节引入饮料的配制工艺,在抗氧化剂、乳化剂、增稠剂等章节引入香肠、冰淇淋的加工工艺,在增稠剂一节中涉及果冻的加工,在凝固剂一章涉及豆腐的加工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添加剂的作用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2.将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知识相融合进行教学。“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目前是一个全民关注的问题,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从多方面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食品添加剂作为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重要添加物,其安全性自然备受消费者关注。特别是近些年,由于食品添加剂的不规范使用(包括超范围、超量使用)和非食用物质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造成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使得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存在了一定的误解,认为食品添加剂是影响食品安全的“罪魁祸首”,谈添加剂色变,对食品添加剂缺乏一个理性的、正确的认识。鉴于此,在将添加剂的安全性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就要引入一些食品安全案例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剖析,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的选择最好要选择一些热点问题如瘦肉精事件、三聚氰胺事件、苏丹红事件等使学生首先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产生关注,然后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明白不是加到食品中的物质就叫食品添加剂,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是由非法使用一些非食品添加剂所引起。接下来引入食品添加剂本身的安全性问题,大多数食品添加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在使用时要严格按照其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1)来进行,一旦使用超过了限量标准就可能导致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如亚硝酸钠,属于中等毒性,但是现在一直用于各种肉制品,因为其在赋予肉制品良好的色泽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防腐、抗氧化、改善风味的作用,一举夺得,很少有其他添加剂能取代它同时发挥这些功能,所以一直没有被取消,但是要求使用者严格控制用量。关于如何才能安全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那就还要在教学内容中补充食品添加剂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包括《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增强学生的食品卫生安全以及食品相关法律意识。

3.将食品添加剂与相关化学知识相融合进行教学。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机理,是学生学习食品添加剂的一个难点。因为添加剂的作用与它的化学结构与性质是密切相关的,只有从化学结构和性质上认识了添加剂,才能更好掌握它们的作用原理以及一些使用注意事项。如多酚类抗氧化剂,由于结构上含有酚羟基,可以与氧化体系里的活性氧自由基反应,从而起到很好的抗氧化作用;食品乳化剂,在结构上至少含有一个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这样才能把两相不同的溶液混合在一起;食品发色剂,从化学结构上本身含有一些发色基团,但是这些基团还要与助色剂的助色基团作用才可以发色等等。因此,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内容就必须在教学的时候准备相关方面的一些化学知识给学生进行讲解。

4.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前沿性,补充完善教学内容。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因此,应在保证食品添加剂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的框架不变、主要内容稳定的基础上,及时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将行业和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包括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等充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丰富食品添加剂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行业发展最前沿的动态。除了在教学内容中融入食品添加剂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等内容外,在食品添加剂课程在教学中,还要融入一些食品添加剂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要对这些法律、法规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因为,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会不断有新的食品添加剂被开发出来,同时原有的添加剂的用量及使用范围亦在不断变化。对于这些新增及发生变化的食品添加剂,卫生部都会及时通过公告出来,食品添加剂任课教师,要及时地收集这些信息,在课上讲给学生。对于这些变化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及时把握食品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如,现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要用最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1)取代《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并且在授课内容中体现标准变化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国家标准的理解。

二、教学实践

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食品添加剂使用和检测的基本能力,增强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在食品工厂的综合生产实习奠定基础。然而,目前的好多院校只开设食品添加剂理论课,实验课开设很少,或根本不开。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开设一定比例的实验课是非常必要的。验证性实验是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必要环节;涵盖多个知识点、多项技能和多种方法的中合性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一种果蔬汁饮料制作的实验,该实验可以将食品添加剂里面的着色剂、甜味剂、酸度调节剂、防腐剂、增稠剂、乳化剂、香精香料等多个知识点融入其中,同时还应用了食品工艺学饮料加工的基本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认识例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77-02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该计划,将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工科专业,属于工程教育范畴,肩负着为食品企业培养食品工程师的重任,是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之一[1]。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过程中,许多高校以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目标,对高校工程教育过程中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认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本文围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参照工程教育认证中对课程体系的要求,针对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以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带动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现状

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该协议的预备会员。《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国际互认协议,旨在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和工程教育标准的互认实现工程学位互认,为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奠定基础。目前该协议组织共有15个正式成员、7个预备成员,我国是第21个成员。该协议要求各正式成员采用实质等效的工程专业认证标准、政策和程序,这对促进我国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师、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提升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目前,已经有江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昌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和郑州轻工业学院10所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认证,其中江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已经完成第二轮认证[3],大连工业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4所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参加2014年度专业认证。因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导向性作用。

二、工程教育认证中对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要求

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规定,对工科人才在课程体系方面的要求包括以下[4]:

(一)课程体系方面

数学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基础课程应包括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

1.工程基础类课程。各校可自行设置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工程制图基础知识,食品机械工程基础知识、食品加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等。

2.专业基础类课程。可自行设置专业基础类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微生物变化、物性变化、组织变化;食品各种危害因素及其检测和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等;食品原料与成品中各种成分的化学性质、营养特性、生理功能、体内代谢机制。

3.专业类课程。可自行设置专业类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食品加工工艺与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生产车间与工厂设计、食品产品开发、食品管理、食品法规、食品贸易、食品流通、营养与健康、加工与环境等。

(二)实践环节方面

必须包含的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知实习或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三)毕业设计(论文)方面

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工作量应在12周以上;毕业设计应有反映工业化生产规模与水平的食品工厂、设备、工艺设计图纸;以产品开发为主的毕业设计,应达到工业化生产要求;毕业论文应以解决工业化生产问题需求为目的。

毕业设计内容应包括:资料搜集,技术方案选择,工艺计算,典型设备的选型和计算,工程图纸绘制,设计说明书,结题答辩等。毕业论文内容应包括:资料搜集,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论文撰写,结题答辩等。

三、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因此要求学生掌握食品科学及食品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5],但是很多学校存在重工艺、轻工程,重论文、轻设计,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表现在工程制图、金工实践、工程设计方面的课程和实践环节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专业课教师自身工程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高学历却无工程背景,既有工程背景,学术水平又高的教师严重缺乏。很多学校新进教师多为博士毕业,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缺少食品企业生产技术、工程及工厂设计的实际经验,有的甚至无工程专业教育背景[6]。由于顶层设计的问题,近几年高校注重SCI论文的发表,将教师的职称、评优、考核等与挂钩,重科研,轻教学,青年教师更愿意扎根实验室,而不愿意到企业一线指导。甚至有些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不负责任,敷衍了事。这些都严重影响工程教学质量。

(三)考核体系不健全,难以体现学生工程教育水平

高校大部分课程的成绩均以期末考试为主,实践环节特别是工程相关实践在学生综合考核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学生的课程实践、毕业实践在考核中的比例较低,造成教师和学生对实践环节不重视。

四、以课程体系改革带动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加大工程类相关课程设置

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保留《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程设计基础》、《食品机械与设备》、《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课程,新增工程类课程如《工程制图》、《机械工程基础》、《计算机绘图》、《C语言程序设计》、《化工仪表与自动化》、《食品工程高新技术》等课程。在实践课程方面,删除课程论文类实践如《食品工艺学》课程论文,新增《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设计,工程训练(金工实习)、《食品新产品开发设计》、《食品工厂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工程类相关的实践环节。

(二)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锻炼,聘请企业专家进校讲课

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现今所招聘青年教师学历高,实践经验较为匮乏的问题,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将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锻炼与职称考核、评优等挂钩,要求申报高一级职称晋升的青年教师,至少有半年企业或生产基地实践的经历。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积极引进企业专家进校,除为本科生授课外,实施“双师制”,请企业专家担任本科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鼓励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三)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学时,加强课程考核的过程管理

将原先毕业设计(论文)的学时从4.0学时提高到6.0学时,周数从8周提高到12周。针对之前毕业学生主要以毕业论文为主,规定每位教师所带的学生中必须有50%以上做毕业设计。鼓励专任教师参加课程考试改革,将课程考核从过去的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变,加大平时作业、课堂练习、课堂小测、实践等环节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最后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所占的比例不超过50%。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加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减轻学生期末压力,避免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

五、结语

课程体系改革仅仅是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一项,要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技能,还需要其他多个方面的持续改进,比如师资队伍建设、毕业条件、支持建设、培养目标等方面。今后,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力争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工程领域专业素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屠康,马龙.美国和德国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3,(3):49-52,65.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9-61.

[3]任海伟,陈晓前,张轶,等.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粮油加工,2014,(8):71-77.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认识例5

1.前言

食品机械[1]-[4]是食品工业的基础,食品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食品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食品机械的发展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证,没有先进的食品机械工业也就不会有现代化的食品工业。食品机械又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在食品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工程观点,提高学生工程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食品机械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使这门课程能够真正起到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2.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的机械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其基础课之一“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的总学时只有60学时,这门关键的基础课其实包含两门课程:“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各自仅为30学时,这对于刚入学的大学一年级,还在适应大学学习方法的学生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学生在修食品机械这门课之前很长时间没有涉及过与这门课有关的专业基础课,很多看图和制图方面的知识基本上都“还给老师了”,很多常识性的知识都忘到九霄云外了,因此很多学生学习“食品机械”这门课时觉得很吃力,一个学期下来,几乎所有章节都学得不扎实。因此,教师开始讲授食品机械这门课之前,要简单复习一下机械制图的有关内容,这样就占用了食品机械的部分教学和学习的部分课时。

2.2学时压缩严重,学时数太少。

过去,食品机械这门课的理论教学的学时是60学时,课程结束以后还有40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食品机械课程设计”。因此,这门课的总学时是100学时。对于有机械知识基础的学生来说,这门课至少需要54个学时。但是,食品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机械方面的知识基础较差,一开始接触这门课时很不适应,等到适应这门课的时候,课程基本上要结束了,也就是说,等到这门课结束的时候学生才刚刚有点“感觉”。因此,对于严重压缩了学时的《食品机械》,想在短短的48学时内就学好是有一定难度的。

2.3课程顺序安排混乱。

学习食品机械这门专业课,需要先学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如食品工程原理[5]、食品工艺学等[6]。可是,实际情况却是:这三门课几乎同时进行,由于“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工艺学”这两门的课时中都经常出现的矛盾是:这两门课的很多内容甚至在“食品机械”课程快结束时学生才接触到。一些学校实践教学环节“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甚至安排在这三门课之后。这样一来,不管是教师讲授还是学生学习都很吃力,上课效果可想而知,往往是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很多学生好像在听天书,老师和学生都很苦恼,老师认为学生“太笨”,学生认为老师讲课水平太低。

2.4感性认识少,实践环节脱节。

现在很多学校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新开了很多课程,这样一来,多种专业课的课时受到严重压缩,连原来工科学生的三周必修的实践课“生产实习”都变成了形式,而且这门课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原因如下:现在的生产实习一般都安排在这些专业课结束后的学期末,或者下一个学期的开始一两周,基本失去了生产实习的意义。

3.对策

为了提高食品机械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针对目前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

3.1适当增加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的课时量。

应该将“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的教学要求提高一些,具体做法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该课程的课时量,让学生在通过多次物体的立体图和平面图的对照后,对该课程从感性认识快速上升到理性认识,直至完全掌握这门课程。这门课程的基础打好了,学生在学习与之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如“食品机械”时,就可以很容易地掌握,不至于连机械的平面图都看不懂。

3.2增加食品机械的教学课时量。

为了使学生扎实地掌握“机械制图”这门课,首先要适当增加“机械制图”的课时量,这样教师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细致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就能把这门基础课掌握好,从而有利于对“食品机械”的学习。由于食品机械的内容较多,因此还需要增加“食品机械”的教学工作量。

3.3合理调整专业课的顺序。

学习“食品机械”课程,学生首先修过“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工艺学”这两门先修课程。学生在学习食品机械时,对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没有一个完整和清楚的认识。因此,课程设置顺序严重倒置。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先修完“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工艺学”两门课后,在这之间穿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再进行“食品机械”的教学工作。

3.4增加实践环节。

由于专业和课程大调整,学生实践的机会大大减少,实践教学课时也明显降低。不仅仅实践的科目减少,现有保存的实践科目的实际学时数也严重缩水,具体表现在:认识实习取消,生产实习流于形式,即使安排3周的生产实习,学生实际实习时间也不足10天。生产实习现在实际上变成了“认识实习”3周中总共只有不到10天的实习机会,而且在这短短的10天中,每天也只是利用一半的时间到一些工厂或者企业“看一看”。在看的时候,由于工厂讲解人员讲解和操作速度较快,加上学生很多,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凑”到讲解老师跟前,既听不到老师讲的内容,又看不清生产线和具体工序和设备。因此,应该恢复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并且使之更具体化、实际化和有效化。

3.5采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对机械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图的直观感受中,增强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4.结语

通过以上几个措施,“食品机械”这门课教和学的效果都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希望学校能够尽快改变目前这种教和学都处于艰难的境地,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斌,刘成梅,固林.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华泽钊,李云飞,刘宝林.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设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肖旭霖.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认识例6

食品营养学是现代营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重点研究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与食品贮藏加工以及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本学科点的教师通过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进修、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以及对食品营养学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更新、拓展教学内容

食品营养学主要介绍其基础理论及相关的实用知识,包括营养学基础知识、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食品的营养要求、提高人民营养水平的途径、食品贮藏加工和新型食品开发中的营养问题等,并对近年来食品营养学中的热点问题作介绍和探讨。我们采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用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食品营养学》。由于食品营养学这门课程授课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因此本学科点编写了《食品营养与健康》,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本教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作为辅助参考教材使用。由于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我们将一些章节省略不讲,让学生自己自学,如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食物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而增加了食谱的编制、科学烹调、洪绍光教授在中南海的健康讲座、大学生的合理膳食构成、亚健康状态以及健康心理等内容。同时面向上海市东北片高校跨校非食品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营养与健康”的系列讲座课,力争做到浅显、易懂、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目的在灌输食品营养学知识的同时,能够真正做到对大学生健康、文明、积极的生活方式有所帮助。

2教学手段建设

我们将教学内容分成各个主题制作成Powerpoint,同时让学生参与版面设计、教学内容的更新、插放图片以及动画制作,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查阅大量资料,制作的Powerpoint非常精美。此外,购置了卫生部医学CAI课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婴幼儿营养与喂养”等,通过对不同播放形式的教材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将大量信息简便、直观、生动、有效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深化了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多元化

除采用多媒体教学、部分内容学生自学以外,通过本校天空教室的网络学习平台,将许多学习辅助资料挂在网上,便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我们还尝试着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其他一些改革。

3.1改革考试方法,以综合练习代替传统的期中考试

如学生通过计算自己一天的能量消耗,对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根据其一天的膳食摄入情况再进行食谱的编制,通过计算食物营养成分计算表、膳食评价表、营养素与来源分配、一日三餐能量分配以及能量来源分配等,对自己编制的食谱进行营养评价,再根据所学知识对食谱进行改进。通过此综合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营养学理论知识,并且做到学以致用。由于食品营养学知识不仅与基础医学有关,而且与农业科学、食品科学密切相关,与食物生产有关,所涉及到的数据以及实用知识也相当多,因此期末考试采用开卷的形式,题型相当灵活,不仅涉及基础理论知识、生活实际常识,还有考察综合运用能力的题型,比如谈谈开发一种新型老年食品的设计思路等,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调动其积极思维的能力,还能为以后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有效开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3.2改革“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设定专题讨论课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制作与食品营养有关的专题Powerpoint,上台发言交流,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才能。通过学习交流,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其更加热爱本专业,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4学科建设

本学科点现有教授一名、副教授三名,具博士学位2人,一位博士在读,硕士学位2人,另有实验师1名。主要研究方向是运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新)食物资源的营养成分及其营养价值、生理活性物质及其生理功能;食品及其原料在贮藏、加工与流通过程中营养素的变化规律,为(新)生物资源中营养成分及生理活性物质有效的开发与利用途径确定最适加工工艺提供科学依据。本学科点隶属于本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上海市重点学科资助项目,在有充足经费的支持下,已开展和拟开展以下的一系列学科建设工作。4.1规范教学管理文件

我们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编写了新的教案,不定期经常开展教研活动,交流教学经验,教学管理文件规范。

4.2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本学科点目前承担国家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948项目、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教委基金项目等以及一些横向课题,通过加强研究生教育、对外的学术交流活动等,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将学科前沿的最新发展动态介绍给学生。

4.3实验室建设

我们编写了《食品营养学实验讲义》,并到其他高校取经学习,在此基础上设计、并经专家论证后,建设了“食品化学与营养综合研究室”,具有同时为本科生、研究生实验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多功能性,以此为平台,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

4.4开设研究生双语课程“高级食品营养学”

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大纲的制订等。通过开展食品营养方向的科学研究工作,带动该课程的建设。并有本学科点的老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的资助下,在美国进修、学习过一段时间,将美国大学一些好的教育理念和营养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介绍给学生。

4.5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加强与上海市食品学会等相关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接收新信息;增强与企业单位的联络,引进食品营养方面的科研项目,进一步推动学科点建设和发展。

5试题库建设

在试题库建设方面,由于食品营养学属于专业基础课,以教授理论知识和拓展学生知识面为主,不像大学数学、英语、物理等课程容易编写试题库。因此我们制作了食品营养学成套的试卷4套,由于食品营养学题型比较灵活,因此我们只编写了参考答案,内容涵盖面非常广,这样便于考试时随机抽取,并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有关的考题。

6结语

通过上述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提高,认为食品营养学教学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编制食谱时非常认真,有的将食谱一遍一遍地修改,认为真正学有所用。一般每年学生的考试成绩均呈正态分布,学习成绩良好,没有不及格的现象发生。

当然,我们的改革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努力,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需再上一个新台阶,而学科建设是我们近年的主要建设目标。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认识例7

该同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学习食品、药品监管的相关知识,并加强了对政治、经济、人文、法律、计算机、行政礼仪等相关知识。通过学习,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应急反应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特别是在组织、协调市级有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深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工作中,勤于思考,勇于开拓创新,为保障全市人民饮食安全作出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贡献。

二、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该同志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该同志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主持食品安全协调监察科工作中,能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带领科室全体同志认真从事食品安全协调监察工作,在谋划好全市食品安全年度工作安排的同时,还认真完成了所分管的工作。工作中,能正确对待个人得失,工作毫无怨言,勤奋努力,以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把组织分配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按照职能的分工,该同志除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工作外,还要组织承办市食安委办公室日常事务工作,头绪多、任务重。该同志任劳任怨,兢兢业业,遇事不推诿、不扯皮,所经办的事项无差错事故发生,较高质量完成了各项工作。在我市迎接省政府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工作中,在时间短、任务重、协调难度大的情况下,该同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和科室同志一道积极筹备,召开培训会、分解目标任务,收集整理资料、编制迎检目录,撰写自评报告,制作汇报幻灯片等,认真完成了各项食品放心工程评价资料及其它准备工作。我市的食品放心工程顺利通过省政府综合评价,取得了总分89分的优良成绩。在三鹿牌问题奶粉和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中,该同志认真做好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组织各地和市级有关部门扎实开展问题奶粉清查和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中,克服畏难情绪,主动与部门沟通联络,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及时进行工作信息收集、汇总和上报,精心安排工作督查,亲自拟写各阶段工作总结资料,为我市三鹿牌问题奶粉清查处置、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作出了积极努力,工作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20__年还成功组织完成了对西充等6县(市)的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工作、20__年成功组织完成了对西充等6县(市)的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复评检查工作。特别在20__年对西充等6县(市)的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工作中,该同志认真总结迎接__省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工作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有效开展县级城市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工作进行了调研,代政府拟订出台了可操作性较强的县级城市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工作方案,协助政府和组织有关部门及部分食品安全专家对西充等六县、市开展了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通过评价,督促被评县、市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了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政府其他工作同考核、同奖惩;加大了食品综合监管经费的投入,初步建立了保障食品综合监管工作顺利开展的长效机制;有力宣传了食品安全工作。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认识例8

1.2确立“3+1”的多元化培养模式以“3年‘食品大工程’专业基础教育以及1年个性化发展教育”相融合的“3+1”培养模式为载体,前3年以贯通的公共及专业基础课程群为扎实基础,以课内不同柔性课程模块和课外不同特色工作室的学习与实践为纽带。后一年以校内外不同实践环节加强综合训练,使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都能以一型目标培养为主,兼顾到其他一型或两型的发展。2.3确立紧扣“大食品工程”概念的课程体系为顺应食品工业“营养、安全、方便、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应紧扣“大食品工程”概念,通过新增食品生物资源、农产品工艺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与品质控制、食品烹饪学、食品功能学等课程,形成农业生物链、食品加工链、流通安全链和体内营养链构成的知识培养体系。并针对近年来食品安全的现状,将“食品加工、食品质量检测与管理”二类专业主干课程的学分结构比例调整至1∶1。

1.4确立多元化的柔性选修课模块新增“食用香精基础”、“风味化学”、“食品调香技术”、“生物资源”、“食品生物技术”等组成的食品风味与生物食品选修模块课程,以增强学生运用香料香精知识和利用生物技术研发新食品的能力;新增“现代仪器分析”、“应用光谱解析”、“绿色化学”等组成的食品安全分析选修模块课程,以提高学生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综合能力;新增“网络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开发”、“会展与新闻传媒”等组成的食品营销选修模块课程,以拓展学生推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以及销售与食品相关的原料及材料产品的知识和能力。

1.5创建师生联合工作室,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借助校外实习基地和学科实验室的建设,分别建立了“校企联合工作室”、“产品研发工作室”与“创新创业工作室”,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大学期间根据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找到适宜的学习和实践空间。校企联合工作室:在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在食品企业内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工作室。用于直接对接其食品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需求,以行业需求带动教学、以产业实践促进教学。将一二年级学生的企业认识实习,三四年级学生部分顶岗实习,学生毕业设计正式纳入企业的议事日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关注度,提升了学习的内动力和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产品研发工作室:依托学校学科与科研建设平台建立产品研发工作室,以学科建设丰富教学,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学生可在二年级就进入此工作室参与教师研究课题,从中得到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的严格训练,并结合产品研发性的科研课题内容作为毕业论文开题。这样不仅推动了教师主动将专业前沿的研究成果融入教案并固化到教材中,也为今后学生报考研究生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实验基础。创新创业工作室: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平台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为主线,以企业冠名创意产品大赛为载体,定期聘请国内外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专家教授来校进行学术与先进应用技术的讲座与交流。通过专任教师任班导师制、与学生辅导员定期研讨会制、团队教师与企业专家的交流会制等保障措施,大大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2科学构建多元化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2.1“3层次、6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建立由“体验认知、动手验证、探索创新”3层次与“基础实验、企业社会调研、专业综合实验、企业生产见习、课余研究和毕业设计”6模块组成的知行合一、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坚持实施“3个有机结合”:即将学生课堂专业基本技能与方法的训练和课外科学研究方法与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将学校实验室实验技能训练与企业、研发中心实际操作的训练有机结合;将学校工程实训与企业生产真实环境下的实习锻炼有机结合。该体系不仅注重理性的认知、理解、探索和创造,还关注感性的体验、领会、交流和激发,以实现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贯穿于大学生4年学习的全过程,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4年不断线的目标。多元化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提高了学生知识获取、知识应用和知识创造的能力。第一层次的体验认知阶段,是以基础实验、企业认识实习、社区与市场社会调研实践为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并通过化学、物理、生物等基础知识的单元训练,通过对特定食品产品、技术与市场的调研,夯实专业基础,启迪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第二层次的动手验证阶段,是以学校专业综合实验、学校或企业生产见习为载体,通过各类食品的综合实验设计、分析实验和对企业装备、技术、管理等专题论述的生产实践、实习答辩等,将理论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钻研、验证专业基本原理的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第三层次的探索创新阶段,是以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活动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学科技能竞赛(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企业冠名的产品研发竞赛)等训练,通过工程设计与研究相结合的毕业设计(论文),提升学生乐于探索创新的专业综合能力。

2.2“产品模拟工作坊”式的实践教学平台搭建产品模拟工作坊的任务是基于与行业协会和食品企业的合作,针对当前业界对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共性需求,针对目前现代食品生产线难以接待学生顶岗实习的难题,在学校模拟企业实际场景,建立小型生产线,进行新型产品技术的培训和注册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为保障产品模拟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的顺畅运行,专门制定了专业任课教师与企业一线专家共同参与管理的常态化制度,以企业实际产品工艺流程为前提,以企业实际工艺参数为内容,强化学生在工作坊中模拟企业现场环境进行综合训练、课程实习等关键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还通过将原课程内的分散实验整合优化为连续的综合实验,如将原有“食品工艺学”多门课程内的独立实验整合集中为3次,每次2周,保证了工作坊训练时间的连贯性。学生在工作坊内既能检验所学技术,提高动手能力,又能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同时工作室不仅是学校培训学生的场所,也是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的场所,真正达到了校企双赢的目的。

3创新实践多元化培养的教学法

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活动、创作和科学探究中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做,在做中学,在做中探索。改变教学评价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将校内教学活动与校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将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衔接,拉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达到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感知、感悟、学习并掌握知识的目的。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认识例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82-03

为扭转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的局面,探索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分类办学和特色发展,教育部于2014年3月明确提出:全国将有600多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逐步转变为应用技术型大学[1]。在全国推进高校分类管理、推出应用技术大学新的办学类型的大背景下,我院于2014年获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列为广西新建本科学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为更好的定位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转型发展方向,本课题对食品企业需求与食品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了解食品企业转型升级形势下对食品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进而了解本科教育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差距,从而明确食品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改革方向。

一、需求调查设计

1.调查思路。课题组以“缩小本科教育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差距”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与“促进就业”为原则,分别调查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用人单位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区域的食品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查:一是柳州当地,二是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三是珠三角地区的部分城市,如广州、东莞等。通过对食品企业用人情况以及毕业生的工作现状进行调查,了解食品行业对人才的类别、层次、能力等方面的需求现状,了解用人单位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反馈,为应用型食品专业的转型方向提供现实依据。

2.调查设计。为全面调查食品企业对人才的反馈意见与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以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电子邮件交流等方式进行。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单位性质与规模;人才需求的专业类别、层次、人数;岗位类别与典型任务;对培养结果的认可程度及建议;校企合作的意愿及模式[2]。毕业生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就业的单位与岗位性质、岗位能力需求、对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与建议等[3]。

3.调查实施。本次调查总共发出“企业调查问卷”300份,实际收回162份,回收率为54%,调查的范围为柳州、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与珠三角食品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毕业生调查问卷”100份,实际收回85份,回收率为85%。

二、调查统计与分析

(一)企业食品专业人才需求特点

1.对人才类别与学历的需求。通常来说,食品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但调查结果表明,食品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72%)需求的迫切程度要高于一般生产工人(65%);而对学历的要求中,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为本科(54%),其次为专科(44%)。表明大多数食品企业对本科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较为迫切。

2.岗位类别与典型任务。根据调查结果发现,食品企业每年引进食品专业毕业生为10-20人的比例最大(41%),其次为5-10人(19%),少数企业每年引进量为20人以上(12%)。引进的人员主要担任的岗位为技术人员(81%)、质检员(65%)、生产线管理人员(56%)与研发人员(22%)。技术人员和生产线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质量控制,分析并处理质量异常,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质量要求;质检员则主要负责产品的理化、微生物与感官等方面的检测,保证产品质量。

3.对食品专业毕业生的评价。调查发现,企业中超过一半的技术员工为食品专业毕业(58%),发展较好且稳定。但与此同时,也有为数不少的企业的食品专业毕业生工作后不久后就跳槽(32%)。而对学生跳槽原因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跳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入企业后需要从生产线工人做起、工作时间较长、劳动强度较大(28.1%)。因此企业认为目前食品专业毕业生的缺点主要为敬业精神不佳、眼高手低,其次才为操作技能与创新能力。在食品专业毕业生的能力与岗位所需能力的适应性的调查中发现,认为食品专业毕业生对企业及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一般的占41%,认为适应能力较好的仅占35%,还有不少企业认为适应能力较差(12%)。表明目前培养的人才还与企业岗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4.对食品专业培养内容的评价。对目前食品专业教学内容的认可度的评价中,超过半数的企业认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要求有一定的差距(68%)。主要体现在实践课内容与实际生产之间差距较大,例如工厂的生产设备与检测设备及其相应的方法与实践课程内容有很大程度的不同,这就使得企业在用人前还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后才能适应岗位需要。另外是对学生的职业心态的培养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太少,造成学生对工作性质和状态的认识存在偏差,心态浮躁、工作不踏实。

5.对高校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方式的建议。所有的企业均认可“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食品企业人才需求进行”,而在具体的结合方式中,大部分的企业都认为施行工学交替的模式可有些的缩小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只是在工学交替的方式上各个企业有些差异,部分企业认为可以在每年暑假期间将学生送入企业顶岗实习(35%),部分企业则认为在完成专业基础课后即聘用学生,顶岗工作,工余上课,上课的内容主要针对工作时遇到的问题(21%);而对于全年生产量比较平均,无法在某个时间段提供大量的岗位的企业而言,他们则认为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进行实践课程、由教师与专业人员共同进行教学的方式可行性更高(38%)。

(二)对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

1.毕业生毕业后就业情况。对毕业生就业单位的相关信息与跳槽原因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跳槽主要受薪酬的影响,其次为工作时长。而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对于毕业生基本上都是从食品企业的基层做起,岗位则多集中在检验和品控,而这些岗位普遍工作时间较长,有些需要倒班,而待遇也不高。但在掌握了基层经验后,懂技术、知理论、会管理的学生将很快的向上发展,因此应该在学校时对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学会客观的对自身及工作进行评价与规划,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岗位上有所发展。

2.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尤其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在对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能力的调查中发现,毕业生认为最为重要的能力还是专业基本素质(43.75%),其次才为专业实践动手能力(37.5%),而人机交往能力与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则可以使他们更好的开展工作并拓宽上升空间。

3.对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与建议。建议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建议“改进教师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比例较高(37.5%),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时大多采用填鸭式的单向教学,学生上课时兴趣不足,只是为了考试通过才在考前进行突击式的复习,考完后对所学知识立马抛之脑后;其次为“改善实验教学条件”(31.25%),说明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在实验能力锻炼的需求;建议“改进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内容”的比例占18.75%,课程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有不少重复,课程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用处不大。

三、结果与讨论

(一)“食品安全战略”背景下,食品行业人才需求较大

食品安全问题现已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大事,在我国“十三五”时期,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4]。“严密高效”与“社会共治”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与食品监督部门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食品工业必然的战略选择,而转型升级将引领和拉动食品产业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势必需要新的技术与相应的从业人员。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区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大规模食品产业聚集其中,已成为广西乃至中国西南最大的食品加工基地。调查反映了东盟开发区的食品企业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与“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才需求的迫切,即食品专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建立以大型食品企业为主导,食品行业协会、专家与教师参与构建的食品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向。目前,我院食品专业以工科教育为主,并分为2个专业方向,一是以食品生产与质量控制为主,职业通路为:关键岗操作人员食品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线管理人员;一是以食品卫生检测为主,职业通路为:质检员品控员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

(三)有效整合课程内容,实现应用型培养人才的应用性

1.整合课程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调查结果显示,原有的课程体系与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新知识、新技术体系严重脱节。而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专业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因此要顺利转型,须对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实施模块化教学:以企业人才能力需求为培养目标,按专业基础类、分析检测类、专业综合类、工程实实践类、创新训练类等教学模块优化整合课程体系与教学大纲;同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精讲专业理论,多讲操作性强的职业技术与岗位技能知识,并将专业前沿知识融入。如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整合精简,弱化晦涩难懂的学术理论部分,突出知识的基础性与应用性,并突出食品特色,注重与食品相关知识的联系,采用实际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专业课设置方面,对于食品生产与质量控制方向而言,将食品原料学、食品技术原理与食品加工与保藏有机整合为食品工艺学。使理论知识弱化,更注重将基础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的有机结合。

2.结合市场与企业需求调整课程。为满足企业对人才在“管理能力”与毕业生对“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需求,并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16年第一次会议提出的培养目标:以培养能够“掌握工程领域工作相关的经济和管理基本知识”、“从事生产营销管理”的人才为目标,增设食品企业管理与营销类的课程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食品企业管理、食品包装与设计、食品新产品设计与开发、食品营销学等课程。

针对毕业生跳槽率较高、企业反映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等问题,增设相应的课程引导学生客观的进行岗位定位,建立正确的择业观,指导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3.加强实践教学课程,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从调查结果来看,企业需求与毕业生就业能力需求均对专业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扩展、深化,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构建基于工程化的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懂技术、知理论、具有创新能力、符合食品行业需求的人才,是缩小本科教育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差距的重要途径,并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因此,实践教学开展的程度及效果将直接影响转型成功与否[5-7]。因此,要从转变实践教学理念入手,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并构建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平台,以自主训练为主导,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最终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艳萍,曹发昊,孙元琳.应用型本科转型机制下食品化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食品工程,2015,(3):9-11.

[2]白景永,梁裔斌,梁桂春.东盟背景下广西各行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31):26-30.

[3]孙京新.山东省食品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与社会需求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09):85-88.

[4]谷悦.浅看“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的食品行业[J].中国食品,2015,(23):25-29.

[5]滕建文.强化实践教学,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综合能力[J].广西大学学报,2002,(6):18-19.

[6]顾谨,孙大跃.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172-174.

[7]牛广财,杨宏志,王宪青,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食品与机械,2013,29(5):270-272.

Transformation Analysi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Bachelor Degre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 Jia-yan1,ZHANG Ying2,XIONG Jian-wen1,CAI Jin-yuan1,WEI Jian-feng1

(1.Lushan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department of Food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Liuzhou 545616,China;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认识例10

为普及食品安全知识,2012年4月19日,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食品安全的第十三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在北京友谊宾馆举办,活动邀请了中外食品安全界的专家、学者围绕食品安全等话题与媒体记者面对面交流。

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专家Peter Ben Embarek指出,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去年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从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故对食品链产生的很大影响,到德国去年发生的受大肠杆菌感染芽菜的事件;从美国甜瓜当中含有单增李斯特菌,到中国的瘦肉精事件,这说明,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国际方面的问题,它影响到全世界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人,不管你生活在比较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都是一样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认为

食品安全确实是全球面临的一个挑战,但是各国所面临的挑战的侧重点不一样,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一样,发达国家主要是在运输的过程当中或者供应链当中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而在发展中国家,也包括我们国家,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是违法添加。这是我们国家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则认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第一号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食源性疾病,确切地讲,是由于致病性微生物污染了食品,人吃了这样的食品,发生了疾病。

食品安全是谁的责任

食品工业在我国是一个刚刚起步和快速发展的产业。1978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全年只有473亿人民币,到2010年总产值已经突破了6万亿,2011年达到了7.8万亿。30年翻了100多倍。中国农业大学产业发展研究员常务副院长胡小松用这样两个宏观的数据说明了我国整个食品产业的蓬勃发展,和面临的巨大挑战。

任筑山,这位美国农业部前副部长、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全球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卸任后致力于全球食品安全事业,近年来,多次来中国就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演讲。他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政府机构和食品工业界有极大的责任,学术界跟媒体界也有特殊和重大的责任,同时,每一个顾客也应该对食品安全有充分的了解,而且不能推卸自己对食品安全的责任。任筑山认为,在食品安全日益指向源头的情况下,农业部现在也开始对食品安全有相当的关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成立更证明了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保障人民食品安全的决心。食品工业界,尤其是比较大的龙头企业都开始增强食品安全的措施。中国的学术界因为以往没有关于食品安全的课程和大型的研究计划,跟先进国家的水准还有一段距离。

PeterBenEmbarek认为,食品无法做到百分之百安全,在任何国家食品风险都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必须接受这种风险,但是我们可以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也可以预测未来的风险。在中国和很多其他国家,我们看到很多食品安全的事件并不是由自然造成的,或者是偶然造成的,而是人为故意掺假造成的,这和教育、公共宣传有关。

信息缺失――食品安全认知瓶颈

2009年6月实施了新的《食品安全法》以后,我国整个食品安全状况发生了长足的进步,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要成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的体系,现在这些工作已经展开或者正在展开,监测已经连续两年覆盖了31个省、市、自治区,去年又取得了80万个数据。政府加大了对非法添加物、瘦肉精等等的监管,应该说是取得了重要成效。然而,这些从科学家的角度被认为是长足进步的措施,公众却没有感觉到。为什么公众的感觉与科学家的感觉有如此大的发差呢?与会的专家们认为,公众所得到的一些食品安全的信息往往不科学、不准确。任筑山认为有些媒体,尤其是很多新媒体,非常激情地在没有科学求证之前就发表食品不安全的消息,常常引起公众的慌乱。

对此问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教授也表达了如下的观点,他说,我们今天所处的食品安全环境,是一个风声鹤唳状态。事实真是如此吗?这里面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科学知识的缺乏。科学知识的缺乏,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没有及时或者有效地把科学知识同广大的消费者进行沟通。要建立科学家跟广大消费者的沟通,媒体显然是中间的一个桥梁。所以,媒体对于正确掌握食品安全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用科学的声音和科学的知识来告诉我们的消费者,这不仅能够使我们食品工业健康发展,而且也能够使我们这个社会健康发展,同时最终促进食品工业的进步和食品安全的提高。罗教授还认为,应该在国家主导的制度化下,建立科学家和媒体的沟通机制。对食品安全的科学知识,通过媒体进行传播,应该是系统的、长期的。

PeterBenEmbarek认为,科学家和媒体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这两个领域讲不同的语言。因此,对科学家来说,和媒体进行沟通往往是比较难的,有时候记者也不愿意问一些科学家的看法,尤其是记者工作非常紧张,他们会担心这些科学家会给他们做长篇大论的发言,而不是直接提供科学的回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科学家没有接受到很好的沟通培训,他们有时候无法提供直接明了的回答,可能会详细地解释,会把事件所有背后的科学知识都讲了,然后再给你回答。所以,我们必须在没有出现危机的时候就进行科学家和记者之间的沟通,科学家应该在平时就给媒体记者解释一些关于食品安全的非常复杂的问题。

任筑山认为,既要培训媒体,也要培训科学家。国外培养某些教授的时候,就培养他们用简短、简单的语言,讲科学知识,让媒体能听懂。因为科学家再怎么样做,没有媒体帮助,不可能让全民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在短短一个多小时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里,中外专家、学者与媒体记者积极互动,从而帮助媒体了解到食品安全问题的全貌,形成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宏观理解。大家一致认为,如何实现科技界与媒体的有效互动,是实现填补消费者与科学家、管理者和食品工业生产者之间的科学真空的核心内容.

专家简介:

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曾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席、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专家团成员、国际生命学会中国办事处主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营养科学系和香港中文大学兼任教授、中国毒理学会名誉理事长等。为我国食品毒理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营养和食品安全专家。1968-1976 年从事硒与克山病研究,获1984 年施瓦茨国际奖;1983-1993 年与康奈尔大学和牛津大学合作开展“中国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关系研究”,专著作为Cancer Res. 1992 年11 期封面,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作者);1990-2000 年3 次开展中国总膳食研究,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开展总膳食研究的典范;1994-1998 年主持茶叶防癌研究重点项目,人群干预研究达国际领先水平。1998 年至今系统研究和推广NaFeEDTA 强化酱油预防贫血。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膳食、营养与慢性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食物强化、总膳食研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交流。

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构建了肉香味含硫化合物分子特征结构单元模型,研究成功了一系列重要肉香味食品香料制造技术,奠定了我国3-呋喃硫化物系列和不对称二硫醚类食品香料制造的技术基础;凝练出“味料同源”的中国特色肉味香精制造新理念,研究成功了以畜禽肉、骨、脂肪为主要原料的肉味香精制造技术,奠定了我国肉味香精制造的技术基础。作为第一完成人获1999 年和2000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 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0 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罗云波: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英国巴斯大学生物学院,获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0年分别于英国巴斯大学和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1991年至今在中国农业大学工作,历任外办主任、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分党委书记。罗云波教授还担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园产品采后分会理事长、全国高等院校食品学院院长联谊会主席、《中国食品学报》主编、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北京奥运会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顾问,并参与中国食品安全法起草的相关工作。

Peter K. Ben Embarek 博士

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安全与营养部官员

目前工作于世界卫生组织,主要负责国际食品安全当局的网络工作(INFOSAN)。以前在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办事处任职时,他的主要工作是为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与食品安全和营养问题相关的政策咨询服务。2001 年,他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瑞士的日内瓦加入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处理微生物方面的食品安全事件,他的工作包括国际范围的微生物风险评估。目前他正进行世界卫生组织的新公共健康风险的评估,如非典型性肺炎和禽流感。Ben Embarek 博士于1995 年开始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工作,从事亚太地区水产品安全与质量方面的研究与技术支持。1997 年,他加入罗马、意大利联合国粮农组织水产部,从事食品安全方面的工作。Ben Embarek 博士在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农业和兽医学院取得他的食品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和食品安全博士学位。

Geoffrey Campbell-Platt 教授

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主席

英国食品科技学会会士,英国化学工业协会会员,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主席,英国雷丁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专业名誉教授。

Geoffrey Campbell-Platt教授于苏格兰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获得食品科学学士、博士学位。在担任英国雷丁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专业系主任之前,他曾就职于Marks & Spencer公司、加纳大学和英国利兹海德食品研究协会等机构。Geoffrey Campbell-Platt教授曾当选为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发酵食品、全球食品安全与控制等。凭借优秀工具书《世界发酵食品:词典及指南》,荣获图书馆协会McColvin奖章。创办了国际期刊《食品管理》并任主编,该期刊已出版了21卷。编辑了由国际食品科技联盟/Wiley-Blackwell出版的教材《食品科学与技术》。

Michael P. Doyle 博士

美国佐治亚大学食品安全中心主任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认识例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5-187-03

随着近期我国食品质量问题的不断出现,如有毒奶粉、毒罐头、地沟油等,同时许多食品企业已经意识到食品的安全质量、营养将会对食品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迫切需要大量专门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的人才。造成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的专业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据统计,2012年的食品安全专业毕业生不到5000人,但我国近期的需求量约为6万人,包括高、中、低级的人才。从2005年开始很多高校都纷纷开设了该专业。如广东的华南农业大学、仲凯农业技术学院等十多所高校。高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级人才,而中、低级人才的培养还是空白。尤其是珠三角食品经济发达地区,对这类人才需求更为迫切。

我学院是珠三角学校第一个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校,目标是培养此类的中、低级人才。以往高职、中职、技校的课程源于本科或专科的课程,学科体系的特征较为明显,学术性较浓,实用性较少。并不适合中职、技校的特点。中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地方性的人才。所以中专、中职、技校的课程不能照搬大学或大专甚至是高职的、也没有其他相同中专课程作参考。本文试从“职业能力本位”为原则,借鉴北美及澳大利亚的CBET课程开发模式,建立“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模式。“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简称CBET。CBET的特点是依赖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确立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通过与这些标准相比较,可确定学员的等级水平。所谓国家能力标准,指的是按照就业中所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和所必须执行的工作任务,就其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以及这些知识、技能的应用所作的明确说明。国家能力标准的确定,制定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资格证书有高、中、低不同的等次。可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体现了很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种模式能增进公众和各行业对国家证书整体上的认可和信心。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人员相应考取国家食品检验工的高、中、低级的证书。

“能力本位”即CBET的课程体系有以下主要特点:

(1)将学习目标指向的学生个体,以及他们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所将要发生的变化,用能力指标来反映这些变化。因此,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需要研究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规律,并重点去考虑如何安排各种学习任务,使之与学生的学习规律保持一致,让他们学得更好。

(2)面向企业,即市场,企业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由企业代表参与选择课程甚至撰写课程。只有产业界代表才最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于其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教师也要参与,以便加深对各项能力的理解及企业的需求。

(3)教育程式由传统的“重教”逐步向“重学”转变。

在能力本位的体系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资源,是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而且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时间、进度是灵活的,不一定要统一的。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可有不同的课程。可建立完善的学分制度。

根据以上的特点和要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专课程设置如下:

1 普通文化课程的设置

职业教育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考虑,要强化学生在未来社会竞争中进一步提高自我的能力。要求职业教育也要提供给学生一个较宽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以适应学习化社会。虽然这一功能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实现,但只是片面的。而普通文化课程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系统地为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和全面文化素质。

要处理好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两者比例适当。将普通文化课程的功能定位到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或素质上来,就是加强职业教育中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学生有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其体现出来的一般能力和素质得到加强,也必然会更有利于专业的学习,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为专业服务。根据有关国家食品检验工的中、低级资格证的规定及本专业特点,学生应具备下列基本素养:

(1)政治理论素质: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但不必开设马克思主义和思想,只需开设必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课程。因为邓小平理论是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的,是它们的升华和发展。而且通俗易懂。

(2)思想道德法律素养:掌握思想修养必备的知识,能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下加强自身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掌握我国法律的基础性内容;了解就业形势,具备良好的就业心态,掌握相关知识;了解国际、国内时事,理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设实用的必修《法律》和《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课程。

(3)身体素质及国防意识: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理论和方法,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具备基本的国防知识。开设必修的《体育与保健》课程。

(4)外语素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设食品实用的英语,能以英语作为工具读懂和获取专业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即开设必修的《实用食品英语》课程。

(5)计算机应用技能: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WINDOWS OFFICE等通用软件,并可应用互联网获取本专业相关的信息。开设必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6)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素养: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关注的主要方向和领域。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及安全领域的发展动态等。开设必修《语文》、《数学》、《社会科学》和选修的《艺术欣赏》。

综上所述,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中专专业的普通文化课程应开设以下文化课程:

必修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法律》、《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体育与保健》、《实用食品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语文》、《数学》、《社会科学》和选修的《艺术欣赏》。这些课程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又符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要求。这些文化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约占总课时的30%-35%,其中有许多内容的教学可通过活动课或与专业课结合进行,课程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使其达到理想的效果。

2 专业课程的设置

根据国家食品检验工初级、中级技术专业资格证的要求,培养的学生应达到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专业基础理论素质: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即掌握化学、生物学、营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食品工程原理及仪器分析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2)专业理论素质:掌握食品工艺,熟悉食品生产的标准、法规及政策,掌握食品质量分析与检测原理和方法、食品卫生及安全性评价原理和方法,具备在食品领域从事质量控制与安全评价的能力。

(3)实用操作技能:熟练掌握食品生产工艺、食品分析、检测基本技术和技能,掌握食品安全评价原理和方法。

综上所述,食品质量与安全中专(中职、技校)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应开设以下课程(注:部分课程会根据企业的要求而开设或修改,或是由企业撰写的):

(1)食品化学(必修):食品化学是是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对食品品质和加工性能的影响的一门基础应用科学。食品化学是多学科互相渗透的一门新兴学科。本课程主要内容有食品中的水分、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六大营养成分及食品色、香、味成分的结构、性质、这些成分在食品加工和保藏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以及食品成分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对食品品质、安全性和加工性能的影响,酶和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食品微生物学(必修):食品微生物学是介绍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形态、生理、分类以及微生物生命活动与环境条件的相关关系。并介绍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和引起食品变质的基本原理。

(3)食品分析(必修):本专业的专业课之一。食品分析是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定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本课程主要内容有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的常用方法;食品中的水分、灰分、矿物元素、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一般营养成分及常见食品添加剂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检测结果的表示与数据处理,分析的质量保证等内容。重点介绍国内外常用的标准分析方法及一些新分析技术。了解食品分析在食品的开发、生产、质量控制和评价中的重要意义。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学习与实验技术训练相结合的专业课。

(4)食品质量检验(选修,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选取内容):课程主要介绍各类食品商品质量检验有关的内容。主要包括:粮谷、粮油制品、糕点糖果、蔬菜果品、肉蛋及制品、乳及乳制品、酒类、软饮料、调味品、茶叶等食品的检验。介绍每类食品商品分类或种类、商品及原料、质量特点、质量要求、质量标准、检验项目、质量检验方法选择等有关基本知识;介绍识别变质食品、伪劣食品商品和绿色食品等有关的基本科学知识及基本技能。介绍食品质量检验现状、必要性及前景。

(5)食品卫生学课程(必修):本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课,为考试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食品从原料到产品全过程(原料获取、贮运、加工、包装和销售)中可能存在的污染源、污染途径、危害及其如何预防,介绍各类食品的卫生标准和检测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知识。

(6)畜产品加工学(选修,则重选肉类加工):本课程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课,包括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两部分,主要介绍畜产品中包括肉、蛋、乳等原料的组织结构、化学组成和性质,各种肉品、乳品和蛋品的加工原理、配方、加工工艺及生产中产品的质量控制等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畜产品的加工原理、加工技术及产品质量控制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我校处是中国腊味名镇,腊味的年产值过10亿元。

(7)食品质量管理(选修):本课程不但系统地介绍了食品质量管理的有关知识,而且增补了现代化管理所需的标准化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相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标准化与标准的制定(基础知识、分类和体系、标准的制定、结构和编写要求);食品质量管理概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意义和作用、发展趋势);食品质量决策(质量与经济、质量与社会、质量成本、新产品开发与设计);食品质量控制(质量数据、质量控制的传统方法、质量控制的新型方法);食品质量保持(重要性、途径);食品卫生质量管理(内容和目的、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食品生产企业建筑设计卫生要求);食品安全质量管理(食品污染及其控制、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工业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和要求、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与认证(认证概述、标准介绍、文件要求与编写)。

(8)食品标准与法规(必修):本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生的专业考试课,主要讲授各类食品的国际与国内质量标准和要求、 食品生产的最新法规和政策,使学生了解我国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应遵循的国际规则,更好地监督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9)食品生产的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选修):本课程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课,在教学本课讲授食品生产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生物、化学和物理的危害,并对这些危害的关键点进行分析、控制,结合实际案例讲授食品生产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原理及方法。使学生知道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或存在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掌握危害分析和防止、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并熟悉其执行步骤,具备在食品各个生产领域、流通环节中管理、控制和监督食品质量、安全卫生的能力。

(10)食品毒理及其安全性评价(选修):食品毒理及其安全性评价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所含的内源化学物质或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