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态环境检测

生态环境检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04 14:45:53

生态环境检测

生态环境检测例1

中图分类号:X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294-01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环境决策的技术依据,其主要工作是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及原因,说清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形成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为我国环境履约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控对策。

一、环境检测概述

环境监测是伴随着环境污染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在工业发达国家,环境监测发展大体经历了以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监测为主、以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为主和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阶段。

20 世纪80 年代初,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和宏观生态监测系统,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遥感技术(RS) 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GPS),连续观察空气、水体污染状况变化及生态环境变化,预测预报未来环境质量,有力扩大了环境监测范围以及监测数据的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的能力,为环境监测动态监控区域环境质量乃至全球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极大促进了环境监测的现代化发展,实现了监测的实时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二、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

我国的环境监测事业起步于二十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管理“三废”工作的开展,各省市相继建立了环境监测站。到1980年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时,全国已建成300多个各级环境监测站。2004年,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

1.环境监测网络与自动监测系统全面提升环境监测能力,主要措施包括: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监测,加快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完善主要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加强近岸海域监测网能力、生态监测能力、监测信息传输能力等方面建设。

(1)现场监测自动化

环境质量监测仪器设备的大型化、自动化、连续化。如环境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降水自动采样系统、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等。

污染源监测实现在线自动监控。废水、废气自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噪声自动在线监测等。

(2)实验室分析测试自动化

实验室分析测试从手工、经典化学方法向仪器分析发展,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自动化,如测试有机污染物质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试金属毒物的等离子光谱-质谱联用仪,测试分析无机离子的流动注射分析仪等。

(3)应急监测的简易快速

在污染突发事故的现场,需要小型便携快速的现场监测仪器,现在发展方向:现场应急监测车,配备便携式气相色谱仪、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多种有机污染物光谱测定仪、现场水质实验室、现场速测仪、现场检气管等。

(4)遥感监测

广义上定义: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质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遥感监测系统(3S系统)是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统称,可应用于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生态环保监测。

(5)生物监测

浮游植物与生态的水质监测:浮游植物中的一些藻类可以作为模型生物应用在急性生物毒性测定及评价中,如藻类的生长抑制实验,从而对污染物进行生物毒性测试并做出评价。

浮游植物与水环境物质循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水环境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生物化学途径,浮游植物在光的作用下吸收水体中的无机盐类和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对水环境中物质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

浮游植物与环境评价:水体生物群落结构的定量分析,如多样性指数和藻类种类商,用这些多样性指数和藻类种类商来表示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从而反应对环境的影响。

(6)信息化

建立全省环境监测信息广域网,提高全省环境监测机构协同效率,保证响应迅速、政令畅通,加强全省各监测站之间的信息互通、实现数据共享。

三、环境监测技术与其相关的理论

1.环境检测技术自身的概念

环境的监测是通过化学、物理和生物等技术的运用,对环境中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方面的污染物进行间断性的或者连续性的测定,进而对其做出相关的环境质量的评价。环境监测工作都是在发生污染的现场进行的,主要包括了对化学污染物的监测、对物理污染物的监测、对生物污染物的监测和对生态的监测。

2.环境检测技术及其研究意义

环境监测是对环境进行管理和开展环境科学研究活动的基础,也是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时重要的依据,进行环境监测活动的主要意义是对环境的质量做出评价,对环境未来的变化状况做出预测,最后针对其结果做出相关的环境法规来改善环境。在现在这个科技与环境发展不平衡的时代中,我国的环境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污染现象。人们因为自身的利益因素对环境进行破坏的事例也不在少数。

四、我国环境监测未来发展

调查表明,据目前状况分析,环境监测网络的构建必将成为今后的热点问题,各要素的监测技术日臻成熟,但农村情况较为复杂,问题越来越突显,农村环境监测技术的制定将是近期的工作重点。

1.当前,我国结合不同的监测对象,已构建了诸多监测网络,包括对空气、噪声、水质以及沙尘暴的网络监测等,其中自动监测系统也必将是今后环境监测网络的主要支撑。对解决其污染源的监测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今后的工作中,必将会建立更多的环境监测网络。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下几种自动化监测系统。除网络监测外,自动监测系统也必将是今后的主要发展趋势。

2.在未来的发展中,环境监测技术的作用日益突出,同家必会加大对其投入,在科技的配合下,使环境监测配套逐步升级。从而大幅度提升其监测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加强,监测的实力越来越强,以及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种保障措施必当真正落实,而环境监测的保障也会随之加强,使得其监测技术得到充分发挥,相应的,其实力也必将越来越强,同时国家对此越来越关注,定会加大相应的资金物质投入,从而改变环境监测物资匮乏的状况。

其次,由于环境监测技术的优势逐渐被应用,管理制度会不断健全,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也会得到不断改善,以适应整个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这也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

再者,随着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环境监测的信息也逐步实现计算机化。当前,虽还未完全实现计算机化,但在未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环境监测技术的紧密结合,环境监测信息将逐步实现计算机化。

结束语

环境问题,不仅是我们国家在发展时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全球需要面临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对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有了监测就可以实时的观察到环境变化的动态,以便我们及时作出相应的措施。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只有踏实的按照科学的方法去做这项工作,环境问题才能得到缓解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赵燃.崔再斌.中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农业经济与科技,2012.

生态环境检测例2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global warming trend is accelerated further, the glob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rapidly deteriorating. Ecological problem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problems faced by mankind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nd the collection, storag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human. Stud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volves a large number of spatial data, but du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ycle is long, range is wide, the variety of data, coupled wit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self to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will cause the form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data space, structure and semantic difference. Therefore, using GIS technology to establis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reasonable use, accelerat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informatization process be imperative.

Key words: GI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P641.6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GIS技术支持下的生态环境管理系统

生态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以人机结合的方式收集生态环境信息,并通过模型对生态环境信息进行加工转换,然后进行生态环境评价、预测和控制,最后以计算机技术实现生态环境管理的模拟系统。决策者根据所提供的可靠数据,在计算机技术的主持下,依据决策理论的方法,对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问题进行处理,进而协助人们完成管理决策,组成生态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支持系统是在生态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决策者的人机对话,为决策者提供一定的辅助支持,实现决策的高效率和科学性。具体模拟图如下:、

二、GIS技术在生态环境研究中应用原因

在生态环境研究中使用GIS技术,可以对环境、资源、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将区域和时间序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具体化,利用GIS的独特分析功能,可以实现对区域完整空间的分析,这样就可以对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做出科学有效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具体的实现手段是以“3s”集成的形式来完成的。“3s”技术,即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

全球定位系统(GPS)。RS和GPS的信号传接是通过卫星来完成的。RS技术在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应用于多领域的RS及RS技术系统也正在不断地得到应用。目前,GPS技术已经可以完成测量工作,而GIS的强大空间与属性信息一体化管理及空间分析能力,也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而且服务器体系的GIS、组建式GIS、多媒体GIS等也在不断的得到发展和应用,这样,“3s”技术已经基本具备了在生态环境研究中发挥检测与分析的能力和条件。

三、 GIS技术在生态环境研究中的信息处理

生态环境检测例3

1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现状及问题

1.1政府对环境监测服务市场的监管滞后

质监部门统一监管社会各类检测机构的计量认证。检测机构不但要提供专业化的环境检测服务,同时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监管。目前在环境检测服务市场上存在一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①环保部门和质检等部门在行使自身的权利和职能时存在不协调的现象,工作内容存在交叉冲突;②在对社会检测机构行使监管权时,监管部门并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依据;③专业部门缺乏合理的管理体系。

1.2监测技术待提高,数据互联存瓶颈

目前我国基本采用连续自动监测的方式对环境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源排放状况实施实时监测,但是在水体方面却难以实现自动监测,我国的972个地表水监测中只有149个点位能够进行连续自动监测,而其他绝大部分是人工取样检验的方式对当地水体进行检测,然后定期向上级报告。我国地下水自动化检测井数量占有比例仅仅为14%。在土地利用方面,通常是几年才进行一次监测,所以对水土流失、草原损害等生态破坏行为的监管力度不够。

2统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议

2.1建立独立的国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

(1)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布置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宏观决策可以以此监测网为基础,为国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检测预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评价、责任的考评、公众参与等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服务。开展全国性的环境质量监测网能够提高国家对环境实时状况的掌握情况,具有全局性和区域性,有助于监督监测国家重点污染源,可以实现跨国界生态环境的监测,同时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环境质量预警工作。

(2)可以将各个部门和地方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进行有机整合。在国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中,加入各个地区和部门在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地利用、草原状况等生态要素的监控,有效提高全国在环境方面的监测,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优化网络技术,逐步实现监测网络的拓展和扩大,这样有助于加强对环境的实时检测,统一管理。

(3)由独立机构管理国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全国性的环境监测是一项庞大的工作,同时为了避免不同部门之间出现工作的交叉重复或者职权上的矛盾,可以成立专门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部门,该部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直接由国务院进行管理。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权责分离的状况,保证国控生态环境质量检测体系具有公平、公证、独立和权威。

(4)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设立了专门的机构部门后,可以将其他大量的各个部门和政府的职能进行整理分析,进而可以根据整理得到的结论针对不同的管理需求设立专门监测职能,设立专门用于监测生态环境的监测网,提升环环境监测时效。

(5)应当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在专门监测职能领域的权利和责任,根据不同项目内容监测标准要求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基础对中央责权、地方责权等列出详细的清单,将中央和地方的责任权利明确划分,避免出现工作重复和冲突。

2.2创新政府监管方式和手段

政府应当在购买环境检测服务上加大力度,提高社会检测机构在环境监测方面的水平,提高相关部门环境监管的整体实力,应当以国家层面加强设定和管理生态环境检测机构的资质。环境检测市场可以朝着多种类方向发展。对于人烟稀少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需要加快培育监测市场,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金开展环境检测。东部地区同时也应当提升自身的环境监测水平,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加快发展政府环境检测机构的发展。不断完善环境保护问责机制,保证政府能够对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

2.3加强构建生态坏境监测大数据体系

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体系的构建,规划制定生态环境监测的“互联网+”专项,加强汇交、集成、共享和应用监测信息。还可以以管理为目的构建国家生态文明平台,分析生态环境监测的数据,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信息化支持和基本数据,从而全面提升监测技术和水平,加强先进设备的应用,不断在环境监测领域推广和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在线监测等先进的技术。支持重点监测设备的研发。建立健全数据信息生产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实现各类仪器设备的互联互通、实时接入。

3结束语

目前世界环境状况低下,生态环境监测是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的重要基础技术支撑,在新形势下深化生态环境监测、加强生态文明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立、争取实现信息共享是实现环境统一管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是保障我国可持续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重要途径。

作者:钟小容 单位:重庆市合川区环境监测站

生态环境检测例4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58-01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人类社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工业发展速度、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还是人口增长速度,都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环境污染与能源问题已经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关系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全球各国都加强了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方面的工作,微生物对环境污染或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利用微生物检测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检测,能有效的通过微生物信息掌握环境状况,从生物学角度监测和评估环境质量,并且还能反映出环境污染的历史情况,能有效弥补物理、化学检测的不足,在环境监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我国环境技术的发展概况

我国环境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自“六五”期间国家将环保科技列入国家科技计划以来,环境技术得到了稳定且逐步加强的支持渠道。30多年来,国家各级科技计划中均在环境保护中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如环保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开展了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攻关,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为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环境检测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1.我国现行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的问题

检测参数已基本齐全,但仍存在一定的缺口。有些标准中的检测参数仍不能涵盖其中,或是参数的检出限不能满足标准要求,需要进行一些新项目、新方法的开发。国内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等涵盖面仍不够广,更新也不够及时,导致日常工农业生产中易造成环境污染的部分项目参数未受监控,特别在发生应急事故时,如有机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即实验室所检测的目标化合物与市场使用的产品发生脱节现象,需要及时了解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环境空气监测主要监测项目仍为延续多年的常规监测项目,用于霾污染、臭氧光化学污染特征及生成机制、空气污染的人体健康和生态效应的跟踪评估和控制研究等监测项目尚为空白。

噪声监测技术和规范尚需不断完善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一些过去不被重视的噪声和振动源逐渐显现,如飞机噪声、轨道噪声和振动等,市民中比例比较高的居民小区固定设施、空调噪声、振动扰民等,都需要有相应的监测技术与管理要求相配套。目前,噪声投诉已跃居各类环境污染投诉的首位。面对这种严峻的声环境污染,传统的人工监测、手持仪器监测显然无法满足声环境监测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要求。

尚未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体系。我国2006年颁布《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10年颁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目前,我国的应急监测技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已有的监测方法标准大多不适合突发污染事故的现场快速、动态测定,且分析成本较高。发达国家应急监测仪器体积小、重量轻、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种类繁多,有些仪器的性能指标接近或达到实验室仪器的水平,而能源和溶剂的消耗却大大减少等特点,相比之下我国环境应急仪器、设备还有一定差距,而且应急仪器方法多为非标方法,许多监测数据只能作定性或半定量使用。事故应急的简易、快速现场测定方法应与相应的现行标准方法进行比对,立正尽快提升为标准方法。

2.我国现行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构建的问题

1)对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缺乏完整的构想和统一的规划,一直没有系统地分析各环境要素监测技术的发展走向。

(2)环境监测基础技术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研究得不深、不透,实际监测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难点没能及时解决,个别解决了的,也没能及时总结成技术规范(规定)。

(3)对环境监测发展规律研究不够,前瞻性、方向性的监测技术把握不准,环境监测新理论、新技术研究不深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纯从理化、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综合各要素的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监测本身仍然是处于发展中的新监测技术和方向,很多地方仍需完善。

三、环境检测技术在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环境检测技术可以对水源污染、水土流失、物种多样性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检测和监控,通过对数据的及时采集和分析,对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所正确的了解,从而能够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环境检测技术的构建

环境检测技术的构建首先要注重环境检测观念的改变,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加大环境检测技术的硬件投入时,还要注重培养环境检测人员的技术能力,为环境监督执法提供基础保证,建立对现代企业环境保护工作、污染治理的技术支持机构,加大对现代企业污染排放的监督,从而减少污染源的排放。同时构建环境检测技术的预警体系,促进环境检测技术体系的完善。另外,要形成以现代信息自动化检测技术为中心的环境检测技术体系。信息自动化检测,不仅能够提高环境检测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够实现环境实时在线的监测,促进监测工作质量的提高。最后,要以环境检测技术体系构成要件强化为基础,实现环境检测技术体系的完善与建立。加快环境检测技术体系相关法律的完善,以法律规范实现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规范与指导。

2.环境检测技术在不同生态问题中的应用

环境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对不同的生态问题进行监控,从而提出及时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污染问题。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源污染等问题都属于环境污染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同时危害了资源的利用,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环境检测技术可以通过在不同的污染点进行检测,及时发现污染源头,控制污染排放。同时环境检测技术的应用,有效的对企业和个人的污染排放进行制约,减少了污染排放,环境污染问题自然的到改善,这就实现了环境、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协调,有利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再比如,在水土流失问题中的应用。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需要长时间的数据采集,环境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的满足这一要求。环境检测技术可以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数据采集,通过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水土流失情况,环境检测人员可以从中发现规律,制定改善水土流失的方法。

结束语

我国环境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自“六五”期间国家将环保科技列入国家科技计划以来,环境技术得到了稳定且逐步加强的支持渠道。30多年来,国家各级科技计划中均在环境保护中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方面开展了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攻关,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为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余财金.论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构建【期刊论文】华章-2012.

生态环境检测例5

[中图分类号] P23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60-1

1 遥感技术在水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水环境检测中的应有主要有四点:

第一,遥感技术所具有的应用范围大、成本低、速度快以及周期性强等特性,因此对交通选线、测绘、灾害检测、水利、环境检测、地矿、林、海洋、牧以及农业等对象都可以进行监控,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从空中进行大面积的宏观环境以及宏观生态的研究,从而让我国的环境监测朝着立体的方向前进。传统的环境检测法是采用人工形式的瞬时检测,这种检测法是地面方式,对视野范围以及检测面积造成阻碍和限制,而遥感技术的加入成功的解决了这些局限性,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区域性和动态变化进行加强。

第二,遥感技术可以使环境监测的效率提高,并获得大量的信息。遥感技术在水环境检测中主要是利用飞行工具来进行的,这种形式使得生态环境的监测具有数据资料和图像资料,促进了检测结果的提升。此外遥感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和光学仪器等高科技设备进行编图、传导、解译、处理、接收,成功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宏观监测现代化。

第三,遥感技术使环境监测的适应性非常强,并且可以获得其他监控手段无法获得的信息,它主要表现在对海洋生态环境以及原始森林中的冻土、冰川、高寒山区、沼泽、沙漠等进行监测。

第四,遥感技术可以使环境监测呈现出动态形式,通过遥感技术实现了环境动态的精准变化资料和大范围、周期性强的环境动态监测。

2 遥感技术在大气检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中应用比较多的检测方法为被动形式和主动形式两种,其中被动形式是利用物体对自然光照的不同反应来进行检测的,主要应用于对一段间隔以外的现象及物体的观测。主动形式是利用遥感探测仪本身所具有的次波束或者波束和物体之间产生的反射、吸收作用的回波来进行检测的。遥感检测的特点是应用范围大、成本低、速度快以及周期性强等,所以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的大气检测既可以自动设置污染源的跟踪和污染范围监测,还可以自动设置污染源的报警装置。

2.1 遥感技术在大气气溶胶检测的应用

大气气溶胶是指雾、烟等形式的各种不可见微粒、可见液态、可见固态以及其他形式的物质,气溶胶不仅使大气环境区域性的整体质量受到影响,还使全球的环境受到影响。传统的大气检测是地面检测,这种方式很难发现气溶胶,而遥感技术的加入使得气溶胶的运动变化趋势以及具体的空间分布都可以通过分辨率超高的卫星来进行检测,完善了地面检测的缺点。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气溶胶反演方法有多通道反射率反演方法、反射率角度极化方法、单道反射率反演方法、反射率角度分布方法、海洋陆地对比方法、基于稠密的黑体反演方法、热对比方法以及空中陆地对比度削减方法八种。

2.2 遥感技术在沙尘暴检测的应用

沙尘暴是我国不可避免的灾害之一,它具有危害性大和突发性强的特点,沙尘暴不仅严重污染了我国的大气环境,还严重扰乱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正常生活。沙尘暴的爆发伴随着大量悬浮物和沙尘粒子,给人类和牲畜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大气气溶胶的极端现象就是沙尘暴。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沙尘暴检测方法为NOAA/AVHRR和GMS两种,其中NOAA/AVHRR既可以进行较大范围的沙尘暴时空分布检测,还可以进行沙尘暴反射辐射特性的检测,而GMS自身所具有的高时间分辨率可以比较容易的找到沙尘暴的位置以及运动轨道。

2.3 遥感技术在有害气体检测的应用

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上是可以随时随地产生有害气体的,比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这些常见的气体都对有机体以及大气造成毒害,当植物受到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污染时,植物对红外光呈现出反射率下降的趋势,就使得颜色以及动态标志产生略有不同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不同正是遥感技术进行有害气体检测的重要依据。臭氧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它主要起到保护地球上动物、植物以及人类的作用,对大气进行检测时遥感技术是可以对臭氧层进行变化情况的监控、空洞形成位置进行检测、臭氧层进行了解。

2.4 遥感技术在城市热岛效应检测的应用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属于是一种大气热污染的现象。城市热岛效应主要是指城市内部在一定范围内集中聚集着大量因为人类而产生的热量、取暖、呼吸以及城市自身所具有的热量,这些能量最终使局部地区的温度明显高出周围其他地区。遥感技术在城市热岛效应检测中主要是通过热红外遥感器来对特定物进行温度的监测,并利用热效应之间的差异来有效的找出热源所在地,这种方式的检测既可以准确的检测出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还可以得出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征。

3 结束语

遥感技术在水环境中的应用具有范围大、成本低、速度快以及周期性强等特性,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从空中进行大面积的宏观环境以及宏观生态的研究,从而让我国的环境监测朝着立体的方向前进。遥感技术在大气检测中应用比较多的检测方法为被动形式和主动形式两种,其中被动形式是利用物体对自然光照的不同反应来进行检测的,而主动形式是利用遥感探测仪本身所具有的次波束或者波束和物体之间产生的反射、吸收作用的回波来进行检测的。

参考文献

[1]程立刚,王艳姣,王耀庭.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综述[J].中国环境监测.2010(3):17-23.

生态环境检测例6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136-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村经济呈持续稳定的良好发展态势。然而在受到“注重生产发展,轻视生态环保”的思想影响之下,尽管农村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可农村生态环境情状却每况愈下,甚至不少地区的农村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并威胁到人民生命健康的恶劣现象。因此,要利用现代高科技的环境检测技术,对污染地区进行及时科学的治理,并对易受污染的地区进行实时的预防,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环境安全提供保障[1]。

1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目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水资源污染较为严重。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最新检测报告显示,我国农村人口饮用水达不到安全标准的有3亿多,其中有9000多万人因为水污染而造成饮用水不安全。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大量使用化肥、生活污水长期污染其主要饮用水源—— 地下浅水层及地表水。另外,畜禽养殖也是造成农村饮用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2]。

土壤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在重庆市有关部门对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的调查中显示,重庆市稻米及蔬菜的铅超标率高达46%和60%,七氯和异狄氏剂醛及硫代硫酸盐的检出率均在85%以上。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化肥的应用,导致大部分化学元素渗透到土壤环境之中,严重破坏了土壤生物的多样性。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日益扩大。伴随农膜使用量的日益增加,非降解农膜破碎部分大量残留在土壤及地表,又由于生活垃圾的随意丢放、倾倒和排放,畜禽粪便未设置污染治理措施等等,导致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日益扩大[3]。

2 环境检测技术在解决目前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重要作用

环境检测技术通过及时的采集和分析数据,可以对水土流失、水源污染及五种多样性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监控和检测,从而能够让相关专家根据对其检测的数据的详细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及措施,以便起着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构建环境检测技术,加大对农村污染排放的监督,从而起着保护环境的作用。一方面由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投入环境检测技术的硬件设备;另一方面对环境检测人员的技术能力加以培养,建立对农村环境检测工作及其污染治理的技术支持机构,加大对农村污染排放的监督。同时为了避免重大灾害事故发生,还要构建环境监测技术预警体系,并将信息自动化引入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当中,实施环境的实施在线监测效果,从而更进一步提高监测工作质量,以便能更好地保护农村环境[4]。

环境检测技术能够对不同的生态问题加以监控,从而帮助人们及时提出最佳的解决措施。利用环境监测技术可以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的不同污染点进行监测,帮助人们找到污染源,以便能够及时地对污染排放加以控制。由此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染源排放,使得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改善,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利用环境检测技术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是,可以利用该技术对不同年份及季节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分析这些数据并从中发现规律,从而制定出一些有效的改善水水土流失的措施。

3 环境保护和环境检测技术的有效结合

将环境保护和环境检测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环境检测工作,能够很好地为环境保护指明方向,从而为人们科学地评估农村环境质量情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提供地坚实的依据。

要将环境检测技术与环境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首先,需要充分整合并创建一个综合协调环境监测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当前区县级等相关部门现有的环境监测资源。包括农林、卫生、畜牧、环保等部门的专业设备、交通设施及技术人员等。将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并明确环境监测分工,令小组人员之间相互密切配合。

依据当地的环境质量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明确检测目标,并制定出农村地区环境监测切实可行的方案,如确保供应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所需的财力、人力、物力等,组建一支能机动、快速地进行环境监测的专业队伍;重点选准一些与农村群众生活生产等密切相关如饮用水源酸碱矿化度、畜禽排放污水的COD等相关环境项目进行监测。

确定并采用合理的采样地点、采样频次及采样方法进行检测。并对样品处理化验分析方法和期限加以明确规定,以便所得到的监测取样的化验分析及时并准确。同时,还要作出相应的监测分析报告。

对环境监测分析数据的方法渠道进行妥善合理的安排,并对各地群众在日常生活如何注意防患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加以科学指导,从而有效地预防因环境问题而给群众生活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5]。

结束语:构建环境检测技术体系,有利于我国农村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同时也是贯彻并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心环节。另外,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社会发展及进步的必然要求。只有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才能令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得到满足,从而实现资源、环境及人口三者之间关系的良性循环。因此,要利用现代高科技的环境检测技术,对污染地区进行及时科学的治理,并对易受污染的地区进行实时的预防,从而有效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靳红海.浅析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保护措旌[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1(11):135-139.

[2] 周丽莉.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农业装备技术,2012(1):158-166.

生态环境检测例7

环境监测一词首先是由欧美发达国家于十九世纪末提出的,在美国主要是由卫生部门带领、指导全国范围内的空气、土质、水质、污染物的监测工作。随着国家逐步发展壮大成立了国家环保局并由其统一指挥监测工作,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国家环保局有力落实其环境监测的主导功能。上世纪初马森等人提出的污水生态系统标志着生态监测的发展;克列门茨将研究指标定位于植物个体和群落作用于农、林、牧业中,积极倡导将高效率检测仪器视为植物这一观点。

1.2国内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有所发展并且于省市之间创建了环境监测站点,提出了生态环境监测应以“五化”为目标、数据以“五性”为标准、质量以“五报”为反应形态的具体要求。直至目前,我国已推出四百多项环境准则,包含了土质、水质、大气、噪声、废物等各个领域。

2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2.1检测的基本原理

2.1.1代表性原理即将有限的断面和点位代替无限的整体环境情况,其主要反映空间状况;运用有限的采样频率代替可变动的整体环境情况,主要反映时间状况;运用有限的数据量反映整体环境信息。

2.1.2规范性原理将环境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与检测的精准性、可溯源性以环境监测的技术规范化(标准化)、监测制度化的形式加以体现。

2.1.3完整性原理

检测过程运用要素与相素以及压力三者混合监测程序达到反映环境内涵的复合性和完整性的目的,并将环境监测的系统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2.2检测指标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①化学指标;②生态学指标;③环境质量指标;④生物学指标;⑤环境建设指标等。

3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

缘于本国生态环境监测的起步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容易缺乏统一有序的监测标准且对于技术规范的制定尚未落实,只是在海洋和农业方面推出了较为具体的技术章程制度。制约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监测地位、作用、性质均无规范性法律法规;②运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与各项机制不符合监测需求;③无有力财政措施作为平台;④监测队伍缺乏规范性且资质与机制尚处于青涩阶段;⑤监测体系不完善缺乏连贯性,监测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有待提升。

生态环境检测例8

1 环境问题和环境治理措施

环境问题一般指第二环境问题即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核与辐射安全风险增加。人民群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面临环境问题的严重挑战,必须采取系列有效针对措施,进行环境综合治理来保护和改善环境,环境监测便伴随着环境综合治理应运而生。

2 开展环境检测的现实意义

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视、测定、监控,获取监测数据。

环境监测的意义即通过开展环境监测,提供代表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的数据,判断环境质量,评价当前主要环境问题,预警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服好务;还可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来测定、获取、运用数据而作为环境执法监督和科学管理环境的技术基础。根据我国目前阶段经济发展要求和特点及出现的环境问题,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依据环境监测数据,为环境控制与环境治理发挥指导作用,提高措施针对性,为我国开展环境治理、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3 环境检测分类

依据不同标准,环境检测分类不同。以检测目的为依据,环境监测可以分为监视性检测、特定目的检测与研究性检测。其中监视性检测即常规检测,主要是对一定环境检测项目进行定期或长期检测,从而获得污染程度与环境质量信息,编制出相应解决方案。特定目的检测包括污染事故检测、考核验证检测、仲裁检测与咨询服务检测;以检测介质对象为依据,可以分为水质检测、空气检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态监测、生物监测、噪声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等;以检测区域为依据,可以划分为区域检测与厂区检测。

4 环境检测对象及技术

环境检测主要是以环境为研究对象,包括水体、大气、土壤、噪声等因素,通过应用一定的技术,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检测,采取定量、定性与综合分析的方式对环境污染物质及成分进行研究。环境监测技术不仅包括各种分析测试,还应包括布点技术、采样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综合评价技术等。分析测试中最基本的化学分析方法有:重量法、容量法;仪器分析法有: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放射分析法;新技术的应用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合理选择监测技术,以实现环境监测效率及质量。

5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研究

环境检测属于环境治理的首要环节,是环境治理的基础性工作。环境检测属于解决环境问题不可或缺的方式,其有效开展对环境治理有重要和积极的促进作用,促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对环境管理和治理的理解

通过环境监测数据及结合自身感受,使居民和企业及环境管理者对环境状况和环境污染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在主观上为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第二,促进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文件、环境标准和排污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保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规范性、约束性

通过环境检测,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状况,描述当前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编制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条文规范和约束环境行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从尺度上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第三、通过环境质量现状检测数据和环境容量为区域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服务, 为制定污染物污染治理和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加强环境治理措施的针对性,提高环境治理效率

通过环境监测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对部分污染物进行优先检测和控制,筛选危害大的污染物,可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当前我国加强对高污染与高耗能行业的环境检测和污染治理, 开展的重金属领域专向检测,明确环境治理工作重点,按照行业标准开展专项治理, 有效控制超标排放问题,促进了环境治理工作。

第五、依据对环境监测数据的趋势性分析,建立污染防治预警机制,提前治理,防患于未然,杜绝污染事故的发生。

第六、通过咨询服务性检测,如室内空气环境检测,提供贴近百姓生活的检测服务,为创造绿色放心家居环境,保证身体健康,提供科学数据。

第七、通过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及时分析事故原因和污染后果,为污染治理方案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促进污染治理。

第八、通过区域环境监测及环境检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制定规划联防联治的综合措施,提高环境治理效果。我国目前推进开展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就是建立统一规划,统一检测,统一监管的一项扎实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第九、排污许可证制度考核验证检测、三同时项目验收监测等考核验证检测,为评价治理措施及效果验证提供服务,是科学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

第十、我国目前制定和开展的企业自行检测,将引导企业污染治理观念的更新,变被动治理为主动治理,增强污染治理的责任感,促进污染治理效果。

第十一、环境监测是伴随着环境污染的产生而发展的,环境污染治理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研究性监测的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的提高,会为环境治理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理措施,促进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

由此可以看出,环境检测属于环境治理的重要指标与重要工具,其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意义重大。

6 结语

环境检测属于环境治理与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了解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污染程度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环境检测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对环境检测分类、对象、目的及技术进行了浅析,重点研究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实践证明,环境检测属于环境治理工作开展不可或缺的工具及手段,对推动与落实环境治理、改善环境质量发挥着重要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检测例9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根据中国环保总局对环境监测定义,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测和测定,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传统的环境监测,如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污染监测,仅仅局限于对单因子的测定与评价,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我们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的力度。

1.基本概念

1.1生态环境

已故中科院院士黄秉维先生对于生态环境一词的解释于文章中明确指出:生态环境就是环境,应包含污染以及其他各种环境问题,而不应将生态与环境二词分开解释。刘昌明和沈国舫等院士对生态环境一词作如下解释:所谓生态就是与生物关联的关系总称,以群体的形式存在,而环境则属于客体。生态环境诠释的自然环境并不包括所有的环境问题,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环境就是环境。

1.2环境监测

所谓环境监测就是指正确使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系列现代科技手段,持续性地或者是间断地对三者污染因素实施现场勘测,进而准确判断环境质量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监测的范围呈多方面发展,其中还包括对工业污染源的检测以及生态环境的检测,进而使检测对象由狭隘的污染环境的因子扩展到生态变化和生物的监测,其目的主要是及时、确切、全方位的展现环境质量状况,从而为污染源控制、环境管理和规划等提供科学、合理依据。

1.3生态环境监测

由于目前生态环境监测的概念存在较多异议,所以本文选取一种观点加以论述。所谓生态环境监测就是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生物监测,其主要功能就是监测与评判大自然和人类变化在生态系统里的相关反应,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化学监测以及生态监测。具体说来生态环境监测指运用生命系统和与生命系统存在关联的系统变化作用于监测环境质量和变化的工作中。

1.4生态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的联系

环境监测作为研究以及检测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是科学研究环境的必备手段。生态环境监测则使用各项技术检测手段以及生命系统对自然与人为举止的评判,进而将二者对环境的危害、影响和对应变化规律加以分析总结,从而为环境质量的控制、评估与管理提供科学理据。

2.发展历程

2.1国外

环境监测一词首先是由欧美发达国家于十九世纪末提出的,在美国主要是由卫生部门带领、指导全国范围内的空气、土质、水质、污染物的监测工作。随着国家逐步发展壮大成立了国家环保局并由其统一指挥监测工作,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国家环保局有力落实其环境监测的主导功能。上世纪初马森等人提出的污水生态系统标志着生态监测的发展;克列门茨将研究指标定位于植物个体和群落作用于农、林、牧业中,积极倡导将高效率检测仪器视为植物这一观点。

2.2国内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有所发展并且于省市之间创建了环境监测站点,提出了生态环境监测应以“五化”为目标、数据以“五性”为标准、质量以“五报”为反应形态的具体要求。直至目前,我国已推出四百多项环境准则,包含了土质、水质、大气、噪声、废物等各个领域。

3.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3.1检测的基本原理

3.1.1代表性原理

即将有限的断面和点位代替无限的整体环境情况,其主要反映空间状况;运用有限的采样频率代替可变动的整体环境情况,主要反映时间状况;运用有限的数据量反映整体环境信息。

3.1.2规范性原理

将环境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与检测的精准性、可溯源性以环境监测的技术规范化(标准化)、监测制度化的形式加以体现。

3.1.3完整性原理

检测过程运用要素与相素以及压力三者混合监测程序达到反映环境内涵的复合性和完整性的目的,并将环境监测的系统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3.2检测指标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①化学指标;②生态学指标;③环境质量指标;④生物学指标;⑤环境建设指标等。

4.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

缘于本国生态环境监测的起步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容易缺乏统一有序的监测标准且对于技术规范的制定尚未落实,只是在海洋和农业方面推出了较为具体的技术章程制度。制约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监测地位、作用、性质均无规范性法律法规;②运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与各项机制不符合监测需求;③无有力财政措施作为平台;④监测队伍缺乏规范性且资质与机制尚处于青涩阶段;⑤监测体系不完善缺乏连贯性,监测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有待提升。

5.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3S技术是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方向,是其发展的主要技术基础,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遥感手段将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3S”技术的核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美国、欧洲、日本和我国都在制定新的观测计划,国内北京、上海、重庆、厦门等地都在推进基础数字化工作,推广GPS定位观测,这些计划的实施将为区域环境监测提供重要的数据。传统监测手段,只能解决局部监测问题,而综合整体且准确完全的监测结果必须依赖三S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把遥感、航照、卫星监测、地面定点监控有机结合起来,依靠专门的软硬件使生态监测智能化,使生态资料数据上网,实现生态监测网络化,是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监测人员的重点工作内容。

生态监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生态监测将为更深层次的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提出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设计方案,最终目的是建立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

生态监测的总体趋势是:三S技术和地面监测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全面审视生态质量;网络设计趋于一体化,考虑全球生态质量变化,在生态质量评价上逐步从生态质量现状评价转为生态风险评价,以提供早期预警;在信息管理上强调标准化、规范化,广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纯从理化、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满足要求,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必将被广大环境监测工作者逐步认识和掌握。 [科]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检测例10

2生态监测经费十分缺乏

生态监测经费十分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生态监测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多年来,由于未将生态监测项目纳入发展计划,生态监测缺乏经费保障。由于缺乏与之配套的经费支持,后续的常规监测项目往往逼迫终止,生态监测的数据链逼迫中断,非常不利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生态监测技术有待加强生态监测技术有待加强使得生态监测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陷入困境。目前,野外生态监测环境以森林和山地环境为主体,交通不便、通信不畅、气候恶劣、技术装备落后,已成为开展生态监测工作制约因素,加之基层一线监测人员偏少,培训不足,也困扰着环境监测中生态监测法的应用。因此,探索生态监测法在环境监测中应用的策略势在必行。

3优化生态监测法在环境监测中应用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生态监测法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水平,在了解生态监测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优化生态监测法在环境监测中应用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3.1合理规范生态监测规划

合理规范生态监测规划是优化生态监测法在环境检测中应用的关键。在环境监测中应用生态监测法,应意识到生态监测规划的重要性,在生态监测项目实施之前,就应合理规范生态监测规划,明确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使生态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有章可循。

3.2加大生态监测经费投入

加大生态监测经费投入是优化生态监测法在环境监测中应用的重要环节。对环境监测中生态监测法的应用而言,应加大生态监测经费的投入,发挥生态监测工作的经费保障作用,将生态监测项目纳入发展计划之中,做好配套的经费投入工作,进而促进生态监测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3.3逐步提高生态监测技术

逐步提高生态监测技术对优化生态监测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也至关重要。在环境监测中应用生态监测法,逐步提高生态监测技术,应从技术装备和智力支持两个方面优化生态监测的应用,如积极引进先进的生态监测设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生态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环境监测中生态监测法应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可以起到完善生态监测技术的作用,逐步提高生态监测技术。

生态环境检测例11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是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是保证监测数据科学、有效的重要支撑,所以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各级环境监测站在仪器设备管理上都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分析了环境监测站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环境监测站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仪器设备管理程序不完善

仪器设备管理程序是环境监测站仪器设备管理的依据,但是,目前环境监测站存在没有制定仪器设备管理程序或是程序不规范的现象。仪器设备管理程序的缺失,使得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无章可循,从而直接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2、仪器设备计量检定管理不到位

仪器的计量检定管理关系到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明确要求,强制检定仪器必须由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实行定点定期强制检定。因此,仪器设备计量检定是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仪器计量检定管理工作中缺乏系统的计划,同时缺乏专门人员管理,将会出现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及检定,势必影响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3、仪器设备购置无计划

各级环境监测站在设备管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总体来说尚存一些问题,如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和闲置的现象较严重。仪器设备购置无计划,盲目添置仪器设备造成重复购置仪器及仪器闲置,使仪器使用率低,导致仪器在最佳使用时期闲置,加速了仪器的老化、报废,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

4、仪器设备档案不健全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档案的管理是实验室计量认证的主要内容之一,规范、科学管理仪器设备档案,有利于提高仪器设备的综合利用。目前,环境监测站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仪器设备档案内容不齐全,未实施动态管理等问题。

二、环境监测仪器的应用

1、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生物化学需氧量的检测

水体有机污染情况的程度可以在生物化学需氧量的指标上反映出来,因此需要对该项指标进行检测,传统的检测方法为5d生化需氧量标准稀释测定法,其测量的程序较多,十分复杂,需要较多的时间,且准确度不理想。1977年,Karube等人在废水处理厂污泥中的微生物进行处理并培养,研究出了胶原膜,将其与氧电极有机,从而构成生物传感器,其作用原理是生物传感器元件是微生物混合菌种或者单一的菌类,如果生物需氧量的物质出现代谢、降解或者加入等情况,微生物内外源呼吸方式即会被改变,且耦联输出的电流也会出现波动,因此传感器的输出电流值所处的环境与生物需氧量构成线性关系,能够有效的检测出生物化学需氧量,且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反应迅速,能够实现水质的在线分析,适用范围广阔。

(2)苯酚类化合物的监测

近年来,人们对于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较为深入,传感器的生物敏感材料也十分丰富,包括漆酶、苯酚羟化酶、酪氨酸酶、过氧化物酶等,其中较为常见的传感器其敏感材料为酪氨酸酶。其作用是需要有分子氧作为基本条件,其可以利用酪氨酸酶对单酚类物质实施氧化处理,形成二酚,最终将其转变为苯醌类物。苯醌能可以通过电化学的方式,吸收电子,并将其转变为邻苯二酚,因此对已对苯醌类物质的形成、氧气的消耗量等进行严密的监测,从而发挥出其检测测苯酚类物质的基本功能。该类监测方式的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且选择性良好,是较为理想的水体监测方式。

(3)二氧化氮的监测

针对大气中二氧化氮的监测,可以将氧电极和固定化硝化细菌、多孔气体渗透膜就、有机结合起来,制作出相应的生物传感器,能够达到监测大气中二氧化氮含量的目标。其基本原理是采用亚硝酸盐作为消化细菌的能源,亚硝酸盐的量的提高,则传感器的呼吸活性也会随之提高,其在呼吸中,溶解氧浓度会有所下降,利用氧电极监测出其减少的量,而亚硝酸盐则能够简直的反映出该变化,从而表现出大气二氧化氮的含量状态,但是其也有一定的限制,大气中的二氧化氮含量需要超过0.01mmol/L才能被检测出来。如果亚硝酸盐浓度保持在0.058mmol/L以内,传感器的电流则会随着亚硝酸盐浓度的提高而增加。该类传感器的优势在于选择性良好,且能够抵抗各项干扰因素。

2、便携式环境监测仪器的应用

(1)空气污染监测便携式仪器。主要有气态颗粒物监测仪、大气样品采样器、气相参数测定仪、多种气体检测仪、基于PID检测器的气体检测仪、基于FID检测器的气体检测仪、甲烷检测仪、便携式气相色谱仪及气质联用仪等。

(2)有机物便携式采样及前处理装置。便携式多功能水质采样器,采集样品后,可以进行解吸、萃取、干燥等一系列处理,并配有特定的注射器直接将样品注射进便携式气质中进行分析;便携式热解析吸附浓缩装置,可以作为应急监测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前处理;针对有机气态、液态、固态污染物样品采集的便携式样品采样箱。

三、环境监测仪器的维护

1、监测仪器的检定

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环境监测仪器的灵敏性、精密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根据《计量法》的规定,仪器设备检定分为强制性和非强制性检定二类。日常使用的监测仪器绝大多数为强制检定仪器,须由有资质的检定部门进行检定,少部分的非强制性检定计量器具可以自行编写自校规程和进行检定工作。环境监测站每年初制定环境监测工作计划时,要将所有环境监测仪器的检定计划列入其中,根据上次的检定时间进行统一安排,最好将时间安排在仪器校定有效期到期前一至二个月内,并提前与检定部门联系,确保环境监测仪器检定工作有效开展。

2、仪器的日常使用

环境监测仪器大多为高精密仪器,仪器的使用对仪器的放置和使用环境均有一定要求。大型精密仪器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最好一室一类仪器,安装好除湿机、空调等设施。仪器的电源应与照明用电分开,电源线单独接地处理,以减少电磁干扰对测定的影响。仪器使用前后均要检查所用的水、电、气等是否符合要求,建立每台仪器的使用记录和维修保养记录,记录下仪器的使用情况、维修保养等信息。现场监测仪器在使用前一定注意现场监测环境,仪器使用前要校验,使用后要及时做好仪器的保养。对于影响到检测结果的维修,维修完成后要重新对仪器进行检定,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在可能的前提下应对以往监测数据进行溯源,确保仪器的精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每台仪器的编号,用不同彩色标识仪器状态,表明属于在用、检修、停用、禁用等状态,仪器检定后粘贴上检定标签。对大型分析仪器应对所测的物质定期进行检测限的测定,以保证监测仪器的灵敏性、精密性和稳定性,从而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环境监测仪器发展未来趋势

首先,环境监测仪器在未来将迈向结构单元组合化、多台仪器连用的方向。结构单元组合化是由于新技的渗透和关键元器件的更新,传统的机械、光学部件被许多软件和新型元器件所代替,仪器向模块化和组合化结构发展。一套仪器可分解成若干标准单元,然后按照客户要求进行“积木式”组合,构成单功能或多功能装置。例如,离子色谱仪可分为进样系统、分离柱、检测器、控制及数据处理系统,各自可以形成独立单元,用户可按需要配置。其次,逐步实现远程网络监测。网络远程监测手段的发展,使得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够了解到实时的监测数据,而遥感技术等运用,通过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技术的运用是环境监测工作能够以更大范围监测形成预警体系,为预防环境污染以及突发事件奠定基础。

当前多采用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的方式,今后将逐步朝着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迈进;高科技含量将大大提升,实现技术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的转变;地面环境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的综合方向是今后的主流,且监测领域更加全方位;监测仪器自身将综合利用集成化、智能化、系统化技术,质量更高,功能也不断增多;此外还会涉及电子、光学、化学、物理等高技术领域。

为了尽快实现以上目标,应加大在此方面的资金和科研投入,将环境监测作为重点研究工作;通过市场调控,对监测仪器生产企业进行重新组合,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技术研究、集中投资,改变过去存在的缺陷,形成一批全新的骨干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学习国外在此领域的关键技术,结合国内实际状况加以改进,逐步实现监测产品的国产化;此外还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消除市场负面影响。

4、建立仪器设备计量管理办法

根据自身监测站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计量管理办法。其内容包括:计量检定部门资料、仪器检定计划、仪器检定的确认和标识。计量检定部门是环境监测站的重要供应商之一,须收集其相关资质证书或证明复印件、核实资质范围,结合自身的仪器情况,确定合格检定机构,联系方式和联系人。制定仪器检定计划,合理安排检定时间,检定结束,尽快获得检定结果,以便后续监测及检定工作管理。计量仪器设备获得检定证书后,应及时对检定/校准证书进行技术确认,根据检定结果和校准数据判定仪器是否合格、降级或停用,并根据判定结果,按状态贴上三色标识。

结束语

环境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工作,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环境治理效果除了与技术有关,最重要的是受监测结果影响,所以必须保证监测结果的精确性。针对当前监测仪器生产和监测技术中的不足,应及时改正,为其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