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04 14:45:53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例1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价值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社会主义方向的价值导向。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与宗旨相一致,保证农村文化发展的政治方向,才能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真正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对广大农民的价值取向具有导向功能,充分发挥其对农民观念和行为的积极引导作用,使农民的思想逐渐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价值取向,行为逐渐规范化,最后内化为农民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优良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也不例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对农民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优良的环境不仅可以使农民学习到做人的道理和礼仪,受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而且还可以促使农民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积极地投身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去。

(三)思想政治教育榕嘤新型农民提供重要途径

农民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参与者和农村文化成果的受益者。要想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好,就必须培养更多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开展科学文化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通过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个人道德品质和按照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能力,增强农民抵御各种不道德影响的自觉性和判断力,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朝着健康方向顺利发展。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对策

(一)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实施依据。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对农村文化工作领导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和教育问题达到统一,并全面掌握政策,才能通过他们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多形式、广覆盖的宣传,得以在农村有效的贯彻实施、深入人心。

(二)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有战斗力、吸引力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实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任务的组织保证。因此,只有从队伍的选拨、培养和使用这三个环节入手,建立科学的管理长效机制,才能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充满活力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仅是加强农村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人才的战略要求。如,通过考核制度明确规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待遇、编制、晋升等问题,同时还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开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明确目标、把握方向、建设队伍、确定内容、创新方法、开辟途径等方面的工作,最终要依靠坚强有力、指挥有方的领导体制和责权明晰、运转有序的运行机制以及考核公正、赏罚分明的评估激励机制。建立党的领导是核心、各职能部门重视是关键、制度健全是保障、队伍建设是基础、奖惩得当是杠杆的领导格局和工作机制,是开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重要内容。如,党委通过定期听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汇报,从全局的高度规划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在当今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着错综复杂的背景下,通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切实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如,在社会公德方面教育农民要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对于农村生活的正常进行,对于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保证经济的平衡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价值导向,还可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优良环境,为培养新型农民提供重要途径。对此,政府应注重农村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农村的文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例2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7-0023-02

目前,我国将农村建设和农民的生活问题提到新闻媒体报道的重点中来。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媒体报道,都对农村的问题十分关注。新闻宣传中对农村的新发展状况以及农村人民的新变化进行积极报道,同时,也更多的反应出农民的新的希望,更加支持农民的发展和建设,为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政策等等。然而,在农村建设中新闻宣传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我们首先应该认清这些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1农村建设中新闻宣传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农村建设中进行媒体宣传的形式主要有报刊和广播以及电视等形式,这几种方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效果和作用,然而,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制约了其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农村题材的新闻宣传越来越少

目前,我国的农民的人数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而农村人所有的农村新闻宣传却少之又少。这主要体现为针对农村题材的新闻宣传比例不协调,而且正在呈下降的趋势。农村人也找不到有效的新闻沟通方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新闻文化的需求。例如,在电视这个新闻媒体行列中,全国的电视节目和新闻总数非常庞大,然而,与农民有关的电视新闻却没有多少,无论是市级电视新闻还是地级电视新闻,农村新闻所占的比例都是最少的,就连中央7套的农业频道,也正在减少农村新闻的比例,这对于农村的新闻宣传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除了电视新闻,其他的媒体新闻方式也体现出了对农村新闻宣传的弱化。目前,属于农村人们的新闻报业,已经没有多少种了。还在继续发挥力量的报业,也只有《农民日报》、《农村新报》等少数的几份报业。这种现象对于农村人民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效果,会严重制约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采取高度的重视。

2)农村新闻媒体的内容缺乏实质性

目前,从事农村内容的新闻媒体建设不能体现农村的真正现象,不能以从村的角度报道农村的问题,而是站在城市的角度去报道农村的发展和问题,使农村题材的新闻报道内容呈现一种虚假、空大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体现农村的真实情况,也不利于国家和党针对农村的真实情况制定合适的方针和政策。而且,农村的人们对于这种形式的新闻报道也会产生一定的反感,也无法从新闻报道中得到一定的收益和良好的效果。

从事农村内容新闻报道行业的新闻记者和采编是重要的角色,然而,这些记者和采编很难真正的深入到农村的实际情况中进行了解和采访,只是为了报道而报道,为了写稿而写稿,无法找到农村人们真正关心的热点和问题,也无法体现农村人们真正关心的问题。这就是目前大多数农村形势的新闻媒体体现的特点。这并不利于农村的新文化建设和发展。

3)农村新闻报道体现严重的片面性

目前,大多数新闻媒体采用报喜不报忧的新闻报道方式,在农村题材的新闻报道中,新闻的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富农的发展,对富农的成功之路进行大肆宣传和夸张,对贫农的生活现状等却看不到,也报道不出来。对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方面的报道,以偏概全,用几个富农的例子来说明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赞扬农村建设的进步。然而,真正生活在贫苦中、需要帮助的农民并没有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也没有对他们有用的相关新闻信息。

并且,在农村的新闻报道过程中,大多数的报道方式主要采取的是学术研究的方式,学术上的语言以及内容对于农民来说,并不适合,农民也无法接受。还有一些电视新闻节目,虽然是为了农民而设置的,但是却在节目的播放时间等方面完全按照城市人的生活习惯来设置的,并不符合农民的作息习惯,也并不是真正的体现为农民服务的要求的。

2 农村建设中提高新闻宣传效果的对策

为了保证农村建设的健康顺利发展,也为了农村题材新闻媒体的发展得到提升和进步,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和措施,提高农村新闻媒体的宣传效果。

2.1新闻媒体宣传应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

国家对农村建设的问题还是十分关注的,而且也在不断的提出新的政策和方针。新闻媒体首先应该将国家对农村的新的方针和政策传播到位,让农民知道了解国家的新方针和新政策,同时也让农民对国家出台这些相关政策的目的和方向了解。这就需要发挥媒体的宣传的真正作用。可以采取政策问答等形式,首先让农民知道这项或某项政策的含义,然后,让农民自发感受这些政策对农民会有什么帮助,是否符合农村的发展现状。其次,农村的新闻媒体应该将农村的真实发展现状如实的报道出来,让国家和政府真正的看到农村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从而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控制和调控措施,提高农村建设的步伐,也提高农村建设的效果。

2.2新闻媒体应该正面宣传积极的文化

农村建设不仅应该体现在经济建设上,也应该体现在文化建设上。新闻媒体不仅要将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宣传到位,还应该利用真实的例子等将积极的、向上的新文化宣传给农民,让农民也在文化上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缩短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文化差距。尤其应该重点宣传我国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让农民通过新闻媒体更加明白文化的重要性,也更加懂得什么是尊老爱幼,怎么样做才能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目前,农村的文化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个别农村的现象比较严重,也有很多农村流行看风水,还有的形成了一种不赡养老人的习惯。这些问题都是应该尽早教育和改善的。保证农民的素质文化建设,才是保证了我国所有人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

2.3创新农村的新闻宣传内容及形式

农村的新闻宣传也应该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内容上,应该采用农民更加喜欢听、喜欢看的内容,切实来自农民的生活中的语言和事情是农民更加关心的问题,也是农民能过看得懂、听得懂的内容,利用农民喜欢的内容才能真正的为农民所接受。在形式上,不仅应该依靠农村题材的报刊,也应该结合电视、网络等多种新闻报道形式,让农民也可以跟上时代的脚步,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接受新鲜的思想和文化。宣传的形式应该体现宣传的艺术性,利用各种不同宣传形式的优点,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提高农村新闻宣传的效果。

3结论

农村建设是我国整体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农民的总数占我国所有人口的一大部分,如果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落后,我国整体的经济文化建设也就会落后,所以,提高农村新闻宣传的建设效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农村新闻宣传存在着不真实、片面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及时的采用切合实际的新闻报道方式、做好文化方面的宣传、创新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这样才能保证农村建设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修堂.用新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浅析新农村建设中新闻宣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老区建设,2010(12).

[2]德青措.我国农村建设新闻宣传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魅力中国,2011(9).

[3]廖海泳.新闻宣传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导性[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1(3).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例3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040-0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以上。长期以来,由于区域经济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中国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进程缓慢,西部地区农民生活水平落后。这种形势下,抓住重点,找准路子,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对解决西部三农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西部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2005年10月,针对全国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旨在强农、兴村、富民,然而西部新农村建设步伐缓慢,不尊重实际状况,照抄照搬发达地区的做法也实有存在,总体观来,导致中国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进程缓慢的因素多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发展起点低。西部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阻碍西部新农村建设长足发展的主要阻因: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缺乏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技术支持,往往在遇到自然灾害或者病虫害时难以有效保证产量和质量;西部地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严重滞后、电力、水利发展跟不上、医疗卫生设施不完善,都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西部地区农村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一产落后、二产科技水平低下、三产不规范”是西部部分地区的主要产业结构特征,它直接促成了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技术进步缓慢,农业生产效率增速难以提高,从而决定了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增长局限在一个较低水平,在西部农业发展的诸多矛盾中,科技水平低与现代农业对科技需求旺盛的矛盾,成为制约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3.人力资源素质低。西部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素质不高,认识、掌握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低;西部传统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市场竞争观念,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西部农民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和“小富即安”思想盛行,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二、推动中国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对策措施

针对中国西部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制约因素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应对措施,以期能够对当前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健康开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1.加强国家政策针对西部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应当针对西部新农村建设积极采取政策扶持,为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强财政倾斜力度,为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国内社会资金以及国际援助资金投向西部农村地区;深入推进对口帮扶活动,中东部发达城市以及中央各部委应当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农村地区的一对一帮扶力度;当地政府应该加强惠农政策的宣传,学习用好惠农政策。

2.构建完备的社会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建立健全贫困农民救济制度以及农村养老金制度,逐步建设良好的农村医疗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应当积极开展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交通体系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农田病虫害防治、农村集贸市场以及信息网络建设等多个方面,为新农村建设筑牢根基。

3.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农村产业优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华西村通过走农村工业化道路惠民富民、强村兴农;“中国蔬菜之乡”寿光以农业产业化道路富民兴农,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农村产业优化应当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应当积极促进西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加工科技与管理经验,延伸现代化农业产业链,不断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乡镇企业建设,下大力气培育一批能够引领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并在此基础上带动西部地区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4.加快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步伐。人才是一切事业发展的根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农业人才。大力发展西部地区农民农技培训,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技术素质,定期对农民开展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不断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与创业意识;充分发挥西部地区高等院校的学科优势,开展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口支援工作,用先进知识与技能武装西部地区的农民,使其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农民;通过政策优惠等方式鼓励大学毕业生深入到农村基层去工作。

农业是一切产业得以存续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强农、兴村、富民,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非凡。只有认真分析当前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积极应对才能够逐步改善中国东西部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局面。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例4

一、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干部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任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防止一哄而上,防止急功近利。抓好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基层干部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一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开车要靠方向盘,行船要靠舵定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促进发展。二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农村基层干部是否熟悉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并且严格按政策办事,是衡量一个干部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对每个干部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农村基层干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参与者,必须熟知政策,吃透精神,切实做到执行政策不走样。三要有很强的群众观念。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执政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作为农村基层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恪守服务之责,多想富民之策,多出利民之招,多办利民之事。四要有开拓进取精神和做好工作的真本领。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随着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转变,随着农村基层民主的扩大,农村基层干部必须懂政策、懂市场、懂科技、懂管理、懂法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好职责,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真正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排头兵、主心骨和领头雁的作用。

二、围绕新农村建设主题打造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例5

党风廉政建设事关当心民心,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尤其是在拥有占全国近2/3人口的农村地区,党风的好坏更是直接关系农村乃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切实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维护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维护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客观需要。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农村是大量矛盾纠纷的产生地和聚集地,基层组织直接面对各类难易不同的大量矛盾纠纷,在化解矛盾纠纷上,基层党组织是主力军。他们处在改革发展稳定的最前沿,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实施者,能否及时将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对于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工作至为关键。

其次,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把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最终要靠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去贯彻、去实施。认真做好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工作,搞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能够保证和促进基层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先进性、发挥先进性,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和组织农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积极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更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再次,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促进农村基层干部改进工作作风的必然要求。作为农村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和重要方面和基础,它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相联,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保证。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第一线,直接接触农民群众。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直接影响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对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我们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在基层党建不断加强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的看到,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十报告》明确指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只有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融入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以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一)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是促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始终把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针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特点,利用县乡教育阵地采取举办培训班、召开廉政座谈会、听廉政党课、观看廉政电教片等形式,认真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积极开展党风党纪教育等,特别是把廉洁从政教育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以健全制度、完善体系为保障,从源头上防治农村基层的腐败问题。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体系,探索从源头上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制度建设要以管好“钱”、“权”、“物”为重点,着力在规范程序、健全规程上下功夫,在简便可操作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例6

关键词: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问题

Key words: rura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management;issues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092-02

0 引言

从我国的整体情况出发,我国农村在整个国家的比重仍然较高,农村的建设是整个国家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环节,优化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与建设,能更好的带动农村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和水利工程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将科学技术与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之间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力因素,促进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进一步优化。

1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分析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内容相对广泛,其不仅仅指农业用水,还有农民的生活用水。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即复杂,又具有多样化,其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农业用水建设的管理 在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中,农业用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做好农业用水的管理工作不仅仅有利于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协调和顺利进行,还能更好的带动农业用水的合理性发挥,使农民获得更好的收益。尤其是在自然灾害较为多发的地区,旱灾的发生势必会导致农村收入的影响,甚至会导致一些地区颗粒无收。针对个别地区的农业用水的具体情况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预案,从多重角度来进行统筹,以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带动农业用水,尽可能建设因为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同时,农村水利工程还需要针对农业用水进行调动和管理,在对水有需求的不同地区来进行综合的调动,从而促进各个地区用水的协调。

1.2 农业水利设施的管理 农业水利设施是保证农村水利工程顺利进行,保证农民、农业用水的基础性设施,尤其是针对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不同,需要不同的水利设施与之配合,才能切实的保证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有效性。比如说在一些西部地区,水资源较为缺乏,农业用水的需求较大,这就需要建立与西部地区相适应的农业水利设施。水利设施的配套建立和合理建立是农村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还应该涵盖对农业水利设施的养护和维护工作,比如说对农业水利设施进行定期的检修,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用水较多,要确保农业水利设施能够正常运行。

1.3 农民饮用水的管理工作 针对农民饮用水而言,充足和安全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在任何地区,都需要具备较为完善的供应农业用水的水利设施。在农民生活用水的管理环节,首先要严格的进行质量的监管工作,即对农业用水进行监管,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农民用水的质量没有问题。同时,要对农业用水的量进行管理,确保农民饮用到充足的水。其次,要针对农民用水费用进行管理,将农民引用水的价格规定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因为农民饮用水价格过高而影响正常的使用。

2 当前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意识淡薄 所谓管理意识淡薄是指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缺乏较强的管理意识。在我国的一些农业地区,其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较为到位,尤其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国家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来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但是,在后期的管理上就呈现出了不足,一些地区根本没有进行管理的意识,也没有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管理意识淡薄是制约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无法优化的重要环节。

2.2 管理理念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理念也需要进行不断的优化。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理念呈现出一种落后的状态,许多地区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还照抄照搬其他地区的管理理念,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管理理念的落后使得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得不到根本的优化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进行。

2.3 基础设施管理不到位 针对我国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现状来看,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要结合自然灾害的实际发生情况来进行,尤其是针对一些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来看,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灾害和用水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现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管理办法。但是,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还没有建立对抗自然灾害管理体系,更没能根据各个农村所在的地理位置而进行实际的管理。农业水利设施管理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效果和管理模式。

2.4 管理投入不足 不容置疑的是,我国政府对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大,这足以证明我国政府对农村水利工程的支持和重视,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质量和实用性,尤其是在我国农业用水较为欠缺的地方,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已经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针对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来看,其投入不足的现象依旧存在,在我国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没有资金的支持和保障,就无法进行先进理念的引入,专业人才的引入,无法建立完善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案,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受到了限制和约束。

2.5 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无论在任何领域,人才都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恰恰缺少人才的支持,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引入和人才培养体系,管理然才的缺乏使得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首先,没有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我国的各个学校内,很少有涉及到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而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专业却很多,这种管理机制的不协调使得管理建设不对称。同时,没有形成完善的引进机制。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人才的招聘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考评系统,没有真正的引进符合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要求的专业性的人才。第三,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机制,即培训机制不健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需要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相互配合,同时,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又是一个有针对性的工作,其管理工作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没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则无法切实的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2.6 缺乏专业的管理模式 专业的、科学的管理模式对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动力,只有形成规范化的、统一的管理体系和模式才能更好的带动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随着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并没有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

2.7 技术性不强 我国目前的农村水利工程设施建设都是极具技术性的,对科学技术的广泛利用是农村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是,在高技术的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的要求下,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却没有体现出技术性和科技性,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没有结合科学技术导致了管理力度不够,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发生。

3 优化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优化管理意识 在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优化过程中,要培养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尤其是科学的管理意识,从管理角度出发,要充分体现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和有效性,将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强化管理意识,并更新管理意识,使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相适应,协调发展。

3.2 更新管理理念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是带动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新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理念,能进一步提升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科学性,体现管理理念的优化和升级。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理念的更新过程中,需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引进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将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与国际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接轨,体现出管理的切实和管理理念的独创性。切忌将国外或者其他地区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理念照抄照搬,要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我所用。

3.3 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管理体系 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优化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新的对水利基础设施进行管理,将基础社会的管理工作视作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随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化,要充分体现管理与建设之间的协调。同时,要针对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建立科学的农村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统,以科学的、合理的管理工作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升级。

3.4 加大投入力度 针对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投入不足的这样一个现象,要加大投入,确保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优化工作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我国政府要在投入中起到带头和模范的作用,比如说根据不同农村的实际需要进行政府拨款,体现出政府的支持。同时,要发动社会各界,积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将社会上的资金调动起来,吸引更多的资金。第三,要调动农民自己的积极性,凝聚农民的力量,以不同的方式吸取资金,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吸引来更多的资金。

3.5 优化人才管理体系 在人才的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人才的引进,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人才引进体系和人才引进模式,建立一定的考核制度,使农村水利工程的人才工作落实到位。同时,要建立培训制度,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和不同岗位的专业素质进行定期的培训,并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落实到管理人员中,使管理人员在培训中接受到更多的理念。最后,要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通过激励制度鼓励企业员工进行再创造,更好的发挥自己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和效用,促进农村水利工程工作的优化和升级。

3.6 强化技术 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要充分体现出管理工作的技术含量,尤其是在针对管理工作的革新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引进一些具有技术含量的管理模式,以科学技术带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强化技术支持,能更好的突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与建设工作之间的关系,使二者之间协调发展。

面对农村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积极的投入到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队伍中来,从而发挥农村水利工程的有效性,深化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使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例7

一、 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一) 新出现的农村经济形式需要借助法

专业户、联合体、个体工商业户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形势,而这三种形式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的帮助。为了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发挥农村经济法制作用十分重要。

1.专业户:农村才能经济法制建设是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而最为重要一点就是新出现的农村经济形势需要借助经济法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专业户不论是向集体承包还是自营,一般都具备投资少而受益快的优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专业户,因此这就需要依靠经济法来确定下来。例如若专业户要想扩大规模,就必须要联合办厂或者要进行长途贩运,这就专门的经济立法来加以管理和约束。

2.联合体:联合体也是为了满足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村民提供劳动、技术、资金并自愿组织成的经济组织。从国家最新的统计数据上来看农村以联合体形式存在的组织有四十六万之多。由此可见联合体的出现和存在,也需要经济法来加以规范。

3.个体工商业户:劳动个体经济也叫做个体工商业户,其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加强对其法制管理。专门的个体经济法规对于个体工商业户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针对其完善立法工作。

(二) 政府机构管理农村需要借助经济法

政府机构在管理农村时,要借助农村经济法,从而更好地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新旧体制共存的局面更加需要农村经济法来加以管理和约束。新旧管理体制的转化需要借助新的经济法来进行管理,就我国当前农村经济法建设的现状来看,原本的法规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要求。因此构建新的农村经济法迫在眉睫,也是政府机构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

(三)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需要法的保障

光有有效的经济政策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加快农村经济法的构建成为关键点。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必须要依靠法律的保障,党政政策对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此要想使得农村经济法更具有针对性,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十分重要。文件精神的落实也需要依靠法制的构建和完善,从而更好地动员农村经济人口,共同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二、 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反思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加强对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必须要从根源抓起,只有将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才可能找到制约经济法制建设的原因,从而提出更好的解决措施。就整体上来看我国目前在农村经济法制建设上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很多经济法未能够充分考虑农村发展的特点;二是忽略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需要;三是片面强调农村集体土地的保障生存功能;四是形成诸多不合理的配备制度;五是经济法制的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

(一) 很多经济法没有考虑农村发展的特点

在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例如很多经济法在构建时未能够充分考虑到农村发展的特点。每个地区的经济形式和发展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盲目的构建农村经济法。例如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借款人必须提供担保银行才能够发放贷款,同时《担保发》要求农民能够将自己的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等列入不得抵押的部分。农村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必须要随厂房一同抵押,虽然这种方式有利于强化农村土地保障功能,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土地的资本功能。因此必须要将法制建设与农村发展的特点相互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农村经济法的作用。

(二) 忽略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需要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法的帮扶,因此加快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尤为重要。例如一些本应该统一的法律却呈现“分别立法”的问题,同时部分更多针对的是城市,涉及农村的经济法却是少之又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农村习惯依赖政策的调整和帮助,却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其次同样是集体性企业,国家却针对城镇和乡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运用不同的制度安排。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实际存在的且客观存在的,为此为了满足农村对经济制度的需要,加快农村经济立法工作迫在眉睫。

(三) 片面强调农村集体土地的保障生存功能

片面强调农村集体土地保障生存功能也是当前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绊脚石之一,为此合理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才是关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由流转被禁止,同时也剥夺了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直接分享城市化所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力。当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动流转已然不是什么秘密,为此因此这十分不利于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价值的实现,为此在面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由流转的情况时,在未获得法律支持之前是非常不稳妥的。

(四) 形成诸多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很多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尤其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律和政策单方面强调保障城市工业发展,这十分不利于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的开展。例如工农业产品中实行的“价格剪刀差”制度,该制度就与现行的农产品价值规律相违反,这种现象在很多农村都较为常见;同时大部分农业价格的收入通过调整转为了工业部门,因此导致工业以及农业之间的收入呈现不公平分配的现状,这也是其中最为不合理的问题之一。

(五) 经济法制宣传力度不够

经济法制在宣传工作上还有所提升,当前很多农村地区不明白经济法制的具体作用,同时也不了解法制的具体内容。为此可以看出农村经济法制宣传的重要性,尤其是针对地处偏远的乡村和山区。法制建设宣传现在还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普及型不高、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在宣传的形式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方式,例如传单、海报、宣传册等。这些宣传方式的普及度不高,而且效果不是特别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法制宣传渠道。为此,针对当前经济法制宣传工作中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三、 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法制建设

就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上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具体措施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有所启迪和帮助。其中对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法进行汇总、做好农村经济立法规划、配合当前农村经济改革、开展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执法机关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制度办事、建立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等。这些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 对仍具法律效力的经济法进行汇总

首先要对仍具备法律效力的经济法进行适当的汇总,即在清理过去法规的同时将一些具有价值的法律进行汇编。所有的立法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公布,以此来做到“有法可依”。将农村经济法规选出来进行适当的分类,再加以编撰为我国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因此在建设农村经济法制之前,可以进行汇总这项步骤。

(二) 做好农村经济立法规划

在加强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时,要针对农村经济立法工作开展合理的规划。做好农村经济立法规划,首先要充分结合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在开展农村经济立法工作时要更具有针对性和可实践性。农村经济立法工作需要进行详细地规划,规划的目的也是为了发挥农村经济法的最大效用。从整体上来看,农村经济法的骨干和大纲为以下两个部分:一是农村经济法的整体内容包含了任务、基本原则、法律制度和责任等;二是在农村经济法当中要注重四个主要内容:种植业相关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林、牧、副、渔相关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加工业、采矿业、运输业等小型能源型行业法规建设;三是农村环保行业相关法律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 配合当前农村经济改革

农村经济立法工作也要做到积极配合当前的农村经济改革,顺应时展和当前经济形势的法律和政策才是成功的,才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同时在构建农村经济法制内容时,也要做到事分轻重缓解,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序地开展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本文认为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逐步进行和完善农村经济法:农村合作经济法、种子法、农业承包合同条例、粮食订购合同条例、农村个体经济法、乡镇企业法、农村机械化法、农田基本建设法等。这些都是农村经济法制的重要内容,也是需要进一步构建或完善的相关法律。按部就班、先急后缓,逐步完善当前农村经济法的内容。

(四) 开展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

开展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法制建建设的落实和开展。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在开展农村经济法宣传和研究工作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为此做好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必须要从观念、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加以创新和改革。首先,从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工作上要更具备针对性,对当前农村经济法制中尚不完善的地方要加以调整;其次,在农村经济法制的宣传上也要做到科学合理,经济法的宣传不能停留在表面工作,而是要真正让农村人民认识到经济法并且理解到经济法的作用。

(五) 执法机关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执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作用。这些执法机关包含了:检察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而作为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随着农村执法机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就更加要注重对执法观念的树立、执法方法的创新以及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管理。

(六) 建立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例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多予、少取、放活”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利益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已成为我党农村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一、我党关于“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工作的方针的提出。

从1998年10月14日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到2003年12月31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2004年1号文件),我党“多予、少取、放活”农村工作方针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初始、完善和成熟的过程。最早的提法是“多予少取”,见于1998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指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这是保护农村生产力,保持农村稳定的大事。坚持多予少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农村各项建设都要尊重群众意愿,量力而行。”200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为了保护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注意对农民多给予、少索取,整个国民收入分配要在较长的时间内向农民倾斜,并且要突出地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2002年1月6日至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增加农民收入,总的指导思想是“多予,少取,放活”。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标志着党中央关于“多予、少取、放活”农村工作方针的进一步成熟。

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深刻内涵

“多予、少取、放活”六字,言简意赅,意义非凡,“多予”是重点、“少取”是前提,“放活”是根本。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多予,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完善和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扶贫开发政策,尽力向农村提供必需的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逐步把政府公共财政、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扩大到农村,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村农业技术和信贷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少取,就是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实现城乡税赋制度的统一,取消面向农民的各种不合理收费,清理并规范各项涉农收费,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规范政府行为,坚杜绝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现象。推进镇村管理体制改革。

放活,就是搞活农村经营机制,消除体制束缚和政策障碍,给予农民更多的自,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放手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发展;二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加强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改善农民劳务输出的环境,提高农民就业率;四是建立健全农村信贷体系,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发展资金困难问题;五是加强农产品流通渠道体系建设,开辟运销农产品的绿色通道,提高农产品销售额。

三、我县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成效和措施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不断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管理,农民收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例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十一五”期间的重要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关键看党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重视和发挥农村党员的重要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农村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永葆农村党员自身的先进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农村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农村党员是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新的历史任务,同样要有农村党员的参与、领导和支持。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只有农民积极参与、投入其中,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才能尽快实现。由此,中央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要求,而要提高农民素质,首先应提高农村党员素质,使农村党员带动农民前进。

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农村几百万基层干部,是党的整个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完成各项任务,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关键在党员,“一个党员一面旗”,“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永葆先进性的农村党员,才能发挥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带动农民理解党的方针政策,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掌握先进的手艺和技术,积极参与农村发展规划,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工巧匠。实践证明,凡是农村经济势力强的、发展快、农民收入较高的地方,农村党员都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成为产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和引路人。可以说,没有农村党员的参与、领导和带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要重视并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重要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正如所指出的:“只有把全国农村八十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充分发挥他们和乡村其他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广大农民党员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才能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二、农村党员队伍的现状与不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新的历史任务对农村共产党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农村党员需要不断提高素质,增强党性,带领农民群众谋求发展、共同致富,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然而,为数众多的农村党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要求还不相适应,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讲:

农村党员整体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待提高,整体素质不尽理想,加之近年来农村党员外出人员多,流动性大,农村党支部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使农村党员在许多方面的进步不明显,部分党员缺乏竞争意识和带动群众致富的本领,不懂技术、不擅经营,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小富即安或不富也安,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在村里不靠前,在群众中缺乏影响力和号召力。更有部分农村党员,政治素质不高,党性不强,距离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有很大的距离。他们理想信念不坚定,党员意识淡化,宗旨观念不强,奉献精神退化,甚至为了一己私利,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利益等抛诸脑后,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甚至还落后于普通群众,形成“党员不党员,就差几角钱”的尴尬现象,这些农村党员对农村的公益事业、对农民群众的困难不闻不问,忘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引起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这个任务的完成,需要广大农村党员以自身的先进性带领农民不断前进。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中间力量,没有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新农村。采取各种措施改变农村党员现状,永葆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和骨干核心作用,带领亿万群众共同奋斗,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三、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的对策分析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题,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终生任务和毕生追求,是党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亦不是在短时间内通过一两个卓有成效的措施能解决得了的,必须充分认识其艰巨性和长期性。当前,应结合农村党员的实际情况,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保持农村党员的先进性。

1.从农村实际出发搞好农村先进性教育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提高共产党员理论水平、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增强党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是占领农村党员思想阵地,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增强农村党员党性的迫切要求和根本保障。曾对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样指示:“要结合农村实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务求取得实效。”

对农村党员开展先进性教育,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各地的农闲时节,从农村和农村党员实际出发,创新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习内容上,不要刻板教条,切忌大而全,防止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在具体形式上,在坚持必要的理论学习的前提下,要争取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尤其要重视用模范典型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农村党员,在党员队伍中形成争优创先的氛围,促进农村党员提高素质和能力。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还要正确把握教育活动的目的,不能片面追求理论灌输和党员理论水平的提高,还要更加注意教育的实践效果,通过教育不仅要切实解决农村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还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不断增强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使广大农村党员不断自我提高,永葆自身先进性。

2.不断提高农村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

服务群众的能力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服务群众的能力是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关键,服务群众能力的高低就是农村党员先进性的衡量标准。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群众最盼、领导最急、难度最大的就是农民的增收问题,最需党员发挥作用的就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当好引路人,促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带领群众快速致富。农村党员要积极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靠自身技能先富起来,带领群众共同富裕。同时,广大农村党员要深刻强化群众意识,心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做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积极发展农民党员壮大农村党员队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规模适度的农村党员队伍。从整个农村党员队伍的情况来看,农村党员在农村人口中比例偏低,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除了加强教育,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外,当务之急还必须积极发展农民党员,壮大农村党员队伍规模,使之足以能够胜任新农村建设的新使命。

近年来,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等原因,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不尽如人意。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青年党员比例不高,农村党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都需要改善。当前,应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指导下,积极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致富能手和技术能手中发展党员,让更多有知识、有能力、作风好、威信高的农村青年加入党组织。只有按照严格标准积极发展农民入党,才能不断壮大农村党员队伍,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结构,增强党员代表性,提升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村党员的管理

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仅靠开展短时间的重点教育活动远远不够,还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建立健全一整套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把重点教育和长期管理相结合,常抓不懈,使农村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

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建立健全农村党员自我教育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新的起点和契机,毫不放松地加强对农村党员世界观的改造和日常行为的规范管理,使农村党员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对农村党员中背离党员先进性标准、屡教不改者,要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清除出党。针对农村党员外出人数多、流动性大的特点,要特别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坚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入地与流出地相结合进行管理,确保流动党员不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从而确保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例10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大兴土木,在这同时必须要注意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一旦对环境保护工作缺乏科学的规划以及事先的防范,很容易就会造成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加剧,十分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快采取措施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水平。[1]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缺乏足够的环保资金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中的环境保护一直都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对于农村的环保工作普遍都持可有可无的态度,因而也就造成农村的环保工作一直都没有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得农村中的很多环保项目都无法得到真正的开发,相应的环保宣传教育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并且一系列的环保设施都只停留在形式上,这些都导致农村的环保工作进展缓慢。

1.2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制

就目前来说,我国针对环境保护所制定出来的法律法规数量很多,但是其中针对农村环保的相关法律法规却明显的不足,对于农村特定环保问题的立法更是少之又少。[2]由于我国在农村环保上存在着较大的立法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农村环保问题的忽视,而立法不足必定会导致执法不力,这给农村环保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1.3缺乏有力的环保技术

环保技术的应用对于环保工作的开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农村环保问题在目前还缺乏有力的环保技术的支持,且环保技术在农村环保问题上的应用也十分有限:首先,农村已有的环保技术大都具有落后、粗糙、不成熟的特点,并且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也受到了很多的阻碍;其次,针对农村某个特定领域的专门环保技术基本上是空白的状态,比如水资源保护领域,这导致农村地区的环保水平十分低下,环保工作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成果。[3]

1.4农村的环保意识及其薄弱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人们的环保意识对于整个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环保意识的欠缺,使得农村人们在日常生活以及生产活动中总会有意无意的做出一些危害环境的事情,比如乱倒垃圾、砍伐树木等等,对农村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对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必须要加快提高农村人们的环保意识,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开展。

2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

2.1加大对农村环保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

资金是保证农村环保工作得到真正实行的重要基础,只有足够资金的支持,才能够为农村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动力。我国财政部在2008年的时候就针对农村环保问题设立了专项资金,要以中央农村环保转型资金为示范,加大政府、企业、社会与个人对农村环保工作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为农村环保工作的开展奠定充足的物质基础。[4]

2.2完善农村环保工作的相关法律

在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将农村环保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并针对具体的农村环保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法律政策,比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等,制定这些法律的时候必须要严格根据地域特点来进行,逐渐建立起农村环保工作的投入与运行机制,为农村环保工作奠定稳定的法律保障。

2.3大力普及新型环保技术

环保技术的应用是使农村环保工作质量得到保证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工作,就必须不断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推广力度,充分发挥出科学技术的支持作用,除了推广农村中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实用性环保技术之外,还要大力发展沼气使用技术、太阳能技术、生态耕作技术等等,不断落实这些技术,推动农村环保工作的进步。

2.4加快提高农村人们的环保意识

首先必须要提高相关执法者与领导者的环保意识,其次要通过各种教育与宣传方式,加强农村人们的环保意识,帮助农民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农民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农村的环保工作中来,并将环保意识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此外,环保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必须要长期的进行才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因此要树立起终身环保的观念,不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做贡献。

3结语

综上可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存在的原因,才能够更好的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资金、法律、技术与环保意识的加强,不断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保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于春山,李传哲.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水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1(11):11~17.

[2]温武瑞,王新,谢永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及其对策建议[J].中国环境管理,2010(03):17~21,26.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例11

在我国农村地区,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日见衰弱,来自西方的消费主义、利己主义等日益盛行起来,而导致人们普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提升农民精神面貌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加强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自十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活动不管是在规模和形式上都所有创新,但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农村文化水评一直是当下谈论的课题。在去年的我省两会上,将1000家文化礼堂建设作为全年任务,据现在数据显示,我省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成了1300多家文化礼堂,任务已超额完成,且从农村文化的提升效果和农村居民的反映来看,文化礼堂建设为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契机。

一、建设新型文化礼堂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农村居民精神富有,为他们构建一个丰富的精神家园,为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做重要支撑。农村文化礼堂的形式是在村大会堂、活动中心和祠堂等农村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扩建、翻修或者整改,从而形成一个文化活动空间,然后在利用这些活动空间来开展精神文化活动,通过设置文化礼堂和文化讲堂的基本形式,不断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和农村精神文化的发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文化设施、文脉和文化传播,真正的让文化成为群众的精神寄托,构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新时期,在十和两会对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要求上,文化礼堂作为一种基层组织形式,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建设以文化、娱乐、教育、礼仪等多方面为目标的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从繁荣基层文化的层次来看,推进文化礼堂建设,有利于农村文化向着更优质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丰富农村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有利于对基层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对遏制农村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现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归根结底,对于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水平、构建和谐、良好的基层农村精神文化家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二、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对策

在我省的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优秀成果的同时,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村民的参与度积极性不高,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缺乏特色,资金投入较少,无法形成农村文化产业化建设等,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分析这些问题,从而来对文化礼堂建设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

1.文化礼堂的场所建设

农村文化礼堂要根据建筑面积的大小来进行区分,比如建筑面积在200平米以上的,要配建舞台、音响等基础设施,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召开村民大会、举办节庆典礼、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面积在50-200平方米间的,可以建在礼堂内,可与党员远程教育、业余学校等共建共享,配备一些基础设施。

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要广泛征求村民群众的意见。选址上选择交通方便、人气旺盛、村民经常聚集的地方,要在“精神家园”理念的指导下,对闲置的古祠堂、老会堂、旧校舍进行改造和修缮。总的来说,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化礼堂场所,都必须保证文化礼堂的安全。这是因为这些老祠堂、老建筑经过长时间的无人管理和修缮,一般都有着屋架霉烂、横梁虫蛀、电线老化等现象,在二次使用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从而可以排除一切安全隐患。2014年2月,磐安县万苍乡雅庄村就因为房屋老化,在改建时没有进行严格检查,从而造成婚礼场上10死亡多人受伤的重大事故,在今后的工作中务必要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2.文化礼堂的内容设计

农村文化礼堂要实现“精神家园”的目标,关键是要在农村聚集人气,将农村居民吸引到文化礼堂中来,只要村民愿意参加,文化礼堂就有生命力。针对于此,文化礼堂的内容设计要从群众口味出发,激发群众参与,让农民群众可以在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享受,还可以受到教育感化,最终成为农民群众茶余饭后就想去的地方,同时,在内容上还要求新颖、独特,符合当地文化背景,这就要抓住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心理,从而获得更多农民群众的欢迎。

针对农民群众对本地的村史村情等文化内容,普遍共有认同感,或者是记载实际情况整合资料档案,结合宗族训言、道德规范等以文字、图片及实物建成展览墙或者多媒体展示,加强村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还可以针对农耕文化逐渐退出农村舞台的背景,来开设农耕文化馆,通过向村民征集“老物件”精心摆设陈列展示,来唤起农民对农耕文化的记忆,也可以为乡村旅游增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在村民建开展“选、找、评”好人好事活动,比如对“好媳妇”“好婆媳”等评选,让他们成为文化礼堂的优秀形象,从而优化村风民风。

结合当地风俗实际来开展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将重阳敬老礼仪活动,祝寿、丧事等活动文化礼堂的内容中来,让村民群众更加亲近文化礼堂。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农村地区有着大量的老年人,特别是一些孤寡、留守老人,我们要针对农村老年人群体,探索“精神养老”服务,通过开展戏曲表演、演出等文化活动形式来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使文化礼堂更接地气、更具生命力。

针对农村居民素质的提高,可以利用文体设施平台,组织开展图书阅览、体育比赛等形式来挖掘当地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比如在礼堂广场上表演了秧歌、腰鼓、排舞等大范围参与活动。

3.文化礼堂的管理机制建设

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需要完善规范管理,以健全的机制做保障,真正的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回顾我国长期以来的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实践表明,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效机制来进行保障。目前,我们又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探索,所以,我们必须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对文化礼堂建设的领导。同时,还要制定完善的农村礼堂建设保障机制,尤其是要明确从管理人员到员工工资报酬的来源渠道。针对我省在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农村文化礼堂的全体员工工资报酬和基本活动经费,要加强财政投入的渠道建设,通过财政补贴机制的保障,来实现“建一家、成一家、用一家”的目标。让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长久可持续发展下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各地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按照“为民、利民、便民”的要求,坚持以点带面,注重本地特色,拓展创建领域。同时,在农村精神乐园的构建中还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让文化礼堂建设保持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另外,还要结合当下最流行的文化演出形式来开展文化礼堂的内容涉及,比如广场舞。通过以上的措施,真正保障文化礼堂建设的顺利开展,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