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旅游产业的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08 15:00:26

旅游产业的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例1

今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做大做强“药、水、游”三篇文章。面对新机遇、新形势,作为“绿色氧吧”的××如何让旅游产业乘势而上、快步跟进,实现大发展?如何为经营绿色××注入新的活力?结合××县情,谈几点肤浅的意见。 一、发展旅游产业是××的战略选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旅游产业已成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并且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大提高的强劲势头。它以其关联带动性强、就业容量大、投入产出高等显著特点,被经济人士称为西部开发的第一桶金。据有关资料显示,旅游产业每收入1元,就能带动相关产业增效4─8元,旅游产业每增加一个就业,就能间接为相关行业创造5个就业机会,其投入产出也是一般加工工业无法相比的。今年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把旅游产业作为“三大产业”之一做大做强,这充分说明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发展旅游产业是顺应国际国内外潮流,立足资源优势,符合××实际,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 1、优美的自然风光奠定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绿色森林植被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3%,是国家重点天然林保护区,有国家珍稀保护树种33种。中医药材质量上乘,无草不药,盛产中药材420余种,中医药文化积淀浓厚,是我国药文化发源中心之一。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人工林麝驯养基地,盛产名贵中药麝香,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县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22种。县域河网密布,沟壑纵横,水资源丰富,全县大小河溪2740余条,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线调水水源重点保护区。境内地质构造奇特,有世界第一大“天生桥”,黄柏樘地穴深不见底,天坑峡峡谷幽深,溪水纵贯,是地质科考、旅游探险的最佳去处。山水风光巧夺天工,林海瀑布,草甸湿地,奇峰幽峡,飞禽走兽,珍木异草等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发展前景。 2、淳朴的民风异俗丰富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文化内涵。享有“一脚踏三省”之称的鸡心岭,奇景繁多,民风淳朴,民俗各异,山野田园风情浓郁。“湖广移民”人文遗存众多,风土人情四方八杂,十里不同。大榆河外来棚户原始风貌至今保存完整,原始生活风情神秘古朴。海拔2917米的大巴山主峰化龙山位于县境西部,山地立体气候、森林植被垂直带谱显现,素有“物种基因库”、“野生动物乐园”之称,来此领略“一山有四季,五里不同天”的奇特自然景观。××自古就是川陕鄂商业贸易和商贾客旅的重要通道,素有“陕西南大门”之称。 3、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难逢机遇。××地处黄河、长江两大经济文化带融汇区,北连西安安康,南接重庆三峡,东承神农、恩施,西启岚皋、平利,承南启北,连接东西,是西北地区进入长江大经济文化带的重要通道,也是中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大开发的战略结合部位,既是联接古都西安──安康瀛湖──大小三峡──神农架原始林区──恩施土家人文风情──张家界绿色旅游热线中的重要驿站,又是陕西绿色旅游的重要补充。独特的区位优势必将促进××旅游资源优势更快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4、完备的配套设施打造了××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平台。我县正在与邻县共筑省级公路网,着力建设新三峡陆路大通道。平镇公路二级路项目正在实施。针对公众休闲娱乐度假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推出了一些休闲度假宾馆、餐馆、餐饮业、“农家乐”的服务管理指导,规范管理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价格等。引导从业人员树立全新的经营理念,为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度假旅游提供优雅、安静、整洁、舒适的场所。理顺经营体制,组建××旅行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为旅客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外部环境。努力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旅游配套设施、优质服务意识等方面形成综合配套体系,极大满足游客对行、游、住、食、购、娱等方面的需求。 6、扩大对外宣传。发展旅游业,必须大力培育资源市场,对于起步迟、知名度不高的××旅游来讲尤为重要。因此,要加大力度搞好旅游整体宣传。一要搞好旅游景点的包装,做到集中品牌,统一包装,突出特色,整体推进,唱响富有××特色的旅游品牌。二要利用政府网站建立××旅游招商网页,扩大××旅游业的知名度,吸引广大游客来××游玩。三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图片、展览、资料、广告、会议等媒介,举办公关活动,对外宣传介绍××旅游资源和整体形象。 (作者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旅游产业的发展例2

Creative Travel:An Innovative Developmental Pattern in Tourism

LI Wuwei,WANG Huimin,SUN Jie

(Institute of National Economy,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anghai 20002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xposed the new concept Creative Tourism,and discussed the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of touris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suggested to remodel tourism industrial system with creative industrial way of thinking. It explored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e travel and analyzed the methods of using this new Smart growth model to lea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round industrial chain expansion,spatial chain expansion and theme chain demonstration.

Key words:creative trave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tern; Smart Growth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转变。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核心要义就是创新驱动。面对当前出现的增加值微薄、人流多而现金流不大的局面,如何创新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促成产业的转型?近几年蓬勃兴起的创意产业的发展之路带来了新的启示。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对重塑旅游业的产业体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一、创意产业: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

当全球经济步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经济发展出现了“再结构的过程” (见图1),文化要素和人的创造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这种主导要素的变迁带动了创意产业的勃兴。据联合国统计,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7%,并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长(James Purnell,2005),大大高于全球GDP7%的增长速度。国外有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将其看作实现跨越式“蛙跳”(leap-frog)的优势产业部门。创意产业的发展意义已经远远超越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业态的产业层面,更多的在于其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颠覆、对经济运行系统的创新、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对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对创意产业的界定,各国有不同的定义范畴,但都有三项共通的核心构成元素:(1)以创意为产品内容;(2)利用符号意义创造产品价值;(3)知识产权受到保障。它并非单指某一种产业,而是指一群在社会与文化发展的贡献上特性相符,具有相同的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的潜力,并受到政府的额外重视而被划分出来的产业类别。

图1 经济发展形态的演变阶段

资料来源:据游文宏.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生活产业整理

“从政策层面来讨论创意产业,创造了多少财富,增加了多少就业机会,是必要的基础和前提,但这不是全部的内容和最根本的目标,对整个社会的改造和更新才是创意产业的最高境界,创意产业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社会,发展每一个人的创造力和潜能(许焯权,2005)。”它不仅包容了“以物质资本、经济资本为运转方式”的传统产业,还拓展了“以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为运营方式”的新产业内涵(薛晓源,2004)。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其意义不在于对其所涉及的产业内容进行重新分类统计,而在于强调在新的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背景下,创意产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形成及其对整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荣跃明,2004);在于强调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对经济增长新核心要素的把握,以及对新的产业结构通道的建构;更在于强调在创意经济时代对思维方式的转换、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创意产业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是对传统的产业发展逻辑的颠覆。在技术进步、产业融合、消费转型的新时代背景下,它对于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其他很多产业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二、创意旅游: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主张

创意旅游,是指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相对于传统旅游发展模式,创意旅游有以下几个特点(见表1):

1.强调对各类资源的多维化整合

特别是强调对传统旅游资源(自然山水、文物古迹等)之外的各类社会资源运用创意手法的整合。以创意转化资源为资本,是突破传统旅游产业边界的新手段,因此,跨越边界实现旅游产业的融合渗透是创意旅游的基本特征。

2.强调对未来文化遗产的创造

对历史遗留和现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传统旅游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常常投入大量财力和物力对历史遗迹进行修复和开发,而忽视创造力的发挥。从创意产业的视角来看,旅游产品是展示人类创意活动的吸引物,其着力点应向创造人类的未来文化遗产倾斜,因此,着眼于未来,创造旅游吸引物是创意旅游的基本立足点。

3.强调对旅游消费潮流的引领和塑造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导向大致可概括有两个:一是资源导向型,即有什么资源(狭义旅游资源)发展什么旅游产品,旅游景点景区是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也是旅游产业要素配置的中心,旅游产业呈现出“跟着资源走”的格局,这一导向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占主导地位,是旅游产业发展初期的主要模式;二是市场导向型,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占主导地位,是当今我国旅游发展的主流模式,得到政府、投资者和企业的广泛认同,旅游产业呈现出“跟着市场走”的格局,由于旅游产品从开发走向市场有一定的周期,常常出现“规划”赶不上“变化”的市场滞后,造成投资失败,资源浪费。创意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导向,注重对潜在旅游需求的激发和市场消费潮流的引领,缔造“市场跟着创意走”的产业发展格局,是一种高附加值的“酷”旅游产业模式,因此,创造新型旅游市场、培育旅游消费群体是创意旅游发展的基本导向。

4.强调旅游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区域整体价值的提升

传统旅游产业被纳入服务业的范畴,其发展重心是为旅游活动提供各项服务,“游、购、行、吃、娱、住”六大要素成为旅游业的主体,旅游产业链的构成也局限在相关服务行业,如旅游信息咨询、旅游金融服务等,属于旅游服务配套或被动延伸,注重旅游产品的价值实现。创意旅游的发展思路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以旅游活动和旅游吸引物为核心,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主动与一产、二产等产业融合,构建跨越各个产业部门的多层次旅游产业链,构筑旅游产业价值体系,促进区域(城市)整体功能提升与转型。因此,延伸和拓展价值链,实现价值体系的整体增值是创意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

三、“有智”增长:新模式引领旅游产业的转型

创意旅游的巨大效应和创新模式的积极意义在于产业链的构建,在于对城市整体转型的促进,以及旅游产业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增值,旨在形成旅游产业的有智增长(smart growth)新模式。

1.拓展“产业链”:跨越产业边界联动发展

旅游产业链的拓展主要在广度、深度与综合带动等方面:

一是在横向上与各产业部门直接和广泛的融合发展,实现小旅游产业链向大旅游产业链的转型。旅游产业链拓展的重点要突破“旅游六要素”的小循环,充分利用休闲娱乐时代的体验需求,把创意旅游作为产业(企业)成长的“投入要素”和“增值资本”,成为各类产业增加附加值(实现体验价值)的重要环节,形成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互融,构造大旅游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具体而言,旅游产业链的拓展要通过越界,实现旅游产业与各类产业的无缝链接,以创意旅游产品及其链条效应直接优化工业和农业的产业结构;要以大旅游产业链的整体价值为目标,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之间形成有机联动,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益。大连的玉米迷宫就是一次旅游业同农业的“亲密接触”。它的构想源于1993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诞生、随后迅速在欧美日本等地风靡的大型玉米迷宫项目。但它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另一种创新,打造出“勇者之旅”的情境,充分利用农业的特性,将体验式旅游和身心拓展相结合,让人们在享受自然风光、农业风情的同时娱乐、休闲。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农作物采摘、家畜代养、农家住宿、海滨浴场等配套项目。大旅游产业链的构建,大大提高了当地的农业产业附加值,也拓展了旅游的市场空间。

二是在纵向上与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渗透与融合,形成旅游消费带动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要围绕旅游者的潜在消费需求构建新型产业链,创造全新的产业空间。创意旅游的发展要将旅游的功能向产业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品牌销售渠道延伸,用旅游消费的需求引导产品的设计和功能的优化,用旅游消费的偏好进行品牌定位、培育忠实消费群体,建立有效的销售网络。理论上来讲,人类的精神需求是无止境的,旅游消费的空间是无限广阔的,对新型需求的旅游供给将衍生新型产业群。比如,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游艇旅游市场,正日益蓬勃的发展,带动了一批与汽车服务业类似的码头物业管理,游艇维修、美容,游艇驾驶培训等业务,体育业、地产业、酒店业等也随之兴旺,亲水旅游再次成为人们热衷的对象,诸如海洋系列服饰等户外运动用品销售市场一片欣欣向荣。

三是以某个创意产品为核心带动支持产业群、配套产业群和衍生产业群(见图2),从而极大地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这里不断生产创意成果的企业是核心,还有一批直接支持创意产品的制作、发展和传播的企业群,比如相关的科技、金融、媒体、广告等等。配套产业虽然不是核心产品生产的直接支持者,但为产业的整体发展包括人才的吸引和成长、产品的推介和促销等,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氛围,比如旅游、餐饮、酒吧、娱乐、培训等。衍生产业则是以核心的创意成果为要素投入的其他企业群,如玩具、文具、服装、服饰、箱包、食品、纪念品等等。上海杂技团创作演出的《梦幻时空之旅》节目,就是这类典型的创意产品,它突破了杂技的市场界限,另辟蹊径引入了音乐、舞蹈、多媒体音像元素,打出“秀一个上海给世界看”的主题,以其创意实现了杂技的价值创新,成为上海城市文化新名片和都市旅游新景观。

图2 价值系统示意图

2.延伸“空间链”:跨越区域界限联动发展

创意旅游的发展注重区域整体价值的提升,属于“新木桶”思维,即区别于旧木桶理论补短板的思路。新木桶理论是将自身的长板与他人(或他区)的长板进行组合,形成更大的木桶空间。旅游产业链通过在空间上的延伸,实现跨行政区域的联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优化配置旅游产业资源,形成跨行政区的旅游产业链。

以长三角区域为例,作为一个整体目的地,它的内部是非均质的,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需要对区域内不同城市进行功能定位,构建富有层次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有重点地逐渐推进。比如,可以依托长三角区域内的自然空间,打造若干个有竞争力的旅游集群,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如长江下游旅游带、环太湖旅游带、大运河旅游带、东海沿海旅游带等跨行政区旅游集群。再比如,可以通过搭建旅游平台的方式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主要基于三个层面:一是政府层面的旅游决策平台、政策保障平台、资源配套平台;二是企业层面的旅游经营网络平台、交通集散平台等;三是非营利组织层面的研发、咨询平台。

3.秀出“主题链”:以文化创意创造旅游新价值

“旅游就是城市,城市就是旅游”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城市就是旅游者体验和感受生活的大秀场,如何将城市的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具象化、故事化,秀出“城市处处是风景”、“城市时时有风景”的意境是创意旅游的新目标,其发展关键就是要以文化创意来提升旅游的价值,让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获得更多新的感受和体验,不仅要有好风景,还要有好意境。

一是要通过“感受力”和“故事力”,为游客的潜在需求欲望提供释放的场所,同时也为旅游价值空间的扩展提供新的渠道,即以“故事力”活化文化资源,以“感受力”展示文化资本。

二是秀出“节庆主题链”,要以增加大众参与性活动,以及打造衍生产品和建立产业链的方式,把节庆活动培育成代表城市形象的品牌,展示地区特色的文化名片。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形成的以商业展销为主体、以吸引游客为目的的经济模式,值得借鉴。

三是开发“活动主题链”。城市的文化活动、艺术活动、体育活动、教育活动、商务活动等都可能开发成新型旅游市场的“活动秀”,一方面要对这些活动进行信息整理和过滤,筛选出有亮点的精华;另一方面要从打造旅游吸引物的角度精心策划包装,把旅游链及其衍生品做到极致。核心是以“秀”吸引旅游消费。在体验经济时代,“秀”成为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形式之一,成为吸引眼球和注意力的营销手段,也是吸引旅游者参与和体验的新创意。

四是拓展“生活主题链”。社会从小康迈向富裕小康这一发展阶段,旅游产业不仅仅要提品(服务),而是要创造一种生活方式,创意旅游的发展思路是以旅游产品创造有效的休闲方式,引领生活方式升级,主要包括健康休闲方式、生态休闲方式、学习休闲方式、和谐休闲方式4类。

综上所述,创意旅游的发展模式,将引领旅游产业的转型,促进旅游产业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增值,推动城市经济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厉无畏,王慧敏,王玉梅,孙洁等.创意产业导论[M].学林出版社,2006:3-53.

[2]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6(11):5-12.

[3] 理查德・E・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4] [美]弗罗里达.创意经济[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 [美]沃尔夫.娱乐经济[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6] 荣跃明.超越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本质与特征[J].上海: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5):18-24.

[7] 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7(6):13-19.

旅游产业的发展例3

创意产业目前在国外是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近些年来,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也逐渐兴起,上海、北京、杭州、深圳等地都将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高度重视。旅游业作为以满足人们愉悦需求为根本目的的时尚产业,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宣传促销,都与创意产业密切相关。将文化创意植入到旅游业中,用文化创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一、产业发展背景

1.创意产业蓬勃兴起,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新引擎。在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正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创意”更被认为是决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就曾经认为“真正推动20世纪90年代巨大繁荣的不是充沛的资金投入或高科技创业潮,而是各种喷薄而出的人类的创意”。“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理查德·弗罗里达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创意也是一种资本形式——可称之为“创意资本”。人们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商业模型、新文化形式和新产业,这些就是“创意资本”。经济要发展、繁荣,那么各种类型的组织(个人、公司、城市、州乃至国家)都必须培育、推动、激发和投资于创意。创意思维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正是基于创意在城市发展、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

创意产业的出现可谓是知识、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地位日益增强的结果。创意产业内涵的关键是强调创意和创新,从广义上讲,凡是由创意推动的产业均属于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可以与多种产业相融合,提高他们的观念价值。而且其产业资源、产业要素、产业运营可以围绕不断变化的需求进行动态组合,从而促进产业的不断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创意产业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是对传统的产业发展逻辑的颠覆。在技术进步、产业融合、消费转型的新时代背景下,它对于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其他很多产业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为世界各国在知识经济全球竞争中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和途径,创意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也被我国许多部门和地区提到了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2.旅游产业发展步入瓶颈,亟待升级转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旅游业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重大战略调整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战略调整的重中之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升级换代,是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关键任务。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是要转变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发展形态,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因此,旅游业态创新会是实现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所谓旅游业态创新即通过围绕着旅游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流通等各环节上的具体方法和过程的创新。旅游业态创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业态融合是旅游业态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和发展趋势,如会展与旅游业的融合而成的会展旅游业、工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而成的工农观光业、文化休闲业和旅游业融合而成的文化休闲旅游业等等。随着创意产业的日益兴起,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对重塑旅游业的产业体系将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创意产业所具有的创新性、渗透性、高增值力、强辐射力和高科技含量的特征,将为旅游业注入持续发展的生机和动力。可以预见,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对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产业能级、促进旅游产业转型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创意产业对深化旅游发展凸显的作用

1.拓宽旅游资源范围。在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确定了我国旅游资源有8个主类和37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看似涵盖了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各个方面。然而,旅游资源的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旅游资源的功能性内涵决定了旅游资源是在动态地发展变化的,其范围和深度是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认识水平、开发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而在这一范围的拓展中,创意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意产业以其独特的趣味性、知识性、时尚性、创新性不断地将新鲜的元素注入到旅游产业发展中,并能够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各类动态与静态的活动,赋予其旅游资源的功能,从而将原本不被视作旅游资源的转化为时尚的旅游吸引物。网络游戏、动漫乐园、loft、soho、博物馆、音乐节、影视基地等等都是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旅游吸引物,甚至很多的创意产业园区本身就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如北京“798”艺术区、上海“8号桥”现今已经成为城市的旅游新地标,吸引着全世界游客的目光。

2.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旅游产业链是以旅游业中的优势企业为链核,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在旅行社、饭店、餐饮、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行业之间形成的链条关系。旅游产业链是一条价值链,即旅游产品价值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会逐渐增加,因此,延伸旅游产业链成为近年来许多地方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可从两方面拓展旅游产业链。一方面表现在横向上,创意产业融入到旅游行业各产业部门之中,可作为旅游产业成长的“投入要素”和“增值资本”,为各类旅游产业增加附加值,突破旅游产业链条原有的“旅游六要素”的小循环,促使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互融,构造大旅游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表现在纵向上,创意产业可与旅游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渗透与融合,使旅游产业链条向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品牌销售渠道延伸,从而有效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3.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当今旅游正在经历传统“观光游”向现代“体验游”的变革,以功能价值为基础的大众化旅游需求正转化为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个性化体验旅游需求,因此,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供高档次的旅游文化产品就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产业,创意产业无疑具有文化经济属性,它通过创造力对既有文化进行创新和突破,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并使之与旅游资源和活动经营结合起来,从而将沉寂的历史文化内涵转变成鲜活的旅游文化产品,活化文化资源,为人们提供具有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体验消费性的旅游产品。在创意产业的作用下,故事、符号等文化要素成为提升旅游产品文化价值新的途径。

三、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切入点

创意产业如何迅速与旅游融合发展,可以从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项目策划与旅游营销等几个角度切入。

1.旅游商品开发。创意产业与旅游商品开发的结合最为紧密。旅游商品包括旅游户外用品、旅游书籍、生活日用品、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和旅游印刷品、免税商品等。其中,旅游纪念品(包括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和旅游印刷品)是旅游商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创意产业中的工艺品设计及时尚与旅游纪念品息息相关。在旅游工艺品的品种开发、土特产品的包装、目的地的旅游印刷品的设计上,时尚与工艺品设计都能发挥其所长。如法国充分利用国内创意产业的重点行业之一,设计业与旅游纪念品设计相结合,制作出具有“品种多、法国标签、思路新、实用性强和做工精细”的享誉全球的旅游纪念品。许多旅游业发达的国家,都特别注重将创意元素运用到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新加坡旅游纪念品品种繁多,销售收入占旅游收入的50%以上,它的旅游纪念品设计、销售最显著特点就是注重创意。在新加坡有一种名为“乐宾莱恩”(luving li-onel)的绒毛玩具,设计灵感源于其国家传统的象征性标志“鱼尾狮”造型,上半身为狮子头,下半身是鱼尾,一副彬彬有礼、笑容可掬的模样,特别受到游客的青睐。以此形象为基础通过创意设计已形成系列“乐宾莱恩”产品:绒毛玩具、手提包、手机链、钥匙圈、瓷器、印有“乐宾莱恩”图像的t恤衫等等。当地老字号饼店还将“乐宾莱恩”的形象印在了饼盒上。“乐宾莱恩”俨然已成为推广新加坡身份及文化的形象大使。由此也看出创意元素的融入使得旅游纪念品的产品形式和产销环节焕然一新。

2.旅游项目策划。旅游项目作为目的地的旅游吸引物,最需要创意产业的介入。从主题公园策划与创意产业的密切联系就可窥见一斑。

主题公园的最早出现就是影视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1955年美国沃尔特·迪斯尼,把在银幕上形成的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物化为一个乐园,于是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迪斯尼乐园。之后,许多电影制片公司将其电影拍摄的外景基地转变成了以电影电视的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新型主题公园。我国最早的主题公园——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其民族歌舞大荟萃、民族风情大汇演开创了中国旅游界的新路,则是以创意产业中的表演艺术为基础的。

主题公园以游客体验为目的,由于“游客体验”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既难以量化,又牵涉到投入产出、技术水平、行为习惯、时尚追求等众多因素,因而主题公园最需与创意产业结合共同发展。主题公园从其主题的选择,到公园内各项设施的设计,乃至公园内的文娱表演活动都与创意产业密切相关。主题公园的发展需要舞蹈、音乐、舞美、服化道、舞台机械等产业的发展,也要求设计、策划、管理咨询等产业的配套发展,这其中大部分是属于创意产业。所以,许多的主题公园也成为了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北京欢乐谷就是这样一个糅合了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充满tb时尚、动感、欢乐、梦幻魅力的主题生态乐园。主题公园内精心设置了120余项体验项目,包括40多项娱乐设备、50多处人文生态景观、10多项艺术表演、20多项主题游戏和商业辅助性项目。文化创意的特性贯穿了其策划、设计、建设、经营的整个过程。北京欢乐谷成为了中国现代旅游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区域龙头。

3.旅游营销。以往大部分旅游目的地是通过旅行社的图片、旅游交易会、新闻媒介等传统营销手段将旅游目的地推向市场。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区域旅游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旅游营销形式已无法使旅游地脱颖而出,为了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新颖独特的旅游营销显得特别重要。创意产业与旅游营销的结合,就能衍生出许多新形式的营销方式,如节庆营销、影视营销、演艺营销等。

所谓节庆营销是以旅游目的地的节庆活动为载体,有计划地策划、组织、实施针对节庆活动的系列营销活动。节庆活动营销已成为旅游目的地重要的营销方式。大连的服装节、青岛的啤酒节、哈尔滨的冰灯节、山东潍坊风筝节、南宁国际民歌节等等在推动地方旅游业发展中都发挥了显著作用。再如我国香港,既无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也无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迹,然凭借其在亚洲地区领先发展的创意产业策划、实施了一系列精彩的旅游节庆活动,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和创新旅游产品得以塑造和宣传,也使得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成为人们趋之若骛的地方。

而影视营销是借助影视剧进行旅游营销,它是创意产业与旅游营销结合的另一体现。通过影视作品的播放可推介新的旅游景区,如乌镇通过电视剧《似水年华》的播放很快树立了形象,旅游收入和游客量迅速提高。在影视营销方面最成功的要属韩国。据韩国秋溪艺术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做的一份“韩流旅游营销效果分析及发展方向调查”,2004年来自日本、中国的游客中,有27,1%(约71万人次)是直接或间接受到韩国影视剧的影响来韩旅游的,这些“韩流游客”共为韩国带来了7.8亿美元的外汇收入。

演艺营销即在旅游地通过开展富含地方特色文艺表演或文娱活动吸引游客,打造、提升旅游品牌与形象,进而拓展市场。近年来,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和地区如桂林、杭州、昆明、丽江、西安、井冈山等地,在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开发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演艺产品,如《印象·刘三姐》、《仿唐乐舞》、《丽水金沙》、《云南映象》、《中国红歌会》等等,在宣传地方旅游形象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促进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建议

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除了从以上几个角度进行切人外,如要让二者更大幅度地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还可从宏观管理上采取一些措施。

1.开发创意产业园区形成新的文化旅游景观。创意产业园区与其他园区有显著不同的特征。它是集生活和工作、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于一体的场所,有多样化的宽松环境,能给城市带来新异的地方。园区正是通过其创新性,为原有的城市景观增添了新的内涵,如充满个性、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特色街道;世界范围里被追捧的集居住、工作、展览三合为一的新型时尚住宅形态loft;人们更多的喜欢在咖啡屋、酒吧、餐馆、俱乐部、聚会点、画廊等公共空间进行工作和交友的特殊生活方式。这些新的景观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休闲旅游。创意设计独特的园区建筑风格、培育文化旅游与创意产业复合型的龙头企业等,依托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旅游的诸多举措,是近些年来北京、上海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地区正在致力发展的方向。

2.充分挖掘传统地域文化发展创意旅游。创意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学习旅游目的地国家或社区的某种文化或技巧的一种旅游产品。旅游者通过参加互动性工作室开发自身创造潜能,拉近与当地民众的距离,以此汲取度假目的地文化。创意旅游是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结果,在世界范围内正成为日益兴起的新型旅游形态:新西兰纳尔逊地区为游客提供的包括骨雕刻、毛利语言课程(学习班)、编织、制毯、木工手艺和新西兰美食烹调学习的创意之旅:加拿大安大略省为游客提供的绘画、素描、雕塑、雕刻和摄影的创意旅游;巴塞罗那的美食和烹饪之旅等等。因此,充分借鉴当地技能、知识、传统以及地方的独特性,为游客提供包括艺术、手工艺、设计、语言等等的学习机会,是今后各地发展创意旅游的一个新思路。

3.引进和培养“旅游+创意”人才。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一大批即懂旅游又熟悉文化创意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这一部分人才是推动两者尽快融合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是,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十分缺乏,政府应尽快制订有利于“旅游+创意”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与计划。加大对创意教育、旅游教育的投入,整合多种学科,培养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复合型人才;引进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市场创意的文化旅游项目领军人物;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组织相关的培训,建立起旅游业的创新环境,为本土旅游人才了解创意知识和创意人才涉足旅游领域做好中介,从而更好地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

4.建立文化创意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要建立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和解决两个产业在互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文化、旅游行政部门和发改委、财政、建设、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国土、工商、税收等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联系,旅游主管部门在制定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和实施重大建设项目时,要主动征求宣传、文化部门的意见;文化部门在策划和设计重点项目时,要征求旅游等相关部门的意见,以形成相互搭台、共同促进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

五、结语

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论是对于旅游产业还是创意产业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两者的融合发展能拓宽旅游资源范围,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从而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生机和动力。同时,两者融合也能更好地将区域文化运用创意的手段促进其产业化,而这为诸多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提供了思路。随着我国部分发达城市创意产业的日益兴起,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如何通过创意产业促进旅游业深化发展的问题。在旅游商品的创意设计、旅游项目创意开发、旅游节庆、旅游演艺等方面应该是两者结合的最好切入点。依托创意产业园区开发出的新文化旅游景观会成为城市旅游新地标。此外,西方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揭示:创意产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将导致创意旅游的出现。创意旅游的成长,可通过与当地“创意产业”(尤其是艺术和手工艺)的联接、当地政府的支持而得到加强。可以预见,作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结晶的创意旅游将是未来我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对创意旅游的开发和研究,理所当然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关注的热点。

参考文献:

[1]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金元浦.创意都市:原创力时代的核心竞争力——经营城市:大竞争时代的文化博弈之二[eb/ol].http:///economic/">经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厉无畏,王慧敏,孙洁.创意旅游: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革新[j].旅游科学,2007,(6).

[5]厉无畏.文化创意的产业化与产业创新[eb/0l].http: 1//intelligence/expert/2008/05/27/150953460. html,2008-05-27.

[8]王起静.转型时期我国旅游产业链的构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5).

[9]张小可.文化创意是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根基[n].中国旅游报,2007-08-31.

[10]吴娟子.创意产业对旅游业发展的启示[n].中国旅游报,2007-10-12.

[11]苗学玲.旅游商品概念性定义与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j].旅游学刊,2004,(1).

[12]冯学钢,于秋阳.论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12).

[13]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4]北京欢乐谷文化创意产业资料汇编[eb/ol].http///finance/">金融经济,2007,(10).

[17]林小森。文化创意产业在香港旅游业成功的有益启示[j].探索与争鸣,2007,(8).

旅游产业的发展例4

新常态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世界旅游组织曾预言,21世纪文化旅游将成为吸引力最强的旅游产品之一。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积淀了众多的文化资源,对于这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一方面能够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联合协同发展,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也能够以文化为引领来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

当然,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效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口号和目标,需要我们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真正需求,充分考虑两大产业融合的可行性。当前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实现融合所具备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良好的价值导向为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融合基础。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旅游项目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为全国各地以及国外旅客提供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平台,游客在欣赏风景以及名胜古迹的同时,应了解当地的文化与民俗。而两大产业的融合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当地优秀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与载体。所以,依靠各省独有的文化资源,以持续性发展为经营理念,深度开发旅游项目,就是对当地经济的一种发展保障,也是传承地方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二,旅游业的创新性发展促使两大产业积极融合。随着生活水平和知识层次的不断提高,游客在进行旅游时,所关注的不仅仅是风景是否优美,相关的地方文化与民俗也不断被游客重视起来,旅游业从原先的观光型模式向着个性化、大众化的新模式转变。而随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真正融合,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自由地选择项目,而这些项目设计的背后或多或少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欣赏可以使他们在放松心情的同时,学习到一些知识,满足了游客多层次发展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价值

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功能、优势与特色,而这些不同内容的交叉融合往往会催生新的概念和元素,实现创新性的发展。就文化产业来说,其所具有的多样性表现形式和民族、地域特质使得该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关联方式,最终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创新。而其中,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功能融合是主要的、典型的四种融合路径。

资源融合。在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文化产业中的高科技形式与创意思想等元素可以通过一定形式转化为新型旅游产品,来不断满足旅游者的性化、多元化的高层次需求;而旅游产业又为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可利用的旅游资源,从而很大程度上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拓空间。

技术融合。旅游产品的创新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撑,而文化产业在发展中拥有一定的技术元素,在与旅游产品的融合中能够发挥文化元素中独有的技术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与供给。

市场融合。旅游业具备强大的空间拓展能力和巨大的受众市场,而文化产业以其新颖时尚的特色获得广大群体的青睐与追求,但是文化由于其所具备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往往在空间上受到发展的局限,旅游产业的流动性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点,实现市场的良性融合。

功能融合。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均是集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产业,文化产业由于注入多样化的旅游形式而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相应地,旅游产业中融入合适、丰富的文化内容,能够实现产品功能的融合。

除此之外,两大产业的融合有利于旅游业新型化的实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接收信息手段的多样,对于旅游的要求不再仅仅停留在风景观光单一层面上,高端旅游产品的需求量正在日益增加。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进行融合,一方面可以丰富旅游内容,使得人们在放松心情的同时,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旅游度假的内涵;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旅游产业的获利空间。在过去传统旅游产业运行中,获利的主要模式是靠门票以及旅游地相关产品的交易,而文化产业的融入可以使得旅游产业获利模式增加,通过一些文化娱乐节目来实现增值,如景区举办的民俗表演等。总之,无论在旅游项目方面,还是在经营模式方面,两大产业的融合都有助于实现旅游行业新型化的发展。

缺乏统一的规划、开发、宣传和管理,是阻碍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原因

融合缺乏主动性与有效性。在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属于不同的领域,在实现真正的融合过程中需要众多的协调与包容。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虽然市场上大多数的旅游企业与文化企业都能够遵循有关规章制度,但是企业间的运行往往是独立的,缺乏双效互动,产业融合缺乏实质的载体。就当前基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各省市的文艺团体竞争性不强,导致文艺团体主动性较弱,文艺活动融入旅游项目的积极性不高,这样自然不能推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第二,两大产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缺少相互的交流和沟通,目前旅游管理部门主要以经济发展为方向,注重各项显性指标的实现,缺少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文化产业部门主要从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方面进行考虑,对于旅游功能的融入考虑较少,两大产业之间缺乏沟通,阻碍了旅游、文化资源的统一规划与运作。第三,旅游企业与文化企业缺少深层次的有效合作,以致于有些领域仍然会出现旅游供应体系低效率运作的现象。由此可见,缺乏统一的规划、开发、宣传和管理,势必会造成旅游与文化产业无法合理进行融合,久而久之会严重阻碍两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文化同化、弱化现象严重,文化传承渠道不畅。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西方文化的强势“登陆”,为了拓展客源市场,欧美等国家开发“新鲜”之旅,实施多种价格优惠政策、措施,甚至出现“零团费”“负团费”的现象,引诱国内游客纷纷前往,出国旅游人数大幅提高。同时,由于年轻人生活于网络、选秀等嘈杂浮躁的氛围,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距离越来越远,致使民族文化氛围不断消散,历代绵延不断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面临着断裂的危险。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根基,而文化又是旅游产业的核心内涵,因此,一旦传统文化被同化或弱化,就会使旅游项目失去中国传统特色和活力,对游客的吸引力和价值塑造也就无从谈起,这在根本上给两大产业的融合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缺乏综合型创新人才,产业融合缺乏智力支持。在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队伍是根本,人才是关键。任何新型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支撑,尤其是软实力产业和行业,更多地依靠人才的创新性,因此在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之路上,对于复合型创新人才需求量非常大,但就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从业者及其结构来看,创新型、管理型人才十分稀缺,尤其是高端管理人才。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课程来培养此方面的人才,人才供给出现盲点,不利于产业融合的正常开展。

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要注重时代性,要顺应和把握“互联网+”的发展潮流

注重科学发展,突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各省市应根据本地的文化特色逐步建立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对于省市管理范围内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做好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具体来说,一方面,发挥地区优势,确保旅游与文化规划和发展的相互协调。在保证整体发展规划合理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突出本地文化资源特色,做到“以整体规划为指导、以实际细节为依据”,杜绝盲目、无序、低水平的资源开发与使用,防止一哄而上和急功近利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突出重点,注重打造地区文化、旅游精品。例如,对于延安、西柏坡等地区,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做好“红色文化”“古城文化”的开发,将红色经典文化与人文景观进行有效结合,培育出精品名牌,提升旅游区的整体形象以及旅游历史文化品味,强化人文思想教育与发展。同时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建设,通过线上模式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立足文化营销,提升旅游品位。其一,各地区在继续举办传统节庆旅游活动基础上,适时打造新型旅游节目。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张家口怀来葡萄节、石家庄植物园荷兰郁金香文化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极大地展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集中向外界鞔锵拭鞯穆糜尾品和形象。其二,加强宣传推广力度。相关主体要加大主流媒体的广告宣传力度,有效利用影视营销、活动营销以及会展营销等多元化营销方式来开展密集化宣传,强化对旅游目的地新形象的推广。要借助国内的主流媒体或者权威媒体,通过“硬广告”形式在黄金时段以及头版头条反复推介各省旅游区的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扩大受众范围,让更多的人认识并爱上当地文化,这样才能为旅客量的增加打下良好基础。其三,实现与网络媒体的“联姻”,发展并壮大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注重时代性,就当前来说,要顺应和把握“互联网+”的发展潮流,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渠道来扩大产品营销的时间、空间范围。企业可以从建立健全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查询、在线预订、人服务等多种服务内容的旅游电子商务系统等方面着手完善和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利用互联网来完善网页设计,透过视频特效、声音特效与图像特效,向客源市场推介宣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产生震撼效应。

挖掘经济领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培育新兴旅游市场。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人文景观众多。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实现融合的过程中,要深度挖掘经济领域的历史文化,以点带面,实现旅游产业的经济化。同时,新兴旅游市场的发展也可以强化受众对于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播感。

加强兼具旅游与文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优秀人才培养工程,人才引进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重要的一种就是内部选拔。同时,也要加强与相关高校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帮助学校开展课程的开设和人才的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同步发展。此外,各地区管理部门要注重产业融合平台建设,鼓励相关主体通过学习访问、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来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将优秀的管理经验与本地文化进行融合、创新,使产业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省文化旅游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6JYD15)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旅游产业的发展例5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并不是毫无关系的,二者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才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必须在界定两大产业的基础上才可以实现。

所谓的旅游产业其实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的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游览服务的一个行业,这种行业又被广大人民群众称为无形贸易。与之相对的是文化产业,由于各国对文化产业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现阶段,我们通常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所下的定义当作文化产业的内涵。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其实是指以工业标准为依据的,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构成文化产业。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从本质上来说,旅游行业属于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又为旅游业提供了旅游资源。所以说,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现阶段,国际市场上,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不约而同的走向了逐步融合、共同发展的道路。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模式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二者的融合模式主要分为三种,这三种模式分别是:延伸性融合模式、整合型融合模式以及渗透性融合模式。

(一)延伸型融合模式是指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是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这种模式下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能够实现两大产业的共赢。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可以像旅游产业的价值链延伸,而旅游产业的价值链也可以像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方向延伸。

(二)整合型融合模式。该模式是指解体旅游产业同文化产业的价值量,然后将解体的两大产业链重新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整合型产业。众所周知的整合型产业链包括世博园、园博园等等。

(三)渗透性融合模式,该模式是将文化产业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或是将旅游产业价值链当中的一个环节,逐步渗透到对方的价值链环节当中去,从而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与发展。例如,大家熟知的动漫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其实就是典型的渗透性融合模式。除此之外,典型的渗透性融合模式还包括产业渗透模式等等。

如果我们将三者放在一起进行评价的话,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延伸型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受政府的支持,且所需要的资金相对较低,因此,我们很容易实现,在这三者里面,最难以实现的就是渗透型产业模式。难度适中的是整合型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各地区在进行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做到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融合与发展。

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

(一)技术融合。想要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必须以技术为基础,在不同的产业之间进行技术创新,有利于形成不同产业间的技术融合,从而实现工艺流程以及生产技术的改变。所以说,实现技术融合有利于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资源开发技术是旅游产业的技术,而文化产品创作则是文化产业的技术,因此,若想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就必须是实现资源开发技术与文化产品创造有机融合,打破二者之间的壁垒。从而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二)资源融合。文化产业的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资源之间存在较大的重合性。例如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一方面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也蕴含着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就分别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这两个产业的生产要素。在实现技术融合的基础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还应当实现资源有效的融合。只有实现资源的有效融合文化产业资源与旅游产业资源才能够得到极大的发展。

(三)市场融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市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新颖时代的文化产业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因此,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可以通过不断的创新整合市场资源,创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同的品牌来实现,通过市场融合推动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与发展。

(四)企业融合。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技术、资源等相关方面的综合体现。正因如此,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应当以市场为其融合与发展的载体。随着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那,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通过融合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这些企业一方面具有文化产业的特点,另一反面也兼具旅游产业的优势。这些优秀企业的产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例6

(一)工业遗产旅游发展基础薄弱黑龙江省进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名录的旅游示范点数量少、工业种类单一,说明对工业遗产的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工业遗产旅游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些示范点开发工业遗产的形式以博物馆为主,陈列一些特定年代、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产品,旨在宣扬企业文化,介绍工业发展历史,没有对工业遗产做保护性的再利用和重新开发。全省工业遗产旅游基础薄弱是表象,内在原因是工业遗产意识淡薄,没探究过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空间及发展前景,及其能够做到健全经济体制的积极影响。(二)宣传力度不够黑龙江省工业遗产旅游与生态旅游相比,没有宣传手段,游客的感知度几乎为零。旅游者往往在出行之前,会很据自己的偏好和主动或被动接收到的相关信息,做出旅游决策。当旅游者对工业遗产旅游的感知度很低的时候,两者之间的认知距离为无限远,那么此时做出决策是不可能的。宣传力度不够是黑龙江省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障碍。(三)忽略潜在工业遗产黑龙江省已有的工业遗产旅游示范点类型单一,将来为丰富旅游资源,需要潜在的工业遗产补充,这些潜在的工业遗产正在消亡,被忽略相当于陨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朝一日就只能在记忆中搜寻她们往日的光彩。全省范围内的潜在工业遗产被忽略为将来黑龙江省工业遗产旅游向健全、独立体系发展埋下了隐患。

黑龙江省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意义

搞好工业旅游发展,对提高土地利用率有积极作用,促进黑龙江省的旅游业的发展和提高城市知名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全省经济的腾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工业废弃地再利用,节约建筑成本。发展工业遗产旅游,保留当地的厂房、车间和管道等,并对工业废弃地再次利用,这有别于土地复垦,主要对厂房及配套设施进行改造,以降低成本为前提,并达到最佳利用的目的,既节省了拆建的资金又盘活了工业资源。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就是在露天煤矿山上建造了国家矿山公园,这对黑龙江省东部的资源型城市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丰富旅游资源种类,健全黑龙江省旅游业结构黑龙江省所拥有的冰雪风光、火山山水、茫茫林海、珍禽美兽、界江风光、北疆风情、城市建筑等旅游资源,无不展现着北国特有的天姿神韵,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4]。但是工业遗产旅游这一部分始终都是空白。要想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5],开发工业遗产旅游是必然的选择。在健全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结构的同时能够丰富旅游资源种类,实现旅游项目运营时间的连续,不再受生态旅游的季节性局限。(三)营造城市文化,保护工业遗产那些被岁月侵蚀的旧厂房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见证,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工业遗产资源,可以让后代了解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沧桑,也是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最有效形式[6]。那些真实而珍贵的记忆是城市的文化积淀,从中提炼新的城市特色,改变现今“千城一面”的困局、提高城市竞争力、吸引力,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黑龙江省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旅游产业的发展例7

从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来看,要想取得业绩的持续增长,就要在旅游特色上下功夫,或者是以风景取胜或者是以特色取胜。在这一点上,成都的特色旅游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成都的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主要是城市的特色景点和巴蜀文化,虽然没有奇美秀丽的自然风光,但是独特的城市景点却给游客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由此可见,旅游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城市的定位,只有用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去吸引游客,才能保证旅游产业取得持续快速的增长。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成都的特色旅游进行深入的了解。

一、成都特色旅游的特点分析

通过了解发现,成都特色旅游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都的锦里代表了当地对旅游资源的深入挖掘

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现在,锦里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万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通过对这一古迹的挖掘和重建,突出了成都的文化特色。

(二)成都的宽窄巷子代表了当地对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十分到位

“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这一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反映了当地对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十分到位。

(三)成都悠闲的生活成为了当地旅游发展的一大名片

在城市旅游发展中,城市的文化氛围是重要的旅游元素,同时也是城市的名片之一。成都既是巴蜀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现代文化和古代文化结合的成功范例,凡是到过成都旅游的游客,都会对成都悠闲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印象。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也将悠闲的生活当作了当地旅游发展的主要名片。

二、成都特色旅游的成功对旅游产业的启示

从成都特色旅游取得的成功来看,旅游产业要想取得持续健康的增长,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对城市的文明古迹进一步发掘重建,增加旅游卖点

任何一座城市中,都会有一定数量的文明古迹。要想开发城市的旅游产业,就要对城市的文明古迹进行全面的发掘和整理,并对有价值的古迹进行修葺和重建,做到以景点吸引游客,以文明古迹和古代文化来吸引游客,提高城市旅游产业的整体品质,完善旅游硬件设施,增加旅游的卖点,达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目的。

(二)要利用好城市的文化特点,做到多元文化的融合

在我国的城市中,都有城市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特点,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要对城市的文化特点进行正确把握,要围绕着城市的文化特点构建旅游事业的发展形式,并努力实现城市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使城市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有力卖点。

(三)要形成独特的城市生活氛围,给游客以深刻的印象

以成都为例,其悠闲的生活氛围和生活方式为国人所了解,许多人甚至为了体验一下这种独特的生活氛围而特意去成都旅游。这就说明了成都在构建城市生活氛围和形成城市生活方式的时候,注重了独特性。所以,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形成独特的城市生活氛围,以此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全面提高城市旅游产业的特色。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成都特色旅游的成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给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此,在开发城市旅游产业的时候,我们必须注重构建特色的城市文化体系和独特的城市景点资源,打造特色化的旅游环境,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敏;旅游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2]韦小良;新加坡会展业成功战略的探讨 [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旅游产业的发展例8

一、引言

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增长通常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加大旅游要素的投入,二是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且质量较高,旅游开发起步较早,但是河南旅游业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是依靠适度超前开发来维持发展动力的,随着区域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旅游产业各部门的无序扩张,这种增长方式的盲目性和不可持续性问题越来越突出,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和结构效益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省旅游产业加速发展的瓶颈。因此,河南旅游产业要想找到新的、科学有序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必然要从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入手。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和“旅游产业质量”为关键词检索,选取了国内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共20篇。希望通过梳理近年来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找到推动河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旅游业发展质量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产业发展质量的研究基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从地方政府层面提出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旅游发展质量的方法。如孙颖以新闻稿件的形式阐述了全面提升海南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水平的途径。从政府层面提出要想达到“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水平,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和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政府应该从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增强旅游业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和强化政策保障力度这几个方面努力。二是对地方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进行实证研究。如粟娟则以张家界旅游发展为例,从旅游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旅游经济增长的效率及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贡献这三个维度出发,运用不同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提出优化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产业经济增持模式提高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史灵歌、彭永娟、卢新新运用AHP法从旅游产业的要素质量、产业结构质量、产业运行质量、产品质量、公共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六个方面对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进行实证分析,找出了影响河南省旅游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认为提升河南省旅游发展质量关键在于积极培育旅游产业要素,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和强化目的地营销。

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中国的旅游产业发展即将进入速度和质量并重的时代,但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的旅游产业尚处于最低级的规模扩张阶段,旅游产业发展及收入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旅游人数的增多。这种发展模式显然是无法实现高速度和高效益的。因此,近几年来,国内一部分学者开始尝试通过分析旅游产业结构效益来寻找实现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最佳路径,以期通过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来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实现高速高质发展。

三、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研究进展

关于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有关旅游产业结构内涵的研究;二是关于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研究;三是以地方或区域旅游产业为例对旅游产业结构效益进行实证分析。笔者通过对文献的筛选,最终选取了实证分析的相关文献,根据其模型使用的情况可将文献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使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地区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的,另一类是将“偏离――份额”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相结合的实证分析。

王昌燕、刘云同、张新焕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新疆国际旅游产业部门的结构进行定量分析,找到了旅游产业结构中处于优势和劣势的部门,并初步分析了各部门对新疆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的贡献度,提出提升该地区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的途径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住宿、餐饮部门结构,坚持旅游产品开发创新。而楚新正、李艳红、靳万贵使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对新疆国际旅游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不同的是,他们进一步找到了新疆旅游产业结构中各个部门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提高新疆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的对策。汪碧瀛、汪向阳通过“偏离――份额”分析得出陕西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中长途交通部门内部效益相对较优,其他各部门发展缓慢,效益相对底下。根据此结果两人总结出了陕西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竞争劣势,并给出了提高当地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和竞争力的对策。杨志勇认为内蒙古国际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旅游产业发展实现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在于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因此他运用实证分析法找到了优化内蒙古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着力点,指出要推动当地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应从旅游产品、旅游餐饮、景区文化创新、娱乐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这几个方面进行提升。滕琳、傅云新采用2000-2008年广东省国际旅游业的相关数据,基于旅游外汇收入对广东省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运用“偏离――份额”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中处于优势和劣势的各部门,认为从发展速度上看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的总体结构效益较好但旅游产业部门的总体竞争能力较差。张明磊、孟庆红通过分析得出云南省旅游产业结构中交通部门结构效益差缺乏竞争力,住宿、餐饮、娱乐部门竞争力强但对云南旅游收入增长的贡献小,景区旅游和邮电通讯部门结构效益相对最优且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对旅游收入增长的贡献较大;针对这些情况,二人提出了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强旅游行业之间互动发展的优化对策。李辉、阚兴龙以2000年至2007年广东省旅游发展的数据为参照系,同样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广东省旅游创汇部门产业结构效益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各部门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郑钧在山西国内旅游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使用“偏离――份额”模型对山西省国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进行分析,得出山西省国内旅游产业结构中,交通、游览、邮电、商品购物和其他部门的结构效益严重落后于全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处于竞争劣势,而娱乐、住宿和餐饮部门的结构效益较好,并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山西省国内旅游应加快观光游向体验游的转变、着力提高旅游餐饮与娱乐部门水平,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等对策建议。时隔一年,郑钧再次用同一模型对山西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进行分析,他以2009年山西旅游外汇收入构成分析为依据,得出山西国际旅游产业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初步结论。并凭借模型分析找到了山西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中发展相对落后的部门,最后提出优化住宿、餐饮业的产品结构,提高劣势部门的 竞争力,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协调国际旅游业与各行业关系的建议,以期能提升当地国际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张广海、王斌选取2000年至2011年环渤海地区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业发展现状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多部门经济模型,找到了提升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滨海旅游后续发展的建议,包括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扩大市场规模、建设旅游市场联盟、打破行业壁垒等。陈燕军认为旅游经济的增长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和产业结构优化。而济宁国际旅游业长期以来由资源优势产生的增长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产业结构效益不高的问题。因此,陈燕军通过构建济宁市国际旅游产业的“偏离――份额”模型,找出了严重制约济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的部门,提出通过改善旅游要素内部结构,强化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巩固强化优势部门,区别对待劣势部门的方法,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高娅娜以“偏离――份额”分析法计算衡量北京门头沟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状况,得出该地区乡村旅游业和住宿业在全区旅游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在下降,已经成为制约该区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孙波使用区域经济学中“偏离――份额”分析法得出张家界的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低层次以数量的扩张为特点的发展方式,旅游产业各个部门的结构效益低于国内整个旅游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旅游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以人数的增长为前提,旅游产业结构中旅游餐饮、旅游购物的结构效益较差。他认为优化张家界旅游产业结构应从三个方面入手:提高旅游餐饮和娱乐水平,挖掘特色旅游产品,改善旅游交通和住宿条件。

四、对河南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目前的研究状况下,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是推动旅游产业良性高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关于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聚焦,史灵歌、彭永娟等曾尝试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评价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期望通过提升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来推动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除此以外,鲜少有学者从更加全面宏观的角度探索新形势下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笔者认为河南省旅游产业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新常态下的河南旅游产业发展要找到新的动力和突破点,应该从更加全面角度出发。通过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发展的制约因素,关注产业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发展状况,找到推动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新焦点;同时政府应引入“全域旅游”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快产业融合,规范政策法规,为河南旅游业高质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孙颖.省旅游委主任孙颖:全面提升海南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水平.今日海南,2015(12)

[2]程军斌,程筱菲.“质量”亮剑,给力发展――婺源县质监局助推婺源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质量探索,2012.

[3]粟娟.增长质量视域下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统计与决策,2012(06)

旅游产业的发展例9

一、日本旅游经济概况

如上文所述,自日本政府提出观光立国的国策以来,其旅游业的发展就一直很迅猛。日本旅游经济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自己的特点及独特的发展模式。

(一)起步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日本在战后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休学旅行成为当时国内旅游非常盛行的旅游产品。②所谓休学旅行是指初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抽出一定的时间去游览祖国的河山。休学旅行不仅锻炼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而且也能培养他们的热爱乡土,忠于国家的爱国精神。

这一时期的旅游业主要得益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60年代东京奥林匹克的举行及小汽车的普及也助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腾飞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起,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大阪世博会的召开使得日本旅游经济的发展迎来了腾飞。

日本经济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之后,自1974年起经济开始转向稳定增长阶段。8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大国地位更加突出,而到80年代末日本已处于世界经济的支配地位,国民收入的增长对国民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时人们的生活模式已由过去单一的“学习-工作-退休”的直线型转变成学习、工作、闲暇自由组合,与之相伴的旅游也得到了很快发展。在这一时期娱乐设施大量新建,海外旅游和休闲旅游非常时髦。水上运动、滑雪运动、高尔夫运动得到大量普及,众多的娱乐设施、度假村被修建,海外旅游人数大量增加。

随着经济的腾飞,旅游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这一时期旅游业有自己显著特点,休闲游、海外游大受追捧。另外,以东京迪士尼乐园为代表,修建了大量的主题公园,此时的日本旅游产业可谓开启了主题公园时代。

(三)变革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了滞胀,此时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新的产业政策和举办国际盛会来振兴经济,而旅游业作为无烟工业在此环境下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

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提出了“观光立国”战略,希望把发展旅游产业和提振经济结合起来,并把重点放在入境旅游上。

在振兴入境旅游方面,自9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如1994年制定的《国际会议振兴法》,1997年制定的《外国游客招揽法》,2003年制定的《观光立国战略》,2006年出台的《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这些完备而细致的法律保证了“观光立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为入境游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在这一阶段,旅游产业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入境游倡导与政策法规制定相得益障,共同促进了这一阶段旅游产业的繁荣。

二、日本旅游经济发达原因

日本旅游产业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阶段也都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分析日本旅游产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可发现旅游产业的发达有规可循。对其成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给我们发展旅游经济提供借鉴。

(一)完整的旅游法规体系

在日本庞大的旅游法体系中,有一部基本的法律支撑着这个体系,这就是1965年制定的《旅游基本法》。该法可以说是制定其他旅游法规的母法或旅游行政管理的宪法。它确定了日本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及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他旅游法规的制定都以其为基础。

在《旅游基本法》的统领下,同时也出台了有关旅游产业发展的其他法律。这一时期制定的相关法律主要有:《温泉法》(1948年),《文化财产保护法》(1950年),《森林法》和《博物馆法》(1951年),《城市公园法》(1956年),《自然公园法》(1957年)。作为政府主管旅游业的部门,运输省1961年12月首次发表了《观光白皮书》。③

日本旅游立法范围广,凡是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都能看到调整旅游关系的法律。如环境保护中的防止水质污染法,交通环境中的道路交通法等。宽泛的旅游立法对调整旅游关系起到很大的作用。正是有完备而详细的旅游法规支撑,日本的旅游产业才得以快速、迅猛地发展。

(二)以地方自治体为中心,以行业协会为补充推动旅游业发展

地方自治体发展旅游业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建设与本地区相协调的旅游景区为前提,并尊重当地人意愿。由地方自治组织主导开展“一地域一观光”的国民运动,鼓励国民对居住地魅力的发掘,形成新的旅游观光地。

日本现有 1 都(东京都)、1 道(北海道)、2 府(京都府和大阪府)、43个县、12 个政令制定市、672 个市、2558 个町村,日本旅游业的投资主要依靠地方和民间的财力。由地方自治体主导的旅游产业开发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多,其推动力量之强大,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

日本各级自治体及行业协会也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对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纷纷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中长期规划,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和祭祀活动,举办各种规模的文化节来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④像京都、冲绳具有文化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的地方自治体更是利用这些资源大做文章,提出旅游兴市的口号。

(三)旅游人才培养及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实施“观光立国”战略,关键还要靠旅游人才的推动。高水平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可以提高旅游企业的旅游竞争力,旅游规划人才可以提高旅游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旅游人才可以加速推进一个国家的旅游国际化进程。⑤日本旅游人才的培养呈现出多层次体系。首先日本政府鼓励公立学校发展旅游高等教育,其次行政机关日本政府观光局培养高素质的导游员,最后民间团体与旅游企业也非常重视自身的人才培养。

为使“观光立国”战略落到实处,日本政府实施了有效的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由国会批准日本各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拨款发展旅游战略性项目。金融机构对旅游企业开发旅游项目所需资金实施贷款优惠政策,政府也对积极发展旅游产业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措施。此外,日本政府还在税收方面实施了“访日欢迎税”和“文化财产取得地方税”等税收政策推进“观光立国”战略的实现。

三、对三亚发展旅游产业的启示

自2010年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整个海南的旅游产业发展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北有海口,南有三亚,中有琼海。但综合来看,三亚以其独特的热带自然风光和难以复制的原生态环境,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处于排头兵的位置。美丽三亚,浪漫天涯,三亚的知名度虽越来越高,但在发展旅游产业方面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发展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一)制定完整的旅游法规

根据我国的立法理论,三亚虽不具有制定法规、规章的权限,但可以海南省的名义来制定有关三亚旅游发展的法规、规章。

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省经济特区,具有其他行政地方不可比拟的立法权限。海南经济特区的立法权,源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的授权,对海南的授权是以决议的形式即《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直接将制定法规的权力授予了海南省人大及其人大常委会。⑥

2010年7月由中共海南省委批准,实施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专项立法计划。综合性的法规有《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条例》,如果能顺利制定颇有可能成为调整海南地方旅游关系的基本法。其他配套法规共有31个,在这不作一一列举。例如直接调整旅游业的有《邮轮游艇产业发展促进条例》、《高尔夫产业发展条例》、《旅行社管理规定》、《导游管理规定》等,与旅游相关的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条例》、《海岸带开发利用与保护条例》等。规制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的法规虽出台不少,但缺少一部规制旅游发展的基本法规,我们应该加快制定的步伐。

(二)以自治团体和行业协会促进旅游发展

在三亚以促进旅游发展的自治团体和自治协会少之又少,主要的管理和推动靠地方政府来完成,而地方政府的权力和资源是有限的,以至于一到三亚的旅游高峰,“宰客门”事件,“天价房”事件屡有发生。

在三亚我们可以成立景区协会、星级酒店协会、旅行社协会、导游协会等自治组织。自治组织是一种社团组织,一般不具有行政权力,但也可以根据行政机关的授权而享有一定的权力。成立的自治组织在各自领域范围内组织加入的个体进行交流,为本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行统一的规划。自治组织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和监督作用。成立行业协会性质的自治组织后,也可有效减少无序竞争,使旅游产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制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加快旅游人才培养

中央的投入和地方财政支出要很好地结合起来,设立重大旅游发展战略项目基金,加快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的发展。自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亚的基础设施和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有所加快,但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比较起来还是显得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资金的缺乏。

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投资旅游产业的企业应实现贷款优惠,财政税务部门也应该实现减免政策。

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三亚市现有5所高校,每个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在加快高校培养旅游人才的同时,民间团体和企业自身培养旅游人才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四、结语

日本是千岛之国,四面环海,提出了“观光立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旅游经济异常发达。不管是传统旅游、生态旅游、古迹旅游、都市旅游,出境游都比我们略胜几筹。如上文所析,其发达的旅游经济背后蕴藏了一些深刻的原因。海南的地理环境与日本颇似,四面环海,但纬度低,也有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环境。自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海南的旅游产业有所起色,但仍然存在国际知名度不高,旅游环境生态脆弱,旅游高端发展不够突出等问题。

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排头兵-三亚,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日本完整的旅游法规体系,地方自治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强大推动力,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培养之道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作者单位:三亚学院)

本文系三亚学院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 日本旅游业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借鉴 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 XYQN11-9

参考文献:

[1]大西正文.观光の时代[M].日本 : 创元社,2002:27.

[2]王 艳 平,王 晓 峰.推 进 中日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6,(4):77.

[3]李天元.旅游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2.

[4]凌强.浅析日本观光立国战略与对华旅游市场开放[J].现代日本经济,2006,(2):41-46.

[5]罗明义.旅游经济学原理[M].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

[6]沟尾良隆.观光学[M].日本 :古今书院,2005:123.

注解

①古屹 浅析日本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经济纵横 2010

②陈惠 日本旅游业发展及特点研究 硕士论文 34页

③凌强 发展国际旅游业:日本的经验及借鉴 日本研究 2007年第3期

旅游产业的发展例10

(一)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西部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思想观念上没有清醒的认识是比较重要额一个因素,对其资源的本底未能得以明确化。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西部旅游业从总体上还处在后进的状态,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在思想观念上相对比较落后,各级的领导在旅游业的全面认识方面还有待加强。还有就是在旅游交通层面的问题,由于交通的可进入相对较差就会对旅游业造成直接性的影响。

另外就是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不足,从而造成了旅游产品的开发存在着困难,这样也导致了西部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大幅度下降,不能满足旅客的实际需求。一些比较珍贵的文物等旅游资源存在着认为破坏的现象,没有将旅游资源进行转换成经济发展的优势,所以在实际的发展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不仅如此在旅游的促销力度上以及旅游的基础设施上都需要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完善,在对外开放的程度上也要能够进一步的开放。

(二)西部旅游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交通是旅游业的重要构成,也是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旅游交通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现阶段我国西部旅游交通的发展来看,还在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旅游交通的设施质量没有得到改善,从而造成了旅游景区可进入性相对较差,特别是在一些节假日或者双休期间,在旅游交通方面不能对实际需求得到满足。并且在交通业的实际发展上严重滞后于西部旅游发展,对旅游交通的建设资金也相对比较缺乏,交通的管理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呈现。

二、西部旅游产业发展重要性及旅游交通优化策略

(一)西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对西部的旅游产业进行大力发展能够对地区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西部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在旅游资源的优势上体现的较为显著。对旅游业的大力发展能够使得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从而将西部经济的文化经济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并且有利于对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得到有效缩小,和对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处理,主要是体现在就业层面,由于旅游业是生产劳动相对比较密集的发展产业,故此就能够有效的带动当地的就业发展。并且能对西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旅游发展是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故此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能在环境的问题上加强保护。

(二)西部旅游产业发展中旅游交通优化策略

西部旅游产业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在旅游交通方面得到充分重视,对旅游交通的规划要能结合实际科学性的规划,从而来实现旅游和交通的互动发展。从实践发展能够看出,西部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是要在交通上得到有效优化,要能够遵循交通规律,这就需要进行在铁路建设以及公路建设上加大建设力度,也要能够在交通旅游协调发展基础上,将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旅游的整体发展得到兼顾,将两者的关系要能得到平衡保持,这样才能进一步的促进西部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再者要能够对西部旅游交通的体系构建立体化的加以呈现,对景点的可进入性得到充分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够在政府层面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严格的遵循市场发展的原则,将旅游和交通两者在规划上进行紧密结合,大力的建设旅游交通运输业,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形成道路通畅及运输安全快捷的旅游交通体系。

还有就是要能够在西部旅游交通的资金筹集层面要能多渠道的施展,这样方便于旅游交通基础建设的完善。想要将西部旅游交通得以高水平的呈现就要能够在投入上得到加强,将基础建设工作得到完善做好,要能紧密的和自身的交通基础建设的特征相结合,在资金投入的规模水平上通过多渠道的进行增加,最大程度的将旅游交通竞争力得到有效强化。从具体的融资渠道上来看主要可通过旅游企业上市发行股票,通过发行债券募集资金,通过项目融资的方式来进一步推动能够有效适合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及产品升级换代的投资回报高的旅游开发项目。

另外就是要能够对其交通营运管理的现代化进行有效积极的推动,在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上进行加强,从而为顾客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在服务的质量上也要能够得到有效优化最终满足旅游者的实际需求。还有就是要能够进行对旅游交通的相关部门在协作上进一步加强,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涉及诸多的部门,只有在各个部门能够得到积极配合协调的基础上才能高效的运作,所以交通规划以及运输管理等都要能积极协调配合。

旅游产业的发展例11

苏南地区一般是指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五市区域,位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区。苏南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是当今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创造的“苏南模式”和“新苏南模式”为世人瞩目。苏南肩负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任,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苏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苏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其区位优势明显,江苏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苏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为特色人才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力,目前苏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正向着全球化、城市化和信息一体化方向发展。因此,从旅游业发展而言,苏南旅游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巨变中。国家已确定旅游业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措施;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提出“率先建成旅游强省和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城市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13年我国首部《旅游法》颁布并实施,也促使旅游产业链条的变化以及旅游从业岗位的呈现出新的特征。随着苏南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对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产业的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的提出了新要求。

二、旅游业转型发展对苏南高职旅游教育的影响

(一)依据产业结构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必须考虑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首先要研究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状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行业所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高职旅游教育的专业改革与建设,要依据当地产业升级发展来进行,在与行业双向互动、深度合作中培养专业人才,在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同时,也进一步又推进了行业的转型升级,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高职旅游教育一定要顺应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

国家已经把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法的引入,促进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国务院的意见提出了“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建设质量,绝对需要旅游教育资源的整合,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旅游教育水平”。旅游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教育和培训的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的质量。这是对教育的明确要求,是一个旅游行业,在基本的法律层面上。

(三)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状况决定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设置

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对这个行业的就业岗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将为旅游行业提供不同的就业岗位和不同的岗位就业要求。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必然带来旅游行业的兴旺。旅游业转型升级必然带来新的工作岗位,而具体实操性岗位所需的人才是最多的。因此,高职旅游教育要贴近旅游行业转型发展的现实,应通过调整专业设置来适应a业的升级发展。一个地区旅游产业各要素的数量和发展决定了当地高职院校中旅游专业群的数量及质量结构。

(四)高职旅游教育应当重新确定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本文分析了高等职业旅游教育的需要,以确定人才需求的新变化。这方面重点是两个问题:一是要研究旅游产业未来转型发展的形式,分析本行业的新动向、新趋势,研究基于工作岗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分析当地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定位,确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根据本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新需求,确定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旅游产业转型发展下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问题

(一)依据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重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市场对劳动力需求反映了经济活动中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需求,社会上家长和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也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竞争的挑战。其结果是,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节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等,并促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必须深入了解当地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新动向、新趋势和岗位的新变化,根据经济的发展及人才需求状况确定专业的结构与规模,为区域行业经济的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二)瞄准产业发展趋势,依据产业动向适时改变课程设置

在高职旅游类专业建设中,首先,省市一级政府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为本区域高职院校的布局、专业设置从宏观上提供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目的是使高职教育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 比如在专业设置和专业改革发展中,课程设置与调整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具有超前意识;变动课程设置要依据职业和岗位的需要,使其紧扣本专业的新特点。要合理协调基础课、专业课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基础课程是学习专业的工具,专业课程是本体,实践课程则是重点。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一线技能人才。

(三)采取多种形式优化实践教学

一是构建创新型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模式。比如,如何创新课程教学目标,如何优化课程结构,如何整合课程内容,如何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如何突出能力训练方法,如何创新实践教学,等等,其根本是要以能力为主线,探讨研究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核心问题。

二设置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可以尝试按工作流程进行专业教育,按照旅游行业岗位群改革课程设置,不断地调整课程使其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未来职业的适应性。同时,考虑为不同学生提供有利于职业规划的灵活可变的职业教育服务。

三是尝试开展弹性学习制度。就旅游行业而言,根据旅游行业季节性强的特点,根据淡旺季不同,可以尝试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即岗位工作的“淡旺季模式”。在旅游旺季实习,淡季学习。在旺季学生实习时,实习指导教师同时参与其中,有利于及时了解行业趋势与动态。老师积极参与到专业实践中,可以达到教、学、做一体化。

苏南各地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地旅游业发展的不同特色,在旅游专业建设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四)主动服务于区域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旅游专业建设中要探讨多种产学结合的途径与方式,如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即定单培养;与企业合作培训学生技能,即企业的顶岗实习;与企业共同培训教师,即教师的挂职锻炼;为企业培训、咨询与诊断,即社会服务等等。比如为各景区、农家乐提供规划、设计等服务;为景区开展旅游服务辅导;旅游企业员工培训等

(五)建立专业群,促进旅游专业特色的形成

在市场选择和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发展苏南地区高职旅游教育。如何形成优良的苏南区域高职教育格局,各个院校要构建与本地旅游产业特色相匹配的专业群。努力使教学内容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与工作岗位之间的通用性和适应性。避免本区域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上单一重复,鼓励形成各自的专业发展方向。可以采取企业提供现场教学实践的环境和具体生产实践的区域校企合作办学形式,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化组合,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区域专业特色。苏南地区高职旅游教育应该在培养自己的核心专业特色,加强自己内涵建设上,注重开发自己的品牌专业(方向),加强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为形成特色课程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六)强化职业素养教育

专业的质量是指专业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专业技能、R敌形、专业风格和规范,体现在专业素质的要求和专业的内部推广。旅游是为游客提供面对面的服务, 从专业水准的人员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甚至与企业形象或地区有关。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服务人员的技能娴熟程度、能否给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都是衡量服务质量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