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世界古典文化成就

世界古典文化成就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21 15:43:08

世界古典文化成就

世界古典文化成就例1

苏州园林大部分属于私家花园,占地面积都很小,为了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现无穷的景深,让游人观赏到错落有序的景色,苏州园林在造园过程中,采用了小中见大的手法。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例证,它们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看上去就在园中的百寺塔其实却在离拙政园足有三里远的地方。从园子到塔之间的三里,被称为“空中视线走廊”,因此它绝对不能遮挡景色。绿化工人自发修剪树木自然使这条走廊更加悠远而清晰了。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拙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它们曾影响了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了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建筑,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我们的古典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意味着我们要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按照我们《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要做好未来的工作,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的是要通过保护使得古典园林,这个世界文化遗产能够有续利用,能够传之于后世。使“苏州园林甲天下”,……能够使世遗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感到这是真正的到了中国,真正到了苏州。

世界古典文化成就例2

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皇帝,《吕氏春秋仲勇记古月篇》曾记,皇帝令伶伦做音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至昆仑之阴,取竹之邂谷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但是,经过无数考古学家发现,中国古典音乐的起源远远超过了皇帝所在的岁月。在河南所发现的古音乐仪器16支骨笛,据考证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可见中国古典音乐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自有音乐的创作以来,经历无数音乐家的变更和创新,中国古典音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体系,在世界上拥有奇特的风姿,因其古典优雅的旋律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奇异多变的演奏形式,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推崇和喜爱,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典音乐从其概念上讲,是区别于古典音乐的。广义的古典音乐指的是西洋古典音乐,其复杂多变的创作技巧以及蕴涵的深刻内涵,有别于民俗音乐。而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它承载着中国古老的民族风俗、思想内涵和文化精髓。在中国古典音乐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在中国古典文化的指引下,音乐所体现出的是一种高雅、静谧的内在美,其中蕴含的思想是古人所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二、古典音乐中的古典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音乐是利用文字来记谱的,宫、商、角、徵、羽与简谱中的1、2、3、5、6相对应,而在周代时形成七音阶,新增变徵和变宫虽然七音阶早已经形成,但是古代的音乐形式中多以五音十二律为主。在《诗经》《楚辞》以及之后的唐宋诗词元曲等,都具有相应的谱被乐队所演奏。但是,由于时代原因,演奏音乐的艺人几乎都处于社会的下层,如宫女、舞女等,因此,音乐才以文字的方式保存和流传。所以中国古典音乐是与中国古典文化紧密相连的,它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诗情画意的美,音乐体现的意境较之文学而言,增加了音律的听觉效果,更能引起人们心中的情感和共鸣。诸如《关山月》《陇头吟》《阳关曲》等众多诗词,也作为民歌而广为流传,并以琴歌的形式得以保存。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特征,某些淫词艳曲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长。中国古典音乐从旋律与和声来看,是追求旋律和节奏变化的。其形式就如同旋律勾勒的中国画,清新自然。同时中国古典音乐是古人情感之音的写照,如对恋人的思念之音,对自然生命的向往之音,对祖国山河壮丽雄伟的感叹之音等,无不体现了古人心中的情愫。然而,古典音乐与古典文化相通,都蕴含着古人浓厚的山水情結,因此,古典音乐总给人一种蜿蜒动听、细水长流之感,一些琴瑟合奏或独奏中,虽然没有惊人的场面,然而却是能让人回味无穷的,在音乐中能感受到情感的交流,如遇知音般难舍难弃。而正是这样一种心灵上的艺术,使人们通过音乐能够体悟到自然之音在心灵深处的回旋和萦绕,意蕴深长,难以言表,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莫过于此。就如静水深流,意蕴在婉转流淌的同时,蕴含着不可言说的激情,平淡中透着新奇。

世界古典文化成就例3

对于光辉的古代希腊文明,虽然当时的许多著名学者都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总结。但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一直到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世界才又开始了对古代希腊文明的新认识与研究,延续到今天。在此期间,自然名家辈出,相关著述与争论也是层出不穷。

下面重点整理介绍最近二十年以来国内对于古希腊史研究的大致情况、成果和趋势。但挂一漏万的情况在所难免,不足之处请见谅并批评指正。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世界上古史的研究经过诸多前辈学者们孜孜不倦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其中古希腊史的进步尤其明显,这表现在:(1)古希腊史的史料建设在整个国内的世界史领域处于前列。(2)专门研究古希腊史的老中青人员的数量在世界古代史领域中相对而言是最多的,因此取得以论文和论著为代表的研究成果的数量在世界古代史学科内也是最多的。(3)研究人员选题的范围广泛,涉及古希腊史的经济史、政治史、社会史、妇女史、思想史等各个领域,同时能参与前沿性课题的讨论,在宏观与微观研究方面均已做出了某些不亚于国外学者的成果,积累了一个分支学科所必需的基本读物储备。

在文献资料建设方面,目前国内已有部分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购置了一批国际学术界通用的希腊-拉丁古典丛书系列,如哈佛大学出版的“罗耶布古典丛书”(Loeb)、牛津大学出版的“牛津古典丛书”(Oxonii)、巴黎经典文库出版协会的“布代丛书”(Budé)、民主德国科学院古代史与考古中央研究所的“陶伯讷文库”(Teubner)。英国的古希腊研究促进会出版物《希腊研究杂志》最为我国古希腊研究者所推重,成为少数有条件订购外文期刊的高校和研究所图书馆首选的古希腊专业杂志,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学者了解国外该学术领域发展情况的最重要的信息平台。

当前我国研究者一方面仍需要在考释文献史料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必须尽快填补在希腊-拉丁铭文学、希腊-罗马钱币学、以及古典考古学等方面的内容。可喜的是,近年来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注意到铭文学和钱币学的重要性。我国的古希腊史正在迅速成长,并逐渐走向成熟。广大学人正克服研究经费拮据,学科资料与图书积累不足,社会关注度低等重重困难,潜心钻研,在各自的领域努力把研究推向前进。

关于古希腊史研究的学术史有多项成果问世。黄洋的《古典希腊理想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Hellenism》一文指出,18世纪中后期和19世纪前西欧知识界对于希腊文化的阐述显示出,理想化的希腊是欧洲现代性自我形塑和自我表述的方式,而以现代性为归宿的希腊想象对现代希腊民族国家的塑造和古代希腊历史的认识产生了深刻影响。Hellenism成为欧洲在希腊推行文化殖民主义的方式,而现代性的一些基本特征也由此渗透进了我们对古希腊历史一些关键问题的理解。徐松岩的《库纳克萨之战与“万人军”长征新论》指出,两千四百多年来,某些西方学者一直津津乐道于库纳克萨之战与“万人军”长征,从中似乎找到了西方人自古优于东方人的“根据”。然而,通过对有关史实的重新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色诺芬对小居鲁士个人才德的描述明显言过其实,很多事件不过是某些希腊作家对史实误解或自欺欺人的曲解而已。近现代西方学者从古代作家那里继承、吸收了他们对波斯人以及东方其他民族的某些偏见。近代西方人对东方民族及其历史文化的偏见,其源头之一正是他们对库纳克萨之战和“万人军”长征的曲解。王大庆在《论雅各布・布克哈特的希腊文化史研究――兼评》一文中,以布克哈特在希腊研究上的代表作《希腊文化史》的最新英文选译本《希腊人和希腊文明》为主要的参照,对布克哈特的希腊文化史研究的思想来源、贡献及特色进行一些尝试性的总结和评析。王志超评述了以研究雅典民主政治而著称的美国著名的古典学者约西亚・奥伯的主要观点及其学术特点。

在宏观研究的同时,我国的古希腊史研究者还对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希腊远古及荷马时代由于受文献资料的限制,历来研究比较薄弱,但近年来,一些学者克服困难,在该领域取得重大成绩。王敦书著“古希腊‘英雄时代’辨析”一文(1985年),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提到的这一术语出发,结合古代史料、考古发现和国外学者的研究,做出自己的判断:“英雄时代”不同于荷马史诗所反映的社会。英雄时代大约相当于公元前14―12世纪,是迈锡尼文明高度繁荣而后转入衰微的阶段,属于文明时代初期和带有奴隶制特点的阶级社会。荷马时代则属于迈锡尼文明覆亡后的公元前11―9世纪。在《荷马史诗与特洛伊战争》一文中,他介绍了国外学术界特洛伊考古的情况和争论,认为荷马史诗的内容不可能完全真实,但以迈锡尼为首的联军曾与特洛伊作战这一基本事实,大概还是可靠的。

希腊城邦问题依然是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杨共乐对古代希腊城邦特征进行了探析。李慎令、贾文言则指出,城邦既是一个以公民权为核心的公民集体,也是一个包含奴隶、外邦人、外侨在内的社会。在城邦的这一特性下,雅典社会的经济性质则呈现出巨大的复杂性。张康之、张乾友在《变形的镜像:学术界对古希腊城邦生活的误读》一文中驳斥了学术界将古希腊的城邦生活作为公共生活理想形态的惯常看法,指出将城邦生活视作现代公共生活的原型是不正确的,城邦生活只是一种共同生活的形态。张强对十篇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法令铭文进行了译注,这些铭文集中反映出作为盟主之邦的雅典在政治、经济及司法等诸多方面对盟邦的肆意践踏,是解读该时期雅典历史的重要原始资料。

希腊化研究一直是我国世界上古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一些学者把目光集中到这一重大时段上。陈恒在《希腊化时代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分析了人们忽视希腊化时代的原因,介绍了国内外史学界目前研究的相关问题,总结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杨巨平论希腊化时期君主制特点、联盟中的民主制残余、希腊化文化的多元统一性,颜海英论希腊化时期埃及祭司集团的社会地位,裔昭印论希腊化时代的妇女与东西文化交流等。

参考文献

[1]廖学盛,刘家和.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导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M].商务印书馆,1990.

[3]威廉・格兰.世界史编年手册・古代和中世纪部分[M].三联书店,1981.

世界古典文化成就例4

二、强化基础训练,构建身韵审美教学体系

为了能够将古典舞发扬光大,我们必须要对古典舞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而古典舞的核心又在于身韵教学,所以我们必须要构建一个比较系统的身韵教学体系。在古典舞中,身韵有很高的训练价值,可以训练表演者“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并且身韵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目前的实践表明,身韵课程是可以分开进行的,最后进行融会贯通,已经成为了中国古典舞教育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的古典舞体系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舞蹈者。身韵一直贯穿着整个古典舞的学习当中。身韵是在对戏曲、武术等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的动作特征进行一定的总结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它强调在舞蹈的过程当中要以腰部为核心,非常重视对中段的训练。身韵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能够将身韵融入到古典舞的动作当中,它比较重视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练习:点线处理的能力、动作的连接能力、节奏的处理能力以及情感的表达能力「17]。可以说基础训练只是教会了学生们一些基本的动作,而身韵则是引导学生对这些动作进行升华,让整个舞蹈赋予了生命力和张力,给予了其灵魂。我们完全无法想象,如果一个舞蹈缺少了身韵,那将跟行尸走肉一样,空有僵硬的动作,没有古典舞的神韵,没有了内心的灵魂。所以为了能够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古典舞推广开来,我们必须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基础训练,并构建出完善的身韵训练体系,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国人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世界古典文化成就例5

考点一 古埃及的金字塔

金字塔矗立于非洲尼罗河流域,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国王权力的象征。因为外形近似汉字“金”字,所以我国称它们为金字塔。

【例1】(2016・山东青岛・30)阿拉伯人有一句谚语:“人间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的金字塔, 仍然屹立在茫茫沙漠的边缘,见证人间世态的变迁。金字塔是( )

A.古代埃及国王的宫殿

B.古巴比伦国王的宫殿

C.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

D.古巴比伦国王的陵墓

【解析】本题考查古埃及金字塔矗立的国家及功用。据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C符合题意。金字塔是陵墓不是宫殿,排除A、B;金字塔位于古代埃及,排除D。

【答案】C

【例2】(2016・湖南郴州・13)位于非洲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下列文明成就属于古代埃及的是( )

A.种姓制度

B.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C.甲骨文

D.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本题考查了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的文明成果――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之一。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排除A;甲骨文是中国的文字,排除C;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颁布的法典,排除D。

【答案】B

【拓展延伸】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早期文明的标志,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被古埃及国王(法老)奴役的历史见证。

考点二 汉谟拉比法典

1.目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2.制定者: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

3.诞生地点:古巴比伦王国(两河流域)。

4.内容:法典条文共282条,刻在一个巨大石柱上。法典宣扬“君权神授”,还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以抵债;奴隶可以被任意杀死,凶手只需赔偿奴隶主的财产损失,无须偿命,等等。

5.历史地位: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考查角度】中考考查的重点是汉谟拉比法典出现的国家、大河流域及其历史地位。除单独以选择题、识图题等形式考查外,该考点也通常与其他法律文献综合,以列举题等形式考查。

【例3】 (2016・山东聊城・18)楔形文字既有语义符号,又有语音符号。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成文法典。这两大文明成果均诞生于下列哪一地区( )

【解析】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诞生的大河流域。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成文法典,其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据此分析选项可知:A是东亚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不符合题意;B是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不符合题意;C是西亚的两河流域,符合题意;D是非洲的尼罗河流域,不符合题意。

【答案】C

【拓展延伸】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西亚乃至更广阔的区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典超越了时代,更引领了时代,从中可以认识到法律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

考点三 种姓制度

1.形成: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之后,逐渐产生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内容:

3.特点: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4.实质:严格的等级制度。

5.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考查角度】中考考查的重点是种姓制度的实质及四个等级的名称。题型通常以选择题、材料解析题为主。

【例4】(2016・山东泰安・32)下列示意图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 )

【解析】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观察图片可知,A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B反映的是秦朝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C反映的是西欧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所以D图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答案】D

【拓展延伸】古代亚非文明之比较:

考点四 世界三大宗教

1.佛教:

(1)背景: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

(2)时间:公元前6世纪。

(3)地点:古代印度。

(4)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5)主要教义:倡导“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认为世界万物的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6)传播:向南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向北经中亚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7)节日习俗:“浴佛节”“成道节”“涅节”。

2.基督教:

(1)背景: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

(2)时间:1世纪。

(3)地点:巴勒斯坦地区。

(4)创始人:耶稣(救世主)。

(5)主要教义:耶稣就是“救世主”。耶稣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就可以升入“天堂”。

(6)传播:4世纪时,罗马统治者定基督教为国教。后来,基督教传遍了欧洲各国。

(7)节日习俗:“圣诞节”“复活节”等。

3.伊斯兰教:

(1)背景:阿拉伯半岛处于分裂状态,人们渴望统一。

(2)时间:7世纪。

(3)地点:阿拉伯半岛的麦加。

(4)创始人:。

(5)主要教义:信仰唯一的神“真主”,主张顺从。伊斯兰教的信徒被称为“穆斯林”。

(6)经典:《古兰经》。

(7)传播:中世纪时,伊斯兰教传到亚洲其他地方和北非等地,对这些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8)节日习俗:“开斋节”“宰牲节”等。

【考查角度】世界三大宗教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主要考查三大宗教的产生时间、产生地点、创始人、主要教义及节日习俗。除单独考查外,也经常综合考查其异同点。考查题型以选择题、简答题等为主。

【例5】(2016・四川成都・14)“他收了12名弟子,在巴勒斯坦各地传教;他诅咒剥削者,说他们的灵魂要升入天堂‘比骆驼穿针眼还难’。”这里的“他”是指( )

A.释迦牟尼 B.耶稣

C. D.三藏法师

【解析】本题考查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由材料中的“巴勒斯坦”“灵魂要升入天堂‘比骆驼穿针眼还难’”等信息,联系所学史实可知他是耶稣。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地点是古代印度,创立伊斯兰教的地点是阿拉伯半岛,三藏法师是佛教弟子,排除A、C、D。

【答案】B

【例6】(2015・黑龙江绥化・18)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作为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其共同特点是( )

①都诞生于公元以前 ②都诞生于亚洲 ③最后都为统治者利用 ④它们的传播都有利于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三大宗教的异同点,考查学生的比较辨析能力。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分别诞生于7世纪和1世纪,①错误;三大宗教都诞生于亚洲,②正确;统治者利用宗教让人忍耐顺从的教义,来加强对人们的思想统治,③正确;三大宗教的传播都有利于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④正确。

【答案】B

【拓展延伸】世界三大宗教的相同点:

(1)背景:都是在当时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的情况下诞生的。

(2)诞生地:都诞生在亚洲地区。

(3)教义:都有主张人们忍耐顺从的教义,统治者利用其对人们进行思想统治。

(4)传播发展:都曾被定为国教,受到统治者的扶植和发展。

(5)影响:信徒众多,对现实政治、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考点五 雅典伯利克里时代的民主政治

1.时间: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

2.当政者:伯利克里。

3.发展民主的举措:伯利克里扩大了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他们在行政和司法机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4.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

5.结果: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

6.评价:①积极影响: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了一定影响。②局限性:伯利克里是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政治家,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的。在雅典,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享有民利,广大的外邦人、妇女、奴隶没有民利。

【考查角度】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中考的高频考点和考点。重点是为雅典民主政治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伯利克里、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考查题型以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等为主。

【例7】(2016・江苏徐州・22)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雅典,可能遇到的场景是( )

A.观看楔形文字铭刻的法典

B.国王任命陪审法庭官员

C.妇女参与公民大会的表决

D.公民大会决策重大事务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楔形文字铭刻的法典在西亚,排除A;雅典的陪审法庭官员由抽签决定,排除B;雅典伯利克里时期,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能参与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的表决,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事务,排除C;D符合题意。

【答案】D

【例8】(2016・海南・13)“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民一律平等,有权参与国家管理。除十将军外,国家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通过选举产生。”该材料叙述的是雅典( )

A.种姓制度 B.等级制度

C.民主政治 D.君主专制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与雅典不符,排除A;等级制度、君主专制与材料“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民一律平等”的信息不符,排除B、D;材料叙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行情况,C符合题意。

【答案】C

【拓展延伸】古代希腊文明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1)政治方面: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2)文化方面:现代奥运会、欧洲戏剧等。

(3)科技方面:杠杆定律、浮力定律的运用。

考点六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1.希波战争:

(1)原因:波斯帝国的侵略和扩张。

(2)时间:公元前5世纪。

(3)交战双方:希腊和波斯。

(4)著名战役:马拉松战役。(为纪念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中的长跑英雄菲迪皮茨设立了马拉松长跑)

(5)结果:希腊军民经过顽强战斗,彻底战胜了波斯侵略军,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2.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时间:公元前4世纪。

(2)路线:亚历山大大帝出兵东征,扫荡小亚细亚,攻入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远达印度。

(3)结果: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3. 罗马帝国的扩张:

(1)概况: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帝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2)影响:一方面充满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透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考查角度】古代世界的战争是人类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和融合的一种方式。中考考查的重点有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和罗马的扩张。可以单独考查,也经常结合人类和平交流的方式进行综合考查。考查题型以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为主。

【例9】(2016・湖南衡阳・10)英国人富勒在《西洋世界军事史》中说:“随着这一战,我们也就站在了西方世界的门槛上面,在这个世界之内,希腊人的智慧为后来的诸国奠定了立国的基础。”文中“这一战”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它是东西两大古文明的碰撞,在世界古代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请你判断,“这一战”是 ( )

A.希波战争 B.布匿战争

C.罗马内战 D.

【解析】抓住材料中“希腊人的智慧”“公元前5世纪”“东西两大古文明的碰撞”等信息分析选项。公元前5世纪,西亚的波斯帝国三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这场战争是东方与西方的一次重要碰撞,A符合题意。布匿战争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前2世纪,排除B;罗马内战与“东西两大古文明的碰撞”不符,排除C;发生在11―13世纪,排除D。

【答案】A

考点七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1.阿拉伯人:

(1)阿拉伯人把中国古代的发明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2)改造并传播了由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

2.马可・波罗:

(1)马可・波罗来华:1271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前往中国,到达中国后,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被留在元朝朝廷中任职。他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从海路回国。

(2)影响:记述马可・波罗东方经历和见闻的《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考查角度】和平交往是人类文明之间交流和融合的主要方式。中考考查的重点是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马可・波罗来华时中国所处的朝代及《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考查的主要题型是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解析题。

【例10】(2015・湖南怀化・13)我们在数学运算中经常使用的“0、1、2、3、4、5……”这十个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是( )

A.古印度人 B.古阿拉伯人

C.古埃及人 D.古希腊人

【解析】本题考查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A符合题意;古阿拉伯人改进和传播了阿拉伯数字,B不合题意;C、D是干扰项,排除。

【答案】A

【例11】 (2015・新疆・7)世界古代文明交往的方式,既有和平交流也有武力冲突。下列各项中明显与其他交往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传播

B. 希波战争

C.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D.罗马征服地中海

【解析】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传播是和平交流;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和罗马征服地中海都是武力冲突,所以A与其他三项交往的方式不同。

【答案】A

【拓展延伸】文明交流互鉴应遵循的原则: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平等的。文明的交流应该以和平的方式进行。文明交流互鉴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善于学习先进的外来文明,改革创新等。

【强化训练】

1.金字塔神秘而雄伟,不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观看,更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下列有“金字塔的国度”美誉的是( )

A.古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2.“法典建立在两个最著名的原则基础上,此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和‘让买方小心提防’。……它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成文法律条文,是人们研究古代巴比伦经济制度与社会法治制度的极其重要的文物。”材料所述“法典”诞生于( )

A.尼罗河流域

B.印度河流域

C.黄河流域

D.两河流域

3.“假如你未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雅典公民之所以如此自豪,是因为伯利克里时期他们 ( )

A.已经废除了奴隶制度

B.享有充分的民利

C.实行了男女真正平等

D.完善了王位继承制度

4.在雅典,公民大会是其最高权力机关,在公民大会上,公民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共同商议城邦大事,最后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下列人物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决定城邦大事的是( )

A.外邦人

B.全体公民

C.成年男性公民

D.成年女性公民

5. 2016年6月8日,3000多名国内外马拉松爱好者齐聚新疆奇台县,参加“江布拉克”杯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与该赛事相关的战役是( )

A. 亚历山大东征

B.布匿战争

C.希波战争

D.特洛伊战争

6.新加坡联合早报网2016年4月13日发表新加坡原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吴俊刚撰写的题为《伊斯兰世界内部矛盾深化》的文章。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 )

A.耶稣

B.乔达摩・悉达多

C.荷马

D.

7.郑州市某校九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希波战争、布匿战争、马可・波罗来华等素材,这些素材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D.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8.有人说:阿拉伯民族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下列史实不能为该观点提供论据的是( )

A.把阿拉伯数字传到世界各地

B. 把中国四大发明传入西亚和欧洲

C.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传入中国

D. 把拉丁字母传到亚洲

9.中东地区是一个古老神秘而又美丽富饶的地方。

(1)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法老专制统治的历史见证。

(2)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该法典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文字刻写的。

(3)世界三大宗教中诞生于巴勒斯坦地区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雅典民主制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就法律而言,一切人在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的个人才能。”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情况如何?文中描述的雅典民主政治的两个特征是什么?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希腊文明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3)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与探究,你从希腊文明的传播和影响中得到了哪些认识?

11.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此,九年级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历史上“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为主题,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活动。

【文明之源】

(1)图1中的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人类早期文明的四个区域,请你找出下列文明成就对应的区域。

(2)对比图1和图2,指出古代亚非文明与以古代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何不同。

【文明交流】

在多样性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文化只有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中,才能显示出它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不断繁荣发展,更好地走向世界。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北京晨报》

(3)根据材料,指出在不同文明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持怎样的心态。你认为古代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与借鉴的主要方式有哪两种?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文明之思】

世界古典文化成就例6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周五王时期就有建宫苑的活动,她的形成主要受统治阶级的思想及佛道、绘画、诗词的艺术影响,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争夺激烈,国家呈分裂状态,加之道、佛盛行的影响,产生了玄学,这时的士大夫,或人欲享乐,或洁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导致了自然审美观的形成,治园特点也多为自然情趣的田园山水。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1.1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1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体的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我传统的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1.1.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良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由于中国古代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古典园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舒适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1.1.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不拘泥于庭院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者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

1.1.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

1.1.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1.1.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内涵和景观厚度。

2、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

在我国古代不论是皇家苑囿或私人园林多以自己欣赏和生活,且极反映出主人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或炫耀气势惟我独尊,或夸耀显贵光宗耀祖,或避世取幽修身养性。这些园林的设计修建思想无一不是当时统治阶层的思想反映。这也进一步巩固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的古典园林腾达于这一时期而无法飞跃。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况。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中国的造园师在海外建造中国古典园林的想象,近30年来不断得到发展。

中国的古典园林犹如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她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2.1我们在国外进行造园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2.1.1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名义参加国际园艺或博览会建园;

2.1.2中外友好省、州(县)、友好城市之间互赠建园;

2.1.3承接国外政府、社会团体或私人建园等;

中国的古典园林走向世界是我国的园林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宣传、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增进中外园林界和人民之间友谊、促进我国园林事业发展作出宝贵贡献,不仅有很好的设计效益,同时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思考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海外的一些优秀作品,不是模仿国内哪一风景名胜,就是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希望外国人能通过一个园就能够吸收并理解中国的园林。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

中国古典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后世无法超越的程度,但是我们可以把握古典园林的精髓,在现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材料和技术,再造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的辉煌。

日本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演变出具有他们特色的枯山水园林,他们的枯山水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得很好。中国也应该有进军世界的新的改革方针去应对世界。日本“禅”的思想领导着他们的园林,我相信,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样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4、中国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应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

我们应该把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时代的变化推动园林建设全球化,这不仅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而在实施园林建设的全球化时,我们首先要强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国外建设园林不能简单的抄袭或者迁移,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创作,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例如:

4.1公园建设

在公园建设方面,我们在强调民族特色、地域异性的同时,适度地融入异域民族风情,积极应用多学科成果,必能将公园建设成具有感染力、创造力、风格鲜明的''''现代的中国古典园林”。

4.2城市园林规划

在城市园林规划方面,应整体综合考虑,建立必要的框架,掌握延伸的角度与层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空间,而摒弃中国古典园林的单一成体,就无法研讨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与文化,其园林生命、园林生态、园林文化就不能永续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在园林建设中既考虑继承传统,又考虑有所创新。既考虑中国文化,又考虑世界发展,积极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保留中国古典园林的人伦空间和“天人合一”精神,克服她老的功能缺陷和过分封闭的文化负面效应,使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艺术,更好地将中国园林建设推向新的高潮。

5、中国古典园林在国内的发展

在国内,古典园林同样也是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近些年来,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等,这些学科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都是一样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他们将自然山水比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以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

5.1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

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5.1.1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地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设计出“土生土长”的风景园林作品。

5.2中国古典园林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需把握两点

5.2.1开拓思路,拓展中国园林的设计领域

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世界古典文化成就例7

1.中国古典园林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周五王时期就有建宫苑的活动,她的形成主要受统治阶级的思想及佛道、绘画、诗词的艺术影响,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争夺激烈,国家呈分裂状态,加之道、佛盛行的影响,产生了玄学,这时的士大夫,或人欲享乐,或洁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导致了自然审美观的形成,治园特点也多为自然情趣的田园山水。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1.1 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1 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体的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我传统的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1.1.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良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由于中国古代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古典园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舒适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1.1.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不拘泥于庭院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者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

1.1.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

1.1.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1.1.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内涵和景观厚度。

2、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

在我国古代不论是皇家苑囿或私人园林多以自己欣赏和生活,且极反映出主人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或炫耀气势惟我独尊,或夸耀显贵光宗耀祖,或避世取幽修身养性。这些园林的设计修建思想无一不是当时统治阶层的思想反映。这也进一步巩固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的古典园林腾达于这一时期而无法飞跃。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况。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中国的造园师在海外建造中国古典园林的想象,近30年来不断得到发展。

中国的古典园林犹如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她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2.1我们在国外进行造园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2.1.1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名义参加国际园艺或博览会建园;

2.1.2中外友好省、州(县)、友好城市之间互赠建园;

2.1.3承接国外政府、社会团体或私人建园等;

中国的古典园林走向世界是我国的园林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宣传、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增进中外园林界和人民之间友谊、促进我国园林事业发展作出宝贵贡献,不仅有很好的设计效益,同时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思考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海外的一些优秀作品,不是模仿国内哪一风景名胜,就是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希望外国人能通过一个园就能够吸收并理解中国的园林。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

中国古典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后世无法超越的程度,但是我们可以把握古典园林的精髓,在现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材料和技术,再造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的辉煌。

日本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演变出具有他们特色的枯山水园林,他们的枯山水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得很好。中国也应该有进军世界的新的改革方针去应对世界。日本“禅”的思想领导着他们的园林,我相信,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样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4、中国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应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

我们应该把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时代的变化推动园林建设全球化,这不仅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而在实施园林建设的全球化时,我们首先要强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国外建设园林不能简单的抄袭或者迁移,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创作,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例如:

4.1公园建设

在公园建设方面,我们在强调民族特色、地域异性的同时,适度地融入异域民族风情,积极应用多学科成果,必能将公园建设成具有感染力、创造力、风格鲜明的'现代的中国古典园林”。

4.2城市园林规划

在城市园林规划方面,应整体综合考虑,建立必要的框架,掌握延伸的角度与层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空间,而摒弃中国古典园林的单一成体,就无法研讨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与文化,其园林生命、园林生态、园林文化就不能永续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在园林建设中既考虑继承传统,又考虑有所创新。既考虑中国文化,又考虑世界发展,积极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保留中国古典园林的人伦空间和“天人合一”精神,克服她老的功能缺陷和过分封闭的文化负面效应,使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艺术,更好地将中国园林建设推向新的高潮。

5、中国古典园林在国内的发展

在国内,古典园林同样也是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近些年来,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等,这些学科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都是一样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他们将自然山水比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以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

5.1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

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5.1.1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地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设计出“土生土长”的风景园林作品。

5.2中国古典园林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需把握两点

5.2.1开拓思路,拓展中国园林的设计领域

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世界古典文化成就例8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审议批准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的高度评价。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这里山水秀丽,素以“园林之城”闻名天下。苏州古典园林以其古、秀、精、雅、多而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了两席(拙政园、留园)。与“苏州园林”并驾齐名的苏州风景名胜虎丘、天平山、石湖等风景区也是古往今来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苏州好,城里半园亭”。苏州是一座园林名城。1997年12月,以拙政园、

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11月,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被增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届会议选定苏州――这座我国拥有遗产地最多的城市。苏州古典园林是典型宅第园林,渊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于16世纪―18世纪明清时期全盛,苏州有园林近300处,直至今天,保存较好、能分别代表我国宋、元、明、清南方园林风格的著名园林尚有数十处,有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网师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艺圃,清代的留园、耦园、怡园、曲园、听枫园等。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它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涵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苏州园林――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融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于一体,实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主要特色的苏州园林,数量之多,园艺之精,品位之高,在当今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影响之深远在人类造园史上都是罕见的。

苏州古典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身居闹市的人们一进入园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在这个浓缩了自然山水的空间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四季晨昏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以及山水花木的季相变化,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地。

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与景观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漂荡、怡然自得的(怡园“画舫斋”),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四园生活的(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灵的陶;台和美的享受。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荟萃苏州,这与当时文入画家的参与设计分不开的。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它的建筑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方面内容大多是明清时期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苏州园林作为至今保存完整、价值高的城市性建构群体成为人类文明的见证。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可替代的地位。

苏州古典园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地方风情。体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既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有反映各家思想流派、宣扬人生哲理、借助诗词文学渲染,陶;台情操的,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集建筑、雕刻、雕饰、文学、书法、绘画、琴棋书画、工艺美术、陈设布置、盆景及音乐、戏曲等等文化艺术于一体,是给人以典雅精美感受的综合艺术的博物馆。它匠心独具,小中见大。园林面积一般不大,大的四、五亩,小的不足一亩,采用借景、对景、对比、衬托等造园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了无限的景致,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空间处理上时而开明阔郎,时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浅,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传播东方文化的使者,在1979年首先在美国纽约建造了“明轩”庭园,开创了中国园林出口的先河。其深厚的影响不断延伸,进而在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美国、西班牙、南非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造苏州古典园林,出口单体建筑、小品陈设和园林微缩模型。成为“中国的长驻文化大使”。为苏州走向世界架起了一座彩桥。苏州古典园林,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堪称“人居环境经典”。早在古代就被帝王采撷到皇家宫苑之中,今天吸引了世界各地专家学者来苏州考察我们祖先的造园艺术、绿化植被、建筑风格、环境治理及现代管理,苏州古典园林成为解决现代文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最佳范本。

世界古典文化成就例9

“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经过长期积累,以戏曲舞蹈为基础而形成的。欧阳予倩在《一得余抄》中写到:“它那鲜明的节奏、优雅的韵律、健康美丽的曲线、强大的表现力,显然看得出中国古典舞特有的风格,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所没有的。 ”

当然,以上这些皆属所谓的外在鲜明的“源”,作为有浩瀚几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国传统舞蹈,其内在深沉的“源”自然要寻其中国传统文化之根。顺延着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脉络逆流而上,究其根源是在中国文化的发生期周代《易传》的太极图示中。《中国文化大典》中曾详细说明:“太极作为《易传》用语,是中国古代哲学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 ”太极图作为中国传统舞蹈艺术之象征,以一个简易的图式概括了中国古典舞的表象与内韵、外延与内涵。从古典舞的舞姿造型到动律特征、从运动轨迹到发展规律皆渗透着太极图示的深层内蕴。它是中国古典舞最为内在深沉的“源”,是中国古典舞探究其精神之本源的内蕴,是古典舞日后如何延流的内在文化支撑。中国古典舞有如此浓厚的文化基础,可以说是世界上任何舞蹈都无法比拟的,是中国古典舞内在精神之象征。

二、相反相成、二元圆合即中国古典舞动律内蕴之所在

华夏民族重天道人伦、求同存异,讲求中国古典哲学“广大悉备”的中和。而西方哲学所体现出的那种主观与客观、人与自然、灵魂与肉体、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等强烈的矛盾和二元对立,在中国的思想文化中似乎都得到了相应的统一融和,亦或是说相反相成的二元圆合。

闪烁着华夏智慧的《易经》包含着丰富的阴阳协调、互补互充、互施互化、彼此融汇里生成太和境界的思想。事物规律的最高境界表现为一阴一阳的对立运动。乾为阳,坤为阴,阴阳相合,万物生成。两仪相逢,则二元圆合。生生不已,以至无穷。相反相成是中和的形态,结果非裂变,而是导向圆融。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 ”[1]世间事物皆包含正反两极,同时正反两极又相互依存且相互转化。阴阳互动所形成的生生不息,是圆融状态的延续。

“太极”“阴阳”,物我同一、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行知合一、理气合一等,无不体现出相反相成、二元圆合。而中国古典舞所形成的身体韵律也是与之一脉相承的。中国古典舞的韵律充分体现了相反相成、二元圆合的思想。舞蹈韵律要求刚柔相济、形神兼备,是一种形与神、身与心相统一的艺术。动作动势逢前必后、逢左必右、欲进先退、欲伸先曲也同样体现了太极阴阳、相反相成,在对立中求和谐、求统一的二元圆合的辩证思维哲学。早在汉代,傅毅在《舞赋》中就对古典舞的美学理念有过相关的阐述,正所谓:“游心无垠,远思长想。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 ”中国古典舞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刚中见柔、柔中见刚、刚柔相济,相得益彰。二元对立经过融会统一,相互渗透形成一种新质,正是“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2]。

相反相成、二元圆合的辩证思维方式本身亦体现为一个圆形,首尾相接,有往亦有还,正反相和,反反而返,思维模式呈现出一种回旋的“圆”,这也正是中国古典舞旋转所遵循的运动轨迹。中国古典舞的旋转从起至终、一正一背形成一种连绵不断的圆形轨迹,首尾相合中体现出中国古老辩证法的思维痕迹。所以说,一切艺术形式都不是一种凭空的臆想,都是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如欲试图探究一个艺术形式的本质和其动作形式所形成的规律,必将首先探其民族所形成的审美心理的内在因素,探其本、溯其源,以求研究的深层次性以及真实性。

三、中国古典舞旋转的圆之美、圆之尚、圆之艺华夏民族是很偏爱这“圆”的,无论何处,无论何事,这“圆”的妙处尽皆体现。其实,骨子里都是渗透着中国古代艺

术蕴含的尚圆精神。清代张英认为:“天体至圆,万物做到精妙者,无不有圆。圣人之至德,古今之至文、法贴、以及一艺一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 ”[3]中国古典舞中的“圆”是渗透中国古代艺术的“尚圆”精神的,也是“圆”的艺术,“万变不离其圆”是中国古典舞最鲜明的艺术特征,也同样是中国古典舞“转”所形成的线条和轨迹。中国古典舞中旋转是人体围绕着一个轴心所进行的规律性的圆周运动。舞蹈旋转技巧的三大要素由舞姿、动力和重心轴构成;原地转、行进转以及空转构成古典舞蹈旋转最基本的三大运动形式。“大圆套小圆,动静要求圆,势势都要圆”和三A运动中的“平圆、立圆、八字圆”以及 “上弧线、下弧线”等等。拧、倾、圆、曲、收、放、含、仰八个字则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同时,“圆形”韵律也是中国古典舞从本质上区别于世界其他舞蹈种类的根本特征。中国古典舞动律的表现形式是划圆,在划圆中运动,在划圆中构建,在划圆中体现,在划圆中表演。“圆形”的动律在中国古典舞中得以最集中最完美的体现。从中蕴含着中国古典舞“圆”的运动轨迹与审美情趣,而“圆”也正是中国古典舞旋转所形成的流畅线条和运动轨迹。转似回波,飘渺畅意。从“回裙转袖若雪飞” [4]的唐代教坊舞蹈,到“入破舞腰红乱旋” [5]的宋代歌舞皆体现出“圆” ――“转”的形态。

四、中国古典舞旋转蕴含的哲学意蕴

(一)“转”之一字,为众妙之门

明代朱载育在《乐律全书 ・六代小舞谱序》中曾经提出“学舞以转之一字为众妙之门” [6]的精辟论断。 “众妙之门”原为老子语。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曾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讲的道,不是我们平常理解道的初始词汇的意思,老子认为的道是创生宇宙万物的本原,而这里的“妙”应为“道”玄虚无限的含义。 “众妙之门”则是指进入认识最高境界的大门。运用到古典舞的领域中应是“转”为超凡精湛的技术技巧,是舞蹈艺术中的 “众妙之门”,精髓所在,是中国古典舞的“道”。认识了转就认识了舞蹈艺术本身。“转”包含着“变”的意味,“变”是舞蹈形式美之核心。而“变”实则为“动”,是动的另一种体现。而“动”也正是舞蹈的生命力之所在,正可谓是“转者,众妙之门也”。朱载育把“转”概括为中国舞蹈的 “众妙之门”,将其看作是中国舞蹈的美学本质与核心理念,也是从哲学的高度对舞蹈艺术形式的理论概括,对今天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仍有指导作用。

(二)蕴含在“转”中的中国古代宇宙观

中国人从宇宙天体中体味其循环往复、动转不居的圆的运动。而中国古典舞“转”的概念、“转”的动势和其圆的轨迹无疑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关于生生不已、运转不息的宇宙循环论的发展观。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天体的学说主要有三种,“昼夜说”“盖天说”和“浑天说”。据《晋书 ・天文志》的记载,“盖天说” [7]出自“周髀家云”。在《周髀算经》一书中,“天”是圆形的,像覆盖着的斗笠,“地”像倒扣着的盘子。在这个新型的宇宙结构里,宇宙呈现出斗笠盖于扣盘上的形状。“浑天说”则认为,“天形穹隆如鸡子,幕其际际,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气之上 ”[8]。作为“浑天说”的代表东汉科学家张衡曾形象的描写:“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上,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载水而浮。 ”[9]由此可见,“圆”为天的形状,正如转的运行轨迹。天体之圆动周转,非凭倚外力。正所谓 “凡圆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天机,则动非自外” [10]。所以说,天体本身的运转非外力驱使,而是发自于内在的流转无碍的生命之韵律。这也正符合“转”的运动特点,是发自于内力的自转,形成其“圆”形的运动轨迹,圈圈萦绕体现出循环往复、动转不居的宇宙精神。“转”以动为性,动也正是天道永恒之特性。这就是中国古典舞旋转所蕴含的关于宇宙天体循环周转、生生不息的宇宙循环论的发展观。

(三)“转”体现出的中国古代伦理观

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的哲学,其中的“礼 ”“仁”观被认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根本要素,“礼 ”在于寻求社会关系的和谐有序,“仁”则在于寻求人伦关系的合理规范,以致“中和”境界。

中国古典舞蹈同样蕴含着“礼乐文化”的品格。朱载育引用了朱熹在《诗集传》中“辗转反侧”四个字与“转初”“转半”“转周”“转过”四个不同角度的转势相对应,即所谓的“辗者,转之半;转者,辗之周;反者,辗之过;侧者,辗之留”。按照舞谱中的舞图和文字说明,这四种转势的角度大致为“转初势象恻隐之仁”仅转 90度,幅度较小,象征着怀柔、和顺、仁爱的心境;“转半势象羞恶之义”转180度,象征着对羞愧丑恶报以回避的姿态;“转周势象笃实之信”转势为 360度和谐圆满的幅度,象征着诚信、无欺。“转过势象是非之智”取270度转势,象征着明确辨别是非的智慧。“转留势象辞让之礼 ”指的是转的过程中停于侧面,留出正位,转势不尽周全,象征着中国传统的谦逊忍让之理。由此,我们即可会意出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旋转不仅仅只是一种外观形式上的转势,更是蕴含着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的痕迹。对于转的理解,中国人更是注重文化中深层次的挖掘,每个舞蹈动作皆有其内在的含义。现代舞蹈理论家拉班指出:人体动作是充满着许多内在含义的符号,要理解这些符号的含义,在于对其动作模式的敏感。转,也是一种符号。它是华夏民族伦理情感的符号,是赋予循环往复、动转不居的宇宙精神的符号,更是以“划圆”为其古典舞运动本质的符号。

世界古典文化成就例10

Abstract: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had been conceived, developed and grown in thousands of years on the vast land of China. With her unique forms and connotations,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had formed her unique art style, standing in gardens around the world. However,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 it is considerable that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how to meet the modern demands with continuous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challenges;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周武王时期就有建宫苑的活动,她的形成主要受统治阶级的思想及佛道、绘画、诗词的艺术影响,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争夺激烈,国家呈分裂状态,加之道、佛盛行的影响,产生了玄学,这时的士大夫,或人欲享乐,或洁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导致了自然审美观的形成,治园特点也多为自然情趣的田园山水。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体。

1、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体的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我传统的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良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由于中国古代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古典园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舒适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不拘泥于庭院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者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

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

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内涵和景观厚度。

二、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

在我国古代不论是皇家苑囿或私人园林多以自己欣赏和生活,且极反映出主人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或炫耀气势惟我独尊,或夸耀显贵光宗耀祖,或避世取幽修身养性。正如《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苏州拙政园中的远香堂、怡园的藕香榭,都是反映园主歌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意境。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一书中曾写:“有时一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借以题辞,辞出而境生”。这些园林的设计修建思想无一不是当时统治阶层的思想反映。这也进一步巩固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的古典园林腾达于这一时期而无法飞跃。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况。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中国的造园师在海外建造中国古典园林的想象,近30年来不断得到发展。

中国的古典园林犹如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她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中国古典园林所属性质、地域的不同,决定了整体风格、空间细分形式和色彩的不同。例如皇家园林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堂皇的皇家气派;江南私家园林轻巧、玲珑、活泼、纤细、通透、朴素、淡雅,表现出秀丽、雅致的风格。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道,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对西方国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古典园林也迎平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在国外进行造园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1、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名义参加国际园艺或博览会建园;

2、中外友好省、州(县)、友好城市之间互赠建园;

3、承接国外政府、社会团体或私人建园等;

中国的古典园林走向世界是我国的园林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宣传、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增进中外园林界和人民之间友谊、促进我国园林事业发展作出宝贵贡献,不仅有很好的设计效益,同时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思考

世界古典文化成就例11

二、中西文化大冲撞、大融合的今天,中国古典舞的历史使命、大中国的地位及其意义是什么?是否需要表现现代人的情感?

(1)古典舞蹈与古典文学、古典音乐等都同属于古典艺术,我们需要古典艺术就如同需要养料一样。它之所以是养料,皆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的力量之源、思想的动力。故此,是否需要创建中国古典舞体系,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古典舞蹈有着与其他古典艺术门类所不同的特殊性,由于舞蹈这一艺术形式的随机性、变化性的限制,使得它不可能向其他艺术那样,可以通过文本、古碑、壁画、乐谱等形式将他们所走过的历史,记录并流传下来。因此,面对着这样的特殊性,中国古典舞蹈该怎样去创建,大家争论了很久。种种争论,主要还是基于对“古代”和“古典”这两个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所持有不同的理解而造成的。我的理解是这样:“古代”有着特指性,“古典”有着典范性。“古代舞蹈”是泛指历史上所经历的每一个朝代及在那一朝代中所形成的舞蹈。“古典舞蹈”是在一定历史时段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典范性,并且能够概括那一历史时期的审美特点,能够成为典范的舞蹈。古典舞蹈的形成,基于对古代舞蹈的研究。只有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古代舞蹈样式及审美特点,才能从中概括、辨别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舞蹈。这是两者之间必然的联系,所以,搞古典舞蹈所要做的第一步是要对古代舞蹈进行考察,先尽可能地复原它,然后再去概括它。只有在此基础之上的概括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如若想跳过这一过程,就会使中国古典舞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不同,舞蹈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风格韵味、审美特征等等都不竞相同。因此,必须对古典舞蹈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各历史时期的审美特点,才能从中概括出真正的中国古典舞。虽然我们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复原古代舞蹈,而是通过它来做为概括古典舞蹈的基础。

(2)我们研究历史舞蹈,真正的目的不单只为复活古代的舞蹈,而是要通过追溯中国历史舞蹈,来考证中华民族的心理历程,来考证中国舞蹈的美的历程。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应放在文化的层面上来进行。用现代人的思考和所处历史高度的优势。来认识我们的文化。体味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重新建立中华民族的自信。找回我们曾有过的气势和雄伟的精神。宏扬中华民族积极、自尊、自信的精神气质,抚慰曾经的屈辱,唤起辉煌的记忆,重建民族自信,找回精神力量,真正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所谓中西文化的文化交流、融合应该建立在双方都已具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化特色上。在其中“求同存异”,找到共识进行交流,与此同时保持自己的特点。反之则不是“融合”或“交流”,而是一种文化吞并和文化侵略。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正是靠着种种的因袭关系。这不仅单单指外部的皮肤、骨骼、头发上的因袭,更重要的是依赖在民族心理、文化心理上的这种关系,如若不是这样,也许世界上华人都已经变成“香蕉人”了,中华民族也就不存在了。换一个角度说,“皮肤、骨骼、结构、DNA都有因袭并且没有改变,那么由此使得他们在文化发展的历史中也必然发生种种因袭关系。我们在做的事情的目的,是要让国人通过古典舞的这种艺术形式受到震撼,深深地感动他们。制造一个宏大的、广博的磁场,来引发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艺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相信被唤醒的这种精神会更加鼓舞国人,增强国人的斗志,引发他们建立新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信心。这就应该是古典舞在当代存在的价值,也是古典舞存在的历史使命。

在印度,六大派古典舞蹈(婆罗多、卡塔克、卡塔卡利、曼尼普利、奥迪西、库契普通),有的失传后又被后人挖掘恢复,有的还是在古派别中新生出来的新的古典舞。

在日本,历经一千二百多年的宫廷雅乐(乐舞),不但未随宫廷生活的衰落而断传,从本世纪初成立“雅乐同志协会”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创立“日本雅乐会”,它又开始在平民和青少年中进行普及。

在欧洲,有着四百年历史的古典芭蕾,没有因摩登芭蕾和现代舞的出现而被人们所抛弃,至今它仍与交响乐和歌剧一起被尊为“三大艺术”,而欣赏“三大艺术”仍被看做是高雅的时尚……

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她的“古典舞”何存呢?……

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舞蹈的传统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情感。那时的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劳动,狩猎,战争,祭祀,娱乐和。可以说,没有一项重大的活动离得开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的思想内容和形式技巧也有很大的发展,祭祀祖先、歌颂英雄的乐舞,庄严肃穆、气势雄伟;宴乐娱乐的舞蹈抒情优美、技艺绝伦。至于流传在各族人民中间的舞蹈,更是千姿百态、色彩斑谰。这些传统悠久的人体动态文化,以其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特色和艺术感染力,成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