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22 16:13:45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例1

关键词:

中小企业;供应链;集群控制;批量营销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创业就业、改善民生和壮大民营经济意义尤为重大。根据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和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截至2014年末,全国中小企业已超过5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创造了全国约60%的经济总量,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纳税占到国家税收总额的将近一半①。2015年一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中小企业84.4万户,同比增长38.4%;新增注册资本4.8万亿元,增长90.6%,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进一步增强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的普遍难题,理论界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探索,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模式受到普遍青睐与推崇。AllenN.Berger(2006)等人最早初步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思想;我国学者则对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持肯定态度,多数学者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进行分析,少数从中小企业角度论证,个别从两者结合的角度阐述。闰俊宏(2007)认为供应链金融有效地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深圳发展银行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共同组成的“供应链金融”课题组(2009)指出,供应链金融借助“团购”式的开发模式和风险控制手段的创新,使得商业银行改善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收益成本,并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白马鹏(2008)认为供应链金融借助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交易的自偿性以及货物的流通价值,对供应链上单个或上下游多个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以上研究成果论述了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优势,对我们思考我国西部地区发展供应链金融问题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然而,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供应链金融真的适合用于解决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吗?本文在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模式概述的基础上,从银行信贷实践的角度出发,以西部地区特大城市成都市为例,总结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的特征,进而分析成都市打造供应链的难点,最后提出西部地区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政策建议。

二、基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概述

供应链金融指银行将其金融服务从供应链核心企业拓展到整个供应链,为链上渠道伙伴提供应收账款融资、预付账款代付、存货融资、原料和制造融资等服务。供应链金融模式不仅具有理论依据,而且在我国商业银行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探索实践,因而能够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

(一)理论依据信息不对称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及委托理论都为供应链金融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当今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为了保持核心竞争力只能利用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正常运转与忠实合作对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最终产品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因此,核心企业有动力配合银行解决渠道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供应链由不同期望目标的企业和组织构成,具有参与主体多、跨地域、环节多等特点,它们之间存在潜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通过不完全契约方式实现企业之间的协调(韩东东,2002)。委托理论解决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银行存在委托关系,着重解决物流企业对质押物的真实性、合法性。还可将物流企业和银行视为共同委托人,更易掌握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还款能力,同时与原材料供应商签订回购协议条款,有效防范供应商与中小企业合谋骗取银行贷款及违约风险。供应商和中小企业也形成了委托关系,主要解决中小企业违约的情况下,供应商面临向银行退款、无法销售产品进行回购的风险。

(二)国内实践进展从供应链金融的实践运作形式看,运作主体多数是商业银行,其次还有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型企业集团、综合金融物流提供商。国内商业银行典型探索以深圳发展银行(今更名为平安银行)构建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为代表,该行在探索初期推出了货押授信等,并逐步在实践中总结出了“1+N”理念,后期围绕供应链整合了20多项产品和服务,有力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内其他银行围绕应收、应付、存货三大环节设计供应链金融产品,如中国银行2008年开始推出的“达”系列融资产品等;部分银行针对自身擅长的行业推出供应链金融产品,如光大银行在钢铁等行业推出了“阳光供应链”等;个别银行则专注于信息技术在供应链金融的运用,如招商银行的“电子供应链金融”。总体来看,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供应链金融产生的现实需求,高视野解决对策的研究直接为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内外对供应链金融融资研究的出发点各不相同,国外侧重于研究大型企业的供应链延伸及发展过程中的融资性问题,国内主要分析通过供应链条的捆绑和链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因此,国内不能照搬国外模式。从实践进展看,供应链金融并不适合所有的领域,做得好的地区主要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主要是对那些行业边界清晰、供应链成员之间长期密切协同而无严重利益冲突的领域,由一个核心企业引领形成。

三、西部地区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中小企业营销与信贷风险的防范、控制有赖于对该地区中小企业特征的准确认识、中小企业信贷规律的总结,有赖于对中小企业行业和鲜明的区域特色的把握。成都市作为西部特大城市,其中小企业具备西部地区的代表性。下面,以成都市为例,结合成都市某商业银行信贷实践进行具体分析。

(一)成都市中小企业主要特征1.对中小企业进行分类。结合银行营销和风险控制实践,成都市中小企业可以分为具备核心竞争力且能利用外部资源响应市场需求的核心企业、有意愿被整合进其他企业购销渠道但又不愿意放弃部分生产经营管理权限的中小企业、有意愿被整合进其他企业购销渠道且愿意放弃部分生产经营管理权限的中小企业。按照要素分类,主要包括高新科技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能源矿产等原材料型企业。2.成都市中小企业主要特征。首先,处于全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链的低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较少。从成都市中小企业在东中西部的定位来看,东部地区主要是高科技、资金密集型企业,而西部地区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能源矿产企业。从成都市等西部地区的能源矿产企业来看,主要是向东部地区输送原材料,连能源矿产品初级产品都谈不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西部一些城市才提出能源矿产品由量大、价值低向量小、价值高的初级产品转变。西部地区主要向东部地区供应能源矿产品的定位决定了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不在西部地区,所以,成都市的商业银行选择核心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还不现实。我们按国外大型企业供应链延伸的做法,通过银行营销、风险控制实践来证实成都市极少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先不分析其整合供应链的意愿。成都某地方商业银行随机抽取了7户中小企业客户,它们2014年末的相关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数据计算得出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知,该7户中小企业活劳动量占产品成本均低于7%,说明活劳动量消耗小;劳动者占固定资产的数额除1户外余者均在30%以上,数据水平比较高,该两项数据均不具备活劳动消耗大、资本有机构成低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特征。而单位劳动力占有的资产量在20万元以上,单位劳动力占有的资本量在7万元以上,占有水平较高,符合资本有机构成高等资金密集型企业特征。成都市的中小企业不像西部其他地区普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原因,主要在于成都市是西部地区的主要中心之一,聚集了大量的资金和中小创业者,属于西部地区的发达城市之一。从成都市某商业银行的实践看,即使是作为西部特大城市的成都市,虽拥有大量资金密集型中小企业,但仍处于全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低端,很难形成供应链,表现在部分企业在“二次创业”过程中出现销售急剧下滑,挪用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市场投机等,还有些企业存在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再难以增长的“成长困惑”,普遍存在着产品雷同、主业不突出、技术含量低、易模仿、产品盈利差等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其次,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非常少。上述企业没有专门从事科研的人员,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科研的人员也非常少,科研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均为零。上述企业也没有加大技术设备升级和企业经营改造,没有在转型升级中找活路,很多资金密集型中小企业依靠自有资金、信贷资金维持高速运转,并频频出现资金投向虚拟经济等高风险领域的问题。代表企业发展方向、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最有可能成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但科技型企业在成都市等西部地区非常少,难以形成供应链。

(二)成都市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难点及特殊性1.成都市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难点。一是成都市产业链上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较少,缺乏形成供应链的引领者。从银行营销和风险控制实践看,成都市所谓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非常少,更谈不上核心企业有外包业务方面的意愿。同时,多数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东部地区核心配套企业关联度也不紧,其外包业务并由此管理外包渠道的动机不强,很难在供应链中起到主导作用。二是成都市供应链链条整合难度较大。国外供应链金融是大企业主动整合,以具备核心竞争力且愿意外包和管理次要业务的大企业为主,在这种条件下,较易寻找到愿意被整合进供应链且愿意为此而放弃部分生产经营管理权限的配套中小企业。而国内尤其是西部地区,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较少,更谈不上核心企业发展战略中愿意外包和管理次要业务;多数是为了供销渠道畅通而有意愿被整合的中小企业,且在供应链形成难度大的情况下不愿意先为此而放弃资金使用权、资金收益等部分生产经营管理权限。购销链条每个环节上融资难的中小企业利益一致、精诚团结的几率较小,彼此之间在信息交流、资金结算、供销渠道、成本核算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矛盾,很少完全依赖合作对象。由于结算条件较苛刻,遇到资金困难时不会通过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解决,宁愿通过商业银行融资,所以,依靠中小企业自身形成供应链的概率比较小。因此,成都市中小企业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条件下要想形成和发展供应链,首先需要强势的第三方来培植核心企业,然后强势的第三方有动力去协调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以及上下游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达成利益上的一致。因此,国内的供应链金融不能照搬国外模式,而以有实力的政府部门、银行、物流公司等去配置和整合供应链的成功率较大。2.成都市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特殊性。一是从西部地区城市看,产业链路径非常明显。虽然从随机抽取的成都市某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客户数据未发现以某核心企业形成的产业链,但是不妨碍从城市整体角度寻找产业链,以便将来通过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整合等宏观层面的引领促进微观层面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链或延伸产业链长度、拓宽产业链深度,从而来发展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某商业银行信贷实践发现,从城市整体上来看,成都的物流方向有相反的两股:一是农产品、能源矿产品等沿四川其它市县——成都郊县——成都五城区方向流动;二是产成品、商品沿成都五城区——成都郊县——四川其它市县流动。成都早在几年前就将提供原材料的雅安及提供市场的资阳、简阳、眉山等捆绑发展,从城市的角度看,产业链路径是明显的,成都是产业链的核心城市。二是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难以形成供应链现象以外表现出的微弱聚合效应。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努力摸准地区中小企业信贷规律中,虽未发现供应链现象,但却找到了中小企业表现出的微弱聚合效应。以成都市为例,其中小企业的集群效应比较明显,体现在成都市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营销及信贷风险具有专业市场、市场区域、行业集群、家族关系等总量特征及总体变化趋势,把握住了这些总体特征将能够更准确、客观地把握住中小企业信贷规律。反之,成都市中小企业营销及信贷风险难以基于单个信贷主体的经济特征及其衍生出来的信贷特征进行点对点的孤立管理。这种集群效应是在难以形成供应链时,中小企业所体现出来的微弱凝聚力,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供应链通过企业间长期合同捆绑在一起,集群效应则完全是市场力量在支配。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成都市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现象不明显,但是集群效应比较明显。要想形成供应链,需要在某些中小企业群打造供应链的引导者,并注重供应链内部成员利益冲突的解决、长期合作机制的打造,以提高链条内成员之间的交易等稳定化程度。在目前供应链金融不明显的情况下,我们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政府作为供应链的舆论先导者引导形成供应链金融政府可以在打造供应链金融强势的第三方引导者方面作出努力,比如通过法律、产业金融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宣传,对供应链金融的形成创造政策氛围,鼓励银行、物流企业、具备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同时,在消除供应链金融内部成员利益冲突方面,可以采取市场化的手段进行引导解决,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各方相互协作扫清障碍;另外,为减少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各方艰巨复杂的谈判、沟通、协同工作压力,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相应专业中介机构来推动解决,以此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形成、发展。

(二)商业银行作为供应链金融的实际主要主导者引领供应链金融的形成和发展银行将其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业务创新,在组织架构上,可集中资源设立供应链金融相关的金融产品、审查审批及风险控制部门,专门负责供应链金融业务,还可以与第三方中介企业合作发展商品融资;同时,商业银行可以专门针对供应链金融,再造信贷业务流程,通过打造相应授信模式来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中小企业和银行的连接者来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主要是促使供应链金融各个运作环节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畅通无阻,为银行提供质物仓储、第三方监管和动产拍卖等服务,确保质押物完整有效,还为银行提供中小企业相关信息、监控原材料供应商,也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在供应链金融形成过程中发挥与商业银行、上下游中小企业之间的连接作用。

(四)多方联动合作实施集群化营销针对单个中小企业之间有某种非紧密的联系所体现出来的聚合效应,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政府部门、工商联、专业市场管理方、市场区域的管理方、行业协会等机构合作,实施集群化营销,通过做一定量的中小企业信贷来覆盖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运用大数法则测算出特定行业的风险概率,甄选金融产品进入的行业,然后迅速找到有效的客户群体进行批量营销,实现金融产品在特定行业、特定市场的受众群体规模化、风险可控的目标。另外,通过批量化的行业和集群研究,从中小企业批量风险判断的角度研究风险信息、业务特点和风险程度,从地区、行业、集群角度探索风险控制的“本土化”、“批量化”和交叉印证模式,以适应成都市中小企业集群化、转型化、家族化特征。

参考文献:

[1]AllenN.BergerandGregoryF.Udell.AmorecompleteconceptualframeworkforSMEfinance[J].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06(11).

[2]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3]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4]白马鹏.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设计与优化[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韩东东等.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防范[J].工业工程,2002(3).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例2

饲料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产业,衔接着种植业与畜牧水产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确保饲料业实现稳步健康发展,有利于丰富民众的菜篮子,进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根据《2021年奥特奇全球饲料调查报告》评估,2020年我国饲料产量达到2.4亿t,实现了5%的增长,成为全球最大饲料生产国。尽管我国饲料业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随着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停摆”以及行业特殊性等因素,我国饲料企业仍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其中融资困难问题在不少饲料企业中较为凸显。供应链金融作为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的重要创新,通过将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入供应链,对链条中资金的流动、组织和调配进行优化,可以有效解决饲料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风险是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饲料企业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进行分析,梳理出主要的风险因素,并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风险管理分析模型,结合关键因子特性给出风险防范对策。

1饲料企业供应链金融现状及其应用意义

1.1饲料企业供应链金融现状

当前,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下,供应链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存货质押融资是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业务模式之一,受到了学者持续关注,其理论体系日趋完善,业务实践日渐成熟,但现有研究多把研究对象局限于“存货”,鲜有聚焦于饲料企业中的“饲料”,来研究饲料企业供应链金融相关问题。饲料企业一般采用存货质押的方式实现融资[1],将不动产生产原料、饲料及生产设备等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相关金融机构对企业进行资产盘点和价值评估后核算贷款额度[2]。

1.2供应链金融对于饲料企业的意义

饲料企业供应链以销售饲料产品为核心环节,连接饲料原材料的采购、运输、流通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使资金在各环节涉及的种植户、饲料加工企业、金融机构、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间循环流动。不同于传统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在担保手段、信用评价、风险控制和还款来源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考虑的影响因素更加全面,有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发现较好的融资项目,也有助于具备资质的饲料企业及时融到资金,扩大产能和规模[3]。

2饲料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因素挖掘

国内外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盘点进行了相关研究,Barsky,等[4]根据风险过程控制理念建立起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概念模型,将风险分为融资过程风险、信息技术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环境风险和基本结构风险五大类。孙敏,等[5]认为供应链金融活动中存在着市场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委托代理风险、纠纷风险和灾害性风险等。笔者通过分析饲料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作流程,并进一步咨询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在反复斟酌与分析的基础上,共提炼出10项主要风险因素(见表1)。市场供求变化风险(X1)指所在地区饲料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给供应链金融带来的风险[6]。由于自然条件、季节变化、市场竞争等因素,饲料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势必造成价格的波动。政策法规风险(X2),政策法规是指政府采用的行政或法律手段,国家在不同时期会根据宏观环境的变化制定或修改相关的政策法规,而政策法规的制定或修订很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7]。质押物风险(X3)包括流动性风险和价格变动风险[8],指因价格波动、不易变现、流动损耗等因素造成的风险。企业经营管理风险(X4)包括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达标、管理环境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完善和管理创新不充足等因素带来的风险。客户资信风险(X5)包括客户的诚信度以及货物的合法性等[9],同时信用风险还与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安全风险和法律风险等联系密切。不可抗力风险(X6)指天灾、疾病、战争、罢工等不可预见、不能避免且难以克服的自然事件或客观情况。技术水平风险(X7)指因技术水平低下所造成的损失,业务开展过程中,质物的价值评估、价格检测以及存储条件等业务环节需要依赖技术支撑,若处理技术水平低就会造成一定的损失[10]。供应链管理风险(X8)指供应链在协作、控制、运行等方面的管理所造成的不确定性。业务模式运营风险(X9)可以理解为企业因商业模式选用、质押方式确定、质押物处置等不当而引起的风险。企业监督监管风险(X10)指因物流监管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利益不一致,以及物流监管人员的隐藏行为而给供应链金融物流监管业务带来隐患[11]。

3基于因子分析的饲料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运用因子分析法探究上述10项风险因素的重要性以及各因素间的相关性,并提取公共因子以对供应链金融各项风险因素进行降维处理,降低特征间相关性,为饲料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

3.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是一种利用降维思想,把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多个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变量代替原来多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其数学模型如下:(1)式(1)中,x1,x2,…,xp为p个原有变量,是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变量,F1,F2,…,Fm为m个因子变量(m<p),ε1,ε2,...,εp是仅对所属变量产生影响的特殊因子,该模型的矩阵表示形式为:X=AF+aε(2)

3.2数据获取

DELPHI法是一种适用性广泛的咨询决策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匿名咨询专家意见,将所得意见进行汇总与整理,反馈给每位专家,专家进行分析判断后,再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意见,通过反复咨询使意见趋于一致,进而形成结论。该方法在保证了信息反馈沟通的同时,又避免了集体讨论时可能出现的盲从与权威专家影响过大等缺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12]。笔者向54名熟悉该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咨询,包括物流企业负责人与物流部门主16人、金融机构主管10人、3所高校物流与供应链专业学者共19人以及饲料企业主管9人,最终回收有效样本数据共计52份。

3.3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上述52份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用SPSS23.0进行Bartlett球型检验和KMO适合度检验,求得样本数据的适切性量数为0.572(大于最低标准0.5),适合做因子分析。基于特征值原则,选取前3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为公共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超过了70%,为证明所选公共因子的合理性,可以结合碎石图加以判断。碎石图是依照各因子的特征值大小进行排序所形成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前3项因子的特征值较明显,曲线的斜率较大,因此它们对于整体的解释程度比较显著,从第4项因子开始,曲线斜率减小,变得比较平缓,因子的解释能力开始明显减弱。由此再次证明前3项因子基本包含了整体数据的大部分信息,其解释能力是有效的。三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与累计方差贡献率见表2。为提高因子变量可解释性,使提取的公共因子具有实际意义,明确变量及公共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因子载荷反映了各因子主要由哪些变量提供信息,计算结果见表3。经过旋转后,客户资信风险(X5)、技术水平风险(X7)、供应链管理风险(X8)、质押物风险(X3)、业务模式运营风险(X9)在公共因子F1上有较大载荷。市场供求变化风险(X1)、政策法规风险(X2)、不可抗力风险(X6)在公共因子F2上有较大载荷。公共因子F3上对企业经营运作风险(X4)、企业监督监管风险(X10)有支配作用。故将公共因子F1命名为运营管理风险因子,公共因子F2命名为外在环境风险因子,公共因子F3命名为内部管理风险因子。为利用公共因子做进一步的分析,利用表4中的系数计算各公共因子得分,即根据回归算法计算所得因子得分函数的系数,据此可以将三个公共因子表示成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作为其因子得分的回归函数,即:将样本数据代入上式计算,可以得到饲料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大小,深入分析后可按照风险大小进行排序,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对策。

4饲料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建议

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管理和融资活动的统一,其风险具有复杂性、传递性和动态性的特征。结合上文中提取的三个关键风险—运营管理风险、外在环境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分别给出相应的防范建议。

4.1运营管理风险防范建议

建立科学、动态的客户资信管理体系,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地掌握企业规模、发展前景、资信等级等客户信息,进一步完善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建设,将不合格的客户剔除出去,以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建立质押物准入机制,力求质押物具有价值稳定、流通性良好、变现速度快、市场需求大以及易于储藏等特点,同时要对质押物所有权以及合法性进行严格鉴别。加大技术水平投入力度,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交易征信、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在内的金融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降低具体业务流程中各环节的风险。要发展饲料企业供应链金融,离不开饲料供应链的壮大,不能局限于一个企业,要关注整个链条的高效运转,上下游做到信息共享,保障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畅通。

4.2外在环境风险防范建议

政府通过制定供应链金融发展规划与指导意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推动供应链金融健康持续发展。如《民法典》中物权编、合同编等法条的有效实施为饲料企业供应链金融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确保了业务流程高效运作。此外,结合饲料企业特性,建立有序竞争的行业规范,通过优化供需结构来稳定饲料市场,减少因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4.3内部管理风险防范建议

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与经营状况,设计更加合理的内部监管制度及流程,尤其是信用审核、合同与票据审查、物流管理等与供应链金融活动密切相关的环节。将管理制度落实并做到奖惩分明。着力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特别是针对供应链金融中的各关键环节,要组织学习相关理论与实践,做到全体人员熟悉业务流程,落实风险管理责任,建立严格的追责机制,以此降低内部管理风险发生的概率。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例3

区块链科技金融领域重要的底层基础设施之一,拥有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可追溯等特征,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国仕资本研究协会特邀研究员李高阳对《经济》记者表示,在艺术、司法、传媒、零售、医疗等领域均有探索和应用上的突破,除了数字货币,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极为广泛,跨境支付结算、借贷、证券交易等。当然,还有供应链金融。

在美国,常见以联盟的形式做区块链,比如金融方面有R3联盟,技术方面有IBM Hyperledger技术联盟。而中国除了金融领域,也不断在尝试区块链与供应链领域的结合。比如为了推广区块链技术,2017首届科技金融国际峰会的“区块链的金融应用”专题论坛上,成立了国内首家供应链区块链联盟,这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供应链行业的区块链联盟。

3月7日,互联网金融公司点融网和富士康旗下金融平台富金通共同推出了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创造出来的数据库――“Chained Finance”区块链金融平台。这一步步的尝试无疑是人们在期待区块链技术可以给供应链产业带来改善。那么,区块链+供应链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上海文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杨宏涛认为,区块链主要解决供应链金融中的两个痛点,一是数据安全和隐私的问题,二是数据获取成本问题。

供应链金融主要是由供应链业务数据驱动进行风险评估,目前各个金融机构主要做法有两种,一是核心企业承担责任,二是对获取供应链金融的全量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对第一种方式核心,企业往往不愿意承担全部的风险责任,第二种方式,金融机构承担风险,就必须掌握供应链业务过程的全量数据,进行风险分析。但核心企业往往担心数据的隐形性和商业机密,不愿意提供对应的全量数据。而区块链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多方确认来完成业务真实性的问题。

杨宏涛还告诉《经济》记者,区块链技术有望构建行业的数据业务真实性验证的统一方法,同时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业务协作上也能广泛地应用,让各个金融机构不需要仅仅是为了供应链金融去一一对接核心企业,而是可以通过行业的区块链网络进行业务真实性的确认,降低金融机构的成本。

不仅如此,李高阳也告诉《经济》记者,区块链与供应链的“碰撞”,将产生“降本、提质、增效”的“火花”,深度融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一步解决链条中“信息孤岛”问题。

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始终存在对核心企业的依赖,这是中心化的模式。而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的显著特征,能够解决链条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信息完整和通畅,提升各个主体整体的信用资质,建立分布式的信用体系。区块链技术还有公开透明可追溯的特征,能够实现链条各个环节的共享信息透明,重塑信用体系,降低信用风险。

易观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分析师张宁对《经济》记者表示,区块链还是一种记账技术,不能被人为篡改。易观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资深分析师李子川也表示,区块链去中心、不可逆的特征保障了交易的透明性与安全性,在供应链金融领域中,能起到提升交易效率以及降低对账、清结算等成本的作用。

比如说在银行有存款,这笔钱可能会因为银行内部的机制不完善或缺乏监督而被卷走,但用区块链技术可以证明这笔钱的所有权是你的,不能被逆转,别人想改也改不了。

数据是融资关键 技术安全待提高

在理论上,区块链技术应用到供应链金融将极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难点和痛点,但目前国内的区块链技术仍需要实践检验,效果也有待观察。而从供应链金融的市场情况来看,目前国内的区块链技术真的能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吗?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在于两方面,一是融资难,二是融资贵。在张宁看来,融资难是因为商业银行不愿意将款项贷给中小企业,因为从银行的角度来看,有很多大型的企业或者国有企业的安全性非常高,资金的需求量也非常大,所以中小企业不太容易拿到钱;融资贵的问题是传统企业拿不到钱就会通过其他途径拿到钱,而民间借贷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区块链技术未来肯定是可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的。”乐商云集CEO张宇焱对《经济》记者称,企业融资的关键是有]有数据,“不是说银行不想给企业贷款,而是因为没有数据,金融机构的风控模型很难建立,所以就导致坏账比较多,没办法给金融产品定价。区块链解决了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真实性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它的金融服务也就顺理成章了。”

另外,通过区块链技术,则有希望将传统的1+N 模式的供应链金融扩展到M+N 模式的供应链金融。杨宏涛表示,让核心企业不需要专门为供应链金融而做供应链金融,而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业务中,自然获得供应链金融服务,才能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运用不会一帆风顺,面临的困难也有很多,如何发挥好区块链+供应链的作用也是业内共同探讨的话题。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例4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企业绩效;影响

引言

供应链金融中各个部分是紧密联系的,包括企业的物流,还有资金和信息流方面。它的每一个节点所具备的效用是不同的,这些具备特殊功效的节点相互连结,提升了单个节点的功能,达到一个整体的功效。整体功能性,在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力上,有着很大的作用。这个系统同时具有目的性,降低成本、提供高效的服务,和所有其他环节一样,是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服务的。

1研究理论基础

1.1供应链的概述

供应链的概念,最初是在美国成立的供应链协会定义的,它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帮助供应商提供生产资料,为消费者提供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整个一系列过程。供应链环节涉及产品的生产流通,涉及的内容包括生产、批发、零售以及客户终端,同时它还涉及到物料、信息和资金,是一个重要的增值链。

供应链上的节点,不是由单一的企业或者企业类型所构成的,针对这两层定义上来说,供应链是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同时供应链是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服务的,而不是和企业相分离的,它是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的。企业中的其他职能部门,与它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它具有整体性的效果。并且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企业也需要不断变化,因此要求供应链金融必须是动态的。供应链的成员繁多,其中的交叉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供应链对于企业的绩效,可以给出相关的信息、资金、企业绩效共享节点,产生共同的增值效应。

供应链包括推进式供应链和拉式供应链两种。推进式供应链,是以生产制造基点,作为商品的主要出发点,从供应链上起始环节,即供应商来提高商品质量,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而拉式供应链则是以客户为出发点,为满足客户需求,从而使得整个供应链上有了整体利润空间。直线型供应链则是使得每个节点间,都是相应直接对接的,这种动态的联盟。而相对应网状的,就是一个节点相对于多个节点。

1.2供应链金融的概述

供应链金融指在整条供应链上,为客户提供各种包括原材料供应,到最终产品使用的各种商品和服务的系统的资金融通。供应链金融是有其相对应企业资金流,对应的网络结构、业务流程、管理要素等交互而成的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构架。

供应链金融中各个部分是紧密联系的,它的每一个节点所具备的效用是不同的,这些具备特殊功效的节点相互连结,提升了单个节点的功能,从而达到一个整体的功效。整体功能性,在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力上,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个系统同时具有目的性,降低成本、提供高效的服务,和所有的企业环节一样,是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服务的。供应链企业间为了共同的利益,对整个企业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诠释,是以互利互惠为目标的。对环境的适应性,要求供应链金融随时随地,能够因地制宜,快速反应,提出高要求。它包括四个部门,有财务、服务,企业内部流程和学习发展等方面的评价。

2 供应链金融的不利影响

2.1供应链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社会信息化的普及,使得计算机技术全面覆盖了整个企业的绩效流程,提升企业了绩效操作技术,包括电子数据互换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条形码技术等企业绩效信息化的使用。由于本身企业的各种局限性,导致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绩效管理中,使用得不够高、精、尖。而信息化在整个供应链间的连结,占着重要的比重,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才能让企业的企业绩效方面竞争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2.2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首先不确定的就是事情的时间和特征还有状态,是不可能预知的,是存在不确定性的。这些不能确定的问题,是企业绩效和信息流出现的障碍,是与企业的各个节点相互关联的。供应链上的供应者和各个厂商,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导致了供应链上的风险概率增大的状况。供应商主要是由于货物的供给、质量等等问题,使得消费者的服务质量降低。制造商的表现如机器问题等。客户变化的不确定性,包括需求量、需求的多样性、产品周期等,都是不确定值。需求信息的不同,容易引起这种供应链上的不稳定性。整个层级链上的合作,也是不稳定的。当企业与银行交流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企业资金出现断裂的情况发生。

2.3企业的经营危机

企业中,由于物资供应缺乏主动性、物资供给与生产进度不配套和装运效率低等问题增加了成本。各环节衔接较差,各个部门沟通交流不够。供应链金融各环节提倡节点间的轻松对接,但是实际情况是,每个节点由于管理人员不专业、节点繁复,导致企业绩效管理成本过高,大大影响了企业绩效产生的附加值。当供应链金融的资金出现问题时,就会有企业因为信用和实力因素,受到影响。

3供应链金融的有利影响

3.1创造企业融资的新渠道

当前整个社会技术的进步,使得企业的融资渠道得到拓宽,不仅商业银行的资金贷款和结算方式更灵活了,而且可以通过网上或者异地债权处理方式等进行融资。这些都促进了供应链金融的渠道拓展。

3.2银行增收的新渠道

银行的核心业务增设,使得供应链金融中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得到提升。供应链金融的关注点,也是银行服务范围扩大的一个标准。银行通过风险评估,来确定企业的授信额度或者贷款额度等方面,这样通过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银行与企业是互惠互利的。

3.3多流合一模式提升企业绩效

供应链金融提倡节点间的轻松对接,从而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企业供应链上的一系列环节,通过商品流通、资金和信息流,采取物流推动的过程,这些多流合一的形式,提升企业的绩效,加强企业的运营和交易效率。

4如何利用供应链金融提高企业绩效

4.1供应链绩效评价过程

在供应链融资的资金管理条件下,参考企业的相关评价财务指标,是具有其考评标准的,本文中以平衡计分卡形式,从几个方面平衡入手。针对企业的财务指标,从企业贷款和偿债上分析,针对客户评价,结合企业供应链金融的订单处理和交货等对款项的影响,结合内部的相关流程,可以对公司情况更了解,从学习与发展方向看,对企业的目标有了新了解。通过这些调查就可以得到财务评价,进一步就能得出企业的绩效评价表:

这样就可以得出相关企业的供应链金融绩效的各方面权重,从而提出各种应对措施。

4.2加强与银行和基金管理公司之间的合作,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应该从基金管理公司内的证券投资基金等方式上,对基金托管等,通过各种金融产品,对企业的供应链金融的潜力进行开发。通过银行的金融服务,从而达到更好的改善企业绩效的目的。

4.3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企业绩效

在企业营运过程当中,应充分参照有效数据,结合企业绩效管理的实际情况,做出应有的反应。企业当考虑自身的主营业务和长处,对各方面如客户满意度等,结合企业绩效系统,想办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例如转变企业绩效服务态度,让企业尽善尽美的形象深入人心,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5总结

本文论述了企业绩效管理在供应链金融当中,新形势下的新特点,遇到的新问题,如何解决的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建立的企业绩效的供应链金融评价形式。企业绩效评价的形式是有意义,每个企业以共赢为目标的合作,大大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模式。让人了解了供应链的时代特征,权衡了整个企业绩效环节,企业绩效自动化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针对各种公司的企业绩效管理出发,结合实处,从而得出了一个企业绩效管理进入供应链金融时代的特征,也对这种企业绩效管理的形式理解得更加透彻,为实际操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整个社会经济提供了帮助。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才能让企业的企业绩效方面的竞争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萍,谢墩游. 供应链金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10,05:38-40.

[2]杨段羽. 供应链金融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绩效影响研究[D].云南大学,2015.

[3]卓岱. 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第三方物流与绩效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4]王婷睿. 农业供应链金融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

[5]殷丽娜. 基于供应与存货质押联合契约的服装供应链协调机制[D].东华大学,2014.

[6]程未. 供链金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J]. 中国商贸,2011,28:247-248.

[7]王苑琢. 基于供应商关系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例5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概述

根据主导主体的不同可以将现阶段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分为以电商企业为主导、以传统银行为主导以及银行与电商企业合作的三大模式。电商企业、商业银行、物流企业、中小企业以及个人用户都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参与者。B2B、B2C、C2C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的业务类型。其中B2B即企业对企业,指的是以互联网金融机构向企业用户提供的订单融资金融业务;B2C即企业对个人,是专门针对个人用户提供的应收账款等融资业务;C2C即个人对个人,在该业务模式中互联网金融机构只是作为个人间投融资的中介平台。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面临的各类风险的分析如下:首先是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借助电商平台对客户的交易付款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概率,但是仅仅依靠电子订单以及互联网上的身份信息可靠性较低,进而产生新的信用风险;此外操作风险也是常见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类型,互联网和金融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使得金融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风险增加,由于融资请求较之传统的金融模式难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金回收的监控复杂性;其次是安全风险,金融平台的稳定性、金融产品以及申请流程的科学性以及软件问题都是安全风险发生的因素;最后是环境风险,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下贷款抵押物的类型更多样化,投资者与贷款者的数量以及资金规模都比较大,当抵押物的市场价值发生较大的波动时加之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的发生几率就会增大。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理控制

(一)完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

金融平台稳定性会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施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避免由于硬件或者软件问题导致的风险必须要加快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提高金融平台的硬件质量和配套软件适应性。为了提高金融平台的规范性,相关部门要对云平台、物联网以及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数据中心的建设进行规划,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国家规划的范围内提高自身信息平台建设质量。

(二)加强线上和线下业务的对接

电商企业和互联网金融机构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对贷款者征信评估的输主要来自于线上交易平台,相较于传统的征信数据电子订单造假的难度更低,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规避风险,要加快线上线下业务的对接,将线下物流与线上信息流进行对比,全部核实无误后方可放款,避免虚假订单信息骗取贷款的情况。电商服务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及交易监控体系的完善是线上线下业务对接的接触,从业人员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控制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推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要加快培养精通互联网知识和金融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三)加快建立互联网金融激励和信任机制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例6

一、 当前国内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 信用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问题。国内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最大困难在于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由于供应链系统的“自偿性”特征,很容易导致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企业谎报或是虚报贸易交易背景,并且产生系统内部勾结转移资金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国内征信系统建设不健全有很大的直接关系。国内目前缺少向美国中小企业署这样的直接监管部门,对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评级。

(1) 信用替代的局限。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源于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融资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的银行信任的大企业产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认定或者凭借其他企业的信用增加,让其符合并达到银行承认的资信标准。实际的情况是中小企业常常利用大企业良好的实力和信誉、和银行比较稳定信贷关系,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来获得银行资金支持。

在发展过程中,虽然通过供应链有效管理建立起例如“N+1+N”或“1+N”者诸如此类的业务往来联系,然而此种融资管理的组织方式的成效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朝向核心集团企业集中,往往会将核心的企业信用扩大,以使供应链上的更多企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授信来帮助业务的发展,信贷资源风险的扩散聚集效应因此会扩大。所以只依赖信用代替来开展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也会导致更多的风险,最终会影响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的健康成长。

(2)信用管理的局限。我国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主要模式是基于供应链管控中银行经与第三方的物流类企业合作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和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的业务模式。这样的工作费时费力,而且远远超越了银行日常业务范围。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创新业务最高收益还达不到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而以银行为中心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创新动力不足,难以成为主流业务。

2. 不同客户与行业的差异化问题。由于供应链本身地域分散性的特点,导致了供应链金融所服务的对象地域也分散,经常会出现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甚至物流公司不在同一省份的情形,使得供应链金融的管理出现一定困难。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依然使用传统的总、分、支行的层级制,跨地域的总分行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出现不畅。一般情况下,供应链融资业务在跨地域经营方面会遇到以下问题:

(1)区域性经营习惯差异的问题。企业在跨区域经营时会产生经营习惯的差异化问题,使得供应链融资服务方案不能适应不同区域之间的经营方式差异问题。针对这情况,银行主要开展银行间合作方式,使相互提供完备标准的信息,对这种区域经营习惯的差异造成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问题进行弥补。

(2)跨区域物流的问题。跨区域物流耗时较长,使得银行对物流的监管出现一定程度上的问题,这是由于质物价值方面的改变所导致的。针对物流运作中会出现的风险,包括运输安全、质物的物流过程中的质量保证的因素,使得跨区域物流会使得质物出现一定的减值风险。

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针对的主要行业中,由于物流而造成的损失在家电、汽车零部件等物品运送中十分常见。对于这种情况,银行业主要是根据对物流公司的资质审核来进行风险规避,依靠保险公司的理赔以及物流公司的赔付责任来减少事故出现后的损失。

3. 核心企业客户的问题。商业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核定供应链体系内核心企业的开发价值,因而对核心企业的判定标准界定十分重要,而要想界定清晰这个标准的尺度,必须做好以下的分析工作:

(1)最低长度要看这个企业是否符合银行内部制定并在执行的授信要求。如果该企业连银行的授信审批都难以通过,那么本身就不具备从银行获得融资的条件,更不必说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了。

(2)审视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位置。如果该企业周围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供需网络,则该企业对它的上、下游关联企业可以说具有统治地位,自身也具备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比如家电制造企业、钢铁制造企业等,那么该类型企业可以初步判断是核心企业。

二、 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控

1. 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供应链融资中,授信是面向供应链中小企业成员的,这个与供应链财务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型企业在供应链中可以获取比较多的融资渠道,但是融资成本比较低,并不能实现降低融资成本的供应链体系,这与传统企业的授信基本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商业银行首先在供应链融资中面临着信用风险,这是由供应链融资的客户群体决定的。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例7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023-02

供应链依据源物质有无生物属性可分为两类最基本的供应链,涉农供应链和工业联接型供应链(或称非农原材料供应链,泛工业型供应链)(张晟义,2007)。农业供应链与工业供应链两者具有相似性,即都是将上下游客户有机结合,并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农业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理论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一大创新,为农户解决贷款难题,增加农民的农业生产性收入以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含义、特征及发展状况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关于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确切定义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概括来说,农业供应链金融是指为农业供应链的有效运行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以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融资难特别是农户融资难的问题。

农业供应链金融最基本的融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融资,即由一个参与者向另一个参与者进行的内部融资,也可称之为直接供应链融资;二是间接融资,利用供应链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引导供应链外部的资金流向供应链,如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供应链中的参与者进行的外部融资,又称之为间接供应链融资(Qriros,2010)。赊销抵扣是最常见的直接融资方式,即农业产业链条上的农资供应商将农资赊销给签约农户,公司按照农产品的合同价格减去农资成本后的结余款项支付给农户。订单融资是最简单的间接融资模式,即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订单合同,合作银行以此为依据为农户发放贷款,龙头企业按照订单价格收购农产品并协助银行收回贷款。我国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以间接融资模式为主,直接融资相对较少,文章接下来分析的对象主要指间接融资模式。

(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主要特征

1.产业融合,相互促进。农业供应链金融将传统的农业、工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一方面,金融机构为农业供应链提供金融服务,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性贷款,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又促使金融机构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反过来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

2.资金封闭式运动。资金封闭式运动特别针对直接融资模式和以定单融资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如赊销抵扣的直接融资模式下,资金流在“企业-农户-供应商”三者之间进行循环,而定单融资模式下的资金流在“银行-农户-企业”三者之间进行循环。资金的封闭式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整个农业供应链的资金安全,提高了资金的运作效率。

3.整体评价标准。农业供应链金融是为农业供应链生产经营量身定做的一种融资模式,与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不同,信用评价不再针对单个贷款主体(如某个农户),而是将焦点转移到整个供应链上,特别是龙头企业的信用状况和整体实力。

4.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有银行参与的农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将企业、农户所承担的经营风险转移到银行的信用风险上,而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者农产品物价的剧烈波动,银行就可能面临企业和农户违约的风险。

(三)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农业供应链的升级转型,中国农业银行、若干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也在逐步推进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特别是基于订单农业的贸易信贷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马九杰等,2011),逐渐形成了“银行+公司+农户”、“银行+合作组织+农户”、“银行+专业市场+农户”等融资模式(陈贺,2011)。

二、制约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几个因素

农业供应链金融在解决农户融资难的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几个制约因素也不容忽视。

1.产业化程度参差不齐,利益相关性不强。在我国,除了少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高度发达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供应链参与者之间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契约关系,一张订单合同把农户与企业联系起来,链条上的参与者之间没有形成稳固的利益链。特别是当农产品价格波动比较大时合同双方极易出现违约的可能性,一旦违约,由于农业供应链金融本身的整体信用评价特征,损害的不仅仅是一方的经济利益,也给整个农业供应链带来不利的影响,导致整个供应链体系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下降,增加了企业和农户再融资的难度。

2.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一方面,龙头企业是整个农业供应链生产经营的核心,带动其他成员共同创造利润;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供应链融资模式依赖于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企业信用的提升能够带动整个供应链信用级别的上升。因此,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和信用状况决定了整个农业供应链融资的最终效果。然而,在我国的农业供应链建设过程中,类似于中粮集团的龙头企业少之又少,大部分是规模小,实力一般的地方性区域性企业。而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较低,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面临的道德风险就相对较高,影响了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的积极性。

3.相关配套体系不完善,阻碍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仓单融资是间接融资模式下的一种创新金融产品,与订单抵押贷款等相对简单的融资方式相比,仓单融资需要相应的软件及硬件配套设施。仓单融资方式下,农民需要将抵押物存放到一个具有营业执照和专业资格的仓库中;除此之外这一融资方式还需要有市场和政策法规的支撑,以保证仓单的法律效力和抵押物的变现能力(陈贺,2011)。这些配套体系是保障农业供应链融资模式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而部分地区配套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仓单融资模式的发展。

4.相关法律制度缺失,供应链参与者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农业供应链融资是金融领域的一次创新,在我国的实践时间还不是很长,现有的法律体系关于质押物的监管、资产的处置、违约赔偿等方面的规定尚不明确,还不能覆盖这一创新模式下出现的所有法律纠纷和权益维护。在农业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状况无法可依,供应链参与者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面临着一定的法律风险。

5.农业保险发展滞后。自然风险是农业生产所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这是由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的,自古以来农民靠天吃饭,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单个主体风险扩散为供应链整体风险。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业务的覆盖率还很低,因此,一旦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通过农业供应链的风险扩散作用,受损的不仅仅是农户还有供应链上的其他参与者。

三、对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有效运行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农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寿光蔬菜产业链订单融资模式的成功经验,文章给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1.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盟关系。一方面,龙头企业要想方设法的将农户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联系起来,可以采取吸引农户参股或者实行利润分成等形式,以减少农户违约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农户在供应链上通常处于弱势,可以通过签订书面合同明确最低收购价格,要求企业增加违约赔偿力度等方式来预防企业违约。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例8

2019年10月24日,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这是区块链技术首次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高级别定位,标志着区块链技术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代表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在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区块链正在与5G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起来,共同推动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未来势必对经济模式、金融组织和社会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重塑经济社会生态。

1区块链技术的内涵

最初,人们是通过比特币了解到区块链技术的。尽管比特币目前面临较大争议,但是比特币的技术核心区块链却可以继续深加挖掘,带来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比特币也成为区块链技术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的应用[1]。区块链技术主要由共识机制、密码学原理和分布式存储三大技术构成。所谓共识机制,是指区块链具有“少数服从多数”的特点,区块链节点由多方参与共同维护,共识结果需要各个节点达成一致。密码学原理是指区块链技术涉及私钥和公钥两种数字加密技术。信息加密发送时需要使用公钥,而解码信息则使用私钥。与传统的储存方式不同,区块链分布式储存的每个节点都按照块链式结构布局,而且每个节点的存储都是独立的。区块链技术的本质是一个共享的共同维护的数据库,而这三大技术使得存储于区块链中的信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等特点。因此,区块链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业务流程、实现技术增信,受到各行业的欢迎和重视。

2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的路径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关键在于与各行业融合,形成区块链产业化,而金融行业以其先天优势与区块链技术具有极高的契合度。无论是个人的日常理财,还是企业或金融机构的投融资活动,抑或是中央银行对资本的管控,都需要可信的数据为其决策做支撑。因此,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覆盖面广,模式多样,影响深刻。

2.1供应链金融

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对经济贡献度高,被称作经济的“毛细血管”,然而融资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微企业,阻碍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大量小微企业在疫情期间遭受重创,急需资金输血。供应链金融则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手段之一[2]。在不改变现有信贷模式的基础上,区块链平台覆盖整个供应链内的上下游企业,包括核心企业、供应商、经销商、物流公司等。小微企业的全部交易信息都上链记录和储存,并支持防伪溯源。至此,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和资金周转情况的可信度得以保障。金融机构根据区块链内的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可以降低风控成本,提高借贷业务效率。信用状况良好、还款能力强的小微企业便能够更便利地融资,形成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的双赢局面。交叉验证是区块链技术保证数据可信度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供应链金融运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仓单质押融资是小微企业通过供应链融资的手段之一。企业购买的原材料、零部件及加工后的制成品在交易物流中要经过多个仓库,仓单便是仓库管理人员在收到仓储货物后开具的凭证,存货人可凭此提取货物或者作为资产质押融资。在引入区块链技术之前,仓单质押融资这种极具潜力的融资手段很少被使用,主要原因就是仓单容易造假,给金融机构风险防控带来巨大压力。仓单造假通常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金融机构核查仓单真实性的成本太高,往往会拒绝仓单质押融资,使得小微企业又失去一个可以用作融资的工具。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尴尬局面,依靠的就是其交叉验证的共识机制。电子仓单必须多个机构交叉验证才能成功“入链”,成为数字仓单。当存货持有者发起创建数字仓单请求后,区块链各节点会在各自的数据库内查找相关证据,仓库出具库存照片,物流机构出具运输物流记录,质检机构出具货物质检信息等。各个节点的查证过程也就是交叉验证的过程,全部在区块链内完成,可以迅速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依靠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机制,一旦核验完成即达成多方共识,有效避免仓单造假。仓单质押融资成为小微企业通过供应链融资的有效方法[3]。

2.2数字资产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将成为一种新型资产和生产要素,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并影响未来的财富分配。2.2.1数字票据作为金融行业的传统业务,票据市场的发展面临不少困境。一方面,大多数电子票据仍然需要与纸质凭证匹配生效,验证和交易流程复杂烦琐;另一方面,我国经常发生票据造假事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以存在一票多报或虚报的欺诈现象,严重影响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区块链技术凭借其不可篡改和防伪溯源的特性,可以有效解决票据市场面临的困难。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向数据票据转变,成为新型数字资产,票据交易通过区块链平成。区块链技术特有的时间戳和智能合约能够清晰地反映票据的签发、背书、流通等全过程,实现高效、便捷的资产存储、价值提取和转移,提升票据交易效率和安全性[4]。2.2.2资产证券化作为近20年最受关注的金融创新之一,资产证券化缺乏流动性,但可以将具有预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重组,使之成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从而衍生出新型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结构性融资方式,整个过程参与主体多,流程较复杂,需要大量的数据和材料披露,目前国内市场运作效率不高。此外,资产证券化依赖于对基础资产的尽职调查,但资产支持证券定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风险较大。区块链技术可以帮助资产证券化简化流程,提高效率。通过去中心化的联盟链,基础资产的准确信息可以实时上传和分享,数字化信息披露能够提高证券化资产信息的可信度,降低投资人风险,减少沟通成本。同时,方便监管部门的动态监控,提前防范系统性风险。

2.3数字货币

区块链技术是人们在探索比特币的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比特币的发明者中本聪最初的设想便是创造一种数字货币。虽然比特币目前面临较大的争议,多数情况是作为一种投资产品被大众熟知,但是借由比特币诞生的区块链却可以成为新型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数字人民币(DCEP)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与纸币、硬币等价,具有国家信用背书,这种新型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之一便是区块链。首先,数字人民币可以与纸币、硬币自由兑换,不会对现有的稳定货币体系造成太大冲击。其次,数字人民币的区块链节点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各大商业银行控制的,便于金融监管,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性与安全性的兼顾。此外,区块链的防篡改、可追踪和私钥加密技术可以有效防范货币伪造、虚假交易和其他不法行为。最后,数字人民币使得各方面的经济数据更加准确,便于评估和分析,从而支撑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如今,以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平台使大众不需要携带纸币便能够便捷地购物消费,但是微信和支付宝属于第三方支付,要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账户进行结算。数字人民币是央行直接发行的,安全性更高,摆脱了第三方电子支付所需的银行账户绑定限制。此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对网络环境要求较高,数字人民币则不受网络信号的限制,支持离线支付,简单便捷,对广大老年群体更加友好。2020年末,数字人民币已经在深圳、苏州、北京等地开展试点工作,成效颇丰。作为全世界第一个投入试点的法定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数字人民币具有国家战略意义,能够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有效保障人民币的体系和币值稳定,提高跨境支付效率,促进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货币必然会成为影响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明显已经具备先发优势,数字人民币在试点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并正式推出后,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2.4数字征信

自从201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业管理办法》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征信业的发展。个人征信业务和企业征信业务的普及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金融经济稳定,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并不完善,综合信用的评定需要各个部门多方参与配合,例如商业银行、税务部门、公安部门、司法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环保部门等,效率低下,并且容易造成信息重复或错误记录。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征信系统目前的问题。各利益分散的部门成为区块链上的节点,根据区块链的交叉验证和共识机制原理,一项数据的成功上链需要多个相关节点的验证即可自动完成。而且,区块链内的数据透明、不可篡改,有效避免联合造假的情况发生。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说,各银行在区块链内共享客户信用信息,当客户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可直接查询区块链平台内的数据,而不用向央行申请征信报告的查询服务,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服务水平[5-6]。

3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的对策建议

3.1加大区块链技术的研究投入

首先,在政策上要继续给予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大力支持,加快研究团队的建设,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和补贴。要密切跟进研究动态和阶段性成果,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寻求技术突破和创新,尤其要注意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尽快将技术上的成就应用到实践中来,实现区块链产业化。其次,应积极参与区块链技术的国际交流,关注国际最新研究成果。目前,我国的区块链技术研究在全球处于前列,在保证这一地位的基础上应与国际学者展开合作,参与国际区块链应用规则的制定,提高我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3.2加强区块链数字金融的法律监管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受到研究人员和投资者的欢迎,但其治理机制尚不成熟,尤其是相关完整的法律还没出台,监管面临较大的困难。作为新兴技术,区块链在金融行业的应用需要必要的法律规范和适度的监管。尽管区块链为金融行业注入了新动力,但是出现洗钱、非法融资等网络犯罪行为时,监管部门必须介入并打击,这就要求现行法律体系与区块链金融不断磨合,逐步弥合两者目前存在的鸿沟,必要时应出整的针对区块链金融的法律法规。此外,还可以通过牌照或许可证制度规范区块链金融业务,对运营者实行实名登记的备案制或审核制。总之,区块链监管需要审慎灵活的监管理念,既要给予一定的技术创新和容错空间,又要严厉打击犯罪行为,需要把握好监管的尺度,不能一成不变地套用既有的法律和监管框架。

3.3加大区块链金融产品的推广力度

区块链金融产品的推广需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引导作用。一是加快数字人民币的建设进程。货币是金融和经济的载体,要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就必须尽快将数字货币法定化。目前,央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已经进入第三轮试点,受到商家和消费者的广泛欢迎,成果颇丰,具有无限的前景。因此,在对数字人民币进行逐步的试验和完善后,应趁热打铁进行推广。二是引导资本对区块链技术的商业性投入。企业也应将目光放长远,看清区块链技术对传统产业的重塑性作用,完善区块链研发与应用相结合的投融资模式。三是加强对区块链数字金融的宣传科普。不了解会导致不信任,因此要提高民众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就应该普及区块链基本知识,在网络和社区宣传区块链金融的优点和好处,为将来区块链在证券交易、支付结算等领域的试点工作做铺垫。

4结语

在全球进入区块链时代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翻开了新篇章。区块链技术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必将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其中金融行业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区块链有较高的契合度。本文着重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数字资产、数字货币和数字征信4个方面的应用模式。针对目前区块链金融的困境,本文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未来,金融行业将会在数字化的浪潮中重构自身,取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纳撒尼尔·波普尔.数字黄金:比特币鲜为人知的故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40.

[2]汤道生.产业区块链[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0:73.

[3]张恺怡.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29-30.

[4]乔海曙,谢姗珊.区块链驱动金融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新金融,2017(1):45-50.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例9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有所增加。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的《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信息共享、增信服务、财税支持等小微企业配套金融措施给予了政策支持,同年银监会更是通过《关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业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据银监会年报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小微企业贷款户数比2012年增长29.74万户,达到1249.77万户;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76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2%,比年初增加了2.87亿元,同比增速19.3%,比各项贷款增速高5.38%②。尽管我国金融机构在小微金融服务模式方面进行了很多成功的探索,但由于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的《小微金融发展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小微企业中,仍有19.4%的企业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此外,在金融服务满意度调查中,贷款利率和所获额度两个选项的评分最低,多达48.89%的企业认为融资成本明显上升,且近半数小微企业的借款成本高至10%以上。在融资渠道方面,有74%的小微企业首选银行贷款,然而从大型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仅占12.44%,从中小银行得到贷款的小微企业占32.89%。报告结果一方面说明了中小金融机构是现阶段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主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匮乏。

(二)多重因素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难

1.小微企业自身的风险特征首先,小微企业规模小、风险高。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具有初始资本投入少、资产负债率高的特征,一旦资金链断裂,其生产经营活动将受到严重打击。其次,小微企业的轻资产特征。大多数小微企业处于成长期,创新能力强、固定资产少,担保抵押物的缺失加大了融资难度。最后,小微企业与投资者在经营数据和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小微企业,尤其是家庭经营型个体工商户在面临资金缺口时往往依赖内源融资,而管理不规范和信息统计不完备导致的征信数据缺失,又使得小微企业外源融资的能力被严重削弱(Udell、Berger,1998)。2.传统金融体系小微金融服务不足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保持着超高速的增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畸形经济结构正日益遭受人们的诟病,金融改革迫在眉睫。有学者将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传统金融体系总结为“一个成功,两个失败”,即汇集储蓄方面的成功,有效配置资源和监督企业经营方面的失败(胡祖六,2009)。当前传统金融体系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直接融资渠道条件苛刻。尽管监管层出台了多项支持中小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的配套政策,当前直接融资市场规模对于国内数以千万计的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实际效果不佳。小微企业的风险特征往往达不到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的门槛,直接融资的审批周期长、手续复杂又与小微企业“短、小、急”的融资特点相悖,因而传统直接融资对大部分小微企业来说可望而不可即。第二,间接融资渠道支持不力。尽管国有经济部门的经济效益不及民营经济部门,大型银行主导下的金融机构仍然将有限的金融资源优先配置给国有经济部门(张跃文,2010),导致大量低效国有企业呆坏账与小微企业融资难并存的尴尬局面。正是金融部门对国有经济部门的信用配给构成了中国特色的金融压抑(林毅夫、孙希芳,2005),在国有经济部门贷款过剩的同时,大量民营经济部门的小微企业却被传统金融体系严苛的抵押、担保条件和繁琐的审批程序挡在门外。第三,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我国银行主导下的金融体系,银行业资产超过了GDP的250%,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滞后;另一方面,银行部门内部竞争不足,银行贷款的长期资产占到社会总融资比例的80%,其中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就占了绝对多数,信贷的集中极易导致金融风险的积聚(陈雨露、马勇,2011)。此外,金融市场中小金融机构占比过少,而它们往往是最了解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的。3.信用担保体系缺失以央行为主导的征信系统尚不完善,小微企业信息采集困难,对于缺乏抵押物的小微企业来说,要想获得贷款只能转而寻求担保机构的支持。我国现有担保机构主要分为三类:地方政府主导设立的信用担保机构、中小企业自发组建的互助担保机构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担保公司。但是我国担保机构普遍存在注册资本低、业务规模小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其在银行的信用评级,导致担保公司可获得的金融杠杆乘数降低。加之很多边远落后地区甚至还没有互助型和商业型担保机构,担保机构少和担保品种单一造成的寻保困难使得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进一步恶化。

二、普惠金融下小微企业创新融资研究

(一)民间金融的阳光化发展之路

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正规金融部门难以适应小微企业数量大、金额小、风险分散的特点,而民间金融由于其特有的运作组织模式(如表1),在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民间金融萌芽于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的兴起,尽管借款利率偏高,作为“地下医院”的民间金融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给予不少小微企业夹缝求生的机会。现阶段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不再是简单的竞争关系,更是一种优势互补,这种优势互补关系在金融体系不完善、融资渠道不足的发展中国家中更为突出(刘少军,2012)。近年来,在金融普惠化和市场多层次化的背景下,民间金融的产品和市场规模得以快速扩张。从资金需求的角度看,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民营经济在政策的支持下快速发展,小微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与正规金融部门服务面覆盖窄的矛盾,给民间金融的发展带来无限潜力。而从资金供给角度来看,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大量民间资本疯狂涌入高利率的民间金融利益链条,使得民间金融数量高速膨胀。然而随着传统民间金融规模和业务量的增长,利率过高、监管困难、资本流向投机等问题引起了各方的争议,潜在风险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专业化团队运营的小额贷款公司开始崛起,这标志着我国民间金融从完全无监管状态过渡到了部分监管状态。这些商业化小额贷款公司曾被视为民间金融阳光化的坦途,但是近年爆发的“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危机”和“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却对民间借贷市场造成了极大的打击。推进民间金融的规范化、秩序化、阳光化发展,成为完善我国金融体系、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张书清,2008)。

(二)小微企业融资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高彦彬、马孟军(2013)指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民间金融市场风控体系的规范化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民间金融的阳光化发展。互联网金融本质是现代全球化民间金融(徐会军,2014),在国家金融改革的背景下,我国互联网金融为普惠金融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互联网经济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通过不断创新融资模式,将多元化的市场参与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创新融资途径。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的融资特征有天然的互适性:第一,资金规模匹配。互联网金融投资者以个人投资者居多,与小微企业资金需求规模小的特点相吻合。第二,期限结构匹配。小微企业的融资期限一般在1—6个月之内,正好符合时下兴起的大众余额理财、活期理财的期限特点。第三,速度效率匹配。互联网金融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了项目与投资者的高效匹配,与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急的特点相符。第四,收益风险匹配。互联网金融借贷利率一般高于银行定期利率,低于民间借贷利率,与小微企业高风险高收益的经营特征一致。此外,互联网金融的技术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金融机构开展小微业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成本高的问题,使得普惠金融在小微企业融资的实践上有了更大的发展可能。1.P2P网贷融资模式P2P网贷(PeertoPeerLending)是一种利用网络平台,个人直接向个人借款的点对点融资模式。在具备传统民间借贷交易手续简单、速度快特点的同时,互联网的连接作用还使得借款人和投资者可以突破传统民间借贷的地域限制和人际关系,因此自2006年引入我国后,P2P网贷在最近两年出现了爆发性增长。与国外成熟金融市场P2P平全依赖网络和借款利率略低于银行(沈良辉、陈莹,2014)相比,植根于我国国情的P2P网贷行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见表2)。与传统融资模式相比,P2P网贷的融资速度快、成本低、抵押担保低;与传统民间借贷相比,P2P网贷在市场参与者多元化和信息透明度方面又更胜一筹,因此P2P网贷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更具优势。在这种模式下,小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需求和市场利率情况制定项目借款利率和期限,通过P2P平台的资质和信用的材料审核后,投资者可以浏览借款信息,根据自己的理财目标选择合适的贷款项目。由此,借贷双方在P2P平台实现快速匹配交易,小微企业得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以相对合理的利率拿到急需的发展资金。2.股权众筹融资模式众筹是指筹资人通过互联网平台展示其项目的创意,以期获得公众的关注和支持,从而获取实现这个创意所需资金的一种融资模式。根据投资者回报的不同,众筹可以分为债权众筹、股权众筹、产品众筹和公益众筹四种模式。债权众筹投资者享有达到一定条件后获得本金和利息的权利;股权众筹投资者则以其出资额取得项目的对应股份;产品众筹投资者有权在产品开发完成后,以低于产品成本的价格得到该产品;公益众筹投资者投资的是不图回报的公益项目。股权众筹与P2P网贷有很大的区别,股权众筹投资者以其出资额取得众筹项目的对应股份,而P2P网贷本质上是债券众筹,因而股权众筹模式的借款数额和期限随着融资项目的不同而更加个性化。创意和活力是成长型小微企业,尤其是文化传媒、科技创新类小微企业最富裕的“资产”。通过众筹平台创新项目的融资需求,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创新开辟了一条高效的新型直接融资途径,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及其创新项目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效应下知名度也得到极大的提升。3.供应链网络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一般指的是通过供应链上的一家核心企业与银行合作,其上下游企业以核心企业为担保,寻求合作银行融资支持的一种模式。但是由于银行的门槛高、风控严、审批慢,小微企业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拿到急需的资金,一种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供应链网络融资模式应运而生。供应链网络融资是指一种建立在对供应链内部交易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以互联网为平台,利用核心企业的大数据积累,通过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为供应链上的不同节点企业提供授信支持、资金融通等综合金融服务的模式。供应链网络融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以拥有完整供应链企业资源的阿里巴巴和京东为代表。在这种融资模式下,电商平台掌握了借款人的资金流、物流和商流等多维信息,能够利用大数据手段将银行视为不可控的风险转化为供应链上的可控风险,从而使借款人无需抵押和第三方担保即可获得相应的贷款。另一种则是网贷供应链金融模式,以第一P2P平台收购中国典当联盟网、甬商贷与中国摩士集团签署供应链战略合作协议为代表。网贷平台通过合作或收购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更深入地了解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为核心企业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供应链网络融资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的数据积累和专业风险分析能力,突破了小微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解决了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不畅导致的整个供应链资金周转及经营效率的问题。处于核心企业供应链上的小微企业,仅凭其在供应链上的订单、入库单、应收账款等经营数据和信用积累即可方便快捷地获得贷款,大大缓解了它们的资金周转压力,也有利于其未来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开发。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例10

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两个经济主体就是银行跟企业,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的和不和谐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意思就是如果他们两者的关系处理的好,就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减少或者防止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发生,对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有着深刻的积极意义,但是如果运行得不好的话,就会拉低资源的使用效率,这样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不高,更为严重的还会导致整个经济产生危机。供应链金融基于供应链上的商业交易,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能力作为支撑,为我国创新的银企关系带来深刻的影响。本文结合供应链金融的优势,侧重说明了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决策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基于供应链金融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的途径。

一、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一)保障还款来源

供应链金融是在供应链参与的多个企业中的交易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它具有连续性、自偿性、封闭性等多种特征。从一些角度来看,银行可以对以供应链金融的贷款方法流程为基础而进行设定来保证钱款的专用性,避免借款人将资金挪用到别处,就可以发现供应链金融封闭性的特征。而从融资基础来看,供应链金融基于供应链系统中的商业交易,而这些交易所产生的现金就形成了借款人的还款来源,可见供应链金融自偿性的特征。

(二)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自此以来,信息不对称并且因此产生的一系列反向选择和道德问题都是银行信贷活动中很难调节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对于信息掌握度比较低的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基于对供应链的综合评价,内在的一系列体制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问题,一方面,供应链中的交易信息可以一定程度上补充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充分这一问题,信息获取成本相对高的缺点,银行可以通过来自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各种交流信息对供应链参与者企业的经营情况、资金链、盈利实力等做出更为精准的判断;同时,对于作为供应链金融的资产支持的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和存货等商业交易中的资金流和物流,银行可以通过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进行有效的监控,以获取充分的相关信息。

二、基于供应链金融构建银企关系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供应链金融信任机制

要解决供应链金融引发的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立和完善信任机制。以外部环境的角度来看,应建立以法制为基础的信任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信任评价体系,建立并完善外部评级体系,对企业的资信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估。从供应链金融的参与各方来看,银行应通过加强与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的合作,通过业务等各方面的合作密切双方关系,形成长期稳定的紧密型关系,从而获取更多的供应链系统的相关信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企业和核心企业的道德风险,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让物流企业和核心企业分享供应链金融发展所带来的收益,从而促使他们充分发挥其信息优势,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服务支持。

(二)构建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信息交流与传递的效率

规避供应链金融风险,并且有效运转,这离不开各个方面最大程度地分享自己的信息,最为重要的是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决策应该确定无误地获得到各种供应链的相关消息。随着供应链系统的规模慢慢扩大,它的结构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接而一些物流企业、其他企业与银行之间也有可能经常出现信息传递错误的现象,为服务带来了非常多的漏洞,结合这种情势,我们有必要建立与完善信息共享体系,提高信息交流与传递的效率。首先,应在参与各个主体之间构建相关的信息传递制度,将各方之间的信息传递行为规范化处理进行;再者,也应将参与各方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整合,最大程度地分享供应链所掌握的相关信息;最后,再建立专门部门管理供应链金融信息系统,从而提高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效率,从而为银行的融资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供应链金融的稳定健康发展。

(三)加快物流业的发展

物流企业从来都是供应链金融中的合作方,它发挥着自身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基于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今状态来看,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很多物流企业规模偏小,实力不强,在经营管理方面依然有很多漏洞,物流行业本身而言也极其不够规范。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物流企业的信息和监督作用,提高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效率,降低经济风险,这就要求应最大程度地发挥物流企业的积极性,物流企业只有具备较强的实力,才能促进物流各个环节顺利进行,因而必须积极促进物流行业的整合,以充分发挥规模作用,并推动物流企业的规范经营与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银行业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但是,我们也发现了我国金融业的迅猛发展,想要实现我国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这需要我们全体人员的努力。金融行业的每个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哪一个环节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他的方面也必然不会有一个很好的反响,所以,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保证每一个环节的信息透明,这样才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保银,车佳玮.供应链金融下银行的应收账款融资定价决策[J].统计与决策,2016,(3):51-54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例11

银行要超越过去单纯的资金提供方角色,成为企业的金融和咨询服务提供商;要帮助没有条件成立结算中心、财务公司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帮助企业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为产业链内部企业提供数据信息的整合、交互和处理的服务,改变传统供应链金融中信息缺失、信息不对称等弊端,从而推动整体产业链内部企业的对接效率和整个产业链的凝聚力;要结合行业特征,对内部企业进行整合,以服务产业为导向,以共享资源为基础,搭建产业联盟平台,实现关联方增值。

坚持全产业链开发,实现专业化经营。以全产业链的方式介入客户的金融需求,通过精选产业链,并对产业链横向、纵向的行业特点、金融需求、资金流向进行深入研究,对产业链金融服务进行全局的规划,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商业模式,实现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和资金流的闭合循环。

此外,还要开发区域特色行业。特色行业应具有以下特征:国家、区域政策鼓励和支持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独特的资源基础,行业内目标客户数量分布较多,企业资源相对丰富,行业成长稳定,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等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