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营商环境发展

营商环境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24 15:09:24

营商环境发展

营商环境发展例1

1.京东商城分析

京东公司成立于1998年,创建初期以光磁产品的传统销售为主营业务。从2004年正式涉足B2C行业,到2010年,京东公司基本维持每年300%的销售业绩增长。京东2019

Q3实现营业收入1,348亿元,同比增长28.7%;Non-GAAP归母净利润为30.86亿元,同比增长161%。京东预计Q4实现营业收入1,630-1,680亿元,同比增长21%-25%。

2.竞争分析

京东商城是以B2C形式销售的电子商务平台,其主要的竞争对手是以企业的在淘宝或者其他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的商城,例如国美电器,美的,联想等等,当当,卓越等老牌B2C商户也是其主要竞争对手,还有目前新兴的一些网上超市网站等等。

(二)京东商城客户分析

通过京东商城对注册用户的信息提取报告,我们得出京东商城主要客户组成的三大特征

1.用户以一线城市男性为主。京东商城的经营优势项目为3C产品。故其消费者也因此显示了电子产品主要消费者的特性83%的消费者为男性,北京、上海、广州座一线城市占据消费者的61.92%。同时,这一特性,也使得京东商城的消费者有较强的支付能力

2.用户粘度高。根据艾瑞咨询公司2019年第一季度一份数据报告,京东商城客户用户日均浏览页面次数已经领先其他同类网站。同时,根据内部数据显示:49%的注册会员每年在京东商城的消费次数在6次以上。

3.用户以高收入人群为主。京东商城31%的消费者月收入5,000元以上,平均每单83%的消费者为男性,北京、上海、广州三座一线城市占据消费者的61.92%。同时,这一特性,也使得京东商城的消费者有较强的支付能力。

二、京东商城营销环境分析

(一)

宏观环境

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去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去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截至2019年6月,从性别比例看,男女网民比例为52.4:47.6,女性网民比例较去年底上升0.3个百分点;从年龄层次看,10-3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为65.1%,而50-59岁网民占比为6.7%,尚有较大发展空间。

报告数据显示,2019上半年我国网民每周上网27.9小时,较2018年底增加0.3小时。一方面,网民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有效利用了碎片时间,提升了网民的上网时长;另一方面,网民对一些传统互联网的应用深度不断提升,明显增加了使用时长,比如网络视频: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数据显示,2019年第二季度网络视频用户的人均单日访问时长比一季度增加近10分钟,其他如资讯门户、网上购物等网站类型的使用时长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二)市场定位

京东商城是中国最大的电脑、数码、通讯、家用电器产品网上购物商城。相较于同类电子商务网站,京东商城拥有更为丰富的商品种类,并凭借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和逐渐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等各项优势,赢得市场占有率多年稳居行业首位的骄人成绩。

京东商城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全程为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提供人性化的“亲情360”全方位服务,努力为用户创造亲切、轻松和愉悦的购物环境不断丰富产品结构,务求最大化地满足消费者日趋多样的购物需求。

(三)消费者分析

1.目标顾客

从需求上分析京东的主要客户是计算机、通信、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主流消费人群;从年龄上分析京东主要顾客为20岁-35岁之间的人群;从职业上分析京东的主要顾客是公司白领、公务人员、在校大学生和其他网络爱好者。

而在其中每年走出校门的3560万大学生群体则又是京东的一个重点市场。尽管35岁以上的消费群体有更强的购买力,但是高素质的大学生们却是“潜力股”。京东网上商城做了15年,目前活跃用户超3.2个亿。而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中就拥有3560万的潜在顾客群,京东的目标不是跟国美、苏宁争抢客户,而是把大学毕业生培养成京东的用户。

2. 洞察市场,精准定位。

京东商城当初进入市场时以3C为切入点,做垂直B2C,既符合网购市场的要求,同时也能够使自己轻松上阵。这是洞察市场、精准定位的明智之举。

互联网的用户以25-35岁的青年为主,而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主流消费人群正是他们。这意味着京东商城的主流消费人群与互联网的用户重合度非常高,也就具有了开拓市场的前提。不过,可以看到,京东商城目前在线销售的产品,除了家用电器、手机电脑等产品外,还有日用百货类产品。显然,京东有先做强再做大的意图。

(四)竞争者分析

1.竞争者的威胁

就京东商城而言,像其这样的大型垂直类综合电子商务公司经过多年的积淀无论是资金实力、产品品类、物流体系、技术水平和人才优势都是其他企业在短期内很难追赶的所以行业壁垒越来越高,同时,行业内现有企业对于新进入者的反击能力较强,在新进入者的威胁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但京东商城也应当本着“产品差异”原则,在扬长避短的原则下,丰富产品种类不断的推陈出新,迎合市场抵御新进入者所造成的威胁从而使自身利于不败之地。

2.供应商议价的能力

就京东商城而言,应商讨价还价能力逐渐降低,主要反映在商品价格信息的不对称性被打破,以及由此带来的商品成本日益透明。网络的发展使商城之间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不同厂商间的价格比较,从而推测出供应方大致的成本水平,从而使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降低。

3.替代品的威胁

就京东商城而言,传统的商品销售渠道和其他的购物渠道,如卖场、超市、淘宝、凡客等仍是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所以是主要替代品。到目前为止,各种商品网上交易量占总体份额仍旧很少。而且网上交易支付金额的方式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人们还存在一些对交易过程安全性的质疑。人们只通过网上图片的形式而非接触实体商品的形式购买电子产品,更使消费者产生质疑,而降低网购商城的顾客量。总之,替代品价格越低、质量越好、用户转换成本越低,其所能产生的竞争压力就强。

4.现有品牌竞争对手的竞争

时下中国的网购市场充满激烈的竞争,各大网购市场大的,小的品牌琳琅满目这显然会对京东商城的发展形成巨大压力。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京东除了要积极提炼自身品牌的核心价值外,也需要制定明确的市场品牌战略。只有这样,采取的营销攻势才具有针对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在未来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立于不败之地。

(五)京东商城SWOT分析

1.优势

(1)作为电商企业,京东商城的网站访问量,点击率均是电子商城类的第一名,是业界仅次于淘宝的存在,销量能够占据市场份额的30%

(2)作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商家,京东省去了中间供应商这一个环节,形成了生产商——京东——消费者这一条产销链,减少了中间环节利润的榨取,使得消费者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到自己心仪的产品

(3)京东以网站作为自己的销售平台,不需要店面的租赁、装修费用,同时也不需要雇佣大量的销售人员,雇佣的员工减少,省去了一大笔工资的支出

(4)统一采购,采购量大,能够形成采购的规模效应,降低采购的成本

(5)服务优势。京东送货速度快,基本上第二天就能送达,这是淘宝所不能实现的,满足了顾客购物的既得感。并且京东送货人员的素质明显高于其他普通快递公司,这也无形之间树立起了京东的良好形象。

(6)依托于自身强大物流系统的售后优势。京东的售后在退换货方面效率明显高于淘宝等其他电商。

2.劣势

(1)无法实现消费者体验商品的要求。京东作为一家电商,这一点或许是其永远无法实现的。购物对于一些消费者而言,已经超脱出了购买商品这个范畴她们所欣赏的是购物中的氛围,以及购物给她们带来的愉悦的感受,显然这是没有实体店的京东很难做到的.

(2)支付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京东不支持支付宝,虽然其支持网银,但相比网银那繁琐的输入手续,支付宝相对简单的操作显然便利了消费者。并且支付宝第三方担保的性质也能使消费者在消费时更加放心。京东所主打的货到付款对于小金额的商品是可行的,但对于价值大的商品往往不是十分方便, 货到付款明显延长的其收回款项的周期,对企业流动资金的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京东缺少增值服务。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体现在其增值服务上,单纯的商品买卖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利润,服务才是能给企业带来最大利润的地方。以做火锅的“海底捞”为例,它真正赚钱的地方并不是它卖火锅卖得有多好,而是它在卖火锅的过程中为顾客提供的那一系列服务在赚钱,那系列的服务让顾客心甘情愿的掏钱。而京东目前正缺乏能带来额外利润的增值服务

3.机会

(1)当前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电子商务发展的黄金时期,每年的销售额都能实现很大的增长,作为电商领军企业之一的京东,在其中肯定能获取较大的机遇。

(2)物流技术的发展,ERP等现代化管理软件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企业前进的动力,物流技术的发展使得货物的快速及时运输成为了现实,从而推动网络购物的飞速发展。ERP等管理软件的投入使用,使得京东能够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更好的管理,从而缩减成本,提高利润。

(3)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加。目前出现了电子商务联盟,联盟的出现,使得企业可以交换各自的资源,从而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

4.威胁

营商环境发展例2

一、基本现状

(一)民企经济贡献逐步上升

我区民营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截止2019年6月,全区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9151家,注册资本45.76亿元,从业人员6.4万人,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20.61%、34.03%和30.61%;个体工商户10945户,注册资本2.103亿元,从业人数1.69万人,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12.07%、0.21%和20.79% 。全区民营企业完成税收10.25亿元,占比为79.23%,与上年同期比增长22.91%。其中,纳税100万以上的民营企业128家,占比为1.4%,税收总数8.59亿元,占民营企业税收83.8%。全区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94家,占比为81.7%,实现工业增加值(现价)占比为33.1%,与上年同比(现价)增长12.9%。民营企业对全区经济贡献突出。

(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升

1.优服务,行政审批更加高效。我区多措并举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一次性告知、首问责任”“三集中”“并联审批”等工作制度和机制,开展“六最”营商环境对标等各项活动,实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供“一站式”服务,做到“进一个门、办所有事”,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进行了四个轮次梳理,目前,进驻部门单位22个(成建制入驻单位4个),设立窗口61个,进驻事项644项(行政处罚87项、行政审批408项、公共服务149项),实现审批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共有“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事项593项,占审批和服务事项644项的92 %,名列全市前茅。办事流程和环节得到最大限度精减压缩,大大缩短企业开办时间,提高群众办事便利度。如:最多跑一趟和一趟不用跑事项全部当天办结;内资备案类项目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联审联办事项时限平均缩减61%;工程建设项目承诺减半再减半,由国家法定时限200天压减到90天再减为50天。

2.减税费,发展动力更加充沛。税务部门采取对标梳理、对接协作等措施,充分利用商事制度改革成果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网上税务局功能,创新“线上申请、后台审核、线下取件”新型办税模式,简化流程,缩短时间,提高办税标准化、网络化、智能化。据统计,2018年,共减免各项税费1.79亿元,辖区企业减税5200万元;2019年上半年,累计减免各类税费款2.07亿元(其中,2019年新增减税降费减免7838.92万元,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1047.39万元,受益6890户),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落地实施让税源企业信心指数止落回升,发展信心和动力更加充沛。

3.宽准入,市场活力更加激发。我区“商事制度”改革重点从登记准入环节发力,实行“审核合一、一人通办”“先照后证、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等制度,采取“简易、简化”流程,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创业门槛,推行证照、档案电子化及应用,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制度性成本显著降低。解决了“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实现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的分离,大大激发了大众的创业热情,新设立企业持续、快速增长。据统计,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个体工商户、企业注册登记数增幅较大,2018年分别增长2223户、754家,分别比增17.42%、16.68%;2019年1-6月,分别增长1293户、507家,分别比增43.34%、23.05%,至今年6月底总数分别为15794户、5404家。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比改革前明显增长(见表格)。

项目

商事制度改革前基本情况

商事制度改革后

基本情况

比增数

企业

家数

4155家

9161家

120.48%

从业人数

64564人

97302人

50.7%

注册资本数

417.68亿元

689.26亿元

65.02%

个体工商户

家数

5211户

15159户

190.9%

从业人数

10879人

35593人

227.17%

注册资本数

3.51亿元

13.96亿元

297.72%

4.强法治,发展预期更加稳定向好。区市场监管、税务和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公检法等单位,依法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办案、扫黑除恶、消费维权、信用体系建设等工作力度,规范市场行为、整治市场乱象、维护市场秩序,市场竞争环境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持续优化。

二、存在问题

我区存在人气不旺、规划定位不优、基本配套不全、市场要素和政策缺乏竞争优势、政务服务有待提升等问题,造成诸如温商和浙商回流、建筑企业外流、中介机构外迁、存量工业企业抽资外投等情况,不容乐观。具体分析如下:

(一)“放管服”改革还不够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

主要是“放”得不开、“管”得偏紧、“服”得不够到位等问题。

1.部门授权不充分。政务中心入驻人员有的能力不强、业务不精,聘用人员待遇低,缺乏激励机制,教育管理难度大。“人进事不进、事进权不进”,部门专网没同网上办事大厅端口对接,审批事项名称、时限、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共享,群众和企业跨地区层级办事仍不方便,行政审批和服务无法真正实现“一站式”审批,“互联网+政务”纵深推进受到制约,并联化审批程度不高。

2.市级部门权限下放有限。市、区衔接还不畅通,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和环节还是繁多,审批时间还偏长。“重审批、轻监管,重处罚、轻服务”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3.政企沟通渠道不够顺畅。“清有余”而“亲不足”,企业的利益诉求提的多、解决的少,特别是企业办证难等历史遗留问题久拖不决,怕担责任、怕风险成为一些干部的工作心态。

(二)政策落实还存在障碍,需要进一步理顺

主要是政策实用性还不强,知晓率不高,兑现度不够。

4.惠企政策针对性不强。更多针对规模以上企业,而我区多数民营企业为中小微企业,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够健全,无法满足申请条件,政策“闻着香”,却“吃不到嘴”。许多政策信息分散在各部门,信息宣传发布渠道传统、单一,没有传达至关键点、关键人,“抽屉里的政策”、申报准备时间不充分、错失时机、先考虑国有企业等情况不同程度的存在。

(三)生产要素制约还较大,需要进一步扩大保障

5.人才供给不足问题突出。一是人才引进困难。据统计,我区超六成民营企业存在包括普工和高级技工在内的用工短缺,引进高层次和科技创新型人才更是困难重重。二是人才队伍不稳定。经济发展、区位环境等因素,用工和人才流动性较大,流失严重,尤其技能型人才和中高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流向沿海城市。三是人才政策不够健全。对民营企业用工特别是外来用工人员住房、子女就学、医疗、养老等方面保障政策举措仍然缺失,不利于稳定人心、留住人才。

6.融资贷款难问题突出,一是贷款门槛较高。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融资贷款程序多、利率高、额度低,条件相对苛刻;“政府采购贷”等金融产品审批时间太长。二是金融产品偏少。对企业贷款主要是抵押贷款或变相抵押贷款,在外地能开展的设备融资租赁业务,本地金融机构不愿涉足;银行、保险、证券各类金融机构各自分口经营,没有形成紧密联系、支持民营企业的金融合力。三是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有些企业信用意识差,长期拖欠银行贷款本息,有效预防、治理措施不健全,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打交道有顾虑。

7.土地供应矛盾问题突出。一是供地率不足与项目无地可供的矛盾。园区供地率达不到省、部级的要求,影响年度项目供地和报批工作,使得不少意向投资项目外流到周边县(市);二是园区用地储备不足与土地闲置矛盾。僵尸企业、批而未建、建而未用等闲置、空置土地较多,而园区用地储备不足,使得新项目无地可供;三是项目供地缺少“比较优势”。与本市兄弟县(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比较,项目用地价格、优惠政策、交通区位等均没有优势。

(四)公共服务还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配套完善

8.平台建设须进一步完善。小蕉工业园区供水、道路、交通等生产、生活配套相对滞后,瓶颈制约突出;已建成的小微企业创业园等平台还存在配套不全、功能性不强,服务性和基地化程度不高、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

9.对存量企业服务缺失较多。存在“重招商、轻服务”现象,特别是对存量企业的服务失之较多,招商服务队伍专业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不强,情感投入和积累不够,项目招商和服务无法做到厚积薄发。检查、视察仍然繁多,且多数集中在正常生产、效益较好的个别企业,使企业疲于应付。涉企执法存在“一刀切”现象,没有充分考虑政策延续性、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没有给企业缓冲期,有时处理问题简单化,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转型、技改无望,反映强烈。

三、意见建议

面对竞争和差距,要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进一步深化改革,采取措施,优化环境,提升竞争力。具体建议如下:

(一)持续优化政务服务

1.加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研究。要明确主管部门,抓紧组织人员学习研究,及时对标查核,积极探索我区原创性、差异化的优化营商环境具体措施。

2.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队伍建设,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建立教育、管理、监督、整改、考核等机制,不断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入驻人员素质和能力培养,提高待遇。继续对标中央、省、市“放管服”改革要求,进一步理顺整合、挖掘创新,合理配置资源,科学简化审批、办事流程,真正实现《条例》规定的“三减”“三办结”“四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要求;突破“并联审批”这一难点,保证工业项目、工程建设项目等重点领域真正实现“四个阶段”、全流程并联审批审查,实现对办理时限“再减半”的承诺。

3.强化一体化平台建设。《条例》明确国家将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主体维权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建立统一的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公示系统、电子证照共享服务系统等体系,我们要积极准备,推动并做好政务服务大厅与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全面对接整合,保证市场主体对政务服务的受理渠道和方法的选择权;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依托国家建立的在线服务系统和监管系统,进一步整合、完善我区行政服务中心网上办事大厅、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线上线下载体功能,建立公共政策信息发布、政务事务办理、数据共享、服务与监管统一的一体化平台,真正实现“一网通”,提升行政服务和行政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4.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立政企沟通机制,形成畅通有效的政企沟通关系。要尊重企业意愿,听取企业的反映和诉求,了解并实实在在帮助解决企业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存量企业办证难等历史遗留问题。

(二)持续强化要素保障

5.加快建设补齐短板。小蕉工业园区建园之初便是市、区共建、共享园区,是市区协同发展重要平台,我们要将其提升到战略性地位,争取省、市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其水、电、路、交通、生产生活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制约因素和短板问题。支持园区与供电企业建立直供电关系;二期供水建设项目要尽快启动建设、尽早实现供水,破解即将面临的制约瓶颈;在完善基本生活配套的基础上,以较大力度解决公共交通问题,发挥市区生活大配套对小蕉园区的辐射作用,以较少投入解决园区职工出行和生活配套,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创新思路和方法,着力破解园区项目用地供求矛盾问题,以政府依法回收、二次供地、管理层持股、兼并收购、债转股、破产清算、二次创业等方式方法,处置好“僵尸企业”,利用好闲置存量土地,加大盘活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6.强化平台功能性建设。突出小蕉标准厂房、小微创业园等平台的孵化功能,重视引进项目的产业关联度,为中小企业入驻、创业提供便利,为园区培育新生力量、促进产业链发展创造条件。利用好园区土地,借助三钢集团、小蕉轧钢厂、三钢劳服、台明铸管等现有辖区内龙头企业的资金和产业优势力量,打造小蕉园区“政企空间合作平台”,提高园区土地供应,培育、拓展园区产业链。翁墩城市物流园在解决好闲置用地和厂房的同时,还需进一步理清园区目前不明确的规划定位问题,让入驻经营企业有明确的身份认定和发展定位。

7.保障人才供应。加强人才引进、留住人才的保障政策和机制建设,以全方位、优厚的人才政策吸引人、留住人,引导大学生、专技人才、返乡人员在本地就业创业,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建议学习漳平市出台《加强企业用工十九条措施》,从毕业生和返乡人员就业补贴、以工引工奖励、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就学保障、免费午间托管服务、园区企业员工保障性住房待遇和解决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或购房补贴等方面落实人才发展战略。学习将乐做法,集中抽调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作为项目专员,加强培训,明确责任,全脱产专门从事招商项目服务,为业主和企业全程代办项目手续。以传帮带方式,培养、积累一批懂招商、懂项目、懂服务,有干劲、有韧性、有能力的年轻项目工作者,作为优先提拔对象重点培养。

8.提升三产做旺人气。充分利用目前梅列房地产、教育、医疗卫生、万达新商圈、城投连锁酒店、中央商务区总部经济等第三产业发展旺盛势头和三明绿色生态资源,着力规划好人口发展目标、整体功能定位和三产重点项目、道路交通连接办法、教育卫生文化酒店配套设施等,大力整合,做旺徐碧六路新片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建设三明、梅列的新标志和新品牌,形成市区新的人口聚集区、商贸中心区和新的增长点,辐射三明全市和周边地市。

(三)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9.强化政策落实。加强中央、省、市和兄弟县(市)及周边地市有关政策的研究,全面梳理我区过往制定的政策,及时更新优化完善,形成较为科学的政策体系。加强减税降费和扶持政策的宣传和培训,帮助企业知晓政策、用足用好政策。税收奖励要向商贸、工业企业倾斜,特别是落地扎根在梅列区的存量企业,要减少和弱化对房地产企业的奖励,以鼓励制造业发展、存量企业成长,保证可持续性,促进经济发展“长短结合”。学习龙岩、宁德做法,在政务中心开设政策奖励(补贴补助)兑现窗口,主动、认真兑现落实政策优惠奖励、补贴补助,用政府诚信带动社会诚信体系的构筑。对现行规章、规范性文件中含有地方保护、指定交易、市场壁垒等内容进行清理,严格履行公平竞争审查机制,严禁对民营企业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推进涉企收费制度改革,健全完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动态调整和公示机制。将国家规定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按有关标准下限执行。加强对部门和行业商(协)会培训、评比、达标、赞助和订阅刊物等各种收费监管,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

(四)持续拓展金融服务

10.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新型金融产品研究和应用,加强银政、银企对接,发挥新金融产品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作用;激励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和落实信用贷、合同贷、知识产权抵押贷等信贷产品;创新担保方式,以建筑材料、工程设备、在建工程和应收账款等作为抵质押物提供担保,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对特级企业、重点骨干企业倾斜配置信贷资源,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重点企业增加银行授信额度。继续发挥我区兴业担保公司以担保基金通过转贷方式对辖区企业的金融扶持。加大力度推进“担保解圈”等风险化解工作,积极协调法院和债权银行,按“先主债务人后担保人”、“比例代偿”、“分期代偿”原则进行处置。对仍在经营但负债沉重的企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债权转股权的方式,让企业更好地发展。

11.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将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纳入“五比五晒”项目竞赛考核体系,建议由市金融监督管理局牵头对各商业银行的民营企业贷款投放额度、贷款增速、融资成本等方面实行专项监管考核,对成效显著的银行和主要负责人进行表扬,并将结果通报各省行。加快建立诚信奖罚机制,落实好失信受罚、守信奖励措施,对诚信企业和企业家在工程项目、资金补助、融资贷款等方面给予正向激励。

营商环境发展例3

牵头指标:信贷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答卷样本企业分工

配合指标优化财产登记 破产营商环境 企业开办)

2020年以来,县金融发展服务中心从精简贷款申请材料、优化业务办理环节、缩短业务办理时间等方面着手,提升标准,强化措施,积极打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全力提高获得信贷便捷性,切实为优化营商环境、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撑和保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责任分工。围绕提高获得信贷便捷性,对标学习新泰市先进经验和做法,制定《便捷获得信贷专项行动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明确责任人、便捷获得信贷内容及完成时限,推动专项行动有序推进。便捷获得信贷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行动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确保完成优化营商环境各项目标任务。

(二)提高获得信贷便捷性,优化营商环境。健全银企对接工作机制,依托企业金融辅导员制度,加大了融资政策与“获得信贷”评价指标解读力度,筑牢互信合作基础。拉出“获得信贷”办理清单,对标同质、同类机构先进水平,做深做实做细企业工作,精简业务办理环节及材料,缩短办理时间,除农发行外,其他金融机构平均办理环节由原来的5个减少至4个、办理时间由原来的10个工作日减少至6个工作日、申请材料由原来的12件减少至6件。

(三)畅通服务渠道,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在人民银行县县支行、建设银行县县支行2个征信查询服务点的基础上,引导农行尽快在县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征信查询服务点,争取更多的金融机构在营业网点设置征信自助查询设备,力争征信查询服务点达到4个。积极协调银行进驻县政务服务中心,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目前,已有农行、建行、农商行3家银行进驻县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业务。联合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于8月7日召开优化财产登记和营商环境工作,积极探索“互联网+不动产抵押权登记”模式,将不动产抵押权登记服务延伸至金融机构,实现资源共享,确保企业和个人在金融机构办理抵押贷款的同时,一并办理抵押权登记,无需再到登记机构申请。目前,县农商银行已设置“互联网+不动产抵押权登记”服务窗口开展业务,有6家金融机构已铺设登记专线,正在积极开展设置自助终端、设置专门服务窗口工作。

(四)搭建政银企合作桥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高成绩的根本还是为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加大企业融资需求摸底调查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对上争取金融政策和金融资源,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严格执行减费让利政策,特别是大力争取降利率、新增授信、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千方百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截至8月末,全县贷款余额268.04亿元,较年初增加7.67亿元,增幅2.49%;余额存贷比73.49%,居全市第二位。扎实开展企业金融辅导员进企辅导工作,成立县金融辅导工作协调小组,组建10支金融辅导队,配套明确10名金融服务专员,指导33名企业金融辅导员与105家县级辅导企业定向对接辅导,筛选推荐56家市级辅导企业,切实打通了金融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经调研对接,有融资需求的县级辅导企业28家、融资需求额度9273万元,现已解决18家企业融资需求4453万元。

创新金融产品,开辟信贷绿色通道。细化措施,全力争取金融政策和金融资源,引导金融机构开辟服务“绿色通道”,优化业务办理流程,简化授信申请材料,压缩授信审批时间,为企业提供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今年以来,6家银行为百货大楼3家纳入名单的重点保障企业发放贷款9013万元,年利率低至2.9%-3.15%,从评级授信到发放贷款压缩至24小时以内。同时,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破解企业抵押、担保难题,截至目前,工行、农行、建行、邮储银行依据企业纳税、银行流水、工资发放或电费缴纳等情况,推出信用贷款,现已支持85家企业、7106万元;农发行开展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抵押贷款1笔、额度5000万元;莱商银行开展政府采购贷1笔,额度500万元;邮政储蓄银行推出科技贷款,现已支持2家企业、1000万元;县农商银行推出创业担保贷款,现已支持9家企业、2090万元。

降低融资成本,减轻企业负担。面对资金链风险引发的三家担保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局面,争取银行采取降利率等措施予以帮扶支持,以降低企业财务成本,稳定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同时,指导县农商银行、沪农商村镇银行2家地方法人银行科学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利率,并在“风险可覆盖、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为企业贷款给予利率优惠支持,真正为企业节约了融资成本。

(五)开展督导调研,督促整改落实。为全面了解各银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情况,进一步提高获得信贷工作水平,由县金融发展服务中心、人民银行县县支行、银保监分局县监管组组成工作组,于8月25日-9月7日对各银行能否按照“4、6、6”标准办理信贷业务、不动产抵押权登记服务业务办理推进情况、企业开户办理时间、19年9月至今新发放贷款企业包保对接情况工作开展督导。在督导过程中按照各金融机构任务完成情况及时提出了反馈整改意见,明确要求各金融机构按照标准进行整改落实。

(六)落实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包保责任制度,做好与样本企业联系对接工作。根据市、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要求,2020年获得信贷指标企业样本筛选标准为评价期内参加银企对接会的企业,经与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对接,现已确定12家样本企业,并建立了部门联系企业包保责任制度,明确了包保责任人和分工责任人,与样本企业相关负责人逐一进行了联系对接,确保企业法人与企业相关人员知晓、理解、配合优化营商环境与便捷获得信贷相关工作,确保优化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七)任务清单按时完成,问题清单即知即改。根据《县县便捷获得信贷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优化营商环境事项任务清单工作安排,计划于9月底前完成的精简企业获得信贷办理环节、缩短企业获得信贷办理时间、减少企业获得信贷申请材料已于8月底提前完成任务。根据县营商办反馈的关于便捷获得信贷问题清单,县金融发展服务中心确定整改时限、细化整改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及时进行整改,其中信贷产品及担保政策分散、建立僵尸企业出清制度已于8月底整改完成。

营商环境发展例4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从1998年3月6日,由世纪互连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银行共同携手,完成了第一笔电子商务交易,标志我国国内电子商务已进入实用阶段。到2008年9月,我国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72亿,而且正以每年增长47%的速度发展。按照信息产业部“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国互联网用户数有望达到2亿,年均增长8%,普及率为15%。2000年电子商务收入已达到18156万美元。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所以还需要在发展和运用电子商务方面下力气。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打造电子商务发展和运用的经济环境。

一、电子商务经济环境

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是指将商务活动建立在以信息和网络科技术为支撑的技术平台上的经济条件,包括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企业信息和金融电子化等内容。在良好的电子商务经济环境下,企业可以利用网络,超越空间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开发、生产、宣传、销售、货款结算及银行之间往来等各个环节的业务。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疏通和供求协议的达成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

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前提条件。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不断开发和广泛运用信息和网络科学技术,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产品设计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和信息化的人力资源培养等诸多方面。企业能否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好处,或者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好处,依赖于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只有当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才能利用电子商务开展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开发、生产、销售、货款结算及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等各个环节的业务。

金融信息化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关键。金融信息化是指金融机构在其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和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运用,使金融服务更加及时、便捷、安全、多功能和全球化。在金融信息化的条件下,金融机构通过信息网络开展业务。金融信息化使网上银行应运而生。

通过网上的支付工具进行的电子支付与结算,起着联结网上交易双方的纽带作用。由于突破了地域与时间限制的电子商务正在迅速发展,金融业为了在信息时代求生存,必须要适应新时代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尽可能为网上交易的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二、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的经济环境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都以超常的速度发展,目前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要提升我国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信息终端设备的普及程度,建设适应电子商务发展要求的基础设施,所需要投资的规模十分巨大。同时,要使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保持其科技水平的先进性,还需要不断研制和开发与网络体系相适应的信息传输设备和技术,所需要的投资也绝非小数目。达维多定律所揭示的企业必须进行不断创新的原理,意味着网络和信息技术投资必须保持连续性。

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能动性因素。信息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素质不断提高的信息和网络科技及相关领域的专才,如IT专才、网络管理专才、材料专才及投资管理专才等。而信息技术的超常规发展,则意味着信息科学技术方面人力资源的知识速度不断加快和素质不断提高。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许多企业都建立起了内部的网络,并不同程度地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一些大中型企业已经拥有了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并培养和储备了一些信息技术人才。

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建设,自1993年开始的金卡工程建设起,驶入了快车道。金卡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卡发卡和服务体系,利用金卡工程的连接,实现跨银行、跨地区的通存通兑、联机授权、实时转帐,形成安全、快捷、经济的支付环境,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条件。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等都已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

在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少新问题也正在困扰着金融网络发展:(1)金融信息的安全问题。(2)金融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的后发性问题。(3)网上银行的统一问题。

三、解决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中的难题

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积极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环境。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无论是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企业信息化、金融电子化,都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特别是资金和适用的人力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企业等相关主体的共同努力。

1、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资金问题

信息企业、工商企业、金融企业及相关各主体,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我国巨大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市场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商机,提高经济效益,为自身的发展壮大积累资金。

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多元化的特点,使企业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筹措资金,以满足电子商务发展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在我国投资政策的指导下,利用国外资金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环境也是可取途径。当前世界经济低迷,而我国经济发展可谓是一枝独秀,为我们利用国外资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人才问题

发展电子商务需要一大批信息科技、电子商务、现代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可是目前在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上,这类专业人才却是短缺和闲置的状况并存。从国外引进专才是解决眼前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对专才需要的捷径。在这方面政府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例如近几年我国政府都曾组团专程赴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招揽人才。目前出现的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潮是和政府的努力分不开的。今后我们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国外专才。为了更好地引进并留住专才,必须进一步完善引进国外专才的政策和相关措施。不久前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绿卡”制度,将更有利于国外专才的引进。

3、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中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短缺问题,都必须通过市场来解决。

我国政府已经为电子商务经济环境的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每一个进步都和政府的支持分不开。当然也应当看到,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的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相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换,政府对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支持力度会进一步强化。

参考文献

[1]赵立平.电子商务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姚开建、雷达.新经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营商环境发展例5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从1998年3月6日,由世纪互连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银行共同携手,完成了第一笔电子商务交易,标志我国国内电子商务已进入实用阶段。到2008年9月,我国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72亿,而且正以每年增长47%的速度发展。按照信息产业部“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国互联网用户数有望达到2亿,年均增长8%,普及率为15%。2000年电子商务收入已达到18156万美元。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所以还需要在发展和运用电子商务方面下力气。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打造电子商务发展和运用的经济环境。

一、电子商务经济环境

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是指将商务活动建立在以信息和网络科技术为支撑的技术平台上的经济条件,包括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企业信息和金融电子化等内容。在良好的电子商务经济环境下,企业可以利用网络,超越空间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开发、生产、宣传、销售、货款结算及银行之间往来等各个环节的业务。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疏通和供求协议的达成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

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前提条件。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不断开发和广泛运用信息和网络科学技术,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产品设计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和信息化的人力资源培养等诸多方面。企业能否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好处,或者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好处,依赖于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只有当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才能利用电子商务开展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开发、生产、销售、货款结算及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等各个环节的业务。

金融信息化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关键。金融信息化是指金融机构在其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和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运用,使金融服务更加及时、便捷、安全、多功能和全球化。在金融信息化的条件下,金融机构通过信息网络开展业务。金融信息化使网上银行应运而生。

通过网上的支付工具进行的电子支付与结算,起着联结网上交易双方的纽带作用。由于突破了地域与时间限制的电子商务正在迅速发展,金融业为了在信息时代求生存,必须要适应新时代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尽可能为网上交易的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二、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的经济环境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都以超常的速度发展,目前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要提升我国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信息终端设备的普及程度,建设适应电子商务发展要求的基础设施,所需要投资的规模十分巨大。同时,要使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保持其科技水平的先进性,还需要不断研制和开发与网络体系相适应的信息传输设备和技术,所需要的投资也绝非小数目。达维多定律所揭示的企业必须进行不断创新的原理,意味着网络和信息技术投资必须保持连续性。

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能动性因素。信息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素质不断提高的信息和网络科技及相关领域的专才,如IT专才、网络管理专才、材料专才及投资管理专才等。而信息技术的超常规发展,则意味着信息科学技术方面人力资源的知识速度不断加快和素质不断提高。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许多企业都建立起了内部的网络,并不同程度地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一些大中型企业已经拥有了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并培养和储备了一些信息技术人才。

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建设,自1993年开始的金卡工程建设起,驶入了快车道。金卡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卡发卡和服务体系,利用金卡工程的连接,实现跨银行、跨地区的通存通兑、联机授权、实时转帐,形成安全、快捷、经济的支付环境,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条件。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等都已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

在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少新问题也正在困扰着金融网络发展:(1)金融信息的安全问题。(2)金融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的后发性问题。(3)网上银行的统一问题。

三、解决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中的难题

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积极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环境。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无论是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企业信息化、金融电子化,都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特别是资金和适用的人力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企业等相关主体的共同努力。

1、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资金问题

信息企业、工商企业、金融企业及相关各主体,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我国巨大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市场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商机,提高经济效益,为自身的发展壮大积累资金。

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多元化的特点,使企业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筹措资金,以满足电子商务发展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在我国投资政策的指导下,利用国外资金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环境也是可取途径。当前世界经济低迷,而我国经济发展可谓是一枝独秀,为我们利用国外资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人才问题

发展电子商务需要一大批信息科技、电子商务、现代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可是目前在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上,这类专业人才却是短缺和闲置的状况并存。从国外引进专才是解决眼前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对专才需要的捷径。在这方面政府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例如近几年我国政府都曾组团专程赴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招揽人才。目前出现的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潮是和政府的努力分不开的。今后我们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国外专才。为了更好地引进并留住专才,必须进一步完善引进国外专才的政策和相关措施。不久前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绿卡”制度,将更有利于国外专才的引进。

3、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中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短缺问题,都必须通过市场来解决。

我国政府已经为电子商务经济环境的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每一个进步都和政府的支持分不开。当然也应当看到,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的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相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换,政府对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支持力度会进一步强化。

参考文献

[1]赵立平.电子商务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姚开建、雷达.新经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营商环境发展例6

一、引言

自2004年web2.0的概念被提出,社会化媒体逐渐成为互联网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中国手机网民规模日益庞大,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微信后用户使用量迅速增长,截至2016年3月,仅国内微信注册用户的数量就突破9.27亿。公众平台的开放使微信突破了单纯社交功能的局限,形成一种崭新的营销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微信营销的浪潮。在社会化媒体的大环境中、互联网发展的驱动下,了解微信营销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二、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微信营销的现状

(一)企业微信营销应用现状

目前,利用微信进行营销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1、基于LBS功能定位附近的人。该功能使服务类企业最为受益,依靠其精准定位,只需在企业微信主页投放广告,就能与拥有相关需求的客户形成互动。不仅宣传成本低廉、信息反馈迅速,同时回报率较高。

2、随机漂流瓶。企业将相关产品信息放入瓶内,客户打捞到该瓶即可获得信息。方式传播范围广却带有很大随机性,接受率相对较低,不知名的中小企业并不适用。

3、扫描二维码。企业通过设计品牌二维码,活用各种线上线下优惠活动等方式吸引关注。在活动的吸引下用户具有较高的主动性,短期关注量上升迅猛,然而一旦无法定期有趣的信息,也容易在短时间内大量“掉粉”。

4、开通公众号。这是企业在微信平台的品牌主页,实际也属于一种信息推送方式,关注用户可及时接收信息,但是与企业缺乏互动,信息反馈率低。部分公众号增加第三方平台合作,用户能够在不同平台间跳转,增加活动趣味性与参与度。

5、基于朋友圈的社交营销。朋友圈具有一定私密性、针对性强,虽然增加了互动,然而为实现营销目标需要足够大的用户基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营销模式创新。

(二)与其他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区别(微博营销为例)

1.传播范围与途径

微博浏览广泛,用户内容对所有人可见,有助于企业提高曝光率高;微信相对闭塞,只能看到自己关注的用户,但是这一特点保证了目标群体的精准投放,利于深度的用户服务,有助于企业有针对性的的客户关怀。微博、微信都允许转发公众号,而基于微信的私密性无法直接转发朋友圈,保护个人信息。

2.信息接收率

微博的高曝光率伴随着庞大的垃圾信息,一旦暂停查看更新将有大量信息被忽略,信息接受率较低;微信商家则可以通过公众号或私人账号以文字、图片甚至视频与用户保持高效沟通。同时这些平台的用户都有权利取消对商家的关注。

3.营销过程

微博营销能够前后期宣传、中期同步汇报,而微信更加全面,除营销过程中的宣传还能提供售货服务。用户可以在微信直接进行反馈或解决各种使用问题,企业的积极高效处理将有助于进而提升品牌形象。

4.转化率

对于企业而言,微博更接近传统媒体时代单向传播的广告,微信则更贴近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虽然在用户基数上微博更容易扩大,也存在水军等鱼龙混杂,而微信拥有无可比拟的深度客户关怀,转化率相对更高。

三、总结与建议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企业的品牌传播模式不能局限于大众媒体时代的单向模式,而要与用户互动。经过上述对企业使用微信、微博营销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关于微信营销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企业如何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应用营销手段来实现宣传、获利的建议。

1、粉丝基数不等同于营销效果

企业活动最终目的是获利,营销范围取决于粉丝数量,但是营销效果最终取决于粉丝质量。为了让更多的人愿意买单,企业应当重视用户定位与官方微信个性化,独特魅力的塑造能吸引并累积粉丝,专业的产品服务则能直击用户通痛点保持忠诚度。同时要杜绝水军,建立健康向上的互联网企业公共服务与交流平台,督促政府全面公开有关政策信息,只有以透明的国家政策为前提才能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网络营销大环境。

2、信息推送率不等同于营销转化率

基于上亿的参与用户,微信营销的传播速度十分惊人,这对企业是一把双刃剑,企业需要在时间、内容和频率上严格控制并有效利用,尤其要避免推送内容的准确性,避免惹上负面新闻。企业不能盲从成功案例,要根据实际调整,追求推送效果最大化,提升转化率。企业高层应积极引导现代企业转变思维方式,督促传统企业创新转型以适应社会化媒体大环境。

营商环境发展例7

内容摘要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营商环境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的状态之下,但在服务业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方面却存在诸多不足,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对服务业影响巨大。优化我国服务业营商环境,提高对市场环境、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应变能力,法治保障是第一步。从法治角度保障市场主体权益,可从以下方面展开:在立法上,必须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注重因地制宜;在司法上,必须拓宽纠纷解决渠道,保障企业权益。通过上述优化措施,以实现我国服务业营商环境的法治化,营造公平公正、稳定可预期、公平竞争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市场营商环境,推动我国服务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法治保障;环境因素;新冠疫情;服务业营商环境

引言:

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服务业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凸显, 2015年我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50%,2019年达到53.9%。服务业比重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服务经济时代”。面对金融危机、贸易摩擦、自然灾害、全球疫情的影响,服务行业营商环境的发展面临巨大考验,寻求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是当下首要任务,任重而道远,法治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服务行业相关实例出发,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探讨法治保障对服务行业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解决好这一课题对优化服务业营商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高利贷”入刑及相关问题

(一)“高利贷”的相关案例

案例一:云南彝良籍女大学生小梅三年前先后从60多个网贷平台上共借款8万元后导致债台高筑,拼命连本带息还款14万余元后,至今还欠下近100万元巨债。

债台高筑的小梅无法按期偿还近100万元的巨债,平台便对其手机内存储的所有联系电话进行拨打,不仅不分昼夜地打电话给小梅的父母催款,小梅的很多亲戚朋友也都收到平台方催款电话,并且是24小时不间断地打,搞得她的亲戚好友们叫苦不迭。

案例二:四川省内江市曾某非法经营罪、敲诈勒索罪、彭某非法经营罪一案中,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发放高利贷、获取非法收益,涉嫌非法经营罪,但是该案辩护律师提出放高利贷并不属于非法经营罪,但是曾某、彭某在放过程中设计强迫交易,并且在后续要求借款人偿还债务时敲诈勒索等行为是违法了相关的法律的。最后法院采纳了律师的辩护意见,非法经营罪并未被正式认定。

(二)“高利贷”入刑的法律分析

提供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于2019年10月21日发布并实施《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之前,个人发放高利贷虽然是不被国家保护的,但是并不违法犯罪,如果在发放高利贷中有暴力催收、敲诈勒索等行为的话,这些就是要要承担刑事责任的。

1、高利贷滋生的罪与恶:

有不少人因高利贷曾经堕入或现在仍处于深渊之中——

2010年12月,江苏扬州年近六旬的老夫妇因儿子欠120万元高利贷还不上,一家三口开煤气阀门自杀;

2012年12月,江西新建一男子赌博借高利贷1.5万元,因无力偿还被殴打,回家后服农药自杀;

2013年5月,福建泉州一男子为情人还50万元高利贷,不到一年时间,利滚利最后还款500万元;

……

“高利贷”社会危害性归纳如下:(1)、引发治安、刑事案件及群体事件。一是易引发治安案件及群体性事件。“高利贷”行为人眼看经营不善,难以清偿债务,索性卷款潜逃,溜之大吉。终会导致急于要钱的债权人集中对庄家的住宅、财物等进行冲、砸、抢,甚至发生伤人事件,将事态扩大成群体性事件。二是易引发刑事案件。由于高利贷本身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为了取更多的利润,放贷人员在借贷者无法支取高额利息或者本金时往往会使用语言威胁、非法拘禁甚至动用黑社会组织逼债,极易引发抢劫、伤害、杀人等恶性案件。

(2)、长期的高利贷极易产生黑恶势力。高利放贷者往往纠集一帮胆大且有前科劣迹的社会闲散人员,专门负责追要欠款,对于到期无力还款的借贷人,便威胁恐吓、纠缠斗殴或非法拘禁,有形成黑恶势力团伙之趋势,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

(3)、危害社会经济秩序。目前我国在银行贷款方面存在门槛过高、手续过多等弊端,合法筹资渠道的不通畅迫使一些个人和单位以高于银行几倍、几十倍的利息去借高利贷。虽然高利贷有时确能解决一些个人和单位的燃眉之急,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借贷行为不仅会损害国家的金融市场秩序,而且会损害国家经济的发展。

2、高利贷入刑合法性的探究

关于高利贷是否应当入刑,理论和司法界一直存在争议。尽管高利贷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由于交易双方地位不等、信息不对称,加之普遍存在暴力收债的方式,极易滋生犯罪,因此各国政府对高利贷都不会听之任之。比如,在美国的一些州,如果年利率高于标准利率的17%就会受到制裁,而在我国香港地区,年利率高于标准利率的48%将受到行政处罚,如果高于60%就可能被判刑。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利率已经放开,因此,唯一对高利贷有所规范的“超过年利率24%”部分不受保护的规定已不具有太多的约束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规制高利贷行为,防止个人得益却把风险转嫁给社会,已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民间高利贷诱发了严重社会治安问题,应当予以打击,可以适用刑法第225条非法经营罪第四款“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对发放高利贷的行为定罪。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于2019年10月21日发布并实施《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了“非法放贷”的入刑类型、量刑标准、衍生的其他犯罪类型,另外,也列举了合法借贷的其他情形,以作区分。《刑法》将“高利贷”正式纳入刑事处罚之列,“高利贷”入刑成为定局。

(三)、关于民间借贷与金融行业的思考

虽然民间借贷排除在银行、融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之外,不受国家机关监管列,但是从广义上民间借贷可作为金融业组成部分之一,两者具有相通性,均是通过放贷手段获取盈利。人民银行确定的利率是市场交易的价格,金融机构放贷时不能加以限制,但民间借贷比较特殊,过高的利率肯定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但是利率定多少合适,这是一难题。如果对高利贷的标准规定得过低,可能会出现两个结果:一是借款人在市场上得不到足够的信贷,信贷供给出现短缺;二是民间借贷从地上转向地下,为补偿法律风险的成本,实际利率可能进一步走高。从现实经验来看,出现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我国广泛存在的地下钱庄就是很好的例子。

对民间借贷的法律治理,过去依赖禁止、限制、打击等控制型治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有效引导民间准资本的优化配置,也难以防范其可能产生的风险。规范民间借贷必须正视我国民间借贷的现实发展状况,充分考虑其信息约束条件的双重性,转变民间借贷法律治理的传统思维,引入激励性规制的理论范式,以建立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多方合作博弈机制为核心,选择市场准入、区域竞争、税收减免、价格上限、信息保护、主体身份转换等激励规制工具,优化法律制度设计,构建差异化及多样性的规制机制,形成科学的法律激励结构,引导民间借贷主体积极追求法律规定的目标,促进民间资本合理流动,有效防范民间借贷风险。

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市场主体的司法保障措施和实践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服务行业的影响

2020年1月中下旬,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湖北爆发,并蔓延至全国乃至全世界。全国31个省区市相继启动一级响应,世界卫生组织把本次疫情列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与2003年非典相比,此次疫情扩散面更大、病例数更多,各地采取的封城、延长假期、减少出行等措施比2003年更严,预计对经济的短期冲击要大于非典期间,势必会干扰2019年四季度以来的经济企稳态势。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达53%的服务业,作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不仅受疫情受冲击最大、恢复速度慢,且有些行业的损失不能在下半年弥补,服务业2020年一季度增速为-0.1%,上半年增速约为3.7%。其中餐饮住宿业受冲击最大,预计一季度增速-45.7%,全年增速-11%。

案例一:以不可抗力为由请求解除租赁合同和解撤诉案

基本案情:2018年4月,原告宋某租赁被告吴某房屋经营商店,同时用于全家生活居住,租期3年,租金每月2600元。该房屋产权性质为公寓,屋内热水由所在楼栋的酒店统一供应。2020年1月25日,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四川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宋某租住房屋所在楼栋的酒店停止营业,导致宋某无热水使用,给其正常居住带来不便。因宋某已经支付租金至2020年4月21日,其要求吴某减免房租,但双方未能协商达成一致。宋某向法院起诉,以不可抗力为由请求解除租赁合同,退还2020年1月21日-4月21日租金及房屋押金。

裁判结果: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法院在“四川微法院”APP收到原告宋某立案申请后,当日即通过“和合智解”在线平台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视频调解。最终,双方在互谅互让、互相理解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被告同意减免原告一个月租金,并约定若截至2020年4月22日因疫情导致酒店仍未恢复营业供应热水,就自愿解除租赁合同。原告申请撤诉。

案例二:以约定解除条件成就为由请求解除租赁合同案

基本案情:2019年6月,张某租赁陈某的房屋用于经营餐饮,月租金为52000元,租金按月支付,2020年1月25日,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甘肃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张某租赁的餐馆被迫停止营业,正值春节期间,长时间停业给张某造成重大损失。2020年3月,餐馆才开始重新营业,但受疫情影响,餐馆经营业绩非常不好,张某无力向陈某缴纳租金,截止2020年4月,张某已经拖欠三月租金。陈某在未通知张某的情况下,直接以合同约定“逾期支付一个月租金以上的,出租人有权解除合同”为由,起诉张某要求解除合同、支付租金和腾交房屋。

裁判结果:人民法院受理该案后,张某向陈某支付了一个月租金。法庭组织双方进行调解,陈某同意减免半个月租金、并要求立刻支付剩余租金,张某无力承担剩余部分租金,最终调解不成。之后,审判人员对张某经营的餐馆进行了实际考察,发现该餐馆已经有明显起色,经营状况有明显好转,如张某继续经营,则其有能力继续给付租金,合同有继续履行的条件,继续履行合同有利于合同的目的的实现。人民法院在审查张某的违约程度、过错程度、是否影响守约方合同目的的实现后,驳回了陈某的全部诉讼请求。

(二)新冠疫情的法律定性

1、新冠疫情是否属于不可抗力

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条,“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本法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根据《民法总则》、《合同法》规定及民法学理论,不可抗力应当具有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特征。结合当前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认识及对未来情况的预估,应当认定新冠疫情符合不可抗力事件对于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要求,理由如下:

是否属于“不能预见”:即在合同订立时,本次疫情的发生对于合同当事人而言是否不可预见。尽管2019年12月份,社交媒体即有曝光新冠肺炎的出现并引起讨论,并且有专家、研究机构发表了相关意见,但新冠肺炎作为一种突发的新型疾病,应当认为作为一般合同当事人的民众不具备专业的医学、病毒学等专业知识,因而对于本次疫情不具有可预见性。对于行政机关等部门出于疫情防控考虑而采取的隔离、“封路”等措施,一般合同当事人也不具有可预见性。但若在疫情爆发特别是全国各地纷纷采取应急防控措施之后成立的民商事合同,由于当事人已对疫情及其影响具有预见性,若再以新冠肺炎为由不履行合同义务,应难以构成不可抗力。

是否属于“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新冠肺炎作为一种人类在此前未知、且暂无明确治疗方法的疾病,应当认为本次疫情的爆发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公司、企业而言都是不可避免也不能克服的。此外,行政机关等出于疫情防控考虑而采取的隔离、“封路”等行政措施亦属于不可避免且不能克服,这一观点在最高院对“非典”疫情期间相关案件审判的意见中已有体现。

在200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期间依法做好人民法院相关审判、执行工作的通知》(法[2003]72号)第四项中,最高院即有对因政府及有关部门为防治“非典”疫情而采取行政措施直接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者由于“非典”疫情的影响致使合同当事人根本不能履行而引起的纠纷,按照《合同法》关于不可抗力的规定妥善处理的要求。尽管这一通知是针对“非典”时期相关案件而提出,但在如今情况与“非典”时期具有较高相似性的情况下,应当认为这一通知对于本次疫情期间不可抗力的认定仍然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2、新冠疫情是否属于情势变更

情势变更原则规定于《合同法解释(二)》第二十六条,即“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

在《合同法解释(二)》出台后,最高院于2009年又发布了《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其中第3条要求人民法院要合理区分情势变更与商业风险。人民法院在判断某种重大客观变化是否属于情势变更时,应当注意衡量风险类型是否属于社会一般观念上的事先无法预见、风险程度是否远远超出正常人的合理预期、风险是否可以防范和控制、交易性质是否属于通常的“高风险高收益”范围等因素,并结合市场的具体情况,在个案中识别情势变更和商业风险。前文已经对与新冠疫情的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及不能克服性进行了论述,基于此,新冠疫情也符合了情势变更原则关于“无法预见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其风险已经远超出常人合理预期,且一般市场主体难以防范与控制”的基本构成要件。

3、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的“梯度”适用

尽管《合同法解释(二)》第26条规定,情势变更是“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某一事件在适用不可抗力制度或情势变更原则中呈现一种“非此即彼”的状态。同一事件因其对于合同履行造成的障碍程度不同,可以以一种递进状态梯度性地适用情势变更原则或不可抗力制度。具体到商用房屋租赁关系中,若疫情防控直接导致承租人无法履行合同或者导致合同目的根本无法实现的,可以适用不可抗力制度;而若疫情防措施导致承租人无法正常使用房屋,但不必然导致合同履行障碍,亦不必然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的,则可考虑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处理。

(三)关于疫情期间司法保障措施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评析: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批酒店停止营业,原告所租房屋因酒店停业导致热水供应中断,虽然影响了其正常生活,但并未达到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即房屋居住功能完全丧失、合同必须解除的程度,一旦酒店恢复营业租赁合同即可正常履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突然出现“新冠疫情”这一紧急事件,宋某以不可抗力为由诉请解除合同,人民法院在审理本案过程中可以参考适用法律对于“不可抗力”或“情势变更”的相关规定,来确定各方的违约责任大小和过错程度。本案中,因新冠疫情的影响,造成被告无法按照合同约定提供热水服务,以至于造成违约,但是根据“不可抗力”的法律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义务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人民法院充分考虑疫情影响,以法律规定为准绳,从衡平双方利益的角度出发,引导当事人诚信磋商、互谅互让、共渡难关,促使双方当事人通过和解、撤诉方式解决纠纷,体现了法院在处理涉疫情民商事纠纷时,坚持情理法相统一,积极通过调解方式降低当事人诉讼消耗的解纷智慧和导向。

案例二评析:同样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张某经营的餐馆无法正常盈利、甚至出现亏损,无力向陈某支付租金,根据合同约定,张某逾期缴纳租金一个月以上,陈某即有单方解除合同的权利,合同解除条件成就。与案例一相同,人民法院在组织调解过程中,虽然没有促成双方和解,但是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原被告之间的矛盾,原被告之间均有让步。本案中陈某依据合同约定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符合《合同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的按约解除合同的法定构成要件,但是最高人民法院于2019年11月8日作出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47.规定:“【约定解除条件】合同约定的解除条件成就时,守约方以此为由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审查违约方的违约程度是否显著轻微,是否影响守约方合同目的实现,根据诚实信用原则,确定合同应否解除。违约方的违约程度显著轻微,不影响守约方合同目的实现,守约方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反之,则依法予以支持” 。人民法院在审理本案中对张某的经营场所进行了实地考察,考虑到“新冠疫情”作为合同履行中“不可抗力”、张某的违约责任、过错大小、对陈某作为出租人合同目的实现的影响程度以及诚实信用原则,依法作出了驳回原告诉请的判决,判决内容于法有据,公平公正,贴合新冠疫情期间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诉求,有利于促成市场交易,充分体现了司法为民的基本原则。

三、新冠疫情期间司法执行中的保障措施及意义

(一)疫情期间人民法院执法案例

案例一:依法解除重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财产保全案

基本案情:四川某公司是一家生产经营II类、Ⅲ类医疗器械的企业,其与某家居用品公司共同出资修建厂房。2019年,因某家居用品公司因厂房所有权确认纠纷向法院申请对厂房进行财产保全。法院生效判决认定某家居用品公司对案涉厂房所享有30%共有份额。因疫情发生,某家居用品公司未向法院申请解除保全措施。疫情期间,全国对口罩等防疫物资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四川某公司被确定为成都市重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但因厂房处于查封状态,无法通过银行抵押申请贷款以扩大口罩等防疫物资生产规模。

裁判结果:四川省彭州市人民法院了解情况后,及时提示家居用品公司向法院申请解除对案涉厂房的查封,并在收到申请当日即裁定解除查封。该企业当前每天生产医用口罩约4万只,通过扩大生产,现日产医用口罩10万只,并将逐步增加医用防护服、医用手套的生产线。

案例二:灵活保全助力被诉企业生产防疫物资

基本案情:申请人甲公司与被申请人乙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一案,甲公司于2020年1月17日向法院提供担保申请财产保全。东台法院依法作出民事裁定书,裁定冻结乙公司银行存款1750万元或查封、扣押等值财产。后被告公司反映其正在生产涉疫防控物资医用连接器,请求法院暂缓保全措施,并解冻其账户资金用于企业正常运转。

裁判结果:东台法院收到乙公司暂缓保全的申请后,立即对企业相关情况进行调查。查明该企业系生产CT、DR部件的重要供货商。疫情期间有很多订单,因疫情紧急需资金周转投入生产。乙公司提出,由其法定代表人提供本人的房产进行置换保全,并可冻结其账户内700万元理财产品,请求法院解除对其银行账户中300万元流动资金的冻结。该院经审查后及时作出置换裁定,将保全措施变更为查封其法定代表人房产,并解冻了其账户300万元资金用于正常经营运转。诉讼期间,东台法院积极组织双方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申请人申请解除保全措施。。

(二)人民法院执行保障措施的案例评析和典型意义

案例一评析,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法院从疫情防控大局出发,坚持疫情防控与审判执行“两手抓、两不误”。针对防疫物资紧缺的难题,法院对办理案件进行全面梳理排查,提示合法权利已被生效判决所确认的当事人及时申请解除保全,某家居用品公司积极支持防疫物资生产工作,及时申请解除保全。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合力解决重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扩大产能的燃眉之急,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案例二评析,保障防疫物资生产线就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线。东台法院查明事实后,依法置换保全措施并为企业生产经营需要预留了300万元足额周转资金,充分体现了法院在特殊时期的依法审慎和责任担当。本案被申请人是一家正在生产医用器材的技术企业,保留企业正常运转资金体现助力企业恢复生产的担当;既充分考虑被申请人的经营运转,又全力保护申请人合法权益,在不违反法律规定和不影响执行实效的情况下,及时有效置换保全财产体现对双方当事人的平等保护;审执部门合力做好双方当事人工作,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从根本上化解双方矛盾纠纷,实现继续合作发展,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四、法治保障对服务行业发展环境的重要意义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服务业发展离不开坚实的法治保障。立法上,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树立平等保护、促进发展的立法理念,重点围绕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在服务业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投融资、公平竞争等方面遇到的困难问题,确立民营企业、组织、个人等“法无禁止即可准入”原则,加快推动修改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充分保障民营经济参与者平等获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政府投资资金,有效缓解民营企业、组织、个体等融资难融资贵,实现各类市场主体诉讼地位平等、法律适用平等、法律责任平等,保障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与其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另外,充分发挥立法先行的优势,严厉打击阻碍服务业市场发展的违法犯罪行为,祛除市场毒瘤和一切黑恶势力,通过立法途径引导市场主体规避市场风险,配合政府宏观调控手段,采取立法保障措施,保证服务业市场可持续发展。

司法上,人民法院要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提供更好的司法保障和服务,切实让民营企业、个体和私营主体从司法保障中增强获得感。同时民营市场主体需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提升管理理念,及时调整自身发展结构。从外部发展环境上看,民营主体更需要阳光公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权利的客观需要。只有提供更强大的司法保障,规范、公正、高效办理各类案件,慎重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才能使民营市场主体人身及财产安全感不断增强,更加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潜心发展。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将法治作为推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坚持将法治贯彻于决策的全过程,探究和制定支持服务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不断优化有利于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同时,坚持法治与发展并举,不断深化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大力改善有利于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环境,法治保障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任重而道远,需勉力前行,需要所有的法律工作者和广大法律人士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婉怡;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商场现代化;2018年17期。

2、万建民;法治是营商环境的底线;中国企业家;2018年02期。

3、刘兴成;最好的营商环境是让法治成为习惯;法人;2018年02期。

4、王玉砚;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人民司法(应用);2017年34期。

5、闫冬;浅析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科技与企业;2013年19期。

营商环境发展例8

一、强化政策落地见效,为优化发展环境提供政策保障

扎实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系列文件政策,先后出台实施了《贯彻〈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实施方案》《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深入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实施方案》《深入推进信息畅通建设实施方案》《天水市工业领域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实施方案》《天水市机械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实施方案》《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加快优势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7个方案1个意见。同时,经广泛征求意见、数易其稿制订的《支持城市规划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意见》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即将印发实施。为贯彻落实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精神,制订印发了天水市《清洁生产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数据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先进制造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等3个专项行动方案。重新修订《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意见》《工业强市奖励办法》,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目前2个政策文件已经成型,待市政府审定后印发实施。通过强化政策保障、提升政策软实力,着力构建引商、迎商、亲商、稳商、富商新型政商关系,有效推动六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军民融合、航空维修制造、大健康医药、装配式建筑和文化旅游产品制造“五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二、狠抓“接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重点任务落实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接放管服”改革文件精神,围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扎实推进 “接放管服”改革工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能,优化营商环境,最大程度利企便民,有效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基础。坚持把深化“接放管服”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摆在首要位置。主要领导亲自安排,认真学习贯彻省、市《深化“接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意见》等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订了市工信委“四办”改革实施方案(天工信发〔2018〕49号),将“接放管服”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位领导和具体科室,做到了工作有安排、有措施、有效果。结合“接放管服”工作需要,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及时整改完善。

二是全面增强“接放管服”意识。我委职责主要为指导、协调服务企业工作,因此“接放管服”改革工作的重点在优化服务上。为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我委多次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接放管服”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执行政务公开公示、过错责任追究、限时办结等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接放管服”工作精神和“四办”改革实施方案,细化实化服务企业具体内容,健全完善服务企业工作流程,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接放管服”工作责任意识和依法履职能力。通过减事项、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最大限度“减证便民”。在资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情况下,简化环节,立即办、马上办;对企业提出的符合法律法规和各级政策规定的合理诉求,协调相关部门,提高办事效率,做到限期办结,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

三是认真梳理“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以现行公布的权责清单为基础,正在建立“最多跑一次”事项标准和办事指南。按照市审改办确定的“最多跑一次”事项梳理的范围、口径等要求,梳理我委“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明确办理条件、办理材料、办理流程,以标准化促进规范化、便捷化。按照全面推进、分类实施、分步快走的要求,全面梳理并集中公布群众和企业到政府“最多跑一次”办事事项,努力做到成熟一批、公布一批、实施一批。

四是推进更多事项网上办理。强化“四办”改革工作贯彻落实,要求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网上办事操作流程,提示、引导、帮助群众和企业通过甘肃政务服务网天水市子站在线申报资料,开辟并利用好在线咨询平台,推行办件结果快递送达,着力提升在线申报和在线办理比例,推广政务服务事项“一网办”全覆盖,实现工信部门“最多跑一次或不见面”办事流程。对尚未实现网上审批办理的事项,正在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网上办理,做到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

五是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建设法治机关、效能机关、群众满意服务性机关为目标,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机关门户网站公开全委政务工作,扎实推进政务公开,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推动政务公开工作规范化,保障人民群众和企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并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六是推进“接放管服”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今年以来,我委结合“接放管服”工作开展依法治理,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办事,坚决杜绝在办事过程中随意设置门槛,全面取消无法定依据、未按法定程序设定的盖章、证明等环节。同时,按照全市统一安排,逐步规范统一权力事项名称、办事指南、办事流程和办事要件等环节,确保行政权力标准化运行,争取到年底实现网上办理事项“一网办”。

三、改进服务方式,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切实改进服务方式。与星火、海林等15户重点企业签订了服务协议,并督促各县区、开发区管委会与辖区企业签订了服务协议。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和“走动式”服务,甘当企业的“店小二”,按照代理制、保姆式服务要求,对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重大项目建设等重点问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尽快解决。积极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对核准管理的项目,前置手续齐全后,只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外部性”条件进行审查;对备案制管理的项目,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仅对项目合规性进行审查,做到随到随办。

二是着力转变工作作风。扎实开展“转变工作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对照“守摊子”“中梗阻”“推拖绕”“庸懒散”“走秀场”“打白条”“虚假空”“灯下黑”等八种“病相”,进行拉网式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将省政府“十不准”规定编印成册人手一份,督促干部职工时刻牢记、严格遵守。对查摆出的12个方面问题,逐条逐项建立台账、逐条逐项认真抓好整改落实。通过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干部职工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履职能力有效提升、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工作作风明显改善。

三是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坚持“一企一策”,加强对亏损企业、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动态跟踪,帮助落实摆脱困境的具体措施,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对于企业新建项目及一些突出问题,加大协调力度,及时解决征地拆迁等难点卡点问题,切实提高项目开工率。为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主动协助办理规划、用地、环评等手续,保障项目建设顺利实施。通过一系列优质高效的服务,帮助重点企业解决系列突出问题,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四、立足长远发展,加快推动企业“出城入园”搬迁改造

为优化工业企业布局,促进工业产业集聚发展,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积极推动岷山、海林、长城果汁等企业搬迁改造,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工业产业集聚发展。

(一)加快推进岷山厂搬迁工作。一是积极协调落实企业搬迁选址。积极与开发区管委会协商,初步确定了社棠工业园胜华电缆项目北面紧邻宗地(共196亩)为岷山厂搬迁新址用地。二是切实抓好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起草完成了“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方案,对厂区“三供一业”进行拉网式摸底,与供电公司、供热公司、供水公司就“三供”有关事宜进行了对接。及时协调市工业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和天水兴企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派遣专人先期进场工作,确保岷山公司搬迁后,家属区“三供一业”平稳运行。三是密切配合企业移交土地。协同市国土局、岷山公司、市城投公司等单位,对企业现有地面资产进行造册登记,已完成三批共计478.8亩土地及地面建(构)筑物的测绘、登记、拍摄影像资料工作,并与市国土局、岷山公司、市城投公司签署了四方移交协议。四是扎实推进租赁户清理清退。成立了岷山厂违法建筑整治工作组并当即进场工作。与市工商局就前期摸底情况和经营户清理清退工作进行了多次对接,建立了工作联络机制,制定了工作方案。目前清理清退租户工作基本完成。

(二)积极推进海林公司搬迁改造升级。一是及时启动部署海林公司搬迁改造整体工作。按照《市长办公会议纪要》,及时成立了海林公司搬迁改造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推动海林公司搬迁改造升级工作,明确了相关部门职责,确定了时间表和任务清单。二是加快开展各项前期工作。督促海林公司对接启动中机十院现场勘察实施项目设计、开发区管委会项目建设用地规划、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南北厂区土地收储、秦州区房屋征收管理中心实施南北厂区征收补偿、市审计局对原升级方案先期投入费用实施审计等一系列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可研报告初稿编制、项目初设平面图设计及海林公司原升级方案先期投入费用和开发区星火产业园二期328亩土地前期投入费用审计、海林公司南北厂区征收补偿评估等工作。三是认真核算企业项目资金需求。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召集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人社局、市审计局等部门对资金需求情况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海林公司搬迁项目资金需求总盘子。同时,积极协调筹措补偿资金。四是积极协调解决项目用地。海林公司搬迁改造升级项目选址为开发区星火产业园二期328亩土地,该宗地于2017年6月由建行申请进行了查封。为尽快解除328亩土地查封保全手续,推动海林公司搬迁改造升级项目早日开工建设,经多方协调,拟由开发区管委会将星火产业园二期328亩土地收回后,再依法出让给海林公司用于项目建设。

(三)加快推进长城果汁“年产10万吨高端果蔬汁”项目建设。长城果汁公司“年产10万吨高端果蔬汁”项目在市长现场办公会确定推进路径及时间表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推进项目进展。目前,市政府已同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果汁公司搬迁改造相关事宜的协议,长城果汁公司同麦积区政府签订了项目建设供地协议,项目地勘、打井、工艺布置、总平布置、报规设计等前期工作正全力推进,实施方案已通过省国投评审通过。

五、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重点工作

尽管我委“接放管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工作人员对“接放管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高度不够,工作落实不够到位;二是“接放管服”工作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三是政务公开的内容和服务企业的知晓度需进一步提高;四是工信委政务网上部分信息有待进一步完善。

下一步,我委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接放管服”改革工作的统一安排部署,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不断规范行政行为,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接放管服”工作的学习宣传培训。制定贯彻落实“接放管服”工作的配套制度,提高委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接放管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接放管服”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

营商环境发展例9

一、丽江伟驰商贸公司实施多元化经营模式分析

丽江伟驰商贸有限公司始建于一九九七年十月,系股份制企业,是一个在纳西族土地上茁壮成长的企业。公司以“企业发展规范化、经理管理模式化、员工价值最大化、市场效益共享化”的理念,公司不断开拓进取,由单一的移动通讯商品的经营,目前已步入多元化经营的产业结构,“伟驰商贸”旗下目前已拥有“伟驰通讯”、“伟驰汽修”、“伟驰越野”、“丽水汇生态农庄餐厅”四个经营实体。

“伟驰通讯”是“伟驰商贸”的核心经营实体,是丽江移动通讯商品经营的龙头企业,目前拥有三厅(移动厅、综合厅、联通厅)五店(MOTO至尊店、红太阳广场苹果专卖店、永胜旗舰店、民主路南段连锁店)二部(市场部、运营商部)并辐射至永胜地区。移动通讯商品销售在丽江形成销售网络,覆盖丽江市区,其市场占有率达55%―70%。

“伟驰汽修”是“伟驰商贸”2008年投入的经济实体,投资金额300万,集汽车和汽车配件销售,汽车维修、汽车美容、保险等服务项目。拥有3000平方米的汽车维修车间,其维修设备齐全、完善,维修技师技术熟练,基本满足中高档汽车的保养和维修,居丽江一流水平。

“伟驰越野”是为填补丽江汽车旅游文化产业而诞生,集汽车文化、维修、美容、汽车驾驶和自驾培训、自驾旅游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和自助旅游的综合实体。目前已投资500万元。目前俱乐部拥有会员近百名,赛车8辆,工程车1辆,后勤服务车2辆,同时购置了越野车3辆,名牌轿车5辆,为自驾旅游提供服务,为丽江旅游业的拓展开辟新的渠道。

“丽水汇生态农庄餐厅”是伟驰商贸在丽江开设的唯一的原生态餐厅。餐厅从源头把关,供应丽江最原始的餐品。餐厅的肉类,青菜全部是由伟驰塔城基地提供。猪羊牛,全部是放养。独具丽江纳西特色的中式烤制方式。

二、伟驰多元化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1.分散经营企业专业化程度低

公司实施伟驰通讯、伟驰汽修、伟驰越野、丽水汇餐厅多元化产业的经营模式。通讯作为主营业务,但产品只是停留在代销的形式上,代销诺基亚、三星、索爱等品牌,没有自己的产品和品牌,专业化程度低。同时这种经营模式必然带来的就是资源配置过度分散,在这种分散的资源配置方式下,企业资源的有限性难以保障每个领域都得到充分的资源支持,甚至难以维持在某一领域的最低投资规模要求和最低竞争投入要求。企业难以在各个领域内形成竞争力量,更无法奢谈专业化优势。使得企业不仅不能获得发展或规避风险,反而可能加大经营风险。

2.经营产业关联度不强

丽江伟驰商贸公司以通讯为主业,汽修、越野和餐饮为辅业。但从产品的供需方面来看,这四个产业任何一个行业,都没能为其它行业的生产作为其生产的投入要素。主业和其它产业之间关联度不强,无法形成一条产业链,资源也得不到共享。通讯和汽修、越野、餐饮关联度不强,辅业的作用也无法得到体现,对主业也没有促进作用,企业的市场占有无法实现最大化。

3.分散经营管理幅度大

多元化经营模式使企业组织体系中集权与分权的矛盾加剧。对于丽江伟驰商贸公司而言,公司将伟驰通讯、伟驰汽修、伟驰越野、丽水汇生态农庄餐厅四个产业分散经营,分布在不同的地方,管理幅度大增加了管理的成本。各部门资源的不到共享,每个产业都需有自己的一套完整配置造成资源重复设置和人员的浪费。同时分散经营各部门之间消息不流通,无法为下一步公司的计划提供参考,部门与部门间缺乏交流集权与分权的矛盾加剧。

4.主业核心竞争力弱

目前世界上的一些大集团、大企业,无一不是靠其主业打支撑,如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海尔集团都有自己的核心产品,主业结构非常明确和清晰。丽江伟驰商贸公司以通讯为主业,但主业的产品是停留在代销的层面上,没有做大做强,也没有充分利用丽江本土的旅游资源优势。在主业的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假如公司以伟驰越野为主业,可以充分利用丽江的旅游资源,结合越野开发出区别于丽江旅游业和汽车行业的丽江特色产业,提高了产业的附加值,让游客在观光的同时体验越野生活。同时,可将丽水汇生态农庄餐厅的餐饮特色化融入其中,成为旅游者消费行为连锁链条,促进共同发展。相反,如果公司在经营范围和投资领域盲目进行扩张,甚至涉足一些陌生的领域,包括一些风险大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则极有可能使企业主业不主,整体优势不优,最终导致经营危机。

5.传媒覆盖度不广

公司宣传的产业过于单一没有全面的宣传,只注重伟驰通讯的宣传大多数人对伟驰的认识就只停留在通讯上面,不知道还有汽修、越野和餐饮这两个产业;宣传方式单一,只在公交车上重复播放视屏宣传伟驰通讯,没有利用其它传媒的力量,也没有充分利用自有媒体的宣传;宣传范围不够广知名度不高。

通过对丽江伟驰商贸公司多元化经营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多元化经营模式下企业的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稳定而具有相当优势的主营业务是多元化经营的前提;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基础与灵魂;产业联度强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还可以降低成本。实现多元化经营,对任何行业的任何企业而言,都是以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为目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丽江伟驰商贸公司需从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好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环境因素,抓住机遇,明确思路,保证多元化经营和主业保持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产业延伸。

参考文献:

营商环境发展例10

(一)全区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一趟不用跑”事项实现率不高,“跑多趟”事项仍有降趟空间,科技的深度应用不高,群众、企业在“最多跑一趟”改革中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仍有待提升。

整改措施:一是精准聚焦影响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堵点痛点,进一步优化简化事项办理标准流程,开展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最多跑一趟”改革降趟升级攻坚,推动审批服务事项最大限度的实现“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

(二)规范执法逐步提升,但人为设置“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以稽查、执法名义变相报复勒索企业、参与经营活动与民争利,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弄权勒卡、寻租谋利问题仍有发生。

整改措施:一是全面梳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事项,完善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明确抽查依据、抽查主体、抽查内容、抽查方式等,建立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派选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及时公布查处结果;二是对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情况开展督察,并对督察情况进行专项通报,指导督促问题整改到位;三是加强对“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的指导,研究解决平台对接、名录库建设、抽取规则等具体问题,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全覆盖。

(三)少数窗口单位民警服务意识淡薄,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不够落实,态度冷冰冰、办事慢腾腾现象仍有存在。

营商环境发展例11

(一)全区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一趟不用跑”事项实现率不高,“跑多趟”事项仍有降趟空间,科技的深度应用不高,群众、企业在“最多跑一趟”改革中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仍有待提升。

整改措施:一是精准聚焦影响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堵点痛点,进一步优化简化事项办理标准流程,开展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最多跑一趟”改革降趟升级攻坚,推动审批服务事项最大限度的实现“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

(二)规范执法逐步提升,但人为设置“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以稽查、执法名义变相报复勒索企业、参与经营活动与民争利,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弄权勒卡、寻租谋利问题仍有发生。

整改措施:一是全面梳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事项,完善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明确抽查依据、抽查主体、抽查内容、抽查方式等,建立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派选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及时公布查处结果;二是对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情况开展督察,并对督察情况进行专项通报,指导督促问题整改到位;三是加强对“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的指导,研究解决平台对接、名录库建设、抽取规则等具体问题,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全覆盖。

(三)少数窗口单位民警服务意识淡薄,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不够落实,态度冷冰冰、办事慢腾腾现象仍有存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