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营商环境的核心

营商环境的核心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9 14:49:27

营商环境的核心

营商环境的核心例1

一、序言

约瑟夫·A·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提出,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认为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只有不断进行创新的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不断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原先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为其所在的供应链的竞争。马士华等人在《供应链管理》一书中所给出的供应链定义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即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链中一般应存在一个核心企业,该核心企业是其所处供应链的管理者,在供应链中居于主导地位,核心企业具备使整个供应链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并且将其资源主要集中在核心业务上,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供应链中的其他节点企业。同时,作为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同样需要拥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以弥补核心企业在竞争中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使得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更强,效率更高,从而在与其它供应链的竞争中获胜。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对单个企业来说,是一件可以增强其风险抵御能力的好事。而且节点企业之间可以实现“功能转移”,即将供应链中的基本活动(功能)转移到最适合这项工作的企业上,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最优配置和协调有效运作,使供应链的产出和效率最大化。因此,通过进行经营创新,发现经营的新方法、新思路,并藉以获得供应链组织核心竞争力所需的策略优势及利润空间,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研究的一个新的课题。

二、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经营创新的必要性

(一)企业经营创新符合供应链管理发展的需要。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与此相对应的是“纵向一体化”模式。在供应链管理产生之前,主导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一直是“纵向一体化”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以产品生产职能为中心的环境下形成的。但是随着竞争环境的改变,这种“纵向一体化”的模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核心企业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不具备优势资源的业务上,导致整个企业效率下降,反应迟缓。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对这种传统模式进行扬弃而产生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它的精髓在于企业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它具有相对竞争优势或独特资源的企业去完成,从而使各合作企业的优势资源整合于一体,形成一种扩展式的企业。

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又是拥有独特资源的节点,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资源与服务的享用者。一方面,节点企业独立开展经营活动,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又与其它的节点企业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作为供应链整体中的一个要素而与其它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每一个节点企业的活动都要受到整个供应链游戏规则的制约。因此,通过企业经营创新,将各节点企业的资源与服务优势及价值优势统一起来,符合供应链管理的需要。

(二)企业经营创新有利于整合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资源,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

供应链的形成是因为每个节点企业,包括核心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其中核心企业的核心资源是形成整个供应链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且彼此之间的资源是具有互补性的,因而符合供应链对资源配置的要求。供应链成员之间通过企业的经营创新,可以整合资源,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优势资源整合于一体进行资源共享,从而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使由原来的单个企业的输赢关系转变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多赢的关系。

三、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经营创新思维的方向

我们以一个含供应商、生产企业、零售商的三级供应链为例(其中生产企业为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经营创新的方向进行分析。

(一)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经营管理职能要从单一的企业(生产企业)内部职能管理观念向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协同经营管理观念转变。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一方面,要集成核心企业(生产企业)内部供应链,使内部各业务环节(包括采购、生产、物流及营销等)协调运作,另一方面要与外部节点企业(供应商和零售商)形成一体化的供应链网络,使成员之间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环节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功能,资源共享,以使供应链中的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顺畅运行,从而真正做到以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实现经营创新。

(二)在供应链环境下,经营的目标要从核心企业(生产企业)单纯自身的利润管理理念向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共赢”管理理念转变。

在供应链竞争环境下,核心企业(生产企业)的利润实现不是以牺牲上下游节点企业(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利益为基础的,而是要在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下谋求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实现,只有得到最终消费者认可的商品价值增值过程才能作为企业利润的实现。也就是说,核心企业的利润是在供应链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必须经营管理思想转化为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理念。

(三)在供应链环境下,要进行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推进供应链的现代化进程。

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对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从商流方面的订货、发货、收货,资金流方面的货款结算处理,信息流方面的数据收集、分析、传递,到物流方面的货物进出库、分拣、分类、装、加工等,都需要应用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技术,因此不仅要在核心企业(生产企业)内部建立内联网,进行自动化管理,也要在核心企业(生产企业)与供应商、零售商之间建立互联网,以交换信息,实现协同作业,从而为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技术保证。为此,生产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需要在软硬件方面进行较大的投资,以保证各节点企业(生产企业)能够实现与其的信息传递准确、快捷。这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融入供应链系统中的必然需要,而且这种投资是能给核心企业带来巨大回报的,因为它可以大大降低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四)在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生产企业)要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供应商和零售商)实施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上为满足用户需求服务系统化的出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包括对供应链进行观念的彻底再造,建立扁平化组织,进行供应链业务合并与扩大授权,充分发挥各节点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中的作用。面向零售商和供应商整合业务流程则利用IT手段协调分散与集中的矛盾,把现代企业管理程序化,创造出新的工作方式。核心企业基于信息化的业务流程再造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将企业与市场紧密相联,保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高速畅通地流动,为企业与零售商和供应商保持零距离,使企业实现零库存、零流动资金,从而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和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创造出新的市场、创造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使整个供应链的生产和经营进入良性循环,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五)在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规划要从单纯的企业内部创新向供应商参与创新的方向转变。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产品开发方式不断受到挑战,企业为提高产品开发的竞争力,在设计阶段就开始发挥供应商的技术优势,并将产品设计纳入供应链管理体系。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采用通用件和标准件,利用供应商的技术设计、制造有关的模具及设备等。如今,许多企业不仅满足于此,他们在产品开发的定义阶段、甚至概念阶段就通过采购将伙伴供应商联系起来,让他们共同参产品的设计,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供应商参与创新最初在日本兴起并取得巨大成功,如丰田公司最初采用供应商参与创新模式,后来引起西方国家的关注及重视,美国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中期,如克莱斯勒引入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新产品开发成效,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降低开发、制造成本。

(六)在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要从以生产导向到以营销导向、从关注企业到关注顾客的营销理念进行创新。

整个供应链要在核心企业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指导下提出了基于顾客的营销策划:以需求为基础,主动地发现潜在市场,通过创造需求来制造流行;以客户关系为核心,坚持质量、服务、营销三要素有机结合的理念,为顾客提供经济的、社会的、技术的支持,建立和发展与公众的良好关系;以满意为目标,要能够向顾客提供超过服务本身价值和超过顾客的期望值的“超值服务”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营造顾客高度满意的条件。

四、结束语

创新是企业永远不变的话题。没有了创新企业就没有发展的活力。但创新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使企业常常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不创新可能被争对手淘汰;另一方面,创新也可能因为种种不可预见因素而失败,最终导致企业的消亡。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供应链环境下,作为企业创新中的经营创新的几种思考的方向,希望能通过其改进供应链的经营状况,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友金:《企业技术创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2]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3]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4]罗青军、朱明伟:《基于客户联盟的顾客价值创新流程重塑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营商环境的核心例2

一、序言

约瑟夫·A·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提出,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认为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只有不断进行创新的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不断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原先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为其所在的供应链的竞争。马士华等人在《供应链管理》一书中所给出的供应链定义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即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链中一般应存在一个核心企业,该核心企业是其所处供应链的管理者,在供应链中居于主导地位,核心企业具备使整个供应链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并且将其资源主要集中在核心业务上,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供应链中的其他节点企业。同时,作为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同样需要拥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以弥补核心企业在竞争中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使得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更强,效率更高,从而在与其它供应链的竞争中获胜。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对单个企业来说,是一件可以增强其风险抵御能力的好事。而且节点企业之间可以实现“功能转移”,即将供应链中的基本活动(功能)转移到最适合这项工作的企业上,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最优配置和协调有效运作,使供应链的产出和效率最大化。因此,通过进行经营创新,发现经营的新方法、新思路,并藉以获得供应链组织核心竞争力所需的策略优势及利润空间,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研究的一个新的课题。

二、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经营创新的必要性

(一)企业经营创新符合供应链管理发展的需要。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与此相对应的是“纵向一体化”模式。在供应链管理产生之前,主导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一直是“纵向一体化”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以产品生产职能为中心的环境下形成的。但是随着竞争环境的改变,这种“纵向一体化”的模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核心企业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不具备优势资源的业务上,导致整个企业效率下降,反应迟缓。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对这种传统模式进行扬弃而产生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它的精髓在于企业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它具有相对竞争优势或独特资源的企业去完成,从而使各合作企业的优势资源整合于一体,形成一种扩展式的企业。

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又是拥有独特资源的节点,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资源与服务的享用者。一方面,节点企业独立开展经营活动,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又与其它的节点企业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作为供应链整体中的一个要素而与其它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每一个节点企业的活动都要受到整个供应链游戏规则的制约。因此,通过企业经营创新,将各节点企业的资源与服务优势及价值优势统一起来,符合供应链管理的需要。

(二)企业经营创新有利于整合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资源,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

供应链的形成是因为每个节点企业,包括核心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其中核心企业的核心资源是形成整个供应链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且彼此之间的资源是具有互补性的,因而符合供应链对资源配置的要求。供应链成员之间通过企业的经营创新,可以整合资源,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优势资源整合于一体进行资源共享,从而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使由原来的单个企业的输赢关系转变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多赢的关系。

三、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经营创新思维的方向

我们以一个含供应商、生产企业、零售商的三级供应链为例(其中生产企业为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经营创新的方向进行分析。

(一)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经营管理职能要从单一的企业(生产企业)内部职能管理观念向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协同经营管理观念转变。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一方面,要集成核心企业(生产企业)内部供应链,使内部各业务环节(包括采购、生产、物流及营销等)协调运作,另一方面要与外部节点企业(供应商和零售商)形成一体化的供应链网络,使成员之间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环节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功能,资源共享,以使供应链中的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顺畅运行,从而真正做到以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实现经营创新。

(二)在供应链环境下,经营的目标要从核心企业(生产企业)单纯自身的利润管理理念向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共赢”管理理念转变。

在供应链竞争环境下,核心企业(生产企业)的利润实现不是以牺牲上下游节点企业(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利益为基础的,而是要在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下谋求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实现,只有得到最终消费者认可的商品价值增值过程才能作为企业利润的实现。也就是说,核心企业的利润是在供应链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必须经营管理思想转化为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理念。

(三)在供应链环境下,要进行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推进供应链的现代化进程。

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对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从商流方面的订货、发货、收货,资金流方面的货款结算处理,信息流方面的数据收集、分析、传递,到物流方面的货物进出库、分拣、分类、装、加工等,都需要应用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技术,因此不仅要在核心企业(生产企业)内部建立内联网,进行自动化管理,也要在核心企业(生产企业)与供应商、零售商之间建立互联网,以交换信息,实现协同作业,从而为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技术保证。为此,生产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需要在软硬件方面进行较大的投资,以保证各节点企业(生产企业)能够实现与其的信息传递准确、快捷。这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融入供应链系统中的必然需要,而且这种投资是能给核心企业带来巨大回报的,因为它可以大大降低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四)在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生产企业)要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供应商和零售商)实施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上为满足用户需求服务系统化的出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包括对供应链进行观念的彻底再造,建立扁平化组织,进行供应链业务合并与扩大授权,充分发挥各节点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中的作用。面向零售商和供应商整合业务流程则利用IT手段协调分散与集中的矛盾,把现代企业管理程序化,创造出新的工作方式。核心企业基于信息化的业务流程再造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将企业与市场紧密相联,保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高速畅通地流动,为企业与零售商和供应商保持零距离,使企业实现零库存、零流动资金,从而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和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创造出新的市场、创造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使整个供应链的生产和经营进入良性循环,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超级秘书网

(五)在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规划要从单纯的企业内部创新向供应商参与创新的方向转变。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产品开发方式不断受到挑战,企业为提高产品开发的竞争力,在设计阶段就开始发挥供应商的技术优势,并将产品设计纳入供应链管理体系。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采用通用件和标准件,利用供应商的技术设计、制造有关的模具及设备等。如今,许多企业不仅满足于此,他们在产品开发的定义阶段、甚至概念阶段就通过采购将伙伴供应商联系起来,让他们共同参产品的设计,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供应商参与创新最初在日本兴起并取得巨大成功,如丰田公司最初采用供应商参与创新模式,后来引起西方国家的关注及重视,美国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中期,如克莱斯勒引入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新产品开发成效,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降低开发、制造成本。

(六)在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要从以生产导向到以营销导向、从关注企业到关注顾客的营销理念进行创新。

整个供应链要在核心企业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指导下提出了基于顾客的营销策划:以需求为基础,主动地发现潜在市场,通过创造需求来制造流行;以客户关系为核心,坚持质量、服务、营销三要素有机结合的理念,为顾客提供经济的、社会的、技术的支持,建立和发展与公众的良好关系;以满意为目标,要能够向顾客提供超过服务本身价值和超过顾客的期望值的“超值服务”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营造顾客高度满意的条件。

四、结束语

创新是企业永远不变的话题。没有了创新企业就没有发展的活力。但创新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使企业常常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不创新可能被争对手淘汰;另一方面,创新也可能因为种种不可预见因素而失败,最终导致企业的消亡。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供应链环境下,作为企业创新中的经营创新的几种思考的方向,希望能通过其改进供应链的经营状况,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友金:《企业技术创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2]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3]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4]罗青军、朱明伟:《基于客户联盟的顾客价值创新流程重塑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营商环境的核心例3

1、六个意识

商业意识-指电子商务人才需要有国际眼光和灵敏的嗅觉,遇到商业机会要快速反应、精于算计;实践意识-指电子商务人才在从事营销活动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大胆实践和积极实践;创新意识-指电子商务人才要有强烈的创新欲望,敢于标新立异,做事敢为人先;品牌意识-做人要有人品,做事就要创名品,做人做到人人喜欢你,做事做到人人需要你;团队意识-指电子商务人才要有充分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要敢于协作和勇于协作;系统意识-要站的高、看得远。

2、网络营销七大核心技能

网站规划、评价能力:主要明确电子商务人才需要具备网站规划能力、网站运营评价能力、静态网页设计能力、动态网页设计能力和网页美工能力等;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电子商务人才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营销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等;网站编辑和网站管理能力:对环境有敏锐的嗅觉、对热点的捕捉能力、看待问题有独特的视角、内容组织能力和图文图像编辑能力等;网络营销与管理能力:要求电子商务人才要具备网络推广与营销能力、搜索引擎营销能力、营销的策划能力、文案撰写能力以及营销实施监管能力;平台招商与客服能力:要求电子商务人才要具备平台招商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和网络客户服务能力;网店经营与管理能力:要求电子商务人才应具备网店运营能力、网店产品和物流管理能力、网店推广能力和网店促销能力;品牌策划与推广能力:要求电子商务人才必须具备塑造品牌核心价值的能力,从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三个方面营造产品或服务的核心价值。

3、电子商务核心实践课程群

营销创新;网络推广;商务网站经营;热点专题策划;平台招商与客服;网店经营与管理;品牌策划与推广;电子商务创业。

二.真实、开放环境下核心实践课程的实现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网络营销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真实、开放环境下才能实现,为了配合核心实践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建设了实训平台-网络促销联盟,平台集教学和学生实训为一体,通过设计合理的实训流程把核心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贯穿到所有的实训项目中,以具体的企业营销项目为主体,从前期的项目招商、企业商品和服务的营销策划、产品和服务推广、品牌策划与推广到最终的客户服务,形成一套课程实训的体系,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核心实践课程的教学和实训中,着重培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营商环境的核心例4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市场竞争的激烈及复杂性要求市场营销课程实践环节需要的是在真实环境下的亲身经历,才能真正做到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而校园商业活动给市场营销实践环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真实环境的平台,如何利用校园商业活动来进行市场营销实践课程教学以及如何建立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1)传统的教学方法占主导地位,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书本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实践教学环节有的配备实训指导书,而实训指导书大都也是以案例讨论或是软件模拟为主,但是都难以模拟现实。(2)实训场所缺乏。从目前的情况看,实训场所主要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来完成,但是现实是有实习基地但在操作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有着越来越多的商业秘密,一般不会让学生在基础核心部门或从事有关的管理事务。另外,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强,导致很多学生表现出兴趣不高,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3)实践教学环节中,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由于市场营销实践性教学的目标是将理论基础知识通过实践的形式得到运用,这必然要求教师既熟知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实践操作过程,并能指导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但是从目前来看,高校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基本很难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备的要求。(4)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由于实践教学模式传统,考核体系缺乏一个明确的标准,基本是形式化的考核。

二、校园商业活动的形式

校园商业性活动,是指与校园内学生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有学生参与的商业性活动,其一般以盈利为直接目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展示型的商业展销:主要针对的是以产品销售为目的的商家。(2)学校活动赞助商:为学校的体育、晚会等类似的活动达成赞助协议提供赞助的费用。(3)培训讲座:主要针对各类英语、计算机等方面培训的商家,在学校进行培训讲座,为招生做宣传。(4)校园海报、DM广告杂志、宣传单页发放为促销活动做宣传。(5)巡回式校园宣讲会,这种对于影响力知名度较大的商家适合,在不同的学校进行巡回式校园宣讲会。(6)企业形象和文化宣传:在学校举办一些校内的赞助或者招聘活动,实习模式往往能够让企业在学生的心中有一定的定位。(7)兼职活动(包括创业、家教、送餐、做服务员等)。对于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校园的商业活动是他们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是一次接触企业的好机会,是一次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营销实战结合的好机会。问题在于如何利用这些校园商业活动为营销的学生设置实训,发扬校园商业活动有利方面,避免不利的方面。

三、校园商业活动中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模式及考核体系构建

1.校园商业活动中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模式

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工作压力与挑战是软件情景模拟难以做到的,所以市场营销课程实践环节需要的是在真实环境下的亲身经历。校园商业活动为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真实环境。校园商业活动中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实施:(1)选择好能够进行市场营销实训的校园商业活动资源。从市场营销课程实践目标分析,学生在参与商业活动过程中,营销环境分析能力、市场调查分析能力、客户需求分析能力、活动方案策划能力、商务活动谈判能力、财务管理预算能力、快速应变能力要得到锻炼、积累和提升。那么就选择可以锻炼学生上述能力的商业活动资源。例如,校园超市要引进鲜花这个商品,那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市场调查,通过市场调查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市场调查分析能力,并将结果运用于校园超市,真正做到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2)建立市场营销实践工作小组,组织实训项目,成立由专业带头人、教师(包括企业兼职教师)的实训小组,每年能选择一项固定的具体的销售任务,具体的实训主要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2.校园商业活动中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构建

考核设计要强调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体现综合能力,把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有效结合起来,突出过程考核,并加大形成性考核的分值比重。校园商业活动是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的实践,所以采取真实工作中的绩效管理办法来进行课程的考核也是可行的,并且能更确切、更真实地反映实践教学的效果。根据不同的实训项目或工作岗位、评价指标有所不同,以销售员为例,考核指标如下:第一项指标:业绩能力(40%)。主要是销售额指标、新客户的开发。第二项指标:工作能力(40%)。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第三项指标:工作态度(20%)。主要包括:出勤、日常行为规范、责任感、服务意识。

通过校园商业活动进行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它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高校培育人才的角度来看,对培养应用型营销人才起到巨大的作用。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从事具体专业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营商环境的核心例5

关键词:商业地产 价值链 核心竞争力

商业地产是“商业房地产”的简称,是指用于商业服务业经营用途的物业形式,包括餐饮、零售、健身、娱乐、休闲等用途的房地产,从经营模式、用途和功能等方面区别于普通住宅、公寓、工业厂房等房地产形式。由于商业地产价值的成长性和收益的稳定性,我国商业地产开发热度一直不减,更多企业将会加入商业地产开发的行列,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和残酷。因此,研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提高商业地产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为价值链上的开发商、投资商、运营商、经营者及消费者创造共同的价值,以实现商业地产的保值增值及利益各方的共赢极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商业地产价值链

(一)价值链内涵

价值链是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和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在经济活动中价值链无处不在,上下游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外部价值链,企业内部各组织单元之间也构成了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价值链上每一项创造价值的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企业需要把各项价值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使每个环节的价值都能得以实现,企业的总价值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商业地产开发与运营过程中相关的价值主体比较多,本文将开发商、投资者、运营商等五个主体界定为商业地产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只探讨外部价值链环节,并着力分析外部价值主体的诉求与价值关注点,内部价值链不属于本文研究的内容。

(二)商业地产价值链

价值创造的过程是一系列利益相关主体的增值活动过程,商业地产价值增值活动的主体主要有开发商―投资商―运营商―经营者―消费者等,通过协同投入资源,承担着项目开发、资金融通、商业营运与经营、消费等不同职能,在开发和营运过程中逐环节实现知识、资本和服务的增值,进而形成了商业地产的价值链。在这几个主体中,开发商可能兼为投资商和运营商,经营者可能为多个或一个,如此则简约优化了主体和商业地产价值链。

具体而言,从开发商到投资者,再到经营者与最终消费者,实现了资产和房屋物权的一步步转移,反方向来看,在消费者得到实惠的同时,为经营者创造了价值,经营者有了营业收入则为投资者带来了租金回报,为运营商带来了管理酬金,有价值的商业地产才值得开发投资,投资者又为开发商实现了开发利润,这样在物权转移的过程中,也实现了价值的转移,从而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商业地产价值链。因此,为实现项目的总体价值,商业地产开发商须从总体上考虑地产与商业,开发与运营各环节的价值活动,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价值的流转,进而影响各方利益的实现。

商业地产包含了商业与地产两大要素,商业运营需以消费者价值为中心来进行设计,而地产开发则以开发商为主导来得以实施,因此商业地产价值链应从消费者价值角度出发,在分析辨别各价值环节利益诉求异同的基础上,在开发商主导下构建能够让参与各方获益的价值创造和分配链。

1.开发商价值。商业地产开发涉及商业项目的规划、设计、招商、销售、建设、运营管理等诸多价值活动,对于开发商而言,会特别关注的是开发初项目地块的价值与项目开发后实现的价值,这主要受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建筑规划、交通条件与人流基础所影响。为了更好的实现开发价值,开发商会重点关注项目的售价与租金水平、租售成交比例,以及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区域的市场容量等要素。

2.投资者价值。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时希望取得的价值包括租金收益、规避风险收益、保值增值收益与降低成本收益等,希望投资能具有低风险、高收益、高增值预期的特点。为了更好的实现投资价值,投资者会重点关注投资地区的商业地产发展情况、项目的市场定位、商业运营模式、商铺的增值潜力等要素,选择有价值的投资目标进行投资。

3.运营商价值。为了更好地对商业物业进行经营管理,开发商通常会委托专业运营管理公司进行专业化运作,专业公司具备运营经验、品牌资本、人才、供应商网络、招商能力等优势。管理公司可通过运营和管理获取租金收入,还可获取市场管理费或广告费,其会重点关注开发商、投资商的经验与实力,项目的商业规划、市场经营环境等要素。

4.经营者价值。经营者会参考同类地段的租金水平,并结合自己的盈利预期选择物业所有者或与其委托的运营商签订租赁合同,然后开展经营,经营内容不同决策也会不同。经营者价值取决于自身项目的盈利能力与所在商圈的发展空间,经营者会重点关注开发商的实力、商业模式、营销环境、商铺位置与租金等。

5.消费者价值。消费者位于价值链的末端,是最终的被服务者,他们对商业地产项目的支持与否决定了项目的升值空间。消费者的价值来源于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消费成本的降低两方面。在可支配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价值就取决于消费成本,消费成本主要体现在消费的便利性和低成本性上。此外,消费者还会关注品牌、消费的休闲性、个等因素。

综上所述,整合上述开发商、投资者、运营商、经营者及消费者的价值追求,才能成功开发商业项目,并最终形成项目良性运营,各方互为依存、共同受益和谐共赢的良好局面。

核心竞争力与价值链

核心竞争力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哈默和普拉哈拉德首先提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麦肯锡公司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并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事实上,在竞争环境中从根本上制约并决定企业自身生存、持续发展和拥有持久竞争优势的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

价值链与核心竞争力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价值链是企业从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活动一系列参与价值分配与创造的全过程,而核心竞争力存在于价值活动的某一个或几个核心环节中,是企业在这些环节优于竞争对手的能力,它可以表现为研发设计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管理能力或营销能力等,还可以表现为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企业可以在价值活动的各环节发挥核心竞争力,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并带来超额利润。价值链管理的本质就是降低企业组织的经营成本,优化核心业务流程,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基于价值链理论打造商业地产的核心竞争力

结合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本文商业地产项目的核心竞争力是指项目开发及运营过程中多方面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是商业地产企业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是在特定经营环境中的竞争优势和能力的合力。根据对商业地产价值创造各个环节的分析,笔者认为应以开发企业为主导,以招商能力、项目研发能力、运营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几个方面为重点打造商业地产的核心竞争力。

(一)招商能力

如何将有竞争力的商家和商品引入开发项目,是商业地产开发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商业地产开发和投资速度远远大于商家(主力店和品牌)的开店计划,很多开发商和投资者都面临招商瓶颈和同质化竞争的困境,如何招商就显得特别重要。招商需要系统策划,统筹运作,一般在项目运作之前,开发商应就需要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给予对方什么利益、如何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等问题系统筹划,形成一整套方案。“主力搭架构,专卖成特色,常规获利润”是招商的基本原理,招商的第一序列是主力商家,第二序列是有特色的商家,在上述序列完成之后,其他常规店的招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解决了招商问题,就为项目运营打下了基础,也为实现开发商、投资者和经营者的价值奠定了共同的基础。

(二)项目研发设计能力

这项能力主要体现在开发商进行市场调研、项目策划、建筑与商业设计这几个价值环节上,这几个环节决定了项目的发展方向与运营的成败。商业地产开发商在项目开发前就应开展与项目有关的各类商业调研,科学选址、合理定位,然后根据空间和业态组合需要进行建筑设计,打造差异化的地产项目。前瞻性的做好项目研发设计,能使项目既能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又符合未来市场的变化趋势。对于消费者而言,商业环境舒适便利,项目具有良好的可接近性,消费者因此而节省的部分费用将会转化为商品的价格和购买量,进而间接的转化成投资者和开发商的利润。

(三)运营能力

商业运营是商业地产的核心内容,也是资本产生回报的源泉,离开了运营,项目的盈利就无从谈起。商业运营需要融合开发商及开发商委托的专业运营管理者、投资者及经营者各方的力量与智慧,在项目规划、设计及招商的全过程中,应以消费者价值为导向,考虑项目后期运营的需要,以持续经营的基本规律为标准,在全过程中对企业内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具体而言,项目运营包括树立项目品牌,适时调整租户和运营项目以适应市场需求,现场和物业管理、设施设备维护等内容。正是通过商业运营这个载体,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价值才得以实现,也会形成开发商、投资者、运营商、经营者和消费者这一共生互动价值链体系。

(四)资本运作能力

从价值环节上看,不论是开发商,还是投资者与经营者,足够的资金实力对其都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商业项目投资巨大,投资回收期长,只有当开发商拥有的充足资金实力与资本运作能力时,建设与运营才能保持较高的水准,因而资本运作能力对于商业地产开发商而言具有特别意义。发行股票与债券是资金融通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对于大多数开发商而言,银行融资才是最主要的方式。针对商业地产投资的特点,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对优质商业地产采取倾斜性政策,设计和推出相应的中长期贷款品种满足商业项目的需要。只有解决了资金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商业地产在整体招商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保证商业地产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五)资源整合能力

从商业地产价值链构成要素来看,开发企业只是一个各类资源的整合者,消费者最终面对的其实是一个资源整合的结果。开发商作为价值链的主导者,其核心竞争力综合表现在对价值链各环节相关资源的整合能力上,一个商业地产开发商如果缺乏对有关社会关系、资源与活动的重视和整合,即使由于某些因素而获得了暂时的成功,也不能保证其项目能得以可持续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商业地产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其中必然有很多项目要经历种种考验,而这些考验将伴随着商业地产的发展而长期存在,因而提高商业地产的核心竞争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与急迫。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商业地产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以期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实现房地产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均衡分配,促进商业地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金社.商业地产策划与投资运营[M].商务印书馆,2004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7

营商环境的核心例6

【正文】

按照《关于开展2020年上半年全县综合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通知》(太绩考办〔2020〕5号)文件要求,县营商中心对今年以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认真开展了自查。

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在贯彻落实上下硬功夫。讲看齐、见行动。深入学习贯彻关于优化营商环境重要指示精神,及时贯彻落实好本年度省、市、县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跟紧“指挥棒”、当好“孺子牛”,不断开拓创新、精耕细作、敢为人先。抓业务、重落实。将全年优化营商环境任务细化分解为23类65项,各项任务都明确了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按照上级文件要求,重点开展了信息报送、优化审批流程、政策奖补兑现调研、2019年国务院决定取消和下放行政许可事项贯彻落实自查等工作;重点抓好了“面对面”电视问政、四送一服“双千”“双联”、督导考核等工作。抓宣传,强氛围。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及时向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宣传解读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的新政策、新举措;整合了原“四送一服”服务平台专栏,在太和县人民政府网站上改版推出创优“四最”营商环境暨“四送一服”工作专栏,持续提升优化营商环境的社会知晓率和认知度。

二是在综合协调上下硬功夫。强化机构职能。由县政办二级机构县优化营商环境管理服务中心承担县营商环境办日常工作,严格实行“周例会、月调度、季督查、半年小结、年度考评”制度,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统筹协调能力。充实队伍力量。将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工作的责任单位分管负责同志纳入县营商办组成人员,在督查考核、“四送一服”、百名股长考核、政务服务提升、营商环境“面对面”等工作上切实提升统筹协调能力。创新制度牵引。建立“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是2020年县政府工作报告内重点事项,通过践行一线工作法,倒逼各部门、各园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转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转企业呼声为企业哨声,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厂门口”,让企业多动嘴少跑腿,让部门多办事少设槛。

三是在监督考核上下硬功夫。“面对面”电视问政强势开局。《太和营商环境·面对面》第一期栏目于7月首播,邀请县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20名县人大代表、20名县政协委员、县百名股长考评第一批被考评对象80名同志、50名规模企业代表到场观看。本期栏目以“服务不走心 窗口成摆设”为主题,围绕企业开办“六个一”、深化工程项目建设审批制度改革、政务服务提升等方面开展,对县税务局、县公安局、县住建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数据资源管理局五家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现场提问。动真碰硬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督导。已完成全县优化营商环境上半年督导工作,组织督导组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现场查看、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全县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在上半年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对落实不力、重视不够的乡镇或部门进行通报批评,以督促改、以改促优,持续推进实现企业开办“六个一”、深化工程项目建设审批制度改革、简化获得电力流程、提升用水便利度、优化用气报装服务、改进不动产登记方式等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事项按时完成。

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存在问题

(一)“综合窗口”流于形式。县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全部改为“综合窗口”,但“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模式未能实现。

(二)数据共享壁垒难破。部分单位数据不在本级,造成信息共享困难,不能在平台上“一网通办”,导致企业办事仍然存在时间长、重复要件多、提供材料多等问题。

(三)融资问题依旧存在。个别企业土地证、房产证没有办理,担保抵押种类较少、价值较低;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多种因素导致我县现有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少、成本高,大大制约着企业的落地成长和发展壮大。

三、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下步打算

(一)以“放管服”改革为引领,着力打造精简高效的办事环境

要在纵向上压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在减事项、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上再突破,让企业费更少功夫跑审批、花更多时间跑市场;要在横向上整合,进一步强化办事窗口的实质性整合,真正实现“一窗受理、一次办理、一网通办”;要在服务上优化,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标准,推广容缺后补、一次告知、首问负责等便利化措施。

(二)以企业所想所盼为导向,努力营造企业满意的服务环境

一是持续开展好“四送一服”工作,围绕企业发展中的各类要素,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持续组织开展各类要素对接,并做好“四送一服”问题办理工作;二是加紧出台“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三是以《太和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任务清单》65个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事项为着力点,协调推进各责任部门对标对表完成任务。

(三)以机关作风建设为保障,全力构建“亲”“清”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的核心例7

1.2“小单”成为外贸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实现了跨境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体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跨境电子商务的单笔订单多为小批量或单件、多批次的“碎片化”形式,取代了传统国际贸易的大批量“集装箱”形式,而互联网的便利促使小额订单或零售订单进一步增加,再加上金融危机后外贸企业出于缓解资金压力和控制资金风险的考虑,用中小额采购取代大额采购,短期采购取代长期采购,降低单笔订单的金额。由此,“小单”逐渐成为外贸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

1.3“创新”成为外贸企业的主要竞争趋势目前各类高科技产品是跨境电子商务的重点产品,定制化、个性化是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外贸企业要想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也要加大对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大技术投入和服务支出,就就是在产品的“定制化”、“个性化”上下功夫,真正实现产品创新,增加企业的竞争力。跨境电子商务所带来的产品创新,成为外贸企业的主要竞争趋势。

2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1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发展滞后问题没有物流保障,国际贸易的进出口商在确定交易后无法实现交易后续工作的有效链接,这样所谓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就是一句废话,而进出口商交易的目的也没有办法达成,所以,物流保障非常重要。跨境电子商务多采用国际快件或空运的形式,目前我国海关以及监管机制大多是依据B2B的海运货物形式制定的,而对B2C的国际快件或空运方面的大量小包裹的监管制度上还有所欠缺,跨境物流存在运费高、关税贵且缺乏安全性等问题,有些甚至无法安全抵达国外消费者。外贸企业可以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特点优势,来选择适合的物流服务。国内规模比较大的电子商务,均设有仓储基地在国外,大多配备自建物流配送体系,可以为外贸企业提供快捷、高效、低价、安全的物流服务。但从长期来看,可以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采取外贸企业-物流公司-房地产公司联盟集货配送模式,整合资源,建立合作企业,共同发展海外仓储业务,将自建的营销公司与国外成熟的仓储物流公司机械能嫁接,形成配送体系。要与第三方物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尽可能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紧密结合。

2.2跨境电子商务的安全支付问题由于网络上鱼龙混杂,网络诈骗、伪造单据的行为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网络病毒的干扰或者黑客入侵这两种原因。因为涉及到价格、合约等导致很多外贸企业不放心在网上签约,更不放心在网上结算,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同时电子支付安全问题也是影响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传统贸易所使用的支付方式已不能满足跨境电子商务的电子化要求,需要更多使用符合境外主流市场习惯的支付方式来解决在线支付问题。关于跨境电子商务支付的安全性问题,现今在世界上还未有完整、有效的解决手段。国际上使用最多的网上跨境电子支付方式是PayPal,有八成国外消费者使用PayPal进行在线跨境购物。我国速卖通目前支持包含银行电汇、Mas-Er-Card、Visa、Moneybookers等多种借记卡的支付,还提供Escrowservice第三方中介付款服务,在支付手段上也算得上是便捷、安全。但是无论使用哪种电子支付手段,网上跨境电子支付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安全性风险,再加上国际贸易大环境存在复杂性,在进行电子支付时一定要慎重,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3跨境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新兴行业,将商务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所需的专业人才也与传统的国际贸易人才有所不同。跨境电商专业人才不仅需要通晓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熟悉企业电子商务建设、运营和管理,能够从事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策划、网络营销,更需要良好的外语沟通水平,要有国内外产品行业背景,要具有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如消费者所在国家的文化、习俗、消费喜好、思维方式、法律等,还需国际电子营销技能。要想引进综合素质高、经验丰富以及颇具潜质的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来吸引专业人才,把环境留人、感情留人以及事业留人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争取人才引进后不流失。同时要对企业内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邀请的专家、企业必须要有实战性,经验要丰富,培训的方式要多样化,比如案例解读、深度培训、专题讲座、现场体验等。最后还要加强与高校的长期沟通合作,外贸企业提出人才需求条件,高校依据此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以顺利实现企业-高校的紧密对接,为外贸企业培养出具备综合性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3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在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并非易事,需要在企业战略、组织机构、价值链整合、战略联盟以及盈利途径等方面做出调整。

3.1对企业战略进行及时调整,在核心业务战略思想的确立下重组业务流程跨境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外贸企业的市场环境,并对传统的经营模式造成挑战。面对这一局面,外贸企业要想继续向前发展,就要对自身进行详尽的战略分析,及时调整企业战略,确立以跨境电子商务为核心业务战略思想,为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指明前进的正确方向。在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外贸企业要以跨境电子商务为核心业务,根据环境的即时变化来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当前新型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同时外贸企业还要对业务流程进行有效整合,比如有效控制生产业务流程,通过虚拟化经营和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来有效控制物流和资金流业务,通过提供增值服务的方式来有效控制交易企业或个体消费者,等等,为外贸企业成功转型升级打好坚实基础。

3.2通过虚拟经营和战略联盟,提高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贸企业可以通过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将企业自身在经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或劣势环节,以外包的形式转给其他企业完成,做好其中的管理协调工作,适当考虑把研发、生产、物流等环节虚拟化,形成虚拟经营模式。同时外贸企业还可以与其他企业在共享利益的基础上构建战略联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可以避免同类产业内部的竞争过度,有利于提高战略联盟的整体核心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开展虚拟经营和建立战略联盟是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成功的重要途径。

3.3商业模式由“以产品为核心”向“以客户服务为核心”转变,实现外贸企业盈利途径的多样化传统国际贸易的商业模式是“以产品为核心”,通过“分销”和“零售”的形式进行产品交易,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局面,企业要想盈利,就必须转变商业模式,要“以客户服务为核心”,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对客户群体进行重新定位,对产品市场进行重新细分,对产品的市场价值进行重新确定,在市场不断变化中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获取市场利润。据此,外贸企业就要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抓大放小,抓好某一个或者几个企业占据优势的交易环节,以实现外贸企业盈利途径的多样化。

营商环境的核心例8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随之而来的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国内同行及外资银行在客户市场、人力资本、资产规模、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威胁与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使我国商业银行利于不败之地?这是很多经济学家及银行家都在思考的问题。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应突出竞争优势,而提升竞争优势,使自身能够优于竞争对手为客户提供更大价值的产品与服务的关键,就是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一、商业银行与核心竞争力

1.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首次出现在Prahalad和HaMel于1990年5月至6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文中指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后又有很多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延伸,通过总结与归纳,核心竞争力应该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价值优越性:核心竞争力能够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为顾客提供更符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提升客户价值,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

难模仿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演进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

动态性:随着企业内外部生存环境的变化,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可能已不再适应自身发展,企业需要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不断的调整与创新,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整合性:核心竞争力是由多种技能、专长和竞争要素通过有机整合而形成的竞争合力,其是跨部门的知识整合,单个的业务单元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延展性: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多元化经营提供支持,帮助企业延展到新的市场,而不局限于某一领域的经营,使企业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2.商业银行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银行是一种特殊性质的组织,对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分析是否能够直接采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方法呢?首先,应该确定银行是不是企业。从企业与银行所具备的经济要素进行对比来看,主要包括:①是否为依法设立的法人单位;②是否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担风险;③在生产经营中,有无自有资本;④企业运营的宗旨是否为利润最大化;⑤是否依法照章纳税。通过对比发现,商业银行关于以上问题,与一般工商企业保持一致性。由此可见,银行属于企业,可以采用企业竞争力分析理论来对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展开分析。以上是商业银行的一般属性。

另一方面,银行与一般的工商企业又存在不同之处,其经营的是货币和货币资本这一特殊商品;从事信用业务、货币业务以及信息咨询等服务;以借贷方式进行经营,自有资本比重小,借入资本比重大,是典型的负债经营企业;对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经营使银行能够接触到所有顾客群体。由于商业银行具有以上特殊性,因此在对其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的时候,在应用企业竞争力理论的同时,也应充分结合其自身特征。

二、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要素模型的构建

随着我国加入WTO,银行市场竞争愈加地激烈,客户成了银行间争夺的主要资源,提升客户价值成为银行经营的核心。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以提升客户价值为中心,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合理有效的利用内部资源,形成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不易被模仿的、能够支撑自身保持竞争优势的、为银行创造更大更持久价值的能力。

对于客户而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最易被感知的部分是其外部特征,内部功能通过层层交互作用于市场与客户,形成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竞争合力。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系统,在对其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时,应结合银行生存环境,切合银行发展实际,符合银行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商业银行的属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理论及核心竞争力作用的层次性,提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要素模型。

三、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

营商环境的核心例9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交易媒介的变革使企业经营环境更为复杂,为企业设置了无经验可循的经营难题。面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之间基于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群竞争,如何构建企业与供应商、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链以适应网络市场特点,如何选择适合的价值链战略以实现价值链的应用优势,如何提升价值链的战略层次以体现企业效益和竞争力,是企业在电子商务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企业价值链及其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形成

企业价值链的概念由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1985年提出。波特认为,企业的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能起到创造价值的作用,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上接供应商,下联客户,并受到市场与竞争对手的影响,构成价值链。之后,PeterHine提出将与生产行为直接相关或有影响的企业也包括进去,视不同企业间协同为新型价值链的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1995年,Jefferey F.Rayport和John J.Sviokla进一步发展了价值链理论,提出以虚拟价值链构建全球一体化的虚拟企业,将价值链从之前的管理分析工具发展为一种战略举措。

价值链是联系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沟通上下游参与方的重要渠道,其有效运行的关键性前提是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的共享,电子商务本身为企业提供了价值链高效运行的环境。在电子商务中,一条有效的价值链的形成,来自各商务参与者、企业在商务运作中的利益目标、企业在商务活动中创造和体现的价值,涵盖电子商店、电子采购、电子商城、电子拍卖、虚拟社区、协作平台、第三方市场、价值链整合商、价值链服务供应商、信息中介、信用服务等领域,通过交易中产品流、服务流、信息流及其价值创造过程实现(如下图所示)。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以Internet作为企业内部沟通及与外部交流的平台,电子商务网站、电子邮件和电子数据交换方式的广泛应用,逾越了企业间界限,实现了与供应商、顾客信息共享,赋予企业更多的价值行为发生机会。Internet同时改变了企业价值结构,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同时,以信息各触点影响与供应商及顾客之间的价值关系,形成多元价值链。

二、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价值链战略类型

实施企业价值链战略,首要的是进行价值链分析,找出其中战略环节。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价值链战略是对企业内外经营活动关系的描述,包括内部价值链的设计及其与企业外部关系的协调。据此,笔者提出三种企业价值链战略,即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和战略联盟。

(一)横向一体化战略

横向一体化战略又称内部价值链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所有权控制企业价值链或价值链的多个关键环节,包括其中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以此降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整体反应能力。

企业横向价值链的形成,首要考虑企业内部经营目标和相应的协同管理,因为价值链的核心是企业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最直接来源是企业内部经营能力,包括产品设计合理程度、企业技术、经营多样性、员工责任感、质量管理、生产能力等,这是横向一体化价值链战略的出发点。借鉴迈克尔·波特在他的名著《竞争优势》中提出的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经营竞争优势理论,任何企业为创造更高价值都会考虑降低成本为经营目标,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也不例外。电子商务中信息传播手段的变革使企业产品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差异越来越小,而同值性越来越大,产品持续领先的现象也越来越少,客观上要求企业开展差异化经营实现成本领先。尤其企业在电子商务业务开展到一定规模时,产品线延长、人员增长可能导致企业效率低下、运营成本增加。横向一体化战略从企业价值目标即定和协同管理出发,通过确定价值链上能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的战略环节,帮助企业准确分析自身优劣势,集中企业资源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核心业务和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环节,并由此决定能够强化价值链战略环节的品牌、资源、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策略,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产生绩效,能够有效避免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低下的“规模瓶颈”。

横向一体化战略强调企业内部价值系统功能耦合,共享企业内部资金、人员和信息,优化企业采购、生产、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内部资源来突现企业竞争优势。为此,企业应全面重视运用内部经营要素。其一,重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内部价值链定位。价值链定位目标是向顾客提供独特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价值,在电子商务经营中,企业应考虑自身资源与能力,以向顾客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为经营目标定位企业内部价值链。其二,重视基于内部价值链的ERP(企业资源计划)支持体系。以ERP作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价值链的技术支持,能够填补价值链上企业各部门资源配置真空。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首先应科学选型ERP,同时以ERP强化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突出企业优势资源和核心能力。其三,重视基于内部价值链的企业文化。企业价值创造依靠员工完成,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应创设有利于实现员工个人价值和发挥其潜能机制的企业文化,以价值理念激励员工创新行为,作为内部价值链的组成部分。其四,重视基于内部价值链的绩效衡量系统。企业价值活动由价值链的内部联系连接,在企业电子商务开展过程中,企业需要调用信息识别价值链内在联系,设定绩效衡量系统将价值链上行为绩效与既定目标对比,用以分析出现的偏差,并在内外部经营环境变化时,修正企业行为或调整价值链目标。

目前,横向一体化战略是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解决企业分支机构和组织间隔离和信息交流障碍的重要手段。横向一体化战略帮助企业理顺电子商务交易中有价值的企业内部要素关系,调整企业价值增值结构。

(二)纵向一体化战略

纵向一体化战略又称外部价值链战略,其本质是企业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纵向

一体化战略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考虑将企业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等外部活动联为一体地适应并渗透瞬息万变的市场。

在电子商务明显的买方市场态势下,企业为了争夺网络用户(顾客)展开激烈竞争,这种竞争不只是涉及双方企业,而且广泛地存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相对独立具有比较优势的增值环节,意味着企业价值链的范围不仅应定位于自身资源,而且要延伸至供应商和顾客,也意味着创造新的价值必须启动外部串联,吸纳新的参与者加入,纵向一体化价值链应运而生。纵向一体化战略把企业置于外部价值链中,这种外部价值链与价值链内部的各种联系本质相同,即通过链上各主体价值实现方式影响企业活动的成本或效益,反之亦然,所不同的是范围,纵向一体化触及供应商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顾客价值链,甚至关联替代品价值链和互补产品价值链。

纵向一体化战略核心是善于利用企业外部资源,通过调用价值链上企业外部资源包含的利润空间,对企业价值最终增值施以影响。为此,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应从战略高度考虑如何利用上下游供应商及顾客降低营运成本,利用竞争对手及市场调整自身价值结构。其一,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供应商价值链。供应商活动是企业生产要素的源泉,企业与供应商战略性价值链合作关系的建立,能使双方经营产生双赢。其二,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网络用户(顾客)价值链。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假设前提是企业已经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为用户创造价值。巩固现有用户,发现潜在用户,了解他们的需求及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在电子商务交易中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只有为用户创造价值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其三,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市场价值链。市场是企业价值实现的最终环节,也是企业价值链能否增值的关键,企业应从产品和服务的网络市场份额考虑,慎重选择市场及相应销售渠道。其四,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竞争对手价值链。企业应重视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调查、测算和模拟,识别竞争对手价值链和价值活动,找到本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在各价值环节的优势和劣势,借此调整和优化自身价值链结构。

目前流行的企业外包是基于纵向一体化战略思路,根据价值链理论,企业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建立全面的竞争优势,只需要结合自身实际重点发展具有优势的经营环节。纵向一体化战略帮助企业专注战略性核心业务,而将非战略性的业务外包给价值链上其他企业。

(三)战略联盟

价值链战略联盟是一种集成价值链,基于双赢与合作的经营理念,聚合价值链系统中企业内部及联盟企业的分散资源,发挥彼此在价值链不同环节上的核心优势,以获得链上战略成员价值共同增值。

电子商务中,网络带来企业高效运行环境,提供了企业通过网络进行价值链上组织协作和数据交换的机会,反过来,价值链战略联盟也适应了电子商务开放性的特点,在资源、技术、人员、物流、配送、安全等资源利用方面,打破了企业内部局限,将外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都纳入价值网链中。战略联盟同时打破了传统企业串行工作方式,将价值链上各主体集合于同一平台分享市场与客户信息,为电子商务主体协同工作提供出更多的机会,直接服务于链上企业内部经营效率、企业间合作效率及价值链协同效率的提升。其中,企业内部经营效率是价值创造上的效率,通过寻找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点完成;企业间合作效率解决速度、质量和成本问题,通过不同企业价值点之间的衔接实现;价值链协同效率目标是使价值链的距离最短、运行速度最快、整体效率最高,通过优势互补保证企业掌控能力,以信息集成增强其快速反应能力,实现价值链上各企业协同经营增值。

共同受益是价值链战略联盟的目标,以企业为核心,产业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及服务商、内容提供商(ICP)及企业内部经营要素共同构成受益价值链网络,在该网络中,链上成员追求的是竞争中的合作。为此,企业应客观把握以下几点。其一,战略联盟不同于企业间的并购,不强调链上主体之间的全面相容,它所重视的是经营资源的共同利用,保证资源和价值活动在联盟中得以新的组合和延伸,企业在联盟中相互学习,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其二,战略联盟的中心企业是价值链的主导,战略联盟中所有参与者具有经营目标、产品、服务的一致性。但是,价值链上的中心企业仍然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主体,保证信息有效共享,价值链连续运作及为自己和利益攸关者创造并传递价值。其三,战略联盟必须解决异类系统之间的通信问题。企业电子商务中价值链协同整合时,会应用一些系统软件,例如保证信息传输的EAI企业经营系统、保证企业经营流程集成的EAI中间设备工具包、支持传统功能的订单报表工具等。系统软件最重要的是要通用,即解决通信标准化和兼容性问题。其四,价值链战略联盟的形式不限于产品联盟、销售联盟、供需联盟及市场开发联盟,而且包括品牌联盟和新产品开发联盟。

目前,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价值链应用上看,网络市场需求多样性、不确定性特点,使企业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意味着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会只保留于企业内部,也不会简单地依赖企业外部资源,而是存在于整条价值链上,价值链战略联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三、三种类型的价值链战略选择

横向一体化战略理论源于20世纪80年代价值链理论创始人迈克尔·波特,横向一体化在调动企业内部价值要素,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顾客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企业经营过程变得更为复杂,暴露出企业横向一体化价值链战略的不足。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要求企业抢占先机,快速进入市场,响应顾客多样化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对于陌生的新领域,单个企业依靠自己内部资源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在直接与顾客、供应商和客户的电子商务交易中,企业不得不面临各个业务领域的外部竞争,仅仅从企业内部出发的横向一体化战略只注重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建立,更多的关注物流,而忽视了信息流和资金流,使企业丧失至关重要的快速反应能力。

纵向一体化战略弥补了横向一体化战略的缺陷,将企业经营边界从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扩展到与供应商、分销商及顾客之间的管理与沟通。纵向一体化战略中,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和顾客是共生共存、互惠互利的关系,促使企业灵活地适应电子商务交易中复杂的经营环境,也为企业剥离附属业务,集中资源专注于核心业务,提高经营竞争力提供了机会。但是,纵向一体化战略的核心是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可能会出现重视外部价值链时忽视内部客户的现象,导致企业整体价值增值不确定。

战略联盟延续了纵向一体化价值链战略特点,并进一步扩大了价

值链战略的应用优势。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企业各部门及企业之间存在着资源的相互依赖性和经济活动的多元性,企业内部的各种业务及其流程以及上下游企业和顾客是利益相关体,战略联盟恰好是从系统和连续角度整合链上分散资源,适应了电子商务市场上相互依存又多变的网络用户需求。同时,战略联盟的形成使企业能及时应对需求,并根据市场变化,以企业内部经营为中心,对合作伙伴、合作领域、合作方式及各自组织结构作出选择,及时调整成员构成,降低企业内部经营风险,规避纵向一体化战略忽视内部客户的弊端。另外,战略联盟协同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关系,整合价值链,显示出极强的柔韧性,能够降低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冲击,有效地弥补横向一体化战略中出现的企业外部适应能力不足的缺陷。

营商环境的核心例10

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程度越来越深的时代里,经济发展模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中,电子商务已成为现代企业主流的经营模式之一,它打破了传统商务模式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会计环境,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产生的一些新经济业务在会计核算中心不能与会计理论相匹配。这使得研究会计理论以解决电子商务型企业的会计问题是十分迫切的。

一些学者提出要把电子商务会计作为会计研究中的一块新领域,作为一个新鲜的事物,这些学者把电子商务活动作为会计对象,货币单位为计量单位,通过会计方法和网络技术对企业的电商活动进行监督和核算,同时最后的结果为决策者进行决策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一、电子商务给会计环境带来的变化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根植于传统的经济业务中的,而电子商务环境有别于传统商务模式,因此适用于传统模式中的会计核算基础发生了变化。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商务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环境的变化。

(一)商业环境的变化

商业环境的变化是是会计核算主体的业务范围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电子商务以不可抵挡之势向各个行业扩展。在这样的电子商务环境下,存在很多交易形式,如何准确计算网站建设成本、数字产品定价、以及电子商务收入成为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企业所要面临的直接问题。

(二)技术环境的变化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经济业务大多是通过承诺发货,网上完成支付,买卖双方并没有在具体的场所签订购销合同,这与传统的经济业务下的会计记录有着本质的不同,而对于电子商务下的交易,会计必须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技术环境要求会计满足电子商务无纸化和信息传递迅速的特点。会计信息的披露应结合网络信息和会计方法的变革改进会计信息披露。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核算基础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核算在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法等方面所做出的限定,是会计学科的基石,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而电子商务给会计基本假设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会计主体界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是一个经济实体概念。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交易通过互联网完成,主体变得多样、模糊、不确定。由于会计主体的空间属性极难确定,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中所反映的会计主体信息也无法充分理解。

持续经营是假设会计主体的生产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进行清算,是界定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但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互联网企业具有临时性、虚拟性、生命周期短,同时面对激烈的竞争随时可能被兼并等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都是对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都是挑战。

会计分期将企业的持续经营过程划分为若干相等会计期间,便于会计核算与总结,界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时间范围。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短暂性使会计期间划分失去了意义,同时企业信息通过互联网传递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就对如何划分会计期间造成困扰。

货币计量是以不变的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界定了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和计量条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经济业务大都是通过网络支付方式完成,还有一些企业运用网络虚拟货币进行交易,很难进行货币计量,还有那些纯粹的电子商务企业因企业的核心是无形资产,所以采用货币计量所反映出的企业价值未必真实。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原则的影响

在传统的企业中,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都是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延伸的,只要是在当期已经发生的费用都归入当期。但是引入电子商务之后,企业的财务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每笔的交易都可以通过虚拟企业等新型组织及时发生,包括收入和支出,不存在后期摊配的事情。所以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的会计计算环境,权责发生制可变为收付实现制,这样也是顺应新时期环境的要求哦。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发展的对策

(一)对电子商务行业进行立法以促成行业规范运营

通过立法解决电子商务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电子商务行业行为进行规范。其安全性与保密性也必须有法律来给予保护。电子商务会计需要一个科学、健全的外部法律环境。只有电子商务行业整体走向规范化,其企业会计工作才能健康发展。

(二)加强电子商务会计网络环境的建设

开发针对电子商务行业的财会软件,使其能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经济活动,能够抵御病毒及黑客的破坏。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电子商务网络信息平台,保证数据库服务器的绝对安全,交易双方身份的真实性,设立电子密钥及防火墙等保护系统。

(三)改善和订立能适应电子商务会计的会计准则

因为电子商务环境不同于传统的商务环境,当前的会计方法和会计准则的一些相关规定不能适用于电子商务行业。所以,我们要改善当前不适用于电子商务的会计方法,建立起会计准则,促进电子商务会计健康发展。如,统一电子商务内的会计假设条件(即统一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假设的条件、会计期间的划分、货币计量的基础)和会计计量原则(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界定和具体应用)。(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斯.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11-12

营商环境的核心例11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十分重视提升核心竞争力,纷纷提出了战略转型的要求,但对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维度构成、本质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触及不深。虽然国内外学界和实务界都非常关注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问题,但到目前为止极少有研究者系统地研究有关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系统阐释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维度构成和本质特征,以增进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对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深刻内涵的全面理解,为进一步理解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相关问题提供新视角,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做一些铺垫。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战略竞争力(Strategic Competitiveness)”正式出现于迈克尔A.希特(MichaelA.Hitt)撰写的《美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中的战略竞争力》(The Strategic Competitiveness of U.S Firms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1997年MichaelA.Hitt & R.Duane Ireland、Robert E.Hoskisson合著出版的《战略管理:竞争力与全球化》(Strategic Management: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提出了战略竞争力的定义:当一个公司成功地制定和执行了价值创造的战略时,它就能获得战略竞争力,并将获得战略竞争力作为战略管理过程的两大目标之一。何会文(2006)在《基于战略竞争力的服务补救管理体系》一书中,通过深入研究Hitt等学者提出的“战略管理过程”后认为具有战略竞争力的企业,即是在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等四个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战略竞争力是指企业在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等领域的出色表现,是企业成功制定与实施发展战略的结果,是企业未来业绩的资源与能力保证。

魏春旗、朱枫(2005)将战略竞争力概括为:企业的高层决策者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对内外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总体谋划的能力。战略竞争力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战略管理是提升战略竞争力的关键,包括银行总体战略和产品组合、竞争战略、技术创新,以及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和人力、财务等战略,基本涵盖了银行生产和发展的全过程。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对战略竞争力的内涵,及其相关理论作较为系统的阐释,只是简单介绍了战略管理原理和工具,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后,提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综上所述,对战略竞争力核心内涵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不多见,多数学者和管理界人士只是提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而对战略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研究为数甚少;特别是对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一系列维度问题研究得更是不深不透,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系统地进行理论阐释与分析论证。

二、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

本文认为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是一种系统能力,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相对于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极不容易被模仿替代和复制的,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等多种能力凝结而成的,能够产生强大竞争能力并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集合体,是商业银行综合实力和市场价值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本质上是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部分组成的竞争能力体系,形成三个圆环。

(一)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处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模型的内环,是战略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和成长能力,主要包括战略管理、文化管理、风险管控、金融创新、价值创造等核心能力。

1.战略管理能力。战略管理是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基业常青的重要手段。它是商业银行根据其内外部环境变化制定战略、实施战略,并依据执行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制定新战略的动态过程,分为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三个阶段。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能力也就体现在这三个方面,这种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

2.文化管理能力。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以文化竞争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系统的组织管理方式。对商业银行来说,文化管理就是让广大员工共同参与到银行管理中来,使全行上下对商业银行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并通过相应的行为准则,贯穿于银行战略、公司治理、人力资源、金融创新等各方面,从而系统地解决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问题。

3.风险管控能力。所谓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识别、评估、分析、预测和处理等方法,预防、回避、分散或转移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风险,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确保银行资金安全,从而实现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行为过程,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把风险管控能力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来抓。

4.金融创新能力。金融创新涵盖了商业银行体制、技术、管理、文化、服务创新等内容,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创新过程。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金融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的高低将成为衡量商业银行市场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金融创新能力不仅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发展、资产质量提升和利润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而且也是商业银行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驱动。

5.价值创造能力。商业银行价值是银行资本与劳动融合、创新过程中而产生的价值,以债务资本价值和权益资本价值为主,可以用会计账面价值、内在价值、市场价值和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来度量。所谓EVA,其原型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是商业银行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资本成本(包括债务和权益成本)后的剩余资本收益,它要求银行资本获得的收益必须能抵补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能力,也就是商业银行创造EVA的各种能力与潜力的总和。这种价值创造能力反映了商业银行资本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也反映出经营管理者为投资者增值的能力,是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基础竞争力

基础竞争力处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模型的中环,是战略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基本运行和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营销等基础能力。

1.公司治理能力。商业银行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高杠杆、高风险、负外部性和行业管制与监管等特征,由此决定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也正是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公司治理能力在商业银行长期发展战略中的基础地位。公司治理能力是指商业银行体现在公司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等方面的管理能力,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力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商业银行提升战略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2.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是商业银行根据其发展战略,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以满足银行当前乃至未来发展需要,确保战略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最大化的过程,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与岗位设计、选聘与培训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内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实质就是融人力资源占有能力、开发能力、配置能力与激活能力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商业银行应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高度重视人才的“激活”状态,充分发掘人才的潜力,切实从研究和满足人才需求入手,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从而为提升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夯实基础。

3.服务营销能力。服务营销能力也就是商业银行管理其营销职能及金融服务的基础性能力,主要涉及营销战略的决策与实施、市场研究与细分市场、营销渠道建设、客户关系管理及顾客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这种基础能力不仅是提升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重要砝码,也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制胜的法宝。服务营销能力的大小决定和影响着商业银行是否可持续成长与长远发展,只有将“客户满意与客户忠诚”的服务营销理念内化为银行员工的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提升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从而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环境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处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模型的外环,是战略竞争力的重要依托,对于商业银行造就可持续竞争优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政府管理、经济基础、金融发展与国际化程度等外在能力。商业银行环境竞争力是指构成和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外部环境因素的综合,是商业银行长期积累而形成并长期发生作用的、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外在能力。影响和制约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因素可以归纳为政府管理、经济基础、金融发展与国际化程度等,这些因素是否有利于商业银行环境竞争力的提升,也会直接影响和制约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提升。

三、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维度构成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告诉人们,它由制度、技术、管理和文化维度构成,这四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融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之中(如图二所示)。其中文化、制度维度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文化、制度维度是技术、管理维度的原动力。文化、制度维度的创新推动着技术、管理维度的创新,如果商业银行没有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先进的制度,技术、管理创新就会失去文化、体制机制上的重要支撑,而且文化维度的创新还统领着制度、技术、管理维度的创新,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提升的重中之重。

(一)制度维度:银行制度规范

商业银行制度规范是指商业银行为有效实现目标,制定的一系列显性规则、合法程序和标准体系等,并用以约束追求主体福利和效用最大化的银行活动及其成员的行为规范(诺斯,1994),主要包括银行产权制度、管理制度、技术与业务规范以及银行成员的个人行为规范。商业银行制度规范、特别是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管理效率和战略竞争力。因此,制度维度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战略竞争力的动力激励之源,如果银行制度提供的是低动力激励①,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就难以建立。

(二)技术维度――知识、技能与技术系统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技术维度既包含银行所有员工的知识与技能(含服务),同时也包含由广大员工运用其知识与技能所创造的技术系统,比如金融技术②、服务体系等。显然,技术维度的竞争力不仅在人们的大脑中积累起来,而且也在技术系统中积淀下来。在银行产品、银行服务中蕴藏的银行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镶嵌在技术系统中的知识和技能,是跟战略竞争力最紧密相联的维度。因为银行员工长期积累的知识和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得以完善、充实、更新,并且有机地镶嵌于商业银行的技术系统――软件、硬件和工作程序中,从而构成商业银行的技术维度。又由于银行内外部的协同、互补和乘数效应,商业银行所拥有的技术维度会远远大于银行员工个体知识、技能的总和。所以,技术维度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部分。

(三)管理维度:组织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管理维度主要是涉及组织管理系统的相关维度,组织管理系统由组织构架、控制系统、绩效管理系统、薪酬管理系统、培训教育系统等构成,组织管理系统具有持续不断地引导和管理商业银行知识和技能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协调配置、整合、引进和吸收外部知识与技能的功能。组织管理系统中的绩效、薪酬管理等激励系统,形成了商业银行知识和技能交流积累、流动和创新的有效渠道,使得组织管理系统对提升战略竞争力呈现出巨大的支撑作用。事实上,战略竞争力是以核心价值观、制度规范、知识和技能以及资源等诸多形式,存在于人、组织、环境、资产、产品和服务等不同的载体之中,又以出类拔萃的知识、技能和技术系统的形态表现出来,通过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教育培训、提升系统和程序等管理维度来进行商业银行的资源积累和优化配置,以促进商业银行获取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成长。

(四)文化维度: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学和文化学的边缘学科,涉及到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理念、惯例、习俗、道德伦理、社会责任及传统文化等,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核心支撑(刘光明,2007)。文化维度实质上就是企业文化的范畴,文化维度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核心维度。企业文化以隐性准则的效能,决定着商业银行对知识和能力类别、形式的取舍,对管理模式甚至是不同制度规范的选择等,哪一类知识和能力将受到支持、接纳或提倡,都是商业银行价值取向的结果。由于企业文化包括商业银行使命、愿景、经营理念、行为仪式、价值标准、感情信仰等――它们与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相关。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企业文化就是商业银行的价值观,商业银行的价值观扮演的就是知识筛选、能力控制的角色。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不同的知识进行筛选、鼓励、控制,同时,对商业银行各种能力进行整合,最终形成战略竞争力。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知识和技能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状态,即员工个人层面的知识和技能,镶嵌在技术系统中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管理阶层观念、行为及组织的流程和惯例之中的知识和技能。但是,无论哪种状态的知识和技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非常依赖于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体现了一系列相关的假设,价值取向引导着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制约着银行员工的行为。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惯例和标准等,确保了银行能够发现其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把它们积累起来。因此,文化维度和制度、技术与管理维度相互作用,将形成自我强化和提升的良性循环,从而铸就强大的战略竞争力。

四、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本质特征

结合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和维度构成,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除了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不可交易性等突出特征,以及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特殊性外,至少还具有以下五个本质特征:

1.战略性。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战略性”,主要体现在制造商业银行竞争中的取舍效应,也就是选择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的问题。如果商业银行没有取舍效应,那么根本就不需要发展战略,也就更不需要谈及战略竞争力。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强调战略竞争力,本质上讲就是要关注两点:一是商业银行如何去竞争以在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二是商业银行如何在市场上创造出一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使之不仅独特有价值,而且难以被模仿复制或替代。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对未来一个时期经营管理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积极做出应有的战略规划与决策,同时加强战略管理,实际上也充分体现出战略竞争力鲜明的战略性特征。

2.可持续性。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实质上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核心业务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以此确保商业银行具备持续不断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二是促进商业银行周边产业链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确保其经营管理能够对社会产生持续的正面影响,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环境竞争力。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强调的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进行战略性整合,不仅将视野从优先考虑利益最大化延伸至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而且还把对生态影响、社会公正和经济公平的考虑纳入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基本范畴,把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最大限度地提高股东及相关利益者价值与客户满意度摆在同等位置。因此,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持续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3.系统性。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不仅自身构成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而且还包含若干个子系统。系统性强调的是战略竞争力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追求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和持久性。它既要求商业银行特别注重其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的提升,更强调决策层和银行家的全局意识、系统战略思维。如果一家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持续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来进行持续变革与持续创新,形成商业银行的战略竞争力,发挥其协同效应与系统作用,从而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成长。

4.资产专有性。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是由多种能力体系构成的集合体,由于各个能力体系的结构不同,商业银行的资产存量在现有领域就会形成沉没成本,使得商业银行对战略竞争力的投资成为不可还原性投资。因此,战略竞争力也可以看成是商业银行的一种专用性资产,具有资产专有性特征。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专有性还表现在长期积累的自然属性上,因为战略竞争力具有历史依存性,是需要银行长时间积累、学习而形成的。竞争对手模仿一套环环相扣的能力体系,远比仿制某一特定的营销方案、一项制造技术或者一个特色产品要难得多,这就使得竞争对手处于时间劣势,自然形成进入的资产壁垒而无法参与竞争,从而保护了商业银行垄断利润的获得,同时也对商业银行自身构成一种推出壁垒,使其本身的资产和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持续提升。

5.知识性。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而核心竞争力又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最核心的能力,可见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具有明显的知识性特征。从战略竞争力维度构成看,因为制度维度是银行家实施战略构想、完成资源配置、追求战略目标的一系列行为规则的公开性知识,技术维度是科学知识或其他知识在实践中的系统应用,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知识与使用的知识工具的总和,也是商业银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造出来具有银行特殊性的知识,并与外部获取知识相结合的经营化了的知识体系。管理维度是关于协调、控制、整合银行内外部资源的知识,文化维度则可以被视为有关说明企业应该做什么,如何做的一种非公开的知识(休・考格特等,2000)。所以,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具有难以仿制的知识性特征。

注释:

① 新制度经济学把产权不清或不具有“排他性”的产权所产生的激励不足现象称之为“低动力激励”。

② 金融技术是指那些被广泛应用于银行业,并使传统银行发展到电子银行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统称(温彬,2004)。

参考文献:

[1] MichaelA.Hitt,R.Duane Ireland,Robert E.Hoskisson.Strategic Management: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M].South-Western,a part of Cengage Learning,2009.

[2] 何会文.基于战略竞争力的服务补救管理体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2-93.

[3] 魏春旗,朱枫.商业银行竞争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 潘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个基于银行业特征的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2006(3):37-46.

[5] 葛兆强.企业文化与商业银行成长[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6):20-28.

[6] 杨达远.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47-58.

[7] 朱明,周柏林.我国商业银行服务营销文化战略体系的构想[J].金融论坛, 2009(9):52-57.

[8] 容和平.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7.

[9] 陈育明,张珂.品牌驱动式银行管理――基于品牌价值和银行持续成长的战略选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0] 张玉喜.商业银行价值管理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7(7):55-58.

[11] 廖岷.国际金融危机中银行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10(5):61-68.

[12] 合杰,郭旭初,赵勇.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3] 董国福.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及其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 2002(28):30-32.

[14] 施用海.关于环境竞争力问题的研究[J].和平与发展, 1999(4):50-58.

[15] 曾贤刚.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环境竞争力[J].生态经济, 2004(S1):83-85.

[16] 李正辉.金融竞争力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 2008(5):71-74.

[17] 邹国庆,徐庆仑.核心能力的构成维度及其特性[J].中国工业经济, 2005(5):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