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6 08:11:40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例1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传达的相关精神,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精神,我院开展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教育教学全过程,需要下功夫深入挖掘,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小思政”走向“大思政”的全新格局。结合我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各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运用德育的科学思维,对专业课程教育体系进行研究,探索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探索》的课题研究。以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协同联动的育人模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探索》,通过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合作,探索“课程思政”一体化管理的可循路径,实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优势叠加,实现教学与科研统一。在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现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的教学思路、方法、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等进行研究和探索。

1“课程思政”教学思路与方法

1.1教学内容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和教学案例的选择

课程思政的融入方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既要保持专业的特点,又要嵌入课程思政的内容,这样才能实现隐性思政的教育目的。由于疫情的特殊原因,线上第一次课上为学生上传了一段自拍的视频,向学生传达老师妆发整齐,态度严谨。因为生活要有仪式感,认真的态度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线上教学采用云班课的形式,在课程中不断挖掘思政元素,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在云班课中上传资源、课堂知识点讲解、投票、答疑讨论和作业等内容中都潜移默化的向学生渗透课程思政的内容,效果较好,例如,以下这些具体的实例。

1.1.1在云班课资源中展课程思政例如,在《铁路物流市场营销》课程资源中上传包含思政点的教学资源,有浅谈物流人的职业素养,有物流公司为顾客提供贴心服务,有快递小哥感人至深的故事,也有疫情当前物流人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等。

1.1.2在云班课投票活动中展课程思政例如,在课程投票活动中开展课程思政,例如,调查学生“未来是否想从事铁路物流方面的工作?是否会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启发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工匠精神。

1.1.3在云班课答疑讨论中开展课程思政例如,在课程中开展讨论“什么样的工作表现能体现出爱岗敬业?”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为客户服务的敬业精神。

1.1.4云班课作业中也不忘渗透课程思政例如,布置作业“个人物流营销素质分析报告”等,同学们分析了自己在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上的优缺点,针对自己的劣势提出了在剩余两年的大学生活中的素质目标和改进计划,启发学生未来职业规划,提高综合素质。

1.2教学设计中体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要选择具有可延展性、较易实现理论

联系实际的内容,可有效避免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难以融合或拼接过于生硬的情况。将人文关怀和人格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纳入考量,设计教学环节。

2“课程思政”教学特色与创新

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充分发挥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进行了本课的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紧扣专业,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力求思政元素在知识中的自然呈现并做好思政教育的课后延展。在课程中指导学生完成“多个快递公司的SWOT分析”,通过学生对快递公司的调查和研究,扩展专业视野,同时增强对民族品牌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作业中对“中国物流市场的细分”的分析,展示着中国物流文化的变迁;通过头脑风暴中“靠节约成本的物流设计开拓新客户”展示着中国物流人的智慧……这样的个性化学习形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专业特点,又实现了思政教育的目标。同时细致挖掘教材里的思政元素,在教学中,将“育人功能”“德育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融入课堂中去。同时通过学习强国、教学网站等多种平台搜集教学资源,补充教材中缺少的思政元素,提高了课程思政教学效率。

3“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3.1学生对“课程思政”改革,接受程度高

对线上课堂中穿插多样灵活的价值观教育和心理教育有很高的响应,加入思政元素的课程成绩要普遍好于往期课程成绩。

3.2教师能够将课程与德育内容融洽结合

在充实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后,课程内涵得到极大延伸,内容更加丰满,供教师发挥的余地更大,提升了课程的可听性。3.3在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便于进行职业规划学生在大一大二时期潜移默化地接触职业教育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任课教师可尽早提示学生要树立理想、思考定位和发展路线,便于进行未来职业规划。

4“课程思政”体会及反思

4.1存在问题

4.1.1课堂仍有同学不在状态有的同学不能及时阅读资源,无法回答深入的问题等。

4.1.2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课程在实施课程思政建设过程的前期,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课程不断教学中得到了逐步完善,另外接触课程思政的概念时间不长,当前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尝试阶段。同时,由于目前教师教学任务较重,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

4.2改进措施

针对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4.2.1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目前的任课教师还未能真正走进青年学生,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隐性思政教育,未来任课教师须从强化理论素养与学生平等交流等方面来改进课程思政教育之路。

4.2.2不断更新理念尽快把握课程思政的科学处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避免课程思政认识上的不足。建立服务学生的教学理念,建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要努力做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以喜闻乐见的内容开展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例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研究如何让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在这一专业当中,除了坚持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外,还必须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因而,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核心课程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还存在着其他辅助课程,例如《政治学》《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等。基于表述的方便,笔者将这些课程视为政治学课程群,因为它们均属于政治学学科,且是围绕着政治学的知识体系所展开。在政治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国外的政治学经历了行为主义与后行为主义的发展阶段,它们的研究范式都主张价值中立并把政治学视为一门科学。由此观之,便引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即如何释放隐含着“价值中立”主张的政治学课程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正能量,消弭其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背反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性与内在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当前的社会仍旧是一个阶级社会。然而,和平与发展又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交融与观点的碰撞中依旧掺杂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尖锐的斗争,都同样使用着民主、自由等词语争夺着该词语背后的话语权。在今天的中国,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依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而言,这既牵涉思想政治教育浅层次、工具性层面的为政治、经济服务的外在性手段价值,也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目的性层面的为“建设人自身”的内在性终极价值。这是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分的角度来审视的。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政治社会化的渠道,它必然是作为一种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出现,当然,它在维系社会统治方面也发挥其重要性。总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所展现的一种软力量,背后代表着意识形态控制力的强弱以及国家政权合法性基础的牢固与否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巩固阶级统治的重要途径,必须确保人灵魂深处的价值信仰不能轻易动摇,才能使得维护阶级统治和社会统治的人才一代又一代而永不变色。从价值理性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于人的政治社会化而产生。“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3]在现代社会,人无论如何不可能游离于国家、社会等共同体之外。对任何公民来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必须的,也是无法摆脱的。“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4]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公民正确认识人自身,认识公民个体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在目的层面与手段层面的统一。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释放政治学的支撑正能量

1979年邓小平提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5]。但是,经过多年的补课,中国的政治学依旧存在着空谈的现象,没有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发展出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政治学。很显然,这既是忽视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也违背了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的方向。具体到政治学课程群相关的教材上,大学政治学教材内容依旧存在着“西主中附”的格局。有些教材简单地把西方的政治学说理解为政治学的普遍原理[6]。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具体分析,坚持正确的教学定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要明确为什么人说话和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在阶级社会,政治学的本质属性体现出其阶级性的一面。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学则是为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服务,并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但总的而言,无论是西方的政治学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都离不开一定的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事关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维系着社会主义接班人政治的运行。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的政治学课程群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在诸多的政治学课程群采用的教材之中,任课教师应该以一种更高层次、更为终极和更为超越的目的来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学课程群存在的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准确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学课程群的教学定位,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知识体系不至于支离破碎,思想体系不至于在多元文化中摇曳不定。

三、辩证对待政治研究中的价值中立

政治学学科源远流长。古典政治学以《政治学》为标志。近代政治学以《君主论》为标志。而现代政治学则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于传统的政治学的研究,其主题领域一般集中在抽象的政治价值和政治理想方面,而忽略了关于社会政治现实的研究,弱化了政治学研究的应用价值。因此,在二战以后一些学者在批判传统政治学的过程中掀起了“行为主义革命”,将政治学研究实然的事实问题单独抽取出来,主张客观地形成了政治科学的研究领域,而将政治学研究的应然问题留给了政治哲学。然而,在政治学研究中,真的存在着所谓的“价值中立”吗?笔者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政治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主张。

首先,从教学科研主体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从事政治学研究的学者还是从事政治学课程群教学的教师,都是受到意识形态或者各种政治价值的规制,因为一个人不可能超越于某种政治体系之外。通过与司法独立进行类比,即可发现哪怕制度如何确保司法独立运行,但是司法与媒体的关系却一直受人瞩目。司法独立尚且如此,更遑论教学科研。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教育对象在学业有成之后不认同国家,进而从事反对政府的活动。而政治学的中心议题恰恰就是以国家政权为中心展开。由此观之,国家的意识形态势必渗透到政治学课程群的教学当中,而人恰恰又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置身于某种政治价值之中,不可能超越于某种价值之上。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例3

(一)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期望在课程目标中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党政工作管理干部和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本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与传播方面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基础,成为能够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科知识目标

学科知识目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学科知识目标会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要求上,具体表现为:要求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认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识。

(三)心理发展目标

心理发展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发展领域,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方法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领域,能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在行为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例4

由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以丰富灵活的途径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成为不同群体进行继续教育、改善知识结构、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渠道,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和落实终身教育理念具有重大意义。思想政治课程是开放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开放大学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

基于成人教育的特点,电大思想政治课程与普通高校的“两课”相比有所不同,但这不是说,以电大为代表的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一直被喻为“生命线”,在成人教育领域亦是如此。成人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应用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人思想政治课在培养合格人才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置身于开放大学视野下,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必须创新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寻求在加强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有新的突破,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和成人学员素质的全面提升,担当成人教育的使命。

隐性课程的特点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也称潜在课程、非正规课程、无形课程等,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菲利普・杰克逊,后来美国学者布卢姆在《教育学的无知》(Innocence in Education)(1972)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概念。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显性课程是指由教学计划规定的、明确排在课程表上的课程,如英语或计算机,因为其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和规定的教学内容与学时,所以也叫正规课程。隐性课程正好相反,它是指那些不显现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表中,而是隐含在校园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人际关系、人性化的管理以及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却和课程表中的课程一样,对学生有很大影响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给学生提供各种人生经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特别是对学生的心理、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态度方面,非常适合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使用。据众多研究可以归纳出隐性课程的主要特点:

潜在性 隐性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而非外显的状态呈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把需要教育的思想和观点巧妙地隐蔽起来,渗透于一定的环境、文化、活动等中介之上,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影响学生,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生硬,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育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潜在的,俗称“看不见的教育”。

广域性 隐性课程的载体丰富多样,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既存在于学校物质环境之中,又存在于学校精神文化、规章制度之中;既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又存在于课外活动之中;简而言之,隐性课程资源涉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渗透其中,以不同的方式、角度、途径对学生产生影响,最终有可能被学生内化吸收,使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多层次进行。

持久性 隐性课程多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尊重受教育者思考的自主性、选择的自由度,给他们充分的参与权、话语权;较之传统的教育方式而言,淡化了说教与灌输的色彩,将“政治性”的内容不着痕迹地融于教育资源之中。在当今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隐性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其作用显而易见,其效果更为持久。

隐性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翻转课堂式教学、移动教育等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平台,带来了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刻变化,也给开放大学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发挥开放大学自身的优势,通过教育技术与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构建别具开放大学现代化教育特色的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开放大学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

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另一方面,当人们需求层次不断得到满足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充分调动起来,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层次愿望就会更加强烈,从而提升人的素质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当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纯粹的传统意义的围墙内大学的校园学习,学习已成为人们终身发展和休闲的需要,开放大学建设顺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

不可否认,从当前现实来看,有部分人选择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往往是利益驱动,学习的主要目的仍然是获取文凭或找个好工作,以开放大学为代表的成人教育机构也存在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增长的倾向。市场经济下,无论是成人教育办学机构还是个人,关注利益本身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能忽视居于首要位置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问题。因此,我们应在认清事实的前提下,重新思考如何让成人学习超乎功利,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消除对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见和轻视。随着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变革的深入,带动了生产方式、经济增长模式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由卖方市场向买房市场转变,接受高等教育也由精英走向普通大众,这决定着成人教育办学机构要站在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自身的发展问题。教育的全民化和学习的终身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放大学要更加注重在学生支持服务的定位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强化其社会责任。

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应以开放大学特色文化为内涵 大学文化体现出大学的理念与特色,一所大学的隐性文化彰显一所大学的个性。隐性课程建设要结合本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既要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也要凝练自己的特色。孔子是古代倡导“有教无类”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国民教育,由此形成了“全民学习”“教育公平”这种优秀中华民族文化的成果,也是开放大学办学宗旨和理念的溯源。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积极为各行业培养人才和为各群体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更是时代赋予“有教无类”新的内涵。开放大学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向所有需要学习的人敞开学习之门,促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目标实现,从其学子的成长历程中皆可看到“自强、求知、有为”的精神,由电大向开放大学发展的历程,也逐渐沉淀、凝练为有别与普通高校校本文化特征:即“开放性”与“现代化”,“有教无类”与“自强不息”等。

为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开放大学彰显了“促公平、惠民生、增国力”的办学理念,与国家倡导的“社会公平”“中国梦”建设合拍共进。大学实现自己的价值系统需要构建自己独特的先进大学文化,从而在学生中培养具有学校特色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使之获得全面发展,这也是开放大学文化的内核。开放大学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越是特色鲜明的文化,对学生的有效作用越明显,也使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的途径

隐性课程的影响虽然是无处不在的,但对隐性课程的开发却是有迹可寻的。思想政治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及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不同类型的隐性课程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方式,因此,我们要努力掌握隐性课程规律,在开放大学视野下针对其范围和类型进行设计与开发。

强化师德师风的隐性教育资源 教师的师德师风在教育中起到“自化化人”的作用,只有教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政治立场,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将思想渗透给学生。正如陶行知所提出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道德高尚、爱岗敬业、意志坚强、胸襟宽广、乐于奉献的老师,必然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与尊重,进而以其为榜样进行效仿和学习。对于从事远程教育的教师来说,师德实践与其他教师职业具有共性之外,还其有特殊性。远程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教师很多的时间面对的是“虚拟世界”,如入“无人之境”,教师的师德必然要求律己慎独,做到“看得见”与“看不见”学生一个样,学生多与少一个样,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一个样,网上与网下一个样。广大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不断进取,以自身高尚情操、学识才能和人格魅力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在思想品德、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等方面健康发展,努力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发掘教学资源建设和专业课的隐性教育资源 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强调与传统大学“错位发展”,教育信息技术进步助推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及教学方式的改革,丰富教育供给的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开放大学的云教室实现了在线面授教学、远程实时教学、课程实时录播、网络直播教学、视频会议、远程面试与答辩、网络考试与考试监控等功能,开放大学教学资源建设与普通大学相比较,各种媒体的学习资源制作更为规范、生动和易懂,积极推进网络核心课程和微课程建设工作,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解。

由于师生相对分离,远程教育更为强调教师要以责任和创新意识去设计落实每个教学环节,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让思想政治隐性课程的建设在教学资源建设和专业课的教学之中落实。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中的隐性课程资源,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其他各种专业课中涵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通过人文类学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精神;通过艺术类学科的真善美体验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通过自然类学科中的揭秘自然、探索科学的知识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不懈求知的意志品质。因而各专业课老师应该结合所教课程的特点,认真挖掘其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帮助学员在比较鉴别过程中增强理解,提高是非辨别、去伪存真的能力,真正发挥各科教学和学术活动的“载道作用”。

拓展校园文化隐性教育资源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让成人学员充分享受学校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优质资源。

一是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应避免在有形的物质形态文化建设上模仿普通高校的实体校园文化的建设。开放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园是一种公共资源,体现了“开放・共享・惠民”的理念。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是一种固定的、有形的文化特征和物质形态,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可以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意念、想象、情感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使人感到如入春风化雨之境自然乐于接受某种思想和理论的熏陶。因此,校园的建筑设计不仅要考虑实用性,而且要注重艺术性,突出景观的个性美、结构美、抽象美,要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情愉快地工作和学习,在潜意识中激发成人的美感,培养成人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是重点抓好以精神形态为载体的无形文化和虚拟空间文化的建设。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校园网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在虚拟空间的功能和作用,重视和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工作、生活上的指导和服务,透过网站网页特定的理念、风格、品位等文化氛围使现代远程教育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也给师生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方便条件,我们可以建设自己的校园文化专网、思想政治教育在线等构筑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使之获得全面发展。

三是成人教育要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促进政治素质提升。校园文化活动中充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让学生在入学典礼、毕业典礼、节日庆典、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信念的力量,进一步激发他们爱国、爱党、爱校、荣校、兴校之情。电大到开放大学筚路蓝缕办学30余年,为社会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涌现了一批基层老百姓的杰出校友和学员,他们当中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五四”奖章获得者等,开展学习身边榜样,组织向成功校友学习等活动,使全体师生以身边先进人物为榜样,汇聚立德树人的正能量。

完善制度性教育资源 学校的规章、条例、办法、准则等制度不仅仅作为一种管理的规范而存在,反映了学校行为要求和教育意志,同时它以隐蔽的方式对学生起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无形中传导了道德导向和行为规范,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使学生明白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关键在于鼓励成人学员进行自我教育,即应然转化为实然,自觉把已经知道的东西转化为一种思想政治的情感和行为,真正达到提高自我、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对于校园制度的隐性课程建设,一方面,学校要进一步完善诸如文明公约、诚信守则、规范学术研究等规章制度,开放大学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地吸引各类学生,校园的规章制度要更加合理与更加民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使学生在民主管理中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另一方面,在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给学生以正面的德育影响,充分发挥制度性教育的功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置于开放大学视野下进行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开发和构建,为我们进一步增强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只有努力提高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主动适应社会和广大求学者的发展需要,才能提高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开放大学事业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明英,戴林富.大学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隐性课程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11(5)

[2]宋志生.广播电视大学文化建设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例5

大学语文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包含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民族文化,因此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1]。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所以要积极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真正地实现大学教育的目标。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语文课程发挥的积极作用

1、大学语文课程拥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小学语文,他虽然也有着很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性,但是在教材编写和课程选择上更倾向于人文性和思想性[2]。因为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字词、语法和各种写作方式,是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所以要塑造他们健康人格和完善他们的价值取向。大学语文还拥有丰富独特的教育资源,是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基础条件。比如在大学语文的第四讲“铁肩担道义”中选取的文章大多都是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让学生从战国的《孟子》到中唐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从南朝范晔《班超传》到清末民初梁启超的《呵旁观者》中真正理解“铁肩担道义”的内涵[3],这些文章穿越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着非凡的古典魅力。通过学习这些文章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更好的认识历史、认识现在、认识世界,从而也能树立家国情怀,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下阔步前行。

2、大学语文课程有着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语文课程毕竟和政治课程不一样,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多都隐藏在具体的文章中,只有通过教师全面的解读和学生努力的学习才能真正地发现和应用。大学语文选取的文学作品都是具有丰富的审美和人文功能的,他的导向功能、育人功能和启发功能需要教师根据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以及艺术特色去仔细认真的分析,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潜移默化把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传递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感受每个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祖国走过的历史痕迹、感受大好河山的壮观景色[4]。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祖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认识,加深了对十三亿祖国同胞的深切感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让学生带着对祖国的热爱继续努力学习。

3、大学语文课程可以营造更好地教学情景感染学生

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已经不适应长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们,他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种表现就是最好的说明,尤其理工类的大学生更是用一种排斥的方式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5]。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价值取向,所以绝不能因为某些原因就放弃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大学语文课程的优势去引导和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语文不同于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它本身就有审美功能和人文功能,而且精选的文学作品,都是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些优秀文学作品看到在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各种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博怀和崇高品德,学生在优秀文学作品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营造的各种或优美、或悲壮、或雄大的情境,这些极具感染力的优秀作品也进一步的发挥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也增强了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真正地达到了大学语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措施

1、有效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大学语文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的教学技能和深厚的文学素养,而且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超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因为只有具备高超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文学作品为基础,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营造积极的教学情境,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学生,真正地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6]。因此高等教育院校一定要注意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要通过各种培训和学习,有效增强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而语文教师本身也要加强对自身思想政治的认识,并且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的授课技能结合起来,要准确的把握和理解教材,把教材中的内涵真正发挥出来,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学术修养以及爱国情操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授课和自己的学习中感受到大学语文所蕴含的人类的终极关怀和民族的优秀文化。

2、要积极的创新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学习的激情可以说是有所衰退,只有积极的创新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爱上大学语文,努力学学语文,也才能让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真正地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延续使用多年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但很难通过大学语文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甚至没能完整的学好基本的课程内容,因此必须积极的创新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但要学好基本的大学语文知识,更要通过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比如教师在教授辛弃疾的经典词作《摸鱼儿》[7]的时候,就要通过创新的方式来进行授课,这首词的历史背景是南宋时期,正是我国历史宋金对立的年代--金强宋弱,许多知识分子投笔从戎,辛弃疾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当时的历史画面,而且这首词大量引用历史典故,教师可以将这些历史典故贯穿在整个诗词讲解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穿越回到宋金的时代,这样就把一个官场失意却对国家前途仍然忧心忡忡的文人将军展现的淋漓尽致,不但了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词的兴趣,而且也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了那段历史,增强了学生对祖国更加诚挚的热爱,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这种方式教师真正地做到了寓教于乐,将古诗词的内容和思想政治内容进行紧密的结合,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涵,从而也实现了思想政治功能的最大化。

3、整合各种大学语文资源,合理编排大学语文教材

大学语文教材不同于中小学语文教材,他不仅要注意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有通过对教材的合理编排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编排语文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章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通过有序的教材编排更好地接受作者的思想和作者的观念,使学生更全面更透彻的认识五千年的辉煌发展史[8]。大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与高中教材有着紧密衔接的,所以在编写教材过程中一定充分理解当代大学生的情况,尤其是要掌握大学新生的情况,而且要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细致的研究,要准确把握当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掌握程度,要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编排。所以要尽量避免重复的选文,对于文学作品的选择也有主意古今搭配得当,外国也要有所涉及,让学生全面的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地学习,从而保证学生吸收各种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受到更好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和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总之对大学教材的选取和编排要有助于大学生通过积极努力的学习实现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养成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坚强豁达的民族气质[9]。

4、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学语文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相比较于中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性和主观性,比如大学中开设的选修课就是最好的说明,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他们自己喜爱的学科去听去学,大学语文虽然是必修课但是要想真正的发挥出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必须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学习语文的主体作用。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定了大学语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有效的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的运用各种丰富的资源,要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祖国大好河山,感受风土人情,在更广的更宽的背景下感悟大学语文的魅力,引导大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学学语文,要让学生分享学习语文的心得体会,要让学生阅读各种各样的文学名著,通过这些就能引导大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学学语文,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10]。

结束语:

大学语文孕育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只有充分发挥大学语文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全人格和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才能使大学生成为祖国合格的接班人和现代化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聂森.《大学语文》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J].语文建设,2014,32(32):17-18.

[2]朱迎玲,刘亮亮.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辨析[J].语文建设,2014,32(32):20-21.

[3]符昌昭.大学语文课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析[J].语文建设,2015,3(3):7-8.

[4]黄红英.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研究[J].语文建设,2015,6(6):1-2.

[5]段鸣骅.大学语文课程结合思政教育之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建设,2015,9(9):21-22.

[6]苗天宇.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解读[J].语文建设,2014,8(8):15-16.

[7]张健.“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定位[J].思想教育研究,2014,2(2):61-63.

[8]苏濛.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2(12):113-138.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例6

(二)传统的考核方式。传统考核方式基本上都是理论考试,过于单一,只要在学期末要求老师划出重点,学生背背书本就应付过去了,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浮于表面,没有对课程的内容加以理解,和当初开设此课程的目的相差甚远。很多学生也认为,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重点是掌握专业知识,并不需要对思想路线、政治方向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考虑,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修满学分。

(三)学生的主体性不强。现代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的文化传授活动,而且是师生的相互交往的活动、情感交流活动等。教师与学生都可以作为主体,互相的角色是多重的、不断变化和创新的。而目前大多还是“教师中心论”,学生是一个从属地位,其实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只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将一定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内部需要,但是任何的知识都需要经过学生主体的吸收、转化。

(四)学生缺乏艺术修养。艺术陶冶情操,良好的道德情操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在现阶段下,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艺术修养课程较少,难以起到真正的育人效果,考虑到这一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尽可能地在保持理论课程的科学性和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开设一些比较系统的艺术修养课程,例如书法、美术、文学欣赏等。丰富学生们的文化知识,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活情趣。

二、课程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学生中心”的思想。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其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显然是不符合现代创新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理念中,应广泛采用研究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潜力,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和创造性,能够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老师在讲台上对照课本讲述哲学理论,学生记录笔记,转变由“知识的灌输”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方,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与讨论,鼓励学生来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求知欲望。

(二)改变考核目标。改变过去一考定分数的情况,可采取多方面的考核目标,例如,考勤、主题演讲、课堂表现以及论坛活跃度。考勤,每学期教师对学生的考查次数应该大于三次,具体的考核方式必须要灵活多样,可以使用签到、点名的方式,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主题演讲是学生们展示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自组团队,共同研究主题,共同出谋划策,彼此分享成果。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可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也促使学生融于课堂教学。开设网络论坛,创造了师生之间更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让老师和学生们有进一步的了解,增加互动性,给学生营造出展示自我的条件,鼓励学生自主的进行表达。

(三)注重教育实践。当前,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大多偏于理论化,很难理论联系实际,这就导致了学生认为此课程是非常的枯躁。为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推动学生的自我学习,实践就是最重要的一种教育方法,只有通过教育实践,让学生参与到社会调查,并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自我发展,引导和鼓励学生亲自去探讨、解决问题。另还要组织学生参加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来折射出思想政治教育带给人们的意义,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掌握和理解,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课程改革才会有最根本的突破口。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要具备一下4点:(1)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2)复合型的专业能力。(3)崇高的专业道德。(4)健康的心理素质。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育人。“以身示范”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才能使教师更具有说服力,才能成为一个有素养的教育者。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担负起“传承文明、咨政育人、创新理论、服务社会”的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例7

一、知行统一需要教师有一贯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一项工程,而且是长期的又极为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我们的教育教学十分需要我们教师要有一贯性的教育思想,简单一点说就是要让我们初中学生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正常得到知行统一的教育实践。这就需要我们去克服这些现象,首先是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思想,要想让学生知行统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则首先必须言行一致;其次是闲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的思想也是十分有害的,笔者以为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没有什么事再大于我们的教学的;再次是情绪饱满时重要,情绪发生问题时次要也是要不得的,我们应当充分地肯定,谁没有个喜怒哀乐,我们可千万不能拿我们的学生去开那种无聊的国际性的玩笑,我们的学生得罪不得,我们的教育懈怠不得。所以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笔者始终坚持的是,努力开发让学生得以充分而又广泛地进行实践的资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社会公德,但是在我们的诸多的公民中,这一点他们是极为麻木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不少人视自然和环境为儿戏。这就需要我们去十分勇敢地站起来,既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感受保护自然环境的意义,又让学生走向社会去宣传甚至于去进行一系列的有效监督。因此,在每年的夏秋两季的收割中笔者总要组织学生做好禁止秸秆焚烧的相关工作,虽然是学生,但从某些意义上讲所取得的效果亦还是十分显著的。首先是一个个学生家庭不再去做那些有害环境的事;其次是有效地配合了政府禁止焚烧秸秆的工作得以迅速而又高效的落实。

二、知行统一需要教师有一套教育技巧

应当充分地肯定我们初中学生的学习还是十分辛苦的,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育新政的实施从某些意义上讲我们的学生是松了绑。可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的是学生学习的负担重的问题还是比较严峻的。因为人们的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即总想让自己的孩子考入高一级的名牌学校深造。教育的选拔机制仍然还是延续的一张试卷定终身的模式,所以学生所有的精力放到必考的课程学习上也是有情可原的。但是教育教学的实践惊醒我们,越是这样我们就越要抓住课程内容去有效地加强初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并探索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艺术途径,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参与到一系列的知行统一的活动中来。还记得几年间,我们的华夏大地发生了多次的而且又是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有时的灾害则发生在我们学生的紧张复习应考的冲刺中,比如5.12的汶川大地震,那场面是惊心动魄的,怎样让学生去感受,使学生得到心灵的震撼?笔者做了这样几项工作,相磋于其他学科的老师,让其准时收看电视的新闻和情景,让他们看到灾害的无情,让他们感受到灾害后举国上下炎黄子孙的有情。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深入灾区进行抗震救灾的指导,诸多的志愿者前往灾区参与救援行动,不少的公民进行无私的救助。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慑,尤其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本文作者:陈琪工作单位: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例8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3.024

Abstract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 are important links in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The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for the two classes of students is not high overall satisfaction, passive learning, desire through a variety of ways to activate the self active learning model, and will generally support two kinds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argeted reforms to better realize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At presen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students' expectations, from the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he action and knowledg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staff etc. to strengthen the two class curriculum education effect.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tegration countermeasures

F代大学的教育目标为“高等院校必须教育大学生成为学识渊博、理想崇高的公民,能够以批判精神进行思考,会分析社会问题,能研究和运用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而且能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1]目前,从宏观和微观上来看,国内高等教育的内容与教育目标的实现之间是存在一定脱节的,主要体现在:重智力教育轻德育教育;重专业教育轻基础培养;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培养。[2]而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恰好能弥补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通识教育中人文价值关怀加重德育教育和基础培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加强学生政治素养、道德文化和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

通识教育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两者都是在做关于人的教育工作,特别是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和最高价值取向上,两者是相互契合的。[3]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个部分是通识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课程建设更加侧重人文和科学认知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理念的体现,符合中国国情。所以,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相互替代,两者各有侧重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以相互借鉴结合,共同完成高等教育的目标。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两类课程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类课程的融合,开展了此次调查研究。

1 总体情况

本研究以通识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选课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开展研究,调查问卷及访谈问题根据课程评价相关资料整理得来,经专家评分后形成,预调查剔除无效问题后发放问卷350份,收回问卷327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有效问卷322份,有效回收率92%。322份有效问卷对应的样本情况如下:在性别分布上,男生237人,占73.60%,女生85人,占26.40;在年级分布上,一年级87人,占27.02%,毕业班143人,44.41%,其他年级92人,28.57%;在学科分布上,工学人数256人为最多,占总数的79.50%,其他依次是管理学、法学;在政治面貌分布上,以共青团员为主,占86.34%,中共党员占10.56%,其他为一般群众。

2 学生对通识教育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整体评价

2.1 学生对通识类和思政类课程满意度不高

调查中以“满意度”和“课程是否对学生有所帮助”两个问题了解学生对两类课程的总体评价。学生对通识类课程满意度为65.8%,对思政类课程满意度为55.3%。进一步通过“课程是否对学生有所帮助”进行调查,针对通识类课程,63.7%的学生认为有帮助,17.4%认为没有帮助,针对思政类课程,有52.4%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有25.8%认为没有帮助。所以,从整体上来看,通识类课程和思政类课程的整体满意度都不高,通识类课程满意度略高于思政类课程。

2.2 学生对通识类和思政类课程学习主动性较低

关于学习主动性调查,58.33%的学生和52.4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学习中是在被动地学习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75.32%的学生认为“如果任课老师不采取签到等其他强制措施,自己不愿意主动去上思政类课程”。53.46%的学生认为“如果任课老师不采取签到等其他强制措施,自己不愿意主动去上通识类课程”。可见,同学们对这两类课程更多地是被动接收,并未发挥个人能动性,开展探索式学习。

2.3 学生对通识类和思政类课程学习效果一般

调查中分别设计了13个问题和11个问题了解学生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的学习效果。结果显示,对于思政类课程,58.33%的学生认为该类课程更多是在告诉学生是与非、真与假的问题,至于如何去判断是与非、真与假则较少涉及,56.82%的学生认为对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的培养流于形式。对于通识类课程,56.82%的学生认为该类课程更多是在告诉学生是与非、真与假的问题,至于如何去判断是与非、真与假则较少涉及,55.30%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时更多是在告诉学生好与坏的标准,而缺乏对好与坏评价标准的辩证探讨,还有53.0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类课程对学生智慧的培养、个性发展、生命的呵护等关注较少。

3 通识教育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类课程现存问题及建议

3.1 课程组织形式单一

关于课程现存问题调查中,分别从课程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查(图1),结果显示,31.06%的学生认为通识类课程存在“课程开展形式单一”的问题,40.91%的学生认为思政类课程存在“课程开展形式单一”。通过进一步调查,在学生喜欢的课程组织形式中,90.91%的学生渴望体验式教学,并通过多种方式或者形式参加社会实践来实践课堂所学,85.67%的学生希望能开展小班式教学,加强与老师的互动交流,84.34%的学生希望参与到讨论式课堂中,认为分组的讨论学习更能加深记忆。

3.2 课程内容单调、脱离实际

在课程热莘矫娴牡鞑椋29.55%的学生和28.79%的学生认为通识类课程存在“课程内容脱离实际”、“课程内容单调的问题”,37.12%的学生和37.12%的学生认为通识类课程存在“课程内容脱离实际”、“课程内容单调的问题”,进一步调查发现90.15%的学生希望两类课程的内容能够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对实际生活有指导价值,87.24%的学生渴望课程内容设计能够广泛而深入。

3.3 课程兴趣感不强

31.82%和31.06%的学生对两类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兴趣感不强就造成了学生无法主动参与课程,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84.32%的学生认为应该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学校也应根据学生需求开设相应课程。有89.39%希望学校提供弹性学年制(比如:5年或者6年内只要学分修满就可毕业),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制定学业规划。

3.4 大学生对通识类课程和思政类课程的期待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在学习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中,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学生学习主动性处于压抑状态;学生渴望学校进一步尝试改革,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自己和课程,激活自我主动学习模式;学生们普遍认为两类课程存在注重告诉学生是与非、真与假的问题,而对如何去判断是与非、真与假则涉及较少,对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的培养流于形式等方面的问题,有待改善;对学生是否认为将通识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类课程紧密结合更有利于其人文修养、能力和素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6.76%的学生支持将两类课程进行融合,并进行有针对性改革,以更好实现课程目标。

4 通识教育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类课程融合对策

4.1 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

根据学习主动性和课程兴趣感不强两项调查显示,当前的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学生主动参与度不高,学生的自我表达和实现受到压抑。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课程的感受,达到课程培养目标就必须将学生从课程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过渡转变。学校可在多方面尝试改革:第一,尊重学生个体发展规律,增加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可选课程,加大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第二,增加社会实践和认知环节,倡导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课程认知。

4.2 借鉴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组织形式,活跃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就“课程开展形式单一”这一突出问题,必须进行思考和变革,将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引入国内的课堂,丰富教学形式。国外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大致分为课堂讲述、小组讨论、研习发表、独立研究等四种。[4]国内的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应改变单向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用角色扮演法、脑力激荡法、菲利普66法、案例教学、游戏教学等多种方法,增加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等多向交流和丰富的交往,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体验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4.3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优化通识教育课程内容

从根本上解决课程内容单调、脱离实际等问题,必须从课程设计出发,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真正做到课程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学生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特别是对于通识类课程,要符合中国国情,既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又要以此为契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带给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全新变革和尝试,使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下学习通识课程,树立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肩负起建设国家的使命。

4.4 整合学校师资队伍,最大化实现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数据分析和访谈结果,多数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满意度不高,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从课程建设的角度,除主体“学生”的主动性变化之外,授课主体“教师”的能动性也必须提高,通识类课程与思政类课程的结合必须通过教师的课程组织来实现,所以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教学水平要求甚高。首先,可以通过学校内部整合教师资源,建立跨专业甚至跨院校的师资和课程整合模式,让相关专业和领域的教师合作教学,共同完成某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其次,实施名师等优秀教师重组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以课程骨干教师为中心辐射课程组任课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再次,通过高校已经建立的海外教育机构,聘请国际教师担任课程指导老师或任课教师,提升课程建设的整体高度。

参考文献

[1] 朱时清. 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陈艳红,黄建,吴开军.大学思想政治课评估的改革对策研究[J].学术界,2010.11.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例9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中职学校政治思想教育课程现状

1.1 学教主体不明确

现在教与学的通病是学教过程中的主客颠倒,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则在下面默默地听讲。在课堂上本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现在的教育方式俨然把教师当成课堂的主体。这样的教学方式离素质教育越来越远,教师和学生同时成为当下教育体制的一种工具。这样对教师和学生极为不利,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白白耗费了许多的精力而没有收获,学生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还丧失了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完完全全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没有学习课程的主动,教师又没有提供更合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学教主体不明确,让教育改革的步伐越来越缓慢,长此以往中国的教育制度必然更加不合理,会对新一代的学生造成学业上的危害。

1.2 学教方式不合理

主题化思想政治的教育是一门相对其他知识性学科更灵活、更生动,含有更少的知识含量却能够直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的学科,它还能间接地影响到我们以后在工作中的走向。因此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门离我们最近的学科,它不需要我们付出多少的心血,却对我们将来很有用。这决定了在对思想道德的授课中一定要保持课堂氛围的生动,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目前关于思想道德教学的方式不适合,课堂氛围没有生动的气氛,反而很严肃和紧张。教师对学生要求很高,完完全全把思想道德课程知识化,缺少互动和交流,学生们则对这样的授课方式很反感,经常采取逃课的坏习惯。正是由于授课方式的不合理,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倍感无聊的。

1.3 学习效果不理想

由于教学主客体倒置,加上讲课方式的不合理,课堂气氛无聊,学生养成了逃课、上课不听讲的坏习惯,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教师也觉得很没有成就感。这些原因造成了学习效果是很不理想的,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教师能从教课的过程享受巨大的精神上的回报,会因为自己的教课给学生带来的收获感到欣喜和满足,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学生能喜欢上课,从老师的讲课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修养。而现实的学习效果是很不理想的,老师和学生都没有从教课和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反而会因为上课觉得厌烦、枯燥和无趣。

2 主题化教育的优势与机理

2.1 主题化教育相关理论

主题化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题,而不是把教育本身作为重点的发展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题,这对学生的要求是要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题化教育的目的是立足于将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价值的个人,学生有自主学习、成就自我的能力和素质。学生应在主题化教育的学习中增加学习的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增进人际的交往,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思想,从而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主题化教育的终极意义。主题化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本质内容,旨在培养真、善、美和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知识体系,促使教育制度的改革。

2.2 主题化教育实施条件分析

若要有效地实行主题化思想教育,需要各方面因素的积极配合,这些因素包括:教师的勤教、学生的善学,正确合理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方式。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对学生起到点拨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对课程的把握到位,积极对学生负责,有重点、有侧重地将学习传授给同学们。对于学生来说,要努力地提高对学习的兴趣,积极地配合老师的讲课,培养自身的素质、提升自己的能力,这都是至关重要的。此外要改革教学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同时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讲课方式。还有至关重要的是要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不能以功利的心态对待主题性思想的学习,也不能总为考试得高分而学习,以功利的心态对待学习的效果必然是令人失望的,学习的过程也必然是被动的。

2.3 主题化教育实施框架

对于主题化教育方案的实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校对主题化思想教育的积极整顿、教师教学的反思和学生对教育的期待。对于学校来说,领导要积极地探讨此学科的重要项目和基本的学科走势,在教育体制下积极地整顿和探索学与教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写出来,作为改革的典例和方案;教师们也要积极地反思教课过程中的障碍,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采取多角度、多路径地对课堂的授课方式进行整合和改动,力争让学生学到真正的东西;学生则应该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授课方式以及想学到什么内容,增进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强化学习效果。

3 主题化背景下政治思想课程改革对策

3.1 课程内容的选取

课程内容的选取要新颖,能广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乐学、爱学,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是最重要的。关于思想道德的教育,教师可以选择实事案例作为教课的素材,一方面可以引起大家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学习的效果。

3.2 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

课程教育的改革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必须要时刻反省现存制度中出现的问题,多加改进才会让教育方式更加完美。这些改革既包括学校的侧重点上的改革,还有老师授课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必须要全面、全方位地对主题性道德教育进行改革,才能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整体规划好的实施框架出发,提高改革速度,加大改革力度。

3.3 课程教学活动的转化

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寓教于乐,就是在学生快乐、课堂活跃的氛围里学好所学的课程,对主题化思想政治的教育,是可以实现这一思路的。因为快乐和学习是不冲突的,快乐学习是一种能力。教学活动的转化是很有必要的,这能大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课堂的生动性,也能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对主题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对教育的改革是一种极大的推动作用。

3.4 课程考核方式的变化

考核方式从客观上讲决定了同学们对待学科的态度,或者说考核的方式就是学生学习的侧重点,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现在的考核方式多为闭卷考试,即使是开卷考试也有严格的规范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主题性道德思想的学习,不该有严格的条条框框对学生加以束缚,改变了考核的方式,能大大地缓解同学们的学习压力,这对教育本身是有好处的。

4 结语

加快对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是教育迈向成熟的重要一步,是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从主观上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这能大大加速我国在教育制度改革中的步伐,实现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切实地重视起这个问题,为中职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荣生.浅议中职学生的思想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

[2] 林胜德.人本教育思想与中职思想政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例10

摘要:三本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在教育创新的背景下,三本院校也应该进行全面地教育改革,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是三本

院校教育改革重点,需要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改革加以重视。本研究立足于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了三本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现状和实际情况,提供了以突出马克思主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多元化导向、树立正确思想政治教育

观念等措施,希望对加速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改革服务。

关键词: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马克思主义;多元化;教育规律

1.前言

三本院校进行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是三本院校发展和壮大

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

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需要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尝

试,在课程改革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和规范性,从对三

本院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入手,通过多种措施实现三本院校思

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在扩大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围

和领域的基础上,更广泛地挖掘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价

值,在有效提升三本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同时,实现他们认知、

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现状

2.1 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复杂化

三本院校是多种文化的载体,是科学和技术的传播主题,是

多种制式和文化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

大学生的主要战场,当前三本院校中西方意识、个人主义和极端

思想都广泛地渗入,这不但给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困难,

更会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影响,其中的意志不坚者会放弃正确

的信仰和思想,进而转投到敌对势力的环抱。

2.2 三本院校出现马克思主义地位的下降

在思想活跃的今天,一些三本院校的大学生错误地将马克思

主义看做一家思想流派,这种不能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将

会引起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混乱,进而失去了三本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2.3 三本院校学生对本土文化认同度不高

当前三本院校的学生正在享受着改革开发的成果,他们接受

可口可乐、肯德基,讲着美国大片和法国奢侈品,进而会忽视了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精神上的空虚,进

而出现道德的沦丧。由于没有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这样的现象还

会加剧,进而对三本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造成障

碍。

3.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3.1 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要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思政课程体系进行改

革,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地位进行突出,要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

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地位,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引导三本院

校学生探寻出思想政治的出发点和根据地,要让学生深刻理解马

克思主义的内涵和实质,在形成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

打造出鉴定的信仰和思想体系,做到对腐朽思想、个人主义和消

极思想的有效抵御。

3.2 把握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三本院校院校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来引导学生做到

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使其做到与时代共同进步,与社会主义共同

发展。要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吸收健康积极的文

化和支持,将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向前进和发展的轨道上。

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繁荣社

会主义文化,又要重视大学生心灵世界的改变过程。我们要以健

康、高雅的文化扶持和引导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增强三本院校

生的鉴赏能力,降低低俗文化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3.3 坚持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多元化导向

三本院校院校思想政课程改革要融入多元化思想。一方面,

要尊重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历史沉淀意义的优秀传统文

化;另一方面,要吸收和借鉴西方思想中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成

果,在碰撞、交锋中形成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促进,

进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多元化发展的主导思想是以开放包容

的文化心态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做到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不断创新,实现批判性继承,达到为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

更多素材和精华的目标。

3.4 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在时代和发展的大背景下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

到与时俱进,通过树立开放与民主的观念来提高三本院校思想政

治教育的有效性。三本院校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对课程体系进行

有效地创新,使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足够的承受力去应

对社会的发展的考验。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

中,要坚持做到正确引导学生,不能让尚待发展的学生在复杂的

社会价值观念和流行意识中随波逐流,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思

想政治的教育,通过各种有效的、多样的尝试,实现三本院校思

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我们要和平、认真地对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接受他们的

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只向学生宣

布一些不容置疑的道德戒律,要鼓励学生善于、敢于提出自己的

观点。要想取得个性间的相互认同,就必须尊重学生思想的个性

化,通过对个性化的不断塑造和彼此融合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才会更加充实和丰满,大学生个人发展才会日臻完善。

结语

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材来

讲非常重要,需要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予以高度重视,要看

到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迫切性,要有长期工作和艰巨的

思想准备,在坚持不懈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改革来提高三本院

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和效果,使三本院校大学生找到科学而全

面发展的基础,在全面成长的前提下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对国

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特殊意义和贡献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牟萍,徐敏.探析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3).

[2]王顺芬.“两课”教学改革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

观要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2).

[3]张彩霞.以人为本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J].青

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9(03).

[4]王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和谐社会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例11

一、整合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必要性和意义

1.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必须学习、考试过关,否则就不能毕业。这种学习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如果过度强调,容易激起对教育信息的抵制、厌倦和反感。在2009年某大学的一项《当前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关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就业更看重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的培养,对道德素质的提及率仅占到17.5%。在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追踪反馈表》中,能够看到大约有八成以上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技能比较满意,但只有不到三成的企业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打了“优秀”。大学生对道德素质的淡漠,企业对大学生的不信任,反映了高职高专毕业生思想素质的软肋,折射出了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的严重性,应当引起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单打独干、缺乏沟通和软弱无力的问题,尚没有形成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但是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孤军奋战的情形,两课教师殚精竭虑,学工教师倾尽全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却仍然软弱无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拓宽思想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另外,还可以营造浓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各具特色的精品校园活动,利用现代化的交流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外发展作用。

高校教育任务并不能完全由“两课”来完成,也不是一个学期一个阶段就能完成的,它渗透在高校教育的整个阶段,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需要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符合国家政策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要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意见》还指出,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应有育人职责。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目前,高校各门课程还未能发挥其育人功能,因此,把各科教学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重要阵地,充分研究和发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进行有效整合,使其持续发挥作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

4.现代教育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的自身建设标准,大学课程建设的共同趋势是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人本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学生是德育主体,不是灌输客体。德育是社会发展对个体提出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需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张把学生作为道德的主体来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和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个性的差异,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其特点是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认知、情感、动机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能够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

现代德育逻辑支点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的自身建设水准。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就是不断提升人的自身建设标准,而要达到这个标准,就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现代德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21世纪的中国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已成为当前大学课程建设的共同趋势。同志指出:“高校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大学生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这是科学发展观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教育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更有利于实现德育目标。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造就德育主体,造就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学生是德育主体,不是灌输客体。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重视学生自身的创造力、意志力、判断力、亲和力和独立人格,正视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帮助辨别是非,学会判断和选择。以人为本的德育就是引导帮助学生把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辨别力、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学会自己面对人生,创造生活。

二、整合各类课程思想教育资源的可能性

1.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隐蔽性特征适合进行无意识教育。

各类课程中都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所以,在高校课程设计中,课程设置的目的从来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力图使他们更聪明、更高尚,人格更健全和完善。所有课程中都自然而然地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当代美国教育家托马斯・里可纳表达得更为直接。他认为:“各科教学对于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的确。现代高校教育的专业特征十分突出,课程设置中科学的工具占有主导地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比,其他课程构成要庞大得多。因而,利用好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不仅如此,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有着典型的“思想政治”标签。而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具有隐蔽性,是在专业系统的“标签”下进行的,没有喋喋不休的说教,没有教条。学生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发现自己的兴趣,获得成就感,自然而然地接受其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隐蔽性特征适合进行无意识教育。它能够避免尖锐的思想政治教育冲突,有效克服学生的对抗心理,在无声无息中浸润学生的心灵,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具有专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无可比拟的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表明,显性的“灌输式”的政治教育形式,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色彩,如果使用方法不当,学生很容易产生“被教育”的压迫感,从而拒绝教育者的观点。相比之下,各类课程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比较自然,它利用的就是无意识接受心理学的原理。这种无意识并非没有意识,它是一种隐蔽的意向,一种潜在的心理指向。如果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发展出发,比如好奇、兴趣、安全感、归属感、尊重、认可等,学生就会主动寻求有利于满足这些需要的事物和活动。这种主动的注意、关心与过程就是一种自觉意识的活动。在这样的对专业课程有意识的求知活动中,学生逐渐接触认同了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对“专业课的政治教育”心理不设防的情形下,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在无意识中进入思想体系,从而接受教育。无意识接受是最有效的接受,无意识的德育变成了最有效的德育。

2.高校课程设置专业化突出的特点,使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潜力巨大。

高校有庞大的专业课教师队伍,由于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在时空上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他们对学生特有的影响。他们成为了高校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专业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自觉地用自己的思想、道德、品性人格潜移默化地,深刻地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不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每一位专业教师在对学生思想灵魂的塑造中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德才兼备的专业课教师才是合格的专业课教师。只有既教书又育人,教师才能真正尽到自己的职责。

3.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

教育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旨在塑造人的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做人的工作,主要是与人的心灵和思想打交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誉非常重要。信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取信于人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失去信誉,只能导致逆反心理,引起厌烦情绪,导致不良反应。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切忌心、言、行不一,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的关键一环。要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具有高超教育艺术的教师,能够以真挚的爱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以高尚的品质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以优雅的行为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以渊博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等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教师的高尚人格被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能力,是教师释放有效能量、使之接受学习的前提,而高尚的人格魅力会启迪、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专业课教师不仅是人类知识的继承者、传播者,而且应当成为人类优秀精神品质的传人。只要专业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就能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合格的教师,不辱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三、整合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原则与措施

1.采取相关措施,在全体教师中树立大德育观念。

高校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单打独干、缺乏沟通协调和软弱无力的现状,必须整合各类资源,在校内形成上下左右积极配合的强大教育合力,要坚持全员参与、全程育人与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相结合,努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全员工作观。首先,要树立全员德育的意识,尤其是各科目教师的德育意识,高校应采取各种途径和方式,将全体教师都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战场上来,特别是在教学工作中去,形成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大德育结构。要充分发掘其他课程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还要求所有课程教师把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启发学生的智慧三者高度统一起来,以真挚的爱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以高尚的品质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以优雅的行为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以渊博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其次,要树立全程育人的意识,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齐抓共管”。各类课程教师应该自觉主动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处理教材,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在课程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思想教育。通过课堂、作业、辅导、考试、实践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育人。身教重于言传。除了做好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教师还应该在思想品德行为上为学生作出表率,树立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2.强化教师主导地位与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两条腿走路。

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相悖。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德育主体,并不是放任、放手,而是更强调教师对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创新教育方式、途径和手段,将与学生学习和生活联系密切的或学生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引进课堂,换说教、灌输、注解为诱导、对话、解惑,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引导中春风化雨,担负起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这个引导教育过程中,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进行自我评价与选择,进而达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这样进行教学设计,既能避免刻意说教的嫌疑,又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大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不是为了教师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而存在,是为学生谋利益的。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才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承认、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被学生接受、认同、悦纳、内化和践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价值的,缺少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也无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尊重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是进行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突出的主观性和自主性。大学生的内在思想与心理需要是接受外部思想教育的前提,只有出于自身需要的教育,学生才会有接受的主动性 和积极性。这种内在需要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内驱力。因此,在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时,还必须充分遵循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规律、专业特点,考虑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相互结合中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在21世纪新时期,在这个时期经济成分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同样多样化。思想解放、价值多元、个性张扬,关系失调、行为失控,心态失衡现象突出,良莠不分、美丑不辨、善恶不明、荣辱不清的问题客观存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离不开这个时代特点,这个时代的大学生一般不大相信现成的结论和师长喋喋不休的说教。然而人生的课题接踵而来,如何应对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如何成为合格的专门的人才?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怎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处在成人感与孩子气同时存在的时期,这是一个崇尚理解又怕被了解的阶段。他们血气方刚,容易冲动,却喜欢显示深沉成熟。根据大学生的这些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学生思想的深层次问题,如专业、学业、毕业和就业问题,心理问题,贫困生问题。个体心理问题等,在各类课程的教学中注意渗透理想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国情和世情,培养对祖国和人民的感情,树立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专业教学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统一。

要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这要求教师既要对思想教育的目标了然于胸,又能细致把握学生的思想和专业现状,并结合专业特点,制订可行方案。

(1)抓住素质教育重点,将其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环节中,调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常抓不懈,落实到教学环节的具体细节之中。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在作业、考试中,对敢于求新、思路闪光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吸收学生参加专业课的课改和科研活动,在专业课的相关活动中发觉思想教育资源,培养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等,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每门课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师备课时要有意识地把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出来,讲课时渗透进去。专业课教师要学会挖掘,把思想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到各个章节教学计划中,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体现思想教育内容。

(3)课程教学还应结合专业的特点。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反映。人文学科,可以传递开放、自由、理性、宽容、尊重,可以帮助学生打开眼界和心胸:自然科学则具有客观性、可证实性、逻辑性、创造性等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学风。

(4)课程的实践环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理解、应用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践过程中,提倡创造性学习,引导细致观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鼓励质疑,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灵感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我们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结合专业课程教学,渗透政治教育,要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注意从细微处着手,小中见大,做思想教育工作的有心人。

5.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增强德育效果。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的政治目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因而政治色彩比较浓。在今天这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环境里,一些人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抵触心理,因此,我们一定要适当弱化其政治色彩。弱化政治色彩不是弱化政治意图,而是要讲究艺术性,把单纯的政治理论、道德规范的灌输变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熏陶、感染,更强调以委婉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

教学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是思想教育更需要艺术处理。我们应反思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如关爱强迫,期望过高,压力转嫁,具体表现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缺乏实效,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手段生硬等,此外还有用专业学习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用解决实际问题代替解决数学问题,用文体娱乐代替理论教育,用约束管理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物质奖励代替精神鼓励等。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倡隐性的、无形的、柔性的、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工作;提倡多一点民主意识,多一点亲近服务;提倡把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把大学生的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站在历史高度,运用战略眼光,宏观构想,放下架子,淡化身份,以亲近、亲切、亲和的姿态,与大学生拉近距离。

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从来不是为了教师而存在的。它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而存在的,是为学生谋利益的。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那就是徒有虚名。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千方百计地的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标准应该要看学生需要不需要,欢迎不欢迎,赞成不赞成,参与不参与,满意不满意,关键看能否张扬大学生的个性,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总之,专业课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整合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专业课教学中实现专业课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从而专业课充满生机和灵性,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大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得到思想和人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