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春节的传统文化

春节的传统文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8 14:42:19

春节的传统文化

春节的传统文化例1

传统文化有很多,我最喜欢春节。

传说,从前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它经常到村子里危害人类,吃牛和羊。所以,人们一心想除掉它。可是,无论人们用什么办法,都无法赶走“年”。最后,一个小孩无意之中点燃了竹子,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年”被吓跑了。人们都很高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格高兴的日子,就在每年的这一天放鞭炮,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后,又逐渐演变成了“春节”这个节日。

我每年都回老家过年,每年都很热闹。过年的前一天,就是大年三十,也叫除夕。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贴上了“福”字。有的人心灵手巧,把自己剪的窗花贴在窗户上,像降落的雪花。还有的人把灯笼挂在大门上,张灯结彩,非常美丽。

这天晚上,一声声花炮声,像打雷一样,此起彼伏,接连不断。李华映红了整个天空,像一朵朵美丽的花。放完了鞭炮,人们又抱起了又香又大的饺子,吃上了团圆饭。儿女们也都和父母团聚。人们一边吃着热腾腾的饺子,一边看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一直持续到晚上十二点,新年的钟声敲响。第二天早上,人们都起得很早,无论大人小孩都喘着新衣服挨家挨户的拜年。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嘴里说着吉祥的话。

这种欢乐的气氛一直持续到农历正月十五。

春节的传统文化例2

一、江西虬津镇红桥村的春节习俗

江西省永修县虬津镇红桥村(原云源村)坐落永修县西南的修河边,共有村民73户,188人。其中张姓12户、周姓4户、苏姓4户、江姓53户;红桥村是以江姓人口为主,占全村73户中的72.57%。江姓万派公于南宋末年从林塘迁至虬津镇红桥村,经历了700多年的历史沧桑,但仍保留了不少传统的春节习俗。

从过年的时间来看,虬津镇红桥村江姓过年的日子与众不同。如腊月为大月,则农历腊月29过年;如腊月为小月,则农历腊月28过年。另外,虬津镇红桥村江姓同一日过年的时间不同。相传江姓迁至红桥村后,育有三子,三子分家后均请长辈到家中过年;为了孝敬老人,三子将过年的时间错开,长子早上过年、次子中午过年、三子晚上过年。此传统风俗一直保留至今。

从过年的内容看,首先是对祖先的敬仰。过年前均要祭祀祖先称添斋饭。祭品(斋饭)中必须要有三牲(猪头称猪首、鲤鱼称摆尾子、鸡称凤凰);每年正月初七,红桥村江姓要举行拜谱仪式,将江氏家谱请出,秉烛、敬香、膜拜、放鞭炮;正月十二接太公牌位到江西,九江地区的江氏九X十八村轮流供奉,每村轮流供奉一年,因永修县虬津镇红桥村地处南北交通要道中间,每年南北接太公牌位均要经过虬津镇,每年正月十二这天虬津镇江姓,均会准备八面彩旗、鞭炮,敲锣打鼓接太公。其次是对当年过世先人的孝敬。年内家中有老人过世的,腊月23家中要设孝堂,孝子在堂屋将孝堂布置好,把灵牌屋放在孝堂内。腊月24,孝子进入孝堂(正月初三以后才能离开),每天要敬香,点长明灯。正月初一,同村人每户会带一封爆竹给亡灵拜年,正月初三上午,所有的亲戚前来拜亡灵,正月初四孝子出孝堂回拜四方亲戚。亡灵的孝堂和灵牌一直放到农历二月花朝(二月十五)才到亡灵坟前烧掉。

从过年的禁忌看,一是贴对联。过去要在傍晚贴,不能说贴对联,而要讲沾对联。二是封开门。过年(除夕)晚12点前要打封鞭炮封门,封门后直到初一早上才能开门(称开天门),开门后放封鞭炮则不能关门,直到晚上才关门。三是添斋饭。长子早上过年前添斋饭的时间要在寅卯时(4-6点),添斋饭祭祀祖先时外姓及出嫁的女子均要避讳。中午、晚上过年的添斋饭祭祀祖先时则不用避讳。四是吃素食。大年初一早上第一餐不能吃荤腥,必须吃斋(全素食),一般吃青菜、豆腐、菜柳等,表示逢春,一年到头清清洁洁,以示吉利。中午、晚餐则可吃荤腥。五是语言禁忌。旧时春节期间,虬津镇红桥村江姓有不少语言禁忌,如猪头称猪首、猪舌头称赚头、猪耳朵称顺风、猪肠称猪顺子、猪血称猪旺子、猪骨头称元宝;吃肉称吃大菜、吃鱼称吃摆尾子、吃鸡称吃凤凰;衣服破了只能讲发了,打破了碗也只能讲发了;走路时不能讲走快点,只能说走起些。

从过年的娱乐看,春节期间的主要娱乐为玩龙灯和看丫丫戏。玩龙灯是在正月初八起灯,开始在外村玩龙灯,十五在本村玩,正月十六下龙灯。龙灯舞到每户,每户要有一定的迎接仪式。旧时,一般是每户要送一块红布、一些米花糖,放鞭炮;现在一般送一条烟,放鞭炮,有的放三封鞭炮(接龙灯、操龙灯、送龙灯),有的则更多(喝彩就要放封鞭炮)。有时二月花朝会花钱唱戏。丫丫戏名称的由来,传说纷纭,但它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原来剧中的女角全由男孩扮演,男扮女装,头上都扎着两个丫丫形的小发髻,身着颜色艳丽的戏服,非常具有娱乐性。如今,女角虽然不再由男孩扮演,但是标志性的丫丫形发髻却流传了下来。新年里,在虬津镇红桥村江氏祖堂搭台演出一场精彩的丫丫戏,丰富和活跃春节农民朋友的节日生活。

二、红桥村年俗的变迁及原因分析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虬津镇红桥农村习俗自然也随之改变。首先,注重家庭团聚。村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严格按照程序来做一些敬拜神的活动,但更加注重人本身心理或气氛。也就是说村民们更加注重家庭的和谐气氛,少了很多神话传说,增加了“人文主义”色彩,更加关注如何舒适的过年。第二,创业是最关注的话题。2009年春节,永修县城乡土地充满了农民工回家过年,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人群比前几年出现拥挤,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批失业农民工返乡。现在当他们见面时,听到最多的是“今年还出去吗?打算去哪里赚钱?”春节和家人短暂团聚后,去或留,农民工成为最关注的话题。再次,越来越少的人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早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夜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中华民族至今仍然很重视的年俗。近年来,村民们守岁的人越来越少,人们或看电视,或睡觉,打牌,上网,几乎没有人静下心来守岁。虽然很多现代人将“网上守岁”、“打牌守岁”等都归于守岁,然而守岁净化心灵、让灵魂通过安静“回家”的作用似乎正在消逝。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无法避免变迁浪潮的冲刷。现在有不少人,尤其是青年人热衷于过各种外来洋节日,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奥格本认为大多数社会变革都是由物质文化的变革,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变革引发的;一旦物质文化发生变革,非物质文化的制度文化即价值观、规范和意义、社会结构等也发生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人们不仅鼓起了钱袋,同时思想也得到解放,文化的发展提高人们的品味。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们思想解放也逐渐打破一些古老的习俗,为春节活动的多样性创造条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一些人不再像以前一样只在意吃穿,更多地追求高品味的精神文化生活。例如,对于春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及旅游爬山中所蕴涵的精神享受。其次是环境的变化。克莱德.M.伍兹则认为,变迁一般是由社会文化环境或自然环境的改变引起的。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人口流动,现代交通的发展,大众媒体的沟通,各种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碰撞,互相取代、相互同化。第三是外部力量的冲击。随着中国开放深度的发展,西方国家借助跨国产品、新型的电子媒体工具、广告、流行歌曲、网络小说、影像等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外部力量的潜移默化,使得人们重新塑造社会态度。受上述三者的影响,如今江西乡村春节习俗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三、从年俗演变看中国的传统文化

春节习俗的演变,乡村家族的情感整合仪式正在失去其传统文化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物化,利益成为人际关系的中轴,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越来越感到人际交往中的冷漠、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短暂化和功利化。相比较而言,与上述的利益追逐不同,春节期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馈赠与分享。流动着的人们也暂时停下来,多数都要“回家看看”。人们还凭着种种活动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体会到了个人依附家庭、家庭依附亲属和乡邻、乡邻依附社区、社区依附城市或地方、地方属于中国的情感,并由此产生了新的“团圆”文化。

春节习俗的演变,导致舞龙、舞狮、踩高跷、跳傩舞、玩龙灯和演丫丫戏等传统娱乐方式对现在的人们来说没有多大吸引力,逐渐面临失传。但从“非遗”保护角度来说,这些特传统色文化很值得继承。因此,不少专家都建议,把传统的娱乐方式进行创新,一来可使得年味更浓,不至于消失;二来也使得这些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此同时,一些村民认为精神需要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传统年俗慢慢延续开来。例如,接太公活动逐渐上升。在江西永修县虬津,武宁县泉口、鲁溪、清江等乡镇流传着“接太公”的习俗。今年春节期间,当地村民以姓氏家族为单位,把本族供奉的太公塑像抬出来,每个家庭敬拜祖先的塑像,祈祷丰收、家庭和谐、健康平安。

春节的传统文化例3

        一、春节和圣诞节的由来以及习俗

        (一)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春节,在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就有记载:“夏曰岁,商曰记,周曰年。”因为其在农历的岁首,又称“岁”。春节的概念,最初的含意都来自农业。周人主要是根据农作物成熟的周期来认识“年”这个概念的,《说文•禾部》:“年,谷熟也”。《谷梁传》中也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在农作物成熟的时候,周人要举行一年一度酬神庆丰收的活动,这就是过年的雏形。汉代太初元年创立了太初历,俗称夏历,确定正月为岁首,初一为元旦,过年的节日就基本定型了,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是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国民政府为了顺应农时、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而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

        传统意义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封的“司命菩萨”。每逢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灶祭”的仪式一般在黄昏时举行,一家人到厨房向灶王敬香,并用饴糖供奉,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甜言蜜语”。祭灶过后,人们便正式开始做迎接新年的准备。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就是 “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的大扫除。“尘”与“陈”谐音,因此扫尘就有“除旧布新”的涵义,就是要把一切“晦气”扫地出门。春节最热闹的活动当然是放爆竹。其原始目的是驱鬼迎神。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拜年又称“拜正”。正月初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就是自家人对拜,往往是晚辈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然后长辈再给晚辈以期望,并讲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晚辈。春节贴“福”字也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地方人们还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已到。

        (二)圣诞节的由来和习俗

        圣诞节也称“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在每年公历12月25日。在宗教上它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圣经》的记载上帝决定让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和更好地相互关爱。耶稣是因圣灵感孕,由童女玛丽亚所生的。玛丽亚是巴勒斯坦北部小城拿撒勒的木匠约瑟夫的未婚妻。因为玛丽亚在婚前就怀孕,约瑟夫本打算悄悄退掉婚事。一天夜里,上帝派天使在梦中告诉约瑟夫说:“不要嘀咕了,把玛丽亚娶回家。她怀的孩子来自圣灵。她将生下一个男孩儿,你们就给孩子起名叫耶稣,因为他将从罪恶中拯救人们。”后来,玛丽亚在马槽中生下了耶稣。于是这一天也就称为了基督教徒心目中的圣诞节。

世界上有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庆祝圣诞节,假期从12月24日到来年的1月6日。今天圣诞节的许多风俗都来源于《圣经》中关于耶稣诞生的传说。与中国的春节不一样,它的节俗活动具有相当浓厚的宗教特色。圣诞节前夕也就是平安夜。根据耶稣诞生在这天夜里的说法,平安夜应该是一个狂欢夜。当天晚上,全家人共进丰盛的晚餐,围绕在圣诞树旁唱圣诞歌曲,互相交换礼物,表达内心的祝福。在这天晚上,人们会看到一群可爱的小孩挨家挨户的唱诗歌报佳音。因为耶稣的出生的那一晚,一位正在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听见有声音自天上传来,向他们报告耶稣降生的好消息。后来人们就效仿天使,在平安夜里到处向人们传讲耶稣降生的消息。今天,报佳音已经变成圣诞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与中国的春节一样,“吃”也是传统圣诞节的第一要务。像中国人一样,西方人过圣诞节也很注重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下,共进圣诞大餐。这顿圣诞大餐包括:鸡、鸭、火鸡、色拉、面包、蔬菜。最具特色的是各种甜点。只有吃过这几种食物,在新年中才会有好运。

        通过比较得出,中国的春节主要来自于民俗,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春节节期的选择是人们对现实生产和生活的总结,是对农事活动节律的概括,是对各种天体运动规律认识的运用。而圣诞节则完全来自宗教。但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宗教故事又何尝不是来自民间,来自人们的创作呢?

        这两个节日的性质不同,一个是传统的民俗节日,而另一个是全民性的宗教节日,但是它们的节俗活动中也有极为相似的地方。比如:年夜饭和圣诞大餐,压岁钱和孩子们的圣诞礼物,用来装饰的春联年画和圣诞树,对家人朋友的深深祝福,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等等。无论形式多么不同,生活中人类真实的愿望总是相通的。

二、春节和圣诞节的社会功能

        (一)交流功能

        春节有助于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距离越来越大。而春节正好可以为人们提供沟通与交流的好机会、好场合。在春节期间,人们不论多么繁忙,都要从天涯海角、四面八方回到家里,聚在一起倾吐真情、享受温馨。只有这个时候,人们才会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现实的功利中回过头来,真诚地看看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圣诞节也有家人团聚共进晚餐的传统。这一天全家人团聚在一起亲切交谈,叙述离别之情,吃大餐,唱圣诞颂歌,互赠礼品,迎接新年的到来,是一年中全家人最激动的时刻。在圣诞节期间,人们也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加深亲人、朋友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圣诞日上午全家人会在圣诞树下拆礼物。不论春节与圣诞节的形式有多么的不同,但就节日中所传达和交流的真实美好的情感来说,它们是相似的。

       (二)社会整合功能

        春节可以增强现代人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具有较强的社会整合功能。现代社会的发展逻辑告诉我们,社会的日益分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实,于是一定要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将彼此不同的个人维系成一个整体。春节就正好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在春节民俗活动的交流和熏陶中,人们体会到了个人属于家庭,家庭属于地方,而地方属于国家,并由此产生了差异中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海外的华人华侨来说,只要一想到春节、过年,他们就会很快产生一种认祖归宗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认同感。

圣诞节作为一个全民性的宗教节日也有其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西方文化较之中国文化,更加注重个体存在的价值,把个体看作是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础。在近代西方,法律对个人权利的规定甚至深入到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各自享有隐私权以及个人财产权等等。但以个人为本位的西方社会却并没有因此而分崩离析,因为宗教发挥了其强大的维系和整合功能。在西方的节日中,很多都与宗教有关,如: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等,都用来强化宗教的观念与意识,而圣诞节只是其中一个最突出的代表。

        (三)经济功能

        现代的春节是“假日经济”的黄金时间,具有较大的经济功能。春节一到,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各个商业领域都呈现出“火爆”的情景。每当春节来临,人们的消费额都呈大幅度上涨的趋势。近几年来,人们的消费档次也越来越高,春节在酒店预定团年饭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时尚。春节前后,各大商场的服装、食品、礼品的销售额是节节攀升。在某些大城市,假日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此外,选择在春节期间结婚的年轻人也很多,婚嫁消费也是拉动春节经济的一项重要的原因。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春节是一年中经济最活跃的时期之一。

与春节一样,圣诞节的经济功能也是勿庸置疑的。西方人也会在圣诞节前疯狂的购买圣诞礼物。实际上,圣诞节的商业行为早在11月份就开始了。随着圣诞节的临近,商店会变得越来越拥挤,人们的购物会达到疯狂的程度,该买的买,可买可不买的在心情好的时候也会买,全然没有平时的理性与冷静。也许这正是春节和圣诞节经过漫长的历史选择,至今仍然拥有活力的内在原因。在社会功能方面,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最为相似。

        三、春节和圣诞节的文化内涵

        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我国人民的劳动创造和智能结晶,传承着民族的情感与记忆。而春节正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最高代表。古人把春节定在正月初一象征着日月、天地的新开端,体现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追求阴阳调和的哲学观念。新年第一件事是放鞭炮,放鞭炮象征着新时间的开始。春节也是人类文化生活开端的象征,祭神、祭祖、拜年是对人神关系、人伦关系的重新确证。春节是人生新希望的象征,象征着未来的生活就像节日一样幸福美满!尽管在漫长的岁月中,过年的文化内涵会有所变迁,但其原始的含意却定格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中。过年期间的祭祀活动、禁忌等,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这并不是一般的迷信活动,它表达的是人们的一种真实的情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春联”也是春节文化内涵的重要表征。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联的内容会不断地得到翻新,能充分表达人民群众对社会、对生活的新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人们对自身、对社会的深切的关怀……这些都是生活的艺术。能够体验春节、品味春节,是一种人生境界。

        总之,中国的节日文化具有鲜明的传统色彩,是人本主义的张扬;而西方的节日则充满了宗教的神圣与庄严。

        四、结语

        节日承载的是文化,传递的是感情。节日绝对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全方位的表现出孕育这一节日的民族的历史文化意识。但是同样作为重要的节日,它们又具有极为类似的社会功能。这两种节日在对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的被接受程度是不同的,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对于像圣诞节这样的外来节日我们不能排斥,而对于像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我们更应该保护,而且应该在合理改造的基础上加以继承。

参考文献:

[1]李小玲.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探寻与考辩.民族艺.2004(5).

[2]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春节的传统文化例4

于和伟在老家辽宁抚顺长到二十多岁,之后考上上海戏剧学院而离开家乡,经过多年的奋斗,他已经成为知名演员。但是家、家乡,对他依旧有巨大的吸引力,他表示,年只有在抚顺过,跟家人过,才像过年。记者问他,如果遇上跨春节的剧组,怎么办,他说:“我遇上这种情况,签合同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过年一定要给我放假,至少一定要过年三十。”

年前,母亲要炸馓子、做包子

谈到老家过年的习俗,于和伟的话语中充满感情,“我在东北长大,我们家乡对过年很讲究,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算过年了,家里要祭灶,腊月二十四,扫屋,我妈在世时,年前,我妈要准备很多东西,要炸一些馓子,做很多包子,贴年画,剪窗花,贴门神,一直忙活到除夕。”

在于和伟对于春节的回忆中,有着浓浓的对母亲的思念,“我3岁没有了父亲,小时候我对于春节的印象,很多是通过母亲的行为交代出来。”

过年有盼头。心气儿才高

春节还有一个月,于和伟的母亲已经开始为春节做准备,“给我们做新衣服,那时候还要先量衣服再做,我记得还有那种对襟的衣服。衣服做好了之后,有一次试穿,看台适不台适,试穿之后,新衣服妈妈就收好了,那时候我天天盼望快过年有新衣服穿了。过年那天,我穿上新衣服,新袜子,非常的高兴。”

新衣服,好吃的,都是于和伟小时候对于年的回忆,“那时候吃饺子是大事,元旦包饺子,小年包饺子,除夕夜里包饺子,想起来都觉得香。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顿饺子很容易了。我觉得那时候过年有盼头,盼新衣服,盼吃饺子,因为有盼头有期望,心气儿才高。”

“姑爷节”要吃小鸡炖蘑菇

母亲在时。过年回家陪母亲是于和伟最大的事。如今母亲去世了,于和伟这几年仍然年年回家,“全家只有我―个人在外,所以还是要赶回去的。”于和伟在家中排行老9,家中还有姐姐哥哥,“我们春节时仍然聚在一起。”

每年初二的时候,于和伟要在家里大摆宴席,迎接远道而来的姑爷们。他说:“我们家姐姐多,所以初二都是姐姐带着姑爷来我们家过。我喜欢热闹,希望亲朋好友都一起过来聚会。”

春节的传统文化例5

1.1春节的起源

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1.2春节的习俗

扫尘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1.3春节食俗

蒸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包饺子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2 关于大学生对春节的认识了解调查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寒假期间,对在校大学生,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对春节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86份,有效问卷86份,问卷回收率为78.2%,问卷所反映出的问题具体如下:

2.1中国传统春节跟西方圣诞节相比,您更喜欢哪一个?

A春节 B圣诞节

由图表可知,94%的同学更喜欢春节,这说明在文化开放交融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2.2您了解春节的习俗吗?

A非常了解 B了解部分 C不太了解

由图表可知,86%的同学对于春节的习俗只是了解部分,并不十分清楚春节的具体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越来越少,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2.3您知道春节的来历吗?

A非常清楚 B不太清楚 C不知道

由图表可知,仅有34%的同学非常了解春节的来历,而11%的同学不知道春节的来历,这反映出,当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太少,缺乏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不能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2.4您年三十的晚上你都干什么?(单选)

A看春晚,吃年夜饭 B上网通宵(玩游戏、聊天)

C出去玩(放鞭炮、烟花)等 D其他

由图表可知,71%的同学在年三十晚上还是会进行守岁、吃年夜饭的活动,10%的同学喜欢出门放鞭炮、烟花等,这说明,对于春节中一些常规性的活动,同学们还是比较能传承的。但是,在当今社会,这些习俗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所以还需要多一些关注。

2.5您给亲朋好友拜年的主要方式?(多选)

A手机短信 B打电话 C上网发贺卡以及QQ拜年

D去家里问候 E不拜年

由图表可知,42%的同学选择打电话拜年,18%的同学选择通过网络拜年,15%的同学选择电话拜年,仅有24%的同学选择去家里问候拜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日益便捷,手机短信,网络聊天。这些技术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会面越来越少。与以前挨家挨户拜年相比,现在的拜年大部分只是走一种形式而已,缺少了年文化的味道,这值得我们去反思。

3 存在问题

3.1西方文化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青年们或多或少的会感觉身心疲惫,因而需要机会放松。此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融也十分明显。中国的传统节日注重的是一种习俗和纪念,比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国庆节等,而西方的节日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放松和情感的表达。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人逐渐热衷于西方节日,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万圣节,这些节日为广大青年提供了一个放松自己、张扬个性、表达情感的平台,同时商家也迎合了这股潮流,捕捉、甚至制造消费热点。从以前的不为人知,到现在的众人皆知,商家的炒作和新闻媒体的宣传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从这方面来说,青年们更加追求一种享受,而逐渐淡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喜欢春节的,但春节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中国传统的崇敬之情。

西方文化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容小觑,我们必须正视各种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3.2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年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也很少关注传统文化方面的信息。对于青少年来说,更加注重生活的享受,对传统文化的起源等便很少了解。总之,现代社会的人们可能只是了解有哪些传统节日,而真正了解节日起源,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逐渐淡化,很多传统工艺也因此失传,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来说,无形是一重大损失。

3.3对传统文化的实践不充分

以前,人们对待传统节日都很期盼,而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拿春节来说,以前的人们总是提前几周开始准备年货,做新衣服,收拾屋子,做各种春节食物,而现在,由于工作繁忙,人们很少去在意这些事情,多数到了春节前几天才开始准备。现在的春节,少了很多过年的味道。对于春节的各种习俗,以前人们总是习惯自己写对联以表示对新春的祝福,而现在,大街上各种对联花样十足,虽是好看,但却少了好多意义。

高新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生疏了不少。拿拜年来说,以前人们总会挨家挨户的拜年,以表新年的祝福,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短信、网络等进行祝福。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沟通的机会逐渐减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亲身实践越来越少,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4 建议与对策

4.1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关注程度,合理的调整各种传统节日的休假实践。一方面,可以让人们得到身心的放松,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体味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程度,对于那些即将失传的传统艺术,应该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政府可以建设相应的组织,以督促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多可行的途径。

4.2学校及各工作单位

学校可以多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以提高同学们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组织各种文艺演出,优秀文章征稿以及春节对联等活动。这样,学生们可以从中收获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从而更好的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此外,学校还要加强教育力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要多关注、多实践,在创新中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4.3媒体部门

媒体可以加大宣传的力度,增加各种途径,拓宽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一年一度的春晚,媒体方面应该迎合广大人们的需求,投其所好,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公益广告,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4个人

正确对待西方节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自身做起,多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利用空闲时间,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多了解、多思考、多实践,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要具有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比如:自己写一幅对联,做一个油灯等等。用实际行动弘扬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体味传统文化的内涵。

同时,我们也应该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

春节的传统文化例6

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

4、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5、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6、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破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

7、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王夫之《周易外传》。

春节的传统文化例7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141-02

节日,沉淀着人类的历史文化创造和社会生活智慧,作为一种文化秩序和传统习俗,它在抚慰个体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着人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以此达到共塑社会的集体意识感和传统价值体系的目的。时至今日,传统节日在现代化过程中焕发生机,不辔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在诸多节日里,在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心目中,没有任何节日能比春节更让人心系一处、为此欢庆,享受其中的神圣、隆重、喜庆、吉祥的文化氛围和浓郁特色。在春节的节庆氛围中,人们传递惦念与怀想,寄托祝福与祈愿,送达企盼与畅想。

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民众的文化情趣和情感都通过春节反映得淋璃尽致。千百年传承与实践,促使春节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春节作为民族认同感的象征,春节文化符号包含了人类深厚的情感。在当代影像传播语境中,探讨传统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春节文化视觉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且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节日文化传播的重要传播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精神取向的集中体现,有利于增强春节视觉符号的传播功能,由此,更进一步地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传播中华文化和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影响力[1]。

一、识别与表征: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的文本建构

在传统意义上,春节讲究喜乐团圆,欢聚一堂。如今民俗文化与大众传媒结合愈加紧密,视觉影像不仅为春节营造了祥和团圆的气氛,更在视听上为人们带来了一幅幅多姿多彩、深厚广阔的春节民俗画卷。从视觉上,放鞭炮、贴门神、挂红灯、贴春联、走亲戚、吃团圆饭、发压岁钱、守岁拜年;从听觉上,鞭炮声、叫卖声、锣鼓声、欢笑声;整体从影像上可发现,人们在春节的节庆中,笑逐颜开,做好吃、穿新衣,尽情欢乐,尽情团聚。

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系统在影像文本中得到了充分展现,首先随着电视的普及化和延伸性,春节联欢晚会作为春节的影像典型,寄寓着国家的身份认同和集体信念,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春晚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不仅仅只是一场普通的电视综艺联欢晚会,它已然成为在年三十晚上,春节文化中无法缺少的一道年夜饭和视听盛宴,是一种盛大的媒介景观和媒介仪式,一种全民族共同的记忆情结,一种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民俗民情,一种属于国家与民族集体意识形态的文化基因符码。春节联欢晚会承担建构社会个体身份、民族身份集体认同、满足现代社会人心理情感需求的文化使命[2]。在其中,诸多春节文化视觉符号,展示了辞旧迎新的愿望,凝聚了家家户户的情感、升华了春节文化的精神内核。另外,电视节目《一年又一年》,以电视媒体的技术手段,用一个公共的文化场域,展现祖国大江南北的过年氛围,在其中,让观众在客厅相对团聚而又封闭的空间中,在视听的享受中,在欢愉的笑声中,找寻共同的文化记忆,寄托新年的愿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电视纪录片中,也常通过艺术表现手法,将中国最传统盛大的节日――春节进行展现,在真实丰富的春节画面符号中,我们得以品味和重拾那浓浓的年味。例如:《春节》《过年》《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舌尖上的新年》《春节里的中国》《中国年俗》《春晚》《透视春晚》等。纪录片解说词的通俗性、抒情性、思想性使年味浸入每个人的心间,道出辞旧迎新展望前景的美好心愿。而画面上的视觉符号更是精彩纷呈:中国红的色彩传播、扫尘守岁祭祀拜年的仪式传播、年画春联福字剪纸的物像传播、腊八粥饺子年糕元宵的饮食传播,这些视觉文化符号也勾勒出了五湖四海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二、符号意指化: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的意义载体

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系统,通过大量极具特点的形象符号传承古老的传统习俗,渲染浓浓的节日气氛。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两项要素融合构成的。能指,指符号的音响形象,所指,指概念,即能指所负载的意义要素。遵循索绪尔的符号学原理,春节文化的视觉符号系统,分别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表现为某实际存在,并作为为人们所熟知的中介物而存在,例如:饺子、福字、年画、春联、灯笼、春晚、元宵等等,这些“视觉形象”不仅实实在在的存在能被人们感知到,还直观地被人观察、感受和使用;所指,在现实传播中,就不仅仅再单指一件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指向和延伸到该事物所蕴含的相对应并契合的心理想象和文化概念中。在符号学中指出:能指与所指两种符号体系相互结合,便会产生意指活动。例如:在春节视觉文化符号系统中,正是因为春节符号体系的能指和所指相互交相融合,才会营造呈现出“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美好团圆的幸福心理想象与现实文化镜像。人们在观看视觉影像的过程中,不再单单停留在某些固体事物的表象之上,反而会不由自主地重拾内心深处关于春节的心灵记忆与愿景。在视觉的强烈刺激和习惯攻势之下,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的所指概念不断被人们视觉强化进而表现稳定的特征,所指意义不再轻易被更换和浮动,如“饺子、春晚、年夜饭”,就会自然而然地被限定在春节文化符号系统中、同时也会被现代社会定型,最终代代接受,在共识中加固、在传承中革新。至此,春节的文化符号系统也就在视觉传播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

三、视觉镜像表达: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的影像意蕴

当今,科技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公众对一个节日形象的认知也同时依靠大众传媒所传递描述的“拟态环境”,诉诸视听的影像化传播对人们影响逐日增强,与此这样,我们经验的影像世界比我们经验的现实世界还要丰富、深刻。春节传统文化意蕴通过一件件颇具仪式感的文化习俗来展现,就像童谣中所诵读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俗、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3]”这些春节文化习俗在原本的现实空间里表现在能指的“碎片化”中,但通过视觉影像的传播与建构,利用镜头的重新组合、拼接、还原,却带受众进入另一种视觉观看体验中,正是由于意象的碎化和破碎的镜像感,才不断激发人们对春节的强烈情绪共鸣和对传统文化的独特审美体会。在视觉影像的表现诉说中,碎片化的春节文化意象、片段式的春节记忆故事、象征性的文化符号、鲜活的节庆叙事讲述,勾起了整个中华民族对春节的集体回忆,就是在这般视觉镜像中,人们才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春节特有的文化记忆情结和情绪释放,进而找寻到由春节这一节日所带来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确认和归属。

四、影像仪式化: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的聚合效应

戴扬和卡茨在谈及媒介事件时,指出: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可以称“电视仪式”或“节日电视”,甚至是“文化表演”。现实世界中,春节就蕴含着凝聚人心,回归家园,祭祀传统的仪式感。而在春节的影视文化现象中,也经由大众传播媒介“包装”、“记”而颇具有仪式意味。例如:纪录片《春节》,分团圆、祭祀、驱邪、祈福、闹元宵五个主题,选取了中国十个不同地区的家庭与人物,讲述他们过年的故事。五个主题在影像仪式化的聚合效应和外在展现中,不断刺激和找寻中华儿女对家、幸福、团圆等多种情绪感受和心理寄托,以此达到传承习俗和凝聚意识的目的。又如: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分为《回家》《团圆》《欢庆》,因为影像的注入,颇具仪式感的春节节庆,为重塑共同文化提供有价值的东西。它提示观众,春节的生命力在民间,影像利用陌生化的方式展现中国老百姓熟悉的日常家庭琐事。影像里的春节文化视觉符号,展现出春节延绵千年且亘古存在的文化基因,是维系中国家与家、人与人的情感纽带,讲述着东方独特的文化故事:团圆、祈福、美满、纳祥和、和谐、欢愉。在春节期间,大众传媒利用影像视觉传播的手段对春节文化视觉符号进行大量复制,影像仪式所带来的情绪效应让人们将一年的忙碌、辛苦、烦恼暂时置换、抛却,在家庭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关照每一个社会主体内心所需,展现出团圆美满的心理想象、幸福美好的心理期待、繁荣富强的心理愿景。在春节这一时间节点,由视觉影视的强烈刺激和仪式感的浓烈营造,进而将不同时空环境中的人们聚合在一起,这一媒介仪式无形中塑造出属于中华儿女共同的心理空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节的民俗、春节的意义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经编织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经纬里,是一个有意思又有意味的文化符号。如今,传统文化习俗受到现代工业社会和多元文化价值的强烈冲击,充分借用视觉传播的方式,营造仪式感的春节气氛,可重寻遗失的传统文化与民俗习俗,唤醒全民精神因子与集体无意识,是保护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共塑强化民族集体认同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大量的影视文本中也可发现,春节文化视觉符号,充分借用视觉影像传播的技术强势性和艺术展现性,有效地弥补了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的文化断裂,凝聚民族共同体,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参考文献:

春节的传统文化例8

视觉符号是通过人类的视觉器官对真实物质的观察,再经过大脑思索成像,然后通过手写、绘画、雕刻、印刷下来的图像符号。它是人为绘制出来的图像,可以用肉眼看见,由各种各样的图形、图案和五颜缤纷的色彩组成,是具有代表性、说明性的图画。视觉符号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是具体物质的客观反映,也是抽象事物的客观反映。它可以跨越不同的语言文字,不同的民族文化,将信息直接明了地传达出去。视觉符号的本质在于传达信息,易识别、易记忆、富有美感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是其本质特征。以至于视觉符号在传达信息过程中,能够与人们的精神进行交流,让人们在精神上达到共鸣。

(二)视觉符号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视觉符号首先通过人脑对事物进行记忆,然后创造出人眼可以具体识别的图形图像。视觉符号具有随意性和创造性,它可以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学科的文化相结合,相互传播,它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视觉符号向外界传播,让不懂中文的人们也可以了解中国文化,通过视觉化的图形和鲜明的色彩与视觉达成共鸣,融会贯通,达到内心感情世界的交流和抵触,最终达到文化的交流与传承。世界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传统文化要健康发展,就要顺应世界的发展潮流,要融入外来的先进文化,输出自己的文化精髓、相互交流、不断借鉴。视觉符号对民族文化传播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

二、春节视觉符号的现状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春节的视觉符号是春节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形式多样。年画、门神、春联、“福”字、窗花、灯笼、烟花、鞭炮等都是人们对春节风俗习惯的物质表现和艺术表达。但是,现在春节有象征性的视觉符号越来越少,春节文化正逐渐地遗失。这些现象归根于:春节视觉符号仅限于自发性的符号,许多春节视觉符号的确是可以营造春节的喜庆的文化特点,但不完全专属于春节;春节视觉符号表现形式不统一,缺乏创新;太依赖传统艺术,缺乏时代感。当今春节的视觉符号存在缺陷,导致春节文化的传播颇有阻力,困难重重。

三、春节视觉符号的创新设计

针对当今春节视觉符号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在已有的视觉符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使其在民族文化传播中起到积极作用,让中国的民族文化发展更成熟,更富有个性。

(一)升华春节符号的文化内涵

春节活动形式多样,扫屋子、祭灶神、祭财神,祈祷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合家欢乐、风调雨顺、步步高升。这是为了感谢大自然,大神灵的保佑。体现了中华民族朴实踏实的精神,体现一种我敬畏自然,自然将敬畏我的朴实情感。因此,春节的视觉符号设计,要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可以通过提炼,升华民俗对象,使视觉符号生动形象,富有文化内涵。春节视觉符号应该是基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的符号,视觉符号要体现传统春节的民俗民风特点,要用图形艺术的审美神态观澜传统的春节文化,要用视觉传达的方式挖掘和表现传统春节及其习俗中的精彩典故和文化寓意。

(二)形式美法则在春节符号设计中的应用

春节符号设计以形象、色彩、纹样为主,注意疏密、大小、方圆、曲直、明暗、冷暖、动静、起伏等交错对比;通过对称,重组、特异等手段进行组合,形成统一的视觉符号。遵循统一与变化、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让春节的视觉符号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春节的视觉符号不仅要吸取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还要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让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春节符号更加深入人心。

(三)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统一

春节的视觉符号设计,不仅独具民族特色,还要融合现代的时尚元素,如采用鲜明、亮丽、高明度色彩,结合现代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并附加现代的材料、科技手段,实现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的统一。对现有春节视觉符号进行适度删减,添加点、线、面、曲直转化,结合西方先进设计理念,赋予春节符号强烈的时代感。符合现代春节的视觉符号,还要积极容纳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在继承传统设计形式的同时积极创新,才能使中国的春节文化在全球化社会中健康快速地发展、传承。

四、视觉符号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创新

在这个国际视野中,视觉符号以其独特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视觉符号可以打破世界各国不同语言交流的禁锢,如一看到中国龙的形象,就会联想到中华民族。视觉符号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它可以将富有文化魅力的传统文化简单明了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用最直观的图案、图形、色彩代替繁杂的文字进行传播,易于发起联想,并形成深刻的记忆。民族文化的发展创新要顺应时代的步伐,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才会健康快速地发展。将中国的春节文化符号化,与图形、图案、色彩、文字相结合,设计出一套能够体现中国春节文化的视觉形象。广泛应用在杂志,标志、以及旅游开发、民族文化产业当中,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中国的春节文化。诸如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文化、还带有鲜明的现代特征的设计,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另外,春节文化符号还可以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媒介手段,形成更为多元化的传播形式,与艺术、生活、公共活动等多层次结合,将其独特的符号文化传达出来。

春节的传统文化例9

为确保传统节日主题活动顺利开展,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对传统节日主题活动进行总体部署,并制定了活动方案,要求各科股室在活动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突出认识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突出讲文明、树新风、献爱心等具体要求,全面推进县林草局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我局利用宣传栏、简报等多种方式对传统节日相关知识进行了广泛宣传,我们紧紧围绕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等主题,结合实际,遵循简洁可行、就近方便、力所能及的原则,策划了传统节日主题活动。

三、具体活动情况

1、寻找经典活动。利用自身便利条件,让职工寻找关于传统文化的优秀历史典籍,围绕春节、元宵节文化内涵,通过收集“春节的由来、春节风俗习惯、春联的起源和意义、家乡举行的风俗活动”等,开展“红色经典赏析”等活动,让广大员工积极参加,深刻领会,增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2、开展公益活动。组织职工积极参加办公区域附近清洁卫生、环境保护和公益宣传,为离休老同志做好事、献爱心,宣传节日文明礼仪和低碳生活知识,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3、让职工认真记录自己的节日生活,结合实施方案,引导广大职工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参加节后组织的各类评选活动,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

四、强化措施,落到实处

春节的传统文化例10

2021春节习俗初中作文800字一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资料:有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我最喜欢传统节日了,因为节日是亲人团聚的时候。

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人们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就会拿出礼花放。到了晚上8点春节连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收看。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还会到公园里观灯。重阳节,是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重九节”。这一天,人们赏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窗联,穿新衣吃饺子,然后爷爷奶奶还要给我发小-,我家还会把我写的春联贴在门外。记得有一次过年的时候爸爸买来了烟花,在我家楼下放了起来。只听“呯呯”几声,一束束烟花飞上天真美呀!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在空中摇头摆尾,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天空,还有的像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春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下面我就给你们说说吧!

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

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避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的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2021春节习俗初中作文800字二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2021春节习俗初中作文800字三父亲用哥才买的新手机给我打来电话,兴奋地告诉我,哥也买手机了,父亲说这玩意儿还真怪,他在那边轻轻一按,我在这边就有了反应,父子俩就像面对面在说话了;接着又问我何时回家过年,到时要不要他去车站接我。父亲的电话将我从繁忙的“年终总结”中拉回到了现实,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又该回家过年了。记得去年回家过年时,村里已经出现几部手机,看来,哥今年干的不错,过年也用上手机了。

故乡小山村的上空炊烟缕缕,肉香四溢,过年的味道于刹那间变得出奇地浓郁了,只是,我还在这浓浓的味道中闻出了一丝淡淡的乡愁,我的心早已飞回故乡那个遥远的小山村了。故乡的父老乡亲,大概已经在忙着杀猪宰羊、磨豆腐、打糍粑了;无论男女老少,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对方的年货办的如何,不等对方回答,自己却先笑出声来;家有出门在外打工的人员,也开始陆续返乡,他们背着大包小包,逢人就派烟发糖,讲讲自己在外面精彩世界里的新鲜见闻,令沉闷了一年的村庄又热闹起来;我那顽皮侄儿,已将一个很大的爆竹点燃烧,只听得“轰”的一声,铁皮碗飞出二十几米,宛如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将孩子们过年的欢乐捎向广阔的天空。

有时,人们三五一群、七八一伙围坐在八仙桌旁,打“斗地主”或者下象棋,赢的拿来纸,让输的一方撕下一块儿贴在脸上,每当这时,围观者不是哈哈大笑就是大声起哄,十分热闹。牌打完了,棋下好了,主人家便端出瓜子与糖果来招待。

大年三十早晨与正月初一早晨的两顿饭称为年夜饭,必须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吃,饭前一般要敬祖宗和燃放鞭炮。因此,天气阴冷一点,炉火生大一点,鞭炮放多一点,一家人围坐在八仙桌旁喝酒吃饭,传统过年的气氛与味道从浓浓的酒香菜香中飘溢出来了。换句话说,所谓过年的味道,在这里其实就是指的一家团聚与亲情的味道,正是有了这种味道,才孕育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乡愁。

大年初一,天一亮,鞭炮轰鸣,所有人互至问候,祝福新的一年。随着村里手机等现代通讯手段的慢慢普及,手机短信与电话问候,大概将为故乡传统新年带来新的气象;那些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回家与父母团聚的儿女,可以通过手机与电话,给父母捎去新年的祝福,给儿女送来欢乐!稍稍弥补心中的遗憾,缓解醉人的乡愁……

2021春节习俗初中作文800字四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与西方的圣诞节地位相类似。但与其他西方节日不同的是,春节蕴涵着我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和谐美满,该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春节作为每年隆重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色彩。汉族将春节当作最重要的节日,而少数民族也有以自己的方式庆祝春节的习惯。根据地方特色的不同,各地都有不同的庆祝春节的习惯。

春节的由来有好几种说法,这里介绍一种比较为人所知的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的时候就会从海底出来闯到村子里伤人,后来被一位老人用办法赶走,为了纪念就出现了春节。这个传说同时也解释了不少春节的习俗。“年”兽害怕红色,所以每到春节时分家家都会张贴对联;“年”兽害怕火光,所以家家都会燃放爆竹。就连压岁钱和守岁也和“年”兽的传说有一定关系。不过这毕竟是传说,真正的饿由来还有待考究。

春节的习俗除了和“年”兽传说有一定关系的以外还有许多,像吃饺子,年糕,汤圆之类,拜年,走亲戚,上祖坟等等,我的家乡也有自己的春节特色。我的家乡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虽然现在在城市当中已经不多见了,但乡镇仍然保留着着一习俗。而年夜饭是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每年最为期待的一部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享用美味的晚餐,光是想象就让人很开心。父亲的工作比较忙,又经常出差一年之中能像这样在一起用餐的机会可谓少之又少,所以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守岁同样是我很喜欢的习俗之一,一家团坐,互相聊聊一年中发生的事,一同怀念过去,一同期望未来,这是一年当中一次的机会。

虽然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但我感觉城市春节的喜庆却一年不如一年。现在偶尔也会怀念小时候的春节,那时的开心是现在不能相比的。虽然现在的春节依然同家人一起度过,同样也很快乐,但每当除夕夜晚走出家门,一股异样感便会涌上心头。难道春节在人们心中已经不在是那么重要了么?

2021春节习俗初中作文800字五中国的春节有有许许多多的传统。比如在我们广州,第一个传统肯定是逛花市,因此广州的别称是花城。

每年广州的人们都要到天河体育中心和许多地方去逛花市。在花市上,有红、紫、白、黄......各式各样的鲜花,有一根根的,也有一束束的,真是玲琅满目,目不暇接!第二个传统也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回家吃年夜饭。每个人到了过年的时候,肯定会思乡。所以中国就有了这么一个传统——过年回家跟家人一起吃年夜饭。第三个想都不用想了,那就是拜年。在旧社会,由于大家的出行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所以人们只好冒雪登门拜访和拜年。

现在,已经没有几个人会这样登门了拜年。因为现在大家都有了手机,只要随便按一个微信语言通话或视频通话,就算是在万里之外的外国,也能跟有手机的亲人或老乡说话了。第四个传统来自于一个传说。传说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小怪物,只要一到过年,它就要作恶。

为了吓跑它,人们想出了用对联和烟花来吓跑小怪物的方法。所以至今每家每户门口过年时都有贴春联的传统。

有南方的春节传统,就肯定有北方的春节传统。实际上,南方和北方的春节传统差不多,大家都是拜年和吃年夜饭。但是,北方的年夜饭很特别,因为北方和南方温差较大,北方寒冷,南方温暖,南方主要是种植水稻,而在北方则主要种植小麦。所以南方人过年吃年夜饭以大米和蔬菜为主,北方人则以吃饺子或者小麦包为主。

北方还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剪窗花,人们剪的形态各异的窗花像小狗,像小猫,又似青蛙。而且只有大师才能刻出窗花来,它们都是经过一刀一划刻出来的,简直是惟妙惟肖。

春节的传统文化例11

  按照xx宣发[20XX]4号《中共xx区委宣传部关于开20XX年迎新春文化惠民活动的通知》文件的要求,为进一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体育生活,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我社区在春节期间组织了一系列活动,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社区领导高度重视这节日期间的文化活动,接到通知后我社区立即组织召开两委会议,专题研究活动,围绕宣传主题,制订活动方案,将筹备工作落实到人,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

  二、广泛宣传,参与积极。

  为了使这次春节文化活动深入民心,我社区采用横幅及宣传栏进行了广泛宣传,同时,深入到群众中了解群众喜欢的节目,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气。

  三、内容丰富,效果明显。

  此次文化活动形式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以下几个节目:

  1、组织腰鼓队表演。于春节期间组织社区腰鼓队在社区广场表演了腰鼓秧歌等民间活动,营造出热烈欢腾的节日景象。

  2、精彩文艺表演。激情的演唱、诙谐的小品、令人叫绝的蒙古族舞蹈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孩子们表演的手语“感恩的心”、充满活力的韵律操和丰富多彩的互动游艺活动,赢得观众阵阵掌声,深受社区居民欢迎。本次活动邀请了本社区企业负责人、退休老干部及社区孤寡老人等参与,为辞旧迎新拉开序幕。

  3、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春节期间我社区组织了广大社区群众举行了羽毛球、乒乓球、跳绳等一系列体育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参与的同时身体得到了锻炼。此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社区群众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社区群众之间的交流,为全社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通过上级部门支持引导,动员群众参与,进一步引导社区群众积极开展文艺、体育等活动,促进我社区文体活动的长足发展。

  xx社区

  xx年xx月xx日

  社区春节过年活动总结2

  为继承发扬中华传统节日优秀文化,校团委要求我校围绕“我们的节日—春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现将我校组织的“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实践活动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为确保此次活动顺利开展,我校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各团总支会议对活动进行总体部署,并下发了主题系列活动的文件,精心组织,把节日活动与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的结合起来,全面推进我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二、精心策划,丰富内容

  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民族特色,在各地呈现不同的特色。旺苍中学围绕春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等主题,结合实际,遵循简洁可行、就近方便、力所能及的原则,主要策划了以下五项工作:

  1、寻找经典活动。利用寒假期间,让学生寻找关于旺苍文化的优秀历史典籍,围绕春节文化内涵,通过收集“春节的由来、春节风俗习惯、春联的起源和意义、家乡举行的风俗活动”等,开展“红色经典赏析”等活动,让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深刻领会,增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

  2、开展公益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清洁卫生、环境保护和公益宣传,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军烈属做好事、献爱心,宣传节日文明礼仪和低碳生活知识,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3、让学生认真记录自己的节日生活,结合寒假作业,引导学生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参加节后组织的各类评选活动,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

  4、组织社区调查活动。让学生进行社区建设调查活动,亲身感受旺苍大地上的巨变,增强对社区的思想感情。

  5、进行一次“我所认识的低碳生活描述”活动。

  三、强化措施,落到实处

  1、加强宣传,着力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传统大节,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放假前,学校召开专门会议,开展了春节传统习俗扫尘、祭祖、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等春节文化内涵宣传,增进了广大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各位教师、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发挥其作用,分利用板报、宣传标语,积极开展春节文化宣传,弘扬春节民俗传统,倡导文明过节、勤俭过节。

  2、制定计划,合理安排,确保每位学生将此项活动落在实处。放假时,每位学生都按照学校要求,制定了计划书和时间表,确立了活动办法,使主题教育活动进行的有声有色。

  3、结合实际,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春节期间,各村活动小组开展了以扶老助残、社会治安、文化服务、环境卫生为重点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为残疾困难户、贫困户及敬老院、福利院提供帮助、进行慰问;结合春节“扫尘”习俗,组织居民整治卫生死角,维护社区公共环境等。

  本次主题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了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社区春节过年活动总结3

  20xx年新春期间,通泰门社区按照几江办事处有关工作安排,围绕“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认真制定《通泰门社区“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方案》,做实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节日―春节的各方面工作。通过系列活动,使社区广大市民度过了一个安全健康的新春佳节。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制定工作方案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佳节,是人民群众最为看重的一个节日。如何让社区居民过上一个喜庆祥和的佳节,引导和推动全社区文明过节,健康过节、安全过节,是我们社区本阶段的主要工作。社区按照几江街道有关节庆活动的工作安排,认真制定《通泰门社区“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方案》,精心策划,科学分工,确保了“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有序开展。

  二、扎实开展“送温暖”活动

  (一)开展扶贫慰问活动。春节前,社区走访贫困低保户20户,特殊困难户5户,送去肉、油、白面、大米、白糖等春节慰问品。

  (二)开展拜望老党员活动。社区党委组织社区“两委”人员及支部部分党员拜望社区老党员,向他们汇报一年来社区的各项工作,同时,认真听取他们对社区工作的建议意见和20xx年对社区工作的要求。

  (三)开展看望留守儿童活动。社区通过摸排,弄清春节期间父母不能回乡探望儿女的留守儿童,在春节过后,元宵节前,分别对13户父母未能回家团聚的留守儿童进行看望,送上元宵饺子和100元慰问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