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对茶文化的看法

对茶文化的看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9 10:44:37

对茶文化的看法

对茶文化的看法例1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0-0001-01

一、引言

茶与咖啡是当今社会中普遍流行的饮料,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从茶与咖啡的文化方面的角度来看,其二者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从古至今流传而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咖啡文化则是西方国家的典型象征,由于历史背景、生长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其二者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茶和咖啡,有着不同的内涵、历史,那么这个时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茶文化与咖啡文化到底有着怎样的不同。本文对此进行详细叙述。

二、茶的历史起源及茶文化概述

不同年代,茶的功能也不相同,唐人饮茶谈艺术,宋人饮茶重意境,元代饮茶粗犷豪迈,明清讲求修身养性。自古“琴、棋、书、画、诗、酒、茶”则是文人雅士的七件雅事,俗事文化和雅事文化都包含“茶”,由此可见在这雅、俗两个文化层面,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对茶的历史起源与茶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茶文化有更加系统的了解。

2.1茶的历史起源。

人类的饮茶史据传说从上古神农尝百草之后就开始了,那个时候是作为药用。相传彭祖得饮茶养生之道,活了八百多岁。后其携二子彭武、彭夷定居于闽北山中,武夷山因此而得名。后来周朝统治者借鉴商纣灭亡的原因,颁布禁酒令,倡议群臣百姓以茶代酒。闽北某山被时闽王划为茶山以备上贡茶叶之用。有历史记载的是西汉时一个道人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植茶叶,此后茶叶种植才作为经济作物推广开来。而中国并没有像日本那样固定下来形式化的茶道,甚至说,中国没有“茶道”这个概念。中国的“道”有两种来源,一是通过反复尝试,熟能生巧,举一反三,积累总结“道”。而后再以此道调养身心,调适行为。再从修行中总结心得体会,进一步完善其“道”。另一种是通过思想感悟而得之“道”,而后以行动来实践、验证此道。对于日本茶道“和、敬、清、寂”的核心精神,国人会感叹中国茶不成道,更无茶道精神。其实日本的“茶道”与中国完全不同。日本是固定下来的泡茶形式和泡茶内涵,而中国文化中,“道”存于万物,不拘泥于时间场合等,二者不能等量齐观。

2.2茶文化的概述。

“茶文化”泛指与茶相关的文化,包括茶产业、饮茶、品茗、器用、茶事等,其层面除了人文历史哲学,甚至涵盖政治、经济等。以茶文化和政治的关系来说,自中唐以来,历代茶政与饮茶方式都有相关记载与论述。就经济的层面来说,唐代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因茶风鼎盛,茶的大量生产、促使贸易消费发展迅速。就文学而言,历代文人对茶推崇备至,以茶做为题材,留给后世人许多有关诗、词、书、画、歌、赋、曲等佳作。从自然现象来看,历代茶文化随着制茶工艺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如茶树品种、栽培、制作、加工等。从历史层面而言,自茶的源起,不论茶叶加工、饮茶方式,以及历代茶事记载,均有长足演变。文化乃人文化成之意,“茶文化”广义的说法:也即是通过茶事而与人类生活经验相关并化成的人文历史累积。

从历史的演变,可看出各年代有着不同的饮茶文化与审美追求,唐代品茶追求的是崇高与朴拙的美学,茶事崭现超然脱俗。宋代的茶文化就比较发达了,其在斗茶、行茶令等方面非常的发达,各种方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明代散茶的饮用,茶器多元,文人多追求意趣,超然物外。清代茶馆风气大盛,以市民为主的消费形态逐渐成为风气,茶艺发展更加多元也更崇实。

三、咖啡的历史起源及咖啡文化概述

对于咖啡文化来讲,其与茶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如果说中国的茶文化代表的是含蓄、内敛,那么西方世界的咖啡文化就是热情奔放的,这不仅与其饮料的差异有很大关系,更重要的是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深受各国文化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茶文化与咖啡文化。

3.1咖啡的历史起源。

首先我们从发源地讲起,根据罗马语言学家的罗士德.奈洛伊记载牧羊人牧童卡迪于公元6世纪于埃塞俄比亚发现了咖啡。传说卡迪采摘了一些咖啡果实给修道院的人们尝,从而咖啡提神醒脑的功效渐渐的被人们所知。由于当时修道士们在晚祷期间容易打瞌睡,因此咖啡变成了修道士们的必备品。后经埃国传至也门,渐渐走进阿拉伯世界。说到阿拉伯世界不得不提起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耳其在咖啡的传播史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土耳其人为什么喝咖啡?因为禁酒。那喝酒对于穆斯林意味着什么呢?在他们的民族文化中,其认为喝酒等行为都是不虔诚的行为,是不被赞成的,其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还会影响人的未来发展。可想而知穆斯林们迫切地需要一款能够代替酒精的饮料。咖啡理所当然的在穆斯林中普及开来。进而形成一种象征性的文化。当时的穆斯林们有多热爱咖啡呢?我们来看一首颂词:“啊,咖啡!你能消除伟人的烦恼;你把迷途的人带回知识的正途。咖啡是给真主的子民所饮用的,是真主赐给渴望智慧的人们的甘露……当别人向你呈上精美的咖啡,你所有的忧愁就会消失殆尽,它迅速地渗入你的情绪,并使你保持活力:如果你还有什么怀疑,就看看喝咖啡的年轻人和美丽的人儿吧……”据说这篇颂词最初是由先知穆罕默德的儿子所写,然后被好奇者从阿拉伯文翻译过来,并刊登在了19世纪早期特兰西瓦尼亚的医药期刊上。

除此之外,在其发展之初还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公元6至8世纪,埃塞俄比亚有个牧羊人叫卡迪。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羊吃了一种植物上的红果子,变得非常兴奋,活蹦乱跳的。他也大着胆子尝了这种不知名的果子,味道酸甜,人也变得神清气爽。随后,他就跟著羊群每天都吃。有个当地伊斯兰教的长老路过,看到了,因为好奇也跟着吃了。回家后呢,长老梦到先吃默罕默德托梦,指示他用这个红果子煮水喝,可以提神。从此以后,伊斯兰教夜间祷告前,都会喝红果子煮的热果汁,这就是咖啡的前身:“咖瓦”。

3.2咖啡文化的概述。

“咖啡文化”,那就是我们对咖啡的认识和了解,包括咖啡的种植技术,加工技术,和咖啡饮料的制作技术。这些才是咖啡文化的核心内容。文化的深入就会有人文因素的影响,这也是事实。例如美国人之所以喝咖啡人多,这与当年美国商人反抗英国殖民政府,并导致波士顿倾茶事件有关。进而美国人只好以咖啡来解渴,所以不得不把咖啡做的很淡的原因。美国人喜欢喝大杯咖啡也是由此所致。

所以说到哪一个城市的咖啡文化最浓郁,那就要看侧重哪方面的特点了。如果说是“泡咖啡馆”,首选巴黎。但是那里人主要习惯了滴滤咖啡,饮用场所也以家庭和办公室为主。泡咖啡馆则是一个特殊的文化,虽然很特别,但也只是比其他国家多很多,而比起意大利全国人民上街喝咖啡,并不主要泡咖啡馆来说,仍然要少了数十倍,甚至要少近百倍。要想理解这之间的差距,只要想明白一句话就行。那就是为什么当年舒尔茨在去米兰出差的几天时间就对当地咖啡馆的数量有如此深的印象,以至于让他回国之后就决心用星巴克咖啡的名义在美国经营意大利咖啡。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意义深远。

四、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对比

茶文化与咖啡文化是不同国家的文化象征,对其二者的关系进行细致的讨论,有助于我们对其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茶文化与咖啡文化不仅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其本身还有很多共同点。咖啡和茶完全不处于对立,,二者都有着一个非常广泛的受众,从大碗茶到金俊眉,从罗布斯塔到geisha,各个阶层都可以受益。也并无高低之分,并且从发展历史来看,此二者均为历史长久的饮料。所以说,茶与咖啡,并不是非黑即白,更不是非此即彼。

4.1基于起源的文化對比。

从文化起源的角度来看,茶文化的起源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虽然有很多学说,但是由于时间久远,至今也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解释。一般来讲,中国被认为是茶的起源地,也就是说茶是通过中国向世界各个地区进行运送传播的。但是,也有一些资料信息和证据表明印度和非洲等国家也有可能是茶的发源地,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茶的发源地而言,其实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除此之外,在我们中国也流传着许多关于茶起源的故事,追溯历史,最早应该是巴蜀先民利用地理优势制作茶料,而到魏晋南北朝时趋于成熟,到唐朝时达到鼎盛。陆羽的《茶经》便是那时候的产物。那时候的茶已普遍,说到风靡全国,并不为过。如果现在很多人会拿在咖啡厅喝咖啡作为小资的代表,那么那时候喝茶便是超越生活的享受。

而咖啡文化的起源也具有这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在民间流传的故事对此有详细的解释,一个穆斯林托钵僧被他的敌人赶入沙漠。在精神错乱的状态下,他听到声音,提示他采食身边的咖啡果。他把咖啡果放在水里,想把它们泡软,由于咖啡果过于坚硬,他没有成功。不得已,他只好将浸泡咖啡豆的水喝了下去。最后,这个托钵僧就靠这种手段存活下来。当这个托钵僧走出沙漠之后,他觉得自己能够幸存,并且自己身上之所以能够获得神奇的能量,全都是真主安拉相助的结果。于是,他就不停地向别人讲述这个故事,并且把这种配制饮料的方法介绍给了别人。

4.2基于种类、制作方法、品尝方法、功效的文化对比。

茶,相传最早发源于上古时期。传说人文始祖神农氏“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解之”。这里的“荼”,就是茶。而后,随着文明的发展,时代的更迭,又出现了“槚”、“荈”、“蔎”、“茗”等字,都是指茶,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汉字的博大与包容。因此,对于中国的茶文化来讲,其历史非常悠久的。

4.2.1种类。

中国的茶与西方的咖啡都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从种类的角度来讲,其茶的种类是非常繁多的,包括红茶、绿茶、黄茶、乌龙茶等,同样的,咖啡也有着丰富的分类,其有纯咖啡、花式咖啡、皇家咖啡等。

4.2.2制作方法。

茶与咖啡在冲泡和制作技术与方法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具体来讲,不同的茶会有不同的冲泡方法,比如,在对绿茶进行冲泡的过程中,使用温水或者较冷的水冲泡即可,这样的口感更加丰富。咖啡则不同,在具体进行冲泡的时候,主要有虹吸法、高压蒸馏法以及最传统的冲泡法等。

4.2.3品尝方法。

除了以上制作方法和分类上的区别,二者在品尝方法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进行品茶的时候,对茶叶的填配也是有要求的,喝的时候再进行茶叶的补充,基本保持茶水浓度的前后一致,喝茶的时候,可以与一些糖果、小点心等一起品尝,味道更加丰富。在对咖啡进行品尝的时候,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按照个人的口味来进行选择,可以先加入一点糖和牛奶,细细的对其进行品味,等待牛奶、糖与咖啡充分融合之后,轻轻搅拌之后再进行饮用就可以了。

4.2.4功效。

从功效的角度来看,茶除了可以当做饮品之外,还具有修身养性的功效,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对于咖啡来说,其不仅可以缓解疲劳,振奋精神,还能在此过程中预防胆结石等疾病的发生,可以说,适量的饮用咖啡对人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五、结语

茶与文化虽然在历史起源、品尝方法、种类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对其适量的饮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最大程度上在品尝的过程中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除此之外,茶文化和咖啡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其二者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更好地促进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加强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合作与交流,让中国的茶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各国人民在品茶喝咖啡的同时除了了解彼此文化与历史,更能体会到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相信茶文化与咖啡文化在中外国际文化交流发展中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贾芳晴. 茶文化、咖啡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D].河南大学,2015. 

[2] 王建萍. 浅析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的差异[J]. 科技视界,2014,(30):173+356. 

对茶文化的看法例2

关键词:

茶文化;开发保护;发展策略;法律问题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也是在长期饮茶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内容。一直以来,茶文化都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现阶段人们对养生、文化等消费需求更加突出,在这一背景下,茶文化的可开发度就进一步提出。因此在茶文化比较丰富的地区,就逐渐兴起了一系列有关茶文化开发的产业链条。但通过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当前茶文化开发过程中,过多追求价值导向,因此在茶文化内涵挖掘,品牌维护等方面存在很多缺失和不足。从根本上看,想要解决茶文化市场的盲目开发现象,必须注重法律机制建设,提升开发者的法律意识,从而实现茶文化产业的体系化开发。

1茶文化产业发展背景分析

随着目前人们对健康、养生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与茶及茶文化相关的消费产品,但目前整个消费市场中,有关茶文化产业开发的产品比重还很低,尚且处于快速发展期,茶文化产业所开发的产品大多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因此加快茶文化产业开发建设,是满足消费者庞大消费需求的客观需要。我国是世界上茶文化体系最丰富的国家,也是茶叶种植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如今我国已经形成了涵盖茶文化历史、茶文化、茶产业的庞大体系。所以我国具备茶文化开发的基础和前提。而提升文化品质,壮大文化产业链,也是我国推行文化建设战略的重要要求。因此,实施茶文化产业开发也是整个国家文化开发理念不断成熟的客观要求。再者,之所以要发展茶文化产业,也是人们对自身消费品质和内容日益提升的要求表现。如今人们的经济收入有了可观改善,加上人们生活理念和消费理念不断转化,传统单一的物质消费就很难满足人们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与文化相关的茶文化产业就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内容。因此,只有充分重视茶文化产业开发建设,才能有效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消费需求,同时正是这一消费需求的存在,为整个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市场空间,随着人们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今后,精神文化消费在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加。所以,需要我们体系化开发茶文化产业。通过该产业开发不断完善,从而为满足人们消费需求提供重要保障。最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成熟,无论是资源利用,还是盈利模式,都需要我们探索走产业融合发展道路,而实施茶文化产业开发正是将产业内容优化,多种资源要素充分利用的具体表现。随着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日益成熟,如今整个经济发展最大的要求就是走产业融合协同的发展道路。通过产业融合,尤其是产业链条建设,将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茶文化产业相关资源,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开发的目的和价值。茶文化在开发过程中,涉及到诸多产业,不仅包括茶叶产品开发,还包括文化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种业态,因此促进茶文化产业发展,将对诸多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推动。

2茶文化发展与保护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

目前整个茶文化机制在庞大的消费需求影响下,已经实现了体系化开发,因此一些茶文化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无论是与茶文化相关的旅游开发,还是主打茶文化牌的茶产业体系建设,如今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仔细研究茶文化开发及保护状况,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以下问题:

2.1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

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问题具体表现为:首先,缺乏强有力的核心企业。进行茶文化开发,需要持续投入,因此开发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战略直接影响到整个产业开发状况。其次,缺乏完善全面的开发思路,所谓完善的思路指的是从企业发展融资、企业产品体系建设、企业发展战略等等,但目前多数茶叶企业都是在传统作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与现代企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最后,茶文化产业开发缺乏深度融合,发展茶文化不仅仅是从某一点切入,而应该是以茶叶开发为基础,融入消费者体验,完善产品内容,但目前茶文化开发更多只是停留在某一点,因此无论其开发程度,还是与市场的融入度都较为缺乏。此外,在茶文化开发发展过程中,缺乏品牌知识产权意识,不能很好完善自身权益保护,而在部分茶文化历史的保护工作中,也存在重要缺失。

2.2茶文化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很多企业看到了茶文化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和巨大发展权益,因此其存在过渡开发茶文化体系的现象,多数茶叶企业缺乏必要的茶文化保护意识。整个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茶文化保护难度大。经过几千年发展,茶文化逐渐形成了以区域为核心的茶文化体系,在不同茶类型地区就形成相应的茶文化体系,比如在普洱市,具有普洱文化的茶叶企业超过百家,因此这就使得在进行茶文化开发时,实施难度大,很难取得理想保护效果。其次,是缺乏综合实力强的茶叶企业,如今多数茶叶企业在资本融资方面较为匮乏,其资金实力并不充足,因此其在进行产业开发过程时,首先想到的是开发收益,而非开发保护,这就使得很多茶文化资源只在于开发,而没有形成有效保护。最后,在茶文化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完善的保护机制,缺乏相应法律规范,以至于整个茶文化保护工作多流于形式,整个茶文化保护工作明显力度不够。当出现茶叶企业破坏茶文化时,并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同时政府也缺乏必要的投入力度,整个茶文化保护工作开展举步维艰。

3从法律视角分析完善茶文化发展与保护的具体思路

如果从法律视角看茶文化发展与保护,那么我们必须明白的是法律制度的存在,其价值在于既有效开发茶文化资源体系,同时也在开发的同时做到了有效维护。从法律角度出发,实际上就是对茶文化最大价值的保护,其具体实施思路为:

3.1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保护茶文化品牌与内涵

茶文化在开发过程中,想要保障开发者的权益,就必须从品牌维护角度出发,切实有效提升对茶文化开发企业的品牌维护,最大程度保护其利益。只有茶文化开发企业的利益得到切实有效的维护,才能为其品牌价值维护提供基础,同时只有茶文化企业具备了相应的实力,才能从根本上做好茶文化开发和保护工作。从目前多数茶文化开发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缺乏品牌保护意识,企业自身所研发产品的知识产权也未能予以妥善保护。随着茶文化开发体系的不断成熟,应完善茶文化开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从而实现其最大价值的维护。

3.2明确茶文化开发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使用范围

茶文化开发过程中,各相关企业都应该具备充足的法律意识和思维,不仅要让茶文化实现最大经济价值的开发和挖掘,同时也要充分保护茶文化开发过程中的法律权责。首先,无论是茶文化的权属所有者,还是开发者都必须对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行有效认知,在进行茶文化开发时,必须对相关环节因素进行界定,通过权责义务的准确界定,从而实现有效追责,一旦茶文化开发过程中,出现相关责任问题,就有据可循。

3.3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内部管理

在茶文化开发过程中,相关机构和组织要加强对具体开发活动的有效监督,针对整个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预防,而一旦出现问题,首先要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坚持追根溯源,注重整个问题的处理过程中,确保责任有人担当。只有强化责任意识,才能让其认识到依规章开展茶文化开发的重要性。同时这一过程,也是有效提升茶文化开发者对茶文化进行有效保护的过程。

3.4完善相关法规,提升茶文化保护范围

想要做好对茶文化开发过程中的保护工作,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政府及相关机构要完善法规建设。以法规完善、监督完善、履责完善来为茶文化有效保护提供保障;二是茶文化企业自身要树立茶文化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意识,其作为茶文化开发主体,只要其重视保护,才能从根本做好茶文化保护工作;三是,整个茶文化行业要构建全面完善的保护范围,茶文化企业要丰富法律意识,增加维权思维,一旦出现问题,也要据理力争,维护权益。

4结语

随着人们消费理念不断成熟,如今人们的消费习惯更趋向多元,而消费内容也更加丰富。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茶的价值,以及茶文化的关注远远超过以前,可以说,当前茶文化消费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体系化开发茶文化不仅能有效延展茶产业链条,同时也是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具体要求,此外,这也是当前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正常表现。但是在具体开发茶文化时,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比如缺乏体系化开发思路,知识产权意识不足,不能将开发与保护协调开展等等,这些问题从根本上看,都是法律意识欠缺的重要表现。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融入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体系化文化内容,作为非物质化的文化产物,其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随着现阶段茶文化开发进一步成熟,如何才能在有效挖掘其内涵特点的同时,合理、科学、可持续的实现茶文化开发就成为当前我们对其实施开发的具体思路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楼慧心.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中国文化,2013(5):68-73.

[2]徐艺乙.我国转型期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机理研究[J].传承,2013(18):179-182.

[3]杨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保护相关法律问题研究[J].民族学刊,2014(6):53-58.

对茶文化的看法例3

关于茶艺培训学习的个人心得

因为个人对茶的喜爱,我报名学习了茶艺。

在7天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茶的历史文化、茶的分类、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没有了解过的。7天的学习即将结束,虽然当前我只是浅浅地学习了一些入门知识,但浓厚的茶兴趣已被激发,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继更深入的学习茶,让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艺培训学习开设这样关于茶的培训课程,不仅仅为我们学员教授了茶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在当代社会,能有机会以茶会友,是很风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缘坐在一起学茶、品茶、赏茶、鉴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骚客一般,喝茶谈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惬意。

源于对“茶”的喜爱,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终于将学习茶道的小梦想付诸于行了。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茶艺亦如此。初级班给了一把打开“茶道”这只潘朵拉神盒的钥匙,将原来饮茶的习惯及爱好的浅浮和模糊,引向明了,开启更多愉悦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艺课程,接触到浅略的中国茶文化理论,学习到绿茶泡法、生活泡法、红茶泡法、闵式冲泡四款茶艺表演。因为原本对茶的喜爱,浅阅过茶艺相关的书籍,学习中对茶艺的阅读便有了更多的渴求与热情。在老师授课时,我们也渴望老师能传授更多的知识,有时因为课时的原因,未能更为详尽,我想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茶艺学习,对我来说,才是刚刚开始。

大学茶文化心得体会文章2

学习茶文化的体会

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禅意太深,但弄茶时,专注于安处自在的深处,常常带我走入青灯古寺的宁静。

我经常会在袅袅的茶香中,闻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喜悦,但更多的是笃定。无论在都市的喧闹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尽铅华。

当年学习茶文化,是因为生命里一位挚爱的亲人喜欢,于是也试着去品尝。尽管苦涩绕于舌间,情境的惬意与美好,却牵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学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师的教导是真诚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实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浅浅的尝,心事说尽,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尽显人生百态。

如今,学会了这份知识丰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让我摸清了这个难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虽然各据一方,倒真地体会到一点点物是人非的人生况味,但那份情怀,却如这茶香,在心的最深处,挥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于任何情境下,都拥有一份不被打扰的心情;于任何因缘中,保持最真挚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大学茶文化心得体会文章3

学习茶艺的心得

中华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内容灿烂多彩,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充实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艺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山出好茶,清泉泡好茶,茶艺并非空洞的玄学,而是生活内涵改善的实质性体现。茶是和平的饮料,只要心存恭敬,心中宁静,就可以泡一壶自己喜欢的茶来。

茶艺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它包含有知、情、意的部分,是综合的学科,也是整合的科学。学习了茶的相关知识之后,各种体会也慢慢随着茶知识的提高而产生。

首先,还没有学习茶的种类时,我只懂得绿茶、红茶、茉莉花茶、龙井茶这么几种并且还不知道它们的特点如何呢。然而当听到老师的讲解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见识的多么的窄小,学过之后,才知道竟然还有那么多的种类,仅咱中国就已经有很多了。基本茶类就是绿、红、白、黄、青、黑。

除此之外,还有它们的加工方法让我大感茶的复杂以及深刻的内涵,这些都蕴藏着高尚的品质。 自从知道了茶的加工工艺是如此的麻烦之后,也知道了所谓的茶香醇厚是如此的可贵,猜想懂茶的人肯定是个气质高雅的人。因此也立志做个优雅之人。努力认真学习这门课:《茶艺学》。与此同时,也学习鉴别鉴别茶的好坏,让我不禁感叹茶的奥妙和精深的内涵。鉴别茶的好坏,选择好茶叶很重要,一般来说,判断茶叶的好坏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即察看茶叶,嗅闻茶香,品尝茶味,分辨茶渣。茶艺的形式可以分为五个要项。第一要项是选择茶叶,第二要项是茶具配合,第三要项是泡茶用水,第四要项是纯正技艺,第五要项是品名环境。

后来,学习了各种茶的冲泡方法和技巧,看着视频,主人公的泡茶动作是那么的优雅高贵,深深地震撼着我:天底下竟然有如此的泡茶方法,也竟有如此的讲究,这必定是懂茶的人才会的享受吧。泡好一壶茶的技艺有三大要素:第一是茶叶的用量,第二是泡茶用水的温度,第三是浸泡的时间。用量就是放适当分量的茶叶;水温就是用适当温度的开水;冲泡茶叶时间,就是将茶叶泡到适当的浓度后倒出。泡茶用水需要讲究,好茶需要好水。

在科技发达、工作繁忙的社会,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泡上一杯清茶,品味它苦中带甜,饮后回甘的滋味,闻一闻它清淡怡人的香气是何等让人心灵沉静。佛家有曰:茶禅一味。每每把生活比喻成茶,清清淡淡,苦中有甜,自然而美好。又有一说法:人生如茶,品茶犹如品味人生。  当品味到甘、甜、苦、涩、酸等味道各异的茶的时候,我深切地感悟到了人生的苦辣酸甜。茶从入口到咽下的过程就好像一个人生的历程。茶有不同的味道,人生也有各种各样的经历。品茶要用心才能品出味道,人生也要用心经营才能创造出灿烂的人生。

不品尝甘苦何以有回甜?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

把茶看作是造物主送给人类的一本教科书,它教育我们要热爱生活。今天高速的经济发展要求高度的社会精神文明,高度的社会精神文明来源于人们较高的艺术修养。让我们结合时代的要求和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弘扬茶的文明,广泛提高艺术修养,推动社会的高度。我要用我所学,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周老师的精彩解说下,让我对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操作课上周老师教我们展示茶具,学泡乌龙茶。在学会展示茶具的自己,似乎不再羡慕视频里的 主人公的那优雅高贵了,因为我也可以做到,至少自我感觉身心已经达到那种境界了。

以上是对《茶艺学》这门学科的心得体会,感谢周老师的精彩讲解,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我将会运用这些所学到的知识伴随着我的生活,让茶艺丰富我的人生。

 

大学茶文化心得体会文章相关文章:

1.中国茶文化心得体会3篇

2.茶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3篇

3.茶文化心得体会的范文

对茶文化的看法例4

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地区从客家文化中孕育的地方戏剧。赣南采茶戏已经有了四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历代客家人生产实践与智慧的结晶。赣南采茶戏行当由两旦一丑或生旦丑组成,故又称“三脚戏”“三角班”,至上世纪中叶统称为采茶戏。当前,赣南采茶戏已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开始重视对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但是,很少人了解赣南采茶戏行当的文化内涵及其审美,笔者将对其审美进行论述,从而更好地实施保护工作。

1 赣南采茶戏行当简述

赣南采茶戏的行当主要有:生、旦、丑。丑又分为正丑与反丑,采茶戏的行当配置一般为:两旦一丑或生旦丑,因此采茶戏又称为“三角班”。赣南采茶戏的经典剧目主要有:《茶童戏主》、《采茶歌》等。采茶戏是在汉族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因而它具有浓厚的生活和劳动气息,及鲜明的赣南地方风格。下面对赣南采茶戏行当的审美追求进行分析。

2 赣南采茶戏行当的审美追求

2.1 从人性描写角度看审美

赣南采茶戏是根植于客家文化,吸收客家文化精华与客家人民智慧而形成的赣南地方戏剧,是赣南地区人民主要的精神娱乐活动,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赣南人民的艺术追求与精神个性。赣南采茶戏中,也反映了赣南人民对人内心世界的叩问,讴歌了善良美好的人性,体现了赣南人民对善良美好的追求。在正本戏《茶童戏主》中,反面角色朝奉,使用杀价、追债等卑劣手段,强迫茶女二小姐下嫁给朝奉,茶童知道了这件事后,为茶女二小姐感到不平。于是,茶童想了个办法,告诉乡亲们,按照那个办法,果然让朝奉人财两空。在这出戏中,赞扬了茶童不惧恶霸,敢于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并且表达了对朝奉丑恶行为的厌恶。[1]

2.2 从表达方式上看审美

在赣南采茶戏中,对于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看法上,更多的是采用间接的、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赣南采茶戏在赞扬人的真善美时,常常是依靠反面角色的衬托这种间接的方式来体现。戏剧中对假恶丑的贬损也是不遗余力,戏剧常常借助讽刺、暗喻等笔法将社会中的恶势力推上舞台,并加以批判,一些戏剧还通过夸大恶习俗的方式,让恶习俗中的卑劣展现在舞台上,例如,在《试妻》这一部戏剧中,商人疑心重,怀疑妻子有不贞行为,为了验证妻子是否有不贞行为,商人假装要出门做生意,在晚上又悄悄假装其他人回来敲门,结果被妻子引诱到狗洞中,受到了妻子狠狠的鞭打。[2]这部剧通过夸大的喜剧手法,讽刺了商人多疑的天性,贬损了这种多疑的心理。从这些间接的、委婉的、夸大的表现手法中,可以看到赣南采茶戏对真善美的审美追求。赣南采茶戏还通过感性生活这一角度来体现赣南人民的审美以及生活,相比于其他从审美理念出发来体现人民审美以及生活的戏剧来说,赣南采茶戏更能体现客家人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审美情趣。在审美层次上看,赣南采茶戏通过感性生活来塑造戏剧人物,可以满足不同的审美需求,同时还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期待,在感性生活中,赣南人民更能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并从中激发自己的审美。

2.3 从戏剧演员的艺术表达上看审美

在赣南采茶戏中,戏剧更体现了艺术表达中的娱乐性,戏剧中的娱乐性又通过完美的戏剧动作来体现。体现戏剧娱乐性的动作有“矮子步”“眼神”等,通过“矮子步”,可以生动的展现现实采茶中的负重姿态,此外,还有老虎头鲤鱼腰,通过对手脚姿态的变化,以及节奏的转换,完美的融合到了戏剧的氛围中,并且随着感情的变化,舞蹈动作也随之不断调整,从而实现音乐与动作的融合,满足观众的视听体验,从中可以感受到赣南采茶戏独特的艺术魅力。[3]在使用“矮子步”的表演中,基本上不牵涉到忧伤的情感,甚至不牵涉其他任何复杂的情感,它代表着一种非常非常纯净的状态,人们看到“矮子步”,心底的疲劳与复杂都会排空,进入到一种彻底放空的回归到生命本初的状态。从这样的艺术表达中,可以体会到赣南采茶戏对生命本初的审美追求。

在戏剧表演中,演员的眼睛非常生动,仿佛是借助灵动的眼睛来说话,对于那些无法通过言语表达的意境,通过演员的眼睛就可以让观众在无言中感受到那一种境界。比如,在《老少配》中,当大宝和三妹子要成亲,但是无法割舍与老人的亲情时,大宝和三妹子大胆的构想着老少四人在一起生活,这一构想两位老人也非常同意,并且在之前也起了这样的念想,只是当时老人的封建观念重,不好意思将这一想法说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老少四人通过眼神来表达老少四人的心境。当三妹子向她娘提出了老少四人一起生活的想法时,三妹子她娘红着脸将眼神瞟向了大宝他爹,意思是询问大宝他爹的看法,但是嘴上却说:“那怎么行,还不会让人笑掉大牙哟。”大宝他爹对于三妹子她娘的想法心领神会,但是嘴上说:“不行。”但是眼神却瞟向了三妹子她娘,仿佛用眼神在说:一切都包在我身上,但是要先扭捏一阵子,不然我那张老脸放不下。戏剧通过三妹子她娘与大宝他爹的眼神交流,在无言中展示了“黄昏之恋”的韵味,使戏剧的娱乐性达到了顶峰,反映了赣南采茶戏独特的审美追求。

2.4 小调中体现的审美追求

小调是赣南采茶戏中的一种独特的戏剧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戏剧的娱乐性。在赣南采茶戏中的小调具有多种艺术形式,比如情歌类的表现形式、笑话类与谜语类的表现形式,其艺术形式多样,表现灵活。从小调中,可以窥探到赣南地区民间的社会生活以及底层人民的精神面貌。小调的生命力极强,在赣南地区中传播的较为广泛,在人们的实践生产中,容易创作,并且可以与其他剧种相交融,获得其他剧中的优点,从而形成一种包容与共的采茶唱腔。

3 结语

通过观赏赣南采茶戏以及赣南采茶戏行当的角色配置,可以触摸到客家人独特的审美心理以及文化内涵。正是源自于底蕴丰厚的客家文化,赣南采茶戏行当才拥有了血脉与基石,才能借助众多的艺术表演将文化的深层内涵发挥到极致,在赣南采茶戏行当未来的发展中,更要让其深深的扎入客家文化的土壤,从而使其以独特的行当审美内涵树立于世界戏剧之林。

参考文献:

对茶文化的看法例5

最初是茶叶选择了他

小泊重洋的父亲是医生。他的出生地大分县,是一个与茶最没关系的县。上大学时。他在岐阜大学农学部修的是水稻病虫害防治专业。虽也是农业,可与茶叶依然没有关联。毕业后,小泊重洋被分配到静冈县农业实验所调查研究茶叶的病虫害防治,做的是与他大学专业大相径庭的事情,直到这个时候,他还没见过茶树、没碰触过茶叶。可是往后的工作却包含了茶树栽培、茶叶制作等与茶有关的各方面事情,等于是摒弃了大学几年所学得的知识,要从头开始学习与摸索茶叶知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了与茶结缘的36年时光。说到这里,小泊重洋先生百感交集。虽然最初是茶选择了他,但在遇到波折与困难时,他反过来选择了茶。

白天时候,我们和他一起参观了浙江余姚的茶园。他说,那片茶园的生态条件很好,他很喜欢。只要是走到茶园田间,他心里那种发自内心的工作兴趣就萌发了。回忆起1962年,他刚刚接触茶叶时候,日本普遍种植的是当地最传统的茶树——“在来种”,这种茶在日本明治时期就种在那了,市面上95%的茶叫做“薮北”,是蒸青绿茶。当时市场不景气,果农比较富裕,茶农比较贫穷,他所在的实验所就是个清水衙门,不过这样倒给他和他的同事们提供了安静、闲逸的科研环境。在实验所的这段时间并不长,却让小泊重洋对茶的认识与情感从无到有。虽然当时的茶叶与他们的研究并不受关注,但他守住了那段清苦的时光,因为有茶做伴。

一波三折,却不离不弃

日本静冈县的牧之原有一大片茶园,1869年旧德川幕臣开始着手开垦那里的茶园,两年后,失业的川越人、附近的农家开始种植茶叶,牧之原渐渐发展成为东洋最大的茶园,每在新茶季节时,如鲜丽的绿色地毯一面铺开,成为静冈县的一大景观。

后来。政府机构在牧之原成立了茶之乡博物馆,小泊重洋成了这间博物馆的馆长,这时候起他开始觉得茶越来越有意思了。当时全世界关于茶叶专门建设的博物馆只有两个。一个在中国杭州,另一个就在日本牧之原。在6年的馆长生涯中,小泊重洋想把茶之乡博物馆做成世界第一的茶叶博物馆,因此他对年轻的馆员要求非常严格,每个人都要学会一门外语。以便在国际朋友来此参观时能流利地向对方讲解。但是,很多人并不理解他如此严谨的工作态度,他的做法没有得到认可和支持。于是。带着万般遗憾,小泊重洋离开了茶之乡博物馆。

辞去了馆长之职后。小泊重洋选择回到学校。他在静冈艺术文化大学的博物馆进修硕士课程。毕业时发表硕士论文《茶文化与城市关系》,主要内容是谈如何用茶文化振兴城市。这个观点很新颖,他把多年来在茶叶方面积累的经验与心得都写进了文章里,得到了静冈县挂川市市长的认同与好评。当地政府采纳了小泊重洋的观点和建议,政策对当时的茶叶生产方式进行改革,生蒸茶与蒸青茶并举,打出茶叶品牌。但为此而成立的茶业部门委员会里却没有小泊重洋的名字。他对此的看法很乐观,至少日本的茶业有进展了,他投入的精力也是值得的。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日本袋井市的市长就看到了小泊重洋的光芒,邀请他到袋井市协助发展当地茶业。小泊重洋到中国宁波参加茶事活动,从“宁波茶文化促进会”上得到灵感。回到日本。便成立了“袋井茶文化促进会”。聊到此,他有些羞涩地笑了笑,“茶文化促进会”这个名字很好,便“抄袭”来用了。

茶文化是认可与包容

小泊重洋说,茶叶本身的研究比较狭长,茶文化的研究比铰广泛,有深度,所以他觉得在茶叶博物馆工作比实验所时候要有趣得多。他喜欢中国的茶文化。

十九世纪70年代后期,在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唐代的茶器和茶叶。受到邀请,他和日本的专家来到中国开茶文化研讨会,在这里,他的视野开阔了。觉得茶文化比自己想象中要丰富得多。1983年,日本静冈县与中国浙江省建立茶叶合作关系,小泊重洋更加频繁地来到中国交流茶文化。有80多次之多。

在与中国茶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小泊重洋受益匪浅。他很羡慕中国对“茶文化”这三个字的提法,不仅能涵盖茶方面的很多内容,也很确切易懂。相比之下,日本的茶文化界比较闭塞,仓泽行洋先生发起成立日本茶汤文化协会,让日本人感觉只是一个关于茶道表演的协会。范围狭窄。很多人不感兴趣,后来仓泽洋行先生也反思,要改成茶文化协会。再比如说,来中国参加有茶文化色彩的活动,从日本本土来的茶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少,茶艺师和制茶师的比重更大,把自己的茶文化推向世界的意识比较薄弱。他认为日本茶文化落后于中国,是因为组织制度太严密,限制了发展,过于流于表面的表演形式。

当问及“茶文化是什么”时,小泊重洋毫不犹豫地说“认可与包容”。他解释道。原始人的生活也许只有草叶与皮毛,但是并不能否认那个时候所产生的文化。喜欢红茶的人不要排斥绿茶,不仅是茶文化,在所有文化面前,不排他是很重要的。

日本人的茶道、花道、剑道等,都强调“道”的修养,要战胜对方,光只是想赢是不行的,茶道也是一天要练习几百次,点茶的程序才会完美。点茶时不能有杂念,产生“无我”境界,超越点茶程序才会发挥点茶的意义。现在太强调点茶的茶具如何昂贵,动作如何优美,违背了茶道精神修养的作用。

对茶文化的看法例6

关键词: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外语教师;团队建设策略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国家,茶文化已经变成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茶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成了密切交织的联系,透过茶文化能够清晰地展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风俗以及价值观念等内容。17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向欧洲运输大量茶叶,自此茶被西方国家当成一种独特的饮料,逐步传播开来,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的茶文化。

1中英茶文化对比研究

笔者以中英两国茶文化为研究对象,将二者进行有效对比。以下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1.1中英两国对茶叶种类的偏好不同

通常情况下,中国更倾向于饮用绿茶,这是绿茶具有清心明目的作用,有利于身体健康。英国人更偏爱饮用红茶,喜欢红茶的醇香和浓郁,从中国出口到英国的绝大部分茶叶都是红茶。迄今为止,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中国对英国绿茶的出口量出现了上升态势,也能够看出英国人民对茶叶种类的偏好逐步在改变[1]。

1.2中英饮茶习惯和方式的差别

通常情况下,中国人更乐意饭后饮用一杯清茶,随时随地都可以饮茶,既能够放松心情,又可以提神、解腻。英国茶文化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喝午茶的习惯,它涵盖了下午茶和上午茶两种。我国喜欢饮用传统绿茶时,一般情况下只是用沸水沏茶叶,但是英国饮茶的方式出现了重大变革,它们的红茶通常情况下要加入适当数量的糖类和牛奶等多种调料,佐以茶点食用。英国的这些饮茶习惯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世界范围内的茶文化,变成了该国在饮茶文化的鲜明特色。对比两个国家的饮茶方式,能够注意到饮茶文化已经出现了重大发展和变化,在各个国家表现出了鲜明的茶文化特色。

1.3茶文化背后的茶道精神和思想状态的区别

从中英两国的茶文化差异来看,各自形成了独特的茶道精神。我国的茶文化历经数千年的丰厚沉淀,不但是一种独特的生活习惯,而且承载着鲜明的哲学理念和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人们可以从中国的茶文化中,循序渐进地感受和品位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从而达到精神的进一步升华。中华民族的茶道精神立足于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并在其中深深扎根,稳步扩散开来,将道教、佛教与儒家文化的精神内容都融汇进去,体现出了回归自然、敬畏自然、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精神情怀[2]。中国茶文化体现了与众不同的精神追求,英国的茶文化则呈现出了显著的物质享受和追求。英国的茶文化只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和中国底蕴深厚的茶道精神比起来,英国茶文化的精神显然不太丰富,但是却比较讲究形式。英国人善于营造优雅舒适、悠然自得的饮茶环境,从而体现出自身与众不同的精神格调和生活品味。二者相比,也是各有千秋,不分伯仲。

2跨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

当前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员、资源、技术、资金等在国与国之间进行流动,国际文化交流的频次激增,内容丰富多彩,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深入。我国经常翻译各种类型、不同内容的英语新闻。与此相关的英语新闻日益增多。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势必会牵涉到跨文化交流。这就需要广大外语教师充分地做好文化教学,培育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本文以中英茶文化比较为切入点,指出了必须要培育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它需要广大外语教师扎实做好英语教学,具备高超的英语文化知识,持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Hanvey(1979)认为,跨文化意识指的是在参与者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对所涉及到的诸多文化内容的敏感性的把握和理解,也就是对共同文化和不同文化的异同特征的实际敏感程度,在运用外语进行交流时,按照目标语的文化内容,自觉地、合理地优化本身的语言输出和语言理解的意识[3]。因此教师在讲解英美文化概况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和讲解中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这些文化内容和双方的异同,充分地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与语法要求保持一致,准确全面地传递源语言内容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每个英语教师都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既要精通英语的语言知识和习惯用法,也要熟络英语语言背后折射的文化内涵,克服中英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交流障碍,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流。

3建设高水平的外语教师团队的策略思考

笔者以茶文化为切入点,提出了的打造高水平的外语教师团队的具体策略。

3.1必须具有构建和优化教学内容的能力

在讲解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应该将其置于《英美概况》或者文化教学的内容中,还要合理地分析和把握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立足于教学标准和教学目标,合理地构建和优化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必须要重视以下两点,才能更好地凸显出教学效果,首先,虽然是在讲解英美国家的茶文化,但是应该切实以中国茶文化为主要参照对象,以它为知识根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展示中西方在不同的茶文化框架内的具体差异性。其次,在讲解中西方茶文化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差异化教学,又要从二者的差异性中总结和提炼它的具体形成原因,概括与国民性关系密切的文化内容,才能更好地契合英美文化的英语教学主旨[4]。

3.2优化文化内容教学的能力

长时间以来,国内英语教学始终以语言知识教学为首要内容,训练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更准确的语法知识和翻译技巧等,当前亟需培育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既向他们展示中英茶文化的传统和发展历程,又向学生展示当前中英茶文化的具体发展状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观赏中英文化的茶礼俗以及饮茶习俗时,让他们把握中英两国各自的地域特点,培养他们的多元文化理念和思维模式。也可以开展情景教学,让学生深入地体验茶文化的深层次内涵,破除仅以语言讲解来呈现文化内容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但能够丰富英语文化内容,而且还能够利用更多、更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服务于中英茶文化的教学需要。

3.3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老师可以让学生观赏多媒体教学中的图片、文字描述、茶具、茶叶景点,或者英国多个著名影视作品中英国茶文化的部分,如茶礼俗、茶艺表演以及茶道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英茶文化的差异,让他们充分地感受茶文化的审美意境和独特的内涵。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和转换教学方法,以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效率。眼下国内高校业已普及了多媒体技术,它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出了显而易见的优势。教师可以播放关于中英茶文化的PPT,引入相应的影音片段和音像视频等形式,将静态化的英语知识转换为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呈现出更具体、更直观的教学内容。在中英茶文化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通过传统的讲授法,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想象中英文化的不同内容,也可以直接播放中国与英国在品茗、喝茶方面的影视片段,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语感,使他们有效地把握和理解这方面的词汇和文化知识。例如《傲慢与偏见》是非常知名的影片之一,它的不少内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英国上流社会人士钟爱有加的下午茶习俗,教师应该让学生观看与下午茶有关的视频内容,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英国特有的下午茶习俗,然后讲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并将其和中国茶文化对比起来,更好地进行英语教学[5]。

3.4系统研读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只有深入地学习、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不断品味和感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高度重视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深入研读那些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发展变化的国学书籍,有意识地比较中西文化的各个方面,打牢自己的文化根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文化传播中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教师还要自觉地学习和掌握《英美概况》、《英美文化史》、《英美文学史》等多种内容,强化自身修养。定期关注国内外的各种新闻热点和问题,大量阅读欧美主要的媒体新闻和信息,积极关心国内外时政要闻,养成每日听新闻、读报纸、查看英语新闻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语言技能和跨文化意识。还要大力阅读各种英文材料,观看原版的英美影视作品和综艺节目,阅读他们的网络交流信息和资料,从多个层面把握英语国家的文化日常状况,风俗习惯、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念等。只有打牢中英文化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讲解和阐释这些内容。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交流日益重要,外语学习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这就需要人们具备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在讲解和教授外语知识和技能以开展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将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当成切入点,有效地开展外语教学。要求广大外语教师积极地更新教学理念,科学对比中西方茶文化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此为基点,持续丰富英语文化教学,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英语运用能力,打造优质高效的外语教学团队,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

作者:盖颖颖 单位:德州学院

参考文献

[1]闰虹.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6,(8):307-308.

[2]穆文超,李权芳.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6,(10):268-269.

对茶文化的看法例7

对于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来说,选择合理的设计元素,至关重要。书法艺术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更是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我们能够对书法艺术进行合理认知,并且将该艺术的价值内涵,进行合理、综合改造,从而使其更好应用于茶叶包装活动之中,实现其理想效果。

1当前茶叶包装设计活动的问题不足分析

在最初的茶叶产品包装设计中,其本质目的在于茶叶产品保护中,尽可能减少茶叶的破损,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浪费现象等等。但是产品包装时,其设计理念,乃至素材上的具体应用,最终都会转化为茶叶产品加工、创造的成本。因此,在茶叶经济发展中,如何最佳处理茶叶包装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合理避免茶叶包装设计成本过高,放在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当然,良好的包装设计,并不仅仅是一种产品的外在呈现,其中也诠释了丰富形象的产品特征和文化符号。所以,我们如果想要实现良好的茶叶产品包装,就需要注重诠释和发挥设计活动的价值,通过选择合适的设计元素,从而实现包装活动的价值。对于茶叶包装设计活动来说,这一设计理念与茶叶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内涵性、本质性的价值关联,特别是茶叶包装倡导设计活动与生态发展之间的融入。所以,以文化内涵为基础的包装设计活动,是一种成熟的设计理念。基于文化内涵和技术应用的全新设计理念,也是茶叶产业成熟发展的重要诉求。随着当前茶叶产业发展日益成熟,如今我们认识到文化、艺术,乃至科技因素,在茶叶包装设计的价值日益突出。在今天茶叶产品的包装过程中,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设计目标,而是注重实用性和文化力量的深度整合。

2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认知

对于我国书法艺术来说,其中的字体设计方案、字体形象等等都与传统文化理念之间,有着极强的关联性。对于书法艺术来说,其本质上是对传统字体的艺术化表达与理念性创作。在书法艺术表达与展示过程中,书写的技巧,乃至对各种字体的探索,成就了我国书法艺术的深厚价值,尤其是各种字体的不断转化,也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在当前传统文化日益复苏的今天,在互联网和各种工具的应用下,整个书法文字艺术,实现了多种形式的创新与优化。尽管书写方式出现了革新,但是其中的灵感和文化内涵,始终未能变化。书法艺术的价值灵感与文化底蕴,始终存在,并且实现了有效延续。书法艺术的直观视角,以及其中丰富完善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思维,都是当前书法艺术实现最大价值应用的重点所在。在对书法艺术资源进行价值挖掘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生动诠释。书法艺术在我国,有着极具价值和重要的意义与影响,我们对书法艺术的价值认知与理解,实现了深层次的成熟理解。特别是对于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来说,合理诠释书法艺术的价值与内涵,能够有效弥补当前社会发展中,文化力量不足、书法艺术应用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立足多元文化的时代价值,从文化底蕴出发,积极构建科学、完善的书法资源应用机制,就极为重要。

3书法艺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与可行性

随着当前茶叶产业发展不断成熟,如今我们对茶叶包装设计活动的价值理解也实现了新的提升与理解。站在大众立场上,来设计茶叶产品,才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茶叶价值认识,并且迎合大众的审美诉求,从而设计与创造出满足大众欢迎与认可的茶叶产品。当然,基于书法艺术的美丽视觉效应,以及客观上的价值认同,甚至是生态环境的价值诉求,这才能实现茶叶包装设计活动的最理想效果。结合目前茶叶产业的转型发展诉求,以及产业趋势看,该包装设计逐渐向人性化方向发展,尤其是注重大众利益的积极维护,更是当前我们实现茶叶包装价值最大化的关键所在。如何立足大众消费者的关注点,构建合理完善的设计机制,这已经成为事实上我们将书法艺术与包装设计机制相结合的关键点。中国有着优秀而完善的文化理念,书法艺术就是该文化的杰出典范。良好的书法艺术,不仅为包装设计活动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设计理念,同时也为茶叶产业的价值诠释,提供了重要铺垫。客观的看,茶叶作为茶文化的基础载体和重要因素,其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诠释有着重要影响。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合理使用书法艺术,也能够提升茶叶产品的价值力和影响。因此,在当前我们合理使用书法艺术时,应该注重深度研究当前茶叶产品包装设计中,书法艺术合理应用的具体方法。通过有效包容,从而设计出极具现代气息和地域色彩,乃至传统内涵的茶叶产品,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升。当然,在融入和应用书法艺术这一过程中,也大大提升了茶叶产品的市场辨识度与整体影响力。

4茶叶包装设计活动中书法艺术的体现与应用

对茶文化的看法例8

自2006年开始,茶文化一直是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源泉。随着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播,茶文化电视剧逐渐升温并趋于理性。基于茶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对茶文化电视剧备案机构所在地域的考察就别有意味。备案茶文化电视剧的相关机构所在地都属于传统四大茶产区,即西南茶区(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以及东南部)、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地)、江南茶区(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江北茶区(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就备案电视剧的部数来看,排在前几位的依次是北京5部,湖南5部,云南3部,广东3部,福建2部(均为动画片),浙江2部。其中湖南是著名的黑茶产地,云南是普洱的故乡,广东福建盛产乌龙茶,浙江是名优绿茶的圣地,唯有北京是例外。北京的气候和土壤不适宜茶叶生长,但北京卖茶叶,如北京马连道茶叶一条街,是中国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是中国茶叶市场的晴雨表。北京人更爱喝茶,北京有浓厚深重的地方茶文化。作为文化竞争力的一部分,电视剧创作与各地政府对茶文化的重视、推动有极大的关联。湖南省、云南省、福建省都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把提高茶文化竞争力作为增强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同样作为西南茶区产茶重地的四川,虽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茶馆文化独具特色,却没有推出相应的影视作品。

(二)题材分析

就收集的茶文化电视剧来看,时间跨度比较广,涵盖古代、近代、现代、当代,以近代和当代居多。题材仅包括革命题材、农村题材、都市题材、传奇和青少题材,以都市题材和传奇居多,都市题材有8部,传奇有6部。自2006年至2012年的茶文化电视剧中,未见有军旅题材、涉案题材、科幻题材、传记题材、古代宫廷题材、武打题材等,这不能不说是遗憾。我国发现和利用茶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其间既形成了深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又发生了无数跌宕起伏的故事,更在不同的时代和民风民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联系在一起,也和对外交往联系在一起,可以说,能在茶文化这个宝库中挖掘的电视剧题材相当丰富。

(三)内容分析

就笔者整理出的茶文化电视剧来看,《悠悠寸草心》《啼血情深》《远方来的茶客》讲述的是当代年轻人继承家传茶文化事业的爱情与奋斗,《笑笑茶楼》《张三茶庄》讲的都是茶业经营者和茶客的喜剧生活。《老铁茶坊》讲述的是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茶馆街的一帮老少爷们捍卫古老的茶业精神,推广中国茶文化的故事。《茶花女》讲述了民国前夜湖南安化的革命战士“茶花女”捍卫“千两茶”的个人成长和战斗故事。《大红袍》展现了两家几代大红袍制茶人的家族传奇。《铁观音传奇》讲述的是铁观音历史上一代宗师王士琅的传奇故事。《我在昆明等你》谱写了新一代茶人开创普洱茶叶新天地的奋斗故事与其中的友谊与爱情。《茶树林》展现了西北茶乡农民的今昔嬗变历程,《藏茶坊》是发生在茶马古道上的一曲保护藏茶、坚守这条神圣茶路、捍卫民族尊严的正气悲歌。《山中铃响马帮来》讲述的是抗战前期茶马古道一名女马帮首领的传奇人生。《黑茶传说》和《茶枭》都是讲述抗战前后茶人保护黑茶、捍卫民族利益的故事。以上茶文化电视剧一般都以茶人、茶事为内容,把种茶人、制茶人、贩茶人、卖茶人、品茶人设定到不同背景中展开故事,把茶、茶人和家国情怀等联系起来,反映茶人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讴歌茶人对中国茶文化发展以及为民众、民族、国家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二、茶文化电视剧的喜与忧

(一)喜:茶文化电视剧折射与传播茶文化

电视剧对茶文化的选题是新时代下的必然选择,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电视剧在创作上体现的思维角度、叙事手法和技术技巧,为受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更精彩绝伦的视听享受。不论是以茶、茶人、茶事、茶史为内容,还是以茶为线索,或者以茶区为背景,茶文化电视剧都从不同的角度折射了茶文化,从不同层面传播了茶文化,有益于茶文化在当代的推广和进一步发展。

1.反映茶文化内容比较丰富,视野较为广阔

26部茶文化电视剧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反映出比较丰富的茶文化内容:涉及的茶类有黑茶、绿茶、青茶;涉及的名茶有铁观音、大红袍、信阳毛尖、普洱名茶、安化黑茶等;涉及四大茶叶产区;涵盖了茶叶研发、茶叶生产、茶叶经营、茶叶商贸活动、茶馆文化、茶文化传播、茶文化冲突与融合等内容;出现了茶神、茶役、茶工、茶农、茶户、茶匠、茶师、茶客、茶僧、茶官、茶盗、茶贼、茶商军、茶侣等人物群像;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茶艺和茶俗。比较可贵的是,虽然茶文化电视剧总量不多,但对茶的历史也有几笔粗略的勾勒,如铁观音、大红袍以及“千两茶”的历史,又如山东绿茶发展的历史。《铁观音传奇》就以我国著名茶乡安溪生产的铁观音的由来为主线,将民间广为流传的关于其起源的两种传说巧妙结合起来。《绿茶情缘》反映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山东省委实施“南茶北引”工程,山东茶人用20年的艰辛成功引种绿茶,结束了喝南方茶叶的这段历史。《茶颂》讲述19世纪末西南茶马御史———云南大理白族世家第37代孙段子苴,在统领西南茶政期间,用以普洱茶为主的中国名茶打败东印度公司对世界茶叶市场的垄断,让中国茶叶享誉世界的故事,从中能窥见我国的茶政制度、茶业设官情况和茶叶政策以及茶叶法规。

2.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茶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再度繁荣,是随着国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愈发注重身心健康、放松和精神追求。因此,茶文化的传播,既要注重对茶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挖掘,也要注重和现代精神文化的契合。现有的茶文化电视剧,在新时代对传统茶文化做出了新的诠释。如《老铁茶坊》(后变更为《铁爷茶馆》)探讨了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古老的茶业精神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问题。《远方来的茶客》也反映出东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和现代年轻人对茶文化的吸收、认同问题。《十八香》把目光投向90后,探讨了新一代茶人心中的茶艺、茶道和茶德。尤其可贵的是动画片《乌龙小子》和《功夫茶王》,如果发行播出,可以既向少儿传播茶文化知识,又能潜移默化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当代中国大众最喜爱的一种虚构性叙事形态,电视剧无疑是当代人生活、情感和社会演化的“见证”,同时电视剧的发展过程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组成部分。古老的茶文化唯有在保有其文化内核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生活,为新一代年轻人接受,才能在新的时代焕发生命力。电视媒体对年轻人影响巨大,电视剧的传播效果也很好,电视人在新时代传播茶文化的使命上理应有更大的担当。

(二)忧:茶文化电视剧拍摄之“热”与市场之“冷”

近几年,茶文化电视剧备案剧目并不算多,这个“热”,并不是数量上的集聚,而是“热情”。从散见于报刊、网站、电视节目的新闻和宣传,已经足以见出制作方和地方政府对于拍摄茶文化电视剧,进行茶文化推广的极大热情。但是从审查许可、发行播出的情况来看,却并不乐观:有一些制作方申请了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却没有取得发行许可;很多播出的茶文化电视剧也是墙内开花墙内香,在卫星频道播出的少,受众面有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电视剧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及对市场的适应度不高。可以显见的是,不少茶文化电视剧其实都是在制片方的“委托定制”下完成的,这当中包含了影视机构也包含了茶叶产业集团和地方政府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地域文化成了双刃剑,既是特色,又是局限。诚然,茶文化电视剧对于宣传地方茶文化,促进地方茶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提高地方茶叶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电视剧必须得到市场的接纳并获得大众的认可,尊重艺术规律、符合市场规律就很重要。

三、期待荧屏飘茶香

茶文化电视剧创作要遵循市场规律,更要牢记文艺创作的根本和把握茶文化的精神内核,才能在多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创作出符合大众精神需求,兼具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娱乐性的茶文化电视剧。

(一)多方力量共同推动

有研究者认为,推动茶文化发展的主要有三种情况:政府推动、市场推动和学术推动,而媒体是政府和市场推动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渠道。推动茶文化电视剧的发展,也需要政府、市场和学术推动,更需要媒体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的共同推动。政府的作用自不待言,市场力量在电视剧制作、营销和播出上可以有更多的努力。学者们可以对茶文化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内在结构、运行机制、审美品格、传播方式等进行分析和梳理,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对当下中国茶文化电视剧的创作有所裨益。文艺工作者的贡献在于把握艺术创作的规律,增强对茶文化的了解,创作出高质量的原创作品,使茶文化电视剧呈现出新的气象、新的品格。就目前电视剧创作的现实情况来看,编剧往往是被动的,因为电视剧是以项目为主,很多电视剧是先有一个项目,投资方再去找到适合创作这个类型电视剧的编剧。随着电视剧行业越来越成熟,剧本创作、制作、营销和播出这个机制理顺,创作团队和营销团队越来越职业,相信会有更好的茶文化电视剧生产出来。

(二)丰富内容,创新形式

1.茶文化是个宝库,茶文化更关联着丰富的中华民俗

糅合了儒、道、佛诸派思想和中华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现有的茶文化电视剧对于茶文化的展示,虽不能说是管中窥豹,但要构建茶文化的影像全景,还远远不够。我国六大茶类,无数历史名茶和地方名茶、国优名茶,它们各有历史和制法;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茶俗,不同时代有各具特色的茶事艺文,包括咏茶诗词、曲赋、楹联、散文、绘画、书法、篆刻、茶事小说、戏曲、影视等,还有许多生动有趣的茶事典故、轶闻传说;茶业自战国、西汉初具规模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历代的茶叶政策、茶叶法规、茶厂茶商和茶馆茶庄中,有数不清的动人故事。拿茶文化电视剧展现较多的茶人来说,中国历史上自先秦以来的古代茶人和近现代茶人,在茶文化的发展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众多人物,但出现在荧屏上的相对寥寥,可以创作故事的还有很多。如清代有茶商朱文炽,据清光绪《婺源县志》载,朱氏“性古直,尝鬻茶珠江,逾市期,交易文契,炽必书‘陈茶’两字,以示不欺。牙侩力劝更换,坚执不移。屯滞二十余载,亏耗数万金,卒无怨悔。”又如,虽然有电视文献纪录片《茶马古道》,也有电视剧《藏茶坊》《山中铃响马帮来》《醉》等以茶马古道为故事背景,但是,这条“路”可以成为电视剧内容的素材远远不止如此。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汉藏等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见证和多民族大家庭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文明文化传播古道、商品交换渠道、中外交流通道、民族迁徙走廊、佛教东渐之路、旅游探险道路、国家信息传递驿道”,可以说,茶马古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2.电视剧的创作包含着丰富多元的现代审美艺术技法

文艺工作者把眼光投向茶文化,在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同时,可以创作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好作品来。茶文化电视剧尽管传播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也可以在坚守现实主义历史正剧创作的同时,多方向地开拓其他表现领域和题材。现有的茶文化电视剧总体来讲,稍微正统了一些,稍微板块化了一些。茶文化不应该是生硬地贴在电视剧上的标签,而应该是浸润在作品中让观众慢慢品味的馨香,因此茶文化电视剧可以在领域和题材上更宽泛些,更轻松些,甚至可以创作出一些象征剧、黑色幽默剧,那么茶文化电视剧创作便会打开一番新天地。

(三)既向内看,也向外看

向内看,是注重对国内观众需求的把握,注重对传统茶文化的挖掘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映以及对现代精神生活的引领。向外看,是强调茶文化电视剧的继续生产和发展,除了面向广阔的本土电视剧市场以外,还要面向国际电视剧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电视剧市场以及全球华语电视剧市场。虽然目前来说,茶文化电视剧远远不及功夫片那样成熟自成体系,那样影响深远,但是中国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对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各国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世界各国语言中“茶”称谓的形成也都是受我国广东和福建两个省“茶”字方言发音的影响,这为中国茶文化电视剧的输出提供了文化基础。唐代时,茶就传往日本、朝鲜,中国茶艺对日本茶道、韩国茶道影响深远;后来茶又经南方海路传往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欧洲国家,然后进入美洲大陆。北方陆路打开了茶进入俄国、波斯的通道。清代官员郑世璜曾带领中国第一个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考察种茶、制茶事宜。自然,共同的茶文化渊源、共同的地理空间、共同的价值标准和共同的茶文化遗产使中国内地的茶文化电视剧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有明显的文化亲和力。欧美国家因与中华茶文化的历史关系也会接纳与本土文化有着渊源和现实联系的电视剧,加之中华茶文化在世界华人圈里有着丰厚的土壤,茶文化电视剧也可能在欧美区域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对茶文化的看法例9

后来,王妃知道这件事情后,就让身边的宫女品尝了自己的饮品。然后告诉宫女:不用再调查了。王妃的秘诀就是每天都要喝来自中国的红茶,这是保持自己身材的最重要秘诀。于是,在当时的阿拉伯国家,很多上层社会的女性开始喝中国的红茶。一时之间,红茶成为阿拉伯上流社会的新宠。

以上仅仅是一则故事,也许并不能说明什么。不过,茶叶在世界各国的上流社会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则“调味剂”。数百年前,清朝政府统一了国土庞大的中国。而作为表示臣服的一种方式,各地都要向皇帝赠送奇珍异宝。当时云南向雍正皇帝进献的就是一种在今天人们看来非常宝贵的茶叶:普洱茶。而多年后,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朝普洱御茶“万寿龙团”走出深宫,在8名干警的护送下,经过天津、济南、上海、杭州、福州、广州、南宁后,到达昆明,最后回到了普洱茶的故乡:当时的云南思茅市(现已改叫普洱市)。伴随万寿龙团“出宫”的还有雍正皇帝批设“普洱”府治的进贡清单、钦点普洱茶为贡茶的奏折等。与茶叶相关的5件国宝让今人打开了眼界。同时,普洱茶也重新风靡了整个神州大地。

普洱,作为一种山野文化的象征,最终进入到象征权利和地位的皇室,并被保存至今。这已经不单纯是皇室喜欢喝茶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了。试着想象一下:雍正皇帝,在日理万机后,最想饮用的不是什么“银耳莲子羹”,或者什么燕窝等高级补品,而是品用的传统普洱,这种意义,可以相见是一种对皇城的围墙之外的世界的一种想象。这对于久居皇城的皇室子弟来讲,他们对普洱的钟情,绝对不止是喝茶这么简单。

根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次故宫的2.5公斤的“万寿龙团”,其市场估价就超过580万元。而为保全起见,组织方还为团茶、茶饼、茶膏三件国宝买下了1999万元的巨额保险。可见,茶叶在中国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普洱茶在国内兴起,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来自普洱茶本身的文化。据说普洱茶种类繁多,并且不同档次的普洱茶功效也不同。据说在一些国际社交场合, 普洱茶经常被作为礼品敬送给国际友人。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时至今日,茶文化已经有了不同的涵义。故宫保存百年的普洱全国巡展的故事,就充分表明了古代茶文化对于现代人的历史意义。作为一种文物文化,中国茶是拥有深厚底蕴的。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茶叶作为社交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对于中国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普通民众来说,都是适用的。

而说到茶叶在中国的文化底蕴,则应该从陆羽的《茶经》说起,《茶经》云:茶根自古在神州,茶史悠悠数千秋。神农采药中毒日,七十二回肿咽喉。地转天旋双目暗,七窍殷殷鲜血流。奈何毒深无解药,凤凰飞过也怀愁。野鹿忽来衔嫩叶,哀唤神农声呦呦。神农半醒食嫩叶,嫩叶入口明双眸。忽觉眼前别样绿,六腑清新四肢柔。神农随鹿觅嘉树,遥见葱茏茶满丘……

茶文化的前世今生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记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追溯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大概有几个阶段:(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

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他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唐代的陆羽在他的著作《茶经》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

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不过,无论人们持有什么样的观点,但更多的人愿意相信:茶叶发源于中国。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而如今,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国人民对于茶叶的喜爱,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对象。中国人喝茶,是非常讲究的,也因此,很多国际友人到中国来专门学习中国的茶道。在古筝琴韵下,品着来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茶叶,对于很多国际友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新奇的社会体验。而更多的国际友人在离开中国的时候,也都会带回一些中国的茶叶,回国赠送给亲朋好友。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多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据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就非常喜欢来自中国的绿茶。女王认为:中国的绿茶,茶香浓郁,入口清淡,非常适合饮用。在白金汉宫,在女王的招待会上,经常可以看到来自中国的茶叶。这对于一切时尚生活追随皇宫的英国民众来讲,这是一种古老与优雅文化的结合体,是英国绅士必须具备的生活习惯,也是重大活动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

很显然,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而毫无疑问,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在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经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时期,种茶业已经拥有一定的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而到了汉朝,茶叶则成为了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而在当今社会,中国很多大城市中,都有很多各具特色的茶馆。而茶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老舍先生的《茶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但同样也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社会背景。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

现在社会,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饮茶思源

饮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

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吟、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

古代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以茶代酒体现传统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导的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规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时期茶文化孕育出来的新的社会功能。上海少儿茶艺通过自己动手,学习茶科学,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敬茶中,展现出对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敬意。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二十一个方面。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今天所处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优胜劣汰,讲利益、讲效益。但人情较为冷漠,人际关系趋于淡漠。通过茶楼、茶艺馆品茗或茶艺,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朋友相聚在旧式茶馆里,随意说笑,回忆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

对茶文化的看法例10

旗人和当时的官员等非常喜欢喝茶,对茶叶也有一定的讲究。大茶馆中的主要消费群体为一般老百姓,他们对茶叶的要求一则不是很高,二则也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因此,这些旗人带些好茶叶为自己饮用。当然,这种自带茶叶的习惯也跟当时茶文化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关系。“清代幅员辽阔,国土面积远超明代。庞大的帝国,养着为数众多的文武官员、幕僚吏役,他们是封建政府的特权人物,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享有种种优越条件和便利,居于社会阶层的上层,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条件饮茶,成为茶叶消费的重要主体。”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朝末期的官员和旗人们一方面非常喜爱喝茶;另一方面,喝茶行为已经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成为一种习惯,并固定下来。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喝茶的习惯仍然会保留。如老舍在小说《正红旗下》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写一家破落旗人的生活。尽管他们家的生活已经非常拮据,每一个铜钱都恨不得掰成几瓣儿花,但是母亲“每月必须请几束高香,买一些茶叶末儿”。喝茶,已成为旗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习惯。从小说中的多处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这种习惯简直是根深蒂固。如小说中写道:“拿着现钱回到家,她(母亲)开始发愁,二姐赶紧给她倒上一碗茶———用小沙壶沏的茶叶末儿“”在关饷发愁之际,母亲若是已经知道,东家的姑娘过两天出阁,西家的老姨娶儿媳妇,她就不知道须喝多少沙壶热茶”等。茶似乎已完全融于旗人的生活中,无需特别强调,却是难以分割。

与旗人自带茶叶去茶馆喝茶的习惯相关联的还有另一种社会背景,那就是旗人长久以来形成的饮茶习惯。旗人饮茶有其独特的一面。据《谏书•稀庵笔记•京师茶馆》记载:“盖旗人晨起,盥漱后则饮茶,富贵者则在家中,闲散者多赴茶馆。”①从这里的描述中,可以推知,起初旗人的习惯是在家里喝茶,起床后即饮,只有闲散者才会到茶馆中去;换句话说,一般达官贵人是不屑于到茶馆这种地方去的。但是,到了清朝末年,随着八旗子弟经济收入的降低,家中生活的日益拮据,他们的认知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旗人不再囿于在家里饮茶的习惯做法,也开始走出家门进到大茶馆里去喝茶。自然,他们的看法也发生了转变,不再认为去大茶馆喝茶是降低身份的表现。如《清稗类钞》中载:“京师茶馆,旗人士宦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园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忤也。”②从原本在家中独自享受到去大茶馆喝茶,是一种不小的变化,当然无疑也是当时旗人生活水平降低的一种证明。随着大多数旗人的生活越来越落魄,以至后来能去大茶馆喝茶反而也成了一种让他人羡慕的做法。如《正红旗下》“我”的父亲只是一个位低的骑兵,收入微薄,且每天要忙于生计,没有时间更没有条件可以去茶馆喝茶,所以他就非常羡慕他的亲家正翁———一个武职,四品顶戴的佐领———天天“可以玩玩靛颏儿,坐坐茶馆”。这也是当时一种有趣的茶文化现象吧。当然直至今日,这种习俗已是相当少见的了,虽然也有人或将茶叶寄存于茶馆处以供下次来继续饮用,但是在存放的意义上跟清末时期的习俗相比已是相去甚远了。此外,剧中提到的像“马五爷”这类信洋教、吃洋饭的人物,他们也是混迹于大茶馆中的茶客,但是他们却没有自带茶叶的习惯。看来这种习惯于旗人来说,倒成为了一种比较独特的表现。

二、与“茶”相关的方言现象

对茶文化的看法例11

具体地说,东汉三国,瓷器表层釉呈豆青色;两晋时为青灰、微绿至黄色;南朝至唐早期,基本保持两晋釉色,但釉层出现细密开片;唐代中晚期起,釉呈艾青色;北宋中晚期,器表釉又为青灰色。一直以来越瓷器面的颜色深浅难以控制,陆龟蒙称其为“千峰翠色”,为什么人们要把唐代越瓷艾青色定为理想之色,并赋予“秘色”盛名?这与当时全国范围出现的茶道有关。盛唐时期,越地盛行饮茶品茗之风,根据当时的“煎茶法”制成的茶汤,其颜色在《茶经》中就有“茶作白红之色”、“茶色丹”、“其色缃也”记载,说明茶色应为红白色叠加形成的橙红色。烧制出怎样颜色的茶具才能衬托出人们需要的茶色?艾绿色为首选之色,文人墨客们称之为“捩翠融青”,因为用这种颜色的青瓷茶具装茶汤才能达到“青则益茶”的效果。“唐诗之路”的主轴线曹娥江正好穿过越窑核心分布地区,有人曾统计过,“徜徉于浙东唐诗之路的(非本地)诗人至少有400位。”远路而来的文人墨客,沿曹娥江逆流而上的考察途径中,品茗赏景,自然会“又有烟岚色”、“轻旋薄冰盛绿云”、“薄烟轻处揽来匀”、“欲觉身轻骑白鹤”之意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地和谐”。文人们在“越瓷青而茶色绿”

(四《茶之器》)的品茗中作诗,自然会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成为越文化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陆羽《茶经》中虽然描写茶具色青宜茶,但他更强调越瓷因“类玉”而胜邢瓷。这是因为纯正而单一的釉色总是感到比较单调而浅薄,具有半透明质地的器物才让人感到厚重而含蓄。如何能让茶具器面产生“类玉”的光泽和质地呢?中唐后匣钵窑具的应用为越窑创造了这一奇迹,匣钵把瓷坯与窑炉中的火焰隔离开来,这使得瓷坯在装烧过程中具有稳定的还原条件,同时,还能使瓷坯中的釉保持一定比例的钙长石结晶和未熔化的石英颗粒,烧成器物的表面釉层会失去原先的透明,出现了半透明的漫反射效果。正如陆羽所说:“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

(四《茶之器》)。银是一种金属,作为器物的整体银,表面光洁对可见光是整体反射的,而玉则不一样,表面呈现半透明,在显微镜下会看到凹凸不平的表面,或者表层以下有细颗粒状半透明物质,对可见光不会整体反射,器表以下很小尺度的不同颗粒的反射光会聚到人的眼中,就具有亚光厚重的质地性质。作为茶具越瓷通过色泽的改变,达到与玉器一样高贵的效果。越瓷茶具器型改进:完成由“大众饮茶”到“精英品茗”的文化提升。古人云“器为茶之父”,无论是大众饮茶还是文人品茗,饮茶都离不开茶具。不同时代因为烹茶方法不同,茶具的种类也不同,即使同一种类型的茶具也会因特殊的饮用方法,出现造型的差异。优质的茶具往往既会保持浓郁茶香,同时还能够衬托出茶汤的液质,让品茗者的情趣达到最大化。越瓷茶具类型的变化是制茶、饮茶方式演变的一面直接镜子。唐代以前,用煮茶法制茶,茶具相对比较简单,考古资料显示没有专门的越瓷茶具。在日用越瓷中,茶具往往兼作其它用途,如茶碗也是饭碗,茶壶也作酒壶等。在越地早在三国时以茶代酒已成为招待客人的一种常事,茶作为一种生活饮料明显比酒来得普通而大众,饮茶完全是越地普通百姓平日生活中的一种习俗。碗是饮茶的主要工具,盘是放茶碗的地方,而钵是贮茶的工具,壶成为倒茶的器皿。碗、盘配套作为饮茶工具组合,也是后期茶盏、盏托出现前的雏型,盏或碗配托盘在东汉晚期和吴、晋墓葬中常有出土,如镇海汉墓出土置耳杯与碗,应当属于饮酒饮茶器具。

到了唐代,烹茶方法由煎茶法取代煮茶法,制茶、饮茶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饮茶成为文人墨客追求高雅生活的一种象征。茶道逐渐形成,茶文化由大众饮茶向文人品茗方向发展,这对越窑制瓷业提出了生产新产品的要求,越窑开始生产专门制茶、饮茶的茶具,茶瓯、茶盏一直是唐至北宋人们饮茶的工具。据统计,《全唐诗》中直接以《茶瓯》为题作诗的有陆龟蒙、皮日休两人,描写“越瓯”的有吕群的《竹》、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李涉《春山三矨来》、郑谷《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归》《题兴善寺》、韩矪《横塘》和白居易的《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诗,但是介绍越瓷茶盏的却只有唐末五代初的徐夤《贡余秘色茶盏》一诗。从唐代诗人的描述中不难看出,茶瓯虽是专门的饮茶器皿,但比较平常,为大众饮茶器具,而茶盏则是越瓷精品,属于“秘色茶盏”,用秘色茶盏品茗在唐、吴越时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从各地墓葬出土来看,茶盏常在皇族贵族墓葬中。从走过“唐诗之路”的众多诗人中,也很少有文人墨客使用过茶盏来品茗,在《全唐诗》收录的诗中,除了徐夤找不出第二个赞美茶盏品茗的诗人。但是,唐代诗人们即使用最普通的茶具“越瓯”品茗,也对越地茶具和饮茶习俗给予很高评价,后人可以从诗文中复原当时的茶文化风俗,从中也可以窥视到唐宋时期茶道的影子。越瓷茶具的造型在唐代前后大相径庭,这与人们饮茶习俗变化有密切关联。汉晋时期,人们常用煮茶法制作茶水,喝茶是普通百姓平时解渴的一种生活习惯。碗是最普遍的茶具,用煮茶法倒茶,茶叶往往不会倒入茶碗中,饮茶者一般可以整碗一饮而尽,所以,窑匠在设计茶碗的造型时往往做成深腹、敛口或直口,能防止茶水外溢。当时的茶碗高多在5厘米以上,口径10厘米左右,容量大。茶壶在魏晋时期也是一种重要茶具,其造型是个矮、大肚、厚重、盘口,适于煮茶后茶水的装壶和倾倒,也有利于为多人共饮倒茶,属大众饮茶器皿。东晋至南朝,瓷壶的颈变得比较细长,整体形状也一改过去的个矮肚大特点,朝着下腹收束,上腹圆鼓的方向发展,器物造型显得更加典雅、优美,这说明饮茶习俗已由大众百姓饮茶逐渐向文人专门品茗方向转变。唐代茶具造型变得更加精致而专一,瓯是数量较大的一种茶具,《茶经》中记载其器型为“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

(四《茶之器》)按唐代度量衡标准去测量,瓯的容量当在300毫升以下。对照当时越窑生产的茶碗,一种底似玉壁的碗,其容积大小与《茶经》记载茶瓯相符,其敞口、浅底的造型,完全符合煎茶法条件下的饮茶要求,即在饮茶时容易把茶汤与茶末一起喝掉。茶盏、托具组合茶具是唐代典型的秘色贡瓷,盏托是由托子和茶盏两部分组成,托子为内底有凸圈的小盘,圈略大于盏足,可以固定茶盏,唐、五代时越瓷茶盏变得精致而成熟。根据茶盏器型特点,结合徐夤《贡余秘色茶盏》诗描述,用茶盏品茗确实可以达到“染春水”、“盛绿云”的效果,盏比唐代茶碗小,直口、深腹,托盘圆形,喇叭圈足、沿外翻,利用别致的茶盏饮茶,既美观、庄重、高雅,又适用于唐人煎茶后乘热而喝的饮茶方式,是唐代品茗精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越瓷茶具装饰发展:完成由“生理需求”向“艺术享受”的生活超越。装饰是体现越瓷茶具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迎合不同时代人们的、风俗习惯、消费观念的变化,窑匠们十分注重茶具装饰题材的选择和装饰技法的改进。早期越窑青瓷十分注重器表装饰,作为日用品的茶具装饰显得简单朴素,如汉魏时期作为普通日用品的茶具碗、盘、钵常以素面装饰为主,外壁即使有纹饰也比较简单,如网格纹、联珠纹、弦纹等。六朝时随着田庄经济的不断发展,具有亲和力的象形器成为越瓷装饰的主流,如魏晋时期,壶成为一种重要的茶具,其口、柄部分逐渐采用动物化装饰,常用鸡首作口,所以又称鸡首壶,起到美观、亲和、生动的艺术效果。三国时鸡首壶开始生产的当初,壶身两边堆贴鸡头、鸡尾作为器物铺首,鸡头尖嘴无孔,完全是一种装饰品,没有实用价值;东晋起鸡尾消失成为手柄,有的塑龙首成为把手,把手逐渐高于壶口,鸡首也变得更加高起,鸡头开孔作嘴,可以作为倒茶之口,随后这种造型装饰迅速消失。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佛教题材开始出现在茶具的装饰中,如两晋时茶具碗、钵等器物上出现了佛教题材的忍冬纹和佛像。南朝时,在茶碗外壁刻划代表佛教艺术的莲瓣纹等,这为当时隐居在窑场附近名士贤达带来惬意的生活和丰富的文化。唐代茶道的兴起把品茗作为一种重要精神生活。人地和谐思想和工艺绘画成为那个时代越瓷茶具装饰的主要题材和技法。越瓷茶具中,瓯、盏托是主流,因制茶饮茶方法的改变,壶虽然还大量生产,但已退出“茶壶”的行列,《茶经•四茶之器》中通篇没有发现壶出现在茶具行列中,《茶经》有“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

(五《茶之煮》,)的煮茶分茶方法的记录,喝茶人总是现煮现舀现喝,不会装壶冷却而喝。瓯为唐代大众茶具,根据各地收藏的“玉壁底碗”实物,结合唐代诗人相关“越瓯”“茶瓯”的描述进行分析,瓯以素面为多,基本无纹饰,内外施釉,釉层均匀光滑。盏托是唐宋越窑窑匠重点装饰的茶具,唐代金银器成形工艺对茶盏的影响比较明显。从外形上看,茶盏一改六朝时的动物象形器装饰,而变成拟植物形状,体现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一种思想。如托似荷叶,盏如荷花;托似莲叶,盏如莲蓬,器型为直口、下腹内收,假圈足(饼形足);从装饰上看,托座常饰莲蓬纹,茶盏呈荷花形,口作五缺、腹压五线,饰萱草纹或莲瓣纹。装上一盏热茶后,整体看去犹如盛开的荷花或者莲花,花开之处雾气绕绕,品茗之时犹入仙境;荷花荷叶出污泥而不染,显示品茗之高雅。

友情链接